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泽堂先生别集/卷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二 泽堂先生别集
卷十三
作者:李植
卷十四

经筵日记此日记录在历书纸背。不复定凡例修正。而从本草传书入梓。[编辑]

癸亥七月十八日。始入对文政殿。昼讲论语。自季文子三思。止不可及也。务穷理而贵果断。郑经世主言勇字。臣以为若不善而徒以断为主。恐有差失。必先穷理。预定天下之是非。然后方可言断。郑曰。是以知先于行。

十九日。昼讲入侍。自子在陈。止亦耻之。上曰。不念旧恶。乃当今至戒。筵中皆赞服。臣曰。旧恶之为言。乃有新善之云尔。若未有现显改过之实。而徒以岁月久远。谓之旧恶而用之。恐非经旨。况如尔瞻。乃通天之罪。岂有可迁之善。惟其次减者。或有善可用也。○左丘明耻之。所养可知。此本孟子论子路语也。耻字最难说。须是养而致之。向来士大夫为不善者。有利而无害。人皆趋奔。惟有耻者不然。人君不可不养廉耻也。

二十日。颜渊季路侍章。上曰。无伐善无施劳。是颜子难事乎。臣曰。颜子就所能而言之。谓之愿者谦辞。圣人不知己是圣人。况颜子有若无实若虚乎。又据羁的牛马注。臣曰。人皆以为王道决不可行于今。以此注言之。王道易行于霸道也。上曰。岂有此理。臣曰。王者无欲。虚心顺理。如牛马穿络然。霸者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强其所不能。岂不难乎。李贵极言圣学当主一无适。岂可徒说无欲二字耶。仍及师道俗习闾巷杂谈。臣曰。臣以王道去人欲为说。李贵言诚敬去人欲之本。此言是也。臣又曰。筵中皆以浑然天理四字为言。此理字未易体会。但此牛马说上。看验可辨云云。又曰。臣等所讲。未免疏略。殿下于宫中。熟玩详味。有所疑处。即问于臣等。则臣等亦因此知圣学之所至也。夫学贵思。思则有疑。疑然后有进也。今自上泛读前授一过。更不审问疑难处。即臣等不足道。筵中岂无可问之儒臣也。贵曰。李植言极是。须以得师为先务。

二十四日。自雍也。止曰太简。臣曰。心中无物。所行自简也。无者。非无义理。无物累也。古人云有主则虚。神守其郛。无主则实。鬼瞰其室云云。又曰。近来之事。恐未能居敬而行简也。曺参去齐。以狱市为托。刑狱最不可扰也。今者勘乱之初。虽未免暂施刑诛。然须当诛便诛。当赦便赦。今则不然。追捕囚系。络绎道路。秪足增怨。不足服奸也。上曰。此事予知其弊久矣。自尔如此。可恨。臣又曰。易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此云变更之道。当审其始也。今群材满朝。各陈所见。自上不究其弊。一切敷施。至于推行之处。多所妨碍也。不答。

二十六日。昼讲颜子好学章。郑专说文义。臣曰。先明诸心知所往。此言穷理当先。必须预讲是非。庶临时省察善恶之几也。上曰。未闻好学者云云。圣人之言。无乃太迫乎。郑曰。实无其人。告君之辞当如此也。臣曰。是时。曾子年少学未成。宜乎以云也。大抵真好学者难得也。昔人问于程伊川曰。门人孰为有得。伊川曰。谓之有所得则未易言也。当时弟子。如此论语注中人。非无学问之人。程颐之言如此。亦孔子之意也。其后宣祖大王问李滉朝臣学问。滉举此程说为对云。以此言之。臣亦未敢对。惟奇大升多见文字。可谓通儒也。

八月初一日。三月不违仁章张子曰注。臣曰。先儒以为二程气质明粹。横渠气质夹杂。故其工夫极到底。其言尤切实。如此章。虽愚不肖。可以下手也。因郑经世天理人欲之说。上曰。天理人欲。讵是难辨底物乎。郑曰。此教甚善。凡人色货之欲易辨。隐微之欲。非圣贤不能察。臣曰。事有是非肯䋜处。勿为私意暗牵。差之毫厘。不觉陷于大恶。如宋高宗事虏。他心自以为孝。而后人以通天之不孝断之。不明理之过也。

初三日。箪瓢章朱注博文约礼。臣曰。此实两进工夫。圣学切要之训也。古人之阅天下之义理。至于无可疑。则胸中亦足乐也。不但不愧不怍而已也。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亦此意。

初四日。因澹台章为治以人才为主注。臣曰。知人尤难于用人。臣闻成宗大王有言。自有职以上。予能知其贤否才拙。未知成庙以何术能遍知人物如此也。今宜申明荐举之法。一以求访人材为先可也。郑烨曰。成庙逐日接下。与臣僚无间。宜乎审知人物也。李敬舆极言用人不公之失。臣亦言当今之病。在于曲徇相识人之意。不问贤否。一切注拟。且所拟之人。非有预定铨品。或首拟或次拟。皆无伦叙。殿下但披三望。以首拟为最贤而点下。岂知三望元无高下之可言也。上曰。三司清显。或见拟一人于副末。一二番后。更不注拟。或初未知何许人而遽首拟。殊未知其故。近日儒生上疏。以予首望落点为有弊。仍论祖宗朝有上中下刻字笔。当落点时。信手取笔。得上则点首。中则点副。下则点末。此意似公。郑曰。曾闻此乃明庙时事也。臣曰。此非活法也。李云似有弊。上曰。若三望中。有曾所知其贤者。则可以落点。三望皆不知之人。则此用笔之法似公也。

初五日。自孟之反不伐。止何莫由此道。臣曰。不能由道有二。愚下者固不能由之。其高者反骛于异端虚无之境。故人鲜由之。郑曰。植言未尽。高者入于虚无。下者溺于功利云云。宋朝之美。臣曰。周末文胜之弊也。如以佞为贤之类可考。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正与此相反。我国风俗。未知所尚如何。但向来士大夫。全以妩媚便捷为名士。一经世变。廉隅顿毁。岂非重外者轻内而然乎。如唐太宗。以魏徵疏野。反为妩媚。则其观人待臣之美可取也。

初八日。文质章。野鄙略也。上问鄙字。臣曰。鄙犹庸俗也。古人以美为都。以陋为鄙也。人之生也直。臣曰。此圣训极严。如云不直而生。则虽生无异于死也。使人惕然警动处也。○因郑经世论委差事。曲折甚多臣曰。此宫法不正。失之于初。大抵王子公主出宫后。方遣都掌之类。以收私贡。今自大殿送人。则公私之间。是上命也。臣子安得以禁之。今须变其体统为当。○请大北冒占登第者。表表人削名。虽已正刑者。不可不削名也。上曰。此亦不公。不允。

初三日。昼讲。李贵极言功臣被毁之冤。臣曰。此言于臣等甚未安。但闻人誉金,李。而不闻毁之也。惟从事官以推贼赃有谤。且用人不免糊涂。守令无异于前。此所以多谤朝廷。非全诋功臣也。李极言纪纲不立之害。臣曰。古人云。宋子封事今台谏不能按劾。引朴应男事数条又曰。纪纲。只在持公道。使人心悦服。今人材同。而或显或诎。罪恶同。而或刑或免。纪纲安得而立乎。

初八日。因金长生所启。论郑澈得罪于党论而不得罪于国家。今有匹夫抱冤。或因子弟呈吁。从中允可。人无非之。今郑是何罪而梗之至此。自上亦以臣为有党。故不许也。上不答。李贵曰。上已许也。此言极误。○坐讲之说。臣请史官须坐。上曰。虽他臣亦当坐。古人察言观色。然后情意相通。今俯伏。极未安。○上屡言新进少年凌大臣之害。臣曰。臣虽年大。在新进之中。圣教如此。极未安。臣自关西承召入京后。只有一言论。而朝廷不用。此臣无所作毁也。其言论。则以当今之弊。不以王法加于罪恶。而专事荡宥。冀免怨叛。一切容贷。及罪累之人。或惧或怨。多造讹言。则又旁行讥察。虚疑浪说。无所不至。而遂有洪振道之事。此皆天理未明。而人心多私。求利未得。害已随之者也。臣但为此论。馀无所挠。李贵曰。讥察决不可无。岂可徒恃天命。不为宗社之忧乎。上曰。讥察不可专废。臣曰。讥察的有后弊。设使十中一二有所利益。将来之害。必有大于所得者。今柳应泂告变。是出于讥察乎。成佑吉之言。出于讥察乎。惟群臣大小。各尽心忧国。则虽不务讥察。自然先觉也。如其不然。则受讥察之任者。未必得实而全行己私也。上曰。此言极是。

九月十六日。申钦,李廷龟,李兴立,柳舜翼,韩汝稷,赵希逸,金世濂,李植,慎天翊,李性源,朴炡,罗万甲。自文莫吾犹人。止不直拒之。讲义毕。臣曰。程子曰修养之。可以引年。学者之至于圣人。国祚之能祈天永命。却有此理。盖天即理也。一身万事。件件合理。则自然顺吉。逆之则反是。所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古人不言理字。多说天字。如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大德者必得其寿。皆分明言天人相与。惠迪从逆。非如后世祈禳祷祠之类也。国家虽极衰乱。人事修尽。则却有此理。

二十三日初更四点。入对崇文堂。参赞官韩汝稷,侍读官全湜,捡讨官李植,注书宋恒吉,待教罗万甲,捡阅李景奭。进讲大学衍义。自魏文帝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止资空谈销永日。鲜有不为文帝者。讲毕。上曰。文帝虽好文辞。既读五经。则何为全无所得。臣曰。文帝志在著述文字。其读经传。不过采其华采。为结撰之具而已。读书而不以求道为志。则终无所益。今亦有可验。今之举子讲诵朱子注经书。非如魏时经传道理未明之时也。而以经科进者。未闻有道术者。此其验也。上曰。文帝大抵有才艺之君。亦非凡庸底人。臣曰。文帝能当孙权,诸葛亮。此非偶然。上曰。观文帝失德。不至于乱亡者。亦未可晓。臣曰。曺氏树基甚固。所以两国不能敌。明帝以后。则司马氏当之。非出于曺氏也。上曰。文帝与思王。文艺孰优。臣曰。以文选所载较之。思王似优。臣又曰。古今帝王好文辞。无如魏之三祖。其弊至隋炀帝而极。炀帝至与臣下较胜负。文帝之言曰。文章。经世大业。不朽盛事。身为帝王。不欲以德业流声。而乃欲以文字留名。其立志如此。宜其无所得也。大抵作诗文。最耗精神。败害心术。臣见侪类。或天资质朴。有识虑人。往往好文辞。则变为浮浅迂疏之资矣。○湜言文帝薄待陈王事。臣曰。不独思王。当时诸王。皆拘禁不相通。魏非甚无道之国。惟待骨肉之薄。前古为尤甚。陈王素与文帝。恩宠相埒。故即位之后。尤忌之。既贬为侯。诛其党友。前后三四徙封。陈王再三上表请朝觐通间。其辞极悲切。其尤警策者。有曰势之所去。虽亲必轻。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分晋者六卿。亡齐者田氏。前辈以为意指司马氏。上曰。司马氏此时。已权重耶。臣曰。明儒有此论矣。司马此时。虽非权臣。三马之说。当时已有之。曺操每欲诛懿。因师与文帝善。故得免。其后陈王之言。果验矣。上问建安七子之名。臣历数以对。继曰。建安即献帝年号。文帝未篡时也。风俗之变。关系大矣。当初党锢祸作。陈蕃等夷灭。故是时父子相继。皆以危言危行为戒。于是蔡邕之徒。倡为文辞。故七子文章。古今为最。湜仍言己卯之后。士习皆浮薄。亦类此也。上曰。今之士习。极无谓。顷日照讫推查时。至有奔走呼冤于道路者云。此何等士习耶。湜曰。士岂尽然。宜且劝奖。臣曰。士习非期月所当变。自上崇用耆宿之儒。庶有丕变之效也。且国家以诗赋取进士。虽非正科。亦近于浮华。至于经义书疑。犹是学术中文字。考官若取之有法。必无雷同之患。必不得已变其文体。依仿中朝而取之。或可也。今欲分属经书疑义诗赋之下。殊非试士之正体。臣窃以为未安。上曰。此事予亦知其不可行。不改士习而救弊于其末。真无益之论也。臣曰。二程之门。所学甚正。而然犹程子见谢良佐读史记。以为玩物丧志。谢即泚颡。朱子解其义。有一心奔在册子上之语。盖不以书册开心智。反以心智徇书册。此虽与酒色湛溺者有间。其为害心一也。上问后魏主珪好书册。如此而终不得其效。何耶。臣曰。以纯夷之君。荒朴甚矣。必不得遇真儒。真儒亦必不肯事之。李先凡陋。不能以己正君。故其效宜尔。论唐文宗事。臣曰。文宗诚贤主也。恭俭之节。前所罕有。受制于权宦为尤甚。良由不得其术也。为天下大事。不与将相谋之。与一二书生。共行盗贼之术云云。刘蕡之策。揭国柄而归之相。揭兵柄而归之将。此语甚要。宋祖以杯酒释兵权。诚得其便也。上曰。文宗时。事势极难。将相皆无。奈阉寺何。虽欲揭而归之。势必不能。若能揭而归之。大是英杰手段。必不使其势至此。臣曰。诚然。周濂溪曰。天下事势而已。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此之谓也。上曰。魏珪何物益人。神智之间。似好看。臣曰。诚如圣教。珪虽夷狄。比之魏文,唐文。却差胜。其所问。却是里面底事。盖彼开创一时。用智虑多矣。而常若不足。故有此问。如二君。都向外驰了。臣仍曰。古人非尧舜不陈。臣亦有一言。此古人之言。程子曰。盗贼亦有礼乐。非谓盗贼有礼乐。却有其理也。自尧舜心学相传。自周公而下至朱子。为正统也。其说已备于经传。无容更言。今举其最悖者言之。曺操性至俭。能造霸业。朱全忠,侯景之徒。盗贼也。其初百战百胜。得志之后。湛于声色。前后如二人。乃为庸夫所败。由其志气昏惰。计无所出故也。由此观之。则虽盗贼。亦有心术。然后能盗贼。今人以正心诚意之论。为迂儒刍狗之谈。以圣贤为第一等事。不敢犯手做。故臣为此论矣。

甲子七月十九日。以应教。昼讲论语。知事徐渻,特进官李贵,承旨赵诚立,修撰李昭汉,兼春秋金荣祖,奉教李坰,注书成汝宽。自饱食终日。止见恶于人其终也己。臣曰。人心有体用。须着事上便不流放。如外道。则便是枯木死灰。有体而无用也。若夫吾儒之学。专于事物上用功。若专无用心。则流慢怠惰。流于利欲。何所不至乎。所谓将有患害者也。博奕虽玩戏。心不走作。独贤于不用心也。上曰。此章之指。专以无所用心为非。岂以博奕为可为底事乎。臣又引游于艺章注云。古人玩心处如此云云。

二十一日。朝讲。领事申钦,知事李廷龟,特进官金大德,崔来吉,承旨郑广成,司谏郑宗溟,侍讲官李植,李明汉,掌令崔葕,兼春秋金地粹,记事官成汝宽,李坰。自微子去之。止不用而去。臣曰。仁体难明。只以此等章识之。亦可也云云。上曰。此三人孰优。臣曰。既曰仁则似无优劣。然大易以明夷之象为箕子。先儒亦以箕子所为为尤难。上曰。死者岂不优乎。臣曰。此则诚如圣教。三仁地位。岂可以死不死。论其长短乎。上曰。柳下惠言三黜不去曰。焉往而不三黜。此言何如。臣曰。此是他不恭处。坐断以天下皆无直道也。虽是不可屈之意。语意似不恭也。○待圣人。自有诚敬仪度。岂可徒以待季孟之道。侈之哉。待之虽厚。既曰不用。则当去也。言史事。臣为都厅郞厅。颇任此事矣。今者以史草放失。欲令新史官褒贬十六年间事。岂可得哉。其时兼春秋者。尚多在朝。使之各书所闻见以送。而摠裁时据其多小。采用实记似可。上曰。既无依据。则此策诚是也。

二十二日。同知郑光续,特进官李庆涵,承旨洪命亨,侍讲李植,李明汉,记事官成,李,沈之源。自齐人归女乐。止必天下而弃之。接舆之行。非不高。但圣人从容中道。不至如彼。被发行歌。且圣人欲与之语。辄避之。亦非道理。此是贤者过之。反未免行怪者也。

二十三日同知郑烨,特进官沈諿,承旨崔𬀪,侍讲李植,李明汉,记事官成,李,沈。自子路从而后。止终不离于道。此章与前章同意。但此却知子路尊敬。又见其二字。不至迫切狂怪。故先儒以为荷蓧最优。上曰。末章。必是子路返而夫子言之也。不然。子路向何人道此句耶。臣曰。出处去就有五层。圣人欲拯济天下。大贤如伊尹,太公。不肯小用。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故不出。其次。自知才学未成。不敢当大位。又不作小官。如漆开之类是也。其次。不立乱朝。不事污君。或隐丘陵。或隐下官。又其次。性行高洁。才又不合世用。自守其志。虽治世不出。然世之人君。以一世皆营营于进。而恬退者。不以此为重。故要激劝颓俗。每加优奖。上曰。然。贤者退伏。而人君不自省己。反以去者为非。则误之甚者也。

二十四日。昼讲。知事吴允谦,特进元铎,侍讲李植,检讨李昭汉。自逸民。止岂虚语也。臣曰。逸民八人。虽有差等。然其才足以有为。又其隐遁。皆有所以。如伯夷逊国。仲雍让嗣之类。非如接舆,沮,溺果于忘世之流也。上曰。柳下惠三黜不去。则何谓逸民。臣曰。柳下惠安于小官。与众由由。不以声誉自现。及见黜。又不肯去国求合于他邦。此其所以隐也。○伶人贱工。赖圣人之化。识乐之正理。耻见僭妄之礼。去而之他。此圣人功化之所及也。上曰。仲雍何至断发文身乎。何至往荆蛮乎。臣曰。断发文身。所以自废。让国之心重。故不惮辱身如此。此中权处也。

二十五日。自君子不弛其亲。止至于此而已哉。臣曰。周公封鲁。以为卿士。伯禽受封之国。此其训戒之辞。岂非切要之言乎。不弛其亲。即亲亲之道。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即敬大臣之道。中庸九经。说此义颇详矣。盖为国之道。无出此二者。无求备于一人。尤切于用人之法。至故旧不弃。若在所后。务去偸薄。曲尽义理。是风教之要也。徐渻曰。亲亲则有不任事处。如周召之外。见任于朝廷少。大臣则惟贤是用。此二者并行不悖。上曰。故旧无大故则不弃。此是圣人事。下圣人则恐有弊之言。臣曰。此训似不切。然不弃故旧。此仁厚之风。风俗仁厚。则自无悖乱之事。此却切要。盖大故。是伦纪之罪。外此之过失。自可容置。待之如旧。然谓之不弃。但不弃绝。非谓荐用为官。掩匿其罪。如沈守庆待沈铨一节。至今人以为得体。所谓亲者。无失其为亲。故者无失其为故。但不失本初相亲底样子。而不计后来过失也。臣又曰。本朝待宗亲之道。虽未及三代之制。比之后世拘禁防限之薄。则远过之。既尊官厚禄待之。而三从亲尽。则更许从文武科进。常时。又许交游出入。无所疑防。此最好。但虽有绝等之才。不参国政。此未及于大道之世也。然开此一路。亦有效尤而败者。要以保全。莫如今法。国家敬待大臣事亦关由。如备局及大府寺。皆宰相为提调。独用人舍人。最国之大事。而宰相不知。虽谓不见用。可也。上曰。大臣固如此。但闻铨郞不用堂上之言。堂上欲用人。铨郞却沮之云。此何理耶。臣仍历言铨郞权重之因。且曰。今之铨郞。虽不及专擅。然朋攻之端。必自铨郞始。不可不防。

二十八日。昼讲。李贵,郑烨,郑广成,李植,李昭汉,三史。自日知其所亡。止必文以重其过。臣曰。知行学之大方。日知所无。是谓日新。月无忘所能。是谓不失。能如此。方有益。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虽未及力行之地头。但能如此。则心在内里。物欲不入。所存自熟四字最要。如夫仁亦在乎熟之熟也。李贵曰。切问近思。乃论学之要。若是国家事。当念其大者远者。以为措画。不可姑息目前以切问近思也。是以朝廷之上。识见为先。识见浅狭。则不可为国。臣曰。如贵之言。比之学者。则正如不志于圣贤之域。而只做科文。做自好人。要过目前人事者耳。此切问近思者。却志于圣贤。但循序而进。不欲躐等也。上曰。此语极要切。非谓姑息目前也。烨曰。大学之规模。极于平天下。然用功。却从诚意始。盖贵之言。有为而发也。○百工居肆。古人之学。只诗书六艺。治心养性等项也。然必朝夕从事。方极于其道。不然。则外诱入之矣。既曰君子。非凡庶之比。然若兀然自守。不事学问。亦无由致道。○小人之过必文。此章文义甚明。小人初来。亦是与人同。由其不胜利欲。或做过底遂欲掩。辗转无状。以至穷极。是以君子戒于自欺之端。贵曰。此小失自欺。君子亦有之。臣等亦未免。臣曰。朱子曰不必铸私钱假官会。方为自欺云云。烨曰。此是精语。古人观人情状。都只在此。

八月初一日。朝讲。领事左台,知事吴,特进李时发,李曙,承旨赵诚立,两司李显英,兪伯曾,下番李昭汉,史官成汝宽,沈之源,金卨。君子三变。此章当与威而不猛章参看。其注所谓圣人浑然阴阳合德者。亦谓此也。此圣人德盛之符。非学所至。所以横渠学恭而安不成。然非圣人。则必变化气质。以趋于中和。所以司徒教胄子。以直而温。宽而栗。简而无傲。刚而无虐为训。皋陶九德。亦谓此。○君子信而后谏。大凡有事然后劳民。有过然后谏上。此皆逆境也。故其言不能入。既诚信交孚。则自无此患。此重诚信孚上。今日发政施令。无非为安民计。而民皆怨咨。号令不行。此岂独官吏诚信未孚。恐殿下诚信亦未孚也。且如古人有言。秦以深计为妖言。谏诤者为诽谤。盖深计者。预言未来之事。如言盗贼将起。国家将乱。皆于未形见时言。谓之妖言亦易。谏者不过规切上之过失。谤者亦扬说上之过失。此似诽谤。此两言相似甚易。此章虽为人臣言事之戒。然人君知此。则听纳之道。莫要于此。○大德不逾闲。吴氏以为不能无弊。盖主观人用人而言。则可以录大舍小。若为律己而言。则此言似疏漏。上曰。此言非为极挚底人而言也。上复问未信而谏。自是人臣之戒。然其诚信未孚时。岂可不谏。兪伯曾曰。山人野士。或新见君父。岂待诚孚而言乎。朝拜命夕奏疏可也。臣曰。山人有德望。为人君所慕重。亦是诚意已孚。大抵此章。专主诚信而言。非谓必与人君久远亲信而后谏也。上自三公。下至百执事。皆有谏责。岂可以诚意未孚。姑待后日。大抵人臣进言极难。语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言语长则易摘瑕衅。以此获罪。亦非难事。昔武后号谓暴诛。然必能容谏。如论告密多杀平民之事曰。彼岂皆英雄而欲为帝王耶。自今观之。武后若曰。汝以逆贼为英雄耶。英雄必皆为帝王耶云尔。其人危矣。且姚令言作贼。数德宗之罪曰。除间架钱乎。税商钱乎。此乃陆贽之言也。苗傅刘正彦犯阙之言。亦以不用李纲用黄,汪。为高宗之咎。此陈同,许翰之言也。逆贼之言。与忠臣之谏相同。若不考其主意。则以言获罪。岂不易哉。上曰。谚云言也文也。只在听与见也。此论诚是。近来多以情外之说论人。此极未安。

初二日。入侍。李廷龟,张维,睦大钦,李植,李昭汉,成汝宽,李坰,金卨。子夏之门人小子章。臣曰。此大旨。子游讥子夏门人。但从事于小学之方。不知大学之道。子夏则以为学之有序。不可躐等。能兼大小者惟圣人。而文字似简奥。故注。颇以言外之意明之。至于程子之意。则又发明大学小学之事。莫非天理。但小学洒扫应对。乃是粗迹。然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则理也。洒扫应对。却是理之当然。此是形而上者。此是极精底。○上曰。孰先传焉此句未晓。臣曰。此句似简深。但注解却易见。但譬诸草木一句。却易分晓。草木有大小之区。即小学大学之别。然皆在一园圃。一园圃。即道体也。小学书言洒扫应对节次。如掬溜播洒负剑辟咡之类。极精详。盖洒扫应对。十分精当。是正当道理。此道亘天亘地。不独在洒扫上。推而至于平天下。只是一理。而此皆是其然者也。然此必有所以然。此乃其然所以然之别也。

初三日。吴允谦,崔鸣吉,崔𬀪,李植,李昭汉。史官上同。自仕而优则学。止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臣曰。古人之学。便是仕而应行道理。必验于行。然后又却进学为易。孟子之时。以既得人爵弃其天爵为叹。今人不学入仕。况望仕而学耶。○子游文学高弟。岂不知丧之节文而为言。正为其文学胜。故恐其或过而为此论也。虽似有弊。不害为务本之论。○为难能也。此谚解似误解。只作不可及之意。非但文理不畅。子张为难能之事。如子文之忠。文子之清。是难能事。而孔子未许其仁。盖无至诚恻怛之意也。荀子以子张为苟难。即此意。谚解非是。○仁字最难说。就人事上看。则颇分明。前陈文子注。亦以仁而不佞。三仁夷齐之事观之。则仁之为义可识。盖比干之死。箕子之狂。极难。若以诚意行之。则此是仁。若外慕而效之。则不得为仁。此谓之苟难。又程子以博爱为非仁。故上蔡以觉言仁。朱子深以此说为非。以为不可离爱而言仁。至诚恻怛。便爱之发也。吴允谦曰。先儒云仁字。唯公字近之。此是也。○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辅人之仁。此是释并字。○人之不得用父臣。非不知爱其所亲敬其所尊也。但久远则哀慕渐杀。而或为私欲间之。则旧政不便于己。旧臣或有所逆。不得不改。故古人以为难能也。

策问[编辑]

问。尚书一经。备载圣帝明王谟训功烈。固非后世之所敢拟议也。然其删定之微旨。传注之醇疵。篇秩之完缺。或有可明辨而详说者欤。穆王耄而取甫刑。平王衰而录文侯。于尊尚之义何据。伯禽之征淮夷。秦穆之誓群臣。于诸侯之事何别。而特取之欤。今文出于口诵而尤艰晦。古文出于壁藏而却平易者。何欤。漂杵之策。孟氏靡信。数罪之傲。吴氏亦疑。即其真伪。谁究欤。流火之说伪。而眭弘以灾异败。复辟之注误。而王莽以乱逆假。若是乎传注无益也。夏侯大小之立官。临川父子之设局。刘向之演洪范。孙奭之献无逸。亦有邪正粹驳之殊欤。九峯蔡氏师承晦翁。作为集传。大阐奥义。汉儒注疏。由是尽废。然其惟庸罔念之释。王敬作所之句。顾不专用师说。何也。经所以明道。传所以释经。而其可疑者如此。则将谁使之折衷欤。抑其宏纲大用。初不在于章句之末欤。何以则学之得其要。教之尽其方。推而行之。得其效欤。诸生遭此文明之运。将由经科而进。其于金华之讲。石渠之校。必有自得素定之论。愿闻其略。

问。姓者生之别也。古者或以土为姓。或以封为姓。其详可得闻欤。或指李为姓。或得卦姓陆。何其异欤。上古帝王公卿。皆祖黄帝。而氏各不同。不闻后世有其苗裔。何欤。晋之王,谢。唐之崔,卢。宋之吕,范。皆一时大姓。后世虽有其姓。世无称焉。何欤。有赐以为姓。有冒而为姓者。有以不易其姓为贤者。其于礼何如耶。我国以六部之姓。三韩之族为最贵。然而时有盛衰。以稀为贱。不复考其源委。何欤。中原不娶异望之同姓。而异姓则虽近或娶。我国则不嫌异望之同姓。而外姓则虽远为嫌。互相讥病。何者为得欤。至于门地以为选。胤胄以为贵。乃当今之巨弊也。使草野材贤。望门而却步。膏梁阘冗。尸位以病国。何以则别姓氏崇世族。而无失贤瘝官之叹欤。愿闻其说。

问。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刑妻正家之义。备载圣贤经传。而世之君子。常患不能尽伦者。何欤。孔氏三世黜妻。尹吉甫后妻杀子。圣贤之教。亦不能化导。何欤。袁绍之雄豪。冯衍之刚直。而皆不免悍妒之患。霍光忠臣也。而阴妻邪谋。王导贤相也。而畏妻贻讥。俱不能黜去。何欤。或以啖枣黜。或以叱狗黜。抑何其甚欤。我国士族之女。不得改适。士夫疏弃正妻。名教不容。虽配耦不良。而离异者绝少。果合于古人之中道欤。迩来世教陵夷。阃则颠倒。男女早婚。奢华相竞。夭年败伦之风。不可尽言。如欲使一世之人。家道正而人纪修。福禄盛而年寿延。则其道何由。

问。娼妓不正之色也。而古之豪俊气节之士。或不免沈溺。何欤。郑卫之诗。夫子不删。高唐洛神。朱子不取。圣贤之见异同。何欤。杜牧之于杨州。元稹之于镜湖。乐天之于樊子。东坡之于朝云。韩翃之于柳。陶谷之于兰。情节得失。亦有可论者欤。周恭叔儒门也。而被河南禽兽之责。胡邦衡直士也。而遭梅溪莝豆之讥。秦少游之宋州事。山谷以为志大略细。韩致光之香奁集。方虚谷以为愤世无聊。评论与夺之不同。何欤。我国自前朝。有女乐之设。有选上之规。内殿之丰呈。边镇之声乐。皆用娼妓。至于中书有台妓。列邑有枕妓。先辈名臣。视如寻常。至以文字夸张。流传俗习之弊久矣。如欲回南国之化。洗北里之污。则其道何由。

问。养生延寿。其术多矣。所谓颐心神炼精气。服食禁忌之方。何者为得欤。黄帝之法。彭祖之术。后世多传。而未有以学习而长生者。何欤。或飧木皮而寿。或效龟息而寿。或飧桃实而寿。或饵枸杞而寿者。何术欤。稽康高士也。不得飧石髓。而胡广小人也。乃能飮菊潭。服食延年。亦有数欤。程子以修养之可以延年。比之于国祚之祈天永命。朱子作调息箴。乃有守一处和千二百岁之语。圣贤之所以自必于长年者如此。然二先生。亦不能享有上寿。何欤。大抵神仙不死之说。固已诞妄而不可学。学养生延寿之方。久视于人世。则虽君子。亦所屑为。而守道观理之士。未有以此说垂训设教者。何欤。伊欲不流于方外。而能尽其养生保性之道。则行何术而可致欤。诸生博雅之学。愿闻剖析之论。

问。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其为气一也。而有血气义气之二名。何欤。孔子所谓如神之气。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何气而言欤。程子谓才禀于气。张子言有气质之性。此与孔孟之气。有异同欤。或论文而以气为主。或谈兵而以气为主。是何气欤。古今国家。莫不崇奖士气。以为兴亡盛衰之判。其为用大矣。我朝自祖宗朝。培养士气。至今不衰。二百年间。扶植纲常。抵触权幸。以扶国家元气。则可谓盛矣。至于朋党相仇争狠相加。削朝士之籍。毁乡人之家。自以为激浊扬清。国法有所挠。吏师不得制。是亦可谓士气之盛欤。诸生学究理气。非日用而不知者也。愿闻酌中矫弊之论。

问。寇至而避。士女之常行。而其洁身远害。亦有足多者。高柴之不径。曾子之先出。商山之采芝。鹿门之躬耕。果孰优劣。叔皮之河西。仲宣之汉南。子美之依严武。昭谏之容钱氏。亦皆识其托而无疵累之可语耶。顷者国运不幸。腥膻深入。两西士民。鱼肉涂炭。惨不忍言。即今凶锋虽退。祸心未戢。再猘之忧。朝夕可待。京外之人。咸无固志。扶老携幼。逾山窜海者。比比皆是。论者或以为害义。朝廷宜加禁止。伊欲不失乎全身之智。而无害于向国之意。则其义安在。抑其大本长策。不在于避乱之得失耶。愿闻其说。

问。是非者。天定正理。彼是则此非。此是则彼非。是是非非。自有一定之论。不可容私焉。武王伐纣。夷齐死殷。所行不同。而同于是。何欤。汉以征伐而虚耗。宋以和亲而灭亡。所事不一。而一于非。何欤。柳下惠不去而遗名。大夫种不去而杀身。行己则同。而得失异归。何欤。管仲不死子纠而为仁。王,魏不死建成而有罪。处事则一。而功罪悬殊。何欤。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孟子当乱世。历骋诸国。一行一止。亦有是非之可言欤。牛,李互摈。孰得孰失。洛,蜀相攻。谁是谁非。大抵是非万族。必居于一。惟君子可以明之。而濮议唱于韩,欧。无极争于朱,陆。新法方议。而程子不非。伯纪人望。而魏公力排。其故何欤。恭惟我朝。圣明在上。群贤辅下。是非宜无可疑。而以今言之。士异道人异论。各自以其心为是非。朝廷之上。群议跂向。闾巷之间。士论角逐。樊然殽乱。靡所适从。以至邪正混而不能辨。狱讼紊而不能理。政令烦而不能一。风俗坏而不能正。将大道灭。不可复正而然欤。抑彼此所见各当。不可迁易而然欤。抑是非晓然。而揣凿哓哓者人耶。何以则非是定国论正。而无数者之弊欤。愿闻的礭之论。

问。宦侍之职。守门传令而已。末流之祸。惨于女色。何欤。竖刀之于齐。伊戾之于宋。秦二世之赵高。汉元帝之石显。东汉之王甫,曹节,张让之属。李唐之守征,季述,令孜之类。元魏之宗爱,刘腾。赵宋之童贯,师成。或以亡国。或以乱政。其祸之或浅或深。可历指而言欤。三国,六朝之衰季。吕氏,武后之乱朝。未闻有宦寺专权之事。唐宪,宋神明主也。不免有宦寺专征之失。何欤。我国之置宦官。亦遵古制。而自前代。不闻有宦官之祸。何欤。圣上临御。宫闱清淑。幽阴之路永杜。然自今以往。可无履霜之渐滥觞之弊欤。何以则宦寺得其职而无家国败欤。诸生必有慨然于斯者。其各悉著于篇。

问。士必有论议。亦有一代所尚。其高下邪正。实国家兴亡之所系。可不重欤。唐虞三代之盛。尚德而不尚言。亦有所谓士论者欤。战国之世。处士横议。说客相倾。天下病之。亦有得失之可言欤。至于秦始。一切坑杀。而覆亡之祸。反甚于战国。何欤。西汉之治。专尚政法。其末也。谀佞成风。王莽因以篡逆。东汉诸贤。清议激扬。卒陷党祸。曹氏仍以僭窃。其一世标的不同。而同归于乱。亦有得失之可言欤。两晋六朝之士。专谈玄理。遗落世事。李唐之士。专尚词华。是可谓士论而有关于兴亡之效欤。逮至宋朝。士论最正。而前有奸党之祸。后有伪学之禁。时君世主。非甚无道。而终莫之察。何欤。我国家列圣培养。多士蔚兴。上自馆阁。下至学校。代有公议。国家赖之。可谓盛矣。然士祸间作。或有甚于汉,宋。而为士者。未尝创艾。风习如旧。此岂非君相主张之效欤。至于今日。士论微微。日就卑弱。其所论议。不过党色是非而已。岂不寒心哉。如欲激浊扬清。挽回世道。使一代士论。复归于正。则其道安在。诸生其务正学而言。

殿策问[编辑]

王若曰。天之生圣贤。为生民也。而周公以上。则圣贤在位。以身行道。而泽被于下。孔子以后。圣贤在下。以书传道。而教明于下。然而夏,商,周,汉,唐,宋之治。王霸异道。而观于后嗣兴衰之迹短长之祚。则似不无大相远者。邹鲁之训未远。而焚坑之祸作。濂闽之书大行。而夷狄之乱惨。所以行道传道之功化。安所表著欤。吾东方道学。至先朝大明。而世道之降愈甚。迄于今益泯泯矣。予以寡德。叨寄臣民之上。建极之道。所不敢当。而在下之真儒。亦未有闻焉。何欤。今者教化不行。风俗大坏。洪水猛兽之灾。不啻在目矣。如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开太平于一世。其道安在。子大夫其各悉陈。予将亲览焉。

王若曰。为政。必先正名。设官分职。乃其大者也。虞舜之咨命。周官之法制。至矣尽矣。后世之不能尽遵而行之者。何故欤。汉之设官。多袭秦故。唐,宋设官。大率仍旧。有何所取于秦政之为而然哉。拓拔魏,宇文周。治道下矣。而其官制则仿依古昔者多矣。若是乎古制之不宜于后世欤。我国家三公六卿之置。略仿周制。而特异其名。其间岂无未尽者欤。至于今日。官名虽存。而职事或异。试举其大者。则政府之职。在于论道经邦。而今以备边司为庙堂。兵民之政。无不关由。政院之职。在于左右承弼。而特为出纳之一司。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内侍府掖庭署之官。户部自管贡赋出纳。而该司反为闲局。提调自专启覆定夺。而属曹专不预知。都摠府摠管。见掣于内兵曹。不得如古太尉之尊。春秋馆下番。混属于承政院。不得如古太史之专。以言乎外方。则县之民事。不属于州。府尉之兵务。无关于都护。其他别厅之设于内。别将之行于外者。不胜其猥杂。庶事之紊。体统之舛。从可知也。议者欲改正官名。务合古制。而或谓职事不系于官名。惟在恪共。而兹二说。孰为优欤。如欲官名职事。不相乖谬。体统专而庶事康。则岂无其道欤。子大夫学务经济。其各悉陈。

王若曰。读书所以穷理。帝王之学。与凡庶何异哉。尧舜之时。虽无书可读。至于三代。所学之道。所读之书。可考而知欤。汉高不事诗书。唐宗讲论夜分。所尚悬殊。而创业则同。汉光武笃好文学。宋高宗课日读书。为学一也。而出治则殊。何欤。予以寡昧。叨居尊位。首设经筵。循序读书。于今二十馀年。未尝废书。而学不见效。常患卤莽。宵旰万机。文书堆案。平日。已不暇于诵读。疾病连年。精力衰耗。又未遑于经席。虽闻道之诚。内切于心。时习之功。已如此。将何以终始典学。穷格众理。以为出治之本也。子大夫造庭对问。志在匡君。愿以幼而学之者。悉陈无隐。予将亲览焉。

王若曰。奸邪之害人国家大矣。人主之务。莫要于辨奸。辨之之术。自古为难。帝尧不放共工。周公不知管蔡。亦可谓不能辨奸欤。齐桓之竖刀。汉武之孙弘。唐太宗之权万纪。宋太宗之卢多逊。仁宗之丁谓。神宗之惠卿。皆以聪明才智之主。而不能辨。何欤。其他辨奸而致治。任奸而致乱者。可历数而言欤。予以否德。叨承丕緖。反正之始。放黜憸壬。图任旧人。朝廷清明。亦一时之盛哉。而式至于今。治化犹壅。祸乱荐臻。虽古极乱之世。奸臣用事之时。岂有加于此哉。其无乃有之而予未之察耶。如欲知人善察。不容奸伪。使在位皆君子。而小人不得。则其道何由。

王若曰。论治道。当以择术为先。王霸之道。行仁假仁二涂而已。又有富强之术。事功之学。论治者。每区别而言之。则王者专无事功。而霸者亦不至于富强欤。三代之为王道。桓,文之为霸道。古人论之详矣。至于汉,唐,宋之治。固不及于纯王之道。则其视霸道。孰为高下。而富强之业。事功之术。亦有专行而致效者欤。我祖宗之世。端本设法。莫非王道。而至于今日。否德忝位。国家颠覆。此正择术出治改纪图新之秋也。然而士大夫之论王道者。高谈尧舜而不及于救难应变之策。论霸术者。专事功利而不暇于安民化俗之政。王道之效。茫如河汉。霸者之效。亦不可望。兵弱财匮。事功无成。以至强敌外侮。贼民内讧。日趋乱亡之域。抑何故而至于是欤。如欲安民善俗措世治平。则行何政术而致之欤。子大夫生逢道否。学期世用。必有崇论正议。有补于治道者。其各悉陈无隐。

王若曰。箕子曰皇建其有极。建极之义。可详言之欤。自唐虞三代。降及后世。圣君贤辟。居上承统者。皆可指数。孰为能建其极。孰为未尽其极欤。予以寡昧。叨居君位。为一国所归仰。万民所标准。非不欲建极而致治也。顾德之不明。道之不立。而民无所视效。以观乎朝廷。则朋党比周。荡平之路未辟。以观乎四方。则习尚颇僻。雍煕之化已邈。天变见于上。民怨腾于下。岌岌然尚有危亡之惧。是何故而然也。如欲立大本行达道。措世隆平。无愧于皇极之义。其道何由。子大夫读书穷理。志存致泽。必有能言皇极之义者。其各悉陈。予将亲览焉。

王若曰。古称知人之难者。不过君子小人之辨而已。然君子或近于椎朴。而小人或似乎英俊。才全德备者。实不可得。则何以能别于初欤。唐尧姑试伯鲧之才。武王不识武庚之叛。圣人且不免于错看。何欤。汉高知人善任。魏武知人善察。二君之德悬殊。而知人之鉴则不异。何欤。光武误许庞萌以托孤。昭烈早知马谡之必败。是则昭烈优于光武欤。予以寡昧。叨位于臣民之上。惟思得人才布列庶位。而常患于失人。取其才而用之。则饕虐者或间而民生受殃。论其德而进之。则庸陋者冒忝而绩用亦败。何以则能辨别君子小人。而官得其材。民受其泽欤。子大夫必有尚论其义者。其各悉陈。

王若曰。以文为治。先王所尚。其体用本末施措之宜。可详言之欤。尧之文思。舜之文明。以德而言。其治亦止于文欤。夏之忠。商之质。不及于文。孔子独称周曰。郁郁乎文哉。其末也。有文胜之弊。何欤。汉,唐,宋之治。虽不及古先哲王。亦有一代所尚优劣之可言欤。吾东方三国之世。文物未开。前朝则奉佛教而尚词华。亦可谓之文治欤。我国家圣作神承。礼乐制度。彬彬大备。无愧于西周之盛。而式至于今。干戈继作。文教未遑。礼俗大坏。经术茅塞。士子所尚。亦不及古。科制则以险诡为高。讲试则以句读为能。以至朝廷词命。渐归于鲁莽。并与文胜之弊蔑如也。何以则复祖宗之文治。挽成周之盛际欤。子大夫方以文进。必有尚论于斯。其各尽言。予将亲览焉。

王若曰。程子曰为治贵识体。人君若何而能尽治体欤。孔子称舜无为而治。恭己南面而已。以舜典考之。皆是有为之迹。至于禹汤文武。忧勤惕厉。未尝无为者见于典谟史记。如彼其至。岂其德不及于舜而然欤。汉,唐,宋致治之贤主。率多躬亲万机。厉政图治。而秦政之量书。隋文之传飧。汉明,唐宣之明察。皆未免后世之讥何欤。予以否德。叨承丕緖。所务者。忧勤旰仄。综理万务。以期庶事之康。而今者化未能孚。令不能行。百僚瘝旷。治纲日颓。以至民生益困。风俗益坏。岂予未能无为而致然欤。将所务者。非治体之大者而有所忽欤。将何以识治体。而尽治道食治效欤。子大夫以稽古之学。将进于朝廷。其必有能言治道之要者。其各悉著于篇。

王若曰。人主使臣之道。类非一道。一以礼义。一以刑赏。其得失功效。可得以论欤。大道之世。惟以礼让。则五服五刑。安所施欤。推食解衣。能使不忍背德。而卒不免芟夷。不冠不见。可谓待之以礼。而竟至于弃外何欤。故黜李𪟝而使后嗣施恩。欲致于𬱖而使夷裔尚主。抑何道理欤。武后之朝。才俊悉归驾驭。宋氏之世。臣邻一向偸惰。则宽大之政。果不逮于严酷欤。予以薄德。叨立于群工之上。惟思以礼义而待士大夫。与之终始。而常时则竭诚奉公者少。临急则观望退避者多。诚信待勋臣。而勋旧至谋叛逆。官爵收武士。而武将日益恣纵。况今人才日耗。文武凋丧。顾视朝列。有可以为腹心手足。当国重寄。死生以之者。殆恐未易多得。将予所务者乖方。所取者非道而然欤。如欲使贤能靖位。忠智毕力。致世道之回泰。其道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