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四库全书本)/全览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全览1 畿辅通志 全览2 全览3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一
  户口
  本朝
  顺治十八年丁徭总数
  顺天府人丁一十万四千三百九十二丁徭银二万九千一百四十二两九钱三分会典
  永平府人丁九万三千五百九十一丁徭银一万八千一百两二钱一分同上
  保定府人丁四十一万七千八百二丁徭银四万一千七百八十两二钱同上
  河间府人丁二十一万九千七百五丁徭银三万八千七百九十八两八钱六分八毫同上
  正定府人丁一百八万六千二百九十九丁徭银一十一万一千三百九十两四钱同上
  顺徳府人丁一十七万九千四百三十七丁徭银一万四千七百四十八两四钱三分九釐同上
  广平府人丁二十七万六千一十丁徭银二万七千八百一十二两六钱七分同上
  大名府人丁四十六万七千二百四十二丁徭银六万五千三百二两三钱一厘零同上
  延庆州人丁七千七百九丁徭银二千六百六十八两一钱五分七毫同上
  保安州人丁五千五百五丁徭银二千七百九十一两四钱六分二釐同上
  康熙二十四年丁徭总数
  顺天府人丁一十三万五千一百三十一丁徭银三万五千六百九十一两三钱一分七釐七毫零会典
  屯丁五千七百八十二丁屯丁银一千七百九十八两四钱同上
  永平府人丁九万六千四百九十丁徭银一万八千七百一十三两四钱三分二釐零同上
  屯丁一万四千七百三十七丁屯丁银四千一百九十七两七钱四分七釐零同上
  保定府人丁四十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二丁徭银四万五千八百八十三两八钱四分零同上
  屯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丁屯丁银二千六百五十二两八钱同上
  河间府人丁二十三万七千一百六十三丁徭银四万一千九百九十九两三钱五分九釐零同上
  屯丁一万五千五百六十丁屯丁银二千九百六十九两五钱八分六釐零同上
  正定府人丁一百一十七万一千七百九十丁徭银一十一万七千四百九十七两六钱同上
  屯丁二万三千二百八十七丁屯丁银四千九百八十一两七钱五分同上
  顺徳府人丁一十八万八千八十丁徭银一万五千五百九十八两三钱三分七釐八毫同上
  广平府人丁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丁徭银三万二千四百一十六两四钱四分零同上
  大名府人丁五十八万八千六百五十八丁徭银七万四千六百六十九两二钱三分六釐零同上
  延庆州人丁七千四百一十八丁徭银二千六百七十六两八钱九分六釐零同上
  保安州人丁五千四百八十四丁徭银二千八百一十一两五钱七分七釐零同上
  屯丁三万四千八百九十六丁屯丁银六千一百五十三两二钱五分同上
  雍正二年丁徭总数
  顺天府人丁一十五万八千一百三十三丁徭银四万一千五百一十九两六钱零会典
  各府州人丁三百二十四万八千七百一十丁徭银三十七万八千四百七十两七钱二分四釐零同上
  屯丁一十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丁屯丁银二万三千
  九百五十两八钱三分四釐零同上
  雍正十二年丁徭总数
  直隶十府五州人丁三百三十万五百八十八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四万七千九百一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并优免身本人丁二万四千四百九十一
  丁外
  实在人丁共三百二十二万八千一百九十六丁内分
  吏承供屯丁四万九千二百三十八丁
  新更人丁五千一百一十九丁
  灶丁一千六百五十九丁
  门头门丁三百一丁
  行差人丁三百一十六万七千三百一十九丁额外归并人丁六万四千四百四十七丁
  以上额内额外丁门共三百二十八万八千八十三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四十一万一千八百六十五两七钱三分二釐八丝一忽五微八纎九沙七尘五埃四渺九漠内除宣化府属新归并蔚州及易州属新归广昌县人丁银一万一千六百九十四两一分四釐五毫不摊入地粮外尚应征银四十万一百七十一两七钱一分七釐五毫八丝一忽五微八纎九沙七尘五埃四渺九漠于雍正二年
  旨照依浙江等省之例摊入地粮银内征收
  顺天府人丁一十四万五千四百五十二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六千七百一十六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又优免人丁二千四百八十二丁外实在人丁共一十三万六千二百五十四丁内分吏承供丁三千四百八十一丁
  新更人丁四千四丁
  灶丁九百一十二丁
  门头门丁三百丁
  行差人丁一十二万七千五百五十七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三万四千三百五十一两六钱六分二釐七毫九丝九忽五微二纎七沙九尘
  额外归并屯卫人丁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四丁共征银一千九百一十三两九分九釐一毫四丝八忽五微二纎五沙五尘六埃
  永平府人丁一十二万八千九十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三千五百二十三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又优免人丁六百九十七丁外
  实在人丁一十二万三千八百七十丁内分供丁三千五百八丁
  新更人丁一千一十四丁
  门丁一丁
  行差人丁一十一万九千三百四十七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二万六千七百八十三两二钱四分二釐五丝
  保定府人丁四十三万一千八百七十一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五千一百六十二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又优免人丁八千一百七十二丁外实在人丁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九丁内分供丁一万四千三百五十五丁
  吏承人丁八十四丁
  行差人丁四十万四千六十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四万二千七百八十九两五钱二分二釐七毫二丝八忽七微四纎六尘八埃
  河间府人丁二十三万八千九百九十一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四千六百二十九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人丁二十三万四千三百六十二丁内分供丁九千一百九丁
  吏承人丁一百四十九丁
  行差人丁二十二万五千一百四丁
  以上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三万九千一十六两七钱五分二釐
  天津府人丁三万三千三百一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八百六十六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人丁三万二千四百三十五丁内分
  供丁六十四丁
  吏承人丁一十三丁
  灶丁七百四十七丁
  行差人丁三万一千六百一十一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八千二百七十八两三钱六分六釐六毫六丝
  正定府人丁四十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二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二千三百九十二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行差人丁四十二万九百二十丁
  各县并各卫归并人丁一万五千七十五丁正定卫神武卫归并门银一钱五分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并门银共征银四万六千七百三十五两七钱七分九釐七毫九丝五忽六纎
  顺徳府人丁一十九万七千四百八十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二千二百三十四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又优免人丁四千五百三十八丁外
  实在行差人丁一十九万七百八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一万五千七百二十二两一钱七分一厘九毫一丝八忽四微三纎二沙六尘六埃六渺
  额外沈阳卫并郡牧所归并广宗县及唐山县清出自首屯丁一千八百六十六丁共征银二百两八钱三分三釐
  广平府人丁三十六万四千三百四十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五千五百九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又优免人丁四千六百一十六丁外实在人丁三十五万四千二百一十五丁内分供丁五千六百三十一丁
  行差人丁三十四万八千五百八十四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三万七千八百二十二两二钱九分四釐
  屯丁一万九百一十三丁共征银二千三百八十两六钱一分一厘九毫九丝一忽八微
  大名府人丁四十二万六千九百四十六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五千三百三十二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又优免人丁三千九百八十六丁外实在人丁四十一万七千六百二十八丁内分供丁一万八百七十四丁
  吏承人丁一百九十五丁
  行差人丁四十万六千五百五十九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四万七千一百八十八两四钱一分二釐二毫六丝五忽二微八纎二尘八埃四渺九漠
  宣化府人丁六万三千八百九十八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四千五百一十三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人丁五万九千三百八十五丁内分
  供丁一百六十六丁
  新更人丁一百一丁
  行差人丁五万九千一百一十八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二万二百二十八两六分四釐四毫四丝六忽二微二沙六尘六埃四渺内除新归并蔚州应征银八千九百两八钱一分七釐五毫不摊入地粮外尚应征银一万一千三百二十七两二钱四分六釐九毫四丝六忽二微二沙六尘六埃四渺
  易州人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一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五百七十五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人丁五万八百七十六丁内分
  供丁一千一十三丁
  屯丁五丁
  行差人丁四万九千八百五十八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七千九百六两二钱七分七釐内除广昌县应征银二千七百九十三两一钱九分七釐不摊入地粮外尚应征银五千一百一十三两八分
  冀州人丁三十一万四千六百九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九百九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行差人丁三十一万二千七百丁
  本州并各县归并各卫人丁九百五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三万一千四百六十两六钱三分四丝四忽八微四纎
  赵州人丁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九十二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二百四十五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行差人丁一十五万二千三百四十七丁本州并各县归并各卫人丁九百六十二丁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一万五千四百八两五钱六分二釐一毫七忽六微二纎
  深州人丁一十九万七千一百四十五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四百一十九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行差人丁一十九万五千七百二十六丁本州并各县归并各卫门丁二千八百九十二丁武强安平二县征门银二两四钱五分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并门银共征银二万九十七两三钱九分七毫八忽五微二纎
  定州人丁一十三万一百四十八丁内除
  盛世滋生人丁一千八百七十七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外
  实在行差人丁一十二万八千二百七十一丁本州各卫归并人丁六千三百三丁
  以上人丁各则征银不等共征银一万三千五百八十二两五分九釐四毫一丝七忽四纎
  顺治十一年覆准直省编审户口以顺治十二年为始 十三年上林苑监署丁银因连岁灾荒照直隶例蠲免
  康熙五十二年钦奉
  恩诏嗣后编审増益人丁止将实数奏闻其征收办粮但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
  恩免霸州文安大城𣵠州房山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延庆武清宝坻玉田丰润等十五州县抬夫丁银二千四百四十八两八钱七分一厘零 又奉
  旨直隶丁银于雍正二年均摊地粮之内征收每地银一
  两均摊丁银二钱七釐零








  畿辅通志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二
  田赋
  昔禹则三壤成赋中邦冀州之赋独居上上周官职方幽州榖宜三种并州榖宜五种今
  京畿之地正古冀州之域而分之则为幽并者也禹贡称厥田惟中中而铚秸米粟独详于甸服汉唐以后则漕转以给京师而畿内之粟米无征焉盖地众民聚廪禄稍饩储峙宜殷而四方之来食者众也
  圣代龙兴建都立极五百里内拨地以给八旗旗地有给有退民地有圏有补代征转解丝分缕析户部及直隶布政司勾稽参伍簿籍文移倍繁于他省然自
  列祖以来喣妪覆育生息日繁田功益治今
  皇上御极
  恩被寰宇而
  京畿尤渥巡察劝农之使交驰于道蠲租截漕建仓积贮以宽民力以裕民生且
  特简亲王大臣经理疆索治川防辟水田用周官稻人之
  法以稼下地又
  念承平日久旗人多以官给之田私质于土人其力不能赎者官为之偿且于旗地画井授田设官教耕巍巍乎度越汉唐而比隆于虞夏殷周郊遂井牧之盛矣故备列田赋并详
  功令以志
  圣谟之深远焉
  三代
  冀州厥土白壤厥田惟中中厥赋上上错尚书禹贡
  青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幽州内附近郡土旷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垦发宜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汉崔实政论
  前燕
  慕容皝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有牛无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记室封裕谏之文献通考
  后魏
  太和八年户増帛三疋粟二石九斗増调外帛满二疋所调各随其土所出其司冀等州贡绵绢及丝幽平等州皆以麻布充税魏书食货志
  北齐
  天保八年议徙冀定瀛州无田之人于幽州范阳宽以处之谓之乐迁隋书食货志
  
  开皇十二年诏河北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隋书食货志
  自幽镇两镇用兵置南北供用院而行营军十五万不能抗两镇万馀之众馈运不能给帛粟未至诸军或强夺于道盖自建中定两税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至是四十年当时为绢二疋半者为八疋大抵加三倍唐书食货志
  
  开元时河北不通运州租皆以绢代文献通考
  后唐
  长兴四年五月户部奏棣濮澶邢洺磁魏等州节候常早大小麦𪍿麦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征八月初一日纳足正税疋帛钱鞋地头[1]曲蚕盐及诸色折科六月五日起徴八月二十日纳足幽定镇沧校晚大小麦𪍿麦豌豆六月一日起徴八月十五日纳足正税疋帛钱鞋地头[1]曲蚕盐及诸色折科六月十日起徴至八月二十五日纳足文献通考
  
  秘书丞孙琳尝往洺州肥乡县与大理寺丞郭谘以千步方田法括定名田其后田京知沧州均无棣田岁増赋榖帛之类无隶总千一百五十二既而或言沧州民以为不便诏如旧文献通考
  大中祥符六年吕夷简请免税河北农器同上
  熙宁十年河北路田二十六万九千五百六十顷八亩官田九千五百六顷四十八亩见催额九百一十五万二千贯石疋两量斤束端内夏税一百三十九万三千九百八十三贯石疋两量斤秋税七百七十五万八千一百七贯疋石斤束同上
  元丰五年都水使者范文渊奏自大名抵乾宁跨十五州河徙地凡七十顷乞募人耕植从之先是中书言黄河北流今已淤断恩冀下流退皆土田顷亩必多深虑权豪横占及旧地主未归乞诏河北转运使候朝专差朝臣同司职官同立标识方许受状定租给授同上
  政和三年河北西路提举常平司奏所在地色极多不下百数及其均税不过十等第一等虽出十分之税地土肥沃尚以为轻第十等只均一分多是瘠卤犹以为重若不入等止以柴蒿之直自钱一百而至五百比次十等全不受税既收入等但可耕之地便有一分之税其间下色之地与柴蒿之地不相远乃一例毎亩均税一分乞土色十分之地再分上中下三等折畞均数如第十等地毎十畞合折第一等一亩受税不改元则上下轻重皆均诏诸路行其法宋史食货志
  
  道宗太康十五年募民耕滦河旷地十年始租又诏山前后未纳税户并于密云燕乐两县占田置业入税续文献通考
  
  大定二十一年上谓宰臣曰山东大名等路明安穆昆户之民骄纵奢侈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富家尽服绮纨酒食游宴贫者争慕效之欲望家给人足难矣近已禁买奴婢约其吉凶之礼当委官阅实户数计口授地必令自耕地有馀而力不赡者方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金史辽人佞佛多以良民田赐诸佛寺分其税一半输之寺谓之二税户章宗明昌元年六月北京等各路所免二税户凡一千七百馀户万三千九百馀口同上
  太祖时中都田野久荒而兵后无牛可耕乃于卢沟桥索军囘所驱牛十取其一得数千头分给近县民大悦续文献通考
  世祖至元二年张弘范奏免大名租税 十八年唐仁祖奏罢正定保定两路钱榖逋负同上
  成宗元贞三年罢大名路所献黄河故道田输租同上仁宗皇庆六年免大都上都今岁租税同上
  顺帝至正二十七年以兵兴免正定冀宁今年田租之半 腹里岁入粮数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十九石同上
  
  洪武初田赋总数
  北平田土计五十八万二千四百九十九顷五十一畞夏税麦三十五万三千二百八十石绢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二疋秋粮米八十一万七千二百四十石续文献通考
  弘治十五年总数
  顺天府官田八百三十五顷五十畞零民田六万七千八百八十四顷五十七亩零夏税小麦一万九千六百三石四斗三升零人丁丝绵折绢二千一百七十五疋一丈六尺零农桑丝折绢一千七百六十四疋一丈七尺零秋粮粳稻粟米四万七千一百三十四石二斗三升零地亩绵花绒九千四百二十六斤一十四两五钱六分零
  永平府官田一百顷六十八畞零民田一万四千七百四十三顷八十八畞零夏税大小麦九千九百九十六石一斗九升零人丁丝折绢二千五十疋一丈零农桑丝折绢二百四十三疋一丈二尺零秋粮米二万三千三百五十三石一斗一升零地畞绵花绒三百四十五斤一十三两二钱
  保定府官田四百八顷六十二亩零民田三万五千一百二十顷八十八亩零夏税小麦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人丁丝折绢二千七百九十六疋七尺零农桑丝折绢一千六百一十一疋九尺零本色丝二百二十四斤一两一钱三分秋粮米四万二千九百八十石三斗零地亩绵花绒九千五百七十四斤八两五钱六分枣株课米一十六石二斗九升
  河间府官田一百二十九顷三十六亩零民田二万四千九十一顷三十五亩零夏税小麦一万九千八百一石一斗八升零人丁丝并没官地亩折绢四千九百二疋二丈六尺零农桑丝折绢八百八十九疋七尺零秋粮米四万六千二百八十石六斗二升零地亩绵花绒四千六百四十七斤一十三两五钱枣株课米三十七石五斗五升
  正定府官田五百一十顷三亩零民田三万八千四百七十顷六十一亩零夏税小麦三万四千七百三十三石四斗九升零人丁丝折绢八千五百四十八疋六尺零农桑丝折绢七千疋一丈七尺零秋粮粳粟八万二千三百四十六石九斗六升零地亩绵花绒三万五千三十三斤一两四钱八分零
  顺德府官田七十九顷二十一亩零民田一万三千七百四十三顷三十四亩零夏税小麦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七石八升零人丁丝折绢一千五百四十八疋农桑丝折绢三百五十一疋一丈二尺零秋粮米三万四百六十一石七升零地亩绵花绒五千五斤四两枣株课米一十二石九斗八升零
  广平府官田一百一十六顷八十九亩零民田二万一百二十一顷二十五亩零夏税小麦一万七千八百四十二石四斗五升零人丁丝折绢二千八百八十五疋二丈二尺零农桑丝折绢六百五十四疋二丈零秋粮米四万一千四百七十九石六斗五升零地亩绵花绒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四斤一十五两八钱一分
  大名府官田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顷六十二亩零民田二百五十四顷零夏税小麦四万四千九十六石三斗五升零人丁丝折绢六千八百二十八疋一丈四尺零农桑丝折绢八百十疋二丈七尺零钞九贯二百七十五文秋粮米一十万三千八十石七斗二升零地亩绵花绒二万五千一百二十五斤六两六钱四分枣株课米二千一百十一石五斗二升
  隆庆州民田一千五十九顷四十二亩零夏税小麦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零秋粮米三千九百三十七石四升零
  保安州民田三百四顷五十七亩零夏税小麦四百八石二斗九升零秋粮米一千五十三石二斗六升零已上详续文献通考
  万历六年实丈田数
  顺天府九万九千五百八十二顷九十九亩零永平府一万八千三百三十九顷四十六亩零保定府九万七千九十五顷五十亩零
  河间府八万二千八百七十二顷一十九亩零正定府一十万二千六百七十五顷六亩零
  顺德府一万四千二百四顷四亩零
  广平府二万二百三十八顷三十八亩零
  大名府五万六千一百九十六顷六十亩零
  延庆州一千五十九顷四十二亩零
  保安州三百四顷七十二亩零已上详续文献通考
  太祖立国之初检核天下官民田土徴收税粮具有定额乃令山东河南地方额外荒土徴收任力开垦永不起科至宣宗又令北直隶地方比照太祖山东河南事例民间新开荒田不问多寡永不起科至正统六年则令北直隶开垦荒田从轻起科实于祖法略有背戾至景帝寻亦追复洪武旧例再不许额外丈量起科至今所当遵行所以然者盖缘北方地土平夷广衍中间大半泻卤瘠薄之地葭苇沮洳之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且地形率多洼下一遇数日之雨即成淹没不必霖雨之久辄有害稼之苦列圣盖有见于此故有永不起科之例又有不许额外丈量之禁是以北方人民虽有水潦灾伤犹得随处耕垦以帮取粮差不致坐窘衣食夫何近年以来权幸亲昵之臣不知民间疾苦不知祖宗制度妄听奸民投献辄自违例奏请将畿甸州县人民奉例开垦永业指为无粮地土一槪夺为己有由是公私荘田逾乡跨邑小民恒产岁朘月削至于本等原额徴粮养马产盐八站之地一例混夺权势横行何所控诉产业既失税粮犹存徭役苦于并充粮草困于重出饥寒愁苦日益无聊展转流亡靡所底止明给事中夏言疏











  畿辅通志卷三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三
  田赋
  本朝
  顺治十八年田赋总数
  顺天府田土计四万七千四百九十三顷五十亩七分九釐九毫零田赋银一十万六千三百四十九两九钱四分九釐九毫籽粒四十三石七斗四升五合豆五千八十三石五斗二合会典
  永平府田土计一万三千八百七十七顷五十九亩六分九釐八毫田赋银四万八千二百七十三两三钱七分九釐八毫米一万二千二百一十石五斗五升四合豆二千二百五十五石四斗二升四合同上
  保定府田土计四万八千七十二顷八亩八毫零田赋银二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四两三钱八分三釐四毫同上
  河间府田土计七万六千五百九顷九十四亩五分七釐一毫零田赋银一十八万七百七十一两五钱六分九釐七毫零同上
  正定府田土计一十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顷四十四亩一分八釐田赋银五十四万四千二百九两八钱四分三釐九毫零同上
  顺德府田土计四万五千三百四十四顷一十二亩七分九釐一毫零田赋银一十六万一千三百三十二两九分九釐五毫零同上
  广平府田土计五万七千一百八十二顷二十八亩四分九釐九毫田赋银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九两六钱七分三釐一毫同上
  大名府田土计五万六千五百七顷四十亩四分四釐六毫零田赋银三十五万七千九十六两二钱四分五釐八毫零同上
  延庆州田土计九百九十二顷六十八亩七分九釐三毫零田赋银一千三百五十两六钱五分四釐四毫零粮三千七百三十五石三升六合九勺零同上
  保安州田土计一千五百二十三顷三十七亩六分五釐五毫零田赋银一千三百三十两五钱八分七釐五毫零粮三千四十三石四斗一升六合三勺零同上
  康熙二十四年田赋总数
  顺天府田土计六万二百七十二顷五亩九分六釐三毫零田赋银一十三万二千二百三十一两六钱三分一厘六毫粟米二百一十七石九斗一升八合一勺零籽粒四十九石三斗四升五合豆二千九百九十八石三斗二升三合三勺草三百三十束会典
  涿鹿等卫屯田四百八十八顷四十八亩七分五釐零屯赋银六百四十五两二钱五分六釐七毫屯粮粟米一百九十一石二斗一升六合零豆一百九十一石三斗一升六合七勺同上
  学田八十二顷八十一亩九分二釐八毫租银四百三十四两六钱三釐三毫租榖一千八石三斗八升一合杂粮六石三斗租钱四万二百四十文同上
  永平府田土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六顷五十亩四釐七毫零田赋银五万一百五十两八钱三分一厘六毫零粟米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五石四斗八升五合六勺零豆二千三百八十四石四斗六升三合九勺零草八万六千三百六十六束零同上
  永平等卫所屯田一千六百六十一顷三十五亩二分四釐零屯赋银一千五百四十四两九钱二分八釐六毫零屯粮粟米一千四百九十四石二斗五升零豆一千五百五十九石一斗八升六合零草七千四百六十束零同上
  学田一十八顷五十五亩六分二釐租银七十九两八分一厘租榖八十二石三斗五升五合卫所学田四百六顷四十九亩九分七釐租米四百九十九石二斗一升六合同上
  保定府田土计五万一千八百六十八顷二十亩六分二釐零田赋银二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八两七钱一分五釐同上
  保定左卫屯田一百二十二顷四十三亩一分一厘零屯赋银五百四十七两一钱四分七釐零屯粮米五石二斗二升四合五勺同上
  学田三十四顷四亩九分八釐八毫租银一百二十八两五钱八分四釐五毫租榖二十三石九升黒豆二石同上
  河间府田土计八万七千六百顷六十一亩四分八釐二毫零田赋银二十一万八千一百三两九钱一厘六毫零粟米四百三十五石九斗三升三合豆二十一石七斗一升四合同上
  河间等卫屯田一万一百三十五顷五分八釐八毫零屯赋银一万八百八十七两三钱二分二釐四毫零屯粮米三千九百七十六石八斗六合豆三百七十一石七斗八升四合同上
  学田四十七顷四亩五分八釐一毫零租银一百三十两六钱八分三釐四毫租榖一百六十一石九斗六升四合六勺同上
  正定府田土计一十二万六千四百八十九顷五十九亩五分六釐零田赋银五十五万三千四百三三十九两二钱七分零同上
  正定卫屯田二千七百六十六顷一十五亩九分四釐零屯赋银六千五百八十二两一钱八分零同上
  学田三百二十三顷九十四亩九分四毫租银六百两三钱八分六釐四毫零租榖六百一十六石六斗八升九合三勺零同上
  顺德府田土计五万二千二百七十顷七十五亩三分五釐田赋银一十六万五千三百四十一两五钱九分二釐五毫同上
  学田四十顷一亩五分二釐三毫零租银一百五十两五钱二分七釐五毫零同上
  广平府田土计六万三千九十顷四十四亩三分零田赋银二十二万三千七百九十三两九钱三分零同上
  学田一百二十顷九十八畞六分八釐二毫零租银三百五十三两二钱四分六釐九毫租榖一百一十九石二斗二升五合七勺同上
  大名府田土计七万九千六百九十四顷三十畞六分三釐八毫零田赋银四十二万二千二十二两三钱八分零粟米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小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同上
  学田一百六十二顷七十五亩六分九釐租银七百四十五两七钱二厘米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同上
  延庆州田土计七百四十三顷六十一亩四分五釐八毫零田赋银八百六十二两一钱四分五釐同上
  保安州田土计二千七百四十七顷三十八亩七分一厘三毫零田赋银一千七百九十七两七钱五分四毫零
  宣府等卫城堡屯田五万六十九百一十五顷八十四亩六分一厘四毫零屯赋银一万九千七百六两五钱七分四釐零屯粮七万八千二百五十六石一斗一升九合五勺零同上
  延庆州学田一顷一十九亩租榖二十一石四斗八升四合同上
  各城路卫堡学田一十六顷七十五亩七分五釐租银六十一两六钱一分五釐租米二十八石七斗三升四合榖二十六石六斗三升豆五石同上
  保安州学田二十二顷五十一亩三分租银五十六两八釐三毫零同上
  雍正二年田赋总数
  顺天府田土计六万八千四百五十顷二十二亩田赋银一十八万一千六百七十九两二分零米三百八十石一斗四升零籽粒五十八石四斗一升零豆三千四百七十石七斗七升零草三百七束会典
  各府州田土计五十五万七千四百九十二顷九十四亩零田赋银一百九十万六千九百三十三两五钱三分四釐三毫零米粮一十万五千四百四十二石二斗六升零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豆七千七百八十六石五斗九升零草八万五千六百八十一束同上
  各卫所屯田计七万四千四百九十九顷二十八亩一分二釐零屯赋银四万三千三百六十六两八钱二分八釐九毫零屯粮八万四千七百三十四石一斗三升九合四勺零同上
  顺天府学田八十二顷八十一亩九分二釐八毫租银四百三十四两六钱三釐三毫租榖一十八石三斗八升一合杂粮六石三斗租钱四万二百四十文同上
  各府州学田一千一百八十八顷九十二亩三分二釐二毫租银二千三百一十五两七钱七分二釐租榖一千二十四石八斗八合六勺租米五百一十七石七合七勺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勺豆七石同上
  雍正十二年田赋总数
  直隶十府五州实在共地六十四万三千七百六十九顷八十五亩七分四釐四毫七丝三忽四微五纤六沙三尘七埃三渺一漠二湖一虚三澄八清畦地二千七百七十一个渔船二十九只又新増山西广昌县地一千八百八十一顷三十五亩七分七釐四毫三丝各则徴银米豆草束并正加一不等共徴银二百万八千三百七十二两六钱三分二釐三毫四丝六微四纎六沙六尘九埃一渺七漠五虚一澄九清一浄八逡五巡内旗退并当年成熟地租及渔船税银例不摊徴丁匠其馀地粮等银共均摊丁匠银四十万四千八百五十四两九钱六釐八毫一丝三纤三尘九埃四渺六漠七湖二虚五澄二清三净三逡九巡又归并蔚州丁银八千九百两八钱一分七釐五毫
  通共徴银二百四十二万二千一百二十八两三钱五分六釐六毫五丝六微七纤七沙八埃六渺三漠七湖七虚七澄一清五净二逡四巡
  米榖杂粮一十万九千三百二十九石三斗五升七合七勺三抄七撮九圭一粟九颗七粒四黍九稷二糠五秕
  籽粒高粮五十八石四斗一升五合
  小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黒豆八千一百三十三石七斗一升九合九勺二抄七撮一圭八粟一颗二粒七黍九稷五糠八秕一粞
  马草九万五千六百七束六分七釐九毫二丝九忽五微七纤二尘五埃五漠
  额外
  房租银六百一十三两六钱三分七釐
  籽粒豆干银七十五两二钱四分
  屯粮银九十六两六钱二分七毫八丝二忽四微三纤
  房租钱五十六千四百八十七文
  学租钱易银七两九钱四分二釐四毫
  渔课房价银二十八两一钱二分八釐三毫一丝四忽七微二纤
  馀租银一十两一钱九分四毫八丝
  木植河利银一千三百五十两
  课程银六两
  黒土课米折银二百一十七两八钱六分四釐七毫五丝
  树租银四两六钱七分六釐
  明献景二陵本色榛栗三十六石
  榛栗折银四十八两
  核桃变价银三十七两八钱二釐
  𥣻蔴银八两七钱三分
  药材银二十七两八钱三分八釐三毫一丝二忽五微
  滦榜纸张银六两五分八釐二毫二丝三忽五微九纎七沙二埃二渺七漠
  宾匠等银一百二十八两九钱
  匠价银三十八两七钱
  雕填漆匠银一十八两八钱
  磁坛银六十七两五钱
  石磨银二十三两九钱二分
  学田共一千四百二十二顷八十五亩一分八釐五毫租银二千七百三十九两八钱四分九釐六毫八丝七忽三微六纎租榖一千八石五斗六升一合三勺米七百九十石九斗三升四合三勺杂粮六斗三升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黑豆七石
  顺天府实在行粮并旗退输租地五万九千八百七十九顷九分七釐五毫三丝一忽一微九沙四尘八渺七漠七湖一虚三澄八清毎亩各徴银不等除旗地租银三千五百六十二两七钱五分一厘四毫四丝二忽一微五纤八沙五尘一埃七渺九漠三湖一虚四澄又顺义县馀租银二两七钱八分四釐八毫八丝二微九纎四沙八尘六埃二渺二漠又承德州地粮银六千二百八十四两六钱九分三釐六毫六丝一忽五微五纤不徴丁匠又遵化州庄头杨国琔地租银一十八两五钱九分八釐五毫径解户部外其馀民粮地内该徴正加银一十二万九千九百五十一两六钱九分一厘七毫六忽五微八纎五尘八埃九渺九漠五湖九虚七澄四清八逡五巡该徴丁匠银二万六千九百三两七钱六分八釐五毫七丝四忽一微四纤二尘八埃六渺九漠三澄九清三净七逡二巡
  共徴银一十六万六千七百二十四两二钱八分八釐七毫六丝四忽七微二纤四沙二尘五埃六渺九漠九湖一虚五澄三清四净五逡七巡
  粟米三百五十二石八斗二升五合三勺九抄八撮七圭九粟五颗六粒
  黑豆三千五百一十八石九斗二合三勺六抄二撮七粟七颗四粒八黍一糠三秕
  籽粒高粮五十八石四斗一升五合
  额外
  房租银一百五十二两八分二釐
  房租钱五十六千四百八十七文
  榛栗三十六石
  榛栗折银四十八两
  核桃变价银三十七两八钱二釐
  学田八十四顷七十九亩八分二釐八毫租银四百三十四两六钱三釐三毫钱四万二百四十文租榖一十八石一斗八升一合杂粮六斗三升
  永平府实在行粮地三万四千五百五顷九十五亩七釐九毫二丝九忽四微四纤四沙六尘二埃九渺三漠二湖毎畞各徴银米豆草不等内除旗退地租银八百六十一两二钱二分八釐三毫五丝三忽六微四纤一沙一尘一埃七渺六漠六湖八虚例不摊徴丁匠外其馀民粮地内该徴正加银六万九千三百四十九两六钱一分四釐二毫二丝五忽九微八纎一沙五尘一埃四渺二漠八湖五虚七澄共摊丁匠银一万四千三百五十七两四钱三分七釐七丝八忽四微三纎五沙七尘二埃五渺七漠七湖五虚四澄九清三净三逡六巡
  共徴银八万四千五百六十八两二钱七分九釐六毫五丝八忽五纎八沙三尘五埃七渺七漠二湖九虚一澄九清三净三逡六巡
  米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一石一斗二升六合七勺九抄九撮二粟三粒四黍七稷三糠五秕
  黑豆四千二石八斗二升二合六勺八抄六撮八圭五粟四粒四黍五稷
  马草九万五千六百七束六分七釐九毫二丝九忽五微七纤二尘五埃五漠
  额外
  房租银七十一两二钱九分
  渔课房价银二十八两一钱二分八釐三毫一丝四忽七微二纎
  馀租银一十两一钱九分四毫八丝
  籽粒豆干银七十五两二钱四分
  滦榜纸张银六两五分八釐二毫二丝三忽五微九纎七沙二埃二渺七漠
  学田六百一十一顷一畞五分九釐四毫租银七十九两八分一厘六毫租榖八十二石三斗五升五合米七百八石八斗七升二合
  保定府实在行粮并旗退输租共地四万四千九百四十四顷九十二畞二分三釐三毫九丝七忽八微七纤七沙八尘内旗地租银一千七百一十九两四钱三分二釐一毫四丝一忽三微二纤五尘三埃八渺八漠七湖实在民粮地共徴正银一十八万八千三百六十四两四钱三分一厘九毫二忽八微八纤七沙三尘四埃八渺三漠五湖六虚一澄六清四浄共徴均摊丁匠银三万八千九百九十六两四钱八分九釐二毫八微五纤三沙一尘六渺七漠九湖三虚一澄六净六逡
  共徴银二十二万九千八十两三钱五分三釐二毫四丝五忽六纎九尘九埃四渺一湖九虚二澄七清六逡
  榖十石四斗四升九合折米五石二斗二升四合五勺
  租榖二十三石六斗三升八合八勺
  黒豆一百五十九石五斗七升六合六勺七抄八撮八圭九粟一粞
  额外
  房租银一十一两二钱六分
  学田二十七顷四畞九分八釐八毫租银一百七两五钱八分四釐五毫八丝七忽三微六纎租榖二十三石九升黑豆二石
  河间府实在行粮共地六万八千三百八十九顷六亩七分五釐五毫五丝三忽七微九纤每亩徴银不等共徴银一十六万六千六十二两六钱八分八毫六忽一微一纎三沙九尘三渺八漠二湖八虚八澄三清二净内除旗退输租银三百九十二两五釐七毫三丝一忽三微八纤三沙一埃九渺八漠三湖九澄例不摊徴丁匠外共均摊丁匠银三万四千三百一十一两四钱五分一厘一毫一丝二忽六微三纎四沙五尘七渺九漠七湖五虚二澄四清一净一逡
  共徴银二十万三百七十四两一钱三分一厘九毫一丝八忽七微四纎八沙四尘一埃一渺八漠四虚七清三净一逡
  粟米一千五十六石二斗七升四合五抄三圭三粟九颗八粒
  额外
  房租银三百七十九两五釐
  树租银四两六钱七分六釐
  学田二十五顷三十四畞二分二毫租银四十八两一分八釐三毫租榖一百六十一石九斗六升五合
  天津府实在行粮地四万一百三十三顷六十七畞七分八毫三丝五忽二微七纤四沙二尘二埃九渺七漠七湖每亩徴银不等共徴银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两七钱四分九釐一丝八忽六微四沙六尘六埃七渺五漠九湖四虚二澄七清三净内旗退地输租银一千两二钱九分三毫四丝一忽五微一纤六沙五埃四渺一漠七湖七澄四清八净例不摊徴丁匠外共均摊丁匠银一万七千一百八十三两六钱八分八釐四毫一丝九忽八微一沙三尘九渺九漠六湖六虚六澄三清六净六逡二巡
  共徴银一十万一千一百八十三两四钱三分七釐四毫三丝八忽四微五沙九尘七埃七渺五漠六湖九澄九净六逡二巡
  米折榖二千七百五十七石六斗一升三合九抄二撮八圭六粟八颗三黍三稷八糠
  粟米二千四百二十三石六斗二升八合五勺四抄四撮八圭一粟八颗一粒八黍三稷一糠
  豆四百五十二石四斗一升八合一勺九抄九撮三圭六粟三颗三粒五黍三稷四糠五秕
  额外
  黑土课米折银二百一十七两八钱六分四釐七毫五丝
  学田二十一顷七十畞四分二釐九毫租银八十二两六钱六分五釐二毫
  正定府实在行粮地共地三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顷一十一畞四分六釐三丝七忽一纎九沙七尘共徴并摊徴苗价共银二十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七两二钱四分四釐七毫七丝三忽六微九沙九埃二渺九漠一湖二虚三澄七清八净又摊徴丁匠共银四万四千八百七十六两五钱四分八釐三毫二丝五忽八微四纤七沙三尘六埃九漠七湖三虚九澄三清六净
  共徴银二十六万一千六百六十三两七钱九分三釐九丝九忽四微五纤六沙四尘五埃三渺八漠八湖六虚三澄一清四净
  额外
  河利银六百两
  木植税银四百两
  药材银一十九两四钱八分六釐八毫一丝八忽七微五纤
  学田八十顷八十九畞三分五釐七毫租银二百六十二两四钱七分一厘一毫租榖一百七十四石六斗二升四合四勺
  顺德府实在行粮地共五万一千四百三顷三十六亩一分五釐九毫四丝一忽九微三纤七沙五尘又渔船二十九只各则徴银不等内除渔税银九十二两八钱例不摊徴丁匠外共徴地粮银一十六万五千三百五十两九钱四分一厘一毫三丝六忽八微四纎一沙一尘八埃五渺五漠七湖八虚四澄共摊丁匠银三万四千二百三十二两七分九釐四毫八忽九微六纤六沙一尘四埃五渺九漠四湖六虚五澄二清五净
  共徴银一十九万九千六百七十五两八钱二分五毫四丝五忽八微七沙三尘三埃一渺五漠二湖四虚九澄二清五净
  学田四十顷七十五畞零租银一百四十六两二钱七釐五毫零
  广平府实在行粮地七万一千三百五十三顷九十四畞七分四釐九毫一丝四忽九纎共徴地粮银二十六万七千七百九十三两九钱八毫六丝六忽三微二纎五沙二尘八埃六渺二漠四湖六虚九澄一清五净均摊丁匠丁庄共银五万一千五百五十八两一钱九分六釐一毫四丝九微六纎三尘六埃三渺八漠九湖七虚七澄五清三净又五营地畞徴米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三升九合三勺一抄九撮三圭三粟五颗八黍五稷
  共徴银三十一万九千三百五十二两九钱七釐七忽二微八纤五沙六尘五埃一漠四湖四虚六澄六清八净米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三升九合三勺一抄九撮三圭三粟五颗八黍五稷内
  磁州应起解河南管河道库银五百九十七两四钱二分一厘四毫
  清河县起解东昌府河库银七十一两八分四釐五毫八丝一忽一微
  芝蔴一十八石六升九合四勺价银一十八两六分九釐四毫脚价铺垫银九两九钱三分八釐一毫七丝
  额外
  本府河利银二百五十两
  屯粮银九十六两六钱二分七毫八丝二忽四微三纤
  课程银六两
  匠价银三十八两七钱
  雕填漆匠银一十八两八钱
  𥣻蔴银八两七钱三分
  磁坛银六十七两五钱
  石磨银二十三两九钱二分
  学田一百一十五顷六十九亩三分六毫租银三百六十一两六钱六分六釐九毫租谷六十三石五斗七升四合
  大名府实在徴粮地六万五千八百八十八顷五十亩一分六釐三毫四忽四微五纤每亩徴银不等共徴正加银二十七万四千三百三十八两九钱六分四釐八毫七丝九忽二微二纎四尘六埃四𣺌四漠八湖二澄六清三浄又均摊丁匠共银五万六千七百六十两五钱八分四毫一丝七忽七微三沙四埃四𣺌九湖一虚五澄四清三浄
  共徴银三十三万一千九十九两五钱四分五釐二毫九丝六忽九微二纤三沙五尘八𣺌五漠七湖一虚八澄六浄
  粟米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小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学田一百一十三顷二十三畞三分九釐租银六百五十二两九钱四分六釐三毫粗米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麦四十二石一斗二升七合
  宣化府实在行粮地六万八千四百五十八顷八十五亩六釐二毫三丝六忽七微二纤一沙内除当年成熟稻粮并首报浮粮等地租银五百三十一两八钱五分四釐四丝八忽二微四纤九沙六尘四埃六渺七漠五湖二虚九清五净例不摊丁匠外其馀民地该徴正加银四万八千二百三十一两三分五釐一毫五丝八忽三微六纤五沙六尘三埃四渺一漠一湖七虚九澄五净均摊丁匠银四千五百三十两二钱四分七釐四毫八丝二忽一微九纤一尘七埃四渺四漠五湖七虚七澄二清一净新归蔚州徴丁银八千九百两八钱一分七釐五毫
  共徴银六万二千一百九十三两九钱五分四釐一毫八丝八忽八微五沙四尘五埃五渺三漠二湖七虚七澄二清一净
  军租米榖等粮八万五千八百三十三石一升四合六勺六抄七撮九粟九颗五粒
  额外
  宾匠等银八十三两九钱五分
  学田四十一顷一十五亩九毫租银一百三十五两一钱六分五釐三毫租榖四十八石一斗一升四合米三十九石九斗三升五合三勺黒豆五石
  易州实在行粮并旗退输租山坡公务馀地以及屯圑共地五千七百三十五顷四十八畞七釐五毫三丝六忽六微内旗地租银七十八两三钱八分五釐八毫五丝八忽九微九纤五沙二尘不徴丁匠外实在民粮地共徴正银二万九百二十二两六钱五分八釐六毫九忽七微一纤六沙四尘一埃七渺六漠五湖九虚三澄共徴均徭丁匠银五千七百七十三两六钱五分八釐五毫一丝四忽四纎六沙七尘七埃一漠五湖三虚七澄九清一净七逡
  共徴银二万六千七百七十四两七钱二釐九毫八丝二忽七微五纤八沙三尘八埃七渺八漠一湖三虚九清一净七逡
  屯租米豆二千六百九石八斗五升二合三勺八抄二撮八圭四粟三颗二粒
  租榖大石四石八斗
  额外
  宾匠等银四十四两九钱五分
  学田九顷一十四畞八分租银三十九两三钱一分五釐九毫
  冀州实在行粮共地三万九千八百五十三顷二十八畞三釐九毫三丝共徴银一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两三钱六分九釐三毫八丝三忽九微六纤九沙四尘二埃一渺三漠八湖六虚五澄又共摊丁匠银二万六千三百八十两一钱一分五釐六毫二丝八忽二微二纎三沙二尘五埃四渺七漠一湖四虚六澄三清九净
  共徴银一十五万三千八百四两四钱八分五釐一丝二忽一微九纤二沙六尘七埃六渺一漠一虚一澄三清九净
  学田九十三顷三十畞四分五釐九毫租银二百五十五两一钱五分六釐三毫租榖一百一十二石六斗六升一合
  赵州实在行粮共地二万七千八百二十顷四十五亩三分四釐三毫一丝八忽八微共徴银九万一千四百一两一钱一分八釐九毫二丝四微一纤七沙五尘三埃四漠九湖六虚三澄九清又共摊丁匠银一万八千九百二十二两三钱八分四釐五毫一丝五忽八微一纤一沙一尘八埃六渺一漠二湖一虚五澄六清七净二逡九巡
  共徴银一十一万三百二十三两五钱三釐四毫三丝六忽二微二纤八沙七尘一埃六渺六漠一湖七虚九澄五清七净二逡九巡
  额外
  学租银七两九钱四分二釐四毫
  药材银五两五钱六分七釐六毫六丝二忽五微
  学田三十二顷八十六亩一分一厘六毫租银二十五两七钱六分九釐一毫钱六千六百二十一文租榖二百四十五石七升五合
  深州实在行粮共地二万四千六百九十五顷六十二畞七分八釐五毫九丝共徴银七万八千二十四两三钱二分七釐六毫五丝二忽四微五纤七沙八尘七埃二漠四湖八虚三清三净又共摊丁匠银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三两一钱二分八釐三毫八丝五微六纤一沙九尘八渺五漠六湖六虚一澄三清八净
  共徴银九万四千一百七十七两四钱五分六釐三丝三忽一纤九沙七尘七埃八渺八漠一湖四虚一澄七清一净
  米二十六石四斗九升三合一勺八抄一撮八圭学田一百二十二顷八畞三分八釐七毫租银九十一两六钱九分五毫租榖三十三石五斗八升
  定州实在行粮地八千三百六十顷九十六畞九分二釐八毫四丝六忽三微四纤二沙一尘五渺二漠六湖共徴银六万七千二百一十七两三钱七分四釐四毫一丝三忽三微四纤五沙八尘八埃一渺一漠三湖二虚九澄三净又摊丁匠银一万三千九百一十五两一钱四分三釐六毫九忽八微五纤五沙二尘四埃八渺三漠三湖八虚三清八净
  共徴银八万一千一百三十二两五钱一分八釐二丝三忽二微一沙一尘二埃九渺四漠七湖九澄四清一净
  额外
  药材银二两七钱八分三釐八毫三丝一忽二微五纤
  学田三顷八十二畞三分二釐租银一十七两五钱九分七釐八毫租榖四十五石三斗四升一合九勺
  顺治元年
  京城迁徙之家赋役三年房舍被毁者免赋役一年大兵经由地方田禾被践者免本年租税之半 又宣镇冦乱加以冰雹应征额赋被灾轻者免半其重者全免 三年任邱县咸水浸地赋税无出照数蠲豁 十一年
  诏免顺治六七两年直省未完地丁本折钱粮 十三年诏免顺治八九两年直省未完地丁本折钱粮 又免磁
  州蝗灾地畞额赋有差
  康熙三年
  诏免直省顺治十五年以前民欠各项银米药材䌷绢布
  疋等项钱粮 四年
  诏免直省顺治十六十七十八等年各项民欠钱粮
  十年奉
  旨巡幸经历通州以东至山海关地丁钱粮蠲免一年又
  钦奉
  恩诏蠲免直省康熙四五六年旧欠地丁等项钱粮徭赋并直属地震免通州三河平谷三州县本年分之二拨补地畞钱粮香河武清永清宝坻免十二十年金吾等卫所照坐落州县例分别蠲免
  钦奉
  恩诏豁免康熙十七年以前民欠钱粮 二十四年免直隶被灾地方康熙二十四年下半年二十五年上半年钱粮 二十五年免顺永保河四府康熙二十六年地丁各项钱粮及二十五年未完民欠钱粮 又免正顺广大四府康熙二十六年地丁各项钱粮 二十六年免宣化一镇本年额赋 又免直隶霸州文安保定武清宝坻玉田丰润等七州县水灾地亩钱粮十分之三其已徴银两准留抵二十七年钱粮又免宁晋县水淹地畞钱粮 又钦奉
  恩诏免康熙十三年以后加増各项杂税银两 二十八年免直隶被灾州县卫所本年地丁各项钱粮及康熙二十九年上半年钱粮 二十九年免武清等州县被水成灾田地额赋有差 三十年永清等五十三州县卫营城堡本年额赋照夏灾分数蠲免 又免直隶霸州等二十四州县本年分秋灾额赋三十二年免顺天河间保定永平四府康熙三十三年地丁银米并历年旧欠钱粮 又免新城等三十九州县卫所被灾地畞额赋有差 三十三年免密云县应征豆二千石 又免安州等十一州县被灾地畞康熙三十四年地丁钱粮 三十四年免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四府水灾地亩康熙三十五年地丁钱粮 又免宣化府属秋禾被灾本年未完钱粮及
  康熙三十五年各项地丁钱粮 又免香河宝坻二县宛平等处被灾地畞本年未完钱粮 又免梁城所
  蓟州丰润高阳玉田东安等县被灾地畞本年未完钱粮 又免固安县被灾地亩钱粮 三十五年免宣化府康熙三十六年地丁银米 又免香河宝坻等处地丁钱粮 三十六年免霸州等十七州县卫被灾地畞钱粮 三十七年免遵化州秋旱被灾地亩钱粮十分之二 又免蓟州丰润县被灾地畞钱粮十分之一 又免通州等州县受补宣属被灾地亩钱粮 三十八年免蓟州未完康熙三十三十一三十二等年退地租银 又通州等六县剥船地亩凡遇灾伤蠲免之年俱照民地一例蠲免 又免霸州玉田等州县被灾地亩额赋有差 三十九年免顺天等府属被水地亩本年地丁钱粮 又免文安等县被灾地亩钱粮 又免保定河间二县本年水灾地畞额赋有差 四十年免广平府被水田租又免霸州文安大城三州县节年旧欠及本年应徴地丁钱粮 四十二年免南皮等县及天津卫被灾地亩额赋有差 又免蓟州丰润等州县被灾地畞额赋有差 四十三年免南乐县上年秋被水灾地畞额赋有差 四十五年免顺天河间两府四十四年额赋 又免直隶自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未完民欠银八万二千七百两零粮五千九百石零有见完纳在官者即准抵本年正赋 又免武清等州县本年秋灾地畞额赋有差 四十六年免东安等州县被灾地畞额赋有差 四十八年免霸州等处被灾地亩额赋有差 四十九年免直隶五十年应徴地丁粮米并历年旧欠钱粮 又免霸州等州县水灾地亩额赋有差 五十一年免井陉等县被灾地亩额赋有差 五十二年钦奉
  恩诏免京城及各省康熙五十三年房地租税并历年民欠未完银两 五十四年免顺天永平保定河间宣化五府属地丁银米豆榖草束 五十五年免直属地丁银米草束 又免新城等七县被灾地亩钱粮五十六年免直隶带徴地丁屯卫钱粮 又免顺
  天永平两府属州县卫所康熙五十六年地丁银米豆草并历年旧欠未完钱粮 五十九年免延庆等五州县应徴米豆榖石杂粮
  雍正元年钦奉
  上谕蠲免宛平大兴昌平顺义怀柔密云平谷通州三河蓟州遵化等十一州县地丁银四万九千五百一十三两九钱八分五釐零 又免大兴县房租钱五十六千四百八十七文 又琉璃亮瓦两厂官地嗣后止征地租免其按间计檩逐月输纳
  二年户部遵奉
  恩诏议免各省钱粮奉
  旨康熙五十年以前旧欠银米等项察明豁免 又免霸州大城东安武清宝坻玉田梁城所等七州县所被水地畞钱粮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三两三钱一厘零三年免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涿州房山良乡固安
  永清东安香河宛平平谷武清宝坻蓟州玉田丰润梁城所乐亭清苑定兴新城唐县博野庆都容城蠡县雄县祁州束鹿安州高阳新安左所河间献县肃宁任邱交河青县景州故城沧州南皮盐山庆云吴桥东光静海天津州津军厅获鹿冀州武邑衡水隆平宁晋深州安平武强晋州无极藳城定州曲阳新乐平乡钜鹿唐山任县邯郸成安鸡泽开州南乐等州县厅所被水被雹地畞钱粮一十二万五千六百六十四两五钱二分二釐六毫零 五年免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永清东安香河武清宝坻蓟州梁城所丰润玉田博野蠡县雄县祁州安州高阳新安肃宁任邱天津青县静海晋州邯郸魏县等州县被水地亩钱粮一万六千五百九十六两四钱一分六釐零六年免玉田县被水地亩钱粮五百八十八两三
  钱六分一厘四毫零 七年
  恩免直隶起运地粮四十一万七千八百九十四两恩免蔚州起运地粮六千七十五两五钱八分一厘六毫零 又免武清宝坻蓟州玉田津军厅天津静海等州县厅被水地亩钱粮八千八百一十五两三分四釐四毫零 八年
  恩免直隶起运地粮四十万两 又免大城武清束鹿献县交河景州故城吴桥天津青县静海沧州南皮东光冀州武邑衡水隆平宁晋武强沙河南和平乡任县永年邯郸成安肥乡曲周鸡泽清河开州南乐清丰东明长垣魏县蔚州西宁蔚县等州县被水被旱地畞钱粮五万九千六百二十一两二钱五分八釐六毫零 九年
  恩免直隶起运地粮四十万两 又免易州恭建万年吉地补还圏用民地本年钱粮三百五十五两一钱一分三釐零 又免满城完县灵夀邢台沙河南和任县赤城等八县被旱被雹地亩钱粮三千一百六十七两九钱五分零 十年免蠡县束鹿高阳冀州
  武邑衡水武强等七州县被水被旱地畞钱粮七千五百二十两五钱六分零 十一年免文安大城东安香河顺义平谷通州三河武清宝坻蓟州宁河丰润玉田博野庆都容城祁州安州新安河间献县任邱景州故城吴桥东光宁津冀州衡水隆平宁晋饶阳邢台沙河南和平乡任县广宗钜鹿唐山永年邯郸鸡泽清河魏县天津青县静海南皮沧州盐山庆云津军厅承德州等五十五州县卫被水地畞钱粮九万八千五百九十六两七钱九分六釐零






  畿辅通志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四
  仓厫
  周公之法仓人掌粟入之藏以待邦用有馀则藏之以待岁䘲而颁之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王畿之内乡里门关郊里野鄙县都无地不有委积遗人巡而比之以待时颁故百用皆便而旱潦无虞圣人虑事之详爱民之深如此我
  皇上御极以来勤恤民𨼆稽核天下常平仓榖俾无虚冒无红腐以待赈赐而畿内规画尤详既于京师营立万安储济裕丰丰益四仓又于天津设武清县北仓而通州各仓厫底围墙不惜数十万帑金创造修整又于雍正五年查核旧仓厫座损坏者九百二十九座
  特谕支发正项钱粮修理仓场弊蠧釐剔一清每岁冬寒设粥厂于京城各门以给单寒老弱建立官厂岁时发太仓之榖减价以利贫民虽丰登之岁亦然恩普德洋盖视成周之法而加备矣孟子曰圣人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遍天下其斯之谓与凡我同僚及庶司百职睹仓厫之籍皆宜仰体
  圣主子惠元元之意而尽心于抚字矣
  顺天府
  旧太仓
  禄米仓
  南新仓
  海运仓以上四仓属左翼
  兴平仓
  太平仓
  富新仓
  北新仓以上四仓属右翼
  清河本裕仓康熙四十五年
  万安仓雍正元年
  裕丰仓雍正七年
  储济仓雍正七年
  丰益仓雍正八年设以上京仓
  粮储抵通分贮京通二处户部侍郎或尚书总督之元时有京畿都漕运使司所管仓有万斯南仓万斯北仓千斯仓相因仓丰润仓通济仓广贮仓永平仓永济仓维亿仓盈衍仓大积仓丰实仓广衍仓顺济仓今之仓即其地也
  良乡县
  预备仓在县东南凡五间
  丰济仓久废
  常平仓久废
  固安县
  仓房四座大堂东前后二座各五间仪门外二座各五间俱邑令郑善述修建
  义仓在堂西三闲
  永清县
  预备仓
  恒有仓
  东安县
  预备仓在县治北街厫共一十间
  香河县
  预备仓在县治后共九间
  常平仓在县治后厫六间
  义仓在察院对门厫六间
  俸给仓在监南今圮
  通州
  丰备仓
  通积仓
  太仓
  按旧志以上三仓金于通州置
  有年仓
  富有仓
  广储仓
  庆丰仓
  延丰仓
  盈生仓
  及秭仓
  迺积仓
  富储仓
  及衍仓
  富衍仓
  乐岁仓
  足食仓
  按旧志以上十三仓元于通州置
  大运西仓在旧城西门外新城中俗呼太仓明永乐七年
  本朝因之设监督
  大运中仓在旧城南门内迤西明永乐时建大运南仓在新城南门内迤西明天顺时建后归并中仓又名边仓
  本朝设中南仓监督
  大运东仓在新城南门内迤东明永乐年建隆庆三年归并中仓久废
  三河县
  预备仓
  武清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康熙年知县章曽印重建正仓三间今圮
  东仓三间今圮
  西仓三间今圮
  南仓三间今圮
  宝坻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南隅
  社仓在县西门内
  昌平州
  预备仓旧有四原在旧县四乡今废
  奠靖所仓在巩华城北门内明万历元年建东西南北厫各数十间今废
  居庸仓在州城东门内东西南北厫各数十间今废
  渤海所仓
  镇边城仓
  黄花镇仓属渤海所
  横岭城仓
  长峪城仓
  白洋口仓以上俱属镇边城
  延庆卫仓
  石匣峪仓属居庸路以上俱明建今废
  顺义县
  常平仓旧在北街西小巷今废
  旧署后二堂仓三间
  新署大门右建仓五间
  保顺仓
  密云县
  龙庆仓旧城县南明洪武十一年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直隶巡抚于成龙题建照旧制三间三十三年増建十五间五十四年増五间
  石匣仓在石匣城明弘治十六年建今废
  古北口仓在古北口城明洪武十二年
  本朝康熙十五年同知郑富民重修
  广积仓在大水峪
  广有仓在曺家寨
  广盈仓在石塘岭
  广丰仓在白马关
  广储仓在墙子岭以上五仓明嘉靖间杨博题建今废
  猪圏头仓在镇罗营今废
  预备仓在旧城今废
  怀柔县
  预备仓在县治内东厫房二十间
  涿州
  常盈仓在州治西南厫六十九间今圮
  预备仓在智度寺东二郎庙后厫四十五间今圮有备仓在州治前厫六间
  陆樊仓在州西三百五十里
  房山县
  预备仓在县治内
  霸州
  预备仓在仪门西今圮
  常丰仓在仪门东
  文安县
  预备仓厫三间
  堂东仓厫三间
  西南仓厫二六间康熙三十年知县张朝琮建今改为广陵书院
  大城县
  预备仓在观音寺右北厫六间又北新厫四间明万历元年知县李知春修久废
  本朝康熙十年知县张象重建北厫三间南厫三间保定县
  预备仓一所在仪门外东南厫三间东厫三间
  蓟州
  供应
  陵工仓在州治内
  预备仓在州治东北左右厫房十间又前厫房二间今改为张大明王庙
  户部大仓在州治北厫房四十间明崇祯年毁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建厫十二共六十间内蓟州十五间在西五间西北十间遵化州三十间在东五间东南二十五间丰润县十五间俱在西南
  平谷县
  预备仓在仪门外东南北各三间
  积留仓在县治西北今废
  遵化州
  供应
  陵工仓在州治内
  预备仓在州堂东厫七二十一间今改为厫二各三间
  义仓厫三八间在州署后今废
  永盈仓厫四三十四间在城隍庙前今废喜雨仓在抚院赏功厅东明万历丁巳巡抚刘曰梧建厫二十五间今废
  平安城仓在郡西南六十里今废
  罗文峪仓厫四二十间今废
  汉儿庄仓厫三十五间今废
  洪山口仓厫四二十间今废
  喜峰口仓厫三十二间今废
  永平府
  永丰仓在府治东里许察院后
  海运仓在府城察院后
  社仓二所一在府治东北一在城隍庙西今废义仓
  山海仓在营西南
  石门仓在营西北
  黄土岭仓在营东北
  义院口仓
  台头仓在营西北
  界岭仓在营南
  燕河仓在营内道西
  卢龙县
  永丰仓在督学院署前
  官仓在望高楼下
  迁安县
  预备仓在县内
  义仓在县治大门外东今废
  儒学仓在学内今废
  七家岭仓今废
  刘家营仓在营东
  建昌营仓在营东北
  五重安仓在营西北
  太平寨仓在营山上
  青山口仓在营东南
  汉儿庄仓在营西南
  三屯营仓在营西北角
  喜峰口仓在营东南
  滦阳营仓
  洪山口仓在营西南
  抚宁县
  县仓在县治西北明成化三年建今废
  预备仓在县治西厫十一间
  义仓在县治东南明万历元年知县张彛训建今废
  学仓在县内久废
  昌黎县
  预备仓在治南
  南仓厫二十三间知县杨于陞増建十间共三十三间
  北仓旧十四间杨于陞増建三间共十七间
  滦州
  济留仓在州治内今废
  儒学仓在儒学西
  社仓在州治南
  乐亭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厫共三十八间
  社仓在朝天街东南明万历癸巳年建
  玉田县
  预备仓在县治内知县张伟建
  际留仓在县治内知县张伟建
  赈济仓在县治内
  义仓九处明万历三十五年知县杨如皋建每处各厫三间
  丰润县
  供应
  陵工仓
  丰盈仓
  山海卫
  预备仓在治西北今废
  义仓在西北隅
  学仓在学门左今废
  南海仓明巡抚杨嗣昌建今废
  保定府
  广盈仓并左右中四仓明成化年知府章律奏革二仓止存左右二仓左仓在府治西北右仓在府治西南改广盈仓为清苑县预备仓中仓为本府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预备仓在右仓北
  清苑县
  广盈左仓在县治西北后废为钱局又改名公署广盈右仓在县治西
  预备仓久废雍正七年知县徐德泰将鼓楼迤北官房详明改建
  满城县
  预备仓东西厫各十二间今存八间康熙年邑令张焕増建仓房六间
  安肃县
  官仓在县治内东
  预备仓在县治内西
  定兴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
  新城县
  官仓在县治南
  预备仓在县治西南
  唐县
  预备仓在县治寅宾馆东即今常平仓
  社仓十所明万历二十九年知县杨一桂建
  博野县
  预备仓在县治南厫二十间
  义仓四所洪武二十四年
  庆都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
  东仓在县东六宿社
  西仓在县西黑保社
  容城县
  预备仓在县治内西北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四间
  完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
  社仓在县治西
  蠡县
  预备仓在旧行太仆寺东
  社仓四所今废
  常平仓明崇祯十四年八月建
  雄县
  养廉仓在县治内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
  社仓在预备仓北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康功建养贤仓在儒学内今废
  驿仓
  祁州
  预备仓在州治东
  州仓在州治内东西相向
  舆济仓 社仓
  束鹿县
  马厂子粒仓六间在司房南
  儒学仓在本学废
  预备仓在县治南明成化年迁县治东
  安州
  州仓在州学仓在本学后
  预备仓在州治南
  高阳县
  丰积仓在县治东南
  育贤仓在明伦堂东南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
  新安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
  社仓四所今废学仓在儒学后
  河间府
  巨盈仓在府治西南
  预备仓在巨盈仓后
  河间县
  预备仓在县治大门东
  献县
  永丰仓在县治东南
  阜城县
  预备仓在县治南
  肃宁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
  任邱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
  养廉仓在县治东今废
  长丰仓在长丰镇今废
  鄚市仓在鄚市镇今废
  交河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今废
  宁津县
  预备仓在县东门内明嘉靖元年知县熊爵即太仆寺旧址改建
  社仓在县西门外原冯公祠知县尹杰改建
  景州
  广积仓在州治东北
  预备仓在广积仓南
  吴桥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南
  东光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共二十四间今俱废
  社仓八处在各乡今俱废
  故城县
  预备仓在县治北原十七间雍正元年截留漕米知县蔡维义于署东捐盖厫九间
  天津府
  大运仓厫六三十间
  大盈仓在府治东厫九四十五间
  广备仓在府治西厫七三十五间以上今废公字厫六间
  聚粟厫五间
  裹糇厫五间
  日字厫五间
  本朝康熙年建
  天津县
  北仓在县治北雍正二年
  发帑建造厫十六座每座十五间共二百四十间
  青县
  预备仓在县东明成化二年知县刘素移建城内建仓厫六十馀间
  静海县
  预备仓在县治南
  沧州
  预备仓明天顺七年知州贾公忠建于州治西门街南万历中知州张与行改建州治东偏
  南皮县
  预备仓在县治内
  社仓在各乡
  盐山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明万历四十年知县刘子𫍯移于府馆建厫
  庆云县
  预备仓在仪门东
  广储仓在仪门西












  畿辅通志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五
  仓厫
  正定府
  丰盈仓在府治东南一里共仓厫九十间
  预备仓在府治东
  正定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
  获鹿县
  官仓在县治东仓房五十六间
  预备仓在兵备道东南仓房四十间
  学仓在儒学内
  镇宁驿仓在本驿内
  社仓十七处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县赵惟勤建
  井陉县
  预备仓在县治大门内西久废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周文煊改建常平仓雍正三年知县锺文英増修共九厫
  常平仓在城内共三厫
  社仓共八处
  栾城县
  县仓在县门内明崇祯十六年知县柯士芳建常平仓在文庙前知县王𤤲建新厫二十一间预备仓在县治前路西今废
  行唐县
  预备仓在县门外东旧有东厫六间南厫三间康熙十一年知县何琛重修
  社仓在四乡久废知县何琛输贮于公所
  灵夀县
  预备仓在县治街南明成化七年知县冀贵重修十七年知县尚濓重修嘉靖五年知县李廷璋重修万历四年知县张照重修
  本朝顺治七年知县程可进重修有碑记
  平山县
  预备仓在县治内西
  常平仓在县治内
  存留仓在县治内东康熙九年十年重修
  儒学仓在明伦堂后
  元氏县
  预备仓在县治大门内东
  赞皇县
  预备仓在县内
  新乐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旧在城外西南明成化八年知县张静改建共三十三间
  常平仓在预备仓内
  社仓在旧行太仆寺前旧本西乐邑草场明嘉靖四十一年知县汪镒建凡十六间万历二十六年知县赵璿重修増厫六间
  学仓三间在明伦堂东
  晋州
  预备仓在州治南康熙二十八年知州屈受善重修官厅厫共十六座今存厅三间东厫三间西厫六间三十七年知州陈祖法重修官厅及东西厫旧存南北六间作羁候仓
  存留仓在州治北
  无极县
  预备仓在县治北十八间又治东六间即察院旧址修建
  稿城县
  常平仓在县治内东西北房共九间
  顺徳府
  邢台县
  预备仓在县治内西隅
  社仓十处久废
  沙河县
  预备仓在县治前知县张瑾建
  社仓在县治西知县萧泮建今废
  乡社仓三处今废
  南和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明弘治四年知县门宁建厫房三间知县刘璋翟济远重修
  平乡县
  预备仓在土地祠东南
  社仓在各村
  广宗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厫房五聨共四十间
  社仓三处共四十六间
  常平仓在预备仓西共六间
  钜鹿县
  预备仓在县治南仓厫五聨共三十五间
  社仓在城并各乡
  唐山县
  预备仓在城隍庙西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县郑宗周建厫房五十间四壁并地皆石戊子泜水漂没无存今止重修数间
  社仓在县治南
  内邱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计七十馀间知县杜世爵建社仓在县治南
  任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共三十五间
  官仓在县治内今废
  学仓在儒学内今废
  社仓在各乡
  广平府
  永丰仓在府治东北
  新仓在府治东北今废给事中张润身有记
  永年县
  预备仓在县东北与府永丰仓对知县朱世纬重修
  曲周县
  预备仓在县西门内馀在安儿寨河南疃侯村香城固四堡
  贮命仓在旧太仆寺东知县乔明旃建今废碑存耕馀仓在县治前知县王象恒建今废
  肥乡县
  预备仓在文殊寺西
  义仓在预备仓东旧志云一在毛演堡一在辛安镇知县李公栻建今废
  鸡泽县
  预备仓在县治后厫四座正厫十一间南厫五间东厫十五间西厫六间
  义仓二处一在浮图店县西十八里一在小寨堡县南十八里
  广平县
  预备仓在县西南隅
  义仓在儒学西
  邯郸县
  预备仓在县署东北
  荒仓在城隍庙今废
  义仓在沙河镇知县赵时古建康熙十一年知县张慎发重修
  成安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北厫房十三间东西厫房各九间明正统五年知县刘亨建嘉靖元年知县桂萼重修九年县丞陈盖増葺东西厫房各六间万历十年知县柏正又増葺南厫东西各五间三十二年知县刘永脉重修将南厫西五间移北与东厫相并仍为义仓社仓天齐庙等处共三十一所
  威县
  预备仓在县治南厫房二十二间
  清河县
  预备仓在仪门内东
  磁州
  预备仓在州治东北厫房八十五间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州栗永爵建三十馀间今废
  永盈仓在州治北观音堂铺明正徳十二年知州张珂建厫房五十馀间今废
  义仓在彭城镇今废
  社仓在高臾镇今废
  常平仓即旧巡道署后改东察院今改常平仓旧有厫房三座十六间康熙三十二年知州康善述修葺三十三年于本仓基内増建厫房四座共二十间
  大名府
  元城县
  预备仓
  义仓
  大名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仓厫共五十五间
  义仓五处
  南乐县
  预备仓在城西北隅
  义仓八处后废康熙十一年知县方元启捐建四处
  魏县
  预备仓在城东门内明正统五年知县俞玉建社仓在各村堡后社归并县仓各社仓俱废清丰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
  义仓三所
  东明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厫二十间
  社仓九处一在城预备仓东馀在各堡集镇常平仓二处
  军需仓
  开州
  预备仓在州治东夹道外共五十间明天启中废
  本朝康熙十一年知州孙棨重建常平仓东西厫各十间今存正厫五间知州张镠修葺东厫十一间西厫八间雍正八年
  敕建厫二十二间
  存留仓在州治仪门西明嘉靖中改为马厩堡仓七处明万历十九年知州张三聘増设四仓天启四年归并预备仓而诸堡仓皆废
  长垣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厫一百九间
  官仓在南门内厫九十五间
  常平仓二所一在预备仓东一在丁栾集
  堡仓四处
  宣化府
  宣政仓在钟楼东明永乐二年建今为县仓深井堡仓在府城南
  宣化县
  宣徳仓在城东北隅明洪武二十六年建今废宣化仓在城西北隅明宣徳二年建今废
  备荒仓在各卫所俱明弘治十年建
  鸡鸣驿仓在县东南
  赤城县
  广备仓十间明宣徳五年
  独石城广积仓三间在县东北明正统元年建独石口新仓康熙二十年
  马营堡广盈仓在县西北八间明宣徳五年建云川堡仓在县北
  镇宁堡仓六间在县西北明弘治十年建
  镇安堡仓二间在县东北明成化八年
  龙门所仓八间在县东明宣徳七年
  滴水崖仓八间在县东明弘治八年建
  万全县
  膳房堡军储仓在县北
  张家口堡军储仓在县东
  新河口堡军储仓在县西北
  洗马林堡军储仓在县西北
  龙门县
  广盈仓在县西北隅明宣徳五年
  备荒仓明成化间建今圮
  金家荘堡仓明成化年间建今圮
  龙门关堡仓明宣徳年间建今圮
  三岔口堡仓今圮
  雕鹗堡仓宣徳五年
  备荒仓明成化十年建今圮
  长安岭仓在城西北隅景泰三年
  赵川堡保安仓明宣徳三年建今圮
  大白阳堡仓明宣徳五年建今圮
  小白阳堡仓明宣徳五年建今圮
  葛峪堡仓明成化元年
  常峪口堡仓明宣徳年间建今圮
  青边口堡仓明宣徳年间建今圮
  羊房堡仓明成化元年建今圮
  怀柔县
  广阜仓在城内东南隅明永乐年建
  预备仓即备荒仓怀延二卫治各一仓明弘治初建
  思济仓在城西北隅今寺右三园地明嘉靖甲辰郎中褚宝建今废
  常平仓在南关东北明万历四十三年兵备胡思伸建有碑记今废
  新兴仓在保安城内东北隅明景泰五年建土木堡仓在县西
  榆林仓在县东南
  蔚州
  预备仓在州治仪门外明正徳十五年
  本朝顺治十九年知州李英另设义仓厫四座
  本卫仓在城内鼓楼西厫二十二座
  蔚县
  桃花堡军储仓在县东北明嘉靖四十四年
  西宁县
  洪州仓厫十二座
  本朝康熙年通判边安重修四十二年知县何芬捐修永丰厫五间四十五年増修西正厫三间
  常平仓在城东北隅三间
  怀安县
  广备仓在城西北明永乐年建
  西阳河堡军储仓在县西北
  柴沟堡军储仓在县北
  延庆州
  西社仓三间
  预备仓原厫十二座共四十一间久圮后重修天字地字二座共厫六间
  军储仓原厫十五座久圮知州宋 捐修天字盈字新字三厫十八间
  永宁仓在州东永宁城
  四海冶仓在州东
  周四沟堡仓
  岔道仓在州南
  保安州
  永丰仓在州东北隅明景泰五年建久圮
  本朝康熙三十年知州吴永申建厫六间四十二年知州杨汝楫建十三间四十六年知州蒋兆龙建六间四十九年知州梁永祚建二十间
  预备仓在州治东明永乐十三年建万历十一年知州刘必绍重修今改建仓二十六间
  公字仓
  裹糇仓
  易州
  户部南仓在分司两旁
  新城仓在紫荆关新城西先在旧城明景泰元年嘉靖二十四年改建
  预备仓在州署东北明正统四年判官陈真建成化十四年李宪修二十年罗纪戴敏増建万历十七年陈濓修
  涞水县
  广储仓在县治北
  预备仓四所
  广昌县
  预备仓今改为常平仓在县治北
  本所仓在城内西北
  乡社仓八所
  冀州
  预备仓在州治西
  官仓在州治东
  南宫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明隆庆三年知县胡嘉谟建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县胡应铨重修
  新河县
  预备仓在县治内西共十间
  常平仓在县治内西共五间
  官仓在县治内东
  俸粮仓在县治内南
  枣强县
  预备仓四处今废
  武邑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
  存留仓在县治西北
  衡水县
  预备仓在县治右厫房八间
  赵州
  预备仓在州治东南一里旧有二一在西门内名曰西仓明弘治十一年知州张清因西仓地湿改建于东名东仓今圮
  柏乡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明嘉靖十一年知县王前建预备南仓在文庙前
  新建仓在县治东明嘉靖三十七年马写创建
  隆平县
  预备仓基在县治前明正徳间知县刘相移于县西中厅三间厫四聨崇祯五年知县阎𤒄创修北厫五间东厫五间西厫五间
  高邑县
  预备仓在县署北
  社仓四所
  义仓一所共五间在县治西知县刘瑜建
  临城县
  预备仓在县治东南
  县仓在县治内
  宁晋县
  预备仓在县治西
  深州
  预备仓在州治内迤东
  武强县
  预备仓在县治南
  饶阳县
  预备仓有三一在县治南二在县治北
  义仓五处明万历二十二年知县王之纪建
  安平县
  官仓在县治西北厫二间东西厫各三间今圮预备仓在县治东南东厫三间西厫三间
  学仓在明伦堂东北隅久废
  社仓三处今废
  定州
  预备仓在州治南厫共八十二间
  永丰仓在州治迤西
  曲阳县
  预备仓在县署西偏社仓在四乡
  深泽县
  官仓在县治内东明洪武中知县姚思诚建隆庆中知县米之范重修
  预备仓四所
  按仓庾建革不一有经制未设者有圮废未修者故或一县数仓或有县无仓雍正三年
  敕令天下县各建仓以防红腐以广积储于是府州县卫
  悉建仓厫尚未讫工未得胪列又
  命举行义仓社仓之法劝民积贮以厚民生县城之外乡
  各有仓名目既多不能备载





  畿辅通志卷三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六
  盐政
  盐者民生所赖而自汉以后尤关国计沧瀛幽青四州设官置灶至后魏始见于史自宋以前盐法与诸道同宋太祖以山后十六州入于辽推恩河朔特许通商至明法始详备直隶盐运使旧治河间府长芦故县洪武初称北平河间盐运使后乃改称长芦今徙治天津而长芦之名不改盖长芦在旧沧州西北四十里据二十四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中讥察指挥呼吸可遍故古名不可易也明初额设六万三千一百五十三引引三百觔弘治间改小引増为一十八万八百七引引一百八十觔凡常股存积折色诸款皆在焉其后仅存空名而馀盐割没倍増其数至于戚畹中贵咸得胁监临制有司以要中盐而长芦盐政之弊极矣我
  世祖章皇帝建极之元年
  特敕长芦盐运使商灶两敝毋蹈前明陋习贪黩阘冗纵官
  属吏胥侵渔扰害
  圣祖仁皇帝二十六年
  特诏凡军兴暂加一切盐课次第豁免并免灶地钱粮我皇上御极首甦商困长芦之法引増盐觔不増引目从前官吏巧立名目滥増税课澄汰无遗豪商营私剥众利己之弊一时并绝商益阜引益流而民之食徳愈溥矣用稽历年长芦盐法备著于篇庶
  朝廷徳意得有所考云
  沿革
  北魏
  长芦盐法自魏以前无考魏初尝弛禁其后盐官罢立不常自迁邺后于沧瀛幽青四州傍海煮盐置盐官辖沧州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灶一百五十二幽州灶一百八十青州灶四百三十六又于邯郸置
  灶四计岁终合收盐二十万九千七百八斛四升军国所资得以周赡
  
  初以使命官置副使开元中以拾遗刘彤言诏将作大匠姜师度与诸道按察使简天下盐课令幽州大同横野军诸盐屯皆隶于度支每屯有丁有兵岁得盐二千八百斛下者一千五百斛
  肃宗乾元元年盐铁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为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廉察盗鬻者论以法
  天宝初河北一路盐利俱为藩镇所据至穆宗时田弘正举魏博归朝廷乃命河北罢盐榷嗣户部侍郎张平叔以榷盐法弊请官自卖盐可以富国诏公卿议中书韦处厚兵部侍郎韩愈条议以为不可乃止后唐
  荘宗同光三年敕魏府每年所徴随丝盐钱逐年俵卖荘宗又命赵徳钧镇芦台军因芦台卤地置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又舟行运盐东去京国一百八十里相其地高阜平阔因置榷盐院谓之新仓以贮其盐流衍于民间因其盐曰榷盐复开渠运漕盐货贸于瀛莫间上下资其利遂致饶衍赡于一方
  后周
  世宗令榷河北盐犯辄处死其后北伐父老遮道泣诉愿以均之两税钱而弛其禁盖行之河北免盐之榷而徴其税所谓两税盐钱也及其甚也盐不给而徴钱如故税已纳而禁榷再行民不堪焉
  
  太祖建隆四年令河朔邢洺磁镇冀赵等六州许通盐商止令收税
  开宝三年悉罢榷官收其筭止过税钱一文住卖二文盖缘河北土皆斥卤民间税地五榖不丰惟刮盐煎之以纳二税至今六州之境咸颂宋祖之泽不衰仁宗时言者请禁榷以收遗利谏官余靖谏寝之其后王拱辰为三司使复议榷张方平言曰河北有两税盐钱今复榷之是再榷也仁宗悟立以手诏罢之熙宁八年章惇为三司使以河北无榷禁乃祖宗一时误恩请遣使与两路转运司度利害行之苏轼上书宰相文彦博言其害遂止之绍圣中惇为相仍行禁榷元丰三年京东转运使李察请置河北买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自大名府澶恩信安雄霸瀛莫冀等州尽灶户所煮盐官自榷卖禁私为市
  辽金
  自后晋高祖石敬塘以辽主有援立之恩举燕蓟十六州归之辽遂改为燕京因置新仓镇广榷盐以补用度金灭辽以地属京圻生齿既繁炊锅益众尝设提举司于宝坻秩视五品以重其选所辖诸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越支课居其半特除勾管一员以莅之
  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参知政事梁肃言宝坻旁县多缺食可减盐价増粟价而以粟易盐命宰臣议皆谓盐非可多食之物若减价易粟恐多而不售以致亏课不可
  
  元初未立盐政任土之贡一付京官时土豪张进辈被府檄鸠遗民数十户集越支场之宋家营复事煎造聚落未成京使旁午令大偿巨价债缗鞭笞急迫田野为之骚然未几以盐司隶徴收课税所众稍息肩自鬻课之令行提领诸路者皆自诡増镕山㸑海搜罗殆尽其徴输入官者须厚贿乃获归且以所费取偿于其属大抵用直十钱之物估以当数十钱之属而工本又稽时不给给则克减自是灶民皆困至元二年诏以大中大夫礼部侍郎倪徳政为中都路转运使提领税司事答木丁同知使事宝坻盐使崔岩臣副之徳政敦厚廉平凡场户入盐即给仍纯支宝钞不折诸物其尤贫窭者预贷工资以赒之明
  洪武初年长芦岁办大引盐每引四百觔共计六万三千一百五十三引三百觔零已而改办小引盐每引二百觔共计一十八万零八百零七引一百八十八觔零永乐间定都北京以长芦密迩应进贡白盐每年于正课内进五十三万四千六百六十九觔二两二千六百七十三引零
  分商之纲领者五曰浙直之纲曰宣大之纲曰泽潞之纲曰平阳之纲曰蒲州之纲分商之名目者四曰在边报中之商曰在场买盐之商曰在司守支之商曰行盐地方卖盐之商
  中盐之边镇三曰宣府镇每年中七万五千五百二十五引八十六觔曰大同镇每年中三万七千三百七十六引五十觔曰蓟州镇每年中六万七千九百六引一百五十觔以上共大引九万四百四引四十觔十四两每一大引折二小引共折一十八万八百八引八十九觔十二两八钱
  派场规则为三上则十场南海丰深州海润北严镇丰财芦台越支富国惠民归化是也中则七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南利民利国富民阜民北兴国厚财石碑是也下则三场南阜财海盈北济民是也
  永乐十三年始差御史给事中各一员押支天下盐课寻以渤海盐薮私犯挠法特差御史一员巡视河间私盐
  宣徳四年命御史于谦率锦衣卫官捕长芦一带马船夹带私盐者于谦不避权贵悉置之法河道为之一清正统元年命刑部侍郎何文渊户部侍郎王佐副都御史朱与言总督两淮长芦两浙盐课
  正统三年差侍郎差御史一年两巡长芦私盐后定议岁差御史巡视长芦盐法而河渠由济宁迤北抵张家湾长芦御史兼理之
  诏灶户逃移者盐课勘实停徴
  正统五年诏远年客商中盐未支者每引给资本钞二十锭议准长芦盐课量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分远近著为则四等召商中卖高下互为搭配其远年不敷者又立法俾于纳剰馀盐自相粜籴
  定常股存积分数以天下盐八分为常股听商支二分为存积备客兵不时之需凡引常股价轻存积价重常股须挨次行支存积则不分次第引到即支长芦分派常股盐一十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五引一百八十觔三两三钱存积盐五万四千二百四十二引一百五觔一十二两八钱
  正统八年吏科给事中俞泰奏请每引盐连包索二百五十觔所带馀盐亦准二百十觔令输价银三钱八分是年裁革运司副使
  正统八年吏科给事中俞泰奏请每引所带馀盐即令输价此长芦纳课之始也
  正统十一年命长芦巡盐御史兼理山东盐法正统十四年秋罢两淮长芦巡盐御史命抚按官兼理成化十四年正统十四年前客商中盐未支者按引给资钞长芦盐每引给二十锭其景泰元年以后及今告代支者放商行盐亦照此例
  成化十六年诏永乐宣徳正统间客商所中盐未支者各造册送部于原籍有司给资本钞每引三十锭景泰元年以来未支引盐愿关资本者听
  弘治五年令两淮两浙长芦等盐运司盐引俱于运司招商开中纳银彚解户部以备边储从户部尚书叶淇请也
  弘治十七年都御史王允中上言先该漕运衙门题明回空运军每名夹带私盐五十觔以上者照例盘诘其瓶礶装买不足五十觔者放行固属怜念运军然此端一开其弊无穷今后食盐旋买旋用不许指以瓶礶装买因而兴贩有坏盐法
  正徳二年御史张智题准盐法在清本源私盐之弊私煎为之始今后灶丁聚团煎者不得离场私煮仍将该地方立保伍连坐之法责令彼此觉察通同者事发俱问罪枷三月
  正徳五年有中官织造南京奏给长芦盐八千引鬻于两淮户部尚书周经言盐䇲本以济边且各有分地若许之越境则私贩必多官盐反滞乃命止长芦盐弗给
  正徳十六年南京浙江织造太监王瓒崔果奏讨长芦运司盐引一万二千道至南京变卖办织造物料户部司官李梦阳王宗文等言于尚书韩文祇与六千引上问内阁曰户部何以不全与刘健曰内官装载官盐中间夹带数多沿途害人且壅滞商课从之嘉靖八年御史傅烱奏近来长芦山东商盐有经年在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而支放不绝者以大包所致耳查得律内每盐一引带耗二百五觔近来宽恤商人每引连包索以二百五十觔为正数此外馀盐逐觔纳价仍问以夹带罪名其法未为不密但商人贪利筑盐一包或至五百觔者竟有至六七百觔者奸灶惟知多卖商人惟知夹带遂使积年引目经久不完自后支盐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如有过四百觔者除问罪外将夹带馀盐尽数入官嘉靖十二年御史邓直卿奏为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灶滩所以刮土淋卤草场所以刈草煎盐皆系官地不得开垦变卖近年界限不明以致豪强越界侵耕煎办无地课额多累查照弘治元年题准事例委差运司会同府佐正官清查还官筑立界堤分拨灶民管业如有侵占典卖照依侵占盗卖官田例坐罪
  嘉靖十四年给事中管怀理题请每引止准盐四百三十觔内二百零五觔为正盐包索其馀盐二百二十五觔南所纳银三钱北所纳银三钱三分后十七年御史陈让题准仍加包索二十觔共四百五十觔嘉靖二十九年御史赵镗疏长芦山东二运司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灶户一切差役费用已繁灶丁虽属于运司名籍实在于州县有司恒重民而贱灶略无存恤以致妄加科派潜逃遗办应请申谕有司事在州县即与从公分理事在运司即与解人勘报如遇编审之年查实优免亦不许灶丁两相影射躱避身役
  嘉靖三十年御史陈善治题准每引除四百五十觔外再加馀盐一百五十觔包索一十五觔通共六百一十五觔
  嘉靖三十七年给事中赵锵题准正盐一引二百五十觔外加六十觔酬其赴边劳苦连包索二十觔共三百三十觔许带馀盐二百六十五觔为一包共五百九十五觔
  嘉靖四十四年御史李文续题准増包索十觔南所纳银三钱九分七釐五毫北所纳银四钱三分七釐二毫五丝此外多带二十觔以上纳银一钱再多则问罪有差
  嘉靖以前自罢巡盐后间遣大臣清理盐法给事中郭鋆极论不便遂罢遣迨严嵩専政复遣乡人副都御史鄢茂卿名为清理实总利权天下于是骚然矣嘉靖四十五年李文续上言长芦行盐地方畿内八府河南二府今盐之行者惟顺天保定大名卫辉彰徳五府而其他州县皆壅滞不通盖由永平离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甚近多属私贩往来正定顺徳广平等处地多碱卤以致各村居民刮土煎烧私锅不下四百馀面纳官之银约三百馀两钜鹿一县私锅计一百馀面税银约百有馀两他若冀州安平饶阳衡水隆平广宗曲周等处俱习以为常乞委廉干官员逐一清查如果碱味厚锅面多比照南北二所事例附入五场编课仍查利国利民等场中有疲惫不堪者移此附彼并属该司一体配搭支掣其地土原额粮米既徴盐税相应豁除若碱味薄而锅面少则务严行禁之
  隆庆元年御史刘条上言长芦引目壅滞皆由私贩过多以进鲜为名者自东安永清一带而来啖马为名者由青县宝坻一带而来皆权贵为之也沿河粮船北行则夹带抵通南归则贩卖抵临清皆势要窝顿贩之也合行查治
  隆庆三年奏准盐场二十四并为二十南司九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北司十一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隆庆四年御史苏士润上言长芦岁贡白盐其煎办劳费视黒盐不啻数倍乃岁徴钞贯不知于义何居乞自五年为始将该司课折三百馀两悉与豁免报可
  隆庆四年御史苏士润题准疏通官盐当复计里拨引之制酌量人户多寡分为春秋二关照依官制州县次序凡纳过馀盐商人召集掣签挨名均拨周而复始不许随其告指及搀越増减以启规避在商人领水程照依拨去地方尽数赍运当官验发不许他处盗卖及盐引相离以滋影射之弊仍责令巡盐官因时春秋酌地远近为估价多寡使彼此各得其平每季将缴过引目填簿并发过水程验单责差吏兵赍比如有纵容奸贩阻挠官盐及行引不如数缴引不依期者比照钱粮事例就事紏劾以为玩肆之戒隆庆五年户部覆巡盐御史卢明章条陈盐法六事一清理实籍无令灶产民产互相影射一禁戢私贩以通官课一饬治分司申明春秋两巡之法一严督巡盐地方验单缴销不得阻滞一蠲免长芦利国等二十四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白盐脚价一御马监岁用啖马凉盐止许现买商盐不得交通私贩挠坏盐法报可
  万历十七年开封府二十三州县改食长芦盐共派长芦大引三万九千四十二引増课三万二百三十九两六钱零
  万历二十年御史黄卷题请正盐之法掣出盐觔多者纳银一钱部増六分凡过六百觔上下者引盐则全没铳毁
  万历二十一年御史彭好古条议没盐卖价亏本仍请复旧四十觔纳银一钱又议昌平等七处盐税令运司收解俱从之
  御史姚思仁因解额亏欠奏准増割没盐觔又请于直沽河口设置船索拦江委官验放诏从之
  万历二十八年太监张华欲筦盐柄创为挨单之议两台会疏力斥其奸事遂寝而挨单之税征榷如故后亦裁
  万历三十二年部议芦盐开在蓟永每引价各加三钱大同价止二钱宣府一半运商纳价三钱一半土商纳价二钱一引二价似启争端请将未经加价之盐照运商事例各加一钱其大同偏轻亦加一钱总期归于画一
  万历三十四年部议于见行岁额内每引带盐十觔徴银四分以充宁夏兵饷共徴银九千五百九十四两未㡬商人称带盐赔累每引带盐十觔止徴银二分自是每引共盐六百五十觔遂循之不变
  万历三十六年御史李应魁题长芦南北两所水陆异运每引十万北所七分南所三分运司分派相沿已久苐北所水运甚便又日晒产肥于商较利故虽七分引尚不足而盐有馀南所陆运最难又锅煎产瘠不利于商故虽三分引犹有馀而盐不足以致南所积引亏课病商为甚故南北分隶旧虽定制地势远近商民之便不便因之如严镇一场地广人众滩锅独多虽隶北所而去北反有二百四十里之遥且运从陆道脚价倍于盐价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商引多就近买于南场运所听掣遂至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煎晒盐觔苦于无售积囤私室转售贩夫势所必至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民逃亡额课日亏私贩日炽有自来矣查得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赴南所止九十里脚价减半运载为便而南所又止有海润富民海丰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出盐往往盐少引多所以停搁应将本场改隶南分司庶商民两便报可
  万历三十八年巡抚吴亮奏准宣府引价仍旧二钱万历四十年盐臣马孟贞题准并改蓟永引价亦仍照旧二钱
  天启六年大工告匮増长芦每引银四分共一万二千一百九十四两
  本朝
  顺治元年七月天津总督骆养性请疏通盐课部覆盐包觔数太重则秤掣为艰钱粮款目繁多则朦混易起今将明朝包索馀盐割没辽饷各项名目尽行削去每引止定二百二十五觔臣部铸造引板印刷引目运司责令各商赴部完纳如按旧例原包觔两折算每引该纳银二钱六分五釐七毫五丝今各项赋税已免三分之一商民一例亦应免其六分五釐随给盐引赴场支盐运卖运司照数秤掣不必别委以启钻营至于截角铳毁销缴一如旧制再查长芦盐额除一切新徴停免外原额共计二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引今盐觔既减当一引分作三引每年应以七十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引为额其秤掣旧例原系春秋二次目今商人星散尚俟招徕暂准随到随掣一月一行俟商贾云集频掣则盐积难行自应按季秤掣
  顺治元年十二月题准顺天府属包课州县今已改课各商既已均认但各州县行引事属创始前长芦运司派蓟州量行二千引宝坻三千六百引香河平谷各一千六百六十引遵化丰润三河各二千四百引玉田二千引除蓟州等七州县应照该司派数督商纳课注名入纲领引行盐至于宝坻一县应行引目每岁认包税银二千三百两应令该商比照引数纳银给引不许仍前包纳以累小民其密云县新増四千一百引俱应照数考成将引内各商姓名造入纲册责令照依派定地方数目按引行盐
  顺治二年题准停止边商纳粟令运司招商纳银依额解部
  顺治五年准御史金志远题长芦运盐南所由陆北所由水其来已久近因土氛未靖道路多梗车牛缺乏改南所亦由水运议定每船一只运司给票一张填商名盐数并船户姓名行至天津赴北司照票查验放关行至青县鲍家嘴公河口本司必委员验实放行每五日将放过盐数挨顺造册查对行至长芦照票进坨秤掣完日给发引程发卖
  顺治七年部查永平府属州县原系包课今定为领引行盐该运司确查户口数目以定引额每丁派盐一十五觔卢龙等五州县岁该行六千四百七十二引乐亭犹在其外四五六年以来逋欠实多商人求减每丁定以十觔为率按数上引纳课
  顺治十年准礼科给事中陈协题各处行盐地方令商人立店自卖责成运司及州县印官严禁私贩疏通官引不得散派户口累民
  顺治十三年御史牟云龙清查包索照例按引増价二分五釐应増课银一万九千八十五两零七分五釐自十三年为始添入课额徴解另铸铜板遵行又查出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石碑灶地虗额包课芦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欺𨼆越支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影占共灶地一千七百四十五顷九十五亩六分九釐五毫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利民严镇海丰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原额未行粮地一千五百八十七顷四十二亩一分二釐二毫究拟其罪外造册徴解
  顺治十七年准河南道御史高而明题革去永平蓟遵等州县京土各商更换纲商自十八年为始照依原额并新増引目认地行盐
  顺治十八年准御史张冲翼题引目发司以后欠课愈难追比除本年春季引目领过外自夏季仍催各商赴部纳课按银给引
  康熙三年部覆御史贾弘祚仍将芦引自康熙四年为始先发运司转给各商以便与淮浙山东河东等处画一遵行
  康熙六年准盐臣孙锡龄题口北道属深井堡东城堡西城堡三处原系煎锅地方近已革锅改食芦盐定额一千二百引自应责商照数纳领办运至于保安卫向销长芦纲引三百道今既锅禁税豁除原行三百道改销外当另立宣引四处计増宣引一千五百道其引价似应与包课改引之蓟永正河一例每引例纳课银三钱一分三釐六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纎统计该纳课银四百七十两四钱六分八釐七丝康熙七年准御史孟戈尔代题长芦巡盐御史衙门向在京城关里到任后巡历山东河南等处回京有事则进衙门料理而仍居于私家其间恐生弊端天津系行盐之所且有衙门御史自应驻札天津料理盐务至于在京盐院衙门交与工部
  康熙八年准孟戈尔代题盐犯赎罪银两専归御史题报不必督抚衙门彚题领解盐课银两亦免督抚衙门挂号
  康熙九年准李棠罗璧等题州县额设私盐银两原因行盐地方恐有私贩巡役贿放每年科以额获私盐若干为前御史赎支造册奏销心红纸张各役工食商人奨赏并赈济贫生孤民修理船只衙署抵解更名食盐变价等用虽有悬设之额未敷所支之数嗣后止许见获私盐银两报解州县如有定额私徴者该御史指名题参从重议处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户部题准量増盐课以济军需各省盐课每引増银五分事平之日停止仍照旧额徴收长芦盐课应加増三万八千六百六十四两六钱零嗣于康熙二十五年河东盐臣李时谦题称各省额引加课银两原题定事平停止今大兵全撤长芦每引应除加课五分共减去课额银四万四千八百七十五两二钱五分零
  康熙十六年八月户科给事中余国柱条奏清查割没部议额引七十七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引每引加盐二十五觔加徴银七分共増银四万九千五百九十二两零又先报割没银四千三百三十八两有竒实共増银五万四千一百三十两四钱四分本年十一月御史刘国安会同户部郎中石柱等题纲引地方及包课地方计丁加引八万六千九百六十二道每年加増课银四万三千六百四十七两二钱七分八釐六毫二丝三忽一微内増设天津卫引四千道课银一千八百九十四两五钱八分一厘五毫二丝
  康熙十七年六月准户科给事中余国柱条奏连闰扣筭按课议増闰月长芦盐差任内加六万四千四百四十一引请自今年起每岁加増闰月课银 康熙十九年纲引并蓟永采宣仪封连新増引目共加闰月引七万一千六百八十八引 康熙二十年遵奉
  恩诏闰月引目停止
  康熙十八年准盐臣刘安国题沧州一带南十场距北十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道里辽远不特青州分司势难兼顾即各商灶户亦往来未便且东连海滨西临漕河私贩出没商盐装运必须専员查验以杜夹带应复设沧州分司就近董理以専责成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准河南巡抚王日藻会同河东巡盐御史李时谦题河南怀庆府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六属原食河东之盐路途遥远兼池多积水无盐可买官民交困应改食芦盐令长芦巡盐御史招募良商报部行盐办课原河东怀庆六属额引三万七千二百五十一引每引纳课银四钱六分八釐六丝一忽五微共课银一万七千四百三十五两七钱五分八釐九毫三丝六忽五微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准河南巡抚章钦文题陈州项城县并舞阳县等处旧食解盐均于明朝改食淮盐各属距淮窎远费多价贵额引难销请照怀庆例改食芦盐将六属额引九千一百道改増长芦又准长芦巡盐御史布尔海题陈州等州县改食芦盐原为便民但淮例每引纳银一两四分零芦例每引纳银四钱六分零按课计引共该额引二万四百一十九道
  康熙二十九年准直隶巡抚于成龙会同巡盐御史江蘩题东西城深井三处听民仍设锅煎盐包纳引课
  康熙三十年准直隶巡抚郭世隆会同巡盐御史顾镡题怀来等六处改食彛盐包纳引课
  康熙三十二年准直隶巡抚郭世隆题延怀保等九处包课地方改设州县归并包课银两永寕卫归并延庆州该包课银九百七十九两四钱八分二釐深井堡改宣化县该包课银四十二两三钱六分四釐五毫三丝八忽怀来卫改怀来县保安卫矾山堡亦归并怀来县该包课银五百八十四两一钱八分五釐二毫一丝四忽西城堡改西宁县东城堡亦归并西宁县该包课银四百六十六两九釐九毫一丝八忽保安州照旧该包课银五百二十二两三钱九分四毫共该包课银二千五百九十四两四钱三分二釐七丝
  康熙四十年准盐臣刘灏题大宛两县额引十万五千九百馀道旧例一引一盐因康熙十六年积盐至二十馀万不能销疏盐臣吕朝润题准纳三引之课行两引之盐销完照旧运行康熙二十九年又因外府州县引积盐壅盐臣江蘩题准照两淮河东例随时代销于大宛两县乡会之年将外州县众商积盐告运疏销康熙三十三年代销一次三十九年又行一次因各处现积之盐即系大宛商人所办疏销不去故于乡会之年详明代销若通州并非代销之处应停止
  雍正元年八月准盐臣莽鹄立题云南盐政向有官本收盐之例臣查天津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盐运由水路船行便易沧州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盐运从陆路脚价费多是以众商舍南就北群趋便宜计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一岁得盐十万馀包引商数家仅销盐一万有竒其馀露堆海滩灶户任意私卖棍徒兴贩遂致引壅课绌今欲抜本清源请援官本收盐之例于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本年额课内留银五万两遴委能员専司收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盐不许在滩露堆尽运官坨筑包堆𡏢苫盖收管陆续发商告运再南运商人中本少者量为接济及时销卖官本随课兼徴官收官解周而复始
  雍正二年八月盐臣莽鹄立奏称康熙六十一年之引原系逓年所积今众商先尽运完积引二十万道又领运雍正元年额引八十万有零止剰十馀万道元年之课竭力措办已经全完元年之引虽有未完然较之去岁已为多运十馀万道若不为展限遽加题参恐该州县畏惧考成勒令缴引办课商人仍有包赔之累请再展限二年将未完之引每年带运一半于雍正三四两年内全完积引部议不准奉
  旨允行
  长芦御史所辖四至
  盐院所治之地以长芦名其实非止长芦也直隶山东二省与河南之五府四州一县江南之二州四县皆归统辖其以长芦名者长芦本汉参扈县地废于隋大业间唐以属沧州宋省入清池县明永乐破沧州徙其民于长芦置都转运盐使司遣御史岁一巡视之
  国初亦仍其旧后准盐臣孟戈尔代题移官署驻天津其衔则仍冒之以长芦而兼辖山东又以河南开彰怀卫四府舞阳一县虽近河东而盐从陆运民食维艰遂亦附食长芦盐河南归徳一府江南徐宿二州并丰沛萧砀四县食山东盐因亦隶于长芦天津者古北海国也东循大海迤北直抵山海关西倚长城
  运山西界逾黄河距两淮之西北境绵亘数千里运使所辖四至
  明洪武二年初设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后省其文曰长芦都转运盐使司其所司南北十六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凡芦盐所行之处共一百七十五州县营卫皆统辖之北分司所辖四至
  青州分司所辖者兴国富国丰财济民芦台越支石碑归化明隆庆三年以三岔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并入丰财场康熙十八年又以厚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并入兴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惠民场并入归化场东距山海关迤南沿海直抵沧州境转西及北过静海武清宝坻环绕
  神京绵亘八百馀里
  南分司所辖四至
  沧州分司所辖者利民阜民利国海丰富民深州海盈阜财严镇明隆庆三年以润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并入阜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益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并入阜财场海阜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并入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康熙十八年又以海润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并入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海盈场并入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东沿沧海西抵深州南入山东乐陵海丰北接天津静海周围六百馀里
  疆域十六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址
  兴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初在静海盐水沽今移高家荘距运司分司七十里西南接富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南入沧州境接严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东北増并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临海河上流接丰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延广几五百里户籍在山东济南府乐陵县及直隶顺天府宝坻武清河间府天津静海沧州青县盐山南皮等处初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及厚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各有坨一今废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堡三每堡三镬厚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堡三每堡一镬今堡共六镬共十二滩荡如旧
  富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初在静海县盐水沽今移住天津东至上古林接兴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西南过大头港至子牙镇入静海县界北滨漕运入海道延亘一百六十里户籍在山东济南府乐陵县及直隶顺天府武清宝坻河间府沧州南皮庆云静海宁津青县天津等处旧有坨一今废镬共十六滩荡已久迷失无迹可考
  丰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沧州葛沽距运司分司七十里东北沿海南连沧州境接严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迤西连兴国富国转北直抵军梁城入宝坻县境接芦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延广四百馀里户籍在静海青县沧州盐山天津武清宝坻香河及山东乐陵九州县地方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及所并三岔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各有坨一今废堡三滩荡沿海
  济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在滦州柏各荘距运司分司三百一十里南界大海东极潮河即刘家河也接石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转北至笨城入滦州境西跨运河连越支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延亘一百三十五里户籍在滦州丰润玉田乐亭迁安遵化关东热河等处坨三今废堡三锅荡在焉
  芦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宝坻县芦台镇距运司分司一百四十里南界大海北连宝坻县东至斗沽接越支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西跨夹河之侧广一百二十里户籍在宝坻县坨一今废镬有五滩荡俱存
  越支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丰润县宋家营古蓟州地方青州分司旧署在此距运司分司二百八十里南滨海别渚名建河即今运河下流东接济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逾沙河西北至斗沽接芦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广袤二百四十里户籍在丰润滦州遵化玉田等处坨五今废堡四滩荡沿海
  石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在乐亭县石碑镇距运司分司三百六十馀里南临大海北跨南河入永平府境东连石阁接归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西抵刘家河接济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延广一百七十里户籍在乐亭昌黎两县坨三今废堡五滩荡在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南
  归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抚宁县盐务镇距运司分司七百馀里南临海中秦王岛北接抚宁院境至龙王庙东抵山海关界西増惠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域入昌黎县境接石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延亘四百馀里户籍在抚宁昌黎两县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及所并惠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各有坨三今废堡亦如坨数今尚存滩倚山之麓荡久荒芜
  利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向在皂坡荘今迁至毕孟镇俱系沧州地方距运司二百四十里分司六十里东连阜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西接沧沽南至旧县北抵大浪白周围二百里户籍在山东乐陵直隶沧州南皮盐山庆云青县交河河间东光等处旧有盐坨今废镬存十五滩移东南荡地荒芜
  阜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盐山县常葛镇距运司二百七十里分司七十里东至利国之仁邨西连利民之枣园南接赵村北抵柳叶荘周围一百馀里户籍在山东济南府乐陵直隶庆云宁津交河盐山等处盐坨三镬十四滩荡荒废
  利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盐山县韩村距运司二百四十里分司九十里东连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西接王门荘旧至九女坟止南抵望树旗北至宼邨周围二百馀里户籍在沧州盐山兴济天津等处盐坨一镬十四滩居东北荡地荒芜
  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盐山县羊儿荘距运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二十里东界大海连深州海盈旧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西北过孟洼至武帝台接利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东界户籍在山东乐陵海丰直隶沧州盐山青县庆云兴济等处盐坨一镬十二南北各六滩荡仅有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旧数海盈所归者已废
  富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盐山县崔家口距运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六十里东连润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故基西临古黄河岸迤南入庆云境北抵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延袤一百四十里户籍在山东乐陵海丰直隶沧州盐山庆云东光等处盐坨二今废镬十因润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复増两镬盐滩相距七十里草滩半被东民侵占
  深州海盈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盐山县苏㙋镇旧因皂户多居衡水县遂西徙至衡水县城内系正定府深州所辖距运司四百八十里分司二百四十里东连武邑西接新集北距陈二荘南抵南天周围三百馀里户籍在衡水沧州盐山南皮青县冀州等处坨废镬存其六滩居东北荡则荒芜
  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盐山县高家湾距运司三百六十里分司一百三十里东至清水沟南连富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西近盐山故城转北过小山接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周围七十馀里户籍在山东海丰乐陵阳信直隶沧州盐山庆云南皮宁津等处坨二因盐运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废镬十五本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有七为西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镬海润所归者八为东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镬滩荡居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东北
  严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旧制长芦二十四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青州沧州二司各辖十二明隆庆三年于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裁并其三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裁并其一所司不均遂将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严镇裁属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在沧州同居镇距运司一百二十里分司九十里东近大海西唐官屯南抵利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界北连兴国富国两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周围一百二十里户籍在玉田武清宝坻丰润沧州南皮盐山宁津交河青县静海东光十二州县坨二镬共二十有四滩居东北距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七十馀里
  灶籍戸口人丁
  兴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八十三户今实在八十三户
  原额丁六百二十九丁今实在六百一十九丁
  厚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兴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三十户今实在三十户
  原额丁三百一十六丁今实在三百一十六丁
  富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二百一十二户今实在二百一十二户原额丁八百九十九丁今实在八百九十九丁
  丰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一百四十五户今实在一百四十八户原额丁九百四十七丁今实在九百四十七丁
  芦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一百一十二户今实在一百一十八户原额丁三百九十三丁今实在三百九十三丁
  济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三十八户今实在三十八户
  原额丁六百四十五丁今实在六百四十五丁
  石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八十六户今实在八十户
  原额丁一千六百五十丁今实在一千六百五十丁
  越支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三百九十三户今实在三百九十三户原额丁一千一百三十丁今实在一千一百三十丁
  归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一百五十四户今实在一百五十四戸原额丁五百五十二丁今实在五百五十二丁
  惠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归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四十二户今实在四十二户
  原额丁四百一十三丁今实在四百一十三丁
  利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一百六十九户今实在一百五十二户原额丁四百八十六丁今实在四百八十六丁
  阜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戸一百六十二户今实在一百五十一戸原额丁五百九十五丁今实在五百九十五丁
  利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一百零一户今实在八十三户
  原额丁五百六十八丁今实在五百六十八丁
  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九十九户今实在七十三戸
  原额丁三百三十四丁今实在三百三十四丁
  海润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八十六户今实在七十一戸
  原额丁六百一十三丁今实在六百一十三丁
  深州海盈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一百九十四户今实在一百九十三户原额丁七百零五丁今实在七百零五丁
  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八十五户今实在八十三戸
  原额丁三百零六丁今实在三百零六丁
  海盈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共六十九户今实在六十七户
  原额丁七百七十八丁今实在七百七十八丁
  严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户二百零六戸今实在一百九十户
  原额丁五百一十二丁今实在五百一十二丁
  
  朝初定经制悉准前明而南北十六场灶地旧多圏拨递有増减自顺治十八年命巡盐御史亲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分清丈灶地归还灶户不许豪右隐占康熙元年复以山东省民地内错杂灶地有在本省者有在直隶南皮盐山县者历年不清令巡鹾御史及地方官清丈各正疆界阅今五十馀年灶地复多迷失滩荡不无荒熟锅面不无废兴其额数未能确载惟据雍正三年由单所载原额纂入
  灶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亩
  兴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三百三十一顷三十亩二分九釐五毫九丝新増灶地三十一亩原额滩六副原额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一十七顷九十亩四分四釐三毫锅无又并厚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原额灶地一百五十九顷二十二亩六分四釐一毫四丝新増灶地四十六亩原额滩八副原额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一十一顷三十七亩锅无
  富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六百四十三顷一十二亩三分三釐三毫三丝三忽新増灶地六顷二十亩原额滩七副原额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三十八顷七十三亩锅无
  丰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二百九十七顷三十二亩一分二釐四毫九丝四忽新増灶地二十六亩原额滩一百六十六副原额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地五十二顷二十七亩原额锅共九面
  芦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五百三十七顷六十四亩五分八釐五毫新増灶地二顷四十亩原额滩二百二十二副半原额锅三十一面草荡地无
  越支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一千三百六十顷新増灶地九顷九十四亩五分原额滩七十二副半草荡地一百四十顷七十四亩七分五釐原额锅三十四面
  济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二百六十六顷八十亩草荡地一十九顷八十四亩原额锅一百七十面滩无
  石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草荡地六十三顷五十四亩三分原额锅七十二面灶地荡地俱无
  归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二千九百六十四亩六分五釐八毫六丝七忽原额草荡地六十七亩原额锅一百一十九面滩无又并惠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原额草荡地四十四顷五十四亩二分三釐五毫八丝原额锅一百零七面灶地无滩地无
  利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一千三百零六顷一十七亩四分新増灶地八顷一十一亩五分七釐原额滩二十副锅无
  阜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七百三十八顷一十五亩九分二釐新増灶地一顷零七亩五分滩无锅面昔有今无
  利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五百二十三顷三十五亩四分九釐六毫新増灶地二顷三十一亩五分原额滩四副锅无
  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三百三十三顷四十一亩四分新増灶地一顷零五亩二分原额滩九十六副半锅无又并海盈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原额灶地三百六十五顷五十二亩二分九釐四毫原额滩四十七副锅无
  富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五百九十五顷四十三亩一分新増灶地七十三亩三分八釐五毫原额滩七十八副锅无
  深州海盈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五百三十四顷六十八亩三分新増灶地三十亩原额滩七副锅面无
  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五百二十八顷四十七亩三分六釐七毫新増灶地一顷八十九亩八分原额滩一副草荡地二十九顷七十三亩锅无又并海润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原额灶地四百九十一顷五亩一分九釐新増灶地九十亩七分九釐一毫原额滩八十五副草荡地三顷二十七亩二分锅无
  严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原额灶地县地四百六十六顷零三亩六分三釐八毫州地七百三十九顷二十亩零三釐六毫新増灶地州地三顷五十六亩三分二釐原额滩二百零九副官锅昔有今无
  雍正三年覆准长芦灶场滩地及両省民灶交错之处俱行细加丈量除各州县鱼鳞册所载民田外将灶地悉行清出凡有从前典卖与民者俱准其回赎无力者暂令现在管业之人耕种纳粮所丈出地亩不得混侵地尺寸造具鱼鳞图册并查明灶户名姓开载图籍申详该盐政及该督抚存案该盐政造册送部查核如有豪衿土棍不服勘丈或不肯收价退地分司申报该盐政及各省督抚严提审究按律治罪四年
  上谕长芦灶地久未清查以致民灶争控不已闻当年灶地转售与民其年分久远有百馀年者业主售主多半变更即有子孙当时价值多寡亦俱遗失或有逃亡等户更无从质问以致同姓影响之人彼此争赎纷纷告讦实滋烦扰若必俟原业灶户有力之日回赎倘原业之人始终无力则此项地亩久久竟成民地亦非清查灶地之良法朕意以为不若将灶户卖与民人之地交易年近确有实据者令灶户备价取赎其馀年久迷失
  之地所有争告无凭词状该衙门俱存注销凡民人所有灶地嗣后止许卖与灶户永远为业如有仍转行典卖与民者照盗卖官地律治罪永以为例
  雍正三年覆准长芦灶丁自康熙十八年以后未经编审以本年为始将各场灶丁逐户查现在丁数昔年丁多而今少者开除昔年丁少而今多者顶补按兴国等十六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原额灶地一万二千三百七十八顷三十七亩零原草荡地四百二十二顷六十一亩零又严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地七百三十九顷二十亩零三釐六毫又历年新増灶地三十九顷一十三亩五分四釐八毫今以𨼆占现在清查尚未定确数行盐地方总额
  长芦所属行盐地方共一百九十二州县营卫行盐地方引额
  顺天府
  大兴县
  原额引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二引新増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七引
  宛平县
  原额引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二引新増一万七千六百五十六引外又各地方分销京盐馀引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三引
  良乡县
  额引三千七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七十引
  固安县
  额引四千七百八十二引分认京引二百二十引
  永清县
  额引八千引
  东安县
  额引一千四百引分认京引四百三十二引
  香河县
  额引八百六十四引新増七百六十引
  通州
  额引一万二千六百五十引分认京引五百八十二引
  三河县
  额引一千四百廿八引新増一千二百八十引
  武清县
  额引二千五百引分认京引一千一百二十引
  宝坻县
  额引三千七十一引新増二千七百六十引
  宁河县
  额引附入宝坻县疏销
  昌平州
  额引七千三百引分认京引三百三十六引
  顺义县
  额引三千六百五十引分认京引一千引
  密云县
  额引四千二百六十八引
  怀柔县
  额引一千一百三十引分认京引四百一十四引
  𣵠州
  额引八千七百五十引分认京引二百一十四引
  房山县
  额引二千五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一十四引
  霸州
  额引三千五百引分认京引一百六十一引
  文安县
  额引一千一百引新増一百三十九引分认京引五十七引
  大城县
  额引一千一百二十引新増三百六十六引
  保定县
  额引一百七十引分认京引八引
  蓟州
  额引一千四百二十八引新増一千二百八十引
  平谷县
  额引四百四十引新増三百八十引
  遵化州
  额引一千五十二引新増一千七百三十七引
  延庆卫
  额引八百引分认京引三十七引雍正三年七月内部札延庆卫奉
  旨裁汰将引分与延庆州销四百一十八道昌平州销四百一十九道雍正四年四月复奉部咨仍设延庆卫其额引照旧疏销
  旧州营
  额引四千三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采育营
  额引三千引分认京引一百三十八引
  漷县营
  额引五百五十引分认京引二十五引
  永平府
  卢龙县
  额引八百七十七引新増八百七十六引分认京引八十一引
  迁安县
  额引八百四十六引新増三百八十九引分认京引五十七引
  抚宁县
  额引一千六十八引新増一千八百三十九引分认京引一百三十四引
  昌黎县
  额引一千二百三十三引新増一千七引分认京引一百三引
  滦州
  额引一千二百四十引新増一千二百四十引分认京引一百一十四引
  乐亭县
  额引一千四百二十三引新増一千六百八十九引分认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玉田县
  额引一千一百五十二引新増一千三十引
  丰润县
  额引一千三百二十八引新増一千一百九十引
  保定府
  清苑县
  额引一万五千引
  满城县
  额引四千六百五十引分认京引二百一十四引
  安肃县
  额引六千四百引
  定兴县
  额引六千引分认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新城县
  原设额引五千六百引分认京引二百七十二引
  唐县
  原设额引五千六百引分认京引二百五十七引
  博野县
  原设额引三千一百引分认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庆都县
  额引二千引分认京引九十二引
  容城县
  原设额引三千五百引又分认京引一百六十引
  完县
  原设额引五千五百引又分认京引二百五十三引
  蠡县
  额引六千引分认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雄县
  额引五千引分认京引二百三十引
  祁州
  额引四千引分认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束鹿县
  额引五千引新増六千五十五引分认京引五百七引
  安州
  原设额引共一千一百引又分认京引五十一引
  高阳县
  原设额引共二千四百引又分认京引一百一十引
  新安县
  原设额引共二千二百引又分认京引一百一引
  河间府
  河间县
  额引三千引新増二千四百四十五引分认京引二百五十引
  献县
  额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一百八引分认京引一百六引
  阜城县
  额引一千五百引新増六十八引分认京引七十二引
  肃宁县
  额引二千引分认京引九十二引
  任邱县
  额引二千四百引新増九百五十三引分认京引一百五十四引
  交河县
  额引四百五十引新増一千九十一引
  宁津县
  额引一千八百引分认京引八十三引
  景州
  额引一千九百引新増四百四十六引分认京引一百八引
  吴桥县
  额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三百一十七引分认京引一百十六引
  东光县
  额引一千引新増九百三十八引分认京引八十九引
  故城县
  额引七百三十六引新増五十六引
  天津府
  天津县
  新増七百引附静海县代销
  青县
  额引六百三十八引新増二十六引
  静海县
  额引九百引
  沧州
  额引三百六十五引新増四十六引
  南皮县
  额引三百引新増三百六十四引
  盐山县
  额引三百引
  庆云县
  额引三百引
  正定府
  正定县
  额引九千一百九十七引分认京引四百二十三引
  获鹿县
  额引六千七百引新増三百七十七引分认京引三百二十五引
  井陉县
  额引七千引分认京引三百二十二引
  阜平县
  额引五百引新増十五引分认京引二十三引
  栾城县
  额引四千一百引分认京引一百八十九引
  行唐县
  额引三千八百引新増二百二十八引分认京引一百八十五引
  灵夀县
  额引二千四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一十引
  平山县
  额引四千引分认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元氏县
  额引五千九百引新増四百一十四引分认京引二百九十引
  赞皇县
  原设额引一千七百引分认京引四百五十三引
  新乐县
  原设额引三千一百引分认京引一百四十三引
  晋州
  原设额引四千四百五十引分认京引二百五引
  无极县
  额引二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五百四十六引分认京引一百七十二引
  稿城县
  原设额引五千四百引分认京引二百四十八引
  顺徳府
  邢台县
  额引一万一千引分认京引五百六引
  沙河县
  额引二千五百引新増六百一十四引
  南河县
  原设额引四千三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平乡县
  原设额引四千三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九十八引
  广宗县
  额引四千引分认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钜鹿县
  额引四千四百引新増五百七十一引分认京引二百二十八引
  唐山县
  额引一千引新増二百四十六引分认京引五百九十四引
  内邱县
  额引三千三百引分认京引三百引
  任县
  额引二千二百引新増四十七引分认京引一百三引
  广平府
  永年县
  额引一万二千七百八十七引分认京引二百一十三引
  曲周县
  额引九千三百引分认京引二百引
  肥乡县
  额引二千五百引新増一千一百八十引分认京引一百六十九引
  鸡泽县
  额引一千二百引新増一千三百九十引分认京引一百一十九引
  广平县
  额引二千七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二十四引
  邯郸县
  额引四千三百二十五引分认京引一百九十九引
  成安县
  额引三千六百引分认京引一百引
  威县
  额引六千二百引分认京引二百八十五引
  清河县
  额引七百二十引分认京引三十三引
  磁州
  额引六千一百一十引分认京引二百八十一引
  大名府
  元城县
  额引六千引分认京引二百七十六引
  大名县
  额引五千一百九十引分认京引二百三十九引
  南乐县
  额引三千二百引分认京引一百四十七引
  魏县
  额引六千六百引
  清丰县
  额引二千七百引新増三千五百六十二引分认京引二百八十八引
  东明县
  额引三千引分认京引一百三十八引
  开州
  额引三千一百引新増二千七百四十二引分认京引二百六十九引
  长垣县
  额引八千六百引分认京引三百九十六引
  宣化府属五州县包课引五千七百道
  宣化县
  原额一百引系宣化府深州堡改仍设煎锅令民包课
  怀来县
  原额六百八十引系怀来卫改又归并保安卫三百引𥖎山堡三百引共额引一千二百八十引改食彛盐令民包课
  西宁县
  原额六百引系宣化府南路西城堡改又归并东城堡五百引仍设煎锅令民包课
  延庆州
  额引一千六百引又改食彛盐令民包课
  保安州
  额引一千一百二十引改食彛盐令民包课
  易州
  额引一万一百五十引分认京引四百六十七引
  涞水县
  额引三千六百引分认京引一百六十六引
  广昌县
  额引未设
  冀州
  额引二千一百引新増二千四百三十七引分认京引二百九引
  南宫县
  额引二千四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一十引
  新河县
  额引新増二千二百四十一引分认京引一百三引
  枣强县
  额引三千六百二十引分认京引一百六十六引
  武邑县
  额引一千五百引新増一千六百八十五引分认京引一百四十六引
  衡水县
  额引三千九百八十九引新増一百五十八引分认京引一百九引
  赵州
  额引四千八百引又分认京引二百二十引
  柏乡县
  额引二千五百引分认京引二百引
  隆平县
  额引三千一百引分认京引一百三引
  高邑县
  额引二千一百五十引分认京引九十九引
  临城县
  额引二千二百四十九引分认京引一百零三引
  宁晋县
  额引九千二百引分认京引四百二十三引
  深州
  额引三千引新増三千二百九十原阙
  二百八十九引
  武强县
  额引六百引新増九百六十一引分认京引七十二引
  饶阳县
  额引二千八十五引新増二千八百一十二引分认京引二百二十五引
  安平县
  额引一千五百引新増一千八百八十二引分认京引一百五十六引
  定州
  额引一万二千四百引又分认京引五百七十引
  曲阳县
  额引四千引分认京引一百八十四引
  深泽县
  额引四千六百三十二引分认京引二百一十三引












  畿辅通志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七
  盐政
  课额
  额征纲引课银三十四万七千二百五两三钱八分一毫计引七十四万四千四百五引每引应征银四钱六分六釐四毫二丝
  额征大宛两县分销馀引课银一万六千四百七十两六钱八分九釐四毫六丝计引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三道每引应征银四钱六分六釐四毫二丝额征蓟引课银八千九百七十二两八钱九釐一毫四丝八忽四微计引二万一千一百八十道每引应征银四钱二分三釐六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纎额征永引课银五千八百一十五两三钱八分一毫三丝一忽二微六纎计引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引每引应征银四钱二分三釐六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纤
  额征正引课银一万二千三百六两八钱九分八釐二毫八丝九忽计引二万九千五十引每引应征银四钱二分三釐六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纎
  额征采育引课银八百四十七两二钱九分七毫六丝计引二千道每引应征银四钱二分三釐六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纎
  额征河引课银一千八百二十六两七钱五分八釐八毫七丝八忽五微六纎计引四千三百一十二引每引应征银四钱二分三釐六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纎
  额征仪封引课银六千一百五十一两六钱一分三釐三毫八丝计引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九引每引应征银四钱六分六釐四毫二丝
  额征怀庆引课银一万七千四百三十五两七钱五分八釐九毫三丝六忽五微计引三万七千二百五十一引每引应征银四钱六分八釐六丝一忽五微额征陈州引课银九千五百二十三两八钱二分九釐九毫八丝计引二万四百一十九道每引应征银四钱六分六釐四毫二丝
  额征天津引课银二百九十六两五钱五分一厘七毫六丝六忽计引七百道每引应征银四钱二分三釐六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纎
  宣化府属包课银二千五百九十四两四钱三分二釐七丝计引五千七百道
  延庆州包课银九百七十九两四钱八分二釐计引二千一百道
  保安州包课银五百二十二两三钱九分四毫计引一千一百二十道以上三宗每引照纲引算课
  宣化县包课银四十二两三钱六分四釐五毫三丝八忽计引一百道每引照正引算
  怀来县包课银五百八十四两一钱八分五釐二毫一丝四忽计引一千二百八十道内九百八十引照纲引算其馀照正引算
  西宁县包课银四百六十六两九釐九毫一丝八忽计引一千一百道每引照河引算
  以上各项岁征课银共四十二万九千四百四十七两三钱九分二釐八毫九丝九忽七微二纎共计引九十二万七千二百四十六引
  引目
  顺治元年计正引七十一万九千五百五十道应征课银一十九万一千二百二十两四钱一分二釐五毫
  又按盐法考顺永正河四府并采育营地连边海私贩盛行以致课派地亩人丁后召募土商包纳课银给引认地行盐顺天府属之蓟州遵化丰润玉田宝坻平谷香河三河八州县岁改行引八千七百六十三引永平府属之滦州卢龙迁安抚宁乐亭昌黎六州县岁改行引五千八十七引正定府属之冀州深州南宫武强饶阳安平衡水武邑八州县岁改行引一万五千九百引河间府属之沧州献县静海青县盐山庆云六州县岁行引三千七百零三引采育营岁行二千引共计三万五千四百五十三道岁征课银一万一千一百十九两六钱六分九釐六毫五丝七忽一微四纎每引征银三钱一分三釐六毫四丝五忽三微八纎
  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河南道御史高而明题増永平六州县蓟遵八州县共引三千六百道
  康熙元年七月御史高而明题准照两淮附销积引例纳三引之课行二引之盐每三引铳毁一引存司缴部内包课改引三万五千四百五十三引仍照旧例一引一盐其正引七十一万九千五百五十引至康熙七年八月二十九日限满仍行一引一盐康熙五年三月御史李粹然题开封府属仪封杞县通许太康兰阳五县向食河东之盐请改归长芦每年増课银一千六百四十馀两计引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九道
  康熙九年御史吴赛余缙题明悬引四万三千七十九引又康熙十二年御史哲备题明悬引四万六千三百三十九引二项共八万九千四百一十八引康熙十七年御史迈色题准各商分认行销于十八年起将此项入各州县额引每年奏销册内考成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直隶巡抚于成龙䟽称长芦新増引八万六千九百六十二引内三万三千二百六十三道课银一万五千三百七两二分八釐七毫七丝八忽三微八纎详请题豁部议不准奉
  旨豁免计免赵州滑县宁津滦城枣强晋州稿城元城东明南乐清河内黄祁州肃宁十四州县纲引二万八千四百一十二道减课银一万三千二百五十一两九钱二分五釐四丝南宫盐山庆云三县正河引四千八百五十一道减课银二千五十五两一钱三釐七毫七丝八忽三微八纎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直隶巡抚于成龙会同御史江蘩䟽称十七年天津新设盐引四千道内酌留七百道应征课银二百九十六两三钱五分一厘七毫六丝六忽外三千三百道课银一千三百九十八两二钱九分七釐五毫五丝题请豁除奉
  旨豁免
  康熙四十二年直隶巡抚李光地疏请停止大宛二县代销之例增引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三道以符旧额一十万五千九百三十七引之数岁征两县馀引课银一万六千四百七十两六钱八分九釐四毫六忽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御史桑格会同直隶巡抚赵弘爕议増蓟遵等八州县引课银四千二百三十六两零计引一万道又七月戸部行令将永属火盐改斗
  为秤准用筐篮委员监收馀盐报部因永平府盐商王谦吉多收耗盐照数合引每年加五百七十二引课银二百四十二两零自四十七年为始入额征收
  贡盐额例
  天下产盐之省八两淮两浙山东河东福建广东四川云南而贡盐独责之长芦者以长芦属京师内地就近取给故明制于每年正课一十八万馀引内进五十三万四千六百六十九觔零二两计二千六百七十三引零灶丁之煎办白盐其劳倍于青盐必十馀丁始能煎办一包在南北场则有往来运载看守伺候交纳等费其总催解京交纳又有沿途起运车船大小使用长芦土地瘠薄各灶差役浩繁故灶丁所出解京脚价曽经题准尽数蠲免又议佥审丁粮近上之家充当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白盐上戸于本司所辖场分每丁派白银六分共银二千四十两每年三月内依限征完解司贮库呈详巡盐御史委首领官一员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官二员动支前银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一千三百二十引每引银六钱五分该银八百五十八两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一千三百五十三引每引银五钱五分该银七百四十四两一钱五分给与首领官责令利民富国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见年总催南赴海丰严镇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北赴芦台越支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买盐筑包运赴小直沽批验所坨内听掣一应芦席绳索雇船搬运包筑看守人工俱取足前银数内其运盐脚价并赴京上纳费用即于司贮库银内动支银一千七百七十四两六分给总催等役同委官解京上纳外给总解官路费银四十两分解官各给银十两一应常例尽行裁革馀银三百九十三两八钱五分每总催解盐一引补给银一钱以赔补不敷之数再有多馀存作都察院食盐动支其各灶该办额盐仍派与引商关支即后到之商亦一体支课无致拖欠此前明贡盐旧制也我
  朝定鼎顺治元年八月户部请定
  御用盐斤数目行文长芦运使每年解纳盐斤供用库青白盐二十四万一千六百六十六斤内官监青白盐一十三万四千五百斤光禄寺青盐一十二万斤内盐砖二百七十七块每块重十五斤白盐三万二千斤卤水二千四百斤神乐观食盐六千五百二斤务于九月中旬解纳以供
  御用顺治七年题准光禄寺盐交本寺收贮顺治十五年题准供用库盐归并宣徽院收贮康熙元年题准各监库盐仍交戸部收贮三年题准光禄寺盐仍交戸部收贮二十八年议准长芦运司煎办贡盐九十馀万觔内务府光禄寺每年取用三十馀万觔自二十八年为始止令煎办四十万觔其馀五十馀万觔停其煎办每包折价银七钱五分报部三十三年覆准将长芦三十三年三十四年额解盐觔停止俟用完再照例移解五十一年议准长芦运司解送备用青白盐十万觔砖盐一万觔于五十一年起至五十五年止停止解送折价解部俟五年后每年止解青白盐六万觔砖盐四千觔交光禄寺仍将每年应折价银报部查核
  食盐额例
  明初在京府部院寺科监等衙门俱有食盐至万历八年尽数裁革惟戸部堂上及十三司官吏都察院堂道官吏并盐院书吏尚有岁支食盐多寡不等俱以六百觔浄盐为一包候部院札到本司差官下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支领于库贮私盐银内动支夫马脚价等费给与差委解官装运至京各衙门交纳我
  朝顺治元年八月题定
  御用盐觔行司纳解部院等衙门食盐仍照前数每年办解戸部官吏食盐四万九千一十六觔都察院堂道官吏食盐一十五万六千九百四十觔盐院官吏食盐三千二百五十觔交纳戸部查收贮库给散各旗顺治四年题定给发宗室及官员兵匠人役盐觔额数顺治十一年题准诸王各旗官员按俸银每两给盐一斤
  供用库原额白盐二十四万一千六百六十六觔每百觔加耗盐三十觔该耗盐七万二千四百九十九觔十二两八钱
  内官监原额白盐六万二千觔青盐七万二千五百觔每百觔加耗盐三十觔该耗盐四万三百五十觔光禄寺原额青白盐一十五万二千觔内扣盐砖一万觔实青白盐十四万二千觔每百觔加耗盐三十觔共该耗盐四万二千六百觔
  神乐观食盐六千五百二觔每百觔加耗盐三十觔该耗盐一千九百五十觔九两六钱
  戸部官吏食盐四万九千九百一十六觔每百觔加耗盐十觔该耗盐四千九百九十一觔九两六钱都察院堂道官吏食盐一十五万六千九百四十觔每百觔加耗盐十觔该耗盐一万五千六百九十四觔
  盐院官吏食盐三千二百五十觔每百觔加耗盐十觔该耗盐三百二十五觔
  闰月加食耗盐一万九千二百九十七觔十一两二钱
  雍正五年议准天津驻札水师营官兵所食盐觔商人将就近滩场生盐百包运至该处交与该同知呈明都统按名分给以济官兵食盐每包定价银五钱其盐价银两官兵初到令该同知于俸饷内照数扣交盐法道库至明岁官兵驻札已定令该御史照依天津附近军民食盐之例行文该都统将官兵水手人等查明戸口若干应用盐觔若干造具清册飭令分司听其自备盐价买食如有不肖兵丁混杂滩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偷窃以及串通商人夹带行私等弊该御史即行查拏治罪
  白盐折价
  顺治十八年八月起至康熙元年八月止一年之内
  内庭各处用盐仅十万觔今现在贮库盐觔尚足取用令长芦运司额解内官监供用库正耗等盐照依时价并脚价自康熙元年为始改折三年以充兵饷至三年之后该运司听候部文取用本色照数解纳转送内务府以供
  内庭之用其馀下剰盐觔仍行改折每年将改折银两照时价并脚价先行报部酌定数目以便载入年额考成如起解稽延照盐课未完例参处
  康熙八年以后长芦岁办贡盐照例奉文煎办馀盐折价解部其煎办盐觔除奉文取解本色外所有存剰馀盐收贮津坨来年额办盐觔或征本色或征折色咨部酌定
  岁办贡盐正耗原额共九十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五觔每年照例煎办解赴津坨候部文取解如有馀剰存坨盐觔久贮不免消耗照依时价并脚价每包重二百二十五觔改折价银七钱五分发商变卖今除光禄寺内务府盐二十六万觔外共该征解折价银二千三百七十七两二钱八分三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尘三埃三𣺌三漠三糊载入年额考成一体奏销
  閠月白盐折价银六十四两三钱二分五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六𣺌六漠六糊
  盐砖折价
  盐法考载前明盐砖二百七十六块每块重十五觔至
  本朝顺治五年因不足用行令运司添造盐砖三百九十一块连前共六百六十七块共计一万觔自顺治二年起至十六年止每年照额征解本色顺治十七年分光禄寺题请每块盐砖折价银二钱八分共折价银一百八十六两七钱六分
  卤水折价
  长芦贡盐则例光禄寺定额盐卤二千四百觔俱行折价明制已然
  本朝因之每年盐卤二千四百觔每百觔折价银一钱六分共折银三两八钱四分运司捐解奏销
  贡盐节省
  康熙四十年六月戸部准据光禄寺呈称额解盐十八万四千六百觔一年所用不至十万觔嗣后每年只解送十万觔以备应用减省盐八万四千六百觔每年折价倘有賔客多来盐觔不敷应用酌量移取
  盐觔变价
  康熙四十一年六月戸部题准四十年分盐觔煎办三十万觔备用馀盐六十馀万觔已经折价解部除解过盐二十二万五千七十觔零尚馀盐七万四千九百二十觔零应变价送部其康熙四十一年分盐觔仍令煎办三十万觔备用馀盐照例变价至每年额解盐砖光禄寺库存无㡬不敷应用仍解本色康熙五十一年六月题准光禄寺每年长芦盐运司解送备用青白盐十万觔砖盐一万觔一年各处只用青白盐五万二千馀觔盐砖三千馀觔历年除用下存青白盐三十二万四千十六觔零盐砖四万四千十五觔零因省存剰盐觔将长芦盐运司每年所解盐觔暂停五年此停解五年青白盐五十万觔盐砖五万觔折价交部俟五年后每年解送十万斤青白盐内减去四万觔止解六万觔盐砖一万觔内减去六千觔止解四千觔备用此减去四万觔青白盐六千觔盐砖亦应折价交部
  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戸部议准长芦巡盐御史孙塔自康熙五十二年起至康熙六十年止尚有存剰盐八十馀万觔尚未变价解部应将康熙六十一年分应办盐觔毋庸煎办俟有咨取即将历年存剰盐觔解送其康熙六十一年应煎办盐觔照例折价解部雍正二年三月戸部议覆长芦巡盐御史莽鹄立雍正元年分煎办内务府盐二十万觔内除雍正元年三月至十一月奉文取解内务府交送和硕怡亲王多罗果郡王多罗理郡王借商铺盐四项共计一十一万七千五十觔续即差官起解补还商铺外其馀存剰盐八万二千九百五十觔计筑三百六十八包一百五十八觔应否照例变价查长芦运司每年额解本寺青白盐六万觔盐砖四千觔贮库备用今雍正三年分额解盐觔应作速解送
  雍正三年二月戸部议准长芦巡盐御史莽鹄立雍正二年煎办本色盐二十万觔内除雍正二年八月十月两次取解内务府借商铺盐觔共计九万四千五十觔续即批解补还商铺馀剰盐十万五千九百五十觔计筑盐四百七十包二百觔饬商照例领运变价其雍正三年分内务府盐觔遵照旧例煎办
  边布银两
  盐之有边名也昉于宋雍熙间其法募商输刍粟塞下而官给之盐明代循之成化以后稍更矣使商人于边代间输刍粟与金各半报中给引是曰边盐成化六年御史林诚以深州海盈及益民阜财富民富国海丰海阜海润越支济民石碑恵民归化十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陆路窎远商人不支盐课遂致盐觔堆积年久消折请自本年为始每盐二大引合为四小引共重八百觔折阔白布一疋长三丈二尺议价银三钱征解通州通济库交纳以备折俸支用是曰布盐此边布所由名也至嘉靖九年御史傅炯题请青州分司所属济民石碑恵民归化四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离小直沽批验所窎远商人支掣实难请将本色尽行折价每引折银一钱嘉靖二十九年御史赵镗援例议将深州海盈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除盐山县近场一十三戸照旧办纳本色其馀居住正定府衡水县等戸照例折色每引纳银一钱折色贮库本色入坨俱听仓勘到日支给计每丁纳盐四引二十觔此又边布折价之所由来也我
  朝因之每年实征边布银六千三百三十七两九钱八分八釐三毫一丝七忽三微一纎四沙一埃三渺三漠入册奏销照额征解新増边布银十五两二钱五分二釐四丝二忽四微六纎三沙一尘七埃七渺五漠六糊
  京山
  京山者乃前明京山顺庆柘城汝宁嘉定新昌太和景宁建德太康阳夏徳平荣阳庆云十四藩府每年各给盐若干引每引折银一两三钱三分三釐派于长芦运司按年征给我
  朝定长芦盐法课额巡盐御史王秉干以此项原系旧例正名京山每年应征银七百五十四两六钱九分八釐派各场地丁
  滩价锅价
  长芦之盐有由煎而成者其旧有四场曰阜民曰石碑曰济民曰归化是也今则阜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荒矣有由晒而成者其旧有九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曰兴国曰利民曰富国曰富民曰海丰曰深州海盈曰阜财曰利国曰严镇是也今则富国富民深州海盈亦荒矣若丰财越支芦台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其旧半煎而半晒今则芦台如故而丰财晒越支煎矣煎者何灶丁秋日采草于所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中至十一月间凿海冰蔵之春暖以后淋其卤于锅煎之周十二时为一伏火凡干六锅每锅约得盐百觔诘旦出坑灰晒于亭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俟盐花浸入灰内仍实灰于坑以取卤其试卤也投石莲卤中沉而下者为淡卤浮而横侧者盐淡半焉煎之则耗薪必浮而立于卤面者乃为盐卤以此入锅可顷刻成盐将成时又须投皂角数片盐始凝至于积灰则以年久者为良卤水浸润其成盐尤多久旱则潮气下降土燥而盐不生花久雨则客水浸淫亭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沾湿晒之反致销蚀故以灰取卤必雨旸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时若而盐乃丰也晒者何灶丁于近海之区预掘土沟以待海潮浸入复于沟旁坚筑晒池九层或七层自高而低俟潮退后两人绳系柳兜挽沟中盐水倾入最高一层池中注满晒之然后放入第二池又灌高池使满逐层放至末池投石莲试之咸矣于是趁晴曝一日以木扒把起堆贮池旁隙地如高墉然泥封覆其上待商至而批发之凡盐由晒成者其形颗名曰盬盐由煎成者其形散名曰末盐末味高而盬次之晒必资于滩故滩有价煎必资于锅故锅有价半煎半晒则滩锅兼征焉若今之不煎不晒而听其荒者务别业以包课课则仍其旧名明时征法每滩一亩科盐三引每引折价三分五釐补给逃亡额数及给与各灶偿其排濬等费馀银解司报部
  本朝则照旧额征价而听各场灶戸自为批发其批发也南北之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不同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以四百二十觔重为一包其价随时低昻每包约略一钱以外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以二百四十觔重为一包其价至八九分而止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运盐也由陆而至沧州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之运盐也由水而至天津未运入坨之先曰生盐既运入坨之后曰熟盐熟盐改包另筑以三百觔为度转运各商行盐地方运司每年额征滩价银六百两解部至于锅价则自顺治十二年巡盐御史题请清查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锅面分别远近以上下其科则每年额征锅价银四十五两七钱八分解部
  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钱粮额征
  兴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一十六两二钱三分
  额征新増边布银八分一厘五毫二丝二忽额征京山银一十七两一钱五釐
  额征滩价银六两九钱六分六釐
  额征白盐八千九百五觔
  额征白盐折价银七十四两五钱六分六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尘二埃八渺七漠六糊遇闰加银二两四钱七分五釐
  额征盐砖折价七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四十五两二钱三分二釐遇閠加银一两七钱一分六釐二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厚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兴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一百六两五钱三分二釐二毫三丝一忽一微七纎
  额征新増边布银一钱五分六釐八毫二微额征京山银二十三两三钱三分九釐
  额征滩价银六两四钱八分
  额征白盐四千九十九觔八两八钱
  额征白盐折价银三十四两三钱三分五釐一毫六丝三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四渺六漠七糊遇閠加银一两六钱五分
  额征盐砖折价银六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三十八两七钱九分遇閠加银一两四钱一分五釐九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额征裁并青衣工食银十四两四钱
  富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三百七十四两六钱四分
  额征新増边布银二两三钱八分八釐七毫七丝九微一纎八沙四尘
  额征京山银四十一两六钱九分
  额征滩价银二两一钱八分六釐
  额征白盐一万七千一百四觔一两六钱
  额征白盐折价银一百四十三两二钱三分六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尘二埃四渺五漠六糊遇閠加银四两一钱二分五釐
  额征盐砖折价银十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八十九两四钱九分九釐一毫遇闰加银五两九钱四分四釐三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丰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四十五两五钱一厘
  额征新増边布银七分一厘四毫四丝八忽额征京山银五十五两九分四釐
  额征滩价银一百四两三钱九分二釐六毫六丝额征锅价银二两八钱
  额征白盐九千六百七十三觔四两八钱
  额征白盐折价银八十一两五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一渺七漠二糊遇闰加银三两三钱
  额征盐砖折价银十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六十七两三钱四分七釐遇闰加银二两八钱二分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芦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八十七两四钱四分八釐五毫额征新増边布银一两六分九釐六毫八丝一忽二微
  额征京山银六十一两一钱二分四釐
  额征滩价银二百一两三钱九分三釐三丝额征锅价银二两一钱七分
  额征白盐九千二百二十四觔十二两八钱额征白盐折价银七十七两二钱五分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一渺九漠五糊遇闰加银三两三钱
  额征盐砖折价银十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六十七两九钱一分七釐遇闰加银二两五钱八分六釐七毫九丝二忽七微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济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二十九两四钱一分三釐三毫额征京山银四十二两九钱一分
  额征锅价银一十一两五钱五分
  额征白盐七千七百五十一觔四两
  额征白盐折价银六十四两九钱一分二釐四毫九丝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尘九埃六渺三糊遇闰加银二两四钱七分五釐
  额征盐砖折价银九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四十四两九钱七分五釐遇闰加银一两八钱六分七釐七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越支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三百五十三两六钱二分六釐三毫五丝
  额征京山银一百七十三两六钱七分
  额征滩价银三十五两三钱五分八釐六毫六丝额征锅价银六两八钱六分
  额征白盐三万二千七百三十九觔十三两六钱额征白盐折价银二百七十四两一钱六分七釐一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七尘八埃三渺三糊遇閠加银六两六钱四分
  额征盐砖折价银五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一百八十三两六钱四分七釐遇闰加银八两四钱三分八釐四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丰润县
  额征边布银一百一十九两四分
  额征新増边布银八钱七分四毫七丝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三尘五埃六渺五漠
  石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九十一两三钱三分八毫五丝额征京山银七十六两三钱四釐
  额征锅价银六两五钱八分
  额征白盐一万一千五百三十一觔
  额征白盐折价银九十六两五钱六分三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尘二埃七渺四漠一糊遇闰加银二两五钱八分五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六渺六漠七糊
  额征盐砖折价银五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九十三两三钱二分七釐八毫遇闰加银四两六分七釐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归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八十四两五钱七分九釐七毫额征京山银二十两七钱一分
  额征锅价银八两三钱三分
  额征白盐二千六百九十觔五两六钱
  额征白盐折价银二十二两五钱三分二釐一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五渺二漠九糊遇闰加银一两六钱五分
  额征盐砖折价银九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四十九两六钱一分二釐遇闰加银一两七钱七分二釐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恵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归化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八十五两九钱三分八釐三毫额征京山银二十七两六钱六分
  额征锅价银七两四钱九分
  额征白盐四千一百觔三两二钱
  额征白盐折价银三十四两三钱三分二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四𣺌五漠七糊遇闰加银二两四钱七分五釐
  额征盐砖折价银七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四十八两六钱二分八釐遇闰加银二两四分六釐六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额征裁并青衣工食银十四两四钱
  利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八百一十八两七钱九分三釐九毫额征新増边布银五两八分七釐四毫三丝七忽三微六纎四沙八尘八埃三𣺌五漠
  额征京山银一十九两九钱一分一厘
  额征滩价银四十两六钱五分一厘六毫九丝五忽
  额征白盐一万九千七百三十六觔九两六钱额征白盐折价银一百六十五两二钱七分七釐九毫九丝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尘八埃九渺八漠九糊遇闰加银三两四钱五分八釐三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尘三埃三渺三漠三糊额征盐砖折价银十一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九十二两三钱八分一厘六毫七忽遇闰加银三两八钱五釐五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阜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四百一十六两八钱二分二釐九毫九丝六忽九微七纎五沙七尘一埃三渺
  额征新増边布银六钱七釐二丝九忽九微一纎四沙二尘五埃
  额征京山银一十七两九钱九分二釐
  额征白盐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二觔十三两六钱额征白盐折价银一百一十五两三钱四分四毫九丝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尘九埃二渺九漠四糊遇闰加银三两三钱
  额征盐砖折价银七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九十二两九钱五分五釐三毫遇闰加银三两七钱八分九釐三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利国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三百二两六钱八分九毫八丝九忽一微六纎八沙三尘三漠
  额征新増边布银一两三钱五分五毫一丝八忽一微六纎六沙八尘五埃二渺五漠
  额征京山银一十一两六钱七分
  额征滩价银五两三钱一厘
  额征白盐一万四千七百三十四觔三两二钱额征白盐折价银一百二十三两三钱八分五釐九毫九丝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尘九埃二渺四漠五糊遇闰加银三两三钱
  额征盐砖折价银一十一两六钱三分八釐额征俸粮银八十七两一钱六分六釐三毫二丝三忽遇闰加银三两二钱七分七釐五毫
  额征裁减书办工食银六两
  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三十六两九钱六分七釐四毫额征新増边布银五钱二分一厘七毫九丝二忽额征京山银一十三两七钱九分三釐
  额征滩价银三十五两六分二釐六毫五忽额征白盐八千七百七十六觔四两八钱
  额征白盐折价银七十三两四钱九分五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二渺一漠七糊遇闰加银二两四钱七分五釐
  额征盐砖折价银七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八十一两四钱七分六釐遇闰加银三两五钱一分六釐五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海盈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海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一十九两六钱二釐四毫九丝一忽四微
  额征京山银一十五两八钱七分
  额征滩价银一十一两五钱二分六釐三毫额征白盐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五觔五两六钱额征白盐折价银九十七两九分八釐八毫三丝三忽三微三纎三沙三尘二埃七渺三漠八糊遇闰加银三两三钱
  额征盐砖折价银九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七十八两四钱二分七釐遇闰加银三两四分四釐四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额征裁并青衣工食银十四两四钱
  富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九十一两四钱六分五釐一毫额征新増边布银三钱八毫七丝八忽五微额征京山银一十六两一钱七分
  额征滩价银一十九两八钱四毫五丝
  额征白盐二万九百四十八觔三两二钱
  额征白盐折价银一百七十五两四钱二分二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五埃五渺九漠三糊遇闰加银四两一钱二分五釐
  额征盐砖折价银十一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一百一十一两二钱三分一厘遇闰加银四两五钱一分一厘八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深州海盈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三百一十一两五钱九分三釐三毫额征新増边布银七分九釐一毫四丝七忽一微九纎五沙五尘七埃八渺
  额征京山银四十四两六钱七分四釐
  额征滩价银四两六钱三分五釐
  额征白盐九千五百四十五觔四两
  额征白盐折价银七十九两九钱三分二釐四毫九丝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尘九埃五渺一漠一糊遇闰加银二两四钱七分五釐
  额征盐砖折价银十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六十二两四钱二分九釐遇闰加银二两三钱七分五釐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六十二两三钱七分五釐七毫额征新増边布银七钱一分七釐一毫八丝四忽四微一纎六沙一尘七埃七渺六糊
  额征京山银一十两九钱七分四釐
  额征滩价银五钱四分
  额征白盐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觔十四两四钱额征白盐折价银一百一两九钱二分六釐九毫九丝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尘九埃三渺七漠七糊遇闰加银三两三钱
  额征盐砖折价银十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八十九两三钱七分五釐八毫遇闰加银三两六钱六分三釐三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海润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归并阜财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二百七十二两七钱三分九釐一毫额征新增边布银三钱五分三釐三丝八忽九微八纎七沙六尘八埃
  额征京山银一十一两九钱八釐
  额征滩价银四十五两六钱九分三釐
  额征白盐一万四千四百一十三觔十二两额征白盐折价银一百二十两七钱四釐一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五埃九渺二漠八糊遇闰加银三两三钱
  额征盐砖折价银九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七十六两二钱四分遇闰加银三两二钱六分六釐九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额征裁并青衣工食银十四两四钱
  严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额征边布银八百一十两六钱六分七釐一毫八忽六微
  额征新増边布银一两五钱九分六釐三毫一丝三忽六微
  额征京山银五十二两一钱三分
  额征滩价银八十两一分三釐六毫
  额征白盐二万六千四百八十六觔三两二钱额征白盐折价银二百二十一两七钱九分五釐九毫九丝九忽九微九纎九沙九尘八埃六渺四漠二糊遇闰加银四两六钱一分六釐六毫六丝六忽六微六纎六沙六尘六埃六渺六漠六糊额征盐砖折价银十一两六钱三分八釐
  额征俸粮银一百六十六两一钱一分五釐四毫遇闰加银七两五钱九分一厘六毫
  额征裁汰书办工食银六两
  部运
  旧例部运银四百八十四两一钱四分南北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额编有盐砖银一百八十六两七钱六分如不奉文提取盐砖则将此银解部如奉文提取盐砖即将此银发芦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烧造委官领解所有运送水旱脚价等费南北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共解银四百八十四两一钱四分给发解官收领名曰部运康熙三十年八月运司李法祖念灶戸苦累倡先捐银八十两青州分司捐银六十两沧州分司捐银十两经知各捐银五两共银一百六十两给发解官以为运脚将部运名色永远革除
  帮包
  南北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每年煎办内务府光禄寺盐解官每盐一包给脚价使用等银一两名曰帮包出之场中致吏胥朦胧滋弊雍正十一年盐道彭家屏详请本道自行捐给永远通饬不得派累灶户
  黒土课米
  明万历二十二年戸部题黒土课米各运司所无惟长芦有之初以刮取黒土淋煎成盐工力极省后海潮往来俱为水窟乃舍盐而渔洪武永乐间查出近海场分船只供办近在通州武清县者拨入该县径自办纳嘉靖二十九年御史题准长芦运司利国等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先年奉例认纳课米岁征本色赴各原定仓口输纳近年征收屡后应将利国等场原征天津等仓课米每石折征银五钱司收解部至我
  朝则归天津清军同知每年征收银二百一十七两八钱六分四釐七毫五丝转解布政司交纳
  关请引目
  明制长芦引目每年五月运使委官赴部关引领回验发
  本朝顺治元年令宝泉局刊铸铜板刷印盐引每引纳纸朱银三釐共银二千七百六十四两六钱三分八釐附同正课解交以供刷印各商赴部先纳课而后领引御史未出亰之先运司差管引经承赴京候御史出具印领到部关引领回收贮俟各商领运顺治十六年御史田六善题请照淮浙例先发引而后纳课顺治十七年科臣蒋䕃修因逋欠愈多疏请仍旧赴部先纳课银后按银给引康熙四年戸部题定长芦引目仍照淮浙例先发运司给商纳课永为定例十二年定长芦每年四季盐引豫支户部库银刷印交新差御史带往俟解到纸朱银补库项三十五年覆准铸铜板刷印长芦十一块
  支买盐觔
  明制中盐于边其镇有三曰宣府镇曰大同镇曰蓟州镇宣府仓厫五十二大同仓厫十八蓟州仓厫十一各商赴各边镇报中盐引拨派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纳完米麦豆粟草束各该仓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出给仓钞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钞实收将收过粮草数目申报该镇管粮郎中随将各商报到仓钞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钞比对勘合皆同听商支运
  本朝引不边中各商领引赴批验所截去右边第二角封固具申运司运司又截去右边第一角左边第二角印盖付商支运运司又出结支单内开某商派支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盐若干限以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月日送院印发给商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支盐行文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官稽查买盐数目出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日期行文批验所稽查入坨数目务要依限筑运如过期不缴支单并出入违限指名报院将引目销毁入官仍治以罪在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支买谓之生盐到坨筑包谓之熟盐听候秤掣
  秤掣盐觔
  旧制商盐堆垛在坨赴司告掣运司发批验所查验果与引目相同即具结申司呈验听掣南所有内外两坨北所有新旧两坨未掣者在外坨旧坨已掣者在内坨新坨南所六引为一堆北所九引为一堆每堆为之一𡏢十𡏢谓之一垛南所秤掣盐觔自外坨抬入内坨谓之旱掣北所秤盐觔自旧坨抬入新坨谓之水掣其秤掣之法各商引盐少者㡬次多者㡬十次每掣一包过小筹一根掣二十包过大筹一根是为一次委官就签筒二十根内信手掣一签系第㡬号则掣第㡬号包若额外多出盐觔作多出数算原每引共二百二十五觔康熙十六年部议将割没等名摊入正项每引加盐二十五觔加课七分每引共二百五十觔雍正元年九月部议将长芦现行盐觔每包再加盐五十觔以三百觔为一包加盐而不加课长芦积欠一百数十馀万新旧钱粮乃得按限征收报部
  水程验单
  旧制凡行盐地方该运司备查州县里分岁用食盐若干开申巡盐衙门照数批行运司塡给水程行令各商前往行盐地方发卖卖完之日同引目一并缴部存查
  本朝定例商人运卖官盐本商先行具呈盐院挂号半印给发某字某号水程验单运司开塡引数商名印盖付与商人某伙计某运赴地方发卖盐包到日该管官司将商人所执水程引目及验单查对原阙名与水程印盖原阙同方许发商自行货原阙
  尽价足毕日该州县即将引目截去
  一角同水程一并缴司验单缴院查销以定考成如有留匿旧引夹带影射及无运司印盖水程并无盐院验单或盐觔号名不同或越境货卖等弊即系私盐地方官即行申报治罪至所在官司若有抽取引牙给票缴引等税淹滞盐货与卖毕不缴退引者俱以违法科敛论
  循单环照
  往例京盐系商人各自领引运京照依时价发卖后在京议立长芦馆挨卖名曰轮勾日久司事不均课欠累累康熙五十四年覆准将长芦京馆永行禁革令合纲保老成之商在广渠门张湾催课登账又委员发盐收课设立循单环照循单给发京商凡遇铺戸买盐即将某县铺戸某于本年某月某日某商某字㡬号引盐若干包塡注明白给与该铺戸收执前赴张湾委官处投换环照䕶盐由广渠门挂号进京循单交委员收缴运司环照给发委员凡有铺戸执循单领盐者该员验收仍照单开商铺姓名盐包号数塡明环照内换给铺戸䕶盐进京该员照单查发速催起运不许停留亦不得借端掯延该铺戸若无环照或绕道进城并盐包号数不符者即属私贩沿途巡役人等查拏解赴运司按律治罪其环照著铺戸即呈该县限月终彚缴运司
  阅坨放关
  旧例四季秤掣后因夏水涨而冬水涸改为春秋二关春关不过三月秋关不过八月故巡盐差期例于九月二十三日更替旧院差满封关直待新院莅任批验所备具各商在坨引盐清册申送运司转呈盐院示期阅坨亲行秤掣如有多出盐觔当即惩治各商于秤掣后将水程先赴天津道及清军厅挂号然后赴运司及北分司批验所挂号仍造册呈送盐院听候亲临盐关开放船只间或抽包秤掣重轻有无私弊近日司盐政者随时验放不拘春秋二关商尤称便
  征收起解
  明制征收钱粮上有限期每限库大使照部颁法马同交课商人当堂估兑贮库其起解钱粮分作上下半年两次先期运司拟定解员呈请盐院委令解纳其经过地方巡捕官督兵䕶送出境其解费商人于交课时即照引数每年带输银一分五釐先期完足贮库以为正兑添兑解官解吏盘费鞘木铁篐凿字工价并雇车骡等用计引派征所征即供所解
  本朝因之惟征解随时不立限期至于追比逋课乃立限期如起解若干运司委官一员备具连环批回详请盐院挂号起解报明天津总镇拨兵䕶送出境沿途州县亦各拨兵递相䕶送到京赴戸部交纳领回批文运司验明呈盐院销号如奉部文提解某省某处兵饷若干两限何月何日起解则赴直隶巡抚衙门请领勘合报眀盐院具题即遵照部限起解某处交纳亦领取批回勘验附卷
  奏销限期
  盐法定例按年销引完课每年奏销限以五月为期设有未完有司按分数议处至于岁有丰歉或至盐壅课逋又或御史更替不克依限奏销题请展限
  缴销残引
  各商引盐卖完督销之州县将引目拆封截去左边第二角封固同水程申缴运司验单申缴盐院运司将残引发该吏查明仍贮架阁库俟一年残引催齐运司具批差役仍缴戸部掣批附卷存案康熙十四年部咨题报销引之日务将节年残引查明年分已未缴数目尽行彚同奏销册解部
  通融代销
  康熙二十九年议准长芦巡盐御史江蘩直隶巡抚于成龙会题各商积引难销情愿告运别属易销之处通融代销康熙四十二年直隶巡抚李光地题近来积盐销完请停代销雍正元年议准长芦巡盐御史莽鹄立题长芦商人行盐地方苦乐未均仍照代销之例通融运卖
  分年带征
  康熙三十五年覆准将三十四年运米朝鲜海船给与长芦纲商运盐使用其造船帑本五万六千五百有零自三十六年为始分作五年带征三十七年覆准三十三三十四年运送
  盛京米石商人急公将二年水脚尽行捐助又不得行盐殊为竭力本年盐课银十九万八百馀两分为四年于明年为始每年带征一分四十三年题准将众商应交四十三年盐课银四十四万两分为五年带征五十年题准本年引课二十一万二千六百四十八两零亦分作五年带征五十四年覆准将历年商欠五十四万馀两分作十年带征又五十九年商欠九万五千七百九十馀两自六十年起亦分为十年带征六十年议准岁旱盐船阻运本年课饷暂行停征雍正元年题准自康熙五十四年起至六十一年止商欠一百一十七万六千两零又本年应征课银四十三万二千馀两共一百六十万九千馀两将本年正课照例完纳其历年积欠分作十二年带征自雍正二年起每年应完银九万八千馀两
  京城引窝
  康熙五十八年覆准商欠课银现在征解京城窝引商人历年积欠向有该御史衙门馀银每年捐出补还其包课馀引著落长芦众商纲均匀分认行销至五十九年间题准宛大两县包课馀引三万五千三百一十三道令众纲商分认行销六十一年覆准宛平八州县引窝价值银两分作九年带完
  收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雍正元年题准长芦课银留官本五万两委沧州分司收买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盐陆续发商告运官本随课兼收按年造报所得羡馀银令运司详明接济京引穷商
  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灶由单
  康熙十六年题准将长芦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灶戸地丁钱粮十八年为始刊刻由单分送戸部戸科查验给散各灶戸二十八年议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灶向无全书刊刻易知由单易于稽核不必改造赋役全书
  赃罚
  赃罚之设因各商所掣盐包内有额外多筑者割其盐而没于官复计其赃罚之其赃罚分数酌量地方大小纳赎多寡为定长芦赃罚有二一曰巡盐赃罚一曰开归赃罚明万历九年戸部议覆长芦御史曹一⿳䒑⿲止自匕⿱儿夂 -- 夔题称本衙门例有赃罚银两解部旧额新加共解银三千四百两此巡盐赃罚也万历十七年河东御史秦大䕫题称河南开归所属三十七州县原隶河东者俱改食芦盐原额解部赃罚银一千七百两所属州县已分割强半赃罚亦应照数减半部议将河南赃罚银一千七百两内九百两仍归河东其八百两行令长芦御史照数解部此开归赃罚也其后巡盐衙门赃罚历年増减不一开归赃罚止八百两
  本朝顺治十二年巡盐御史王秉干题定巡盐衙门赃罚银二千三百两开归赃罚银仍旧八百两共赃罚银三千一百两
  坨租
  坨租者堆盐地租也南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皆有坨地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坨地在沧州西门外西北隅有盐坨一区界址相连而坨分内外凡各商在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做筑生盐运赴盐坨谓之外坨各商将生盐改筑熟盐配引掣出堆贮盐坨谓之内坨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坨地向系各商自买非官地也故无地租北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坨地在天津河口有新旧两坨立石碑为界石碑以南至李家楼止谓之旧坨各商从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运到生盐堆贮旧坨石碑以北至盐关口止谓之新坨各商告运秤掣熟盐提贮新坨此坨租在顺治年间原系銮仪卫庭燎厂所征金灯火把苇地钱粮后庭燎厂裁苇地交与商人堆盐于康熙元年改作坨租银四千零二两其征收坨租顺治九年令青州分司管理续改归天津饷司又改归天津道康熙六年七月戸部议准青州分司掣运放关无时不莅于坨应仍归青州分司征收解部
  皇盐厂房租
  皇盐厂在天津城北前明堆贮贡盐之地原有官厅数间因此地与盐关相隔缷运不便凡运到贡盐本司自行捐资就近赁卸商坨堆贮此地遂废而屋亦倾至顺治十三年有穷民小脚人等搭盖草棚栖身康熙八年附近居民相续筑草房一百二十间每年官收租银五十八两五钱以为赁坨堆盐之用
  西沽白盐厂房租
  白盐厂官基一段在西沽地方前阔五丈二尺后阔六丈长二十七丈原系堆贮
  御用白盐之地日久不用为正蓝旗佐领下侵占前后盖房三十间又占空地一块康熙二十五年运司杨霖查出照天津官地民人盖房纳租之例前面门房每间租银九钱后面住房每间租银七钱空地一块租银二两共租银二十五两三十二年烧毁门面房五间后面房七间应除收租银九两四钱尚有房一十八间至今征收租十五两六钱
  私盐赎变
  私盐赎变原系州县巡役现获私贩盐徒招拟定罪许其纳赎并盐物变价银两贮库抵解更名食盐变价以及支发门皂工食如其不敷运司捐足若有馀银则另解刑部
  更名食盐变价
  更名食盐原系前明赵藩食盐也因康熙八年御史孟戈尔代题本内有赵府二字奉
  旨饬行故改为更名食盐字様应变价银一百零六两六
  钱四分八釐八毫
  昌平牙税
  昌平房山良乡顺义怀柔密云延庆七处之盐先年俱在通州发卖前明定额每引纳牙税二分一厘六毫小馀盐银五毫共二分二釐一毫年终彚解后因小民不便听商人径装昌平等处自行发卖不纳牙税万历年间戸部题请七处之盐仍归通州发卖行之未㡬诸商苦告不便于是戸部据巡盐御史条议七处之盐仍听商运其牙税悉照旧额责令运司征收解部济边
  本朝顺治六年起定额昌平等七处牙税应征银三百两仍照旧征解永为定例
  怀属赈济盐丁
  河南怀庆府属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原食河东之盐其赈济盐丁银数即照额引多寡为定自康熙二十四年戸部奏请怀庆六属俱改食芦盐其赈济盐丁每引纳银一分二釐四毫三丝九忽四微三纎六属共纳课银一万七千四百三十五两七钱五分八釐九毫三丝六忽五微应该纳赈济盐丁银四百六十三两三钱八分一厘二毫六忽九微三纎俱令长芦新招商人照河东引课认行
  陈西输租
  河南陈州西华项城沈邱舞阳商水等六州县原食淮盐后因淮运维艰引壅课绌于康熙二十七年改食芦盐随经河抚咨称怀庆等属向食河盐于康熙二十四年改食芦盐仍照开封之例入店输租今陈西等属改食芦盐亦因照开怀二府一例由卫辉输租康熙二十九年议准陈西等属向食淮盐原无输租之例应由濬县立厂不便强其绕道卫辉以输额外之租仍令该商照额输租就近纳于运库以裕国赋陈西等属共额引二万四百十九引照卫辉输租之例每引该征银八釐共该征银一百六十三两三钱五分二釐征收报部
  裁汰俸工规例
  长芦运司各官俸粮银两自顺治十四年裁其所裁之银每年征解一百九十一两四钱一分二釐至运司各衙门书办工食银两自康熙元年裁其所裁之银每年征解银二百四十两雍正元年都察院题准长芦盐差笔帖式并无缮写事件应照关差例停其差遣将伊分内应得银两交与运司解送广储司
  裁汰俸粮心红纸张工食
  康熙七年四月戸部题定盐院运司运同运副运判心红纸张银及门皂等役工食银量留足用其馀全裁康熙十四年戸部奉
  旨将运司运判俸银心红纸张银并各役工食银暂行减半至康熙十六年戸部刊刻由单内开南北十六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额征俸粮心红纸张裁汰工食等银一千九百五十九两五钱七分二釐遇闰外加俸银六十九两七分九釐六毫九丝二忽七微照额彚征解部
  吏班银
  吏班银两原系候缺吏典所出后本司吏典俱系遵例召募并无候缺者顺治十二年巡盐御史王秉干题定吏班银三十六两每年遵俸征收解部
  铜觔脚价
  康熙十八年九卿会议各省盐差关差一体买铜长芦派二十五万觔动支课银一万两采买十九年御史罗秉伦条奏停止四十一年部议准照十八年旧例动支课银办买每铜一觔开销银一钱外脚价照各关例出银五分长芦派铜二十五万觔巡盐御史
  按引均派长芦派认三分之二山东派认三分之一长芦派铜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觔应捐脚价银八千三百三十三两三钱盐院运司青沧两分司同捐四十三年部议増派各省盐差长芦派铜十五万觔巡盐御史亦照前按引均派长芦派铜十万觔应捐脚价银五千两盐院运司青沧两分司公捐四十五年部议索柱等买铜银两准于江苏安徽布政司库支领采买其各盐差应捐脚价银两俱入正项钱粮额内奏销五十二年部议分派各省盐差长芦派铜十七万觔巡盐御史亦照前按引均派长芦派铜十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三觔应捐脚价银五千六百六十六两六钱五分以上前后共捐脚价银一万八千九百九十九两九钱五分盐院捐银九千一十一两一钱八分运司捐银三千八百六十五两八钱一分青州分司捐银五千四百二两六钱二分沧州分司捐银七百二十两三钱四分
  解送河工银两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总河于成龙大学士伊桑阿等奉
  上谕两淮长芦两广河东福建各盐运使每年应得者尽足用度存留馀银著解送河工若伊不将馀银交出滥派商人从重治罪本年长芦运使靳襄解馀银一万两
  捐除重耗
  长芦等处各盐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大使从前分要简缺以给养廉有三百两二百两不等其银无别项可充俱取足于火耗在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官胥以火耗既抵养廉借词舞弊任意加増每两有重至二钱三钱者雍正十一年盐道彭家屏亲历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访查确实念民灶俱
  朝廷赤子征收火耗灶戸岂得独重因为画一每两止许加耗银一钱五分违禁私増按律参治重耗既除灶戸获甦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员之养廉无给不得不别为区画除各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员养廉银有在商人领引运盐交课时支收可足三百二百两之额无庸别议外其芦台海丰严镇三要缺兴国富国越支济民石碑归化等六简缺共该养廉银二千一百两并无别项补充惟本道养廉原银一万两分司养廉原银五千两在各商完课及引盐过关时交纳行之已久家屏与分司运同委曲酌量于此一万五千两内每年共除银二千一百两以足九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员养廉之数重耗永革详请盐院鄂礼
  题逹于本年三月十四日奉
  旨是钦此
  计典考成
  定例直省盐课每年巡盐御史及兼理盐法巡抚开列属官职名分数具奏其州县原额并完欠细数运司及管盐法司道彚造清册送部查核
  康熙七年题准巡盐御史所辖官员如有贪酷不时纠参外其举劾一年一次 长芦所辖方面官三十七员应荐一员有司官三百四十四员应荐五员如
  但有荐举而无参劾者将所荐之官不准如荐举过额及滥举贪酷官员并不干盐政而举者或有钱粮盗案未结而荐举者照例分别降调康熙十五年题准长芦运同运判首领属官止从本衙门运使注考径送抚按
  雍正元年吏部题定嗣后大计之期除卓异八法仍照旧例举行其不入举劾各官知县知州运同运判系经征钱粮之员注其管收除在实数若干委无亏空居官注其操守才具若何年力政事若何该管上司遵照新颁考语册式出具并无亏空印结报部御史运使分司及各州县考成兴贩私盐各官失察均有定例不备载
  盐禁
  定例凡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灶照额煎盐大使亲验按月开报运司如有𨼆匿以通同治罪其商人不许混派杂役行盐水程塡明卖销地方完日同引缴查不得告改或盐引焚溺取具地方印结察实补买
  顺治十七年题准盐场设立公垣场官专司启闭凡灶戸煎盐俱令堆贮垣中与商交易如藏私室及垣外者即以私盐论商人领引赴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亦在垣中买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官验明放行倘有私贩夹带等弊该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官役一并重处
  顺治十八年题准巡盐御史亲历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分清丈灶地归还灶戸不许豪右隐占
  又题准夷盐不许侵入长芦行盐之地如有违越照私盐参处
  康熙五年题准天津大沽盐船出口巡盐御史印给号票填明人数地方防汛官查验放行如无印票及人数不符并夹带违禁货物者拿获治罪地方文武官疏纵者照所定出境例处分康熙十五年题准各官该管界内有私煎贩买者系衙役革职系军民人等降三级调用如旗下人私盐贩卖本主自行拿获者免议
  康熙六年閠四月戸部覆准装盐船只别无小河可通必从天津大沽出口由海边行走仍照顺治十三年定例令船戸领巡盐御史印票赴海防大沽营将验明出入船到东省令海丰县挂号并会东省河口汛防官兵巡检司查验放行如无印票及夹带私货等弊严查拿解治以重罪该管文武各官不能查获者俱照顺治十八年所定出境之例处分
  康熙五十一年戸部覆准长芦巡盐御史穆哈连疏称每岁回空粮船买载私盐自徳州直抵江南任意售卖请
  敕漕运督臣遴选能员协同徳州卫弁専司盘查私盐如有夹带事发将地方官即行题参送部照新例严处雍正元年八月巡盐御史莽鹄立等遵
  旨会议小民兴贩私盐其始不过希图小利或十馀人或二三十人结伴兴贩原无强横迨至日久利之所在
  即有地方光棍出为帮头或称将头将人盐引入村荘按戸口大小洒派约时收价肆行无忌人愈众而盐愈多地方文武各官虽严行巡缉莫可如何今欲绝私盐必先令地方官密访本地为首之人缉拿务获按法重处馀皆开释既无领袖则所贩私盐不过零星分卖其势已孤斯缉获自易部覆允行
  私煎搀和私贩拒捕等俱有定例不备载








  畿辅通志卷三十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八
  兵制
  成周之制天子之六军皆取于六乡其馀甸稍县都之师大都以备守卫其有征伐虽各以师从而大司马所帅六乡之赋为多征以甘誓之召六卿管子之参国五鄙则是乃三代之通制也唐之府兵通天下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在关中者二百六十有一所以强干弱枝建威销萌故论者咸谓三代而后兵制惟兹为善幽燕突骑自古为天下雄自宋以前常为北州重镇辽金之兴并以为根本设兵益众元明一统皆建都于兹所置畿内之兵据险要守列城者与各路等凡有征伐皆调各路之兵而都下之兵不过以备宿卫久而军政弛纵冗滥滋多本末并弱终以不振我
  朝定鼎聚重兵于京师而总理畿内军务则有提督四镇各置总兵官天津则有水师都统郡及州县将校以次分守而凡征讨不庭皆大出禁旅以控驭诸军是以天戈所挥应时扫荡威棱远抗精神折冲实与成周司马九伐之法盛唐关内府兵之制先后同揆故具列
  本朝军政而别录自汉以降略可考者附志于后云京营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一员
  左翼步军总尉协理三营一员
  右翼步军总尉协理三营一员
  按旧制九门步军系兵部职方司汉主事専管康熙十三年改设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一员两翼总尉各一员旧设三营各参将一员游击一员把总五员原属督捕管辖康熙三十年改归九门提督统辖于各营员额又増设守备千把等员
  京城内九门
  正阳门城门尉二员满洲官以下同
  城门校二员满洲官以下同
  千总二员绿旗官以下同内外十七门原设指挥千百户顺治四年改为千总八旗甲兵共二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安定门城门尉二员
  城门校二员
  千总二员
  镶黄旗甲兵三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徳胜门城门尉二员
  城门尉二员
  千总二员
  正黄旗甲兵三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东直门城门尉二员
  城门校二员
  千总二员
  正白旗甲兵三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西直门城门尉二员
  城门校二员
  千总二员
  正红旗甲兵三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朝阳门城门尉二员
  城门校二员
  千总二员
  镶白旗甲兵三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阜成门城门尉二员
  城门校二员
  千总二员
  镶红旗甲兵三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崇文门城门尉二员
  城门校二员
  千总二员
  正蓝旗甲兵三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宣武门城门尉二员
  城门校二员
  千总二员
  镶蓝旗甲兵三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京城外七门
  东便门城门尉一员汉军官以下同
  城门校二员汉军官以下同
  千总二员绿旗官以下同
  镶黄旗甲兵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西便门城门尉一员
  城门校一员
  千总二员
  正黄旗甲兵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广渠门城门尉一员
  城门校一员
  千总二员
  正白旗甲兵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广宁门城门尉一员
  城门校一员
  千总二员
  正红旗甲兵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左安门城门尉一员
  城门校一员
  千总二员
  镶白旗镶蓝旗甲兵共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右安门城门尉一员
  城门校一员
  千总二员
  镶红旗甲兵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永定门城门尉一员
  城门校一员
  千总二员
  正蓝旗甲兵十名绿旗门军四十名
  南苑门
  总管一员
  防御八员
  巡捕三员
  中营
  参将一员
  游击一员
  东南二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西南一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外正东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外东南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外正南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海子墙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分防大通桥把总一员
  南营
  参将一员
  游击一员
  东南一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西南二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外南一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外南二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外南三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分防大通桥二闸把总一员
  南营分防
  畅春园原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康熙五十一年増设额外守备一员
  守备二员 把总一员
  南营分防
  浄明园
  把总一员
  南营分防
  圆明园雍正元年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北营
  参将一员
  游击一员
  内北东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内北西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外东北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外西北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外西一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分防大通桥把总一员
  按三营经制兵共三千三百名内马兵一千二百名步兵二千一百名俸饷银两草豆或支本色或召买折干俱由户部支领康熙四十三年议准三营兵丁应支米石令仓场侍郎照八旗兵丁给米之例在京支给
  四路捕盗康熙二十七年雍正十一年各増外委把总一员十二年改步战兵二十名东路驻札通州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六十名步战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银三千四百一十两四钱
  南路驻札黄村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六十名步战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银三千四百一十两四钱
  西路驻札芦沟桥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六十名步战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银三千四百一十两四钱
  北路驻札沙河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六十名步战兵二十名守兵二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银三千四百一十两四钱
  分守
  陵寝各设总管一员副总管二员每旗拖沙喇哈番世职二
  员八旗防御十六员笔帖式二员
  丰润县
  孝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又总管随身甲一名每岁应支银二千八百九十二两
  孝东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每岁应支银二千八百八十两
  遵化州
  昭西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每岁应支银二千八百八十两
  景陵
  八旗甲兵八十名又总管随身甲一名顶马三名每岁应支银二千九百二十八两
  多罗郡王下甲兵二百二十五名每岁应支银八千四百六十两米四千九百五十石
  辅国公下甲兵五十三名岁支米一千一百六十六石
  蓟州
  妃园寝每旗拖沙喇哈番世职一员八旗防御八员雍正二年増设笔帖式一员甲兵四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四百四十两
  驻防顺治二年分遣八旗官兵驻防历年更置増设
  采育里
  正蓝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二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良乡县
  正红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二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固安县
  镶红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二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东安县
  镶蓝旗防守尉一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三河县
  正白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二员
  骁骑校二员康熙三十四年
  甲兵一百名每岁应支银三千六百两米二千三百石
  宝坻县
  镶白旗防守尉一员康熙十二年设
  防御二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昌平州
  正黄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二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顺义县
  镶黄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二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霸州
  正黄正红二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各一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古北口
  正黄镶白正红正蓝四旗防御四员原设二员康熙二十三年増设二员
  笔帖式一员
  甲兵一百名每岁应支银二千四百九十六两米二千三百六十五石五斗
  独石口
  镶黄正白镶红三旗防尉三员原设二员康熙二十三年増二员五十年以一员移驻千家店
  甲兵一百名每岁应支银二千四百四十八两米石在宣属屯粮内支给
  千家店
  防御一员康熙五十年
  甲兵四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两米石在宣属屯粮内支给
  冷口
  正黄正蓝二旗防御二员康熙九年设一员二十三年増设一员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二百二十四两米一千一百石
  罗文峪
  正白镶蓝二旗防御二员康熙九年设一员二十三年増设一员甲兵四十名每岁应支银九百八十四两米八百八十石
  喜峰口
  正黄镶红二旗防御四员原设二员康熙三十二年増设二员甲兵一百名每岁应支银二千四百九十六两米二千二百石外宽城驿旧设甲兵二名雍正九年㧞补把总岁支俸干银一百二十二两四钱
  永平府
  镶白镶蓝二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二员
  骁骑校二员康熙三十四年
  甲兵一百名每岁应支银三千六百两米二千三百石
  玉田县
  镶黄正白二旗防守尉一员康熙十二年
  防御二员
  骁骑校二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
  一百五十石
  滦州
  镶白正蓝二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各一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一千八百两米一千一百五十石
  山海关至威远堡等边八门每门
  守御一员
  拨什库一名兵十名
  保定府
  正红镶红二旗城守尉一员
  防御四员
  骁骑校四员
  甲兵四百一名每岁应支银一万三千七百四十五两四钱米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二石二斗
  雄县
  镶红镶蓝二旗防守尉一员
  防御二员
  笔帖式一员
  甲兵五十名每岁应支银二千一百一两七钱米一千二百九十九石
  天津水师营雍正四年
  都统一员
  协领四员
  佐领四十八员
  防御四十八员
  骁骑校四十八员以上俱满洲缺
  协领二员
  佐领十六员
  防御十六员
  骁骑校十六员以上俱蒙古
  领催前锋甲兵二千名炮手一百四十四名马二百匹每岁应支俸饷马干等银六万六千九百二十三两米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七石四斗五升截漕支给
  附载教习守备二员千总七员功加五员捕盗正舵工四十名伙长十六名副舵工押工正缭手正碇手正阿班正舢班共一百二十名副缭手副碇手副阿班副舢班共六十名水手三百名每岁应支俸薪工食等银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九两一分一厘九毫九丝二忽米一千九百二十九石六斗截漕支给
  沧州
  正白镶白二旗城守尉一员
  防御四员
  骁骑校四员
  甲兵三百一十一名每岁应支银七千八百三十六两米六千八百四十二石
  宣化府右卫
  满洲将军一员康熙三十三年
  左右翼副都统二员
  镶黄旗协领一员八旗总一员
  八旗满洲佐领各五员
  防御各五员
  骁骑校各五员
  八旗蒙古佐领各二员
  防御各二员
  骁骑校各二员
  八旗新蒙古佐领各四员
  骁骑校各四员
  汉军火器营
  镶黄旗协领八旗总一员
  佐领各一员
  防御各一员
  骁骑校各一员
  满洲蒙古兵二千名汉军火器营兵一千名其俸饷银米俱由户部支领
  张家口
  总管一员
  防御八员
  甲兵一百六十名其俸饷银俱由户部支领惟每岁应支官兵俸月米三千九百七十石五斗在万全县仓支给
  热河雍正元年
  总管一员
  副总管二员
  佐领十六员
  骁骑校十六员
  甲兵八百名其俸饷银米俱由户部支领
  郑家口雍正元年
  城守尉一员
  佐领六员
  防御六员
  骁骑校六员
  甲兵六百名其俸饷银米俱由戸部支领
  镇戍
  保定督标营
  总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员
  左营
  中军副将一员
  中军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左哨千总一员
  右哨千总一员
  左哨把总二员
  右哨把总二员
  右营
  游击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左哨千总一员
  右哨千总一员
  左哨把总二员
  右哨把总二员
  两营共马战兵二百名守兵七百四十四名每岁应支俸饷米折马干等银二万一千五百九十七两二钱九分六釐四毫
  前营雍正十一年増设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后营雍正十一年増设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两营马战兵八百名步战兵一千二百名每岁应支俸饷米折马干等银六万六千九百五十八两四钱九分四毫
  保定城守营辖易水新雄二营雍正十二年添把总一员马兵二十三名步战兵六十九名
  守兵二十五名

  参将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原设三员顺治七年裁二员
  千总二员
  把总五员原设四员雍正十二年増设一员
  马战兵二百五十三名步战兵六十九名守兵五百七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万一千五百九十九两八钱四分五釐二毫
  易水营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十一年増设千总一员马兵十名守兵四十名又十
  二年増设把总一员马兵四名步战兵二十一名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雍正十一年增设
  把总二员一员驻防蠡县分汛高阳
  马战兵五十八名步战兵二十一名守兵二百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六千四百两七钱九分三釐六毫
  新雄营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七十九名守兵一百七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六千二百八十二两三钱九分三釐六毫
  紫荆关原设副将一员康熙三十二年移驻正定营其正定营参将移驻于此辖白石口广昌营
  浮图峪乌龙沟宁静安五营

  参将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五十四名守兵三百五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八千二百一十两二钱四分五釐二毫
  白石口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十五名守兵一百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二千五十九两五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二百九十七石六斗豆二百二十三石二斗
  广昌营雍正十二年新归
  都司一员
  马战兵一十五名守兵六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一千四百五十两五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一百八十四石八斗豆一百三十八石六斗
  浮图峪
  把总一员
  马战兵二名守兵五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七百七十二两八钱米一百三十四石四斗豆一百八石
  乌龙沟
  把总一员
  马战兵二名守兵五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九百七十四两四钱
  宁静安
  马兵一名守兵二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百八十二两二钱米七十二石豆五十四石
  马水口原设参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十年裁改设都司辖大龙门金水口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七十三名守兵二百八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七千四百九十两七钱九分三釐六毫
  大龙门
  把总一员
  守兵六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八两
  金水口
  守兵三十名每岁兵饷米折等银四百六十八两
  沿河口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辖平罗营
  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五名守兵一百五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七百八十三两一钱九分三釐六毫
  平罗营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十年
  把总一员
  马战兵五名守兵五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七十二两二钱
  泰宁营雍正八年设辖水东村
  副将一员
  中军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战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三百六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六千五百二十二两一钱八分七釐六毫
  水东村雍正八年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原一员雍正十年増设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二十名守兵八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四百六十一两九钱五釐九毫
  天津河标营
  总督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员
  左营原通协之务关路营雍正十年改拨河标左营
  副将一员原设游击康熙四十年改设参将雍正十年改设副将
  中军守备一员康熙四十年将漷县营守备移归于此
  千总一员
  杨村千总一员原守备康熙四十年裁改设千总
  把总三员
  香河把总一员原守备康熙四十年裁改设把总
  马战兵一百一十三名守兵四百四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一万四百八十八两七钱六分三釐九毫九丝二忽米折银一千九百九十四两四钱
  右营原通协之张湾营雍正十年改拨河标右营
  游击一员雍正十年増设
  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雍正十年增设
  把总六员原二员雍正十年増设四员
  马战兵八十名守兵二百七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七千八十两四钱四分五釐五毫九丝六忽米折银一千二百六十七两二钱
  武清营
  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内一员分防凤河营
  马战兵三十七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三千五百八十四两七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米折银六百五十一两六钱按旧制武清营原系通协所辖康熙四十年改属天津镇雍正十年拨河标营辖
  宝坻营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六名步战兵二十四名
  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
  宁河县把总一员雍正十二年増设归宝坻营辖
  马战兵三十九名步战兵二十四名守兵一百三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千七百四十六两四钱五分七釐四毫米折银六百九十四两八钱按旧制宝坻营原系通协所辖康熙四十年改属务关营雍正十年并拨河标营辖
  永定河道
  千总二员雍正八年増设
  把总二员原一员雍正八年増一员驻石景山
  河兵六百名石景山河兵三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九千九百零九两六钱
  古北镇康熙二十九年设总兵官一员雍正元年改设提督辖三屯石匣山永三协昌平河屯二营原设中右两营兵一千四百名九年増设左营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六百名十二年裁并石匣协改设提标前营左右两军又裁新増马兵二百四十名步兵三百六十名
  古北口提督一员
  中营
  中军参将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左营雍正九年増设
  游击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右营
  游击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看守
  行宫千总二员原设五员雍正二年裁三员
  三营新旧马战兵六百五十名步兵一千七百五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七万二千九百八十七两七钱一分四毫米四千三百二十石豆二百六十四石
  蓟协三屯营原设总兵官一员顺治四年裁改设蓟州副将原属天津镇辖康熙二十九年
  拨属古北口改为三屯营辖遵化城守蓟州城守喜峰路潘家口四营

  副将一员
  左营
  中军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五十八名守兵一百三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千三百二十三两六钱五分一厘五毫九丝六忽
  右营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五十九名守兵一百三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千七百六十八两九钱五釐六毫
  遵化城守营原设副将都司各一员顺治六年裁都司十年裁副将改设游击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二十名每岁应支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千一百一十七两二钱五分七釐六毫
  罗文峪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守兵五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八百四十一两二钱
  按旧属松棚路都司所辖之罗文峪大安口鲇鱼关康熙二十九年改隶遵化城守营雍正二年将罗文峪等营改属马兰镇辖十年复将罗文峪归还蓟协原营
  蓟州城守营原设参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裁参将十一年裁守备改设都司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七十三名守兵一百五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千六百七十七两五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
  按旧制蓟州营兼辖黄崖口将军关二汛雍正二年改属马兰镇辖
  喜峰路原设参将都司各一员顺治六年俱裁改设游击守备康熙二十三年守备裁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马战兵三十六名守兵一百二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三千八百三十九两七钱三分九釐六毫
  李家峪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守墩兵四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七百七十八两八钱
  青山口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守墩兵五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八百五十六两八钱
  太平寨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设都司千总各一员康熙二十三年都司裁
  千总一员
  马战兵六名守兵五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一百一十两
  白羊峪
  把总一员
  守墩兵二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百一十三两六钱
  擦崖子
  把总一员
  守墩兵二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百一十三两六钱
  榆木岭白羊峪擦崖子榆木岭原各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俱裁设操守康熙元年俱改设把总把总一员
  守墩兵二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百二十两
  潘家口原设守备一员雍正正十年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十名守兵五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四百七十六两六钱五分七釐七毫九丝九忽
  松棚路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改设都司千总各一员康熙二十九年将都司移驻玉田营千总一员
  马兵五名守兵五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一百四十七两八钱
  按松棚路龙井口康熙二十九年改隶雍正四年将松棚路改属马兰镇辖十年复改归蓟协原营
  龙井关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守兵三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百九十一两六钱
  提标前营左军康熙二十九年设石匣协辖石匣城守密云城守顺义营石塘路古北路曹家寨六营雍正十二年并石匣营改为提标前营左军辖密云城守石塘路曹家寨三营裁副将改游击一员又裁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三员共裁马兵四十三名步兵一百七十三名
  游击一员原设副将雍正十二年改设游击
  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二员原设二员康熙五十三年调驻河屯营一员雍正十二年裁并石匣营増设一员
  把总三员原设四员雍正二年裁二员十二年裁并石匣营増设一员
  马战兵九十一名步兵一百四十七名守兵二百一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七百四十九两一钱三釐二毫本色米三百三十一石二斗豆二百九十九石七斗
  按旧制石匣协原属宣化镇辖康熙二十九年拨属古北镇雍正二年将所属之墙子路拨属马兰镇辖石匣城守营原设密云总兵官一员驻札石匣城顺治五年裁改设副将六年増设守备二员康熙八年裁副将改设游击并裁守备一员雍正七年将游击守备改驻新设顺义营十二年将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全裁并归石匣协改为提标前营左军
  密云城守营原设参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十六年参将裁雍正十年守备改设都司都司一员
  马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五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共四千一百一十五两九钱一分三釐五毫本色豆一百一十六石一斗
  石塘路原设参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俱裁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白马关把总一员
  大水峪把总一员
  马兵四十九名守兵一百九十五名台兵一百一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七千一百七两三分四釐六毫本色豆一百六十四石七斗
  曹家路寨原设游击一员顺治六年
  都司一员原设守偹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把总一员
  黑峪关把总一员
  吉家庄把总一员黒峪关吉家庄原各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俱裁设操守康熙元年俱改设把总
  马兵二十八名守兵一百一十名台兵五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千八两五钱一分三釐六毫本色豆一百二石六斗
  提标前营右军原设古北路参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俱裁改设都司雍正十二年
  为提标前营右军辖顺义漕河二营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司马台把总一员
  潮河川把总一员
  马兵四十五名守兵一百七十九名台兵四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千五百二十五两一钱九分三釐六毫本色豆一百四十八石五斗
  顺义营雍正七年设将石匣营游击守备移驻于此増设把总一员雍正十二年裁游击将把总
  改归昌平等原营裁马兵三十六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

  守备一员
  马兵二十四名守兵九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六千五百九两七钱二分五釐六毫本色豆一百九十四石四斗
  漕河营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马兵十六名守兵五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五百八十五两九钱二分本色豆四十八石六斗
  昌平营原设副将一员中左右前后五营顺治八年裁副将改设参将止留守备一员辖汤泉营
  黄花路居庸路镇边路怀柔城巩华城六营

  参将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原设千总把总各一员康熙五十四年雍正二年复设
  把总一员
  汤泉营守备一员康熙五十四年
  把总一员
  马兵八十四名守兵三百四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九千五百六十五名一钱五分一厘九毫八丝八忽
  黄花路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设都司千总把总各一员康熙三十六年调巩华城将巩华
  城守备把总移驻于此増设把总一员分防慕田峪黄花镇

  守备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六十三名台兵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千六百五十四两九钱五釐九毫九丝六忽
  居庸路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八年裁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原设一员雍正十二年顺义营改归一员
  八达岭把总一员
  马战兵五十三名守兵二百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千八百一十四两三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
  镇边路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横岭城把总一员
  长峪城把总一员横岭城长峪城原设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马战兵三十八名守兵一百六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千五百八十一两三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
  怀柔城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康熙六年复将八达岭守备移驻于此雍正十年改设都司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十七名守兵六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九百八十一两五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
  巩华城详前黄花路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四十九名守兵一百四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千六百六十五两九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
  居庸驿
  甲兵一百名每岁兵饷马干米折等银三千九十两
  榆河驿
  甲兵一百名每岁兵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五百六十两
  山永协原设游击一员顺治六年裁改设副将辖山海石门燕河建昌四营
  副将一员
  左营
  中军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原设二员康熙三十二年裁一员
  马兵四十三名守兵二百二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四千四百八十四两三钱八分九釐九毫二丝本色米九百四十六石八斗豆三百四十石二斗草一万七千二百六十二束
  右营
  守备一员
  把总二员
  马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九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千九百九十二两二钱九分七釐九毫六丝本色米九百石豆三百一十八石六斗草一万六千一百六十六束
  按旧制山永原属天津镇辖康熙二十九年拨属古北镇辖
  山海路城守营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一十八名墩兵三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千二百四十五两四钱八分一厘九毫六丝本色米六百九十四石八斗本色豆二百七十五石四斗本色草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四束
  石门路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二十九名守兵七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九百六十九两八钱四分九釐九毫六丝本色米三百七十八石本色豆一百九十九石八斗本色草一万一百三十八束
  义院口原设副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裁副将添设把总一员十七年守备裁
  把总一员
  马兵二名守兵三名墩兵二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银四百七十两四钱九分六釐本色米一百一十八石八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八束
  大毛山原设提调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马兵二名守兵五名墩兵二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银四百八十二两五钱六分本色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束
  黄土岭原设参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马兵二名守兵一名墩兵三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四百七十两五钱六分本色米一百一十八石八斗本色豆二十一石六斗本色草一千一百二十束
  燕河路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二十一名守兵二十九名墩兵四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六百九十二两五钱三分七釐九毫六丝本色米三百四十九石二斗本色豆一百四十五石八斗本色草七千四百五十二束
  台头营原设副将一员顺治六年裁设都司千总把总各一员十二年俱裁改操守康熙元年
  设把总

  把总一员
  马兵八名守兵二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五百四十两四钱本色米一百一十一石六斗本色豆五十四石本色草二千八百束
  界岭口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马兵三名守兵三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五百七十两一钱二分本色米一百四十四石本色豆二十七石本色草一千四百一十束
  建昌营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设都司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二十七名守兵九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二千一百一十八两四钱七分三釐九毫六丝本色米四百三十二石本色豆一百八十九石本色草九千五百九十束
  桃刘口原设参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俱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马兵九名守兵三十二名墩兵三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七十二两四钱本色米二百六十六石四斗本色豆五十九石四斗本色草三千八十束
  冷口关原设副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俱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马兵四名守兵十名墩兵二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五百一十三两八钱四分本色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本色豆三十二石四斗本色草一千六百八十束
  榛子镇
  把总一员
  马兵九名守兵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银四百九十六两四分本色米九十三石六斗夲色豆五十九石四斗本色草三千八十束
  热河等营
  河屯营康熙五十三年设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八员又将石匣左营千总一员右营把总一员移驻属古北口辖雍正九年设参将一员守备改为中军辖东河西河十二汛
  参将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原设一员雍正九年増设一员
  马兵九十名原额四十名雍正九年増五十名
  步兵一百五十名原额四十五名雍正九年増一百五名
  东河汛
  守备一员驻札八沟雍正九年
  千总一员原设把总雍正九年改设
  马兵五十名原额十名今増四十名
  步兵五十名原额十名今増四十名
  七沟汛
  外委千总一员即于八沟汛内拨马步兵各五名分防
  二沟
  把总一员
  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原额十名今増十名
  中六沟
  把总一员
  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原额十名今増十名
  丫头沟
  把总一员
  马兵十五名原额十名今増五名
  步兵二十五名原额十名今増十五名
  龙须门
  千总一员
  马兵二十名原额十名今増十名
  步兵三十名原额十名今増二二名
  暖泉
  外委把总一员即于龙须门汛内拨马步兵各五名分防
  茅沟
  把总一员雍正九年
  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雍正九年
  西河汛
  守备一员驻札唐三营雍正九年
  千总一员雍正九年
  马兵五十名
  步兵五十名雍正九年
  十八里汰
  外委千总一员即于唐三营汛内拨马步兵各五名巡防
  喀拉河屯
  千总一员
  马兵二十名原额十五名今増五名
  步兵三十名原额十五名今増十五名
  七间房
  外委把总一员即于喀拉河屯汛内拨马步兵各五名分防
  喇嘛洞
  把总一员
  马兵十五名原额十名今増五名
  步兵十五名原额十名今増五名
  红旗营
  外委把总一员即于喇嘛洞汛内拨马步兵各五名分防
  大店子
  把总一员
  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原额十名今増十名
  虎什哈
  把总一员
  马兵十名
  步兵二十名原额十名今増十名
  马圏子
  把总一员
  马兵二十名原额十五名今増五名
  步兵二十名原额十名今増十名
  三道梁
  外委把总一员即于马圏子汛内拨马步兵各五名分防
  按河屯营东西河十二汛原设官九员新设官四员改设官一员外委官六员共二十员新旧马兵三百三十名步兵四百七十名共兵八百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万七千九百八十三两四钱五分六釐四毫






  畿辅通志卷三十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九
  兵制
  马兰口镇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改设都司十八年増设副将左右二营康熙元年都司裁雍正元年副将改设总兵官增设中军游击一员二年将遵化营之大安口鲇鱼关改隶又増设窄道子把总一员属左营辖将蓟州营之黄崖口将军关改隶又增设杨树沟把总一员属右营辖又石协营之墙子路潘家口之松棚路遵化营之罗文峪俱改隶于此十年复将罗文峪松棚路二汛归还蓟协原营管辖
  镇守马兰镇总兵官一员
  左营
  中军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三员
  把总五员
  右营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五员
  两营共马兵三百名守兵七百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三万三千六百六十两三钱二分五釐六毫八丝本色米四千八百石
  窄道子雍正二年
  把总一员
  马兵五名守兵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六百六十四两二钱本色米九十六石
  杨树沟雍正二年
  把总一员
  马兵十名守兵三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一千二百六十七两二钱本色米一百九十二石
  鲇鱼关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守兵六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一百六两四钱
  大安口原设都司一员顺治六年裁设守备把总各一员十六年俱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
  

  把总一员
  马兵二名守兵二十五名每岁俸饷米折马干等银五百三十一两六钱
  黄崖口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马兵二名守兵五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一十五两二钱
  将军关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裁设操守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把总一员
  守兵五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八百四十一两二钱
  墙子路原设参将守备各一员顺治六年裁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内一员分汛镇罗关康熙元年将操守改为把总
  马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五十二名台兵九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千七百一十八两一钱五分三釐六毫本色豆一百三十二石三斗
  黄花山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守兵一百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八百四十七两五钱五釐六毫
  天津镇原辖天津城守及河协通协蓟协永协涿州路康熙二十九年将蓟协永协抽拨改隶古北镇今辖河间通州二协天津城守大沽下庆坨霸州文安大城蒲河乐亭武清九营雍正十年拨武清营归河标辖
  镇守天津总兵官一员
  左营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十八名步战兵三十一名守兵四十一名
  中军游击一员
  中军守备二员原设一员雍正十二年四党口増设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兵一百四十三名步战兵三十一名守兵五百三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五千六百六两三钱八分六毫八丝八忽
  右营雍正十二年増设守兵十五名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兵一百二十六名守兵五百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三千一百九十九两二钱五分一厘九毫九丝二忽
  天津城守营
  都司一员原驻排极城康熙十七年移驻于此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守兵四百四十六名每岁俸饷等银七千三百二两九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
  大沽营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四十八名守兵三百九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八千四百四两四分五釐九毫九丝六忽
  王庆坨营雍正十二年增设马兵七名步战兵二十八名
  都司一员原设副将一员顺治九年裁改设参将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兵五十一名步战兵二十八名守兵三百六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六千八百五十七两七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
  霸州营
  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五十三名守兵二百一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千九百五十五两九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
  文安营
  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五十四名守兵二百一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六千七十四两一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
  大城营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二十一名守兵八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三百七十二两五钱五釐九毫九丝六忽
  按旧制大城营原属涿州营辖康熙四十年改归文安营辖
  蒲河口营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原一员其二员一系山永协左营内拨归一系南海口防汛
  马兵五十名守兵一百三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千四百一十三两二钱六分五釐九毫九丝六忽本色米六百四十八石本色豆三百三十四石八斗
  乐亭营原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康熙十六年将刘家墩把总一员改辖于此其千总一员康
  熙三十一年由滦州汛改拨

  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兵四十五名守兵一百三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三千九十九两七钱五釐九毫九丝六忽本色米六百五十五石二斗豆二百九十七石草一万九千八百束
  按旧制蒲河乐亭营原系山永协辖康熙二十九年设古北镇将山永协山海石门燕河建昌四营分拨改隶留蒲河乐亭仍隶天津镇
  通州协原设总兵官一员顺治七年裁改设副将辖张湾采育三河玉田丰润务关宝坻崔黄口涿州拱极城旧州十一营雍正九年将张湾务关宝坻改拨河标营今辖采育三河玉田丰润崔黄口涿州拱极城旧州八营
  副将一员
  左营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七名守兵二十七名
  中军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九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五千一百八十六两二钱六分三釐九毫九丝二忽米折银九百两
  右营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七名守兵二十七名
  守备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九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四千六百六两三钱五釐九毫九丝六忽米折银九百两
  采育营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一十七名守兵六十五名每岁应支俸饷马干等银一千六百四两五钱五釐九毫九丝六忽米折银二百九十五两二钱
  马驹汛原设守备一员康熙二十三年裁改设千总
  千总一员
  马战兵一十五名守兵五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一千三百六两二钱米折银二百五十九两二钱
  三河营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五十二名守兵一百五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三千四百七十七两三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米折银五百六十五两二钱
  玉田营原设洪山口操守顺治十二年移驻玉田康熙元年改设把总二十九年将松棚路都司
  移驻于此

  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四十二名守兵九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二千八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米折银四百八十二两四钱
  丰台汛
  把总一员
  马战兵六名守兵二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五百四十四两八钱米折银一百两八钱
  涧河汛
  把总一员
  马战兵六名守兵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四百八十四两八钱米折银八十二两八钱
  丰润营原设丰玉营驻遵化州康熙十四年移驻于此二十九年改为丰润营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四十四名守兵五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二千四百九十六两七钱五釐六毫米折银三百六十三两六钱
  开平汛原系守备兼管康熙十四年以三屯营把总移驻于此
  把总一员
  马兵六名守兵三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六百六十四两八钱米折银一百三十六两八钱
  黑羊河汛原驻太平路康熙十四年移驻于此
  把总一员
  马兵四名守兵二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五百三十一两六钱米折银一百一十一两六钱
  按旧制玉田丰润二营原系蓟协所辖康熙二十九年设古北镇将蓟协抽拨改隶留玉田丰润改隶通协
  崔黄口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二十一名守兵八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三百九十一两五钱八分五釐六毫
  按旧制崔黄口原属涿州营辖康熙四十年改隶于此
  涿州营
  参将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三员
  把总四员
  马战兵一百一名守兵三百四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二百三十一两四分五釐九毫九丝二忽
  拱极营雍正十二年増改马兵十二名守兵四十九名
  游击一员原设守备顺治十年改设都司康熙十七年改设游击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七十三名守兵二百二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六千九百七十八两三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
  旧州营原设守备一员顺治六年改设都司驻札东安县旧州城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三员
  马战兵五十七名守兵一百八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五千二百二十三两九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六忽
  河间协原驻正定康熙八年移驻河间其左营辖任邱高川肃宁交河故城五汛右营辖景州营
  阜城汛

  副将一员
  左营雍正十二年増设守兵三十二名
  中军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战兵九十七名守兵四百二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一千五百七十八两六钱五分一厘九毫九丝五忽六微
  右营雍正十二年増设守兵六十四名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战兵九十七名守兵四百五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八两五钱五釐九毫九丝六忽
  任邱汛
  千总一员
  马战兵二十二名守兵八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二百八十三两六钱
  高川汛
  把总一员
  马战兵十一名守兵四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一百五十八两六钱
  肃宁汛
  把总一员
  马战兵十一名守兵四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一百五十八两六钱
  交河汛
  把总一员
  马战兵十一名守兵四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一百五十八两六钱
  故城汛
  把总一员
  马战兵十名守兵三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七十一两六钱
  阜城汛雍正十二年裁马兵四名守兵一十九名
  千总一员
  马战兵一十三名守兵五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四百八十五两
  景州营原设景州汛把总一员雍正十二年改为景州营增设守备一员马兵四名守兵三十八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二十三名守兵九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六百四十两一钱五釐九毫九丝六忽
  按旧制河间城操原营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雍正十二年景州汛改为景州营增设守备将河间营守备把总全裁
  正定营原设总兵官一员康熙二十七年裁改设游击三十二年改设副将雍正元年仍设总兵官增设左右二营复设龙固营将大名协仍旧改隶辖龙固营龙泉关倒马关插箭岭茨沟营忠顺营王家坪八营并大名协
  镇守正定总兵官一员
  左营
  中军游击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三员原设二员雍正四年増设一员
  把总四员
  马战兵二百三十五名守兵六百六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万一千三百九十四两七钱八分七釐一毫四丝八忽
  右营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驻札深州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战兵二百三十五名守兵六百五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万四百五十七两四钱四分五釐五毫九丝六忽
  正定城守龙固营原设龙固营康熙二十七年雍正四年复设
  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把总二员
  马战兵五十名守兵二百五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六千二百一十五两五钱五釐六毫
  固关营原设守备把总各一员康熙三十七年増设参将原设守备改为中军守备并増千总把
  总各一员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一十五名大粮步兵五十八名

  参将一员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娘子关把总一员
  马战兵一百十二名守兵二百三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八千六百八十六两九分九釐二毫
  龙泉关原设参将一员康熙三十二年移驻紫荆关将正定营游击移驻于此原设守备调正定
  协右营

  游击一员
  左哨把总一员
  右哨把总一员
  马战兵三百七十七名守兵三百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八千一百三十两九钱三分九釐九毫六丝
  倒马关原设副将一员守备三员顺治十年裁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四十名守兵三百一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六千八百四两九钱九分三釐六毫
  插箭岭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一十九名守兵一百一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六百六十八两九钱五釐六毫
  茨沟营
  守备一员
  马战兵二十五名守兵一百八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八百三十两九钱五釐六毫按旧制固关龙泉关倒马关插箭岭茨沟营原系紫荆关辖康熙二十七年改隶巡抚雍正二年改归正定镇
  王家坪营康熙三十七年
  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四十名守兵四百三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八千五百七十八两五钱九分三釐六毫
  定州忠顺营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把总二员
  马战兵九十二名守兵二百三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七千六百六十二两九钱九分三釐六毫
  按旧制原属正定镇辖康熙二十七年改属河间协雍正二年仍归正定镇
  大名协原属正定总兵辖康熙二十七年改隶巡抚雍正四年复设正定总兵官仍改归正
  定镇

  副将一员原设总督标员康熙八年裁改设副将
  左营
  中军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原设千总二员雍正十二年改驻临洺关千总一员
  把总四员
  马兵八十名守兵三百六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九千九百二十六两八钱五分一厘七毫二丝
  右营雍正五年改磁州营归入十二年增设马兵二名步兵八名
  磁州营都司一员原系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
  左哨千总一员
  右哨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原防滑濬内黄三县把总各一员雍正四年改隶河南省
  马兵九十二名步兵八名守兵三百六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九千八百六十九两七钱九分三釐九毫六丝
  按磁州旧隶河南雍正四年改归直隶将千总一员拨入广平营仍防磁州五年改为磁州营属大名协并入协标右营
  顺徳营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三十名步兵一百二十名
  游击一员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二年改设游击
  千总二员原设一员雍正十二年增设一员
  把总二员
  马兵一百二十六名步兵一百二十名守兵三百一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二两一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
  广平营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三十六名步兵一百四十四名
  游击一员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十二年改设游击
  千总三员原设一员雍正十二年增设二员
  把总二员
  马兵一百九名步兵一百四十四名守兵二百三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一千七百一十五两九钱三分九釐九毫九丝六忽
  杜胜营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二十名步兵八十名
  都司一员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千总一员雍正十二年增设
  把总二员
  马兵七十九名步兵八十名守兵一百六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七千九百二两三钱九分三釐六毫
  开州营雍正十二年新设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马兵十三名步兵五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七百七十二两五钱五釐九毫九丝六忽
  宣化镇辖张家口协蔚州路独石路龙门路怀来路永宁路五营原昌平营石匣营亦归管辖康
  熙二十九年改属古北镇

  镇守宣化总兵官一员
  中营原设左右二营雍正十年增设中营十二年裁马兵八十名步兵一百十名旧守兵十名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原设左营一员雍正十年增设一员
  把总四员原设左营二员雍正十年增设二员
  新旧马战兵二百五十名步兵二百四名守兵三百四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万四百二十两三钱二釐八毫米一千六百七十七石六斗
  左营雍正十二年裁新増马兵八十名步兵一百十名旧守兵十名
  游击一员雍正十年増设
  守备一员雍正十年増设
  千总二员雍正十年増设
  把总四员雍正十年増设
  新旧马战兵二百四十九名步兵二百四名守兵三百四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九千七百二十三两六钱四分五釐二毫米一千六百八十一石二斗
  右营雍正十二半裁新增马兵八十名步兵一百十名旧守兵十名
  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原设一员雍正十年增设一员
  把总四员原设二员雍正十年増设二员
  新旧马战兵二百四十九名步兵二百四名守兵三百四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九千七百二十三两六钱四分五釐二毫米一千六百八十一石二斗
  深井堡原设守备一员康熙三十二年调万全营
  把总一员
  马战兵六名守兵五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八百六十六两四钱米二百一石六斗
  鸡鸣驿
  把总一员
  马战兵六名守兵二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五百六十六两四钱米一百一十一石六斗
  张家口协康熙二十九年増设辖张家口路万全营膳房堡新河口万全左卫柴沟堡洗马林
  堡西阳河堡怀安城九营雍正十二年将张家口路改归中营今辖八营

  副将一员
  中营原设左右二营雍正十二年将张家路归入增设中营改设游击一员増设千总二员把总三
  员裁新増马兵二十五名步兵三十八名增马兵四名步兵六名

  游击一员原设参将雍正十二年改设游击
  中军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雍正十二年増设
  把总四员原设一员雍正十二年增设三员
  新旧马战兵一百三十五名步兵一百四十八名守兵一百六十五名台兵二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二千六百八十九两九钱二釐八毫米八百二石八斗
  左营原设游击一员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七员雍正四年拨千把各一员张家口同知辖十年游击改设都司十二年裁都司及千总二员把总四员裁新増马兵四十名步兵六十名
  守备二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新旧马战兵一百五十二名步兵二百五十四名守兵九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二千四百四两六钱一分一厘二毫米一千八百石
  右营原设游击一员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七员雍正十年游击改设都司十二年裁都司及守
  备一员千总三员把总五员裁新増马兵四十名步兵六十名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新旧马战兵一百六十六名步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九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二千二百七十两七钱五釐六毫米一千八百石
  张家口理事同知所辖雍正十二年增设马兵二十名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雍正四年左营拨辖
  新旧马兵四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五百九十一两二钱米七十二石
  万全营原设万全城守参将一员顺治三年裁六年设右卫守备一员康熙二十六年裁三十二
  年复设万全营守备雍正十二年裁马兵三十五名步兵五十四名

  守备一员
  新旧马战兵二十九名步兵一十八名守兵七十五名台兵一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八百二两七钱五釐六毫米三百九十二石四斗
  万全左卫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十二名步兵十八名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新旧马战兵三十二名步兵十八名守兵七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六百八十五两一钱五釐六毫米三百二十四石
  膳房堡雍正十二年增设东马营一拨马兵四名步兵十六名裁马兵三十二名步兵四十
  八名

  守备一员
  新旧马战兵三十四名步兵四十名守兵七十五名台兵二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三千六百四十五两一钱五釐六毫米三百九十六石
  新河口堡雍正十二年裁马兵三十二名步兵四十八名
  守备一员
  新旧马战兵二十三名步兵一十二名守兵七十四名台兵一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三百五十两三钱五釐六毫米三百七十石八斗
  洗马林堡雍正十二年裁马兵二十八名步兵四十二名
  守备一员
  新旧马战兵二十四名步兵六名守兵七十六名台兵二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三百七十三两一钱五釐六毫米四百三十九石二斗
  柴沟营原设参将一员顺治九年雍正十年复设十二年裁参将一员守备改设都司裁马兵
  四十二名步兵六十六名

  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雍正十年増设
  新旧马战兵五十三名步兵五十四名守兵七十三名台兵二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千八百二十九两七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三百八十八石八斗
  西阳河堡雍正十二年裁新増马兵十八名步兵二十八名
  守备一员
  新旧马战兵二十八名步兵二十名守兵七十五名台兵二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九百三十四两七钱五釐六毫米四百一十七石六斗
  怀安城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十二年增设马兵十六名步兵二十四名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
  新旧马战兵三十六名步兵二十四名守兵七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千五十四两九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三百二十四石
  蔚州路原驻西城顺治十年移驻蔚县辖西城东城广昌城三营雍正六年将广昌营改归山西省辖东城西城桃花堡黒石岭十二年増设马兵三十六名步兵五十四名
  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新旧马战兵六十八名步兵五十四名守兵一百一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五千九百二十三两六钱四分五釐二毫米五百四十石
  东城原设东西城把总二员康熙三十二年俱裁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二十四名步兵三十
  六名

  守备一员
  新旧马战兵二十九名步兵三十六名守兵三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二千六百四十三两一钱五釐六毫米一百四十四石
  西城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十二年增马兵二十三名步兵三十五名
  都司一员
  新旧马战兵三十一名步兵三十六名守兵三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等银二千七百二十两一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一百五十一石二斗
  桃花堡
  把总一员
  守兵二十四名每岁俸饷银三百四十五两六钱米八十六石四斗
  黑石岭
  把总一员
  守兵二十八名每岁俸饷银三百九十三两六钱米一百石八斗
  独石口原设参将一员雍正十年改设副将辖云州堡赤城堡镇安堡龙门所滴水崖五营十二
  年十二拨共增设马兵二十四名步兵三十六名

  副将一员
  中军都司一员雍正十年増设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雍正十年增设
  援兵营把总一员
  把总三员雍正十年增设
  新旧马战兵二百二十名步兵二百七十六名守兵一百三十九名台兵二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三两一钱五分六釐八毫米七百二十七石二斗
  云州堡原设把总一员康熙三十二年裁
  守备一员
  马战兵一十三名守兵五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二百四十六两三钱五釐六毫米二百四十四石八斗
  赤城堡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一十三名守兵五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三百五十四两五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二百四十四石八斗
  镇安堡
  守备一员
  马战兵一十七名守兵七十六名台兵三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九百九十七两五钱五釐六毫米四百四十二石八斗
  龙门所原设参将一员顺治九年裁辖镇宁堡
  守备一员
  马战兵一十七名守兵七十五名台兵四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二千一百五两五钱五釐六毫米四百七十五石二斗
  镇宁堡
  把总一员
  新增马兵二十名步兵三十名旧守兵二十四名台兵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四十一两六钱米一百二十二石四斗
  滴水崖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辖马营松树君子三堡
  都司一员
  马战兵一十八名守兵七十三名台兵二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九百八十六两九钱九分三釐六毫米四百一十七石六斗
  马营堡
  千总一员雍正十年增设
  马战兵二十三名步兵三十五名旧守兵二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二千一百八十二两八钱米七十九石二斗
  松树堡
  千总一员雍正十年増设
  新增马兵二十二名步兵三十三名旧台兵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九百八十一两二钱米四十六石八斗
  君子堡
  把总一员雍正十年增设
  新増马兵十五名步兵二十二名旧台兵十三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三百九十六两八钱米四十六石八斗
  独石口理事同知所辖雍正十二年増设
  千总一员
  把总一员
  新增马兵四十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六百六十三两二钱
  龙门路原设葛峪堡参将一员顺治十三年改设都司移驻于此雍正十年改设游击十二年复裁游击改设都司増设马兵八名步兵十二名裁马兵七十三名步兵一百九名
  都司一员
  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新旧马战兵四十八名步兵二十三名守兵一百三十二名台兵一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四千五百二十三两二钱九分九釐二毫米六百五十五石二斗
  葛峪堡辖赵川堡雕鹗堡雍正十二年裁马兵三十六名步兵五十四名
  守备一员
  新旧马战兵二十六名步兵一十二名守兵七十名台兵二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二千五百八十六两七钱五釐六毫米四百二十一石二斗
  赵川堡雍正十二年裁马兵三十九名步兵五十九名
  千总一员原设把总一员雍正十年改设守备十二年改设千总
  新增马兵九名步兵十三名旧守兵二十名台兵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米折等银一千二百三十两米一百三十六石八斗
  雕鹗堡
  把总一员
  守兵二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二百九十七两六钱米七十二石
  长安岭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八名步兵十三名
  都司一员原设守备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把总一员康熙三十二年裁雍正十二年复设
  新旧马战兵二十名步兵十三名守兵六十七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二千一百二十九两七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二百八十四石四斗
  怀来路辖𥖎山堡怀来城土木堡
  都司一员原设参将雍正十二年改设都司
  中军守备一员
  把总一员
  马战兵三十九名守兵一百五十九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千五百七两三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七百一十二石八斗
  𥖎山堡
  守备一员
  马战兵一十六名守兵七十一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五百四十二两七钱五釐六毫米三百一十三石二斗
  怀来城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十二年复改设守备
  守备一员
  马战兵二十名守兵七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七百四十一两九钱五釐六毫米三百四十五石六斗
  土木堡
  把总一员
  马战兵十二名守兵二十八名每岁俸饷马干银八百一十一两二钱米一百四十四石
  保安州
  把总一员
  马战兵四名守兵一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百八十八两八钱米七十二石
  永宁路原设参将一员顺治六年裁设守备一员八年增设都司一员辖周四沟堡四海冶堡靖
  安堡榆林堡雍正十二年増设马兵二十四名步兵三十七名

  都司一员
  守备二员原设一员雍正十二年增设一员
  千总一员雍正十二年增设
  把总一员
  新旧马战兵六十九名步兵三十七名守兵一百七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银六千一百五十二两四钱四釐八毫米七百八十一石二斗
  周四沟堡
  守备一员
  马战兵一十八名守兵六十八名台兵三十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九百三十六两三钱五釐六毫米四百一十七石六斗
  四海冶堡
  守备一员
  马战兵一十六名守兵六十九名台兵二十四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八百六两七钱五釐六毫米三百九十二石四斗
  靖安堡原设守备一员雍正十年改设都司
  都司一员
  马战兵一十六名守兵七十名台兵一十二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一千七百二十五两二钱九分三釐六毫米三百五十二石八斗
  榆林堡
  把总一员
  马战兵六名守兵二十五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五百六十六两四钱米一百一十一石六斗
  延庆州
  把总一员
  马战兵四名守兵一十六名每岁俸饷马干银三百八十八两八钱米七十二石
  按直隶于古为燕赵汉为渔阳上谷诸郡地史称燕赵各带甲数十万而汉时渔阳上谷突骑为天下闻唐置府兵于诸州在今直隶者二十有八幽州十四吕平涿城徳闻潞城乐上清化洪源良乡开福政和停骖柘河良杜咸宁平州一卢龙妫州二密云白檀蓟州二渔阳临渠易州九遂城安义修武徳行新安古亭武遂长乐龙水而幽州置大都督府以统之开元后府兵渐弱而河朔兵犹雄于诸镇辽以析津府为南京籍京丁为兵者五十六万六千而蕃汉戸丁分隶者不与焉宋置河北厢军其骑军之额自骑射而下十有二步军之额自奉化而下二十有六后并改号为崇胜凡一百一十二指挥而自陶河至泥沽海口九百里置忠顺军二十六寨其他又有义勇有强人砦户有强壮有弓箭社皆河北州县之乡兵也金元以燕都为京师并置武卫军其兵之在州府者金则河间正定中山大名四总管府滦州雄州保州冀州沧州邢州六节度使清州洺州二防御使以掌之元则河北山东蒙古军都万戸府掌各路总摄军马之事正定万戸府领所属蒙古汉军隶于行院明初佥民为军于北平置都指挥使司大宁置行都指挥使司永乐迁都置在城三十三卫二所以五军都督府领之罢平北都司以所属卫所直隶五军都督府而徙大宁都司于保定又置万全都司于旧宣徳县后又设蓟州宣府二镇募兵遣将以固边守以视
  本朝于
  京师重地禁旅云屯兼设绿旗官军司诘奸禁暴而三辅扼塞皆设官兵驻防镇戍或同守一城或分汛备御内外相维轻重相制军容之肃远迈前代故附载其略使后有考焉



  畿辅通志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
  关津
  关以阻陆津以通水梯航之所由其大者用以固封守通琛贡而懋迁往来亦因以利焉
  京畿形胜长城以备边天津以防海关津莫有大焉者琛贡则万国之共球所共辑也懋迁则四方之货贝所毕至也旧志以关津桥梁附见于山川毋乃轻其所当重者欤尝按图以稽居庸为九塞之一天下之名关也佗若紫荆黄榆龙泉固倒马独石鲇鱼白马诸关皆边防要冲而榛子黄花诸镇古北张家青山黄崖喜峯大安诸口马兰白羊罗文诸峪松棚墙子太平石门诸路皆关之属也津于北方稍稀阔然桑干滹沱滏阳恒卫皆天下名川桥梁则津之属也周之末燕筑长城在秦城之前占郡凡五而四在
  京畿内易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周官掌固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盖郊竟必有关关与津恒相依而守政布焉其法特详于
  京畿以为四方之式也雍正三年
  皇上新设天津水师以习海战昨岁复令封疆大臣察修边墙增边兵严烽堠然则险要厄塞所在守土诸吏可无知乎用稽
  京畿封内关津咸著于篇俾有考焉
  关隘
  顺天府
  天津关 在宛平县西二百一十五里外通保安州一百里内至本县沿河口三十里方舆纪要自县而西至易州涞水县凡十五关口中间大者曰天津关或云天门口亦云大口
  天桥关 在宛平县西二百二十里外通宣化府一百八十里内至本县沿河口四十里又西南
  有梨园岭口洪水口西龙门口交锅口
  大通关 在通州东南张家湾之长店州志明永乐中置巡司于此后裁
  居庸关 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四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淮南子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汉书地理志上谷郡居庸有关后汉书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水经注居庸关在上谷沮阳城东南六十里绝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障邃险路仅容轨杜氏通典北齐改居庸为纳款关唐十道志居庸亦名蓟门关新唐书地理志居庸关亦谓之军都关宋程大昌北边备对居庸关大行山最北之第八陉也金史居庸关国名齐喇哈畨元史兵志至大四年增置居庸关屯军防守四十三处立镇隆万户以统之方舆纪要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徐逹垒石为城三年置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置卫领千户所五以为京师北面之固明职方图居庸紫荆倒马为内三关明志居庸关之南重峦叠障吞竒吐秀苍翠可爱为京师八景之一曰居庸叠翠旧志关南口有城周不及十四里有南北二门
  本朝初设参将驻守后改都司佥书自城而北凡八里至居庸上关有小城又七里为弹琴峡又七里为青龙桥道东有小堡又三里为八逹岭接延庆州界岭上有城元时以此为居庸北口
  古北口关 在密云县东北百二十里两崖壁立中有路仅通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砢凡四十五里为险绝之道亦曰虎北口新唐志燕乐县东北八十五里有东军古北二守捉五代史梁乾化三年晋将刘光濬攻刘守光克古北口宋史宣和三年金人败辽兵于古北口金史古北口国言曰纽斡哩元史致和元年托克托穆尔守古北口明边防考自黄花镇而东至古北口凡四十八关口自古北口而西至宣镇龙门所之万松沟凡四百馀里旧志古北口有营城周四里有竒雄踞山巅至为险峻明洪武十一年置守御千户所三十年改为密云后卫嘉靖以后设参将驻守
  本朝顺治初改为都司康熙年设重镇
  石塘岭关 在密云县北五十里有城周二里有竒旧设参将驻守
  本朝改设都司佥书其西北为黄崖口有堡其东为高家庄又东为石佛冯家峪皆有堡又东为白马关
  白马关 在密云县西北八十里有城设把总戌守其东有陈家峪关又吊马峪关其西为白马正关七塞关皆有堡其西北为西驼口其东北为冯家峪接石塘岭方舆纪要关北七十里有汤河由河而行至石塘岭可二百里山峻水深称为天险
  曹家砦关 在密云县东北百四十里有城周六里有竒明设参将驻此
  本朝改设守备方舆纪要城西为新营口外三十五里为青沙岭又北五十四里即小兴州其东即古北口其西南为黑峪关
  黑峪关 在密云县东北百六十里有城设把总戌守其北十四里曰榆树林东南为吉家庄营又东曰大安子岭又东为黄土岭又东少北为红门川又东为三岔口自三岔口折而西南为墙子岭
  墙子岭关 在密云县东北七十里有城周二里有竒旧设参将
  本朝改设都司其东为磨刀峪又东为南峪寨皆有堡其东北为大黄崖又稍北为小黄崖亦皆有堡又东北通黑峪关其南即镇罗关
  镇罗关 在密云县东六十里有二城东为新城西为旧城北去墙子岭三十里有把总戌守其南为黄门关又东南为北水峪南水峪鱼子山皆有堡接蓟州之将军关
  岐沟关 在涿州西南三十里唐书天祐十年晋将周徳威攻燕岐沟关下之宋史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与契丹将耶律休哥战于岐沟关方舆纪要关在易州拒马河之北自关而西至易州六十里由拒马河而东至新城县四十里旧志今为岐沟店市
  益津关 在霸州文献通考永清县唐置益津关后入契丹寰宇记周显徳六年收复三关遂于益津关置霸州
  将军关 在蓟州西北七十里其西南为黄崖关黄崖关 在蓟州北四十里其北三十五里曰寻思峪又北十五里为柞儿峪皆有堡其东为车道口黄岩峪亦皆有堡又东为宽佃峪关
  宽佃峪关 在蓟州东北方舆纪要自黄崖峪以东至遵化州之马兰峪凡十口而宽佃峪最为要路
  黄松峪关 在平谷县东其东为将军石关又北为熊儿峪关皆与密云县接界
  马兰峪关 在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有城在关南十里
  本朝初设副将守此雍正五年
  陵寝重地设总兵官驻兵防䕶
  鲇鱼关 在遵化州西北五十里马兰峪东又东为大安口有下营在口南五里
  罗文峪关 在遵化州北十八里鲇鱼关东南其东即迁安县之龙井关
  松亭关 在遵化州北辽史自燕之中京每由松亭趋柳河
  沿河口 在宛平县西二百里其东里许有城守备驻此外通怀柔县一百三十里内接王平口九十里其东即昌平州洪镇山口也
  王平口 在宛平县西二百二十里中有百花陀四围皆山中为平川约数十亩地暖而肥杉漆药草俱生焉明弘治中尝筑城于此有巡司
  石港口 在宛平县西一百九十里有巡司又西十里有东龙门口又西即天门关
  北塘口 在宝坻县东南潮河入海之口也有千总驻守
  三岔口 在宝坻县北十五里即三义口也与蓟州接界
  洪镇山口 在昌平州少北一百六十里有城亦曰洪镇山圎城其西接宛平县之沿河口稍东为唐虞庵水口又东为唐虞庵小口又东为石巷岭有城又东为火口岭稍折而北为分水岭其东为牛腊渚口縻子谷口再东曰石峡峪口有堡旧设守备驻此后改把总又东北为花家窑口又东为黑豆峪又东为八逹岭
  黄瓜峪口 在昌平州八逹岭东其东为青龙桥口石佛寺口又东为西水峪口又东为撞道口皆有堡
  头道关口 在昌平州撞道口东其北五里曰二道关口其西为鹞子口内有堡
  小长峪口 在昌平州二道关东北其北有万涧口其东曰大长峪口内有堡再东北为南冶口大榛峪口驴鞍岭口磨石水口擦石口内俱有堡再东即密云县之幵连口自洪镇山以下皆州境第一道边城
  锥石口 在昌平州西北三十二里西接居庸关北接黄瓜峪为州境第二道边城
  陈友谅口 在昌平州西北四十五里锥石口南其西亦接居庸关其东为雁门口又东为石城峪水口有堡此为州境第三道边城
  德胜口 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又名翠平口其北接雁门口其东为贤庄口
  龙岭口 在昌平州北四十里有把总驻守其西接贤庄口其北为门家口再北即黄花镇
  灰岭口 在昌平州北旧志自居庸关至黄花镇凡九十一口而灰岭极为冲要
  幵连口 在密云县北三十里有堡西北接昌平之擦石口东北接本县之石塘岭其东为河防口迤北为白道峪白崖庄东水峪西石城骠骑皆有堡又东为大水峪口神堂峪口与怀柔县接界
  孤山口 在房山县南五十六里涿易二州分路处也
  苑家口 在霸州东南十八里明景泰中置口头巡司今废
  莫金口 在霸州南方舆纪要相传有莫金二姓居此故名宋时尝设寨今名口头村
  张青口 在保定县西凸峙众流之中舟舶凑集最为繁盛
  洪山口 在遵化州东北五十里其西即潘家口为永平府迁安县界
  石门口 在遵化州西五十里即古石门镇山峡崭绝壁立其中洞开即灅水所经也后汉书中平五年公孙瓒讨张纯战于石门即此
  拱极城 在宛平县西四十里卢沟桥东明崇祯七年筑名曰北拱门二特设参将控制之
  本朝更名拱极城游击驻守
  张家湾城 在通州南十五里方舆纪要元时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因名东南糟艘至湾即运入通州为南北水陆要会旧志嘉靖三十一年建城周九百五丈有竒门四又为便门一水关三州志明永乐中置巡司守备驻防后裁
  河西务城 在武清县东北三十里自元以来为漕运要途元史食货志至元二十五年于河西务置漕运司领接海运事方舆纪要河西务为商民攒聚舟航辐辏之地明设户部分司驻焉隆庆六年筑城环之并置巡司于此旧志
  本朝废户部分司设参将守备巡司
  巩华城 在昌平州东南二十里其地本名沙河店明永乐中建行宫于此嘉靖十九年筑城环之周四里门四守备驻守
  本朝设北路捕盗同知都司驻此
  镇边路城 在昌平州西一百里接宛平县界明正徳十五年筑东西跨山周三里门二设守御千户所后又增筑城于其西曰新城
  本朝顺治初设参将驻守后改都司今旧城废
  渤海所城 在昌平州东北一百里明弘治中置千户所万历初移驻于墓田峪四年复还旧治
  本朝顺治初改设黄花路参将驻守后改都司
  白杨城 在昌平州西四十里亦曰白洋口元置白洋千户所于此明正徳中建城跨南北两山下当两山之冲周三里有竒后又建新城于其西南嘉靖后设守备驻此
  本朝拨把总戌守其东为苏林口汤峪口又东即居
  庸南口也
  长峪城 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明正徳十五年筑上跨两山下据西山之冲周一里后又筑小城于其西曰新城设守备驻守今改把总
  横岭城 在昌平州西北八十里明弘治十八年筑东西跨山南北当两山之冲周一里有竒门三旧设守备今改把总
  石匣城 在密云县东北六十里亦曰石匣营营西有石如匣因名明弘治十四年筑城周四里有竒其东北十里为腰亭铺始入山又十里为新开岭又十里为王老店又十二里即古北口
  本朝特设副将驻守
  潮河川营城 在密云县东北百里其西有小城曰潮河川堡其东为龙王峪亦有堡方舆纪要潮河宽处可一二里狭处仅一二丈设桥则浮沙难立为堑则涨水易淤若多建石墩列川中错综宛转令不碍水路诚守御之良法也旧志潮河川营为防御要地
  司马台营城 在密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潮河川城又东有吉家营城皆有把总戍守
  牛埚堡 在固安县南四十里与霸州接界久废今有集往来者以此为中顿又礼让堡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明嘉靖中筑久废今亦有集
  墓石峪堡 在昌平州东北百二十里其北又有田仙峪堡贾儿岭堡又东即密云县开连口也
  柳各庄堡 在顺义县东又县东南三十里有祖沟堡北二十里有牛栏山堡
  将军台堡 在密云县东一百二十里又大虫峪堡在县东北九十里遥桥峪堡在县东北一百十里熊儿塞堡在县东南七十里
  泰务堡 在平谷县东十里又鹿角堡在县南八里望马台堡在县东北二十里
  沙坡峪堡 在遵化州北二十里其相近有马蹄谷堡冷嘴头堡天心寨堡又白枣峪堡在州东四十五里八峪堡在州东北六十里千家峪堡在州东北二十里千家峪之西为罗文峪关八峪堡之西南即洪山口也
  信安镇 在永清县东南五十里与霸州接界宋置信安军金改为县元废为镇详古迹
  王庆陀镇 在武清县南八十五里旧志其地东通大海川薮错综特设都司驻此
  芦台镇 在宝坻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即古芦台军也名胜志芦台军后唐同光中刘守光所置通鉴梁乾化三年晋周德威拔芦台军元史食货志至元九年立芦台盐使司旧志明于此置巡检司今裁
  黄花镇 在昌平州北八十里方舆纪要黄花镇有城元置千户所于此昌平山水记黄花镇城以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守之方舆胜览黄花镇以东历密云马兰属于山海谓之东关以西历居庸紫荆属于龙泉谓之西关旧志黄花镇
  本朝初废
  宋城镇 在顺义县东北旧志唐时置戍守处红螺镇 在怀柔县北十里以在红螺山口故名苏桥镇 在文安县北四十里接霸州界方舆纪要建文初燕王自固安县渡巨马河驻师苏家桥即此旧志镇当水陆之冲百货云集
  胜芳镇 在文安县东北七十里有居民万馀家贸易时舳舻千计又县东北有柳河镇西北二十里有狼虎庙镇
  子牙镇 在大城县东北四十里东去静海县四十五里燕山丛录大城县北有子牙堽相传太公尝居此所谓北海之滨是也
  上仓店镇 在蓟州南三十里又南三十里有下仓镇又州东南有别山店镇
  史家营 在宛平县西长安游记从史家营縁石涧而上巨石巉岩仰视欲坠逾二大岭路始平坦
  千官营 在良乡县东八里又赵家营在县东南二十里
  韩寨营 在固安县南方舆纪要即古韩城也今谓之韩寨营详古迹
  胡家营 在三河县北五十里与密云县接界王甫营 在宝坻县北三十里又侯家营亦在县北与蓟州接界
  高丽营 在昌平州东四十五里接顺义县界又州东南五十里有沙子营接大兴县界
  漕河营 在顺义县东北牛栏山东南旧有城设兵戍守方舆纪要自营而北即幵连口
  松棚营 在遵化州东北二十里有都司驻守又荆木营在州西南四十里马厢营在州西北二十里
  三屯营 在遵化州东六十里明天顺初筑城于忠义中卫三百户屯因名其东至迁安县治百二十里
  安礼寨 在宛平县西亦曰安祖寨宋史垂拱中宋琪言安祖寨西北有卢师神祠是桑干出山之口东及幽州四十馀里方舆纪要安礼寨在府西南
  翠山寨 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叠翠山上旧志由险道盘旋凡五里许始至巨石俯仰宛如屋宇四壁寒流下滴凉气袭人
  石槽寨 在顺义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其地有三石槽分东南北三处元致和初上都兵入石槽燕帖木儿遣撒敦掩击败之
  鹿角寨 在霸州东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宋于霸州置鹿角雁头等八寨金废
  周河寨 在霸州东九域志信安军周河寨在军东五里又刀鱼寨在军北三步狼城寨在军东三十里佛圣涡寨在军东五十里田家寨在军东十里李详寨在军东六十里
  桃花寨 在保定县北九域志保定军桃花寨在军北七里县志桃花寨今称旋马亦曰结逹相传为杨延朗筑
  鸡苏寨 在蓟州西五代史梁开平二年刘守文与其弟守光战于鸡苏寨即此
  峩眉山寨 在密云县东北百十里其东即黄松峪关也
  曹各寨 在遵化州西二十二里又侯各寨在州北十八里东杏花西杏花寨俱在州西北南寨黄梅寨皆在州南又驸马寨在州东北
  杨村务 在武清县东南五十里舆程记杨村而东二十里为桃花口又二十里为丁字沽由杨村而西北四十里为黄家务又三十里为河西务皆运道所经也方舆纪要宣宗初驾征高煦驻于杨村即此旧志有守备驻防
  磁家务 在房山县北二十里有巡司
  长杨店 在良乡县东北十里为南北要道
  马头店 在通州东南故漷县东旧志明永乐中置巡司于此
  燕郊店亦曰烟郊 在通州东十里方舆纪要烟郊店召里店高丽庄大黄庄皆官军巡哨处也
  夏店 在三河县西三十里旧志明初置泥漥铺巡司后移此今裁
  南店 在三河县南门外东西约三里旧志东自辽海西至京师居民行客往来咸萃焉
  唐家岭店 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明外史太宗北征疾行则一日而至怀来徐行则次唐家岭
  黄山店 在房山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店西六十里曰大峪口又三十里即涞水县北之干河口也
  琉璃河集 在良乡县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元延祐四年置巡司于此
  渠口集 在香河县东二十五里旧有土堡今圮崔黄口集 在武清县东南六十里旧志有守备驻防
  堨山集 在平谷县东四十里堨山口
  齐家庄 在宛平县西北有巡司
  太平庄 在昌平州东南二十五里元史延祐七年迁红城屯军于太平庄屯种
  张仙庄 在蓟州西南七十里与三河及宝坻县接界
  黄村 在府南四十里南路捕盗同知驻此
  燕丹村 大兴县北二十五里
  门头村 在宛平县西八里往西山者以村为门径故名
  范村 在涿州西南宋史宣和四年伐辽辛兴宗总西路兵趋范村
  永平府
  龙井关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九十里西接遵化州界陡峙边外有城把总驻守
  潘家口关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八十里龙井关之东有守备驻守其东接喜峰口
  喜峰口关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七十里西南遵化州七十里其东南五里为喜峰口城周三里关口有来远楼可容万人明时驻兵戍守为蓟镇重地
  本朝设章京游击驻防谓之喜峰路道里记由喜峰口东北六十里曰椴木峪关又六十里即松亭关方舆纪要喜峰口之西南有铁门关关外有大潭即喜峰之水源也又循是而西南为小喜峰又三里曰老子谷下为圑亭砦滦水流其间隔滦水而西为楼子山又南为平山皆与遵化相出入处也
  界岭口关 在抚宁县北七十里旧筑关城有东西月城为戍守要地
  本朝设把总驻此明职方图界岭口东十五里为十八盘岭又东三十五里曰牛心山去义院口三十里府志自界岭口东至义院口凡六口其大者为箭杆岭
  箭杆岭关 在抚宁县北方舆纪要箭杆岭东接䨇岔谷星星谷又东为苇子谷又东历细谷口花场谷拿子谷皆有小城为戍守地又东即义院口
  义院口关 在抚宁县东北旧设守备驻防今改把总其西南十二里曰石乔谷又南曰石门寨又东为长营皆有小城戍守又东为水门寺关关迤北为平顶谷城子谷皆有堡又东接董家口
  董家口关 在抚宁县东七十里关之东曰大毛山口有城又东为小毛山口又东曰小河口曰大青山口皆有堡又东即黄土岭关
  黄土岭关 在抚宁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有城旧设守备今改把总方舆纪要关之西有黄土岭营其东南曰西阳谷庙山谷皆有堡又东即一片石
  一片石关 在抚宁县东七十里有关城城东有九门水有水分九道而下故名旧有游击驻防今裁方舆纪要自一片石而南曰寺儿峪三道关角山关旱门关北水关凡五关口其三道关之南二十里曰山海关
  山海关 即山海卫在抚宁县东一百里南至海十里东至
  盛京锦州府宁远州界八里古渝关也一名临榆关隋书开皇三年城渝关新唐书地理志石城县有临榆关亦名临闾关五代史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东临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陡绝并海东北有路狭仅通车其傍地可耕种唐时置狭石绿畴黄花等戌方舆纪要榆关今名山海关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实为险要旧志山海关明洪武初徐逹建十四年兼置山海卫筑城周八里有门四池广二丈又南翼城在关南三里北翼城在关北三里盛京通志山海关有老城西罗城东罗城南新城北新城五城环绕亦名五花城府志山海卫明洪武中建关并置卫
  本朝因之
  按明统志云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洪武初魏国公徐逹始徒而东去旧关六十里谓之山海关考杜氏通典临渝关在卢龙县东一百八十里按其道理即今山海关之地也盖辽金时以渝关为腹里地故址渐堙明初始修复之非移置创建也其在县东二十里者乃驿递之所取榆关为名耳
  桃林口 在卢龙县北六十里桃林山有堡方舆纪要桃林口控临边塞屹为要镇边略口北十四里有梳头崖口之东曰梧桐谷重谷皆有戍守其南即桃林营
  青山口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设营今为堡有把总驻守其西距喜峰口六十里其东有榆木岭大岭烂柴沟皆有堡又东南为城子岭旧名城子岭关又东为擦崖子皆有堡把总戍守又东为洪义岭五重安新开岭亦皆有堡又东为白羊口
  白羊口 在迁安县北六十里亦曰白阳峪有堡其东为白道子石门子亦皆有堡置戌守又东北为冷口
  冷口 在迁安县东北七十里有关城章京驻防其东南为河流口又东南为徐流口有营又东即刘家口
  刘家口 在迁安县东北五十里旧志口东接卢龙县之桃林口路出大宁最为襟要明建文初燕王驻永平自此取大宁
  崖儿口 在丰润县东北山下又县西有马家窝旧俱设巡检今裁
  宁海城 在抚宁县东山海关南十里周一里有竒明时设龙武营于此后亦曰南海口关
  石门城 在抚宁县东北九十里山海关西北四十里亦曰石门寨有城明设参将驻守
  本朝改都司亦曰石门路
  开平城 在丰润县东南四十里明万历中筑以贮粮
  安山堡 在卢龙县北三十里其相近者曰松崖堡又府西二十里有安河堡驿道所经也又西十里曰赤峰堡又东五里有䨇望堡
  李家峪堡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其西即喜峰口其东即铁门关也铁门关亦有堡
  佛儿峪堡 在迁安县东北六十里其东南七里即刘家口也
  新店堡 在迁安县西六十里旧建递运所于此今废
  深河堡 在抚宁县东四十里其北又有平山营堡
  甘泉堡 在抚宁县东北五十里其东又有温泉堡
  八里堡 在山海卫东八里关外与锦州府接界静安堡 在昌黎县西南六十里明嘉靖三十一年
  裴家堡 在昌黎县东二十里与抚宁接界
  佛庄堡 在滦州西南五十里倴城之北
  胡家坨堡 在乐亭县东二十里又黄瓜口堡在县东二十五里连北店堡在县西北十六里与滦州接界
  韩城堡 在丰润县东五十里旧志即今韩城镇榛子镇 在滦州西九十里有堡城金史地理志石城县有榛子镇府志明万历中移乐亭新桥巡司于此
  新乐镇 在乐亭县西北二十五里
  燕河营 在卢龙县东北五十里有城
  本朝设燕河路守备驻防
  桃林营 在卢龙县北五十里东去燕河营二十里其北即桃林口也
  刘家营 在卢龙县西北五十里刘家口南西去迁安县建昌营五十里
  建昌营 在迁安县东北四十里有城周四里明初为东路协守万历二十四年移置台头营改建昌为路设参将及车营都司后裁都司
  本朝裁参将设都司驻守
  台头营 在抚宁县北三十里有城旧设台头路副将驻守今改把总又驸马营在县北五十里亦有小城戍守
  蒲河营 在抚宁县南六十里蒲河海口东至戴家河四十里为海口要冲明时设兵戍守
  本朝顺治十三年増设都司驻守
  牛头营 在抚宁县东牛头崖口明万历中置赤洋营 在昌黎县东南六十里海口有城周一里
  开平营 在滦州西南九十里即石城废县也明初置开平中屯卫于口北大宁沙岭后移真定永乐初复移建于此成化初筑城周四里今有把总戍守
  刘家墩营 在乐亭县南四十里明立海防右翼营于此设游击寻改守备
  本朝移驻马头营仍名刘家墩营
  新桥镇营 在乐亭县西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乐亭有新桥镇旧志新桥镇有城周二里元季设新桥巡司明万历二十年设新桥营与昌黎之赤洋营抚宁之牛头崖营为海口三营
  马头营 在乐亭县西南三十五里旧名清河口明永乐时建
  卢龙塞 在卢龙县北后汉纪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晋书载记永和十年慕容儁治卢龙道焚刊木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纪事功水经注濡水东南迳卢龙塞道自无终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清陉卢龙之崄峻阪萦折故有九峥之名新唐书怀戎县东南九十里有卢龙塞东连碣石西属太行实天下之险寰宇记卢龙道亦谓之卢龙塞在卢龙县西北二百里方舆纪要府西北一百九里有卢龙镇土色黑山似龙形即古卢龙塞也
  新罗寨 在卢龙县东三十里
  太平寨 在迁安县西北六十里亦曰太平营旧设太平路参将今改千总戌守
  沙河寨 在抚宁县东北去石门寨十里
  淀河流集 在乐亭县西北二十三里即古新安镇也
  保定府
  倒马关 在唐县西北百里方舆纪要倒马关即战国时鸿之塞也史记作鸱之塞亦曰鸿上关汉时谓之常山关后汉书作唐关在中人亭北百里水经注𣸦水东迳倒马关关山险隘是为深峭元和志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通鉴注自蔚州广昌县东南山南出倒马关至中山上曲阳县关山险隘石径逶迤沿途九曲诚控扼要地也关隘考倒马关古名青龙口关有二城上城明洪武初建景泰三年以上城卑隘于城南三里复筑下城南跨横冈北临巨水屯驻官军成化以来相继增修屹为巨镇旧志明初设巡司防守景泰二年增设守御千户所嘉靖二十九年设倒马关参将与居庸紫荆称为内三关舆地记关十五里为柳角安口又北五十里曰插箭岭即山西广昌县界今改归直隶
  八渡关 在唐县西北一名马溺关晋地道记望都县有马溺关元和志八渡故关在唐县西北二十里中山记八渡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关势带接寰宇记有水屈曲八度水上置关故名旧志关在县西北六十里即横河口十八渡也明移置军城巡司于此
  安阳关 在完县西北晋地道记蒲阴县有安阳关元和志安阳故关在北平县西北二十五里玉海关塞定之安阳方舆纪要安阳关在完县西北水经蒲水经安阳亭即安阳关也
  瓦桥关 在雄县南关外胡三省通鉴注瓦桥古易京之地在莫州北三十里唐置瓦桥关续通典后周于瓦桥关地置雄州名胜志瓦桥关今瓦济桥沿其名五代周显徳间以雄当九河之冲控扼燕蓟故置此关方舆纪要关在雄县南
  南关 在祁州南接深泽县界又北关在州北接博野县界府志两关俱明天启五年
  高阳关 在高阳县东方舆纪要关在县之三义口社一名草桥关五代周显徳六年建宋属顺安军与瓦关益津互相联络而高阳实为根本控制幽蓟戍守特重
  岳领口 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古恒山口也明初置巡司于此今废又中窑谷口在倒马关西北五十里亦戍守要地
  横河口 在唐县西北有巡司旧在倒马关后移置于此以守完县曲阳之界
  水谷口 在完县西北即金之水谷砦也方舆纪要金人命易水公靖安民戍守水谷等砦即此
  鹰捕岭口 在完县西北五十里又西南二十里曰五虎岭口又西十里曰银山口
  百尺口 在束鹿县南四十里有桥曰百尺口桥旧设巡司今废
  边吴淀口 在安州西宋会要边吴泊西望长城口尚百馀里皆山阜高卬水不能至契丹每言宋人安事塘泊吾骑驰突得此路足矣明道末引水开方田始有险可恃
  陉阳店堡 在满城县南三十五里又县西南三十里有北铺店堡五十里有方顺桥堡俱明嘉靖二十二年筑又置墩台十二亦设小堡以便守望
  白沟店堡 在新城县南三十里又高碑店堡在县西北三十里方官店堡在县东二十里
  周家铺堡 在唐县西北一百十里倒马关东路明洪武间置巡司今废又白堡在倒马关东北
  小寨子堡 在庆都县东南又柳宿堡亦在县东陈家堡 在容城县东北十里
  五女堡 在祁州西接定州界亦名五女店
  大堡 在深泽县东二十里接安平县界又西内堡在县西北二十里接定州界
  智邱堡 在束鹿县东南二十五里又水邱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龙化堡 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之北又恵伯口堡在县东五十里利家口堡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进庄堡在县西二十里俱明嘉靖中筑
  保安镇 在府南五十里明万历中建
  拱辰镇 在满城县西南五十里明万历十三年招抚流移创置今居民甚众
  固城镇 在定兴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镇为宋辽分界处
  河阳镇 在定兴县南十里有巡司
  巨河镇 在新城县西南旧有巡司今废
  赤岸镇 在唐县北唐书武徳六年高开道自易州而南掠赤岸镇
  军城镇 在唐县西北九十里南去曲阳县八十里北至倒马关六十里金时置镇明洪武初置巡司为戍守要地
  永安镇 在博野县南唐水之阳旧置巡司于此又铁灯盏巡司在县东滋水之阳今俱废
  永丰镇 在庆都县东南又来安镇亦在县境新桥镇 在蠡县东北六十里
  陶家营 在新城县东二十里有集
  干城营 在束鹿县东南五里又有智勇大理二营又东有深沛平冦二营又县有白龙高卜神炮新兴等营又西北有王封䨇垒连城威镇等营又北有里顺和睦石寨师旋山泊等营
  郎山寨 在府西北九域志保寨县有郎山寨金封移刺众家奴领之盖在县西北取易州郎山为名
  张山寨 在安肃县西山绝陡峻鸟径攀援而上乌鸡寨 在安肃县西四十五里明洪武间有姚氏兄弟七人皆善武结寨于此
  大姑砦 在雄县东十五里大姑村方舆纪要县境有大姑大涡张家木场三桥䨇柳红城新垣八寨皆宋时所置今俱废为村
  王家砦 在新城县东南十里又马家砦在县南八里旧志即宋政和中所改定平等砦
  张登店 在府南五十里道出庆都为往来津要明嘉靖十三年移方顺桥巡司于此
  大王店 在安肃县西南四十里宋史太平兴国四年燕王徳昭屯兵于大王店
  三甲店 在新城县北三十五里北至涿州之中道也又高密店亦在县北元至治中驻跸于此
  唐湄店 在唐县西北路通倒马关
  本朝康熙三年设兵防守今移镇关厢
  刘陀店 在博野县东又县北有陶𭏟店明洪武间建铺于此
  河间府
  完固口 在献县西南十八里滹沱河北⿰土厈明嘉靖年筑堤为备又县西南有陈家口亦滹沱河口也明建文中燕王常从此渡河击败盛庸军
  义成堡 在献县东旧志唐刘君良瀛州人四世同居人共依之众筑为堡名曰义成
  丰乐堡 在肃宁县东十五里又子由堡在县南十二里王村堡在县西十八里太史堡在县北十八里
  窦堡 在故城县北十里相传窦建徳屯兵于此景和镇 在河间县东七十里有巡司
  淮镇 在献县东四十里金史地理志交河有槐家镇方舆纪要土人呼为淮镇当东西孔道旧志镇为滹沱所经南属献县北属交河明嘉靖三十年筑城今圮
  建桥镇 在阜城县东三十里
  梁召镇 在任邱县东三十里又县东南有羽林堡镇北瀚镇县南有石门桥镇司马庄镇县东北有大务镇于村镇
  泊头镇 在交河县东五十里卫河西岸有城商贾环集有管河通判主簿又有泊头镇巡司又刘解镇在县北三十五里
  宋门镇 在景州西北三十里有巡司又龙华镇在景州西五十里
  李宴镇 在景州东北当胡卢河南岸此为东李宴口又西李宴口在今深州南皆五代时屯军置戍处
  广川镇 在景州西南三十里隋唐时广川县也又连儿窝镇在州东北七十里卫河东岸与吴桥接界又庆丰镇水波镇亦俱在州东北
  马头镇 在东光县西三里又下口镇在县北二十里皆滨卫河商旅凑集
  郑家口镇 在故城县西南二十五里又四柳树镇一名四女祠镇在东南十八里接山东恩县界皆临卫河
  丞相营 在故城县东北二十里元伊苏屯兵之所安州砦 在宁津县西北十八里有前后两砦相传为五代初屯兵处又何家砦在县西四十里枣砦在县东南十八里
  马村砦 在任邱县西方舆纪要宋于县置马村砦政和二年改曰定安
  马家砦 在故城县西北五十里崇冈茂林可以守御
  曲义垒 在河间县东北明志汉末袁绍令曲义攻公孙瓒筑此垒
  清源栅 在景州西南唐长庆初义武帅陈楚奏破朱克融清源三栅即此
  商家林 在河间县南三十里南去献县亦三十里行旅必经之地明嘉靖三十年筑城今圮
  中五店 在宁津县东北二十五里即宋所置中安镇也又包头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金时西保安镇
  半壁店 在东光县北方舆纪要明正徳中官兵败流寇于此
  叁老集 在景州西其相近者曰薛家屯正德中官军败贼处也
  马东圏 在任邱县东南今县南马圏泊因此而名
  天津府
  天津关 在府城北门外九河津要䑯航所集挂甲口 在庆云县南二十里亦名韩信垒相传韩信下齐道经于此
  长芦镇 在青县南七十里卫河西岸即古长芦废县也旧为都转盐运使司所驻
  砖河镇 在青县南九十里卫河西岸河东即沧州砖河驿又杜林镇在县南七十里南接交河界
  范桥镇 在青县南又新集镇在县南三十里东临滹沱又崇仙镇在县西南五十里当河间孔道
  合口镇 在沧州西水经注衡漳水过渤海东会滹沱别河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晋书载记后燕慕容楷等将兵会慕容隆于合口通鉴晋隆安二年北魏得河北命拓㧞遵镇渤海之合口金史地理志沧州清池县有合口镇
  郭桥镇 在沧州东即古郭疃镇也
  底桥镇 在南皮县东南七十里又旧县镇在县东南八十里或以为即晋新乐县治
  海丰镇 在盐山县东北金史地理志盐山县有海丰镇旧志镇在县东北八十里瓦砾如阜绵亘里馀
  崔家口镇 在盐山县东南五十里距海丰县五十里又望树镇在县东南三十里距庆云县三十里又县东有赵毛陶镇高家湾镇县东北有韩村镇蔡园镇县北有杨二庄镇距海五十里
  无棣镇 在庆云县东即故无棣县也又分水镇在县西南十二里
  海防营 在天津县东六十里其地名葛沽明万历二十五年设副总兵驻防于此为海口重地又东有大沽营在海口
  傅家营 在盐山县南五十里接山东乐陵县境旧置戍守
  板逹营 在庆云县东二十里明宣宗征高煦时驻跸于此
  冶剑营 在庆云县东北十五里俗呼铁匠营相传元海运时冶铁处
  河平砦 在天津县东北方舆纪要即小直沽口也宋初置泥姑砦于此属沧州政和二年改曰河平
  坚固砦 在青县南唐书太和二年易定节度使柳公清讨李同捷拔其坚固砦
  钓台砦 在青县北六里宋置戍守于此又有独流北独流东二砦以滨独流河而名今县西北十八里有独流铺即二砦故址也
  海青砦 在清县东宋置巷姑砦属沧州政和二年改曰海清今废
  小南河砦 在静海县东北八十里宋初置属沧州今讹为小南湖
  三河砦 在静海县东宋置三女砦政和二年改曰三河今废
  旧县集 在沧州南一百二十里即饶安故县也又旧沧州集在州东南
  灶儿坡 在沧州东北百里居民于此煮盐故名马落坡 在沧州东北二十里元时置巡司于此












  畿辅通志卷四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一
  关隘
  正定府
  白马关 在正定县西北唐书地理志镇州有白马关方舆纪要关临滹沱河旁有白马冈因名金大定中滹沱河决白马冈关始废
  故关 在井陉县西三十五里唐书长庆元年裴度出故关讨王庭凑方舆纪要自山西道出井陉此为控扼之要自昔置关于此正统二年修筑关城分兵防戍嘉靖二十二年更营新城二十三年设参将益兵防御自是常为要地关隘考故关南北山坂囘环南连赞皇元氏外通平定乐平所辖口凡三十有六府志
  本朝顺治初设守备戍守康熙三十九年改设参将娘子关 在井陉县西三十里故关北相传唐平阳公主驻兵于此因名胡三省通鉴注井陉娘子关西出即是平定州方舆纪要明嘉靖二十一年增置官兵筑城为固与故关相唇齿
  井陉关 在井陉县井陉山上与获鹿县接界淮南子天下九塞井陉其一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汉书陈馀传赵王复使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寰宇记井陉山甚险固李左车说陈馀曰井陉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请守之馀不从即此通鉴晋太元十八年后燕慕容缵等分道出井陉攻晋阳二十一年魏主珪伐后燕潜自晋阳开韩信故道遂出井陉趋中山唐书地理志镇州获鹿有井陉关一名土门关元和志镇州获鹿井陉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旧唐书肃宗本纪至徳元载命郭子仪分兵出井陉定河北五代史梁开平四年晋王存朂命周徳威引兵出井陉屯赵州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二年车驾自太原幸常山由土门路金史太宗纪天会四年宋种师中以兵出井陉完颜和尼败之方舆纪要明初兵自正定而西入井陉下平定州盖太行为控扼之要井陉又当出入之冲或以为即故关故关盖井陉西出之道耳
  龙泉关 在阜平县西七十里有上下二关相距二十里方舆纪要下关正统二年建景㤗二年又于迤西北筑上关城天顺成化间皆添设官兵戍守嘉靖二十五年改筑关城守御益密关隘考龙泉关东北至倒马关百五十里西至山西五台县百八十里自关南北沿山西界各数百里所属隘口六十馀处皆与山西分列官军戍守
  泉水头口 在井陉县西南九十里北至故关六十里关隘考自泉水头以下凡二十三口俱为故关南路而泉水头备御尤切明嘉靖二十一年特设官兵防守
  达滴崖口 在井陉县西北五十里娘子关西北与山西盂县接界东南至故关六十里关隘考自达滴崖以下凡十二口为故关北路正统四年达滴崖置戌嘉靖二十四年复增兵防御
  大石板沟口 在元氏县西六十五里北至倒马关三百六十五里有土城又短岭口在县西北七十里苍岩道岭口在县西北八十五里俱有石墙一道明嘉靖中俱置戍
  苇泊岭口 在元氏县西八十里北至故关八十里有城明正统四年设嘉靖中增兵戌守又青峪岭口在县西七十里亦有城置兵戌守
  车孤驼口 在灵寿县西一百五十里北至龙泉关一百四十里明正徳二年建城置戌
  白草沟口 在灵夀县西一百四十里北至龙泉关一百二十里明正统二年置戍
  恶石口 在平山县西北百四十里滹沱河自山西经此入县界川原平敞最为要害明景泰三年筑城置戌
  鹞子崖口 在平山县西北二百里北至龙泉关一百七十里明正统九年设嘉靖中增兵守御关隘考自鹞子崖以下凡二十四口为龙泉中路
  十八盘岭口 在平山县西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龙泉关三百里明正统二年筑城置戍嘉靖中增兵防守关隘考自十八盘以下凡二十一口为龙泉南路而十八盘口尤为要害
  陡撞沟口 在阜平县西北一百里南至龙泉关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二年置关隘考自陡撞沟以下凡二十一口为龙泉北路
  吴王口 在阜城县西北一百里东北至倒马关三百二十里明弘治十二年筑城置戍关隘考自吴王口以下凡十九口为倒马南路
  落路口 在阜平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倒马关九十里明正统四年筑城置戍关隘考自落路口以下亦属倒马关南路
  狼牙口 在阜平县东北一百里东接曲阳县界去倒马关六十里三关外墙至此与内墙合为一方舆纪要元太祖十二年金将张柔趋中山与战于狼牙口即此
  黄沙岭口 在赞皇县西北黄沙岭下北去故关一百里有巡司
  后沟口 在赞皇县西南十里至故关一百十里至龙泉关五百十里至倒马关六百八十里道里记内三关边墙至后沟口而始竟云
  城上堡 在栾城县北二十里今名冶河堡又县南十里有东巩堡东十二里有城郎堡西十五里有陈村堡为县四境之捍卫
  贾老营堡 在行唐县南十五里又县北二十里有羊观村堡
  慈峪镇 在灵夀县北五十里旧置巡司于乂口头镇后移此仍名乂口头巡司有土城防守
  囘舍镇 在平山县西二十里明嘉靖二年筑今复修治
  郭苏镇 在平山县西北四十里有土城明嘉靖中筑
  天长镇 在平山县滹沱河东北方舆纪要唐景福初李克用及义武帅王处存合兵攻成徳帅王镕抜天长镇即此
  两岭口镇 在行唐县西北七十里有巡司
  嘉祐镇 在行唐县东金史地理志行唐有嘉祐镇县志县东有嘉牛镇盖即嘉祐之讹
  茨沟营 在阜平县西北百二十里吴王口外旧曰茨沟村南有扒背银河村胡家庄柳树村天桥儿莲子崖等处山中皆产矿砂明嘉靖二十五年矿徒啸聚于此设巡司防守
  本朝设守备以时稽察
  白眉寨 在井陉县西南三十五里据山为险形势雄峻有天桥樵采者仄足而渡又西南为牛栏寨亦曰牛山寨四面陡绝上有清泉流绕又五𡶶寨在故关东北三十里有五𡶶相峙故名又陈山寨亦在故关北高峻﨑岖险不可攀
  方岭寨 在获鹿县西南西屏山𪋤又高公塞亦在县西南三十七里
  三公寨 在元氏县西七十里其相近有鹿台等十馀寨皆连接山西界
  瑜珈寨 在平山县西八十里孤𡶶插云宛在天表下视三门塞如培𪣻
  三门寨 在平山县西百里山势险峻𡶶顶平旷又仙人寨叚树寨韩信寨皆在县西又林山寨在县北二十里
  神台寨 在阜平县西北吴王口外又火头寨亦在县西
  天台寨 在赞皇县南三十里其山壁立绝顶有二泉又石人寨在县西六十里双门寨在县西北五十里
  红子店 在平山县西六十里有集
  本朝顺治十年筑石墙为卫又南店在县北三十里亦
  有集
  半璧店 在行唐县南十里有墩台
  宋曹村集 在元氏县东南二十里其西有堡周一里许眀成化中筑又南集在县西北四十里明季于村西北角筑堡
  范台村 在栾城县东十里有旧台址范水出焉下口村 在平山县西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中置巡司今裁
  南苏堡 在新乐县东南三十里又垒头堡在县东十五里张家庄堡在县西南四十里马头铺堡在县南二十五里四堡俱有城池墩台为戌守之地
  东里堡 在晋州南二十五里又总管堡在州南四十里
  城堡 在晋州东北二十里又东十八里有小侯桥堡
  东村堡 在无极县西南三十里又县东有流村堡西有北苏堡北有郭庄堡
  许春垒 在稿城县西北隋书地理志九门有许春垒府志在九门故城南
  平将军垒 在稿城县北十二里明建文中平安屯兵处
  义头村 在稿城县西北七十里旧置巡司于此今废
  顺徳府
  黄榆关 在府西北五十里黄榆岭上石磴盘旋形险道峻为冲要地明正统间设重兵防守于此今废
  烧梁关 在内邱县西晋地道记中邱县有烧梁关方舆纪要关为昔控扼之处明时亦设兵于此戌守
  马岭口 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势颇险下有涧沟二十馀丈名曰鬼谷相传为王诩藏修处其南六十里为清风岭口山势高耸盛夏无暑气二口皆有关墙为明时戍守处与黄榆关相犄角
  陈宋口 在府西黄榆岭北薛居正五代史梁乾化三年晋将周徳威自邢州陈宋口逾漳水而东方舆纪要岭下多陈宋二姓因以为山口之名也
  数道岩口 在沙河县西一百五十里沟涧旋绕数层故名其东十里为大岭口其西三十五里为黄背岩口皆有关墙旧为兵防要口
  鹤度岭口 在内邱县西百七十里山顶最高惟鹤可度故名其北二十五里为锦绣堂口又北十里为云凹口皆接山西乐平县界
  黄寺堡 在邢台县西北四十里又宋家庄堡在县西北一百里俱明时大名兵备防秋处
  原庄堡 在钜鹿县西南十五里往来所经商旅辐集旧有小城可以守御又张王疃堡在县南上疃村堡在县北
  孝路堡 在广宗县南二十里周二里濠广一丈又有板台堡在县北二十五里周二里有竒濠广一丈五尺俱明嘉靖二十一年
  金堤堡 在内邱县东十里又官庄堡在县东尹村堡在县北清修堡在县西北皆明嘉靖二十年知县杜世爵建
  綦阳镇 在沙河县西四十里九域志沙河县有綦村镇铁冶务金史地理志沙河县镇一綦阳旧志宋皇祐四年置铁冶司于此有冶神祠
  常河镇 在平乡县东北其相近又有节固高阜二镇皆明嘉靖二十一年筑堡
  圑城镇 在钜鹿县东北四十里金史地理志钜鹿县镇一圑城旧志民居环绕如团故名
  铜马镇 在钜鹿县北七里汉光武破铜马贼处也县志镇有铜马祠祀汉将马武
  新店镇 在任县东三十五里金史地理志任县镇一新店
  腰水寨 在府城西北黄榆岭口地极高峻其上平阔惟一径可通腰半有水因名
  香炉寨 在府城西北百里黄榆岭北𡶶峦高峻状如香炉其北即赞皇县界
  秦王寨 在沙河县西北九十里相传秦王败窦建徳于此
  东新寨 在南和县北又有西新旧果新果八角等寨
  石门寨 在内邱县西北晋地道记中邱县有石门寨方舆纪要五代初晋王存朂自石门趋镇州即此
  戴家砦 在沙河县西一百里形势高峻止一径可通其上平原广阔中有一池虽旱不涸
  宣务栅 在唐山县西北宣务山下唐昭义镇所置戍守处也旧唐书会昌三年刘稹以泽潞叛诏诸道兵进讨成徳帅王元逵奏㧞其宣务栅因进攻尧山方舆纪要栅在尧山东𪋤与县相唇齿
  唐店 在广宗县南五代梁乾化三年镇冀将王徳明自临清攻宗城下之梁魏州帅杨师厚伏兵唐店邀击徳明大败即此
  西王社 在邢台县西七十里明崇祯六年设巡司于此
  广平府
  临洺关 在府城西五十里本隋临洺县治宋元祐中废为镇明嘉靖间重筑新城设分司通判旧有巡司今裁
  车骑关 在州北三十里有城明弘治十四年筑旧置巡司今裁
  石牌口 在永年县西二十里
  牛家堡 在永年县南二十里
  香城固堡 在曲周县东北六十里接威县界又大目寨堡在县东七十里接山东临清州界又侯村堡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接山东邱县界又大砦堡在县东北一百里接清河县界
  马罗堡 在曲周县东北五十里元时安仁镇明改今名
  南阳堡 在肥乡县东三十五里又毛演堡在县北十八里
  郭方堡 在成安县东二十里又郑家庄堡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又阎村堡在县东北十八里又北漳堡在县西北十二里
  焦家堡 在广平县西北三里又孟固堡在县西十里俱有燧台
  东韩村堡 在广平县东十八里又平固堡在县东三十里亦俱有燧台
  河沙堡 在邯郸县东南二十五里又王化堡在县北二十里戸村堡在县西二十里俱有城置戌
  邵固堡 在威县东宋崇宁中尝移广宗县治此又七级堡在县北章华堡在县东北
  浮图店堡 在鸡泽县西十八里堡城周三里又小寨堡在县南十八里周四里外皆有濠
  谢炉堡 在清河县东南十二里堡城周一里有竒高二丈外有池商民辏集又莲塜堡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高广与谢炉等
  王家庄堡 在磁州南
  黄龙镇 在府城西南通鉴唐光化三年朱全忠将葛从周击洺州自邺县渡漳水营于黄龙镇金疆域图永年县有黄龙镇
  大繇镇 在永年县东二十五里又曲陌镇在县北三十里旧皆有城今圮
  新安镇 在肥乡县西二十里又翟固镇在县东八里新寨镇在县东三十里皆有堡
  平恩镇 在曲周县东南金史地理志曲周有平恩镇府志今名程孟集
  新镇 在广平县南十里
  大赵镇 在邯郸县东九域志邯郸县有大赵镇府志县东南二十里有代赵镇盖即大赵之讹
  宁化镇 在清河县西南古黄河滨
  临水镇 在磁州西四十里又彭城镇在州西十五里冶子镇在州西八十里又昭徳镇在州西北台城镇在州北
  二祖镇 在磁州东四十里
  旧店营 在肥乡县东十八里县寄治于此又焦家营在县南十五里
  冯家营 在广平县南九里
  吴官营 在鸡泽县东八里今有集又孙家营在县南三十里
  二哥营 在清河县东南四十里御河滨
  善儿寨 在永年县东十二里又阎胡寨在县东二十里张儿寨在县南八里
  驸马寨 在鸡泽县东二十里
  潘儿寨 在广平县东三十二里又县东北二十四里有周九寨三十里有常儿寨三十二里有新寨三十五里有李官寨打虎寨四十里有王九郎寨四十五里有孟思寨又县西北三里有纪家寨县北三里有侯固寨
  黑闼垒 在府西南十里方舆纪要唐刘黑闼据洺州时所筑因名
  油房集 在清河县东二十五里御河滨为往来孔道
  陈义村 在府城东十里永年县诸水皆由此流入鸡泽县界
  张台村 在威县东北旧设经镇巡司于此今裁
  大名府
  台头堡 在府城南门外方舆纪要其地有高台相传为魏惠王拜郊台
  儒家砦堡 在府西北四十里又黄金堤堡在府东北三十里
  沙口堡 在魏县东二十里西附邑东倚郡为冲要之所明嘉靖中建
  主簿寨堡 在清丰县东南三十里又许村堡在县西南三十里马村堡在县东北二十里城皆周一里有竒可以守御
  庆祖堡 在开州西南二十五里又吕邱堡在州西南五十里又井寨堡在州西北七十里卫水硝河环其左右
  清河堡 在开州东又东有柳家屯堡文留堡又州东南有八公桥堡徐镇堡
  小滩镇 在府城东北二十五里御河滨方舆纪要自元以来为挽输要道旧志河南漕运以此为转兑之所明初设巡司嘉靖三十七年又设税课司于此今省
  束馆镇 在府城东六十里以有束晳庙而名李固镇 在魏县东南通鉴唐文徳元年朱全忠自白马济河下黎阳河李固三镇九域志魏县有李固镇
  双井镇 在魏县东南三十里当漳卫合流之冲旧有粮厅为本县收运处今改折色厅废
  北皋镇 在魏县西南三十里与广平府成安河南彰徳府临漳二县接壤明嘉靖三十年筑城
  囘龙镇 在魏县西南六十里相传宋真宗回銮经此因名
  韩家镇 在南乐县东二十五里金史地理志南乐县有韩家镇
  土楼镇 在开州西方舆纪要刘宋永初末北魏将奚斤拔宋滑台进击翟广于土楼九域志滦州临河县有土楼镇
  古定镇 在开州东南六十里旧志旧置巡司俗称小濮州
  大冈镇 在长垣县东南七十里有巡司明洪武初置
  蒲潭营 在魏县西南四十里其相近有仓口申辋郝村等营
  黄军营 在东明县西南明洪武初宜春侯黄彬屯军于此因名
  罗儿寨 在清丰县东二十里又沙阁寨岳儿寨汉儿寨皆在县东三十里又霍子寨山留寨皆在县东四十五里又县东南有曼家寨及杜家胡家等寨
  西店 在府西北三十里有集漳河旧经此
  杜胜集 亦曰杜胜砦在东明县南六十里明弘治六年设通判主簿各一员董理河务嘉靖中裁
  本朝顺治年设守备一员把总二员并设巡司于此裴子砦集 在东明县南五十里与长垣县连界白茅集 在长垣东一百二十里元贾鲁治河始此敛盂聚 在开州东南左传齐侯晋侯盟于敛盂即此
  杨村 在开州西南十五里薛居正五代史梁贞明五年晋王军于徳胜王瓒据上游十八里杨村夹河筑垒方舆纪要村在州西南旧时大河要口也
  赵征村 在开州东北即宋六塔河口也宋至和中修六塔河内侍刘恢奏六塔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方舆纪要今其地亦名赵村铺
  宣化府
  飞狐关 在蔚州东南与易州广昌县连界即飞狐口也汉书郦食其说汉王曰请塞飞狐之口晋中兴书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魏氏土地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元和志蔚州飞狐县以县北飞狐口而名寰宇记飞狐道北入妫州怀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明志飞狐口相传有狐于紫荆岭食五松子成飞仙故名旧志飞狐口在蔚州东南六十里北口在州南三十里
  隘门关 在蔚州西南即古隘口也寰宇记蔚州隘门山亦曰隘口壁立直上层崖刺天有古道极险隘后魏明元帝置义仓于此明志隘门关在蔚州西南四十里今名石门口置巡检司
  协阳关 在保安州西南魏氏土地记下落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西通代郡方舆纪要代郡今蔚州境也
  美峪关 在保安州南六十里明置美峪守御千戸所在保安卫西景泰二年移此其西南接蔚州界
  独石口 在赤城县东北一百里其南十里为独石城本元云州之独石地明初建城周六里有竒门三宣徳五年移开平卫于此景㤗三年设上北路参将驻此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并卫于赤城县仍设参将驻防亦曰独石路口外为太仆寺牧厂察哈尔游牧处及阿霸垓诸旗分地
  张家口 在万全县东二十里其南五里为张家口城明宣徳四年筑周四里有竒门二嘉靖中改筑周三里有竒城外有池天崇间为互市之所
  本朝为张家口路设参将驻防康熙二十九年增设副将雍正三年增设张家口同知口外为礼部太仆寺牧厂及察哈尔官兵阿霸哈纳尔等诸旗分地
  九宫口 在蔚县东南四十里九宫山侧明洪武九年置巡司后废又口东永宁松子二口明永乐十三年
  兴宁口 在蔚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永乐中置巡司天顺间徙于北口今废
  丁宁口 在西宁县东南方舆纪要丁宁口相近又有鳌鱼水峪二口嘉靖中余子俊所云顺圣川东城三隘是也
  岔道口 在延庆州南二十里明宣宗实录宣徳五年巡边驻跸岔道方舆纪要自八达岭而北地稍平五里至岔道有二路一自怀来至宣府为西路一自延庆州至四海冶为北路八达岭为居庸之噤吭岔道又八达之籓篱也旧志明嘉靖三十年筑城于此周二里有竒有西南北三门
  黑峪口 在延庆州东北方舆纪要口西为白草窊等处要冲也
  马水口 在保安州西南一百六十里接涞水县界详保定府又天津口在州东南与宛平县接界
  沿河口 在怀来县南一百三十里桑干河口也接宛平县界详顺天府
  东城 在西宁县东六十里本辽奉圣县地明初废天顺四年筑城周四里有竒谓之顺圣川东城为戍守处
  本朝初为宣府镇南路康熙三十二年设守备驻此保安卫城 在怀来县西北七十里明初为雷家站景泰二年于此置保安卫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以卫并入怀来县设参将驻此永宁城 在延庆州东四十里明永乐十一年置永宁县属隆庆州十五年又于县置永宁卫属宣府镇
  本朝顺治十六年并县入卫康熙三十二年又并卫入延庆州今为永宁路都司驻守城周六里有竒门四
  万全左卫 在怀安县东六十里元为宣徳府地明洪武二十六年置万全左卫三十年徙废永乐二年复还故治属万全都指挥使司
  本朝初属宣府镇西路康熙三十二年以卫地并入怀安县设守备把总驻此城周六里有竒门二
  龙门所 在赤城县东三十里本元云州之东庄地明宣徳六年设千戸所筑堡周四里有竒门二万历十八年设下北路参将驻此
  本朝顺治九年裁参将设守备驻此
  鸡鸣驿堡 在府城东南六十里明永乐十六年设站于此因鸡鸣山为名十七年因民堡增筑周四里有竒为镇城入京要路
  本朝设把总驻守
  深井堡 在府城南少西六十里明正徳五年筑周三里有竒设守备把总各一员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裁守备
  葛峪堡 在府城北五十里明宣徳五年筑周四里有竒中路参将驻此
  本朝改设守备
  长峪口堡 在府西北四十里亦宣徳间置周三里有竒其西二十里为青边口堡又西南四十里为羊房堡与张家口接壤
  本朝顺治八年三堡皆并入葛峪堡
  宁远站堡 在府城西少北四十里明永乐初设站置堡周三里有竒又洋河堡在府南五里水泉堡在府南四十里榆林东中西三堡在府北三十里双营堡在府东北四十里
  滴水崖堡 在赤城县东八十里明弘治八年筑周三里有竒东去大边二十里即密云县古北口之后也
  本朝设守备于此其东为宁远堡又东北为长伸地堡又东南为牧马堡漾田堡皆明所筑今废
  镇宁堡 在赤城县西北三里明弘治十一年筑周二里有竒旧设守备
  本朝康熙元年改设把总
  马营堡 在赤城县西北六十里元为云州之大猫儿峪明宣徳七年筑堡隆庆中增修周六里有竒门四为镇守要地
  本朝设把总驻此其西为松树堡又西北为君子堡其
  东南为仓上堡亦皆明时所筑
  云州堡 在赤城县北三十里本元云州地明洪武初废州置驿宣徳五年筑城置戍景泰五年增设千户所后又设上北路参将驻此
  本朝改设守备城周三里有竒门二其北二十里为猫儿峪堡又二十里为半壁店堡俱明嘉靖间筑今废
  镇安堡 在赤城县东北五十里明成化八年筑周二里有竒
  本朝设守备驻此又清泉堡在县东北方舆纪要山下
  有清泉涌出绕堡而东因名今废
  新河口堡 在万全县西北四十里明宣徳十一年筑周二里有竒
  本朝设守备驻此
  洗马林堡 在万全县西北七十里明宣徳七年北巡驻跸于此十年筑城置戌隆庆五年增修周四里有竒门二
  本朝设守备驻防
  膳房堡 在万全县北二十里明成化十五年嘉靖十二年增修周二里有竒
  本朝设守备驻此又来远堡在县东张家口北五里上庄堡 在万全县北方舆纪要明永乐中车驾常驻跸于此
  雕鹗堡 在龙门县东四十五里本元云州之雕窠站明初置浩岭驿永乐中改雕鹗堡筑城置戍隆庆四年增修周二里有竒
  本朝设把总驻守方舆纪要堡当北路之中为往来要
  
  长安岭堡 在龙门县东南九十里明初置丰峪驿永乐九年筑城置戍改今名弘治二年增置守御千戸所
  本朝设守备驻此城周五里有竒边防考堡地东西跨岭中通一线旁径逼仄居庸而外此为重关之险
  龙门关堡 在龙门县西二十五里明宣徳三年筑万历十三年增修周二里有竒关门在堡东五里又三岔口堡在县东十五里金家庄堡在县西北七十里三堡皆
  本朝顺治八年
  赵川堡 在龙门县西五十里明宣徳五年筑隆庆后改砖城周四里门二城外有濠
  本朝设把总驻守其东八里为白庙堡又北二十里为大白阳堡即唐妫州之白阳镇也又东少北为小白阳堡今俱省
  榆林驿堡 在怀来县东南三十里元置榆林驿明初因之正统末筑堡周二里有竒
  本朝设把总驻守方舆纪要堡初置于怀来卫东羊儿峪北明正统末改筑于此旧志堡东至延庆州岔道口二十五里至居庸关五十八里其南即昌平之白羊口为控扼之所
  土木驿堡 在怀来县西南二十五里本名统漠镇唐初高开道据怀戎时所置后讹为土木明永乐初置堡正统末车驾驻此北狩堡遂毁嘉靖四十五年就故堡修筑周二里有竒
  本朝设把总驻守边略堡东北至延庆州八十里西至保安州四十里地界相错当往来之冲为襟要之地
  草庙堡 在怀来县土木堡北三十里
  桃花堡 在蔚县东北九十里明嘉靖四十四年筑周二里门二设仓置递
  本朝设把总驻守其西南三里为雅涧堡东北五里为
  后营堡
  黑石岭堡 在蔚县东南黑石岭上明正徳三年筑周二百四十步
  本朝设把总驻此
  三泉堡 在西宁县东南二十里
  西阳河堡 在怀安县西北明正统五年建万历三年展筑周四里有竒门四为府境极西西北与大同平远堡接壌四面皆边旧称冲要
  本朝设守备驻此
  李信屯堡 在怀安县西北三十里明嘉靖十六年筑万历十八年增修周二里有竒西北去大同永嘉堡十里方舆纪要其地有两山对峙为宣大交错之所
  柴沟堡 在怀安县北五十里明正统二年筑周七里有竒门三城外有池嘉靖中增设参将驻此
  本朝改设守备其西南二十里为渡口堡明弘治九年
  筑接蔚州界
  会河堡 在怀安县东北万全左卫西即东南二洋河合流处也方舆纪要堡为辽金特所置宋嘉定四年蒙古败金人于会河堡即此
  四海冶堡 在延庆州东永宁城东六十里明天顺八年筑周三里有竒弘治七年徙永宁左千戸所屯守
  本朝以地并入延庆州设守备驻此方舆纪要旧为冶铸之所以有四水合流名四合冶元时往来上都𢘆取道于此后遂讹为四海冶
  周四沟堡 在延庆州东永宁城东三十里明嘉靖十九年筑周二里有竒门一
  本朝设守备驻此其西南十八里为刘斌堡东南五十
  里为黑汉岭堡俱明嘉靖中建
  靖安堡 在延庆州东永宁城北三十里明嘉靖三十五年筑周二里有竒门二
  本朝设守备驻此方舆纪要堡北阻山东西南三面临
  河称为险要
  𥖎山堡 在保安州东南六十里即𥖎山故县也明初筑堡周三里万历七年设兵戍守
  本朝设守备于此
  麻峪口堡 在保安州南当龙门南口明洪武二十五年筑万历七年増修周一里有竒边防考堡傍有红站口为险隘之地
  良田屯堡 在保安州东五十里为居民屯聚之所明洪武二十五年隆庆四年增修设兵戍守又东十里为沙城堡其相近又有二堡相连曰沙城中堡东堡人东八里堡在州东北四十八里西八里堡在州东北三十里又石瓮堡在州南三十里岔道堡在州南四十里
  弘阳镇 在延庆州西南三十里唐初高开道所置唐书武徳六年高开道所部弘阳统漠二镇来降
  宝𡶶川镇 在保安州东南其相近有蔡树安豺狼峪庄窠涧等口南达大龙门不过一二十里与宛平涞水接界
  固城镇 在保安州南旧志唐妫州有固城镇与易州分界
  朱家营 在龙门县西五里
  西白马营 在西宁县东十五里又东一里为东白马营
  柳沟营 在延庆州东南十五里明嘉靖中置城于此设兵防守方舆纪要营东北有谎炮儿韩家口柳沟口海子口又东南为大小红门口皆防御处也
  大兵马营 在延庆州西南二十里
  牙头寨 在赤城县北明初华云龙出云州袭元兵于牙头砦即此地也
  蟒山寨 在延庆州东南二十里蟒山上山形如蟒寨据其巅又招帖寨在州北二十里
  檐车砦 在保安州西南宋嘉定十三年靖安民出兵至𥖎山取担车寨即此
  李家庄 在赤城县龙门所东北其北有万松沟右所屯 在怀安县西南十八里又王虎屯在县西二十里水闸屯在县北二十五里
  三马房 在西宁县东城东十五里又四马房在县东七马房八马房在县西
  易州
  紫荆关 在易州西八十里即汉之五原关也一名子庄关宋时亦曰金坡关方舆纪要紫荆关宋人谓之金坡关后以山多紫荆树改名为
  京师西偏重地旧志紫荆一关当居庸倒马间实为辅车之势明正统间设守备防御嘉靖间改设参将后筑紫荆关新城陞参将为副总兵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改设参将
  干河口关 在涞水县北五十里又六都关白马关龙门关俱在县北
  磐石口 在易州西九十里去紫荆关十里又西二十里为搭捱口旧置巡司又周二沟口瓦窑安口蔡家峪口俱在磐石口东西小龙门口黄沙口乌龙沟口皆在磐石口西南六十里乌龙沟口接广昌县界口外要冲也
  竒𡶶口 在易州西北四十里内去紫荆关四十里外去金水口六十里旧置巡司今废又东北二十里曰官坐岭口又东北三十里曰东峪口又西南二十里曰铲峭岭口又西五十里曰茶窝口又西北五十里曰峰门岭口又沙峪口去竒峰口四十里东马湖口去竒峰口五十里
  马水口 在涞水县西北二百里北接宛平县界明永乐八年设守军于此景泰二年创建北门正城又建圏城于北岭上嘉靖中设守备把总各一员旧志马水口山势雄壮岩岫相连峰峦互出兼之林水阴翳溪径转折东至京师二百八十里实为右辅
  拍连涧口 在涞水县西二百五十里又二十里曰道水口又十五里曰定乐安口又北五里曰大龙门口接宛平县界
  宁静庵口 在广昌县东三十里路通易州明景泰三年筑城
  白石口 在广昌县南二十里路通正定保定明嘉靖三十年
  飞狐口 在易州城东六十里隶广昌县郦食其说汉高祖塞飞狐之口即此东北即蔚州黑石岭界
  金坡镇 在易州西五十里明洪武中置巡司嘉靖中废
  西水寨 在易州西南八十里四面险绝惟一径攀援可上相近有姑姑窝寨
  白虹寨 在易州西南三十里又种金寨冶理寨俱在州西南五十里燕窝寨在州西南六十里白堡寨在州西南一百里
  堵墙寨 在易州西北三十里竒峰岭东其相近有白马白璧龙门朝天诸寨
  人安寨 在涞水县北金山上又铁叶寨在县北龙湾山天堂寨在县北天堂山
  窟龙寨 在广昌县西北三十里有洞扼其要路可以避兵
  对节寨 在广昌县南三十里以山木枝节相对故名
  清风店 在易州西五十里明外史巴延特穆尔出紫荆关石亨蹑败之于清风店
  黄儿庄 在涞水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明置巡司今废
  冀州
  田村堡 在冀州南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筑有集
  韩村堡 在冀州西南二十里又李家庄堡在州西四十里谢家堡在州西北二十里
  董家庙堡 在南宫县东南七十里明置巡司久废圏子堡 在枣强县西南二十五里与南宫县接界大营堡 在枣强县南四十里达广平府清河县界萧张堡 在枣强县北二十五里达衡水县界又流常堡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达阜城县界
  刘中堡 在武邑县西南二十里又审㜑堡在县东十五里赵桥堡在县北三十里
  张六堡 在衡水县西二十里明嘉靖中筑
  留中堡 在衡水县东二十里
  刘固镇 在冀州境九域志冀州有刘固镇
  长芦镇 在南宫县北九域志南宫有长芦镇宁化镇 在南宫县东北二十里金史地理志南宫镇宁化府志元设守御所今废
  王霸寨 在南宫县境相传为王霸追斩王郎处孙庄寨 在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府志元时邑人孙姓者结寨于此
  九柳树村 在新河县东相传明太宗过此指九柳树以为识因名
  赵州
  骡驹岭口 在临城县西九十里
  百尺沟口 在宁晋县东北六十里有巡司
  贾家口 在宁晋县东二十五里又东五里有铺头小河口
  东驿头堡 在高邑县东南十里又武城堡在县西十里韩家庄堡在县北十里
  奉城镇 在宁晋县金史地理志宁晋县有奉城镇鸦鸽营 在临城县东北有集
  天台寨 在临城县西北天台山北接赞皇县界其西又有青龙寨
  铁山寨 在临城县西铁山又乞了寨在县西南乞了山
  毛儿寨 在隆平县东四十里有集
  换马店 在宁晋县西北二十里接赵州界
  深州
  刘木关堡 在饶阳县东北十五里又叚村堡在县东南十八里邹村堡在县南十八里小堤堡在县西十五里
  子文店堡 在安平县西二十里又马店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新庄店堡在县西南三十里
  小范镇 在武强县东二十里
  小营 在武强县东北三十五里相传金时曾建营于此
  马江店 在安平县西南四十里又角邱店在县西南三十里
  傅家池集 在深州东南五十里旧受滹沱河水自河北徙池亦淤塞今名干河崖明初置巡司于此今废
  盐场庄 在深州南地碱不生五谷
  陆家庄 在深州西南金时戍守处河间公移刺众家奴所分地也
  解村 在武强县城北即光武渡河冰解处
  定州
  委粟关 在定州北唐书地理志定州有委粟故关方舆纪要其相近有委粟山因名今废
  龙泉关 在曲阳县西与阜平连界详正定府白道安口 在曲阳县西北其西即阜平县之狼牙口也方舆纪要自白道安口而东北历岳岭口小关城口夹耳安等口而接倒马关
  郎家庄堡 在曲阳县北七十里又孝墓堡在县西北十里又横堤堡在县南十五里又邸村堡在县
  南三十里
  承营 在定州境晋书载记太元九年后燕慕容楷追丁零翟正至于下邑正败北趋中山屯于承营续通典定州东南有承营坞
  军城砦 在曲阳县北八十里北去倒马关六十里与唐县接界宋置砦于此详保定府
  张公砦 在曲阳县北去军城砦二十里高山耸峙相传昔有张公结寨于此故名又莲花砦在县西北莲花山上
  清风店 在定州北三十里明置巡司今裁又明月店在州南三十里















  畿辅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二
  津梁
  顺天府
  玉河桥 在正阳门内跨玉河之上燕都游览志玉河南北有三石梁明志玉河桥凡三一跨长安东街一跨文德坊一近城垣
  华石桥 在正阳门内西
  新桥 在东直门大街
  大石桥 在崇文门内东南又东有泡子河桥横桥 在西直门大街
  干石桥 在宣武门内大街
  象坊桥 在宣武门内西
  马市桥 在阜城门内大街又有北大桥俱在门内北河漕
  地安门桥 在地安门北鼓楼前
  月桥 在地安门北海子南燕都游览志海子南岸有海子桥亦名月桥俗呼三座桥又万宁桥在海子东跨玉河上流
  东部粮桥 在地安门北迤东又西为部粮桥银锭桥 在地安门西北桥东西皆水多荷芰菰蒲南望宫阙北眺琳宫西瞩城外诸𡶶远近毕露
  得胜桥 在得胜门内积水潭东燕都游览志潭水注桥下东行绿柳映坂缥萍泛波转而南为藜光桥古槐浓樾覆阴如罨画
  水关桥 在得胜门西长安游记得胜门之西城垣有水关西山诸水从此流入都城水口为石犀以当之遏冲突缓水势也
  正阳桥 在正阳门外又崇文门宣武门外亦各有桥跨䕶城河上
  三里河桥 在正阳门外东南明天顺中建正徳十二年重修
  虎坊桥 在正阳门西南
  三转桥 在崇文门外东南三里
  大通桥 在东便门外燕都游览志桥水从玉河中出波流演迤帆樯往来东达通州
  草桥 在右安门外十里燕都游览志草桥众水所归种水田者资以为利十里居民皆莳花为业有莲池香闻数里
  高梁桥 在西直门外半里跨高梁河上帝京景物略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夹岸高柳绿垂到底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䕃爽交匝岁清明日游人以万计浴佛日重午亦如之
  神虎桥 在西直门外双林寺西二里帝京景物略桥四石虎万历中一夜逸去遂改今名
  普济桥 在广宁门外
  本朝康熙年建
  青龙桥 在府西北三十五里长安客话瓮山北五里为青龙桥其西通金山口其北斜界百望山
  卢沟桥 在府西南三十里跨卢沟河上金史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以卢沟河为往来津要令建石桥明昌三年桥成长二百馀步赐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观望元史百官志延祐四年卢沟桥置巡检司明志卢沟桥正统九年重修石栏刻为狮形每早波光晓月上下荡漾为京师八景之一曰卢沟晓月府志桥当往来之孔道
  本朝康熙元年发帑修筑有巡司近设西路捕盗同知
  于此
  广济桥 在府北三十里跨清河上明永乐中建琉璃河桥 在良乡县南四十里琉璃河上明嘉靖二十五年建尚书雷礼有修琉璃河桥堤记
  长阳桥 在良乡县东北十里广阳河上
  宁远桥 在固安县城东濠上又城南曰迎薰西曰丰乐北曰拱极俱明嘉靖中建
  南源桥 在永清县南五十步明弘治中建今圮大石桥 在东安县南浑河上一名大通桥又西浮桥在县西亦跨浑河上一名通济桥
  八里桥 在东安县东罩马河上浑河支流自六道口经此北入鳯河旧志大石桥之流为东川西浮桥之流为西川八里桥迤西之流为南川是为三川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
  永年桥 在东安县东沽港中流明嘉靖三年建又济公桥在县北七十里亦明嘉靖中建
  南薰桥 在通州东关外稍南通惠河上为宝坻香河大路俗名哈叭桥
  南浦桥 在通州城南跨通惠河旧有闸
  运粮桥 在通州旧城南关跨城河明万历中建
  本朝顺治十二年重修
  通运桥 在通州南张家湾城南旧名南门板桥后圮明万历三十三年重建石桥
  善人桥 在通州南张家湾城南之长店明万历中建
  土桥 在通州南张家湾城北二里下通剥运明改建石桥
  弘仁桥 在通州西南三十里浑河上旧名马驹桥明天顺七年改建赐名长二十五丈为洞九以酾水大学士李贤作碑记
  永通桥 在通州西普济闸东明正统十一年敕建祭酒李时勉作记以去州治八里亦名八里庄桥为陆运京储之通道
  双桥 在通州西十里与大兴县接界明文徴仲诗立马双桥日欲斜即此
  通济桥 在通州北关月城外旧为木桥明万历六年改建石桥俗名卧虎桥
  虹桥 在通州东三十里明外史宣徳三年车驾发京师渡潞河驻跸虹桥
  浮桥 在通州白河上明实录洪武二十四年建浮梁于通州白河之上正统元年冬造通州白河浮桥以马快船及预备运砖船为之州志浮桥旧在城东门外设把总驻守
  本朝改移北门外浅处额设桥船五十只
  错桥 在三河县东五里一名草桥明宣徳三年车驾驻跸于此今圮
  小河桥 在三河县南门外泃河支流上东通错桥西逹金鸡塘境接通蓟为往来要道明正德十二年建大学士杨一清作碑记
  漫漫桥 在武清县东十里又南宫桥在县东南三十里俱通运河
  顿邱桥 在武清县东南四十里有东西二桥亦通运河
  王务桥 在武清县东北十五里又扶头桥在县北二十里
  海滨桥 在宝坻县东门外又南门外桥曰广川西门外桥曰望都
  石桥 在宝坻县南五里又林亭口桥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永安桥 在昌平州南门外
  安济桥 在昌平州巩华城南二里南沙河上又朝宗桥在巩华城北北沙河上皆明正统十二年
  红桥 在昌平州西南十五里昌平山水记州西南有红桥元文宗为燕帖木儿建祠立碑处也
  永福桥 在昌平州西南三十五里榆河北又青龙桥永宁桥三水桥俱在州西南
  迎恩桥 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八里
  史家桥 在昌平州东二十五里
  叠翠桥 在顺义县北门外
  北采桥 在顺义县东十八里又高郎桥在县东二十五里又鲁各庄石桥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超渡庄石桥 在密云县东四十里明万历六年建巨马河桥 在𣵠州北门外又胡良河桥在涿州北十里俱明万历二年敕建高广各二丈长三十馀丈皆甃以巨石锢以鐡定大学士张居正碑记
  挟河桥 在涿州北二十五里明将军王镗建范水桥 在𣵠州西门外
  甘池桥 在房山县西三十里西甘池村又长沟桥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独树桥在县西南四十里又韩村河石桥在县南二十五里
  永济桥 在霸州苑家口康熙三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赐额
  普济桥 在霸州东门外又砖桥在州东四十里边家河上又安济桥在州东南十五里栲老圏
  文明桥 在霸州南门外又迎恩桥在州北门外明隆庆庚午知州田可彻易以砖石
  苏家桥 在文安县北四十里与霸州接界
  南赵扶桥 在大城县东十二里又普济桥在县王家口
  龙石桥 在蓟州东门外又豪家桥在州东二十里马伸桥在州东三十五里献桥在州东南二十里
  龙池河桥 在蓟州南门外又永济桥在州南五里沽河上为往来要道明天顺四年建万历三十三年兵备道杜潜重修州人祭酒成宪作记
  通济河桥 在蓟州西五里跨沙河上明宣宗实录三年驾至蓟州驻五里桥进州官戒谕
  龙家务桥 在平谷县东五里又小碾头桥在县南五里跨逆流河上
  泄水桥 在平谷县西门外明隆庆五年知县刘爱建又鲁家庄桥在县西十里高家庄桥在县西十五里
  黎河桥 在遵化州南六十里元中统时建今河渐北徙桥亦渐圮
  五里桥 在遵化州西三更又王哥庄桥在州西南四十里俱明万历中建
  垂杨渡 在东安县东沽港之北下通静海上达县治因岸有垂杨故名
  白龙港渡 在宝坻县东二十里又八门城渡在县东八十里
  三岔口渡 在宝坻县北十里
  梁城渡 在宁河县南一里又芦台渡在县东南二十里
  月儿湾渡 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即湿馀河白杨渡 在大城县东南十五里又十里湾渡在县南十里沿河上又县东有姚渡迤北为臧庄渡
  柏桥渡 在保定县柏水桥旧志河水环绕行者病涉岸有古柏忽倒直河中如桥可渡迄今相沿犹称名云
  萧各庄渡 在蓟州南二十里
  鹿渠渡 在平谷县西夏秋之间以舟通渡冬则架木为梁无定所又东河渡亦在县界
  永平府
  永济桥 在卢龙县西门外漆河上
  滦阳桥 在卢龙县西南十七里潵河上明洪武初建浮桥永乐后以舟渡今因之
  三里桥 在迁安县东三里河上明嘉靖十年建石桥三空又十里桥在县东南十里道出卢龙
  黄台桥 在迁安县西南五里黄台山下近以沙流决溢不时移于黄台之南六七里冬春搭桥夏秋舟渡
  大寨桥 在迁安县西北九十里滦河上旧为浮桥今以舟渡
  清河桥 在迁安县北七十里又青龙桥亦在县北七十里
  阳河桥 在抚宁县西府志阳河桥凡七俱水浅则设水泛则拆
  渝河桥 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又海洋桥在县东六十里
  李官营桥 在抚宁县北三里
  虹桥 在昌黎县南八里金明昌中建
  石桥 在昌黎县西八里
  梭头湾桥 在昌黎县西三十里又槐家店桥在县西五十里又柳河桥在县西北三十里
  岩山桥 在滦州南五里金大定间建一州水口也沂河桥 在滦州西二十五里又州南二十三里有龙塘桥
  波落桥 在滦州南三十里又州南五十里有歇驾桥
  渝关桥 在滦州南五十里又通津桥在州南六十里又公安桥在州南九十里
  大海桥 在滦州西南九十里又州西南百里有龙堂桥
  唐山桥 在滦州西少南百二十里
  古冶桥 在滦州西六十里又州西六十五里有石牛桥
  牤牛桥 在滦州西八十里相近又有双桥又西五里有马家桥又榛子镇有东五里桥西五里桥
  布徳桥 在乐亭县东门外又南门外有阜民桥西门外有悦泽桥
  双桥 在玉田县东二十里双城河上
  亮水桥 在玉田县东三十里当双河下流两岸陡削中多淤泥旧建木桥以渡
  本朝顺治中改建石桥
  广济桥 在玉田县东南五里草桥屯又相近有永济桥
  鸦鸿桥 在玉田县东南四十里还乡河上与丰润县接界还乡河至此合于黎水
  采亭桥 在玉田县西二十里名胜志金学士杨绘建邑人采亭其别字也
  通顺桥 在玉田县东北五里卞家庄窝
  还乡桥 在丰润县西还乡河上自昔高丽辽东往来要路也旧志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曰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也因不食而去
  板桥 在丰润县东二十里
  姑嫂桥 在丰润县西四十里沙河上
  探海桥 在山海关南门外又东门外有登仙桥石梯子渡 在卢龙县西南十里又县南十里有虎头石渡东北三十里有念经河渡
  瓜村渡 在迁安县南十二里
  蔡家庄渡 在迁安县西十二里
  稔子口渡 在迁安县西北七十里
  滦河渡 在昌黎县西七十里
  马城渡 在滦州南十里又寗家庄渡在州东南二十八里
  淀流河渡 在乐亭县西北二十里又县西北十里有边滦湾渡西十二里有马家庄渡八里有李家庄渡西南十里有井家庄渡十八里有陈家庄渡皆滦河渡口也
  洛沽渡 在玉田县北十五里
  保定府
  天水桥 在清苑县南门外跨一亩泉以自乾方来象天一生水故名明弘治四年建
  吴家湾桥 在清苑县西南
  仙人桥 在清苑县东南十五里
  大冉石桥 在清苑县南二十里北大冉村跨石桥河明嘉靖中建
  本朝顺治十七年重修
  张登桥 在清苑县南六十里张登店
  方顺桥 在满城县南五十里石空雕阑坚致雄伟隋开皇间建十五丈
  北石桥 在满城县东北竒村西又中石桥在县东南竒村西南石桥在南竒村南皆鸡距一亩泉河之要津也
  雹河桥 在安肃县北关外绿柳还堤激湍啮岸有石狮二伏枕清流若睥睨状
  徐河桥 在安肃县南三十五里
  田村桥 在安肃县北二十里水出平地三派分流俗名鸡瓜泉经柳湾入卫河明天顺中建
  时济桥 在定兴县南四十里固城村北明成化间建
  升仙桥 在新城县南关相传金时有人卖药桥上自号药仙后飞升去故名
  龙堂桥 在新城县西北十五里
  堼上桥 在新城县东二十五里
  泗庄桥 在新城县东南十五里又沙口板家窝来家务等桥俱在县东南
  马村河桥 在新城县西三十里
  狭流桥 在新城县西北十二里又斗门桥亦在县西北
  腾桥 在唐县西三十里雹水村南明万历中建柱纵三行横九行相去各七尺许长五尺宽一丈五尺
  大夫桥 在博野县西章村东明建又陶墟桥在县北又惠济桥在县南
  淑人桥 在博野县西章村西王淑人建因以名桥荆城桥 在庆都县东又东为候驼桥
  曲家湾桥 在庆都县西又有小西堤桥三堤桥皆在县西北
  北水田桥 在庆都县东北
  白沟桥 在容城县南三十里跨白沟河
  黑龙口石桥 在容城县南二十里又有土桥在黑龙口西三里许
  小李村桥 在容城县西南十五里
  新兴桥 在完县东十五里上通蒲水下会曲逆河下流
  下叔桥 在完县南六里西通唐县柳河北通伊祁五云山水总会之处
  五郎桥 在完县东北八里通蒲水
  尧城桥 在完县西南七里通祁水为下叔河上流朝阳桥 在完县西八里又西二里为东魏村桥新桥 在蠡县东北六十里
  亚谷桥 在雄县东六里
  永通桥 在雄县西一里横渡白沟河明景泰中建瓦济桥 在雄县城南关即古之瓦桥关也详关隘月漾桥 在雄县南十二里接河间府任邱县界亦曰易杨桥新安高阳诸水皆经流此府旧志明建文时成祖袭破都指挥杨松于雄县时都督潘忠屯兵莫州成祖䇿其必来援命谭渊以千人度月漾桥伏水中忠果来成祖击之伏兵起据桥忠还不得渡遂被执
  望春桥 在祁州东道通府城
  通济桥 在祁州南又南为唐河桥沙河桥滋河桥涌泉桥 在祁州西又西为张村桥
  双鳯桥 在束鹿县东南二十里贾伯户村
  太和桥 在束鹿县东南二十里智邱堡相近有免涉桥
  草桥 在束鹿县跨滹沱故道旧志河潴水一湾极溯洄之致居人于两岸多植槐柳随势之高下筑屋每月望登桥四顾水光月影一片空明为新城一景
  无阂桥 在束鹿县南十五里滹沱河水流经其下大石桥 在安州南二十里
  西安桥 在安州西十里明成化中建
  安济桥 在安州北关跨依城河元大定间建长沟河桥 在安州东十二里
  道岔桥 在高阳县东南三十里
  弘济桥 在高阳县南三十里许跨马家河明景㤗中建名马家桥正徳中移建于桥西一里许更名通济嘉靖间迁建今所改名弘济
  东渡桥 在高阳县东南二十里明崇祯六年建势极高耸远望如长虹饮水
  云衢桥 在新安县通秀门外
  广祐桥 在新安县东南四里即阎家湾桥也跨渥易河
  长流桥 在新安县西南五里濡滱诸水合流经此俗呼为大桥
  三台石桥 在新安县西跨雹河上明正徳年间建漕河渡 在安肃县南二十五里
  本朝顺治三年
  河阳渡 在定兴县南十里涞易沙三河合流于此当南北通津明洪武中置巡司万历中移固城镇
  向阳渡口 在安州东十二里旧有土桥里民便之今废
  河间府
  青陵桥 在府城东门外俗名百姓桥涧河之水自西南而注沙河之水自东南而注胥经流其下明隆庆间桥圮万历十八年复修连亘六里许
  瀛东桥 在河间县东又瀛西桥在县西俱明建大慈桥 在献县东五十里槐家镇为东西孔道明隆庆五年
  臧家桥 在献县北十里一名通济桥
  单家桥 在献县南十二里长三十丈阔三丈行旅通途也一名五节桥以明正徳间有五女为寇掠死节桥下故名今置巡司
  刘麟桥 在阜城县北八里接交河县界有镇以刘豫子得名
  中堡桥 在肃宁县东三十馀里相近又有桥名曰龙泉
  东庄桥 在任邱县东三十里滱水上长十有八丈县南境之水俱由此达五官淀
  赵堡口桥 在任邱县北五十里赵堡口凡五座
  本朝雍正七年
  敕修
  刘公桥 在任邱县赵北口
  本朝建
  广惠桥 在任邱县有
  圣祖仁皇帝赐额
  北济桥 在交河县东北六十里
  南济桥 在交河县南五里又县东有东济桥俱跨漳水上又有西济桥在县西北李村河上
  淮镇桥 在交河县东南
  土桥 在宁津县南十五里
  王家口桥 在宁津县西二十里又有宗家口纪家口李家口刘家口四桥俱在县西三十里
  广川桥 在景州北郭惠民渠上又州北有向化桥安陵桥 在景州东安陵镇
  王孝桥 在吴桥县东十五里又高官庄桥在县东南十五里又杨家桥在县西十里亦曰一里桥
  白桥 在故城县南跨永济渠唐元和中长河县治此通鉴元和十二年横海节度使程权讨王承宗军于长河承宗遣军入东光断白桥路权不能御引军沧州
  天津府
  浮桥 有二一在府北天津关一在西沽
  鸿沟桥 在府城西北隅明景泰三年
  安西桥 在府城西门外明弘治八年建
  石桥 在府北三里
  本朝顺治十二年
  木门桥 在青县西南三十里又吴召桥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登瀛桥 在青县西七十里
  驾虹桥 在沧州城东关明万历中建
  会通桥 在沧州旧城西沈家铺州南诸水皆自此北流入海
  望海桥 在沧州东四十里又骑𬳮桥亦在州境金大定中建
  登云桥 在南皮县学前明建
  会川桥 在南皮县南门西
  砥柱桥 在南皮县砥柱镇
  万化桥 在南皮县半壁店
  韩家桥 在盐山县南十里又普惠桥在县东南五十里
  通济桥 有二一曰大桥在庆云县城东关南鬲津马颊二河之会一曰小桥在西关南胡苏鬲津二河之会
  㢠澜桥 在庆云县东北五里
  枣园桥 在庆云县东南三十里长里馀接海丰县界又跨虹桥在县东南三十里俱跨献河上
  映波桥 在庆云县西三里跨鬲津河
  北马头渡 在天津府城北河下又晏公庙渡在河北
  大直沽渡 在府东南一里
  宝船口渡 在府东南五里府志明初命官往货西域湾泊巨舟于此后捞一铁锚甚巨即宝船所遗者故名
  寇家口渡 在府东南十里
  真武庙渡 在府城东北隅
  杨柳青渡 在静海县北四十五里东去天津四十馀里自此渡上寒家树抵
  京师比天津差近旧志杨柳青地近丁字沽四面多植
  杨柳故名
  双塘渡 在静海县南十五里
  正定府
  广济桥 在正定县南门外滹沱河上每岁水泛时拆之渡以舟楫冬则复架眀崇祯十一年改建板桥永为民利
  中渡桥 旧在正定县南五里跨滹沱河上胡三省通鉴注中渡桥州人津渡之所也其上下流各有渡故此为中渡方舆纪要宋熙宁九年程昉于此创系浮桥元丰五年以转运使周革言易以板桥至四五月防河即撤去权用船渡今广济桥即沿其制
  雕桥 在正定县城西十五里韩河上名胜志桥下有穴十数状似雕凿泉涌不息环流于城故名
  洪口桥 在井陉县东十五里绵蔓水上甘淘河来会于此又通济桥在县东北二十里亦跨绵蔓水上
  横涧桥 在井陉县东北二十里又赵村桥在县东三十里普惠桥在县北三里
  石桥 在井陉县东北五十里七里涧上为往来通道
  平望铺桥 在井陉县东北十里接获鹿县界莲花桥 在获鹿县东南三十里又良政桥在县东南五十里
  金河桥 在获鹿县南三十里
  文兴桥 在灵夀县东关眀嘉靖癸未年建又建文兴亭于桥东
  卫水桥 在灵夀县东南木佛寺
  吴桥 在元氏县西南左村西北路通山西平定州桥南有古塜水不能没为怀阳八景之一
  登封桥 在元氏县西北杨村坡西路通井陉由此可登封龙因名
  金水河桥 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北埕村明万历四十七年筑
  凌空桥 在栾城县东门外一名东桥高三丈长十丈阔二丈金太和中建又桥南一里有四济桥
  本朝顺治十四年
  惠政桥 在栾城县西南二十里沙河上
  本朝顺治十三年
  永安桥 在栾城县西十二里跨洨河上
  冶河桥 在栾城县北二十里为往来大道明嘉靖年建板桥冬架夏撤两岸有桥房六间以贮桥木
  五龙桥 在平山县东五里光禄山涧水上
  本朝康熙十年重建
  滹沱河桥 在平山县东十里叚柳铺前
  觉山石桥 在平山县西觉山寺前
  俯郜桥 在行唐县城南跨郜河上
  升仙桥 在行唐县西门外相传五代时有仙人飞升于此又军服𡼏桥县西北二十里许由疃西颍水上
  昇通桥 在行唐县东门外
  王俄桥 在赞皇县东南十三里
  通济桥 有二一在新乐县南门外沙河上草桥也冬架夏撤为往来要道一在曲阳县南
  广济桥 在新乐县南马头铺当木刀沟之下流其东一里有赵公闸明万历间建以防赵河泽之浅涸
  浴河桥 在新乐县西南七里又画壁桥在县西四十里画壁村
  通济桥 在晋州南滹沱河上旧为草桥冬建夏撤明崇祯六年改建板桥后河南徙桥亦移于洲头村仍名通济
  通衢桥 在无极县南门外
  升平桥 在无极县东门外又环水桥在县西门外红板桥 在无极县城东八里
  泗水桥 在无极县城东十二里
  大陈桥 在无极县东北十六里
  滋河渡 在稿城县北四十里
  塌子口渡 在稿城县西三十五里滹沱河渡口也相传光武定河北常渡此县志滹沱河湍迅冲激不可为梁有渡口六马村渡口在县东二十里西里村渡口在县东北十八里郝庄渡口在县北八里四公渡口在县西北八里高庄渡口在县西北十五里大张村渡口在县西北二十里
  北岩渡口 在元氏县南北岩村北一里当泜槐下流路通高邑为往来要津旧设草桥明万历十年改建板桥
  韩台渡口 在元氏县南旧名官桥头槐水泛涨时设渡每秋冬用板桥以济
  纸屯渡口 在元氏县路通赞皇泜槐二水合流处
  顺德府
  豫让县 在府城内俗呼为板桥一名广济桥又名鸳水桥
  高庄桥 在府城东三里又有仙鱼桥在府城东七里俱跨达活水
  楼下桥 在府东南十里跨百泉水
  张公桥 在府西北其下即野河所经五代史晋王存朂令兵攻邢州至张公桥
  长明桥 在南和县东门外又鳯画桥在县北门外聚奎桥在县小南门外
  通济桥 在南和县东三十里张村西洺河上明弘治五年建
  沣水桥 在南和县东四十里俗名土桥跨百泉水旧止二门明成化二十三年知县门宁广为三门以杀水势
  宗义桥 在南和县狼沟河上明万历十三年县人李宗义建因为名一名南寒桥旧志跨沣水而南为往来轮蹄之所又跨虹桥在南和县小高村狼沟河上
  宝村桥 在南和县西十五里相传元时引沣水经村溉田因建此桥
  通頖桥 在南和县沣水神祠前
  大通桥 在南和县西北十三里
  回龙桥 在南和县北六里
  秀水桥 在南和县东二十里圪疸头村
  烟雨桥 在南和县路家庄
  堤西桥 在平乡县东南五里
  夏庄桥 在平乡县东北七里
  窦二庄桥 在平乡县西北二十五里
  女儿桥 在唐山县西南十六里范解铺内
  马河桥 在唐山县西六里又一在县南十五里又一在任县北二十里
  大宁桥 在唐山县西北二十里大宁铺
  老僧桥 在唐山县东北六里
  南石桥 在唐山县西南十五里
  九龙桥 在内邱县扁鹊庙前
  干石桥 在内邱县南三十里
  尹村桥 在内邱县北二十五里泜水上当往来要道
  大宋桥 在任县东南八里久圮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原祁重建
  百泉桥 在任县东南十里
  沣河桥 在任县东二十里
  蔡河桥 在任县北十里
  沣水渡 在南和县西十里旧志夹大行而东弥漫四五十里沙明水净水多鱼岸多柳抵秋水涨远水含空上下一白日暮时断浦沉云空山挂雨樵人牧竖争先过渡
  鲁亭渡 在内邱县南十里相近有黄釡村渡又柳林渡在县南十五里又东厐渡西厐渡俱在县南二十里
  青山村渡 在内邱县西南二十里
  广平府
  弘济桥 在府城东五里亦名马头桥
  广济桥 在府城南五里明嘉靖二十三年建亘以三洞缭以周阑跨滏阳河
  西阎村桥 在府城西南十五里
  贾葛桥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
  洺河桥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
  大营头桥 在府城北三里大堤外又小营桥在府东北二十里
  张西堡桥 在府城东北十五里
  长桥 在府城东南十二里唐书元谊据洺与王䖍休战于长桥即此
  安惠桥 在府城西南十里
  普惠桥 在府城西十五里
  东桥 在曲周县东漳滏合流处
  南桥 在曲周县南又新寨桥在县西南八里刘庄屯桥 在曲周县东北八里又马疃桥在县东北十八里
  滏阳桥 在曲周县西十二里
  东平桥 在鸡泽县东门外又南门外桥曰南明西曰西成北曰北拱
  漳河桥 在鸡泽县东十五里又相近有邢家桥于家口桥
  旧城桥 在鸡泽县东南二十里
  落西口桥 在鸡泽县南二十里又林口桥在县南二十五里
  田家桥 在鸡泽县西南十五里
  通固桥 在鸡泽县西五里
  通济桥 在鸡泽县西八里洺河上
  永阳桥 在鸡泽县西北又八里有河阳桥
  芾棠桥 在广平县徳化街
  市桥 在邯郸县南门内名胜志邯郸县有市桥在南门内回车巷西世传赵王立桥于此令市者集于上其下有鐡柱铁牛今无水桥亦湮
  学步桥 在邯郸县北关跨沁河上
  张庄桥 在邯郸县东南跨滏阳河上
  䕶城堤桥 在成安县南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界桥 在威县北亦名袁公桥后汉书献帝纪初平三年袁绍破公孙瓒于界桥通典宗城有界桥亦曰界城桥
  迎薰桥 在威县南门外
  孔桥 在清河县东南今废
  垒桥 在清河县东北
  滏河石桥 在磁州南一里金太和四年
  永济桥 在磁州北门外明万历十三年建
  梁王桥 在磁州北二十里
  漳河渡 在府城南
  洺水渡 在府城北二十里
  渚河渡 在邯郸县南五里
  大名府
  杨家桥 在元城县西北
  长桥 在魏县东郭龙化村外长十里以防漳水申桥 在魏县境
  漳宁桥 在魏县南郭外
  清流桥 在南乐县明嘉靖元年
  乐清桥 在南乐县西四里明嘉靖间建
  繁水桥 在南乐县宋政和五年都水使者孟昌龄建
  杨家桥 在清丰县东一里
  西河桥 在清丰县西郭外
  旧城桥 在清丰县南三里
  大河桥 在清丰县北三里明嘉靖二十八年建青云桥 在东明县学前明隆庆六年
  玉带桥 在东明县北门外跨漆河
  吴胜桥 在东明县东十五里又普河桥在县东南八里又周家桥在县东南七十里
  董家桥 在东明县西十五里又杨家口桥在县西南十二里
  石川桥 在开州东门外
  浮翠桥 在开州东南五里洪洋山南
  南溪桥 在开州东南八十馀里
  广济桥 在长垣县西门外
  大通桥 在长垣县东北二里许跨逯家河明万历五年建
  黄陵渡 在东明县东南八十里
  宣化府
  报捷桥 在府城小东关外
  承恩桥 在府城南昌平门外
  通济桥 在府城昌平门东明正统十年
  普济桥 在府城南五里洋河上
  长源桥 在赤城县南门外
  様田河桥 在赤城县东南漾田堡北四里
  顺济桥 在赤城县东北独石城南三里
  三桥 在怀来县南妫河上
  九宫口桥 在蔚县东南四十里
  渡口桥 在西宁县东城东三十里
  万固桥 在西宁县南桑干河上地名余献庄明弘治五年建石桥凡八空纵三十仞横三仞有竒
  新桥 在怀安县东北三十里跨洋河又七里桥在县西跨柳河
  屠营桥 在延庆州东永宁城东五里跨龙湾河孤山桥 在延庆州西十里跨妫河又通济桥跨沽河
  青龙桥 在延庆州东南三十馀里跨涧河
  广济桥 在延庆州南明嘉靖年建
  香川桥 在延庆州宋时建
  善人桥 在延庆州西十五里妫河上
  镇静桥 在保安州西门外明嘉靖年建
  武林桥 在保安州东南保安卫南四十里跨桑干河
  桑干河浮桥 在保安州境内凡六一在城西二十五里上葫芦堡一在城西二十里下葫芦堡一在城西十五里孤山村一在城西南五里梅家堡一在南关外河神庙前一在城东南二十里百姓营
  渠坝石桥 在保安州境内凡八一在城西十里左所头堡一在南门外关内一在南门内渠上一在北关龙王庙前一在汪源屯后一在城东南二堡一在城东北二里一在沙城堡中西二堡水门内
  易州
  镇远桥 在州西关外又韩信桥在州西十五里明秀桥 在州厂东关明嘉靖二十二年
  迎恩桥 在州东关外
  惠全桥 在州西关外明天顺二年侍郎万琪建遒栏桥 在涞水县西跨遒栏河明嘉靖中建稻子沟桥 在涞水县东接𣵠州界
  拒马河桥 在广昌县东门外
  涞源桥 在广昌县东一里涞水环之故名明嘉靖中邑人高宪改建石桥
  永安桥 在广昌县北门内
  䕶城土堤 在州东明嘉靖间筑
  䕶城石堤 在州西明成化年筑
  冀州
  草桥 在州城西南魏书世宗纪永平元年李平破元愉于草桥胡三省通鉴注桥在洚水上
  石桥 在州南四十里田村堡
  滏阳桥 在新河县北三十里接束鹿县界
  衡漳桥 在衡水县西半里明天顺年建嘉靖年改建石桥
  郎子桥 在衡水县西二十里相传汉王郎尝驻军于此
  清水渡 在州西北明成化十七年
  赵桥津 在武邑县北三十里漳河西岸
  龙店津 在武邑县北三十里
  赵州
  安济桥 在州南五里洨河上俗名大石桥制造竒特隋匠李春之迹也唐中书令张嘉贞有铭名胜志洨水东迳平棘县南有石桥跨水阔四十步长五十步
  永通桥 在州西门外清水河上俗名小石桥永济桥 在州西三里跨清水河
  秀水桥 在州南门外明天顺二年
  恒南第一桥 在柏乡县南门外旧名济涉桥新沟桥 有二一在柏乡县北二十里鄗城南一在高邑县北五里新沟河上
  槐水桥 在柏乡县北二里又西槐水桥在县西北内步村后明嘉靖五年
  海滋桥 在柏乡县西北五里
  落薪桥 在隆平县东北五里
  老僧桥 在隆平县东北二里跨老僧河上
  枣驼村桥 在隆平县东北三十里相近有狮子圪塔桥
  牛家桥 在隆平县东十七里又马栏桥在县东二十五里相近有任村桥
  白家寨桥 在隆平县东二十七里又莲子坑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通济桥 在隆平县北五里又三便桥在县北八里安定桥 在高邑县邱村西南
  广济桥 在高邑县北门外
  东安桥 在临城县东门外
  澄洨桥 在宁晋县南门外
  接瀛桥 在宁晋县东门外
  文桥 在宁晋县东南隅百步许明建
  安泽桥 在宁晋县北门外
  丁石桥 在宁晋县南里许洨河上旧名丁桥又鱼台桥在县东十里刘陆桥在县东十五里
  铺头村桥 在宁晋县东三十里滏阳河上又东五里为白木村桥亦跨滏阳河正定府属诸县盐觔俱于此起载
  樊桥 在宁晋县北门外旧志宋元间曰樊桥俗名草桥
  武家庄桥 在宁晋县西八里又及桥在县西十五里俱在洨水上
  历城渡 在宁晋县东通冀州新河等路
  毕家渡 在宁晋县南五十里即大陆涯东通山东临清
  深州
  下博桥 在州下博故城东跨胡卢河上五代史梁乾化二年朱全忠侵晋冀攻蓚县晋李存审军赵州引兵扼下博桥出竒破之
  化龙桥 在武强县学门内通清水古井
  刘志桥 在饶阳县南二十五里今废
  阎家口桥 在饶阳县东北十里又吕汉桥在县东北二十里又刘木关桥在县东北十三里
  危渡口 在州东北四十里寰宇记光武自蓟南奔王霸诡言冰坚可渡处
  定州
  孟良桥 在州南七里沟上通途所经也又赵庄石桥在州南五里
  赵庄桥 在州南五十里
  唐溪桥 在州北十里跨清水河上南接唐河元时建
  洨水桥 在曲阳县东门外又狄水桥在县东四里临漪桥 在曲阳县南门外又羊村桥在县南八里又南二里有南河桥
  登岳桥 在曲阳县西南门外
  逆流河桥 在曲阳县北五里又北十五里有青阳观桥又北二十里有牛家峪桥又涧谷桥在县西北七里口头桥在县西北三十里
  鸡鸣桥 在曲阳县北三十五里
  通济桥 在曲阳县南
  永济桥 在深泽县西八里明万历时建长二十一丈又有普济广济二桥亦在县西俱跨滋水
  唐河渡 在定州北九里路当南北要冲至冬架木为桥夏秋水涨则以舟济
  沙河渡 在定州东三十五里
  五鹿津口 在深泽县寰宇记在县南十五里滹沱河津济处












  畿辅通志卷四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三
  驿站铺司附
  驿传所以通朝廷之政教者也言传号涣而万里奔走其事甚重其费甚烦而尤烦且重者无若
  京畿
  国家定鼎燕京东发通蓟趋山海关以达
  盛京北起昌平宣化出居庸由蔚州以达三晋出张家口逾长城以通蒙古南下良乡涿州分两大岐其东南由河间以达齐鲁吴越闽广其西南由保定历正顺广大四府迳中州以縁川陜又南历湖南北以尽滇黔盖四海之内驿路咸会归于
  神京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又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此之谓也总计
  京畿驿站七十有七其数不及甘陜视山东西江南略相等耳然驿站经费天下旧额银三百七万七千八百零而
  京畿数五十万当天下六分之一今递有裁减天下额银约二百一十二万零而
  京畿银犹三十七万五千六百有零其为六分之一如故也盖僻远之地每驿马仅数十匹夫数十人其稍冲者终不能盈百而直隶诸驿夫以百计马以数百计固宜殷繁而难理也我
  皇上深念驿务之弊不加整饬则上亏
  国课下累闾阎
  特设三巡察御史诘奸禁暴而外惟驿务为专司甚哉其重也旧志不列驿站今备考十府驿路详列诸驿夫马钱粮定数俾统其事者得有稽考无使吏胥侵冒而重困吾民庶号令政教四达而不悖而皇华賔贡有恃而无恐其无负
  圣天子轸恤臣民之至意矣乎
  顺天府
  涿鹿固节榆河顺义密云居庸潞河和合三河河西杨村渔阳遵化石门一十四驿及固安永清东安香河房山霸州文安大城保定九州县递马等项原额正加工料银一十万四千六百八十四两四钱六釐三丝一忽六微八纎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四万七百三两六钱五分二釐三毫一丝五忽一微二纎六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二万三百五十一两八钱二分六釐一毫五丝九忽五微六纎二沙二十一年裁涿良二州县工料银六千三百五十七两六分一厘二毫二十九年十月新增昌顺密延通三蓟遵等八州县尉夫马工料银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两九钱八分五釐又增延庆卫旧额马骡杂支银八百九十四两六钱五分又新设石匣古北鞍匠屯红旗营十八里台坡赖村六站夫马工料银一万二千八百一两又增古北等站千把总俸干等银三百九两
  六钱三十二年五月续增石匣站夫马工料银一千六百一十六两二钱七分五釐三十四年十月续增昌顺密延通三蓟遵八州县卫并石匣古北口鞍匠屯红旗营十八里台坡赖村六站夫马工料银一万九千十二两一钱七分又新设王家营站改并古北口管理工料银五百六十五两九钱六分八毫七丝三忽一微四纎二沙八尘五埃七渺又新设热河站工料银三千一百四两三钱六分三釐雍正元年裁顺义密云石匣古北等站一半夫马工料银一万三千五百九十四两三钱五分六釐二毫六丝热河站工料银一千二百十五两二钱九分九釐九毫四丝四忽三年裁霸保文大房固永东香怀平宝十二州县旧额扛轿接递等夫工食银一千八百五十七两五钱三分三毫六丝三纎九沙三尘四埃二年新增𣵠州良乡夫马工料银三千九十六两二钱五分六釐五年续增昌平州夫马工料银七百七十三两五钱二分六年三月二十日裁热河站夫马工料俸干等银一千四百八十六两八钱二分八釐五丝八忽八年新增热河站夫马工料银一百九十八两裁霸文大房固永东香怀宝十州县协济宣化等处递马夫役工料银二千六百二十三两二钱六分九釐九毫五丝一忽又裁霸保文大涿良固永昌顺怀密平延通三武蓟等州县石匣站古北口杂支银七千四百五两一厘一毫一丝四忽七纎七沙六尘六埃又裁涿良通三武蓟遵七州县工料银四千三百四十一两七钱九分一厘四毫二丝又裁通三蓟遵四州县夫役工食银三千四十七两一钱十年密云县牛车改为马车增添工料银十两八钱十一年添设延庆卫工料银二百八十两八钱又裁昌平州工料银四百一十四两八钱六分五釐二毫八丝五忽七微一纎三沙七尘二埃实存旧额工料等银九万六千五百三十三两八钱三分七釐一毫五丝八忽四微二纎九沙一尘三埃七渺
  良乡县 固节驿在县南门内金唐置极冲现存马一百九十一匹夫九十四名半扛轿夫一百四十名兽医二名接逓皂隶三十五名共银一万四千三百九十两九钱五分六釐五毫二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固安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飞逓抄牌一名兽医一名共银五百三十一两一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永清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三百一十六两六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永清驿在县东北三十里今裁
  东安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三名兽医一名共银二百六十六两五钱七分四釐五毫八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香河县 僻逓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二百一十九两六钱一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通州 潞河驿在州旧城东关外潞河西岸明永乐中置和合驿在州东南三十五里旧名合河驿以白榆浑三河合流而名永乐中置万历四年移置张家湾改今名二驿俱极冲共现存马一百三十七名夫十八名半扛轿水纤夫二百二十二名接递皂隶二十名兽医二名抄牌字识三名共银一万九百五十九两三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三河县 三河驿在县南门外县旧有驿二东曰武乐西曰夏店去县各二十里正德七年废二驿改建三河驿于此极冲现存马八十七匹夫四十三名半扛轿夫五十一名兽医二名牛十六只车夫一十六名车马抄牌字识五名接递皂隶六名共银六千三百六十七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武清县 河西驿在县治东北三十里极冲现存马三十三匹夫十六名半扛轿夫一百三十三名接递皂隶十名兽医一名抄牌书手一名共银三千八百三十八两六钱八釐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杨村驿在县东南五十里明置极冲现存马三十四匹夫十七名扛轿纤夫一百二十三名接递皂隶十名兽医一名抄牌夫一名共银三千八百八十三两八釐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宝坻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八十四两五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昌平州 榆河驿在州城内大街西巷旧在州南三十五里榆河店明嘉靖三十六年移置于此
  本朝顺治十六年裁后复极冲现存马九十六匹夫四十七名半马牌子二名䥷草喂马夫八名兽医一名抄牌夫一名接递皂隶五名共银四千八百二十四两七钱五分四釐七毫一丝四忽二微八纎六沙二尘八埃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顺义县 顺义驿在县城内
  本朝初废后复次冲现存马三十五匹夫二十名半扛轿夫六名接递皂隶三名兽医一名探马䥷草等夫七名抄牌夫马牌子共三名共银二千四十二两五钱三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密云县 密云驿在县旧城南山外明洪武十二年
  本朝初废后复现存马三十六匹夫二十一名扛轿夫九名兽医一名车夫一名马牌子二名䥷草夫四名接递皂隶三名共银一千九百九十四两八钱五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石匣站在县东北六十里旧为石匣驿明洪武十一年置于县南里许宣德四年徙于此
  本朝初废康熙二十九年置站次冲现存站马三十五匹夫二十一名扛轿夫九名兽医一名递夫一十名抄牌书识二名䥷草夫七名接递夫三名马牌子三名共银二千二百七十五两六钱遇闰按月加增县丞掌之古北口站南至石匣四十里北至鞍匠屯八十里康熙三十九年置现存马三十五匹夫二十一名扛轿夫九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䥷草夫七名接递皂隶三名共银二千七十七两遇闰按月加增员外郎掌之鞍匠屯站北至红旗营八十里康熙二十九年置现存马三十五匹把总二员夫六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银一千八百八十九两六分三釐六丝遇闰按月加增员外郎掌之红旗营站北至十八里台六十里康熙二十九年置现存马三十五匹把总二员夫六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银一千八百八十九两六分三釐六丝遇闰按月加增员外郎掌之十八里台站北至坡赖村八十里康熙二十九年置现存马三十五匹千把总各一员夫六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银一千九百一两六分三釐六丝遇闰按月加增员外郎掌之坡赖村站南至热河一百八十里康熙二十九年置现存马三十五匹把总二员夫六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银一千八百八十九两六分三釐六丝遇闰按月加增员外郎掌之王家营站东至热河七十里康熙五十年置现存马十匹把总一员马牌子一名䥷草夫二名共银五百六十五两九钱六分八毫七丝三忽一微四纎二沙八尘五埃七渺遇闰按月加增员外郎掌之热河站东至红旗营七十里西南至王家营七十里康熙五十年置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一名共银六百两二钱三分五釐遇闰按月加增理事同知掌之
  怀柔县 僻递现存马七匹夫三名半共银二百六十八两一钱八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涿州 涿鹿驿在州治西南明嘉靖中置极冲现存马一百九十一匹夫八十八名半扛轿夫一百四十名兽医三名马车抄号二名扛轿听事二名造册书识一名接逓皂隶三十五名共银一万三千八百三十七两九钱五分二釐八毫六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房山县 僻递现存马三匹夫一名半共银四十一两九钱六分五釐一丝九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霸州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兽医一名共银五百二十六两二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旧有大良驿在州东八十里今裁
  文安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兽医一名共银四百六十五两二钱二分四釐二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大城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兽医一名共银五百一十三两五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保定县 僻递现存马二匹夫一名共银六十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蓟州 渔阳驿在州城东南旧在州南三里明天启二年移置于此极冲现存马八十五匹夫四十二名半扛轿夫四十名兽医二名牛二十三只驴三头车夫二十三名车马牌子抄字识五名接递皂隶一十五名共银六千四百两零二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州南旧有南关递运所今裁
  平谷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三百三十七两九钱二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遵化州 遵化驿在州西门外崇祯二年
  本朝复次冲现存马八十二匹夫四十一名扛轿夫二十名接递皂隶五名兽医一名车驴牌子抄牌子二名共银三千八百九十四两五钱八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石门驿在州东六十里明置次冲现存马八十二匹夫四十一名扛轿夫二十名接递皂隶五名兽医一名车驴牌子抄牌夫二名共银三千八百九十四两五钱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延庆卫居庸驿在卫城内极冲现存马九十六匹夫四十四名马牌子二名喂马夫八名兽医二名共银三千四十八两八钱四分遇闰按月加增卫守备掌之
  永平府
  滦河七家岭滦阳芦峰口榆关迁安阳樊义丰八驿原额工料并递马工料共银三万九千三百二十五两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九千一百七十四两六钱四分八釐二毫二十年
  恩诏复二应复银四千五百八十七两三钱二分四釐一毫二十三年增滦阳驿夫马工料银一千三百四十六两二十九年新增各驿递夫马工料银八千八百二十二两八钱五分九釐二毫三十四年续
  増夫马工料银一万七百二十二两二钱五分九釐二毫雍正八年裁旧额杂支银三千三百五十三两七钱三分七釐二毫新续增杂支银二千二百五十一两一钱五分七釐一毫又裁旧额夫役工食银九百二十二两八钱又裁新续增夫役工食银二千一十六两又裁滦阳驿夫马工料银五百二十七两四钱六分一厘五毫三丝八忽四微六纎一沙五尘改归军站夫马工料银二千二百二十两牛车改设马车增添工料银二百九十五两二钱九年实存工料银四万四千六百三十二两八钱三分八釐四毫六丝一忽五微三纎八沙五尘
  卢龙县 滦河驿在城南二里极冲现存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扛轿夫四十名兽医一名抄牌字识一名马牌子三名䥷草喂马夫三名接递皂隶四名共银五千四百七十两三钱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旧有东关递运所在驿东二里今并于驿
  迁安县 七家岭驿在县南四十里沙河旧在县西南七十里七家岭后移置于此极冲现存马九十六匹夫四十八名扛轿夫四十名兽医一名抄牌字识一名马牌子三名䥷草喂马夫三名接递皂隶四名共银六千一百四十八两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旧有新店递运所在县西六十里后并于驿
  滦阳驿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三屯营旧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鹿儿岭上今移于此次冲现存马七十六匹夫三十八名扛轿夫二十名兽医一名抄牌字识一名马牌子二名䥷草喂马夫二名接递皂隶四名共银四千五百二十四两九钱三分八釐四毫六丝一忽五微三纎八沙五尘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旧有古城驿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喜峰口内今裁
  抚宁县 芦峰口驿在县治东南递运所故址旧在县西十五里明洪武十四年置后移置于此极冲现存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扛轿夫四十名兽医一名抄牌字识一名䥷草喂马夫三名接递皂隶四名共银五千四百一十二两六钱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旧有西关递运所在县治东南后并于驿
  榆关驿在县东四十里明洪武十四年
  本朝初废后复置极冲现存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扛轿夫三十名兽医一名抄牌字识一名马牌子三名䥷草喂马夫三名接递皂隶四名共银五千一百八十两四钱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昌黎县 迁安驿在山海卫西门外明洪武十四年置崇祯中归昌黎县应役现存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扛轿夫四十名兽医一名抄牌字识一名马牌子三名䥷草喂马夫三名接递皂隶四名共银五千五百六十八两八钱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又有东门递运所在山海卫治东北
  玉田县 阳樊驿在县西关明嘉靖二年置于县西二十里二十年移置于此极冲现存马七十七匹车马一十八匹夫三十八名半扛轿夫四十名兽医一名车夫一十六名车牌子二名驴一头抄牌夫一名接递皂隶三名车马夫七名共银五千零八两八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丰润县义丰驿在县南门外明洪武年置于县东三十里嘉靖二年迁于此后废
  本朝复置极冲现存马八十七匹夫四十三名半扛轿夫四十五名兽医一名车马二十三匹驴二头车夫一十六名车牌马牌抄牌字识五名囘马夫车夫九名共银六千五百二十六两二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保定府
  金台泾阳白沟宣化汾水翟城归义等七驿并军城等二递运所及博野等十州县递马原额正加工料银共八万七千六百九十九两五分七毫六丝八微八纎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四万六百四两二钱五分六釐三丝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二万三百二两一钱二分八釐一丝五忽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工料银五千七百五十五两八钱六分三釐雍正三年裁扛轿夫接递皂隶工食银四百一十八两二钱九分一厘五毫五丝又裁夫役工食银六百四十八两又裁夫马工料银三千七百六两二钱四分一厘五毫七丝一忽八纎二沙又裁杂支银一百五十八两四钱五釐实存工料等银五万六千七百一十两一钱二分一厘六毫二丝四忽七微九纎八沙
  清苑县 金台驿在县治东一里许明置极冲现存马一百一十匹夫五十名传报拨马夫九名兽医一名扛轿夫一百名驴十三头抄牌书手一名看差囘马夫三名执事夫二十六名骡六头车喝子二名应付廪给口粮并察院供给雇觅厨役二十七名归驿扛夫二十一名归驿轿夫十五名归驿接递皂隶七十名共银一万六百九十六两五钱八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递运所在县治西南五里明永乐七年
  满城县 陉阳驿在县南四十里明嘉靖中置极冲现存马八十二匹夫三十五名半传报拨马夫九名兽医一名驿官应付跟役看司茶厨各夫三十一名马牌子看差煮料等夫六名归驿扛轿夫十二名接递皂隶十五名共银五千三百三十四两六钱一分二釐七丝一忽五微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安肃县 白沟驿在县治东元时在县北十里明洪武六年移置于此极冲现存马九十二匹夫四十四名传报马夫九名兽医一名归驿扛轿夫一百名驴十三头抄牌书手并马牌子探马看差烧火托盘茶夫共七名执事夫二十一名骡六头车喝子二名归驿扛夫十八名归驿轿夫十五名归驿接递皂隶四十名共银九千七十五两三钱一分七釐四毫九丝四忽八微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递运所在雹河之北永乐十五年
  定兴县 宣化驿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置极冲现存马八十八匹夫四十四名传报拨马夫九名兽医一名裁所归驿扛轿夫一百名驴十三头抄牌书手并托盘看仓茶夫等役共七名执事夫二十六名骡六头车喝子二名归驿扛夫二十名归驿轿夫五名归驿接递皂隶四十名答应官旗夫七名共银九千二百八十九两三钱二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递运所在县东门外明永乐十六年置今并于驿
  新城县 汾水驿极冲在县治之东明永乐年间置
  本朝裁后复置极冲现存马七十五匹夫三十七名半兽医一名驴十头抄牌书手并看仓茶夫听事等夫共七名扛轿夫九十名归驿接递皂隶三十名共银五千八百五十五两二钱九分六釐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唐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二十四两三钱一分八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军城驿在县西北九十里明洪武二年置稍冲现存马二十匹夫九名半马牌子驿书囘马等夫五名兽医一名看司看仓厨子执事夫共六名扛轿夫二十五名共银九百四十五两一钱一分三釐三毫八丝八微八纎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博野县 僻递现存逓马四匹马夫二名共该银四十八两零一厘五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庆都县 翟城驿极冲在县治之北明永乐年间置
  本朝康熙三年裁后复极冲现存马八十八匹夫四十三名传报拨马夫九名兽医一名归驿扛轿夫一百名驴十三头马牌子抄牌书手供应烧火牌夫听事等夫十二名执事夫二十二名骡六头车喝子二名归驿扛夫十八名归驿轿夫十五名归驿接递皂隶四十名共银九千二十四两四钱五分二釐八毫二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逓运所在县东门外亦明永乐中置今并于驿
  容城县 僻逓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九两二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完县 今裁
  蠡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七十三两六钱二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雄县 归义驿极冲在县西故归信县明洪武中置
  本朝顺治十六年裁后复置极冲现存马七十七匹夫三十七名半兽医一名驴十头抄牌书手并看仓等夫共四名扛轿夫九十名归驿接递皂隶三十名共银五千八百五十一两五钱八分三釐四毫八丝五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递运所在县南瓦桥关西北亦明洪武中置天顺间并于驿
  祁州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五十一两六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束鹿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七十七两四钱二毫六丝五忽四微九纎四沙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安州 僻递现存逓马四匹马夫二名共该银五十两零二毫五丝四微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高阳县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四十七两八钱八分五丝六忽二微七纎四沙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新安县 僻逓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五十五两八钱三分三釐五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河间府
  瀛海等八驿及肃宁等五县递马原额正加工料银共五万三千五百五十二两七钱八分五釐九毫四丝六忽四微四纎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一万五千七百九十五两九钱七分九釐九毫五丝三忽一微二纎八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七千八百九十七两九钱八分九釐九毫七丝六忽五微六纎四沙二十年又裁瀛海等六旱驿新增夫马工料银八千一百五两五钱二釐六毫雍正四年任邱县新增工料银五百二十二两三钱三四两年又共裁银一千七百六十六两四钱一分七釐四毫五丝九忽五微三纎六沙五尘八年又裁协济军站逓马改归宣府夫马工
  料银四千五百零八两八钱五分七釐三毫三丝五忽八微五纎二沙四尘又裁杂支银二百二十五两八钱八分八釐六毫六丝一忽八微七纎雍正九年实存工料等银三万一千两四钱二分九釐九毫一丝二忽六微一纎七沙一尘
  河间县 瀛海驿在县治西北明天顺七年置极冲现存马八十九匹夫四十名半扛轿夫一百一十五名接逓皂隶六十名抄牌夫一名厨役买办等夫六名共银五千九百四十八两一钱九分二釐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献县 乐城驿在县治西南明洪武三年置极冲现存马六十七匹夫三十三名半扛轿夫八十名接逓皂隶二十五名抄牌一名厨役买办等夫四名共银四千一百四十九两七钱一分一厘七毫三丝二忽四微五纎二沙二尘五埃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阜城县 阜城驿在县治东明永乐十三年置旧在东门外成化二年诏广县城遂环于内焉极冲现存马七十五匹夫三十六名半扛轿夫八十名接逓皂隶二十五名抄牌夫一名厨役三名看守徒囚库子一名共银四千三百一十两八钱五分四釐三毫五丝三忽一微三纎三沙四尘五埃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肃宁县 次冲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四十四两六钱九分五釐七毫五丝四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任邱县 鄚城驿在县学左明洪武九年置极冲现存马七十七匹夫三十八名半扛轿夫一百名接逓皂隶三十名抄牌夫一名厨役买办等夫五名共银五千三百两一钱九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又有新中驿在县南四十里明洪武二十九年置今废
  交河县 富庄驿在县西二十五里明建文四年置极冲现存马六十七匹夫三十三名半扛轿夫十九名接逓皂隶八名抄牌夫一名看守徒囚禁役一名厨役答应人役四名共银二千八百一十两五钱五分四釐五毫三丝八忽四微八纎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新桥水驿在县东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置俗名泊头驿极冲现存水夫八十五名夫头十名探听夫二名买办送牌夫二名共银一千九百五十二两五钱五分四毫七丝八忽二微五纎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宁津县 僻逓现存马三匹夫一名半共银四十九两三钱二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景州 东光驿在州治西南极冲现存马七十四匹夫三十七名扛轿夫八十名接逓皂隶三十名抄牌夫一名厨役买办答应人役四名共银四千三百九十八两八钱七分六釐五毫五丝七忽八微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吴桥县 次冲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二十九两八钱九分八釐五毫七忽二微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连窝马驿在县东五十里连窝镇今裁
  连窝水驿在县东五十里卫河西岸极冲现存水夫八十五名夫头十名探事夫二名买办送牌夫二名应付过往上司皂隶十五名共银二千九十七两五钱四分六釐四毫六丝六忽三微五纎五沙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旧有连窝逓运所今废
  东光县 次冲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二十八两四钱二分六釐七毫七忽二微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故城县 次冲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四十九两六钱一分二釐八毫一丝七忽七微一纎七沙九尘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天津府
  流河等六驿及静海等四州县递马额设正加工料银共二万九百八十七两四钱八分三釐二毫四忽二微六纎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一万零九百四十两五钱六分三釐二毫四忽二微六纎二十年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五千四百七十两二钱八分一厘六毫二忽一微三纎雍正三年裁青县因地圏占等银四百两又裁接递皂隶工食银一千零七两三钱七分四釐三毫四丝八年又裁协济军站递马改归宣府夫马工料等银一千八百六十七两二钱一分六釐八毫又裁倒马雇马银七十五两又裁杂支银七十一两八钱八分雍正九年实存工料等银一万二千零九十五两七钱三分四毫六丝
  二忽一微三纎
  青县 流河水驿在县东北三十里卫河西岸明永乐二年置极冲现存水夫八十五名夫头十名探听夫二名买办送牌夫二名共银一千九百二十一两一钱三分五釐八毫二丝八微九纎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乾宁水驿在县东南三十里兴济废县西一里明置极冲现存水夫八十五名夫头十名探听夫二名买办送牌夫二名共银二千五两八钱五分五釐六毫七丝四忽六微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静海县 次冲现存马一十匹夫五名递送公文马夫二名共银二百九十七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杨青水驿在天津城城外旧在武清县南一百五十里杨柳青嘉靖十九年移置于此属静海县极冲现存水夫九十五名夫头十名探听夫二名买办送牌夫二名共银二千九百八十六两九钱五分三釐九毫六丝一忽四微三纎五沙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奉新水驿在县南城外明永乐十三年置极冲现存水夫八十五名夫头十名探听夫二名买办送牌夫二名共银二千一百四两二钱四分四釐七毫二丝一忽四微九纎五沙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杨青马驿在天津城外应天津府差次冲现存马一十匹夫五名共银四百八十九两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沧洲 次冲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实裁存银一百六十八两三钱六分三釐二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砖河水驿在州南十八里卫河东岸极冲现存水夫八十五名夫头十名探听夫二名买办送牌夫二名共银二千三十一两一钱七分八釐八丝三忽七微一纎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南皮县 僻递现存递送公文马夫三名共银六十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盐山县 今裁
  庆云县 僻递现存马二匹夫一名共银三十三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正定府
  恒山等六驿并栾城等三县递运所正定等十县递马等项原额工料共银七万九千五百五十八两三钱二釐一丝四微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四万三百六十六两九钱八釐七毫五丝八忽四微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二万一百八十三两四钱五分四釐三毫七丝九忽二微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夫马工料银七千二百一十九两七钱七分七釐四毫雍正
  三四年又裁夫马工料银二千六百两零二钱三分一厘八毫六丝八忽四年新增夫马工料银一千二百五十四两四钱一分三釐一毫四丝七忽二微一纎八年又裁杂支银四千三百七十两一钱三分九釐二毫一丝二忽八微又裁夫役工食银二百三十九两四钱又裁夫马工料银三千八百两零六钱五分四釐八毫三丝三忽八微十年牛车改设马车共裁银三百四十两八钱七釐八毫九丝实存工料等银四万二千四十八两二钱四分九釐五毫七丝三忽八微一纎
  伏城驿 在府城北四十里极冲现存马六十八匹马夫门役等共五十三名共银四千八百二两二钱九分一厘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正定县 恒山驿在县治南明置极冲现存马一百零九匹车马二匹马夫五十一名半传报拨马夫九名兽医一名扛轿夫一百名书手二名馆夫三名厨役买办夫七名防夫一名扛夫十名车夫并大小夫头五名共银一万零六十九两四钱五分七釐八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递运所在城内东南后移北关外今裁
  获鹿县 镇宁驿在县治西明置极冲现存马七十四匹马夫三十五名传报马夫五名兽医一名扛轿夫八十八名书手一名背柴担水夫一名听事买办夫一名接递皂隶三十名走递牌夫十五名共银四千五百五十九两七钱五分九釐三毫八丝六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鹿泉递运所在县治西
  井陉县 陉山驿在县治东明置
  本朝顺治十六年裁后复置极冲现存马八十四匹马夫四十六名传递马夫五名兽医一名扛轿夫八十名书手一名背柴担水夫一名听事买办夫一名接逓皂隶二十名走逓牌夫十五名共银四千六百四十二两三钱五分八釐五毫三丝八忽六微一纎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逓运所在县东门外
  阜平县 僻逓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九十二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栾城县 关城驿在县治东南明置极冲现存马七十七匹车马二匹驴十二头马夫三十五名半传报拨马夫五名兽医一名扛轿夫八十名书手二名察院门役一名鞍屉匠一名接递皂隶三十名走递牌夫三十名喂驴车夫等五名共银七千九百六十九两七钱四釐八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递运所在城北
  行唐县 今裁  灵寿县 今裁
  平山县 今裁
  元氏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五十三两五钱二分一厘九毫五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赞皇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二名共银七十三两六分六釐八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新乐县 西乐驿在县治西南极冲现存马九十四匹车马二匹差驴二十头马夫四十二名书手听事买办夫火水夫及接递皂隶四十名走递牌夫三十名喂驴车夫等七名共银九千二百四十三两三钱五分八釐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递运所在县城外
  晋州 僻递现存马七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三十两四钱三分五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无极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二名共银一百二十一两九钱八分一厘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稿城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二名共银九十两三钱一分九釐九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顺德府
  龙中二驿并邢内二递运所及沙河等七县递马工料银三万四千六百三十三两二钱七分二釐二毫康熙十四十五两年裁银二万三百四十五两八钱四分三釐二毫二十年十二月
  恩诏复二应复银一万一百七十二两九钱二分一厘二十一年裁夫等银一千六百七十八两三钱八分四釐又裁银一千四百一十七两四钱七分一厘雍正八年裁军站等银二千三百七十三两五钱七分二釐裁杂支银一百八十七两六钱七釐裁夫银一百五十一两二钱十年牛车改设马车裁银二十八两八钱实存银一万八千六百二十三两三钱一分四釐一毫八忽
  邢台县 龙冈驿在县东关旧在城内万历元年移置于此极冲现存马八十六匹驴二十头车马八匹马夫四十三名车夫四名京报夫五名兽医一名扛轿夫八十名茶夫二名抄牌书手二名厨役
  四名接递皂隶四十名接递牌夫四十名扛夫四十名共银九千三百五十七两六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递运所在驿街西
  沙河县 僻递现存马二匹夫一名共银四十一两一钱四分八釐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南和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七十一两七钱五分一厘八毫八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平乡县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八十两六钱二分六釐二毫二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广宗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三名共银一百四十六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钜鹿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三名半共银一百五十四两二钱三分一厘三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唐山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七十四两二钱九分一厘八毫二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内邱县 中邱驿在县治东南极冲现存马七十四匹驴二十头车马八匹马夫三十七名车夫四名京报夫五名兽医一名扛轿夫八十名茶夫二名抄牌书手二名厨役四名接递皂隶四十名归驿接递扛轿夫三十名扛夫四十名共银八千三百三十三两六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递运所在县北关外之东
  任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六十四两六分四釐八毫八丝八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广平府
  临丛二驿并成肥曲广鸡威清七递夫马原额正加工料共银三万八千六百八十两八钱二釐八毫七丝六忽七微四纎六沙四尘六埃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二万四千一百三十二两二钱四分一厘五毫九纎四沙一尘一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一万二千六十六两一钱二分七毫五丝四纎七沙五埃五渺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工料银一千六百九十七两七钱八分四釐雍正三年又裁成肥曲广鸡威清七递夫役工食银共一千六百三十二两六钱六分一厘一毫四丝九忽二微四年磁州滏阳驿改归广属原额工料银七千六百四十七两五钱三分九釐十年照丛台驿之例改设夫马驴骡实存工料银九千二百三十两七钱五分四釐六毫八年裁临丛二驿夫役工食银三百六十五两九钱九分九釐四毫又裁临丛二驿夫马工料改归昌延等军站银一千三百六十六两一钱一分八釐四毫八丝又裁成安等七递夫马工料银一千九百四十七两八分五釐三
  毫六丝八忽三微七纎八沙八尘一埃八渺又裁丛台驿杂支银七十一两四钱一厘二毫三丝一忽八微七纎一沙九年实存工料等银二万八千七百六十四两三钱八分七釐九丝七忽二微三纎九沙五尘八埃七渺
  永年县 临洺驿在县西四十五里临洺镇极冲现存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驴二十头夫役二十名骡十六头夫十名京报马夫四名归驿扛轿夫八十名兽医一名募夫兵快十名接逓皂隶二十五名包军十五名抄牌书手一名递马归驿扛轿夫六十名递马归驿接递皂隶二十五名归驿所扛轿夫三十名协济扛轿夫十五名共银九千九百八十七两三钱四分八釐六毫六丝六忽八微七纎一沙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又有临洺逓运所亦在临洺镇
  曲周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二名共银七十一两一钱五分六釐三毫九丝二忽六微二纎七沙七尘一埃二渺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肥乡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六名共银九十七两七分八釐六毫七忽一微四纎五沙一尘二埃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鸡泽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零一两二钱四分一厘一丝二微二纎一沙七尘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广平县 稍冲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八十八两八钱七分五釐二毫九丝一忽二微五纎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邯郸县 丛台驿在县治西南明置极冲现存马七十五匹夫三十七名驴二十头夫役二十名骡十六头夫十五名拨夫牌子五名京报马夫二名归驿扛轿夫八十名兽医一名包军十五名抄牌书手一名递马归驿扛轿夫三十五名递马归驿接递皂隶四十名归驿所扛轿夫二十名共银八千八百九十三两四分二釐七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又有递运所在县治西北明永乐十一年置今废
  成安县 稍冲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二十一两二钱八分八釐三毫三丝六忽四微三纎五沙六尘五埃五渺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干侯驿在县东今废
  威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九十三两八钱四分二釐四毫一丝五忽八微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清河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七十九两七钱五分九釐七丝六忽八微八纎八沙四尘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磁州 滏阳驿在州治南一里极冲现存马九十匹夫四十五名驴二十头抵留马十匹驴夫四名抵留马夫四名车骡十六头抵留马十六匹车骡夫十五名夫牌子五名抵留马夫二十名扛轿夫二百二十名递送公文马夫三名探马夫四名马牌子二名兽医二名雍正十一年实存工料银九千二百三十两七钱五分四釐六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大名府
  元城等八州县递马夫工料原额银九千五百四十五两二钱八分二釐九毫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七千七百四十二两二钱六分九釐七毫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三千八百七十一两一钱三分四釐八毫七丝一忽六微五纎五沙六尘二埃五渺雍正三年十月裁扛轿接递皂隶工食银二千三百九两五钱八釐七毫三丝九忽一微三纎八年又杂支银二千二百七十三两九钱一分五釐二丝一
  忽三纎七尘五埃九年实裁存夫马工料等银一千九十两七钱二分四釐三毫五丝二忽五微四纎六沙一尘二埃五渺
  元城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共银二百二十八两二钱三分八釐五毫六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艾家口水驿在县南街河之滨今废
  大名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零八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南乐县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七十二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魏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共银二百两七钱四分九釐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清丰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一十两八钱二分七釐九毫五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旧有金堤驿在县南今废
  东明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一十五两九钱二分九釐五毫七丝二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开州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零五两八钱三分五釐四毫三丝七微四纎六沙一尘二埃五渺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长垣县 稍冲现存马七匹夫三名共银一百四十九两一钱四分三釐八毫八丝四忽八微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宣化府
  榆林土木鸡鸣宣化深井万全怀安长安雕鹗赵州龙门云州赤城东城西城蔚县一十六驿递夫马等项原额工料并马匹草折银一万二千九百二十四两料豆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二石月米二千八百八十三石六斗麦麸三千三百一十二石康熙二十九年十一月榆林土木鸡鸣万全怀安五驿新增夫马工料银六千零三十两四钱三分又榆林土木鸡鸣宣化万全怀安六驿新增银五千七百零八两九钱一分三釐三十四年十一月榆林土木鸡鸣宣化怀安万全长安雕鹗云州赤城十驿续增夫马工料银一万九百九十四两六钱又长安雕鹗云州赤城四驿续增银二千一百一十六两二钱七分七釐雍正八年裁新增续增杂支银一百八十八两四钱二分又旧额项下改归军站马一百一十三匹马夫五十六名半草折工食等项银二千一百九十七两八钱料豆二千八百四十七石六斗月米二百零三石四斗麦麸八百一十三石六斗又蔚州于雍正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改归直隶其裁存递马夫工料并官支共银一百六十七两雍正十一年榆林土木鸡鸣宣化四驿共增添马二十三匹马夫一十一名半草折工食等项银四百五十五两四钱料豆五百七十九石六斗月米四十一石四斗麦麸一百六十五石六斗雍正十二年实存工料等银三万六千一十两四钱料豆九千三百二十四石月米一千七百二十一石六斗麦麸二千六百六十四石旧有张家口驿在万全
  宣化县 宣化驿在县南关旧曰宣府驿明永乐十六年康熙三十二年改名极冲现存马八十二匹夫七十五名扛轿夫一百四十六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喂马夫四名共银四千九百二十三两料豆一千五百六十二石四斗月米六百四十四石四斗麦麸四百四十六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鸡鸣驿 在县东南六十里明永乐十六年置极冲现存马八十二匹夫七十八名扛轿夫五十六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䥷草喂马夫八名共银四千四百一十八两四钱料豆一千零五十八石四斗月米三百二十四石麦麸三百零二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深井堡逓 在县南少西六十里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五十二两八钱料豆一百石八斗月米七石二斗麦麸二十八石八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赤城县 云州驿在县北三十里明洪武初置次冲现存马四十二匹夫三十九名半扛轿夫二十一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喂马夫四名共银二千一百五十五两二钱料豆五百五十四石四斗月米一百三十五石麦麸一百五十八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赤城驿 在县治东北明永乐中置云门驿宣德五年改今名次冲现存马四十四匹夫四十一名扛轿夫二十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喂马夫四名共银二千二百两八钱料豆六百零四石八斗月米一百三十三石二斗麦麸一百七十二石八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龙门县 长安驿在县东南九十里明洪武初置丰峪驿永乐九年改今名次冲现存马四十二匹夫四十名扛轿夫二十五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喂马夫四名共银二千二百二十一两二钱料豆五百五十四石四斗月米一百四十七石六斗麦麸一百五十八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雕鹗驿 在县东四十五里明洪武初置浩岭驿永乐中改今名次冲现存马四十三匹夫四十名半扛轿夫二十一名马牌子一名䥷草喂马夫四名共银二千一百九十二两料豆五百七十九石六斗月米一百三十五石麦麸一百六十五石六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龙门城递 在县西二十五里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五十二两八钱料豆一百石八斗月米七石二斗麦麸二十八石八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赵州堡逓 在县西五十里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五十二两八钱料豆一百石八斗月米七石二斗麦麸二十八石八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怀来县 榆林驿在县东南三十里元置旧隶延庆卫今改属极冲现存马九十匹夫八十二名扛轿夫五十六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䥷草喂马夫八名共银四千六百二十六两料豆一千二百九石六斗月米三百三十四石八斗麦麸三百四十五石六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土木驿 在县西二十五里明置极冲现存马八十二匹夫七十八名扛轿夫五十三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䥷草喂马夫八名共银四千四百三十一两六钱料豆一千一十五石二斗月米三百零九石六斗麦麸二百八十八石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蔚州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六十七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蔚县 僻递现存马二匹夫一名共银二十六两四钱料豆五十石四斗月米三石六斗麦麸一十四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西宁县 东城递在县东六十里僻递现存马二匹夫一名共银二十六两四钱料豆五十石四斗月米三石六斗麦麸一十四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西城递在县城僻递现存马二匹夫一名共银二十六两四钱料豆五十石四斗月米三石六斗麦麸十四石四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怀安县 怀安驿在县北门外明初永乐十六年置于左卫东门外名东门驿成化二十年改置于此康熙三十二年改名极冲现存马七十七匹夫七十五名半扛轿夫四十七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䥷马喂马夫八名共银四千二百三十一两八钱料豆九百零七石二斗月米二百七十九石麦麸二百五十九石二斗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万全驿 在左卫南门外明正德八年置极冲现存马七十七匹夫七十五名半扛轿夫三十九名兽医一名马牌子二名䥷草喂马夫八名共银四千二百四两八钱料豆八百三十一石六斗月米二百四十六石六斗麦麸二百三十七石六斗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
  延庆州 小马站在州治东北明置今废
  易州
  本州并清苑上陈二驿暨涞水县递马原额正加工料银九千七百四十四两六分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七千四百七十三两二钱六分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三千七百三十六两六钱三分雍正三年裁扛轿夫接递皂隶工食银六百零六两八年共裁工料银一千一百二十六两二钱一分三毫六丝二忽又裁杂支银五百三十六两六钱七分十年牛车改设马车加增工料银二十八两八钱十二年晋省广昌县改隶工料银一千七百五十五两通共实存工料银五千五百二十二两三钱四分八釐六毫三丝八忽
  本州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驴六头共银二百六两九钱九分九釐三毫九丝八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清苑驿 在州治东北明洪武七年置稍冲现存马二十六匹车马二匹骡三头夫役共四十三名半共银一千七百两七分四釐一毫九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上陈驿 在州西九十里紫荆关城内明洪武七
  年置于关东十五里后移于此稍冲现存马二十二匹车马二匹驴四头夫役共四十六名半共银一千七百六十五两八钱八分二釐二毫五丝七忽遇闰按月加增驿丞掌之旧有塔崖驿在涞水县西一百八十里紫荆关外明初置嘉靖中改为河北驿隶易州后并入上陈驿又有递运所今亦裁
  涞水县 稍冲现存马十匹夫五名共银一百八十四两三钱九分二釐八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广昌县 香山倒马二驿现存马六十五匹夫三十二名半共银一千七百五十五两知县掌之
  冀州
  本州并南宫等五县递马原额工料银四千二十三两二钱五分九釐七毫二丝六忽七微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三千一百五十三两二分八釐二毫一丝七微二十年十二月
  恩诏复二应复银一千五百七十六两五钱一分四釐一毫五忽三微五纎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银八百九十七两四钱九分七釐八毫三丝八年又裁银九百零二两五分六釐三丝八忽八微八纎雍正九年实存工料等银六百四十七两一钱九分一钱九分一厘七毫五丝二忽四微七纎
  本州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一十七两四钱二分八釐五毫九丝二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南宫县 稍冲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四十五两一钱八分七釐二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新河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六十七两四钱九釐三毫六丝六忽五微二纎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枣强县 今裁
  武邑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马夫二名共银八十七两二钱一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衡水县 僻递现存马七匹马夫三名共银一百二十九两九钱六分六釐四毫九丝三忽九微五纎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赵州
  鄗城槐水二驿并二递运所隆平等四县递马原额正加工料银三万一千六百一十四两二钱五分一厘七丝四忽八微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五两四钱一分四釐八毫三丝二忽八微二十年十二月
  恩诏复二应复银八千九百八十二两七钱七釐四毫一丝六忽四微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夫马工料银二千四百二十一两三钱六分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银三百六十八两三钱九分零二毫一丝四微
  八年又裁杂支银一千二百八十七两一钱九分四釐九毫九丝七忽又裁夫役工食银二百四十一两二钱又裁改夫马工料银一千七百四十一两九钱三分九釐二毫三丝四忽十年牛车改设马车裁银二百七十三两六钱实存工料等银一万六千二百九十七两八钱五分九釐二毫一丝七忽
  本州 鄗城驿在州治西明置极冲现存马七十六匹车马二匹驴十二头马夫三十八名传报拨马夫五名兽医一名扛轿夫八十名书手二名接递皂隶四十名走递牌夫三十名喂驴车夫夫头五名共银七千九百四十五两七钱四釐八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又有递运所在州治东
  柏乡县 槐水驿在州治西北明置极冲现存马七十七匹车马二匹驴十二头马夫三十八名半传报拨马夫五名兽医一名扛轿夫八十名书手二名察院门役三名接逓皂隶三十名走逓牌夫三十名喂驴车夫夫头五名共银八千零五两七钱四釐八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又有逓运所在县南门外
  隆平县 僻递现存马三匹夫一名半共银三十二两四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高邑县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七十二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临城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七十九两九钱二分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宁晋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六十二两一钱二分九釐六毫一丝七忽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深州
  本州并安平等三县逓马原设工料银二千零一十两九钱三分三釐三毫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一千四百四十三两一钱一厘九毫五丝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七百二十一两五钱五分九毫七丝五忽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银四百零三两八分六釐三毫八年又裁银四百三十六两三钱九分七釐八毫四丝五忽雍正九年实存工料等银四百四十九两八钱九分八釐一毫八丝
  本州 僻递现存马七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三十八两四钱五分九釐五毫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
  武强县 僻逓现存马四匹夫一名共银五十五两二钱九分六釐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饶阳县 僻逓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四十三两二钱五分四釐六毫八丝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安平县 僻递现存马六匹夫三名共银一百一十二两八钱八分八釐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定州
  永定驿并逓运所曲阳深泽二县递马等项原额工料银一万五千六百一十五两九钱六分五釐一毫五丝二忽康熙十四十五两年共裁银八千三百三十三两四钱八分三釐一毫五丝二忽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
  恩诏复二应复银四千一百六十六两七钱四分一厘五毫七丝六忽二十一年又裁新增大马工料银四百六两七钱四分六釐雍正三年裁夫役工食银一百九十一两二钱八年又裁杂支银五百八十两七钱六分九釐五毫七丝六忽又裁改夫马工料银八百四十二两八钱雍正十年牛车改设马车裁银九十两实存工料等银九千三百三十七两七钱八釐
  本州 永定驿在州治北明置极冲现存马九十四匹车马二匹差驴二十头马夫四十二名传报马
  夫九名兽医一名归驿扛轿夫一百名书手二名跟役一名买办夫一名烧火担水夫二名接逓皂隶四十名牌夫三十名喂驴赶车大小夫头共六名共银九千一百三十四两一钱八釐遇闰按月加增知州掌之又有递运所在州南门外
  曲阳县 僻递现存马八匹夫四名共银一百五十二两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深泽县 僻递现存马四匹夫二名共银五十一两六钱遇闰按月加增知县掌之






  畿辅通志卷四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四
  铺司
  顺天府
  共铺司兵六百二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三千八百一十八两四钱
  大兴县 正阳铺朝阳铺西流铺安定铺红山铺下马铺剪庄铺曹村铺青闰铺额设铺司兵三十一名每年共支银二百二十三两二钱
  宛平县 施仁铺彰义铺义井铺卢沟铺新店铺高店铺田家庄铺黄岱铺石碑铺双线铺胡渠铺兵五十一名共支银三百六十七两二钱
  良乡县 城东北为长阳铺西南为重义铺旧店铺燕谷铺兵二十五名共支银一百五十两
  固安县 城南为柳泉麟埚铺北为东玊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永清县 城南为马家铺北为火烧铺额设铺司兵九名每年共支银五十四两
  东安县 城东为马圈铺北为常角铺祖哥铺李家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共支银九十六两
  香河县 城东为宣教寺铺戴家阁铺西为王家铺高家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通州 城东为召里店铺西南为高丽庄铺西为东留村铺又西为大黄庄铺旧漷县城北为宋家铺郭家铺南为黄场铺得仁务铺两家店铺额设铺司兵五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二十四两
  三河县 城东为石牌铺段家岭铺西为白浮图铺泥洼铺夏店五槐铺马已乏铺烟郊铺额设铺司兵五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三十六两
  武清县 城东南为蔡村铺桃花口铺西南为新庄铺马百户屯铺西北为巨城铺漷水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三十二两旧有三家茅店铺在县东南今废
  宝坻县 城西为朱家庄铺崔家庄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昌平州 城东为新庄铺麻峪铺牛房铺桥子铺赴任铺石槽铺抱榆铺新峰铺南为沙屯铺半壁店铺囘龙铺清河铺西龙虎铺南口铺达居庸关额设铺司兵三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二百零四两旧有长坡铺南口铺双塔铺皂角铺榆河铺清河铺唐家岭等铺今改置
  顺义县 城西南为内政铺孙复铺西为牛家庄铺渠河铺高丽营铺北为向阳铺牛栏山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四十四两
  密云县 城东为八里铺西为塔院铺北为神仙铺星庄铺陈家庄铺青阳铺东北为高岭铺王店铺北口铺额设铺司兵十九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一十四两
  怀柔县 城东为小务铺王家铺东南为年丰铺额设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九十两又城东一百里有松棚铺
  𣵠州 城北十里为湖梁铺北达 京师南为管头铺为楼桑铺为三家店铺东十里为柳窝营铺西为马村铺又鲁家庄铺路出紫荆关西南为松林店铺泽畔铺路出保定府额设铺司兵六十一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六两
  房山县 城南为挟河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霸州 城内为州前铺城北为南孟铺东为辛店铺南为莫金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文安县 城东为太平洲铺西为孙村铺额设铺司兵九名每年共支银五十四两
  大城县 城东南为赵扶铺西为邓家务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保定县 城东为路疃铺西为西阳鹿疃铺西南为柏木桥铺额设铺司兵九名每年共支银五十四两
  蓟州 城东为黄土坡铺逯山铺马伸桥铺临河铺南为八里铺献桥铺又南为别山铺城西为十里铺大柳树铺又西为邦均铺额设铺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平谷县 城南为辛店铺北为夏箭务铺额设铺司兵十一名每年共支银六十六两
  遵化州 城东为铁山岭铺双城子铺金山寺铺袁家屯铺卢儿岭铺南为新店铺党峪铺西南为平安城铺西为七里铺沙河铺义井铺石门铺额设铺司兵四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二百七十两
  永平府
  共铺司兵一百九十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千一百二十七两
  卢龙县 城东为周家铺第二铺双望铺南为周玉山铺刘家庄铺西为石梯子铺白佛院铺赤峰铺西北为分水岭黑石铺额设铺司兵三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二百一十两
  迁安县 城南为沙河铺四十八里有西径为黑崖子铺东为沙窝铺色山铺马波铺岳榆铺西北为龙起铺金山院铺罗家屯铺大寨铺旧城铺白庙铺西北一百十里有灰岭铺孩儿岭铺出口外额设铺司兵十七名每年共支银一百零二两
  抚宁县 城东为横山铺马坡铺深河铺团山铺张果老村铺丰千台铺红花店铺迁安铺又东北达山海关界城西为绿湾铺芦峰口铺背阴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昌黎县 城西为石堠子铺梭头湾铺营城铺訾家铺额设铺司兵十九名每年共支银九十五两城东北旧有张各庄铺红花店铺今废
  滦州 城南为大柳铺马城铺长宁铺西北为甸子铺牤牛桥铺榛子镇铺根窝铺铁城坎铺城北为刘家庄铺额设铺司兵三十三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九十八两
  乐亭县 城西北为曹家庄铺新乐镇长宁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玊田县 城东为韩家铺两家店铺双桥铺西为来亭桥铺又西为孤树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九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七十四两
  丰润县 城东为垠城铺板桥铺铁城铺西为七里铺高丽铺阎家铺沙流河铺西北为梁家务铺党峪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保定府
  共铺司兵三百八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二千二百八十两
  清苑县 城东解家庄铺新安铺东南为百塜铺又南为大冉铺田家庄铺张登铺温仁铺城西为董家庄铺又西南为小激铺大激铺城北为双杨铺额设铺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满城县 城东为竒村铺东北为要庄铺两渔铺东南为受陵铺又东南为贾村铺南原村铺西为毛山铺抱阳铺北为谒山铺大册铺紫口铺南为闫童铺汤村铺孟村铺淡头铺泥洼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四十四两
  安肃县 城南为道涧铺漕河铺徐河铺西南为解村铺樊村铺孙哥庄铺大王店铺西北为高哥庄铺遂城铺东关铺北为白塔铺田村铺额设铺司兵五十一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两
  定兴县 城东为头铺南为北河铺泥窳铺上及铺固城铺祖村铺额设铺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新城县 城南为云北铺魏家铺东马铺西为界河铺西南为马村铺北为衣锦铺方官铺西北为驻跸铺额设铺司兵五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两
  唐县 城西北为河南铺又五十里为军城铺青阳铺又十里为北岭子铺令公铺又十里为龙抜铺达山西界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博野县 城北为油李铺又北为陶墟店铺又北为温寅铺达清苑县界额设铺司兵六名每年共支银三十六两
  庆都县 城西南为戚店铺固店铺达定州之清风店东北为十里铺逹满城县又北为稂村铺达清苑县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容城县 城之东为王祥铺南为胡村铺西为南张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六十两
  完县 额设铺司兵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三十两蠡县 城西为辛桥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四十八两
  雄县 城之南为郝庄铺又东南为郭庄铺西为杨定铺北为王克铺又为韩家铺五铺共额设铺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百五十两
  祁州 城东北为王家庄铺抵府南为东固铺娄底铺抵深泽县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六十两
  束鹿县 城北为旧城铺西北为泊庄铺玊山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领工食银四十八两
  安州 总铺在州治西城西南为边吴铺沱上铺南为陶口铺额设铺司兵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三十六两
  高阳县 城东南为利家口铺小连口铺西为野王铺进庄铺额设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九十两
  新安县 城南为马家铺又名马铺有便民桥渥易二水所经额设铺司兵二名每年共支银十二两
  河间府
  共铺司兵二百二十七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千三百六十二两
  河间县 城东有山寒铺南为八里铺侯村铺东南为梁家铺西南为乔城铺北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额设铺司兵四十一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六两
  献县 城东为赵二庄铺杜生铺蔡村铺南为单桥铺马颊铺郗家铺北为冯村铺商家林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阜城县 城南为御庄铺许家铺漫河铺北为刘济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肃宁县 城东为丰乐堡铺李公庄铺中堡村铺南为张家庄铺西为付家荘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任邱县 城南为五里铺沙村铺关张铺石门铺史村铺新史铺陶家铺北为西梁铺香城屯铺韩庄铺香城铺司马庄铺带河铺黄垒铺塔庄铺沙湾铺鄚市铺朱家庄铺枣庄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交河县 城西为刘四铺中范铺又城西两和铺豆庄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宁津县 城西为部套河铺界首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景州 城东为管庄铺南为马庄铺赞福铺北留智铺南留智铺北为孙庄铺韩庄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六两
  吴桥县 城东为大王铺王孝铺一名沟店铺西为官庄铺一名楼子铺安陵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东光县 城南为连镇铺马家寨铺北为王家集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故城县 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天津府
  共铺司兵一百三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百零四两
  天津县 额设铺司兵二名每年共支银十二两青县 城东南为窑子口铺兴济铺安堵寨铺西南为本门铺崇仙铺杜林墓铺陈预铺长庄窠铺北为盖宿铺流河铺空城铺北柳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八十两
  静海县 城南为双塘铺钓台铺辛庄铺北为独流铺王庄铺辛口铺又北为杨柳青铺稍直口铺又东北为小直沽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六两
  沧州 城东为卢家园铺东南为汪家铺沈家铺旧沧州铺李家铺南为捷第铺尚家坑铺北为朱家坟铺横堤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二百一十六两
  南皮县 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盐山县 城东为南褚村铺高家湾铺东南为大王铺移丰铺望树铺百尺杆铺南召铺崔家口铺南为孟家店铺西南为帽架圈铺张村铺高庄铺西为郭村铺西北为新店铺孙周铺北为北赵村铺常郭铺韩村铺东北为边家务铺北楮村铺旧城铺丁村铺海丰铺苏基铺东赵村铺杨二庄铺海下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庆云县 城东南为纪家铺火烧铺二郎铺西为五里铺壮里铺山云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正定府
  共铺司兵三百一十五名每年支工食银一千八百七十二两
  正定县 城南为五里铺十里铺石家庄铺坛马铺西南为柳林铺北为七里铺十里铺北牛铺新城铺额设铺司兵五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两
  获鹿县 城东为赵寨铺安舍铺赵陵铺东南为荆壁铺西为土门铺胡神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井陉县 城东为西河铺横口铺白石岭铺上安铺下安铺西为板桥铺龙窝铺界侯铺额设铺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两
  阜平县 城东为尚书庄铺王槐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栾城县 城南为东巩铺北为董保铺程上铺额设铺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两
  行唐县 城南为白庙村铺半壁店铺北为齐村铺贾村铺龙冈村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七十二两
  灵寿县 城东南为木佛铺达本府正定县界额设铺司兵六名每年共该支领工食银三十六两
  平山县 城东十里为叚柳铺达本府正定县界额设铺司兵六名每年共支领工食银三十六两
  元氏县 额设铺司兵十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四十八两
  赞皇县 城东二十五里为邢郭铺达赵州高邑县界额设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九十两
  新乐县 城东十里为田村铺又三里为王店铺达定州界南十里为小寨铺又十里为同尝铺又五里为马头村铺又五里为蔺渠铺达稿城县界北八里为梁庄铺又七里为安庄铺达曲阳县界额设铺司兵四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二百七十六两
  晋州 城东十里为大王铺东南二十里为吕家庄铺又五里为新庄铺达束鹿县界东北十五里为光粲铺又十五里为东曹铺达深泽县界西北为于家庄铺西十五里为苏家庄铺又五里为青魁铺又十五里为王家庄铺又三十里为小史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百五十两
  无极县 城西南三十里为幞头店铺达稿城县界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四十八两
  稿城县 城西北一十里为四公铺又二十里为堤里铺又四十里为吴村铺达保定府新乐县界额设铺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百零八两
  顺德府
  共铺司兵二百一十九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千三百一十四两
  邢台县 城东为张村铺达任县界东南为静安铺又东南为新铺达南和县界又南为康庄铺达沙河县界北为石桥铺又北为荆村铺又北为崇雅铺达内邱县界额设铺司兵共六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沙河县 城南为河心铺南中铺北为食膳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六两
  南和县 城东为阎李铺西为河头郭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平乡县 城东北为夏庄铺柴村铺魏家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广宗县 城西南为新建铺北为柏社铺西赵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钜鹿县 城东南为清水道铺西南为原庄铺额设铺司兵一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十四两
  唐山县 城南十五里为南楼铺西南为范解铺西北为太宁铺北为杨村铺额设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五十两
  内邱县 城南为河村铺小马铺都城铺西阳铺南宋铺梁原铺御暴铺北为李阳铺史村铺马峰铺张村铺锁钥铺额设铺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两
  任县 城东为台南铺新店铺北为桥头铺西为西留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广平府
  共铺司兵二百二十三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一千二百五十八两三钱
  永年县 城东为曹庄铺厐庄铺高家寨铺河庄铺西关寨铺张村铺八汪铺西苏铺贾葛口铺额设铺司兵五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三百二十四两
  曲周县 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肥乡县 城东为屯庄铺南为焦家铺西为刘家铺北为林儿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四十四两
  鸡泽县 城南为六坊铺新光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广平县 城东为拳庄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邯郸县 城南为厐村铺张村铺北为刘庄铺王化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成安县 城东为郭坊铺漳河铺北为河疃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威县 城东为孙家寨铺西南为梨园头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清河县 城南为史家坞铺西南为李家庄铺额设铺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又有浅铺八曰二哥营严家口吴家圈孙家口葡萄蓬草庙口黄家口贾家口
  磁州 额设铺司兵四十九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六十二两零三钱八釐七毫
  大名府
  共铺司兵一百四十四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百六十四两
  元城县 城东为岔道铺东堤铺高家庄铺额设铺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零八两
  大名县 城西南为五里铺段村铺边马集铺紫冈铺大岩屯铺西北为青头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南乐县 城东南为屯村铺小屯村铺夏庄铺韩家集铺千口村铺大清集铺方山谷村铺邵郭铺孟郭村铺西为梁村铺今移大名县大岩屯西北为北张铺北为翟村铺今移魏县康二庄额设铺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零八两
  魏县 城东为大寨铺沙口铺北为西寺堡铺额设铺司兵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九十两
  清丰县 城南为旧城铺潘生铺宋固铺北为王家庄铺聂城铺高家堡铺孟固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东明县 城东为陆圈铺南为鱼窝铺柳园铺双井铺杜胜铺西为十里铺东明铺马头口铺北为旧寨铺司马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开州 城西南为杨村铺东子岸铺西子岸铺西北为井店铺北为白仓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两
  长垣县 城北为邓冈铺教成铺中冉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四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四十四两
  宣化府
  共铺司兵一百四十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百九十四两零八钱
  宣化县 城东南为贤字铺思字铺雨字铺霖字铺皆明景泰中置谓之暖铺城西南为佐字铺额设铺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银八十四两
  赤城县 城东北为致字铺南为出字铺西为恤字铺礼字铺东南为龙山所又南为陆字铺姻字铺西北为任字铺北为云州堡友字铺又堡南为孝字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万全县 城东南为至字铺理字铺城南为堂字铺知字铺俗字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龙门县 城东北为东方铺射字铺西为御字铺东为仁字铺东为雕鹗堡铺南为行字铺数字铺堡北为文字铺东南为长安堡铺南为教字铺信字铺额设铺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银八十四两
  怀来县 城东为域字铺开字铺中字铺城西为一字铺臣字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三十二两
  蔚州 额设铺司兵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一十九两零六钱
  蔚县 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西宁县 额设铺司名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零八两
  怀安县 额设铺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银八十四两
  延庆州 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三两零二钱
  保安州 城西为君字铺东北为洪字铺东为转字铺气字铺额设铺司兵四名每年共支银二十四两
  易州
  共铺司兵八十六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五百一十六两
  本州 城东十里为麻屋铺又十里为官桥铺达涞水县界东南十五里为北东铺达定兴县界北城铺南十五里为军营铺十里为明月铺西十里为石门铺十里为柏尖铺十里为管头铺三十里为龙华铺十七里为泥凹铺十六里为上陈铺十四里为三里铺十四里为盘石铺十五里为歪山铺十里为塔崖铺达广昌县界额设铺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涞水县 城东为槐家庄铺南为郑家庄铺西为道栏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广昌县 总铺在上关有浮图丰乐等一十五铺共设铺司兵十四名每年共支银八十四两
  冀州
  共铺司兵一百一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六百零六两
  本州 城东北为陆村铺西南为宋家庄铺曾家庄铺安店铺西为榆林铺付水铺西北为谢家庄铺土路口铺额设铺司兵三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二百一十两
  南宫县 城东南为岳悦村铺田村铺高村铺孙村铺狼塜铺贾村铺崔家寨铺悬空铺东北为耿家庄铺西北为陈伯居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八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六十八两
  新河县 城东为小接头铺东南为阎庄铺南马庄铺西为神首村铺陈海庄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枣强县 城西为崔村铺西北为萧张铺单驮铺东为旧县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武邑县 城西南为刘中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衡水县 城西北为五花营铺马老店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赵州
  共铺司兵一百二十二名每年共支工食银七百三十二两
  本州 城东为西章铺南为五里腰铺封家铺沙河铺北为苏村铺周村铺新寨铺东南为西张铺额设铺司兵三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八十两
  柏乡县 城南为驻驾铺小里铺西南为贾庄铺又南为营儿铺雹冰铺营房铺北为程村铺又北为神显铺故城铺口店铺额设铺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两
  隆平县 额设铺司兵五名每年共支银三十两高邑县 城东南为周村铺西为刑郭铺东北为江店铺又东北为小荆铺额设铺司兵十二名每年共支银七十二两
  临城县 城东为留村铺镇内铺野狐铺额设铺司兵十名每年共支银六十两
  宁晋县 城东为干台铺东南为鱼台铺东汪铺新庄铺西北为黄退铺换马店铺额设铺司兵二十五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两
  深州
  共铺司兵七十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四百二十两
  本州 城南为南魏村铺陈二庄铺西南为圏头铺西为和乐村铺魏泊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二十两
  武强县 城北为孙家庄铺南赵石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城西有五里铺今废
  饶阳县 城东南为段村铺西为张平铺东北为王家庄铺孔店铺额设铺司兵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九十六两
  安平县 城东为韩村铺西为黄城铺额设铺司兵二十六名每年共支银一百五十六两
  定州
  共铺司兵一百八名每年共支工食银八百七十六两
  本州 城西南为八角郎铺西为韩村铺东北为清水河铺额设铺司兵六十名每年共支银三百六十两
  曲阳县 城东为赵邱铺南为羊村铺西北为孝墓铺西为黄台铺额设铺司兵四十名每年共支银二百四十两
  深泽县 城南为西河村铺东北为张家庄铺额设铺司兵八名每年共支银四十八两
  雍正二年兵部议准直隶为都会通衢夫役万不可减额设之夫每于十名内召募八名留其二以为大差雇募之用则夫役不至亏缺而供应亦无迟误至水驿与旱驿同例额设夫役亦难议减应于十分之内长养八名留其二分工食俟有大差经临额夫不敷应付方许添雇若无差即行充饷雍正五年又议准各衙门驿站陋规永行禁绝直省额设工料约计四十八万两陋规四万四千馀两照各驿额设之数均减十分之一自五年为始节省归公雍正十年又议准凡例在司库请领者照实支九折之数核发例在地粮存留者亦照实数归入起运项下报解自雍正十一年为始永为定例






  畿辅通志卷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五
  河渠
  尚书禹贡一篇纪夏后行水之功司马迁因之为河渠书班固继之志沟洫皆载一代疏排之绩非如桑钦水经备叙川渎源委也我
  国家奠鼎燕京负崇山而襟沧海百川辐辏赴壑朝宗其间顺逆通塞动关生民利病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馀载地平天成而于畿甸河道堤防
  尤勤
  睿虑
  巡行指授为斯民图万世之安我
  皇上继志缵功大兴水利
  特颁内府金钱数百万
  命贤王董其事修濬兼施节宣备至以故水润土甘年丰人乐同符禹绩非汉唐以来塞筑补苴之能事也宜
  为后世法程故于诸川之外特详志焉
  渤海 在天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明统志东连辽海西抵直沽按直沽即今大沽口河流入海处也两岸壁陡一阈中横土人谓之海门潮汐所至北抵杨村南抵程官屯西过王庆坨率二百馀里皆淡水也咸潮抵海门而止无坌入者若天设之以限内外斯亦竒矣
  海河 南北运淀河之会流也自天津东北三岔口迄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涘广崖深奔流湍驶潮汐迎之则逆行而上禹贡所谓逆河是也每伏秋之交二运并涨淀水争趍骈注于三岔一口而强潮抵牾洄漩不下倒漾横流上游堤岸田庐皆受其浸所谓尾闾不畅胸腹俱病者也故欲治直隶之水者莫如扩逹海之口而欲扩逹海之口者莫如减入口之水雍正三年
  上命怡贤亲王兴修水利
  亲授方略于南北运各建坝开河减水分流别途归海岂仅为运河计哉入口之水减则逹海之口宽而北来之永定河南来之子牙河中间七十二清河乃得绰然入三岔口而东注朱子云治水先从低处下手正此意也
  卫河 即南运河也亦曰永济渠亦曰御河源出河南卫辉府自山东武城县流入直隶故城县界又东迳山东徳州界复入直隶迳景州东吴桥县西又东北迳东光县西又东北迳交河县东南七里口又东北迳泊头镇入南皮县界又东北迳沧州城西又东北迳青县城东静海县城西天津府城北至三岔口与白河会入海计长八百馀里寰宇记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乾宁军亦呼为御河金史地理志南皮东光吴桥有永济渠按卫河本西汉时大河所经东汉以后为清漳二渎所经隋时开为永济渠宋皇祐初河合永济渠仍为大河所经南渡后大河南徙而卫河如故金元以来皆漕运所经也有减水河二一在沧州南十五里绝堤一在故兴济县皆明弘治中开以备卫河泛溢久而堙塞闸石犹有存者雍正三年大水卫河溢决十三口 怡贤亲王奉
  上命查修水利奏开减水二河各建滚水石坝一座挑濬旧河分逹海港沧青水势藉以消泄居民赖之按南运向苦浅滞故额设浅夫以供挑穵两岸堤工随时补苴而已自漳河南徙于馆陶入运湍急浩瀚每羡溢为灾雍正四年经怡贤亲王奏请分道专辖增汛员设岁修始以堤防为务乃堤日增高而水亦随长伏秋汛涨各州县往往于堤上加埝以防漫溢盖以漳水泥浊河形曲折垫淤于下则泛溢于上势固然也计惟于徳州上流与古黄河相近之处度地建坝广三四十丈引而注之古黄河不惟直隶河堤永
  免涨溢即徳州一帯工程亦获宁谧矣但地隶山东在此为切已之忧者在彼未免为秦越之视雍正八年七月徳州第九屯堤决直隶景州以下十馀州县禾稼尽没水利衙门屡行咨会而决口讫未坚筑盖其地处上游水过正堪艺麦而此间形如仰釡有受无泄纵竭力修防堤工巩固亦何救于田庐之湮没耶若将临清以北河道并归直隶总河管辖则一河首尾修濬自如上下不致阻格矣
  白河 即北运河也亦曰潞河方舆纪要白河源出宣化府龙门县东滴水崖东流入密云县之石塘岭过县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怀柔县西顺义县东入通州东境合焉东南径漷县武清县东而入直沽合卫河入海又白河径灵迹山黄花镇川河入焉又南径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焉又南迳顺义县东门外顺义县志白河发源塞外自石塘岭白马关入故曰白河赴通州北关与温榆河合即运粮河性悍多沙迁徙无常俗称为自在河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一年从工部议挑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筑堤两岸著为令漕河图志燕赵之间地方千里其间巨细河流悉至武清县丁字沽注于白河故一遇雨潦白河满溢耍儿渡口南蔡村等处冲决堤岸坏民田庐起夫塞筑劳费万计逮时干旱舟行又或浅阻以此知水势盈涸不常不可以经久而论也按白河会潮沽榆沙通惠诸河之水源高势峻有如建瓴而西北诸山泉流汇聚每伏秋之际积雨未歇怒流已至顷刻寻丈非徒恃堤防所能捍御也康熙三十八年决武清县筐儿港三十九年
  圣祖仁皇帝亲临视阅
  命员外牛钮等于冲决处建减水石坝二十丈开挖引河夹以长堤而注之塌河淀由贾家沽道泄入海河杨村上下百馀里河平堤固有
  御制碑文志其事康熙五十年以河西务工程险要亲临指授命牛钮开穵引河复以河西务城东有旧河形对
  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长四百馀丈
  特命开直河一道次年工成于是新河之溜移流于西而东岸大堤之汕刷以免耍儿渡之冲险无虞矣雍正三年大水堤岸埽坝多有冲溃四年经 怡贤亲王奏请北运河一切工程归通永道统辖河西务设同知一员杨村设通判一员分界管理增置县丞主簿等官以尃防修五年河水泛溢东西岸漫决者四六年 怡贤亲王奏拓筐儿港旧坝阔六十丈展穵引河改筑长堤七年疏濬贾家沽道分减既多消泄亦畅故坝门以下河水安流而河西务一帯距坝稍远山水暴至遂复漫决上厪
  圣怀发帑遴员授之方略于河西务上流之青龙湾建坝四十丈开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导七里海水而泄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区画尽善运道民生均获宁谧而所费帑金已不下六十馀万矣
  淀河 在天津县北五里永定子牙清河之会流也自河头至丁字沽入北运河长四十里淀水浩淼至此始有崖岸故名河头
  东淀 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亘一百六十馀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不等盖七十二清河之所汇潴也永定河自西北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
  永定河 亦曰卢沟河亦曰浑河亦曰桑干河永定之名
  圣祖仁皇帝所命也明外史河渠志桑干河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溢出是为桑乾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雁门云中应州诸水皆会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
  至㸔丹口分为二其一东由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是河过怀来束两山间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径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元史名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金史礼志大定十九年有司言卢沟河水势泛溢啮民田乞官为封册神号特封安平侯建庙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宰臣以孟家山金口闸视都城高一百四十馀尺倘遇暴涨其害匪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稲田俱为陆地种植禾麦亦非旷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二十九年以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明昌三年三月成敕命名曰广利即今之卢沟桥也元史郭守敬传至元二年授都水少监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为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流通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师之漕又言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河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帝善之明宣宗实录戸部侍郎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务河道浅漕船动以千计兼四方商旅舟楫往来无港汊可泊张家湾西旧有浑河若加疏濬近京一二十里更使充广潴为巨浸令可泊舡公私两便上命都督冯斌等审视七年冬斌等以图进上以其役重大姑止固安县志桑干河自卢沟下流入县境明嘉靖初徙县北十馀里东流至县东纪家庄北分为二万历中又徙县西十馀里东南流迳黄垈之北而东南入霸州界寻又徙县南城堤下后复徙北
  本朝顺治十一年由县西宫村与清水合流而南入新城界永清县志明万历三年抚臣王一鹗修筑河堤延袤五十馀里障水东流三十三年复抵县界直逼城垣
  本朝顺治八年徙固安迤西㡬七十里与白沟河合流霸州志明正徳初在州南门外嘉靖中徙州城北后徙固安北十里铺其支流则自半壁店李家口绕州东北境由铺疙疸白坟采木营逹信安
  本朝顺治中每决于固安之叵罗垈由州治西城北东入清河后更决于新城之九花台南里诸口而州城之西南竟成巨河矣康熙戊辰仍从善来营入玉帯河俗谓之霸州河按卢沟亦曰黒水河水色最浊其急如箭东决则西淤倏忽迁改前人谓之无定河自元历明冲啮奔溃屡修屡决迄无宁岁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我
  圣祖仁皇帝轸念郊圻亲临视阅命抚臣于成龙大筑堤堰疏濬兼施自宛平之卢沟桥至永清之朱家庄汇狼城河注西沽以逹于海延袤二百馀里广十五丈五月工告成
  赐名永定河
  敕建河神庙
  御制碑文以记之自是湍水轨道横流以宁三十年来河无迁徙此从古所未有也帷是下流入淀之后水涣泥停积渐阗淤蒙
  圣祖谕旨屡下毋令壅碍清流而该管分司衙门唯事修防不加疏导淤而南信安胜淓等淀变为高原复淤而北䇿城新张诸泊垫为平陆骎骎乎及于台头与子牙河会壅阏清流㡬无逹津之路矣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
  上谕令引浑河别由一道入河毋使令入淀大哉王言已揽河道全局而居其要矣盖淀泊之用有翕受之功亦有停蓄之利众流竞趋汇为巨泽容与荡漾有以缓其奔突之势然后安流弭节而去则其冲易受而其患易御正定顺徳广平之有南北二泊犹顺天保定河间之有东西二淀皆天地造设自
  然之妙纳众流而节宣之不使之一往冲突而不可御也西淀之水会为一河分为三汊而汇于东淀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北泊之水出滏阳之道合滹沱之流亦由子牙一河归于东淀则东淀一区所以蓄直隶全局之水游衍而节宣之乃永定浊流阗淤梗噎于其间则上流之泛滥者将安归乎怡贤亲王钦遵
  谕旨于郭家务改河东行复开下流之长𣵦河引迳三角淀而注之河头与清河会周筑三角淀围堤以防其北轶又以河性善淤奏明逐年挖浅俾河流不致迁徙筹画可谓尽善而河官锢习不利于挖浅而利于筑堤改河之后堤日增高而河亦与之俱长长𣵦河淤塞绝流三角淀所馀无㡬于是散漫南行头道河二道河皆成断港剩有杨家一河若经汛之后再淤而南则清水无路归津侧注于杨柳青一帯而浊流复从而迸注之其不至穿运而
  过者㡬希此目前之大患全局之深病也为今之计唯疏穵长𣵦导之东注河头南岸接筑长堤至杨家河而止虽不能必其不再淤而旋淤旋穵是亦可暂为补救矣
  按永定浊泥善肥苖稼凡所淤处变瘠为沃其收数倍泾水之富关中漳水之富邺下不是过也河所经由两岸洼咸之地甚多若相其高下开濬长渠如怀来保安石径山引灌之法分道浇溉则斥卤变为肥饶而分水之道既多则奔腾之势自减从高而下自近而远一河之润可及十馀州县此亦转害为利之一竒也唯在任事者不避劳怨持议者不惑浮言则郑国史起之功安在不复见于今日乎
  清河 即淀池之经流也其派有三分自会同河之三汊口径台山而北出纪家淀而东入胜淓河者此西派也由赵家房径托莲泊出郭家洼会胜淓河者此东派也由下马头径崔家房入张家嘴过任家庄迳左家庄泊归石沟河者此南派也沿大堤而东径西马头堂头左家庄会石沟河则其支流也胜淓石沟二河总归台头一河经羊粪港而出杨家河杨家河至三汊口计长一百四十里自永定下流入淀胜淓河淤而东西二派无下口张家嘴淤而南派无正流唯沿堤一支宽不过二三丈深不过五六尺何以容西来泱漭无涯之巨浸乎雍正三年自崔家房以东泱堤九处各数十丈文安城郭宛在水中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开胜淓河十七里而东西二派下口遂通穵张家嘴河五里而沿堤一支分流北注又于上流疏濬中亭河四十馀里自口头对岸之下河门分引玉帯河水入台山河其下流石沟台头淤浅之处槩行捞穵数载以来清流湍驶堤防晏如霸保文大之间禾黍丰而粳稻熟民享乐利皆
  圣主勤恤之徳 贤王治淀之功也
  按以上诸河经由泊港菰芦丛生苲草密布壅溜停汛易致淤浅浅阻之后舟楫不行复成断塞虽分隶河道统辖而该管汛员唯知保守堤工至于淀之通塞河之淤畅俱在茫茫积浸中为考成所不及谁复过而问之殊不知淀河一塞分消无路西来之水并注堤下一遇积雨暴涨顷刻寻丈虽有人力将安所施故防堤而不濬河非计也今中亭河苦浅赵家房河苦淤张家嘴未逹于淀泊沿堤一河自堂头以下至坝嘴头亦苦浅石沟通胜淓一河苦隘胜淓至台头一河苦浅计其丈里非水涸时兴大工随宜疏濬不可
  会同河 一统志在霸州南十三里又名苑口河本玉帯河也自保定县流入州界又东北曲折行可十里为善来营北岸有浑河口又东可五里为苑
  家口又东五里为苏家桥河流至此分为三道即所谓三汊口也册说玉帯河至本州境会浑河东下名会同河分二支俱流经文安县境散入石城等淀本河正派至州东无梁阁名边家河又分一支入永清县界名信安河其正流曲折而东入文尔诸淀又东迳东安县界为吕公河按会同为玉帯之下流出自西淀之茅儿湾至霸州而拒马桑干胡良霸水皆会焉故名会同河今诸河俱已改流唯栲栳圏一河南北相望即中亭河也首尾皆淤㫁而会同河身宽不逾二十丈或十五六丈总会顺天保定正定三府西山一帯三十馀河之水势不能容则荡击为暴决何家道口决鹿疃决下武各庄决保定县㡬无虚岁雍正五年中亭河开通分流北去玉带之水十减二三但河身本浅于正流而新开之牤牛河自西栲栳圏会入挟拥泥沙复加阗淤则浚治之工有不可一日缓者其会仝下流之信安河已成陆地即胜淓至辛张迳禇沽东沽二港逹王庆之一支名吕公河者亦无河形唯馀台头一派为正流则上自石沟下至杨家河通塞淤畅所关甚钜此河道全局之利害也
  中亭河 亦名新挑河一统志在霸州南八里绵亘数十里按此即古中亭河也亦曰栲栳圏河康熙三十八年
  圣祖命河臣王新命开挑上接十望河下入台山河分减玉帯河水势发帑筑堤上下各六工上六工距河稍远以䕶州治下六工缕河为堤以䕶田庐增设州判一员管理每岁按里出夫随时修补后浑河淤至胜淓下流遂塞而十望河自张青口来者为白沟流沙垫淤上流亦断自是堤工残废而下六工无复遗址与积淀相连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开中亭十望二河四年中亭河工竣十望河以积水未开五年大水难以兴工遂罢十望之役自口
  头对岸之下河门挑引河一道分玉带河水而注之中亭河增设吏目一员分汛防修七年州判陈起唐捐赀修筑下六工堤长四十里
  西淀 跨雄新数邑之境既广且深西北诸山之水皆汇焉北自雄县来者曰白沟河拒马之下流也拒马发源易州广昌之涞山至房山铁锁崖分为二派一派东入𣵠州过新城而南挟河琉璃河广阳盐沟诸水白玉塘西域寺甘池诸泉皆入之一派南入涞水经定兴而东易州之濡水武水白杨虎眼梁村马跑诸泉及遒栏河女思涧子庄溪诸水俱来会之二派合流为白沟河入柴伙淀西自安州来者曰依城河曹河徐河一亩鸡距方顺龙泉诸水之所会也徐水出五回岭经满城至安肃而曹水会焉一亩泉出满城东南馀小泉以百数鸡距红花名最著流经清苑城南至粮河桥而方顺水来会之方顺即曲逆河祁水之下流也五云石臼二泉流为放水河五郎河入焉流迳石桥村至粮河桥与一亩泉会流迳新桥而满城之龙泉河自南来入之至善马庙与徐河合流为依城河入杂淀西北自安肃来者曰雹河源出石兽岗灌河入之由新安之黑龙口归杂淀新安三靣皆水唯城北为干土而地处容城下流雨潦南下则大溵淀一帯尽为邻壑墟里萧条最称贫瘠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请于三台村开引雹河迳小王营尚村之北至南河头入烧车淀南岸筑堤建闸以禆节宣堤内大溵淀数百顷皆引流种稻屡获丰收泽国已成乐土矣南自高阳来者曰猪龙河唐沙滋三水之所会也唐河原名𣸦水源自山西灵邱入唐县为唐河横水自西北来会居民引以溉稻直逹下素町畦相望经曲阳之镇里高门所溉尤多南入定州而白龙泉复来会之王谦王耨等村傍河皆圩岸也沙河来自山西之繁峙入曲阳界合平阳河南流阜平之当城胭脂二河行唐之郜河咸会焉其上流亦名派水经新乐历定州沿流多资灌溉滋河发源山西之枚回山经灵夀为慈水七祖寨坌头大明川壅流可田入行唐之张茂村伏焉至无极南孟社而复出绕县北旋经深泽之龙泉固沃仁桥疏流成渠皆天然水利也三水颇称钜流毕会于祁州之三岔口为猪龙河迳博野蠡县高阳而入白洋淀猪龙河水性湍急奔腾最难捍御雍正三年决柴淀口而东溃䗫蝍口古堤直冲鄚州驿路十里浸为巨泽 怡贤亲王亲历相度疏通猪龙故道决口始塞驿路复通然下流归淀之处河道纡回停沙壅溜易致横决复令清河道王纮于出岸村开挖引河十里至孟仲峯出口东岸筑二坝以防其轶西岸截沙嘴以顺其流然后安流入淀又于放水口斜筑长堤以御倒漾䗫蝍口残堤数十里亦一例加修以为重障于是猪龙顺轨濒河田畴比年丰稔但自祈州以下岸土挟沙最易坍颓岸坍则堤无所附宜于顶溜扫湾建筑挑水迎水等坝䕶岸以固堤根其下口归淀之处近有淤沙涨起抵阏河流亦宜开穵以顺水势
  赵北口 居西淀之中旧有石桥八座白洋诸淀之水皆由桥下东流实西淀之咽喉也而石桥卑隘碍流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请易之以木升高加阔又增建三桥俾积淀之水畅然东注但白沟浊水自北而下出河门而横截清流至药王行宫前河形拗折土人谓之鹅脖所谓咽喉已通而胸膈未利也雍正四年委员挑穵经汛而其淤如故盖白沟涨时近自诸山而下推拥泥沙所至填淤四十里之柴伙淀变为桑田者什三四矣不加浚治则西来诸水泛溢无归若岁岁涝穵是劳费无已时也浑流入淀其害往往而然欲为一劳永逸之计必不使之入淀而后可查白沟故道行于淀外自龙湾而东迳道务马务头洪城出张青口河形宛然宜疏濬深通导白沟之流复于故道塞其入淀之口然后将河门浅阻鹅脖拗折之处尽行挑穵如此则清浊分流淀清而河亦畅矣
  子牙河 在大城县东亦名沿河大城县志沿河自河间县之龙华桥转入县西南二十五里之马村东北流径十里湾自南而东径白洋渡四呈口至县东二十五里汇黑龙港河亦名交河从而北折绕县东十二里赵扶村又北径子牙村故名子牙河亦名盐河册说盐河在县南十里自河间流入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县石城淀一北流又分三支西一支入文安黑母淀东一支入大小窝口中一支入霸州文尔淀汇于武清县三角淀入白河按子牙河总会南北二泊滏滹诸水终以滹沱为经流其湍悍迅激浑浊冲垫性与馀河异水经所云右出为淀北为濊口者是也伏秋汛发奔腾涌溢河间以北静海以南皆被其害康熙三十九年
  圣祖仁皇帝亲阅河工
  特授方略
  颁发帑金于献县河间东西两岸高筑长堤西接大城东接青县静海各二百馀里又于广福楼之焦家口开新河一道东北至贾口入淀特设分司一员董其事令河间府同知分辖增置县丞主簿等官専汛防修自是河大青静之民始有宁宇矣嗣后雍正三年分司不得其人河员怠于其职堤多溃决怡贤亲王奏准动帑修筑又奏请撤回分司归天津河道统辖
  按子牙河至王家口入淀之处分为二派一派西流径文安土桥村至赵家庄又分二支西支抵文安大堤而北至龙塘湾北支径三滩里至
  张官营抵石沟河往往横截清流兼为堤防害一派东北流径瓦子头断堤村岳庄庄头村过王家泊抵台头会清河而东雍正三年经 怡贤亲王奏请障其西流约束归一四年令清河道王纮相度工费及汛水过后西支自淤正流俱由瓦子头一支而庄头村南旧有私河一道东由陈家泊归独流大坑急溜冲刷遂通舟楫此亦水自遂其东下之性非人力所为然顺而导之再加疏濬俾全河之势尽归大坑则台头一河无复浑浊之扰清水可以畅流矣再子牙河新河入淀之处东西相距二十馀里两河之堤南连而北缺两堤之间村落数十地皆肥美但北靣无堤每遇二河涨溢淀水倒漾则数十村落皆在水中而河员犹守两堤唯谨幸获无虞则自以为功此如防盗者守墙垣而开后戸盗入胠箧发匮而去垣墙守者犹巡警彻夜此何为者也故北靣之堤断宜接筑查王家口村南东岸有古河一道名三家淀河縁东堤出瓦子头桥下迤𨓦东北与新河合而入淀虽己淤浅河形宛然若挑挖深通亦可分正流之涨挑河之土即用以筑堤补缺成围围内之地分别高下疏列沟塍于西南建闸引溉东北泄而出之一举而河堤两成营田亦就矣再查新河形势由西南而趋东北从高就下直注独流大坑甚为径捷但河身浅狭堤岸残缺若深濬而坚筑之于焦家口分流之处建挑水坝逼子牙之溜移入新河刮刷愈深则王家口以上无羡溢之虞即台头一帯亦免垫淤之患矣
  千里长堤 起清苑县界讫献县之臧家桥周回于顺天保定河间三府之境长千有馀里沿河绕淀为数十州县生民之保障康熙三十五年大水多漫决坍頺我
  圣祖轸念郊圻颁发帑金
  命河臣王新命遍行查勘一例加修增设县丞主簿等官管理堤固河平民享乐利者二十馀载雍正三年大水漫决尤甚存者亦大半残缺四年
  上命怡贤亲王委员领帑画地修筑加厚增高统于是秋告竣奏隶河道统辖董理责成工程日以坚固迄今六载高下丰稔濒河近淀州县井闾皆歌乐土焉
  滹沱河 源出山西代州繁峙县太戏山流经太原盂县北始入直隶平山县北又东迳灵夀县南入正定县界周礼职方氏并州川滹池战国䇿赵攻中山以擅滹沱汉书郡国志蒲吾注永平十年作常山滹沱河蒲吾渠通漕隋图经魏改为清宁河唐书五行志永淳二年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开成元年七月镇州滹沱河溢害稼堤防考宋天圣间曹马口堤坏寻复修筑金史河渠
  志滹沱河大定八年犯正定命发民夫缮完堤岸元史河渠志延祐七年正定路言正定县滹沱河北决堤寖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唯辟冶河自作一流滹沱水十退三四正定府志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晋州紫城口南入宁晋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塞浅漫分为二股一股仍由宁晋泊一股东溢由束鹿鸦儿河入深州界遣夫于涅槃集迤东修筑堤岸障东溢之水归宁晋故道工甫毕而秋水涨将南流仍并东行入束鹿界嘉靖十一年遣太仆卿何栋相视回奏晋州地形西高东下水性就下遂失故道议于稿城张村起至晋州故坝止厚筑长堤障归故道不果其后径州南关外
  夲朝顺治十三年又南徙由稿城南彭村径晋州周头村北钓鱼台厐家庄胡士庄寨入束鹿百尺口桥至冀州归清水河并行按滹沱水急流浊所至填淤自入宁晋泊滏沣水道俱受其壅塞雍正三年东徙决周头村直冲束鹿环城而流弥漫四野四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束邑官民吁请障归故道仍入宁晋泊 贤王以泊乃三郡河流汇归之地有翕受节宣之功岂可复听浊流淤塞致众水无归涨溢为害乃亲行相度得旧河一道由木邱南至焦罔入滏河委员自第四沟开挖一路疏濬深通于周头筑坝障其东下而导之南流自是束深无冲溃之虞泊水免淤塞之患矣
  按滹沱之在山西夲非钜川至平山合冶河而始大冶河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之松岭流至平山初不与滹水相通元初凿而合之其势遂猛延祐间引辟冶河害已减半后冶河下流渐塞复入滹沱岁有溃决之患皇庆中议复之而未果 怡贤亲王于敬陈畿辅西南水
  利情形疏内奏请塞冶河入滹之路循其故流加以挖濬引入洨河诚为一劳永逸之计
  滏阳河 亦名滏水源出磁州神麕山东北流经邯郸县东三里会渚沁二水册说渚河又名塔水在邯郸县南五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南入滏阳河沁河在邯郸西一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入滏阳河寰宇记滏阳县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岩下泉源奋涌若釡之掦汤故以滏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元史郭守敬传守敬靣陈水利四事其四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馀顷明外史河渠志滏阳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径永年曲周平乡至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明永乐间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至景㤗间又合漳冲曲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成化间旧河淤冲新店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口亦筑堤备之一统志旧滏河在鸡泽县西自永年通水闸北流经此又北逹平乡县入宁晋泊旧道纡曲不能容常溃决为民患
  夲朝康熙七年知县姜照挑濬新河以导其流自冯郑村至亭自头长二里许六方等村永无水害按滏阳河旧合漳流故多冲溢今漳水东徙经魏县元城抵馆陶入卫不与滏合滏水独行贯宁晋泊而出至衡水县界滹沱河出焦罔合流径冀州武强献县河间青县大城入淀名子牙河其支流自完固口径杜林镇抵青县之鲍家嘴入南运河近己淤浅唯子牙一支为巨津焉自宁晋泊以上滏水所经州县多引流种稲沿河闸座甚多而磁州之民欲专水利以致下流稲田多废争讼累岁不休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称查广平府旧志磁州属广平路领成安今成安现隶广平则磁州夲非豫属明矣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则滏阳一河全由直隶统辖均水息争同安乐利矣奉
  旨怡亲王奏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管辖以収滏阳水利稽考志书相度地势援古证今俱为符协似于广郡一帯民田大有禆益着九卿会议具奏嗣经戸部议覆应如所请行自是广平以下均沾河润各州县营田多至二千馀顷从前斥卤尽为稲乡矣
  按滏河堤岸例系濒河村庄修筑工多力寡难免溃决应照千里长堤之例将该州县所有堤工丈尺查明按通邑里甲摊派均修造册存案永著为令工少人多自成巩固矣出泊以下水势倍増会以滹沱湍悍之流所有民堰难资捍御雍正八年衡水堤决溢流直犯青县可为寒心应将臧家桥以上直至衡冀一帯民堰令地方官查估动帑增修工竣仍照千里长堤例令民间年年修补
  宁晋泊 一名胡卢河在宁晋县东南自隆平县流入又东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宁八年发夫增治胡卢河旧志在县东南二十里东西径三十里其上流即漳水与滏水合流汇大小群川注此土人称为宁晋泊即北泊也洨河冶河沙河泲河槐河午河李阳河七里河滏阳河咸入焉自滹沱河南徙由贾口而入淤塞滏河故道三十馀里水无所泄遂冲决洨口营上等村而东注水口河身亦多浅溢雍正三年滹沱东徙不复入泊四年怡贤亲王奏请开穵自黄儿营至营上村一路展宽濬深泊水始得畅泄
  大陆泽 一名广阿泽在任县土人谓之张家泊元和志大陆泽一名钜鹿在县西北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菱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即南泊也百泉牛尾野沣沙洺刘累程二寨圣水顺水蔡马柳林等河咸入焉北有穆家口河泄之于北泊东有鸡爪张滋等五沟泄之于滏河县志弘治时溷水⿰氵匃 -- 汹洚九河举发冲决堤防下流隆平县淤窒壅塞者四十馀里隆平钜鹿均被其害而任县居多嘉靖六年发正定顺徳二府夫役同浚之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深广各丈馀水得其性隆钜复膏壤而任之水患亦息
  夲朝顺治十八年重濬日久堙塞而五沟亦淤其三祗有鸡爪张滋不绝如缕有所受而无所泄伏秋涨溢为濒泽居民田庐害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委员开穆家口河长四十里挑河之土即以夹筑长堤导泽水而注之北泊其鸡爪等沟亦加疏涤于是水患既除水利亦兴邢家湾南边家庄北引流种稻营田数百顷
  按南北二泊正定广平顺徳三府之水会也西帯重山二十馀河之水建瓴而下每遇伏秋之际千岩飞雨万壑悬流若无二泊为之翕受而节宣之其奔冲横溢为何如哉故南之有南北
  二泊犹北之有东西两淀皆治水者所当加之意也滹水尝入北泊塞河口而环泊州县受涨溢之害者多年漳河合滏溷入南泊而穆家鸡爪等河塞遂致中满旁溢任隆之民坐受其浸今年滹漳远徙 贤王施疏瀹之功州郡享平成之利此千载一时也然二水之故渎尚存浊流之迁徒靡定既可以不袪而去讵难于不引而来且前明之世有障滹沱而归宁晋以为故道者矣有请濬穆家口仍俾漳滏会流者矣或暂免一方之害或微规目前之利而不知统计全局之利害其贻患不仅在一时也故谨著之又按入泊诸水自洨沣百泉牛尾圣水等河恒流不竭外其馀春夏每多枯涸然前人载之图志设有桥座盖以为摄水归泊之道也雨集山涨由此胍分缕析而注之大泊之中田间无宿潦焉其为功也大矣有司不知浚治或反聼民占耕一旦山水暴来则奔腾四野为田畴害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明委员查勘酌量疏通五年复檄行各地方官随宜濬治毋得聼其堙塞而有司具文视之不知奉行八年秋雨多水溢环泊十馀州县皆罹其灾上厪
  圣怀遣官发帑遍行赈济既过之后官民晏然又复不以为事昔陆陇其为灵夀令令民挖濬卫河其始颇有怨言以为开无水之河徒劳民力陇其不顾卒成之已而霪雨水大至赖此河宣泄遂以有秋至今民犹怀之此贤逹之远见也 怡贤亲王于通州武清地方开挖鳯河于香河宝坻地方开挖窝头鲍邱二河于良乡涿州固安霸州地方开挖牤牛河収摄野潦俾有所归数载以来民享其利
  鳯河 名胜志鳯河水一渠从西流至鳯窝村虽隆冬沍寒水亦不冰东安县志在县东北四十里鳯窝村其水自县西北草桥来又南流过县之漂流淀又南入武清三角淀其形如鳯此鳯河所由名也按鳯河之源在
  南苑中流出东南隅自回城而东涓涓一帯东南流至武清之堠上村河身深广以下填淤断续一遇伏秋雨潦散漫无归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欲加疏濬而来源微细不足以为恒流查有
  凉水河一道发源水头庄贯
  南苑出弘仁桥东流至高各庄东北流抵张湾入运乃奏请于高各庄分流南引至堠上入鳯河故道一路挑挖过䨇口抵青沽港入淀河仍于分流之处各建一闸水小则闭东闸启南闸流入鳯河水大则闭南闸启东闸泄入运河次年河成宛平漷县武清东安一帯积潦尽消桐林牛镇三间房等处开渠引水各营田数十顷唯闸座未建毎年筑坝蓄流以资灌溉
  牤牛河 在良乡县东南盐沟广阳二河之会流也盐沟源出宛平县龙门口东南经县东南陶村即古福禄水也水经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流迳广阳故城南东入广阳水按盐沟广阳二水至良乡县城东南合流为三义口南流至任邨西南入大清河一遇伏秋山水涨发奔腾冲突故土人谓之牤牛河良涿固霸之间累被其害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于任邨之南开挑新河东南迳涿州界东迳固安县西北循卢沟河故道南径霸州之南孟等邨东南抵西栲栳圏入中亭河长二百馀里自是奔突患息野潦有归四州县秋禾皆获丰稔
  窝头河 即苍头河一统志在香河县西北二十里上通牛拦山水窝头庄水下通三路堤口一由李家园坑堤口入北吴村一由明星堂坻口入甘十八堤口一由东凌庄尹家河沙务庄张家灰店南吴村牛家屯入扳罾口运河按此河水本无源伏秋汛发众流会于窝头径香河县百家湾东与渠水合流东迳七里庄入宝坻县界东过城南之西石桥至王补庄与鲍邱河会
  鲍邱河 源出密云北山径三河县之夏店东南迳虎将庄入宝坻县界东迳县北齐河务萧家堼东南至王补庄与窝头河会过林亭口张家庄至周家庄东南迳尹家庄又东由八门城入蓟运河按二河原无恒流上受通州三河雨潦之水泛溢而下下流淤塞断续无路消泄香河首受其浸而宝坻地形如釡一遭淹没经年不涸为害尤剧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亲历相度奏请疏通窝头河自百家湾起鲍邱河自鱼桩起分道挑挖或循旧流或取直迳绕县之南北皆会于王补庄其八门城出口河身浅窄纡曲乃自林亭口别开直河一道至尹家庄宽江入蓟运河宽深畅利数年以来香宝田畴高下皆稔无氾溢之患矣此外古河故渎所在多有与鳯河近者有古龙河与南运河近者有古漳河阜城交河之境有古清河与滏河近者有滹沱故道深冀等州衡武等县皆有之又武强县有龙治河衡水县有古盐河枣强县有黄泸河清丰南乐等县有马颊朱龙二河其他不及悉载此等古河虽无来源皆堪行水而沿河小民贪图微利往往占耕为业或地处下流曲防拦截以致脉络不通一旦雨水聚汇则横溢而出共受其浸夫王政之大者莫如尽力沟洫直隶沃野千里川流百道而霖雨偶多则平陆行舟此无沟洫之故也 贤王开疏四河以著明效因以风示有位欲其则效奉行凡各属所有古渎旧港因势乘便酌量开通其过沟洫远矣近泊者导之入泊近河者导之入河近淀者导之入淀委曲贯通流而不窒则潦水各有所归何至弥漫为害留心民瘼者幸加之意焉
  京东诸水不于天津归海故自别为一局其经流之大者莫如滦馀若石河汤河洋河潮河清水河陡河皆独行赴海其他枝津别派附巨川而朝宗者数十百道详己见于山川矣不复具列取其曾经修濬有关民生利病者著于篇
  蓟运河 一名潮河乃沙河沽河泃河淋河黄颁诸水之会流也宝坻县志潮河在县东二十里自三河县流入至县东北三岔口与泃河及蓟州之沽河会流曰运粮河一名白龙港又东南至县东九十里名丰台河亦名怀襄河共南流过梁城所芦台抵北塘口入海又考蓟运河源出迁安县三台营会遵化诸山泉之水俗名沙河迳遵化州城南西南流至张七各庄折向西流迳水门口汤泉自西北来入之又西南入蓟州东界淋河合兴龙口之水自北来会焉又西南至南河庄蓟州北山诸泉水来入之迳城南五里桥迤逦西南流迳上仓折向南流至下仓折向西流至嘴头村泃河合周村黄颁等河自西北来会之至白龙港入宝坻县界淤泥河自西南来入之折向东南流迳新安镇至小河口小泉河合蓝泉水自北来入之迳曹家口头折而南至于家口头迤逦西南流至大沽庄复折而东南至王家庄又折而西迳长亭店复折而南径八门城迤逦东南流至盛家庄还乡河北支自东北来会又东南至江潢口还乡河南支自东北来入之迳梁城所北分流环城仍合于城南又东南迳芦台军粮城会天津新河入海
  统按蓟运河源高𣲖繁河形曲折每汎发涨溢溃决堤岸淹没田庐而宝坻地势最下受害尤剧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筑堤起自三河县之料马庄迄于宝坻县之江潢口长一百八十馀里屹然高厚居民以为保障焉又以堤内地洼西北一帯村庄雨潦停积毎妨耕稼委旧令程璇相度于鲁沽庄建石闸一座长亭庄建涵洞一座又于张头窝建涵洞一座潮汐通流民间得以汲饮兼资灌溉雨水过多则泄而出之从此宝坻永离昏垫比年丰稔称畿东乐国矣
  还乡河 即浭水亦名环香河源出迁安县泉庄黄山之麓一泉涌出汇为方塘澄碧中喷珠累累西流成河水势甚驶至岩儿口入丰润之东北界又西迳五𡶶头至韩家厓头迤逦西南流至洼答村折而南迳东马庄又折而西径丰润城北迤逦西南流至张官屯入玉田县之东南界又西南至蛮子营沙流河自北来入之迳鸦鸿桥至运河头复折而南自此河身顿狭斗折蛇行至赵官屯分为二股一西南流迳橡子庄牛见头至盛家庄入蓟运河一南流迳九丈窝丰台镇至江潢口入蓟运河方舆纪要浭水一名还乡河或谓之云浭水燕山丛谈凡水皆自西而东此水独西俗谓之还乡河水利备考明初用遮洋舡从直沽出海转饷蓟州天顺二年开直沽河岁久复湮嘉靖四十五年诏濬丰润县还乡河转运太平等寨军饷于北齐庄张官屯鸦鸿桥特设三闸以潴水焉按还乡河源非甚钜但近自北山而下夏秋雨集诸山水潦一时迸注而鸦鸿桥以下河窄流纡不能骤泄则溢出为田畴害东决则淹丰润西决则淹玉田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于刘钦庄王木匠庄河流甚曲之处各开直河一道与旧河两处分泄沿河堤岸逐加修筑其橡子庄牛见头一帯出口河身亦濬疏宽深沿河沮洳之场皆成膏壤矣
  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者也旧隶武清县今改隶天津县一统志在城东北四十里周百里按此淀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以陈家沟贾家沽二河为出纳焉南北广十五六里东西长二十馀里东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头迳城儿上入七里海
  七里海 即北运河青龙湾藉以蓄泄者也一统志在宝坻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汪洋如海为县巨浸按七里海亦无源之水也地形洼下聚潦归焉海之西北为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𣵦又北为香油𣵦海东南为曲里海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干之年诸𣵦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通北塘潮汐往来水常不竭然亦盈盈浅瀬而已沽道既狭舟楫贩易之所不至濒海居民采蒿子为粮雍正四年冬 怡贤亲王查历至此恻然悯之五年委员开挖宁车沽河起自淮鱼𣵦逹于北塘口长四十里拓濬深通估帆来往小民生计赖以纡焉
  按荒政要览有言古之立国者必有山林川泽之利川主流泽主聚川则从源头逹之泽则从委处蓄之川流淤阻其害易见人皆知濬治者万顷之湖千亩之荡鲜知究心甚有纵豪强阻塞规觅小利不知泽不得川不行川不得泽不止二者相为体用易卦坎为水坎则泽之象也为上流之壑为下流之源全系乎泽泽废是无川也况国有大泽涝可为容旱可为蓄必究晰于此而水利之说可徐讲矣畿辅之内大泽有六曰大陆泽曰宁晋泊曰西淀曰东淀曰塌河淀曰七里海皆以止川流而蓄聚潦焉二泊两淀源深流长其容蓄之功易见唯塌河淀与七里海既无大源每多涸竭附近居民往往占耕为业报垦升科而地方有司不察其为淀与海也亦听其阻塞或反以开荒增赋为己最近年以来筐儿港坝口拓宽滚水浸多塌河淀周围田地率以水估除粮计亩受价矣然此等夲皆积淀偶涸成田当日若不听其报垦岂不省此一畨偿补耶今七里海年来涸减浦溆变为莱芜闻亦有报粮认业者宝坻地本卑洼唯近城二三十里为高壤故县以坻名取水中之坻为义也雨水过多全恃七里海为容蓄不致氾溢成灾若乘其减涸逐渐认耕规小利而废此大泽所害多矣况青龙湾坝河滚水以此为壑一遇水多之岁田复成海又为之除粮给价岂不虚糜
  国帑乎留心地方者当知泽之为利凡淀泊涸出之地毋得聼民垦认不可不通行而厉禁也


  畿辅通志卷四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六
  水利营田
  雍正三年秋直隶水既赈既贷烝民既乂
  天子乃临轩而咨命怡贤亲王曰畇畇畿甸非三代井亩之区乎平衍千里率多淤下而无一沟一浍流行而翕注之不逹于川乃潴在田非地利之异于古乃人事之未修也夫水聚之则为害而散之则为利用之则为利而弃之则为害仿遂人之制以兴稻人之稼无欲速无惜费无阻于浮议于是以大学士臣朱轼为辅行遍历三辅所以为疏㵸排决计者甚偹事具河渠志中而于其间经度高下酌画蓄泄一切引水溉田之法课导补助旌叙鼓舞之方咸条列以请
  指授乃遵而行之四年先之滦玉诸州邑濬流圩岸建闸开渠皆官为经理而工本之费借帑以给岁纳什一焉是秋田成岁稔凡一百五十顷有竒而民间之闻
  风兴起自行播种者若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新安安州任邱共七百一十四顷有竒皆于积潦停洳中随方插莳尽获収获于是争求节水疏流以成永利而四局之设自兹起矣一曰京东局统辖丰润玉田蓟州宝坻平谷武清滦州迁安自白河以东凡可营田者咸隶焉一曰京西局统辖宛平𣵠州房山涞水庆都唐县安肃新安霸州任邱定州行唐新乐满城自苑口以西凡可营田者咸隶焉一曰京南局统辖正定平山井陉邢台沙河南和磁州永年平乡任县自滹滏以西凡可营田者咸隶焉一曰天津局统辖天津静海沧州暨兴国富国二场自苑口以东凡可营田者咸隶焉局各有长有副有效力委员凡相度估料开筑建造皆委员与地方官偕而查报地数花名给发农本则专责之地方官田成工讫工程工本胥令守土者遵前规而以时逹之水利营田府当是时
  上方以和𠂻协助期地方文武之吏而
  特谕贤王举劾之故以勤于田功立膺显擢者有矣一时守令皆慕而思奋夫官之所先民罔敢后是故事易集而功易成自五年分局至于七年营成水田六千顷有竒天心助顺岁以屡丰𥡥秸积于场圃秔稻溢于市㕓
  上念北人不惯食稻恐运粜不时售大贾居积则贱而伤农于毎岁秋冬发帑収籴民获厚利向所称淤莱沮洳之乡率富完安乐豳吹蜡鼓相闻可谓极一时之盛矣八年 贤王薨司局者无所承禀令不行于令牧又各以私意为举废九年大学士臣朱轼河道总督刘于义
  奏请遣太仆卿臣顾琮乘传稽核之除距水较远地势稍高湏车戽而升者聼民随便种植外其馀水足地平无烦汲升之处取地方官永远可为水田结状著籍存戸部荒废者查参如例议设观察使二员兼以宪职分辖京东西督率州县开营可田地亩无力者贷以牛种之费秋収扣还所有旧田围渠闸洞修治俾无坏又设副使二员出资经理以为民倡我
  皇上爱养元元与之图万世之安则营田乐利之政必将垂裕无疆所谓尽沟洫之利以佐平成之绩者与神禹比隆不可以不纪也故于河渠之后别志水利营田以著其实效云
  京东局
  京东辅郡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壌沃诸州邑泉从地涌一决即通水与田平一引即至具可疏凿成田明臣徐尚宝贞明详哉其言之矣万历中申相国时行特主其说以贞明兼宪职董其事乃之蓟州招南兵之习农者画地耕作垦田以亿计亩収一锺抚臣及司道方次第开报而中官在上左右者争言水田不便御史王之栋疏请罢役时行上疏极陈利便竟不可回而垂成之功废于一
  旦议者惜之雍正四年春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遍历诸邑陟𪩘降原寻泉𤫽土以贞明之言
  为信而有徴
  奏请委员营治为农民倡亩収三四石不等五年遂开局经理并及京西京南天津等处画界分督次第开种而肇端试可则自京东始
  玉田县
  袁家庄马营曲河头罗毕窝等处营田引小泉煖泉孟家泉黄家山泉蓝泉等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邑境北靣负山涌泉成河明臣徐贞明谓后湖庄疏湖可田小泉山引泉可田而潴潦泥涂久为弃壌今委员筑围濬淤多建闸座以禆节宣田成一万八千馀亩俱岁获丰収古称种玉近颂成金良有以也
  雍正四年县治东北袁家庄西南曲河头等处营治稻田共七十六顷五十三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三
  顷五十五亩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韩家庄西南邢家楼等处营治稻田共三十九顷五十亩农民自营稻田九十八亩
  雍正六年县治西南曲河头等处营治稻田共五十八顷四十五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五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顷
  雍正十一年县治东南罗毕窝等处营治稻田共二百三顷十三亩九分
  丰润县
  横沽王兰庄刁家窝曹家泊卢各庄车道铺望林泊梁家湾胡家泊等处营田引陡河泥河黒龙潭杨家汫等泉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丰润负山帯水涌地成泉疏河引流随取而足徐贞明指为土膏腴而人旷弃可修举以兆其端者今委员筑圩开渠闸蓄洞引次第就理咸岁获丰稔从此扩充务极水力润泽丰美之名洵不虚也
  雍正四年县治正西高丽铺卢各庄等处营治稻田共一十六顷二十五亩一分
  雍正五年县治西南曹家泊等处营治稻田共一十八顷二亩二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三十五顷二十八亩
  雍正七年县治正南王兰庄刁家窝等处营治稻田共二十七顷八十一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顷二十九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十一顷五十四亩
  雍正十年县治正南王兰庄车道铺望林泊老潭等处营治稻田共一百一十九顷七十八亩
  又王兰庄菱角泊三家淀等处营田副使光禄寺卿王钧建闸筑围营治稻田共五十顷
  雍正十一年县治正南梁家湾胡家泊等处营治稻田共一百七顷六十七亩九分四釐
  迁安县
  徐流营三里河泉庄等处营田引徐流河三里河黄山泉河之水仍泄水于夲河按滦河入口邑首受之源高势猛引用为难然各属支河藉以汇归故少涨溢之患而涓滴皆农田之资徐流营山下涌出五泉合流入桃林河三里桥涌泉流出滦河又黄山之麓清泉喷涌俱夹岸可田前人论列甚悉今委员相度围堰渠闸随宜布列分引灌溉田成千六百亩次第扩充人力修而地利可尽矣
  雍正四年县治东北三里河徐流营西北云𡶶寺等处营治稻田共一十二顷七十八亩四分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泉庄营治稻田共二顷五十亩东南丁家泉平坡营卢沟堡磨眼泉等处农民自营稻田九十九亩
  滦州
  冉各庄孟家店黄家庄等处营田引溯河煖泉暨福山泉馆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滦州地平而润水清而驶泉流萦帯土冈环绕无处非火耕水耨之区今先于其易者设闸疏渠莱芜悉成粳稻若逐加搜涤壅节宣播其利不可胜穷也
  雍正四年州治塔河沿王家店老新庄苏家庄等处营治稻田共八顷十一亩农民自营稻田二顷十九亩州牧朱煌营稻田十三顷五亩三分
  雍正六年州治梅庄营治稻田二顷七十七亩农民自营稻田五十亩
  雍正七年州治西北孟家店等处营治稻田共三顷十九亩七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五顷三十八亩二分
  平谷县
  龙家务水峪寺等处营田引泃河及山泉之水仍泄水于夲河明臣徐贞明历指京东州邑以龙家务水峪寺为著今按其所指委员相度置闸疏渠果成膏壌而相近之东高村稻地庄亦有山泉次第营治以収其利昔之托诸空言者今则徴其实效矣
  雍正五年县治正东龙家务东北水峪寺等处营治稻田共五顷三十五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七十六亩五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三顷五十亩
  蓟州
  山冈庄郑各庄马伸桥等处营田引大小海子等泉之水泄水于淋河按淋河纳州北各山泉至白龙港会泃河为溵流河源远流长可资灌溉故后魏裴延隽修渔阳堰前明徐贞明指镇国庄水利亦可概见今先自州城东西附近沮洳之壌疏导山泉置闸开渠田成已五千馀亩由此而南渐次营治利尤数倍
  雍正五年州治正东大屯庄三家店正西山冈庄等处营治稻田共二十顷六十四亩五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九顷四十二亩
  雍正六年州治正东三家店丁家庄正西夏各庄等处营治稻田共四顷五十四亩七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一顷九十四亩八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十三顷四十一亩
  宝坻县今分隶宁河县
  八门城尹家圏下汪各庄等处营田引蓟运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明臣袁黄为宝坻令开疏沽道引戽潮流于壸卢窝等邨教民种稻刊书一卷详言插莳之法载全集中盖潮水性温发苖最沃一日再至不失晷刻虽少雨之岁灌溉自饶浙闽所谓潮田也今委员疏涤旧渠建置闸洞汲引浇灌濒海㵼卤渐成膏腴但水湏车戽而升北农以挽溉为苦改为蔬圃者六七现存者十之三耳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尹家圈八门城等处营治稻田共二十五顷五十三亩九分五釐五毫农民自营稻田共三十四顷二十八亩七分九釐三毫
  雍正七年县治东南下王各庄等处营治稻田共四十四顷七十九亩四釐农民自营稻田共七顷五十八亩七分四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六顷五十三亩四分
  宁河县
  东窝庄南窝庄岳旗庄江潢口林家庄张家庄齐家沽田家庄等处暨本城营田引蓟运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宁河县本宝坻县属梁城所旧治改置也蓟运河自北来至此分流环绕县治复会为一涯广流深潮汐最盛沽道颇多民间引戽以灌畦蔬因其地形濬渠置闸用极水利沿河数十村俱成稻田沟塍绣错阡陌交通宛似江乡风景而芦台一帯民利鱼盐不以沾涂自给多改为旱田近县营田存者尚二十七庄皆获丰稔焉
  雍正五年县治西关东关暨东窝庄南窝庄岳旗庄江潢口崔成庄齐家沽等处共营治稻田三十三顷四十五亩农民自营稻田四十九顷八十一亩一分五釐三毫
  雍正七年本城及芦台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顷三十九亩九分六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三十七顷一十亩七分四釐武清县
  桐林等处营田引鳯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鳯河自
  南苑流出涓涓一帯迤𨓦而东南至武清之堠上村断流河身淤为平地一遇雨潦弥漫四野运河堤岸亦受侵啮 怡贤亲王亲历相度将弘仁桥之凉水河于高各庄分引而南至堠上村循凤河故道开挖入淀俾积涝有归即于桐林等村疏渠分引以资灌溉田成一千八百亩
  苑囿以南淀河以北行潦顺流秔稻葱郁从前所未有也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桐林村等处营治稻田共十八顷二亩五分一厘
  京西局
  京西诸河皆汇于西淀淀盖宋人塘泺之遗也六宅使何承矩于雄鄚霸州平永顺安等军筑堤六百里置斗门引水种稻经始之秋以霜早不熟浮言滋起承矩不顾卒成之次年大稔辇秷秸进于阙下众乃皆服自是军糈取给水田而边民因以富实后人言水利于畿甸者多称之然其遗迹已湮没无可寻求独以地多沮洳居民于雨多之岁秧种洿泽以希幸获而已雍正四年 贤王亲莅相度一切疏泉引流壅淀事宜
  奏请报可次年开局新安始自大溵淀渐及诸邑东至霸州西抵满城北自宛平南及新乐凡可成田者次第就理町畦沟浍宛似江南风景
  新安县
  大溵淀太平庄赵家庄等处营田引雹河依城河及淀河之水泄水于应家淀马村河按新安三靣皆积淀唯城北陆居而大溵等淀地势低洼容城雨潦之水汇注为壑岁失耕稼闾阎凋敝雍正四年 贤王奏开新河一道上分雹水溢流下归烧车淀南岸筑堤以资捍御邻水循河入淀永不为灾大溵等淀沮洳遂为膏壌五年委员营治外作围圩内疏沟渠建闸六座引用河淀之流秔稻遍野所収既多官为购买获利常倍贫瘠之区皆烝烝殷富矣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大溵淀营治稻田共一百三十三顷三十五亩九分三釐农民自营稻田共一十四顷四亩三分
  雍正六年县治东北宋家庄东南刘家庄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五百五十九顷六十六亩九分九釐
  雍正七年县治西南太平庄赵家庄西北大溵淀营治稻田共一百五十六顷五十九亩九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七顷八十八亩
  安州
  东西垒头南北冯村等处营田引依城河及淀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安州居新安上游积淀环绕地多圩莱自开局营田新民坐获美利州人羡之相率垦洿泽引河流自行插莳营田一千六百三十馀亩収获甚丰虽经画未施而闻风兴起亦足验舆情之忻跃云
  雍正六年州治西垒头东垒头边村南曲堤同口郝官南冯村北冯村韩堡村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十六顷三十八亩
  安肃县
  白塔铺古庄头高林庄南梨园等处营田引督亢陂及雹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考督亢之名见于史记北魏裴延隽营督亢渠溉田为利十倍则督亢疏渠引溉之利由来己久邑志称后周以易水东分为梁门按雹河为南易水则梁门为雹水所迳可资灌溉又确然可稽今开渠设闸之所即其处也营田以后屡庆丰登是督亢原田膴膴梁门水势沄沄以今方昔不啻过之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南梨园等处营治稻田共四十一顷二十一亩四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三十九顷一十亩二分
  雍正六年县治西北白塔铺古庄头高林荘等处营治稻田共二十六顷四十七亩二分五釐农民自营稻田共七十八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顷三十一亩六分
  唐县
  明伏庄大洋村温家庄等处营田引唐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前金尹刘弁明令杨一桂俱开渠溉田民资其利岁久废弛今相度地势疏渠设闸俾山麓平原高下承接递相灌输数十里町畦相望较前经理大为详偹北山秔稻西岭云霞不惟景物适观亦且丰年屡庆矣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明伏庄大洋村西雹水村等处营治稻田共七十顷三十五亩七分五毫农民自营稻田共一十一顷三十三亩五分五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八顷八十一亩七分五釐五毫
  庆都县
  高岭村侯坨村等处营田引隍池北隆坚功涌鱼等泉之水仍泄于本泉河沟渠闸座随宜疏引虽细流涓涓而良苖怀新亦各得润物之功焉
  雍正五年县治正东高岭村营治稻田共一十二顷五十三亩五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顷四十三亩五分
  涞水县
  赤土村八岔沟等处营田引涞河之水仍泄于本河土人亦时引水艺稻故于拒马河自铁锁厓向南分支者名之曰稻子沟河盖縁稻得名也犹经理未广今相度地势开渠设闸疏引以极水力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俾旧治新营咸资灌溉之利焉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赤土村八岔沟水北村等处营治稻田共二十二顷二十八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二顷四十四亩
  房山县
  广运庄高家庄南良庄长沟村等处营田引拒马河挟河之水仍泄于本河土人于邑西南玉塘泉引水艺稻但泉力无多而拒马河自铁锁厓以东水势顺流兼挟河东南贯注源流盛大引用不穷开渠设闸随取而足十馀里畦塍相望较玉塘泉之利更广矣
  雍正五年县治西南广润庄高家庄等处营治稻田共二十顷四十二亩六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七十二亩八分
  雍正六年县治西南南良家庄长沟村营治稻田共二顷八十九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亩
  𣵠州
  茂林庄毛家屯普利庄北鲁坡等处营田引拒马河胡良河之水仍泄于本河按明臣徐光启言西北水利以𣵠州拒马河水可引用又拒马之北胡良挟河之水亦可引又州南海龙寺有督亢亭旧迹皆土壌膏腴之证土人于夹河引水艺稻沟渠圩岸且有条理今推广营治三千亩若复能扩充规画其利可胜言耶
  雍正五年州治西北茂林庄毛家屯蓝家营等处营治稻田共十九顷五十二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八亩
  雍正六年州治西北普利庄北鲁坡泗各庄等处营治稻田共七顷五十一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五十五亩
  霸州
  鱼厂村高各庄台山平口等处营田引中亭之水泄村北桥下仍入于本河按州南玉帯河统汇众流汪洋浩瀚蓄泄维艰惟中亭支河湏水则引之水足则止围埝渠闸经理有法浸灌所及己获丰収渐次推广其利自普也
  雍正六年州治东南鱼厂村高各庄徐各庄等处营治稻田共二十九顷二十三亩二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一十二顷一十二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四十一顷三十五亩二分
  雍正十一年州治东南台山村小圏内营治稻田十顷又十间房平口等村营田观察副使光禄寺卿王钧建闸筑围营治稻田共五十顷
  任邱县
  关城村营田引白洋淀之水泄于村后沟内按白洋淀为众水所汇本村旧设涵洞引以灌溉复筑月堤以偹不虞但地势低洼野水过多前令许毓芳筑堰捍御称为许公堰岁久废弛田半荒芜今复整理完固并为疏濬沟渠令自近而远递相贯注不惟水盈畦陇抑且润及邻疆稻麦芃芃共戴
  皇仁于不朽矣
  雍正六年县治西北关城村营治稻田共四十五顷八十亩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顷
  雍正九年改旱田二十四顷五十九亩二分文安县
  苍耳淀李齐淀流河淀等处营田引会同河子牙河之水泄水于淀池按文安县为七十二河汇聚之区会同河自西而东子牙河自南而北至县治东北合流于积淀之内土人毎于濒河傍淀之处芟刈茭芦插莳粳稻多获丰収然淀河水涨尝苦淹没营田观察副使刘勷革职效力员外秦峤等奉
  命代民修筑于苍耳李齐等淀立围建闸疏渠设洞以防
  以灌俾节俾宣遂成永利焉
  雍正十一年县治西北苍耳淀营治稻田一百五十四顷四十亩
  雍正十二年县治东北李齐淀流河淀营治稻田三百五顷
  大城县
  李齐流河等淀营田引子牙河水泄水于淀池按县境为子牙河所经即滹沱下流也于治东北王家口入淀而会同清流自西来会之馀波倒漾汇为李齐流河诸淀纵广数千顷内邨落以数十计跨文大二邑之间居民每于平滩浅瀬栽种秧田
  水小则收获倍常水大则没无遗粒然其地三靣距堤势如环卫而土性膏腴最为宜稻之区唯北连巨淀防御阙如故不能免于垫没雍正十一年营田观察使顾琮议令效力革职员外秦峤建筑北堤一道以资捍御是岁淀内营田即获丰収次年观察使臣陈时夏
  奏请于南靣建闸引子牙河流疏渠引灌仍以秦峤任其事而副使臣王钧臣刘勷各捐赀筑围重加保障又于北堤开设涵洞以偹宣泄厝置得宜秋収大稔从此以渐开筑数十里皆稻乡也
  雍正十一年李齐淀营治稻田三十二顷九十七亩四分
  雍正十二年李齐淀流河淀营治稻田三百顷定州
  吴家庄曹家庄等处营田引小清河马跑泉之水仍泄于本河围埝渠闸随宜布置而以均水为先务小清河源发隍池涤其淤塞水势较盛自西而东唐家庄先受之置闸停蓄次及吴家庄而以州南马跑泉水济其不及定为限期以次启闭厥利均焉他若尭城等村引白龙泉张谦等村亦引马跑泉疏引颇易毋烦区画也
  雍正五年州治东南吴家庄等处营治稻田共一十五顷八十八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一顷三十四亩
  雍正六年州治东南唐家庄曹家庄等处营治稻田共二十二顷三十六亩五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二顷八十八亩八分
  行唐县
  河合村欢同村等处营田引莲花池及龙泉之水仍泄水于本泉河按莲花池周围泉从地涌宽以亩计迤𨓦东南流龙泉自西北来会之倚桥为闸随塍为沟数里皆稻乡从前所未有也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河合村塞里贾庄欢同村等处营治稻田共一十四顷一十二亩
  新乐县
  大流村牛家沟等处营田引海泉涌泉之水仍泄水于本泉河按涌泉源发邑西伏羲庙迤𨓦东南流海泉自南来会之岁久淤塞今具疏濬通畅俾沟渠承接递相灌注虽畦塍无多而水利俱归实用矣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大流村牛家沟等处营治稻田共三顷五亩五分农民自营稻田三十一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顷九十八亩
  满城县
  一亩泉北竒村等处营田引一亩鸡距等泉之水仍泄水于本泉河按一亩泉源发邑之东南涌地喷珠澄弘盈溢鸡距红花等泉亦连绵相接今委员劝谕令民间随宜置闸引入畦塍灌溉优沃岁获丰稔云
  雍正六年县治东南一亩泉北竒村尹家庄孙家塘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二十一亩九分
  宛平县
  卢沟桥西北修家庄三家店等处营田引永定河之水泄水于村南沙沟内按永定河即桑干水也明臣徐贞明言桑干水经保安州境上有用土牛逼水成田者今保安怀来诸州县稻田最盛皆于上流疏引随高下以作沟洫淤泥停壅不粪而肥茁发颕栗所収倍于他水今委员劝谕地戸踊跃从事营治将及二千亩尽获倍収是亦桑干可田之明证也
  雍正六年县治西南永定河上流修家庄三家店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一十六顷


  畿辅通志卷四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七
  水利营田
  京南局
  京南一局兼正定顺徳广平三郡之地西带重峦源泉并注而交流毕会于大泊所谓形如聚扇而滹滏二河为之外干也民于其间壅流艺稻无烦导课而建闸筑岸具有条理独是食利者自私贪得者无厌踞高则不知有下恃源而欲绝其流以故灌漑之馀陂池以浴鹅䳱而下游之舟楫鲜通洿泽以养菰蒲而邻邑之香秔尽槁故南局田不患其不营而患营之不广水不苦其不足而苦水之不均 贤王亲历而稔知之开局委员均平水利远者刻以日近者分以时于是灵泉流润河泽旁通广顺之间增田至三万八千七百三十八亩有竒而滹冶上游濒河沙碛之区立遏建坝排石留泥淤为膏沃得田一十五万三千一十六亩有竒尤为从来未试之竒也
  磁州
  务本村张家庄太平庄杏园营等处营田引滏阳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元臣郭守敬言滏阳河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漑田三千馀顷近因磁人舍本逐末多种烟叶靛苗稻田渐减又缘地居上游闭闸筑坝鬻水罔利下流不获沾勺水之润雍正四年经 贤王
  奏请改归直隶统辖遣员分定水限均利息争又劝州民种稻以重本计艺至十万馀亩兼如期启闭用资邻邑风移俗易所谓下令如流水之源者矣
  雍正五年州治西北务本村张家庄量斗庄并东北太平村杏园营等处农民自营稻田西闸共四百零一顷四十亩东闸共六百零九顷四十九亩
  永年县
  张家庄南胡贾村马道固村等处营田引滏阳河之水泄水于郡北牛尾河前明广平守高汝行永年令朱泰于河北岸设阜民等八闸水利大兴嗣因磁人筑坝拦水八闸已废其五今磁州改归广平闸水分时启放濒河数邑均霑其润而永年先受之滏水汤汤良苖翼翼一时顿复其旧云
  雍正五年郡治西南张家庄南胡贾村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一百零六顷二十亩六分一厘
  雍正六年郡治西南张家庄赵家庄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四十二顷一十六亩九分四釐
  雍正七年郡治西南南胡贾村北胡贾村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三十六顷七十七亩八分六釐
  雍正八年郡治东南利民闸大堤北农民自营稻田共二顷零二亩九分
  平乡县
  豆二庄周章村油召村等处营田引滏阳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滏水至平邑已经上游疏引水力稍弱拦水壅升厥利斯普变而通之以尽利斯之谓矣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豆二庄周章村重义町等处营田共十顷零二十七亩六分
  雍正七年县治东北油召村崔家庄等处营田共九顷三十八亩四分
  雍正九年改旱田一十八顷四十亩
  任县
  边家庄牛新寨西北张村等处营田引滏阳并牛尾等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滏水至任较平邑尤弱而百泉牛尾自西而东合而助之置闸疏分邑田万亩皆籍其润又大陆泽为上流之壑为下流之源新开沣河源于大陆源大而流盛夹岸汲引其利尤溥也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边家庄牛新寨孙家庄等处营田共八十四顷五十九亩二分零五毫五丝农民自营稻田共六顷十二亩一分二釐
  雍正七年县治正北西北张村大北张村等处营田共二顷七十五亩六分农民自营稻田共八顷五十八亩四分二釐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一顷七十九亩二分一厘三毫
  正定县
  雕桥村王古寺并城河顺城关等处营田引大鸣泉小鸣泉之水隍池西北隅之方泉邑东北西洋村之班泉岁久淤塞并疏濬通畅分流灌漑俱泄水于滹沱河由邑西北而至东南数十里町畦鳞次清漪回环向之废弃者皆青葱入望矣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雕桥村王古寺并城河四面顺城关等处营田共一十一顷八十五亩一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一顷六十三亩
  雍正六年城河东西北三面并在城东西南三关厢等处营田共三顷七十二亩七分
  雍正七年县治东北西洋村大林济村等处营田共一十五顷五十九亩
  平山县
  奉良庄川防村等处营田引滹沱并冶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滹沱自正定以下土疏流涌时有泛溢去害不暇岂遑兴利独在邑境山麓夹束不患轶出兼水浊泥肥于上流疏引布石留淤可以成田但苦山涨冲突湏石堰捍御工程繁费非民力所能为今遣员开筑堰立而田成秔稻甚茂然淤泥积久则田高水不能上湏种薥粟疏之俾土平而水可上水旱互易田乃可久此滹沱营田之法冶河泥少亦如法行之可以得半皆营田之变例也
  雍正五年县治西北奉良庄并正北川防村等处营田共六十顷一十一亩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二顷零二亩
  雍正六年县治东北圣佛村义羊村水碾村曲堤村石桥村并西北朱濠村等处营田共九十九顷五十四亩七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九顷零七亩
  雍正七年县治西北贾北村近掌村通家口并正北川防杨村东北义羊村水碾村西南史家湾西村等处营田共一百四十四顷农民自营稻田共五顷四十四亩
  雍正九年改旱田八十五顷一十四亩
  井陉县
  防口村西河村洛阳滩等处营田引冶河之水仍泄水于本河其疏引上流布石留泥傍岸筑堰亦如平山滹沱之法行之虽荒土砂滩田皆可成秔稻畅茂亦营田通变之法但遇凿石时火煆于前酰沃于后工力维艰难以数举也
  雍正六年县治东北防口滩营田共四顷二十亩雍正七年县治东北西河滩洛阳滩东冶滩等处营田共四十三顷
  雍正九年改旱田五顷
  邢台县
  楼下村孔桥村小汪村等处营田引百泉并逹活紫金等泉之水泄水于七里河牛尾河按郡城西北逹活紫金等泉水力颇微土人灌稻田五顷而水力已殚矣独城东南之百泉澄泓盈溢大以亩计馀泉百数并涌地喷珠渊源盛大时出不穷不惟利周本邑兼可润及邻疆但土人踞闸独擅每启争端今遣员于春夏时酌田多寡依期启闭厥利均焉复于河身狭处量为开广利尤倍也
  雍正五年县治东南楼下村孔桥村并西北孙家庄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七十八顷三十八亩八分
  雍正六年县治东南小汪村宋家庄孟家庄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四顷五十一亩
  雍正七年县治东南袁家店康庄铺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四顷零六亩五分
  沙河县
  北九家庄赵村等处营田引邢台百泉并小沣等泉之水泄水于橙槽并沙河内按沙河一名湡河源发山西辽州流入邑境水带流沙夹岸积如冈阜伏秋冲突难以引用本邑祗分邻境馀润用漑秔苖虽不满千亩亦不忍利弃于地也
  雍正五年县治东北大村赵村徐旺村等处营田共一顷四十八亩四分农民自营稻田共三顷五十七亩一分一厘一毫
  雍正九年改旱田七十一亩六分九釐九毫
  南和县
  豆村河头郭杨家屯等处营田引百泉河之水泄水于沙河并大陆泽按邑境虽有鸳鸯等泉然水脉细微难资灌漑邢邑百泉河源远流长邑之均利惠民等闸悉分其润但邢人踞闸独擅水颇失时今遣员于春夏时酌定限期如期启闭以均其利邑秔万亩岁获丰稔正裒益之善举也
  雍正五年县治西南豆村河头郭等处营田共一十一顷九十八亩八分农民自营稻田共六十一顷二十四亩二分
  雍正六年县治西北薛家屯东贾郭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七顷八十九亩八分一厘
  雍正七年县治西南张相村农民自营稻田共四顷四十三亩一分
  天津局
  天津营田全资潮汐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潮来渠满则闸而留之以供车戽中间沟堘地埂宛转交通四面筑围以防雨涝皆前明汪司农应蛟遗制也汪公至天津见白塘葛沽一带地斥卤不耕种间有近河艺豆者每亩收不过二斗以谓此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以闽浙濒海治地之法行之穿渠灌水未必不可为稻田而一时文武将吏诸人无肯应命者公乃以身倡之捐俸买牛制器开渠筑堤先于葛沽白塘二处种水稻二千馀亩亩收四五石馀种薥豆得水灌漑粪多者一亩收一二石惟旱稻以碱立稿于是军民始信闽浙治地之法可行于北海而各官益信斥卤可尽变为膏腴也于是疏请于朝以防海官军万人分田垦种屯政大兴至今土人犹传十字围所谓求仁诚足与食力古所贵者是己惟是民杂五方逐鱼盐之利取足旦夕而不为久远之计虽禾麦之植亦卤莾从事至沾涂升挽之劳益视为畏途以故旋举旋废雍正五年营田十围今存者贺家口葛沽两围而已开局之始 贤王深思远揽以天津当河海咽喉为
  神京牖户而谣俗偷惰逐末忘本野多未辟之土家无担石之储阛阓熙穰田畴萧寂无以仰副
  圣天子加意郊圻移风易俗之至意又览左忠毅光斗屯政诸疏大兴水利于天津一带稻花茂密因慨然欲复汪司农之旧迹发帑委员寻求经理而积习猝难丕变美意未及观成然围渠遗趾现存稍加修葺未始不可漑粪沃淤长我禾麦也爰纪梗槪不忘厥初云尔
  天津州今改为县
  城南蓝田及贺家口围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蓝田康熙间镇臣蓝理所开也河渠圩岸周数十里垦田二百馀顷召浙闽农人数十家分课耕种每田一顷用水车四部插莳之候沾涂遍野车戽之声相闻秋收亩三四石不等雨后新凉水田漠漠人号为小江南云理升任去奏归之官是后经理无人圩坍河淤数载废为荒壤雍正五年营田天津津农不习水种率逡巡观望乃作秧池于蓝田以倡导之濬旧渠引潮水灌漑滋培
  秧苗蕃盛于是官民竞劝共营田三十馀顷俱获收获六年营田观察使黄世发自营五顷耕耨得宜亩收至五六石刈获之际传集各围地户共观之
  贺家口围其西半即蓝田也东濒海河因桥建闸周围筑埝围内开渠纵横贯注共营田三十八顷九十二亩官民自营田九顷
  静海县今归天津县
  何家圈吴家嘴䨇港白塘口辛庄等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何家圈围地势平坦土性滋润天然秔稻之乡前明抚臣汪应蛟相度屯田以此为首围中有官庄围南有大人庄询据老民当时屯田御史及屯田道厅等官驻札于此故名雍正五年循照沟围旧迹开筑营田八十三顷十六亩民间自营田二十三顷四十亩
  吴家嘴围三面临河民间就沽道为园圃在津田向称上产五年委员开筑于冯家口建闸引水并设涵洞三座分渠灌漑营田二十七顷九十二亩民间自营田十四顷四十一亩
  䨇港围亦汪应蛟屯田旧地也循照故迹开筑东与何家圈沟渠相通两围互为蓄泄营田三十八顷二十五亩五分民间自营田三十八顷七十二亩
  白塘口围河形闸基皆汪应蛟屯田故迹以董太仆应举于天启中修复之故遗制犹存委员开筑即用闸基旧石添砌建造并设涵洞二座营田六十四顷六十七亩民间自营田四顷七十二亩辛庄围亦汪公屯田旧地也邨东西各有沽河一道西河即屯田故渠东河则津人郑卫引水种稻所开也地势平润强潮内涌往往波及田间本与陆种不宜委员疏濬二河各置闸一座围内沟渠交注引新泄故留沃去碱最为适宜焉营田六十一顷六十二亩民间自营田五十九亩
  沧州今归天津县
  葛沽盘沽二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葛盘二沽畛域联接自汪公应蛟肇开水田土人至今习知其利插莳不绝亦能自制水车不以升挽为苦所产稻米㡬与白玉塘齐名五年委员分建围圩开渠置闸民地官荒营至五十九亩民间自营田四顷九十一亩
  兴国富国二场今归天津县
  东西泥沽二围营田引用海河潮水仍泄水于本河按泥沽距海口六十馀里河至此愈深阔潮来愈大亦汪应蛟旧屯地而董公应举令经历赵鉴等修复之河形宛在沟塍之迹犹历历也循照开筑东西围各建进水闸一座泄水涵洞各二口营田三十五顷二十七亩民间自营田六顷二十八亩
  按天津旧为卫治郊郭便参邻境改州之后疆界未分故营田十围自蓝田贺家口而外隶静海县者五隶沧州者二隶兴国富国二场者各一至雍正九年设府改县更定幅𢄙诸围地亩皆归隶天津县矣今仍营田府原册所开编次用存其旧云









  畿辅通志卷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八
  陵墓
  直隶古冀州之域故帝王陵寝郡邑多有之我
  朝型仁表义惇崇典礼每值大庆遣官致祭于古圣帝贤王而凡陵原之在畿内者咸命有司岁时修葺著在功令至明昌平诸陵尤加轸念
  世祖章皇帝躬亲致祭又特致祭于庄烈愍帝
  御制二篇彪炳宇内永禁樵采设守陵人戸给近地以赡之圣祖仁皇帝屡申前禁严饬守䕶我
  皇上圣徳光昭复求其后裔爵以通侯俾岁时展谒禋祀勿朁大矣哉与成周庸建作賔之义先后同揆矣又伏稽开国之初首旌前明死节之臣范景文等十有九人而
  世祖章皇帝亲祭明陵手持一卮命大臣拜奠于王承恩之墓教孝作忠前史所未有也旧志以陵墓附古迹今
  特表而出之自为一类用昭
  圣代仁义风教之过越于前古焉
  顺天府
  辽
  章宗陵 在三河县北五十五里
  
  太祖陵 在房山县西北二十里云峰山下名曰睿陵
  太宗陵 在房山县云峰山下名曰㳟陵
  熙宗陵 在房山县峩眉谷名曰思陵
  世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兴陵章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道陵宣宗陵 在房山县大房山东北名曰徳陵
  本朝顺治初特设守陵五十戸每岁春秋致祭明
  成祖陵 在昌平州北二十里天寿山南名曰长陵
  仁宗陵 在昌平州天寿山西峰下东南名曰献陵宣宗陵 在昌平州天寿山东峰下亦名墨山名曰景陵
  英宗陵 在昌平州石门山东名曰裕陵
  宪宗陵 在昌平州聚宝山东名曰茂陵
  孝宗陵 在昌平州笔架山东南名曰泰陵
  武宗陵 在昌平州金岭山东北名曰康陵
  世宗陵 在昌平州十八道岭嘉靖十五年改名阳翠岭名曰永陵
  穆宗陵 在昌平州大峪山东北名曰昭陵
  神宗陵 在昌平州小峪山东名曰定陵
  光宗陵 在昌平州天寿山西峰之右名曰庆陵熹宗陵 在昌平州䨇锁山之檀子峪名曰徳陵庄烈帝陵 在昌平州锦屏山名曰思陵
  本朝定鼎以来于明代诸陵隆礼备至特设司香太监
  及陵戸时加缮治
  世祖章皇帝亲诣诸陵
  御制祭文致祭
  圣祖仁皇帝时饬所司严禁樵苏敬谨防䕶
  皇上又封明代裔孙侯爵
  特遣官告祭诸陵有司以时修葺
  按建文帝陵相传在宛平县黑山潭金山口北据两京求旧录云世传景帝陵北有天下大师之墓好事者实之以为建文帝坟然访之土人皆莫辨其处也逊国之事野史纷纭以思恩所获僧杨应祥讹为杨应能而云老佛取入西内又言葬之西山不封不树崇祯中都尉巩永固请以建文帝入祀典思陵曰建文无陵从何处祭可知诸说之讹矣又按建文帝出奔之说王鏊陆深郑晓俱详载其事王世贞等力辨其非
  景泰帝陵 在宛平县金山口距西山不十里成化十一年上尊谥祭仪并如长献诸陵
  
  孙膑墓 在固安县方城村东南一里有石门汉
  蒯彻墓 在府东广渠门外八里庄古埠墓前有井于钦齐乘蒯彻墓在临淄东二里汉书彻范阳人高祖曰彻齐辩士未知孰是
  卢植墓 在𣵠州东何村里土人呼为南台
  周堪墓 在霸州南二里
  公孙浑邪墓 在霸州东二十五里长安客话公孙浑邪卒葬于平曲城俗名莲花墓
  乐巨叔墓 在文安县东南二十五里乐毅生间间生巨叔汉高祖求毅后封巨叔为华城君葬此
  韩延寿墓 在文安县东南韩村
  张堪墓 在保定县西南二里
  马成墓 在平谷县东二里
  
  张华墓 在大兴县六十里或谓在安肃县西与刘伶墓相近
  刘琨墓 在东安县东二十里楼桑村
  鲜于亮墓 在𣵠州东南三里
  
  杨君让墓 在良乡县名胜志杨君让墓在阳乡旧店西有古碑
  
  哀忠墓 在宛平县西十里相传唐太宗为征辽将士葬处
  罗士信墓 在宝坻县北三十里罗庄村名胜志士信征高丽经此道卒葬焉
  朱怀珪墓 在昌平州西北积粟山下
  袁天纲墓 在𣵠州东北浮落冈
  贾岛墓 在房山县南十里长安客话岛授长江簿卒于蜀归葬房山按唐苏绛撰岛墓铭岛授遂州长江县主簿会昌癸亥七月终于郡官舍未浃旬转授普州司户参军明年三月择安岳县移风乡南冈权妥鉴戒录墓在岳阳山上岳阳普州地名云台编长江在东蜀境内贾浪仙冡于此处方舆胜览长江县贾岛谪为主簿有墓在焉日下旧闻谓郑都官有长江县经岛墓诗或长江与普壤相接故尔明志载入房山蒋仲舒谓归葬房山不知何所本也
  董甫墓 在文安县西南安祖店县志明万暦初土人掘得墓石乃裴晋公撰文
  张仁宪墓 在文安县西北相公庄其故里也有庙五代周
  窦禹钧墓 在𣵠州西南二十里桐柳村又良乡县西北十五里窦家庄亦有禹钧墓又见遵化州
  
  韩泽墓 在东安县西北五十里更生村
  
  刘枢墓 在三河县西五十里
  巨构墓 在平谷县南八里
  元
  耶律楚材墓 在宛平县西北三十里墓东有祠今石像犹存
  刘秉忠墓 在宛平县西卢沟桥北
  李孟墓 在宛平县西北香山石井村
  欧阳原功墓 在石井村
  宋本墓 在宛平县西三十里橛山村
  新济墓 在宛平县西北玉河乡新济江西行省平章死难宋濂撰碑
  史天泽墓 在永清县西南二十里黒岱村
  托克托墓 在通州南故漷县西南八里鲁村之南高克㳟墓 在房山县铁网珊瑚高尚书西域人善画坟在房山羊头冈下
  王伯胜墓 在文安县东南二十五里岳村
  
  杨善墓 在大兴县东南十五里
  金铉墓 在东直门外六里屯
  巩永固墓 在永定门外
  张辅墓 在宛平县西南长星店
  李东阳墓 在宛平县西畏吾村
  吴中墓 在良乡城北怪它村东
  王骐墓 在固安县西一里子复墓附焉
  傅好礼墓 在固安县东知子营
  李侃墓 在东安县北五十里鳯河之阳
  岳正墓 在通州南故漷县西南二十里坚村杨中行墓 在通州东召里庄
  董方墓 在通州南故漷县城柳川原
  刘体干墓 在东安县北门外一里许
  刘中敷墓 在通州北安徳乡
  刘金墓 在三河县西
  邢昭墓 在三河县东
  芮钊墓 在宝坻县东北一里
  朱能墓 在昌平州东北百二十里
  徐亨墓 在昌平州东北五十里
  陈贤墓 在昌平州东北九十里
  王真墓 在昌平州东北八十里
  李濬墓 在昌平州东北七十里
  周能墓 在昌平州西柳林村畔
  王承恩墓在昌平州愍帝陵侧承恩明太监从愍帝缢死
  世祖章皇帝悯其殉难
  御制碑文旌之及
  驾诣明代诸陵
  命侍臣酹酒其墓
  李庆墓 在顺义县西三十里
  李宾墓 在顺义县南二十五里
  孙镗墓 在怀柔县红螺山之阳
  郭英墓 在怀柔县红螺山前
  王迩墓 在怀柔县西北七里
  成徳墓 在怀柔县寅洞里
  李敩墓 在𣵠州南永丰里
  田景贤墓 在𣵠州东二里
  王遴墓 在霸州东
  王宗义墓 在霸州东十五里
  姚广孝墓 在房山县东北四十里太平里
  邢表墓 在文安县东南二十里龙街村
  王仪墓 在文安县北十八里张哥庄
  孝子王原墓 在文安县相公庄之南
  王诰墓 在保定县西南八里子显宗墓附焉燕忠摹 在蓟州东三里
  欧信墓 在蓟州东三里
  永平府
  
  伯夷墓 在府城西北双子山明志双子山有孤竹长君之塜
  叔齐墓 在府城西马鞭山明志马鞭山有狐竹少君之塜
  中子墓 在迁安县东团子山明志有孤竹次君塜传曰国人立其中子盖次君也
  
  燕昭王墓 在玉田县无终山按九州记云古渔阳北无终山上有燕昭王墓明志云在府西清河县侧之燕丹村又按清河在广平府此云清河未知何地保定府志又云在易州东南未知孰是
  
  公孙塜 在府城外赤烽岭俗传公孙瓒墓
  三国魏
  公孙神康墓 在府城南烽火山明志道南烽火山有公孙神康墓汉末公孙度据平州传子康岂其所葬欤
  
  王祥墓 在滦州南五十里祥元人官金吾上将军征行兵马都元帅
  
  王珝墓 在府东莲花源
  韩应庚墓 在府南二十里
  王锐墓 在迁安县东
  才宽墓 在迁安县东三里滦河滨
  鲁铎墓 在抚宁县西北七里铧山之阳
  翟鹏墓 在抚宁县南关外
  高第墓 在滦州西百二十里唐山南
  王好问墓 在乐亭县东北二里
  温原墓 在乐亭县东北三里
  保定府
  尧母陵 在庆都县城内又丹朱墓在县东门外汉
  博陵 在蠡县东二里汉桓帝父翼蠡吾侯卒葬于此后追崇曰博陵
  
  僖祖陵 在府治西南名曰钦陵
  顺祖陵 在清苑县东南名曰庆陵
  翼祖陵 在御城西北名曰安陵
  
  廉颇墓 在清苑县廉梁村
  樊於期墓 在蠡县东北四十里旧有庙碑
  智伯墓 在束鹿县东南三十里
  剧辛墓 在容城县东二十五里剧村
  
  甘罗墓 在唐县东北二里旧有石栏石碣今仅存兆址
  
  中山康王墓 在唐县西北
  中山顷王墓 在唐县西北
  中山宪王墓 在唐县西北水经注滱水又东迳京邱北对汉顷王陵北对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宪王陵又东迳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坟并列
  中山简王墓 在易州石虎罡
  陈平墓 在完县西北十六里陈侯村
  张苍墓 在满城县西十里又安肃县南门外有北平侯庙
  蔡仲冡 在高阳县东寰宇记汉南阳太守高阳侯蔡仲冡仲晓厌胜之术其冡至今无狐狸穴
  
  刘伶墓 在安肃县西二十五里名胜志在张华村状若青邱
  
  张兴墓 在束鹿县北三十里即红草坡兴唐禆将馀草皆绿墓草独红
  崔子玉墓 在祁州西南隅
  张行成墓 在庆都县东南
  
  周王元俨墓 在容城县东北十里元俨太宗子真宗弟也
  杨业墓 在唐县西北相传业战殁葬此
  程氏墓 在博野县程委村二程夫子五世祖茔也明初碑始废墓犹存茔北有二程夫子墓碣又有博士程琰墓亦在村中
  
  章宗妃李氏墓 在新安县南叚村北五里
  时立爱墓 在新城县西北里许时昌国墓在其左高汉回墓 在新城县西百步
  崔思义墓 在新安县东北百步
  孝子刘珏墓 在清苑县南六里
  
  张柔墓 在满城县北十五里冈头村亦名张家峪尚野墓 在满城县西北五里子师简附焉
  解诚墓 在定兴县南
  刘因墓 在容城县沟市村即波潆之贤塜也张弘范墓 在定兴县西南十八里
  王磐墓 在博野县西北小店村
  史弼墓 在博野县东阳村
  焦用墓 在雄县西二里子徳裕墓在其左
  刘文墓 在完县西五里冈
  穆茂墓 在束鹿县北六十里
  王纲墓 在新安县三台村
  拜珠墓 在新城县西三十里
  王寿墓 在新城县中王村
  刘金墓 在满城县南六里
  
  韩文墓 在府城北二里有李东阳铭
  傅珪墓 在清苑县传家庄
  宼珪墓 在唐县连頥村西
  侯瓒墓 在雄县东北二里子观墓在其东一里袁宗儒墓 在雄县西七里
  平宝墓 在束鹿县四七营村西
  李国𣚴墓 在高阳县厐口村南
  杨继盛墓 在定兴县北河照村西明万暦三年迁葬于县西南八里
  本朝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御制表忠论勒石旌其墓
  孙承宗墓 在高阳县城西北二里
  金毓峒墓 在府城西金家庄
  张罗彦墓 在府城西南
  河间府
  汉
  乐成陵 在献县西南桓帝追尊祖河间孝王开为孝穆皇帝夫人赵氏为孝穆皇后陵曰乐成陵今废人呼为乐陵台
  敦陵 在献县东南灵帝追尊祖解渎亭侯淑为孝元皇帝夫人夏氏为孝元皇后陵曰敦陵
  慎陵 亦在献县东南灵帝追尊父解渎亭侯苌为孝仁皇帝夫人董氏为孝仁皇后陵曰慎陵魏书地形志乐成县有二王陵盖指敦陵慎陵而言也乐成即今献县
  
  琴高塜 在河间县寰宇记高河间人塜在县境鲍叔牙塜 寰宇记在河间县
  扁鹊冢 在任邱县废莫州城东
  孙膑墓 在吴桥县东南十五里上有庙
  
  茅焦塜 在宁津县北寰宇记在临津县
  
  河间献王墓 在献县东八十里傍有庙王名徳景帝子
  周亚夫墓 在景州西傍有祠明正统时立
  董仲舒墓 在景州董家里
  韩婴塜 在任邱县界婴为汉常山王太傅
  毛苌墓 在河间县北三十里即毛精垒
  董永墓 寰宇记在河间县汉景帝时孝子
  王尊塜 在府城西南隋经图在武垣城东北隅尊为东郡太守卒其柩一夜自归今祀之呼为东郡河翁神
  任光墓 在任邱县光为汉阿陵侯
  张超墓 在任邱县界超为汉平原太守
  刘儵墓 在河间县旧名三女陵寰宇记三女陵在河间县汉光禄大夫刘儵与窦武谋诛宦官为曹节所害三女营葬于此故名
  三国魏
  张郃墓 在任邱县废莫州北郃为魏车骑将军晋
  欧阳建墓 在宁津县
  后魏
  高允墓 在景州西南二十五里高义村
  封隆之墓 在景州东十五里老师村
  北齐
  刘昼墓 在阜城县南义门乡
  
  刘炫墓 在献县东八十里
  
  邢昺墓 在任邱县东北黄垒村
  六郎塜 在任邱县檾井西俗传杨延昭塜
  
  麻九畴墓 在任邱县废莫州西
  许安仁墓 在献县西七十里
  许古墓 在交河县东北七十里
  
  魏礼墓 在肃宁县北一里许
  
  张泰墓 在肃宁县北新庄之原
  余继登墓 在交河县东继登拜明礼部尚书孝子王通墓 在宁津县西北二十五里
  范景文墓 在吴桥县南三里许景文官明大学士
  天津府
  周
  尹吉甫墓 寰宇记在南皮县西三十里高三丈汉
  魏王豹墓 在庆云县东四十里
  叁户侯墓 长芦志在长芦西北二十六里侯河间献王子
  龙且墓 在庆云县东四十里
  隽不疑墓 在南皮县东南二里曹公固
  
  石苞墓 在南皮县西十二里
  
  程日华墓 畿辅旧志在沧州将相乡俗呼为程家林日华与从子怀讯俱横海军节度使
  贾耽墓 在南皮县东有中书侍郎权徳舆铭胡曾墓 在沧州忠孝乡曾为汉南节度从事五代唐
  李愚墓 在庆云县西二里
  宋
  贾黄中墓 在南皮县城东
  王翺墓 在盐山县西帽架园
  正定府
  周
  栾书墓 在栾城县西北五里
  冀缺墓 在行唐县西北二十里有古碑晋大夫冀缺之墓
  三将墓 在正定县北十里明志在府城北每塜相去百步许相传战国郡人蔺相如廉颇李牧墓
  孟尝君墓 在元氏县西十五里苏阳村山脊上山下有鸡鸣口
  
  纪信墓 在晋州东百五十步旧志明嘉靖己酉知州黄明良立石以识又房山县韩村饶阳县黑山寺亦有纪信墓未详孰是
  赵王彭祖墓 在稿城县东大墩村北汉景帝次子昔人耕塜得石碑刻曰赵王彭祖墓
  赵佗先塜 在获鹿县旧石邑城北十二里汉文帝为佗先人置守塜岁时奉祀
  九女墓 在稿城县相近赵王墓疑即附葬妃姬郭主墓 在稿城县西南正定㳟王女下嫁郡功曹稿城郭昌生子况为绵蔓侯女为光武皇后及薨光武亲临送葬
  侯坊陵 在无极县西十三里寰宇记中山靖王七代孙封资亭侯弥子葬此号为侯坊陵县志讹为故王塜今县西东杨社有南侯坊村北侯坊村尚以故陵名
  甄丰墓 在无极县西南寰宇记又有诸甄九墓俱在无极县西南三十五里
  杜茂墓 在无极县东北三十里陉邑村前
  三国魏
  李肃墓 在赞皇县东十五里寨里村
  南北朝魏
  镐厉王墓 在井陉县东北十五里有北魏太和七年墓碑曰开府仪同三司镐厉王之墓
  甄琛墓 在无极县东北南刘村
  魏收墓 在晋州北元和志在鼓城县北七里隋
  李徳林墓 在赞皇县东寨里村
  
  魏徴墓 在晋州西南五里明弘治中被滹沱河淤没嘉靖中知州黄明良为修墓立碑崇祯中复为河淤
  李知本墓 在元氏县北五里方里村南
  李峤墓 在赞皇县西三十里
  李华墓 在赞皇县西南三十里鲍家庄
  李綘墓 在赞皇县西三十里许亭村
  李栖筠墓 在赞皇县东延康村
  李徳裕墓 在赞皇县东二十五里邢果村
  颜杲卿墓 在赞皇县南三里常山之民感慕忠义取其衣冠以葬之
  五代晋
  韩府君墓 在赞皇县太平乡北马村府君名昌辞琦高祖也里人呼为韩评事墓
  
  曹彬墓 在灵寿县西十五里朱乐村
  董枢墓 在元氏县南五里杜庄
  韩亿墓 在灵寿县西北十七里阜安村
  魏华墓 在赞皇县西鲍家滩北山上
  
  班祝墓 在栾城县东二里
  郑温墓 在灵寿县东一里
  王思廉墓 在获鹿县南五里
  
  石珤墓 在稿城县南二十五里徐村西石玠墓亦相近
  李琦墓 在元氏县西南八里纸屯村东
  梁梦龙墓 在正定县东盛阪村
  马从聘墓 在灵寿县东北
  马瑾墓 在新乐县西十里笔头村
  顺徳府
  周
  邢侯夫人墓 在府城西寰宇记邢侯夫人姜氏葬襄国城西不知其处齐武平初有人掘冡得铜鼎五有蝌蚪字云邢侯夫人姜氏墓
  程子华墓 在内邱县西七里程子冈上
  
  耿纯墓 在钜鹿县北三十里
  冯唐墓 在内邱县西冯唐村大觉寺之左有古塔时苗墓 在平乡县东北二十里
  
  石勒塜 在府城西十五里俗号高平陵
  张宾墓 在南和县西十二里又有铁顶墓在内邱县南周围皆铁广三丈馀或谓即宾墓
  南北朝魏
  游雅墓 在任县东北一里
  
  宋璟墓 在沙河县西北八里碑刻尚存颜真卿书罗诚墓 在平乡县东周天村
  
  石熙墓 在府城西十三里
  李章墓 在唐山县东南三里
  元
  郭守敬墓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
  刘秉忠墓 在府城南八里
  张文谦墓 在沙河县盖村
  刘徳基墓 在内邱县西程家湾
  林起宗墓 在内邱县南永安村
  马亨墓 在南和县北三里
  明
  张瑛墓 在府城西三里赐葬
  崔㳟墓 在广宗县北十五里
  朱裳墓 在府城南五里陈村赐葬
  赵孔昭墓 在府城南十五里赐葬
  王本固墓 在府城南八里百泉村赐葬
  李若珪墓 在南和县东二十里
  广平府
  汉
  甘陵 在清和县东南三十里后汉书注甘陵孝徳皇后之陵今贝州清河县东水经注汉安帝父孝徳皇葬其地尊陵曰甘陵邱坟高巨世谓之唐侯塜
  南北朝东魏
  二陵 在磁州东寰宇记滏阳县东魏二陵孝静帝父并静帝二陵也隋图经云在县东即武城西北大冈
  
  神武陵 在磁州东寰宇记高齐神武陵在东魏二陵之侧去县三里今天鹿石关尚存
  
  程婴公孙杵臼墓 在邯郸县西元和志公孙杵臼程婴墓在县西十五里
  窦鸣犊墓 在府城西寰宇记临洺县窦鸣犊墓在县西南十三里
  冉子墓 在府城西五十里瓜井村
  赵鞅墓 在邯郸县西南寰宇记邯郸县石子冈有塜如研子世谓之研子塜是赵简子塜
  三王墓 在邯郸县西北二十里亦名三王陵名胜志赵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陵俱在城西北二十里俗呼为陵台今村即名为三陵村
  赵武灵王墓 在邯郸县县志应劭谓墓在灵邱县县以此得名据史记赵敬侯初徙邯郸败齐于灵邱败齐之后五十馀年而生武灵是武灵未生之先已有灵邱之名矣且武灵卒于沙邱越千里而葬之灵邱亦不可晓按寰宇记谓沧州城东南隅先有古墓高二丈唐贞元十三年増筑外城掘得铭记是六国时赵武灵王墓遂致祠祭战国时沧州属齐北境何为而葬于此似亦未确
  赵胜墓 在肥乡县东元和志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
  毛遂墓 在府城南二里寰宇记肥乡县毛遂墓在县南七里
  乐毅墓 在邯郸县东南史记乐毅卒于赵注张华曰望诸君塜在邯郸西数里元和志乐毅墓在县西南十八里舆地要览乐毅墓在邯郸今城东南二十里故迹犹存附考魏书卢道将传卢道将为燕郡太守下车表乐毅霍原之墓而为之立祠城塜记燕广城君乐毅墓在良乡县南三里良乡县志乐毅墓疑返葬于此
  廉颇墓 在清河县西三十里寰宇记清河县廉颇塜在县界按史记廉颇卒死于寿春注正义曰廉颇墓在寿州寿春县北四里诸志有谓在清苑县西十里有谓在赵州东十里郭里村又云在邯郸东未知何据
  蔺相如墓 在邯郸县西南史记正义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六里元和志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名胜志邯郸蔺相如墓去城西南三十五里入磁州界按寰宇记谓塜在莫县曲阳县志谓在县北二十里相如村非
  赵奢墓 在邯郸县西北名胜志邯郸赵奢塜在县西山本名紫山因奢塜在上故又名马服山
  
  张耳墓 在成安县东北三十里旧志没于漳水志石尚存字剥蚀难尽辨按冀州志谓在州旧城南门外左城下误
  李固墓 在磁州东志胜李固墓在城东诸瞿村碑刻尚存
  杜乔墓 在磁州北志胜杜乔墓在城北二十五里之桃村宋林虑令王猎建祠其旁
  李云墓 在清河县西十里冀州刺史贾琮刻石表之
  三国魏
  疑塜 在磁州南志胜旧传曹操设疑塜七十有二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列布至州城而止
  岐安塜 在磁州寰宇记隋图经云岐安塜在魏武陵东三里
  
  石季龙墓 在磁州西南元和志滏阳县石季龙墓在县西南十四里
  佛图澄墓 在磁州西南元和志滏阳县佛图澄墓在县西南十七里
  
  宋庆礼墓 在邯郸县西二十里县志宋庆礼宋庆宾永年人有墓在城西或误指为宋璟墓知府秦民悦为立石辨之
  
  李沆墓 在肥乡县城西名胜志宋丞相李沆墓在县西城外后拓入城湮没无迹
  李椿墓 在府城西朱子有墓铭
  
  王磐墓 在府城北四十里
  何荣祖墓 在府城西三十里
  吴元珪墓 在府城西临洺镇元瑜墓相近
  窦默墓 在肥乡县东十里
  张之翰墓 在邯郸县城东刘村碑刻尚存
  刘肃墓 在威县东栖鸾乡孙赓墓附焉
  元明善墓 在清河县西三里
  李齐墓 在广平县西关外
  
  申佳荫墓 在府城西七十里
  陈于陛墓 在曲周县堤上村
  张学颜墓 在肥乡县东南三里
  贾铨墓 在邯郸县东南二里
  张国彦墓 在邯郸县西五里王郎村后
  石永墓 在威县南三里
  贾待问墓 在威县北二里
  大名府
  颛顼陵 在开州西左传卫颛顼之墟也杜预注今濮阳县有颛顼塜后汉书郡国志注濮阳县城内有颛顼塜按名胜志谓高阳县城北一里有颛顼塜相传为衣冠所葬
  帝喾陵 在开州西史记注帝喾塜在东郡濮阳顿邱城南台阴野中
  仓颉塜 在南乐县三十五里名胜志县西有仓帝陵及造书台
  
  关龙逢墓 在长垣县南寰宇记长垣县龙城东有关龙逢墓
  
  卫康叔墓 在开州北魏书地形志卫国有卫康叔塜
  展禽墓 在开州东南柳村里
  卫灵公墓 在长垣县东名胜志长垣县卫灵公墓在城东十里
  蘧瑗墓 在长垣县南十五里曹大家东征赋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飨其邱坟
  孔悝墓 在开州西寰宇记顿邱县孔悝墓在县北三里
  闵子骞墓 在清丰县西南名胜志闵损墓在县西南二十里
  季路墓 魏书地形志卫国有子路塜畿辅旧志子路墓在大名境者三一在清丰县西南三十里一在长垣县东三里一在开州北戚城之东
  
  审食其墓 在清丰县北魏书地形志阴安有审食其墓
  娄敬墓 在开州名胜志汉娄敬墓在州东南六十里
  汲黯墓 在开州西南寰宇记濮阳汲黯坟在县西南六十里
  盖宽饶墓 在魏县东南八里
  王翁孺墓 在府城东元和志元城有汉王翁孺墓在县东二百步
  吴恢吴祐墓 在东明县西二十里名胜志县西吴家村汉吴恢及其子祐墓尚存
  
  束晢墓 在元城县束馆镇
  
  张公谨墓 在南乐县三十五里名胜志唐张公谨墓在县西之王村按旧志谓在清河西南二十里樊水邨讹
  罗弘信墓 在大名县北十八里名胜志大名县界内唐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墓
  五代梁
  王彦章墓 在开州南徐镇里
  后晋
  王清墓 在南乐县西北名胜志县北三里有五代晋都虞侯王清墓
  
  刘安世墓 在府东北三里
  晁宗悫墓 在南乐县东名胜志宋学士晁宗悫墓在县东四十五里有石门花砖封识尚固
  
  张淳墓 在南乐县西南二里
  王珍墓 在南乐县西二里
  明
  朱旺墓 在东明旧县南十里
  魏允贞墓 在南乐县南关外
  成基命墓 在府城南关
  宣化府
  南北朝魏
  宼赞墓 在宣化县
  
  杨伯通墓 在西宁县
  
  王国纲墓 在西宁县
  程辉墓 在蔚州
  元
  刘敏墓 在宣化县宣镇志元宣徳有安抚使刘敏墓
  谭资荣墓 在怀来县
  杨赟墓 在蔚州
  高琪墓 在蔚州
  王敏墓 在蔚州
  郭钦墓 在保安州
  明
  朱永墓 在府城外
  杨信墓 在府城外
  周贤墓 在府城外明开平参将死事
  陈玉墓 在府城外
  杨洪墓 在赤城县北旧开平卫相近有洪从子武强伯杨能墓
  王本墓 在赤城县明嘉靖间指挥同知死事张宪墓 在赤城县龙门所参将死事
  沈炼墓 在怀来县新保安城
  向通墓 在怀来县城外明指挥同知死事
  李良墓 在怀来县明正徳间指挥同知死事潘宗颜墓 在怀来县开元兵备死事
  张勋墓 在延庆州永宁卫明正徳间指挥同知死事
  易州
  周
  郭隗墓 在涞水县东十里
  宋
  刘皇后墓 在广昌县北刘家庄
  杨六郎墓 在广昌县南八十里范家台
  冀州
  汉
  颜良墓 在新河县南二十里
  南北朝
  周徳帝墓 在州城外帝名肱周武帝祖平齐之后改葬于此
  
  尉迟㳟墓 在州城西十里尉迟堰下按唐书㳟陪葬昭陵未知孰是
  张昌龄墓 在南宫县西北七里
  孔颕逹墓 在衡水县西北五里畿辅旧志塜不甚高但塜前数尺之内寸草不生是其异也有元大徳七年县尹袁纬碑记
  盖文逹墓 在衡水县东南二十里盖村有于志宁碑记
  
  路铎墓 在州西北十八里南庄村
  
  白圭墓 在南宫县东七十里白塔村子钺墓附焉
  赵州
  唐
  祖陵 在隆平县南王尹村北元和志宣皇帝建初陵光皇帝启运陵二陵共茔周围一百五十六步畿辅旧志陵为开元八代祖宣简公并七代祖懿王隋义宁初常有五色云笼其上高祖起运号曰建初陵象城尉杨晋所撰光业寺碑存焉
  
  李左车墓 在州西八里宋村西林寺内按保定府志左车墓在容城县南十五里定州志左车墓在曲阳南牧山之阳而行唐史家庄深州东南归化村俱有左车塜真伪不可辨但左车本赵州人古者士大夫殁归葬于乡疑此近是
  任敖墓 在隆平县东四里俗呼七里邱
  冯唐墓 在州南二十里沙河店
  耿纯墓 在州东二十五里龙化村
  坚镡墓 在柏乡县北二十里鄗城西南旧志今管村有管姓者相传是其后以避隋文帝讳改为管镡为颕川襄陵人不知墓何以在此
  
  杨骏墓 在宁晋县北寰宇记宁晋县杨骏坟在县北十里高一丈
  
  曹玘墓 在宁晋县东三十里延白村光献皇后之父武惠王彬祖墓也明邑人御史蔡叆置祭田
  
  焦旭墓 在柏乡县南二十里南鲁村碑碣尚存元
  王忱墓 在宁晋县北下王村西明蔡叆置祭田陈祐墓 在宁晋县西南二十里弟天祥孙思谦同葬此
  
  曹鼐墓 在宁晋县南四里洨水上
  蔡叆墓 在宁晋县东三里沣河之原
  深州
  啇王墓 在饶阳县西南胜水村昔有掘井者见墓门题曰啇王墓遂不敢入而止
  
  崔实墓 在安平县西
  南北朝魏
  皇甫兴墓 在武强县西北皇甫村旧志兴历河阴太守卒于隋开皇中葬于咸通三年其铭阴云吾葬后一千三百年被王洛州发之明嘉靖七年如其姓名发无所见止得铭石知县马充复葬而封之寻被水冲出州民移葬逯村今尚存
  
  刘幽求墓 在武强县西北
  魏府君墓 在州东南十里旧志魏知古父名行览赠河阳令葬于此知古有志铭
  李百药墓 在安平县东北
  五代晋
  李自伦墓 在州东二十五里大冯村
  
  呼延赞墓 在武强县皇甫村
  李昉墓 在饶阳县武公村
  欧阳珣墓 在州南二十五里旧城外珣吉州人宋靖康中使金会深州固守不下以珣招之珣恸哭勉城中以忠义遂遇害葬此
  
  牛继志墓 在武强县西继志至正时状元
  
  张鳯墓 在安平县东南十里
  杜时墓 在州东北三里顺天府尹
  熊国俊墓 在西门外州吏目崇祯癸未殉难贞烈岳氏墓 在州城西
  定州
  汉
  中山靖王墓 在定州治永丰仓西汉景帝子名胜塜高二丈许明知州倪机开神道立石识之
  
  阳城墓 在定州一里
  谈英墓 在曲阳县北英唐孝孙人呼为孝墓元
  徳逊墓 在曲阳县东南三十里
  杨琼墓 在曲阳县南二十里
  尚文墓 在深泽县西南二里许
  
  尚宰相墓 在深泽县西南三里宰相乃神仙名













  畿辅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九
  祠祀寺观附
  古者天子祀天地社稷山川百神诸侯祀社稷境内山川及因国之无主后者百辟卿士之有益于民者列于雩祀有道有徳者祭于瞽宗五祀社蜡通乎庶民盖功徳在人则祀之而周官大宗伯颁祀于邦国都家乡邑王畿之内都宗人家宗人掌令祷祠既祭复命则乡遂公邑之典祀皆命于天子可知矣自汉唐及前明有司所掌秩祀惟社稷及风云雷雨山川分祭于二坛乡先生及循吏春秋从祀于学宫忠孝节义之祠或岁时致礼其他群神群祀则士民各因事祷祠而不领于有司我
  皇上稽古典礼特建风云雷雨龙神诸祠及 怡贤亲王
  祠贤良祠于
  京师且
  诏直省郡州县各立先农坛每岁孟春守土之吏大小毕至率荐绅耆老共行耕籍之礼凡吏于土者皆宜震动恪恭于祀事以称
  圣天子怀柔百神阜康众庶兆民之至意而况畿甸之中观感尤切者乎谨谱礼官命祀以及众所建置前哲明神之祠以示有其举之而莫敢废焉至于浮图老子之宫崇闳广丽历有年所者则古迹具存亦人民所萃聚不可以勿籍也乃附记于后焉
  顺天府
  社稷坛位向详 各州邑京师卷 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位向详 各州邑京师卷 祀同
  按汉唐宋风雷雨皆各立坛以祭均未及云明洪武二年诏风云雷雨合为一坛六年风云雷雨山川共为一坛八年又以城隍合祭于坛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
  敕建风伯雨师二庙雍正六年各立庙以祭
  先农坛位向详 各州邑俱京师卷 在东郊
  雍正四年八月奉
  敕直省举行耕耤礼各该地方设立
  先农坛自雍正五年为始每岁仲春亥日府尹督抚及府州县卫所等官率所属及乡耆老农诣坛䖍祀各官次第扶犁老农终亩所以丰登大有岁岁频书
  郡厉坛 在各州邑北郊清明中元下元日祭又里社坛在各村社祀土谷之神乡厉坛亦在各村社二坛俱乡父老祀
  都城隍庙位向详京师卷清明中元下元专祭春秋祭风云雷雨坛请神位复合祭二次各州邑祀同
  关帝庙位向详京师卷春秋仲月戊日二祭五月十三日一祭各州邑祀同
  旗纛庙位向详京师卷霜降日祭各州邑庙多废同日于演武场迎祀
  火神庙位向详京师卷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各州邑祀同龙王庙位向详 各州邑京师卷 祀同
  马神庙 在府治西北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各州邑祀同
  都土地庙 在府治西北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各州邑祀同
  八蜡祠 在府治东北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各州邑祀同
  文昌祠 在府学内春秋仲月丁日祭各州邑祀同魁星阁 在府学内春秋仲月丁日祭各州邑祀同刘猛将军祠 在府治春秋仲月戊日祭各州邑祀同按降灵录载神名承忠吴川人元末授指挥弱冠临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窜适江淮千里飞蝗遍野挥剑追逐须臾蝗飞境外后因鼎革自沈于河有司奏请遂授猛将军之号
  本朝雍正二年
  敕建庙
  药王庙 在府治南明武清侯李诚铭建
  本朝雍正二年
  敕发帑金重修
  东岳庙位向详京师卷
  南岳庙 在文安县郭里村
  张大明王庙 在蓟州治东北即预备仓旧址庙祀河神康熙三十四年知州张朝琮建
  张相公庙 一在通州境内旧志神本越人为水神明万历间有越人经商于此获神祐为庙祀焉昌平州城内亦有张相公庙禋祀最盛
  河神庙 卢沟河至永清宋家庄康熙三十七年五月河工告成
  圣祖赐名永定河建河神庙
  御制碑文以纪之一在武清县西郭外
  金龙庙 一在霸州内奉雍正十年
  御赐功覃普润四字匾额一在彩木营一在高桥村昭惠灵公庙 在涿州一在城东南隅一在东门月城内
  天妃祠 在霸州苑家口一在宝坻一在新河一在卢台
  平浪王庙 在涿州北郭祀宋萧伯轩详冀州虫王庙 在涿州东郭
  名宦祠
  乡贤祠 在文庙㦸门左右春秋仲月丁日祭各州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 二祠俱春秋仲月戊日祭各州邑祀同雍正二年
  旨议准顺天府直隶各省府州县卫分别男女每处各建二祠一为忠义孝弟之祠建于学宫内祠门内立石碑一通将前后忠义孝弟之人刊刻姓氏于上
  已故者设位于祠中一为节孝之祠另择地营建祠门外建大坊一座将前后节孝妇女标题姓氏于上已故者设位于祠中每年春秋二次致祭
  三皇庙 在府治南
  轩辕黄帝庙 在平谷县北渔子山上
  虞帝庙 天府广记幽州古有虞帝庙唐徳宗贞元十二年八月重修韦稔撰颂颜𫖳楷书其碑至元时尚在传为颜真卿书谓之复庙碑元人秋涧王恽有大都复虞帝碑记
  周尚父庙 在大城县北四十里子牙镇旧有碑亭邹衍庙 在怀柔县东十里黍谷山上
  霍原祠 在良乡县后魏卢道将为燕郡太守表乐毅及原墓为之立祠
  汉渔阳太守庙 在蓟州治西北祀张堪
  昭烈帝庙 在涿州楼桑村唐乾宁四年
  张桓侯庙 涿州二一在侯故里一在桑园
  唐卫公庵 旧名李靖庵在蓟州盘山建置未详明崇祯中重修
  本朝康熙十七年
  圣祖御题乐天真三字悬殿中央庵西有舞剑台即靖舞剑
  
  唐崔府君祠 在平谷县东北桥头营祀崔珏唐狄梁公祠 在昌平州有台曰景梁台土人立以思狄梁公也梁公祠建于唐碑犹在元大徳明正统俱重修其碑文有云梁公令昌平时有为虎所噬者其母诉之公为文吁神翌日虎伏阶下公肆告于众而杀之去官后土人思之立祠祀焉祠外立二石幢⿰钅𮥼 -- 镌梵语书法类李北海唐贞观中幢也
  唐刘司戸祠 在昌平州城西南五里一在旧州后又移于学宫内祀刘蕡志称蕡墓蕡宅在昌平今其址俱不可寻崇祯五年刘京兆荣嗣谋于董宗伯其昌为撰碑手书之以风䇿士宗伯曰蕡已追
  赠谏议矣犹司戸称存愤也
  唐相公庙 在文安县相公荘唐工部张公故祠原碑存
  钱吴越王祠 在正阳门外东南芦草园雍正三年
  敕封诚应吴越武肃王裔孙世章建
  宋岳忠武庙 在昌平州渤海所一在霸州一在永清县
  宋文公祠 在文安县苏桥祀主簿洵
  宋文丞相祠 在顺天府学因丞相义尽之柴市祠丞相学宫中曰教忠坊明洪武九年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始请建祠永乐六年太常寺博士刘履节奉命正祀典始春秋祭于有司明碑二一杨士奇一罗伦
  杨令公祠 在密云县古北口北门外祀宋太尉杨业明洪武间徐达建成化辛丑重修赐额威灵庙
  本朝康熙年霸昌道耿继先重修
  三忠祠 在崇文门外祀汉诸葛武侯亮宋岳鄂王飞文信国公天祥又宣武门外有三忠祠明天启四年建祀张铨高邦佐何廷魁额曰山右三忠祠
  刘河间庙 在霸州一在城内一在煎茶铺一在临津文安有二为辽高尚先生刘完素建
  元世祖庙 在府治西洪武十年建庙致祭正统四年重修至京师帝王庙成始罢其祭
  常国公庙 在通州旧城南门内明洪武间敕建祀开平忠武王常遇春以燕山侯孙兴祖配焉今改为斗母宫
  通惠祠 在通州明嘉靖四十五年建祀御史吴仲建议开通惠河碑载艺文志
  李文正公祠 在府治西明孝宗赐第也第久析为民居嘉靖乙酉麻城耿定向首议赎还为公祠祀公像传双履履二寸许绊系之一粗纻小衫公举竒童时著以见景帝者耿为具箧撰文镂箧盖衣已半敝履朱烂然履繋乃不知色守祠者人敛百钱则出示之
  岳文肃公祠 在通州学东明嘉靖中敕建祀岳正邢公祠 在密云旧城东门内祀明总督邢玠五贤祠 在三河县治西南祀明知县杨蕃吴贤陈皋谟孙廷相张仁
  崇报祠 在遵化州西祀明巡抚陈道基总兵戚继光后附巡抚刘四科今废
  邹公祠 在遵化州治西北祀明巡抚邹来学今废思功祠 在霸州祀明兵备副史陆坤钱藻以开河筑堤著绩王公祠 在遵化州东瓮城外祀明知县王国贞今废吕公祠 在保定县治北祀明知县吕焕今废尹公祠 在密云县祀明知县尹仝皋
  张公祠 在遵化州西祀明知县张舜命今废邹大夫祠 在密云城内每岁春秋致祭名迹未详陶州判祠 在霸州马神庙右祀明陶谱今圯吴州判祠 在霸州祀明吴尚义以修堤著绩烈妇祠 在通州旧城西门外明嘉靖丙申为烈妇叶氏建春秋上丁有司致祭
  三烈祠 在宝坻城内明嘉靖戊午知县胡与之为李堂女三姐李栾女三姐刘聪女韩女儿建后之贞烈者附焉
  三贞烈祠 在文安县治东祀烈女董氏烈妇姚氏刘氏教谕郝尚礼记
  永平府
  社稷坛 在府城南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东南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关帝庙 府城有二一在县治东一在南瓮城在山海关者七惟石门塞称最盛各州邑祀同
  旗纛庙 各卫所皆有今多废每于演武场迎祀惟昌黎县存
  火星庙 府二一在府治北一在教场左各州邑山海卫祀同龙王庙 在府南十里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马神庙 在府城南二里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八蜡庙 在府东南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文昌祠 在府东门内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东岳庙 在府东郭外
  海神庙 在山海关南海口西明初海运时建万历十二年主事王邦俊重修
  蚕姑庙 在迁安县城西滦州二一在城南一在城西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州邑山海卫祀同
  三皇庙 在府治北
  孤竹君祠 在府北河之浒明嘉靖四十二年兵备道温景葵建
  清节庙 祀伯夷叔齐旧庙久废明洪武九年同知梅珪移建于府城内东北景㤗五年知府张茂复建于府西二十里孤竹故城
  本朝康熙四年知府彭士圣重修大学士范文程记昌
  黎别有庙在北城上
  李将军庙 在府南八里祀汉太守李广
  李临淮祠 在昌黎县西城上祀唐司徒李光弼韩文公祠 在昌黎县西北唐韩愈其先昌黎人因封昌黎伯明洪武中建祠
  姜将军庙 在滦州西相传后唐清泰间镇碣石城蛟为民害将军斩之人怀其惠立庙祀焉
  三忠祠 在迁安县景忠山祀汉诸葛武侯宋岳忠武王文信国公
  韩御史祠 在府东郭外乡人感韩应庚之徳建祠祀之宋琬为之记
  显忠庙 在山海关城内西北明景泰年建祀中山武宁王徐达
  崇报祠 在三屯营新锺楼东祀明将军戚继光马公祠 在景忠山下祀明总兵马永
  黄公祠 在丰润县东门外祀明知县黄良荫忠烈祠 在府武学㦸门右祀崇祯庚午死难武学科正唐之靖道标中军程应琦参军焦庆延又一在建昌营祀殉难副将蒋承勋
  劝义祠 在山海关外祀明参将张世忠
  忠义祠 在昌黎县北祀守城殉难四十人明崇祯中巡抚杨嗣昌建
  拽梯郎君祠 在昌黎县东月城明末以拽梯全城死失其姓名巡抚杨嗣昌请建
  烈女祠 在山海东关外八里望夫石巅祀孟姜女明万历二十二年主事张栋建崇祯十三年山海道副使范志完重修増龛以榆关列女十九人附祭
  保定府
  社稷坛 在府城北各州邑祀同雍正十年清苑县知县徐徳泰重修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郭外各州邑祀同雍正十年清苑县知县徐徳泰重修
  先农坛 在府城东北各州邑祀同雍正九年清苑县知县徐徳泰増修
  郡厉坛 在府城北郭各州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州邑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北各州邑祀同
  关帝庙 府城凡五其一在南门内府学东雍正五年
  敕建春秋致祭如仪各州邑祀同
  旗纛庙 在府治西各州邑祀同
  火神庙 在府治东各州邑祀同
  马神庙 在府治北各州邑祀同
  土地祠 在府治内各州邑祀同
  雷神庙 在府城东郭外各州邑祀同
  八蜡庙 在府治北各州邑祀同
  文昌庙 在府北郭明万历年建邢云路记
  本朝刑部尚书高景重修各州邑祀同
  青龙神祠 在完县増山村东狮陀林昔有僧名卢自江南来寓居狮陀林秘磨崖下一日有二童子拜于前卢纳之时久旱童子白于卢委身龙潭须㬰化青龙各一遂雨事闻赐卢感应禅师设祠致祀明宣徳年龙时出没祷雨辄应
  五岳庙 在庆都县北门外宋刘郛撰碑见存东岳庙 在府治东北元至正十年
  北岳庙 在府城北明永乐中建
  河神庙 在唐县西明万历中建
  龙母庙 在满城县东南一亩泉明时建
  本朝雍正十二年重修
  龙女庙 在蠡县城上西北隅庙有神井久湮雍正九年六月知县张鸿绪以不雨祷祠浚井土尽泉涌大雨随注为勒石以记
  刘猛将军祠 在府治东南各州邑祀同
  怡贤亲王祠 在府治东北 王奉
  敕营田濬渠竭忠尽瘁惠浃畿甸民感其徳请立祠祀焉
  一在天津一在任县俱雍正九年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贤良祠 在府城内北街雍正十一年
  三皇庙 在府治西南明万历年建
  水神祠 在新城县治内勾芒少昊子名重为水官没为水神
  颛顼庙 在高阳县东
  尧母祠 在庆都县治东
  帝尧庙 在庆都县西
  帝尧庙 在唐县八里口底村山腰有泉清而不流古今不竭明永乐间重修一在完县
  帝舜庙 在唐县西北四十里创建无考
  禹王庙 在新安县北环绕皆水
  武庙 在府治西祀周太公
  神应王庙 在清苑县草桥村
  赵简子祠 在满城县北眺山下晋永康初立祀列国晋大夫赵鞅元郝经记
  廉将军庙 在府城西廉梁村祀战国赵将军廉颇燕昭王庙 在定兴县西黄金台上祀燕昭王郭隗乐毅配明万历中汪应蛟创建
  汉高帝庙 在唐县东北育山之阳相传解围白登驻驆于此后人思之因立庙焉
  萧相国祠 在束鹿县祀萧何
  北平侯庙 在满城县南门外祀张苍明弘治二年修
  霍光庙 在蠡县西北三里
  汉王庙 在庆都县东南四十里柳宿城明一统志云汉封中山靖王子盖为柳宿侯于此故立祠祀之
  光武帝庙 束鹿县西二十里明嘉靖十年建汉邳彤庙 俗误为皮场庙在祁州南门外自宋迄今有疾者祷之即愈宋咸淳六年加封明灵昭惠显祐王
  崔府君庙 在祁州南祀崔子玉代有灵迹唐开元中封为灵圣侯始建祠宋真宗朝封䕶国西宁王
  孝烈将军庙 在完县东即木兰女也以父当行戍无子木兰身代之有木兰词载艺文唐封为孝烈将军世俗相传木兰魏姓亳州人从汉文帝来曲逆故祀此
  章公祠 在府南门外祀为明知府章时鸾建有碑记
  阳明祠 在城隍庙前郡人魏一鳌建
  吕公祠 在雄县郝家店北有桥相传吕仙观莲于此
  张将军祠 在束鹿县旧城南祀唐将张兴
  许睢阳祠 在高阳县塔头村祀唐睢阳太守许远齐忠勇祠 在高阳县西关外祀唐相齐映通志云祀明礼部尚书齐映天启初曹纮建
  双忠祠 在雄县白沟北祀宋张叔夜明陈复初以二公尽节于此故祀之
  三守祠 在安州治西北祀宋杨延昭金徒单航元完颜安远又容城县西北有杨将军庙专祀杨延昭
  二程夫子祠 在博野县程委村元时建祀宋儒程颢程颐明正统成化间相继重修春秋仲月行祀礼如仪
  张子祠 在祁州祀张横渠
  二贤祠 在府学西元刘因郝经讲道保定路后人立祠祀之
  刘静修祠 在容城县西北元至正年建祀刘因一在新安县西三台堡皇庆中赐额静修书院明危素吴宽为之记
  刘河间庙 在府上闸祀辽刘完素
  忠孝祠 在雄县祀元孝子王庸明杨松潘忠嘉靖中建
  刘诚意伯庙 在容城县北一里许祀明刘基孙文正公祠 在高阳县南关祀明大学士孙承宗李文敏公祠 在高阳县南关祀明大学士李国𣚴鹿廷尉祠 在定兴县祀鹿善继明崇祯年敕建胡公祠 在定兴县祀前令胡嘉桂
  五贤祠 在府城城隍庙前郡人魏一鳌建有记杨忠愍公祠 祀明杨继盛一在府治西建于隆庆二年大学士李春芳记
  本朝顺治十三年
  世祖御制文二篇立碑祠内外坊额曰表忠一在府西关外建于万历二十九年大学士孙承宗记
  本朝康熙十年重修孙竒逢记一在定兴县河阳渡明天启中巡抚张鳯翔建总宪高攀龙颜曰世师堂一在容城县儒学东明万历四年建
  张公祠 在府西关外祀明知县张宏襟忠烈祠 在府西郭外
  本朝康熙六年同知常大忠建祀明甲申徇难绅士孙竒逢记雍正九年清苑县知县徐徳泰捐修
  义行祠 在雄县祀义士胡斌
  班姬庙 在安肃县西
  孟姜女庙 在安肃县北
  郝仙姑祠 在安州祭头村
  河间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各州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各州邑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南各州邑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各州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州邑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各州邑祀同
  关帝庙 一在府东门瓮城内一在斜街一在南关一在馆驿后一在西关外一在府学后一在县治东一在南大街各州邑祀同
  旗纛庙 在河间卫各州邑祀同
  火神庙 在府治后各州邑祀同
  龙王庙 在献县完固口
  五龙潭庙 在任邱县北五龙潭上元时屡著灵应明成化中旱祈雨得应重葺
  马神庙 在府治西各州邑祀同
  土地祠 在府治内各州邑祀同
  八蜡祠 在府治西各州邑祀同
  文昌祠 一在府西关一在南关一在县学内药王庙 一在府西门内一在任邱县长桑君庙西祀扁鹊
  河神庙 在东光县西门外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三皇庙 在府西门内迤南
  禹王庙 在宁津县西门外
  武成庙 在府学西祀太公望配以管仲张良孙武诸葛亮从祀者东田单至张浚十人西李晟至廉颇九人
  澹台祠 在故城县西澹村即先贤灭明旧里忠宪武清公庙 在吴桥县治西祀孙武子廉颇庙 在献县西五十里
  河间献王庙 在献县明嘉靖十三年知县汪銮建长桑君庙 在任邱县鄚州东北三里
  条侯祠 在景州城西墓上有周亚夫封条侯碑董子祠 在景州城东广川镇有唐宋碑刻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州周钺㳟请
  圣祖御书阐道醇儒四字刻于碑碣一在故城县西北双庙 在故城县西北鹿豖村旧祀张巡许远今废吕公祠 在阜城县治西
  包公祠 在府城西北隅
  刘守真祠 在府治西南祀辽高尚先生刘完素明
  正徳中建
  李公祠 在任邱县西门外祀按察使李贞宁范公祠 在吴桥县城南祀明大学士景文
  本朝赐谥文忠又为建祠
  忠良祠 在任邱县北雄门内祀知县唐子方丰村祠 在任邱县祀知县金灿
  忠烈庙 在任邱县为明戊寅殉难士女建
  节孝祠 在任邱县西梁关左倪玑建内图古今节孝
  天津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各州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各州邑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西各州邑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各州邑祀同
  城隍庙 在府城内西北明永乐四年成化十九年重修各州邑祀同
  关帝庙各州邑祀同
  武庙 在府城内西北隅雍正十一年巡盐御史鄂礼知府李梅宾知县徐而发重修
  旗纛庙各州邑祀同
  火神庙各州邑祀同
  龙王庙 一在府城东关外闸口一在府西关一在青县东南卫河岸一在庆云县鬲津河北岸
  马神庙各州邑祀同
  八蜡庙各州邑祀同
  药王庙 在青县西
  东岳庙 在青县治东南
  河神庙 在青县东郭
  海神庙 在大沽口康熙三十七年
  圣祖仁皇帝发帑重建
  御制碑文及匾额正殿曰静洪波观音阁曰潮音清梵水母
  殿曰涵育雍正三年
  敕重修
  小圣庙 在河东盐坨长芦志小圣海神也旧有庙在大津河西始封平浪侯继封䕶国济运显应平浪元侯顺治六年津人移建于此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又阜财丰财二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亦俱有庙
  盐姥庙 在芦台场
  怡贤亲王祠 在天津县大直沽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三皇庙 在青县东北
  龚公祠 在沧州祀汉渤海太守龚遂
  包公祠 在沧州祀宋长芦运使包拯
  于公祠 在沧州祀明少保于谦
  忠肃祠 在盐山县西郭外祀明吏部尚书王翺
  五贤祠 在沧州祀明知州卢廷选王尧封李梦熊罗爌
  本朝许荣昌
  李公祠 在盐山县西郭外祀知县李正华万历四十五年建










  畿辅通志卷四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
  祠祀
  正定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北五里各州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长乐门外各州邑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各州邑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永安门外二里许各州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府各里各州邑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南隅各州邑祀同
  关帝庙 在府治阳和楼又一在柳巷一在顺城关各州邑祀同
  旗纛庙各州邑祀同
  火神庙 在府城长乐门外一里许各州邑祀同
  龙王庙 在正定县北前有龙井遇旱祷雨辄应马神庙 在府治西各州邑祀同
  八蜡祠 在府社稷坛西北隅各州邑祀同
  文昌祠 一在晋州学内一在井陉县东三里凌云塔
  元帝庙 在晋州城西北
  北岳行祠 在无极县西北
  滹沱河神祠 在府南城外俗名回龙庙明弘治中建春秋二祀与坛祭同
  本朝雍正九年
  敕修
  白石神庙 在元氏县白石山麓旧志汉光和四年守令以神能兴云雨有祷辄应因请于朝立庙祀之
  大鸣泉庙 在府城西十里
  蔷花苑庙 在赞皇县西南二十里庙内井泉涌出旱祷立应
  河神庙 一在城南关外一在城东关龙冈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重修
  水神祠 在新乐县西
  五龙祠 在晋州东门外明洪武间建
  药王庙 在稿城县西郭今移太宁门瓮城内徐神翁庙 在稿城县西南徐家荘
  蚕公庙 在无极县东合流村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三皇庙 在灵寿县西关外
  许由祠 在行唐县西北三十里许由疃朝元观后明天启年间建
  大禹庙 在稿城县恒镇门西明嘉靖六年建一在恒镇门北亦嘉靖年建
  周穆王庙 在赞皇县赞皇山上
  太公庙 在获鹿县西南四十里郭庄村
  栾武子庙 在栾城县西北五里
  郤监军祠 在行唐县西北四十里城寨村祀晋卿郤谷
  赵惠文王庙 在灵寿县北六十里文山上元至正十六年
  赵武灵王庙 在灵寿县西北十五里赵王台上赵武安君庙 一在元氏县治西南一在赞皇县治南祀赵将李牧
  黄石公庙 在晋州东北二十里侯城镇元建淮阴侯庙 一在获鹿县西门瓮城一在县治西古井陉口一在井陉县西门外
  纪信庙 在灵寿县东八里
  邳彤庙 一在灵寿县东关彤为光武云台诸将之一食采灵寿故邑人祀之明正统中封明灵王一在稿城县西北
  崔府君庙 一在晋州城内明正统中知州崔塘重修一在井陉县东城外北关一在赞皇县城内
  魏文贞公祠 一在晋州城内一在赞皇城东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州陈祖法重修
  尉迟公庙 在行唐县东二里庄头村
  三忠祠 在府城文庙东祀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宋南康录事欧阳珣
  金紫光禄大夫祠 在平山县南光禄山上后唐潞王儿时牧羊于此一日谒祠前神面东若逊避状后即帝位遂有是封
  本朝康熙九年知县汤聘重修
  包孝肃祠 在无极县西关外
  静修祠 在获鹿县祀金处士刘元素元学士高健建
  史丞相祠 在府城外东北祀元丞相史天泽今废赵文正公祠 在赞皇县学祀元太保良弼
  薛文清祠 在元氏县儒学东即旧书院
  王滹南祠 在稿城县学东元泰定甲子为金学士王若虚建草庐吴澄有记
  安先生祠 在稿城县西西管镇元苏天爵李士兴为乡先生安熙建其祖滔父松皆与焉欧阳元功记
  平都司祠 在府东城上祀明都指挥司平安安山西人任指挥司屯正定
  顺徳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郭外各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郭外各邑祀同
  雷公庙 在府城外雷公山下
  先农坛 在府城东各邑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郭外各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邑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北各邑祀同
  关帝庙 在沙河县北郭外各邑祀同
  旗纛庙 在府城百戸所治内各邑祀同
  火神庙 在任县东南隅
  龙王庙 在广宗县东北
  马神庙 在府西门内各邑祀同
  土地祠 在府治内各邑祀同
  八蜡祠 在府治北各邑祀同
  文昌祠 在南和县文庙东明万历八年建
  东岳庙 在南和县东门外
  沣水神祠 在南和县治西明弘治十三年建怡贤亲王祠 在任县北北留寨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邑祀同
  三皇庙 在平乡县北旧赵村元时建
  古圣祠 在内邱县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
  尧祠 在唐山县西北尧山上又范石湖集云山下有放勲庙
  九圣祠 在内邱县北关外祀稷契风后力牧周召夷齐诸圣
  宗圣祠 在平乡县西新寨村祀曽子
  程子华祠 在内邱县西门外旧志程名本孔子故人
  神应王庙 在内邱县西六十里鹊山下始建未详祀秦越人宋仁宗封神应王
  赵襄子祠 在邢台县治西
  豫让祠 在邢台县学后
  铜马祠 在钜鹿县城北汉光武破铜马贼于此邑志云祀汉将马武
  光武庙 在唐山县南旁有系马台相传光武避王郎兵系马于此
  都尉祠 在内邱县冯唐村祀汉都尉冯唐塑像竒异居人误称为黒龙王
  三文贞公祠 在府署东元延祐中祀魏徴宋璟于学宫东南又祀刘秉忠于府治东明万历中知府王守诚合祀于此改今名
  本朝康熙六年重修
  宋丞相祠 祀宋文贞公璟一在沙河县有颜鲁公真迹碑一在南和县有明靖远伯王骥勒石赞
  郭巨庙 在内邱县金堤店明弘治中建
  崔庄敏公祠 在广宗县学宫内祀明少保崔恭李沧溟祠 在府城内
  本朝顺治十七年推官龚九震修
  归震川祠 在府治西
  本朝康熙十三年督学王泽弘建
  卢公祠 在南和县西河头郭村祀明卢象昇以任大名兵备道捍贼有功民立祠祀之
  孙公祠 在府治西嘉靖中建祀明知府孙锦
  本朝康熙五年知县辛兆蕙重修
  双烈女祠 在邢台县南郭祀明烈女王玉梅张端庄
  广平府
  社稷坛 在府城北门外各州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门外各州邑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各州邑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北门外各州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州邑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各州邑祀同
  关帝庙 在府南瓮城各州邑祀同
  旗纛庙 在广平营各州邑祀同
  火神庙 在府南瓮城曲周县在府馆
  龙王庙 在府城外黒龙潭肥乡在龙潭鸡泽在东门外威县在治西北广平在东关外
  马神庙 在府预备仓前各州邑祀同
  土地祠 在府治内各州邑祀同
  八蜡祠 在府城北各州邑祀同
  东岳庙 在府东瓮城
  漳神庙 在成安县东门外
  河神庙 在府南桥曲周县在东桥
  滏口祠 在府城南名胜志永年县有滏口祠佛图澄传曰石虎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澄诣祠稽首暴露即有二龙降雨祠下
  聪明山神庙 在聪明山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三皇庙 在邯郸县丛台西
  黄帝庙 在磁州城内名胜志黄帝庙在旧滏阳城内世传轩辕氏葬于陵台建庙于此宋大中祥符初赐名先天观
  成汤庙 在曲周县安儿寨
  曾子祠 在威县南关
  冉子祠 在府西瓜井村茅坤有记
  昭公庙 在成安县东北一里
  狐突祠 在曲周县东南旧宇久废今存小像祀之名胜志晋大夫狐突祠在县东南安儿寨
  三忠祠 在邯郸县丛台西南明万历十九年建祀晋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今移建城西东明观
  扁鹊庙 在鸡泽县三陵村
  鲁班庙 在府南关外
  成信侯庙 在肥乡南堡村祀程婴
  赵王庙 在邯郸县东二十里
  平原君庙 在肥乡县南堡村
  望诸君祠 在邯郸县丛台下
  廉颇庙 在府南东家堡一在清河县西南八里三贤祠 在邯郸县旧马神庙内原祀赵蔺相如廉颇李牧今移建南关外増赵奢为四贤祠
  成安君庙 在成安县治西北祀汉陈馀明嘉靖二十年改建
  周昌祠 在磁州城内
  董仲舒祠 在曲周县东北
  増福祠 在府治内曲周在县治东肥乡在县治南鸡泽在西关祀旧邑令李诡祖诡祖家世淄川魏文帝朝仕曲梁时殛狐妖塞横水贻福孔多故作祠祀之唐封増相公元封福善平施公祠因以是名嘉靖中毁淫祠议废后稽功徳存之
  苍龙庙 在磁州西佐里祀隋窦宗
  崔府君庙 在磁州治东北
  李卫公庙 在磁州临水里祀李靖
  李药师庙 在邯郸县来马台相传李靖统军过此白马将军庙 在肥乡县白落堡祀唐将罗诚郡志罗士信俗讹罗成
  吕翁祠 在邯郸北二十里黄粱店内有明世宗御书匾额
  韩昌黎祠 在曲周县马兰村
  宋李靖庙 在肥乡县境内
  仰功祠 在成安县城隍庙左祀宋成安尹冦凖明嘉靖二十五年
  李忠愍祠 一在曲周县学西一在威县治南祀宋侍郎李若水
  程宗二公祠 在磁州儒学东南祀宋磁州守程珦宗泽
  本朝康熙三十七年知州蒋擢重修
  岳忠武王庙 在磁州东门外
  郭守敬祠 在鸡泽县南八里
  五公祠 在清河县新集祀少师夏言御史钱如京刑尚书樊继祖知府华津张希尹
  申端愍公祠 在府治南祀明殉难太仆寺寺丞申佳荫
  本朝顺治九年
  路公祠 在曲周县东关祀明御史路振飞涂公庙 在磁州北五里铺
  本朝顺治六年为巡道剿寇战没
  赠光禄卿涂廓建康熙四十二年知州蒋擢重修大名府
  社稷坛 在府西郭各州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城南各州邑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各州邑祀同
  郡厉坛 在府北郭各州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州邑祀同
  城隍庙 在府治西南各州邑祀同
  关帝庙 在府城内万历二十一年建各州邑祀同旗纛庙各州邑祀同
  火神庙各州邑祀同
  龙王庙 在大名县东十八里
  白龙王庙 在魏县城东南新漳河西宋县尉陈尧佐撰碑记一在罗儿庄唐太宗敕封有碑记
  马神庙 在府西北隅各州邑祀同
  八蜡祠 在马神庙东各州邑祀同
  文昌祠 在府学各州邑祀同
  东岳庙 在大名县城内东北
  江渎广源王庙 在清丰县南十五里
  泉源祠 在清丰县东北三十里
  江渎庙 在魏县双井集
  漳神庙 在魏县东郭外
  灵津庙 在开州西南宋孙洙灵津庙记元丰元年曹村新堤成赐堤名曰灵平庙曰灵津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颛顼庙 在开州西寰宇记临河县颛顼庙太和四年立干徳六年重修今废
  仓颉庙 在南乐县西三十五里塜上明崇祯九年重建
  虞舜庙 在开州东郭里
  双忠庙 在长垣县南关祀夏关龙逢殷比干比干庙 在长垣县西南魏楼村
  周文王庙 在开州龙城村
  卫灵公祠 在长垣县南
  柳下惠祠 在开州东北明万历中建
  二贤祠 在东明县西北二十里明嘉靖间居民掘地得石碣上书闵子骞公西华之祠知县沈大楠请修二贤祠春秋致祭县志祠旁有二贤塜
  子路祠 在开州北戚城又有祠在长垣县蒲城镇蘧公祠 在长垣县南街旧为子路祠明嘉靖中改祀蘧伯玉于此寰宇记长垣县蘧伯玉祠在县东七里祠在墓侧
  晏平仲祠 在长垣县东四十里
  魏武侯祠 在府城东十里
  西门豹祠 在府东五里
  齐王庙 在南乐县东罗疃村唐开元时建清丰亦有之
  孝元后祠 在府东北堤上祀汉王皇后
  赵文君祠 在魏县东南二十三里祀汉令赵夔束晢庙 在府城东六十里束馆镇上明成化八年元城知县段正重修
  张清丰祠 在清丰县南郭外清丰隋时孝子明嘉靖中知县沈炼建有吕时中记
  三贤祠 在旧府城文庙东祀唐魏徵狄仁杰宋韩琦
  崔府君庙 在长垣县西三里耿村明正统间建狄梁公祠 在府城南郭名胜志祠有唐碑二一为李邕文张继处书一为冯宿文胡证书又有祠在魏县东南
  南将军庙 在清丰县北门外祀唐南霁云茅坤有记
  忠孝祠 在大名县艾家口河岸知县李本意建祀唐魏博节度田弘正暨子布
  四贤祠 在府城内祀狄仁杰韩琦寇凖刘安世万历间増建一祠东祠祀狄韩寇三公并文潞公为四贤祠西祠专祀刘忠定公今移洪济桥北李总制废祠
  莱公祠 在开州东郭御井旁
  回隆庙 在魏县西南名胜志俗传宋真宗北征至此回銮因名回龙讹为隆也
  宋康王庙 在清丰县东南二十五里世传康王质于金间道奔还跨泥马渡河于此土人祀之
  程明道祠 在开州城内
  张梦山祠 在南乐县南二里祀元处士张淳额苏伦大官人祠 在开州由义坊额苏伦元人屡立战功世祖器重尝称为大官人时开州有大狱株连千馀家公为剖辩得雪至元初散军卫于河北民被其虐公悉绳以法开人感而祀之
  郭忠烈祠 在开州由义坊续文献通考元郭嘉尽忠所事洪武初旌其忠烈命有司立祠春秋致祭
  忠义祠 在南乐县东知县王邦恭建祠祀殉难武举霍贯道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县方元启重修
  魏介肃公祠 在南乐县学西明万历四十七年敕建祀佥都御史魏允贞
  沈青霞祠 在清丰县北郭祀明知县沈炼
  宣化府
  社稷坛 在府城西北各州邑祀同
  风云雷雨坛 在府城东各州邑祀同
  先农坛 在府城东各州邑祀同
  郡厉坛 在府城东北各州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州邑祀同
  城隍庙 在府城内明洪武二十八年宣徳元年重建各州邑祀同
  关帝庙 在府城内明正统七年各州邑祀同
  旗纛庙 在府城内明永乐十七年各州邑祀同火神庙 在府城神仓库明永乐中建各州邑祀同龙神祠 在府城弥陀寺街西明正统元年建马神庙 在府城东各州邑祀同
  八蜡祠 在府城外东南明成化二年各州邑祀同文昌祠 在府学内明天顺四年各州邑祀同
  五岳庙 在赤城县云州堡
  东岳庙 在府城明正统五年
  本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府申竒贵重修
  北岳庙 在府城广灵门外北山上明弘治年建药王庙 在延庆州治北
  河神庙 在保安州南郭外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知州杨汝楫重建
  水母庙 一在独石一在马营一在长安岭
  温泉神庙 在赤城西温泉上明正统六年重修独石神庙 在赤城县北独石城南明正统七年建祀土神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州邑祀同
  轩辕庙 在独石水经注涿鹿城东一里阪泉上有黄帝祠宣镇志在桥山后魏天兴中建兴光元年诏修之
  舜祠 在延庆州历山
  武庙 在龙门县城内
  武成王庙 在府城内
  本朝康熙十八年总兵闫可权重修怀来县庙在东门
  
  狐突庙 在怀来县东门外畿辅旧志祀龙神或湖渎讹呼也
  三灵侯祠 在保安州玉皇阁下
  秦王次仲庙 在延庆州大翮山
  汉文帝庙 在蔚州南关辽穆宗建
  崔府君庙 在矾山金太和八年
  许旌阳祠 在府城军器局南明崇祯十五年守道何谦建
  三贤祠 有三一在独石一在云州一在龙门褒忠祠 在府城内明嘉靖七年敕建祀功烈节义诸武臣薛禄谭广等许成名有记
  显忠祠 在怀来县建祀曹鼐等忠烈三十六人明万历末兵备道胡思伸重修
  愍忠祠 在怀来县祀潘忠颜保安人明万历癸丑进士官辽东监军佥事战没其弟宗舜奏请赠光禄少卿赐谥节愍立祠春秋致祭
  表忠祠 在怀来县祀沈炼任锦衣卫经历忤严嵩谪戍保安卫寻遇害长子襄奏赠光禄寺少卿立表忠祠春秋致祭
  义烈祠 在赤城县北云州堡祀守备孙刚少监谷春等九十馀人明正统十四年建叶盛有记
  满毅愍祠 在宣化县南郭崇祯二年敕建祀殉难总兵满桂
  忠义祠 在府城内
  本朝顺治十八年建祀明殉难巡抚朱之冯及生员姚
  时中礼部侍郎王崇简有记
  祀功祠 在保安州治西旧为怀隆兵备道吴嘉会粟米禄开渠利民民立祠祀之后兵备道张经世及州守李𢘆茂胡士栋有治行亦入祠祀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知州杨汝楫重建祠合祀五十年知州梁永祚以前牧阎生斗殉节亦立主祠中
  昭徳祠 在府城内嘉靖二年建祀李仪罗亨信李秉叶盛秦纮张锦李介杨谧陈纪马中锡雍泰王云鳯十二人吕柟有传叙
  节孝祠 在怀来县明万历间为孝子王道成妻孝妇李氏建
  易州
  社稷坛 在州西关外一里各邑祀同
  山川风云雷雨坛 在州东关外一里各邑祀同
  厉坛 在州东关外各邑祀同
  城隍庙 在州署东各邑祀同
  马神庙 在州署仪门西南各邑祀同
  旗纛庙 在州署东南
  武安王庙 在州署北
  龙王庙 在州西关
  泰山行祠 在广昌县东关外
  召公祠 在州署东北
  四贤祠 在州南祀郭隗乐毅剧辛邹衍像系刘銮塑技极精巧元郝经碑记
  樊将军庙 在州城东
  萧曹祠 在涞水县东
  严子陵祠 在涞水县北
  昭烈帝庙 在涞水县东
  李靖庙 在涞水县南
  三忠祠 在州西北紫荆关明额森入犯都御史孙祥太监阮尧民都指挥韩清死之奉敕建祠
  双节祠 明正徳间霍恩任上蔡令与妻刘氏死节奉敕建祠州署东南以祀之
  冀州
  社稷坛 在州城西里许各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城南里许各邑祀同
  先农坛 在州城东各邑祀同
  郡厉坛 在州旧城内东北隅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邑祀同
  城隍庙 在州治西各邑祀同
  关帝庙 一在州治东明永乐四年建一在西关外
  本朝顺治十五年重修一在西关瓮城内顺治十六年
  各邑祀同
  旗纛庙各邑祀同
  火神祠各邑祀同
  马神祠 在州治西北太仆寺右各邑祀同
  八蜡祠 在州南关外各邑祀同
  文昌祠各邑祀同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邑祀同
  太公庙 在枣强县西郭外明万历中建史称吕尚困于棘津棘津枣强古邑名也太公避纣筑卖浆台迄今有遗址焉
  南宫子祠 在南宫县文庙东祀南宫适
  本朝顺治十六年邑人杜镇重修
  扁鹊庙 在南宫县鹊山
  张耳祠 在州南门内宋太祖建隆中建元末毁于兵遗址尚存后为二郎庙
  董子祠 在枣强县治西祀汉儒仲舒
  光武庙 在南宫县东门外
  四公祠 在新河县祀汝廸蔡懋照马廷楠陈士秀各有记
  萧晏二公祠 在冀州城西一里高原上按萧公名伯轩宋新淦人明封水府灵通广济显应英佑侯晏公名戌子元临江人明封平浪侯先是明成化六年大水冲城知州胡瑛呼神求救水退城全次年构庙于此明成化十八年滹沱河溢水冲城坏知州李徳美跪祷间适有麦秸顺流而下与所塌城楼土石并塞由是水不入城因重新之
  本朝顺治间知州王来泰复加修葺
  李孝子祠 在武邑县岳庙东祀元孝子李璋刘公祠 在南宫县东祀前令刘镒
  段公祠 在枣强县西郭外祀明知县殉难段世高正徳辛未建有李时记郡志作段豸邑志作段世高
  贞烈祠 在南宫县东郭外
  烈女祠 在南宫县东岳庙西
  赵州
  社稷坛 在州西郭各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南郭东隅各邑祀同
  先农坛 在州东郭各邑祀同
  郡厉坛 在州北郭各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邑祀同
  城隍庙 在城西北各邑祀同
  关帝庙 在州治西各邑祀同
  旗纛庙各邑祀同
  火神庙各邑祀同
  龙井庙 在州北一里金大定四年州民李通建明正统五年判官章纶重修井旁有二庙相并俗呼双庙祷雨多应
  五龙祠 在宁晋县南八里高荘村
  马神庙 在州南门外东隅明成化二年各邑祀同八蜡祠 在州南门外各邑祀同
  文昌祠 在州南城各邑祀同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邑祀同
  廉蔺祠 在州东南望汉台西明崇祯中建
  三灵侯祠 在宁晋县南门外志云祀周諌大夫唐葛周三人未详何名
  汉高祖庙 在临城县西北鹁鸽井
  光武庙 有四一在州境一在柏乡县北十四里元和志汉世祖庙一名坛亭即世祖即位处之千秋亭也后建庙于此一在高邑县西北十二里一在宁津县南陈村
  耿纯祠 在州北龙村明弘治间知州张清于纯墓前建
  崔府君庙 在柏乡县西南
  显惠孙公祠 在宁晋县北关迤西祀元兵部尚书乐安郡侯孙瓒元末贼帅将屠邑过丁桥忽双鲤跃桥上应贼梦中所见复见公神现空中贼惧而去邑民感而祀之
  曹文忠公祠 在宁晋县东四里洨水上祀明少傅大学士曹鼐邑人蔡叆建
  于世恩祠 在高邑县赵南星为记
  仰徳祠 在州治左明弘治中士民为知州何濬建有大理王鉴之记
  深州
  社稷坛 在州西郭外南隅各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南郭外西隅各邑祀同
  先农坛 在州东郭各邑祀同
  郡厉坛 在州北郭外西隅各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邑祀同
  城隍庙 在州治东各邑祀同
  关帝庙各邑祀同
  旗纛庙各邑祀同
  火神祠 在州南郭各邑祀同
  马神祠 在州治西南隅各邑祀同
  八蜡祠 在州西郭外各邑祀同
  文昌祠 在州学内各邑祀同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邑祀同
  光武庙 在武强县东唐王村
  冯母庙 在饶阳县治西祀汉冯异母始建无考明万历中知县翟燿重修
  姚期庙 在饶阳县小韩村
  忠烈祠 在州西门外明崇祯十六年建祀赠太常卿知州孙士美知州李烛州判刘沛然吏目朱春芳熊国俊学正任尹训导刘名言侯度昭王孟夏两庑祀举人吕叔成王呈贞田如墉王荫昌田如坻田如阜
  孔公祠 在安平县治东明崇祯十一年建祀殉难知县孔闻校并乡勇二十八人
  圣姑庙 在安平县城北神女台上县志姑姓郝至孝不嫁以养亲卒后屡著灵异因庙祀之
  定州
  社稷坛 在州城西各邑祀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州城南各邑祀同
  先农坛 在州城东各邑祀同
  郡厉坛 在州北门外各邑祀同
  里社乡厉二坛 在各里各邑祀同
  城隍庙 在州治北各邑俱在城内
  关帝庙 在州治南洪武六年各邑祀同
  旗纛庙 在卫治东偏各邑祀同
  火神庙各邑祀同
  马神庙 在州治南各邑祀同
  八蜡祠 在州城东门外明成化二十年各邑祀同文昌祠 在文庙左明宣徳十年建万历三十一年重修各邑祀同
  北岳庙 在曲阳城西汉书郊祀志神爵元年祠北岳常山于上曲阳府志庙距恒山百馀里唐贞观间建于祠望而祭之庙有唐碑五宋庆历八年安抚使韩琦领定州事游君开重修立碑明洪武间定为北岳恒山之神去宋元封号
  龙王庙 在州北城上万历四十四年知州宋子质移城内北隅旁有八角井时适旱祷之立应是岁大熟
  利民侯祠 在曲阳县少容山祀山神县志宋治平熙丰中祈祷辄应定州路安抚条其事奏请于朝锡爵利民侯
  名宦祠
  乡贤祠二祠各邑祀同
  忠孝祠
  节义祠二祠各邑祀同
  廉颇庙 在州城南五十里廉台村一在饶阳县东二十五里
  纪信庙 在州南
  汉光武庙 在州治东鸡鸣台三十五里
  阳城祠 在定州东一里明弘治中知州李梦熊建韩魏公祠 旧祠在定州名宦琦尝帅定民感其徳立祠祀之新祠一在州东北众春园遗址明万历十九年知州唐祥兴建一在州治后万历四十四年知州宋子质建续阅古堂设公木主事之
  苏文忠公祠 旧祠在州文庙左宋元祐中轼尝知定州民立祠以祀新祠在新建韩魏公祠左明万历四十五年知州宋子质建
  鲍侯祠 在曲阳县治西明万历年建祀知县鲍献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一
  寺观
  顺天府
  慈仁寺 在广宁门内大街明宪宗为孝肃周太后弟吉祥建有二松相传金时植后有毘卢阁左有槐树又有辽乾统三年尊胜石幢尚在析津日记俗呼报国寺盖先有报国寺在寺西北隅也每月朔望二十五日有市甚盛
  海会寺 在府东南明穆宗受釐之地万历中増修愍忠寺 在府西南唐贞观十九年太宗悯东征士卒于幽州城内建悯忠寺中有高阁谚云悯忠高阁去天一握是也东西有砖塔高可十丈云是安禄山史思明所建又有唐重修舎利记二苏灵芝行书宝塔颂俱存
  本朝康熙年
  圣祖御书匾额曰大雄宝殿曰觉路津梁曰不二法门曰藏
  经阁凡四处
  观音寺 在府西南五里玉河乡中有杭州上天竺观音大士古像明天顺成化间相继重修
  本朝康熙年
  圣祖御书寄兴高远四字
  仙露寺 在府南菜市西地名千邑辽时建功德寺 在府西即元䕶圣寺也有古台三相传元主游乐更衣处
  清化寺 在府东明宣德壬子建正德癸酉重修隆善寺 在府西北明宣德中建赐额
  大慈恩寺 在府西海子上旧名海印寺明宣德四四年重建改今名
  灵云寺 在府南十里明天顺元年赐额大觉寺 在府西北三十里明宣德二年改建正德十三年重修
  法林寺 在府西南十二里旧名竹林寺明景㤗四年改建
  净明寺 在府西南三十里明宣德八年改建宝林寺 在府西南四十里明正统二年改建万福寺 在府西南五十里明正统二年改建清凉寺 在府西三十里旧名卢师寺明正统十一年改建
  五华寺 在府西四十里旧名圆殿寺明宣德三年改建后又改广惠寺
  法海寺 在府西四十里旧名龙泉寺明正统四年改建
  本朝顺治年
  世祖御书敬佛二字
  广通寺 元为法正寺在府西北二十里明正统五年重修
  寿光寺 在府西北三十五里旧名震音寺明正统十三年改建
  碧云寺 在府西元耶律阿勒锦建明正德十一年内监于经拓之为寺岩下有泉从石罅中出淙淙若琴筑亭曰听水佳处亭前有池种白莲百本池边修竹成林明神宗题水天一色
  本朝康熙十七年
  圣祖御书激湍二字
  戒坛寺 在府西西山最深处唐武德中建旧名慧聚明正统间易名万寿
  本朝康熙十七年
  圣祖御书清戒二字赐焉
  按辛斋诗话西山岩麓无处非寺游人登览类不过十之二三尔王子衡诗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何仲默诗先朝四百寺秋日遍题名郑继之诗西山五百寺多傍北邙岑其后増建益多难更仆数今止就耳目所最著者
  标出馀不悉载
  明因寺 在天坛北明天顺中建中有释贯休所画罗汉十六轴董其昌书佛成道记
  慈源寺 在三里河南明正统初建成化中重修天庆寺 在慈源寺西原辽永泰寺元至元壬申重建明宣德中重修
  安国寺 在天庆寺西明天顺元年
  竹林寺 在宣武门外辽清宁八年楚国大长公主舍私第为之赐名竹林
  长椿寺 在宣武门外西南明万历四十年孝定皇太后建以居水斋禅师寺有渗金多宝佛塔高一丈五尺
  千佛寺 在德胜门北明万历初孝定皇太后建广恩寺 在德胜门辽为奉佛寺在白云观西南明正统间改建
  真觉寺 在阜城门外明永乐中建成化九年诏累
  石台高五丈上列塔五各高二丈
  双林寺 在阜城门外二里明万历四年建慈慧寺 在阜城门西二里万历八年蜀僧愚庵创后有蜘蛛塔蜀太史黄辉有碑记其事
  慈寿寺 在阜城门外八里庄明万历丙子为慈圣皇太后建赐名慈寿敕大学士张居正撰碑有塔十三级又有宁安阁阁榜慈圣手书后殿有九莲菩萨像
  定慧寺 在阜城门外八里庄西康熙年
  圣祖敕建
  广通寺 在西直门外康熙年
  圣祖敕建
  御题匾额曰抱荃恩曰息心净行曰慈灯普照凡三处万寿寺戒坛 在西直门外七里广源闸之西明万历五年建即唐聚慧寺寺悬永乐时所铸大钟内书华岩八十一卷名曰华岩钟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敕修
  御制碑文禁止采凿煤窑勒石以垂不朽焉
  应真寺 在西直门外旧名五塔寺康熙年重修极乐寺 在西直门外高梁桥四三里元至元间建韦公寺 在左安门外二里明正德时常侍韦霦建亦名宏善寺
  法藏寺 在右安门外东南隅旧名弥陀寺金大定中建明景泰二年改建今名北地多风故塔皆实惟此寺弥陀塔可登
  天宁寺 在广宁门外元魏孝文时建名光林寺隋仁寿间曰宏业寺建塔藏舎利唐开元中改曰天王寺金大定中改大万安寺明宣德中改天宁寺正统中改万寿戒坛今仍名天宁寺内有塔高十三寻四周缀铎以万计音无断绝
  清梵寺在
  畅春园东康熙年
  圣祖敕建
  御题匾额
  漙仁寺在
  畅春园西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敕建
  御制碑文以纪焉
  恩佑寺在
  畅春园东北隅雍正元年
  佛泉寺 在黒龙潭西旧名大觉寺雍正二年
  敕重建
  赐额佛泉
  弘光寺 在香山明宣德中内侍郑同建同高丽人仿其国毘卢殿制作圆殿门内松径盘折最为幽胜
  本朝康熙年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慈云常荫一曰光明三昧
  延寿寺 在韩家山明永乐时内臣刚铁靖难葬此显应寺 俗呼皇姑寺明正统八年驾出紫荆关亲征额森陜西吕尼叩马谏而死及复辟乃为建寺赐额保明寺
  本朝康熙年
  圣祖敕修
  御制碑文勒石以纪
  御题匾额曰杖泉花雨曰水心柏子曰挂衲翻经凡三处香山寺 在宛平县香山金大定中建明正统间内侍范宏重修或云即金章宗会景楼也山有祭星台䕶驾松梦感泉皆章宗遗迹有二碑载辽中丞阿勒锦舍宅始末左侧有轩明神宗题曰来青轩
  本朝康熙十六年
  圣祖御书普照乾坤四大字后有藏经阁
  圣感寺 在宛平县平坡山上元建平坡寺明宣德中改名圆通
  本朝康熙十六年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圣感一曰敬佛一曰制毒龙复御制碑文以垂不朽
  按缑山集由常明庵出杏子口至平坡寺所谓卢师清凉翠微善应灵光诸寺皆在焉
  嘉禧寺 在宛平县杏子口西又东三里有福田寺潭柘寺 在宛平县潭柘山相传本青龙潭开山时青龙避去潭平为寺燕人谚云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天府广记云即晋之嘉福唐之龙泉寺也亦名岫云寺
  本朝康熙年
  圣祖敕修
  御赐匾额曰清浄庄严曰天王殿曰毘卢殿曰戒坛曰大悲坛曰翠嶂丹泉曰香林净土曰倚松恬澹曰松竹清泉曰松竹幽清凡十处
  华严寺 在宛平县裂帛泉南左有洞曰翠华中有石床可憩息明正统中建
  玉泉寺 在宛平县玉泉山又西有补陀寺北有金山寺
  寿安寺 在宛平县寿安山本唐兜率寺殿前有二娑罗树相传来自西域元至治元年建中有卧佛二亦名卧佛寺
  栖隐寺 在宛平县仰山金大定十二年
  昊天寺 在宛平县西金大定四年建明正统四年王振修改名隆恩寺
  鹫峰寺 在宛平县西城墙畔即唐淤泥寺鹫峰者唐僧之号也有贞观二十二年唐人所书心经石刻尚存旧供旃檀佛相以异著闻元学士程钜夫有记今在
  皇城内旃檀寺中
  法云寺 在宛平县金山口二十里妙高𡶶下寺有双泉汇于方塘曰香水金章宗设八院之一也草际有碑题香水院三字尚存
  圆教寺 在宛平县西城康熙年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日映金云一曰真如境
  弘恩寺 在良乡县康熙五十六年
  圣祖御书匾额曰大愿慈航复
  御题七言律诗一首勒石以纪
  寿因寺 在良乡县康熙五十七年
  圣祖御书匾额一曰花台止水一曰大悲慈航
  天王寺 在良乡县治东南置僧会司于内䕶国寺 在良乡县琉璃店东北
  三佛寺 在固安县治西置僧会司于内龙泉寺 在固安县知子营
  精严寺 在永清县北街置僧会司于内三塔寺 在永清县城外东南唐时建武后时石幢尚存
  隆庆寺 在永清县西辽乾统九年
  定觉寺 在东安县西北七十里常道乡唐垂拱三年赐额辽天庆间复建金大定元年重修
  广善寺 在东安县治即唐灵应寺明宣德中重建正统十四年赐额
  宁国寺 在东安县留犊里金大定二年
  净安寺 有二一在东安县惠化乡明宣德八年建一在通州治东南金大定十三年建明万历间修
  广严寺 在东安县西邑人孟仕仲舍宅改创明崇祯十四年
  本朝康熙十年重修
  灵岩寺 在东安县东北五十里凤河之南金大定五年僧洪宝建
  隆兴寺 在香河县治西
  本朝康熙八年重修
  铁佛寺 在香河县东南
  靖嘉寺 在通州治东旧名慈恩寺元至元二年建明初置僧正司于内
  佑圣教寺 在通州旧城内西北隅浮图十三级创于唐贞观七年历五代辽金元而始成为州之巨观
  宝通禄寺 在通州新城南门外明天顺七年重建赐额
  太平寺 在通州新城西门外元至正时重修给孤寺 在通州城东元至正间建
  广济寺 在宝坻县西街置僧会司于内洪福寺 在宝坻县平正桥西北古刹也层阁高耸虬松远荫渠水经其前
  香岩寺 在昌平州永丰屯旧名弥勒院
  本朝康熙五十九年重建改今名殿中
  圣祖赐额菩提二字复
  御制碑记
  敕侍读王图炳书以勒石焉
  瑞光寺 在昌平州治后明成化十年建神寿寺 在昌平州新城内
  昭圣寺 在昌平州治西北唐乾符中建普云寺 在昌平州西北汤峪川辽天庆间建香水寺 在昌平州西南汉建武五年建上方寺 有二一在昌平州南一在州境驻跸山上有十八盘
  流沙寺 在昌平州巩华城北门外元皇庆中建游觉寺 在昌平州汉中兴时建
  圣寿寺 在昌平州东北唐乾符六年建法华寺 在昌平州东北四十里银山铁壁之麓一名大延圣寺金天会三年建明正统十二年重修
  宝云寺 在昌平州驻跸山
  昭化寺 在昌平州南五十里玉泉山山麓泉石清洁可爱
  铁壁寺 在昌平州银山铁壁下
  龙兴寺 在密云县北唐时建元大安中重修俗名锤塔寺明洪武十六年置僧会司于内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
  圣祖赐额龙兴寺
  御书匾额庙前曰洛伽仙境正殿曰般若相真武阁曰神武
  
  御书房曰横翠凡四处
  香岩寺 在密云县东二十五里元至正中建内有银杏一株俗名白果
  大安寺 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旧名白猿院北齐五年建金承安四年重修
  普济寺 有二一在密云县东北八十里辽天统五年建靖宁二年重修内有显公和尚祠一在霸州东门外元至正二年建置僧正司于内
  观鸡寺 在密云县东北一百八十里雾灵山下有观鸡仙人迹
  砙堂寺 在怀柔县东八十馀里汉时建名昙泉寺明正德已邜改今名
  资福寺 在怀柔县北十五里红螺山麓旧名大明寺金皇统初建明正统中重修
  定慧寺 在怀柔县北十八里山麓寺中建万寿齐天二塔今塔废
  福聚寺 在涿州北挟河村康熙五十四年
  圣祖赐额六十年重修
  敕内阁学士蒋廷锡撰文立石以纪
  云居寺 在𣵠州东北隅内有浮图高二十馀丈周围三十馀步
  智度寺 在涿州云居寺前内有浮图高二十馀丈周围三十步又一台高二丈广百五十步唐时建碑刻尚存
  普寿寺 在𣵠州东三里一名清凉寺内有浮图高
  十丈又一台高二丈馀周围二百步
  延寿寺 在涿州北十里湖梁店明万历三十四年僧道安建置僧正司于内
  福胜寺 在房山县东北明洪武间建置僧会司于内
  木岩寺 在房山县西南十八里梁天监中建明嘉靖中重修
  上方寺 在房山县南五十里即兜率寺两崖之间凿石为磴攀絙而上山𡶶环列绝顶有泉如斗汩汩不穷
  宝岩寺 在房山县瓦井村
  云居寺 在房山县石经山下寺有唐开元十年石浮图铭开元二十八年山岭石浮图后记今并存南麓即西天寺塔下有石经窟其后则香树林
  灵集寺 在文安县庄头村内有浴佛庵藏经阁后有汉时古桧二株
  兴国寺 在文安县柳河
  观音寺 在大城县城内西北坊明正统中立僧会司宏治己丑重修
  海月寺 有二一在大城县南四十里李坦镇明成化二十年建一在县北十五里楼堤村明嘉靖二十五年
  独乐寺 在蓟州治西始建未详辽时重修中有杰阁设十一面大士像
  云泉寺 在蓟州城东南十里
  香林寺 在蓟州城北二里翁同鹅泉流峙左右为蓟之最胜处
  千像寺 在蓟州北二十里九华峰下唐开元中建于石上刻千像故名又名祐唐寺
  云罩寺 在蓟州盘山之巅旧名降龙庵唐道宗太师建明万历赐今名东岭有舎利塔又有黄龙祖师殿每岁除有佛灯之异
  本朝康熙十七年
  御书盘山秀峰四字
  普济寺 一名甘泉寺在蓟州中盘唐太和中僧晓芳结茅于此辽金元重修
  本朝康熙中僧明徳増葺
  圣祖有事
  园陵尝驻跸于此题诗中盘因勒石于殿左侍郎沈荃碑
  
  感化寺 在盘山旧名宝积寺唐贞元中建明成化年赐名广济寺
  天成寺 在盘山唐建辽名福善寺
  香水寺 在盘山唐建有卢纶碑记
  双峯寺 在盘山有石碣载唐贞观中尉迟敬德监造明万历中重修
  云静寺 在盘山原名静业庵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
  圣祖敕赐为云静寺净室内奉
  御书清风二字
  万松寺 在盘山原名李靖庵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
  圣祖敕赐为万松寺
  盘谷寺 在盘山即青沟禅院康熙十年僧智朴建中有秋月堂侍郎沈荃书四十三年
  圣祖敕赐为盘谷寺
  正法寺 在中盘康熙年僧大博修葺殿前有
  圣祖御书碑方丈
  御书门外一峯四字
  少林寺 在中盘元至元时建明成化嘉靖年修
  本朝康熙年僧本住増葺
  开仁寺 在热河小南门康熙年
  圣祖赐额
  静妙寺 在热河蓝旗营康熙年
  圣祖赐额
  安禅寺 在热河十八里汰康熙年
  圣祖赐额
  星龛岩寺 在热河小营康熙年
  圣祖敕建大殿
  御书星龛岩三字
  峭壁寺 在热河化育沟康熙年
  圣祖御书匾额正殿曰天半香林八角亭曰森万象穹览寺 在热河哈喇河北康熙四十三年
  圣祖赐额有
  御制碑记近寺又有琳霄观坊楼上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兴州胜境一曰紫塞春台
  溥仁寺 在热河河东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赐额复
  御制碑文勒石以纪
  菩萨寺 在热河广仁岭殿中有
  圣祖御题匾额曰妙德慈光
  临泉寺 在平谷县东高村东辽时建嘉靖二十七年重修俗称高村寺
  香岚寺 在平谷县渔子山寨南二里金明昌三年建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俗称独波峪寺
  慈福寺 在平谷县山东庄西北十五里明正统九年正德四年重修俗称山东寺
  禅林寺 在遵化州五峯山殿角有碑剥蚀犹姚秦时重修文也姚秦称瑞云山云昌寺辽改今名山畔悬石曰鸡鸣石近寺古松夹径极峯岭溪壑之胜
  福泉寺 在遵化州西北唐贞观年建今呼为汤泉寺
  资福院 在安定门外康熙六十年
  圣祖敕建
  御制碑文以垂不朽
  慈育院 在宛平县
  圣祖御题匾额一曰慈育群生一曰鹿苑星龛
  广福禅院 在东安县西北五十里金天会中建大悲禅院 在东安县阎家垈金天会六年修石镫庵 在府西南隅旧名吉祥寺明万历丙午重修掘地得石幢式如镫台上刻唐人所书般若心经一部改名石镫庵
  晋阳庵 在宣武门外有古铜大士像高三尺馀下有款识云大唐贞观十四年尉迟敬德监造后移受水塘古佛庵庵坏移稽山会馆
  摩诃庵 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明嘉靖丙午建雀儿庵 在潭柘寺后金章宗弹雀于此即行幄建庵
  圣水庵 在遵化州南
  清芳庵 在
  圆明园东雍正元年
  敕建
  天仙庙 在
  圆明园西雍正元年
  敕建
  玉皇庙 在宛平县
  圣祖御书匾额曰万象同瞻
  碧霞元君庙 在左安门外东南弘仁桥明成化中建
  按都人最重元君庙其在西直门外万泉庄者曰西顶康熙四十七年
  圣祖敕修
  赐额广仁宫在永定门外者曰南顶在草桥者曰中顶在东直门外者曰东顶在安定门外者曰北顶各府州邑皆立祠祀遵化州景忠山元君庙
  世祖敕修怀柔县𩫶髻山元君庙康熙四十三年世祖御书匾额曰敷锡广生五十二年复建玉皇阁御书匾额曰清虚真宰俱有
  御制碑文勒石以纪此外则涿州之北关春秋庙会男女奔
  趋络绎素称最胜
  龙尊王佛庙 在昌平州汤山中
  圣祖敕建有
  御制碑记
  元灵宫 在
  南苑顺治年
  世祖敕建
  朝天宫 元之天师府也在府西明宣德间改建凡大朝贺于此习仪
  灵济宫 在西长安门稍北明永乐十五年文皇有疾梦二真人授药疾顿瘳乃敕建祀封玉阙真人金阙真人有英宗御制碑记
  崇真万寿宫 在府南蓬莱坊元至元中建赐额俗名天师庵
  灵佑宫 在府南山川坛后
  昌运宫 在南直门外 御河桥南康熙五十二年重修
  瑞云宫 在房山县西北二十馀里金太祖陵侧今圮遗址尚存
  隆阳宫 在房山县西南石窝店南明时建
  神乐观 在天坛西南明永乐十八年建处乐舞生之有事于郊庙者领以提点知观隶太常寺
  延祐观 在府东明洪熙七年建
  崇祯观 在府正东坊明内监张政舍宅改建正统十四年赐额
  清虚观 在府北日中坊明景泰二年建相近有广福观
  五岳观 有二一在府北明宣德中建一在文安县东
  白云观 在府西南西便门外旧名太极宫金时建太祖闻东莱邱处机有道行召对皆敬天爱民之言太祖嘉纳之命居于此改名长春宫明正统间重修改今名都人正月十九日致酹祠下谓之燕九节
  圣祖赐额曰紫虚真气曰大智宝光曰驻景长生曰琅简真
  庭凡四处
  玉虚观 在府西北十五里明正统时总兵石亨捐建
  灵应观 在玊泉山东南依崖壁间为之前累石为台台下甃方池池上有小室揭曰灵渊又前有小溪环抱景最幽奇
  佑民观 在通州张家湾内有玉皇阁明嘉靖十四年从道官周从善请赐观名佑民阁曰锡禧
  庆峯观 在密云县南元时建明洪武十六年道人郭东峯重修
  清都观 亦名洞真观在密云县西北十里金大安
  二年道士杜宗道建元至元时改为洞真宫明洪武二十一年置道录司居者百馀人
  霞峯观 在密云县北四十里元初道士魏志和建延祐五年周道昌重修
  栖云观 在蓟州盘山紫峯下爽垲明秀号曰中盘延祥观 在平谷县东北二十里元至元中邱长春过此观中有枯柏扪之复荣
  永平府
  隆教寺 在府城南一里明洪武初僧吉岩建景泰五年敕赐寺额
  本朝顺治六年都御史蔡士英重修规模壮丽为永平
  第一名刹
  开元寺 在府城南台山上明永乐七年僧洪声建弘治中僧本玉重修
  白云寺 在府城北三十里安山元时建明正统间重修敕赐寺额
  白塔寺 在府城西八里元时建
  宣觉寺 在迁安县东金时建设僧会司于内清宁寺 在迁安县南十五里金时建明正统十年重修
  圣泉寺 在迁安县南龙泉山以祷雨有应而名大云寺 在迁安县西南唐时建中有大松生于石井
  金山寺 在迁安县西北金山下临滦水晩霞掩映色如浮丹
  开福寺 在迁安县北明宣德中建
  松棚寺 在迁安县之白道子岭有古松荫亩许故名
  秋月寺 在抚宁县北天马山西岭上明嘉靖中建山旧无泉邑人杨尔祚创僧舎凿井得泉有二鱼纯白立石纪之
  金峯寺 在抚宁县北明正统四年
  望海寺 在抚宁县东南五十里山崖傍凿有佛像三
  云崖寺 在抚宁县东北五十里卧龙滩之滨崇兴寺 在抚宁县山海关西北
  温泉寺 在山海关西三十五里有温泉因名源影寺 在昌黎县治西北二百步不知所始中有塔有井井在塔下其水独重而甘
  道者寺 在昌黎县西北道者山
  休凉寺 在昌黎县北仙人台西上水岩有天池冬夏不竭
  仙化寺 在昌黎县北上水岩前井儿峪松柏若海涛万顷其突如盘谷群峰环之
  宝峰寺 在昌黎县北八里俗名水岩寺有唐佛顶尊胜幢记开元灌顶国师不空奉诏译辽保宁元年立石
  广福寺 在滦州南门外金大定中建
  法宝寺 在滦州南十里辽时建
  莲台寺 在滦州南二十里唐时建
  白马寺 在滦州南二十里金大定中建
  延庆寺 在滦州南三十里唐时建
  清水兴国寺 在滦州南五十里元至正中建胜岩寺 在滦州南五十里元至顺中建
  云居寺 在滦州西南四十里金大定中建
  毕家寺 在滦州西南七十里辽乾统中建
  寿圣寺 在滦州西南八十里元至正中建
  洪觉寺 在滦州西南九十里金大定中建
  鲁家湾寺 在滦州西南一百里唐时建
  华岩寺 在滦州西五十里辽寿昌中建
  巍峰山寺 在滦州西五十里金时建
  西套里寺 在滦州西七十里辽寿昌中建
  黄土院寺 在滦州西七十里
  风山寺 在滦州西八十里辽时建
  兴福寺 在滦州西九十里金大定中建
  兴国寺 在滦州西一百十里唐时建
  荐福寺 在滦州西北金时建古松二株枝干连属其下可坐百馀人
  偏凉寺 在滦州北五里横山东明景泰中建其寺山水环注林壑幽胜
  福岩寺 在乐亭县西北隅元至元中建
  隆回寺 在乐亭县西南四十里唐贞观中建鹤天寺 在乐亭县西南二十里元至元中建灵泽寺 在乐亭县西二十五里金明昌中建净业寺 在玉田县置僧会司于内
  观音寺 在玉田县东八里独树庄相传建自唐时西南隅有酸枣一株大数十围枯而复荣历久愈茂至今结实离离然
  天宫寺 在丰润县西南三里辽清宁初建有塔一十三级初名南塔院寿昌三年赐额极乐院金与宋修好行府悉寓于此天会五年敕加天宫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重修
  弘法寺 在丰润县治西唐显庆元年建明初有古钟甚大自还乡河流下居民取之建楼悬之今置僧会司于内
  甘泉寺 在丰润县北二十里元至正中修
  观鸡寺 在丰润县北四十里寺内大堂可容千僧翠峰寺 在丰润县北五十里水潞村金贞祐初建中有二石柱雕八龙天将雨龙头晶晶有水珠居民遇岁旱辄往占侯
  通明宫 在迁安县东三里元时建明景泰中千戸侯贺増修弘治中道士金得长薛洞庭重修
  栖云宫 在迁安县西三十里唐贞观时建
  紫阳观 在府治东南
  昊天观 在迁安县东南隅明洪武初道士杨柏川建万历间指挥彭万里重修设道会司于内
  上清观 在迁安县西北一百里宋时建
  寻真观 在抚宁县北二十里桃花峪内有紫霞洞小蓬莱阁每花时游观者无虚日
  保定府
  永宁寺 在府治南元中统二年建贮佛经五百卷清觉寺 在府治东南元至元间建置僧纲司于内崇庆寺 在府城北关外元至正中建东庑下有大槐可十围元时所植
  净土寺 在府治西创建无考
  灵雨寺 在府治西关外
  延庆寺 在清苑县东闾村汉永昌中建
  寿圣寺 在清苑县百冢村北齐建原额智云宋改今名
  大觉寺 在满城县北金天会中僧圆宗为庵奉母大定间拓为功徳院明洪武初易名曰寺置僧会司于内
  石佛寺 在满城县南唐贞观中建
  环山寺 在满城县北元至元中建
  龙泉寺 在满城县东故老相传建自隋唐四无墙垣古木森列后有鸡距泉右有红花泉上通一亩泉河水环绕为游赏胜地
  圣教寺 在满城县西抱阳山下隋时宝教院也唐张说増修
  定惠寺 在满城县抱阳山上隋开皇中建唐大历中始成左有精舎上有宝坊
  兴国寺 在安肃县东明洪武时建置僧会司于内永安寺 在安肃县高林营内贮藏经一部
  铁瓦寺 在定兴县南四十里明正德九年僧高德真建屋瓦罗汉皆铁冶故名
  永传寺 在定兴县东江村明杨继盛读书处万寿寺 在定兴县西江村明鹿善继讲学于此禅室皆寓生徒僧行亦尚儒雅书声逹旦者三十年
  沙邱寺 在定兴县石柱村明天启六年地震柱顶上石落地一夜完好如初人皆以为神力
  开善寺 在新城县城内东南隅
  兴福寺 有二一在新城县东十五里一在新城县西五里
  圣寿寺 在唐县东关唐龙朔中建
  风山寺 有二在唐县西唐河畔一在山上一在山麓金大定中建
  法果寺 在唐县西寺前有塔唐垂拱中建高数十丈
  灵源寺 在唐县北灵源山唐上元二年
  甘露寺 在唐县北马耳山前相传有石臼乌臼二禅师居此
  延禧寺 在唐县东南隅明万历间敕建一名十方院
  醴泉寺 在唐县西南
  宛陀寺 在唐县西北父子山南
  柏岩寺 在唐县西北柏岩山下有柏岩禅师诗并贾岛诗刻石
  灵光寺 在博野县东南宋村唐高宗建塔赐名明洪武中重建
  弥陀寺 在博野县西金大定间建
  云岩寺 在博野县西北明洪武中建寺中有古柏寿圣寺 在庆都县治西明洪武中建
  天宁寺 在完县南旧有宝塔明初塔坏王淮増修之名天宁寺置僧会司于内
  崇光寺 在完县北唐贞观中建内有方石长三尺面皆黄云识者言中有美玉明易州道以百人取之不能动今仍存
  白马寺 在完县东八里创建无考隋孔德绍有游北平白马寺诗
  演法寺 在完县西寺北有大悲山僧峦耸翠南有笔架山青峰插天中建道场规模壮丽寺外泉潺潺石峡关锁为西山第一丛林
  稽古寺 在完县西十六里唐开元中安国侯陈思杰因三藏法师元奘葬母骨于此建寺名寄骨后有三藏舎利塔明天顺间重修易名稽古寺
  法云寺 在完县城内东北隅城垣围绕古木森列西临莲池幽静绝尘
  太子庵 在完县伊祁山山有龙潭世传梁昭明太子得道处成化时僧通玉建
  双泉寺 在完县西北小黄峪村周围山列如屏寺畔双泉喷涌故名创建无考明嘉靖中重修
  宝宁寺在蠡县治西南隅元至元二年建明洪武二年重修成化间重修有铁佛一尊高二十四尺狮子长十八尺
  上清凉寺 在蠡县西南元至元中建
  台头寺 在束鹿县治西北元㤗定中建
  珍珠寺 在束鹿县旧城创建无考
  本朝顺治十八年重修置僧会司于内
  永庆寺 在束鹿县北宋皇祐五年
  天宁寺 在安州治北后魏时建元废明宣徳中重建
  古塔寺 在安州边吴村后魏时金衣僧人建昊天寺 在安州曾家村隋唐古刹明宣德间重修兴德寺 在高阳县孟仲峯宋熙宁时建明洪武中重修
  楞严寺 在高阳县赵通村有浮图宋宣和中建明宣德中重修
  天云寺 在高阳县季郎乡元至正间建明正统中重修其经始时有庆云见天际因以名寺
  开元寺 在高阳县东旧城隋大业间建
  金山寺 在高阳县东二十五里唐开元中建明正统成化闻相继重修
  福兴寺 在高阳县东南四十里宋祥符中建寿恩寺 在高阳县东南二十五里宋咸平间建明正统中僧文澄重修
  净业寺 在新安县西十八里唐大德七年建即古三台城遗址明宣德六年重修
  保安寺 在新安县北明隆庆中建有塔高数十丈静忩寺 在新安县西北金章宗元妃香火院明宣徳间重修
  沛恩寺 在新安县康熙年
  圣祖赐额
  五龙宫 在蠡县城西隅前有池名聚龙池北极层观 在安肃县故遂城北宋杨延朗建延祐间重修左置临瀑亭
  天庆观 在安肃县东北宋祥符时修
  建福观 在定兴县百楼村其地即汉公孙瓒避世筑城以自固者由唐及宋遗址犹存金始为道院
  聚仙观 在定兴县东唐开元时建
  九崚观 在唐县西七十里葛洪山前宋政和元年
  玉华观 在唐县西十五里
  本朝顺治三年重修
  老人观 在祁州东南志载宋时定州王老深州赵老晋州李老赵州马老祁州冯老五人创造殿宇以生铁铸瓦梁栋绘五彩因名
  河间府
  资胜寺 在府治东明洪武中因旧重修
  金刚寺 在府城兴义坊今惟塔存
  潮海寺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台头村唐贞观中建
  景梦寺 在府城西北大同卫东塔在民舍中元至元间建
  福泉寺 在献县治西明洪武初建永乐三年重修白鹤寺 在献县又名白马寺唐沈佺期有乐成白鹤寺诗
  胜业寺 在阜城县西南明洪武中建
  金灯寺 在阜城县东北
  能仁寺 在肃宁县治东明永乐间建
  福田寺 在肃宁县东南二十里
  度释寺 在任邱县西汉时建明嘉靖甲午移城中水月寺 在任邱县石门营唐时建
  青云寺 在任邱县西大务金大定间建开元寺 在任邱县鄚城东南唐开元间建兴化寺 在交河县西北唐贞观初建明洪武间重建正统初重修又东北有兴华寺福海寺
  化城寺 在交河县薛家窝地方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赐额
  宝林寺 在宁津县东
  龙泉寺 在宁津县治东北旧名海螺寺明洪武年建
  开福寺 在景州治西北明洪武中建前有古塔隋文帝造
  安兴寺 在景州孙家镇
  大乘寺 在吴桥县治西南明宣德年建天台寺 在吴桥县北
  灯明寺 在东光县东
  普照寺一名铁佛寺 在东光县西南隅明永乐中建有铁佛长二丈五尺围一丈五尺
  天津府
  海光寺 在府南关康熙四十四年建初名普陀寺五十八年
  圣祖赐额今名殿内
  御书随处潮音四字匾额官商捐金修葺殿宇弘敞四围植
  柳万株
  孤云寺 在府城外旧名白庙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
  圣祖赐额曰孤云寺
  涌泉寺 在府南门内
  望海寺 一在府城外河北岸一在利民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毕孟镇西二十里一在越支场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宋家营西北三里一在济民埸
  兴国寺 在青县故兴济县东南一里明宣德九年僧悟谅创建
  洪音寺 在青县东北
  观音寺 在青县古城明宣德成化年修涌泉寺 有二俱在静海县一在大直沽一在小直沽明成化渡此宣宗征乐安州渡此锡金幡二
  桃湾寺 在静海县东南
  开元寺 在旧沧州城内有铁狮子相传周世宗时有罪人铸以赎罪今寺废狮亦残缺
  水月寺 在沧州西南周广顺中建明宣德中移建州北五里正统中建千佛阁嘉靖中于阁下铸大佛三尊高丈八尺
  封禅寺 在沧州城内周广顺三年张藏英来归太祖令馆于封禅寺
  兴化寺 在南皮县治东北隅明天顺五年建福泉寺 在盐山县大南门内偏东明洪武间建寺前有井甘而冽故名旧在小南门外弘治间移建今处
  玉佛寺 在庆云县内有玉弥勒二像法相庄严一为北齐天保八年造一为武平六年
  天宫寺 在庆云县西南隅唐太和中建
  灵慈宫 在府河东元至元间建
  崇真宫 在青县故兴济县东弘治十一年敕建天妃宫 在静海县宋宣和中遣使高丽中流遭风赖神以免使者归上其事于朝诏立祠有邱濬碑记
  朝阳观 在府城内
  丹阳观 在府治西南
  太虚观 在府东南明成化间建
  永保观一名昊天观 在沧州南关明万历年原设运学后改今观









  畿辅通志卷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二
  寺观
  正定府
  隆兴寺 在府治东一名龙兴寺又名大佛寺隋开皇六年建初为龙藏寺创建之日天降异香恒山刺史鄂国公王孝仙有碑记大殿内有张公礼龙藏寺碑宋开宝四年于寺北重建后有大悲阁内铸铜佛像高与阁等宋太祖曾幸之绘像于阁西元大德五年重修有赵孟𫖯圣主本命长生碑明万历四年修大悲阁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
  圣祖敕修五十二年
  御制碑文勒石以纪寺内
  御书匾额曰隆兴寺曰天王殿曰大觉六师之殿曰慈云普荫曰摩尼殿曰广长妙谛曰妙庄严域曰通津宝
  筏曰戒坛曰慈氏阁曰转轮藏曰佛香阁曰御书楼曰集庆阁曰伽蓝殿曰祖师殿曰弥陀殿曰药师殿曰静业堂凡十九处
  天宁寺 在府治东唐咸通初建前有木塔九层明天启二年赐额
  本朝顺治三年重修
  开元寺 一名解慧寺在府治南有砖塔魏兴和二年建唐乾宁五年重修寺钟可闻十里许制亦迥异盖数千载物也
  精严寺 在府城南唐天宝中建
  洪济寺 在府治北元泰定中建
  崇因寺 在府治北明万历丁未年僧无疑募建内贮佛经新旧各一藏
  兴龙寺 在府城北隋开皇中建
  旃檀寺 在府城北唐天宝中建
  临济寺 在府治东南后魏兴和中建前有青塔广惠寺 在府治东南又名华塔寺唐贞元中建明宣德中重修
  广福寺 在府城东南宋元祐中建
  毘卢寺 在府城西南唐天宝中建
  舎利寺 在府治西北唐开元中葬金牛禅师舎利于塔下明太祖成祖相继命江夏侯取二万馀粒成祖仍命新其殿塔
  铜阁寺 在获鹿县南铜冶村
  本愿寺 在获鹿县北明正统中建
  灵岩寺 在获鹿县西海螺山畔金赐额灵岩微水寺 在井陉县东三十里微水铺
  龙窝寺 在井陉县西二十里内有龙窝石阁显圣寺 在井陉县北隋开皇中建
  福庆寺 在井陉县东南七十里苍岩山下隋开皇中妙阳公主所建
  庄严寺 在井陉县东北五十里宋元丰中建清凉寺 在井陉县治西北明正统初建温汤寺 在阜平县南宋元祐中建
  龙泉寺 在阜平县西元至正中建
  普佑寺 在阜平县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
  圣祖御书松师禅三字
  招提寺 在阜平县
  本朝康熙间
  圣祖赐额
  极果寺 在栾城县城内明弘治中建寺有古槐高数丈
  本朝顺治十三年重修
  红漆寺 在栾城县东范台村元至正中建开业寺 在栾城县西豆妪村元泰定中建胜乐寺 在栾城县东西陈村内有石佛像三相传为自来者明洪武中建
  广胜寺 在栾城县北留村桥内有藏经等阁外有砖塔四五足供游赏
  善众寺 在栾城县东北二里有 武台相传汉蒲棘侯柴武之墓寺建于上土人谓之台头寺
  封崇寺 在行唐县治北北齐天保七年建宋祥符初敕改今名
  香莲寺 在行唐县北门外宋宣和间建
  玩海寺 在行唐县西北曲河村元大徳中建白佛寺 在行唐县官庄村北齐天保中建
  涌泉寺 在行唐县西北高陵村宋宣和中建般若寺 在行唐县台上村箕山下元大德年建香岩寺 在行唐县安乡村金大定间建
  香阴寺 在行唐县协神村唐大历七年建宋熙宁十三年修
  圣泉寺 在灵寿县治西
  兜率寺 在灵寿县东北宋元祐中建
  幽居寺 在灵寿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即祁林院有北齐天保八年赵郡王高叡所立碑
  福圣寺 在平山县南有石塔宋崇宁间建明正统中修
  天宁万寿寺 在平山县觉山宋元丰元年建寺有灵𧉮二名大青小青相传为龙种宋时祷雨有应一封福应侯一封利泽侯至今种类不绝居八角井中时出与僧人床榻相接旱则祷之
  镇海寺 在平山县北十七里山顶上有大悲阁瑜珈寺 在平山县西八十里瑜珈寨上宋嘉祐元年
  崇安寺 在平山县西南宋元丰中建
  开化寺 在元氏县西南隅有浮图二隋时建明洪武及正德间屡有修葺
  金山寺 在元氏县东二十里曹村金大定间重修凝禅寺 在元氏县西北十里白娄村魏元象二年
  宝峯寺 在元氏县西十五里神岩山金大定二年
  樱桃院寺 在元氏县西七十里
  法会寺 在赞皇县西门外宋太平兴国四年建法性寺 在赞皇县西金天会中建
  净住寺 在赞皇县南齐天统中建
  治平寺 在赞皇县东北嘉应村隋开皇中建显通寺 在晋州治东元至正中建
  磐石寺 在晋州治西金时建
  观音寺 在晋州张村隋开皇中建
  觉福寺 在晋州陈家庄唐贞观中建
  华严寺 在晋州宿生村宋绍圣中建
  兴国寺 在晋州四吕村元至正中建
  留箭寺 在晋州箭𨬟营西明永乐间建
  清云寺 在晋州河显村元大德间建
  寿宁寺 在无极县治东牛村金大定中建
  兴国寺 在无极县治西北齐天保中建
  重宝寺 在无极县南流村元至正中建
  千佛寺 在无极县北汪村宋元祐中建
  法云寺 在无极县侯坊村唐贞观中建
  兴国寺 在稿城县东金大定中建
  智矩寺 在稿城县西九间城内唐上元三年建龙泉寺 在稿城县徐村西宋建
  天台寺 在稿城县南清流村崇台元至正中建朝阳寺 在稿城县治东南元至正中建
  净土寺 在稿城县治西北
  洪照寺 在稿城县西南三十里唐总章中建寿圣寺 在新乐县治东南唐开元中建明永乐二年
  文殊寺 有二一在新乐县东田村元至元十年建一在县境画壁村
  定海寺 在新乐县西何家庄东北唐神龙年建兴国寺 在井陉县北七十里唐时敕建
  龙门院 在井陉县东北宋元祐中建
  法轮院 在阜平县东北齐天保中建
  云溪院 在阜平县东宋元祐中建
  玉泉院 在行唐县西北玉泉村明洪武中建西石堂院 在元氏县封龙山西𪋤宋嘉祐中建有石堂三泉自北石堂佛袖中流出味极甘
  静业庵 在稿城县西北二十五里
  白果塔 在晋州西北三里许相传僧白果所建五岳观 在晋州城东关北齐天保中建
  羽化观 在晋州城东北元至正中建
  崇兴观 在稿城县东南贾氏庄金元间重建元真观 在府治东北唐天宝中建
  通仙观 在井陉县治北元至正中建
  洞虚观 在阜平县北北齐天保中建
  元都观 在阜平县大茂山上唐开元中建
  太极观 在栾城县治东元至正中建
  清虚观 在栾城县赵台村宋元祐中建
  王母观 在行唐县王姑庄隋开皇中建
  朝元观 在行唐县许由疃元至正中建
  太清观 在行唐县治东北隅明永乐中建
  文山观 在灵寿县治北元至正中建
  静修观 在平山县治东林山金大定中建
  清淳观 在平山县西六十里明洪武中建
  修真观 在元氏县治北唐开元中建
  迎祥观 在赞皇县治南
  顺德府
  开元寺 在府治东北隅唐开元中建元世祖两幸于此建大圣塔有万安师者能使甘泉出涸井后诏大圣塔赐名圆照明洪武中重修
  天宁寺 在府治西北唐开元中建宋政和间赐额天宁万寿禅寺元至元五年虚照禅师重修
  净土寺 在天宁寺东北隅元至正元年
  玉山寺 在府城东十五里宋崇宁间建
  龙华寺 在府城西五十里元至正间建
  石兰寺 在府城西七十里元至正间建
  灵岩寺 在府城西百里晋天福间建
  圣觉寺 在府城西百里金大定间建
  玉泉寺 在府城西北四十里马鞍山下俗名黄寺凌霄寺 在府城西北八十里宋元丰间建
  禅华寺 在沙河县东十里元至元间建
  漆泉寺 在沙河县广阳山上
  温泉寺 在沙河县西七十里宋太平兴国间建建福寺 在沙河县南三十里唐天宝间建
  延庆寺 在沙河县西南三十里唐天宝间建汎爱寺 在沙河县西北唐时建置僧会司于内明洪武中重修
  圆通寺 在南和县治东
  金刚寺 在南和县东三十里有石金刚像元至正间建
  慧炬寺 在南和县北元魏时建
  兴福寺 在南和县北十五里金大定间建有石佛像
  清泉寺 在南和县东北十五里金大定二年建常乐寺 在平乡县东宋天圣间建
  普照寺 在平乡县东金大定间建
  福胜寺 在平乡县治北明永乐中建
  西福胜寺 在平乡县西柴村北齐时建
  清凉寺 在平乡县北宋天圣间建
  普应寺 在广宗县治东明洪武中建
  青龙寺 在广宗县南唐贞观二年
  南昌寺 在广宗县北元至正间建
  文殊寺 在广宗县西北元至正间建
  三明寺 在钜鹿县治南隋建宋宣和二年重修弥陀寺 在钜鹿县西元至正间建
  隆钜寺 在钜鹿县西元至元间建
  广教寺 在唐山县治西明洪武中建
  乐善寺 在唐山县西霍村元至顺间建
  经阁寺 在内邱县南郊宋元祐间建
  慈仁寺 在内邱县金堤店
  宝泉寺 在内邱县河渠内唐永昌间建
  梵云寺 在内邱县且停山下元至大间建
  大觉寺 在内邱县冯唐村元至元间建
  崇胜寺 在任县治东北明洪武中建
  八宝寺 在任县东北杨固村金大定间建
  灵光寺 在任县西驿头村金大定间建
  西明寺 在任县西北十里金大定间重修
  赫山九龙行宫 在府城南郊外知府张延庭建黄梁宫 在内邱县中邱驿西塑锺离吕祖像通真观 在府治西南元至元间建
  太子观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世传赵襄子为太子时射猎于此掘井得水后人肖像祀之
  封爵观 在平乡县项羽救钜鹿大破泰师还行封爵赏筑观于此
  大同观 在广宗县大柏社元大德六年
  长春观 在内邱县西北八里永安村元至元间建有碑存
  广平府
  保庆寺 在府治东南唐司空曙有游保庆寺诗明洪武五年重修
  泉亭寺 在府城西五十里内有莲池水泉常溢池中建小阁
  龙泉寺 有二一在府城外龙泉村一在广平县西四十里唐末龙湫泛溢有记在邯郸东上宋村
  圆祥寺 在曲周县马逯店
  段竹寺 在曲周县冡上村
  弥陀寺 在曲周县十里疃
  崇兴寺 在肥乡县东二十五里西高村宋皇庆二年僧悟高建
  兴福寺 在肥乡县东三十里大靳村东魏武定元年
  崇福寺 在肥乡县东清漳村唐时建
  天台寺 在肥乡县西十五里天台山巅
  古瑟寺 在肥乡县西二十里孟家庄西赵演堡北解脱寺 在肥乡县西二十五里张儿庄僧性滋建文殊寺 在肥乡县治西南隅元泰定壬戌建明万历初邑人李朝阳募铜万斤铸立佛于罗汉殿前高二丈五尺
  本朝康熙元年知县焦服祖迁建城北
  通惠寺 在鸡泽县治东北隅
  华岩寺 在鸡泽县西十五里黄沟村
  千佛寺 在广平县东
  崇福寺 在广平县东三十里唐建
  景明寺 在广平县北张村
  爆台寺 在邯郸县东北二十里
  竹林寺 在邯郸县东北三十里紫山上
  佛光寺 在邯郸县西北
  青塔寺 在邯郸县西霍北村
  图铭寺 在成安县西十二里唐太极元年建有古柏石佛图俱千年遗迹
  唐福寺 在成安县西十二里夏阳村唐元和十三年建明弘治六年重修
  匡教寺 在成安县南二里许曹溪二祖慧可说法处隋开皇中筑台明嘉靖万历崇祯间屡有増修
  普贤寺 在成安县北十五里宋熙宁五年建明弘治十六年居民张春同僧了清重修
  雾睹寺 在成安县东北十八里有古塔唐天宝间建明永乐间僧海亮正徳间僧元方嘉靖间僧明凤重修
  福胜寺 在成安县东南三十里明万历三年僧可汉重修
  洪觉寺 在成安县西南二十里金大定间建明永乐正德间重修
  兴国寺 在威县西二十里元至正二年
  青龙寺 在威县北唐贞观中尉迟恭奉敕建延寿寺 在威县北六十里唐麟徳二年建
  法云寺 在威县北五十里元至元二年
  崇馨寺 在威县北七十里唐隆纪元年建
  隆兴寺 在清河县西南相传隋时建旧有古塔在寺东宋初重修梵宇弘丽岁久圮废今前殿壁有白石佛一高九尺镂刻精工背刻唐大历十年造又东有定光佛基相传佛藏舎利于此宋吴浚勒偈记之今尚存
  龙行寺 在清河县谢罏集相传定光佛葬于其内又明武宗游幸所憩因名
  大明寺 在磁州城内相传萧梁时建
  高福寺 在磁州东三十里唐开元二年
  飨堂寺 在磁州西四十里北齐天统间建凡有穴处击之皆铿然有声故名
  多庆寺 在磁州北二十里后周广顺中建
  水谷寺 在磁州北四十里后周显德二年建龙凤寺 在磁州北五十里唐景龙中建
  元符禅寺 在磁州东北五十里唐贞观十六年建相传二祖涅槃之所
  凤凰寺 在磁州西南六十里宋时建
  梓橦观 有二一在府学东
  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一在永年县治东
  三清观 在府城西瓮城内
  清都观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苏村唐时建元延祐间鄂国公重修明万历间复修
  冲虚观 在曲州县治西北隅金大定中建
  上清观 在肥乡县西二十里相公庄金元时建东明观 在邯郸县西南二里元至正间建
  迎祥观 在成安县治西南金元明各重修
  无极观 在威县治东北隅金明昌二年萧仙姑羽化处
  大名府
  压沙寺 在府城东旧城内始建莫考中有梨千树宋韩琦留守大名每花时辄造树下游赏因命僧创亭花间曰雪香亭
  兴隆寺 在府城东旧城内始建莫考佛殿西楹下有魏宫弹碁局犹文帝时故款也
  大安寺 在府城东旧城内宋时建东壁画真宗幸大名时仪卫卤薄及扈从百官首列寇莱公
  普照寺 在府城西南隅宋元时在旧城内明永乐初徙建于此甚弘厂游人题咏甚盛
  兴化寺 在府城东旧城西关唐时建
  本朝知府周邦彬重修建临济塔于内
  白佛寺 在大名县城内西南隅旧名白马寺宋徽宗建宁中有佛放光如白马驾车状因敕建寺作浮图五层极土木之盛金太和间重修后毁于兵明万历间邑人张自西重葺
  净土寺 在南乐县儒学后明嘉靖间知县叶本建石佛寺 在魏县东南二十里沙口村有石佛像碑刻甚古剥落不可读惟天保元年十二月数字书法遒劲
  文殊寺 在魏县西南胡管庄相传金元以前建规模宏阔为境内名刹
  南焦寺 在东明县东二十里茅子庄汉桓帝元年建
  资寿寺 在东明县东二十里唐天宝间建明万历四十二年重修
  开元寺 在东明县西八里宋太平兴国中建明永乐七年重修
  高堌寺 在东明县西十五里唐景德四年建明正统二年重修
  龙骨寺 在东明县南二十里杨望营前寺为旧清净庵宋仁宗改为龙骨寺碑刻尚存
  旧贤寺 在东明县东南六十里汉厐居士练行成道处唐开元中建寺其地
  福兴寺 在东明县东北十五里梁贞明三年建寺僧犹藏梁时三宝铜印背刻梁贞明三年明成化间重修
  隆兴寺 在东明县西北十五里八照村晋太康元年建元至正元年
  景元寺 在东明县西南二十里梁时建元至正间修
  太平兴国寺 在开州城隍庙东宋时敕建
  本朝康熙十年重葺
  延昌寺 在开州东南小濮村后唐时建名法空寺元睿宗在藩邸尝驻跸于此即位后重建改名
  云峯寺 一名延寿寺在开州古定镇元至正二年
  上元寺 在开州南庆祖店宋元祐中建
  兴福寺 在开州南五十里还城村宋太平兴国九年
  青龙寺 在开州南七十里大韩村宋开宝六年建洪福寺 在开州新店去城数里后周时创建宋明屡经修葺寺中有碑云寺即宣房之故墟
  本朝顺治癸巳重修有塔
  清凉寺 在开州郭村去城十里唐太和中建中有石香亭
  龙泉寺 在开州清河店北冈上
  业修寺 一名寿圣寺在长垣县东四十里小盖村唐天宝八载建有塔宋时造
  纸坊寺 在长垣县东一百二十里纸坊集元贾鲁明陈瑄修河至此皆有碑记
  龙泉寺 在长垣县西北二十里青冈集宋靖国元年建宣和三年重修
  白塔寺 在长垣县西门内明洪武八年
  寿圣寺 在长垣县西北十二里
  兴国寺 在长垣县西南司家坡宋时建
  上院寺 在长垣县东南二十五里黄门村梁天监八年
  演道宫 在南乐县治西北隅
  万安宫 在清丰县治西北明洪武中建
  清真万寿宫 在清丰县东二十里武强镇有碑记纯阳宫 在开州治东南
  万寿宫 在开州儒学东元泰定二年
  潜徳观 在开州城内宋太祖太宗微时尝寓澶渊城中有邸舎后御店徽宗时改观以潜德名
  崇真观 在长垣县治东北隅元至正八年建明洪武中重修
  小青观 在长垣县东二十里小邢村
  宣化府
  普化寺 在府城
  弥陀寺 在府城
  昭化寺 在万全县
  康济寺 在万全县城北里许
  观音寺 在龙门县
  普济寺 在龙门县东北隅明正统十四年
  本朝康熙十一年二月
  钦赐香灯银两
  广慈寺 在怀来县顺治五年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赐额又佛殿内
  御书弘慈普祐四字匾额寺内建有
  行宫五十九年奉
  敕重修
  庆寿寺 在怀来县明成化中修旧名竹林弘法寺奉化寺 在怀来县螺山下明天顺间建通济寺 在怀来县东明嘉靖间修
  延福寺 在怀来县西门月堤上辽建
  松峯寺 在怀来县南三十里
  大佛寺 在怀来县
  金河寺 在蔚州城东五台山下明洪熙中建玉泉寺 在蔚州
  双松寺 在蔚县
  新寺 在蔚县
  庆祥寺 在怀来县
  昭化寺 在怀来县
  延圣寺 在怀来县
  地藏寺 在怀安县
  灵昭寺 在延庆州治东南金时建名观音寺明宣徳中重修改今名
  黄柏寺 在延庆州北十八里冠帽山之𪋤
  神仙苑寺 在延庆州
  西岩寺 在延庆州城西北二十里大海陀山之𪋤应梦寺 在延庆州
  德化寺 在保安州
  延寿寺 在保安州
  灵山寺 在保安州南一百五十里金泰和八年建静海寺 在赤城县西南隅明景泰四年
  瑞云寺 在赤城县西海冶堡
  镇疆寺 在赤城县独石城西北隅明正统七年建龙安寺 在保安州永宁卫北十五里元时建有幽岩禅师塔
  永福寺 在怀安县紫沟堡
  永安寺 在西宁县顺圣西城南里许辽时建
  本朝顺治五年邑人李濬重修并创藏经阁
  大觉寺 在西宁县顺圣西城内元泰定七年建明天顺中修
  千佛寺 在西宁县顺圣西城东南二里本金罗汉院旧址明弘治癸亥重建
  永宁寺 在府城东南鸡鸣山后辽时建元至元二年修明永乐间重修
  九宸宫 在保安州
  崇真观 在怀来县北城上
  瑞云观 在怀来县南三十里
  元真观 在蔚州
  清虚观 在西宁县东城大王山绝顶上观中有泉遇旱祷之即应今观毁土人于故址建龙神庙
  储祥观 在保安州城东南二十里元时建明宣德间重修
  天成观 在保安州永宁卫东北二十里明宣德十年
  缙阳观 在保安州永宁卫缙阳山𪋤辽统和十三年
  灵真观 在赤城县云州城西南十五里金阁山中元时建出观门不一里有塜塜前一坊大书祁真人蝉脱处有元学士李谦碑记
  本朝康熙十一年二月
  赐金修葺
  朝阳观 在赤城县滴水崖堡西北三里明正统七年
  大道观 在西宁县顺圣西城外明嘉靖中建
  易州
  华岩寺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隋开皇中建开元寺 在州治东唐时建
  兴国寺 在州东北一里宋太平兴国中建
  上云集寺 在州东北三十里辽寿昌五年建龙兴寺 在州东元张柔建
  水月寺 在州城内
  东寺 在涞水县治东南隅金大定中建
  白杨寺 在涞水县西北石泉城寺侧林木交荫丛杪隐景沙门释澄建刹于其上
  太平寺 在广昌县西门外旧在县治西明天启初邑人梁大材移建于此
  千佛寺 在广昌县东明邑人周训辛应魁等建阁院禅林 在广昌县治北街俗名大寺东汉时创建唐尉迟恭重修有碑记置僧会司于内
  玉皇阁 在广昌县北城门上明嘉靖中指挥孙安改建
  本朝顺治十三年重修
  冀州
  万安寺 在州城内
  泰宁寺 在州治东北初为草庵在城北宋太祖潜邸时曽游此建隆中迁建元成宗大德八年重修至正末兵废明洪武二十二年重建
  本朝顺治中贡生梁芳远重修立碣
  闲元寺 在州治西北隋名觉观寺唐易今名五花寺 在州境韩家庄宋太祖开宝二年建明景泰八年重修
  清凉寺 在州境谢家庄村西五里即今之韩村明成化间重建
  天界寺 在州境伯牙庄宋太祖开宝八年建明成化十八年重修
  洪济寺 在南宫县西二里有石刻千佛款式皇祐四年字明弘治五年重修
  兴复寺 在南宫县城西南隅后赵时建宋太平兴国更名庆和元明重修
  石佛寺 在南宫县西北七里相传唐垂拱时建普明寺 在南宫县西南三十里金大定间赐名报恩寺 在南宫县东南三十里高村唐贞观十四年建宋太平兴国中重修明正统中再修
  重兴寺 在南宫县东南四十里孙村元至正戊午建明宣徳庚午重修
  兴国寺 在新河县城东濠外有圣僧大觉遗像保宁寺 在新河县西金明昌中建元明重修崇宁寺 在新河县西北元至正中建
  兴福寺 在枣强县治南明洪武中建
  兴国寺 在武邑县治东明宣德中建
  栖禅寺 在武邑县西关外辽天祐中建
  云齐寺 在武邑县西南十八里唐天宝中建宝云寺 在衡水县城内马厂街唐贞观中建龙泉寺 在衡水县李家圏元至正中建
  普彤寺 在南宫县旧城汉明帝永平十年建唐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建塔高十馀丈又有定觉寺亦在旧城唐贞元时建
  大通庵 在州治北宋崇宁间建旧藏徽宗墨迹紫云观 在州治东北一名边仙姑观唐初建岱岳观 在州治东北元至正中建
  赵州
  古佛寺 在州治东南即柏林禅院金大定中建中有唐从谂禅师遗塔
  本朝雍正十一年
  敕重修
  开元寺 在州治西南宋景祐间于寺中建石塔西林寺 在州境宋村元至正八年
  清河寺 在州境营儿村宋元祐中建
  大乘寺 在州境阳明村辽天祐中建
  白云寺 在州境白沟村元至正中建
  崇光寺 在柏乡县治东明正统中建
  玉台寺 在柏乡县东相传隋时建所存石幢甚古
  神应寺 在柏乡县治西金大定中建
  石佛寺 在隆平县治东宋时建
  万善寺 在隆平县舎落口村魏武定间建
  明院寺 在隆平县东任村隋开皇四年
  崇兴寺 在隆平县阎庄唐天宝中建
  弘福寺 在隆平县西董村唐天宝中建
  光业寺 在隆平县南赵孟村唐开元中建
  乾明寺 在高邑县治西南唐时建寺右有乾明塔草堂寺 在临城县西五十里石壁有字永平二年重修明时屡经修葺
  本朝康熙十年邑人刘忠重修
  普利寺 在临城县治东北宋徽宗建
  追圣寺 在宁晋县治东唐开元中建
  云台寺 在宁晋县安上村唐开元中建
  清河寺 在宁晋县河渠村宋元祐间建
  连山寺 在宁晋县高口村金大定间建
  天池寺 在宁晋县刘村元至正中建
  真君观 在柏乡县北门外元至正间建
  乐道观 在隆平县北元至正间建
  昊天观 在临城县石家兰唐开元中建
  游仙观 在临城县西元至正间建
  惠真观 在宁晋县治东南唐开元中建
  岱岳观 在宁晋县北关明弘治间建
  深州
  开元寺 在州旧城内唐贞观中建
  宝光寺 在州东三十五里掌官村元延祐中建福圣寺 在州东四十里顾显村唐贞观中建清峯寺 在州东五十里小屯村唐天宝中建天宁寺 在州南三十里旧城里村唐贞观中建祥院寺 在州北三十里禅院村宋元祐中建宝月寺 在州东北五十里唐太和中建
  石佛寺 有二一在州南王家牛村一在州东北曹村俱元至正中建
  法宝寺 在州境唐鳯村唐开元中建
  大兴寺 在武强县南八里元至正中建
  恩重寺 在武强县堤南村明弘治中建
  二泉寺 在武强县台头村元至正中建
  五祖寺 在武强县北十里唐咸通中建
  楞严寺 在武强县东北宋政和中建
  圆觉寺 在武强县西南明嘉靖中建
  慈氏寺 在饶阳县东南宋开平间建
  福胜寺 在饶阳县合我村隋开皇中建
  上元寺 在饶阳县孔店村宋政和间建
  洪福寺 在饶阳县固店村唐贞观中建
  顶宁寺 在饶阳县团里村元至正间建
  永安寺 在饶阳县刘家村宋元祐中建
  铁鼓寺 在饶阳县落乡村明天顺中建
  徐召寺 在安平县西宋绍圣中建
  高福寺 在安平县治西元至正中建
  永庆寺 在安平县北元至正中建
  铁佛寺 在安平县治西北元至正中建
  明古寺 在安平县西北元至正中建
  神霄观 在州治西明正统中建
  祈真观 在安平县北一里隋开皇中建
  金真观 在安平县西十五里元至正中建
  定州
  天宁寺 在州城内
  毘卢寺 在州治南金大定中建
  金桥寺 在州治南金大定中建
  开元寺 在州南中有古塔宋咸平中建
  海会寺 在州城内
  大兴寺 在曲阳县东嘉山东唐天宝间建
  慈济寺 在曲阳县东慈顺村内有灵迹塔元至元间建
  浮休寺 在曲阳县西水窦涧村
  兴福寺 在曲阳县城东汉明帝时建
  修德寺 在曲阳县南宋元祐中建
  寿阳寺 在曲阳县南宋元祐间建
  八会寺 在曲阳县南十八里金明昌间建
  明禅寺 在曲阳县治西南宋元祐间建
  圆觉寺 在曲阳县西北三十里宋元祐中建永宁寺 在曲阳县东北唐天宝间建
  福圣寺 在曲阳县
  善法寺 在故阜平王快镇五峯岭今隶曲阳县兴化寺 在深泽县署西创建无考碑记称系六祖曹溪道场唐开元十八年修宋崇宁二年易今名金天会中重修明正统弘治正德嘉靖间相继増修置僧会司于内
  大道观 在州西北元初建
  真君观 在曲阳县
  柏林院 在曲阳县北四十里














  畿辅通志卷五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三
  古迹
  邦国之志古迹周官诵训道方志土训道地事之遗意也其事既往所可求者惟迹而已而时代久远传闻异辞传会而失实者惟北方为甚盖自邃古以后汉唐以前帝王都会并在于北其间圣贤豪杰始终之迹会盟战斗经历之所忠孝节义高人达士遗踪之所留纷𧷤遐荒欲既其实厥维艰哉今
  京畿乃古幽冀二州地轩辕都𣵠鹿合符釡山舜肇幽州禹疏九河导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夷齐产孤竹召公国北燕事具尚书史记信而有征然其文甚略郊圻城郭坛坫以及车辙马迹之所经不可得而详也他如齐桓之刜令支汉祖之攻东垣光武之渡滹沱唐太宗之征高丽周世宗之复三关凡正史所载历代兵争之地其事显著而多无迹之可求旧志寥寥数简舎故城而外多载近代亭台池馆其事浅末无足道者又或土人无知因事具书传而妄构其迹以成之其讹舛尤甚巢许箕颍远在河南而误指行唐延陵季子自齐反吴子死葬于嬴博则嬴博不宜在齐之北境七国分疆庄子楚产就其寓言亦第谓曽游于梁不闻其至燕乃以地有漆园而谓周曽吏于此此皆事迹显然易辨者犹相蒙若此况禆官野史草鄙无稽之说乎今去其讹谬而旁罗唐宋以来文人才士所记述以増益之其介在疑似者亦未敢尽薙盖旧志所陈仅千百之十一耳与其过而废也宁过而存之以俟博物洽闻者考订焉
  顺天府
  蓟县故城 今大兴县治水经湿水过广阳蓟县北注湿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馀详建置卷
  广阳故城 在良乡县东汉置属广阳国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后魏属燕郡北齐省水经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迳广阳故城北括地志广阳故城在良乡县东北三十七里
  阳乡故城 在良乡县西南汉置属涿郡后汉废地理风俗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长乡县寰宇记阳乡故城在今县西北二十七里
  方城故城 在固安县南本燕方城邑汉因置县属广阳国后汉属涿郡晋属范阳国后魏属范阳郡后幷入密云括地志方城故城在固安县南十七里县志方城即今县西南方城村
  临乡故城 在固安县南汉置属涿郡后汉省入方城水经注巨马水上承䕶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迳临乡南地理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括地志临乡故城在固安县南五十七里
  潞县故城 在通州东汉置曰路属渔阳郡后汉因之改为潞金于县置通州属大兴府明初省入州州志今州东八里甘棠乡有古城周四里许如县故墟盖隋唐时潞县治
  漷阴故城 在通州南四十里本汉泉州地属渔阳郡辽置漷阴县属析津府元升为漷州属大都路明复为县属通州
  本朝并入州县志浑河出其东南而万艘经泊漷水环于西北而三𣲖分流长堤如龙蜿蜒相接会于城阴亦形胜之地也
  临泃故城 在三河县东南石赵置城于此亦曰临渠城唐置县属幽州寻省入潞后改置为三河属蓟州水经注洳水东入于泃河泃河又东迳临河城北屈而历其城东城邑考旧城在今县东三里泃河南
  武清旧城 在今武清县东唐置属幽州明初移今治县志故城在今县东邱家庄南东距白河十七里明洪武初因水患迁于县西八里元卫帅府镇抚卫即今治也
  昌平旧城 在今昌平州东南汉置属上谷郡后魏省入军都水经注魏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括地志昌平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
  军都故城 在昌平州东汉置属上谷郡后魏属燕郡天平中以东燕京寄治于此后周废寰宇记昌平县在幽州西北九十五里本汉军都县后魏移军都于今县东北二十里更于故县置东燕州及昌平郡昌平县后州郡废而县属幽州县志五代唐改曰燕平县徙治曹村又徙于白浮图城
  万年故城 在昌平州西南后魏置属平昌郡隋省狐奴故城 在顺义县东北汉置属渔阳郡后汉因之三国魏省晋复置属燕国后魏废水经湿馀水又北屈东南至狐奴县西入于沽河又沽水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馀水合为沽河注沽水西南迳狐奴山西又南迳狐奴县故城西县志狐奴县旧城在县东北三十里
  安乐故城 在顺义县西南汉置属渔阳郡后魏并入潞水经注魏氏土地记曰沽水又南迳安乐县故城东县志县西北六里有安乐庄
  顺州故城 今顺义县治详建置卷
  渔阳故城 在密云县西南三十里战国时燕置渔阳郡汉更置县为郡治三国魏废后魏复置属渔阳郡隋郡治无终县省唐复置为郡治属蓟州辽宋金元皆因之明废括地志渔阳故城在密云县南十八里渔水之阳
  厗奚故城 在密云县东北塞外犷平城东北汉置属渔阳郡后汉因之曰傂奚晋废后魏密云郡治此志疑为提携水经注鲍邱水又南迳傂奚县故城东
  犷平故城 在密云县东北汉置属渔阳郡后汉因之晋省水经注鲍邱水又西南迳犷平县故城东
  白檀故城 在密云县东北塞外汉置属渔阳郡后齐废入密云水经注濡水又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
  滑盐故城 在密云县塞外厗奚城东北汉置属渔阳郡后汉省水经注大榆河又东南迳旧渔阳郡之滑盐县南左合县之北谿水其水南流迳滑盐县故城东世谓之斛盐城
  要阳故城 在密云县东北塞外汉置属渔阳郡后汉省后魏复置属密云郡北齐废水经注濡水又东南与要水合水出塞外东南流迳要阳县故城东本都尉治县志要阳故城在东南六十里
  安乐故城 在密云县东北后魏置属安州后齐废隋复置唐改为密云郡属檀州县志安乐故城在今县东北一百八十里
  密云旧城 在今密云县治后详建置卷
  良乡旧城 在房山县东汉置属𣵠郡后唐末改置今良乡县城废县志良乡故城在涿州北四十里
  益昌故城 在霸州东北汉置属涿郡后汉废水经注巨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地里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
  文安旧城 在今文安县东汉置属勃海郡唐徙今治县志今县东北有柳河镇故城上有汉县令赵䕫祠即文安故城也
  东平舒故城 今大城县治水经注枝水又迳东平舒县故城南县志故城基址在今县北馀详建置卷
  西章武故城 在大城县南后魏置属章武郡齐省县志章武城在今县南四十七里以在章武之西故加西也
  平谷旧城 在今平谷县东北汉置属渔阳郡后魏并入潞后汉书注平谷县故城在今潞县北水经注泃水又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洳水又东南流迳平谷县故城西县志古县城在今县东北十二里今名城子庄
  征北小城 在大兴县东后汉末公孙瓒所筑晋置征北将军尝治此因名征北小城建兴初刘琨所屯也址久堙
  回城 在大兴县东南名胜志回城在蓟县东唐迁营州于蓟为筑此城近邱旁
  君子城 在宛平县西西山口俗名君子口寰宇记石勒每破一州必简别衣冠号君子城洎平幽州擢荀绰裴宪等还襄国经此
  纳降城 在宛平县西南唐会要幽州域内有经略军有纳降军本纳降守捉故丁零川也后置纳降军使戍守于此西南又有安塞军赫连城闾城在宛平县西南三十五里亦曰关城故城址在焉
  牙城 在宛平县西南五里相传唐藩镇牙地也旧燕城 在宛平县西南辽史地理志晋高祖以辽有援立功割幽州等十六州以予太宗升为南京方三十里即辽故都也
  土城 在宛平县西北八里即元大都故城也俗谓之土城关
  韩城 在固安县东南十八里困学纪闻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名胜志韩侯城今县南名韩砦营者是
  杨六郎城 在永清县信安镇相传杨延昭所筑常道城 在东安县西北五十里魏书地形志安次有故苌道城
  石梁城 在东安县东南唐武德中曽移安次治于此方舆纪要石梁城在旧州头东南五十里或云南北朝时所置戍守城也
  崧州旧城 在东安县西北七十里辽古纳王所置州也
  葛城 在东安县南三十五里相传宋建屯守于此狼城 在东安县南四十里宋信安军之狼城寨也县志有里外二狼城相距五里旧有河一道流经其间
  古城 在香河县北五里相传唐太宗东征所筑以屯兵者今遗址尚存高五尺许
  紻城 在三河县西北三十里水经注泃河南迳紻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
  长城 在武清县西南三十里延袤数百里相传战国时燕所筑
  秦城 在宝坻县东南十里相传秦始皇筑
  军梁城 在宝坻县东南二百里志称五代时刘仁恭所筑亦作军粮城
  芹城 在昌平州东三十里隋图经昌平县有芹城古疑城 在昌平州西北二十五里南小口之西共城 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括地志在檀州燕乐县界即舜流共工之地一作龚城
  狸阳城 在密云县南
  博陆城 在密云县东南汉书注渔阳有博陆城在君山之阳处平陆之上匝带川流面据四水
  庙城 在怀柔县南五里俗传契丹萧太后家庙五柳城 在怀柔县辽史地理志唐贞观六年置怀柔县治五柳城
  垣城 在涿州北水经注垣水迳垣县故城北栾城 在涿州东二十里其相近有田城相传皆辽人所筑
  信安城 在霸州东五十里九域志宋太平兴国六年以淤口寨置破卤军景徳二年改信安军金大定七年降为信安县属霸州元光初升为镇安府寻俱废今为信安镇
  狼臧城 在霸州东七十里名胜志狼臧城去信安城三十里
  拆城 在霸州东八十里宋杨延朗屯兵于此今为拆城里
  南关故城 在霸州南九域志州有南关城赵武灵王所筑
  平曲城 在文安县括地志平曲县故城在瀛州文安北七十里
  南北卢蒲城 在文安县西二十七里
  三角城 在文安县西北二十里石勒筑以备燕广陵城 在文安县西北七十里与保定县接界宋时聚粮于此以守益津关
  平陵城 在大城县东北一百十里汉苏建封平陵侯即此
  二里城 在保定县北宋时积粮于此
  雄武城 在蓟州东北
  安远城 在蓟州西北唐末置安远军即此
  洪水城 在蓟州东北
  平安城 在遵化州西南五十里
  徐太傅城 在遵化州喜峯口名胜志喜峯口关东北有小城相传明徐达所筑岁久弥坚远望如碧玉悬崖𨺗耸人亦𢁙邈
  盐城 在遵化州北方舆纪要唐守捉城也
  阴乡废县 在宛平县西南二十五里汉置
  广平废县 在宛平县西唐置
  幽都废县 今宛平县治唐置辽废
  玉河废县 在宛平县西四十里五代时刘仁恭置通泽废县 在永清县西隋置寻废寰宇记永清县在幽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本汉益昌县地隋大业七年于今县西五里置通泽县隋末废县志今有北通泽村在县西
  武隆废县 在永清县治详建置卷
  安次废县 在东安县西北汉置属渤海郡后魏改为安城属燕郡隋仍曰安次属涿郡元升为东安州水经注圣水又东迳渤海安次县故城南寰宇记安次县在幽州东南一百里县志汉安次故城在今县西北四十里其址尚存俗呼古县
  广武废县 在昌平州西后魏侨置遍城郡以县为郡治属东燕州齐废
  行唐废县 在密云县东辽置属檀州金废
  燕乐废县 在密云县东北八十里后魏置为安州广阳郡治五代时废续通典燕乐县五代时废为燕庄其地平旷可屯
  范阳废县 今𣵠州治详建置卷
  西乡废县 在𣵠州西北二十里汉置属涿郡后汉省水经注圣水又东与挟河合东迳西乡县故城北世谓之都乡城寰宇记西乡故城在范阳县西北二十五里
  益津废县 在霸州治东州志州城东北隅有潴水故益津县治也广三里许馀详建置卷
  丰利废县 今文安县治详建置卷
  黎谿废县 在蓟州金史地理志蓟州旧有黎谿县废置俱未详
  旧威州 在良乡县西北石堡村唐置
  旧师州 在昌平州唐置
  旧慎州 在良乡县唐置
  旧𡗝宾州 在良乡县东唐置
  旧黎州 在良乡县唐置
  归顺废州 今怀柔县唐置
  临朔宫 在大兴县界唐王远知传隋焬帝幸涿郡召远知见临朔宫
  崇真宫 在大兴县南元至元中建真人张留孙吴全节相继居此俗呼为天师庵泰定元年有瑞鹤临祠坛学士吴澄有瑞鹤记
  碣石宫 在宛平县西史记正义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
  长庆宫 在东安县西南县志旧在广平淀今次平屯乃其旧址
  永福宫 在昌平州南二十里明弘治十七年建瑞云宫 在房山县西北二十馀里一名盘宁宫在金太祖陵侧
  玉泉行宫 在宛平县西玉泉山金史地理志宛平有玉泉山行宫
  景命殿 在通州永乐店明万历三十六年建为孝定皇太后祝釐地也
  凉殿 在怀柔县辽建辽史地理志顺州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
  崇文阁 在大兴县即今国子监彛伦堂址也元延祐六年建吴澄有崇文阁碑记
  大悲阁 在大兴县东南
  中心阁 在宛平县北元建以其在都城中故名阁东十馀步有台缭以垣上有碑刻中心台三字
  镜光阁 在宛平县北有海印寺明宣德间改慈恩寺寺有镜光阁今废
  黄金台 在大兴县东南十六里太平御览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谓之黄金台名胜志黄金台在府东南十六里又有小金台相去一里燕昭王于易水东南筑黄金台延天下士后人慕其好贤之名仿筑于此
  晾鹰台 在永定门外南海子内大兴县界也帝京景物略海子中有殿殿旁晾鹰台台临三海子筑七十二桥以渡元之旧也
  谎粮台 在大兴县东南六里相传唐太宗征高丽时尝虚设囷仓于此以疑敌人
  聚燕台 在大兴县之采育帝京景物志采育东南二十里有阜高一丈广三四十尺曰聚燕台岁秋社燕辞巢日必各将数千百聚此台呢喃一二日然后分翔而去故名
  宁台 在宛平县西四十里
  拜郊台 在宛平县西南七里金大定间拜天于此看花台 有二一在宛平县西玉泉山春明夣馀录玉泉山隆教寺西越涧有长岭岭半为金章宗看花台台畔有古松一株一在密云县北三十里相传辽萧后尝登此
  钓鱼台 在宛平县西十里花园村玉渊潭上泉水至冬不竭金时游幸处也王郁尝隐此
  祭星台 在宛平县西客话来青轩之前两腋皆叠嶂环列宾轩为金章宗祭星台
  驻跸台 在宛平县西元史永业二年发军士筑驻跸台于承天䕶圣寺东
  丰台 在宛平县西草桥南春明梦馀录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近郊养花之所元人园亭皆在于此
  远风台 在宛平县右安门外元韩氏南庄也榆𣗋别录丰义门外西南行四五里有乡曰宜迁地偏而嚣远土腴而气淑郊邱带乎左横冈亘其前中得井地计三九之一卜筑耕稼植花木凿池沼覆篑池旁架屋台上隶其榜曰远风
  雀台 在固安县西南十八里传是赵李牧故迹县志雀台高丈馀广平数百步其地有雀台寺
  武毅汉军台 在永清县南二十五里
  武毅番军台亦在永清县相传皆宋初所筑
  奕台 在东安县西八里台高一丈六尺周一百二十步制如土楼元人点军于此今其地有左奕村
  印台 在东安县南一名砥柱台县志印台在东沽港半截河之西北接九河南连大海
  呼鹰台 在通州漷县马头西南二十五里得仁务西元至大间所筑
  将台 在通州西二十五里名胜志将台有三其二在州城西徐达建或曰唐薛仁贵征辽驻此用席垒土为之其一在州城北通京师东直门中路旧传慕容氏拜将台也
  虚粮台 在通州城东有台十馀座相传赵德钧屯兵于此
  驻马台 在宝坻县南相传金章宗尝驻此一名歇马台
  龙虎台 在昌平州西二十里地势高平如台广二里袤三里旧志台在旧县西十里去京师百里当居庸关之南
  仙台 在怀柔县东十里高十丈下有深洞可容百人
  孤台 在怀柔县北三里旧有金胜寺塔
  展台 在𣵠州西南二十里相传燕昭王所筑仙台 在涿州西南五十里水经注濡水出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峯甚为崇峻腾云冠峯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
  华阳台 在𣵠州城内西北隅客话旧传燕丹与樊将军置酒华阳馆即此
  歇凉台 在房山县西二十里金章宗避暑于此今茶楼山顶遗址犹存
  龙门台 在房山县西寰宇通志龙门台去县二百里上曰玉河台四面皆山其下深涧莫测
  霸台 在霸州治后相传宋时将台也今圯改题于州治左谯楼之台
  孟母台 在文安县东北柳河其下有洞深广不测钓台 在大城县东北子牙镇盐河中相传太公尝居此所谓北海之滨也浮出水面土人云常随水高下虽大浸不没
  凤凰台 在大城县东北十五里晋石勒四年凤凰见于此因筑台县志台在县南可远眺
  舞剑台 在蓟州盘山帝京景物略李靖舞剑台石最坚不可凿有唐李从简来游数字石刻径五寸许
  燕角楼 在大兴县东南辽建
  披云楼 在大兴县南天府广记在京城南旧有题额是金章宗手书上有远树影虽风雨晦明皆见
  齐政楼 在宛平县海子东岸元时所建
  雁月楼 在永清县信安镇
  土楼 在东安县东六里宋时为土儿卫台高一丈二尺周一百二十步旧建楼台其上
  通会楼 在涿州城州志城之中有夹城如人之束带中有券门曰通会上有重楼三楹𣵠鹿记通会在郡中上有亭台幕次左鼓右钟春秋降雨郊原陇亩浓云密霭一望不分郡中之佳境也
  万柳堂 在大兴县南花园村天府广记万柳园元廉希宪别墅在城西南为最胜之地
  遂初堂 在大兴县南天府广记遂初堂元詹事张九思别业绕堂花竹水石之胜甲于都城
  贤乐堂 在宛平县赵孟𫖯集延祐四年诏作林园于大都建德门外以赐太保曲出且曰令可为朕春秋行幸驻跸地名其堂曰贤乐
  大隐堂 在霸州南明大司马王遴之别业也灵芝堂 在蓟州治内明景泰间芝草产于堂后故名
  玩芳亭 在大兴县南天府广记玩芳亭元栗院使别墅亭多花草一时文人骚客来游赏者多有题咏
  南野亭 在大兴县南前临涧水
  垂纶亭 在大兴县西南天府广记元学士宋本故居在都城之西
  匏瓜亭 在大兴县东天府广记匏瓜亭元赵参谋别墅参谋赵禹卿尝种瓜以制饮其当时目为匏瓜故名
  双清亭 在大兴县东南通惠河上相传元都水张经历园也
  漱芳亭 在大兴县东天府广记漱芳亭在齐化门外道士吴闲闲全节所建燕地未有梅花吴从江南移至作亭以覆之
  东郭草亭 在大兴县东南明兴济伯杨善别业婆娑亭 在宛平县西元马文友别墅
  饮山亭 在宛平县西亦马文友所筑
  鰕菜亭 在宛平县北德胜门水关西明戴大圆建玉渊亭 在宛平县玉渊潭上俗呼百官厅盖元时士大夫休暇宴游之所
  雅集亭 在宛平县西黄图志卢沟桥畔有元符氏雅集亭
  望湖亭 在宛平县西玉泉山裂帛湖上袁宗道集华岩寺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
  飞泉亭 在宛平县天府广记飞泉亭在五华山西北有泉自山畔涌出建亭于上以翼之泉水东南流逾寻丈许伏而不见至玉泉山趾涌出盖玉泉之源也
  督亢亭 在固安县及涿州界后汉书郡国志涿郡方城有督亢亭
  崔氏园亭 在通州南寰宇通志崔氏园亭在漷县南小安村邑人崔礼隐居于此
  交亭 在通州松漠纪闻潞县三十里至交亭独秀亭 在通州漷县北二里辽太尉司徒郭世珍游息之所
  清泠亭 在武清县河西务王机桃柳堤记万历丁亥权河西地官袁公浚池蓄水以防泛决广百丈许四周筑堤间树桃柳而署其名曰南荡池北又浚月池建清泠亭
  圣水泉亭 在密云县南山不出泉惟南十里山𪋤有二泉相去仅数尺汇为一流故称圣水泉戚继光构亭疏二水环抱其间不匝月骎骎称胜迹矣
  武平亭 在文安县北七十二里括地志武平亭今治渭城
  避暑亭 在蓟州西北五里相传金章宗避暑于此悬石亭 在蓟州盘山悬空石上戚继光建
  津津亭 在蓟州盘山大颠明僧常増施茶处有石刻易饮处三字
  干越王廨 在大兴县界幽州有干越王廨在燕京子城为宴集之所
  永平馆 在大兴县南十一里一名碣石馆辽史地理志燕京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门有楼阁球场在其南东为永平馆
  望京馆 在大兴县东北五十里天府广记在孙侯村辽建为南北使臣宿息饯饮之所
  金沟馆 在密云县东北四十五里县志宋王曽上契丹书由檀州至金沟馆即今金沟庄
  大安馆 在房山县西北大安山刘仁恭创宫观师事方士王若讷处也
  文丞相馆 在永清县宋相文天祥北上次信安馆人供帐甚盛天祥达旦不寐题旅恨词于壁
  古墨斋 在宛平县署明万历中知县李荫掘地得唐李邕云麾将军碑记建此
  来青轩 在宛平县西香山客话来青轩五楹阑楯外垣以砖甓下临绝壑玉泉诸峯按伏其前张昇集来青轩上坐见两山回合平畴外衍飞鸟出没云际寺门有泉石桥跨之其流入西湖李东阳集轩居山半俯瞰丛树青黄相杂循廊而上殿阁崇丽与平坡并峙
  韦园 在大兴县南左安门外二里明嘉靖时太监韦霦建寺观崇丽临流一亭尤为游履所凑
  曲水园 在大兴县东明驸马万炜建园石墙一径皆竹竹尽而西迢迢皆水曲廊亭台皆东西滨水其中有松化石其半尚存木质
  宜园 在大兴县东明冉驸马园也园有石假山名万年聚
  鹿园 在大兴县东方广十馀里地平如掌古树偃仰帝京景物略金章宗故园也今曰蓝靛厂
  杏花园 在大兴县东天府广记元人董宇定杏花园在上东门外植杏千馀株故名
  李园 在宛平县西天府广记海淀李戚畹园方广十馀里中建挹海堂堂北有亭亭悬清雅二字明肃太后手书也婉转起伏殆如真山山畔有楼楼上有台西山秀色出手可挹园中水程十数里屿石百座灵壁太湖锦川百计乔木千计竹万计花亿万计闽中叶向高曰李园不酸米园不俗又有新园在大兴县三里河东
  栗园 在宛平县西辽史百官志南京栗园司典栗园
  万春园 在宛平县南海子宋时进士登第恩荣宴后会同年于此
  勺园 在宛平县西天府广记米太仆勺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尽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米太仆明米万锺仲诏也
  梁家园 在宛平县西天府广记梁园在京城外之西南废城边引凉水河入其中亭树花木极一时之盛
  张园 在宛平县西燕都游览志太傅惠安伯张公园牡丹芍药各数百亩花时主人制竹兜供游客行花塍中
  齐园 在宛平县西燕都游览志齐园在西直门稍右园尽则高梁桥矣园中海棠甚多西凿一曲磵引桥下水灌之上作板桥亭边有丛竹
  松园 在昌平州东延袤里许皆松桧成林
  苹果园 在房山县上方兜率寺后园中苹婆二株结实甚繁
  卢植故宅 在𣵠州十五里地名卢家泺秦博士卢敖子孙世居于此
  霍原宅 在房山县南晋霍原隐处册府元龟原山居积年门徒数百
  郦道元故居 在涿州南二十里水经注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上承督亢沟水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𣵠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其水东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义井精舎 在大兴县东辽时筑义井精舎于开阳之郭傍有古井因名
  郑公庄 在宛平县西燕都游览志万寿寺左度桥而南有亭在平畴亭外俱稻田縁堤莲芡郑戚畹园也
  白石庄 在宛平县西燕都游览志驸马都尉万公白石庄在白石桥北台榭数重古木多合抱竹色葱倩盛夏不知有暑附郭园亭当为第一
  唐会庄 在三河县境屯政考县多旷土宜耕屯有唐会庄为昔时恳植之址
  燕山窦氏庄 在昌平州东山口内二里相传有古槐大十数围中可容十人座
  相公庄 在文安县西北三里唐工部尚书张仁宪故里
  采育 在大兴县东七十里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人呼采育合新旧而名之也署以三蓄为赋计营五十八旧有鹅鸭城
  御马苑 在通州西二十里郑村坝
  卢丑宅 在东安县常道城东南二十五里
  安墟 在东安县界旧志东安县古安墟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合符釜山
  柴市 在大兴县宋文天祥被戮于此
  灯市 在大兴县崇文街西燕都游览志灯市南北两㕓珠玉宝器日用微物靡不毕具相对俱高楼楼设𣰽毺帘幕为饮宴地夜则燃灯于上望如星衢市自正月八日始十八日罢鬻灯在市西南今名灯市口
  榷场 在霸州宋诏雄霸安肃军置三榷场于南北境贸易后废
  枣林 在通州南方舆纪要县境小阜也
  柳林 在通州南故漷县西
  斋堂村 在宛平县西山北百馀里渌水亭杂识元豫章熊自得偕崇真张真人往居撰燕京志欧阳元功张仲举皆有诗送之
  楼桑村 在涿州天府广记楼桑在涿州东南为汉昭烈故里有桑高十丈亭亭如楼昭烈为儿时与宗儿戏桑下指为帝王羽葆也桑侧有昭烈古庙唐乾宁中建又其东北数里张桓侯之故居在焉
  张华村 在固安县东北天府广记张华宅在固安县东北八里犹有八角井乃其故宅村中今多张姓是其后人固安册有曰张华里者万历中知县胡其俊审编之次重其姓讳更唱曰贤今则编张贤里
  永平府
  肥如故城 在府治北汉置属辽西郡隋省唐复为平州治寻改曰卢龙水经注濡水出肥如东北元溪西南流迳县东东屈南转西回又迳肥如县故城
  孤竹故城 在府城南括地志孤竹故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文献通考平州殷时孤竹国地今卢龙县有孤竹城伯夷叔齐之国也
  令支故城 在迁安县西汉置属辽西郡辽名安喜金改为迁安水经注濡水东南流迳令支县故城东县志安喜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即古令支城也
  抚宁旧城 今县治县志明永乐三年于故县置抚宁卫成化三年议者请复县于旧治乃于卫东立县合为一城即今县城也馀详建置卷
  海阳故城 在滦州西南汉置属辽西郡后齐省辽名望都金名海山水经注濡水东南与新河合新河又东迳海阳故城南
  黄洛故城 在滦州辽属平州辽史滦州永安军本古黄洛城在卢龙山南
  右北平故城 在玉田县界后汉置括地志渔阳县东南七十里右北平城以燕山为版筑水经鲍邱水东迳右北平郡故城南
  土垠故城 在丰润县东汉置属右北平郡后汉为郡治北齐废方舆纪要土垠废县在丰润县西北六十里县志有南关城在县东十里即土垠故城也
  徐无故城 在丰润县北汉置属右北平郡晋为北平郡治后魏改属渔阳郡后周省入无终水经注徐无县故城王莽之北顺亭
  长城 在府城北隋书地理志卢龙有长城
  茂乡镇城 在滦州西七里
  龙纪城 在迁安县北二十里周二百馀步相传辽萧后所筑遗址犹存
  五花城 在抚宁县东其城连环若五花然相传唐太宗所筑
  山西城 在抚宁县西南五十里故址犹存相传唐太宗征辽所筑
  凤凰城 在昌黎县西道者山之右宽广可容百人独莫城 在滦州南九十里
  倴城 在滦州西南六十里
  唐山上城 在滦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李家庄城 在滦州南四十里
  柏家庄城 在滦州南五十里
  稻地土城 在滦州西一百二十里自独莫城以下皆元时屯兵处也
  独幽城 在乐亭县东南十里
  朝鲜废县 在府城东隋书地理志注旧置北平郡领新昌朝鲜二县后齐省朝鲜入新昌
  临渝废县 在抚宁县北汉置以县有渝水为名属辽西郡晋省唐复置属平州后改曰石城
  旧营州 今昌黎县详建置卷
  累废县 在昌黎县东汉置属辽西郡后汉省水经注濡水东南至累县碣石山
  马城废县 在滦州南唐置属平州元省州志马城废县在州南二十里
  旧溟州 今乐亭县治元置是为东溟史作漠州馀详建置卷
  骊成废县 在乐亭县西汉置属右北平郡后汉省舆地广记碣石今石城县故骊成也
  俊靡废县 在丰润县北汉置属右北平郡晋废水经注灅水出右北平俊靡县方舆纪要俊靡废县在丰润县北
  永济废县 今丰润县治金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济务置
  卢龙故军 在卢龙县唐置属平州
  柳城废军 在昌黎县西南唐置属平州辽广宁县地金曰昌黎县志桞城在县西南六十里静安社即故军也
  临渝宫 在卢龙县隋书地理志卢龙有临渝宫黄山宫 在迁安县西魏太安三年起行宫于辽西黄山
  丹阳宫 在滦州东南三十里金置
  石城行宫 在滦州金建行宫于石城
  长春行宫 在滦州西南金史地理志石城有长春行宫
  御林 在玉田县金大定二十年以玉田行宫之地偏林改为御林
  昌国署 在乐亭县东十七里元时为屯田署今犹称为署里
  丰闰署 在丰润县元史地理志至元二十二年立丰闰署领屯田八百三十七户
  炼铁𬬻 在迁安县潵河之滨有揽船桩石旧尝为铸铁之所
  千金冶 在滦州南名胜志冶在滦州南二十里即汉夕阳铁官也
  温泉栅 在滦州南境
  温泉镇 唐书地理志石城有温昌镇
  建昌镇 在迁安县
  韩城镇 在丰润县南五十里许奉使行程录镇有居民可二百家并无城
  越支社 在丰润县南方舆纪要越支社亦曰越支埸有宋家营盐课司
  望海台 在府城东
  清风台 在府城南孤竹城夷齐庙后高据悬崖平临滦水长松翠柏交暎台侧
  钓鱼台 在府城南三十里
  仙人台 在昌黎县北十五里水岩山之上有石刻围棋烂柯仙人像金天会十五年建
  擂鼓台 在滦州西百里
  将台 在滦州西八十五里
  千里台 在滦州北十里周围草埸百馀顷古料马台也
  鸣远楼 在府治前明初建
  望高楼 在府城上
  登海楼 在山海卫
  圣祖御制文集山海关澄海楼旧所谓关城堡也直峙海浒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釡历历在目不知其㡬千万也盖城临海冲涛水㴬时非木石所
  能久固昔人巧出此想较之镕铁屑炭更为奇矣
  文会亭 在府治西北下临滦河
  金泉亭 在滦州治西地高多泉潴而为池池方数亩中产莲
  濯清亭 在滦州滦河西岸金置
  令公村 在丰润县西十五里
  种玉田 在玉田县北三十里即阳翁伯种玉处水经注山有阳翁伯玉田在县西北有阳公坛社即阳公之故居也搜神记于种石处四面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翁伯一作雍伯
  天桥柱 在昌黎县碣石山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山顶有大石如柱立巨海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名天桥柱
  谎粮坨 在丰润县西北十五里相传唐太宗以诳高丽
  双雁坨 在滦州城南郡志明成化中瘗二雁而名
  保定府
  乐乡故城 在府东南汉置属信都国后汉省晋复置寻省后魏复置北齐省入永宁仍改曰乐乡水经注濡水东北迳乐城南寰宇记故城在今县东南三十里
  广望故城 在府西南汉置属𣵠郡后汉省水经注博水东迳广望故城北寰宇记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
  樊舆故城 在府东南汉置属𣵠郡北齐省入永宁水经注易水迳樊舆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
  清苑旧城 在府东北县本乐乡北齐移永宁县理此隋改清苑县志清苑故城在今县东北七里馀详建置卷
  北平故城 在满城县北汉置属中山国后魏分置永乐后周省改北平曰永乐唐始曰满城元和志满城县东北至易州一百四里天宝元年改以县北故满城为名
  永乐故城 在满城县西北后魏置后周省旧志城在县西北五里鱼条山下
  范阳故城 在定兴县南秦置隋改曰遒县唐废金始改置定兴史记张耳陈馀略地燕赵蒯通说范阳令先下元和志范阳故城在易县东南三十二里
  望都故城 在庆都县西北本战国时赵庆都邑秦有庆都县汉改置望都县属中山国高齐废隋复置寻又废唐初复置唐书地理志望都武德四年分安喜北平二县置贞观八年移于今治旧志故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
  唐县旧城 在今唐县东北汉置水经注唐县南北二城俱在𣸦水之阳旧志汉置唐县自北齐废县后隋改置于左人城唐时复移今治而汉时故城遂废
  高昌故城 在唐县东北水经注唐城南如东十馀里有一城俗谓之高昌县城旧志高昌社在县东北十八里有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亦名尧城
  蠡吾故城 在博野县西南汉置属涿郡北齐废入博野元省后复置博野县于今蠡县界属保定路明洪武元年迁于西南十八里即今治也旧志蠡村有蠡吾故城后魏时为滹沱水所掩东南城角独存
  侯世故城 在蠡县东北水经注𣸦水又东北迳侯世县故城南
  容城故城 在容城县西北辽史地理志容城县先属𣵠州故城在雄州西南旧志古城在县北十五里城子村
  曲逆故城 在完县东南汉置县属中山国后汉改曰蒲阴北齐废入平县汉书陈平传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雒阳与是耳
  大易故城 在雄县治西北十五里汉置易县晋曰易城寰宇记归义县东南之十五里有大易故城燕桓侯别都后魏移理故城西北十五里故易城即今县理又有小易城在大易城北二里
  安国故城 在祁州南汉初为侯国后为县属中山国北齐废旧志安国城在州东南六里即汉安国县束鹿志安国故城即安定故城
  蒲阴故城 今祁州治清类天文书今天会初祁州别筑西城移州治焉元复移于东城旧治盖即一城中分为东西非更筑新城也馀详建置卷
  贳县故城 在束鹿县西南汉置属钜鹿郡寻废通典鹿城有汉贳县故城在西南
  𨜇县故城 在束鹿县东汉置属钜鹿郡后汉曰鄡后魏曰北齐移安国县于此隋改置安定县而故城废
  西梁故城 在束鹿县西南汉置为侯邑属信都国后汉省水经注衡漳水迳西梁县故城东寰宇记束鹿县南六十里有西梁故城尚存城有二重旧志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车城村有车城庄即古西梁县
  束鹿故城 在束鹿县北今有旧城集隋曰鹿城属信都郡唐改曰束鹿属深州明志故城在今县北三十五里
  唐兴故城 在安州东南古名西呵城唐置唐兴县宋置唐兴砦金改葛城县明初省旧志故城在州东南二十里
  高阳故城 在今高阳县东名胜志北朝邢子励作高阳记谓高阳城周回九里颛顼所筑基址尚存旧志明洪武三年河溢县圯迁丰家口即今治东去古城二十五里
  广养城 在府东六里城周五里南有河薮昔燕昭王牧马地
  养老城 在庆都县北二十里
  清凉城 在博野县东南亦曰将梁魏书地形志蠡吾有清凉城县志城在县东南四十里
  柏陵城 在府南汉为侯国寻省汉书作柏畅辟阳城 在府西南三十里五代时营垒也晋开运二年符彦卿等败契丹于此
  白城 在府西南名胜志白城清苑乡名
  徐城 在安肃县东九域志安肃县有古徐城周景王时大将徐峻所造又徐城在涞水县北
  敌城 在安肃县东南三十里相传战国赵将赵䓤颜聚与秦将王翦相持处又空城在县西南三十里
  解王城 在安肃县西北四十里
  桑邱城 在安肃县西南括地志桑邱城俗名敬城在遂城县按遂城即在安肃县西二十五里今为遂城社
  长安城 在定兴县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记在易县东南二十七里
  百楼城 在定兴县西南二十五里相传唐太宗征辽还筑城于此以息将士兵法百楼不攻遂以名今为百楼村
  中人城 在唐县西北古鲜虞地博物记唐关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在县西四十里张曜中山记中山郡初治中人城城中有山故亦谓之中山城水经注复谓之广唐城括地志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县西北四十里
  左人城 在唐县西北博物记左人唐西北四十里水经注𣸦水迳左人城南寰宇记左人亭即今唐县城
  鸿城 在唐县西北七十里一名洪城其地有鸿城社鸿山关九州志唐有鸿郎城相传尧子丹朱所居
  符城 在唐县西南旧志符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唐河西岸符坚追慕容垂至此筑后讹为伏城故今驿名伏城
  王陵城 在唐县西三十五里唐河东岸汉高帝困于白登王陵援兵至此筑
  灌婴城 在唐县西四十里唐河西岸与王陵城相望即灌婴所筑
  乐羊城 在唐县西水经注𣸦水又东迳乐羊城北魏使乐羊灭中山其故城中山所造故城得名
  贾复城 在唐县北五十里汉贾复追铜马五番贼于此筑俗讹为寡妇城元和志寡妇故城在唐县北九里
  军城 在唐县西北九十里宋杨延昭筑城屯军故名明嘉靖中水冲城断为二
  雹水城 在唐县西三十里唐河东岸
  大茂城 在唐县西北一百里唐河北岸
  柳宿城 在庆都县东南四十五里有柳宿村村西二里有柳宿河
  尧城 在完县西南八里有尧城社尧城村
  甘城 在完县西北三里今有甘城村
  夏屋城 在完县西北水经注蒲水迳安阳关下出关北流又东流迳夏屋故城
  阳城 在完县东南五十里水经注阳城故城在阳城淀西北蒲阴县东南三十里
  朝阳城 在完县西旧志县西南十里有朝阳村郭丹城 在蠡县东北四十里九域志宋与契丹筑以约和今名为和甸
  亚谷城 在雄县东汉景帝封降王卢它为亚谷侯即此地
  易京城 在雄县西北汉公孙瓒所筑
  杨关城 在雄县西宋杨延昭守三关时所筑祭过城 在安州西北水经注徐水东南迳一故城北俗谓之祭过城
  安都城 在高阳县西南三十八里旧志宋熙宁中议移广信军于此因筑此城
  三台城 在新安县西二十里城冢记燕赵分易水为界筑三台城以耀武汉因置县城周五里今遗址尚存旧志城亦名刘盆子砦下有祠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
  北平废郡 在完县东北汉置北平县属中山国后魏改置北平郡北齐郡废复置北平县宋置北平砦于故县庆历二年于北平砦置北平军四年即县治置军以砦属焉后废
  永宁废县 在满城县界汉末与魏析置永宁县属高阳郡北齐移入清苑
  北新城废县 在安肃县西南汉置旧志后魏去北字北齐仍曰北新城县寻省入清苑新志在县西南二十里
  遂城废县 在安肃县西燕武遂地后魏南营州地隋置遂城县宋置唐信军金升为遂州后废为遂城县隶保州元省入安肃后复置州而县废新志在今县西二十五里为遂城社
  新昌废县 在新城县东三十里汉置属涿郡后为侯邑后汉废唐复置属𣵠州宋初因之后省寰宇记汉新昌故城在固安县南三十里
  陆城废县 在蠡县南汉置属中山国武帝时为侯邑后汉废入蠡吾旧志陆城废县在今县南十五里魏隋时移今治又晋改博陵县本合博陵陆城为名
  归义废县 在雄县西北三十五里唐武德年以故易县地置属𣵠州五代晋时仍曰归义金并入归信
  晏城废县 在束鹿县西隋书地理志鹿城开皇十六年又置晏城大业初废
  光春宫 在安肃县界金史章宗纪泰和三年敕行宫名光春其朝殿曰兰皋寝殿曰辉宁
  建春宫 在新安县西南为金章宗行宫明改为行太仆寺
  天宁台 在安肃县西黒山
  元武台 在安肃县马哥庄
  北台 在唐县中山城北慕容垂都中山时登此以望马耳双峰
  天风台 在唐县西北葛洪山巅洪隐居修炼之所冷空台 在葛洪山与天风台对峙
  尧母台 在庆都县东按地志伊祁山尧母所居也故筑台于此
  大宋台 在蠡县大宋村东
  百尺台 在蠡县大百尺村北
  城子台 在雄县东南八十里外高中平地势特出驻驾台 在雄县东七里周世宗驻跸于此
  流星台 在雄县西三里
  凉马台 在雄县西北三十里高数丈上容万馀人城冢记燕魏分易水为界筑以耀武
  慷慨台 在安州署内明嘉靖时知州张寅建取燕赵慷慨之意
  望马台 在安州西北十二里宋杨延昭所筑钓鱼台 在安州东北三里元隐士垂钓处
  秋风台 在安州城北燕丹送荆轲处
  高阳台 在高阳县东旧城宋曽布镇高阳时筑万卷楼 在府治内元大帅贾辅建藏书数千卷延郝经居之以肆其观览经有记
  横翠楼 在府治东北元张柔建
  鸣霜楼 在府治东北明宣德间知府张监建后守章律叠石为台建层楼于上
  卷石楼 在府北郭明知县崔泌之筑
  应奎楼 在清苑儒学东南台六丈结楼于巅下作四洞可往来俗为穿心楼
  宣化堂 在府治元顺天路厅事至元中治中周孟戡建刘因有记
  读书堂 在满城县抱阳山东北岩下唐张说读书处又读书堂在铁佛寺元郝经所居
  抱阳南轩 在满城县抱阳山继至巷中宋绍圣间邢仲良父子讲业于此
  硕果园 在府北郭明清苑令崔泌之筑
  矮松园 在府城西南隅
  高氏园 在府城东北隅元郡人所创内有翠锦堂桃园 在博野杜家庄
  铜园 在博野县苑村土黄色不毛后人以土炒炼铜地始可艺
  众乐园 在旧高阳城内宋曽布知瀛州时建洞宾池 在安肃县南相传吕仙曽浴此
  鳯池 在旧高阳城西相传颛顼时有鳯凰集此又有洗马池亦谓颛顼时浴天马于此
  莲花池 在府治南元张柔所凿引鸡距河水建临漪亭于上明知府张烈文重修万历间知府查志隆复拓其地増堂寝门庑庖厨台榭扁曰水鉴
  本朝康熙丁亥知府李绅文重修雍正十一年
  旨各省设立书院即于此地修建増葺讲堂书屋改名莲池书院又莲花池在新安县西南金章宗观莲处邑人张刺史光远起台于池北曰看花
  君子亭 在府莲花池西通志红蕖绿水亭筑中央为府中名胜
  水哉亭 在府城外西南隅水闸上明邑令崔泌之建
  劳劳亭 在府北郭外明邑令崔泌之建今为皇华亭
  拟江亭 在安肃县南元大德中建
  北海亭 在定兴县东南十五里明太常卿鹿善继讲学之所茅元仪题
  紫泉亭 旧在新城县西北隅明景泰年移入儒学明伦堂后名文会亭
  解渎亭 在唐县汉灵帝阳嘉元年封为侯国后汉书注解渎亭在义丰县东北
  三梁亭 在完县水经注博水迳三梁亭南疑即古勺梁也
  濯缨亭 在完县西五云泉上宋神宗时建
  望山亭 在雄县城内元皇统二年建后改为均乐亭
  安郭亭 在祁州东南汉元朔五年封为侯国水经注𣸦水迳安国亭南
  云锦亭 在安州东南堤上元完颜安远建
  安阳亭 在安州东南堤上明嘉靖间知州张寅建高阳关射亭 在高阳县旧城宋初建
  河桥亭 在高阳县马家河弘济桥北马仑建万木亭 在高阳县北门外邑人王扬建
  大人圃 在清苑治后与君子亭相对郡守徐曰仁祀阳明先生
  射圃 在府隙地
  春圃 在府东门外岁迎春于此
  百花屿 在府南双溪之上
  白团卫村 在府西南旧志作白坛卫村石晋败契丹于阳师还至白团卫
  廉梁村 在府西南十里宋咸平二年败契丹于廉梁路新志鸡水经此有石梁谓之廉梁
  黄村 在定兴县治故范阳县地金大定六年以范阳县黄村置
  侯驼村 在庆都县东二十里名胜志村产米香滑异常稻
  盘古村 在完县西北五十里分水山下旧志村为盘古氏故里
  荆轲里 在安肃县赤鲁村
  田光里 在安肃县田村
  张丰里 在安肃县又有张华里
  仙姑里 在安州即今祭头村宋郝仙姑飞升处古塘 在清苑城东四十里开公员外养鱼池浣衣塘 在安肃县白塔村旧志孟姜女浣衣处柳塘 在新城县治后柳依北城春青独早万历间知县王好义栽柳千株筑台其中
  泺西庄 在满城县一亩泉旁宋程灏先世居此驻跸庄 在新城县西北三十五里元至治中英宗游畋至此俗呼为高密店
  陈平宅 在完县北门
  双柳居 在新安县
  云宿舎 在新安县俱孙徴君奇逢寓舍
  麒麟塜 在安肃县北旧志明永乐间来献毙于此垒土成坟上建游亭
  牛桩 在安肃县西遂城南里许旧志以遂州城形似牛故建此以镇
  河间府
  武垣故城 在府城西南本赵地汉置县属涿郡隋省唐复置后省寰宇记武垣城有二西武垣城在郡西南三十八里城东微北又有东武垣城在郡南二十五里府志武垣城在河间县西南三十里肃宁县境内去县东南十馀里有内外二城俗名元城遗址尚在
  州乡故城 在府城东北汉置属涿郡后省寰宇记故城在今郡东北四十里
  束城故城 在府城东北本汉束州属渤海郡晋属章武北齐废隋置东城县属河间郡宋省为镇寻复置县元置巡检司明废府志故城在府东北六十里如林乡其城旧有三重
  赵都军城 今府治详建置卷
  乐成故城 在献县东南汉置为河间国治后汉省寻复置晋魏皆曰乐成地理志故城在乐寿县东南六十里寰宇记后魏太和年间移县治乐寿而此城废
  中水故城 在献县东南本汉县属𣵠郡北齐省汉书地理志注在易𣸦二水间故名中水寰宇记故城在乐寿县西北三十二里齐天保七年
  阿武故城 在献县西北本汉县属涿郡后汉省寰宇记故城在乐寿县西北三十九里
  阜城旧城 在今阜城县东汉置属渤海郡旧唐书地理志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今城隋筑寰宇记齐天保年移今治
  弓高故城 在阜城县南二十七里汉置属河间国晋省水经注故城在阜城西南
  蒲领故城 在阜城县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水经注衡漳又东迳蒲领县故城南寰宇记故城在县北三里县志在县东北十里俗呼蒲领关鲁城县北六十里亦名蒲领因东汉末黄巾之乱有蒲领人寓此立城因名
  鄚县故城 在任邱县北三十里汉置县属涿郡唐为鄚州开元中改鄚为莫明废寰宇记废鄚县城在鄚州东北三里
  阿陵故城 在任邱县东北汉置属涿郡寰宇记故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后魏孝昌三年常徙鄚县理此周宣德年复还旧治城遂废
  高郭故城 在任邱县西十七里汉置属𣵠郡后汉省寰宇记故城在鄚县西南二十六里滹沱河经其南面亦称里角城
  成平故城 在交河县东汉置属渤海郡后魏徙治景城城废寰宇记故城在景城县南二十里九域志窦建德尝居此亦谓建德城
  建成故城 在交河县东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寰宇记故城在景城县东南三十里
  临津故城 在今宁津县西汉胡苏亭隋置胡苏县唐改名临津县志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保安镇
  临乐故城 在宁津县北本赵地汉置县后汉省水经注无棣沟自南皮县东迳乐亭北地理志之临乐故城也
  修县故城 在景州南汉修县晋改为蓨唐属冀州元为景州治寻复为县属景州今省括地志故城在今县南十二里俗名南条城水经注清河又东北迳修县故城南县志南条城在州南十三里又有故城在州东九里
  修市故城 在景州北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水经注桑杜旧沟又东迳修市县故城北地里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
  重平故城 在吴桥县南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县志吴桥县南三十里有重合城即重平之讹
  东光旧城 在今东光县东汉置属渤海郡金元为景州治
  长河故城 在故城县治即唐之白桥汉置广川县北齐省隋改名长河唐元和年移就白桥于永清河西岸置县后又移置小胡城而此城废
  历县故城 在故城县北汉置属信都国后汉省水经注清河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
  乞活城 在府城北六里郡国志晋大安中幷州刺史东瀛公腾掠敌人万户于山东恐有叛志筑城以居之任其乞活故名
  萧陵城 在府西北五里县志魏武垣有小陵城盖小萧声近而讹也
  高丽城 在府城西北十二里基址尚存
  简子城 在阜城县东南三十里亦名东城图经赵简子所筑今名简城
  定阳城 在阜城县境内又名沙邱城俗讹为宅阳城
  滠城 在任邱县南二十六里旧志俗讹为谒城潞志任邱有滠城是也
  古城 在宁津县东四十里府志周回五里内有土台相传光武屯兵于此筑
  永州城 在宁津县东县志相传隋末所置即今杨盘镇
  九城 在景州治西有邸阁内有晋蓚令孔𨋾清德碑
  西光城 在东光县西三里寰宇记后魏葛荣略取其地对东光筑城故名
  茧城 在东光县府志在县东二十五里遗址尚存棘津城 在故城县北后汉书郡国志广川有棘津城
  景城废县 在献县东九十里汉置东汉省隋复置宋省
  乐寿废县 在献县西南十里寰宇记后魏太和年间移乐成县于乐寿亭因名大业年又移今治
  长丰废县 在任邱县东北唐置属莫州宋省唐书地理志本利丰开元十年更名
  龙𬱃废县 在景州东三十里汉置属平原郡后汉省汉元朔五年封为侯国县志弓高城外有龙𬱃村即汉侯邑
  安陵废县 在吴桥县西北汉置属平原郡后汉省地理风俗记修县东四十里有安陵故县
  将陵废县 在吴桥县东南三十里赵塞镇北侯井废县 在东光县西汉置后汉省寰宇记在弓高城西北三十五里房将池侧池形窄小似井县置于侧因名
  日华宫 在献县汉河间献王筑以待学士者今废金城宫 在献县隋窦建德建
  永乐行宫 在献县城东五里明永乐年建
  蒲萦台 在府治后郡国志泰始皇东游有蒲甚劲用以系马故名亦名瀛州第一亭
  高阳台 在府治东北与瀛台相望宋曽布筑瀛台 在府治东南府志台高五丈阔倍之四望极远与高阳台相望后废为驻旗台
  封台 在献县有伯夷叔齐庙
  琴台 在阜城县府志阜城西墉下水中魏稽康弹琴处
  望夫台 在肃宁县城北
  虞邱台 在任邱县北县志汉吾邱寿王读书处吾虞声相近遂讹为虞
  燕台 在任邱香城铺之北今圯
  莎台 在任邱城西两莎之间巨台并峙
  七星台 在宁津县北十八里
  凤凰台 在宁津县西北三十五里
  土台 在宁津县东四十里古城内
  峯台 在宁津县北三十里
  广川台 在景州东城上州志台高三丈元县尹吕思诚移董子祠于此因名又名读书堂
  祭风台 在吴桥县县志台在城南黄河堤上高数丈旧有与点亭风景佳丽邑中最胜今皆颓废
  钓鱼台 在吴桥县城西北二十里台方里许遗址犹存
  燕台 在东光县北二十里又名燕友台畿辅旧志魏曹丕筑以燕友故名齐桓公北伐尝射雉于此亦名射雉台
  胡苏台 在东光县儒学东南高二丈周二十馀丈又名钟鼓台
  吾与亭 在府城南门外堤上知府张问明建一鉴亭 在府通济桥北知县夏之臣邢有忭建碧波亭 在献县东四十里即今官亭
  华阳亭 在阜城县西晋嵇康学琴处上有琴台洗心亭 在阜城县东二十五里邑人大理卿周东建
  观莲亭 在任邱县北雄关内知县倪玑建
  种玉亭 在任邱县东解元金一凤建
  胡苏亭 在宁津县寰宇记在临津县西南二十五里按今宁津即唐临津
  居园亭 在故城县东二里元高孟初载酒嬉游处瀛州南楼 在府治唐沈佺期有望瀛州南楼寄远诗
  瀛海楼 在府治西南元至正间建明正德年移于资胜寺前
  山雨楼 在吴桥县治前明知县刘钺建顺治年知县王家楫重修
  双丰楼 在故城后废为双丰台
  成趣园 在献县旧志金梁子直隐居处学士党怀英等诗文在焉日久湮没万历年居民掘得石刻六方知县张汝蕴置之学宫目为墨宝
  一竹园 在任邱县城东北二里明郎中张经建先春园 在任邱县城东一里明太仆章甫建乐隐园 在任邱县城东北隅明佥事刘勃建最古园 在任邱县东南隅明郎中李祯垣建石家园 在交河县西县志以石家园改置俗传石崇行舟处
  澜园 在吴桥县北城濠上范文忠公建内有快风亭澄碧堂如石山房诸胜今废
  礼鹤堂 在任邱县城北三里明郎中边仲建兰谷草堂 在任邱县知县周瑢建
  君子馆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河间有君子馆
  海月轩 在府城通济桥旁
  桂岩山房 在任邱县城东南隅明都御史边宪建萝月轩 在任邱城东明巡抚谢淮建
  刘炫宅 在府城内府志炫北齐人强记默识五事并用无所遗失宅久废
  刘昼宅 在阜城县南义门乡
  扁鹊故宅 在任邱县明志在废莫州东门外有药王祖业庄又北三里有冡庙
  高颎宅 在景州城北
  刘淑精舍 在献县东南括地志淑精舍在乐城淑汉人隐居于此
  澹台故居 在故城县西南四十里澹村原属武城后县移卫河东因改属故城
  乐成 在府治刘仁轨封乐成男因名
  顾义乡 在任邱莫州南二十五里
  长邱乡 在任邱东北
  顺成乡 在东光县西北三十里汉昭帝封钩弋夫人父为顺成侯即此
  诗经村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府志旧传毛苌设教处
  贾岛村 在景州西南五十里旧志唐贾岛祝发于云盖寺村基尚存
  董学村 在故城县西北四十里县志汉董仲舒下帷处
  孝子村 在故城县元孝子侯秀故居
  刘长乡故里 在河间县治内
  安城故里 在东光县汉窦太后故居
  御庄 在阜城县南七里县志庄为刘豫始生之地刘智社 在景州南三十里元蓨尹刘思诚行田至此劝化社民
  天津府
  泉州故城 在府西北汉置县属渔阳郡后魏省水经注清河东北至泉州县北入滹沱又沽河东南迳泉州县故城东王莽之泉调也
  漂榆故城 在府东水经注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
  乾宁故城 今青县治详建置卷
  参户故城 在青县南汉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免为侯国后汉省元和志参户故城一名木门城在长芦县西北四十里舆地志中有大树故名木门
  卢台故城 在青县南寰宇记乾宁军本古卢台军地其卢台故城在御河南七十步县志卢台城在卫河之西南周迥三十里遗址尚存
  千童故城 在沧州东南汉置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宋省为镇水经注无棣沟又东南迳千童县故城东元和志饶安县本汉千童县即泰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辶𦮔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
  定县故城 在沧州东南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水经注地理风俗记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故县也
  乾符故城 在沧州东本隋鲁城县属河间郡唐改为乾符后周并入清池名胜志鲁城在州东北七十里又三十里为乾符城州志乾符故城在州东北八十里
  南皮故城 在今南皮县北秦置汉属渤海郡后汉为渤海郡治晋及后魏因之后移于今治续通典南皮县西去景州六十里县北有迎河河北有南皮城即汉晋渤海郡治史记齐桓公伐山戎至此缮修皮革因筑焉府志故城在县东北八里
  高乐故城 在南皮县东南董镇村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水经注无棣沟又东迳新乡城北即地理志高乐故城也寰宇记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今谓之思乡城亦曰西乡城
  高城故城 在盐山县南汉置属渤海郡后汉曰高成隋更名盐山水经注无棣沟又东南迳高城县故城南寰宇记故城在盐山县南四十里县志旧城镇在县东北三十里马大口
  柳县故城 在盐山县东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水经注浮渎又东北迳柳县故城南寰宇记故城在盐山东七十里府志在盐山东五十里
  无棣故城 在庆云县东隋置属渤海郡唐属沧州宋金元皆因之明废县志故城在今县东南五里周八里鬲津河东南
  黒堡城 在府西二十里地名稍直口
  吕彭城 在府西北二十里相传彭越吕布尝军此军粮城 在静海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元海运时屯粮之所
  燕留城 在沧州东北括地志燕留故城在沧州长芦县东北十七里即齐桓公分沟割燕君所至地与燕因筑此城故名燕留
  五垒城 在沧州南舆地志汉封河间献王子雍为景城侯五子分居城中因名
  麻姑城 在沧州北寰宇记麻姑城在乾符废县界汉武东巡至此祀麻姑因名
  北皮城 在南皮县西北水经注清河又北迳皮城东地理风俗记曰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
  甘罗城 在盐山县东南三十里望树镇西南故址尚存
  合骑城 在盐山县北新志郛堤城在县北七十五里又名合骑城汉公孙敖封合骑侯即此
  荻苴城 在庆云县东新志在县东接海丰县界与无棣城相对覆鬴河界其中相传为龙且所据俗名龙且城
  兴济废县 在青县东南三十里卫河东岸本范桥镇地金置县属沧州元并入会川县复置
  本朝顺治六年废为镇入青县
  长芦废县 今沧州治亦名幞头城汉参户县地隋置长芦县属河间郡唐属沧州宋省
  清池废县 在沧州东南四十里本汉浮阳县隋改为清池唐移沧州来治宋金元皆因之明省入州
  浮水废县 在沧州东五十里隋置属渤海郡后省入盐山唐复置属沧州贞观初省
  章乡废县 在沧州东南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寰宇记十三州志饶安县东南二十里有童乡亭盖即章乡也
  中邑废县 在沧州界汉置属渤海郡后汉省海津镇 今府治元延祐三年置镇至正九年立镇抚司明永乐初由此下沧州二年筑城置戍立天津左右三卫
  钓台 在青县北六里名胜志宋时置砦于此鳯凰台 在静海县西五里
  望海台 在沧州东北一名汉武台俗云汉武帝巡海上所筑唐太宗自高丽班师次汉武台顾问侍臣对曰是燕齐之士为汉武求仙处新志望海市台在州东四十里
  钓鱼台 在南皮县西十里相传吕尚困棘津时钓此
  宴友台 在南皮县北半里寰宇记魏文帝与吴质等重游南皮筑此台宴友故名又名射雉台
  石苞台 在南皮县南十三里城冢记南皮有石苞墓即此
  观台 在南皮县东四里寰宇记袁谭所筑魏武擒谭于此
  武帝台 在盐山县东北七十里韩村镇东三十里此南台也
  文星台 在庆云县东南隅旧志高可远眺清晓见日出海炯然奇观也
  延陵台 在庆云县西南七里旁有季札长子墓峭帆亭 在青县卢台城中
  盟亭 在沧州南古燕齐之界二国尝盟此
  遇士亭 在南皮县西北三里相传暴胜之遇隽不疑处
  将相乡 在旧沧州东南有程家林以唐程日华父子相继居此故名
  平津乡 在盐山县南四十二里汉封丞相公孙宏为平津侯即此
  高适故里 在南皮县东南六十里今改夜珠高家石崇宅 在南皮县城内
  清风楼 在沧州晋泰康中建元萨天锡录囚驻节于此有清风楼诗又望瀛楼在州西门外昔为一郡之观今废
  刁公楼 在南皮县东南七十里一名尚书楼晋尚书刁协故居
  魏家庄 在南皮县西六里元至正年董搏霄守长芦屯兵于此
  曹公固 在南皮县东南二里曹操因京兆隽不疑家为固以攻袁氏因名
  韩信垒 在庆云县南二十里与荻苴城相对相传韩信自赵下齐道经于此俗呼挂甲口







  畿辅通志卷五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四
  古迹
  正定府
  东垣故城 在府治南秦置县属钜鹿郡汉改名正定唐初移县于今治史记正义东垣赵之东邑在恒州正定县南八里汉书高帝纪十一年陈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城降旧志东垣城在府城南八里即赵东垣城
  常山故城 在正定县西南本汉九门县地晋置安乐垒北魏移郡治此北齐复移治正定隋置常山县后复省入正定旧志隋常山县即故安乐垒也在县西南十八里
  井陉故城 在井陉县北汉置隋开皇中置并州后废置井陉郡唐武徳初复为并州治后废属恒州旧志宋熙宁六年省寻改置于天威军而故城废
  威州故城 在井陉县东北五十里金置元废旧志元徙威州治洺因亦徙井陉县治天长而此城废新志故城谓之威州城又名威州堡亦曰井陉店天长镇今县治也元时移县治此
  石邑故城 在获鹿县南汉置县属常山郡后汉省晋复置北齐改曰井陉隋复故后为常山郡治唐属恒州后州徙以县属之宋省入获鹿括地志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盖当井陉之口向为要地寰宇记县北八里有窦建徳砦即古石邑城
  绵蔓故城 在获鹿县西北汉置县属正定国后汉省旧志故城在石邑西北俗谓之人文城
  乐阳故城 在获鹿县东北与正定县接界汉置侯国属常山郡后汉省水经注绵蔓水又东流迳乐阳县故城西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非也旧志乐阳废县在井陉县东北七十里
  元氏旧城 在元氏县西北元和志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隋末为刘黑闼所破后移于今治馀详建置卷
  灵寿旧城 在灵寿县西北县志故城在县西北十里今名灵寿村馀详建置卷
  关县故城 在栾城县北汉置属常山郡后汉省改置栾城水经注太白渠水又东南迳关县故城北地里志曰常山之属县也县志故城在今县北十里董保邱元末兵毁
  蒲吾故城 在平山县东南战国时番吾汉置县隋省入井陉后复置唐改曰平山元和志故城在县东二十里
  桑中故城 在平山县东南汉侯国属常山郡后汉废水经注桃水南迳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迳桑中故城北世谓之石勒城又谓之高功城
  南行唐故城 在行唐县北战国时赵邑汉置县后魏去南字置唐郡治此后徙废新志今县北三十里有行唐故城俗谓之故郡城置故郡社以后魏常置唐郡于此也
  赞皇旧城 今县治详建置卷
  故权城 在正定县北二十里名胜志古犍乡也后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于射犬北与五校战于正定大破之即此地
  潭城 在正定县即镇州牙城也欧阳修曰常山宫后有池亦曰北潭州之胜游惟此故牙城亦谓之潭地
  灵真城 在井陉县西南二十五里名胜志韩信伐赵随蛇迹开道而过因筑此后人名为灵真城
  囘星城 在井陉县西三里新教场以在囘星河侧而名
  秀林城 在井陉县东南十五里城邑考后魏贼杜洛周葛荣遣其党王秀林筑此城因名
  赵王城 在灵寿县西北十五里相传赵武灵王所筑中有赵王台
  嘉阳城 今平山县治元和志房山县东南至恒州八十里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盖隋时于此城置县也名胜志又有西平州城在县西门外昔为西平州治遗址尚存今县盖因房山西平二名而兼用之
  封城 在平山县西二十里俗呼宋王城遗址犹存今名封城社
  囘车城 在赞皇县新志在县南十里囘车村相传汉李左车所筑亦名左车城旁有韩信将台
  苇泽废县 在井陉县西南三十里隋义和元年置县唐武徳元年改为并州贞观元年
  灵山废县 在元氏县西北隋开皇年置县大业初废
  滋阳废县 在行唐县西南隋开皇六年置十六年又置玊亭县大业初省入焉唐武徳四年置玊成县五年省滋阳入焉长寿二年曰章武神龙元年复故名旧志县北有东玊亭村西玉亭村县西北有滋羊村皆以故县得名
  宋行宫 在府城外俗名潭园宋史五行志太平兴国五年正定府行宫殿梁生芝如荷花知府赵贤进以图来上又玉华宫元史泰定帝纪三年二月葺玊华宫
  龙吟阁 在平山县东关半里许明万历中知县陈楹建阁三层悬钟于内晨暮击之与滹沱冶河涛声间杂谓之龙吟
  望台 在府城内太平御览恒州望台赵武灵王所筑以望赵境亦曰寒台
  舒啸台 在正定县古城东元苏天爵隐居之所至正中天爵建台朱泽民为记
  猎台 在井陉县陉山上相传周穆王猎铏山时筑孤台 在井陉县南六十里相传春秋时程婴藏孤儿处
  銮驾台 在井陉县东南七十五里旧志隋文帝邀妙阳公主驻跸之地故名
  韩台 在元氏县南三里泜水之阳有土阜连亘不绝唐天宝初龙宫碑汉韩信与赵相距时所筑今有韩台村及韩台河
  纪信台 在灵寿县东十里上有纪信庙
  栾武台 在栾城县明志相传晋大夫栾武子筑白鹿台 在平山县西四十里明志世传汉武帝登此有白鹿至故名
  滋溪书堂 在正定县滋河北新市元苏天爵读书之所宋本为记
  始生堂 在元氏县北三十五里相传汉阴后生明帝处俗呼为万年村名胜志光武四年北征彭宠阴后从行生明帝于元氏后章帝巡幸祠光武显宗于始生堂
  麦饭亭 在正定县滹沱河上后汉冯异进光武麦饭处今废
  步乐亭 在正定县北元丞相史天泽建
  白鹿泉亭 在获鹿县元邑令张渊因白鹿泉遂覆以亭
  华阳亭 在阜平县明志元志云稽康学琴处环山亭 在赞皇县西北隅明志环山亭宋宣和四年建地势特起环亭皆山故名
  阳和楼 在府治南元至正十七年
  神女楼 在府治北畿辅旧志元建旧有台俗呼神女楼
  苍岩楼 在井陉县东南七十里福庆寺两山并峙构桥于上桥上有楼高出云表
  望京楼 在平山县二十里东林山相传赵武灵王建故址尚存
  李徽伯旧宅 在元氏县西北十五里今为开业寺广武君宅 在行唐县二十里史家荘有李左车墓雕桥荘 在正定县西十五里大茂山东明吏部尚书梁梦龙荘也赵南星有记
  平泉荘 在赞皇县西北张楞村唐李徳裕游息之所元末兵毁今为玉泉寺基
  龙腾苑 在正定县十六国春秋慕容熙八年大筑龙腾苑广袤十数里役徒二万人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
  陈馀垒 在获鹿县东北水经注井陉水东北流屈迳陈馀垒俗谓之故壁城昔在楚汉韩信东入馀拒之于此
  新市故城 在新乐县西南古鲜虞国春秋时为中山国汉置新市县属中山国隋并入九门唐义寕初复置后复省入九门魏书地形志新市有新市城旧志故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新城铺
  新乐旧城 在今新乐县西隋置元和志汉成帝时中山孝王母冯昭仪随王就国王为建宫于西乡之乐里因呼为西乐城时人讹西为新故为新乐旧志旧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遗址尚存
  义台城在新乐县西南魏书地形志新市有义台城旧志伏羲城在县西南十五里中有义台盖即义城也
  春露亭 在新乐县南四十五里元苏天爵建地名孔村明志苏天爵先垅在焉
  鲜虞亭 在新乐县东南故亭久废
  本朝康熙元年知县林华皖建八角亭于河岸仍名鲜
  虞亭
  栖凤台 在新乐县西十五里相传有凤凰栖于此杜太后故宅 在新乐县东十五里杜姑村相传宋太祖母杜太后生于此有故宅基
  遗笔乡 在新乐县西三十里旧志孔子遗笔乡亦曰笔头村
  杏锦荘 在新乐县东南二十里孔村旧志杏千馀株花开如锦砌霞披
  下曲阳故城 在州西汉县名属钜鹿郡后齐废水经注滹沱河水入雷河沟水过旧曲阳城括地志故城在鼓城县西五里
  安乡故城 在晋州东汉侯国后置为县属钜鹿郡后汉省水经注白渠袛水又迳安乡县故城南
  毋极旧城 在今无极县西县志在县西二十五里新城村馀详建置卷
  魏昌故城 在无极县东北汉苦陉县章帝改曰汉昌三国魏改曰魏昌北齐废隋改隋昌唐改唐昌后又改曰陉邑宋省寰宇记故城在县东北二十八里
  稿城旧城 在今稿城县西南县志县西南邱头社有故城馀详建置卷
  肥累故城 在稿城县西南汉置县后汉省括地志故城在恒州稿城县西七里水经注祗水东迳肥累县之故城南
  宜安故城 在稿城县西南战国时赵邑隋置县唐初省史记正义故城在常山稿城县西南二十五里舆地记宜安城李牧所筑或以为耿乡也水经注白渠水东南迳耿乡南世祖封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
  新城 在无极县西后魏太武南侵筑城于此谓之新城亦曰资城寰宇记在县西二十八里
  故安城 在无极县南寰宇记故安城在县东南六里水经注安城即魏昌之安乡
  东门城 在无极县西南三十里后魏天平中将军吕徴公所筑
  康城 在无极县北五里一名康王台相传慕容燕所筑
  鼓城废县 今州治详建置卷
  临平废县 在州西南隋书地理志鼓城开皇十六年又置临平县大业初并入
  九门废县 在稿城县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本战国时赵邑汉置九门县属常山郡高齐省隋开皇年重置义寕初置九门郡领新市信义二县后属恒州宋开宝六年废
  柏肆废县 在稿城县北三十里晋为下曲阳县地晋末筑坞于此曰柏肆坞隋置县大业初废义寕初复置属钜鹿郡唐省
  新丰废县 在稿城县东隋置县属钜鹿郡唐初省县志县东南刘村社有新丰村
  廉台 在无极县相传以廉颇名魏书地形志毋极有廉台
  扈台 在无极县西北十五里滋河营高出林阜为邑之胜
  李牧台 在稿城县西南十五里台高数仞
  望风台 在稿城县赵武灵王所筑以望齐及中山亦曰寒台
  问山堂 在无极县治宋晁说之筑
  尊经堂 在稿城县西管镇元安熙建以储六经翰林承旨富珠哩翀有记
  昔阳亭 在稿城县肥累城内水经注祗水东迳昔阳城南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也
  万桞亭 在稿城县西北二里明大学士石珤建四望楼 在无极县北城上俗谓之天花楼今改拱极楼
  空谷斋 在无极县城西南半里元隐士何体仁读书处
  留箭𨬟营 在州南五十里相传光武尝营此平将军营 在稿城县北十馀里旧志明洪武间正定守臣平保于此屯兵至今沙碛中居民拾有残镞
  京观 在州治元和志在鼓城县西南七里汉皇甫嵩破黄巾于下曲阳斩首千馀人筑京观于此
  虗粮冢 在无极县西二十五里有阜数十俱高丈馀相传晋时为虗粮诳敌处也
  顺徳府
  邢国故城 在府城南即襄国城括地志故城在邢州外城内西南角寰宇记邢州大城石勒所筑及僭号名为建平城梦溪茟谈邢州城郭进守西山时筑阔六丈可卧牛俗呼卧牛城府志故城在邢台县南百泉村遗址尚存馀详建置卷
  沙河故城 在沙河县东府志故城在沙河县东一里隋置县五代开运元年移今治县志明初县被河水冲圯宏治年迁西山小屯去县三十五里后因城狭小复迁故治
  南和旧城 一名嘉和城在南和县今县治也县志城有西北南三面盖古人筑为䕶城堤以障沙河狼沟之水者馀详建置卷
  钜鹿旧城 在平乡县即今县治汉置县为钜鹿郡治旧唐书地理志平乡汉钜鹿郡故郡城在今县北十一里古钜鹿城即今治也寰宇记后魏景明中移钜鹿县治于旧城东三十里自平乡故城移平乡治故钜鹿城至今不改
  平乡旧城 在平乡县西北汉置县志故城在今县西北六里大老营南四门砖垛土堰皆存
  南䜌故城 在钜鹿县北汉置后汉书注县名属钜鹿郡故城在今邢州柏人县东北魏书地形志注二汉属钜鹿晋罢后复真君六年并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复有南䜌城
  白起故城 在钜鹿县西南唐武徳元年置起州并析置白起县四年州废省府志相传白起攻赵筑城于此故名
  柏人故城 在唐山县西汉置县属赵国东魏改曰柏仁唐改尧山帝王世纪柏人城尧所都也括地志故城在邢州柏人县西北十二里
  柏乡旧城 在唐山县东北汉置县后汉省汉书地理志钜鹿郡柏乡侯国魏书地形志柏仁有柏乡城寰宇记尧山县柏乡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二里与今赵州柏乡县东西中分为界
  中邱故城 在内邱县西汉置县晋立中邱郡石赵改置赵安县魏复置隋废后汉书注中邱县属赵国故城在今邢州内邱县西又中邱有伯阳城
  青山故城 在内邱县西南接邢台县界隋开皇年析龙冈置青山县大业初省县志青山村即青山故城也
  张县故城 在任县西南二十七里汉置县后汉省元和志任县张城一名渚阳城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城在泽渚之阳故曰渚阳又东北十八里有苑乡城后赵于张县地置苑乡县石氏废
  广乡故城 在任县界汉神爵初侯国后置县后汉省魏书地形志注北广平郡任县有广乡城
  夷仪城 在府城西一百四十里左传僖公元年邢迁于夷仪元和志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俗讹为随宜城
  白鸡城 在府城西十三里寰宇记邢州白鸡城版筑之初望见上有白鸡因名俗呼白圭城邢台县志县西有白圭乡因以名城
  柴城 在钜鹿县东北三十里五代周显徳中筑相传柴守礼自尧山徙居于此故名
  团城 在钜鹿县东北四十里旧志民居环绕元陇西公韩徳恭居此
  宋台 在南和县东南八里唐宋璟故里其宅在台南里许
  闘鸡台 在南和县有二一在大南门外官道东数十步一在官道西数十步相传宋公子闘鸡处
  沙邱台 在平乡县东北二十里水经注衡漳迳沙邱台东
  平台 在平乡县东北三十里又有大平台村在广宗县西北八里其东有小平台村
  张耳台 在唐山县西北十二里
  系马台 在唐山县南二十五里相传汉光武讨王郎系马于此故名有光武庙
  东盟台 在任县东二十五里相传韩信袭齐与楚将龙且会盟于此故名
  塔圪台 在任县东北三十里
  桞溪亭 在府城北旧志金大定间节度王邦用建苏秦亭 在沙河县西南三十里寰宇记沙河有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货黄金百镒黒貂之裘即此地也今有亭存明志在县西南三十里俗呼为十里亭
  张相村 在南和县西八里石赵张賔故里
  马荘 在南和县西三里为元马亨故里
  柴家荘 在唐山县北相传周世宗诞生之地郭园 在唐山县东北二里相传后周太祖诞兴之地
  响地 在府城中元和志邢州尚书坊东井地周百馀步人马行上轰若雷声掘之火出
  封爵观 在平乡县项羽救赵败秦师于此䇿勲封爵
  郭巨塔 在内邱县东相传郭巨获金处
  广平府
  广年故城 在府城东北汉置晋永嘉后废后魏复置属广平郡北齐省隋改为永年魏书地形志广年治广年城
  易阳故城 在府城西亦名临洺城汉置易阳县北齐省后周复置宋熙宁中省汉书地理志易阳在易水之阳名胜志临洺城在治西五十里
  曲周旧城 在今曲周县东北史记正义故城在洺州曲周西南十五里水经注曲周县故城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
  斥漳故城 在曲周县东本汉斥漳县元和志漳水经其城其地斥卤故名斥漳寰宇记隋开皇六年以县西近洺水改为洺水县唐会昌三年并入曲周县志金复置元省
  南曲故城 在曲周县东本汉县后汉省水经注南曲故城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
  平恩故城 在曲周县东南本汉侯国后汉置县金省明志曲周东南有汉平恩废县郡志平恩城在曲周东南程孟村东西二村即旧东城门西城门
  肥乡旧城 在今肥乡县西寰宇记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列人故城 在肥乡县东北汉置县北齐省旧志列人城在列人堤上东汉列人即清漳城故地水经注漳水东北迳列人县故城南明地理志肥乡县十五里有列人城
  揤裴故城 在肥乡县城南三里汉为侯国后汉省水经注漳水更右迳揤裴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列人县西南六十里有揤裴城故县也
  邯沟故城 在肥乡县西北七里汉为侯国后汉省水经注揤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寰宇记邯沟故城俗名桓公城
  清漳故城 在肥乡县东隋置县唐会昌三年省名胜志清漳城在县东南七十里本汉列人县县志故城在县东三十里今清漳大寨䓁村基址尽废独故城隍神祠尚存
  鸡泽旧城 在今鸡泽县南县志唐初置鸡泽县于冯郑堡五代石晋徙治于古城东二十里金天会中寄治抬头村大定元年始筑城即今治
  普乐故城 在鸡泽县东南唐初置县后为窦建徳䧟遂废明省入鸡泽县府志普乐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广平旧城 在鸡泽县东寰宇记广平废城在今县北县志旧城在县东二十里
  邯郸旧城 在今邯郸县西南名胜志旧城在今治西南八里俗呼为赵王城世传赵敬侯自中牟徙都居此舆城记邯郸城大数十里今县城及故城皆是
  斥邱故城 在成安县东南本晋干侯邑汉置县北齐改曰成安元和志斥邱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
  广宗旧城 在威县东后汉书注广宗县名以避炀帝讳改为宗城魏书地形志广宗后汉属钜鹿晋属安平中兴中立南北广宗因有广宗
  信成故城 在清河县西北寰宇记信成故城汉县后汉省入清河在今理西北十二里故州城外是也
  清阳故城 在清河县东汉置县后汉废隋复置宋省寰宇记古清阳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后魏葛荣以城内甘陵高大因据陵为堡贼平遂置清阳后移县于孔桥城遂废县志清阳城在县西三十里威县境中遗址尚存
  甘陵故城 在清河县东后汉郡国志甘陵故厝安帝更名寰宇记故厝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先地出甘草土人号曰鹊城
  夏津故城 在清河县东南隋置县大业初省唐复置后省寰宇记故城在县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以县东有王莽河又为古夏津城相连因以为名
  梁期故城 在磁州东汉置县晋省地理风俗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明地理志磁州西南有梁期故城
  赵城 在府城内名胜志赵城造父邑也三家分晋邯郸以北皆属赵
  干将城 在府城南寰宇记干将城洺州记即干将铸剑并罏池俱存俗讹为韩子城
  建徳城 在府城北二十五里窦建徳筑以屯军有故城二东西相直
  五花城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元托克托领兵所筑阳城 在府城西五十里地高土坚明末土人所筑邸阁城 在曲周县东北寰宇记水经注衡漳水又北经邸阁西谓此城
  葛蘖城 在肥乡县西南二十里俗名葛鹅城隋图经谓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名夫人城
  蒲城 在肥乡县县志重耳居蒲即此后魏黄初二年改蒲为肥
  新兴城 在肥乡县东南通鉴燕王垂攻邺不拔于肥乡筑新兴城以置輺重
  鹅城 在广平县西六里遗址尚存
  五氏城 在邯郸县西亦曰寒氏杜预注寒氏即五氏地理志邯郸西南有五氏城
  王郎城 在邯郸县西县志光武斩王郎平其城在城西三里许故址犹存
  建始城 在威县东北石赵置县于此
  古城 在威县东南二十里金筑
  古鸱阁城 在清河县东北寰宇记古鸱阁城在县东三十七里
  末柸城 在清河县东北五十里十六国春秋鲜卑段末柸自称辽西公筑城与石勒相持因名
  九侯城 在磁州西南寰宇记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在滏阳县西南五十里
  台城 在磁州北兴盛里赵王筑以避暑
  较城 在磁州西留旺光武击王郎较兵于此讲武城 一在磁州南漳河之北一在磁州西旧滏阳县皆魏武帝所筑
  王城 在磁州西北王城里周世宗击北汉时所筑岳城 在磁州西南岳城里宋岳飞驻兵处
  彭城 在磁州滏源里居民善陶舟车络绎胜于他郡
  固城 在磁州西南三里
  商城 在磁州东商城里
  曲梁废县 在府城东北古赤翟地隋书地理志永年旧曰广平后齐废曲梁县入寰宇记永年本汉曲梁县地北齐并曲梁县入广平县
  武始废县 在邯郸县西南战国时韩邑汉置县后汉省明志邯郸西南有武始废县
  经城废县 在威县北本汉经县地后齐废隋开皇年置宋省
  府城废县 在威县东隋开皇中置大业初省唐析经城置府城寻省府城入经城
  滏阳废县 在磁州西政化坊后周武帝时置明初省
  临水废县 在磁州西北唐书地理志永泰年改为昭义州志州西北临水里即临水废县
  信宫 在府城西北史记赵武灵王元年阳文君等来朝信宫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
  万春宫 在府治东窦建徳建今废
  邯郸宫 在邯郸县西北北齐武平七年诏营邯郸宫述异记故宫中赵王果园梅李冬花春实
  温明殿 在邯郸县西邯郸宫内赵王如意建檀台 在府城西史记赵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
  廉颇台 在府城南十六国春秋冉闵遇慕容恪于廉台
  会盟台 在鸡泽县城东二十里即春秋诸侯同盟于鸡泽处遗址尚存
  洪波台 在邯郸县东南三十里洪城村阮籍咏怀诗朝登洪波台日夕望西山名胜志洪波台赵简子与诸大夫饮酒处也
  丛台 在邯郸县东北隅名胜志赵武灵王所筑上有雪洞天桥诸景汉书颜师古注以其连聚非一故名
  彀台 在邯郸县东北二里许赵筑丛台时馀土积此
  兔台 在成安县南史记魏败我兔台注兔台在河北
  说法台 在成安县南二里隋时筑名胜志达摩及慧可二祖说法于此隋开皇中为筑此台
  凤凰台 在成安县北五里名胜志有凤凰集其上因名清河黒风口亦有凤凰台
  善政楼 在府治前元縂管邢秉仁建
  摩云阁 在邯郸县丛台讲院前
  据胜亭 在丛台上明嘉靖兵偹道杨彝建
  卓茆亭 在磁州治西元参政安祐建
  遂初园 在磁州城内西北隅金赵秉文别业寇公厅 在成安县宋寇准知成安县时与民期会听断处
  乐毅宅 在邯郸县东二十里乐家堡
  蔺相如宅 在邯郸县西南二十里蔺家河
  回车巷 在邯郸县南门内名胜志邯郸城南有回车巷是相如避廉颇处
  大名府
  宋北京城 在府城东宋史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门一十七
  元城旧城 凡三皆在府城东名胜志故县治三一为汉县治近沙𪋤一为隋县治古殷城一为唐县在旧城东北外有城堙之迹六曰西城故城双城莽城䧟城五孝城并在元城县东今俱为村册说旧城在府东十里唐魏博节度使乐彦祯所筑遗址尚存
  贵郷故城 在府城东大名县东北即大名旧治寰宇记大名本汉元城后魏分置贵乡后唐改为广晋汉乾祐初为大名名胜志故城距今治十三里
  魏县旧城 在今魏县南魏武侯别都名胜志魏县居洹漳二水下流迁徙靡恒其故城一距县东四十里今呼旧县村一距县南三十里遗址颓然宋省为洹水镇县志明洪武年又因漳河冲决始移今治
  昌乐故城 在南乐县西北旧唐书地理志昌乐晋县隋废入繁水明志后魏析魏县地置昌乐五代唐改为南乐名胜志乐昌县晋改为昌乐有故城在今治西北三十五里俗讹为昌意城谓黄帝子昌意所筑
  平邑故城 在南乐县东北汉元城县地隋地理志东魏有平邑县后齐废开皇年复置大业初省名胜志南乐县东北七里曰平邑城唐马燧尝提兵至此亦曰马燧营
  繁水故城 在南乐县北四十里隋书地理志开皇六年置县曰繁水大业初废昌乐县入焉唐地理志贞观年省入南乐明志南乐北有废繁水城以近繁水而名
  顿邱故城 在清丰县西南后汉书注顿邱故城在今魏州顿邱县北明志顿邱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阴安故城 在清丰县北汉置县北齐省名胜志清丰县北十五里曰阴安城
  清丰旧城 在今县西北一十八里明志宋因水患徙今治
  离狐故城 在东明县东元和志离狐本汉县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尝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唐天宝改曰南华
  东明旧城 一在今县南三十里南东明集迤北旧志所谓东明镇一在今县西十五里西东明集旧志所谓云台集
  濮阳故城 在开州西南二十里本汉旧县明志濮阳县在开州西南后魏置县隋分置昆吾县后改濮阳明省地理通释濮阳故城在今开徳府濮阳县东
  昆吾故城 在开州东二十五里隋置县大业初省唐复置后省明志开州东有昆吾故城
  长垣旧城 一在县东北四十里汉置一在县东北十馀里金置明志洪武中以河患迁于古蒲城即今治
  匡城故城 在长垣县西南十二里元和志本汉长垣县隋改为匡城明志长垣南有匡城西南有司家坡即古匡城也
  平邱故城 在长垣县西南五十里本汉县晋省明志长垣西南有平邱城
  长罗故城 在长垣县北汉封为侯国后省明志长罗城在旧长垣县西南三十里
  阳狐城 在府城东北括地志阳狐郭在元城县东北三十二里
  几城 在府城东南史记赵世家攻魏几廉颇将攻几取之括地志几城在魏州元城县东南
  空陵城 在府城东北魏地形志贵乡有空陵城葛筑城 在魏县西南二十里战国赵成王与魏惠王遇于葛筑
  铜马城 在魏县水经注光武征铜马所筑
  卫城 在清丰县东南四十里名胜志世传灵公所都又曰灵公避暑之离宫
  戚城 在清丰县南三十五里坡头村介澶顿之间卫孙林父之私邑水经注河水故凟东北迳戚城西明志开州北有古戚城
  干城 在清丰县诗卫风出宿于干明志干城在顿邱旧县界
  刚平城 在清丰县西南史记赵世家敬侯四年筑刚平以侵卫注正义曰刚平在河北
  观泽城 在清丰县东括地志观泽故城在魏州顿邱县东十八里
  孙固城 在清丰县东南十五里名胜志城废址周五里许
  徳清城 在清丰县陆家店即徳清军本旧澶州石晋改置顿邱镇为徳清军复又移军于陆家寨明志清丰西北有徳清军城
  武父城 在东明县春秋桓公十有二年公会郑伯盟于武父明志东明西北有武父故城
  漆园城 在东明县东明志城在东明废县东北二十里今名漆园村
  煮枣城 在东明县东十里续汉书郡国志煮枣城在济阴宛朐元和志冤句县煮枣故城在县西北四十里
  外黄城 在东明县县志城在西南四十里黄堌集本汉县
  戎城 在东明县西南十里水经注济水东过戎城俗讹为盈今复名满城
  袁本初城 在东明县北七十里袁绍筑
  五鹿城 在开州西南三十里左传晋伐卫取五鹿寰宇记濮阳县五鹿城在县南三十里
  颛顼城 在开州东左传卫颛顼之𭏟也杜预注今濮阳县城内有颛顼塜明志颛顼城在开州城东二十五里一名东郭城又临河废县东北三里亦有颛顼城
  浚城 在开州南春秋卫邑水经注濮水枝津东迳浚城南
  鄄城 在开州东春秋卫地名胜志今州之鄄城乡是
  醎城 在开州东南六十里春秋卫地州志城在州东南孟里
  须城 在开州东州志须城在州东二十八里诗曰思须与漕是也
  懿城 在开州西北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讨卫疆戚田取卫西鄙懿氏六十以与孙氏杜预注戚城西北有懿城因姓以名城也
  徳胜城 开州有南北二城今州治即北城又有城在东南五里为古澶渊其后改名徳胜明地理志徳胜城以滨故大河徳胜渡而名五代初晋王存朂所筑夹河即南北两城也
  皇城 在开州城西南宋真宗驻跸处内有离宫文彦博尝刻御题幸澶渊诗于其中
  龙城 在长垣县南寰宇记龙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夏龙逢所居县志今名龙相村
  祭城 在长垣县东北水经注郑大夫祭仲之邑县志县东北有祭城村
  鹤城 在长垣县西南十七里括地志卫懿公养鹤于此城因名
  妇姑城 在长垣县南十里县旧治于此明志妇姑城在旧长垣县西南七十里隋于此置匡城县金迁县于柳冡村城遂废
  訾娄城 在长垣县北一作訾楼城春秋卫邑明志城在旧长垣县西北十八里
  漆城 在长垣县西水经注濮渠之侧有漆城寰宇记长垣县漆城在县西二十里
  襄城废县 在府城东属魏郡汉封为侯国郡邑志元城县有废襄城
  马陵废县 在府城东南五十里隋置县大业初废入元城明志元城东南有马陵废县以故马陵道而名
  洹水废县 在魏县西南旧唐书地理志洹水本汉长乐县地后周建徳六年置洹水县宋史熙宁六年省洹水为镇县志洹水镇在县西南三十里亦名旧魏县
  漳阴废县 在魏县西隋开皇年析魏县置大业初省唐武徳四年复置贞观元年
  临河废县 在开州西六十五里明志本汉黎阳县隋析置临河金省入开州明志开州西有临河废县
  澶渊废县 在开州西二十里隋置县唐改为澶水后省名胜志开州废澶渊县在州南义井里
  龙渊宫 在开州西南汉书武帝纪元光三年起龙渊宫州志在州南别驾里
  宣房宫 在开州西南十七里瓠子堤上史记河渠书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魏武侯台 在府城南十里相传魏武侯所筑惠王台 在大名县北十里名胜志魏惠王所筑铜台 在大名县东北五里战国坛坫会盟处礼贤台 在魏县东南二里县志魏文侯賔礼段干木处明万历年重筑
  盖公台 在魏县东南八里县志汉盖宽饶筑昆吾台 在清丰治内县志夏昆吾筑在颛顼城内蒯聩台 在清丰县西明志卫太子登铁邱望郑军投车处
  顿邱台 在清丰县顿邱城南
  看花台 在清丰县孙固城内
  歇凉台 在清丰县苏村
  雉台 在清丰县东南五里土阜隆起俗名金鸡台文台 在东明县东北邑志晋文公所筑
  秦台 在东明县西南二十里名胜志秦始皇游幸至此昏雾四塞筑台以厌之故名
  西台 在东明县东北十里即唐南华县
  东台 在东明县东北十五里即古冤句县
  霸王台 在东明县北五十里秦围赵楚怀王遣项羽救之驻军于此因名
  康王台 在东明县东南五十里名胜志宋高宗募兵入援时筑
  重华台 在开州治南卫灵公筑寰宇记灵公坐重华之台侍御数百仲叔圉諌乃出宫女民大悦
  楚王台 在开州南项羽追章邯驻兵于此
  骑山楼 在府城东旧府治西园宋韩琦留守北京时建
  秦女楼 在清丰县南四十里寰宇记金堤上有秦女楼
  披云楼 在开州治南宋真宗幸澶州时建
  濮阳楼 在开州治前改澶州为开徳府时置观徳堂 在府城东旧府治西园名胜志后周符彦卿创宋冯京为留守易名清心堂
  安正堂 在府城东旧府治内宋韩琦为留守时建仍有善养堂雅集堂皆在府治
  众乐堂 在府城东旧府治西园宋文彦博为留守时建每春日许郡人游赏故名
  贤乐堂 在府城东旧城内名胜志宋黄庭坚判大名时筑
  爱景堂 在开州城内宋何承矩建
  沙亭 在府城东南春秋定公七年齐侯卫侯盟于沙左传杜预注元城县东南有沙亭
  金波亭 在府城东故魏州南五代史王彦章将五百骑入魏屯金波亭
  喜雨亭 在府城东旧城内五代时王彦超为魏郡守祷雨有感因名
  吕公亭 在府城东旧城内宋吕夷简为留守时建去后民思之扁曰吕公亭
  晚香亭 在府城东旧府治后圃名胜志韩魏公九日宴诸监司得句云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后人因以名亭
  雪香亭 在府城东旧城内名胜志韩魏公于压沙寺种梨千株花盛时邦人来游公因造亭花间取唐人梨花白雪香之句因名后文彦博赋诗刻诸石
  望春亭 在府城东旧城南韩魏公筑春月宴会其中公有此日倾城乐御河之句
  九思亭 在府城东旧城内宋文彦博建
  苍亭 在南乐县西二十里其地有苍颉造书台亭因以名
  瑶碧亭 在开州治西南五代时建
  临河亭 在开州宋史真宗纪驻跸澶州幸浮桥登临河亭赐澶父老锦𫀆茶帛
  仰止亭 在开州治南
  宛亭 在长垣县西南左传杜预注长垣县西南有宛亭近濮水
  临济亭 在长垣县西南水经注平邱县有临济亭曲济亭 在长垣县西南
  蘧伯乡 在长垣县东水经注蘧伯乡一名新乡有蘧亭
  厐居士荘 在东明县东南六十里旧贤寺后县志居士汉时人世居此练行成道遗址尚存
  昭徳里 在开州名胜志宋太子少传晁迥所居潜龙宅 在开州名胜志后唐明宗与宋太祖兄弟俱隐迹于此
  帝邱 在开州东颛顼所居故名春秋杜注帝邱今东郡濮阳县
  清邱 在开州东南明志春秋时会盟处
  延邱 在开州东南文冈里
  旄邱 在开州西寰宇记临河县旄邱在县西南四十步
  鐡邱 在开州北
  瑕邱 在开州东南义井里寰宇记濮阳县瑕邱高三丈
  宣化府
  广𡩋故城 在府城西北汉县晋省亦曰大𡩋水经注延河东迳大𡩋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𡩋城
  𡩋县故城 在府城西北汉宁县为西部都尉治后汉曰𡩋置乌桓校尉领乌桓鲜卑内附者晋省亦曰小𡩋水经注𡩋川水迳小𡩋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大𡩋城西二十里有小𡩋城
  茹县故城 在府城南汉置县后汉省水经注于延水迳茹县故城北世谓之如口城魏土地记曰城在鸣鸡山西十里
  且居故城 在府城东汉置后汉省水经注于延水迳且居县故城南旧志故城在卫东六十里周一里元时因旧址修筑明为戍守之所
  古赤城 今赤城县治水经注沽水迳赤城东赵建武年并州刺史王霸败于燕尝退保此城䬺详建置卷
  云州故城 在赤城县北辽置县元省明初废今为云州堡
  女祁故城 在龙门县东汉县为东部都尉治后汉省元改置望云县水经注阳乐水迳女祁县故城南
  沮阳故城 在怀来县南汉置后魏省水经注清𢑱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括地志上谷故城在怀戎县东北百二十里即沮阳城也
  威宁故城 在怀来县县志城在卫东北百二十里金筑
  代县故城 在蔚州东汉置县后魏以平城为代郡以此为东代郡水经注祁夷水又东北迳代城西城圎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
  桑干故城 在蔚州东北汉置县属代郡水经注湿水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
  当城故城 在蔚州东汉置县晋废水经注到剌山水北迳当城县故城西应邵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
  阳原故城 在西宁县南汉县后汉省水经注湿水迳阳原故城南北俗谓之北𨚗州
  马城故城 在怀安县北汉置县晋废水经注修水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
  宣平故城 在怀安县东北金置县元属宣徳府明废旧志元移治于辛南荘明洪武初县废二十六年改置万全左卫故城在卫西十里
  高原故城 在怀安县县志高原县城在怀安卫北百六十里
  夷舆故城 在延庆州东北汉县后汉省水经注谷水与浮图沟水出夷与县故城西南
  𣵠鹿故城 在保安州南本黄帝所都汉县后魏省旧志州东南四十里有土城垅阜累累制甚宏阔有黄帝庙明志谓轩辕城即此
  潘县故城 在保安州西南七十里舜乡堡汉县后汉省隋于此置怀戎县唐改名妫州水经注湿水北迳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上有虞舜庙
  下落故城 在保安州西晋置太康中置广𡩋郡治北齐废水经注湿水东迳下洛县故城南
  平原故城 在保安州东南水经注涿水东迳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之
  上都城 在府城东北上谷北境元置开平府筑城岁一临幸今存
  御𢑱镇城 在赤城县东北后魏太和中置为六镇之一水经注大谷水南迳御𢑱镇城西
  白城 在赤城县北金世宗纳凉之所章宗诞生于此又有黒城在白城西南九十里
  零丁城 在万全县北水经注修水东迳零丁城南羊城 在龙门县东南三十里元人市易处
  古长城 在怀来县北唐书地理志长城九十里开元中张说筑
  统幕城 在怀来县治辽游幸张幕于此因城之六郎城 在怀来县东南傍水峪宋杨延昭筑代王城 在蔚州城东二十里西汉封代王于此王郎子城 在蔚州城东北七十里辛留荘基址尚存
  罡城 在怀采县东北水经注于延水东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谢病归相秦号罡成君疑即此邑俗名武罡城
  九王城 在旧左卫北五里辽筑遗址尚存
  蚩尤城 在保安州东南水经注蚩尤泉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曰𣵠鹿城东南六里有尤城
  无乡城 在保安州南水经注湿水迳无乡城北雍洛城 在保安州西水经注湿水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落城西二十里有雍洛城
  药师城 在保安州东合流镇宋宣和中郭药师守燕山时筑
  宣徳废县 今宣化县治唐置文徳县金改曰宣徳明废详建置卷
  定安废县 在蔚州东北六十里辽置金升为州元复为县明废
  永宁废县 今西宁县治辽置明顺圣西城馀详建置卷怀安旧县 在今县东唐置详建置卷
  缙山废县 今延庆州治唐置元废馀详建置卷
  居庸废县 在延庆州东汉置属上谷郡
  矾山废县 在保安州东南六十里唐置元省明改矾山堡
  阳门废县 在怀安县北金置元废金史地理志宏州镇阳门贞祐二年升为县
  永安宫 在府城北金章宗游幸处
  长春宫 在赤城县北辽建景宗尝游此
  庆宁宫 在龙门县界金行宫
  景明宫 在云州北
  太和宫 在云州金章宗避暑处
  合宫 在保安州黄帝都𣵠鹿时作
  狼山府 在怀来县西十五里狼山之南唐永徽年建其地至今尚多瓦砾
  乌桓校尉府 在延庆州汉时建
  安乐堂 在府城明正徳年建
  心远堂 在赤城县内明景泰年建
  潇洒堂 在怀来县察院后
  广𡩋郡堂 在怀来县治晋太康年建今存遗址镇朔楼 在府城内明正统年建
  清远楼 在府城内明成化年建
  著耕楼 在府城昌平门上明建
  凝晖楼 在旧开平元建
  咏归楼 在赤城汤泉上
  永安楼 在万全右卫城中明正统年建
  长清楼 在万全右卫城中明嘉靖年建
  建勲楼 在万全左卫城中崇台上明成化年建四望楼 在怀来县城东南二十五里红寺屯元耶律楚材建
  望军楼 在怀来县西十里
  镇远楼 在蔚州城中
  景阳楼 在蔚州西门外
  金露台 在旧开平凝晖楼侧
  燕然台 在赤城道署前明崇祯年修
  歇马台 在赤城龙门所东五十里口外
  凤凰台 在延庆州西南三十五里金建
  鲁台 在蔚州境唐李靖修
  轩辕台 在保安州桥山上
  来远亭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明时建
  投辖亭 在怀来县城中大井上久废
  雪兴亭 在怀来县城正东三十里辽萧后冬游处里许为碧桃亭萧后春游处
  春游亭 在怀来县元耶律楚材扈从憩息之所团焦亭 在怀来县狼山井上元巡游驻跸以地高难汲至正初出官帑穿井二百尺得泉甘冽覆以团焦亭为费钜万元范文记今井湮亭废
  线珠亭 在旧昌平凝晖楼侧相近又有瀛州亭嘉禾亭 在赤城县南三里明景泰年建
  屡丰亭 在赤城县马营堡明景泰年建
  秋林亭 在赤城县溜云山下盛暑涌水成冰辽人建亭于侧
  崖禾亭 在赤城县盘崖洞口峭壁万仞一木为桥经久不朽辽人建亭于侧
  托台亭 在怀安县西南托台水南其东又有马头亭
  阴莫亭 在延庆州南
  上花园 在宣化府城东南四十里又有下花园在宣化县东南五十里皆辽萧太后种花游赏处
  东花园 在怀来县东十里辽置
  杏园 在延庆州南七里金时植杏于此以为游玩之地
  香水园 在延庆州东北相传元仁宗帝诞生于此柔远馆 在府城昌平门东里许明永乐建以待贡使
  明昌苑 在怀来县东
  薄家庄 在蔚州城南三里汉文帝母薄氏宗族居此
  东羊房 在延庆州北十里
  西羊房 在延庆州西北十五里
  易州
  故安故城 在易州东南汉置故安县后为侯国晋改为固安齐废隋移固安之名于方城而改置易县于旧故安县界为易州上谷郡治唐曰易州元和志州治易县隋于故安故城西北隅置故城即燕之南鄙周围约三十里寰宇记故安故城在易县东南七百步
  武阳故城 在易州东南燕下都也燕昭王所筑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保定志述游赋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茫
  营邱故城 在易州南魏书地形志南营州营邱郡天平四年
  遒县故城 在涞水县北汉置属𣵠郡景帝时为侯国周省隋改置涞水县后周废括地志遒故城在涞水县北一里元和志涞水县西南至易州四十二里本汉遒县
  古燕城 在易州南五里广袤六十里内外多土台居民多古氏
  荆轲城 在易州西燕丹馆荆轲筑城于冈阜之上上邪而下方
  渐离城 在易州西南十六里燕丹馆渐离处五大夫城 在易州西王谭五子所隐旧居
  五公城 在易州西光武即位封为五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其新居寰宇记五公城在州西三十里又西三十里有五大夫城
  野狐城 在易州东三十里有狐食松实得仙因名射鱼城 在涞水县西水经注涞水东北迳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迳东射鱼城南又屈迳其城东
  圣人城 在涞水县西北水经注涞水东北历石溪口与紫水合北出圣人城
  石泉城 在涞水县西北即石泉固
  纣王城 在广昌县东十五里上有比干庙
  五回废县 在易州西一百里唐置属易州唐书地理志五回开元二十三年析易置天宝后省
  楼亭废县 在易州西北四十里唐开元年置天宝后废今为楼亭社
  板城废县 在涞水县北唐开元年置天宝后废汉高帝征匈奴时筑
  黄金台 在易州东南燕昭王筑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加减高十馀丈寰宇记金台在易县东南三十里俗呼为东金台又有西金台在州东南二十里小金台及兰马台俱在州东十五里今都城及定兴安肃满城皆有台统名黄金台均非古地
  易台 在易州北一里
  候台 在易州西燕占候之所
  仙台 在郎山东北昭王求仙处
  吟台 在太寕山积翠屏之下
  王公台 在易州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筑乐毅剧辛邹衍日游于此因名
  古将台 在易州南二十五里昭王练兵处
  五华楼 在易州治燕昭王建五楼东曰増明西曰晩翠南曰观日北曰卧游中为卒秀今楼废址存
  古花园 在易州西北二里燕昭王建
  御竹园 在涞水县北明永乐初于此种竹
  井亭 一在易州治仪门东知州周洪建一在大门外知州陈濂建
  有本亭 在易州明宏治时侍郎陈琬建万历间兵偹道冯子履主事项徳祯改建
  荆轲馆 在易州燕丹馆荆轲处
  高渐离故居 在易州西
  孟良臼 在广昌县南六十里相传孟良舂粟处晒甲石 在广昌县南七十里相传为杨六郎晒甲处
  夹马石 在广昌县南六十里杨六郎夹马过此
  冀州
  扶柳故城 在州西南六十里汉初为侯国后置县北齐省水经注故城在信都城西县有扶柳泽中多柳故曰扶柳名胜志扶柳汉县距辟阳城二十里县志俗讹为蒲苙城又泽城隋县旋废寰宇记故泽城西晋末筑于扶柳泽畔
  辟阳故城 在州东南三十里汉初为侯国后置县后汉省元和志故城在信都县东南三十五里
  昌成故城 在州西北故赵邑汉初为侯国后置县属信都国后汉改为阜成属安平国晋省入信都水经注衡水又北迳昌成县故城西括地志故城在信都县西北五十里
  桃县故城 在州西北汉初为侯国后置县后汉省水经注衡漳迳桃县故城北寰宇记故城在州西北四十里
  南宫旧城 在今南宫县西北县志有土城正统十四年建成化年迁于城东三里之飞凤冈正徳七年修筑土城即今县
  缭县故城 在南宫县东南汉置县后汉省水经注洚水迳缭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寰宇记县东南二十六里故城犹存
  新河旧城 在今新河县西十五里本堂阳县地宋皇祐四年升新河镇为县六年省新河为镇入焉县志元至正二十七年河溢城圯
  堂阳故城 在新河县西北汉为侯国后置县高齐省隋复置宋省为镇
  枣强旧城 在今枣强县东南汉县属清河郡金史太宗纪天会四年河溢城圮十年迁于县西北刘马村
  高堤故城 在枣强县东汉置属信都国后汉省寰宇记枣强县东北三十六里有高堤故城一曰雍氏故城
  广川故城 在枣强县东三十里汉初为侯国后置县北齐省寰宇记广川城在枣强县东北十八里齐天保七年省因移枣强县理此
  复阳故城 在枣强县东南汉初为侯国后置县属清河郡后汉省水经注清河迳复阳县故城西寰宇记故城在县西南十八里
  索卢故城 在枣强县东十五里后魏置县属长乐郡高齐省魏书地形志长乐郡索卢晋属广川神瑞二年并广川太和二十二年复属有索卢城名胜志索卢水本漳河支流经县界入阜城故索卢县以此名
  武邑郡城 今武邑县治水经注漳水又东南迳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衡漳又东迳武邑县故城晋武帝以武邑武遂观津三县为武邑郡治
  观津故城 在武邑县东南汉置县后魏曰灌津属武邑郡北齐省隋复置旋废入蓚县唐复置旋省元和志观津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赵孝成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按文献通考又谓蓚县有观津城旧志谓在河间府东光县误
  衡水旧城 在今衡水县西南县志明永乐五年漳水溢城坏十三年迁于河东范家畦即今治馀详建置卷
  武阳城 在州北阚骃十三州志信都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
  煮枣城 在枣强县西北十五里魏书地形志枣强有煮枣城元和志故城在信都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后魏及齐以为故事毎煮枣油即于此城
  棘津城 在枣强县北史记吕望东海人也老而无遇卖食棘津城元和志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紫乡城 在枣强县南三十里周三里有门四基址犹存
  信都废县 今州治汉置县为信都国治后汉改为乐成国又改安平国魏晋后为冀州所治唐改曰尧都宋金元皆属冀州明省县入州
  平堤废县 在枣强县东汉初为侯国后置县属信都国后汉省寰宇记在县东北高堤城侧以界内多古堤因以为名
  昌亭废县 在武邑县东北唐书地理志冀州信都郡武邑武徳四年析置昌亭县贞观元年省寰宇记在县东北二十八里
  马囘台 在武邑县东北五十里
  辟阳亭 在州东南三十里水经注汉故凟东北迳辟阳亭
  避暑亭 在州西关外宋州守鲁有关建取河朔避暑饮之义
  大风亭 在南宫县
  驻跸亭 在南宫县西旧志明成祖南征止此知县胡廷召建驻跸亭
  百花楼 在州治南旧志宋时建高百馀尺上置钟鼓莲漏壁绘百花故名
  扁鹊村 在南宫县西三里元博士唐继礼碑记
  赵州
  平棘故城 在州南三里汉初为侯邑后为县属常山郡后汉属常山国亦谓之南平棘晋复曰平棘明省入赵州后汉书南平棘属常山郡今赵州县故城在县南魏书地形志平棘有平棘城
  宋子故城 在州北二十五里战国时赵邑汉置县属钜鹿郡后汉省魏复置齐废隋初复置属赵郡大业初省魏书地形志钜鹿郡宋子永安二年复治宋子城史记正义故城在州北三十里
  柏乡故城 在今柏乡县西南旧唐书地理志柏乡汉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七里后废隋于今治彭水之阳复置元和志县北至赵州六十一里隋于鄗城南十八里改置遥取古柏乡为名又汉柏乡城在今唐山县详顺徳府
  鄗故城 在柏乡县北汉县属常山郡元和志故城在县北二十一里县志俗呼王莽城今有故城市
  广阿故城 在隆平县东汉置为侯邑后汉废魏复置隋改为象城又改大陆唐改昭庆宋改隆平县志故城在今县东十二里俗呼旧城村
  房子故城 在高邑县西南汉置县北齐废改置高邑魏书地形志赵郡房子有房子城元和志县东北至州五十里北齐天保七年移高邑县于房子县东北十五里即今县也县志俗呼为仓房村
  廮陶故城 在宁晋县西南后汉书注廮陶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赵州廮陶县西南寰宇记故城在县南二十九里按后汉书桓帝纪渤海王悝降为廮陶侯注廮陶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赵州廮陶县南后魏于此置廮遥县属南钜鹿郡隋开皇六年改为廮陶复汉名大业二年改属赵州唐天宝元年改为宁晋县是廮陶廮遥非为二地或谓汉之廮陶在今平乡县隋之廮遥为今宁晋县殆以汉属钜鹿郡晋属钜鹿国平乡县志县东二十里艾村西有廮陶故城遂误分为二耳
  大陆故城 在宁晋县东南县志在县东南十里今名鱼台村馀详广阿故城
  历乡故城 在宁晋县东二十五里汉置县属钜鹿郡后汉省魏书地形志廮遥有历城明志历城乃小堡城下薮泽周围百馀里中有鱼藕菱芡之利毎岁歉时州人赖以全者甚众金末王义率众保此
  何屯营城 在州西北州志何屯营城在州西北二十里昔时戌守处
  囘车城 在临城县魏书地形志房子有囘车城封斯废县 在州界汉置属常山郡后汉省
  象氏废县 在隆平县东北二十五里汉置为侯国后汉废汉书地理志钜鹿郡象氏
  杨氏废县 今宁晋县治旧唐书地理志宁晋汉杨氏县属钜鹿郡今治即杨氏城后改为廮陶
  望台 在州治东南一名望汉台高七寻延袤二百八十尺相传耿纯所筑
  千秋台 在高邑县南二里稍西北有观星台将台皆高耸可登玩三台冈阜相连
  尧台 在宁晋县东二十里尧台村
  风台 在宁晋县南二十五里
  镇安楼 在隆平县城上
  鳌山楼 在隆平县城内
  千秋亭 在柏乡县北十四里去旧鄗县四里后汉光武纪建武元年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注秦法十里一亭南北为阡东西为陌其地在今赵州柏乡县
  禾成亭 在高邑县相传王莽时建
  柏畅亭 在临城县西寰宇记临城县柏畅亭水经云泜水东迳柏畅亭亭在今县西县志在县西十五里俗讹为柏杨亭
  嘉禾亭 在临城县治后名胜志元时嘉禾出连颖因建此亭
  爽亭 在临城县东北名胜志在县东北普利寺宋徽宗下晋阳时驻跸于此命蔡京书爽亭二字立有石碣
  薄落亭 在宁晋县东南以漳水一名薄落河而名后汉书郡国志廮陶有薄落亭
  寓目亭 在宁晋县治内
  冯唐宅 在州城南故城内今废
  李氏旧宅 在州西南元和志在州西南二十里亦谓之三巷李家亦曰三祖宅巷
  十万垒 在州南元和志平棘县十万垒在县南一里后汉永初元年羌侵河内诏魏郡赵国常山等缮作坞垒六百一十处此即其一也
  深州
  下博故城 在州东南三十里汉置县属信都国五代周移治下博宋改曰静安仍隶州金元皆为州治明初省静安县以州自领其地永乐十年漳水决溢城坏因徙州吴家荘即今治后汉书注在博水之下故曰下博故城在今下博县南寰宇记后魏移理于衡水县去今县二十里俗谓之故县城后周建徳六年又移今治即故州城也
  武隧故城 在武强县东北汉置县属河间国后汉改曰武隧北齐省元和记故县在县东三十一里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即此也水经注漳水又东北迳武隧县故城南县志今为沙洼村
  武强旧城 在今武强县南寰宇记西晋置县以汉故城为名其城即后魏武邑郡治道武皇始二年筑高齐移于今理馀详建置卷
  饶阳旧城 在今饶阳县东北二十里馀详建置卷芜蒌故城 在饶阳县东北隋置旋省唐复置旋又省元和志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隋县也盖因东北芜蒌亭为名
  谷邱故城 在安平县西南汉置谷邱县属𣵠郡后汉省寰宇记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县志今讹为角邱社
  鲁口城 在饶阳县南元和志饶阳县理即今鲁口城也公孙渊叛司马宣王征之凿滹沱入𣲖水以运粮因筑此城旧志故城在县南二里亦曰故城村又有光武城在县西南三十里一名罗城
  陆泽废县 在州治北五里唐置宋废旧唐书地理志先天二年分饶阳鹿城界置陆泽县于古𨜔城𨜔汉县属钜鹿郡
  上方台 在饶阳县东十里高四丈春日草卉先芳亦谓之先春台又花台在县西十三里
  营台 在饶阳县北十里相传光武行营毎经水涝不没
  仙台 在安平县北一里
  乡贤堂 在安平县学内元大徳中建内绘李崔二大族诸名贤
  芜蒌亭 在饶阳县滹沱河滨后汉书郡国志安平国饶阳有芜蒌亭注冯异进麦粥光武县志亭在饶阳县北草芦村又有芜蒌社在县东
  凌消村 在州东北四十里滹沱河南岸光武渡河冰合处寰宇记今号为危渡
  平都村 在武强县东二十五里明建文时正定都指挥平保屯营于此因名
  孝义乡 在州东三十五里大冯村五代史一行传李自伦六世同居敕以所居为孝义乡
  刘秀庄 在安平县东北二十五里光武寓此故名䕶驾林 在安平县北七里光武遇王郎于此诸将䕶之得免因名
  蓄粮冢 在安平县东五里远望八堆近数则九光武堆土积粮以示兵故名
  定州
  卢奴故城 今州治一名管仲城水经注𣸦水南有卢奴故城管仲所筑城内有水渊而不流水色正黒故城北藉水以取名矣池水东北际水有汉中王故宫石赵建武七年始筑小城立宫造殿后燕因其故宫建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筑隔城舆地记卢奴城北临冦水南面𣲖河杜预谓之管仲城
  安喜故城 在州东三十里汉置安险县属中山国后汉更名安熹复讹为安喜高齐废魏书地形志安喜有安喜城中山记县在唐水之西山高岸险故曰安险邑丰民安故曰安喜元和志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
  上曲阳故城 在曲阳县西汉置隋改曰恒阳唐改曰曲阳今治乃后魏所移旧志故城在县西四里
  唐城 在州东北十五里亦曰尧城相传唐尧都此地理通释定州唐县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故唐县
  纪城 在州南五十里汉高祖筑以封纪信其地有纪信庙
  乐阳城 在州西水经注𣸦水迳乐羊城北魏文侯使乐羊灭中山盖其故城云
  固城 在州东通鉴注固城在中山城西北安国城东南名胜志在州东三十里相传禹治水所筑
  丹邱城 在曲阳县西北十三州志上曲阳有丹邱城或曰丹邱恒山之别名也城在山上因以名马
  岩城 在曲阳县西北三十里
  南深泽城 在今深泽县东南汉初为侯国后置县属𣵠郡北齐废隋复置元和志深泽县西北至定州九十里本汉南深泽县也以涿郡有深泽县故此加南以别之属中山国旧志南深泽故城在县东南二十七里
  新处废县 在州东北汉置属中山国寻废
  中山靖王宫 在州城东北汉景帝子发受封于此后魏神䴥中即其故址创为新宫曰新城宫
  鸡鸣台 在州东南二十五里图经光武自蓟而南舎宿于此闻鸡鸣驰去因名
  阅古堂 在州治后宋韩琦帅定州时建明万历间重建韩琦阅古堂记郡圃有亭岁久不葺广之为堂摭前代良守将事实凡六十条绘于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养真亭 在州治宋韩琦自郓州徙镇于此建亭仰苏亭 在州学内与雪浪斋相对明知州管贤建名玩玉亭后改名仰苏亭
  观稼亭 在曲阳县北城上金大定中建
  望岳亭 在曲阳县西北岳庙中名胜志沈括笔谈云北岳庙中一亭杰立登之可以远望
  漱玉亭 在曲阳县西北水窦岩侧金章宗尝游此聚胜楼 在州治内明万历中建
  雪浪斋 在州学内宋苏轼得石于恒山状如雪浪凿石为芙蓉盆盛之置于学中因以名其斋
  陋室 在州南唐刘禹锡所筑有铭
  众春园 在州东北宋韩琦建明万历间重建中山后圃 在州城内宋苏轼于此得多叶杏有诗大塔 在州治南开元寺中
  刘光营 在州城北五十里汉光武驻营于此故名清凉境 在州西五里许图经在郡之右茂林修竹石罅泉清略无尘暑旧有寺宇极崇丽今止存其塔
  冰冻村 在深泽县南滹沱河北汉光武至此冰合故名
  息马村 在深泽县南十二里汉光武渡河息马于此






  畿辅通志卷五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五
  风俗
  五方之民刚柔轻重迟速异质山川风土异宜生其间者异俗故古者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所以审则宜类而经纪其政教也畿辅之地乃黄帝颛顼故都上圣至徳化与民宜其风俗之淳厚必过越寻常而唐虞以前载籍无征自汉以后史传多谓习于燕丹荆轲之遗风忼慨悲歌尚任侠矜气勇然其性资之质直尊吏畏法务耕劝织则历代所不易也我
  世祖章皇帝创业于兹还定安辑休养而生息之圣祖仁皇帝在位六十有一年无日不以厚民生正民徳为
  先务
  训诰谆切徳教渐摩沦肌浃髓我
  皇上缵承先烈深仁厚泽洋溢于四海而赈恤抚教于京畿尤殷元年正月即
  谕直隶巡抚督饬文武官弁稽察奸慝以安善良备设禁防匿逃斗狠酣酗博戏之风一时顿息又因旗民离居屡
  敕守土之臣稽察强梗得与内务府及本都统相关以纠
  不法且
  特简御史三路分巡兼设八路旗庄官员班布近畿讲宣圣谕以化导之用此好侠尚勇者皆知自束于法度而淳朴耕织之黎元益得以蕃其生而安其性风俗蒸蒸播流四远洵非近代所可及也爰辑前史书传所记彚为一编以示斯民幸生
  盛代重熙累洽得近
  圣人之光宜益自朂励以仰荅甄陶之
  至意云
  顺天府
  燕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史记
  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尔雅疏
  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汉书地理志
  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幷然涿郡自前代以来多文雅之士隋书地理志
  崇徳尚义顾耻修廉以忠孝励其俗以诗书传其家金志
  人多豪侠习于戎马元志
  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管子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唐韩愈集
  幽并之地其人沈鸷多材力重许可唐杜牧集
  风俗朴茂蹈礼义而服声名宋范镇幽都赋
  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而是宋苏轼集
  劲勇而多沈静宋苏辙集
  民务农桑士习诗书无强暴相凌之风有寡求不争之俗方舆胜览
  人多技艺秀者读书次则骑射耐劳苦畿辅旧志
  士人文雅沈鸷而不狃于俗感时触事则悲歌慷慨之念生犹然燕丹遗烈闾巷佣贩之夫亦莫不坚悍不屈硁硁然以急人为务无阘茸呰窳之习郡旧志
  家无儋石而饮食服御拟于巨室同上
  走集之交聚会之所习为商贾勇于奔竞喜声名者有雄桀之风好诗书者多慷慨之致通州旧志
  当水陆之冲财货集焉往往逐末者多务本者少同上涿鹿之区水深土厚风气高寒草木则肤厚干强鸟兽则羽劲毛氄其人君子则高明直亮小人则醇朴坚强𣵠州志
  房山密迩京师僻处岩薮士民质朴専务耕读不习末艺同上
  郡西地皆平衍民树桑枣勤耕织然当诸河之冲频历水患东多水乡饶鱼盐席苇之利南多污下沮洳不得耕播民多业渔其俗朴野愚钝倔强不肯屈折毎秋水泛溢多携家徙别所郡北沙薄不宜谷民树榆柳植瓜果人尚凉薄俗习纎啬与诸营屯接壤有军卫风霸州旧志
  淳而少讼朴而无华昌平州志
  俗悍而漓性沈而挚蓟州志
  资性躁劲习为质直士重科第民乐耕织文安县志执正不阿追燕市悲歌之节有赵人慷慨之风同上风气浑纯而民俗质直东安县志
  人性质而好刚直而不校士习儒业农勤稼穑同上婚姻以时随其贫富丧祭惟礼称其有无不事浮靡之习颇有笃实之风保定县志
  壤土块垒地气冽寒生其间者材技豪劲习尚淳朴顺义县志
  永平府
  人性劲悍习于戎马隋书地理志
  人尚义勇节俭务农元志
  孝义为先质朴相沿勤于毓材趋于稼穑洋洋乎美哉是三五之淳风也府旧志
  人多刚猛而尚才勇士好礼让卢龙县志
  性质朴茂习尚礼让元乐亭学记
  古称夷齐廉顽起懦而滦乐为桑梓之乡其被化尤切乐亭县志
  荐绅率恬让章逢多质朴编民类椎鲁其耕稼纺绩比屋皆然同上
  士敦本实绝浮夸齐民厚愿少文输将早办无逋赋之苦昌黎县志
  务本力作不习奸伪古心未凿迁安县志
  山环水抱人多秀而知学玉田县志
  人心质朴古风独存同上
  负气任侠慷慨激壮山海关志
  弦诵风微技击习炽同上
  朴而野谨约而不浮士敦信农弃末工贾罔尚淫艳滦州志
  保定府
  地势广阔民物蕃庶方舆志
  风土不时至中春而盛寒俗悍难制同上
  人性宽舒舆地志
  风土多寒士轻生而尚义有荆轲之遗风图经稍事诗书之业略无侥竞之风宋刘涣记
  民质朴劲勇不以浮华为习而以耕织为生畿辅旧志俗产英材土无奇货民务农桑郡旧志
  土阜民厚山川秀丽家尚礼义元张肯田记满城县
  民性朴直而勤于耕桑士习谨厚而乐于弦诵满城县旧志
  四达之冲地势坦平无奇货俗尚质朴民务农桑士敦学业定兴县旧志
  俗薰京兆之华人带塞垣之武新城县志
  春之日男驱犊女操筐秋之日圃坻积机云聫博野县志邑据要冲桑麻万井章甫华胥盖古仁让之域庆都县旧志
  山居之民力本耐劳习尚俭朴士无鲜衣女无冶容居无丹垩有陶唐遗风唐县志
  男勤耕作女勤纺绩依山樵采柴扉粝食朴野质戆同上
  男务农桑女勤织纴服饰婚丧俱崇朴素虽大族亦然蠡县旧志
  雄泽国也为三辅要地俗勤俭男耕读女蚕桑雄县志士勤弦诵而秉耒泽畔尚于于有古风同上
  人习凿轮之巧家谙种树之书祁州志
  燕赵之俗悍而漓祁州志
  地狭而瘠又迩沙澬滹沱三河毎际水涝易生盗贼同上
  男尚争竞女巧机织俗称强悍束鹿县旧志
  安州古濡阳地居九河下流毎岁禾稼将登水至渰没虽苇荻菱芡亦鲜成熟百姓以渔樵为生业安州志
  风土深厚民性朴质多忠信义烈之士高阳县志
  其俗渔猎其业耕织方舆胜览新安县
  新安虽居渥水之间而山脉水源发自燕冀其人多刚介慷慨尚朴略而少文华淳厚之风相沿成俗新安县志
  河间府
  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尔雅疏
  信都河间博陵恒山赵郡襄国其俗颇同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前代称冀幽之士钝如椎盖取此焉隋书地理志
  俗重气侠故班志述其土风忼慨同上
  人性质厚少文多专经术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宋史地理志
  俗俭风浑材毅刚强杜牧战论
  古称礼义之国在三辅之内文物衣冠之盛比于邹鲁元李继本送董景宁序
  人多贵徳俗皆淳朴郡旧志
  衣冠不乏风俗熙熙同上
  民多豪点号称难治府碑记
  寡求不争有古人风元献州志
  水深源广人秀地灵献县志
  士林雅重廉介妇女知贵孝诚阜城县志
  地僻民淳简朴易理士类服驯教化肃宁县旧志
  俗尚祈祷信鬼神莫州图经
  诵读成习耕桑为业任邱县志
  民淳讼简不相凌暴交河县志
  民庶而富俗敦而厐明李东阳宁津县碑记
  沃野平畴风俗淳厚宁津县旧志
  文武忠孝代不乏人密迩齐鲁渊源洙泗景州学记民淳讼简无强暴相凌之风景州旧志
  州人习董子正谊明道之训至今人尚质行户多弦同上
  风俗淳厚人心古朴其君子文章都雅其小人稼穑勤劳差称近古吴桥县志
  地平衍有斥卤民乐农耕俗耻鬭讼故城县志
  澹董以濬其源东田沙溪以衍其流科第相望甲于他邑同上
  东光地虽不广而民事勤耕户虽不多而士知尚学瀛州志
  天津府
  天津近东海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风俗不甚纯一性少惇朴明王鸮三又沾旧碑
  地当冲要人杂五方重修分司署记
  民性淳良俗皆惇朴以农桑为先务以诗书为要领天津卫旧志
  贵徳耻争民淳讼简近来五方杂处逐末者众讼狱繁兴习尚奢靡同上
  沧州古渤海地风俗鸷悍高尚气力太平寰宇记
  廉耻成风志士鼓义沧州志
  其民质朴不事浮华男勤稼穑女务蚕桑元清州志民性淳厚俗信鬼神兴济县志
  勤农桑尚祈祷家少馀积人敬长上静海县志
  士风恬退子弟谦谨南皮县志
  士尚名节俗重信义侈文信鬼椎贩时有盐山县志好经术矜功名务农桑崇学业文物彬彬而豪悍之习自若庆云县志
  正定府
  赵中山地薄人众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忼慨史记货殖列传
  性缓尚儒仗义任侠通典
  犷悍木彊之习可变为礼义廉耻之风宋苏过送孙诲若赴官序当燕赵之交土广俗杂人习文武雄于河朔明邓元锡函史风物繁衍地广气豪文士彬彬武夫行行正定厅壁记文武将相之储经术词章之薮燕南题名记
  人物雄豪明统志
  土平民强英杰所利畿辅通志
  土平水深俗故质朴前代称冀幽之士钝如椎盖信有此郡旧志
  荐绅先生抗言厉志好尚儒学犹有先古遗风正定县志地秀人杰风淳俗美号称礼义之邦明程师伊重修行唐文庙记民安俭陋冠昏蜡社外无游逸之饮灵夀县志
  士风耻入公门民俗多尚淳朴从令如响质任自然平山县旧志
  士重科目民乐耕桑元氏县志
  质朴尚义务本力农君子崇道义小人尚廉耻旧志勤耕织乐输纳好祈祷信鬼神同上
  龙冈蟠拱于后滋水带绕于前风气攸萃礼义渐兴第慷慨轻生刚毅任侠信鬼尚祈嗜游弛业犹不免燕赵之故俗无极县志
  稿居太行之东人物豪雄多慷慨尚义节居民急农桑崇礼让输纳不敢愆期服役如趋父事稿城县志
  顺徳府
  钜鹿当四方之锋其人生而知战鬭攻掠之备习闻而成风者已久而不可迁虽当积安无事之时其天性固已异于他俗宋沈括尧山令厅壁记
  密迩畿辅皇化首被顺徳府敬一亭记
  邢州土厚泉甘人物产于其间者多实少浮图经邢州素号烦剧之郡龙冈鸳水地望甚雄文物风流若一都会明郑昕重修邢州庙学记
  人悍难治邓元锡函史
  争讼不挠官司贫富相尚周恤郡志
  邢襄素号文献之邦英材蔚起彬彬称甚李嘉允顺徳府学田记
  此邦士子威仪揖让斌斌有儒者气象吴珂鸣邢邑创建义学记民俗醇厚稼穑维勤同上
  商旅之所辏集衣冠士夫之所游处民繁物富地广务殷明王云凤邢台谯楼记
  其土厚其水深人勤稼穑尚儒学重节义明郭絍乡贤祠记俗变㡬鲁为礼义邦号易治南和县志
  君子好义小人力田同上
  广宗民十七迁自山右有陶唐氏之遗风男力稼穑女勤织纴虽土瘠人贫而急公恐后油然有亲上之义焉广宗县志
  昔称忮诈稚掘今则急上而力农昔称弹弦跕躧今则纺绩而宵作钜鹿县志
  急公后私矜尚节义燕赵慷慨之气习犹存唐山县志
  广平府
  土广俗杂大率精急高气势汉书地理志
  人性质厚少文多専经术宋史地理志
  民务农桑士习诗书通考
  风俗循美善政楼记
  广平为畿南郡土厚俗淳士重然诺先王之遗风犹有存者石珤修学记
  人性质直尚俭约勤稼穑织絍畿辅通志
  务学力农淳厐勤俭间有重气侠尚奢浇者郡志旧尚奢侈信巫鬼今渐有古风同上
  其俗好义其人甚果同上
  广邑风气雄劲深沈大都矜气节敦礼让务本业多畜牧广平县志
  任质无伪尤为近古邯郸县志
  土狭而瘠邑敝而冲邯郸县志序
  邯郸为畿辅重地观化最先故世鲜伤教悖义之事邯郸县旧志
  民俗殷富人性浇悍成安县志
  风俗淳美务农力学衣冠礼仪为邻邑首称人性多敦厚而过于持重威县旧志
  清河以平干尾邑僻处河滨壤接山东地多斥卤惟侠烈之气远过邻封清河县志序
  清河俗称淳厐勤俭户习诗书婚姻丧葬相救恤颇为近古清河县志
  滏阳勤于营生俭于费用图经
  土浊人稀习尚敦厚雅重儒学颇有古逊畔之风磁州志
  磁之为郡民素淳愿良吏治之则事易集卢明理滏阳记
  大名府
  卫多君子春秋左传
  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史记货殖列传其俗刚武尚气力汉书地理志
  人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隋书地理志大名澶渊之地颇杂斥卤宜扵畜牧宋史地理志
  魏地狭隘其民机巧趋利诗序
  人人知本农桑劝学校晁无咎澶渊登科记
  俗尚义槩有古推逊之风澶渊旧志
  好学而乐善同上
  忠信质直君子深思小人任侠府旧志
  性淳朴气刚毅颇称好学务本同上
  衣冠文物之盛为畿南称首婚姻丧葬近稍参用古礼尚巫鬼千里赍粮东祈泰山转请福田并河济以北东涉齐鲁西转晋阳千里同风同上
  青衿好诵读小民重农桑勉作俭啬惮争讼同上南乐在唐虞为冀兖二州之交是畿内近地淳风沕穆南乐县志
  魏有康叔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朴魏县志
  矜尚节槩敦崇礼让勤学尚友务本力农同上质而不华俭而不侈安扵田里不事远游张耿臣清丰文庙记东明土地沃衍风气朴雅慕善耻非尚果敢喜正直东明县志
  先人后已务崇礼让长垣县志
  垣为畿甸名区沦浃久道之化最切士多忠信朴茂宜乎风俗之美夐异曩时同上
  宣化府
  俗与赵代相类汉书地理志
  广寗其地险要其人朴鲁可恃以守晋书地理志
  习俗同雁门唐书
  幽燕山后诸州人性劲悍习于戎马惇尚气节可以义动宋夏竦论幽燕诸州
  习于兵农安于勤苦元陈孚记
  人性鸷悍不惮战阵喜立功业勤俭务农无浮末之习明统志
  山高水激风劲气寒人性勇健喜惇信义故多贞烈之节旧镇志
  地近京华习尚靡丽而力农崇俭者亦自不乏东路旧志地极高寒霜雪偏早农业之暇聚族讲武近被学校之化渐有中州之风北路旧志
  人以气岸相高不尚含容喜则倾心怒则视劔西路旧志不事奢华能耐劳苦独西城一区鸷而喜讼南路旧志士厚重朴鲁无浇漓之习民性刚直强悍逼于饥寒盗窃亦不槩见赤城县志
  自沮阳来者皆言怀人性刚直自缙山来者皆言怀士风从厚怀来旧志
  蔚民性质无谄去华从俭以垦田为生蔚州志
  民间率重诗礼与关内仿佛但边风刚劲习武者多西宁县志
  小民愚不知法或稍争竞则奸者诱讼足及公门而止同上
  地处边陲少娴文教改设县治以来设学重士人渐弦同上
  地临险要俗近淳朴延庆州旧志
  男务耕稼妇勤女红无浮末之习风俗之美视昔有加同上
  俗尚武艺唐新州记
  民安于朴士务于勤保安州旧志
  易州
  英俊之域黻冕所兴易州人物志
  山川明秀髦𤇍挺生地灵之所苞孕也同上
  士敦简略不事浮华然好学力文者不多见故科目如晨星焉涞水县志
  民风质朴男不游惰女不冶容専务力于农桑明一统志路当要冲人文络绎广昌县志
  冀州
  弱则冀强乱则冀安荒则冀丰故曰冀州晋史质厚少文气勇尚义号为疆忮州志
  幅𢄙百里厥土白壤宜树宜艺谷足食秸足刍木棉梨枣之饶估客转贩岁入不赀十亩之田一夫力作可赡卒岁明邢侗南宫旧志
  白壤平广非有山水薮泽之饶然当齐赵要冲四方辐辏故人皆纎啬节俭男子给佃作女子工针绣即贫弱无甚冻馁同上
  新河俗専务本士不倦学科目时闻农不怠耕水旱无忧敦朴茂而厌浮华尚礼义而少机械新河县志
  民淳俗厚不尚浮靡士习其业农勤于耕武邑县志衡介燕赵间士多慷慨衡水县志
  赵州
  好儒雅勤耕稼州志
  山川环萦风俗朴茂赵州题名记
  地属畿辅政教渐摩日趋文雅赵州旧志
  人不思远家无素蓄轻生嗜利男女讼牒攘臂一呼易为震动同上
  性多敦厚务在农桑柏乡县志
  隆俗刚劲毎喜鬭而轻生隆平县志
  甘澹薄崇节俭虽地瘠民贫犹为易治临城县志
  文物鲜华衣冠济楚冠婚丧祭备物尽文宁晋县旧志
  深州
  士志约而行方民性淳而情愿饶阳县旧志
  地狭民朴俗无嚚讼饶阳县碑记
  士夫淳笃百姓朴实犹为近古安平县志
  士乐孝友敦诗书民力织作勤𤱶亩熊峰文集
  定州
  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宋苏轼知定州奏议
  俗敦淳朴人务农桑有勤俭之风多慷慨之气州志果于行义号为厚俗第人无远虑农桑外不事商贾秋禾遗𥟱则箫鼓连邨春事转空则券书络绎州志
  唐建学以教民文士辈出宋为重镇韩忠献公増修学校以化导之苏文忠公复莅斯土人渐于其化兼习文武州志
  男勤耕凿女勤纺绩布衣粝食朴厚而直有唐尧之遗风曲阳县志
  地杂沙壤家鲜蓄藏而民无夙负深泽县志











  畿辅通志卷五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六
  土产
  尝考周官职方详谷畜所宜而司徒土会之法并及于植物禹贡所纪惟良材珍异而管子地员之篇百谷草木果蔬之属无微不具所以辨水土之性观万货之原以为斯民衣食之基本也稽之职方畿辅疆索跨延五州于谷或宜六种五种三种或宜黍稷或宜稻麦于畜或宜六扰五扰四扰或宜牛羊或宜鸡狗各州所通利则鱼盐松柏布帛林漆丝枲蒲鱼凡利用厚生之具咸备矣国䇿称枣栗之实可当田作是谓天府之国而其他物产材货见于古书者甚稀故自经传史志以及山经农书稗官杂记茍有及者并著扵篇以附周官土训辨地物诏地求之义谷属
  
  周礼职方氏冀州其谷宜黍稷尔雅翼黍有赤黍黑黍黏者别名秫北人谓黄米亦谓之黄糯
  
  广群芳谱冀北谓之䵖俗呼为𪎭本草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北方地寒种之有补文安县志胜芳镇最佳
  
  圣祖御制文集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果先熟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一岁两种亦能成两熟广群芳谱有秔有糯北方以为佳品北方地平惟泽土宜旱稻种类甚多乌台笔补范阳去都百里而遥土风宜麦与稻督亢旧陂岁收稻数十万石燕山丛录房山石窝稻色白味香美为饭虽盛暑经数宿不餲
  遵化州志稻有东方稻双芒稻虎皮稻糯有旱糯白糯黄糯河间府志隋时沧州鲁城县地生野稻水谷二千馀顷燕魏民就食之邢台志稻有红口芒稻广平府志产府西引滏水灌田白粲不减江浙
  韵会小补粱粟类正字通李时珍曰粟即粱也
  周礼地官注北方水土深厚窖地而藏可数十年不坏元和志澶州赋粟广群芳谱北方直名之曰谷脱壳则谓之小米北人日用不可缺者粟中之大穗长芒而有红毛白毛黄毛之品者即粱也河间府志谷有粱穀水谷金蚕金苗水里红耙齿金罗裙带柳根赤朱里纱箭杆白龙爪金竹根青大叶黄等名
  
  广群芳谱北地燥冬多雪春少雨麦昼花薄皮多面食之宜人陈者更良畿辅旧志小麦具四时之气春种者曰春麦大麦仁可作饭生芽可作饧遵化州志小麦中有一种名小迎春又名转芒质类秋麦土人珍之邢台县志麦有黄皮麦红麦白麦光头麦紫庭白籽等名
  蜀秫
  红白二种俗呼高粮农政全书蜀秫在北方地不宜麦禾者乃种此尤宜下地
  玉蜀秫
  农政全书作玉米
  
  尔雅翼稗有二种一黄白一紫黑紫黑者芑有毛北人呼为乌禾
  糁子
  广群芳谱北地荒陂处种之苗叶似谷穗如粟穗而分数岐碾米煮粥蒸食皆宜
  荞麦
  一作荍广群芳谱北人作饼饵日用以供常食农人以为御冬之具
  大豆
  春秋庄公三十一年齐侯来献戎捷穀梁传军得曰捷戎菽也尔雅疏戎菽大豆也管子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淮南天文训北方其地宜菽本草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农书黑豆中最细者曰橹豆一曰料豆北人以饲马
  小豆
  有赤白二种
  菉豆
  豇豆
  一名䜶豆
  豌豆
  广群芳谱种出西戎北土尤多
  刀豆
  蚕豆
  白藊豆
  脂麻
  俗作芝蔴
  沙米
  宣化县志蓬蒿结实者沙滩所生
  薏苡
  俗名草珠图经生正定平泽及田野永平府志滦之下社颇多
  蔬属
  芹
  有园芹野芹水芹昌平山水记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有水出芹
  白菜
  一名菘广群芳谱北方多入窖内不见风日长出苗叶皆嫩黄色脆美无滓谓之黄芽乃白菜别种畿辅旧志出安肃者佳有箭杆白四时可用又太仓白出广平府
  
  五杂俎京师有韭黄盖地窖火坑中所成畿辅旧志正定出者尤肥美
  
  一名辣菜出保定者根肥壮可瀹食
  春不老
  味辛叶青而茎泽惟保定有之
  同蒿
  一名蓬蒿
  菠菜
  一名赤根苏轼诗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薐如铁甲
  
  蕨
  滦州志滦州菜山产蕨菜
  薇
  山药
  一名薯薯曰下旧闻产采育者甘美特异他处畿辅旧志正定保定出者著
  蔓菁
  一名芜菁陆机草木虫鱼疏葑芜菁幽州人或谓之芥尔雅翼蔓菁南北通有之北土种之尤多
  茭白
  子即菰米河间府志菰蒋米出茭草中
  壶芦
  一作葫芦可挹可食
  莴苣
  茎如笋俗呼莴笋
  萝卜
  农书北人萝卜一种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广群芳谱一名莱菔一名紫花菘处处有之北土尤多状有长圆二类根有红白二色可生可熟可俎可虀又葫莱菔水莱菔
  莙荙
  一名菾菜
  
  草木虫鱼疏幽州谓之燕葍根白可啖
  龙须
  析津日记天坛生龙须菜清明后鬻于市食之甚脆
  百合
  盘山志产盘山涧中秋冬斸之甘香可食
  
  草木虫鱼疏幽州谓之光旁为光如牛角畿辅旧志 御河出者佳
  蒲笋
  文安县志滩里村出者佳
  莿头菜
  奥室记大房山有草叶初生类椿芽僧摘为蔬食之甚腴
  龙芽
  宣化县志土人谓即升麻三四月间采食
  甘露
  俗名滴露又名玉环
  
  有马齿苋红苋白苋询蒭录北人呼荇乃苋音误也
  
  一名苦菜
  黄花菜
  一名金针
  豆苗菜
  盘山志丛生似豆苗山家采食之作羮极鲜美僧智朴诗豆苗竞茁红侵步杏叶才开绿满筐
  杏叶菜
  盘山出形似杏叶味甘
  苦益菜
  盘山志沟涧中多有之似埜菊有浮毛三月间采之霉干亦佳
  木兰芽
  永平出
  笔管菜
  即黄精苗
  石花
  产盘山峭壁
  木耳
  金史地理志大名府产木耳旧志银山出者佳
  地软
  宣化县志一名地耳又名地踏菜状如木耳雨后生腴地上
  
  畿辅旧志木生者如芝草生者如盖土生者如丁土人总名曰蘑菇惟冻黄天花延寿猴头鸡腿羊肚为最日下旧闻松伞出盘山土人目为紫蘑菇
  擘蓝
  广群芳谱南方谓之芥蓝叶可擘食故北人谓之擘蓝叶大于菘根大于芥薹苗大于白芥子大如蔓菁
  苜蓿菜
  广群芳谱叶似豌豆紫花三晋为盛齐鲁次之燕赵又次之
  
  又水茄宜生食
  灰藋
  广群芳谱一名灰涤今讹为灰条处处原野有之
  土芋
  俗呼土豆
  蒝荽
  葱
  尔雅疏管子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畿辅旧志有四种曰冻曰胡曰汉曰茖
  
  滦州志山中出者名蒿明志保安州出独窠蒜
  王瓜
  学圃馀疏王瓜出燕京者最佳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广平府志临洺取王瓜之长细者阴干嚼之有声名响瓜
  梢瓜
  菜瓜
  广群芳谱北方名苦瓜色青质脆可生食苦者可作俎
  南瓜
  倭瓜
  一名北瓜
  冬瓜
  丝瓜
  瓠
  芥花
  蘹香
  金史地理志正定府产茴香畿辅旧志一名八月珠土人名曰小茴香不似舶上来者味厚
  
  滦州志百花峪产极伙盘山志五盆沟产野椒味同小茴香明志保安州出地椒
  秦椒
  广群芳谱以产秦地故名今北方秦椒另有一种果属
  
  客燕杂记京师佳果桃八红桃白银桃小桃蟠桃合桃酒红桃霜下桃肃宁八月桃畿辅旧志甘酸不一惟肃宁最著河间府志银桃味最佳络丝桃红白相间金桃色红扁桃形如小饼秋桃熟迟长垣县志梨儿桃最佳
  
  陆士衡果赋中山之缥李客燕杂记李五紫李绿李黄李麝香李盘山李
  石榴
  寰宇记深州赵州产
  
  长安客话杏仁皆味苦有一种甘者名巴旦杏或谓之八达杏北游纪方房山车营岭环十数里峯头涧底皆是杏林又东一小岭树尤竒古高者三丈低者丈馀状如垂柳繁花缀之旧志梅子本杏属土人呼为梅杏
  
  魏文帝诏正定郡梨大如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悁唐书地理志常山土贡梨杜佑通典常山郡贡梨六百颗金史地理志大名府产梨肉燕山纪游过仰山村山多梨树秋深红叶如烧畿辅旧志种类不一惟遵化之绵梨河间之瀛梨广平之洺梨最著
  羌桃
  俗名核桃酉阳杂俎北方多种之以壳薄仁肥者为佳长安可游记王平口山坳多核桃遵化州志出阴平者佳
  樱桃
  金史地理志平州贡樱桃大名府产樱桃煎因树屋书影白樱桃生京师西山中微酸不及朱樱之甘硕
  山樝
  俗呼山里红
  
  史记货殖传燕秦千树栗草木虫鱼疏五方皆有栗惟渔阳范阳栗甜美长味唐书地理志幽州土贡栗宋史地理志广信军贡栗金史地理志蓟州产栗王逸荔支赋北燕荐朔滨之巨栗明王嘉谟石瓮记幽蓟枣栗千子可食数口析津日记燕京市肆及秋则以饧杂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颇甘
  
  神异经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元和志信都县东北五十里汉煮枣侯国六国时于此煮枣油客燕杂记枣五缨络枣赛梨枣合儿枣密云枣无核枣冀州论安平好枣地产不为无珍旧志博野枣强为最蕃
  松子
  杜佑通典安边郡蔚州贡松子一石宣化县志叶五出者有子
  
  昌平州志榛出北山黄花镇者良黄花镇记镇有礼鼠冬聚榛实为粮于穴中贮之皆美好价倍于人山氓多掘取之
  苹婆
  采兰杂志燕地苹婆果味虽平淡夜置枕边有香气 帝京景物略昌平玉峯山树尽苹婆果
  柰子
  长安客话韦公庄里许有柰子古树婆娑数亩春时花开望之如雪三夏叶特繁密列坐其下烈日不到袁宏道谓戒坛老松显灵宫柏城南柰子可称卉木三绝
  花红
  畿辅旧志俗名甜果即林檎易州完唐二县最伙
  沙果
  畿辅旧志绵而沙者曰沙果又秋子似沙果而小土人多曝为干
  槟子
  一名虎喇㯽
  倒吊果
  圣祖御制文集倒吊果俗名吊搭果形似山梨而小体微长味酢肉多沙长蒂花实皆下垂故名性暖健脾消食树枝叶俱如梨今遵化沿边多有之
  
  小曰火柿大曰盖柿
  羊枣
  俗呼软枣一名丁香柿
  杜梨
  郑康成诗注北人谓之杜梨南人谓之棠梨
  银杏
  一名白果一名鸭脚子宋梅尧臣诗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珂雪斋集法云寺在西山后有银杏二株大数围旧志今近山诸处多置之
  文官果
  五杂俎形如螺味甚甘类滇之马金囊
  无花果
  倦游录木馒头京师亦有之谓之无花果
  莲实
  顺徳最蕃
  
  水经注阳城淀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
  
  尔雅翼鸡头也幽州人谓之雁头又名雁喙实内
  有米圆白如珠久食宜人
  芰
  畿辅旧志昌黎县笔峯山下有玉砚池芰荷幽茂河间府志白洋淀众水所汇深广四通芰荷交匝望之若河湖焉
  荸荠
  樱额
  圣祖御制文集樱额树丛生果形如野葡萄而稍小味甘涩性温补脾古北口外亦有之山庄之千秋岛遍植此种每当夏日则累累缀枝游观其下殊堪娱目不独秋实之可采也
  葡萄
  圣祖御制文集近得哈密各种植于苑籞中结实有白者绿者长如马乳者又一种大葡萄中间有小者名公领孙又一种小者名琐琐葡萄种类虽殊实皆甘美移种南方便失本味大约其性于北方沙石水
  土相宜容城县志马乳者多有玉葡萄味甘广群芳谱北方天寒初冬草裹埋地尺馀春分后取出数日后架起子生去繁叶使霑风露则结子肥大
  山葡萄
  一名燕薁粒小味酸
  西瓜
  魏文帝与曹质书忆昔南皮之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冰范石湖诗注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延寿书瓜性寒北人秉壮食之无虞月令广义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 帝京景物略京师七夕以瓜雕刻成花谓之花瓜旧志唐县出者佳
  甜瓜
  清异录瓜最盛者无逾齐赵车担列市道路浓香故彼人云未至舌交先以鼻选学圃馀疏甜瓜以香而小者为第一
  花属
  牡丹
  燕都游览志草桥牡丹栽如稻麻渌水亭杂识北地大房山僧多种之其色有大红浅绿江南所无也抚宁县志牡丹坡多产牡丹
  芍药
  析津日记京师丰台芍药连畦接轸倚担市者日万馀茎永平府志桃林关外有芍药川花多白开时弥漫十馀里
  金莲花
  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诗序金莲映日处广庭数亩植金莲花万本枝叶高挺花面圆径二寸馀日光照射精彩绚目
  
  有九英绿萼红白各种述异记邯郸有邯郸宫基中有赵王之果园梅李至冬而花
  榆叶梅
  畿辅旧志叶似榆花开如红梅故名枝柔可以编篱
  蜡梅
  燕都游览志隆恩寺小轩蜡梅一株甚大江南亦不多得
  水仙
  海棠
  帝京景物略上西府次铁梗次垂丝赝者木瓜辨之以其叶木瓜花先叶海棠叶先花韦公慈仁二寺皆京师海棠盛处
  秋海棠
  丁香
  紫白二种
  榴花
  遵生八笺燕中榴花有千瓣白千瓣粉红千瓣黄千瓣大红单瓣者比他处不同中心花瓣如起楼台谓之重台石榴
  桃花
  畿辅旧志有山桃园桃惟千叶碧桃为最六街花事桃花有白者棃花有红者亦上苑异种
  李花
  又郁李花有粉红有白
  棃花
  热河入梨树峪过三岔口循涧西行可里许棃花万树
  苹婆花
  畿辅旧志红白雅淡北花中之最可爱者
  柰花详前柰子
  荷花
  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诗序长虹饮练处湖光澄碧一桥卧波桥南种敖汉荷花万枝间以内地白莲锦错霞变
  清芳袭人尔雅翼北方人便以藕为荷亦以莲为荷日下旧闻凉水河莲塘最胜有坊额曰十里荷香畿辅旧志顺徳府最蕃
  孪枝
  葵
  有冬葵戎葵菟葵向日葵黄葵锦葵蜀葵诸种
  
  帝京景物略菊种最繁种菊之法自春徂夏辛苦过农事草桥圃人废晨昏者半岁而终岁衣食焉
  探春
  白玉紫香二种
  玉簪
  蔷薇
  一名蔷蘼
  月季
  俗呼月月红
  夹竹桃
  木槿
  紫藤
  吏部堂右古藤十丈为明侍郎吴宽手植
  迎春
  金银藤
  一名忍冬天府广记昌平驻驆山西北清水涧崖间百合忍冬棠杜牛奶黄精之属红翠含濡
  紫荆
  紫薇
  酉阳杂爼紫薇北人呼为猴郎达树谓其无皮猴不能捷也北地其树绝大有环数夫臂者
  金粟
  俗名莴苣莲亦名莺粟
  虞美人
  长春
  俗呼金盏
  石竹
  一名石菊又名洛阳花丛生花色以数十种计
  凤仙
  一名指甲花俗呼海蒳
  玫瑰
  遵生八笺有二种其一种色黄出燕中花稍小于紫玫瑰
  八仙花
  一名避麝
  夜合
  俗呼马缨
  荷包牡丹
  即当归花一名朝鲜牡丹苑西集碧叶红葩娟洁可喜为春时草花第一
  金钱花
  一名子午花俗呼夜落金钱
  望江南
  鸡冠
  有红黄白数种矮者名寿星鸡冠
  蝴蝶花
  一名凤翼
  剪秋罗
  卷丹
  一名渥丹
  六月菊
  苑西集黄心藕合瓣有重纹自六月开至秋都人因名之
  江西腊
  乌斯菊
  一作无丝菊
  金铃
  长安可游记度仰岭十八盘有村名桃源遍开野菊金铃聚花如织组
  棣棠
  鼓子花
  旧志花似牵牛
  萱花
  六街花事萱草一名紫萱今京师有草花叶类萱春时叶布地经暑则朽及秋花发则叶已无存矣都人谓曰孤挺花花淡紫色疑即紫萱也
  转枝莲
  蓼
  梦溪笔谈六宅使何承矩议因陂泽之地潴水为塞欲自相度恐其谋泄日会僚佐泛船置酒赏蓼花作蓼花游数十篇绘为图旧志江乡花也北地高㡬以丈俗呼水荭花
  金雀
  牵牛花
  俗呼红娘子
  红花
  尔雅翼习凿齿与谢侍中书曰此有红蓝北人采取其花作烟脂妇人妆时作颊色用如豆许按令遍颊殊觉鲜明通雅红蓝即红花北方有焉支山多红蓝北人采花染绯取英鲜者为燕脂畿辅旧志新河南和等县最蕃
  优钵罗化
  日下旧闻开必四月八日至冬而实中金色佛一尊者核也在礼部仪制司秀水李日华有记今无
  马兰
  通志马兰生道旁似兰而大色蓝无香
  木属
  松
  周礼职方氏冀州其利松柏
  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诗序无暑清凉之南长松环翠壑虚风度如笙镛迭奏不减西湖万松岭也燕山纪游石径山东南行至林衡署有古松数百株参错平野盘山志盘山之松以百万计而奇绝者多生石罅中拥肿卷曲如怒龙之攫又陂陀土壤而生者大数十围龙鳞斑驳或挺茸直上或青葱垂下口北多松柏蔽云干霄为千里松林
  
  明志府西北清白口社柏山四旁多产柏蓟州志天城少林龙泉香水诸寺柏皆千年物
  
  一名栝西山游记碧云寺殿前二栝松十围日出映之山中蓊蓊如青云起
  
  圣祖御制文集北方原无枫树之名自南巡见枫树方知北方之[2]木即是枫树但南方厥木维乔所以直生
  北方厥木维丛故矮短耳其枝叶则相同也热河北岭多枫叶茂而美荫其色油然
  
  又一种曰龙爪
  椿
  宦游记闻涿州灵椿寺椿木一本大不可量凡树影皆随日月升沈以为斜正而椿影早暮未尝少移畿辅旧志芽可充蔬
  
  五杂俎涞水道中有桑高十馀丈荫百亩云即昭烈舎前之桑也万斋诗话庾子山诗桑叶纷纷落蓟门王介甫诗幽燕桑叶暗川原幽蓟古多树桑今则绝少矣固安县志人素不事机杼杨太仆家种桑千株缫丝织絍以为众倡大名府志魏以西南多桑丝子曰葚容斋三笔幽州人以桑葚为粮异苑北方有白桑葚长数寸食之甘美
  
  尔雅翼江南有刺榆无大榆盖大榆北方有之典术北方种榆九根宜蚕桑田谷好又白榆一名枌河间府志白枌皮可充饥其钱甚美汉龚遂治渤海令民口种十树备饥交河县志白枌坚实可作器物 帝京景物略榆春钱天坛拗榆钱以秋为京师七奇树之一
  
  广群芳谱北方材木全用杨槐榆柳人多种之怀来县旧志杨木长柴产宝凤山柴烟直上为郊坛焚燎之用每年四月入山斫伐九月编筏起解务于冬至前交纳
  圣祖御制文集明时宫中用马口柴取给于蔚州昌平诸州县其柴长四尺许整齐白净两端刻两口以绳缚之故谓之马口柴康熙初年炊㸑还用此今惟天坛焚燎用之
  
  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柳箱宋史地理志沧州贡大柳箱金史地理志大定四年命都门外夹道重行植柳各百里
  
  冬青
  
  名胜志涞水之山峯峦秀丽中多檀木
  桃木
  卢龙志枝干劲直色紫皮滑可以裹镞
  枸橘
  一名铁篱寨
  
  段成式肉攫部鹰有房山白生代东房山白阳椵树上宣府志大白阳堡南四里有椵树山上有古椵树
  
  縁山谷生之蓟州上方寺者最古子曰橡斗可染皂
  娑罗树
  帝京景物略香山卧佛寺娑罗树大三围皮鳞鳞枝槎槎瘿累累根搏搏花九房叶七开实三棱西域种也
  
  有椅桐青桐梧桐燕京赋注荏桐多生楚粤椅桐宜于北地
  
  杄
  宣化产叶似松而有刺
  楮
  草木虫鱼疏幽州人谓之谷桑或曰楮桑皮可作纸今永平出磁州志楮皮浸之造纸出响水亮东武任二村
  
  河间府志俗呼西河柳性浮为舟可以负重
  
  唐书地理志妫州土贡桦皮宣化府志张家口出皮有紫黑花者可裹弓皮厚者为煖木可镶器物
  苦枥
  一名秦皮
  
  史记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述异记中山有楸户掌楸木可为什器畿辅旧志玉田楸子山行五里许楸树纷披
  
  河间府志即杜棃一名甘棠可任剞劂
  
  帝京景物略燕故难竹至水尽头林林亩亩竹丈始枝笋丈犹萚竹粉生于节笋梢出于林根鞭出于篱孙大于母昌平志城东麻子港甚繁笋亦可食
  
  山海经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
  卉属
  艾
  有家埜二种
  菖蒲
  隋图经邯郸紫山下有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旧志一寸九节者出居庸石洞中
  芭蕉
  老少年
  一名十様锦
  葛
  遵化州志蔓长縁山谷间根可食丝可织花可醒酒土人取之违其用非编篱即束薪再则絍篱落而已邯郸县志葛山林木森郁葛藟尤盛
  女萝
  一名金线草
  𢘿题草
  帝京景物略房山县白蒂山生𢘿题草
  紫草
  唐书魏州土贡紫草宋史大名府贡紫草
  苜蓿
  𦻎莶草
  昌平旧志居庸出金棱银线素茎紫荄
  紫花地丁
  一名箭头草
  紫石英
  隋图经邯郸紫山春夏有气蓊郁岩间生紫石英
  洛神珠
  一名酸浆草俗呼红姑娘
  旱莲草
  吉祥草
  龙珠
  谷精草
  慎火草
  即佛指甲
  芄兰
  草木虫鱼疏幽州人谓之雀瓢蔓生叶青绿色而厚断之有白汁鬻为茹滑美其子长数寸似瓠
  观音草
  虎须
  老鹳草
  铃儿草
  
  草木虫鱼疏似栝楼幽州人谓之乌服
  
  丹铅录芦苇通一物北人以水傍下湿处生者为苇其细不及指人家园池间所植者为芦其干差大深碧色者为碧芦排闷录京师无笋以芦芽为笋燕都游览志韦中贵别业四围多水荻花芦叶寒雁秋风令人作江乡之想广群芳谱荻似龿而细高数尺中实
  
  水经注阳城淀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寰宇记莫县东南隅中有蒲柳多葭苇元和志长芦县萨摩陂周五十里有蒲鱼之利
  水葱
  蓝
  染草有大小二种即靛也
  麻
  雄者为枲雌者名苴有檾麻火麻河间府志火麻又名线麻黄麻
  盐蓬
  河间府志叶圆长至秋枝叶俱红烧灰煎之可得盐极甘美
  碱蓬
  河间府志似盐蓬而大曝干为烬煎之可得碱
  
  瀛州青茅草可作笔幽燕纪异茅地经冬烧去枝梗至春取土中馀根色如玉者捣汁煎之至甘可为洗心糖唐山县志茅山山际出茅有刺而三脊
  烟草
  食物本草闽产者佳燕次之春种夏花秋日取叶切细如发草顶数叶名曰盖露昌平州志先白浮山村产者良后城中更胜
  
  宣化县志蓬蒿结实名沙米河边沙滩所生可食药属
  人参
  唐书地理志幽州檀州平州营州土贡人参太平寰宇记幽州土产人参檀州贡安东府参定州贡恒山人参茶经人参生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
  沙参
  白芷
  明志乐亭县出香白芷
  黄芩
  荆芥
  芍药
  赤白二种
  防风
  天南星
  金史地理志正定府产
  续断
  本草生常山山谷
  远志
  太平寰宇记蓟州土产远志白术
  白术
  苍术
  金史地理志大兴府产苍术半夏滑石五味子
  半夏
  滑石
  五味子
  畿辅旧志北地多有永平产特良
  桔梗
  茵陈
  柴胡
  图经北地者色黄白枯脆无气味
  秦艽
  木瓜
  金史地理志正定府产
  车前子
  即芣苢尔雅翼幽州人谓之牛舌草正字通开州者良
  黄精
  天府广记昌平驻驆山西北清水涧崖间牛奶黄精之属红翠含濡
  桑白皮
  太平寰宇记澶州土产
  薄荷
  代赭石
  金史地理志大兴府产
  萆薢
  图经生正定山谷
  苏
  河间府志无紫者味不芳烈
  酸枣仁
  蔓荆子
  唐书地理志平州土贡蔓荆实杜佑通典北平郡贡蔓荆子四觔明志卢龙迁安出
  青黛
  太平寰宇记赵州产青黛
  细辛
  桑寄生
  白鲜
  本草生上谷川谷及冤句
  地肤子
  俗呼扫帚
  矍麦
  马兜铃
  天花粉
  知母
  药录幽州蛇胆知母
  充蔚
  即益母草
  莱菔子
  
  金史地理志正定府产芎
  旋覆花
  蒲公英
  香附子
  太平寰宇记澶州土产金史地理志河间府产
  白蒺藜
  刘寄奴
  芫花
  威灵仙
  藜芦
  土人谓之憨葱
  栝楼
  一名地楼滦州志北城土垣甚多
  泽泻
  萹蓄
  郁李仁
  枸脊
  本草生常山川谷
  枸杞
  古以常山者为上
  地骨皮
  商陆
  莨菪
  丹参
  玄参
  图经生河间及冤句今处处有之
  紫菀
  图经生房陵山谷及正定邯郸
  蒲黄
  禹馀粮
  王不留行
  稿本
  密云志香陉山出稿本杂香
  兔丝子
  夏枯草
  石菖蒲
  隋图经邯郸紫山下有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
  苁蓉
  唐县出
  皂角
  金史地理志正定府产
  升麻
  麻黄
  白牵牛
  金史地理志大兴府产
  白龙骨
  金史地理志大兴府产
  白石英
  永平出
  紫石英
  永平出







  畿辅通志卷五十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七
  土产
  石属
  王
  名胜志玉田厐山南即种玉山也
  玛瑙
  宣化县志镇城四角洞出然亦仅见
  水晶
  宣化县志镇城北黄尖山出
  琉璃
  宛平出
  画眉石
  燕山丛录宛平斋堂村出石黒色而性不坚金时宫人多以画眉
  燕石
  山海经注燕山多婴石似玉有符采婴带名胜志满城玉山多白石如玉所谓燕石次玉者也
  上水石
  花斑石
  蔚县出
  白玉石
  五杂俎京师北山大石窝水中产白石如玉采供大内堦砌栏楯之用柔而易琢镂为龙凤芝草形采尽复生
  砺石
  保安州出
  豆查石
  盘山志石大数十丈或方或圆如凿如削又能壮树大凡依石之树倍大
  元精石
  金史地理志邢州产
  赭石
  山海关出
  磁石
  唐书地理志恵州土贡磁石宋史地理志磁州贡磁石
  礞石
  龙门县出
  文石
  唐书地理志邢州土贡文石永平府志滦河出文石
  黒石
  遵生八笺燕中黒石状若英石纹片皱裂可作研山但石性松脆不受击触
  火石
  怀来县志火石岭产五色火石
  金砂
  盘山地多金砂雨后晶光耀目
  解玉砂
  宋史地理志邢州贡解玉砂燕山丛录玉田县南有温泉砂随水出色白而细磨治金玉能令光莹又名宝砂灵夀出
  
  稗史彚编蓟州产褐黄石砚理麤发墨不渗类䕫石土人刻成研以草灰煨之遂变紫用之不燥
  
  宣化县志有五色马鞍山出磁州志西山一带入穴数十丈见水取其清者炼成黒矾浊者成黄矾
  石炭
  戒庵漫笔北京诸处多出石炭俗称为水和炭可和水而烧也磁州志出州西山入穴取之深数十丈先见水水尽见砂石砂石尽见炭有三种初得者为山青次为大青末为下架或炼为焦炭备冶铸之用
  
  抚宁县志椒果山东为六罗山上庄坨其西为石岭皆产煤
  包金土
  昌平州志红舌山出宣化县志镇城及蔚州出色微黄中带金星用以泥祠殿壁
  白土
  隋图经常山房子城出白土细滑膏润可以涂饰兼用濯锦可致鲜洁燕山丛录丰润琵琶山产白土如粉可饰屋壁
  绿土
  蔚州出
  红土
  不灰木
  石质木性易州满城蔚州出可制为盆炉等器
  石灰
  货属
  
  金史地理志大兴府产金银铜铁元史食货志金之所在腹里曰檀州永平府志宽河川出又卢龙阳山溪中所出色艶而小如粟粒淘之得不价工
  
  元史银在大都者至元十一年于檀州奉先等洞采之十五年于蓟州丰山采之
  
  金史地理志正定府产铜畿辅旧志白沟河东北五里有铜矿山今无采者
  
  汉书地理志北平有铁官后汉书渔阳泉州有铁和帝纪永元十五年复置𣵠郡故监铁官唐书地理志马城东北有千金冶秋涧集元燕北燕南设立铁冶十七处岁课铁千六百馀万眀统志迁安卢龙二县出暇老斋杂记正统初军器之铁取足遵化昌平山水记檀州大峪锥山有铁矿眀时亦尝开采今封闭
  
  永平府志迁安出丹锡
  铜镜
  畿辅旧志易州出者最著
  
  唐书地理志沧州邢州土贡丝太平寰宇记赵州产丝河间府志宋河间茧丝织絍之所出贡丝大名府志土宜桑丝然近时树艺者少织絍不广魏县志民务蚕缫丝成则坐贸山右客商
  
  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冀州信都郡易州莫州土贡绵宋史地理志莫州庆源府贡绵太平寰宇记幽州土产绵金史地理志河间府产无缝绵畿辅旧志保定正定多植之
  
  隋图经清河绢为天下第一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瀛州河间郡莫州文安郡冀州信都郡深州饶阳郡赵州赵郡魏州土贡绢宋史地理志霸州清州保州信安军永静军顺安军河间府冀州深州庆源府恩州贡绢沧州贡大绢光和志贝州磁州澶州贡绢太平寰宇记幽州贝州土产绢金史地理志大名府产皱縠绢畿辅旧志屯绢出京都者佳次则广平之清河又生绢黄白二种出易州者最著
  
  唐书地理志易州定州土贡䌷洺州土贡絁绵䌷魏州土贡花䌷绵䌷平䌷絁宋史地理志雄州洺州贡䌷保定军贡絁祁州贡花絁安肃军贡素絁大名贡花䌷绵䌷平䌷元和志洺州贡绵䌷缣纩魏州贡绵䌷平䌷澶州贡平䌷太平寰宇记洺州土产平䌷絁子䌷畿辅旧志曲周肥乡绵䌷最著长垣县志䌷帕粗备一方之需非精好可致远
  
  唐书地理志常山土贡孔雀罗瓜子罗春罗定州土贡罗宋史地理志正定府贡罗金史地理志𣵠州贡罗
  
  唐书地理志幽州范阳郡土贡绫定州土贡细绫瑞绫两窠绫独窠绫三包绫熟线绫太平寰宇记𣵠州土产绫宋史地理志中山府贡大花绫金史地理志平州贡绫长垣县志唐土贡定额韦城曰方丈绫纱日下旧闻范阳之绫贡于唐宋霸州亦产丝绢元于涿州设锦局织染提举司不知何时遂休其蚕织也
  
  杜佑通典赵郡贡锦五十疋
  刻丝
  蓼花洲闲录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轻于本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布纬时先留其处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唐书地理志沧州邢州土贡布太平寰宇记赵州贝州土产布广群芳谱肃宁之布几同松之中品河间府志土布细者次于吴中
  
  唐书地理志贝州土贡毡覆鞌毡杜佑通典清河郡贡毡十领宋史地理志恩州贡白毡太平寰宇记贝州土产白毡靴毡
  
  唐书地理志澶州土贡凤翮席景州沧州土贡苇簟杜佑通典景城郡贡细簟四领宋史地理志开徳府贡莨莠席永静军贡簟金史地理志河间府产蔺席
  
  帝京景物略有贡笺有绵料边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畿辅旧志永平桑皮者著开州志清河滨人多造纸为业颇佳
  
  唐书地理志易州土贡杜佑通典上谷郡贡墨二百挺
  
  秋涧集燕之笔霜雪颕也劲而莫为屈
  陆薫香
  百州学海邯郸出
  
  周礼考工记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
  角弓
  唐书地理志幽州澶州土贡角弓
  
  唐书地理志邢州土贡刀
  瓷器
  唐书地理志邢州土贡瓷器宋史地理志邢州贡白瓷盏金史地理志正定府产瓷器定州志窑器珍于天下江南好事者往往蓄之索诸定蔑如也磁州志彭城镇烧造瓮缶盆碗罏缾诸种有黄绿翠白黒各色然质厚而麤只可供市肆庄农之用
  
  周礼职方氏幽州其利鱼盐史记燕有鱼盐枣栗之饶汉书地理志章武县有盐官括地志滑盐地宜五榖有盐池之利寰宇记渤海在盐山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咸土在县东七十里四周一百五十里地带海滨其土咸卤海潮朝夕所及百姓煮之为盐今沿海有场设官司之长芦盐课出于县者十有五六金史食货志大定年置沧宝坻盐司明制书北平河间盐场二十四处岁办盐六万三千一百五十三引三百觔零天津卫志大海去城百馀里商出百万之课民获兴贩之利鱼盐之薮也冀州志旧有火盐甚佳今无
  
  金史地理志大名府产硝畿辅旧志有朴硝熖硝多产斥卤中大名府志出硝河
  
  金史食货志刮碱土煎食者杖
  黄蜡
  蜜
  畿辅旧志山蜜多白家蜜多红
  白胶
  唐书地理志渔阳郡土贡白胶
  酒
  宋赵珣熙宁酒课十万贯以上沧二十三务正定八务定六务五万贯以上澶九务原阙  瀛十务棣十三务邢十二务深五务赵七务磁十一务祁三务保一务三万贯以下莫四务雄一务乾宁二务霸四务安肃一务永宁二务广信一务顺安一务北平一务一万贯以下信安一务保定一务宋张能臣酒名记澶州中和堂正定府银光河间府金皮又玉醖保定军知训堂又杏仁定州中山堂又九醖保州巡边银条又错著水棣州延相堂恩州㨂米又细酒洺州玉瑞堂𡗝白堂又玉友邢州沙醅金波磁州风曲法酒深州玉醅赵州瑶波定州瓜曲又错著水宋周𬊤北辕录燕山酒固佳所饷尤为醇厚名金𤂷盖用金𤂷水以酿之也五杂爼京师有薏酒淡而有风致易州酒胜之而淡愈甚鳯洲笔记蓟州薏苡仁酒三屯营所造更胜河间府志酒多以菊名然推沧产
  
  昌平州志光禄旧额炭四百觔暖姝由笔内用炭俱圆木所烧长尺许两头磨光外有麻路恐爆用砻糠火煨熟一筐可三四十斤
  禽属
  鹤
  灰白二种热河进榛子峪夹岭虬松苍蔚鸣鹤飞翔
  青鹤
  拾遗记幽州之墟有善鸣之禽人靣鸟喙八翼一足毛色如雉行不践地名曰青鹤
  
  昌平州志光禄旧解额鹅翎六千根
  
  鸭
  
  尔雅翼北方有白雁似鸿而小色白秋深乃来来则霜降
  
  酉阳杂爼鹰有房山白紫背细斑便兔生房山白杨椵树上向范阳中山飞渔阳白腹背俱白便兔生徐无及东西曲白叶树上向章武合口博海飞黒皂鹂生渔阳山松柏树上向章武飞白皂鹂生漠北枯柏树上向中山落阳章武飞青斑生代北白杨树上向灵邱范阳飞明志昌黎县道者山出鹰鹘
  
  文献通考云州唐贡雕羽
  
  旧志雀鹰也其类有马雄细雄舵儿松儿等名
  
  似鹰而腿差短使辽录北人二月三月放鹘号海东青打雁松雪斋集皇庆元年赐大都留守伯帖木儿白兔鹘一翎翮皓洁白雪同皎至延祐元年毛羽变赤光采艶奕异于寻常
  鱼鹰
  淘河
  
  天鹅
  燕山丛录漷县西有延芳淀辽时每季春必来此弋猎打鼓惊天鹅纵海东青擒之
  䴔䴖
  俗呼青庄
  鹖鸡
  黄鸟
  草木虫鱼疏幽州谓之黄莺
  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诗序甫田丛樾之西夏木千章浓阴数
  里黄鸟好音与薫风相和
  布谷
  
  尔雅雉绝有力奋北方曰鵗水经注磨笄山每夜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鸡鸣山天府广记昌平驻跸山西北崖间鸟窠雉囮遍其岩穴
  
  又名野鸭
  
  帝京景物略采育东有阜高丈广三四十尺曰聚燕台岁秋社京畿城村燕各将其雏聚此台呢喃竟二日而后去
  鸳鸯
  鹭鸶
  油葫芦
  凫之小而肥者
  
  魏书灵征志景眀四年幽州献四足乌正光元年幽州献三足乌正光元年幽州献白乌旧志白颈者名寒鸦
  
  魏书灵征志延兴二年四月幽州献白鹊
  
  草木虫鱼疏雎鸠深目目上骨露出幽州人谓之鹫鵻䳕鸠幽州人谓之鷱𪁜畿辅旧志祝鸠最多祝鸠即鸠
  
  䳺鹑
  城北集以玉田丰润永平产者为佳毛劲者如竹叶软者如芙蓉
  相思鸟
  桑鳸
  一名蜡嘴
  鹪鹩
  梦溪笔谈鹪鹩之小而绿色者北人谓之螓
  阿𪈭
  似山鹊而小
  北画眉
  一名灰串
  飞生鸟
  畿辅旧志居庸出状如蝙蝠而大产妇持其毛皮易生
  地鸨
  似雁无后迹
  鹚鷧
  尔雅注俗呼兹老
  鵽鸠
  尔雅注大如鸽鼠脚无后指憨急群飞出北方沙漠地一名沙鸡亦呼半翅
  
  一名啄木
  姑恶
  一名苦鸟
  黎鸡
  翠雀
  多生草际
  拖白练
  即练雀
  瓦雀
  俗呼家雀
  靛雀
  大似瓦雀土人呼为自自囘囘
  麻料
  红料
  黄雀
  小丹邱客谈京师田雀以四月肥背有黄羽与江乡纯色者别以江南食法制之亦甚腴美盖江南黄雀所食者稻疑北地以食麦而肥也
  桃雀
  禽经状类黄雀而小燕人谓之巧妇亦谓之女匠
  贮点
  兽属
  马
  左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史记货殖传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魏都赋冀马填厩而驵骏唐天文志冀之北土马牧之所蕃庶故天苑之象存焉杜阳杂编范阳节度使李怀仙贡九花蚪额高九寸毛拳如麟身被五花纹海录碎事周时燕王进马一形十影言其骏也眀王嘉谟石瓮记幽蓟马四足可当中人之产保安州志马多自口外至者
  
  驴
  
  周礼职方氏冀州其畜宜牛羊尔雅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考工记燕之角材之美者也淮南天文训北方其地多牛羊文献通考云州唐贡𤛆牛尾
  
  豕
  符子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豚年百二十矣人谓豕仙方言燕谓之䝈
  鹿
  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诗序流杯亭之北瓜圃平原如掌丰草茂木麕䴥雉兔交牣其间唐六典冀州贡鹿角胶久罢天府广记昌平驻跸山西北山鹿之毳豪猪
  之毛丰茸随风
  麞
  又麝形似麞俗呼香麞杜佑通典妫川郡贡麝香十颗
  
  天府广记自高梁至徳胜小山至众兽有虎豹奇狸豪猪兔麅
  
  虎
  山海经幽都之山上有元虎元豹图书编走碣石最高峰西望连岩邃谷大𪋤多虎豹熊罴所伏游
  
  唐书地理志营州土贡豹尾皮骨𩨸
  
  唐书地理志平州土贡熊鞹明一统志蔚广多出熊胆抚宁县志熊山旧常产熊
  
  野猪
  
  旧志种类不一滦州止马山出者毛深厚色赤魏县旧志土贡狐皮一十八张
  
  獾
  魏县旧志土贡麞獾貉皮六十二张
  
  蓟邱集京师北山兽有虎豹奇狸
  青羊
  宣化出
  黄羊
  眀一统志味甚美宣化出
  秋羊
  宣化出
  
  宋书五行志幽州有犬鼻行地三百馀步
  地猴
  一名黄䑕狼霏雪录黄䑕畏地猴入其穴则衔黄䑕喙曳而出之
  黄䑕
  昌平州志黄䑕足短善走见人则交其前足拱而如揖昌平山水记黄花镇有䑕色如𪕐而毛浅渑水燕谈契丹国产大䑕曰毗狸形类大䑕而足短极肥其国以为殊味
  
  唐书元宗时创集贤书院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岁贡兔皮千五为笔材乐亭县志海中形如半月广数十顷名月坨其间草木繁殖雉兔充斥冰合时居民尝射猎于此
  
  燕京赋注波斯猫极大拂菻狗极小今为京师土产
  松䑕
  盘山志有二种一小者大不过三寸通身豹纹最灵黠名松䑕一大者灰色善盗果实名臊䑕
  
  臊狗
  盘山志状似狸黒黄色走峭壁迅疾如飞
  水族
  鱼
  周礼职方氏幽州其利鱼盐史记燕有鱼盐枣栗之利
  
  山谷别集燕人脍鲤方寸切其腴以㗖所贵旧志出巩华者佳鳞金色目皆赤晕又出漳滏中肥而味亦美顺义县志白河最佳俗云顺鲤
  
  滦州志三月以后出海
  
  永平志滦河偏凉汀产最佳大者重三四觔味美湖湘不及
  
  天津滦州四月以后出海
  
  牛鱼
  王易燕北录牛鱼觜长鳞硬头有脆骨重百觔即南方之鱏鱼也鱏与鲟同
  羊鱼
  天津出形圆尾似牛尾多刺手不可触
  
  草木虫鱼疏鲂广而薄肥恬而少力细鳞鱼之美者渔阳𫚈似鲂而头大或谓之胡鳙
  白鱼
  水经注大防岭山下有石穴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流类也
  
  滦州出者佳
  巨罗
  细鳞多刺天津呼为腾香鱼
  
  银鱼
  宝坻县志银鱼霜降后自海中蛤山出逆流北上蓟州温泉下育子其色莹白如银
  黄花
  鳢
  俗呼黑鱼一名七星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鳢鮬通典景城郡贡鳢鮬三百五十挺
  白条
  似银鱼而身细肉薄干可以蓄俗曰面条天津永平出
  鳑头
  俗呼鲤后
  
  鲋
  寰宇记武安朱衣山下有水北流中有鲋鱼名朱衣鲋鳞色如金肠似朱
  比目
  鱼惟一目行则二鱼相附北游纪方房山甘池石将军庙下穴中有一目鱼长可四寸每于清眀日出穴析津日记甘池有鱼一目𣵠水有鱼重唇土人呼为鞋底鱼
  八带
  永平府志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如带即乌鲗鱼
  黄姑
  鲇
  石鲢
  新城县志三伏以前西山雨后水涨有鱼随水而下曰石母长三五寸味不甚佳至雄县生子乃曰石鲢逆水北上物跃中河雄人伺于津梁渚涘间取之白沟河亦然石鲢子长寸馀至二寸许味肥美
  
  汪刺
  房鱼
  出海中大如房或随潮䧟沙上土人取脂煎油
  海鲐
  永平出形如黄姑大不过二三两
  
  鮻
  出海及滦河
  河豚
  丸子
  滦河出身黄头大有翅无鳞
  金鱼
  帝京景物略金有鱼藻池鱼之种深赤曰金莹白曰银雪质墨章赤质黄章曰玳瑁鱼有异种者曰银鞍曰鹤珠曰七星曰八卦有虾种者曰银目金目双环四尾
  鱼子
  河间府志津门所饶
  
  鳖
  
  金史地理志河间府产钱虾天津志有虰虾线虾对虾
  
  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糖蟹辽志渤海螃蟹红色大如碗螯巨而厚金史地理志河间府产春渚记闻霸州边塘泺霜蟹不论钱天津卫志秋间肥美味甲天下
  
  螺
  燕山丛录丰润海出螺大者如斗其壳可以代瓿小者如拳壳可制杯土人谓小者为蠃
  
  蛤
  有海蛤文蛤
  蛎
  
  蛙
  一名虾蟆又蟾蜍祁州出蟾酥元志宋村有蟾池
  青鸡
  俗呼田鸡
  虫属
  蚕
  史记货殖传燕代田畜而事蚕
  蜂
  尔雅翼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方言燕赵之间谓之蠓螉其小者谓之蠮螉旧志有土蜂蜜蜂马蜂各名
  
  蝉
  帝京景物略土人呼为蝍蟉三伏鸣者声躁以急曰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曰秋凉
  蜻蜒
  帝京景物略大而青者曰老青红而黄者曰黄儿赤者曰红儿好击水而飞
  络纬
  帝京景物略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以其声名之曰聒聒儿
  莎鸡
  草木虫鱼疏如蝗斑色毛翅数重下翅正赤幽州人谓之蒲错
  蟋蟀
  草木虫鱼疏似蝗而小正黒光泽如漆幽州谓之趣织 帝京景物略别种三肥大色泽如油曰油葫芦首大者曰梆子头锐喙者曰老米嘴
  蟪蛄
  旧志即寒螀
  䘀螽
  旧志俗呼蚂蚱
  鼅鼄
  尔雅疏自关而东赵魏之郊谓之鼅鼄或谓之蠾蝓方言北燕谓之蝳蜍又一种扁薄作幕贴壁间北人呼为壁茧又蟏蛸长脚此虫著人衣则有喜幽州谓之亲客
  
  蚓
  蝙蝠
  正字通北燕呼为蟙䘃
  
  蜥蜴
  潜确类书守宫也北燕谓之祝蜒
  
  螽斯
  诗注蝗属
  螘
  扈从日录蚂蚁坟在海子东南清眀日蚁数万聚此
  螳螂
  尔雅疏燕赵之际谓之食庬其子名螵蛸旧志俗呼刀郎
  
  草木虫鱼疏虿幽州谓之蝎癸辛杂识北方火蝎比之常蝎极小其毒甚酷
  
  即蠧鱼
  螟蛉
  灶马
  蛴螬
  水牛
  帝京景物略金光绿色甲坚而须劲以动曰金牛儿黒色白点曰春牛儿
  斑蝥
  牛蠓
  
  尔雅翼幽都之山黒水出焉其上有黒鸟黒蛇耳谭西山潭柘寺殿中二虵长五尺馀名大青小青燕山丛录蓟中不产虵独百花山有七寸虵至毒盘山志有五百善虵潜天城寺塔下尝来僧座下听法又布云虎虵属俗呼四脚虵
  𧏙螂
  蜈蚣
  毛诗名物解广雅曰蝍蛆蜈蚣性能制蛇北燕谓之蛆蟝大者谓之商距一名马陆
  蝇虎
  猬
  
  梦溪笔谈信安沧景之间多蚊虻夏月牛羊皆以泥涂之不尔多为蚊虻所毒则狂逸不可制
  蝼蛄
  尔雅翼今人谓之土狗北方谓之地蝼
  螾𧊔
  即蚰蜒方言赵魏谓之蚨虶北燕谓之虭蚭
  
  蚊
  蜉蝣





  畿辅通志卷五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八
  封爵
  昔者先王建邦设侯分茅胙土所以褒有徳尊勤劳用镇抚四海承卫天子也涂山之会号称万国汤受命时凡三千国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六千有八百馀国
  京畿之地包络幽并冀兖粤稽上古陶唐氏实始封于此夏有昆吾商有孤竹迨武王克殷封黄帝之后于蓟召公于燕康叔于卫其后成王封周公之子于邢而鲜虞无终曲梁古小侯之国见于春秋者往往而是秦裂封建而为郡县然汉以来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功臣侯者百馀人河间中山信都广川并食采于兹土自时厥后诸侯或骄奢不轨于法隋唐以还惩末大不掉之咎制州邑立守宰虽有推封系之以空名而已然其名不可得而废也于是采封爵之著于
  京畿者自上古迄于前眀具之为谱
  古封国
  唐帝尧帝喾之子姓伊祁氏代兄挚立始封于唐故号陶唐今唐县定州境以唐水名也其曰顺徳唐山者讹
  昆吾夏时封国今大名府地
  孤竹商封国今永平府地春秋为肥子国为山戎国
  乐记武王克殷未下车即封黄帝之后于蓟今蓟州密云地
  周召康公姬姓武王克商封于北燕自召公以下无考至九世孙恵侯始见史记在春秋时最为僻小见于经者甚稀战国时为齐所并其后昭王即位用乐毅胜齐至王喜为秦所并自恵侯传至桓侯凡八侯自庄公传至文公凡二十公自易王传至王喜凡七王共四十三传历八百二十馀年按燕有二恵侯二釐侯二宣侯三桓侯三文侯盖国史之误尔今东北自永平东南至河间北境西南至保定北境皆其地
  姬姓侯爵武王同母弟康叔封于卫成王时入为司寇建国河淇之间至秦二世国除今大名府元城开州清丰诸处皆其地
  姬姓侯爵成王封周公第四子为邢侯今顺徳府邢台县
  曲梁春秋时晋附庸战国属赵今广平府永年曲周皆其地
  新昌古小国今保定府即其地
  无终古小国春秋时犹存今遵化玉田境有无终山
  肥子春秋时有山戎肥子二国今永平府
  左传昭十五年晋伐鲜虞围鼓克之以鼓子䳒鞮归杜注钜鹿下曲阳县有鼓聚
  鲜虞古小国今祁州曲阳正定获鹿井陉元氏新乐皆其地
  古小国春秋时子爵后并于赵今正定府行唐县
  古小国左传晋荀吴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即此肥今稿城县
  其先与秦共祖至周幽王时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五世而后生赵夙晋献公赐赵夙耿夙生赵衰七世而始命为侯十传而后为秦所灭今正定顺徳广平皆其地
  姫姓侯爵文王子毕公高之后也武王克商封高于毕遂为姓其后绝封有毕万者事晋献公帅师伐魏灭之献公遂以魏封毕万为大夫世秉晋政传至斯分晋地受命为诸侯是为文侯至假凡九传为秦所灭今大名府大名县即其地
  按秦楚之际起兵自立者赵王武臣为陈王将军将兵下七十馀城二世八月自立为赵王李良既杀武臣张耳陈馀收赵散兵击良败之二世二年春正月耳馀立歇为赵王燕王韩广为武臣将兵徇燕二世元年九月至蓟自立为燕王项羽灭秦以赵相张耳素贤从入关立耳为常山王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立茶为燕王均系僣窃非裂土受封者比槩不登录
  西汉
  赵隐王如意高帝子九年封孝恵元年为吕后鸩死无后
  赵共王恢高帝子十一年封为梁王吕后七年徙赵其年自杀无后
  赵幽王友高帝子十一年封为淮阳王恵帝元年徙赵十年吕后幽杀于邸孝文元年子遂绍封孝景时以逆诛国除
  河间文王辟疆赵幽王子文帝二年封子哀王福嗣无子国除
  燕灵王建高帝子十一年燕王卢绾叛眀年封建为燕王立十五年吕后杀其子无后燕敬王泽高帝从祖昆弟高后七年封琅琊王孝文元年徙封传嘉定国除
  河间献王徳景帝子二年封传共王不害刚王堪顷王授孝王庆至元坐罪国除成帝建始元年立元弟良为河间王子尚嗣王莽时绝
  赵敬肃王彭祖景帝子前二年封广川王四年徙赵传顷王昌怀王尊尊无子宣帝立尊弟哀王高传共王充至隐王莽时绝
  平干顷王偃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子缪王元嗣坐罪国除○平干今广平府中山靖王胜景帝子前三年封传哀王昌康王昆侈顷王辅宪王福怀王循循无子国绝成帝鸿嘉二年复立宪王弟孙利乡侯子云客为广徳王无子绝哀帝复立云客弟广汉为广平王无后平帝元始元年立广川恵王曽孙伦为广徳王奉靖王后王莽时绝
  广川恵王越景帝子中二年封子缪王齐嗣传至去坐杀姬不道徙上庸国除宣帝地节四年复立去兄戴王文子海阳嗣坐罪国除平帝元始二年复立戴王弟子愈为广徳王奉恵王后子赤嗣王莽时绝○广川今河间府景州
  清河哀王乘景帝子中三年封无子国除
  常山宪王舜景帝子中五年封子勃嗣坐罪废国除
  正定顷王平常山宪王子以兄勃坐罪废封平为正定王传烈王偃孝王由安王雍共王普至阳王莽时绝
  燕剌王旦武帝子元狩六年封坐谋逆自杀国除
  中山哀王竟宣帝子初元二年封为清河王三年徙中山无子国除
  中山孝王兴元帝子建昭二年封为信都王十四年徙中山子衎嗣后入继大统是为平帝立东平思王孙桃乡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奉孝王祀王莽时绝
  信都王景中山孝王孙先封为定陶王奉恭王后哀帝建平六年徙信都王莽时绝○信都今冀州地
  广川王宫江都易王子武帝元狩二年谋逆自杀孝平元始二年王莽为政欲继绝世立官为广川王奉易王后
  燕王庆舂陵侯敞同产弟更始入关封更始败没于军子顺归光武封武成侯传遵弇赵景王张耳初从楚入关封为常山王后为陈馀所击败归汉立为赵王谥景子敖嗣坐贯高事降为宣平侯
  燕王卢绾㓜与高帝同里门从击项籍籍亡复击燕王臧茶有功封为燕王十二年反亡羹颉侯信高帝兄子七年封立十三年有罪削爵一级为关内侯今宣化府怀来县有羹颉山州乡侯禁河间献王子武帝时封传齐恵商伯禹王莽时绝○州乡今河间府河间县阿武侯豫河间献王子武帝时封传宣信婴齐黄长久○阿武在今献县地
  景成侯雍河间献王子宣帝时封传歇禹福○景成今河间府献县
  高郭侯𣉼河间献王子宣帝时封○今河间府任邱县有高郭城
  参戸侯免河间献王子武帝时封传严元利亲度○今天津府青县有参戸城
  平堤侯昭河间献王子宣帝时封传荣曽世育廼始○今冀州枣强县有平堤城乐乡侯终河间献王子宣帝时封传蒯邓胜地绪○乐乡今保定府清苑县
  柏畅侯终古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子侯朱嗣○今保定府城南有柏陵城按柏陵史记作柏阳汉书表作柏畅
  邯会侯仁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传慧贺张康重苍○邯会今广平府肥乡县
  南䜌侯佗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坐酬金免○今顺徳府钜鹿县有南䜌城
  鄗侯舟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坐咒诅诛○今赵州柏乡县有鄗城
  揤裴侯道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传尊章景发○今广平府肥乡县有揤裴城
  封斯侯胡伤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传如意宫仁○封斯在今赵州
  舄氏侯贺赵敬肃王子武帝时封传安意千秋汉强酆王莽时绝○今赵州隆平县东北有舄氏城将梁侯朝平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坐酎金免○今保定府博野县西有将梁城陆城侯正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坐酎金免○陆城在今保定府蠡县南
  新处侯嘉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坐酎金免○今定州东北有新处城
  安险侯应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坐酎金免○今定州东有安喜城即安险章帝更名广川侯颇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坐酎金免
  临乐侯光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今河间府宁津县有临乐城
  柳宿侯盖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子苏嗣○今庆都县东南有柳宿城
  广望侯忠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传中何齐遂闾○今保定府西南冇广望城
  樊舆侯修中山靖王子武帝时封传过伦异众士生自予王莽时绝○樊舆今保定府清苑县地阴安侯不害济北贞王子武帝时封传秦容无后国除○今大名府清丰县北冇阴安城蒲领侯嘉广川恵王子武帝时封○今河间府阜城县有蒲领城
  枣彊侯晏广川恵王子武帝时封坐酎金免
  新市侯吉广川缪王子昭帝时封传义钦○今正定府新乐县有新市城
  乐信侯强广川缪王子宣帝时封传何贺涉○乐信在今保定府东鹿县南
  历乡侯必胜广川缪王子宣帝时封传长寿宫东之○今赵州宁晋县有历乡城桃侯良广川缪王子元帝时封传敞徇○今冀州有桃城
  临河侯贤代共王子武帝时封坐酎金免今大名府开州西有临河废县
  柳侯阳巳齐孝王子武帝时封传罪师自为携轲守○今天津府盐山县东有柳城复阳侯延年长沙顷王子宣帝时封传汉道○今冀州枣强县有复阳城
  新昌侯庆燕剌王子宣帝时封传至称未央○今保定府新城县东有新昌城
  邯沟侯偃赵顷王子宣帝时封传胜度定○今广平府肥乡县有邯沟城
  乐阳侯说赵顷王子成帝时封传宗崇镇今正定府获鹿县东北有乐阳城
  曲梁侯敬平干顷王子宣帝时封传时光瓠辩○曲梁今广平府永年县
  平乡侯壬平干顷王子宣帝时封传成阳○今顺徳府平乡县
  广乡侯眀平干顷王子宣帝时封传安周齐充国○今顺徳府任县有广乡城
  乐平侯永河间孝王子成帝时封
  西梁侯辟兵广川戴王子宣帝时封传广宫敞今保定府束鹿县西南有西梁城和阳侯安中山顷王子宣帝时封传遂固○和阳今顺徳府南和县
  东安侯强鲁孝王子宣帝时封子拔嗣
  房山侯勇城阳荒王子元帝时封
  安平侯习长沙孝王子元帝时封子嘉嗣
  益昌侯婴广阳顷王子元帝时封传政福○今顺天府霸州有益昌城
  广平侯徳广陵孝王子元帝时封
  柏乡侯买赵哀王子元帝时封传云谭
  武乡侯庆高密顷王子成帝时封子劲嗣
  乐平侯䜣淮阳宪王子成帝时封
  高阳侯并淮阳宪王子成帝时封
  桑邱侯顷东平思王子成帝时封○今保定府安肃县有桑邱城
  昌城侯丰东平思王子成帝时封○昌城今河间府阜城县地
  清河定侯王吸以中涓从起丰至灞上为骑郎将入汉以将军击项籍侯二千二百戸传至彊伉不害充国
  广平敬侯薛欧以舍人从起丰至灞上为连敖入汉以骑将定燕赵侯四千五百戸传山泽穰去病
  曲逆献侯陈平以楚都尉归汉为䕶军中尉出奇计定天下侯五千戸传买悝何何坐罪诛元始时凤始爵关内侯○曲逆今保定府完县
  曲周景侯郦商以将军从起岐攻长社以南定汉蜀三秦击项羽侯四千八百戸传寄坚遂成世宗终根元始时猛赐爵关内侯
  阳信侯吕青以汉五年用令尹初从功北堂邑侯千戸传臣义它善谈阳○阳信今河间府庆云县
  安国武侯王陵起兵定南阳属汉王击项籍侯五千戸传忌斿辟方定襄○今保定府祁州南有安国城
  棘蒲刚侯陈武以将军从起薛击齐历下侯子奇谋逆诛○棘蒲今赵州地武强侯严不识以舍人从起沛入汉击项籍用将军击黥布侯传婴青翟仁贳齐侯合傅胡害以越戸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籍侯六百戸传方山赤遗猜世○今保定府束鹿县西南有贳城
  肥如敬侯蔡寅以魏太仆从汉王破龙且及彭城侯千戸传戎奴福○肥如今永平府任侯张越以骑都尉从击燕代功封坐匿死罪免○任今顺徳府任县地
  斥邱懿侯唐厉以舍人从击项籍有功封侯千戸传朝贤尊广意○斥邱今广平府成安县
  辟阳幽侯审食其以舍人从侍吕后孝恵入楚侯子平坐谋逆诛○今冀州有辟阳城安平敬侯鄂秋以谒者从定诸侯举萧何功侯二千戸传嘉应寄但但坐罪诛北平文侯张苍以客从起武阳至灞上为常山守得陈馀侯千二百戸传奉类类坐临诸侯䘮免○今保定府满城县北有北平城
  复阳刚侯陈胥以卒从入汉击项籍侯千戸传嘉拾强幸
  中水严侯吕马童以郎骑将从击龙且项籍侯千五百戸传瑕青眉徳宜城建眀○中水今河间府献县地
  平棘懿侯林挚以客从斩章邯所置蜀守侯千戸传辟彊常驩○今赵州有平棘城深泽齐侯赵将夕以赵将降汉属韩信定赵齐楚侯七百户传头至修臾延世○即今保定府深泽县
  历侯程黒以赵将从击项羽攻臧茶封传牦灶弘○今河间府故城县有历县故城宋子恵侯许瘛以赵将从击定诸侯封五百三十六戸传留九迺○今赵州有宋子城𡩋严侯魏遫以舍人从起砀击臧茶侯千戸传连指都○今宣化府有𡩋城
  堂阳哀侯孙赤以中涓从沛入汉击项籍陈豨侯八百戸传徳眀○堂阳今冀州新河县广阿懿侯任敖以客从起沛击项籍陈豨侯千八百戸传敬但越人定○今赵州隆平县东有广阿城
  煮枣端侯革朱以越连敖从击诸侯功侯九百戸传式昌奉○今冀州枣强县有煮枣城桃安侯刘襄以客从起定陶击英布侯千戸传舍由自为盆夀
  乐成节侯丁礼以中涓从起砀入汉定三秦击项籍侯千戸传马从吾客义禹○乐成今河间府献县
  南宫侯张买以父越人为高祖骑将从军高后时以中大夫侯子生坐罪免
  修侯周亚夫绛侯周勃子文帝时封○修今河间府景州地
  阳信侯刘掲为典客文帝时以功侯二千戸子中意罪免
  弓高壮侯韩𬯎当故韩王信子文帝时复降归汉侯传则𫍢说兴曽宝○弓高今河间府东光县
  故安节侯申屠嘉从高祖功食邑五百戸文帝时以丞相侯传共臾○故安在今易州东南
  中邑侯朱进高后时以执矛从入汉破曹咎封传悼○中邑今长芦地
  新市侯王弃之景帝时父悍以赵内史王遂反不听死事子侯传始昌
  容城携侯徐卢景帝时以降王侯七百戸传纒光光坐法死国除○今保定府容城县西北有客城故城
  遒侯陆彊以匈奴王降侯千五百七十戸景帝时封子则嗣以罪诛○今保定府涞水县北有遒城
  范阳靖侯范代景帝时以归降侯六千二百戸传徳政○范阳今保定府定兴县易侯仆[3]景帝时以降王侯千一百十戸无后
  亚谷简侯卢它之景帝时以故燕王绾子复降归汉侯千戸传种漏贺○今保定府雄县有亚谷城
  合骑侯公孙敖武帝时以击匈奴至右王庭封○今天津府盐山县有合骑城成安侯韩延年武帝时以父千秋为校尉击南越死事子侯千三百十戸
  荻苴侯韩陶武帝时以朝鲜降相封○今天津府庆云县有荻苴城
  成安严侯郭忠昭帝时以张掖属国战功侯七百四十二戸传迁赏长萌每博陆侯霍光昭帝时以奉车都尉捕莽何罗封传禹阳○今顺天府密云县有博陆城安平敬侯杨敞昭帝时以丞相侯七百戸以定策功益封共五千五百四十七戸传忠谭长罗壮侯常恵宣帝时以军功侯二千八百五十戸传成邯翕无后○今大名府长垣县北有长罗城
  章武景侯窦广国景帝时以皇太后弟侯万一千戸传定常生坐罪免○章武今河间府地
  南皮侯窦彭祖景帝时以皇太后兄子侯传良桑林坐酎金免
  平恩戴侯许广汉宣帝时以皇太子外祖父昌成君侯五千六百戸传嘉况旦敬○今广平府曲周县有平恩城
  乐昌共侯王武宣帝时以帝舅关内侯六百戸传商安○乐昌今大名府南乐县武阳项侯史丹以宣帝为太子时辅导旧恩侯千三百戸传邯获○武阳今大名府地安平侯王舜宣帝时以皇太后兄侍中中郎将侯千四百戸传章渊买
  将陵哀侯史曽宣帝时以国戚侯二千二百戸无后○将陵今河间府地
  乐成敬侯延寿宣帝时以关内侯有旧恩侯千五百戸传汤常恭去疾
  曲阳炀侯王根元帝时以关内侯凡再益封共万二千四百戸子涉王莽时为直道公后被杀
  高阳侯薛宣成帝时以丞相侯千九十戸后坐罪免
  章乡侯谢殷平帝时以中郎将有功封章乡在天津府沧州东南
  东汉
  元氏王歙光武族父更始入关封建武二年改封泗水王
  赵孝王良光武叔父建武二年封广阳王五年徙赵十三年降为赵公子节王栩顷王商靖王宏恵王干怀王豫献王赦
  中山王茂歙从父弟王莽末起兵后降光武封中山王十三年以疏属降为穰侯中山简王焉光武子建武十五年封左冯翊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三十年徙封中山王传宪弘畅稚稚无子国除
  广平王羡眀帝子永平三年封无后国除
  常山王昞眀帝子永平五年建初四年徙淮阳
  乐成靖王党眀帝子永平十五年封子哀王崇嗣无子和帝立崇兄修侯巡为乐成王是为釐王子隐王宾嗣无子立济北恵王子苌为乐成王后坐罪贬延光元年以河间孝王子得嗣靖王后以乐成比废绝改国曰安平是为安平孝王子续嗣坐不道诛国除
  钜鹿王恭眀帝子永平十五年建初三年徙江陵
  清河孝王庆章帝子建初四年立为皇太子后废为清河王子祜入嗣殇帝是为安帝乃上庆尊号曰孝徳皇子愍王虎威嗣无子立乐安王宠子延平为清河王是为恭王子蒜坐事自杀国除立安平孝王子经为甘陵王奉孝徳皇祀是为威王子贞王定嗣立四年子献王忠嗣无后国除
  河间孝王开章帝子永元二年封分勃海乐成𣵠郡为国传恵王政贞王建安王利至陔魏受禅降为侯
  广宗殇王万岁章帝子永元五年封分钜鹿为国无子国除
  蠡吾侯翼河间孝王开子元初六年立为平原怀王后子志嗣入继大统是为桓帝更封帝兄都乡侯硕为平原王留博陵奉翼后○今保定府博野县西南有蠡吾城
  解渎亭侯淑以河间孝王子封淑卒子长嗣长卒子宏嗣入继大统是为灵帝○今保定府唐县有解渎亭
  广平忠侯吴汉以中兴功建武二年封食四县图像云台子成嗣
  阜成侯王梁以中兴功建武十三年封图像云台传至坚石
  修侯杜茂以中兴功光武即位封乐乡侯建武二年进封苦陉侯十三年増邑封修侯图像云台十五年坐罪削戸邑降封乡侯传元奉
  阿陵侯任光以中兴功建武元年封图像云台传隗屯胜世○阿陵今河间府任邱县地中水侯李忠以中兴功建武二年封食邑三千戸图像云台传威纯广
  东光侯景丹以中兴功封图像云台传尚苞临遽
  安平侯盖延以中兴功建武二年封食邑万戸图像云台传扶侧侧坐罪国除灵夀侯邳彤以中兴功建武元年封图像云台传汤某某无后国除
  昌城侯刘植以中兴功建武二年封图像云台传向述述坐罪国除○今冀州有昌成城观津侯刘喜植弟以中兴功封○今冀州枣强县有观津城
  新处侯陈俊以中兴功建武二年封图像云台后定封祝阿
  东光城侯耿纯以中兴功建武六年封图像云台子阜嗣坐罪国除
  成安侯臧宫以中兴功建武二年封图像云台后定封朗陵传信震松由
  房子侯邓晨光武姊婿也以中兴功封后徙封西华传棠固国福○房子今赵州临城县地阳平侯桓焉荣之孙初拜太傅以辅导功封传至典○阳平今大名府地
  平乡侯谢安顺帝末群盗起安率众斩剧盗徐凤功侯三千戸
  高阳乡侯陈蕃灵帝即位以太傅辅政封
  蓟侯公孙瓉灵帝时为奋威将军以讨贼功封
  高阳乡侯蔡邕献帝时以左中郎将从迁都长安封
  南䜌侯陈茂郭后叔父梁之婿以恩泽封
  武阳侯窦宪章徳皇后兄和帝即位后临朝拜大将军封食邑二万戸坐罪自杀乐平侯梁棠和帝母梁贵人父竦之子和帝亲政后封子安嗣
  修侯董重灵帝母孝仁董后兄子灵帝即位封
  三国魏
  燕王宇太祖子太和六年封増邑至五千五百戸子奂嗣后入继即帝位
  中山恭王衮太祖子黄初三年封子孚嗣
  范阳闵王矩太祖子早卒以樊安公均子敏嗣传至焜
  乐陵王茂太祖子建安二十二年封万岁亭侯黄初中进封乐陵増邑至五千戸赵王干太祖子黄初二年封燕王又改河间乐成钜鹿乃封赵王増邑至五千戸
  阳平县王蕤文帝子黄初七年封后改封北海子赞嗣
  东武阳怀王鉴文帝子黄初六年封无子国除○东武阳即今大名府地
  元城哀王礼文帝子黄初三年封以任城王楷子梯嗣累増邑至四千五百戸邯郸怀王邕文帝子黄初三年封以任城王楷子温嗣増邑至四千四百戸
  清河悼王贡文帝子黄初三年封无子国除
  广平哀王俨文帝子黄初三年封无子国除
  常山正定王嘉楚王彪子正元元年
  乐平成侯王朗魏建国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文帝即位为司空封子肃嗣乐平定侯董昭太祖时以筹䇿功封千秋亭候后进爵乐平食邑千戸子胄嗣阳平壮侯徐晃太祖时征伐有功文帝即位封食邑三千一百戸传盖霸
  长垣敬侯卫臻太祖时参丞相军事文帝践祚封安国亭侯正始中进爵长垣食邑千戸子烈嗣
  容城成侯卢毓太祖时为丞相法曹后以仆射封高乐亭侯进爵容城食邑二千三百戸孙藩嗣
  广平肃侯辛毗初从袁绍太祖克邺表毗为议郎文帝时封为广平亭侯子敞嗣长乐亭侯田豫太祖时为丞相军谋掾文帝时以军功封食邑五百戸子彭祖嗣○长乐今大名府南乐县地
  高阳乡侯毋邱兴黄初中为武威太守以讨叛功封子俭嗣后进封安邑侯
  安平献王孚宣帝次弟泰始元年封邑四万戸孙穆王隆嗣无子国除
  范阳康王绥宣帝弟武帝受禅封传虓黎
  高阳王睦宣帝弟武帝受禅封中山王邑五千二百戸后徙封高阳孙毅嗣传文深法连宋受禅国除
  赵王伦宣帝第九子武帝受禅封后以罪诛
  燕王机文清恵亭侯宣帝子早卒武帝受禅封机为燕王邑六千六百六十三戸后増戸至二万子几嗣
  高阳元王珪安平献王孚子武帝受禅封邑五千五百七十戸传哀王缉讼
  常山孝王衡安平献王孚子武帝受禅封邑三千七百九十戸子敦嗣
  乐平王延祚文帝子太康初封无子
  河间平王洪义阳王望子武帝受禅封传混滔休
  河间王颙太原烈王瓌子徙封河间后为南阳王模所杀
  渤海王恢武帝子无后
  乐陵武公石苞以破诸葛诞功封东光侯武帝即位进封乐陵郡公传统崇钜鹿元公裴秀以从讨诸葛诞功封鲁阳乡侯武帝即位进爵钜鹿郡公传濬𬱟嵩安平元公王沈高贵乡公将攻文帝沈奔告以功封安平伯武帝即位进爵为公传浚道素崇之
  上谷郡公孟观以受贾后旨杀杨骏封后坐赵王伦党诛
  辽西公段匹䃅以父务勿尘助东海王越有功封辽西即今永平府地
  东明亭侯李矩以伐氐齐万年功封
  博陵亭侯诸葛恢以讨周馥功封○博陵即今深州安平县地
  堂阳子石鉴武帝受禅封后拜司空封昌安县侯谥元
  元魏
  长乐王夀章帝后文成时有援立功封后坐罪诛
  常山王遵昭成帝孙道武时以佐命及征伐功封后坐罪赐死传素可悉陵陪斤北平王懋常山王遵后孝武时封
  魏郡王毗常山王遵后孝武时封
  清河王绍道武子天兴时封后有罪伏诛
  河间王修道武子天赐时封子羯儿嗣有罪国除
  长乐王处文道武子天赐时封无子国除
  广平王连道武子天赐时封
  阳平王新成景穆帝子太安三年封传颐宗荫坐罪国除
  广平王洛侯景穆帝子和平时封传匡献祖育勒
  博陵王畅景穆帝孙孝武时封
  广川王略文成子延兴时封传谐灵道
  河间王若文成子太和时封子琛嗣
  赵郡王干献文帝子太和时封传谧谌
  高阳王雍献文帝子太和时封子斌嗣
  清河王怿孝文子太和时封
  广平王怀孝文子太和时封
  渔阳王尉眷以军功封子多侯嗣
  赵郡王穆亮以积功封后降为公传绍长嵩
  长乐王稽敬以献怀长公主子封
  北平王长孙嵩以军功封钜鹿公太武即位以定䇿进爵北平王传敦
  广平王杜遗以密皇后兄封子元宝嗣
  博陵郡王尔朱彦伯节闵帝立以预定䇿功封后为高欢所杀
  常山王尔朱度律庄帝以积功封后为高欢所杀
  昌黎王冯熙以文明太后兄封子诞嗣降为侯
  中山王王叡文眀太后临朝时以恩幸封子袭嗣后降为公
  上谷公纥罗神元帝曽孙道武时封子题后进爵为王悉降为公
  河间公齐元帝元孙太武时封传陵兰志
  文安公泥魏之疏族道武时封子屈嗣坐事诛
  辽西公意烈昭成孙太武时进封为王后坐罪赐死传㧞千受洛粟
  安平公叔孙建以积功封后进封丹阳王传俊蒱
  高阳公安同以积功封子原嗣后以罪诛
  高邑公莫题以征伐功封后坐事诛
  高阳公许谦以平并州功封子洛阳嗣
  钜鹿公长孙嵩以军功封后进爵北平王子敦嗣
  广平公张黎眀元帝时以积功后坐罪诛
  常山郡公于忠明帝时以定䇿功封
  燕国公卢光以从西迁积功封子贵嗣封
  赵郡公陈建以征伐功封后进封魏郡王子念生嗣
  赵郡公李育武定时以拒葛荣功封子愔嗣
  燕郡公公孙轨以奉使称旨封子衡嗣
  东安公刘尼以迎立文成功封子社生嗣
  广平郡公游眀根以文臣积劳封
  清河郡公萧祗梁武帝弟以归魏封子放嗣
  博陵郡公尔朱荣以讨贼功封后进封太原王
  河间郡公尔朱弼节闵帝时以积功封后为其帐下所杀
  清河公尔朱仲远孝庄立封
  广宗郡公尔朱天光以积功封后进爵为王为高欢所杀
  钜鹿郡公陆叡东平王陆侯之裔以臣后封
  范阳县公卢辨以从孝武迁长安封子慎嗣
  灵夀县公尔朱敞以归西魏封子最嗣
  曲阳县公斛斯椿以征伐有功封卒赠常山郡王传征该政
  安平县公崔说以战功积封子弘度嗣
  安平县公于翼以尚主封子玺嗣
  广宗县公李崇孝武时以归关中功封子敞嗣
  桑干公斛斯元夀从孝武入关封
  正定侯陆神元之后太武时封
  曲阳侯素延桓帝之后道武时以功封坐罪国除
  乐城侯兴都烈帝之后文成时封
  安乐侯高闾文帝时以积功封子元昌嗣
  清河侯崔颐以积功封
  灵夀侯古弼以积功封后坐罪诛
  信都侯屈须以袭父爵进封
  卫国侯窦瑾以积功封后坐罪诛
  固安侯李崇以降将封子䜣増封扶风公后坐事诛
  广平侯游雅以积功封
  柏人侯侯莫陈悦庄宗初以积功封后以罪诛今顺徳府唐山县有柏人城钜鹿侯贺悦以从平中原功封子泥嗣
  永宁侯郦范以旧勲进封子道元嗣○永宁今宣化府地
  平恩侯崔光以文臣封○平恩今广平府曲周县
  乐成侯高翼孝宣未封子干嗣
  东安伯刁廱以积功封传遵楷冲
  易阳伯贺㧞胜孝庄初以定䇿功封
  章武伯綦隽孝武时封
  章武伯卢同庄帝时以功封子裴嗣
  容城伯窦瑗以从平葛荣功封
  固安伯李裔以参齐神武军定䇿功封子子旦嗣
  方城伯阳裴以督䕶流民功封
  清河伯陆腾以平葛荣功封子元嗣
  固安子公孙表以积功封后坐罪死
  固安子卢元以儒隽封子度世嗣后进爵为侯传伯源道舒
  昌平子公孙叡良以功封
  文安子长孙绍远嵩孙以从孝武西迁功封子览嗣
  高邑子李灵以授文成帝经封子恢嗣进爵为侯
  平棘子李显甫灵之后以军功封又灵从父弟顺以筹略亦封平棘子
  列人子宋愔以文臣积劳封○今广平府肥乡县有列人城
  南皮子高祐以从灭夏功封进爵为侯传和璧颢徳政王臣
  浮阳子高济与侄高允同征封子矫嗣
  乘氏子高季式以功封后进封阳平县伯
  安平县子江悦之以降臣封子文遥嗣
  易阳子刘藻以降臣封子绍琛嗣易阳今广平府邯郸县
  清河县子张烈以战功封
  容城县子祖莹以参议律历事封子珽嗣
  渔阳县男崔巨伦庄宗时以不附元颢功封子子武嗣
  贝邱县男傅永以文臣预郸功封○贝邱今广平府清河县
  柏人男杨宣以杨震八世孙封
  阜城男斛律金孝庄帝时赐爵后入齐以佐命功封咸阳郡王
  蓚县男李述以册祭燕山庙还封子象嗣
  北齐
  赵郡王琛神武帝弟天平中追封子叡嗣
  清河王岳神武从父弟天保初封子迈嗣
  高阳康穆王湜神武第十一子天保初封子士义嗣
  博陵文简王济神武第十二子天保初封后为后主所杀子智嗣
  河间王孝琬文襄第三子天保初封后为武成所杀子正李嗣
  渔阳王绍信文襄第六子天保初封齐亡没于周
  范阳王绍义文宣第三子天保初封后入突厥周人购得之流蜀死
  乐陵王百年孝昭第二子立为太子后为武成所杀子白泽嗣
  北平王贞武成帝子
  昌黎郡王韩凤后主时以恩幸封
  广平公盛神武从叔祖以从起兵封子瑗嗣
  博野县公尉景以从神武起兵功封子粲嗣
  固安县公斛律平以从高祖起义封
  广平郡公库狄干以从神武起兵功封子士文嗣
  广川县公破六韩常以齐受禅有功封
  魏郡公任祥以积功封子胄嗣
  清河郡公斛律光以军功积封后被祖珽譛死
  燕郡公慕容绍宗以讨侯景功封子三蔵嗣
  广平郡公段韶武威王荣子以总禁旅参帷幄有功封
  新城公张华原以积功封子宰均嗣
  昌黎郡公冯子琮后主时封
  钜鹿县侯魏兰根以文臣积劳封子相如嗣
  廮陶伯叱列平以军功封子孝冲嗣○今赵州宁晋县地
  广宗县伯潘乐以从破尔朱兆功封
  信都县伯赵猛姊为文穆皇后以积功封
  下洛县男段宁安韶继母弟韶让封
  广阿子窦泰以军功封子孝敬嗣
  固安县子张遵业以讨元颢有功封
  安平子陈元康以掌机密有功封子善藏嗣
  后周
  赵王招周文帝子建徳五年
  冀王通文帝子建徳三年
  中山公䕶文帝长兄子后进封晋国公以専权诛
  广川公测文帝族子以从魏孝武西迁封子该嗣
  广平郡公梁御以战功封传睿洋
  赵国公李弼以征伐功封子晖嗣
  邢国公李曜弼子以积功封传宽密○邢今顺徳府
  燕国公于谨栗䃅之后以郸功封传实𫖮世䖍
  安平公宇文恺以积功封
  浮阳郡公独孤信以从魏孝武入关封子善嗣
  长乐县公叱烈伏龟以从征伐功封子椿嗣
  安公周恵达文帝时以府司马积功封
  清河公杨素周末以功封
  高阳郡公达奚武以军功封子震嗣
  长乐郡公若干恵以翊戴功封子凤嗣
  河间郡公王徳以翊戴功封子庆嗣
  赵郡公刘雄以积功封子昇嗣
  昌平郡公尉迟纲以军功封广宗县伯后进封
  固安郡公韦祐以战功封子初嗣
  博陵县公薛温武帝时封
  广宗县公魏元以从魏孝武入关功封
  高邑公库狄峙以奉使和蠕蠕功封子嶷嗣
  浮阳郡公赵刚以复东荆州功封传元卿世弘
  长乐郡公赵㫤以战功积封
  高邑县公燕荣以从平齐功封
  襄国公段文振以功封 襄国今顺徳府
  长乐侯深广川公测之弟传孝伯歆
  广平侯侯莫陈颕以积功封
  索卢侯长孙俭嵩五世孙以功封俭索卢在冀州枣强县南
  饶阳县伯导文帝长兄子保定初以功封
  平舒县伯邢峦袭父封平城子以战功进封○平舒今顺天府大城县
  居庸县伯王雅以战功封子世积嗣○今顺天府昌平州有居庸关
  固安县伯卢诞以镇东将军积功封邑五百戸
  清河县子赵肃以运粮功封子轨嗣
  长乐县子皇甫璠以功封
  
  河间王弘文帝从祖弟周时从帝征伐受禅封子庆嗣
  安平王嶷太子勇之子勇败坐废后为炀帝所杀
  高阳王说太子勇之子勇败坐废后为炀帝所杀
  燕王倓炀(“旦”改为“𠀇”)帝孙后为宇文化及所害
  赵王杲大业九年封后为宇文化及所害
  钜鹿郡公贺娄子干以讨尉迟囘功封子善柱嗣
  赵郡公阴夀以积功封子世师嗣
  赵郡公李安以佐命功封子琼嗣
  安平郡公苏孝慈周封临水县公隋初进封子康嗣
  宗城县公刘权以平陈功封后进封宋国公○今顺徳府广宗县
  𣵠郡公卢楚越王侗时封王世充篡楚不从死之
  正定侯郭衍以预夺嫡谋封
  北平侯张煚文帝受禅封
  南和伯李谔文帝受禅以功封
  平乡县伯杨汪以功封
  文安子张大渊以从平陈功封
  
  长乐郡王㓜良新兴郡王徳良之弟武徳时封后坐罪赐死
  河间元王孝恭西平怀王安次子以佐命功初封赵郡后改河间图凌烟阁子崇义嗣后降为谯国公
  广平王孝慈淮安靖王神通子武徳时封后降为公
  河间王孝友淮安靖王神通子武徳时封后降为公
  清河王孝节淮安靖王神通子武徳时封后降为公
  渤海王奉慈陇西恭王博乂弟武徳初封
  钜鹿王承义太子建成子建成死时坐诛
  渔阳王承鸾巢剌王元吉子元吉死时坐诛
  常山愍王承乾太宗长子武徳三年封太宗即位立为太子后坐谋逆废为庶人徙黔州死
  赵王福太宗子出继隐太子贞观十三年封子思顺嗣
  燕王忠高宗长子贞观二十年封高宗即位立为太子后仍降封王寻为许敬宗所诬赐死恒王㧑睿宗子垂拱三年封传珣璹
  赵王业睿宗子始封赵后进封薛王
  正定王瑛元宗子开元三年立为太子后为武恵妃所构赐死
  北平王偕靖恭太子琬子开元时封
  棣王琰元宗子开元二年始封后坐罪幽死
  恒王瑱元宗子开元二十一年
  定王侗肃宗子至徳二载
  冀王絿顺宗子贞元四年
  深王悰宪宗子元和初封
  安王𣵞穆宗子长庆元年封后为仇士良所害
  卫王灌宣宗子大中十一年
  魏王佾懿宗子咸通三年
  棣王祤昭宗子乾宁元年
  博陵郡王崔元晖以诛张昌宗张易之封
  上谷郡王侯仲庄以军功封
  赵国公长孙无忌以佐命功封图凌烟阁
  卫国公李靖以佐命功封图凌烟阁
  钜鹿公魏徵以辅相功封图凌烟阁
  清河郡公杨弘礼以从征行在掌机密有功封
  广平郡公刘祥道以武徳时为内史舍人典机密定律令高宗时为右相有功封子齐贤嗣
  广平郡公宋璟以开元贤相有功封
  赵国公李宝臣以献恒赵深定易五州封
  钜鹿侯魏少游以灵武中兴功封
  渤海男欧阳询以文臣封
  钜鹿县男魏元同以银青光禄大夫积劳封
  五代
  安王友宁梁太祖兄存子开平初封○安即今保定府安州
  博王友文梁太祖飬子开平初封博即今保定府博野县
  渤海郡王高万兴梁太祖开平间以武功封○渤海郡今河间府
  渤海王高季昌梁太祖乾元三年以武功封
  渤海王高季兴梁均王贞眀年间由荆南节度使封
  魏王继岌唐庄宗长子同光三年
  渤海王高从诲季兴子唐眀宗长兴三年以武功封
  瀛王冯道周太祖广顺间以积劳封○瀛今河间府
  
  燕懿王徳昭太祖子太平兴国元年封立四年自杀
  广平郡王元僖太宗次子太平兴国七年
  冀王元份太宗子太平兴国八年
  安王元杰太宗子太平兴国八年封无子国除
  镇王元俨太宗子景徳初封广陵王天圣七年改封○镇今正定府
  燕王俣神宗子初封成国公徽宗时进封
  景成郡王宗祐哲宗子绍圣三年封○景今河间府景州
  景王杞徽宗子崇宁初自冀国公进封
  河间郡王㮙徽宗子宣和六年
  祁王模徽宗子初封镇国公积封至祁王○今保定府祁州
  魏王恺孝宗子初封庆王继封魏
  魏郡王杨石理宗朝以以功封
  钜鹿公宗实仁宗子嘉祐间封后即帝位是为英宗
  景国公僴神宗子熙宁间封后追封冀王
  瀛国公梴徽宗子政和五年
  定国公栱徽宗子政和初封
  魏国公旉高宗子绍兴中封
  祁国公竑沂靖恵王子嘉定十四年封后进爵济阳王
  冀国公高怀徳太祖建隆间以佐命功封后追封渤海郡王
  魏国公韩琦仁宗朝以定策功封
  冀国公王徳用仁宗朝以军功封
  渤海郡公吴育仁宗天圣中以尚书左丞留守西京有功封食邑二千八百戸实封八百戸
  清河郡公张俊高宗朝以佐中兴功封
  魏国公张浚高宗朝以佐中兴功封
  魏国公史浩绍兴中进士官宰相以辅佐功封
  魏国公留正绍兴中进士拜左丞相封鲁国公宁宗嘉泰元年进封
  长乐郡公张磻宝祜五年拜参知政事以积功封
  冀国公赵葵淳祐九年授枢密使咸淳元年以积功封
  河间公章岵以知苏州报最封
  信国公文天祥徳祐时兴义兵为恢复计不遂卫王即位于岭南遥封○信国今正定府
  燕王徳希以中台右相为南京留守封
  燕王固云蜀国王岩木后受封年无考
  卫王宛景宗保宁间封卫大名府地
  冀王达喇太宗子保宁初以功封
  魏国王察克景宗孙始封中山郡王清宁初封赵国公后改封魏
  广平郡王鸿和尔景宗孙国泰三年封
  燕王乌格圣宗子受封年无考
  赵王实讷哷天祚子初封饶乐郡王改封赵
  辽西郡王杨晳太平年进士官枢密使初封赵国公太康中进封○辽西今永平府地辽西郡王萧锡林重熙中官侍中十五年升南面统军使以积功封
  魏王萧思温太宗时尚燕国公主景宗保宁初以册思温女为后进封
  燕王萧孝穆淳钦皇后弟太平二年以积功封
  燕王萧孝友孝穆弟重熙间以积功封
  魏国王萧恵淳钦皇后弟以征高丽功封
  赵王萧必实喇克孝穆之后道宗皇后之父以戚畹封
  赵王耶律阿苏清宁初补祗候郎君重元之乱射杀尼噜古赐号靖乱功臣加尚父封辽西郡王埓富以积功封
  辽西郡王马绩太平年进士以积功封赵王太康中改封
  辽西郡王萧额哩音阿拉次子太康时封
  赵国公韩徳枢延夀子以积劳封
  
  常山郡王襄昭祖五世孙章宗朝封○常山今正定府
  钜鹿郡王宗宪景宗曽孙天徳初封
  广平郡王宗秀穆宗孙天徳初封
  广平郡王威赫康宗子天徳时封
  赵王宗杰太宗子本名没里野大定间封
  卫王宗强太祖子本名阿鲁天眷元年
  冀懿王宗辅太祖之子世宗之父天辅二年
  魏王道济熙宗第二子皇统二年
  赵王索宁世宗子大定元年封为楚王后改封赵
  冀王永功世宗子明昌元年进封
  瀛王瓌显宗子眀昌元年进封
  瀛王琦显宗子承安四年
  邢王宗敏本名阿里布天会元年封
  广平郡王和尼皇统元年以军功封
  广平郡王王伯龙天辅二年以武功封
  广平郡王耶律恕辽宗室正隆元年以军功封
  广平郡王诺延温屯思忠太祖时累官至太傅正隆间以积劳封广平郡王赫舍哩志宁世宗朝以外戚封
  广平郡王图克坦镒宣宗时以积功封
  广平郡王李石世宗时以积功封
  定国公承晖世祖曽孙宣宗时封后追封广平郡王○定今定州
  定国公匡世祖九世孙章宗时以功封
  燕国公左企弓天辅中以归降封
  定国公图克坦喀齐喀世宗九年以积功封
  卫国公蔡松年由文学显天徳时以积劳封
  沧海公王福宣宗兴定三年宰相请于河北州县多置公府因封沧州经略使王福等数人○沧海今天津府沧州
  河间公伊喇忠嘉努由河间招抚使封
  恒山公武仙由正定经略使封
  高阳公张甫由中都东路经略使封
  易水公靖安民由中都西路经略使封
  赵国公图克坦恭天眷三年封谭国公正隆间改封
  定国公图克坦公弼至宁初以尚息国公主封
  正定县男蔡珪松年子以文学显大定时封
  
  河间王呼尔察太祖孙至元元年
  卫王光泽宪宗子至大三年
  广平王哈喇班第睿宗子天历二年封
  魏王额布格顺宗长子至正间封子博啰特穆尔亦封魏王
  宣宁郡王额琳特穆尔宗室至顺元年
  宣宁郡王特穆尔布哈宗室至顺元年
  魏王巴延特穆尔大徳九年
  冀王博啰巴延特穆尔弟延祐四年由镇逹王进封
  魏王永和尔博啰弟延祐间封
  定王苏察罕伯勒格台三世孙至治三年
  定王彻尔台苏察罕子泰定四年
  北平王镇国高唐王徳克济古勒侄太祖朝以徳克济古勒功封
  镇阳王史天泽至元十二年以武功封镇阳今正定府
  常山王刘秉忠至元十二年以佐命功封赵国公仁宗时进封
  赵王库哩济苏驸马大徳二年封
  赵王阿噜台驸马延祐七年
  赵王马布尔罕驸马泰定元年
  赵王珠勒呼驸马至大元年
  北平王讷古伯以驸马封年代无考
  广平王穆哩呼驸马天历二年封
  赵王巴雅喀以驸马封年代无考
  赵王阿尔布哈以驸马封年代无考
  赵王准布哈以驸马封年代无考
  赵王囊嘉特以驸马封年代无考
  赵王竒凌彻尔以驸马封年代无考
  安肃公张柔中统元年以累立战功封至元四年进封蔡国
  魏国公钮祜禄忠善至元时以守西鄙有功封
  魏国公赵孟𫖯宋秦王徳芳后官至翰林承旨学士延祐中封续文献通考作追封今照行状増入
  赵国公董俊至元时以翊运功封
  赵国公图古勒大徳七年以积劳封
  魏国公许衡至大二年以贤臣封
  赵国公丁好礼至正二十七年由中书平章政事谢政归特恩封
  
  燕王棣太祖第四子后即帝位是为成祖
  赵王𣏌太祖第九子洪武三年
  谷王橞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六年封分藩宣府永乐中坐罪废
  卫恭王瞻埏仁宗子未之国正统三年卒无子国除
  东垣端恵王见𣹟郑王祁锳次子赠郑定王○东垣今正定府正定县
  蔚王厚孝宗第三子
  魏国公徐达洪武中以积功进封食禄五千石子辉祖嗣
  卫国公邓愈洪武中以平江左西羌功封食禄三千石子镇嗣
  定国公徐景昌以父増夀赠定国公嗣封食禄二千五百石传显忠永宁光祚延徳中山侯汤和以定中原下四川功封食禄千五百石孙杰嗣
  永平侯谢成洪武中以平西畨功封食禄二千石
  靖海襄毅侯吴正洪武初以积功封○靖海今天津府静海县
  永宁侯张铨洪武时以平云南功封食禄千五百石○永宁今宣化府西宁县栾城侯李坚建文年封食禄千石永乐中除
  保定侯孟善永乐中以靖难功封食禄千二百石子英嗣坐法削爵
  隆平侯张信永乐中以靖难功封食禄千石世袭
  安平侯李远永乐中以靖难功封食禄千石后战没子安嗣为伯坐法谪戍国除成安侯郭亮永乐中以靖难功封食禄一千二百石子晟嗣
  广平侯袁容永乐中以靖难功封食禄千五百石世指挥
  新城世侯张辅永乐中以靖难功封食禄三千石世袭进封英国公子懋嗣昌平侯杨洪正统十四年封伯后以功进封食禄千石孙珍嗣
  武清侯石亨正统十四年以军功封食禄三千石天顺元年进封忠国公后坐事下狱国除南和侯方瑛景泰五年以征贵州封伯天顺元年以平蛮功进封世袭
  保定侯梁瑶嗣父铭伯爵景泰三年以平贵州功进封世袭
  庆云侯周能弘治中以积功封
  保定伯梁铭洪熙以成祖宿将及仁宗东宫旧恩封食禄千石世袭
  顺义伯金顺本名阿鲁哥失里宣徳四年以战功封食禄八百石
  永宁伯谭广正统六年以宿将积战功封食禄千石
  平乡伯陈怀正统九年以军功封食禄千一百石后战没世袭指挥
  抚宁伯朱谦景泰元年以军功封食禄千二百石子永嗣
  怀柔伯施聚景泰三年以宿将积战功封食禄千一百石世袭
  兴济伯杨善天顺元年以复辟功封食禄千二百石○兴济今河间府青县
  文安伯张𫐐英国公辅弟天顺元年以复辟功封食禄千二百石
  武强伯杨能天顺元年以军功封食禄千石
  丰润伯曹义天顺元年以宿将积战功封食禄千三百石世袭
  高阳伯李文天顺元年以军功封四年夺爵
  宁晋伯刘聚成化七年以延绥战功封食禄千石九年再以功子世袭
  顺义伯罗秉忠成化四年以平蛮功封食禄千石
  安平伯吴安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庆云伯周夀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玉田伯蒋轮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安平伯方锐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固安伯陈景行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武清伯李伟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永年伯王伟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畿辅通志卷五十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五十九
  职官
  周官六典止详于王畿盖邦国建官视王畿略同而特以次杀焉者也秦变封建为郡县然后京朝官别于外郡至于畿辅亲民之吏名位亦多不同数千年以来悉仍郡县之制汉畿辅官置京兆扶风冯翊三辅都尉与十三部刺史殊称唐京师置京兆尹西都东都北都牧各一人与五十道节度观察安抚诸使异宋京尹同唐其东京若西南北三京并置留守诸军州帅守不得比焉今
  畿辅地自宋以前与天下郡国同有元建都官制始异各道置行中书省略昉京朝官而
  京师特置燕京留守以治民事其永平等七路总管与各行省同明初分天下为十四布政司惟金陵称京自永乐迁都北平始改称北京府称顺天与应天同官曰尹曰丞列在京卿不侪于知府既裁北平布政司其所属诸府改曰直隶府与南直隶同直隶府云者不隶于布政司而直隶于户部也既裁布政司因并省按察司别设守巡二道员分统顺天及直隶诸府钱榖刑名事凡守道为布政使佐二曰参政曰参议巡道为按察使佐二曰副使曰佥事直隶诸府既裁布按二司于是诸道员并假山东山西河南布按为名明制然也我
  国家因元明之旧官制从同
  今上御极特昉唐人京畿采访遗意置布按二司又増设河道总督改四道员专治河务置劝农之使务农重榖巡察御史亦置三员首善之地四方之表
  圣意深远职官详备又度越元明旧制矣夫有司贤否政事所由以举废也稽诸史甪莅斯土者统辖大员并著于篇知人论世不无助云
  陶唐
  和 叔唐尧臣宅朔方
  
  乐 羊魏将    乐 毅燕上将军封昌国君
  邹 衍燕昭王师事之   剧 辛燕相
  栾 賔晋卿食采于栾   栾 书賔之后
  栾 鍼书之后    李 克魏相守中山
  赵仓唐魏太子传守中山  夙沙釐鼓子相
  蓝诸君中山相    公仲连
  大戊午      虞 卿
  肥 义已上赵相    赵 奢燕上谷守
  
  卫 琯河间王太傅   彭 祖正定太傅
  周 昌赵王相    蔡 兼常山王相
  李 续      张 衡
  沈 景      吴 祐已上河间王相
  范 滂按察冀州    第五种廉察冀州
  朱 浮幽州牧    母将隆
  窦 融      皇甫嵩
  贾 翊已上冀州牧   冯 焕
  刘 虞已上幽州刺史   张 显
  苏 章      张 敞
  戴 徳      朱 博
  萧 育      郅 寿
  左 雄      刘 焉
  周 举      羊 陟
  韩 馥      蔡 衍
  贾 琮已上冀州刺史   李 广
  赵 苞      邳 吉
  闵 业已上北平太守   李 广
  霍去病      郝 贤
  耿 况      王 霸
  高 嘉已上上谷太守   郭 攸中山太守
  郭 伋      范 迁
  张 堪      彭 宠
  李 膺      王 畅已上渔阳太守
  杨 震      郑 昌
  张 况      王 观已上涿郡太守
  樊 凖钜鹿太守安抚冀州  邳 彤和成太守
  谢夷吾      司马直
  魏 霸      郭 典已上钜鹿太守
  龚 遂      邓 邯
  杨 璇      袁 绍已上渤海太守
  贾 光      韩 英
  伏 恭已上常山太守   陈翁生
  任 光      李 忠
  宗 广已上信都太守   邓 晨
  马 成已上中山太守   何 武
  鲜于冀      寒 郎已上清河太守
  王 遵      韩延寿
  翟 义      耿 纯
  鲁 邳      张 酺
  臧 洪      姚 期已上东郡太守
  黄 香魏郡太守    王 尊幽州从事
  三国魏
  张 承以丞相参军祭酒领赵郡太守孙 礼冀州牧
  常 林幽州刺史河间太守  崔 林
  张 昭已上幽州刺史
  
  卫 瓘都督幽州诸军事  张华都督幽州
  刘 弘      唐 彬已上持节监幽州诸军事刘 琨都督幽并蓟三州  符 重西秦镇北大将军
  慕容皝都督平州    虞 耸河间相
  王 猛      慕容徳
  慕容凤      符 绍
  符 丕已上冀州牧   段匹䃅幽州刺史
  刘 实      魏 舒
  李 熹      山 涛
  温 羡      王 虓
  杨 凖      丁 绍
  王 斌      王 象
  邵 举      邵 续
  邵 缉      张 平
  符 融已上冀州刺史   慕容廆平州刺史
  北魏
  陆子彰光禄大夫行瀛州事  贺拔胜中山大都督
  念 贤井陉大都督   斛律羡
  潘永基已上冀州都督   楼 毅侍中行定州刺史
  薛庆之廷尉行沧州刺史  王 静太尉卿知定州
  刁 整沧冀瀛三州刺史  李 崇冀定二州刺史
  裴延隽幽州刺史    长孙嵩
  长孙道生     李 韶
  陆 俟      长孙高
  奚 和      陆 俊
  窦 瑾      闾大肥
  高 颐      安 同
  孙 小      陆乙浑
  元 云      刘休賔
  贺 源      穆 亮
  穆泥干      王 琚
  赵 黑      张宗之
  源子雍      元 孚
  元 嶷      杨 颖
  王 椿      高敖曹
  封隆之      房法夀
  李公续      崔 秉
  斛律金      高 岳已上冀州刺史
  杨 钧恒州刺史    李 孚
  綦 隽      高 慎
  斛斯智已上沧州刺史   李 佐
  王 质      郭 祚
  夏侯道迁     裴 植
  李 坚      邢 晏
  毕闻慰      毕祖杇
  宇文福      胡 盛
  皇甫度      元 宁
  元 隽      王 椿
  宝 善已上瀛州刺史   郦道元镇州刺史
  刘罗辰      勿 欺
  段 霸      刘 尼
  元 铨      于 劲
  杨 椿      元 琛
  元 澄      源世遵
  元 固      崔 亮
  侯 渊      侯 景
  路令思      许 陁
  宋㳺道      张叔业
  高 琛      高 渶已上定州刺史
  高 祐兖州刺史    王 宪上谷太守
  磨 浑尚书郎守定州   杨大眼
  王世弼已上中山内史   崔 休
  高隆宗      高 肇已上冀州大中正
  朱 端沧州大中正   李茂宣
  李秀林      崔孝芬已上定州大中正
  崔 浩冀州中正    崔 修冀州东府长史
  东魏
  元 晏吏部尚书知瀛州  李 绘
  元 嶷      元 彧
  段 寿已上瀛州刺史
  
  侯莫陈相太尉兼瀛州刺史 马敬徳瀛州大都督
  郑祖述丞相长史行沧瀛二州事 源 雄
  李桃枝已上冀州刺史   薛孤延恒州刺史
  高 浟      王士良
  高孝行已上沧州刺史   萧宝寅
  可朱浑道元    娄 叡
  尉 粲      高 湝
  娄定远已上瀛州刺史   暴 显
  元 襄已上赵州刺史   库狄千
  段 荣      高延宗
  段 韶      高 叡
  高 润      徐之才
  封子囘      高 济
  高仁英      皮 景
  李 衍      周 炅
  周法尚      周法僧已上定州刺史
  独孤永业洺州刺史
  
  于 翼幽州总管    和 洪北道行军总管
  崔士谦沧州刺史    宇文永
  梁 茂已上瀛州刺史   高遵约知乾宁军
  
  郭 绚      薛世雍已上𣵠州留守
  杨善会清河留守    和 洪领冀州事
  裴 矩      窦 毅已上定州总管
  张 威洺州总管    张永济
  柳 机      赵 煚
  崔 昇      麹 棱已上幽州刺史
  窦 琮沧州刺史    侯莫陈颖
  杨尚希      郭 衍
  令狐熙      来䕶儿已上瀛州刺史
  库狄士文     长孙平已上贝州刺史
  王仁恭卫州刺史    杨文思魏州刺史
  
  张 说幽州大都督   宋 璟
  狄仁杰已上幽州都督   李怀仙卢龙节度
  程 权      李 寰
  李全略已上横海节度使  郑 权徳棣沧景节度使
  乌重𦙍沧景节度使   张孝忠
  李宝侣      王廷凑
  王绍懿      王成元已上成徳军节度使
  张 璠      李 载
  卢弘宣      杜中立
  王处存已上义武节度使  牛元翼深冀节度使
  曹 华镇义节度使   令孤彰
  马 燧      田弘正
  李 愬      田 布已上魏博节度使
  贾 耽      姚南仲
  袁 滋      李 听
  李徳裕      王 铎已上义成军节度使
  李 𪟝黎阳总管    李元通定州总管
  温 造幽镇宣谕使   王武俊恒冀观察使
  卢士玫瀛莫观察使   康日宣深赵观察使
  穆 宁      苖晋卿已上河北采访使
  王智兴      郑 朗已上沧州招讨使
  裴 度镇州招讨使   王 俌河北副招讨使
  高成简义成检校    张守珪幽州长史
  唐 彬幽州监    韦 玢尚书郎冀州刺史
  李昇期卫尉卿邢州刺史  李传正
  赵 敬已上涿州刺史   王君廓上谷刺史
  邹保英      张仲素
  田仁会已上平州刺史   薛大鼎
  李干佑      裴 观
  边退思已上沧州刺史   田 华东盐州刺史
  卢士叡      贾敦颐
  郑徳本      卢祖尚
  屈突诠      李 参
  刘 澭已上瀛州刺史   戴元祥
  许善䕶      韦 凑
  纪王慎      狄光嗣
  宋庆礼      田 昻
  史宪忠已上贝州刺史   贾敦颐
  李兴公      苏良嗣
  李怀远      裴子馀
  原 复已上冀州刺史   道孝王元庆
  高 叡      豆卢钦望
  姚 班已上赵州刺史   薛 献
  霍王元轨     韩王元嘉
  长孙无忌     尹 思
  崔宣道      郑 放
  谷从政已上定州刺史   裴 晞深州刺史
  陈君宸      权怀恩
  元 谊      杨 旻
  崔 嘏已上邢州刺史   程名振
  袁子干      桓彦范
  尹思贞      严挺之
  李 湛      薛 坚
  李光颜      李 恬已上洺州刺史
  苏 干      王志愔
  张廷珪      崔 沔
  杨 峤      卢晖开已上魏州刺史
  颜杲卿常山太守
  后梁
  王 檀保义节度使   王彦章宣义节度使
  牛存节邢州团练使   韩令坤
  后唐
  李嗣昭      马全节已上横海节度使
  赵 凤安国节度使   张 宪天雄节度使
  后晋
  梁汉章静海节度使   田 武横海节度使
  赵思温临海节度使   王延颖义武节度使
  李存审安国节度使   沈 斌祁州刺史
  程福斌      王 景
  薛怀让已上洺州团练使  郭从谦景州刺史
  后汉
  王彦徽莫州刺史
  后周
  史彦超成徳节度使   陈思让安国节度使
  张藏英徳州刺史    张承徳
  郑仁恵      王全斌已上恩州团练使
  李万超      郭 进
  李 琼已上洺州团练使
  
  吴 珍高阳关安抚大使  张 近修撰知瀛州
  何承矩河北制置使   刘承宗河北安抚知保州
  李允则河北安抚知雄州  张利一保州安抚使
  王 勔雄州安抚使   王 临沧州安抚使
  吕公著定州安抚使   赵不仕正定经略使
  吴元扆安州观察使   李继隆沧州观察使
  梁师成晋州观察使   王继忠
  陈 遘      王举元
  鱼周询已上河北都转运使  陈升之学士兼河北都转运使
  高继宣      葛怀敏已上雄州刺史
  刘礼钊      刘 健
  李 蟠      王 同
  史宗范      张 栾
  祝 康      晁 端
  廉 嗣      王师古
  任良弼      赵令廉
  文紨申      王 倚已上赵州刺史
  李 许防御兼赵州刺史  周 沆学士知成徳军
  刘 平中丞知沧州   马仲甫
  王 实      吕希纯已上待制知沧州
  王汉之户部侍郎知瀛州  谢景温侍郎知瀛州
  刘 瑾      李师中
  韩忠彦      王克臣
  张舜民      曽 肇
  彭思永      钱 勰
  吴中复已上待制知瀛州  李肃之谏大夫知瀛州
  张 近修撰知瀛州   程 戡
  吕公弼      韩 绛
  杨 偕      王拱宸
  唐 介      李 参
  孙 永      梅 摰已上学士知瀛州
  刘审琼待制知镇州   苏 轼学士知定州
  郑 成知赵州    周从训
  窦神宝已上贝州巡抚使  王徳用洺州巡抚使
  孟 元高阳关总管   狄 青
  郭承祐      刘从广
  王 渊已上正定总管   杨崇勲定州总管
  石保兴莫州总管    曹 翰
  朱 信已上幽州都部署  康保裔
  王 显      王 能
  张 凝      傅 潜
  葛 霸      崔 翰已上高阳都部署
  陈思让雄州都部署   呼延朁冀州都部署
  孔守正      范廷召
  田钦祚已上定州都部署  曹 诱
  王昭远      张 铎
  徐 兴已上洺州都部署  张 洎
  赵延溥      慕容徳丰
  杨 赞      钱惟济
  刘 用      高 琼
  郭 蜜      周 台
  杨 信      魏昭亮
  魏延信已上恩州都部署  张 铎高阳副都部署
  杨延昭保州都巡检   贺惟忠易定祁都巡检
  石元孙安州都巡检     李继宣高阳都监
  杨守珍正定保都监     孙继业
  蔚昭敏已上冀州都监     袁继忠
  田重进以上定州都监     田绍斌冀州防御使
  刘 福雄州防御使     安守忠
  高继勲已上瀛州防御使    石 普棣州防御使
  王继勲        杨怀忠
  上官正        赵世凖
  种师道      赵仕从
  赵士晤已上洺州防御使  杜彦钧
  卢守勤已上恩州防御使  杨 信保州团练使
  石 普冀州团练使   李 斌沧州团练使
  李 斌      李 滔
  王贻永      翟 明
  张禹珪      张 孜已上洺州团练使
  李超汉      杨 美
  李神福      周文应已上恩州团练使
  姚 麟威州团练使   蔡审延镇州都钤辖
  韩从训      曹 璨
  耿全斌      赵延进
  阎承翰      王继恩
  石知颙      杜守元
  王 果      尹 宪已上高阳钤辖
  孟玄𤥐      谭延美已上镇州钤辖
  任守忠      曹 诱
  刘 竧已上正定钤辖   张 忠
  吴元辅已上定州钤辖   司 超晋州钤辖
  
  耶律休格     耶律仁先
  耶律博迪已上南京留守  萧巴雅尔南京统军
  夏行美忠顺节度使   耶律布古广徳节度使
  韩徳枢平栾观察使   萧 文易州安抚使
  耶律哈准涿州刺史   萧 𥫃新城都监
  
  郭药师燕京留守    苗道润顺天军节度使
  完颜鄂博克沧州节度使 李三锡
  达 庸      图克坦泽
  完颜特尔格已上临海节度使张 用
  程 采      萧 恭
  宗 尹      鸿和尔徳古
  宋 扆      完颜方
  巨 构      贾 益
  黄久约      图克坦鉴
  王 扩      瓜尔佳清臣
  承 浑      完颜阿林已上横海节度使乌库哩富鲁临安节度使 伊喇富森顺义节度使
  王 鲁冀州节度使   柴 茂武安节度使
  班子成      高有邻
  李复亨已上邢州节度使  蒙古纲节度知河间
  图克坦克宁    默 音
  贾少冲      唐古徳温已上河间尹
  伊喇音霸州刺史    伊喇谙达
  图克坦航已上安州刺史  孟 浩祁州刺史
  岩 叟雄州刺史    温屯布拉莫州刺史
  王伯龙保州安抚使   持嘉晖
  大 臭已上河间安抚使  王伯龙莫州安抚使
  郝济贤河间总管    靖安民中都招抚使
  常徳晖      完颜𩃀已上清州防御使
  伯特塔哩布    乌库哩
  大怀贞      瓜尔佳实尔根
  贺扬庭      武 仙已上洺州防御使
  高 松渤海千户
  
  丁好礼      郭 庸已上燕京留守
  徐世隆燕京宣抚使   史天祥正定副都统
  新 济大都路总管   刘徳温永平总管
  吴 鼎      哈斯呼已上保定总管
  王思诚      李 进
  杨守则已上河间总管   史 楫正定都总管
  姚天福      乌 塔已上正定总管
  王 结      袁 裕
  刘绍祖已上顺徳总管   刘 容
  万思诚      邢秉仁
  多啰岱      赵 辅
  张居敬已上广平路总管  姜 毅
  李守贤      史 权已上洺州总管
  赵天锡      张弘范已上大名总管
  王安仁      王安上已上晋州节度使
  哈 斯      巴 拉
  实保齐      台呼都已上东武节度使
  史天泽      王 磐已上学士宣慰正定
  刘 肃正定宣慰使   张 恵燕京宣慰副使
  张孔孙燕南按察使   高 源
  高 谦已上河间都转运使  图克坦巴尔雄州安抚使王 义深冀赵安抚使   张 耕
  李惟简已上邢州安抚使  李世勉广平劝农使
  
  敕使总督部院
  永乐郭 敦棠邑人举人   何文渊江西人进士
  魏 骥萧山人举人   薛希琏丽水人进士
  虞 祥昆山人举人   李 奎弋阳人举人
  张 楷慈谿人进士   王 竑河州人进士
  王 暹山阴人进士   罗通吉水人进士
  景泰陈 询华亭人进士   周 瑄阳曲人举人
  成化邹 𠏉昆山人进士   项 忠嘉兴人进士
  叶 盛昆山人进士   原 杰曲阳人进士
  李 衍龙庆州人进士   何乔新庆昌人进士
  弘治丛 兰文登人进士   李 𬭼汤阴人进士
  马中锡故城人进士
  正徳𡩋 杲蓬莱人进士   王 琼太原人进士
  石 介稿城人进士   赵 璜安福人进士
  李 瓒濮州人进士
  嘉靖胡守忠宁陵人进士   许宗鲁咸宁人举人
  李 遂丰城人举人   张 濓仁和人进士
  于 敖岷州人进士   周 珫应城人举人
  王 轮蒲州人举人
  蓟辽总督 明初蓟辽间遣重臣巡视或称提督嘉靖二十九年始置总督蓟辽等处都御史驻密云总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兼理粮饷万暦初移镇山海关九年兼巡抚顺天等处十一年复旧
  嘉靖何 栋长安人进士   杨 博蒲州人举人
  王 忬太仓人进士   许 纶灵宝人进士
  杨 选章邱人进士   杨 焘天津人进士
  隆庆曹邦辅定陶人进士   谭 纶宜黄人进士
  刘应节潍县人进士   吴用先桐城人进士
  万历杨 兆肤施人进士   梁梦龙正定人进士
  吴 兑山阴人进士   周 咏延津人进士
  张佳𦙍铜梁人进士   王一鹗曲周人进士
  张国彦肥乡人进士   蹇 达重庆人进士
  山海督师经略 万历四十六年设
  万历汪可受湖广人进士任总督  杨 镐河南人进士经略
  熊廷弼江夏人进士经略  袁应泰陕西人进士
  文 球河南人进士总督
  天启熊廷弼元年再任经略   王象乾山东人进士督师行边王在晋太仓人进士经略  孙承宗高阳人以内阁督师
  高 第滦州人进士经略  王之臣陜西人进士经略
  袁崇焕陜西人进士经略
  崇祯孙承宗二年再任    洪承畴福建人进士督师
  范志完河南人进士总督
  保定总督 崇祯十四年设驻保定府
  吕大器四川人进士   杨文岳
  孙傅庭代州人进士
  顺天巡抚都御史 永乐十九年四月癸丑命侍郎郭敦给事中陶衎往顺天等府州巡抚军民事竣即罢正统十四年九月命都御史邹来学巡抚永平等处未有専设成化二年始遣都御史赞理军务巡抚顺永二府二十年从居庸关中分为二巡抚其东为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巡抚顺永二府以居庸等关隘隶之驻遵化万历九年罢十二年复设
  正统邹来学麻城人进士
  景泰李 賔顺义人进士
  成化阎 本邠州人进士   杨 璿无锡人进士
  张 纲长清人进士   汪 霖六安人进士
  李 田嘉鱼人进士   杨继宗阳城人进士
  彭 韶莆田人进士   闵 珪乌程人进士
  弘治徐 怀建徳人进士   秦民悦舒城人进士
  唐 珣华亭人进士   魏 富龙溪人进士
  屠 勲平湖人进士   张 淮襄城人进士
  洪 锺钱唐人进士   周季麟宁州人进士
  陈 璧太原人进士   柳应震巴陵人进士
  正徳刘 聪中部人进士   李 贡芜湖人进士
  王 倬太仓人进士   李 瓒濮州人进士
  臧 凤曲阜人进士   张 润临汾人进士
  刘 达滨州人进士   李 昆高密人进士
  孟 春泽州人进士
  嘉靖刘 泽济宁人进士   张仲贤阳曲人进士
  王 玉鄞县人进士   周期雍宁州人进士
  王大用仪征人进士   毛伯温吉水人进士
  戴时宗长泰人进士   于 湛金坛人进士
  张 嵩成都人进士   张景华郯城人进士
  党以平均州人进士   戴 金汉阳人进士
  张 汉钟祥人进士   徐 锦慈谿人进士
  徐 嵩泰州人进士   侯 纶太原人进士
  许 论河南人进士   王 祯乾州人进士
  朱 方定州人进士   郭宗皋登州人进士
  孙应魁长洲人进士   王汝孝东平人进士
  吴嘉会振武人进士   马九徳徳州人进士
  张 祉固始人进士   马 珮徳州人进士
  王 轮蒲州人进士   张 玭石州人进士
  徐 坤建徳人进士   温景葵大同人举人
  耿随卿滑县人进士   刘应节山东人进士
  杨 兆肤施人进士   王一鹗曲周人进士
  陈道基          进士    张梦鲤莱阳人进士
  翟绣裳闻喜人进士   张国彦肥乡人进士
  蹇 达重庆人进士   王致祥宣府人进士
  成 逊长垣人进士   李 頥馀干人进士
  刘四科泾阳人进士   王邦俊鄜州人进士
  吴崇礼宁阳人进士   刘曰梧南昌人进士
  喻安性嵊县人进士
  天启李 𤨢襄陵人进士   岳和声嘉兴人进士
  邓 渼江西人进士   申用懋吴县人进士
  阎鸣泰清苑人进士   刘 诏杞县人进士
  单明诩高密人进士   王应豸掖县人进士
  崇祯王元雅太原人进士   梁廷栋鄢陵人进士
  方大任桐城人进士   许如兰合肥人进士
  刘可训沣州人举人   傅宗龙昆明人进士
  张鹏云阳城人进士   吴可衡裕州人进士
  陈祖苞海盐人进士   杨绳武弥勒人进士
  王清文永宁人进士   潘永图金坛人进士
  赵惟岳四川人进士   王继谋未任陞宣大总督
  杨 鹗武陵人进士   宋 权商邱人进士
  保定巡抚都御史 正统十年五月己亥命侍郎薛希连巡抚保定河间等六府旋设旋罢成化二十年陞大理寺少卿侣锺为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正定河间顺徳大名广平等府提督倒马紫荆龙泉等关驻正定万历七年兼管河道
  正綂薛希连丽水人进士   孙 祥大同人进士
  陆 矩阜城人进士   邹来学麻城人进士
  祝 暹祥符人进士
  景泰孔文英安化人进士   陈 泰光泽人进士
  段 信三原人进士   李 賔见前
  彭 谊东筦人举人
  成化阎 本见前    杨 璿见前
  陈 濓鄞县人进士   叶 冕上元人进士
  张 蓥华亭人进士   侣 锺郓城人进士
  李 敏襄城人进士
  弘治张 鼎咸宁人进士   张 锦岷州人进士
  史 琳馀姚人进士   高 铨江都人进士
  张 缙阳曲人进士   王 沂武进人进士
  王 景沂州人进士
  正徳韩 福西安人进士   徐以贞长山人进士
  萧 翀内邱人进士   𡩋 杲蓬莱人进士
  彭 泽兰州人进士   林廷玉侯官人进士
  张 溥合肥人进士   臧 凤见前
  李 瓒濮州人进士   张 嵿萧山人进士
  王崇文曹县人进士   伍 符安福人进士
  周季凤宁州人进士
  嘉靖刘 麟安仁人进士   何 诏山阴人进士
  林庭㭿闽县人进士   王应鹏鄞县人进士
  钱如京桐城人进士   林有孚薄州人进士
  许宗鲁咸宁人进士   周 全武进人进士
  刘 䕫襄垣人进士   陆 珂鄞县人进士
  刘 隅东阿人进士   丁汝䕫霑化人进士
  吴 瀚吴县人进士   郑 重固始人进士
  苏 祐濮州人进士   李 仁东阿人进士
  商大节钟祥人进士   杨守谦长沙人进士
  艾希淳米脂人进士   吴 岳汶上人进士
  郑 䌹莆田人进士   张 松洛阳人进士
  喻 时光州人进士   葛 缙昌邑人进士
  董 威信阳人进士   霍 翼孝义人进士
  毛 恺江山人进士   李 迁新建人进士
  魏尚纯均州人进士   张师载潜江人进士
  曹 亨新蔡人进士
  隆庆温如璋洛阳人进士   朱大器南城人进士
  宋 𫄸商邱人进士
  万历孙丕扬富平人进士   张 卤仪封人进士
  辛自修      阴武卿内江人进士
  李 已磁州人进士   贾三近峄县人进士
  罗应鹤歙县人进士   曹子登兴州人进士
  宋 仕平原人进士   李尚智屯留人进士
  张西铭滨州人进士   刘东星沁水人进士
  李盛春蕲州人进士   汪应蛟婺源人进士
  孙 玮渭南人进士   赵 燿掖县人进士
  王 国耀州人进士   王 纪芮城人进士
  韩 浚淄川人进士
  天启胡思仲      程已正
  崇祯丁魁楚河南人进士   张其年
  杨 进蒲州人进士   徐 标临清人进士十七年殉难
  山海关巡抚都御史
  天启阎鸣泰见前    喻安性见前
  崇祯刘宇烈四川人进士   邱禾嘉贵州人举人
  杨嗣昌武陵人进士   冯 任浙江人进士
  朱国栋陜西人进士   马成名江南人进士
  李希沆陜西人进士
  通州巡抚都御史 嘉靖二十九年设旋罢天启元年复设后裁
  天启王国桢山西人进士
  崇祯范景文吴桥人进士   仇维祯山东人进士
  王鳌永山东人进士
  天津巡抚都御史 天启二年顺治六年裁毕自肃
  宣府巡抚都御史 正统元年四月戊午命右佥都御史李仪巡抚宣府大同宣府巡抚之设自此始然兼理大同不专一镇景泰三年分宣大为二巡抚寻合为一成化十年复分设十四年加赞理军务
  正统李 仪顺天人进士   卢 睿浙江人进士
  罗亨信广东人进士
  景泰任 宁陜西人进士   刘 琏苏州人进士
  李 巨浙江人进士
  天顺李 秉山东人进士   叶 盛昆山人进士
  成化王 越濬县人进士   郭 宁河南人进士
  林 聪福建人进士   殷 谦涿州人进士
  张 颐山西人进士   郭 镗山东人进士
  秦 纮山东人进士   李 岳大名人进士
  张 锦陜西人进士
  弘治李 介高密人进士   强 珍沧州人进士
  杨 谧仪封人进士   陈 纪闽县人进士
  马中锡故城人进士   雍 泰陜西人进士
  张 缙阳曲人进士   刘 聪蓟州人进士
  李 进山西人进士
  正徳张 鼐历城人进士   车 霆石州人进士
  刘 璟鄢陵人进士   邓 璋𣵠州人进士
  陆 完长洲人进士   马炳然句容人进士
  杨 武岐山人进士   赵 璜江西人进士
  王云凤山西人进士   孟 纯山西人进士
  张 桧平谷人进士   王 纯慈谿人进士
  刘 达滨州人进士   𡩋 杲蓬莱人进士
  嘉靖李 铎莱阳人进士   张 缙巴县人进士
  周 进武进人进士   刘源清山东人进士
  韩邦竒陜西人进士   路 迎汶上人进士
  郭登庸山西人进士   楚 书
  王 仪文安人进士   孙 锦陜西人进士
  郭宗皋山东人进士   李 良山东人进士
  刘 玺保定人进士   迟凤翔山东人进士
  赵孔昭邢台人进士
  隆庆王 遴霸州人进士   孟 重陜西人进士
  吴 兑山阴人进士
  万历王一鹗曲周人进士   张佳𦙍铜梁人进士
  萧大亨吉水人进士   许守谦稿城人进士
  郭四淮山西人进士   王世扬广平人进士
  王象乾山东人进士   彭国先徳化人进士
  马鸣銮四川人进士   连 标禹州人进士
  薛三才定海人进士   汪道亨婺源人进士
  赵士谔吴江人进士   张弦渭南人进士
  天启解经邦韩城人进士   王之臣潼关人进士
  徐良彦新建人进士   张 晓山东人进士
  秦士文蒙阴人进士   李 养永年人进士
  崇祯郭之琮蒲州人进士   杨述程四川人进士
  沈 綮乌程人进士   焦源清三原人进士
  陈新甲四川人举人   张维世太康人进士
  刘永祚韩城人进士   江禹绪𣏌县人进士
  李 鉴四川人进士   朱之冯大兴人进士十七年殉难按明制蓟辽总督顺天保定宣府三巡抚既设以后终明世未改其馀时置时罢兴革不常今取自明永乐至我
  朝顺治八年裁缺历任姓名可考者详录于右其漕储山厂督饷各部院专司一事与地方无涉者不载
  巡视长芦盐课御史
  宣徳于 谦钱塘人进士   丁 澄吴兴人进士
  正统耿九畴卢氏人进士
  天顺俞 璟福清人进士
  成化娄 芳会稽人进士   潘 瑄洛阳人进士
  阮 玘安福人进士   傅 实丰城人进士
  林 诚莆田人进士   娄 谦上饶人进士
  张 诰华亭人进士   林 符吴县人进士
  刘 乔万安人进士   张 晓三原人进士
  谢 显会稽人进士   王 锦襄城人进士
  徐 谦太康人进士   王 辅同州人进士
  赵 英兰州人进士   谢 文金州人进士
  钱承徳常熟人进士   史 瑛稷山人进士
  英 濙龙溪人进士   李 晔闽县人进士
  弘治葛 萱高邮人进士   马良玉成都人进士
  李 嗣南海人进士以户部侍郎任韩 福西安人进士
  程 文确山人进士   曽 禄博罗人进士
  张 黻阳城人进士   邵 蕃馀姚人进士
  陈 策武陵人进士   胡 华武进人进士
  高崇熙石州人进士   刘 弼安阳人进士
  陈 玉辉县人进士   王 璟沂州人进士以佥都御史任姜 实蒲城人进士   杨 滋定兴人进士
  王 凯蠡县人进士   秦 铣会稽人进士
  正徳邵 清江宁人进士   王 琼太原人进士以佥都御史任涂 正新淦人进士   宇文锺乾州人进士
  盛 鹏祥符人进士   崔 哲𣏌县人进士
  高公韶内江人进士   于 鏊仪征人进士
  徐 赞永康人进士   余 珊桐城人进士
  陈 轼应城人进士   万 镃进贤人进士
  吴 訚武进人进士   蓝 章即墨人进士以刑部侍郎任陈克宅馀姚人进士   范永銮桂阳人进士
  郑光琬莆田人进士
  嘉靖卢 琼浮梁人进士   景重光偃师人进士
  邓显麒奉新人进士   高世魁闽县人进士
  陈大器潮阳人进士   魏有本馀姚人进士
  王舜耕常熟人进士   傅 炯进贤人进士
  詹 宽莆田人进士   王徳溢连江人进士
  阮 徽安福人进士   黄 臣益都人进士以副都御史任王 坤沧州人进士以佥都御史任邓直卿海南人进士
  曽 翀霍邱人进士   陈 迁龙溪人进士
  谢少南上元人进士   李乘云钧州人进士
  陈 让晋江人进士   舒 汀侯官人进士
  党承赐忻州人进士   钱应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馀姚人进士
  郭廷冕文水人进士   裴 绅蒲州人进士
  杨九泽华阴人进士   盛 唐嘉善人进士
  张 洽山阴人进士   王应锺侯官人进士
  刘时进中牟人进士   朱有孚海宁人进士
  赵 镗江山人进士   陈善治巴县人进士
  吴 遵海宁人进士   吴百朋义乌人进士
  曹 光平湖人进士   马斯臧钧州人进士
  王 咏嘉定人进士   何大章海阳人举人
  姜 儆南昌人进士   陈 瑞长乐人进士
  刘志伊慈谿人进士   陈 纪瓯宁人进士
  鄢懋卿丰城人进士   邹应龙长安人进士
  陈万言南海人进士   冯 善沙宁人进士
  李文续宜宾人进士   王干章东阳人进士
  刘 翾内江人进士
  隆庆锺继英东莞人进士   厐尚鹏南海人进士以佥都御史任傅孟春高安人进士   苏士润晋江人进士
  卢明章仙居人进士   田子坚永宁人进士
  万历解学礼安邑人进士   何汝成蒲州人进士
  晏士翘新喻人进士   雷嘉祥井研人进士
  放 鲲新喻人进士   朱 琏新淦人进士
  高惟崧卢陵人举人   甘 雨奉新人进士
  曹一⿳䒑⿲止自匕⿱儿夂 -- 夔武冈人进士   林休征莆田人进士
  丁此吕新建人进士   黄师颜南安人进士
  谭 耀南海人进士   杨绍程岐山人进士
  刘应龙邵阳人进士   龚云致晋江人进士
  周孔教临川人进士   黄 卷永康人进士
  彭好古麻城人进士   姚思仁秀水人进士
  徐元正太仓人进士   冯从吾长安人进士
  毕三才贵溪人进士   佴 祺临安人进士
  吴达可宜兴人进士   冯应凤山阴人进士
  余懋衡婺源人进士   叶永盛泾县人进士
  李应魁内江人进士   毕懋康歙县人进士
  马梦贞桐城人进士   潘之祥婺源人进士
  牟志䕫南溪人进士   李征仪广徳州人进士
  倪应眷桐城人进士
  天启郭如楚晋江人进士   李时荣上海人进士
  刘 芳渭南人进士   李 玄同州人进士
  帅 众奉新人
  崇祯喻思恂
  通州兵备道 天启二年设未几裁崇祯二年复设天启周启元福建人进士   魏云中
  卢维屏      王元维
  崇祯越其杰      胡福宏直隶人进士
  张 春陜西人举人   王鳌永
  王弘祖      江禹绪河南人进士
  罗国华      王永吉江南人进士
  张毓泰山东人进士   黎庆永湖广人进士
  范仲彦      冯师孔河南人进士
  王秉鉴陜西人进士
  蓟州兵备道
  弘治张 琏谷城人进士   钱承徳江南人进士
  何 琛成都人进士
  正徳朱 𡏬阳朔人进士   王 𡊨阳城人进士
  罗 恂吉水人进士
  嘉靖熊 相高安人进士   叶 珩莆田人进士
  刘淑相麻城人进士   陈大纲庆阳人进士
  裴 骞泽州人进士   陈嘉言六安人进士
  谷 高咸阳人进士   谷 金石州人进士
  段 续阳曲人进士   喻 智当涂人进士
  沈师贤平湖人进士   徐汝珪淳安人进士
  王 诰西平人进士   王 轮濮州人进士
  孙 国开州人进士   刘 焘天津人进士
  赵文耀莱阳人进士   陆 坤兰州人进士
  赵 忻𥂕厔人进士   伊介夫阜城人进士
  商 诰平原人进士   纪公巡恩县人进士
  罗 瑶巴陵人进士
  隆庆杨 锦益都人进士   张学颜广平人进士
  徐学古洛阳人进士
  万历王之弼泾阳人举人   卒应干安邱人进士
  钱进学掖县人举人   费尧年铅山人进士
  顾养谦南通州人进士   朱 衣岷州人进士
  于达真历城人进士   成 逊长垣人进士
  赵焘祖汝阳人进士   项徳槙秀水人进士
  杨 植阳城人进士   彭国光徳化人进士
  杜 潜高唐人进士   李之芳西平人进士
  吴中明歙县人进士   樊东谟浦城人进士
  袁 和安阳人进士   高邦佐襄阳人进士
  邵可立商州人进士
  天启闵宗徳乌程人进士   刘复初高陵人进士
  王继谟府谷人进士   胡士容广济人进士
  孙织锦祀县人进士
  崇祯徐从治海盐人进士   贾克中陜西人进士
  左应选山西人进士   王建侯陜西人进士
  崔源之河南人进士   王凝命云南人进士
  鞠思让山东人进士   魏公韩湖广人进士
  杨裕楫广东人进士
  遵化兵备道 天启二年顺治二年
  天启高 捷山东人    张凤翼代州人进士
  张光进河南人进士   张 朴四川人进士
  崇祯耿如𣏌山东人进士   方一藻徽州人进士
  李继谟陜西人进士   李 梴湖广人进士
  李 鉴四川人    王文清山西人进士
  潘永图      李 藻山西人进士
  宋 权      耿应衡湖广人保举
  昌平兵备道 嘉靖三年
  嘉靖马 珮徳州人进士   杨印贤夀张人进士
  栗永禄长治人进士   张 蕙平原人进士
  张问仁西宁人进士   宋守约长治人进士
  张廷弼蒲州人举人
  万历马时泰陈留人举人   任 彬
  岳 汴      于达真
  张世烈      原一魁
  白 栋陜西人进士   陈一简
  许应逵      曹代萧
  王邦俊      曹愈参四川人进士
  卢维屏陜西人进士   陈其柱苏州人进士
  贾克忠山东人进士   寇 慎陜西人进士
  戈尚友江南人进士   都 任陜西人进士
  黎玉田陜西人进士   张 橘山西人进士
  樊师孔四川人举人   喻安性
  金应凤浙江人进士   项良梓
  闵宗徳      药济众
  张福臻山东人进士   郭迎褒山西人举人
  霸州兵备道 正徳六年设
  正徳许承芳阳曲人进士
  嘉靖马应龙河州人进士   任 洛均州人进士
  陈文沛长乐人进士   于 教岷州人进士
  潘 鉴婺源人进士   王凤灵莆田人进士
  杨大章馀姚人进士   陆 坤
  温景葵      宋仪望永丰人进士
  隆庆吴 兑山阴人进士   宋守约
  钱 藻如𦤎人进士
  万历顾 褒馀姚人进士   田如秀完县人进士
  王 藻正定人进士   顾云程常熟人进士
  刘 卿陜西人进士   梁有年江南人进士
  孟成己肥城人进士   真宪时江南人进士
  天启邵可立陜西人进士
  崇祯杨嗣昌湖广人进士   华 宰浙江人进士
  王之桢山西人进士   赵 煇山西人进士
  张文达福建人进士
  永平兵备道 嘉靖二十九年
  嘉靖温景葵      杨 兆
  万历孙应元湖广人进士   叶梦熊广东人进士
  杨 镐      刘泽深河南人进士
  天启张 春
  崇祯郑国昌陜西人进士   刘景曜河南人进士
  邱民仰陜西人进士二年殉难 朱国梓贡生
  易州兵备道 正徳间设
  正徳舒 晟安仁人进士   田 登长安人进士
  任 忠进士
  嘉靖徐景嵩辽阳人进士   张惟恕上蔡人进士
  于 教      吕 颛宁州人进士
  李文芝东平人进士   郭宗皋登州人进士
  陈 垲馀姚人进士   陈 爼安邱人进士
  艾希淳      赵 瀛三原人进士
  毕竟容贵溪人进士   程 绅乐安人进士
  杨 选章邱人进士   张邦彦临朐人进士
  张 渊鄞县人进士
  隆庆严 清      沈应时河南人进士
  曹 金祥符人进士   何东序猗氏人进士
  朱 卿      高文荐成都人进士
  万历王 璇太原人进士   徐学古洛阳人进士
  曹子登长洲人进士   余国宾西安人进士
  刘东星      冯子履临朐人进士
  房守士齐河人进士   汪应蛟婺源人进士
  王 铎仁和人进士   韩学信山东人进士
  张崇礼代州人进士   刘洪谟南昌人进士
  解经邦韩城人进士   张经世渭南人进士
  天启柯 㫤莆田人进士   蔡复一同官人进士
  徐腾芳宣城人进士   韩万象太原人进士
  解经传韩城人进士
  崇祯孙 谷华容人进士   沈 綮乌程人进士
  王弘祖同州人进士   王继谟谷县人进士
  卢时泰荆州人进士   刘 镐宣城人进士
  王秉鉴      刘在朝监利人进士
  许国翰泾阳人进士   刘之翰山西人进士
  蠡县兵备道 崇祯十二年
  崇祯钱天锡沔阳人进士   冯尚宾河南人进士
  吴克孝江南人进士   林文誉山东人举人
  天津兵备道 弘治间设
  弘治刘 福巴县人进士   陈嘉谟富顺人进士
  金献民岷州人进士   施 槃黄岩人进士
  正徳柳尚义巴陵人进士   陈天祥
  蒋 曙全州人进士   杭 淮宜兴人进士
  胡文璧莱阳人进士   韩 廉馀姚人进士
  吕 盛建平人进士   钱如金桐城人进士
  高 屿昆山人进士   王 潮丹徒人进士
  王 腾洛阳人进士
  嘉靖姚文清阳曲人进士   葛 木上虞人进士
  华 金无锡人进士   敖 英清江人进士
  茹鸣金无锡人进士   孙 锦绥徳人进士
  张承祚光山人进士   王 琇宣城人进士
  陈仲禄常徳人进士   王 玑西安人进士
  朱鸣渐吴县人进士   吴嘉会振武人进士
  刘廷臣洪洞人进士   张 铎常熟人进士
  毛 恺江山人进士   马 珮徳州人进士
  于 拱泰和人进士   李凌云钧州人进士
  雷梦麟进䝨人进士   曹 麟黄梅人进士
  黄 中遂昌人进士   曹 科宁乡人进士
  隆庆周希哲威远人进士   吴一本襄阳人进士
  杨 枢阳城人进士
  万历安嘉善代州人进士   张孔修大名人进士
  徐学古      赖庭桧
  刘 鲁安阳人进士   帅 祥进士
  王来贤临安人进士   查志隆
  喻 均新建人进士   彭国光
  梁梦龙      张维新
  马化龙新野人进士   许守恩泾阳人进士
  汪应蛟      张汝蕴章邱人进士
  张 治平和人进士   王守正沂州人进士
  高邦佐襄陵人进士   景 昉
  杨 兆      叶 宰
  冯 任慈谿人    来斯行萧山人进士
  朱大典金华人进士   陈六韐苏州人进士
  蒋 灿长洲人进士
  天启冯元飏慈谿人进士   王鼎新介休人进士
  李化熙长山人进士
  崇祯原毓宗韩城人进士   王秉谦蒲城人进士
  河间兵备道 崇祯间设
  崇祯赵 挺      柯夏卿
  何 谦
  井陉兵备道 嘉靖二十年
  嘉靖孙 锦绥徳人进士   王 崇秀水人进士
  王汝楫徳州人进士   尹 纶齐河人进士
  朱 征河南人进士   王 廷南充人进士
  俞 宪无锡人进士   项守礼
  蒋宗鲁普安人进士   何海晏平阴人进士
  陈 柏沔阳人进士   袁洪愈长洲人进士
  李一瀚仙居人进士   侯东莱掖县人进士
  刘应节
  隆庆纪 诫文安人进士   李幼滋应城人进士
  崔 镛绥徳人进士   刘世昌高陵人进士
  万历辛应干安邱人进士   游秀勲丰城人进士
  孙光祐      裴 旸稷山人进士
  葛 木      乔 岳商邱人进士
  许应逵      顾显仁武进人进士
  梁云龙琼州人进士   高 时济阳人进士
  吴道行滨州人进士   郑 麟上虞人进士
  盛 稔仪征人进士   张崇礼
  陈忠爱崇阳人进士
  定州兵备道 崇祯十二年
  陆文衡吴江人进士   谢上选云南人进士
  张 经绵州人进士
  顺广兵备道 崇祯十二年
  张秉贞桐城人进士   张有誉无锡人进士
  李呈祥隰州人进士   宋 权商邱人进士
  韩公魏黄冈人进士
  大名兵备道 正徳间设
  正徳刘文宠霸州人进士   汪 正麻城人举人
  杨守礼满城人进士   刘秉鉴安福人进士
  嘉靖王俊民蒲城人进士   胡 松绩溪人进士
  张 素云南人进士   杨 彛江津人进士
  孙 锦      汪 溱祁门人进士
  乔 瑞霍州人进士   李 冕章邱人进士
  项 乔永嘉人进士   宋 淳开化人进士
  茅 坤归安人进士   寇 阳榆次人进士
  刘尚义汾阳人进士   侯一元乐清人进士
  宋 岳馀姚人进士   徐贡元繁昌人进士
  隆庆王世贞太仓人进士   杨 兆
  张佳印      徐 炳海宁人进士
  毛汝贤嘉善人进士   陈万言南海人进士
  姜继曽胶州人进士   陈文燧临川人进士
  胡惟新馀姚人进士   张 昇阳城人进士
  穆 炜新建人进士   王毓阳绥徳人进士
  侯尧封嘉定人进士   于文熙金坛人进士
  陈 简屯留人进士
  万历沈一贯山西人进士   段猷显河南人进士
  孟学孔湖广人进士   孙成泰浙江人进士
  焦 馨章邱人进士   杨 进晋州人进士
  张应祯山西人进士   詹尔达湖广人进士
  天启王应干河南人   范中彦
  崇祯丁魁楚      卢象昇宜兴人进士
  王裕心进士    闵梦⿳䒑⿲止自匕⿱儿夂 -- 夔鹿邑人进士
  吴 鼎武定人进士   姚孙渠桐城人进士
  杨 晋蒲州人进士   韩公魏
  朱廷焕单县人进士十七年殉难
  山右兵备道 天启元年设驻山海关
  天启陶 埏云南人进士   阎鸣泰保定人进士
  邢慎言山东人进士   袁崇焕广西人进士
  刘 诏河南人进士   刘永基浙江人进士
  石维屏山东人进士   王应豸山东人进士
  崇祯张 春陜西人进士   孙 毂湖广人进士
  梁廷栋湖广人进士   王 楫山东人进士
  杨嗣昌湖广人进士   陈 瑾广西人举人
  杨于国山西人进士   李 时山西人举人
  王继谟陜西人进士   原毓宗陜西人进士
  范志完河南人进士   冯 珍陜西人贡士
  按明制直隶监司俱曰兵备道嘉靖前惟三关四镇设监军副使其后腹里诸郡亦俱有设者万历天启崇祯间増置愈多然旋置旋罢驻无定所井陉定州二道姓名俱详见前惟密云道未载今无考
  长芦盐运使
  正綂邓 仑武陵人进士
  天启严 敬公安人进士
  成化龚 敩邵武人进士   虞廷玺南郑人进士
  焦 钝叶县人进士
  景泰金 达鄞县人    樊 英临潼人进士
  弘治陶 玺绛州人进士   宗 钺宜兴人进士
  陈 伦岐山人进士   赵亮采齐河人进士
  正徳张 正平度州人进士   邢 霖襄陵人进士
  童 瑞犍为州人进士   杨 璲原武人进士
  刘 绎代州人进士   刘思贤石首人进士
  嘉靖徐金陵常山人进士   徐 问武进人进士
  东 汉华州人举人   黄希英莆田人进士
  郭五常西平人进士   宋 钺武定州人进士
  王光霁商州人进士   陈云松盱贻人官生
  郜 相泽州人举人   王 访奉化人进士
  张 定代州人举人   陈 尧南通州人进士
  方 舟婺源人进士   林汝永莆田人举人
  周 载麻城人举人   陈全之闽县人进士
  杜 栋即墨人进士   纪鸣凤榆林人进士
  隆庆张守蒙滕县人进士   方启参巴陵人举人
  杨守让长沙人官生   李 键缙云人进士
  张廷臣番禺人进士
  万历邢 邦临清州人进士   潘良贵浙江人进士
  高世雨原武人进士   许天赠黟县人进士
  李 焘河源人进士   蔡斗移蕲水人进士
  姜奇芳监利人进士   阮尚賔太和人进士
  何继高山阴人进士   瞿汝稷常熟人官生
  陈启孙馀姚人恩生   张云翼太平人进士
  韩初命掖县人举人
  天启吴从诚潜江人举人   孙凤翔阳信人举人
  崇祯杨梦熊闻喜人举人   韩应龙光化人
  顺天府尹 旧志不载今无考
  永平知府
  永乐董 翥太原人    胡伯辉东阳人
  马负图临汾人    张从道京山人
  正统李文定临海人
  景泰张 茂咸宁人    米 瓘山阴人
  天顺周 晟安阳人
  成化王 玺盩厔人进士   郑 岑慈谿人进士
  刘 杰高陵人进士   姜 琏兰溪人进士
  陈 谊徳州人进士   王 问武城人进士
  弘治吴 杰江都人进士   张 祯平度州人进士
  恵 隆钱塘人进士
  正徳何 诏山阴人进士   唐 䕫柳州人进士
  毛思义阳信人进士   王 光河南人
  郭九皋锦衣卫人进士
  嘉靖陆 俸吴县人进士   曹 怀无锡人进士
  黎 良洛阳人进士   胡体干交州人进士
  王 旒济阳人进士   刘 隅东阿人进士
  毛秉铎福清人进士   周汝范安福人进士
  孙应辰考城人进士   张 玭石州人进士
  郭 鉴高平人进士   宋大武馀姚人进士
  李 逊新建人进士   孟 官咸宁人进士
  纪公巡恩县人进士   阎光潜东平州人进士
  廖逢节固始人进士
  隆庆刘 庠钟祥人进士   席上珍南郑人进士
  万历辛应干安邱人进士   顾 褒馀姚人进士
  任 铠平定州人举人   张世烈延安人进士
  陈维城邱县人进士   马崇谦安邑人进士
  徐 凖新城人进士   曹代萧山东人进士
  程朝京休宁人进士   高邦佐襄陵人进士
  史文焕孟县人进士   刘泽深扶沟人进士
  项良梓鄞县人进士   陶 珽云南人进士
  天启药济众和顺人进士   徐廷松掖县人举人
  陈所立长乐人举人   张凤奇阳曲举人死难
  崇祯黄运昌平坝卫人举人   王四聪鱼台人进士
  雷一凤蒲州人进士   唐世熊灌阳人举人
  石声和平坝卫人举人   彭 份南昌人举人
  李在公三原人举人
  保定知府
  洪武时应祥      王 让山东人
  永乐骆 佥𣵠州人    黄 弘
  施景昭      章 复
  宋 讷      常士昌
  郭 衡      冯阙名
  周 鉴汾西人    常景先山西人
  天顺傅 霖贵溪人    张 柷长洲人进士
  陆 原      谢 蹇当涂人
  成化章 律常熟人进士   刘 观江夏人
  赵 英兰州人进士   沈 纯山阳人
  弘治吴 哲辽东人    董 朴蔴城人进士
  董 杰泾县人进士   秦 昻蒲州人进士
  正徳张 翀泰兴人进士   蒋 曙全州人进士
  舒 晟安仁人进士   秦 伟三原人进士
  胡文璧莱阳人
  嘉靖张元电资县人进士   王 光阳武人进士
  常 在榆杜人进士   赵 福
  屠 侨鄞县人进士   徐 嵩泰州人进士
  闫 溥兴平人进士   汪 坚旌徳人进士
  陈 輖历城人进士   张 标夀光人进士
  王三省朝邑人进士   周祖尧东平人进士
  邢 址当涂人进士   余 鍧徳兴人进士
  吴 岳汶上人进士   路可由曺县人进士
  萧体元新野人进士   赵 忻盩厔人进士
  陈善治巴县人进士   康迪吉章邱人进士
  王性善忻州人进士   严 清云南人进士
  沈应干五河人进士   张烈文江南人进士
  隆庆贾 淇嵩县人进士   章时鸾青阳人举人
  刘 泮泰和人进士   贾仁元万全人进士
  万历张振先钱塘人进士   王象乾山东人进士
  查志隆浙江人    顾显仁武进人
  李 楠崞县人    黄 䇿咸宁人
  杜 潜      汪 治光州人
  赵光远冠县人    王国祯安邑人
  王述古禹州人    武文达交城人
  张养心商州人    丁自劝诸城人
  王名登溧水人    李廷㯽澄海人
  天启唐 焕益都人    祝万龄金谿人
  魏尚贤郑州人    史躬盛乌程人
  方一藻歙县人
  崇祯李晋征章邱人    高斗光嘉祥人
  赵 琦宁州人    刘在朝监利人
  黄师䕫福宁人    王士章河西人
  王梦鼎常熟人    南洙源濮州人
  何 复平度州人未任殉国难
  河间知府
  洪武偰 斯溧阳人    张 仁
  永乐崔 衍胶州人    王 泽汝宁人
  李 濬襄垣人进士
  宣徳姜 涛忻州人举人   许 侃临邑人进士
  廖 谟太和人举人
  景泰王 俭铜梁人    贾 忠崞县人
  顾 佐临淮人进士   谢 文金州人
  施 槃黄岩人进士   陈 珂杭州人进士
  史 鉴苏州人进士   庄 襗武进人进士
  常 在      张 羽南郑人进士
  嘉靖牛天麟聊城人进士   徐景高辽东人进士
  喻茂坚荣昌人进士   胡体干交城人进士
  徐 嵩泰州人进士   袁轩冕章邱人进士
  郜 相泽州人举人   项 乔永嘉人进士
  徐 泮固始人进士   丁以忠新建人进士
  徐文亨辽东人进士   尹 耕孝义人进士
  董 䇿长沙人进士   陈大宾江陵人进士
  宋 岳馀姚人进士   张九功沁州人进士
  葛 慈江陵人进士   陈所学海盐人进士
  朱 裳温县人进士
  隆庆丁 诚安邑人进士   马三乐阳信人进士
  纪五常胶州人进士   王继祖咸宁人进士
  燕好爵翼城人进士
  万历张问明猗氏人进士   钱 楷冠县人进士
  杜 潜高唐人进士   王之仕邹平人进士
  刘敏宽安邑人进士   陈邦科高安人进士
  叶 炜宣城人进士   马 伟长兴人进士
  李维翰睢州人进士   陈鸣春定远人进士
  杜应芳黄冈人进士   柯 㫤莆田人进士
  徐道登河南人进士
  天启廉 第固城人进士   应朝王浙江人进士
  王建泰山东人进士
  崇祯王逢元河南人进士   石文器泸溪人
  邱民仰陜西人进士   胡之竑无锡人进士
  曹三用无锡人进士   亓之伟莱芜人进士
  颜𦙍绍山东人进士   方文耀福建人进士
  正定知府
  洪武孙克义      郭 勉
  吕 震临潼人
  永乐宋 宾陜西人
  宣徳张忠广
  正綂刘 泽
  成化金 瓒      韩 文
  弘治张 玟陜西人    熊 达南昌人
  正徳彭 泽兰州人    彭 杰
  胡宗道扶风人    杨 仪陜西人
  李 璞山东人    陆 芸云南人
  张叔安内江人    朱 鉴右卫人
  王 腾洛阳人
  嘉靖孙孟和山东人    喻茂坚四川人
  曹 嘉河南人    胡效才直隶人以下无考
  顺徳知府
  宣徳张 时给事中任
  正统富 敬松江人
  景泰张 鹤三原人
  天顺张 浩济宁人
  成化黎允明京山人    郑 勤浙江人
  林 恭宝鸡人    张 继凤翔人
  正徳赵 鉴夀光人    张 溥御史任
  舒 晟御史任    彭 杰吉水人进士
  李春芳海阳人进士   王 崧临清人进士
  王 言陜西人进士
  嘉靖罗 玉南充人进士   于 桂前卫人进士
  李春芳见前嘉靖九年再任  陈伯安黄陂人进士
  魏 珽合肥人进士   孙 锦宿州人进士
  张元孝汝阳人进士   高 迁江都人进士
  王朝贤太康人进士   萧体元新野人进士
  张 诏济阳人进士   李攀龙历城人进士
  任民望临汾人进士   刘应节潍县人进士
  董 遂嵩县人进士   徐衍祚均州人进士
  隆庆费尧年铅山人进士   马 善汝宁人进士
  邓楚望麻城人进士
  万历顾 绶吴县人进士   李邦佐陈留人进士
  杨邦宪巴陵人进士   王守诚嵩县人进士
  王延庭滨州人举人   王 键金坛人进士
  樊东谟蒲城人进士   秦邻晋渭南人进士
  陈载春历城人进士   张大孝新化人进士
  陈 英晋江人进士   潘 文山西人进士
  周泰畤金坛人进士   陈 基同安人进士
  王元功歙县人进士   庄毓庆恵安人进士
  天启王顺行许县人进士   胡维霖新昌人进士
  沈中美嘉兴人进士   金之俊嘉兴人进士
  崇祯金昌祚铜梁人进士   徐𦙍昇上虞人进士
  汤一湛芜湖人进士   杨本鍼濮州人进士
  于 颖金坛人进士   汪国䇿六合人进士
  胡允敬内江人进士   吉孔嘉洋县举人殉难
  朱彛櫆朔州人
  广平知府
  洪武陈汝楫      马 諠大同人
  永乐杨 浩荆州人进士   于 彬武城人
  宣徳张 斌温县人进士   吉戴中岳阳人监生
  正綂张 鲁邹平人进士   张 顺钱塘人进士
  张 璿霍州人监生
  景泰秦 应东平人举人   梁 安东平人举人
  柴 旺磁州人
  天顺刘 彛安福人进士   赵 黼内乡人监生
  成化熊 怀丰城人进士   秦民悦舒城人进士
  李 进曲沃人进士   王 衡稷山人进士
  弘治言 芳邹平人进士   卢 瑀勤县人进士
  白思明平定人进士   赵仲辉闻喜人进士
  陈 钦上元人进士   纪 杰磁州人
  正徳彭 𤇍      张维新腾骧卫人进士
  陈 威临川人进士   张 潜岷州人进士
  华 津无锡人进士   张 羽南郑人进士
  何 棠大兴人进士
  嘉靖吴守中河内人进士   蒋 彬全州人进士
  高汝行太原人进士   李腾霄孟县人进士
  王 衮进士    侯 问长洲人进士
  陈 爼封邱人进士   唐 曜富顺人进士
  翁 相钱塘人进士   卢 璘馀姚人进士
  张 达馀姚人进士   郭 中祥符人进士
  瞿 晟黄梅人进士   桞希玭庐江人进士
  崔大徳长治人进士   江一麟楘源人进士
  隆庆贺 贲灵宝人进士   赵 奋闵县人进士
  万历薛 钥代州人进士   贾应璧无锡人进士
  蒋以忠常熟人进士   张 第茌平人进士
  乔因羽进士    陈 简屯留人进士
  卢 浮无为人进士   郑国俊解州人进士
  陈公相漳浦人进士   刘芳誉陈留人进士
  陈 宁历城人进士   张聫魁富顺人进士
  南居益渭南人进士   张和中滨州人进士
  焦源清三原人进士
  天启张大猷黄陂人进士   祝万龄咸宁人进士
  唐际盛      刘弘宇泰州人进士
  崇祯寇 慎同官人进士   石声谐城固人进士
  刘养粹固始人进士   阎 暖河南人进士
  程世昌光山人进士   欧阳圭生庐陵人进士
  韩 垍蒲州人举人
  大名知府
  洪武桞 申汉中人    傅天锡颖川人力田
  王景春费县人贤良
  永乐倪大兴      顾 鼐
  夏 忠睢州人
  正綂李 辂安邑人    张 福
  天顺王 正夏县人进士   王 巍山西人
  赵 玉宁夏人举人
  成化熊 祥资县人    张 琏河东人
  沈 浩金台人进士   李 瓒临汾人进士
  弘治韩 福西安人进士
  正徳石 禄濮州人进士   罗 璋历城人进士
  赵继爵同州人进士   赵 铎曲沃人进士
  马 卿林县人进士   金 贤江宁人进士
  路 直洛阳人进士   任 忠登州人进士
  嘉靖王 言弘农人进士   乐 䕶临川人进士
  叶 浦龙泉人进士   端廷赦当涂人
  胡效才      石迁高恩县人进士
  高 金石州人    陈 锭江陵人
  张 谦慈谿人进士   张 瀚仁和人进士
  顾玉柱常熟人    李遇元云南人进士
  王太平安邱人    王泽春漳浦人进士
  郑 真济宁人进士   姚汝循永康人进士
  郑 旻掲阳人进士   史 官山西人进士
  王叔㫤永嘉人进士   匡 铎赣榆人进士
  桂天祥临川人进士
  万历王嘉賔山东人进士   赵慎修胶州人进士
  蒋 科泰州人进士   陈 简
  尹应元江西人进士   王 价孟津人进士
  涂时相江西人进士   刘廷谟宁羌人进士
  陈公相      罗应斗慈谿人进士
  孙承奉平湖人进士   王守正沂州人进士
  陈 瑛晋江人进士   翟师雍山西人进士
  赵良相衡阳人进士   陶 珽云南人进士
  陈所行山西人进士   钱士晋嘉善人进士
  天启赵 琦云南人进士   唐 焕益都人进士
  白荫贤四川人进士   王振熙福清人进士
  崇祯卢象昇宜兴人进士   崔源之河南人进士
  马之陞陜西人进士   高凤翔金坛人进士
  吴士讲合肥人进士   易震吉上元人进士
  章兆登慈谿人进士   朱廷焕单县人进士陞大名道殉难张文灿金乡人进士



  畿辅通志卷五十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六十
  职官
  本朝
  总督部院
  顺治五年设总督直隶山东河南军务都御史于大名府十六年改三省总督为直隶巡抚仍驻大名十七年巡抚移驻正定提督刘良佐驻大名督抚旧署十八年提督移驻河间府设直隶总督于大名康熙四年裁直隶总督复设三省总督驻大名府八年裁三省总督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府五十四年直隶巡抚加总督衔仍管巡抚事六十年巡抚罢加总督衔
  今上雍正二年陞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仍驻保定府巡
  抚不复设
  张存仁奉天人顺治七年 马光辉顺天人顺治八年
  李荫祖奉天人顺治十一年 张元锡保定人顺治十四年苗 澄任县人顺治十八年 朱昌祚奉天人康熙四年
  白秉真奉天人康熙八年任是年裁总李维钧浙江秀水人岁贡雍正二年由直隶
  督缺设巡抚自   巡抚正定移驻保定   升任

  蔡 珽奉天人进士雍正三年以吏部李 绂江西临川人进士雍正三年由广西
  尚书       巡抚署理       升任

  宜兆熊奉天人雍正四年以兵部尚书刘师恕江南宝应人进士雍正四年以礼部
  署理晋吏     侍郎部尚书      协理

  何世璂山东新城人进士雍正六年杨 鲲山西宁武人荫生雍正七年由古北
  吏部侍      口提督郎署理      署理

  唐执玉江南武进人进士雍正七年刘于义江南武进人进士雍正九年以刑部
  左都御史署理   尚书晋兵部尚书    署理

  李 卫江南徐州人贡监雍正十年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浙江总督署
  理本年九月实授
  顺天巡抚 顺治初仍设驻遵化康熙初裁
  宋 权河南商邱人顺治元年 桞东寅四川人进士顺治三年耿 焞奉天人贡生   杨兴国奉天人贡生
  王来用奉天人顺治十年  董天机奉天人顺治十一年祖重光奉天人顺治十四年 韩世琦奉天人顺治十八年
  宣府巡抚 顺治初仍设八年裁并顺天巡抚李 鉴顺治二年   冯圣兆束鹿人举人顺治七年
  保定巡抚 顺治初驻正定康熙八年移驻保定
  沈文奎奉天人    郝 晋山东栖霞人
  于清廉辽阳人贡生   潘朝选奉天人
  祖重光奉天人    韩世琦奉天人
  王登聫奉天人    甘文焜奉天人
  金世徳奉天人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康熙十九年格尔古徳满洲人康熙二十一年阿哈达满洲人康熙二十三年崔 澄奉天人康熙二十四年 于成龙奉天人荫生康熙二十五年郭世隆奉天人康熙二十九年 沈朝聘奉天人康熙三十四年于成龙奉天人康熙三十七年再任李光地安溪人进士康熙三十七年
  赵宏爕宁夏人监生康熙四十四年赵之垣宁夏人贡生康熙六十一年以佥都
  河南巡抚调    御史任加总督衔    署理

  李维钧嘉兴人雍正元年任陞总督
  直隶总河部院 雍正八年设驻札天津府
  刘于义江南武进人进士雍正九年沈廷正奉天人监生雍正九年徐湛恩奉天人进士雍正九年协任王朝恩奉天人监生雍正十年顾 琮满洲人雍正十一年 定 柱满洲人雍正十一年协任
  提督学政监察御史 前朝旧志不载今无考曺 溶浙江人进士   张鸣骏福建人进士
  王昌印山东人进士   朱鼎延山东人进士
  宗敦一四川人进士
  提督学政翰林院 顺治十年后俱差翰林官程芳朝江南人进士   姜元衡山东人进士
  熊伯龙湖广人进士以上俱顺治年任汪炼南湖广人进士
  萧维豫山东人进士   胡简敬江南人进士
  蒋 超江南人进士   王泽宏湖广人进士
  吴国对江南人进士   吴珂鸣江南人进士
  董 讷山东人进士   李应荐山东人进士
  顾 藻江南人进士   朱 阜浙江人进士
  李光地福建人进士   杨大鹤江南人进士
  杨名时江南人进士   梅之珩江西人进士
  戴 绂浙江人进士   周起渭贵州人进士
  李凤翥江西人进士   陈 璋江南人进士
  查嗣瑮浙江人进士   张逸少江南人进士
  吴士玉江南人进士   陈世倌浙江人进士以上俱康熙年任吴 襄江南人进士雍正元年 孙嘉淦山西人进士雍正五年杨超曽湖广人进士雍正七年 吴应棻归安人进士雍正九年
  顺天府尹 康熙三十年以前册籍无考
  宋文运南宫人进士康熙年任 刘元慧正定人进士康熙年任甘国枢奉天人康熙三十九年 钱晋锡太仓人进士康熙四十一年汪晋徴休宁人进士康熙四十三年祖允图奉天人康熙四十四年施世纶晋江人康熙四十五年 屠 沂孝感人进士康熙四十九年王 懿胶州人进士康熙五十三年余正徤古田人进士康熙五十五年俞化鹏寿州人进士康熙五十六年陈守创江西人进士康熙六十一年张坦麟湖广人进士雍正元年 张令璜东阿人进士雍正二年刘于义武进人进士雍正四年 申大成扬州人雍正六年
  谢王宠陜西人进士雍正六年 史贻直溧阳人进士雍正七年署理孙嘉淦山西人进士雍正八年 焦祈年山东人进士雍正十年陈世倕海宁人进士雍正十二年
  霸州等处营田观察使雍正九年设加佥都御史衔
  顾 琮满洲人雍正九年  陈时夏云南人进士雍正十一年
  丰润等处营田观察使雍正九年设加佥都御史衔
  陈 仪文安人进士雍正九年
  巡察顺天永平宣化等处监察御史雍正四年设满汉各一员苗 寿满洲人雍正五年  陶正中江南金匮人进士雍正五年巴 图满洲人雍正七年  龚健飏湖广人进士雍正七年鄂 昌满洲人雍正七年  徐 𣏌钱塘人进士雍正七年海 明满洲人兵科给事雍正八年窦启瑛奉天人进士雍正九年黄 佑江西人进士雍正十年 奚得慎满洲人雍正十一年吉 良满洲人雍正十二年 吴龙应武进人进士雍正十二年
  巡察保定正定河间等处监察御史雍正四年设满汉各一员杨 保满洲人雍正五年  王 羾太仓人举人雍正五年戴永椿浙江人进士雍正五年 章 格满洲人雍正七年
  姚之骃浙江人进士雍正七年 杨 安满洲人雍正八年
  赫硕色满洲人雍正九年  林天木广东人进士雍正九年查 拉满洲人雍正十年  凌 燽定远人进士雍正十年恒 文满洲人雍正十一年 张 𨱆华亭人进士雍正十一年明 徳满洲人雍正十二年 闫纮玺宣化人岁贡雍正十二年
  巡察顺徳广平大名等处监察御史雍正四年设满汉各一员关 住满洲人雍正五年  程仁圻贵州人进士雍正五年莫礼博满洲人雍正六年  索 琳满洲人雍正七年
  邵 基浙江人进士雍正七年 陈远臻江南人进士雍正八年礼 山满洲人雍正九年  李学裕河南人进士雍正九年帅念祖江西人进士雍正十一年白起图满洲人雍正十二年毕 谊休宁人进士雍正十二年
  巡视长芦盐课御史 顺治初仍设驻天津府
  吴邦臣      柯士芳
  金志远      王世功
  张中元      杨 义洪洞人进士
  王秉干      牟云龙
  祖永杰      马腾陞
  田六善阳城人进士   冯 班江南人
  张冲翼富平人举人以上俱顺治年任高而明
  张吉午奉天人    贾宏祚韩城人进士
  李粹然山西人进士   孙锡龄山西人进士
  甯国珍浙江人进士   孟弋尔代奉天人
  李 棠广西人    罗 璧满洲人
  戎上徳浙江人进士   吴 赛满洲人
  余 缙浙江人进士   花 尚满洲人
  谢兆昌浙江人进士   哲 备满洲人
  拉 自满洲人    凯音布满洲人
  贺尔浑满洲人    吕朝润奉天人
  迈 色满洲人    刘安国
  伊拉哈满洲人    洪之杰湖广人进士
  房廷正陜西人进士   喇 占满洲人
  戴 通满洲人    蒋鸣梧浙江人举人
  任 玥山东人进士   严曽榘归安人进士
  布尔海满洲人    王承祐贵州人进士
  江 蘩汉阳人㧞贡   顾 镡浙江人进士
  阿尔赛满洲人    顾 素满洲人
  余泰来浙江人进士   色尔里满洲人
  周士皇湖广人进士   刘 柱满洲人
  赫雅图满洲人    张泰交阳城人
  陈齐永浙江人进士   刘 灏泾阳人进士
  赫 寿满洲人    陈嘉绩陜西人举人
  鄂 岱满洲人    常 绶满洲人
  迈 色满洲人    讷音布满洲人
  桑 格满洲人    齐 什满洲人
  温达理满洲人    常 保满洲人
  穆哈连满洲人    倪 满满洲人
  希 禄满洲人    杨 保满洲人
  田文镜奉天人    谈尚贤奉天人
  连肖先奉天人举人   殷达礼满洲人
  莫尔洪满洲人    孙 塔满洲人以上俱康熙年任莽鹄立满洲人雍正元年  郑禅宝满洲人雍正五年
  齐士齐满洲人雍正八年  鄂 礼满洲人雍正十年
  三 保满洲人雍正十二年
  天津水师都统 雍正四年设驻天津府
  鄂 齐满洲人雍正五年  衮 泰满洲人雍正六年
  拉 锡满洲人雍正七年  阿 鲁满洲人雍正八年
  迈 禄满洲人雍正十二年
  提督直隶总兵官 康熙三十年设驻古北口蔡 元福建人康熙三十年 王廷彪福建人康熙三十一年何应元福建人康熙三十三年 马进良陕西人康熙三十四年杨 铸江南人康熙五十三年 保 柱满洲人康熙五十四年董象纬奉天人康熙五十九年 何祥书奉天人雍正元年
  宋可进陕西人雍正四年  郭成功陕西人雍正四年
  杨 鲲山西人雍正五年  魏经国奉天人雍正七年
  范时捷奉天人雍正八年  路振扬陕西人雍正八年
  马兰镇总兵官 康熙二年设副将一员驻马兰镇雍正元年升为总兵官
  范时绎奉天人雍正元年  董象纬奉天人雍正四年
  特 恒满洲人雍正四年  傅为宿河南人雍正七年
  石文焯奉天人雍正九年署理
  天津镇总兵官 顺治初仍设驻天津府
  娄 亮天津人明指挥顺治元年苏屏翰顺天人武进士顺治四年梁 武奉天人顺治七年  管效忠奉天人顺治八年
  甘应祥奉天人顺治九年  克 徳满洲人顺治十五年修辅圣奉天人康熙五年  徐治都奉天人康熙七年
  田进学陕西人康熙九年  赵良栋陕西人康熙十二年陈 竒陕西人康熙十五年 刘国轩福建人康熙二十三年李镇鼎陕西武进士康熙三十二年岳昇龙陕西人康熙三十四年潘育龙陕西人康熙三十五年 蓝 理福建人康熙四十年师懿徳陕西人康熙四十五年 杜呈泗陕西人康熙四十八年马见龙陕西武进士康熙五十四年魏经国奉天人康熙五十八年袁立相宣化人武进士雍正元年韩良辅四川人武会元雍正元年徐仁杰奉天人雍正元年  赵国瑛奉天人雍正四年
  岳超龙陕西人雍正六年  张三让陕西人雍正六年署理杨 让江南人武进士雍正七年署理管承泽奉天人副都统雍正七年署理补 熙奉天人副都统雍正九年署理孙承恩奉天人雍正十年
  鄂 礼满洲人雍正十一年署理 林祖成福建人武进士雍正十二年署埋
  正定镇总兵官 驻正定府康熙二十七年改游击三十二年改副将雍正四年复改为总兵官鲁国男山东人顺治四年  崔世禄奉天人顺治十一年张和善奉天人康熙十二年 何 傅福建福清人康熙十五年石文炳奉天人世袭伯康熙十七年周 球江南滁州人康熙二十一年王秉耀福建福清人康熙二十二年赵宏灿宁夏人康熙二十五年张起鹏陕西宁夏人雍正四年 杨 鲲陕西人雍正四年
  张起鹏陜西宁夏人雍正五年再任魏 麟山西大同人雍正六年蔡永文奉天人雍正七年署理
  宣化镇总兵官 顺治初仍设驻宣化府
  王应晖左卫人顺治元年  胡 璋河南汝宁人顺治二年刚阿太奉天人顺治六年  佟学文奉天人顺治十一年刘永享陕西人顺治十六年 拜音达礼奉天人康熙九年阎可权奉天人康熙十三年 蓝 理福建人康熙二十六年许 盛福建人康熙三十四年 白 斌沧州人康熙三十五年尚 宣陕西人康熙三十四年 康 泰陕西人康熙四十四年司九经陕西人康熙五十一年 张自成山西人康熙五十六年许国柱奉天人雍正元年  黄廷桂奉天人雍正三年
  李如柏陕西人雍正五年  高宏棨奉天人雍正九年
  补 熙奉天人雍正十年署理 朱 震奉天人雍正十二年署理
  布政使 本直隶守道雍正二年改为布政使罗 密满洲人荫生雍正二年 徳 明满洲人雍正三年
  张 适江南丹徒人监生雍正四年杨 绍湖广武陵人进士雍正六年王 謩江南太仓人进士雍正七年
  按察使 本直隶巡道雍正二年改为按察使浦文焯浙江嘉善人进士雍正二年张廷栋奉天人官学生雍正三年魏定国江西广昌人进士雍正四年张 灿陕西绥徳人进士雍正四年姜颕新江南如皋人进士雍正七年窦启瑛奉天人进士雍正十年多 纶满洲人雍正十二年
  营田观察使 雍正五年设加按察使衔今裁黄世发贵州人举人雍正五年
  总理钱谷守道 康熙八年设驻保定府
  丁思孔奉天人进士康熙八年 董秉忠奉天人贡生康熙十四年李 玠奉天人进士康熙二十一年朱宏祚山东人举人康熙二十四年董世琦奉天人岁贡康熙二十七年刘殿衡奉天人荫生康熙二十八年任 玑泾阳人进士康熙二十九年邵嗣尧猗氏人进士康熙三十年刘 暟大兴人例监康熙三十三年沈朝聘奉天人康熙三十三年于 凖永宁人荫生康熙三十四年高必宏奉天人监生康熙三十七年宜思恭奉天人荫生康熙四十二年金世扬奉天人荫生康熙四十三年李毓柱奉天人荫生康熙四十七年祁国祚泾阳人岁贡康熙四十九年宋 起商邱人岁贡康熙四十二年李维钧嘉兴人岁贡康熙五十三年桑成鼎沛县人监生雍正元年
  总理刑名驿传巡道 康熙八年设驻保定府
  董秉忠奉天人    宋之铉浙江人贡生
  吴元莱江南人贡生   赵宏爕宁夏人监生康熙三十七年刘徳芳奉天人康熙三十八年 梁世勲延安人荫生康熙四十二年李毓柱奉天人荫生康熙四十二年叶九思奉天人康熙四十四年李成龙奉天人荫生康熙四十八年张圣弼奉天人康熙五十四年徐 烱昆山人进士康熙五十四年杨名时江阴人进士康熙五十六年朱 纲高唐州岁贡康熙五十八年宋师曽崇明人副榜雍正元年法 闵满洲人雍正元年  常徳寿满洲人雍正元年
  霸州兵备道 顺治初设驻霸州康熙元年以易州道来并改为霸易道移驻蠡县七年改并昌平道刘芳久贵州人举人   李日芃奉天人
  张儒秀奉天人    刘有道奉天人
  林起凤奉天人    于变龙奉天人
  张 锦山西人贡士   范 周江南人进士
  赵维翰江南人进士   朱国治辽东人
  傅梦吁辽东人以上俱顺治年任 安世鼎东宁人贡生顺治十七年张 汧高平人进士   董秉忠奉天人康熙年改任巡道
  昌平兵备道 顺治初设驻昌平州康熙七年裁并霸易道
  孟良印      金 柱奉天人
  陈维新奉天人    张 斌奉天人
  元发祥      张自昌浙江人
  石在阊      戴圣聪山东人贡生
  吴 慎      耿继先奉天人荫生
  沈志礼      黄性震福建人贡生
  密云兵备道 顺治初设驻密云县七年裁并通州道
  萧时彦奉天人    方大猷湖广人进士
  衣惟孝山东人进士   李映昌奉天人以上俱顺治年任
  通州兵 道 顺治初设驻通州七年以密云道来并改为通密兵偹道十四年以蓟州道来并改为通蓟兵备道康熙八年以永平道来并改为通永道蒋三捷奉天人贡生   李廷梅奉天人
  武以宁奉天人    刘应锡奉天人
  李印昌奉天人    王惟屏山西人
  刘馀慧江南人官生   赵印翰江南人进士
  杜 漺山东人进士   武攀龙奉天人
  蔡祖庚江南人进士   相有度山东人进士
  蒋龙光江南人进士以上顺治年任沈 荃江南人进士
  丁思孔奉天人进士以上康熙年任
  蓟州兵备道 顺治初设驻蓟州十四年裁并通密道
  李永昌奉天人    孙率礼山西人
  徐 为奉天人贡士   孙茂兰奉天人贡士
  李中梧奉天人贡士   刘应锡奉天人贡士
  马登科奉天人贡士   薛承伟河南人进士以上俱顺治年任
  永平兵备道 顺治初设驻永平府康熙八年裁并通蓟道
  李丕著曲沃人进士   宋 琬山东人进士
  孙宗彛江南人进士   石镇国黄梅人进士
  陈宏业奉天人生员   毕元彩奉天人生员
  王廷賔锦州人生员   赵印翰兴化人进士
  张云龙奉天人贡士以上俱顺治年任钱世清钱塘举人康熙四年
  易州兵偹道 顺治初设驻易州康熙元年裁并霸州道
  黄图安山东人进士   武延祚奉天人
  李印昌奉天人    张羽伟㐮阳人生员
  周日宣奉天人    许可用奉天人贡生
  吴允昇奉天人    李 茂奉天人贡生
  韩 玙沁水进士顺治十六年任后裁
  蠡县兵备道 顺治初设七年裁
  向列星四川人举人   王来用奉天人举人
  于清廉奉天人生员   徐效竒奉天人生员
  戢民瞻广东人生员   姬 珉西安人官生顺治六年
  河间兵备道 顺治初设康熙元年
  王维新奉天人    秦嘉兆奉天人
  井陉兵备道 顺治初设康熙四十二年
  邱茂华代州人举人   刘士竑淮安人进士
  原毓宗满城人进士   陈洪谟奉天人
  张肇昇泽州人贡士   法若贞胶州人贡士
  焦 勤陕西人举人   杨蕃生怀庆人进士
  蔡昌登福建人    羊 琦汝阳人进士
  定州兵备道 顺治初设六年裁
  李固本陕西人举人   陈 燝孟津人举人
  刘兴汉奉天人
  顺广兵备道 顺治初设六年裁
  甘文煃奉天人贡生   齐国重奉天人
  高登庸奉天人    陈宏谟奉天人
  山石兵备道 顺治初设十年裁
  杨云鹤彭县人进士顺治元年 吕逢春奉天人顺治二年
  杨茂魁奉天人顺治五年
  霸昌道 本霸易昌平二道康熙七年改并为霸昌道驻昌平州辖顺天府属大兴宛平霸州保定文安大城涿州房山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昌平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十九州县卫雍正四年通永道改为河道兼辖通蓟等九州县所十一年复归通永道辖霸昌道今辖大宛等十九州县卫直隶承徳一州仍驻昌平州
  耿继先奉天人荫生康熙年任 郎廷栋奉天人康熙三十九年祁国祚泾阳人岁贡康熙五十一年赵宏揆年天人监生康熙五十六年高 矿奉天人康熙六十一年 黄之孝南通州人岁贡雍正元年汤之旭睢州人进士雍正元年 卞之𬬭奉天人监生雍正二年温 仪三原人进士雍正四年 高 淳朔州人岁贡雍正四年王永吉故城人岁贡雍正六年 张庆曽安邑人岁贡雍正七年李如梓曺县人岁贡雍正七年 甘汝来奉新人进士雍正九年戴 纶江夏人监生雍正九年 吴士端长洲人岁贡雍正十一年孙 鲁阳武人监生雍正十二年
  通永道 本通蓟兵备道驻通州辖顺天府属通州三河武清宝坻蓟州遵化丰润玉田梁城等九州县所康熙八年改通永道兼辖永平一府雍正四年改通永河道总理永定河一局増局员共八员北运河同知一员北运河通判一员武清县耍儿渡县丞一员东阳村主簿一员蓟州州判一员滦州州判一员玉田县县丞一员丰润县主簿一员十一年复为通永道仍辖通州三河武清宝坻蓟州遵化宁河等七州县永平一府兼管河务仍驻通州
  钱世清钱塘人举人康熙八年改任崔谊之山东人进士康熙年任龚佳育浙江人康熙年任  霍 炳山东人进士康熙十六年宋 荦商邱人官生康熙二十二年孟 卜夏邑人举人康熙二十六年沈志达奉天人荫生康熙三十年祝兆熊奉天人荫生康熙三十八年李 锡奉天人荫生康熙三十九年王用霖奉天人荫生康熙四十四年白为玑奉天人监生康熙四十五年张连登咸阳人贡士康熙五十年张朝宗浙江人康熙五十二年 张圣弼奉天人康熙五十二年张道源江南人康熙五十四年 徐 烱昆山人康熙五十四年高 矿奉天人康熙五十五年 张安世奉天人康熙五十五年李继谟奉天人康熙五十九年 姜颕新如皋人进士雍正六年徳希寿满洲人雍正七年
  清河道 本大名道雍正四年改设清河道移驻保定府管理苑家口以西各淀及畿南诸河増设局员霸州清河吏目一员十一年改辖保正二府直隶五州兼管河务仍驻保定府
  赵国麟泰安人进士雍正四年 王 纮胶州人进士雍正四年胡 瀛四川人进士雍正八年 宋韦金商邱人举人雍正九年彭人瑛安邑人进士雍正十一年
  天津道 本天津兵备道顺治初设康熙八年不称兵备雍正四年改为天津河道驻天津府总理南运河一局兼管子牙苑家淀河等处驻札天津府増设局员共二员天津县县丞一员青县主簿一员子牙河主簿一员十一年复为天津道辖河间天津二府兼管河务仍驻天津府
  孙肇兴莘县人进士   李正修河南人进士
  刘武元奉天人    陈洪谟奉天人贡士
  王化隆奉天人    徐永顺奉天人
  李呈祥隰州人举人   梁应元奉天人
  张道湜沁水人    李嵩阳封邱人举人
  杨廷锦江南人进士以上俱顺治年任毛寿登公安人抜贡
  薛柱斗陕西延安府人贡生康熙九年胡应麟山西文水县人荫生康熙十五年李 玠正白旗人进士由庶吉士康熙十九年韩庭色山东人进士由工科给事康熙二十一年朱宏祚山东人举人康熙二十四年佟有年汉军岁贡康熙二十五年石天枢陜西富平人举人康熙二十五年 朱士杰镶白旗人荫生康熙二十八年王 辅镶蓝旗人廪监生康熙三十四年 赵宏爕陕西延安府人康熙三十四年范时崇沈阳人由难荫 生康熙十六年赵宏爕康熙四十年再任蒋陈锡江南常熟县人进 士康熙四十一年李发甲云南澂江县人举人康熙四十四年吴存礼正黄旗人监生 康熙四十八年刘 棨山东青州府人进士康熙四十九年王光奭河南开封府人贡 生康熙五十三年朱 纲山东东昌府人贡生康熙五十三年谢赐履广西全州人举人康熙五十九年年 裕镶白旗人贡生雍正三年由口北道调任柯乔年河南固始县人进士雍正三年叶 前湖广黄冈县人举人雍正四年姜颕新如皋人进士雍正五年 徳希寿正红旗人监生雍正七年王广益金坛人廪贡雍正七年 张坦熊汉阳人举人雍正十一年
  大名兵备道 顺治初设驻札大名府辖顺徳广平大名三府康熙八年不称兵备道雍正四年改为清河道移驻于保定府十一年复设兵备道仍辖顺徳广平大名三府兼管河务仍驻大名府杨毓楫云南人举人   齐国儒奉天人举人
  于变龙奉天人    李维桓奉天人贡士
  史记功奉天人贡士   程之濬山西人官生
  晋淑轼山西人进士   王 度山东人贡士
  许熙宇江南人进士   耿 介河南人进士
  秦仁管江南人进士   锺 谔山东人进士
  孔印樾顺天人进士   潘士晋江南人进士
  范永茂奉天人贡士   梁 忠奉天人
  王曰曽溧阳人进士康熙二十六年杨懋纶奉天人荫生康熙二十七年陈世安海寕人举人康熙二十八年杨懋绪奉天人荫生康熙三十四年卞三公奉天人官生康熙三十六年年希尧奉天人监生康熙五十年李育徳奉天人监生康熙五十年陈志源会稽人贡生康熙五十六年赵国麟泰安人进士雍正二年 宋韦金商邱人举人雍正十一年
  口北道 顺治初设十五年裁康熙间复设分守口北道整饬宣化等处驻宣化府
  潘超先奉天人    方端士江南人进士
  俞 铎江南人进士   赵之麟奉天人
  袁州佐山东人进士   徐元珙江南人进士
  祖泽远奉天人以上顺治年任 李如桂直隶人举人康熙十七年杨维乔宁海州人康熙十九年 岳登科山海卫㧞贡康熙二十一年卢崇魁奉天人康熙二十二年 孔兴洪康熙二十四年
  王 隲山东人康熙二十五年 祖文明奉天人康熙二十六年杨 霖江西人进士康熙二十六年董景祚奉天人康熙二十七年
  常名扬奉天人    周士贤奉天人荫生康熙三十六年李发甲云南人举人康熙四十三年李 钖奉天人康熙四十五年董宏毅奉天人康熙四十六年 高荫爵奉天人康熙四十八年徐 炯昆山人进士康熙五十一年江鼎金荆门人进士康熙五十四年董思凝平原人进士康熙六十一年范宏偲奉天人贡生雍正二年许 容归徳人举人雍正二年 年 裕奉天人副榜雍正三年岳 濬陕西人荫生雍正三年 王 棠诸城人举人雍正五年白 石奉天人官生雍正十一年汤豫诚仪封人进士雍正十二年谷 确滦州人贡生雍正十二年
  永定河道 康熙三十七年设浑河南北岸分司各一员雍正元年罢南岸分司命北岸分司兼理雍正四年升为永定河道縂理浑河増设局员涿州霸州州判二员宛平良乡固安永清武清东安县丞七员宛平良乡固安永清武清东安主簿六员涿州永定河吏目二员共一十六员驻固安县石 柱满洲人雍正六年  定 柱满洲人雍正八年
  八 十满洲人雍正十一年 博恩岱满洲人雍正十二年
  长芦盐运使 顺治初仍设驻天津府
  康万民直隶人    夏 寅奉天人
  柯汝楧奉天人    杨天祥奉天人
  袁仲魁奉天人    赵秉枢临清州人进士
  徐来麟奉天人    金兆干陕西人
  涂国泰奉天人    翁长庸苏州人进士
  卢 纮蕲州人进士以上俱顺治年任周卜世奉天人
  李兴元奉天人    迟日豫奉天人贡生
  班 琏奉天人贡生   秦 𨱆长洲人探花
  杨 霖奉天人贡生   任 玑泾阳人进士
  郎廷极奉天人监生   李法祖奉天人荫生
  靳 襄奉天人监生   张国卿奉天人监生
  董宏祚奉天人    王清顾奉天人副榜
  马世永奉天人荫生   孔兴琏曲阜人举人
  宋师曽崇明人副贡   段如蕙河阳人拔贡以上俱康熙年任葛斗南单县人进士雍正三年 张 璨湘潭人举人雍正三年陈时夏云南人进士雍正四年 赵国麟泰安人进士雍正四年蒋 澍常熟人岁贡雍正五年 彭家屏夏邑人进士雍正九年蒋国祥镶蓝旗人雍正十二年
  永平府知府
  马如京振武卫人恩贡   李日芃奉天人生员
  张懋中奉天人    朱衣助奉天人
  罗廷玙新建人官生   杨呈彩林县人举人
  路 遴宜兴人进士以上顺治年任彭士圣奉天人举人康熙元年李兴元奉天人贡士康熙五年 陈 丹奉天人举人康熙七年蔡兴周辽阳人贡士康熙八年 唐敬一成都人举人康熙十年常文魁奉天人贡士康熙十五年佟世锡奉天人荫生康熙十九年梁世勲陕西人荫生康熙二十九年蔡维寅湖州人进士康熙四十年华 黄无锡人进士康熙四十三年张朝琮萧山人监生康熙四十六年张道源江南人岁贡康熙五十二年谢赐履全州人举人康熙五十四年郎文烈奉天人岁贡康熙五十九年王 鸾陕西人监生康熙六十年金熊飞奉天人官生雍正元年 赵国麟泰安州人进士雍正二年胡开京浙江人监生雍正二年 王麟瑞福建人荐举雍正三年满云鹔奉天人举人雍正四年 吴士端长洲人岁贡雍正四年马 益绥徳州人进士雍正十一年
  保定府知府
  文国华绛州人举人   朱帅𨨢廪生
  张儒秀广宁人监生   许养高奉天人
  张羽伟湖广人生员   周天裔奉天人贡生
  胡延年河南人贡士   马呈祥奉天人贡生
  王孙蔚陕西人    薛信辰江南人进士
  张肇昇山西人贡士以上顺治年任佟国玺奉天人贡生
  高文芳奉天人贡生   杨朝公奉天人贡生
  沈乔生江南人贡生   刘履凝江西人进士
  纪宏谟奉天人贡生康熙十九年康正吉
  方 熺江南江宁人   武国楹奉天人岁贡康熙二十九年王兴元奉天人官生康熙三十五年祖允熹奉天人荫生康熙三十七年龚 嵘闽县人监生康熙三十九年林文英侯官人进士康熙四十四年李绅文颕州人进士康熙四十六年张安世奉天人岁贡康熙五十一年陈志源会稽人岁贡康熙五十五年李继谟奉天人康熙五十六年马兆辰山阴人岁贡康熙五十九年罗 纶奉天人监生康熙六十一年徐 琳奉天人进士雍正元年 葛斗南单县人进士雍正二年温 仪陕西三元人进士雍正三年李正茂四川成都人进士雍正四年彭人瑛山西安邑人进士雍正九年宋寿图长洲人贡生雍正十一年彭家屏河南夏邑人 进士雍正十三倪象恺年任四川威远人举人雍正十
  河间府知府
  张嶙然三年任乌程人进士 刘汉祚顺治元年任奉天人
  王徳教顺治二年任奉天人  孙永盛顺治三年任奉天人
  刘名标顺治四年任奉天人  韩居观顺治五年任洪洞人
  孟家栋举人顺治八年任陇 焦名世西人拔贡顺治八年
  傅振邦任奉天人荫生顺冶十史树骏年任奉天人荫生顺治王志佐十四年任武进人进 潘瀛选顺治十五年任奉天巩邦畿顺治十六年任宜兴张一魁人进士顺治十七年
  刘登鳌任奉天人拔贡顺治 王 奂十八年任奉天人荫
  徐可先康熙元年任奉天人程 汲拔贡康熙八年任南陵人黄 锦拔贡康熙九年任武进人李兴祖进士康熙十六年任歙县陆 曽人贡生康熙二十四年许天馥任湖广人进士康熙二白为玑十七年任奉天人荫生康赵宏揆熙二十八年任浙江人难宋师曽康熙三十年任江南监张绍贤康熙三十九年任奉天刘之颕人监生康熙四十二年浦文焯奉天人监生康熙四
  张 璨湖广人举人雍正二年 陈克嶐海寕人举人雍正三年李 琠河南人进士雍正八年 陈起唐江都人贡生雍正十二年
  天津府知府 本天津州雍正九年改设知府李梅賔桂林人进士雍正九年
  正定府知府 康熙十七年以前册籍无考
  赵 瑾奉天人荫生康熙十七年马世恩奉天人荫生康熙二十六年陈名璠福建人举人康熙三十七年黄志璋福建人监生康熙四十年郭 治山东人进士康熙四十一年刘中柱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人贡生康熙四十三年祁国祚西安人贡生康熙四十六年张连登咸阳人岁贡康熙四十九年刘民瞻奉天人官生康熙五十一年卢锡晋单县人进士康熙五十六年张 月湖广人举人康熙五十九年黄文恒福建人举人康熙六十年朱之琏奉天人监生雍正元年 陈时夏云南人进士雍正二年童 华浙江人贡生雍正四年 郑为龙文水人进士雍正七年
  顺徳府知府
  金震出湖广人官生顺治元年 张名世奉天人监生顺治三年徐逢时广寕人顺治三年  连 登广寕人顺治四年
  李盛枝山东人进士顺治五年 周 玮太原人进士顺治九年国 治奉天人贡士顺治十年 高来凤陕西人举人顺治十四年郭 楚江都人进士顺治十六年王思治奉天人贡士顺治十八年史树骏武进人进士康熙五年 李嘉荫泰州人进士康熙六年杨于庭南昌人举人康熙九年 殷作霖郧阳人恩贡康熙十五年鲁 僖黄州人荫生康熙二十二年范时崇沈阳人难荫康熙三十一年宜思恭奉天人荫生康熙三十三年杨 宽武进人监生康熙五十二年潘鹏云乐陵人进士康熙四十三年王 纪山西人举人康熙五十一年高 㫜莱阳人进士康熙五十一年孙兰苾湖广人举人康熙五十六年黄亮可太仓人进士康熙五十九年胡凤翥奉天人岁贡康熙五十六年范宏偲奉天人岁贡雍正元年 曽逢圣江西人监生雍正元年色尔持满洲人笔帖式雍正四年徳希寿满洲人监生雍正五年曺秉仁西安人岁贡雍正六年 杨毓健湖广人廪贡雍正七年陈 法贵州人进士雍正八年 朱鸿绪陈州人贡生雍正十二年
  广平府知府
  张凤梧阳曲人官生   武以宁奉天人监生
  郑宏图奉天人监生   许文秀奉天人监生
  张思明奉天人贡生   牟廷选奉天人贡生
  边嘉兴奉天人贡生   许 瑶常熟人进士
  许营昌会稽人监生以上俱顺治年任沈奕琛高邮人举人康熙十四年宋时化山阴人康熙十八年 邱 锡福建人举人康熙二十年朴怀玉奉天人康熙二十一年 石佳彛奉天人监生康熙二十六年王恺人蒲州人岁贡康熙三十八年年希尧奉天人监生康熙四十五年王嗣衍贵州人进士康熙五十年张廷正奉天人监生康熙五十六年王允玟奉天人监生康熙五十八年郑锡爵山西人进士雍正五年李梅賔广西人进士雍正七年 杨云服江西人进士雍正九年周梦锦福建人举人雍正十一年
  大名府知府
  萧起元奉天人贡生顺治元年 陈维新奉天人贡生顺治二年刘应锡奉天人贡生顺治三年 梁凤鸣奉天人贡生顺治六年刘翰明奉天人贡生顺治九年 佟国祯奉天人贡生顺治十三年韩廷柱奉天人贡生顺治十六年周邦彬吴县人贡生康熙七年顾耿臣嘉兴人进士康熙十一年鲍复昌奉天人康熙十九年庄存仁奉天人监生康熙二十五年张文炳奉天人监生康熙二十七年耿文岱扬州人监生康熙三十五年谢 淳仁和人吏贡康熙四十年程 濬扬州人进士康熙四十三年俞 品钱塘人监生康熙四十六年吴允谟黄冈人岁贡康熙五十三年曽逢圣南昌人监生雍正二年王 游武昌人进士雍正四年 朱必堦高安人荫生雍正五年章培基绍兴人监生雍正六年 李 琠济源人进士雍正十二年
  宣化府知府本宣府镇康熙三十二年改设知府秦毓琦奉天人贡生康熙三十二年范时崇沈阳人难荫康熙三十三年祖延秦奉天人监生康熙三十六年申竒贵奉天人监生康熙三十七年吕犹龙奉天人监生康熙四十六年陈一朝奉天人荫生康熙四十八年朱之琏奉天人监生康熙五十三年郭维宁奉天人监生雍正元年齐 式奉天人监生雍正二年 葛 森奉天人监生雍正五年牟 瀜奉天人进士雍正五年 景 仑陕西人进士雍正六年马 益绥徳州进士雍正八年 吕守曽新安人进士雍正十一年
  承徳州知州 雍正十年
  裘君𡸅新建人进士雍正十年
  易州知州 原属保定府雍正十一年改直隶州徐徳泰昆山人监生雍正十一年
  冀州知州 原属正定府雍正二年与赵深晋定俱改为直隶州
  林绪光闽县人举人雍正二年 孔传仲曲阜人岁贡雍正二年俞鸿馨海盐人进士雍正二年 杨䋲祖高平人举人雍正五年杨继春临汾人廪贡雍正六年 左文言桐城人岁贡雍正六年乔 焞三原人举人雍正九年
  赵州知州
  沈 咏奉天人监生康熙六十一年徐士镃长洲人岁贡雍正三年
  深州知州
  朱更武东平州人监生雍正二年徐 绶吴县人监生雍正八年俞士恒会稽人贡生雍正十一年
  晋州知州 雍正十二年仍改属正定府
  阎尧熙夏县人进士雍正二年 臧 珣诸城人贡生雍正五年
  定州知州
  张禹锡馀姚人监生雍正二年 程 恂休宁人进士雍正五年王大年庐陵人进士雍正五年
  按旧志职官姓氏自知府以下俱不载入然承上接下莫太守若安得不书况自汉及元刺史牧守已并列志中则自明以至我
  朝固当详考其姓名籍贯而胪列之其顺天府之承徳州保定府之易州正定府之冀赵深晋定五州既俱升为直隶则州犹府也自改设后州牧姓氏例得并书至府贰以及州县正杂等员繁多不能具载仅书其官以昭
  国家之典制云
  顺天府
  府尹一员 府丞一员 治中一员 通判一员儒学教授二员 训导二员 经历一员 照磨一员 司狱一员 阴阳学正术一员州曰典科县曰训科医学正科一员州曰典科县曰训科僧纲司正副都纲二员州曰僧正县曰僧会道纪司正副都纪二员州曰道正县曰道会
  东路捕盗驻札通州永平府同知一员
  南路捕盗驻札黄村河间府同知一员
  西路捕盗驻札卢沟桥保定府同知一员
  北路捕盗驻札沙河保定府同知一员
  热河同知一员 西河司巡检一员
  八沟同知一员 通判一员 东河司巡检一员八沟巡检一员雍正十二年
  南岸同知一员 北岸同知一员雍正十一年复设
  北运河同知一员雍正四年通判一员雍正四年
  石景山同知一员雍正八年
  管理旗庄事务官八员雍正八年
  京东路驻札武清县辖通州武清香河宝坻天津静海玉田等处旗人
  京南路驻札任邱县辖固安东安永清霸州保定任邱文安大成新安安州高阳等处旗人京西路驻札𣵠州辖宛平良乡房山𣵠州涞水易州新城雄县容城定兴安肃等处旗人京北路驻札顺义县辖大兴顺义三河蓟州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卫等处旗人京南东路驻札交河县辖河间献县肃宁交河景州南皮沧州青县故城衡水武强深州等处旗人
  京南西路驻札完县辖清苑博野满城完县唐县庆都定州祁州沙河无极获鹿等处旗人京北东路驻札迁安县辖丰润迁安滦州卢龙山海卫乐亭昌黎抚宁遵化等处旗人京北西路驻札宣化县辖宣化怀来万全保安赤城延庆州等处旗人
  大兴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典史一员 采育巡检一员雍正七年礼贤司巡检一员雍正七年庆丰闸官一员 天兴闸官一员
  宛平县
  知县一员 县丞二员 主簿一员 典史一员卢沟桥巡检一员 齐家荘巡检一员 王平口巡检一员 石港口巡检一员
  良乡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管河县丞一员雍正四年管河主簿一员雍正四年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固安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管河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永清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管河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东安县
  知县一员 管河县丞一员 管河主簿二员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香河县
  知县一员 管河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通州
  知州一员 州同一员 州判二员 理事通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和合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 通流闸官一员
  三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武清县
  知县一员 管河县丞四员 管河主簿三员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河西务巡检一员 河西驿丞一员 杨村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
  宝坻县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宁河县本梁城所雍正九年改设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芦台司巡检一员向属宝坻县雍正十年改属宁河县
  昌平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顺义县
  知县一员 训道一员 典史一员
  密云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古北口巡检一员雍正十二年设兼驿丞
  怀柔县
  知县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平谷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涿州
  知州一员 州判二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管河吏目一员
  房山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磁家务巡检一员
  霸州
  知州一员 州判二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三员
  保定县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文安县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大城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蓟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遵化州康熙十五年陞县为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石门镇驿丞一员
  延庆卫
  守备一员
  承徳州本热河地方雍正十一年改直隶州
  知州一员 吏目一员
  永平府
  知府一员 理事同知一员雍正三年改设山海关通判一员 儒学教授一员 训导一员 经历一员司狱一员雍正十一年裁改设迁安县喜峯口巡检滦河驿丞一员芦峯口驿丞一员 迁安驿丞一员
  卢龙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迁安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滦阳驿丞一员 七家岭驿丞一员 喜峯口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裁司狱司改设
  抚宁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榆关驿丞一员
  昌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滦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榛子镇巡检一员
  乐亭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玉田县向属顺天府雍正二年改属永平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丰润县向属顺天府雍正二年改属永平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山海卫
  守备一员 教授一员 训导一员
  保定府
  知府一员 同知一员 理事同知一员 管河同知一员 通判一员雍正十一年管河通判一员雍正十二年儒学教授一员 训导一员 经历一员 广盈仓大使一员 陉阳驿丞一员
  清苑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张登司巡检一员
  满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安肃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定兴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河阳司巡检一员
  新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唐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倒马关巡检一员
  博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庆都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容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完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蠡县
  知县一员 管河县丞一员雍正十二年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雄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一员 典史一员
  祁州
  知州一员 管河州同一员雍正十二年州判一员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束鹿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管河主簿一员雍正十二年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安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高阳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新安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河间府
  知府一员 同知一员 通判一员 儒学教授一员 训𨗳一员 经历一员 税课大使一员雍正十一年裁归经历司管理
  河间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移驻张各荘兼巡检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景和镇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复设北魏村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
  献县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韩村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
  阜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肃宁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任邱县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交河县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新桥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富庄驿丞一员
  宁津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景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龙华镇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
  吴桥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连窝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
  东光县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故城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郑家口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
  天津府本天津州雍正九年改府
  知府一员 同知一员向属河间府雍正九年改隶天津府理事同知一员雍正四年通判一员雍正十一年复设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 经历一员
  天津县
  知县一员 管河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北仓大使一员 水师营大使一员雍正七年葛沽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西沽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杨青驿丞一员向属静海县雍正十一年改属天津县兼巡检
  青县
  知县一员 管河主簿一员 运河主簿一员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兴济司巡检一员 杜林镇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干宁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流河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
  静海县
  知县一员 主簿一员 子牙河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奉新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
  沧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孟村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吕家桥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设十二年移驻李村镇砖河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
  南皮县
  知县一员 管河主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盐山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旧县镇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羊二庄镇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
  庆云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正定府
  知府一员 同知一员 通判一员 儒学教授一员 训导一员 经历一员 司狱一员 丰盈仓大使一员 伏城驿丞一员
  正定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获鹿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井陉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阜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栾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行唐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两岭口巡检一员雍正七年移驻上碑村
  灵寿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义头镇巡检一员
  平山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洪子店巡检一员雍正十二年复设
  元氏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赞皇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晋州向属正定府雍正二年改直隶州辖无极稿城二县十二年俱仍改属正定府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无极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藳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新乐县向属正定府雍正二年改属直隶定州十二年仍改属正定府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顺徳府
  知府一员 同知一员 通判一员 儒学教授一员 训导一员 经历一员
  邢台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西黄村巡检一员雍正八年复设
  沙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南和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平乡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广宗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钜鹿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唐山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内邱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任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广平府
  知府一员 同知一员 通判一员 儒学教授一员 训导一员 经历一员
  永年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临洺马驿丞一员
  曲周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肥乡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鸡泽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广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邯郸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成安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威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清河县
  知县一员 管河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移驻油坊口兼巡检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磁州原属河南彰徳府雍正四年改隶广平府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𨗳一员 吏目一员
  大名府雍正三年内黄县改隶河南彰徳府濬滑両县改隶河南卫辉府
  知府一员 同知一员 通判一员 儒学教授一员 训𨗳一员 经历一员
  元城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大名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南乐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魏县
  知县一员 管河县丞一员雍正十二年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清丰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东明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杜胜集巡检一员雍正十一年复设
  开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𨗳一员 吏目一员
  长垣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𨗳一员 典史一员
  宣化府本宣府镇康熙三十二年改府
  知府一员 同知一员 理事同知一员雍正二年通判一员 儒学教授一员 经历一员 司狱一员
  宣化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鸡鸣驿丞一员
  赤城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云州驿丞一员
  万全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龙门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长安驿丞一员 雕鹗驿丞一员
  怀来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沙城巡检一员雍正十二年土木驿丞一员 榆林驿丞一员
  蔚州向属山西大同府改属宣化府
  知州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𨗳一员 吏目一员
  蔚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怀来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万全驿丞一员
  西宁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典史一员
  延庆州
  知州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永宁城巡检一员雍正十二年
  保安州
  知州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易州向属保定府雍正十一年改为直隶州
  知州一员 州同一员雍正八年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上陈驿丞一员雍正十一年兼巡检
  涞水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黄庄司巡检一员
  广昌县向属山西大同府雍正十一年改属易州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冀州向属正定府雍正二年与赵深晋定俱改为直隶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南宫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新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枣强县
  知县一员 县丞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武邑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衡水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赵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柏乡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隆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高邑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宁晋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百尺口巡检一员
  深州
  知州一员 州判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武强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饶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安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定州
  知州一员 州同一员 儒学学正一员 训导一员 吏目一员
  曲阳县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深泽县向属保定府雍正十二年改属定州
  知县一员 儒学教谕一员 训导一员 典史一员









  畿辅通志卷六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畿辅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1. ^ 1.0 1.1 文献通考_(四库全书本)/卷003作“㰌”。
  2.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_(四库全书本)/第四集卷30作“梌”。
  3. 汉书/卷017作“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