洪北江诗文集 (四部丛刊本)/甲集卷第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甲集卷第一 洪北江诗文集 甲集卷第二
清 洪亮吉 撰 清 吕培 等撰年谱 景上海涵芬楼藏北江遗书本
甲集卷第三

卷施阁文甲集卷第二

                阳湖洪亮吉学

 释岁

岁首谓之上日

 尚书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正义称郑康成注帝王易

 代莫不改正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尧正故曰

 正月上日即正乃改尧正故云月正元日

又谓之元日

 尚书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张衡东京赋孟春元日

又谓之元辰

 艺文类聚称晋荀勗正会上寿酒歌云践元辰又庾阐

 扬都赋岁惟元辰

又谓之正旦

 孔丛子邯郸之民以正月旦献爵于赵王 后汉书明

 帝纪永平四年诏曰比来岁旱饥馑加有军旅正旦无

 陈朝贺之仪 东观汉纪戴凭为侍中正旦朝

又谓之正日

 续汉书礼仪志岁正日为大射朝贺其仪夜漏未尽七

 刻受贺及挚 初学记称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一日

 是谓正日

又谓之正朝

 晋书礼志正朝元会 太平御览称元中记曰今人正

 朝作两桃人立门旁

又谓之正会

 晋书礼志汉建安中将正会而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

 又引汉仪有正会礼 艺文类聚称晋咸康起居注咸

 康七年十二月尚书乐谟奏八年正会仪注 世说晋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升御床

又谓之元正

 晋书王导传自后元正导入帝犹为之兴焉 艺文类

 聚称傅元朝会赋定元正之嘉会

又谓之元会

 艺文类聚称邓德明南康记卢耽仕州为治中尝赴元

 会 魏曹植有元会诗

又谓之岁首

 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

 续汉书礼仪志毎月朔岁首为大朝受贺

又谓之岁朔

 宋书礼志岁朔常设苇英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司之门

 以禳恶气 李善文𨕖注元日岁朔也

又谓之岁旦又谓之岁朝

 晋书礼志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 桉岁旦一

 本作岁朝通典引晋书亦同

又谓之元祚又谓之首祚

 曹植元会诗云初岁元祚 北堂书钞称王羲之月仪

 书云元正首祚

又谓之三朝

 汉书谷永传今年正月朔日有蚀之于三朝之会 班

 固东都赋春王三朝李善注三朝岁首朔日也 初学

 记称玉烛宝典正月为端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

 云三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注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又谓之三元

 南齐书萧颖胄传朝廷盛礼莫过三元 晋宗懔荆楚

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又谓之三朔又谓之三始

 尚书大传夏以平明为朔殷以鸡鸣为朔周以夜半为

 朔 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

七日谓之人日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

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𩯭又造华胜以

相贻登高赋诗注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

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

人又一说云天地初辟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也 北

齐书魏収传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収

对曰晋议郞董勋荅问礼俗云云时邢劭亦在侧甚恧

上辛日谓之郊日

 礼记郊特牲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郑康成注

 三王之郊一用夏正用辛日者凡为人君当斋戒自新

 耳 月令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郑康成注谓以上辛

 郊祭天也 春秋成公十七年九月辛丑郊公羊传郊

 SKchar用郊用正月上辛 春秋哀公元年四月辛已郊谷

 梁传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

 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

 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桉宋

 书礼志云魏世南郊日值雨高堂隆谓应更用后辛盖

 即本穀梁说 左传启蛰而郊 宋书礼志晋武之世

 郊日或用丙或用巳或用庚皆有别议又云晋武舍郑

 而从诸儒是以郊用冬至日既以至日理无常辛桉自

 晋以后宋齐梁陈郊日仍皆用上辛北郊用次辛通典引王

 俭启云宋景乎元年正月三日辛丑南郊其十一日立

 春元嘉十六年正月六日辛未郊其月八日立春齐书

 高帝受禅明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梁书武帝即位南

 郊为坛在国之南常与北郊间岁正月皇帝致齐于万

 寿殿上辛行事陈书武帝永定元年受禅修圆丘柴燎

 告天明年因以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北齐书毎三年一

 祭以正月上辛后周宪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

 上帝于圆丘是也自隋唐始定令以冬至日祀昊天上

 帝于圆丘不复用正月上辛祀地祇亦定用夏日至迄今因之

 又桉晋书礼志称汉仪常以乙日祀先农乃耕于乙地

 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以已丑日祠雨师于丑地亦

 皆在正月行事与月令立春后丑日祭风师立夏后申

 日祀雨师不同

月亥日谓之耕日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

 参保介之御间郑康成注元辰盖郊后吉辰也孔颖达

正义耕用亥日故云元辰知用亥者以阴阳式法正月

 亥为天仓以其耕事故用天仓也 晋书武帝纪㤗始

 四年正月丁亥帝耕于籍田 文𨕖潘岳籍田赋伊晋

 之四年正月丁亥皇帝亲帅群后藉于千亩之甸礼也

 桉今本丁亥作丁未误

月午日汉谓之祖日月酉日魏谓之祖日

 通典称魏博士秦靖议古无正月祖祭之礼汉氏用午

 祖戌腊午者南方之𧰼故以午祖 风俗通汉家盛于

 午故以午祖也 北堂书钞称稽含祖赋序曰有汉日

 用丙午魏氏择用孟月之酉 晋潘尼皇太子祀祖诗

 曰孟月涉初旬吉日惟上酉 桉此则魏以后祖或皆

 用酉日

十五日谓之望日

 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

 戸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飮食及豆粥

 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桉

 艺文类聚称荆楚岁时记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初学

 记引亦同考今本荆楚岁时记作正月十五日不云望

 日疑欧阳询等或以意改也又询坚等引史记乐书汉

 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徐坚注云今人正月望日夜

 游观镫是其遗事今考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

 乙甘泉是祠太一定用辛日不必皆正月十五至注今

 夜游观镫云云询坚并同未知何本今所传类书之最

 古者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等而所称引不足据

 如此馀可类推 初学记称玉烛宝典正月十五日作

 膏粥以祠门戸 北齐书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为

 打竹镞之戏有能中者即时赏帛

又谓之上元

 白六帖正月十五日为上元 桉上元中元下元本道

 家之语始见于白六帖称唐明皇实录云三元日宐令

 崇元学士讲道德南华等经然唐时类书尚无有列及

 十月朔日者犹近古也今故削之而附记于此又类书

 引岁时记上元夜贵戚例以黄柑相遗谓之传柑此当

 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非宗懔也

又谓之正月半

 世说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 荆楚岁时

 记称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

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

 正月半宐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

三十日谓之晦日又谓之月晦

 荆楚岁时记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飮食注每月皆

 有弦望晦朔以正月初年时俗重以为节也玉烛宝典

 曰元日至月晦今并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

 𣾨以为度厄今世人惟晦日临河解除妇人或湔裙

 桉初学记引公羊传曰提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提月者

 何仅建夏晦日也何休注提月边也鲁人语也在正月

 之几尽白六帖亦同今考公羊本及注提皆作是未知

 坚所据何本至云仅建夏晦日也亦与今本不同然坚

 系另摘二字标目必非无据尔雅太岁在寅为摄提格

 楚辞摄提贞于孟陬兮正月建寅之月则称正月为提

 月或古有是语

二月戊日谓之社日

 周书召诰戊午乃社于新邑 诗以社以方 周礼社

 之日莅卜来岁之稼 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 郊

 特牲日用甲用日之始也 宋书礼志以岁二月八月

 二社日祀之 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

 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太平御览称崔

 寔四民月令二月祀大社之日荐韭卵于祖襧 桉社

 祭土戊日属土故古之社日皆用戊召诰戊午乃社白

 六帖引郑康成礼记注元日谓近春分前后戊日元吉

 也杜祐亦云周初未制礼之时社日犹用戊后乃定用

 甲日郊特牲及月令郑注是矣汉社日用午蔡邕祝社

 文曰元正令午是也魏社日用未魏台访议曰帝问何

 用未社丑腊王肃对曰魏土也土畏木丑之明日便寅

 寅木也故以丑腊土成于未故于岁始未社也晋社用

 丑晋书武帝纪泰始元年冬十二月诏腊以酉社以丑

 此盖五行生克各有趋避非古制也王廙春可乐云吉

 辰兮土戊明灵兮惟社宋时方书亦以立春后苐五戊

 日为社日近代礼又以秋分后戊日祭社是民间社日

 皆承用戊日可知 又桉晋又兼用酉日社潘尼皇太

 子社诗曰日惟上酉应祯祝社文曰吉酉辰良是矣今

 吴俗社日则率以二月二日又未知始于何时

是月祭飮食谓之𦝼

 说文楚俗以二月祭飮食也一曰祈谷食新曰膒𦝼

 玉篇𦝼飮食器也冀州八月楚俗二月桉风俗通作楚

 俗以十二月祭飮食当衍一十字

去冬节一百五日谓之寒食

荆楚岁时记云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

食注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艺文类聚称陆翙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

 及麦为酪𢭏杏仁作粥 白六帖称玉烛宝典云寒食

 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或雕镂相遗饷 艺文类聚

 称艺术图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𫏋

 者 桉俗谓寒食始于介子推非也今考太平御览引

 刘向别录寒食蹋蹴黄帝所作兵𫝑也或云起于战国

 与鞠球同是三代前已有寒食之名周礼司烜氏仲春

 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郑康成注曰谓季春将出火也

 太平御览称古今艺术图曰今寒食凖节气是仲春之

 末清明是三月之节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其以为子

 推者始于桓谭新论及后汉书周举传新论太原郡民

 以隆冬不火食五日为介子推故也周举传举移书于

 介子推庙云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自是众

 惑稍解魏武帝明罚令亦云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

 至后皆沍寒之地令人不得食寒云云周斐汝南先贤

 传陆翙邺中记等并同无论并州一方之俗不足以槪

 天下且子推死有定月故周举传言其月神灵不乐举

 火今寒食节或在二月或在三月不一则明非因子推

 而始可知又初学记引琴操云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

 子绥割腕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

 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

 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绥推古

 字通北堂书钞称石虎邺中记亦同据琴操邺中记则

子推亡在五月五日据新论周举传等则子推亡又在

盛冬皆与清明节前之寒食无预惟岁时记引晋孙楚

 祭子推文用今寒食节醴酪事则以清明前寒食为因

 子推而设者误或自西晋始而陆翙等又承其误也

三月巳日谓之上巳

 诗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太平御览称韩

诗章句诗人言溱与洧方盛流涣涣然谓三月桃花水

 下之时士与女方秉蕑兮秉执也当此盛流之时众士

与众女方执兰而祓除后汉书注称韩诗㠔君章句又

 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𩲸秉

 兰草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共往也 汉书孝

 武卫皇后传帝祓灞上还注应劭曰祓除也今月上巳

 祓禊是也 风俗通云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

 也尚书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疗生疾之时故于水

 上衅洁之也 续汉书礼仪志三月上巳日宫人并禊

 飮于东流水上 沈约宋书礼志案周礼女巫掌岁时

 祓除衅浴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也 荆楚岁时

 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飮

 是日取鼠麹汁蜜和粉谓之龙舌䉽以厌时气注论语

 云𦱤春浴乎沂则水滨祓禊由来远矣 太平御览称

 崔寔四民月令三月三日及上除采艾及柳絮 文𨕖

 注称梁萧子显云旧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洗絜之

 也巳者祉也言祈介祉也一说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

 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 桉沈约云自魏以后但

 用三日不用上已今考魏以前亦有用三日者束晳云

 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是也魏以后亦有用上巳者元

 和郡县志润州上元县锺山江表上已常游于此又张

 华集有上已篇潘尼上已日帝会天渊池作诗阮瞻上

 巳日作赋等是也

四月谓之雩月

 左传龙见而雩刘昭续汉书礼仪志注称服䖍云大雩

 夏祭天名雩远也远为百谷求膏雨也龙角亢也谓四

 月昏龙星体见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

  夏小正四月越有大旱穀梁传雩月雩之正也秋大

 雩非正也冬大雩非正也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大雩

 帝郑康成注雩之正当以四月凡周之秋三月之中而

 旱亦修雩礼以求雨因著正雩此月失之矣正义凡正

 雩在周之六月 通典周制月令建已月大雩五方上

 帝 桉周制雩皆在四月故穀梁传曰雩月雩之正也

 秋大雩非正也若月令仲夏之雩在周已属秋矣疑秦

 时雩始用五月月令系秦制非周制故郑康成等均讥

 其失也自秦以后雩祭亦类皆用四月续汉书礼仪志

 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若少府郡县各扫

 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长以次行雩礼求雨刘昭注四

 月立夏旱乃求雨祷雨后旱复重祷而已讫立秋虽旱

 不得祷求雨也后魏书文成帝和平元年四月雩北齐

 亦以孟夏龙见而雩隋制(⿱艹石)京师孟夏后旱则祈雨行

 七事通典引唐贞观礼孟夏雩祀五方上帝五人帝五

官于南郊是矣

五月十五日谓之五日前十日谓之端午

 大戴礼记匽之兴五日翕望乃伏其不言生而称兴何

 也不知其生之时故曰兴以其兴也故言之兴五日翕

 也望也者月之望也而伏云者不知其死也故谓之伏

五日也者十五日也翕也者合也伏也者入而不见也

  又云蓄兰为沐浴也 文子上德篇蟾蜍辟兵愁在

 五月之望桉古人五日皆当是十五日今楚俗亦以十

 五日为大端阳初五日为小端阳 续汉书礼仪志五

 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戸饰以难止恶气 艺文

 类聚称周处风土记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

 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桉此

 则魏晋以来已用初五日为五日 荆楚岁时记五月

 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县

 门戸上以禳毒气以五采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

 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北堂书钞称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午时为天中节 桉

 俗谓五日始于屈原非也今考五日之名见于经者一

 夏小正是也见于诸子者一文子上德篇是也见于传

 记者二田文母嬖五月五日生文父敕令勿举之后母

 私举文长成童以实告之又邺中记及琴操皆云介子

 推以五月五日死世人谓之忌日此数事皆在屈原之

 前又屈原之事始见于续齐谐记既不足凭又云楚人

 哀之毎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

 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日尝见祭甚善但常患

 蛟龙所窃今若有恵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采丝缚

 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称感今人五

 日作粽子帯五色丝及楝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桉风

 土记菰叶裹黏米本取阴内阳外包里之𧰼所以赞时

 也若云为原而作则五日煮肥龟又何说焉又荆楚岁

 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

 舟楫以拯之而下复引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句践

 是日竞渡采杂药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一竞

 渡也既以为采药而设又以为吊屈原而设一书记载

 巳复不同何能传信窃谓五日竞渡古人风俗如此非

 因采药亦非为屈原艺文类聚称会稽典录女子曹娥

 者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

 于县江溯涛迎婆娑神溺死而岁时记称邯郸淳曹娥

 碑又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则东

 吴之俗五月五日又似为伍君及婆娑神与屈原复无

 所渉是又可不必置论矣

夏至后第三庚谓之伏日

 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集解孟康曰六月伏日初

 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正义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

 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曰伏者

 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

 水水生火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

 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 初学

 记称阴阳书云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

 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曹植谓之三旬 后汉

 书和帝纪永元六年六月巳酉初令伏闭尽日注汉官

 仪曰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他事 风俗通曰戸

 律汉中巴蜀广汉自择伏日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

 并作汤饼名为辟恶注魏氏春秋何宴以伏日食汤饼

 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巳

 来有之 初学记称崔寔四民月令初伏日荐麦瓜于

 祖祢 按夏小正六月煮桃传煮以为豆实也盖即后

 世荐麦瓜食汤饼之创始

孟秋第七日谓之七日又谓之良日亦谓之七夕

 初学记称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麹合蓝丸及

 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 岁华纪丽称风俗通织女七

 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北堂书钞称周处风土记俗重

 七月初七是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

 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

 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燿五色以此

 为徴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惟得乞一

 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又云魏时人

 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

 曰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此日惟设汤

 饼无复有糜矣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

 聚会之夜注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何盖言星也

 春秋斗运枢云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云牵牛名天关

 佐𦔳期云织女神名収阴史记天官书曰是天帝外孙

 傅元拟天问曰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此则其事

 也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又云是夕人家妇女结

 采缕穿七孔鍼或以金银𨱎石为鍼陈瓜果于庭中以

 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桉俗谓七月七

 夕为牵牛织女而设非也今考七日之名见于淮南子

 及万毕术汉武帝故事列仙传等书皆不言及牵牛织

 女之事其以为二星辰当会于此夕者始见于风俗通

 傅元拟天问及周处风土记吴均齐谐记等书而宋南

 平王铄及谢恵连遂有七夕咏牛女诗此后七夕遂SKchar

 属之于牛女矣无论风土记等所录皆荒诞不经即谓

 神仙迂怪之言可信则事在魏晋以前者巳不止一事

 请毕述之北堂书钞称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

 殿斋其日或有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曰此

 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二青鸟如乌夹侍王母

 旁也又云王母遣青衣女语帝曰七月七日王母暂来

 帝于其日修除宫掖燔百和之香然九光之灯则谓七

 日从王母起可艺文类聚称列仙传陶安公者六安冶

 铸师也以七月七日乘赤龙仙去又云王子乔周灵王

 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浮邱公接以上

 嵩高山二十馀年后于山中谓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

 日待我缑氏山头是日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得到

 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则谓七日属陶公王子乔亦可

 初学记称神仙传云吴蔡经去家时巳老还更少壮头

 发皆黒为家中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至期日王方平

 果来一又云七月七日麻姑当来可取数百斛酒飮之

 至期王方平偕来乘羽车驾五龙闻金鼓箫管人马之

 声是七日属之麻姑王方平亦可太平御览称汉武帝

 故事景帝王美人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武帝于猗兰

 殿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云在宫时见戚夫人

 侍高祖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滇乐毕以五色缕

 相羁谓为连爱一云汉采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鍼于开

 𬓛楼云云皆不及牵牛织女之事明七月七日月日皆

 属阳古人以之为良会后遂附会为牵牛织女事也夏

 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后人因此附会矣

七月望前一日亦谓之禊日

 宋书礼志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又或用秋汉书八月

 祓于霸上刘祯鲁都赋索秋二七天汉指隅人胥祓除

 国子水嬉又是用七月十四日也

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

 周礼籥章掌土鼓豳籥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

 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枚乘七发客曰将以八月之望

 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 李

 善注称孔安国尚书传曰十五日日月相望 荆楚岁

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炙以

 厌疾又以锦彩为眼明囊递相赠遗桉中秋节唐初尚

 未盛行故虞世南欧阳询徐坚等作类书岁时部皆未

 列入(⿱艹石)唐以前八月十五日见于史传者惟随书新罗

 国传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各赏以马布及武夷

 山记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魏真人等会山顶宴集数

 事而巳

季秋第九日谓之重阳又谓之重九又谓之九日

 北堂书钞称魏文帝与锺䌛书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享

 燕高会白六帖称魏文帝书又云日月并应故曰重阳

  晋书礼志九月九日马射或说曰秋金之节讲武习

 射𧰼立秋之礼也 西京杂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

 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

 古莫知其由 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飮

 宴注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

 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飮菊花酒云

 令人长寿 桉北堂书钞称孙瑞奏事云兴平二年

 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飮宴今考孙瑞当作士

 孙瑞脱一士字后汉书献帝纪兴平二年十一月王师

 败绩卫尉士孙瑞等始为李傕郭汜所杀则九月中瑞

 尚在也杜公瞻云九日宴会自汉至宋未改所云汉盖

 即指此而言则九日节始盛于汉末可知 又桉古人

 毎以𨾏月为盛会除正月一日为岁首不计外如三月

 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其日月皆应阳数

 故古人于此日䜩集出游其制盖仿于三代自汉以后

 遂各附会其说并非也 又桉今人以五月五日为竞

 渡节九月九日为登高节不知古人每值佳日无不可

 泛舟无不可登高荆楚岁时记人日登高赋诗隋阳休

 之亦有人日登高诗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

 之会隋书文帝尝于正月十五日与近臣登高玉烛宝

 典元日至晦日今并酺食度水荆楚岁时记元日至月

 晦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蔡邕月令章句𦱤春阳气和

 暖鲔鱼时至将以荐寝庙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舆地

 记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稽含有七

 月七夕登高诗又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

 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是五日不特可以泛舟并可

 以登高矣

冬至后第三戌谓之腊日其夕谓之腊夕亦谓之腊夜

 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广雅腊索也 左传虞

 不腊矣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 礼记月令孟冬

 之月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郑康成注腊

 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 史记秦本纪恵文王十二年

 初腊正义恵文王始效中国为之始皇三十一年十二

 月更名腊曰嘉平索隐云盖从歌谣之词而改从殷号

 也 风俗通曰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汉曰腊

 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又云太史丞邓平说腊者所

 以迎刑送德也大寒至常恐阴胜故以戌日腊戌者温

 气也 初学记称高堂隆魏台访议曰诏问何以用未

 祖丑腊臣隆对曰桉月令孟冬十月腊先祖五祀谓荐

 田猎所得禽兽谓之腊又师说王者各以行之盛祖以

 其终腊水行之君以子祖辰腊火行之君以午祖戌腊

 木行之君以𫑗祖未腊金行之君以酉祖丑腊土行之

 君以戌祖辰腊今魏据土德宜以戌祖辰腊也 又云

 汉火德火衰于戌故以戌曰为腊魏土德土衰于辰故

 以辰为腊晋金德金衰于丑故以丑为腊桉此则魏盖

 先用丑日腊至隆议后始改用辰耳晋宋旧事引魏名

 臣大司农董遇议又云土行之君故宜以未祖以丑腊

 为得盛终之节不可以戌祖辰腊云 江表传吴以为

 土行用未祖辰腊 通典宋水德王祖以子腊以辰

 晋书隐逸范乔传初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乔往喻曰

 卿节日取柴欲与父母相欢娱耳 艺文类聚称养生

 要术十二月腊夜令人持椒卧井旁无与人言内椒井

 中可除温病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

 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

 士以逐疫其日并以䐁酒祀灶神桉据月令则腊本在

 孟冬之月疑始皇三十一年改腊曰嘉平始移至十二

 月也高诱注吕不韦书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

 逐除蔡邕独断腊者岁终大祭纵役人燕飮也续汉书

 礼仪志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四

 分律音义腊岁终祭神之名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

 也盖自秦以后腊皆在十二月矣惟后周遵古制以建

 亥之月腊通典隋初因之亦以孟冬下亥𧛊百神开皇

 四年诏曰前周岁首今之仲冬建亥之月大𧛊可也后

 周以夏后之时行姫氏之䄍考之前代于义有违其十

 月行𧛊者止可以十二月为腊是反以建亥之月腊为

 非可云不考古矣至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则又自荆

 楚岁时记始迄今皆因之故俗皆云腊八亦若今人定

 以二月二日为社日也又今人祀灶又率以月之二十

 四日

腊明日谓之初岁又谓之小岁

 史记天官书腊之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飮酒发阳气故

 曰初岁 艺文类聚称晋博士张亮议曰腊接也腊明

 日为初岁秦汉以来有贺此皆古之遗语也 太平御

 览称崔寔四民月令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敬酒尊长

 修贺君师 又称徐爰家仪曰蜡本施祭故不贺其明

 为小岁贺称初岁福始庆无不宜又云小岁之贺既非

 大庆礼止门内

岁尽日谓之除日又谓之岁夕又谓之除夜

 礼记月令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

 将更始 张衡东京赋曰卒岁大傩 晋书循吏曹摅

 传岁夕摅行狱 荆楚岁时记岁𦱤家家具肴䔩诣宿

 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

 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事文类聚称风土记

 云除夜祭先竣事男女聚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北

 齐书季冬晦日𨕖人子弟赤帻皂褠衣执鼗鼓百二十

 人逐恶鬼于禁中其日戌夜三唱开诸里门

冬至后四十六日而立春

 周书时训解立春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

 日鱼上冰 桉诸书所引易通卦验说与时训解时有

 不同今以月令吕不韦等书考之当以时训解为准

 淮南王书大寒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

 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桉

 天文训所言皆本孝经纬又桉太平御览称皇览逸礼

 距冬至四十五日天子迎春于东堂 初学记称孝经

 纬周天七衡六间曰立春 又称易通卦验曰立春条

 风至宋均注条风者条达万物之风 孝经钩命决曰

 立春敕门阑无关钥以迎春之精 续汉书礼仪志立

 春之日下宽大书制诏三公方春东作敬始慎微动作

 从之罪非殊死且勿桉验皆须麦秋退贪残进柔良下

 当用者如故事注月令命相布德和令蔡邕曰即此诏

 之谓也 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

 宜春二字

后十五日为惊蛰汉曰雨水

 周书时训解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

 艸木萌动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

 则 桉汉始以雨水为正月节汉书律历志营室十四

 度惊蛰注今曰雨水降娄初奎五度雨水注今曰惊蛰

 是也

又十五日为雨水汉曰惊蛰

 周书时训解雨水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

 鹰化为鸠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

 林钟

又十五日为春分

 周书时训解春分之日元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

 日始电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

 雷行音比蕤宾 周礼春分之日祭马祖桉说文龙春

 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马龙之属故以始登天之日祭

 之也 晋书礼志武帝泰始二年正月有司奏春分祠

 厉殃及禳祠诏曰不在祀典除之 太平御览称齐民

 月令日春分不杀

又十五日为谷雨汉曰清明

 周书时训解谷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

 五日虹始见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音比仲吕桉刘歆三统历谷雨三月节清明中与时训

 解同而淮南王书等清明在谷雨之前故汉书历律志

 大梁初胃七度谷雨注今曰清明昴八度清明注今曰

 谷雨是也

又十五日为清明汉曰谷雨

 周书时训解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

 五日戴胜降于桑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

音比姑洗 周书周月解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孔晁注旧作雨水春分谷雨非古法也 史记律书云

清明风居东南维 楚辞九怀季春兮阳阳王逸章句

 三月温和气清明也

又十五日为立夏

 周书时训解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

 王瓜生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

 故曰有四十五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

又十五日为小满

 周书时训解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

 小暑至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北太蔟

  三礼义宗小满为中者物之生长小得并满故以小

 满为名也

又十五日为芒种

 周书时训解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鴂始鸣又五日

 反舌无声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

 吕 三礼义宗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

 谷故以芒种为名 宋书循吏阮长之传时郡县田禄

 芒种为断此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前人此后去

 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后人始以元嘉末改此科计月

 分禄长之去武昌郡代人未至以芒种后一日解印绶

又十五日为夏至

 周书时训解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

 半夏生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

 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 北堂书钞称孝经纬日

 周天有七衡夏至日在内衡 又称春秋感精符曰冬

 至日成天文夏至日成地理 续汉书礼仪志曰夏至

 是日浚井改水桉春秋考异邮曰夏至井水跃故于是

 日改水 三礼义宗夏至为宗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

 气之至极二以助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兆故谓

 之至也 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粽是日取菊为灰

 以止小麦蠧

又十五日为小暑

 周书时训解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

 日鹰乃学习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

 大吕 三礼义宗六月小暑为节者此以相形为名形

 大暑故谓之小暑六月之初暑气热未极故以小为名

 大暑为中者自十一月一阳爻上从地而出至此之时

 方始上彻阳气并出以上大暑既极故暑为中

又十五日为大暑

 周书时训解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

 又五日大雨时行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

 音比大蔟 通典后汉制太史毎岁上其年历先立春

 立夏大暑立秋立冬常读五时月令 周书周月解

 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

又十五日为立秋

 周书时训解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

 寒蝉鸣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

 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 三礼义

 宗七月立秋之言湫缩之意

又十五日为处暑

 周书时训解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

 五日禾乃登桉月令吕氏春秋并作农乃登谷 淮南

 王书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 国语处暑之

 既至虻䗽之既多

又十五日为白露

 周书时训解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元鸟归又五日

 群鸟养羞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

 仲吕

又十五日为秋分

 周书时训解秋分之日雷始収声又五日蛰虫培戸又

 五日水始涸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

 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 文子曰老子为天地之

 气莫大于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

 而成

又十五日为寒露

 周书时训解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爵入大水为

 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辛则寒

 露音比林钟

又十五日为霜降

 周书时训解霜降之日𧲣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

 五日蛰虫咸俯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

 比夷则 周礼正义称韩诗古者霜降逆女冰泮而止

  周书周月解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又十五日为立冬

 周书时训解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

 雉入大水为蜃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𨂜通之维则

 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

 桉易通卦验立冬不周风至水始冰而符瑞图云立冬

 北方广莫风至今考淮南王书广莫风后不周风四十

 五日乃至符瑞图说误也

又十五日为小雪

 周书时训解小雪之日虹蔵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

 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

 亥则小雪音比无射 三礼义宗十月小雪为中者气

 序转寒雨变成雪故以小雪为中

又十五日为大雪

 周书时训解大雪之日鴠鸟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

 日荔挺生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

 钟 历义䟽大雪十一月节月之初气也言大阴之气

 以大水凝为雪故曰大雪

又十五日为冬至又谓之亚岁

周书时训解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

 水泉动 淮南王书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续汉

书礼仪志冬至钻𬭼改火 北堂书钞称孝经纬冬至

日在外衡牵牛之初 说文冬至斗指子夜半时加午

者也 宋书礼志冬至朝贺享祀皆如元旦之仪又云

其仪亚于岁朝桉魏晋时则有大小之别元旦称大会

冬至称小会亦见晋宋二书礼志 历义䟽冬至十一

月之中气也言冬至者极也太阴之气上于于阳太阴

之气下极于地寒气巳极故曰冬至 北堂书钞称西

域诸国志云天竺十一月十六日为冬至则麦秀十二

 月十六日为腊则麦熟

又十五日为小寒

 周书时训解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

 雉始呴桉淮南天文训冬至鹊始巢与时训解稍异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三礼义

 宗十二月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

 气亦未是极也

又十五日为大寒

 周书时训解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

 日水泽腹坚 淮南王书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

无射 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故谓之大十

 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

 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 周书周月解冬三月中

 气小雪冬至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