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燕辕直指/燕辕直指卷之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燕辕直指卷之四 燕辕直指
燕辕直指卷之五
燕辕直指卷之六

留馆录下○癸巳正月[编辑]

十四日[编辑]

朝阴晩晴。自馆所发行。行四十里。至圆明园宿。

皇帝在圆明园。以上元设戯。令诸国使臣来参。亦例也。因礼部知委。饭后。偕正副使由东安门入。出地安门。循城而西。历见关帝庙,十刹海,火神庙,北药王庙,千佛寺。仍出德胜门。观城闸水入处。又行数里。至大锺寺。又行至圆明园。皆别有记 就所馆。自厨房备进薏苡。疗饥讫。与正副使联步往见虎圈。别有虎圈记 转登一小阜。领略其排布位置。西苑又不啻风斯下矣。还归所馆。夕飰后。又联步出门步月。踏过数处石桥。纵观灯炮。别有元宵灯火记及纸炮记 夜深而返。见主家独不放炮。诘其故。则以为乏钱不能买取。遂令得给唐钱二百文。贸来十柄。使放之。主人稽首称谢。

地安门外关庙记

所谓白马关庙者。实在于正阳门外。而或以此当之。非也。规抚位置。一如他庙。而殿后又有一殿。安四座位版。即关帝父祖曾高云。西墙外又有一庙。正殿十许间。而以重行列安神位。不可胜计。皆明,清间贤人。似如我国书院之规。殿西又有一殿。殿内并享文王,太姒。左右安诸嫔御塑像。每像前有许多童子像。盖象九十九子。而或有着满帽者。极可骇叹。

十刹海记

十刹源委已见于太液记。在紫禁城北大路北。周可三四里。中为岛屿。人多居之。驾桥以通。绕堤寺观闾井。奢丽稠匝。因行忙不能尽搜。

火神庙记

十刹海东北数十步有火神庙。火神者。即俗所谓火德真君也。庭有两碑。一是朱之蕃。一是翁正春所撰。庙刱于元至正间。而明万历时增修。天启中。著令以每年六月二十二日遣太常官祀之。殿凡九区。曰隆贝,万岁,景灵,辅圣,弼灵,昭宁。皆覆以青琉璃瓦。前后阶墄。皆铺绿琉璃砖。最后有一亭。俯瞰刹海。涟漪可掬。烦襟为之一畅。

北药王庙记

药王庙。在崇文门外者。谓之南庙。此谓北庙。在德胜门内路东里许。天启时。魏忠贤所建。立碑记之。而碑为后人所破碎。今无之。殿中位置。与南庙略同。而滨于刹海。绕堤万柳。掩暎湖面。游人常往来不绝云。

千佛寺记

寺在药庙西数百步。或称护国寺。或称崇国寺。而俗称千佛者。以其有千佛也。前后殿阁。重叠宏大。而今多颓落。明正德时。延西番法王领古班丹及着肖藏卜等。住于此寺云。燕记言有元丞相脱脱塑像。幞头朱衣。髯长眉修。衣冠似华制。元时宰相。或不开剃耶。旁有凤冠赤裳老妪。乃脱脱妻也。又有姚广孝画像。姿容潇洒。髡顶趺坐。万缘俱空。不似西湖鼓臀独吟时云者。今并不可见。

德胜门水关记

德胜门西数十步。凿城为水关。即西湖之所由入城处也。以大铁牛镇其水口。头角崭然。盖欲杀激湍。以纾冲啮城根之患也。

大锺寺记

出德胜门。北行数里。至大锺寺。本名觉生。而以有大锺。故名。绕墙多嘉木成荫。净洁齐整。游人萃焉。殿凡四区。皆安佛像。最后高阁。扁曰华严。中悬大锺。长四丈。围三丈。绕锺皆刻佛像。刻法绝奇。锺顶穿一小穴。劣容鸡子。东西两壁。附设胡梯。螺旋以达于楼上。登者必由东梯。下者皆由西梯。盖欲上下之际。无相值杂沓之患也。遂攀梯上楼。见男女凑集。据槛投钱于锺顶之穴。以钱之入落。占其休咎。如求财求嗣者。念其所愿而掷之。本无定数。而钱尽乃已。通计入落之多寡。十掷十入为上吉。十之七八为次。十之五六又其次也。环锺树栅。所掷之钱。堆积其中。日暮人散。寺僧收之云。似是妖僧之设计取财也。我行诸隶。亦皆掷钱。其所念之语。怕人闻之。囫囵不分明者。盖是禁物之无事出场。厚射其利也。寺内外多设货肆。酒商饼贾。呼卖聒耳。以岁初掷占者。日日来会故也。女人亦多。而间有浓妆艶冶者。似是大堤溱洧之遗风也。东边一炕。未知何人所住。而多畜古董书画。转至西寮。主僧忘其法号。下炕迎接。服饰颇侈。小阇梨三四人侍。对坐炕上。略叙笔谈。使马头汤酒而来。僧切忌之。马头斟以示之。诡云此是蜜水。非酒也。僧点头而止。盖我酒甚清。与中国酒色不同。且飮法。不计大小锺。一吸而尽。僧所以见欺也。僧出茶果以馈之。味可疗饥。乃以数丸清心谢之。

圆明园记

别大锺寺僧而出行。至圆明园。园距德胜门为四十里。沿道物色。与我国东西郊略同。园在西山之下。故或称西山。是雍正皇帝离宫也。制作视畅春稍宏侈。正门前对立石狮。夹路左右。崇屋相望。天子幸临时。皆槐棘官廨也。东墙外。树以红栅。栅外凿湖。周可数里。筑石为堤。日前皇诗所谓冰湖气暖半消融者。即此也。湖之南立一短碑。乾隆御制。而沮洳难行之地。因赈饥民而役之。穿湖筑堰。以便车马。且有灌漑之利云。栅内多彩阁层榭。隐暎林木之间。而禁人不得入。旗亭市楼。连络四五里。燕记曰。康煕帝御天下。六十年。俭约而没。嗣君不能遵守规度。创立别园。已失先皇本意。制作之侈大。不啻十倍。而今皇益加增饰。佳丽反胜于都宫云者。可谓的评也。

虎圈记

圈在圆明园西南人家稍稀处。掘地为长圹。圹内砖筑四壁。四分其中而间之。每间南北十馀步。东西七八步。每东壁设一石虹门。以铁板为闸而牢鏁。虎之出入。皆由是门。每门外又掘地筑墙。制如内圈而稍小。每欲扫除粪秽。则开虹门之锁。自墙上引辘轳启闸。逐虎出门。而复闭其闸。梯下圈中。担出粪秽。又复开闸纳虎。锁之如故。每圈四墙。上架以大木。又以十字木。横架圈上。罩以铁网。网眼劣容小拳。而索之大如武指。以广头大钉。缝合铁网于架木。网腹各有一大穴。如小缸口。即投肉饲虎者也。虎之料。一日肉五十斤云。其下又置方石大槽。即注水飮虎者也。圈上覆以长廊。以避风雨。每圈各有一虎。虎大小不同。而其最大者。如大牡牛。皆隐身于红门之坎。全无磔须张牙奋迅腾跳之意。未知与人相狃。暴性已驯而然欤。抑拘絷牢狴。虽欲使气。无所施之耶。或云。皇帝幸行。则必猛虎前驱。以助威武。或云。皇帝心有不怿。则必临圈亲射。以释愤怒。或云。有时放虎于西湖之屿。皇帝与诸臣驰马射之。以习武艺。一行诸人。齐登圈上。据网咆喝。虎始露身。踞坐睨视。微声乙乙而已。乃使买肉数斤。从穴投下。则虎乃奋身如飞。攫肉即呑。侯生所云。如以肉投馁虎者。真善喩也。下辈言年前。我人以长绳系生鸡。纳穴中以上下之。虎跳身欲噬。数度虚腾。仍大发怒。高声大喊。山岳欲裂。尽勇腾跃。几及网底。攫鸡而后已云。始欲以肉块绳而试之。守者固挽之。问其故。则以为皇上近临。闻虎喊。则必有所诘。且虎一发愤。恐或致毙云。一隶潜以小石。发喊而投。中虎身。虎乃张目对喊。竦身欲噬。其气势之猛。真英物也。网上观者。皆逡巡畏缩。惴惴不定。守者瞠然。谇谇怒詈。诸译笑而解之。圈南十许步。又有三间长廊。中有二槛车。其制如我国斗橱㨾。密树黑栅。各囚如犊之小虎。闻自外省新供。未及纳圈者也。虎容旋槛内。时从栅隙出距。欲攫人。人不敢迫视之。

元宵灯火记

元宵之为灯夕。所由来尚矣。我国之用四月八日已失其古。而且悬灯之法亦不相似。我务高而彼务多。中国之金吾弛禁。鼓乐达朝。已自十四夜伊然。无家不悬灯。瑰丽灿烂。色色奇巧。其多悬者。外自屋檐。内至中霤。殆无片隙。或至数三百椀。而皆琉璃羊角。且有结棚而悬之者。棚制四围立高柱。架梁加椽为井间。而下丰上杀。每井悬灯。随井多少而计其灯数。或高或低。一城通明。士女来往。车马杂沓。达夜不已。亦可见升平贲饰之象也。

纸炮记

纸炮。或称纸灯。源出于爆竹。而意在辟鬼。即近于傩戏者也。自除夕至元宵。满城人家。无夜不放。其制糊纸为桶。大小长短不一。内贮焇药而筑之。伏线引火。火才著桶。火便熛发。发响甚洪喨。或有以二三十柄。一时齐放。则其声益轰大。殆震天动地。或有火焰才发。百道电光。向空乱喷。有若火扇者。或有一桶而节节爆坼。分为四五短炮。一时喷火如初。而终以猛响一声而止者。或有一个大桶中藏四五小桶。大桶才爆。小桶迸出。飞射半空如流星火箭者。或有走去走来。盘旋如十数条火蛇。芒焰涨天。灰烬落地。人不敢向迩者。其外诸炮不可胜记。而所谓流星,盘蛇,落梅花,破大城等炮为其最。盖一桶之费。或至四五两银子。而一家一夜之烧。亦有近百柄之多。则侯门竞奢。大内侈观。尤可推知。此亦可已而不已者耶。且焇药。即兵之利器。而糜费无节。至于此甚。吾不知其可也。

十五日[编辑]

惊蛰。朝前雪飘。午后阴。留圆明园。

是日晓。皇帝设宴于正大光明殿。惟正副使入参。亦例也。其还也。闻其节次。则趁五鼓入赴。殿在园内北边。宏伟等紫光阁。坐门外良久。开东。始招至榻前。各赐酒一杯及果盒元宵饼。宴毕。出俟朝房。领赏乃还云。见其物目。则小红纸书赏赐朝鲜 国王物件。蟒缎二疋,福字方一百幅,绢纸四卷,笔四匣,墨四匣,砚二方,雕漆器四件,玻瓈器四件。又一纸书赏赐朝鲜国和诗使臣三员物件。大缎各一疋,笺纸各二卷,笔各二匣,墨各二匣。及余者。首译赍来。○厨房。留在玉河馆者造药饭。趁平朝送来。时食也。亦故事然云。○午刻。皇帝设灯戯于山高水长阁。依例入观。别有山高水长阁灯戯记 与正副使乘车而行。见夹路左右。车马杂沓。士女簇拥。殆所谓肩摩毂击。马头辈言欲观中国物色。莫过于此地此日。盖上元灯市。以西山为最。远近来观。而间多佳冶者也。前数日。自礼部知委。三使从人。不许过三名。故初行者。依此数排儹矣。及夫入门。下辈与湾商辈多阑入。阍者不能阻挡。此辈恶习殊可痛。而竟无照数致责之举。中国法禁亦可谓疏矣。终日观戏。暮归所馆。吃夕饭。又共步月于湖堤。踏桥而归。

山高水长阁灯戯记

入园门而左。又有一门。门皆不甚高大。不施丹雘。无扁额。不识为何名。又前四五百步。望见有一带长阁。扁曰山高水长。九楹单檐而为两层楼。绝无雕饰。绕阶设黑栅。栅外之庭甚广阔。即戏所。而环庭又设疏竹栅。所以禁杂人也。皇帝时未出坐。故移步周览。领略其位置。往往筑土为山。引水作湖。奇卉异木。茂密成林。林间殿阁。或隐或现。而不敢深入。庭左右间数步。对竖大红纸桶。盖内贮焇药。以为放炮之具也。庭西边结三座彩棚。中高两低。各悬一大竹箱。其形如鼓。中悬者尤大。盖自南中。岁贡此物。谓之庆丰图。又称烟火盒子。其内贮大小各灯。棚之两边。各立秋千之木。其制出于西洋。故谓之西洋秋千。先以红漆三柱。一字排立。高可七八丈。分上中下三层。各横长杠。以为井间。其状如是。

又其外往往埋地雷炮。又设飞炮。以长绳贯纸桶。系其两端于木。皆豫设戏具也。周览毕。还至阁前。琉球与金川。亦皆来会矣。有一小儿服饰极鲜丽。而仪表非常。举止端详。与三四从者来见。似为观外国人物而然也。少无骇异惝恍底意。使译官诘之。是十八王之子。年方七岁。问见读何书。答已讫四书。方读春秋云。闻十八王。于诸王中最著贤名。凡军国事皆参决。而其子之夙成英异又如此。其家可谓旺运矣。已而皇帝出坐。而无侍卫警跸之声。盖由阁后耳。阁之下层设御座。而上楼则前垂珠帘。闻是太后及皇后诸妃嫔所坐也。满,汉,蒙古诸近臣皆侍立。虽狭袖红兜。而盖多标致儁逸者。戯事方始。正副使承帝命进前。亦例也。先设角抵之戯。盖拔取力能举四百斤以上及勇超橐驼者。使之赴戯。其身材枭健。果是猛士也。戯毕。拈其多胜者。以银缎厚赏之。次设筋斗之戯。其屈伸超越。疾如飞鸟。戯罢。又施赏如前。次设西洋秋千之戯。戯者共十六童子。年皆十五六。体㨾略同。红衣青袴。以黑缎为冠。略如我国花冠㨾。又以红丝为流苏。乱垂冠上。前短后长。傅粉抹朱。颜如美人。一齐登秋千机。机随人进退迟速。而为之转斡。升而又降。降而又升。升降之际。宛如飞仙。蹑虚上下。始缓终促。自有节奏。亦可谓奇技也。毛奇龄诗话曰。京师宴中有爬竿戯。即古寻橦戯也。其制二僮衣花裲䄕 (注:疑误书裆字为䄕) 红袴。缘竿而上。颠倒翔舞。最奇。但以脐拄竿而张其手足若鹰翔然。或以手搘竿而离其踵趾若猿缘然。如此而已。曾于昌平州送殡。见二妇为之。初以为异。及读王建寻橦歌。有身轻足捷胜男子语。则原是女娼舞。非僮舞也。但其诗云。重梳短髻下金钿。红帽青巾各一边。则似用女娼数人。各梳矮髻卸饰。或以红帽。或以青巾裹发。分作两行。而后缘竿而上。故云。绕竿四面争先缘。又云上。下蹁跹皆着袜。则此数人者。以手缘竿。以跗着竿。历历可见。但初间谓寻橦,戴竿。本二舞名。及读其诗意。则似是一舞。有云。大竿百夫擎不起。飘飖半在青云里。纤腰女儿不动容。戴行直舞一曲终。则以一女娼戴竿。而数女娼环舞竿上。戴者仍行走自若。所谓戴行不动容是也。则神极矣。江北有擎梯戏ㅁ以一妇仰卧。翘双足上指。而植两梯拄于两足底间。使一女僮者。缘梯而舞。是其遗意。然卧与行。劳逸迥异。此须择健妇多力者。习其技然后可。但其诗又云。散时满面生颜色。行步依然无气力。虽若善形容。然恐非无力所能习也云云。然则古之寻橦。似与此相近。非刱自近代也。且女娼尤奇。而禁中也。故以僮耶。戏毕。乃点火于庭前所植之纸桶。火发炎上。轰烨震天。又非民家前夜所放可比也。又以长炬。先烧两边彩棚上所悬之大箱。盖户在箱底。以绳束闭。及绳焚户开。箱中所贮之无数诸灯。牵连滚下。几至于地。其大者如瓮。小者如拳。或琉璃。或珠玑。或锦绣。或色纸。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像人物。或像山水。以至禽兽虫鱼。草木花果。楼台云物。形形色色。无不呈巧。大略一箱中所出。不下为数三百椀。而三行联络。有如珮玉㨾。少顷。火起最下灯。以次上达。盖以一炷通贯诸灯。片刻间皆燃。而火色各不同。黑白青红紫绿绀碧。无一不备。此以各色焇药。染炷而然。又点火于中棚最大之箱。箱中之灯。视前益多且巧。待其火熄。皆撤去之。又悬大箱如初烧而又撤。如是者凡三次而止。盖其奇巧繁丽。倏翕眩乱。有不可一一录述。计其糜费。不止千万。而虽有千万。不可学得者。其奇技妙法也。方喝采不已。忽有一块走火。自阁前飞过。冲发地炮。炮火迸耸。熛焰遍空。声动天地。人皆惴栗。不能定神。俄又火块缘绳往来。飞炮竞发。有如星流电闪。殆不暇应接。顷之。炎收响寂。日已暮矣。皇帝还内。与正副使偕出园门。车已来待。而人海人山。车驰马走。蹄股殆相易。或有不能觅乘其车而步行者。易致伤足于马蹄车轮之间。此系出门后最不可放心者也。归至所馆。夕饭讫。又联出街上。观灯而还。

十六日[编辑]

朝阴午晴。自圆明园发行。历见诸处。还至馆所。

与正副使促饭而发。为观西湖胜槩。舍来时路。携筇联步。西行里许。至阅武亭。亭前大野。环穿钜泽。妆以林树。皇帝每临此亭。以习射驭云。又西里许有行宫。见阻不得入。而隐隐入望。皆是层楼叠榭。岧嶤轮奂。真所谓楼外青山。山外楼者也。循墙而南。有元丞相耶律楚材墓。封以石灰。坟形甚大。上为阁以覆之。墓前立碑。以记封护之实。世传楚材善风水。遗言葬此。至于今密迩皇居。守护不废。有若樗里子之前知。亦可谓异人也已。又西数里。历文昌阁。至西湖。循堤而南。纵观诸胜。至廓如亭。渡十七孔桥。登洞庭山龙王堂。痛飮少憩。还登湖堤。遂乘而行历观护国寺,圆通庵。至万寿寺。中火又行。自此渐近都城。往往村落甚盛。男女聚观。辄称嘉吾里。嘉吾里者。华音高丽也。路傍间有春耕者。或以马驴。或以羊。北方牛畜之贵可知。而气候之早。视我国可先一节。似风土环聚。而人烟稠杂故也。行抵一村前。有数人方习驰马。马壮人健。豪悍可畏。其中一人急驰。入我行中。左右冲突。势若相犯。我人之阔袖劣骑。变出不意。举皆瞠然恇㥘。莫知所措。其人乃大笑而去。待其稍远。下辈始以辱说报之。真无异于锺街逢颊。而汉江流睇者也。殊为之捧腹。又历五塔寺。又一寺。忘其名。广通观,天圣祠,玄圣观,高梁桥。从阜成门入。历观历代帝王庙,广济寺,回子馆。还至馆所。日已昏矣。催进夕饭。与副使及诸人。联车出棋盘街翫月。街在正阳门内。即八景之一也。游人簇拥。殆无着足之地。遂还从东天安门外。转过东四牌楼。车马塡咽。朱轮绣毂。竞斗光艶。来来去去。殆乎人肩相摩。夹道文窗绣户。万灯罗络。晃朗如白昼。明月失其光。可谓升平盛事。天下胜赏。古所谓广陵观灯。未知与此何如也。然译辈犹以为荐荒之馀。不及前日之富奢云。又东里许至一古庙。亦忘其名。而殿凡三重。皆有神像。颇称灵异。故祈祷者如云。而都是女人也。拜跪念祝。纷纭杂踏。跟随家丁。皆排立门前。禁止游人。我隶辈大肆咆喝。辄称万岁爷进贡之使。排闼直入。遂不敢挡阻。诸人始皆随入。各殿灯影炜煌中。见女人妆饰。无不珍艶。兰薰麝馥。透袭傍人。意者贵家内眷。亦在其中。见外人。虽不隐避。一不举目。举止甚端重。还可敬也。又历观数处。夜分后始归。已上所见。皆别有记。

西山记

西山山脉。分于医山。逶迤数千里。至此始脱劫。缥缈连绵。殊可爱。燕都八景。西山霁雪。居其一。前辈所记。或曰。西山在玉泉,万寿之间。或曰。西山。明时改名万寿山。或曰。西山。一名玉泉山。一名常山。皆非也。盖万寿山。是景山之一号也。玉泉山。是别山。非西山也。穆都西山记曰。出那城西北行二十里。至青龙桥。北折八里。径回龙庵。复折而西二里。抵西湖。沿湖二里。达功德寺。寺古名护圣。前有古台。世传金元氏主游乐更衣处。或曰。看花钓鱼台也。寺极壮丽。中立二碑。其一明宣宗建寺文。其一元氏旧物。字皆番刻。寺西数百步。至玉泉山。金章宗尝建行宫于此。今废。山之北麓。雕石为螭头。口中出泉。潴而为池。即所谓玉泉。泉上为亭。泉流入湖。注都城大通河。为京师八景之一。自玉泉南行。至补陀寺。寺在山半。门内有吕公洞。寺右石级上有望湖亭云云。西山,玉泉之胜。此即其槩耳。

畅春园记

自圆明园。未至文昌阁。依山有畅春园。一统志曰。地名海淀。明武清侯李伟故园。周十馀里。康煕皇帝到此。酌泉而甘。因其旧基。筑宫设籞。少加规度。且为遍览田畴。赐名畅春。有御制记。以识其胜。燕记曰。畅春园。即康煕离宫。方才三里。墙高二丈。门亦单檐。制甚朴素。六十年天下之奉。宫室之卑俭。能如此。宜其威服海内。恩浃华夷。至于今称其圣也。三代以后。君天下者。竞侈其居。所谓南面之乐。不出乎宫室舆马。虽畏天下议己。外示节俭。其心志嗜欲。终不可讳也。今北京宫室之盛。明朝三百年丰豫之所修饰。居之而天下不敢议。享之而足以明得意。乃违而去之。居于荒野之中。其去欲示俭。终始治安。可为后王之法矣。且千官自京城。每日晓出暮归。使肉食绮纨之子。习劳鞍马。无敢逸豫。自大臣以下。又不得乘车轿。其安不忘危。亦可谓霸王之远略云云。盖自雍正之刱营圆明。此遂渐就荒废。满山树木成林。碍人窥望。而亦见阻不得入。

文昌阁记

文昌阁刱见于沈阳。而所经州县亦多登览。皆在学宫之房。似以右文之意。礼星君而尊阁之也。自耶律墓。更西数里。逾一小冈。有阁翼然。重檐四角。如翚如鸟。丹碧晖暎。盖近年新修。而为制既甚岧嶤。处地兼得高爽。欲一登眺。而守者坚拒。屡恳不许。未知何故也。自此至湖边。设朱栅以禁人。遥望湖西北诸山。峰峦蕴藉。清旷景槩。可谓绝胜。其宫室之在平地者。已不啻千门万户。而层楼叠榭。曲槛回廊。罗络洞壑与冈峦。又不知其涯际。百级宝塔。往往挺入半霄。而间以道观寺刹。雕墙彩瓦。玉栏虹桥。互相暎带。望之如画。

西湖记

西湖。或称太泊湖。或称西海子。或称昆明湖。或称洞庭湖。湛记曰。西湖。自明时为都人游赏之地。今皇帝屡幸浙江。悦其佳丽。乃建宫于西山。凿湖而大之。以象浙之西湖。又曰。观此规制。康煕之政。几乎熄矣。虽然。民不苦役。田不加赋。华夷豫安。关东数千里无愁怨之声。其立国简俭之制。固非历代之所可及。而今皇之才器。亦有大过人者。蒋一葵记曰。西湖。即玉泉,龙泉之所潴。盖此地最洼。受诸泉之委汇。为巨浸。环湖十馀里。荷蒲菱芡。沙禽水鸟。出没隐见于天光云影之中。可称绝胜。明正德间。倭使至京。见湖题诗曰。昔年曾见此湖图。未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犹欠着工夫。今见湖。广可七八里。长倍之。西北皆山。而水皆注之东。为大堤。堤广数十步。筑以灰泥。内甃以石。循堤行三四百步。堤断而设闸。以蓄泄之。闸外有水田数十顷。沟塍整饬。荐庙新稻出于此云。远近岛屿。往往碁置。上皆有楼观。宛若晶宫贝屋。隐见于蓬瀛十洲之间。时方积冰初解。绿波演漾。凫雁𫛶鹜。随波沈浮。芰荷败叶。委积如麻。新秋赏莲之胜。推可知也。画舫彩舟。泊在西岸。盖其游宴之具也。又数步有一碑。即御制咏西湖诗也。

铁牛记

历御制碑。又南数百步。有铁牛卧于堤上。砻白石为栏以护之。背上有古篆数十字。刻篆颇古怪。篆与文。皆乾隆御制也。其文曰。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物寓刚戊。象取坤厚。蛟龙远避。讵数鼍鼋。瀵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凤神牛。用铁悠永。巴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帝。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玆降祥。乾隆乙亥。世传穿湖时。铁牛出于地中。或曰。湖水频决。铸铁牛以压之。此皆傅会之说。而汉时。杭之西湖。有金牛见于湖中。人言明圣之瑞。遂称西湖为明圣湖。铸此以象金牛云者。最近之。

廓如亭记

铁牛之南百许弓有亭。扁曰廓如。虽单檐。而穹崇通朗。背野面湖。诸板上或记或诗。皆御制也。

十七孔桥记

自廓如亭西距洞庭山。洽为百馀步。而驾水作虹桥。桥名绿漪。而我人呼为十七孔桥。盖以桥下虹门凡十七故也。桥左右。砻石为栏。莹润如玉。计其一孔。优如我国兴仁之门窦。蜿蜒横亘。宛若游龙浮水。比金鳌玉𬟽。殆过之。

洞庭山记

渡十七桥。登洞庭山。盖以怪石甃。起大岛于水中。峯峦洞壑。有若天成。又以玉石栏干。周绕四面。最上峯有石床一坐。床左右有鼓石各一床。是皇帝所御处。故他人不得坐之云。上至龙王堂。前有三座牌楼。南扁内书蒸云。外书浴日。东西皆忘之。堂后有三檐高阁。耸出重霄。扁曰涵虚堂。其北扁大书洞庭留赏。俯临湖面。自此循壁而下。有石虹门。刻其巓曰岚翠门。又两旁对刻长联曰。列岫展屏。山云凝罨画。平湖涵镜。槛波漾空明。内有幽窟。沈沈不可入。诸人皆据石栏。手掬清波。或盥或漱。仍复攀崖而登。还至龙堂前。围坐于古木疏阴之下。石砌净洁。游尘不上。守者数人出而迎接。颇致款曲。使问诸所见岛屿楼台之名。随辄应对。不可详也。而所谓景明楼,延赏斋,绿漪桥,柳桥,练桥,玉带桥等处。或近或远。望之如画图。而行忙不得遍览。可恨。飮数杯。夷犹半饷。还渡十七桥。至廓如亭下。始各乘车。舍湖堤。取路而还。盖循东闸下流。达于京城也。地势平衍。水亦缓流。两岸亭阁。联络不绝。而为制各异。间以各㨾市铺。旗帘标牌。交映水面。皇帝有时开闸泄水。乘舟上下。而先令宫姬。持茶酒杂货。开肆于所经处。辄停舟贩贸。以为戏云。

护国寺记

自廓如亭。东南行数里。无数亭榭。有难一一穷搜。未免戛过者多。而护国寺甚杰特。故下车暂见。而不遑记述。

圆通庵记

护国以后。夹路寺观。又不可胜计。而闻圆通尤合一览。驻车入见。制甚精竗。庭西有一古碑。是集黄庭真字。而残缺不可读。盖因好事者印拓而然也。正殿东卓上。有女佛一躯。肉色如真。即明时刘善长所抟。善长以善抟塑像。名于当世云。

万寿寺记

又行至万寿寺。门内对立钟鼓楼。前殿扁曰行住坐卧。后殿扁曰慧日长辉。庭立二碑。其后有重檐大殿。上扁书万寿。下扁书欢喜坚固。安金佛三座。壁面刻青木如云飞形。千万盈寸之佛。累累高悬。若树木之垂实。佛榻前帘帐器物之色色珍奇。盖多刱睹。附壁有三层坛。梯以通上楼。颇合眺望。其左右各有小殿。左安女佛。膝下有无数童子。求嗣者多来祷云。其后又有一殿。扁曰潜心。面壁亦有佛象。其后有一碑阁。扁曰无量寿阁。阁四旁为石假山。高各十数丈。秀而为峯。窈而为壑。古木苍藤。蔽亏天日。架石为桥。桥尽处有石窟。窟旁有石室。阴阴森森。不可久留。峯上建三座彩阁。环以太湖石假山。后又有一殿。扁曰一元三要。安三大佛。庭有白干松四株。扶疏老苍。亦古物也。其馀小小诸殿。不知为几区。皆隔以雕墙。墙有圆门。门左右必有雕窗。其结构之奇壮。非他寺之可方也。主僧称海观大师。其号曰竹园。善书画。可与语。

五塔寺记

出万寿。转抵五塔寺。大小诸佛殿。几埒万寿。而最后筑石为台。方可数十步。高可丈半。台上筑砖为塔。四其面而六其层。高可六七。丈周可数十丈。前面刻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建。又周刻无量小佛像千数。妆以真彩。奇巧逼真。塔下有门。门内有窟。室左右壁。各设层梯。螺旋而上。数级后昏黑如夜。手探梯级。徐徐而登。及到上层。眼界忽空阔。都城内外。皆入眺望。可与法藏白塔相伯仲。塔上四角与中央。又各为小塔。所谓五塔者此也。五塔之高。各亦不下五六丈。塔之南。环以石假山。西建两行翼廊。中起大屋。覆以黄瓦。是皇帝行宫云。东墙外又有一寺。忘其名。而亦不逊于此寺。

广通观记

广通观之得名。以昔广通居士所住之处。居士能通神术。享年数百岁。颜色不衰。后不知其所终。观内至于今。多道流云。

玄圣观记

玄圣观。亦道流所居也。自西山沿湖至此。寺观楼台。指不胜偻。而率多颓圮。佛躯神塑。或有暴露者。考以款识。多是前明所刱。

高梁桥记

袁宏道游燕记曰。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馀里。流急而清。鱼之沈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碁置。丹楼珠络。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云。今见殆过情矣。明弘治间。有熊入西直门。郞中何孟春曰。熊之兆。宜慎火。未几城内多灾。干清宫焚。或问之。孟春曰。宋绍兴时。有熊至永嘉城下。州守高世则曰。熊于字能火。郡中宜慎火。余以此事而云尔。

利玛窦墓记

迤向阜成门。门外不远处。有利玛墓云。行中有曾见者。言前立三座石牌楼。左右对蹲石狮子。兆域之周几三里许。环筑雕墙。正方如碁局。盖万历庚戌。赐玛窦葬地于此。坟高数丈。灰封砖筑。形如●(●字为上竹下左角下右瓦))瓦四出檐。远望如未敷大菌。墓后砖筑六棱高阁。下丰上锐。三面为虹门。中空无物。树碣为表曰耶苏会士利公之墓。左旁小记曰。利先生讳玛窦。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人。自幼修真明。万历辛巳。航海。首入中华行教。庚子来都。庚戌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云云。右旁又以西洋字刻之。碑左右树华表。阳起云龙。碑前又有砖屋。上平如台。列竖云龙石柱为象设。别有香阁。阁前又有石牌楼石狮子。又有汤若望纪恩碑。墓左右又有百馀冢。皆洋人之死于中国者继葬云。

历代帝王庙记

由阜成门入。行未几里。跨街立牌楼。大书景德街三字。庙在路北。绕设黑栅以禁人。门扁书景德庙。庭中有八座乌铜大炉。正殿外扁书景德崇圣之殿。内扁书报功观德。柱联曰。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 (注:疑误书询字为洵) 哉。古可为监。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主壁奉羲,农,轩三皇位版。东一间五帝。西一间夏商。东二间周。西二间汉。汉居中而左南朝右北朝。东三间唐。唐居中而左辽右宋。西三间金。金居中而左元右明。庙之刱在明初。而唐宋以下。位置改定在今清云。周之幽,厉。汉之平,桓,灵。晋之安帝及外此亡国见弑之君。皆不与焉。大明神宗亦不得同享。似由清人逞憾之意也。东西庑各配以历代名臣共八十人。而风后,力牧分为其首。庙制一如圣庙。宏敞殆过之。亦盛典也。庑前亦对置铜炉。又有青瓦阁。对立左右。即望燎处也。洪武初。太祖与文臣宋濂等议曰。历代帝王。礼宜禋祀。卿等访旧制。参酌奏行。乃以每年一祀每位一爵为定。庙既成。时值秋享。上躬行祭献。序至汉高祖。添爵笑曰。庙中诸公。皆有凭借以得之。不阶尺土一民。提三尺取天下。惟我与公。尤为难事。可供多飮二爵。自此惟汉高位。进酒三爵。遂为定制。至元世祖位。见面貌。忽成惨色。眼眶若有泪痕。上笑曰。尔好痴也。尔有天下几百年。亦是一个好汉。尔子孙自为不道。豪杰四起。今日。我到尔庙。尔之灵气。亦觉有荣。反作儿女之态耶。其像即收惨色。上又至殿庑。享诸功臣。剧见庑外有一泥人。问此是何人。刘基对曰。是三国时赵子龙。因逼国母。死于非命。抱阿斗逃生。故黜之。上曰。那时正在乱军之中。事出无奈。遂令进入庑内。又见一泥人站立。问此是何人。刘基曰。这是伍子胥。因鞭了平王之尸。虽系有功。实为不忠。故只塑站像。上曰。杀父之仇。虽曰当报。为臣辱君可乎。宜逐出庙外。又见张良塑像。数之曰。当日汉称三杰。而尔不能直谏。使韩信抱恨而死。且蹑足封信之时。尔则有阴谋。既不能致君尧舜。又不能保救功臣。使彼不瞑目。而尔又弃职归山。果何意也。去何意也。泥人垂头下泪。上祭罢还宫。于路上望见城外诸山。面面朝贡。金陵真是帝王之都。惟牛首山及太平门外苑山。独无卫护之意。怅然不乐。先是。上使画工周玄素绘天下江山图。几成。上命把二山改削。玄素下殿顿首曰。陛下江山已定。岂敢动移。上微笑而罢。然圣衷终以二山无情。遂有移都北平之意云。迁北后。亦建此庙。而但彼塑像。而此木主也。

广济寺记

寺在帝王庙东墙外。规制亦甚宏侈。西殿西夹门外有一树。名曰铁树。是四百年旧物也。高可丈馀。枝叶扶疏。色理如铁而坚。每年花开。能阅月不萎。近来树已枯死。不复开花云。

妙应寺记

广济寺不远处。有妙应寺。一名曰白塔寺。名蓝也。行忙戛过。而望见寺中有数十丈白塔。耸出半空。塔凡三层。列植花木于上中层。时当花开。光景绝奇。且闻此塔中安置如来舍利。元世祖开塔视之。有净水洋洋。舍利泛在水中。两龙从旁卫之云。

回子馆记

历白塔寺。东南行里许。至回子馆。即回子国人所住也。回子在鄂罗斯南。距中国万馀里。或称回回国。是回纥馀种。自明时入款。设此馆以处之。其人率妻子来住。生齿渐繁。一馆不能容接。稍占馆外。自作一村。名曰回子村。盖自本国。岁支金银锦缎。为留馆之费。而贩贸中国物云。始入门。有两犬突至。向人欲噬。势甚狞猛。即回种也。门内对植双柱。以铁索锁狗头。系之柱以守门。见人突起。限索长而止。人皆深目磔须。红颊阔观。貌甚悍毒。皮帽狭袖。悉遵清制。其女人各出其家门前。以观我人。而皆横烟竹。或抱婴儿。间有绝艶者。衣裳或白或紫。制如我国帖里而袖窄。其首饰。或有总总绾发。为十馀辫者。或有始分左右辫。末复合为一辫。垂之背后。而或加白帽于头上。或以珠贝彩花插之。其十辫一辫。以别冠童云。馆主忘其姓名。切忌下辈之随入。其言曰。广诸大人入来。广者。惟独之意。而盖是华语也。迎坐炕上。斟茶以劝。见其什物。皆是回产。而有一竹器。制如竹夫人者。所以养幼儿之具也。其上铺以蒲团。卧儿其上。啼哭则摇荡而止之。略如中国摇车之制。庭南筑阶数丈。上建高阁。制如鄂罗馆天主阁。时日色已昏。阁中沈深如窟。畏㥘不能入。见李给谏清续表忠记曰。闯贼入京。命各官。俱于二十一日。廷见四夷。馆有回回使者六人。召入不拜。贼怒。欲杀之。使者曰。吾君只知有明朝天子。不知易姓。若归告吾君。若以贡来朝。则蹈舞何辞。今无君命。故不敢拜。贼终不能屈云。夫天之赋人。各具彝性。初无华夷之别。以当时忘君附贼者观之。能不䩄颜乎。

十七日[编辑]

晴。留馆。

圣申访卓少卿秉恬不遇。与其子橒,其弟秉愔,秉端,徐秋池梁。笔谈而归。盖诸卓俱以文章书画。名于当世。徐亦工画。而尤长于写照云。详笔谈录

十八日[编辑]

晴。留馆。

十九日[编辑]

晴留馆

皇帝再设灯戏于圆明园。诸国使皆进参。而仍告归。亦例也。正副使晓发园行。而书状则不赴。亦不违例云。故停止。食后。与诸人出正阳门外。于路上见橐驼数百匹。载米而去。驱者不过数人。时方河冰未解。不能行舟。故陆运入于米铺云。遂循城而西。出西便门。又行数里。至白云观。又行至城西跑马所。又行至天宁寺。又行入广安门。至报国寺。又行至长春寺。从宣武门入。还至馆所。是日所见。皆别有记。

白云观记

观在西便门外数里许。道流所处。今虽不如古。见住者犹且数百人。前立大牌楼。扁皆不记。门内设三空桥。所以疏导观中之水。而穹隆如偃虹。正殿扁曰紫虚真气。安玉皇塑像。具帝者服。绕殿分奉三十三天帝君。皆垂旒搢圭。诸神将皆三头六臂。各拥兵器。庭有二碑。皆颂玉皇之德。前殿奉南极老人星君。骑白鹿。左一殿安斗母。右一殿安邱长春。邱即元世祖国师云。东西廊屋共千馀间。道士分居。皆净楚可意。馆中所储锦卷玉轴。充溢栋宇。敦斝彝鼎之属。磊砢奇妙。屏幛书画。俱系绝宝。殆不暇一眼接应。正月十九日。即道君生辰。故每年是日。大设醮祭。士女云集云。还出门外。诸戯子方聚设戯。观者如堵。

城西跑马

自白云观归。转一湾。有观者如堵而齐声喝采者。下车就稍旷处。地坐而见之。百馀健儿。乘骏驹。佩弓矢。竞驰或相先后。或与倂驱。腾踔如飞。射能及远。各矢尽乃反。盖所以习射御。而闻四城外僻静处。皆有跑马场。暇日。相聚肄习云。

天宁寺记

自跑马场行百馀步。至天宁寺。规制颇宏丽。不逊于白云观。盖古刹也。元魏时名光林。隋时名弘业。唐开元中。改名天王。金大定二十一年。又改万安禅林。明宣德中。重修之。改万寿,戒坍。后又改天宁。筑台三层。高可五丈。周可数里。其上绕设廊寮。连延曲折。中有五大佛殿。铺设齐整。宝器珍玩甚多。殿前有一大塔。几与辽东白塔等。世传隋文帝仁寿二年正月。帝遇阿罗汉。罗汉授以舍利一囊。乃以七宝函盛之。分赐岐雍等三十州。州建一塔以藏之。天宁寺塔。即其一也。下为莲花台。高数丈。台上建塔。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凡八楞十三檐。檐各悬铃。其数为百四。随风发响。响无断时。又以风磨铜为相轮。冠于塔顶。光影远射。日方中。阖殿门塔之全影。从门隙现于殿内云。亦可异也。旧闻寺中有华严经障子。许虞山所写宝塔图者。素称希宝。求见之。僧初秘之。屡恳始出。展于庭中。障之广。优可十馀尺。长倍之。以细楷。写华严经全部八十一卷六十万四十三字。为塔图。字细如粟粒。上自塔巓。至于檐楞风铎。随势屈曲。无毫发纠错。塔身所画佛像。眉眼如生。衣纹襞折。骤看之。不卞其真与画。又况非画伊书耶。今行刱睹。非少环杰。而论其奇。则当以此为首。其下书康煕辛未。大兴县人李之秀有怪疾。屡年不能起。家贫无檀越祈祷之资。其妻刘氏乃习细字。昼夜不舍。积十年工乃成。为此图以施之。其夫之病即差云。噫。观此图者。只知一女子手法之巧。而不知由其积累之诚。其可乎哉。

报国寺记

自天宁寺回车。行三里许。入广安门。至报国寺。佛殿三区。扁皆不记。佛龛有乾隆画竹。画法颇不俗。楼廊庖湢。制亦宏大。跨大路。旧有三檐毘卢阁。俯眺一城云。而今无之。寺中有碑。成化初。为皇太后祈福创寺。而翰林刘定之撰。汪客书。毛奇龄彤史拾遗曰。宪宗周太后有长弟。名吉祥。儿时好游。游即去其家。时太后未入宫也。久之不归。天顺中。为僧大觉寺。昼游他所。夜即宿报国寺伽蓝殿中。太后亦忘之。忽梦伽蓝神来告。妃弟在我殿中宿。妃知之乎。英宗梦亦如之。醒而相语。初不信。遣小黄门物色之。至则小黄门见吉祥坦腹卧殿中。遂拥以行。入白太后。帝召入。使具言生平。太后泣下。仍曰。弟为僧。何如皇亲。吉祥曰。为皇亲。何如为僧。乃遣还寺。厚赐之。宪宗嗣位。太后为拓报国寺。建大慈仁寺居之。赐庄田数百顷。至今存焉。世传吴三桂为平西伯时。平西府制。拟于帝居。千门万户。极土木之盛。又造园于西郊。名安阜园。园内书屋一所。名万卷楼。古今书籍。无一不备。刻开疆疏草。以侈其功。期垂永久。又塑像于报国寺。名之曰布袋和尚。着松花色衣。右手抚膝。左手执卷而右顾者。即此寺。而其后三桂之败。毁其塑像云。寺中月三五为市。京外商旅常凑集。即禅林中一大都会也。一炕有小龛。制样极巧。中安小玉佛。嘉庆己卯。西洋进贡。帝赐此寺云。有寿天大师。住于其炕。与之笔谈。寿天出馈一盒馔。答以清心元三丸。

长春寺记

报国之东数里有大刹。其名曰长春。第二殿中有八面十三层铜塔。面各雕刻物形。中安小金佛。塔重为八万四千斤云。塔后挂大障。画明神宗母后李太后像。号曰九莲菩萨。画甚奇。其北炕有三明大师住焉。我国赴燕者。多与往来。其左右壁上所揭书札及诗章。皆是近年赴燕之人。有东扇数十柄。列插于笔床。即东人所赠也。略叙笔谈。别无可闻。出馈一盒馔。故亦以三丸答之。临别。又以铁保书帖一册见赠。

二十日[编辑]

申前大雪。申后晴。留馆。

自夜至申。大雪滚下。其深五六寸。是北来刱见也。街路市巷。趁即扫除。了无雪痕。此亦可见其规模。正副使自圆明还。闻其节次。与十五日略同。而下直时。帝使近侍传谕。回去问 国王平安云云。○夕间。李举人宗溎。与其师樊昆吾来见。与之笔谈而送之。详见笔谈录

二十一日[编辑]

风寒。留馆。

食后。卓少卿与其二弟一子及徐生。来坐馆外江振甫铺。入送衔纸。盖回谢圣申之日前委访也。圣申先出接待。余亦出会。与之笔谈。详笔谈录 仍恳徐生出画像草本。已而正副使亦出来叙话。备馔以待之。诸客向晩告归。徐生画未及完。袖其本纸而起。正使亦恳徐生。明日又来。画自己像。徐生应诺。送客归馆中。有牵熊而过者。招入观戯。别有熊戯记

熊戯记

熊之大如穉犊。毛长而纯黑。耳如牛。面如狗。前足如人手而指短。故凡接物。必以两足夹持。后足如人足。能起立。熊人竖铁杙于庭中。系熊以铁索。所以防奔逸也。又求一器。饭以大匙。抣饭一块。高举丈馀。循庭而周。又一人击铮念咒。熊乃起立张口。随人环走。见口中无齿。盖拔齿而驯养之也。环数巡。一跃呑饭。熊人从柜中出列诸戯具。又盛饭一匙。举之如初。熊以前两足取大木环。自着其头。起立循庭。又跃呑饭。熊人又举饭如初。熊又取帽子。自着其头。起立循庭。又跃呑。熊人又举饭。熊又着戯套。如是者凡五六度。套各不同。而循庭之步。亦始缓终促。自有节次焉。最后熊乃筋斗四五次。仍即仰卧。以四足轮舞大剑。剑光闪烁如电。人莫不称奇。熊乃掷剑起坐。其人讨价。牵熊而去。

二十二日[编辑]

晴。留馆。

食后。卓笋山秉愔与徐秋池。又来江铺通刺。遂偕正使联步而出。余像已完。人皆谓近似。正使亦令写照。余与笋山笔谈。将午。略备酒馔以待之。临别。余要徐生明日来会。出绡本。徐以明有所干辞之。故约以再明躬进。乃点头而起。

二十三日[编辑]

晴。留馆。

食后。裁书送笋山。以谢连日枉顾之意。兼送扇五柄,空柱联三对,空册一卷。求其书画。值其出。付其家人而还。

二十四日[编辑]

晴。留馆。

买绡幅。幷携草本。食后。与圣申并车。将向秋池所。历访卓少卿。少卿以公事赴圆明园。与笋山三叔侄。略叙笔谈。转访秋池。托以绘事。而有一官人入来。此其主人刑部主事雷文辉也。秋池以与雷有同乡之谊。故同住云。遂与雷笔谈而归。详笔谈录

二十五日[编辑]

晴。留馆。

李宗溎送寄柱联一对。其手笔也。

二十六日[编辑]

晴。留馆。

早食后。偕正副使出东便门外。见柳色欲新。春耕方阑。乡国之思倍切黯然。行四十里。往观卢沟桥。别有卢沟桥记 从外城广安门入。暮还馆所。○是日。使画员崔恒往秋池所。归言画视草本尤胜。廿九日。始可讫工云。

卢沟桥记

桥于北京壮观。与居一焉。盖以桥也则殆无敌耳。水浊。故或称浑河。黑故或称芦沟。取芦灰之色黑也。其流迁徙无定。故或称无定河。今清改名永定河。或曰。其源出于塞外桑干山。故名桑干水。或曰卢沟。一名漯水。黄河伏流。自山西马邑县金龙池发源。流至保安燕尾河。与牂牁诸水合。过沿河口。通石港口。直抵卢沟。绕过都城外西南角。东入于通州河云。又孙承泽春明馀录。以为卢沟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从雷山阳。发为浑泉。而为桑干河。雁门,云中诸水皆会。以至通州。高丽庄及白河,浑河,霸水等水。是其派流也。后魏都督刘靖及子平乡侯弘筑戾陵堰。以防水激之患。后人思其功。谓之刘师堰云。古诗所谓去年战桑干原。今年战桑干北。又曰。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又曰。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幷州是故乡。又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苏文定诗曰。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乾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者。即此也。汉,唐时。为最边绝塞。而今作繁华都会之地。中原行旅赴燕者皆道焉。财谷之所辇输。駞马往来。通昼夜隐隐隆隆。相续不绝。驾水作桥。桥以石窦凡十一。其高可挂帆出入。虽值潦涨。水不及桥。波势两高而中低。故人称神桥。桥长一百四十间。广可十间。左右夹以石栏。栏柱刻狻猊㺄象之属。精巧殆逼真。金景明年间始筑云。桥两头各有御制碑。黄瓦阁之。一康煕。一乾隆。而一刻卢沟晓月四字。是为八景之一。而每清夜月明。远色苍然。为尤奇云。过桥而有关庙。庙外设廊阁。税官数人常坐其中。治文簿。记商贾车辆之数。以收税银云。河流悍急。时又流澌蔽河。浊浪翻起。俯见可畏。围坐河堤。煖飮数杯。度桥行数百步。只见天低野旷。极目冥濛。坐念是即走中原道也。而吾辈井底之观止于此。殊为之黯然。按一统志。易水距此。廑二百里。涿州不过二舍而近。遂还入一店房。吃午饭。叶盛华阳台记曰。涿州多燕古迹。西南有华阳台。旧传太子丹。与荆轲置酒华阳馆。献美人奇马之处也。东南有督亢陂。其地饶沃。即荆轲图以献秦者。旧有亭遗墟。高丈馀。周七十步。土人掘其处。多出古瓦金钱。鸡鸣山西有上花园。镇城有下花园。幷辽太后种花之所。遗墟尚存。顿长史锐诗曰。岭云沈日暝烟斜。见说穷边亦有花。应是汉宫青冢怨。不甘玉貌委龙沙。以此考之。燕之旧都或在涿州耶。蓟州或称燕都。此以召公始受封之地故也。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焚城阙。出阜成门。西奔。五月初一日。吴三桂入都。直从芦沟桥。逐贼而西。连败之。至固关班师。顺治二年。流贼张献忠据四川西充县。逞杀无辜。三桂与肃王豪格讨杀之。其养子孙可望奔滇中。馀党尚闹川中。三桂仍驻汉中。五年。大同镇摠兵姜瓖与楡林,宁夏,甘肃三镇同时叛。全秦震恐。秦督孟乔请师于三桂。三桂倍道来。破姜瓖于楡林。时孙可望既入滇。势复振。进攻川陜。三桂入屯川南。可望部下李定国。勇悍刚直。而目不知书。有金公趾者知其可动。乃取三国志。为之诵说。斥可望以董卓,曺操。期定国以武侯。定国大感悟。时永历在安隆。定国入安隆。奉永历入云南。可望进击定国。定国迎击大败之。可望走降于湖南经略洪承畴。后入都。清人封可望为义王。可望具言云南可取状。三桂欲自以为功。上疏请进兵云南。遂败定国于盘江。定国走广东。闻三桂杀永历。哀愤成疾死。始葬于广东城东。后移于顺天府芦沟桥西十里胡家港。广东初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人过之。必拜云。出于忘其名庭闻录。胡家港。距此不远。欲往观。而恐日暮城闭。未果。桥东有一小城以护桥。门楣刻曰拱极城。毛奇龄集。桥为南北咽喉。崇祯中。流贼窥畿南。当事者议筑此城。设把总。隶兵镇之。城祗二门。通南北往来。题门者。南曰永昌。北曰顺治。实颂之。非有他也。后李贼僭号。改元永昌。本朝建号顺治。门谶之先兆如此云云。城周不过六七里。亦有人居焉。穿城而还。别取路入外城广安门。沿途所见。忙未悉记。

二十七日[编辑]

晴。留馆。

北京诸衙门。新岁开印。例在是日。将受回咨文。故正使以来月初七日发还之意领令。○以银子二十两及土物五种。送馈徐生梁。兼致讯语。以酬写真之劳。○济州人尹兴悦等十人。去年八月。漂到浙江省杭州。九人皆死。惟兴悦在。今自该省津送北京。自礼部移付馆所。使之住接。为使行领还之地。○借见近日塘报。别无可观。而惟御史马光勋所奏请严禁弁兵吸食鸦片烟。以肃营伍一折曰。鸦片烟。屡经降旨严禁。此风摠未静息。因由积习相沿。实缘各省大吏未能实力查察。近来粤,闽等省兵丁吸食者尤多。将弁中吸食者亦复不少。相率效尤。恬不为怪。筋力疲软。管务废弛。职此之由。即如连州进兵孱弱误事。尤为可恨。国家设兵卫民。营伍皆成劲旅。无事则人怀敌忾。有事则士尽干城。操戎器。以戒不虞。方为有备无患。以此。边防巡哨有名无实。必至一省并无三兵之用。尚复成何事軆。闽,粤既有此习。各省恐亦不免。着各直省督抚提镇。通饬陆路水师各营弁。务须各正己率属。毋敢仍蹈故习。经此次严禁之后。如将弁私食。即将该弁揭参。如兵丁私食。即将该兵丁治罪。并将该管将弁议处。方为不负委任。若泄泄沓沓。故态复萌。一经科道参奏。或经馀两之多。着革职拿问。交该督提。同丁胥人等。如行审讯。按律定拟。具奏所有。该革员原籍家产及寓所资财。并查封备抵。钦此云云。盖鸦片烟者。出自西洋。其法杀纯阳男子。以其膏血。栽培南草。作膏食之。或云以罂粟和药煎成。能令人收摄精神。记起幼时事。而但筋骨弛废。气血耗减。不久即死。故屡烦禁饬。而终不止熄云。又琦善所奏永定河南六工堵筑漫口。并挑控引河酌定银数一折曰。永定河南六工漫口处。所经该督軆察形止。请于漫口东西两头。就滩面建立灞基越堵。计西首估筑灞基八十九丈。东首估筑灞基四十四丈。临河一面。仍厢护埽。并添挑水灞逼溜注引河头所有正灞上下边埽护埽挑灞应正杂料物夫工曁采买秫秸加添连脚及漫口以下旱口四处。约需银三万七千馀两。其引河自南六工迤下至南七工。估佻共长八千六百六十九丈。估计口宽十五六丈不等。底宽八九十丈至五六丈不等。深一丈二三尺至五六尺不等。约需银五万八千两。通其估售银九万五千馀两。着准其筹。款动拨解。且工此交该道。收存备用。仍遴委诚实之员。专司稽核。务须力加撙节。将来馀賸若干。着奏明留。为善后工程之用。该督亲往督办。务使工坚。料实不准。稍有偸减虚糜工。该竣核实报销。钦此云云。盖中国之大患二。河居一焉。以其性善溃决而然也。无定河。视黄河不啻十一。而其患尚如此。黄河之害。不见可知也。虽然。一筑之费。不爱十万两银之多。筑必完固。使民无荡析之忧。苟非中国之富。何能容易办此。

二十八日[编辑]

晴。留馆。

是日颁赏。因礼部知委。食后。偕正副使往至午门前领还 。别有记

记午门颁赏

节使之行圣节,年贡,冬至,正朝。皆有方物。而亦必有例赏。曰四起赏。闻以是日颁下。食后。偕正副使由东安门入。至端门内。憩于礼部朝房。已而侍郞文庆至。引各国使臣。诣午门前。见已摆列数十座红卓。各贮赏物于上。覆以红帕。诸使以次序立于卓前。鸿胪官立于卓北。呼唱行三拜九叩头礼。礼毕。提督颁示赏单。乃开帕。先以 国王赏物。授通官。通官转授我通事。通事受而示之三使。然后以袱裹之。凡四起皆然。三使及诸任译该马头各受之。颁毕。又随唱行谢恩之礼。拜叩如初。遂取见赏单。则以红纸书朝鲜恭进例贡应颁例赏清单。别行书万寿圣节贡赏。又别行书 国王表缎五疋,纺丝五疋,妆缎四疋,云缎四疋,貂皮一百张,二等玲珑鞍䩞全备,二等马一匹。又别行书正副使二员大缎各一疋,帽缎各一疋,彭缎各一疋,纺丝各二疋,绢各二疋,银各五十两,三等漆鞍䩞各全备,三等马各一匹。又别行书书状官一员大缎一疋,彭缎一疋,纺丝一疋,绢一疋,银五十两。又别行书大通官三员大缎各一疋,纺丝各一疋,绢各一疋,银各三十两。又别行书押物官二十四员彭缎各一疋,纺丝各一疋,布各二疋,银各二十两。又别行书从人三十名 正官三十员各从人一名 银各五两。又一纸书冬至贡赏云云。如圣节赏单例。 国王表缎五疋,纺丝五疋,妆缎四疋,云缎四疋,貂皮一百张。正副使大缎各一疋,帽缎各一疋,彭缎各一疋,纺丝各二疋,绢各二疋,银各五十两。书状官大缎一疋,彭缎一疋,绢一疋,银四十两。大通官大缎各一疋,绢各一疋,银各二十两。押物官彭缎各一疋,布各二疋,银各十五两。从人银各四两。正朝赏。与圣节同。年贡赏。与冬至同。谢恩及奏请等事。非专价。则无礼物。只修文书。故亦无赏物。今行谢恩。亦为顺付。故无赏。按稼记赍回物目。国王前圣节赏。彩缎五表里,银子二百五十两,骏马一匹,玲珑鞍䩞全备。冬至赏。彩缎五表里,银子二百五十两。正朝与圣节同。年贡与冬至同。正副使圣节赏。各大缎三表里,银子五十两,黄绢二疋,鞍具马一匹。冬至赏。各大缎二表里,银子五十两,黄绢五疋。正朝与圣节同。年贡与冬至同。若宗班为正使。则加赐大缎五表里,貂皮十令,大缎团领方䌷单衫袴各一袭。书状官。圣节大缎二表里,银子五十两,黄绢一疋。冬至。大缎一表里,银子四十两,黄绢一疋。正朝与圣节同。年贡与冬至同。大通官。圣节各大缎一表里,银子三十两,黄绢一疋。冬至各大缎一表里,银子二十两,黄绢一疋。正朝与圣节同。年贡与冬至同。押物官。圣节各小缎一表,银子二十两,青布四疋。冬至各小缎一表,银子十五两。正朝与圣节同。年贡与冬至同。从人三十名。圣节各银子五两。冬至各银子四两。正朝与圣节同。年贡与冬至同云。而与今多有增减。增减源流。详载于事大文书。 又见琉球赏单。则国王锦八疋,蟒缎四疋,蟒襕缎四疋,罗缎八疋,纱十二疋,缎十八疋,纺丝十八疋,正副使二员。各罗缎八疋,缎八疋,纺丝七疋,绢五疋,布一疋。都通事一员 。其所谓书状。似是通事也。 缎五疋,纺丝五疋,绢三疋。从人十七名。各绢三疋,布八疋。伴送官三员,土通事一名,留边通事一名,留边从人十五名。各彭缎袍一件。而无四起分赏之规。未知何故也。土司亦有赏单云。而未得见。

二十九日[编辑]

晴。留馆。

李举人宗溎。与其兄宗潢来访于馆所。与之笔谈。半日而罢。详笔谈录 ○夕间。送伻于笋山。觅来书画。三柱联,石帆,笋山鹤溪各书一对。五扇一册。皆笋山画也。

二月[编辑]

初一日[编辑]

春分。阴。留馆。

是日。设下马宴于礼部。例也。因本部知委。卯正。偕正副使率诸任译。诣礼部。领宴而归。别有下马宴记 ○午后。送伻于秋池所。觅来画像草本及正本。

下马宴记

往礼部。少坐月廊王会厅。见正堂已设皇帝虚位及宴卓矣。已而侍郞文庆至。以为今日是朔朝也。当拜部门外庙堂。即起而出。北俗虽曰尚鬼。身为朝士。渎谒丛祠。殊可骇也。少顷还来。引诸国使入阶下幕次。向东序立。随胪唱行拜叩礼。礼毕。皆升堂。见宴卓则每卓列四十八器。皆饼饵杂糖蔬果之属。以大楪盛一首鸡。一彘有加于其上。任译亦如之而稍杀。侍郞主壁而坐我三使坐西向东。诸译坐三使之后。琉球使坐东向西。既定。行杯先骆茶。次以酒者再。凡三行。才毕。忽有无数光棍。突入攫挐。势甚危迫。盖从前宴毕撤卓。饷我国诸隶。诸隶之必相争攫。即其恶习也。彼人见而效之。今则我隶更不敢着手云。可谓为法自弊也。遂皆还至阶下。行谢恩拜叩礼如初。仍归馆所。有顷。自光禄寺备送上马宴卓于馆中。每卓列三十五器。而所谓馔品。似皆宿具已久。以备应文。故皆燥硬。尘秽满栖。俗言不堪食者。正谓此也。三十正官之外。自前无赐卓之规。始自去年。各房军官。亦得一卓。是别礼云。旧时。入都后数日。即设上马宴。发还前数日。设下马宴。馔品皆丰洁可口。后渐废弛。甚至一日之内。叠行两宴。为大国待宾之礼。可发一叹。

初二日[编辑]

晴。留馆。

食后。以二扇,三丸,五墨,三十简。送于三明大师。以谢前日书帖之赠。其回。三明又以折扇四把,香珠七串,贡墨四丁,书纸二匣,尾笔五支送之。○雷竹泉,卓笋山,徐秋池来坐江振甫铺。入送衔纸。出见与之笔谈。已而正副使亦出叙话。待以酒馔。副使亦以画照。恳于秋池。向夕归馆中。

初三日[编辑]

阴。午雨飘。留馆。

朝前。有人来诉上房厨子等多賖买物件。而行期在迩。终无备偿之意。幸蒙大人之恩。即为推给云云。以事系他房。不可干听。往诉本房之意。谕而遣之。盖下辈皆以赤手空拳。裹足入燕。留馆月馀。亦不无浮费。需用或相推贷于同行。又多债负于彼人。率以迁延挨过为上策。今焉行期此迫。賖卖者求偿。留债者督报。至有捽曳诟辱。脱衣夺物之举。末或不胜愤恨。过醉者有放声而哭。争讼者至入庭而卞。凡系馆中事。例皆书状主管之。身兼法司讼官之任。或善辞而开谕。或笞打而戢励。左酬右应。不觉身困而神疲。闻此弊自昔伊然。彼人之与我人相关者。若有争哄之事。则突然入来。辄呼三大人而告诉之。其为三大人者。不亦苦哉。下辈之贻弊惹闹。诚为寒心。而彼谚曰。东使留馆之时。本国人皆应夜不掩户。放心稳眠。盖其意以为下隶赴燕者。尽贼汉也。闻之。不觉绝倒。且入燕者。无论某人。虽一片火石。必欲携之归橐。故自定还发之期。见一行大小诸人。殆无心界上安闲者。遑遑汲汲。按住不得。如恐有失。凡多少物件。皆以纸布结裹。裹毕分贮皮箱木柜。椎钉以固之。声震馆中。亦可笑也。○食后。与圣申往见怡亲王庙。转往正阳门外。观白马关庙。余则先还。圣申转往观象台。不得入见而归云。皆别有记

怡亲王庙记

庙在玉河馆西数百步大路之北。观其制㨾。一如古寺。或曰。怡亲旧第。或曰。怡亲死无后。奉其神位于寺中云。正殿安神位。书忠诚勤恪怡亲贤王之位。他殿及月廊。率多空虚。前炕皆贾人住接。左一炕稍精楚。山东李举人所寓。岁前还乡。姑未来云。

白马关庙记

遍于天下而一心尊奉者。关庙是已。虽穷边荒徼数家村坞。必崇侈栋宇。赛会处洁。牧竖馌妇。举皆奔走。自栅至皇城二千馀里之间。殆无处无之。而其在辽东及中后所者。最著灵异。其在皇城者则必称白马关庙。庙在正阳门右关内。而或以在地安门外者当之。非也。帝城景物略曰。关庙独显于京师正阳门者。以门下宸居。近左庙右社之间。朝廷岁一命祀。万国朝者。退必谒。辐凑者至为祗祷。每以五月十三日致祭。先十日。太常题遣本寺堂上官行礼。凡国有大灾。祭告之。万历四十三年十月。命太监奉九旒冠,玉带,龙袍,金牌书。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于正阳祠。建醮三日。颁知天下。然犹仍旧称。史官焦竑曰。称汉前将军侯爵也。天启四年。始称帝。先是。成祖北征本雅失理。经阔滦海。至干难河。击破阿鲁台军。每见沙濛雾霭中有神前驱。巾袍刀仗。貌色髻影。果然关公。而但所跨马非赤兔。乃白马也。师还燕都。先传车驾北发之日。一居民所畜白马。晨出立庭中。不动不食。晡时。始定喘汗而食。如是几日。及回跸而止。事闻。敕崇祀祠。祠签最灵。休咎不爽云云。庙之称白马者以此也。庙中有碑。焦竑撰。蕫其昌书。世称二绝。我国南关庙壁上所揭者。即描来万历敕封之书云。

愿学堂记

愿学堂义塾在于太清门外西南里许。即礼记所谓家有塾。而如我国书斋之类也。闻其制。凡设六斋。斋各有扁。每斋有师一人以教之。随弟子学业之勤慢。自某斋升某斋。如小学大学之序。而此系私学。非官学。故其为师者。皆自本塾私邀弟子。本无定数。如有愿学者。则皆不拒。此其名斋之义也。其中多有可语者云。故始拟过访。忘之未果。

观象台记

还馆所少焉。圣申踵至。言行至城东南隅钦天监前。望有高台。问知为观象台。求入不得。盖登城既系禁条。而此台之筑。因城而高可窥禁中。且其所有仪器。皆多是镇国之重宝。其求见。固妄矣。曾闻监中有浑象简仪。皆以青铜铸成。其一规之大。可五六把。四围护以石栏。又有康煕时所制六仪。一天軆仪。二赤道仪衍。三黄道仪。四地平经仪。五地平纬仪。六纪限仪。制皆出于西洋。比郭守敬旧制。益精且巧。其后又以六仪之繁。更制一仪。以兼六用。而器物益繁。终不如六仪各用之简便云。

初四日[编辑]

晴。留馆。

来时。赶车的刘老山来见。问其间住接。则以为始不还家。在京卖贳云。而要得回还再贳。已知其为人勤干。故遂许之。○食后。徐秋池又来江振甫铺通刺。故出见之。副使已先出。方令写照。午间。卓笋山叔侄及雷竹泉联至。相与笔谈。竟日而罢。

初五日[编辑]

晴。留馆。

朝前。琉球人二名来见。自以为行将告别。不胜怅觖云。盖其人去年夏。漂到我国。今行领来。转付礼部。明将随其贡使发去。故委来致谢也。拜于炕下。无数起伏。似其礼然也。

初六日[编辑]

晴。留馆。

朝前。使任译往礼部。受来回咨文。○各房皆以卜物。出付大车。使之趁期来纳于栅内。○雷竹泉致书作别。兼寄别章及文房诸种。出酒脯以馈其伻。以土物数种。伴书以谢之。卓笋山有书话别。裁送答简。○以明日先来便。将付家书。故预为裁封。隔岁阻绝。便若相忘。及至把笔。心神忽觉黯然。不啻十倍于他日。

回程录○癸巳二月[编辑]

初七日[编辑]

雪。申后晴。自玉河馆发程。行四十里。至通州宿。

自晓乱雪滚下。其大如掌。一行皆早起束装。朝饭即发。正副使修状启。译官金性翼,军官朴有丰。定先来。晓先发。送付家书。正使先行。副使次之。余乘刘车继之。见无数光棍。已突入各房。争撤炕簟与壁纸。殊可骇。一行皆束装登道。而私商辈尚多纷纭落后。还到栅内。多日留滞。每以此也。以不日即发随后来会之意。各别严饬。遂出崇文门,东便门。沿濠而东。是自通州入都之径路也。往往有村落市店。车马亦络续不绝。申后雪始止。渡八里桥。别有八里桥记 入通州城内。别有通州记 日犹未暮。与副使出江边观舟楫。还宿所馆。

八里桥记

桥在通州城西八里。故名。一称永通桥。长四十馀步。广可方五轨。左右设石栏。栏头皆坐狻猊。刻镂之巧。如图章细纽。傍有一碑。正统十二年建。祭酒李时勉撰记。桥下通舟楫。漕船由此直达于皇城云。

通州记

通州。秦时属渔阳郡。汉时置潞州。隋,唐时废入涿县。旋为潞县。五代及辽因之。金时陞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而大明因之。城周二十里。殷富瑰丽胜于盛京,山海关。跨大街。建两檐高楼。亦有一白塔。高耸云霄。已自城外入望。绕城之水曰白河。一名潞河。元郭守敬所凿。以通东南漕路者也。源出塞外。径密云南至牛栏山。与潮河合。至通州入直沽。抱城而流。滨河有三所仓厫。制如城楼。上设疏窗。以泄积气。墙壁垂穿傍穴。以疏湿气。引水环仓。以备火患。大小舸舰泊于河岸。未及解缆者无数。上下十馀里。樯竿如簇。盖天下船运之物。皆凑集于此。燕岩所谓不见白河之舟楫。不识帝都之壮者。即此也。城外人家。亦皆临水。茶房酒楼。暎带如画。城内花铺。多畜佳菊。其白者曰通州白。红者曰通州红。其馀黄黑诸色。亦皆仿此。又闻雄黄之产于此者品好云。明谢肇淛曰。燕都称百二山河天府之国。但有不便者。漕粟仰给东南耳。运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黄。自黄而汶。自汶而卫。盈盈衣带。不绝如线。河流一涸。则西北之腹。尽枵然矣。元时亦输粟以供上都。其后兼之海运。然当群雄干命时。烽烟四起。运道便绝。惟有束手就困。此京师之第一当虑者云。

初八日[编辑]

晴。自通州发行。行二十里。至燕郊堡中火。又行三十里。至枣林庄宿。是日。通行五十里。

晓发。至燕郊堡中火。即来时宿所也。又行至枣林庄宿。夜。与副使约以明日迂行。历见盘山。

初九日[编辑]

晴。自枣林发行。行四十五里。至邦均店中火。又迂行二十里。至盘山。又行三十里。到蓟州宿。是日。通行九十五里。

晓闻上房有喧哗声。问其故。则干粮马头多逋彼人债。暗自发还。故其债主追及于此。入诉正使。正使棍治该马头云。促饭发行。至邦均店中火。正使直向蓟州。余与副使及行中五六人。自此迤行。取田间小路。至盘山下。下车乘马而上。至中盘少林寺少憩。自厨房备进薏苡。吃讫。还下山。向蓟州。别有盘山蓟州记 正使到已久矣。○日来。天气渐益暄妍。游丝缬眼。细柳垂条。远道归心。一倍如矢。节物之感人。类如是也。所过村落。耕作方张。而往往有老者。出观我行。盖去时绝不见老者出门当道及负戴往来者。盖天寒深居。至春始出。而足可见养老之善俗也。

盘山记

盘山一名盘龙山。蓟州西北三十里。有上中下三盘。或云韩文公送李愿归盘谷者。即此也。未知是否。盖山在太行东北数百里外。则其所谓太行之阳者。已误矣。其馀铺张处。皆未免过实。据地志。山顶有大石。摇之辄动。上有石龙潭。下有潮井钵泉之胜。士商要览曰。吕纯阳尝飞剑。斩黄龙禅师于此。仙剑尚在于上盘。有亭罩之云。自邦均北行二十里至下盘。有行宫在其东。或云。乾隆有妹早寡。为修炼曾居此。或云。皇亲中凡寡居之女。必皆住此。或云。皇帝先陵在于北麓。每谒陵时驻跸之所。未知孰是。绕宫而墙。随山势高低而广筑。筑之以石。二檐三檐之许多亭榭。罗络隐见于墙内诸峯松石之间。门闭不许人阑入。循墙后渐进。岩壁益苍润。路皆盘陀。白石层叠如阶级。乾隆时。开凿为辇道云。满山松杉。间以桃杏杂木。盖林木之茂。泉石之胜。即辽沈以后刱见也。心目顿觉开爽。行至墙后门。从隙窥视。有数间彩亭。制极潇洒。亭北白石平广。石面有瀑。溜下如张素练。下汇为潭。深碧涵泓。傍刻百尺雪三字。又行望见墙内有石如台。可坐数十人。刻贞观遗迹四字。世传唐太宗东征时驻跸处也。其北又有岩。颇苍古。刻萝岩二字。其外仙岩等诸刻。并未记。又行数里。磴路益峻险。乃下马而徒。及至中盘。路傍岩石有刻诗曰。中盘向北为少林。展转之间即殊观。锁径薜萝辟岩扉。拂帽松柏谡涛栈。梵宫数曲嵩之阳。忆我庚子曾泮涣。尔来三十有馀年。瞥眼何殊今昨换。壁诗丁未重一看。缱念民间曾浩叹。未申之秋幸屡收。玆来遥庆豫民宴。曰忧曰慰纷吾衷。调御堂堂坐而案。其下书己酉季春御笔。押乾隆图章。又刻诗甚多。忙未尽记。又行数百步。入少林寺。寺在山之正中。背山俯野。房屋静寂。颇有萧洒之趣。而但多颓落。居僧不过十馀人。袁仲郞盘山记。称有八景。曰紫盖峯,腾云峯,仙石岭,狼甲石,投闲桥,帐房石,菱角石,红龙池也。寺后多怪石。纡回为迳。迳尽有石台甚广。建彩阁十馀间。眼界极敞。俯瞰行宫。位置历历。南通蓟野。烟树无边。隔溪东冈有一白塔。八面十三层。层各悬磬。随风发响。如奏笙簧。塔下有池。刻红龙池三字。北望山顶。又有五六小塔。万松寺,云照寺,石剑寺诸胜皆在其下云。而山路益艰。日又向晩。跻攀未穷上盘而还。可叹。世传此山云照寺定光佛舍利塔与通州独乐寺观音阁,通州孤山破塔皆有佛塔。每年除夕。诸佛灯互相往来。漏尽后各返原处。好事者多裹粮候之云。

蓟州记

礼记曰。武王克商。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曰。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注以为今之蓟州。史记正义曰。召公始封。在北平无终县。以有燕山。故以燕为国名。后渐强盛。乃幷蓟。徙居之。地理通释曰。黄帝之后。封于蓟者已绝。成王更封召公于蓟为燕。史记索隐曰。召公始食于召。后封北燕。幽州蓟县是也。诗补传曰。蓟改为燕。犹唐之为晋荆之为楚。尚书正义曰。左传富辰言文王之子一十六国。无名奭者。则召公非文王之子。古史考。召公奭。周之支族。以封于蓟。地理考曰。秦,汉时为渔阳郡。魏,晋时属幽州。隋时徙玄州于此。后复置渔阳郡。唐置蓟州。取古蓟门关为名。天宝初。改渔阳郡。元初。复为蓟。辽置尚武军。宋改广州军。金时。属中都路。元时。复为蓟州。大明因之。城周二十里。其南门为三重。第三门为谯楼。高埒沈阳。民物甚殷富。即京东巨镇也。城内十字街有楼。两傍一书古渔阳。一书京东锁钥。其西边有三座牌楼。石础皆高壮。刻镂甚奇巧。有非他处之可方也。满城居人皆隶军籍。见其往来街上者。皆豪勒可怕。渔阳突骑。自古无敌于天下。故彭宠,禄山之反皆在此也。城北数里有府君山。一名空同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即此处也。其西有鱼山。李长吉鱼山祠迎送神歌。亦此处也。又有五山。曰五龙山。山上有娘娘庙。又有玉皇庙云。此处飮食。最称可口。而红柹,葡萄,山查,梨尤绝佳。昔有一译官初行者至此。盛买酒馔。以馈一行。其后遂成故事。谓之初行礼。

初十日[编辑]

晴。自蓟州发行。行三十里。至鳖山店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玉田县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后发行。由城西门入。历见独乐寺。别有独乐寺记 出南门。过渔阳桥,翠屏山。别有渔阳桥记,翠屏山记。 至鳖山店中火。又行至玉田县东门外宿。是日。天气清朗。于道上望见蓟门烟树。迷离倏翕。变态千万。尤觉绝奇。○夜有一人持古蕫器玩及古书画求售。其中东坡,松雪真帖极可观。自言是家藏旧物。而为救荒将卖云。

独乐寺记

寺在蓟城西门内。一名卧佛寺。以有卧佛。故名。虹门二层内有正殿三檐。上榜曰观音之阁。其下书太白二字。世传李青莲笔也。下榜曰慈悲大士殿。殿内有立佛。即观音变相也。或云。佛长六十尺。全身作被锦状。设色精巧。垂左手执甁。举右手当胸。持数珠。活动如生。殿西复壁中设板梯。向北上数十级。又转而南。上数十级。始抵上楼。楼空其中。环设栏槛。佛身竦出其上。肩与槛齐。而顶拄屋梁。头上四围。附有十二小佛。眉目悉如大佛。观者在下仰视。未觉其绝长。及至此循槛环转。始尽其状。自肩以上犹有二丈许。其通身之长可推也。世传佛立处。古有大槐树。其大十围。僧徒即其树而刻为此像云。楼之南北皆设窗。窗外有栏。栏甚危绝。人不敢着足。拓窗视之。一城表里。如观掌纹。寺南数百步有一塔。正与楼对峙。其高数十丈。左右月廊皆十王殿也。后有四角亭。亭后又有一殿。殿后无数炕屋皆诸僧所住也。四角亭前稍西有别殿。有佛一躯。长丈馀。侧卧榻上。如人醉睡。自胸以下。覆以锦衾。头边半欹金粟冠。制如我国隐顶巾。是谓李青莲像也。佛榻后有一老妇像。忧愁满面。是青莲之妻母。恨其女婿之不勤读书。日事沈醉云。其不经殊可笑。其傍一屋住一大师。左右壁多付古人书画。间有董玄宰真迹。法殿阶上有二碑。左碑建于万历四十年。记略曰。寺不知刱自何代。而曾于统和年间重修。则去今六七百年。又曰。阁中大士像。因大树刻成。甚可异也云云。右碑建于康煕乙巳。尚书王弘撰记。略曰。余于辛巳。守此城。今又过此。风景不殊。而人民非古。庙犹存。而城郭圮云。盖明人仕清者。而其辞悲惋。然语涉忌讳。而不惮显刻者。未可知也。寺僧卖眼药。辄有灵效。商译辈争买之。

渔阳桥记

出蓟城南门。东行五里。有渔阳桥。路旁山上有一古庙。庙中有像。人谓安禄山像。蓟城西五里。有五里桥。一名广济桥。其上亦有庙。安金像女子。戴花冠。而面貌端丽。古称碧霞娘娘之庙。而今或谓杨贵妃像云。盖后之好事者。假引为名。眩人眼目者。好发一笑。

翠屏山记

自渔阳桥又行五里。至小桥。傍有翠屏山。不甚高大。水浒传所谓杨雄杀潘巧云处也。山下有两石人。谓是杨雄,石秀之像。而刻法甚朴。只像面目。今多刓弊云。山脚陂陀。路在其上者数里。旧闻此有松林。而今无之。

十一日[编辑]

午前风。自玉田发行。行四十里。至沙流河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丰润县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后发行。行十馀里。至沙子河。过一村闾。下隶辈以大道泥滑。踏行路傍新耕之畒。忽有一老妇持杖出来。满带怒气。忙步欲击。而足弯不能及。下隶辈回首嘲笑。虽未知何语。而似认其为侮辱。益愤怒。摇头抵掌。谇谇乱骂。举措甚骇。故意谓其备极丑辱。问于马头。则不过为无良心等句话云。其格于语法。不能尽意诟辱以泄满肚之愤。极可笑。亦可闷也。至沙流河中火。又行至丰润县南城外宿。○夜。与副使往见正使而归。圣申方与一人笔谈。其人姓名。赵成勋。中秀才试。名列胶庠。祖家本县云云。问本县大姓几家。答王,陈,谷,郑,赵,鲁,问谷是明史本末纂修的应泰之孙否。答是。问其子孙今有通朝籍者。答其曾孙善和中辛未科。现任刑部郞中。问此外五家亦有从官者否。答皆有。因问贵国赵北海锺永,申方伯在植安否。似其赴燕时与之相识也。答云云。其人即起谢退。

十二日[编辑]

晴。自丰润发行。行五十里。至榛子店中火。又行五十里。至沙河驿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平明发行。至榛子店中火。又行至沙河驿宿。○夜。副使来见。○郑梅墅光裕为别圣申。自数日前来待于此。半夜。笔谈而罢。详笔谈

十三日[编辑]

晴。自沙河驿发行。行二十里。至野鸡坨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永平府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日出后发行。至野鸡坨中火。过此以后三十馀里之间。无容接一行之大店。故午炊于此。今日即墟日也。夹路市肆。物货颇盛。而卖买纸钱者多。可知清明之不远。向晩。风势渐大。尘沙涨天。咫尺不辨。路上行人。皆为之幻形。虽同行者。骤看莫识。相顾相笑。还作长途消遣之资。行渡鸭子河。又渡湾河。两河之水深皆数丈。冰释后皆设木桥。桥广各不下七八间。日未暮。抵宿永平府。有人持王渔洋全集共六十卷。愿卖之。问其价。讨银七十两云。又有童子三人来见。仪状端正。故书问尔家何在。答在本府。问姓。答李。问父母存亡。答具庆。问兄弟几人。答八。问年纪。答十三。问所读。答论语。其两儿皆其弟。而一读周礼。一读左传云。

十四日[编辑]

晴。自永平府发行。行三十五里。至双望堡中火。又行四十里。至抚宁县宿。是日。通行七十五里。

日出后发行。路中时见人担红盒而去者。问之则寒食祭墓者云。至双望堡中火。是日。即墟日也。市上物货。如昨日所见。又行至抚宁县东门外宿。○夜。有一人持朱子亲笔一大轴。愿卖之。轴广可五丈。长可三尺。字大如楪。索银一千两云。○往见正使而归。副使来见。

十五日[编辑]

朝阴午雨。自抚宁县发行。行四十里。至深河驿中火。又行五十里。至红花店宿。是日。通行九十里。

日未出发行。至楡关。是日即墟日。而日尚未午。路上骑驴乘车者多。闻皆趁市。又行至深河驿中火。自午后。雨霏微不绝。冒雨行。抵宿红花店。欲观角山寺。则路必由此。下山直抵关内。与一行同出云。欲与圣申晓作角山之行。雨势向夜大注。闻山路崎岖苔滑。尤难接足。欲留一日。则许多人马。为弊甚钜。此不可不念。多费商量。至晓。未免罢计。意想殊觉不快。尝见稼记。到红花店之日。直上角山。自山海关西罗城外。循城而北。初行人家中。俄而无路。散行丘墓田陇间。约数百步。得樵迳。自城至北至此。约八九里。过此路峻急。然不下马。又行数百步。有一红门。扁曰扶桑观日。过此路。皆布石为级如阶砌。又行三里。有一间屋当路。此于山为三分之一。俯视关内外。意想杳然。又上二三里。有六面亭。此游人止歇处也。扁曰玩芳亭。此于山为三分之二。而望寺犹缥缈。又数百步至寺。盖路多峻急。非健骡。不能上。寺正殿不甚大。正门左右廊屋不过四五。庭有四碑。东两碑。弘治万历所立。西两碑。康煕所立也。步向绝顶。从岩间而上至顶上。平周可坐数十百人。俯视关城。闾井绮错。东南海水接天。登,莱地方亦可见。而但眼力有限耳。西南群山。近海青出。似是昌黎县近处诸山也。月沙记曰。从堞上北望山缺处。黄沙白草。渺渺接大漠。而今见山势非不高峻。而山后又有山隔大漠。不知为几重。恐月沙未曾上此而记之尔。来此拟看日落。而亦为远山所遮。不得看。但北望长城。随山曲折。粉堞隐现叠嶂间。自是伟观。令人意思豪壮。却恨独来。无与论胜耳。自绝顶东去十馀步。即长城也。城高不过丈馀。以杂石筑之。一如我国城。惟女墙以砖为之。其绝险处则往往不筑城。城外山麓高处皆置烟台。深谷暗壑无所不瞩。使贼兵不得潜身。其设置可谓壮且密矣。寺后有一碑在蓁芜间。前面字皆磨灭。不可见。阴则皆古人题咏。似皆明人作也。遂留宿于寺中。翌朝发行。追及一行于关内云云。

十六日[编辑]

清明。晴寒。自红花店发行。行十八里。至八里堡中火。又行二十七里。至中前所宿。是日。通行三十五里

至晓。雨始止。先送任译于关内以报门。稍晩发行。风威渐冷。无异冬日。由山海关西罗城门入。历四牌楼。至第一关内。入关庙少憩。待关将来。始出关。考见路傍古碑先来所书。则初十日申时过去云。至八里堡中火。迎送官以秀鱼三尾。分馈各房。出付厨房。以备午馔。且自厨房。炙进青鱼。味皆可口如东产。玄得柔以昨冬入去时先发。不得见望海亭。今晓独往。故使上判事马头。传致此意于关将。使之留待其来。同为出关矣。今始追及于午站。又行至中前所宿。日尚未暮。闻城南有人方习跑马步。往观之。人共十馀。皆豪健。乘骏驹。舞枪发矢。腾跃如飞。真劲骑也。遂转入城内。周览而还。

十七日[编辑]

晴。自中前所发行。行四十里。至亮水河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中后所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平明发行。至亮水河中火。追闻上房一行发行。未数百步。店汉追诉于正使曰。渠家时牌本价五十两银。而见失于本房所属所处之炕。愿觅还云云。俄而店汉之父来。言觅得于衾里云。而拉其子以还。其子于路。反咎其父。诸议以厥汉必故藏此物。惹起闹端。冀幸其赔偿。而计不谐云。苟有是也。情状吁亦巧恶矣。又行至中后所宿。

十八日[编辑]

晴。自中后所发行。行四十八里。至中右所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宁远卫宿。是日。通行七十八里。夜。往见副使。

十九日[编辑]

晴。午后大风。自宁远卫发行。行三十里。至连山驿中火。又行三十里。至朱家店宿。是日。通行六十里。

日出后发行。迤行五里。历观温井。别有温井记 又行数里。始与大路合。至连山驿中火。又行。大风渐起。尘沙涨起。殆不可开眼。又行至朱家店宿。○夜。副使来见。

温井记

出宁远卫南门。从东南微迳。行五里许。望见煖雾霭霭。弥满谷中。温井在古寺之后。绕井甃石为槛。据槛俯视。井深可四五丈。泉窍滃滃。水自涌出。热气炎炎上腾。其热如汤。不可手探。西槛下穿一孔。以疏下流。流如小涧。往往甃石为踞坐洗濯之所。流入于寺之后墙。又流出寺外。有墙绕之。即皇帝所浴。而行宫在其傍。盖井水极热。故即其下流而方可洗浴云。明武宗尝幸温泉。命宫妃王氏为诗。手自书之。刻于石曰。塞外风霜冻异常。水池何事煖如汤。溶溶一脉流今古。不为人间洗冷肠。更考此是遵化县温泉行宫所题。非此地也。闻此距口外不远。蒙古人亦多来浴云。一行诸人。或洗手或浴身。徐徐沈水。不可辄近。览毕。入僧舍少憩而发行。里许渡一溪水。水亦稍温。我人之有奇疾者。浴必见效。而尤效于疮瘇云。

二十日[编辑]

朝阴。午前大风。午后雨。自朱家店发行。行三十八里。至松山堡中火。又行四十四里。至大凌河宿。是日。通行八十二里。

日出后发行。大风喧嚷。可知凌河之渐近。艰到松山堡中火。行中或传本国别使入来之说。不胜疑虑。采访言根。则有彼人过去者传之云。虽系途听。而终不可释然也。午后风止而雨。驰至大凌河宿。○夜。小通事张宗周来告曰。今日朝前。有过去人传言。得闻栅奇于过拨。则以为朝鲜别使一行。今月初九日渡江。初十日入栅云云。而去排日计站。则今日当宿白旗堡。廿二日。当相遇于广宁站云。乃与正副使烂商。而终不能揣得。遂送人微探于迎送官。则答以此非拨所。末由探知。明到石山拨。所当探示云云。且言中国拨骑。日行五百里。若真有别行。则北京已知之云云。

二十一日[编辑]

朝晴。午间大风极寒。自大凌河发行。行三十里。至石山站中火。又行四十里。至闾阳驿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发行。至河边。河冰已解。春水方生。桥才撤而船未行。不可直渡。迂行十馀里。循堤而下。亦一津渡也。迎送官先已来到。自锦州卫出送护渡军校十馀人。备船二只以待之。船皆全木刳成。而一船可容车五六两。河广殆五六十步。两岸皆沮洳。不可着足。以木板铺其上以泊船。一行车马与往来行人甚多。循次以渡。虽无纷踏之患。而自不免迟滞移时。员译屡行者以为今年则赖春候甚调。得此稳涉云。待一行毕渡。又行至石山站。是日风寒。殆此行初见。送任译。又探别使消息于迎送官。少选。誊来拨奇。有曰。凤凰城驿为飞传知委事。今有朝鲜国差派员役进京谢恩使去。弊驿探得。本月初九日过江。初十日进边门。日期边站。行走未定。祈沿驲诸位老爷见字。如有搭界处所。急行达知可也。为此飞传。其下书二月十二日发。又其下细书凤城站里的云云。乃与正副使轮览。虽未知所谢者何恩。而既是谢恩使。则料非别般事端。还可幸也。乃使首译作书。驰送上判事马头。同夜往探。因觅各房家书而还。中火后。又行至闾阳驿宿。○夜。往见正使。

二十二日[编辑]

午前阴冷。午后大风雪。申后晴。自闾阳驿发行。行五十里。至北镇庙中火。又行十五里。至广宁店宿。是日。通行六十五里。

自数日前。已与正副使约。欲穷桃花洞之胜。副使以齿痛。直向前站。乃与正使及行中四五人。平明发行。至常兴店。迤从店北小路。又行十馀里。路分两歧。一走北镇庙。一走桃花洞。北镇,桃花间。不过五里。先桃花后北镇。仍向广宁。此为直路。而闻桃花洞中无人家可设厨房云。故从畦塍微迳。直抵北镇庙中火。别有北镇庙记 风雪大作。不可前进。遂破桃花之计。直取广宁路。从北门入。历见宁远伯牌楼。别有宁远伯牌楼记 闻东岳庙在东门外数里。壮丽埒于北镇庙。而阻雪不得往见。迳取路直出西门。行十里许。雪始止。上判事马头持各处书封。来纳于马前曰。别使云云。非别使。乃赍咨官。以英吉利漂船善处。有褒赏之典。待冬使谢恩之意。别送咨官。今夕。当与同站于广宁店云。闻此始释虑。而但诸人各得家书。不敢即坼。唐诗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者。真善形也。览书。知家国俱安。其喜可掬。且未到会岭而得此。尤是分外也。又行至广宁店宿。咨译卞光韵来见。别有桃花洞记,广宁城记。 ○夜。雨雪交下。

北镇庙记

医巫闾山。虞封十二山之时。为幽州之镇。夏,商,周,秦皆因之。唐开元时。封医山神为广宁公。辽,金时。始加王号。元大德中。封贞德广宁王。明洪武初。只称北镇医巫闾山神。岁时降香祝。有天子姓讳。国有大典。遣官告祭。今清肇基东北。故崇奉之典尤有加焉。或云。雍正皇帝为诸王时。奉敕降香。既祭之夕。宿斋庐。梦神人予一大珠。珠化为日。归登大位。遂大修庙宇。为其愿堂。以报神赐云。庙在山下。后拥群峯。右环沧海。前左皆大野。广宁城在膝下。盖其地形。即一陂陁之圆阜。高不过数丈。而俯仰天地。无所涯畔。日月升沈。风云变幻。皆在其中。东面而视。尺吴寸齐。皆在指端。而但恨目力有穷耳。庙貌壮丽。与朝阳门外东岳庙相伯仲。门前有一座大牌楼。纯石架起。栋椽甍桷。不资一木。高可五丈馀。结构之工。刻镂之巧。殆非人力所及。牌楼两旁对立石狮。高可丈半。门左右筑月台。高丈馀。砌高亦等此。而墙在其上。涂以丹雘。入外门。又入一门。其砌高与外砌同。而但无月台。两门之间对设二檐高楼。左悬鼓。右悬锺。左楼之左有一禅堂。安五佛像。庭有两碑。一曰万寿禅林。一曰万古流芳。两楼之间又有三门。门内有五碑。皆御制也。覆以彩阁。其碑。康煕撰幷书。其一。雍正撰幷书。其二。一乾隆。一嘉庆。皆记庙事实也。其后为层阶。阶高数丈。缭以石栏。栏左右有碑无数。皆明清间重修告由祀典祈福及御制诗。而其最久者。宋延祐碑也。冒雪走看。不能尽记。其一碑。乾隆戊戌御制医巫闾山四咏。曰。庙西峙立翠云屏。凝眄谁能拟色形。一石丈馀大方广。补天两字出何经。右翠云屏 闻道深山足隐沦。与居木石桂松邻。谁知潜志乐饥者。原是㧐身逐鹿人。右道隐谷 列峰垂落水如帘。隔断尘氛静且恬。多有朝鲜人泐句。箕畴文化至今渐。右圣水盆 山堂此日已为亭。眼底平陵碧海渟。应是辽王贮书处。至今秀色蓄眸青。右广观亭 又癸卯御制诗曰。石崖蟠纚落垂绅。泐句多看海东人。诗字不殊言语异。同文可识正同伦。其后殿凡四重。第一殿排列幢幡仪仗。第二殿扁曰资始神区。安北镇医巫闾神像。具王者服。左右配以玄冥帝君,海岳大神等诸像。皆冕衮佩玉。威仪极严恪。第三殿安关帝像。第四殿扁曰资始灵区。安北镇神父母像。父珠冕玉笏。母凤冠珠带。仪饰甚盛。殿皆三楹。覆以青琉璃瓦。自门至殿。筑石为路。殿左右及前阶三面。皆有升降之级。阶上对设大石炉。高各丈馀。又有大鼎。高六尺馀。雕刻千神万怪。前置漆缸。可容十斛。为四炷。昼夜长爇。庭东西有古月廊阯。而屋存者不过数楹。殿后又有一带高墙。其外瓦砾满地皆废阯。而馀屋之见存者。亦不可胜穷。盖自外门。至第四殿。可一弓有半。皆雕墙层阶。石栏莹腻。刻以蛟螭。围绕廊庑。阶墄达于前殿。自前殿连延曲折。至于后殿。望之皓然。一尘不动。后殿西角门外有苍壁。高可数丈。刻补天石。明巡抚张学颜笔。又其旁一门许。刻翠云屏。石面刻御制诗各一篇,苗君稷,陈易诗各一篇。其下一穴洞开。世传有腰痛者。俛出其中。则有效云。古所称吕公石,会仙亭。觅之不见。惟有览秀亭。登其上。医山扶舆郁积之势。一举目而尽得之。览毕。还坐僧炕。主僧春水大师。适出他未逢。诸僧要写柱联。故书三对。副之。

桃花洞记

尝闻桃花洞在北镇庙西五里许。满谷尽是桃树。故名ㅁ自洞口沿溪而上。路皆铺石为级。势颇峻急。堇可骑马。溪北有数级石砌。其上有浮屠。践石磴数里。至观音窟下。仰见绝壁横张。高广各十馀丈。石色皓然如张素幕。上有小城。虹门呀然。有大观音庵。今废。傍有大广。可容数百人。其中题名皆东人也。绝壁下有甘露庵。亦废。以两铁锺悬于柳枝。其一。万历所造也。古以竹笕引泉。庵之得名以此。出西边虹门。门外桃李交柯。堇通人行。循壁至观音洞。入洞数十步。有大石立路右。凿为龛。刻观音像。过此十数步。又有一大石。刻游目天表四大字。又行数十步。路有两歧一。迤南而转山腰。其尽处为平台有塔。此为甘露庵白虎也。又折而北上。路峻且狭。有两石仆路侧。一周祚所记。一龚用卿吴希孟游记。过此数十步。岩壁十馀丈。对峙如门。刻北镇名山等字。到此路益峻。便成一岭。逾而渐入内。却平旷。方可数十畒。遍栽桃树。别一世界也。中有一井甃石。上有大松。月沙记所谓得一壁。刻北镇巫岳。其下有水。承之为井。厨人炊饭。饷我于松阴者。似指此也。自井东行数十步。有大岩陡立空中。高数十丈。南面刻闾山第一石。东面刻壁立万仞。岩上有观音阁。循石砌四十馀级。登其上。有小虹门。扁曰白云关。佛殿皆崩塌。有万历时文林郞李蕡所撰碑。其文曰。游斯阁者。必神清步健。耸壑昂霄。有游仙之志。方能登临。其体厚形痿。心怀愞缩之人。鲜不中止云。其后累石为梯。回转而上者。凡八折。折多者二十馀级。小者七八级。历两折小平。有屋阯。月沙记所谓阁上有楼槛出壁外者。似指此处也。级尽而始至观音阁。其地高。视白云关犹加数十仞。大观音,甘露庵皆敛入脚底。西南群峰。环拥如儿孙。东面野色漭苍。渤海可掬。自此还下白云关。又北行百馀步。有清安寺。桃树夹路。涉两石梯。共四十级。入小虹门。至佛殿。殿小而绝尘。从其东。又出一门。登两折石梯。有毘卢殿。坐此。正对观音阁后面。石势益危峻。望见西南峰上。有娘娘庙。其下稍南。有三官庙。皆颓落。娘娘庙西两峰之间。有十数丈瀑布。又东逾一冈。过一小涧数十步。路左有砖筑虹门。刻栖霞洞。洞中北壁。刻桃源洞。又东行数十步。有潜谷精舍。只存遗阯。是皇明处士贺钦所居也。又沿山东行五六里。有小观音庵。月沙记所谓驻马不忍失者。此也。由桃花洞。往北镇庙者。观止于此。而距北镇不过数里也。盖此山有东西两臂。向前环抱为谷口。两臂之间又有四麓。合两臂为六重。故或称六重山。而桃花洞。特其一重也。东臂尽处为大观音庵。西臂尽处为关庙关。庙与大观音。正相对峙。其间不过十数里。而横筑一城。中开虹门。使一谷之水。皆从此而下。清安寺正当其中。其馀玉泉寺,琉璃寺,滴水寺,双凤寺,灵山寺,双泉寺,望海寺皆在此山。而望海寺在于最高处。登此。不但见海水。蒙古地方。亦可俯临。俗传山下有高丽王所藏书。又有一屋。浑是铜。内有石椁。藏高丽人头骨。广宁城外十里。有高丽王墓。墓碑今仆在土里云。是可信也。桃花洞诸胜。既如此。而阻于风雪。未得一览。殊可恨也。

广宁城记

自北镇庙东南行五里许。至广宁城。广宁是锦州属县。古辽西地也。汉曰望平紫县。唐曰巫闾都护府。渤海曰显德府。辽曰显州奉先府。城制如北京。有外郭。其周几埒沈阳。盖关外诸城。在在颓缺。而惟此城独完。以闾山至此为过峡。与蒙古地界相接。为要冲之地。故修筑以防御之也。内城南面有二门。馀三面皆一门。外城东西南各有一门。城中街路极广。大小巷口皆对立石柱石。高五六尺。虽在僻巷皆然。即古里门之柱。此则他处所无。其设置之整密犹可见。天启三年壬戌。王化贞以抚臣守此城。是时。辽阳已陷。清兵渡三盆河。犯沙岭。离此一百五十里也。叛将孙得功入城中。疾呼军民。急剃头归降。一城哄然争夺门走。西将江朝栋闻之。急入化贞卧内。化贞方起视书。朝栋急拉之曰。事急矣。化贞始趋出。所养马已为叛贼盗去。仓卒整行李四厢。以两骆载。驰走闾阳。适熊廷弼自右屯引兵至。谓化贞曰。六万军荡平。辽东竟何如。化贞惭。议守宁前。廷弼曰。晩矣。惟护百万生灵入关。勿资贼足矣。乃保众西行。天下大势。自此日溃矣。盖失辽沈后。化贞主战。廷弼主守。及化贞败。而廷弼亦被丧师失地之律。竟至弃市。议者多冤之。江秉谦以为朝廷起廷弼为经略。节制三方。而其进退。俾随化贞。是化贞实操节制之权。而廷弼则未也。禀成则无权。坐罪则有主。安用此经略哉云云。斯可谓切中时病。世传广宁古箕子国。有箕子庙像冠鼾。而毁于兵火云云。

宁远伯牌楼记

自广宁城中十字街迤北数百步。有宁远伯李成梁牌楼。纯石构成如祖家牌楼而稍小。其雕刻则殆过之。上层大书世爵二字。中层横书天朝诰券四字。傍有细书数行。而不可知。下层又横书镇守辽东摠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二十字。其北又有一楼。与宁远楼相埒。而惟础石丈馀。馀皆木耳。东门内菜圃中。尚传宁远伯旧基。而有一古碑。即宁远所建也。碑额横书总督府题名记。碑身截腰上腰下。上腰记宁远出处履历功烈。下腰列书总督府兵官之职姓名年纪。共数十人。而以李成梁首题。李如松,如梅,麻贵等名皆在其中。闻东门外数里有辽东总兵宁夏侯李如松庙云。盖如松甲子年征㺚子阵亡。明朝为立祠。以旌忠节。神榻下分配同死将领八员。后堂有夫人及侍立叉鬟像。庙东有其父宁远伯生祠云者。似指此也。

二十三日[编辑]

朝雨。点午大风阴霾。自广宁店发行。行三十里。至中安堡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小黑山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日出后发行。至中安堡中火。大风阴霾。殆不辨咫尺。促行至小黑山宿。风霾终夜未已。

二十四日[编辑]

大风阴霾。自小黑山发行。行五十里。至二道井宿。

朝起。见尘沙透窗而入。厚积炕上。风霾如昨日。诸议皆以留住一日。以待开霁为定。稍晩。天色少开。遂发行。行未几里。风霾又如前。进退两难。况又三四十里之间。无可留接之店。艰抵二道井宿。夜深后。风霾始收。

二十五日[编辑]

晴。午前极寒。自二道井发行。行五十里。至白旗堡中火。又行五十里。至新民屯宿。是日。通行一百里。

掌务官金景鲁。素患积聚。昨为风霾所伤。行至一板门。病添落后云。殊可闷虑。○平明发行。至白旗堡中火。又行至新民屯宿。

二十六日[编辑]

大风雪。申后晴。自新民屯发行。行二十里。至巨流河堡宿。

自晓大雪滚下。日出后发行。行七八里。风势斗猛。雪随而壮。风卷后。乱雪堆积。车中寒气殆砭骨。人马辟易。不分东西。相顾失色。罔知所为。皆聚首成一团。不能作行。赵弘禄骑马在车旁。所着大帽。为风卷去。直上空中。眼见而不得捉住。看看渐高。遂不可见。风定点检。失笠者多。车马相聚处。堆雪殆数尺。可谓经一劫运。行至巨流河堡。日力尚可作行。而胆怯不能前进。投宿路傍一小店。诸房所率。不可尽容。任其随力前进。盖再昨阴霾。今日风雪。非但今行初见。在前亦罕云。是日中火。初以孤家子排站。两厨房先已前行。粮官辈自此猝办。草草饤豆。仍兼夕飰。申后。风雪始止。○铺盖诸具。亦进前站。夜。与圣申和衣同宿于一小炕。虽不甚疏冷。时有冷气外逼。不得稳眠。仍复起坐。相与筹量千山事。盖今则视前辈事。有较易。在昔游千山者。至辽东城。别取路以行。故必于到辽之前。先发倍道游览毕。追及于前站。以沈阳点阅。一行无敢参差。故过此方图先发。以是未免窘迫。挽近关法渐弛。可以先出沈城门。且循城外以行。亦无不可。则未及沈阳以前。挺身踔行。则游览追及。绰有馀裕。是则可喜。而外此难便多端。且身有使衔。而别歧行走。终有所未安。竟至破议。而罥挂胸中。终不能释然。尝见稼记。略曰。至白旗堡。商量千山行事。却有许多难便。盖闾山往游。不过经宿。而又往千山。则虽先发疾驰。非四五日不可。其难一也。千山距辽东。或曰五十里。或曰六十里。不得此处知路人为向导。不可往。其难二也。自沈阳先发。一日达辽东。其翌日往千山。然后又其翌日。可及行次于狼山。若未及。则青,会两岭素多虎。不可独过。其难三也。沈阳门。明后始开。自沈至辽。乃一百三十里。若待开门发行。则一日内。不可得达。其难四也。千山一路。皆是荒僻。非我人往来之地。行色孤单。恐有意外之患。其难五也。见客店寺观。皆有告示榜。其文曰。面生话异。凡系来历不明人。一切不许容留云云。所到或遇讥诘。则不但一身狼狈。恐或弄出事来。累及使行。其难六也。二千里跋涉。人马力尽。又往千山。连六日疾驰。其难七也。七难之外。饭具寝具。皆当摆落。然后可行。此又一难也。然游兴勃勃。不可中止。以此意图于麻贝。麻贝曰。使行未到之前。沈阳有门限。不可先过。到沈日。吾当宿于城外。老爷亦宿于吾处。则可以早行矣。于是。潜理行装。正银一两。换钱为盘缠之用。正银二两。为备不时之用。扇子,火铁,鞘刀若干为面皮之用。藿叶浸酱为代羹也。大米六升为饭资也。铜锅一口为烹饪也。酒肴,药果为䭜饥也。饭馔则炒酱,石鱼,昆布数条而已。及雇骑金商骡子。幷行具入帒。连加于驿马。使年少善步者一人为引路。谓行中诸人曰。辽东以前。乃一路也。沿路店舍左边第三家壁上。当书过去日时。君辈须寻见也。又谓曰。吾行若不及于狼山。则当及于甜水站。万一不及于此。幸留刷马军一名。以喇叭一只,饭一器待之。遂随麻贝出沈城。日落已久。夜行至红花铺宿。明日晓发。申时到辽阳城。望南边远山中。有青翠秀峰出天际。来时在狼子山途中。亦见此山。意是千山也。度其远近。不过五十里。入永安寺宿。问千山共有几寺。僧曰。有六寺。问要见六寺。当费几日。答费三四日。明日早发。得一僧为前导。出南门。过二里庄。又过八里庄。月沙记曰。自八里站迤南行者。即此也。又东南行。逾一土冈行谷中。谷尽而转一隅。为平川广畴。自此向东行。望中山气重重。若云雾兴蔚。僧曰。此千山也。俗传此山有九十九峰。山之得名以此云。自辽阳至此。约三十馀里矣。又行六七里。渡一溪水。溪自东来。盖千山水也。溪上有庙堂及人家。自此十数里间。皆清旷可居。所过多蓝田。其土肥可知。山下有大路。此自东八站直出十三山之捷径。先来亦由此而行云。乃截大路而南。及山趾。逢耕者问路。入一谷。路有辙迹。而夹路皆梨树。又入四五里。不见人家及寺观。山渐峻而路渐穿。下马。攀崖而上。却疑误入。还循来路。几六七里。而东逾一麓。洞府宽旷。即山之北也。多废阯梨树而已。路穷还出大路。至一村。村在山之东北隅。至此峰峦见者益多。自村迤南行数里。入山口。循溪西折。望见石塔出林表。又行五六里。始至祖越寺。寺多坏。月沙记层楼及玉皇殿。一无存者。惟佛殿后大石壁。刻含泽宣气及独镇群峰。字皆宛然。画大如股。冈南有平台。可置屋。月沙记巡抚厅。似在此。而无可征矣。惟石塔峙焉。即谷口所望者。又有一塔在于溪南。又有一大石如鼓。刻太极石三字。循冈脊嵒间。上百馀步。有玉皇殿旧阯。四望群峯愈奇。行不知劳。又上数百步。立少碑。地始平展。有音喜阁。或称观音阁。道士数人居之。又上数十步。有罗汉洞。石广穹然如屋。中有罗汉十八躯。洞北有嵒。弯曲如虹门。洞前有碑。其文曰。唐之贞观东征。驻跸于此云云。望东峰顶上。有一小屋。缥缈如画。自东少北有绝壁。凿石为磴。磴尽处望见东北间。有大嵒壁立。上刻振衣冈三字。一字之大如张帿。真天下壮观也。测嵒高。可数十百丈。如瓮立。未知何以着手而刻此大字也。遂还过祖越寺。渡石桥。行里许。又涉一溪。折而北行。路右多浮屠。山势稍开。亦无树木。但荒茅靡然而已。少前路有岐。右去龙泉寺。左上西岭云。而向来始入之路。隔此只一岭。始觉其不为失路。而空然狂走。不下二十里也。遂右行至龙泉寺。距音喜阁为三里也。寺在奇嵒叠嶂之间。门内右壁。刻漱琼二字。上有石砌数仞。佛殿僧寮。皆在其上。仍留宿于此。问僧曰。此山中有瀑泉否。答此峰上边有一瀑。冬夏不断。又曰。此山有十六处山景。问此山共有几寺。答龙泉,大安,祖越,中会,香元,双峰,永清等七寺。问祖越,龙泉外。其优劣何如。答香元,大安为胜。其馀皆平常。问路程。答从此还出山口二十里。到大安。又西岭边十五里到香元云云。明日早发。至毘卢殿。夹路多梨树。蹑石梯十八级而上。殿后大壁。刻国符应生四字。画大如股。其左十馀步。有龙泉寺。自此遂还过祖越寺。至音喜阁。又过罗汉洞。东越一壑。缘峰觅路。往往有古屋阯。昔日庵刹之盛可知也。又行一里许。有嵒对峙。状如箭筈。有石梯三十八级。级尽而有小虹门。入门。又有石梯十数级。顶有小屋。曰无量观。自此从谷中直下。至谷口。取大路东南行。有一溪自西谷中来。人言缘溪而入。可至香元寺。自龙泉至此。可八九里。自此至香元。不过四五里。而行忙未及寻。却舍大路。迤入西南谷中。路险堇通马行。数里路北折。从山腰而转。地势已高。群山皆在脚底。而路却坦易。少行。路左有土地庙。又行百馀步。至大安寺。僧言唐太宗。于此地屯兵三年。寺东有薛仁贵白袍庵旧阯。寺西有敬德庵。明月山。唐王箭射。唐帽山。御驾亲临。英潞庵。双凤并立。山门外小灵山。夏月浸水。金刚山。古人修行。许多景致云云。佛殿前有碑。其文曰。故老传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伐高丽。驻跸于此。命鄂公尉迟敬德造建云云。又有诸碑。自此还过土地庙。望见青,会两岭。如在眼。而远不可卞。又少行。舍来路。从右边路。转山腰迤南。行四五里。所过多楸木椴木。到岭上。此乃大安之右臂也。仍步而下岭。行五六里。始有村。问虎狼谷远近。可四十馀里云。村南有大山。盖千山后脉也。自此田野夷然。左右夹山。路傍连有耕者。又行二十里。有大川自南而来。是千山随龙水也。自此沿流。北行十馀里间。更无人家。但随车辙而行。出一大路。自西而东。此乃先来所过之路也。遂疾驰至狼子山。使行尚未到矣。千山山脉。盖自南来。向东抽三条。第一条为大安寺来路迤南四五里所到之岭。第二条为大安寺后岭。至香元寺而止。第三条为龙泉,祖越后岭。此两条。长不过七八里。而表里皆重峰叠嶂。第一条最长。而无峰峦。但迤𨓦起伏。东而北。北而西。凡数十里。第二第三条。皆在其环抱中。其状如也字形。所谓千山。即其馀气所结。辽阳城亦从此枝而分。落下平野。可知其风水绝好。龙泉,香元之水。初皆东流。既出山口。却转而西。盖随第三条而行故也。此山盘据之大。堇如三角。而高则不及。若其鸾凤翔翥。芙蓉削出。亭亭秀媚之态。不但三角所无。虽金刚。亦未易当也。又峰峦之外。奇嵒杰石。层现叠出。往往如智巧者雕琢而成。如龙泉寺西阁前立石,大安右冈三峰。恐我国无可比者。但所不足者水耳。若以闾山比之。嵒石色理。两山一样。而此山益精紧有神韵。且多树木。此尤胜也。余之游初从西北。转而东。又转而南。山之内外。几尽领略。所未见者只四寺。则虽谓之遍踏。可也。但恨卒卒涉猎。无优游玩赏之趣云云。前辙可寻。不患迷津。甚欲往游。而有志未就。甚可恨也。

二十七日[编辑]

晴。午后寒。自巨流河堡发行。行十五里。至孤家子中火。又行五十五里。至永安桥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发行。至巨流河。护渡之方。一如大凌河。河广亦如之。而流澌塞河。波涛汹涌。殊可怕也。又行至孤家子中火。距朝发处不远。而盖昨日厨房已接于此。故为其除弊也。饭䬣发行。风力稍劲。人皆战栗。兼以道涂。半瀜半冻。车行不稳。甚或至于撞扑。行李甚艰。至永安桥宿。○到此。先送军牢一人于湾府。以报到栅日子。是所谓军牢先来也。盖军牢出去后。自湾府诸般迎接之节。趁期来待云。于其便。裁付家书。○夜。闻金景鲁病愈。始追及于此云云。

二十八日[编辑]

晴。自永安桥发行。行六十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二十里。至暴交哇宿。是日。通行八十里。

日出后发行。行二十里。至沈阳。从西门入。出南门。行至浑河。冰解无船。迂行十馀里。就桥下流以渡。又二十馀里。至白塔堡中火。又行至暴交哇。是日夕站。初定于十里河。而泥泞甚。车马不能疾行。到此日已迫暮。不可更进。故仍止宿于此。

二十九日[编辑]

晴。自暴交哇发行。行四十里。至烂泥堡中火。又行二十五里。至迎水寺宿。是日。通行八十二里。

以道途泥泞。议又欲乘冻早发。店主以上房之不给房钱。锁门不开。正使拿入干粮马头。决棍后。出付店主。使之捧钱。而即令开门。店主不听。乃令打破门扇。则店主始惧而开门。日已晩矣。冲泥艰行。至烂泥堡中火。地名烂泥。尽不虚也。昨今两日泥泞之苦。殆平生刱睹。而下辈犹言今春少雨。视前不至甚。且指东南远山之下曰。泥甚之时。循彼山阯。迂路作行云。其行役之难可知。而夏月别使之行。常不免此患云。又行至迎水寺宿。

三十日[编辑]

晴。自迎水寺发行。行三十里。至王宝台中火。又行四十里。至狼子山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发行。道泥瀜滑。比昨愈甚。行过高丽丛。辽野始尽。而路入山谷间。回首一望。还不无怅恋底意。至王宝台中火。常患水味之不佳。至此始飮冷井。倍觉爽冽。饭䬣发行。以山路险涩。骑马逾石门,王祥二岭。至头关站。入路傍店舍乍眠。复乘车。抵宿狼子山。未至五里许。有一人牵一马来迎。盖赶车刘哥家在于此。其家人探闻行期于先来便。计程来待。以马佐车。欲为效忠于我也。夜。刘哥请由归家。馈以东产若干种。

三月[编辑]

初一日[编辑]

谷雨。晴ㅁ自狼子山发行。行三十里。至甜水站中火。又行四十里。至连山关宿。是日。通行七十里。

平明发行。逾小石岭。又逾青石岭。至甜水站中火。又行数里。义州馔物色吏来待。亦例也。纳家书三度。自去腊所来。而最后者。即二月十八日出也。日前咨译便。已闻家 国安报。而今又得平信。喜不可言。所来馔物。系是故国风味。经岁初尝。顿觉醒胃。又行至会宁岭。入关庙少憩。岭上多白杨。其寄生利于带下之病。故下辈皆攀树争折。将以归应人求也。又行至连山关宿。

初二日[编辑]

晴。自连山关发行。行二十五里。至沓洞中火。又行二十五里。至通远堡宿。是日。通行五十里。

自出关以后。春节渐阑。日益向暖。今日尤暄妍。跋履殊觉困恼。晩后发行。中火于沓洞。又行。未暮抵宿通远堡。

初三日[编辑]

晴。自通远堡发行。行三十五里。至黄家庄中火。又行五十里。至四台子宿。是日。通行八十五里。

日出后发行。中火于黄家庄。又行。未暮抵宿四台子。

初四日[编辑]

晴。自四台子发行。行四十里。至栅内仍留。

日出后发行。右舍凤城。取捷路左循凤凰山趾。而望见凤山之奇秀。非去时从大路远见之可比也。别有凤凰山记 未到五里。湾府军校,通引,引路辈。皆依例等候。始作我国威仪而行。此时湾人之入来。已为多日。道傍观者。我众彼寡。门法如是疏虞。两国边情。殊甚疏虞。行到栅内。先来军官回便。得见家书。盖先来去月二十五日到京耳。又裁书。送付湾拨。○夜。往见正使。

凤凰山记

一统志曰。凤凰山在都司城东三百六十里。上有累石古城。可容十万众。唐太宗征高丽时。尝驻跸于此云。所谓古城者。即今所称安市城也。详见初十日日记 山在凤城栅门之间。环山底有小路。盖为捷径也。由此而行。仰见碧嶂。耸立千仞。关内外二千馀里。惟昌黎县文笔峰。略相当云。而在我东如道峰,金刚,清凉,月出诸山。虽以奇峻名。视凤山丛叠。峭拔如植。万炬烘烘然。烈焰腾翥。恐反有所逊。东南四五峯尤奇特。素华浮空。真如初日芙蓉。甚可爱也。湛记略曰。至凤凰城。问入山路。答上山二十里。自山至栅。又二十里。而山路极险。今日不可到栅云。乃由东南小路。迤向山下。问道里近远。山内胜景。答上有石门。入门有大宁寺,朝阳寺,观音窟,药王殿。自此由东小路。抵大宁寺。为十馀里。自大宁东南抵安市城。亦六十里云云。又行数里至山下。路左有山神庙。庙左有短碑。遂下马而上峯。势益戌削。往往有白石。方数丈。又行里许。左有十馀丈壁。累石相承。横张如屏。可三十步。路出壁间。堇容一马。是所谓石门也。门内平途。可方轨。又西南数里。至大宁寺。自石门至此。两山夹洞。峯势竞秀。移步换面。愈出愈奇。又南四五百步。至冈颠回望。数十奇峰。尖锐如卓笔。间以寺观甍檐掩暎。直北大石峰。去地数十丈。倚壁有小屋如燕巢蜂房。乃观音窟也。西北峯下。有朝阳寺。寺之左麓。迤至观音窟前。突立三四丈。上有药王殿,娘娘庙。皆架空。因岩石为墙壁。盖此山专以峯著胜。上头忽成洞府。万石林立。绝无峡山顽态。是行。山水中第一观也。遂骑马循冈。南下数里。转入大壑中。又东下数里。又转而北者数里。出谷口。路转而南。前有峻岭。微迳可卞。从谷而下。乱石巃嵷。马不能行。又转而益北者数里。地稍平。始出谷外。豁然平野。又南行未十里到栅。日力尚可行二十里云云。盖此行自始发之时。已商量盘山,角山,闾山,千山曁此山之游。而惟盘山得谐。阻雨阻雪于角山,闾山。又以多少难事。亦停千山之行。可谓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则何必仇仇牵情于一凤山哉。圣申欲独自往见云。故亦挽之。千山之西。凤山之南。有清凉山。距凤城为一百七十里。而峰峦奇峭。亦合一观云。

初五日[编辑]

晴。留栅。

修整闻见事件。使之正书。○点检往还所得诗句。共五十八首。裒成一轴。

初六日[编辑]

晴。留栅。

朝遣军牢。催促运卜大车。○夜。正使来见。

初七日[编辑]

夕阴雨飘。留栅。

夕间。得家书。○夜。往见副使。正使亦来会。

初八日[编辑]

晴。夜雨飘。留栅。

午间。卜车五辆先到。○夜。副使来见。仍偕往正使所。鼎话而归。

初九日[编辑]

午前雨飘。留栅。

催卜军牢还来。言前往四十里。有一岭。岭下居人。不许逾岭。逢来人。探问消息。则载卜大车。或由捷迳。或由大路。而自凌河以后。路甚泥泞。不能速行。料于数日间。当来到云。○是日。圣申与诸人。登村后孤山。归言凤山一麓。向南迤逦。至此突起为圆峯。其高数百丈。自村后上草间微路。仅通人行。凡三憩始至绝顶。顶上为二层平台。可坐数百人。岩石或卧或立。莎草被之。老松荫之。登其上。眼界宽阔。北望凤山。如笋抽剑迸。斗妍争奇。西望千山。出没隐见于远天云霭之中。南望诸山。皆向东奔驰。其外即海曲云。而为山所蔽。不见海色。东望诸山。皆入栅时所见。而山谷间或闻炮响。栅人之出猎也。牛骡羊豕。游牧成群。而柴车辙迹。交错于诸谷。其门禁不严。平日人常出栅。可知也。夷犹久之。始还。厓磴险峻。升降俱艰云。

初十日[编辑]

晴。留栅。

朝饭后。偕正副使往游安市城。别有安市城记 还至半途。路傍有一大家舍。闻是陆举人文麟之所居。家甚殷富。甲于边门。而陆举人往北京未还。其父见在沈阳任所云。未知其所带何官也。下车入见。屋宇颇宏侈。有一小儿出见。问是举人之弟。而年方九岁云。问所读。答书传。马头辈来言请见内屋。已得诺云云。盖其边俗。异于北京。内外之别。似不甚严也。入见正堂颇阔。皆涂以菱花纸。净洁无尘。日用诸器。位置井井。妇女七八人。或老或少。妆饰鲜明。略欲闪避。而皆或露面探望。姬妾叉鬟。想在其中。而不可辨也。左右廊屋。未知藏弆何物。出门见田畴。间或有木绵干。其种法如东俗。

安市城记

凤山之南有古城。相传以为安市城。其实非也。而或云。东明旧城者。似是。按一统志曰。安市城在盖州东北七十里。去此盖远也。自栅北行五里而至。东西北三面皆石壁崭绝。山脊往往有累石为城之基。惟南一面稍平。旧时城门在此云。其中居人。不过数十户。皆草屋萧条。渐入数百步。左边陡起一峯。峯皆岩石。其高数十丈。号称古将台。一石刻攒云岩三字。傍刻云门龚用卿书。其后一石。又有刻字。而字刓不可读。惟四月十日四字。依俙可辨。岩西颇有林壁之胜。杜鹃方阑开。厨房煎进花糕。隐然有故乡风味。是可喜也。北山缺凹处有路。通人行。是北门也。一统志。以此为唐太宗驻跸处。而稼记曰。城周不过数百步。即此弹丸小城。非大军久淹之地。恐是高句丽时小小城堡。而且其城制。似我国人所筑云云。湛记曰。盖此城虽十里之周。其因山为固。不费防御者八九里。外险内平。可容数万人。时当久旱。水泉丰溢。实天险金城也。此地或称安市城。想唐太宗以天下兵力。攻之数月。云梯距𬮱。终不得施其功。岂惟城主之材力过人。必其地利有以制之也。此其安市也无疑矣云云。两说不同。未知孰是。

十一日[编辑]

晴。留栅。

朝。得家书。○初昏时。车卜毕到。

十二日[编辑]

晴。留栅。

一行皆整治行李。以为明日出栅之计。○夜。见家书。

十三日[编辑]

晴。出栅留。

朝。遣通事报门于城将。待其来坐。点阅后皆出如入栅时。自湾府已设幕次于栅外。朝饭后。正副使皆发行。余与本房所属。仍留宿。

十四日[编辑]

晴。自栅外发行。行五十里。至温井坪中火。又行四十里。至九连城秣马。又行三十里。渡江至义州宿。是日。通行一百二十里。

平明发行。见栅外积之如山者。皆牛皮海带也。未知其何用。而每岁春秋。委输如此。行至温井坪中火。又行至九连城。皆湾校来待。备馔以进。又行渡鸭绿江。湾尹出待。入幕少憩。龙川倅,鱼川丞入见。湾尹先还。余从南门入。至下处。闻正副使夜宿温井坪。今日午前还渡云。○还渡江状 启便。付家书。○主倅出见

十五日[编辑]

晴。留义州。

未明。偕正副使往龙湾馆。行望 阙礼。○薪岛佥使来见○午。入见主倅。夜。主倅出见。

十六日[编辑]

晴。自义州发行。行三十里。至所串中火。又行五十里。至良策站宿。

主倅来别○食后发行。至所串中火。又行至良策馆。龙川倅已来待。入见。向夕。偕正副使登听流亭。带月而还。○夜。因过拨。付家书。

十七日[编辑]

立夏。晴。自良策发行。行四十里。至铁山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宣川宿。

龙川倅来见○食后发行。至铁山。闻本倅昨已身故。宣川倅以兼官来待。中火后发行。至镇西关。宣川妓乐已来待矣。登门楼少憩。又行至东林山城。登将台少憩。又至宣川宿。

十八日[编辑]

晴。自宣川发行。行四十里。至郭山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定州宿。

主倅出见○食后发行。至郭山。主倅出见。中火后又行。至定州宿。龟城,肃川两倅来见。○夜。入见主倅。

十九日[编辑]

自定州发行。行六十里。至嘉山宿。

主倅出见○因回拨。得家书。○食后发行。行四十里。至纳清亭少憩。又行二十里。至嘉山宿。主倅出见。博川倅,鱼川丞来见。

二十日[编辑]

晴。自嘉山发行。行六十里。至安州宿。

日出后发行。船渡大定,清川两津。至安州。主倅出见。兵使 申䌹 及肃川倅来见。○偕正副使登百祥楼。观妓乐。归路登望京楼。历见兵使。○夜。入见主倅。

二十一日[编辑]

晴。自安州发行。行六十里。至肃川中火。又行六十里。至顺安宿。

主倅出见○日出后发行。至肃川。主倅出见。以车轮败伤。借乘主倅之车。中火后发行。至顺安。主倅出见。○夜。因过拨。付家书。

二十二日[编辑]

晴。自顺安发行。行五十里。至平壤宿。

主倅出见○因回拨。得家书。○食后发行。至平壤。主倅及大同丞中军皆来见。龙冈倅为迎上使来此。亦来见。

二十三日[编辑]

晴。留平壤。

食后。偕正副使及顺安,龙冈,江东诸倅。载妓乐。乘舟溯大同江。李令敦荣为觐亲往永柔。过此亦来会。半日沿洄。转向浮碧楼。迫昏而还。

二十四日[编辑]

午后霏微。自平壤发行。行五十里。至中和中火。又行五十里。至黄州宿。

日出时发行。至中和。主倅出见。中火后。又行至黄州。兵使出见。主倅有病。不能来见云。○夜。因回拨。得家书。

二十五日[编辑]

晴。自黄州发行。行四十里。至凤山宿。

朝。入见主倅。偕正副使。暂登月波楼。○食后发行。至凤山。主倅出见。○夜。因回拨。得家书。

二十六日[编辑]

晴。自凤山发行。行三十里。至剑水中火。又行四十里。至瑞兴宿。

主倅出见○食后发行。至剑水中火。又行至瑞兴。主倅出见。

二十七日[编辑]

晴。自瑞兴发行。行五十里。至葱秀中火。又行三十里。至平山宿。

主倅出见○食后发行。至葱秀中火。又行至平山。主倅出见。○谷山倅为迎候正使来此。亦来见。

二十八日[编辑]

晴。自平山发行。行三十里。至金川中火。又行七十里。至松都宿。

主倅出见。谷山,龙冈两倅皆来作别。○食后发行。至金川中火。主倅出见。又行至青石镇。秣马少憩。自松都备待疗饥之物。吃讫。又行至松都。留守 申在植 经历皆出见。

二十九日[编辑]

午后大风雨。自松都发行。行四十里。至长湍中火。又行四十里。至坡州宿。

朝。入见留守。经历来别。○食后发行。至板门店。益文来迎。相遇于此。下车入店房。详闻安况。甚可慰也。又行未几。风雨大作。抵宿坡州。主倅出见。家中下人辈多来待者。

四月[编辑]

初一日[编辑]

晴。自坡州发行。行四十里。至高阳宿。

主倅出见○食后发行。至高阳。闻主倅在京未还云。○季从弟来迎于此。与之同宿。

初二日[编辑]

晴。自高阳发行。行四十里入城。

饭后发行。至弘济院。从弟及下人辈多来迎。人马亦已等待矣。遂下车骑马。至畿营客舍。与正副使改服。直入 阙中。呈塘报及闻见事件于政院。仍为入来肃拜。承留待之命。入 侍于兴政堂。退出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