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渔民欢迎自己的学校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渔民欢迎自己的学校

——微山湖上一所渔读小学的成长
山东省微山县革委会中心通讯组
1969年2月24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微山县昭阳公社大捐渔业大队的贫苦渔民,在旧社会受着湖董渔霸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绝大多数人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他们祖祖辈辈漂泊在微山湖上,文化十分落后。解放初期,全大队八十多户贫苦渔民全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写封信也要跑到十多里以外的夏镇花钱找人代笔。

一九五三年,这里的贫苦渔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成立起互助组,但他们把全队的人从头到尾数了三遍,连一个记工员也找不出来。有的互助组只好用大小圈、长短杠等记号记账,有的互助组采用结绳的办法记账。贫苦渔民从这些事情上更深刻认识到文化翻身的重大意义,他们说:“旧社会害得咱睁眼瞎,现在坚决跟着毛主席闹革命,高低得办学,让咱们的孩子都念书!”贫苦渔民说干就干,一齐动手,你献竹篙木棒,我拿席子苇草,很快地在一个十二步见方的土台子上盖起了两间茅草屋,请来了一个教师,就这样在微山湖上办起了第一所渔读小学。

这个渔读小学办起来以后,由队干部、贫苦渔民、学校教师、学生代表建立了校务委员会,队干部、老渔民担任了学校的负责人,规定一切重大问题都由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渔读小学打破了所谓正规学校的“老框框”。在教学时间上,他们根据季节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经常进行调整,使学生不脱离劳动,经受锻炼。如冬春季,活路单纯,船只比较集中,孩子们可干的活路少,就多学一些时间;晚春初夏是生产最分散的季节,活路逐渐增多,扒虾子等活孩子们也能插手去干,就减少学习时间;夏秋是渔湖生产大忙季节,就根据需要适时放假;秋季采菱就放采菱假,使学生集中力量参加劳动。学校还经常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割湖草,采野菱,打荷叶,解决了学校的办公费及学生的书籍簿本费问题。家长们满意地说:“孩子又学习又劳动,越念书越勤快。上学又不花钱。这真是我们渔民自己的好学校。”

这个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也打破了上级规定的死框框。他们不按课本子死教,而是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多教常用字、简单的记账法和农村应用文,因此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记鱼账,写便条。

一九五七年,微山县遭到了百年没遇的大水,这所学校的教室也被大水泡倒了。阶级敌人幸灾乐祸地说:“这个学校‘四不象’,这下子‘四不象’也升了天,命里注定的睁眼瞎,想好也白搭。”渔民对阶级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在大水下去后,马上和师生一起动手,昼夜不停地把教室重新盖了起来。

当时这个队的渔民社员还没有陆居,二百四十里长的微山湖面都是他们的活动场地,因此除了固定的两间校舍外,师生教学的场所要时常随着渔船迁移。在离湖岸远的地方他们办起了划子学校。划子是生产用的小船,将几只划子排在一起,就成了水上漂的教室。在靠岸近的地方办起了滩头学校,在岸边的空地上开课。在水浅草多的地方办起了草墩学校,在这样的地方停船之后,就捞起水中的杂草在浅水中垫起高高的草墩,再用毛竹、苇席搭上草棚,学生捆个草把当板凳,棚柱上挂个黑板就成了课堂。总之,十几年来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办学,把这个渔读小学办成了大水冲不散、敌人压不垮的学校。群众自豪地称赞这所小学说:“船在那里弯(停),校在那里建,一日三迁学不散。”

贫苦渔民深深懂得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要对旧学校培养出来的老师进行再教育。他们经常请苦大仇深的贫苦渔民给师生讲村史家史,队里的阶级斗争会、忆苦思甜会都组织师生一道参加。队里研究生产、工作也让教师参加,使他们熟悉全队的情况,使学校的工作与全队衔接起来,不脱离实际。教师有了缺点错误,社员和干部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在贫苦渔民的教育下,教师们的政治觉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王家恩初来时与社员同住一个舱里觉得不方便,看到教室只是两间破草屋,有点心灰意冷。但是社员们的艰苦奋斗、不为名不为利、关心国家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给他以深刻的教育。后来,他和社员在船舱里一块吃住,在船头上一起劳动,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九五七年大水泡倒了教室,他和社员垫台子重建校舍,晴天一身土,阴天满身泥,一直干到校舍建成。群众称赞他“不象老师象社员”。

渔读小学坚决贯彻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执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方针。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热爱毛主席,热爱集体,关心国家大事,能读书看报,会生产劳动,能吃苦耐劳。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许多人当了记工员、会计、保管员、保健员和教师,他们能文能武,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现在渔读小学的一百多个学生,继承和发扬了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作风,积极学习和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劳动起来象个小老虎。广大渔民看到自己的子女健康茁壮地成长,深有体会地说:“我们渔读小学的路子走对啦!”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69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