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玉海 (四库全书本)/卷166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六十五 玉海 卷一百六十六 卷一百六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玉海卷一百六十六
  宋 王应麟 撰
  宫室
  观
  观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
  周两观
  见门阙类
  汉宜春观
  水经注涝水北迳汉宜春观合美陂水入渭 东方朔𫝊注师古曰观在鄠县在长安城西秦上林苑北 王道志宜春观武帝造
  汉龙台观 细柳观
  司马相如𫝊上林赋登龙台掩细柳注张揖曰龙台观在丰水西北近渭三辅故事曰龙台高六丈汉时龙见陂中故作此台括地志曰龙台观在雍州鄠县东北三十五里郭璞曰细柳观在昆明池南黄图云在长安西细柳市匈奴𫝊军长安西细柳注如淳曰细柳仓在渭北近
  石徼张揖曰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文纪 索隐按三辅故事细柳在直城门外阿房宫西北云在渭北非也 西京赋上林禁苑云云邪界细柳注在长安西北
  汉豫章观 昆明观
  西都赋集乎豫章之宇注馆名黄图曰上林有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 史平准书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括地志昆明观在雍州长安西二十里黄图上林苑有昆明观 天文志昆明东观 西京赋昆明灵沼云云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薛综注皆豫章木为台馆也李善曰黄图上林有豫章观相羊乎五柞之馆旋憩乎昆明之池登豫章简矰红注豫章池中台也 西征赋潘岳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池而特起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宫殿阁疏昆明池有二石牛女象也校猎赋扬雄先置乎白杨之南注服䖍曰白杨观名
  汉甘泉四观
  司马相如𫝊上林赋蹷石关历封峦过𫛛鹊望露寒注张揖曰此四观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 史记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正义扬雄云甘泉本秦离宫既奢泰武帝増通天台迎风馆近则有洪涯储胥远则有石关封峦𫛛鹊露寒棠梨等观又有高华白虎温徳相思观曾城走狗天梯瑶台等黄图武帝先作迎风馆于甘泉山后加露寒储胥二馆建元中作石关封峦𫛛鹊观 扬雄甘泉赋封峦石关施靡乎延属师古曰皆宫名李善曰黄图曰甘泉有石关观封峦观度三峦李善曰即封峦观也 武纪注晋灼曰云阳甘泉有宫观故称都
  汉延夀观
  史纪益延夀观正义括地志云延夀观在雍州云阳县西北八十一里通天台西八十步
  汉成山观 日观
  魏志田豫督青州入成山登汉武之观 黄图成山在东莱不夜县于其上筑宫阙为观 封禅仪泰山东南有山名日观见封禅
  汉属玉观
  宣纪甘露二年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注晋灼曰属玉水鸟似䴔䴖以名观也应劭曰宫在鄠秦昭王起黄图属玉观在右扶风 西都赋天子乃登属玉之
  馆历长杨之榭注服䖍曰以玉饰因名焉
  汉甲观
  成纪元帝在太子宫生于甲观画堂甘露三年 元后𫝊作甲馆画堂颜师古谓甲者甲乙丙丁之次元后𫝊言见于丙殿
  此其例也而应劭以为在太子宫之甲地谬矣画堂但画饰耳又以为画九子母非也霍光止画室中是则宫殿中通有采画之堂室汉宫阎疏曰未央宫有画堂甲观非常室 如淳曰黄图云太子宫有甲观 后清河王庆𫝊以长别居丙舍后官志有丙舍长一人
  汉上兰观
  元后传校猎上兰注师古曰上兰观名在上林中 羽猎𫝊扬雄望舒弥辔翼乎徐至于上兰注晋灼曰在上林西都赋饶酆鄗历上兰 西京赋陈虎旅于飞廉正
  垒壁乎上兰注黄图曰上林有上兰观
  汉平乐观
  西域𫝊元康二月乌孙元贵靡愿复尚汉公主天子自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东方朔𫝊有平乐观赋后汉李尤赋曰设平乐之显观章秘伟之奇珍习禁武以
  讲捷厌不羁之遐邻弥平原之广敞处金商之维陬南切洛滨北邻仓山 武纪注应劭曰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 邓隲𫝊凉都畔羌揺荡西州安帝诏隲将兵击之车驾幸平乐观饯之 何进𫝊灵帝讲武于平乐观 东京赋其西则平乐都场示远之观龙雀蟠蜿天马半汉瑰异谲诡灿烂炳焕注平乐观名都谓为大场于上作乐使远观之谓之平乐在城西也龙雀飞廉也天马铜马也华峤后汉书曰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也西京赋注平乐馆大作乐处也
  汉东观
  洛阳宫殿名南宫有东观汉氏图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蓄之于外府又有御史掌兰台秘书及麒麟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官秩六百石掌典书古今文字考古今同异属太常 纪和帝永元十三年正月丁丑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博选艺术之士以充其官注陆机洛阳记曰在南宫高阙十二间介于承凤观 安帝永初四年二月乙亥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诸子𫝊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和熹邓太后定策立安帝临朝政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方掾史五十馀人诣东观校雠𫝊记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又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宫人 列𫝊曹褒章和元年召诣嘉徳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敕褒今宜依礼条正使可施行于南宫东观尽心集作 黄香元和元年肃宗诏诣东观读未见书文苑 北海靖王兴子复为临邑侯好学能文章承平中毎有讲学事辄令复典掌焉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复子𫘦𬳿及从兄平望侯毅并有才学永宁元年邓太后诏毅及𫘦𬳿入东观与谒者仆射刘珍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𫝊 刘珍永初中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𫘦𬳿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𫝊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文苑 班昭曹世叔妻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列女 孔僖元和二年校书东观儒林 李尤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扬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其赋曰上承重阁下属周廊前望云台后匝徳阳道无隐而不显书无阙而不陈览三代而来宜包郁郁之周文又东观铭曰周氏旧区皇汉实循房闼内布绮疏外陈升降三除贯启七门是谓东观书籍林渊列侯弘雅治掌艺文选注引之 拜兰台令史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文苑 张衡永初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𫘦𬳿等著作东观撰集汉记因定汉家礼仪上言请衡参论其事会并卒衡常叹息欲终成之及为侍中上䟽请得専事东观收拾遗文毕力补缀又条上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馀事数上不听后之著述多不详典时人追恨之 马融永初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在东观十年穷览典籍窦章少好学有文章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永初中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太仆邓康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注老子为守臧史复为柱下史四方所记文书皆归柱下言东汉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箓并皆在焉 蔡伦为长乐太仆元初四年帝以经𫝊之文多不正定选刘珍等诣东观雠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宦者 邓嗣禹之后永夀中与伏无忌延笃著书东观 崔实桓帝时与朱穆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 边韶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 张奂奏尚书章句诏下东观 卢植能通古今学熹平四年拜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専心硏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得失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䃅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𫝊补续汉记 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以经籍去圣人久远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奏求正定六经灵帝许之邕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注犹前书十志也有律历意一礼意二乐意三郊祀意四天文意五车服意六欲删定者一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高彪举孝廉为郎中校书东观因事讽谏数奏赋颂奇文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文苑 阳球奏罢鸿都文学曰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酷吏 李胜有文才为东观郎 儒林𫝊孝和数幸东观览阅书林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馀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䇿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 通典汉东京图书悉在东观多使名儒硕学入直东观撰述国史谓之著作东观皆以他官领焉班固傅毅以兰台令史陈崇以洛阳令尹敏以长陵令孟冀以司隶校尉并著作东观 历志注袁崧书曰刘洪在东观与蔡邕共述律历记 五行志注孔丛曰建初元年大旱侍御史孔丰上疏天子纳其言三日雨即降拜黄门郎典东观事 崔子玉东观箴洋洋东观古之史官左书君行右记其言辛尹顾访文武明宣倚相见宝荆国以安云云史臣司艺 吴华敷𫝊东观儒林之府当讲校文艺处定疑难汉时皆名学硕儒乃任其职吴有东观令 晋职官志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儒著作有其名尚未有官 唐百官志后汉东观藏书之室亦著作之所当时文学之士使校雠其中故有校书之职 隋经籍志汉中兴于东观及仁夀阁集新书东观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唐蓺文志正史类刘珍等东观记一百二一本作三十六卷目录一卷 中兴书目东观汉记八卷案隋志一百四十三卷唐吴兢家藏已亡十六卷今所存只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冦恂冯异祭遵盖延八𫝊汉记按史通云刘珍李尤作之自建武至永初后伏无忌边韶崔实继作百四十篇号曰汉记熹平中马日䃅蔡邕等续修之 晋华峤曰刘向父子世典史籍马融博通三入东观 唐刘知几曰古之国史皆出一家未闻藉功于众唯汉东观集群儒纂集无主条章不建
  汉白虎观 白虎通徳论
  章纪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诏曰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逾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安乐严氏彭祖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繁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儵樊儵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於戏其勉之哉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西都以名殿杜钦谷永于此对六经之问岂非汉家右文之地欤讲论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恭善老子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今白虎通 尚书则丁鸿桓郁鲁诗则魏应鲁恭春秋则杨终公羊则楼望李育古文左氏则贾逵 儒林𫝊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详考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穀梁左氏春秋即白虎通义列𫝊贾逵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𫝊建初五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使发出左氏𫝊大义长于二𫝊者逵于是条奏之曰臣谨擿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至如祭仲纪季伍子胥叔术之属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光武欲立左氏穀梁会二家先师不晓图䜟故中道而废愿陛下留意废学以广圣见帝嘉之令逵自选公羊严颜高才生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建武二年韩歆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四年正月公卿会于云台范升力排左氏费氏时陈元立左氏帝以李封为左氏博士封卒复废贾逵亦通左氏学永平中上左氏传国语解诂五十一篇明帝令藏秘馆肃宗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中诏贾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逵言刘氏为尧后左氏有明文与图䜟合又言古文尚书当立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授左氏穀梁春秋毛诗尚书由是四经行于世继立学官然皆立高第为讲郎给事 杨终肃宗时为校书郎言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 魏应习鲁诗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将肃宗甚重之时会京师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専掌难问淳于恭奏之帝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儒林 丁鸿兼射声校尉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注广平王羡明帝子也东观记曰与太常楼望少府成封屯骑校尉桓郁卫士令贾逵等集议也白虎门名于门立观因以名之焉 李育为博士建初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白虎观育以公羊义难贾逵皆有理证号为通儒儒林 鲁恭习鲁诗肃宗会诸儒白虎观特以经名得召与与预同其议班固为玄武司马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徳论令固撰集其事书凡十卷四十四门爵号礼乐巡狩情性衣裳三纲六纪五刑三军之事悉备广平王羡博涉经书有威严建初四年与诸儒讲论于白虎殿 清河王庆永元四年帝移幸北宫章徳殿讲白虎观庆得入省宿止 蔡邕封事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 明纪永平三年起北宫八年十月北宫成 邓后纪有北宫増喜观
  汉听讼观
  晋刑法志光武中兴留心庶狱常临听狱讼躬决疑事明帝即位常临听讼观录洛阳诸狱帝性既明察能得下奸故尚书奏决近于烦碎
  汉长乐观
  高彪𫝊灵帝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等皆赋诗彪独作箴
  鼎中观
  陆机洛阳地记洛阳南宫有承风观北宫有增喜观城外有宣阳观千秋鸿地泉城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威石楼等观城外有鼎中观 舆地志洛阳西南洛水上有鼎中观是成王定鼎处 后汉有承禄观清河王庆居之
  魏听讼观
  魏志明帝太和三年十月改平望观为听讼观帝常言狱者天下之性命毎断大狱常幸观临听之又置律博士水经注自天渊池东出华林园迳听讼观南观西北接华林隶簿
  魏总章观 崇文观
  魏志明帝青龙三年三月大治洛阳宫筑总章观高十馀丈建翔凤于上四年四月置崇文观召善属文者充之 王肃领秘书监兼崇文观祭酒 荀朂检校大乐总章鼔吹八音 洛阳宫殿簿总章观阁十三间 王元长曲水诗序协律总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职导徳齐礼 文选景福殿赋碣以高唐崇观表以建城峻庐注二观名 舆地志洛阳有广望阆风临商观 夏侯惠景福殿赋高楼承云列观若浮
  魏凌霄观
  魏志明帝作凌霄观 华延隽洛阳记洛阳城十八观洛中记有昌都观东北有百尺楼魏都水使者陈熙
  
  魏纪勲观
  五代史魏赏彭阳之功别创纪勲之观齐旌泗水之绩乃崇嘉徳之楼
  晋听讼观 后魏东明观
  武帝纪泰始四年十二月庚寅临听讼观录囚徒亲平决焉五年春正月丙申帝临听讼观录囚徒多所原遣十年六月癸巳临听讼观录囚徒多所原遣 元帝纪大兴元年十一月庚申新作听讼观 陆机洛阳地记宫中有临高陵云宣曲广望阆风万世修龄总章听讼凡九观皆高十六七丈云毋窗日曜之有光 后魏史太和十五年五月于东明观太和四年十月改作折疑狱 符坚置听讼观于未央之南 宋延贤堂听讼见堂类
  晋宣武观
  武帝纪泰始九年十一月丁酉临宣武观大阅诸军甲辰乃罢十年十一月庚午帝临宣武观大阅诸军咸宁元年十一月癸亥大阅于宣武观三年冬十一月丙戌帝临宣武观大阅太康四年十二月庚午大阅于宣武观一本此年六月又阅宣武观前后凡五阅若是五阅则别本十年及此六月者非当考 礼志武帝泰始四年九月咸宁元年太康四年六年皆自临宣武观大阅众军 一本泰始元年十一月庚午帝临观十一年十一月咸宁元年十一月癸亥三年冬十一月大阅于宣武观 山涛𫝊武帝常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时咸以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合帝曰天下名言也而不能用 礼志元帝大兴四年诏左右卫及诸营教习依大习仪作雁羽仗 水经注其一水自大夏门东迳宣武观 宋纪文帝元嘉五年正月甲申临玄武馆阅武 陈纪宣帝大建十一年八月丁卯幸大壮馆阅武 吴有白爵观 蜀李辅讨破羌虏筑平羌观于秦亭
  宋通天观
  建康宫阙簿通天观在县东北五里一百步旧台城内宋元嘉中筑二十三年更修广之造景阳楼大壮观又立凤光殿醴泉堂建业宫有迎风观宋大明中起
  宋总明观 东观
  南史明帝泰始六年九月戊寅立总明观召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访举各一人学士二十人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言阴阳者遂无其人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 祭酒一人王俭𫝊明帝置总明观以集学士或谓之东观置东
  观祭酒一人总明访举郎一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令史以下各有差 齐纪永明三年五月乙未省总明观志建元中掌治五礼永明三年国学建省 𫝊王谌领东观祭酒即明帝所置总明观也 虞愿领东观祭酒 司马宪待诏东观为学士 齐武帝筑商飚观 梁立曾城观更起重阁
  后周崇文观 通道观
  北史明皇尚学艺内有崇文之观外重成均之职握素怀鈆重席解頥之士间出于朝廷员冠方领执经负笈之生著录于京邑 武帝纪建徳三年六月戊午立通道观
  唐宗圣观
  元和志楼观在盩厔县东三十二里本周康王大夫尹喜宅也穆王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相承至秦汉皆有道士居之晋恵帝时重置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楼观武徳初改名宗圣观事具楼观本记及先师𫝊纪武徳七年十月丙子谒楼观老子祠
  唐明义观
  见大明宫
  唐两观
  百官志御史大夫正百官班序迟明列于两观 礼阍人疏鲁有三门雉门有两观为中门天子五门雉门亦为中门有两观 颜真卿象魏赋濬重门于北极耸双阙以南敞
  唐明堂四门八观
  会要永徽二年七月详定明堂门阙制度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有司奏方垣四门去堂步数准太庙南门仍立四门八观依太庙别各安三门施元阃四角造三重巍阙后以制度未定而止
  唐紫云观
  旧纪乾封元年正月丁丑兖州置紫云仙鹤万岁三观封峦非烟重轮三寺
  唐望仙观
  武宗纪会昌三年夏通鉴五月作望仙观于禁中 元稹集云玉晨观在紫宸殿后
  祥符元符观
  元年正月戊辰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以天书降故也上梁日车驾亲临以御制大中祥符颂刻石门侧七年十二月己未一作庚申诏以左承天祥符门内新建观宜以元符为名帝自制序九月建资善堂于南先是毎岁天庆节就右承天祥符门内设幄陈供为天书道场以车驾往来喧杂后命葺皇城司廨宇为之天禧二年常宴从臣于此其详见御制资善堂记 资善堂即观内九年五月庚戌以御制元符观颂刻石在承天祥符门次西北廊 天禧元年与宗室宰相临幸历览观中丹灶药金宝器之品上作洞天记烧药殿赞示之四年正月十七日诣元符观幸资善堂 后罢之并入皇城司
  历代观名
  前汉
  属玉 青相
  后汉
  平乐 长平
  魏
  高昌 广望 总章
  西晋
  宣武
  后魏
  凉风 宣慈 临望 东明 凭云
  
  崇安 太微 宣平 紫微 飞云 临霄
  永泰 琼林 霞辉 含华 飞芳 相风
  通真 栖霞
  后周
  通道
  三十六国
  听讼 融明 宣武 戏马 酆明 御龙
  如意 凌霄
  六朝
  北辰 含章 乾阳 朱明 昇阳 司元
  望善 威明 威怀 信明 仁风 临沧
  商飊 齐云 通天 曾城 甲 丽日
  大壮
  北齐
  望秋 宣风 东明 临春
  汉宫殿名长安有 临仙 渭桥 仙人 霸昌兰池 平乐 九华 豫章 三章 昆明
  走马 华光 封峦 走狗 天梯 瑶台
  㳅渠 相思 长平 宜春 华池 射熊
  迎风 露寒
  三辅黄图武帝起𫛛鹊 神明 集灵 阳禄
  
  礼注百官所居曰府又曰府治藏府聚也
  周百官府 盟府
  见古官名
  周䇿府 记府
  穆天子𫝊天子北征还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即山海经玉山西王母所居四彻中绳容氏所守先王所谓䇿府注古帝王藏书策之府 史𫎇恬𫝊周公旦书而藏之记府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书 晋故府又见周日正
  周秘府
  文选七命云云注风俗通曰秦周常以八月𬨎轩使采异代方言藏之秘府
  汉两府 四府 五府 三公府 司徒府司空府 大尉府
  列传杜延年尝与两府及廷尉分章注如淳曰两府丞相御史府也为御史大夫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 丙吉曰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翟方进为丞相司直故事司隶校尉位在司直下初除谒两府 赵充国为后将军诏举可䕶羌校尉者四府举辛汤充国奏不可后五府复举汤 薛宣为少府谷永上䟽曰宣为左冯翊众职修理辞讼者历年不至丞相府考绩功课简在两府 段会宗竟宁中五府举为西域都护 王商以特进领城门兵得举吏如五府 申屠嘉坐府中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 张汤为𡩋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茂陵尉注师古曰大府丞相府也 赵禹为丞相史周亚夫曰文深不可以居大府 张安世闻有诏令使吏之丞相府问 刘徳待诏丞相府 匡衡封乐安乡十馀岁封临淮郡郡上计簿更定图言丞相府 陈遵张竦并入公府 曹参为丞相相舍后园近吏舍 高祖纪十一年二月诏其有意称明徳者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后明帝纪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 后百官志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各一人注古今注曰永平十五年更作太尉司徒司空府开阳城门内汉官仪曰明帝欲更太尉府时公赵熹也西曹掾郑均以为朝廷造北宫整官寺旱魃为虐民不堪命曾无商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受熹表陈之其冬临辟雍历二府见皆壮丽而太尉独卑陋云蔡质汉仪曰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于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明帝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荀绰晋百官表注曰汉丞相府门无阑不设铃不警鼓深大广远无节限也 后历志熹平四年乙卯诏书下三府与儒林明道者详议以群臣会司徒府议 后𫝊赵典建和初四府表荐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 虞诩曰宜令四府九卿各辟数人注四府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也 郎𫖮曰今选举牧守委任三府 王堂永初中三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守 种暠羊续杜抚辟太尉府 朱浮光武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浮上疏曰覆案不关三府 陈纪四府并命弟谌与纪齐徳并行父子并著高名毎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雁成群 陈球辟公府 杨震曰三府辟召宜有尚书敕 蔡邕封事臣自在宰府谓司徒桥玄府宰府孝廉士之高选 左雄上疏吏职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又言孝廉先诣公府副之端门 黄琼五府俱辟 徐璆辟公府 应奉四府举才堪将帅 刘陶桓帝时或言改铸大钱事下四府群僚陶议曰云云应劭为车骑将军掾中平二年北军中候邹靖上言宜开募鲜卑事下四府劭駮之 卢植四府选才兼文武 韩韶辟司徒府尚书选三府掾能理剧者以韶为嬴长 韩融五府并辟 锺皓辟司徒府九辟公府 黄宪辟公府 徐穉屡辟公府 董扶宰府十辟 范冉三府辟 雷义陈重三府同时俱辟 寒朗诏三府为辟首由是辟司徒府 袁安永平十四年三府举能理剧 贾琮为京兆令中平元年特敕三府精选能吏有司举琮为交趾刺史 范滂为太尉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云云 何颙辟司空府毎三府会议莫不推颙之长 郑太三府辟不就 李云延熹二年露布上书移副三府刘淑五府连辟 延笃五府并辟 召驯董钧辟司
  徒府 周泽辟大司马府 赵孝永平中辟太尉府王琳辟司徒府 郝絜等连名奏记三府荐海内高士郭躬辟公府 南蛮𫝊永和三年召公卿百官及四
  府掾属问方略大将军从事中郎李固駮曰宜更选刺史四府悉从固议周礼小宗伯注肄仪若今时肄司徒府也 朝士注今司徒府有天子以下大会殿 槁人注今司徒府中有百官朝会之殿 左传注如今计献诣公府卿寺疏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风俗通曰府聚也公卿牧守府道徳之所聚也藏府私府财货之所聚也寺司也庭有法度今官所止皆曰寺唐会要魏玄同上表曰汉家云云州郡积其功能然后为五府所辟五府举其掾属而昇于朝三公参得除授尚书奏之天子一人之身所关者众一贤之进其课也详 晋纪咸康元年三月乙酉幸司徒府时王导为司徒
  汉秘府 书府
  艺文志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书序孔安国悉上送官藏之书府 书正义职方在周礼出于山岩屋壁即藏秘府孔君为武帝博士于秘府而见焉 刘歆书曰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 马融颂发天府之官常
  汉乐府
  百官表少府属官有乐府令丞 礼乐志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内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乐府 纪宣帝本始四年正月诏乐府减乐人使就农王吉言宜减乐府明化天下以俭元帝初元元年六月减乐府员以振困乏竟宁中少府召信臣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哀帝即位绥和二年六月罢乐府 李夫人传上武帝作诗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 霍光𫝊昌邑王发乐府乐器 史记孝恵文景无所増更于乐府习常隶旧而已 张放𫝊乐府音监景武监主乐人也乐府游徼 文选古乐府注武帝立乐府采齐楚赵魏之声 两都赋序外兴乐府协律之事注聚乐之所大事记元狩二年夏立乐府师古曰武帝始置乐府
  之名盖起于此然恵帝时已有乐府令夏侯宽见志后律志京房知六律杂试于乐府 五行志成周宣榭所以藏乐器 晋志翼二十二星主天之乐府 晋纪泰始元年十二月乙亥禁乐府靡丽百戏之技
  汉莫府
  列𫝊李广行无部曲行陈莫府省文书大将军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注以军幕为府古字通用军旅无常居故以帐幕言之廉颇李牧市租皆入幕府 冯唐曰魏尚上功莫府 张安世为卫将军莫府长史迁辞去之官安世问以过失 赵充国中郎将卬入莫府司马中乱屯兵 霍光为大将军燕王言光擅调益莫府校尉 杨敞给事大将军莫府为军司马 田延年给事大将军莫府迁为长史酷吏蔡义以明经给事大将军莫府 郑吉中西域而立
  莫府 陈汤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匡衡元帝初杨兴说车骑将军史高召衡置莫府与参事议 朱博为郡功曹大将军王凤奏请陈咸为长史咸荐萧育朱博除莫府属 杜钦召诣大将军莫府 张放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置莫府仪比将军凡将兵皆有莫府 佞幸 后𫝊吴汉至莫府上兵簿 李充为侍中邓隲曰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独行 班固永平初奏记骠骑将军东平王苍曰幕府新开广延群俊 窦宪以班固傅毅置幕府典文章 崔爰大将军梁商初开莫府首辟之
  汉御史府
  朱博𫝊成帝时何武为九卿建言宜建三公官于是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是时御史府吏舍百馀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木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后二岁馀朱博为大司空奏高帝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臣愿尽力以御史大夫为百僚率从之 通典汉御史所居曰御史府亦曰御史大夫寺在大司马门内无塾其门用梓板不雘色亦谓之宪台后汉谓之御史台兰台寺 汉旧仪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塾门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题曰御史大夫寺
  汉宗正府
  宣帝纪云云
  汉记府
  盐铁论结和第四十三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先帝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功勲粲然著于海内藏于记府
  汉太常府
  桓荣𫝊荣为太常年逾八十乘舆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 后历志于太常府覆校注记平议难问
  晋秘府
  隋志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
  唐书府 内府
  褚亮𫝊图赞十八学士藏之书府 魏徵𫝊作类礼二十篇帝美其书录寘内府
  唐云韶府
  志武徳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
  熙宁东西府
  嘉祐中孙坦请为两府治第以便诏召神宗即位集贤学士高赋亦言之熙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癸丑作东西府一本七月作于掖城之南凡八位总千二百楹东府第一位一百五十六间馀各一百五十三间明年秋八月东西府成命知制诰陈绎为之记略曰国朝袭李唐故大臣不及建地而僦居古之公卿入则相与谋于朝出则相与谋于家今未明而入进见请决于陛席之前退而百执事叩阁禀事吏持书奏周走闾巷终日不得与二三大臣谋乃出圣画亲创二府度地于阙之西南轮广方制房皇钩折绘图以闻即刊定于禁中自熙宁二年秋七月兴作云云出则宠之淑旗绥章钩膺之驾入则具之列鼎蒲筵粉纯之居仰而视其宫则有榱题之砻密俯而摄其衣则有衮舄之严丽不如是不足以待其人非其人不足以相天下之政九月二十六日丁未幸新作东西府亦为三司使薛向治公廨十月丁巳赐宴于王安石位始迁也元祐三年四月辛巳右仆射吕公著拜司空同平章
  军国事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议事于是建府于东府之南启北扉以便宰执会议三省密院条列所当关者目曰军国事以三公平章者四人二人公著父子也 绍兴二十六年正月九日建执政府三位癸丑令迁入二十六日建左右相第于都省北
  元丰文昌府 唐尚书省图
  元丰五年官制初行七月新省成掲榜曰文昌府会要作六年十月庚子成十一月十九日幸前为都省令厅在中仆丞分左右六曹列于后东西向合三千一百间有奇 崇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家安国上得唐都省图六曹在前遂迁旧七寺监更建后宰执往往赐第会要安国言神宗得唐制尚书省图按视已有意改作诏将作监绘图修建政和四年四月五日驾幸尚书省 周邦彦汴都赋其次则有文昌之府分省为三列寺为九殊监为五左选为文右选为武曰三十房二百馀案二十四部黜隋之陋更唐之故合千司之离散俨星罗于一宇
  崇宁大晟府
  崇宁初议大乐四年八月二十七日赐名大晟置府建官府在宣徳门外天街之东隶礼部以大司乐典乐为长贰次曰大乐令主簿协律郎工有乐正至舞师宣和七年十二月罢










  玉海卷一百六十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