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13
卷十三 \ 正面耳颏部
[编辑]自耳起至下颏髭须止,凡一切痈疽疔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耳痈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耳痈,寒热间作,内外红肿,疼痛日增。(《准绳》)
耳痈(图缺)
冯鲁瞻曰∶火壅上焦,或作大痛,或脓流于外,或脓塞胀痛,有因纵怒纵酒,湿热相乘,耳肿作痛者,所主宜平肝除热疏风。(《锦囊》)
澄曰∶耳痈之证,痈者壅也,与脓耳初起有间。非醇酒炙 ,即怒火遏郁,更有色欲过甚,真阴耗竭,相火亢盛,或肝胆火逆,是以耳窍壅肿,耳根 热胀痛。初起俱宜栀子清肝汤、加味逍遥散;如内脓已成,用四妙汤去黄 加白芷、丹皮;已溃出脓者,用八珍汤去川芎加银花,脓尽换用地黄汤加麦冬、牛膝自愈。外治内已有脓,用红升丹少少提之。耳门不可贴膏药遮挡闭窍。耳畔红肿,用黄敷药敷之自消。
耳发疽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耳发疽生耳叶,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桃,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十日刺出黄白脓者生;刺之无脓,时出鲜血,饮食不下,神昏狂躁者死。(《准绳》)
申斗垣曰∶耳发疽,乃足少阳胆经,其经多气少血,其疽发于鬓下耳旁近脸,悬厘、主客二穴上,不五六日渐长蜂窝,皮紫焰热如火灼痛。十日内剌之,有脓者生,无脓出血,精神恍惚,二十四朝必死,不可救也。(《启玄》)
《心法》曰∶耳发疽,生耳折间,连耳叶通肿,甚则脓窜耳窍。
耳后疽门主论
[编辑]《心法》曰∶耳后疽,生耳上稍之后,(角孙穴)开口有空陷下之处者是。
耳疔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耳疔,寒热大作,痛楚难禁者是也。(《准绳》)
窦汉卿曰∶耳疔,以烧酒滴疔根上,方得脱。随用苦茶洗,解去酒毒。
陈实功曰∶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连腮颧,宜针刺之。照疔疮门治法(《正宗》)
耳疔(图缺)
耳疳门主论
[编辑]耳疳(图缺)
王肯堂曰∶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冯鲁瞻曰∶耳内疳臭谓之冱耳。乃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或因风水起。(《锦囊》)
李东垣曰∶小儿耳后生疮,名肾疳。
耳疳门主方
[编辑]耳生疳疮。
黄连(去毛须,蜜炙数次) 儿茶(各等分) 轻粉(半匙) 冰片 麝香(各少许) 共乳细搽。
耳后生疮名肾疳。
地骨皮研末,粗者煎汤洗耳,细者香油调搽。
耳疳出脓。
核桃仁研烂,取油一钱,入冰片三分,每用少许滴入。
耳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 耳又曰耳湿,常出黄脓。(《准绳》)
又曰∶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
冯鲁瞻曰∶实热者,即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津液壅结,故成 耳。 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 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谓之囊耳。其名虽异,总由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若不速治,久则成聋。治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其患自愈。(《锦囊》)
耳(图缺)
耳门主方
[编辑]千金不换丹(秘方)
水龙骨(一钱) 硼砂(五分)
研末。吹入耳窍,又绵塞之。二次除根。
耳不论已未出脓,神效方(周鹤仙)头发在新瓦上烧灰存性,为细末,罗过,每灰一钱加真冰片七厘研匀,吹少许入耳内,极验。
验方 胭脂烧灰为末,加冰片少许,吹之。
验方 酱茄子挤汁滴耳内即愈。
震耳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耳内虚鸣,常出清脓,名曰震耳。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震耳(图缺)
冯鲁瞻曰∶耳内虚鸣,常出青脓,名曰囊耳。乃肾气有余,积热上壅,或风水入耳所致,法宜清火养血,或去湿化毒。(《锦囊》)
缠耳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耳中常出白脓,名曰缠耳。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冯鲁瞻曰∶白脓出者名曰缠耳。仍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或风水入耳所致。(《锦囊》)
缠耳(图缺)
脓耳门主论
[编辑]陈实功曰∶耳病乃三焦、肝风妄动而成,大人有虚火实火之分。小儿有胎热、胎风之别。虚火者,耳内蝉鸣,出水作痒,外无 肿;实火者,耳根耳窍俱肿,甚则寒热交作,疼痛无时。(《正宗》)
又曰∶初生小儿胎热,或洗浴水灌窍中,亦令耳窍作痛生脓。切记不可吹药,若治早项内生肿,莫若候毒尽自愈。如一月不瘥,以红绵散治之,自安。
冯鲁瞻曰∶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也。有小儿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然则厥阴之与足阳明,手少阴之与足太阳,为证尤甚。推其所致之由,其原有七∶有实热,有阴虚,有因痰,有因火,有气闭,有肝风,有胎元所发而为病也。证有五∶为鸣、痛、肿、聋、 是也。当分其所因而治之。(《锦囊》)
又曰∶常出红脓,谓之脓耳。
又曰∶胎元而成者,是因父母不谨,故先天火毒攻冲,脓臭流处成疮,四傍肿赤,时发时愈。所主宜化毒滋肾。
陈远公曰∶人有双耳忽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脓血,身发寒热,耳内如沸汤响,或如蝉鸣,此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法宜舒发胆气,佐以散风泻火之味,则愈矣。然有不效者,何也?盖胆受风火之邪,燥干胆汁,徒用祛风泻火,则胆汁益干,胆火益炽,风藉火威,愈焚灼也,病益甚矣。润肠汤主之,当归、白芍、玄参各一两,黑栀子二钱,柴胡一钱,花粉三钱,石菖蒲八分,水煎服。一剂疼轻,二剂肿消,三剂脓血止,四剂寒热除,十剂全可也。(此方归、芍不但入胆,且入肝也。胆病,肝亦必病,平肝则胆亦平也。柴、栀亦舒肝胆之味,舒肝正所以舒胆也。肝舒则血必旺,而胆汁有不濡润者乎!胆汁既濡,邪风邪火,已有不治自散之机,加天花粉逐痰,则风火无党,以石菖蒲通耳中之窍,玄参退浮游之焰,自然风火渐祛,上焦清凉,耳病随痊也。《冰鉴》)
汪省之曰∶虚火治以四物汤加牡丹皮石菖蒲、肾气丸主之。实火,治以柴胡清肝汤主之。(《理例》)
脓耳门主方
[编辑]红棉散耳内生疮流脓,乃肝经郁火所结。
枯白矾(三钱) 胭脂(一钱, 存性,如能用干油胭脂更佳)
研匀。先用棉杖子搅去脓水,另以柳杖子蘸药掺入耳底,自干。若 耳加麝香五厘。
耳底流脓。
枯矾 黄丹 龙骨 海螵蛸 麝香 干胭脂研细吹之。
又方
青黛 人中白 枯矾 雄黄 冰片 黄柏(各等分) 研细吹。
又方 橄榄核 存性研细,加冰片少许吹。
又方 大红千叶石榴花瓣研细吹。
又方 枯矾入人乳内,放炭火上顿滚变黑色,研细吹。
又方 芦柴梗、叶箨 存性,加冰片水许,研细吹。
又方 陈皮 灰一钱,加麝香少许,吹。
又方 白鲞牙二个 ,加冰片,研细吹。
又方 水龙骨(即船底陈油锻石,一两) 硼砂(二钱五分)共研极细。每用少许吹。
又方
黄丹(水飞,二钱,) 龙骨( ) 枯矾 胭脂(各一钱) 海螵蛸(五分) 麝香(少许)
研细。以棉杖子榐去脓水,用少许吹耳内,每日吹一次,勿令风入。
煎方蔓荆子 升麻 前胡 桑白皮 甘草 麦门冬 赤茯苓 赤芍
耳内肿痛出脓出水 金丝荷叶(即虎耳草)揉汁,灌入耳内自愈。(此味乃治耳病之妙药,如有脓可加枯矾少许。)
又方 头发烧存性研细,每用少许吹入。
又方 五倍子一个,略挖破,入生明矾于内,纸包浸湿火内烧存性,研细。每用少许吹入。
又方 鲜白果捣烂,用棉裹绞汁入耳,脓血自止。
又方 蛇蜕卷条插入耳内,其脓吸尽自愈。
又方 红枣一枚去核,入雄黄三分,烧干研末,用管吹入耳内。
又方 柿蒂不拘多少, 存性,研细吹。
耳风毒门主论
[编辑]耳风毒(图缺)
王肯堂曰∶耳风毒,耳中常出红脓,此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
胡公弼曰∶耳风毒,即耳门毒。(《青囊》)
又曰∶耳之上下前后,皆属少阳,最不可破。如毒一有溃破,便要仔细详审,不可轻忽。
窦汉卿曰∶耳风毒受在心肾,气不流行,壅在心经,致伤于耳。
耳蕈、耳痔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耳蕈、耳痔,则不作脓,亦不作寒热,外无壅肿。但耳塞不通,缠绵不已,令人耳聋。(《准绳》)
陈实功曰∶又有耳挺,结于窍内,气脉不通,疼痛不止,当用白降丹点之,化尽乃愈。(《正宗》)
窦汉卿曰∶耳痔、耳蕈,先用针刺破,用红玉膏点之,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
汪省之曰∶耳挺治以栀子清肝汤,外以白降丹或线蘸药插入挺肉缝内,化尽自愈。(《理例》)
耳蕈 耳痔(图缺)
耳痛门主论
[编辑]《易》说∶卦坎为耳痛。
王肯堂曰∶脑里虚疡,(虚疡者即无名肿毒之谓。)耳中疼痛,不可当者。(《准绳》)
冯氏曰∶耳痛、耳鸣、耳痒、耳脓、耳疮,亦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而治之,不可专作火与外邪。凡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真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火实也。昔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君虚损服之,曷不观易之坎为耳痛,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之间,故坎为血卦,是经中已着病证矣。竟饵之而愈。(《锦囊》)
耳痛门主方
[编辑]立效散耳内忽作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殊痛,或出血,或出水,或干痛,不可忍者。蛇退火烧存性,研末,鹅管吹入立止。一方加冰片。(用蛇退者,取蛇之善脱以解郁火也。)
耳痛不可忍者 磨刀铁浆滴入耳中即愈。
又方 番大鳖子去壳,磨冰麝油,滴入耳中,自止。
耳痒门主论
[编辑]《后汉·律历志》∶春分晷长七尺二寸四分,当至不至,多病耳痒。
岐天师曰∶有耳中作痒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铮铮有声,始则快然,否则痒极欲死,此肾肝之火结成铁底于耳中,非汤药可救,宜救痒丹主之。愈后服六味地黄丸三十斤可也。
耳痒门主方
[编辑]耳痒,并治耳中有核,或耳屎凝结难取。胡桃肉煨热塞耳内,食顷即通。
耳痒或耳屎结于耳底,火酒滴入,片时即止。
救痒丹(岐天师)
龙骨(一钱) 冰片(三分) 皂角刺(一条,烧灰存性)
先将药研细。用雄鼠胆一枚,水调匀,加人乳再调如浓糊,尽抹入耳孔内,必然痒不可当,必须人执其两手,痒定则自愈矣。
耳烂门主方
[编辑]耳叶赤烂,桑、枣、槐、柳、桃嫩枝摘来煎汤,日洗三次。
又方 贝母、轻粉研匀干掺。
耳衄门主论
[编辑]冯鲁瞻曰∶耳中出血,少阴火动所致。(《锦囊》)
李东垣曰∶耳中无故出血,名曰耳衄。乃肝肾相火上逆,迫血而衄。
耳衄门主方
[编辑]验方 白龙骨研细吹耳内。
又方
人牙( 存性,出火毒) 麝香(少许)
研细。每用少许吹耳内,即干。(又治小儿痘疮出现而靥者,酒调一字,服之即出。)
黄耳类伤寒门主论
[编辑]凡耳中策策痛者,是风入肾经也。不治则变,恶寒发热,脊强背直,如 之状,曰黄耳伤寒。此不可作正伤寒治,宜小续命汤去附子,加僵蚕、天麻、羌、独,次用荆防败毒散加细辛、白芷、蝉蜕、黄芩、赤芍、紫荆皮。
耳聋门主论
[编辑]冯鲁瞻曰∶耳聋因于火者,或暴怒之乍乘,或情欲之自肆,或因有余之火,或因不足之火,故耳聋及痛者。所主宜芩、连、归、芍之类。(《锦囊》)
又曰∶耳聋因于气闭者,有因怒伤及肝,痰因于火,或一时卒中,或久病气虚,故耳聋及鸣者,所主宜舒郁调血,用导引宣通之法。
又曰∶更有风入于脑,停滞于手太阳之脉,则令气塞耳聋。
又曰∶若大病后而耳聋者,是血枯而气弱也,当服地黄丸。然在病后,则气血俱虚,必诊两手之脉孰胜而为之治。若脉大无力,或右手细小沉弱者,阳气大虚也,宜甘温之剂,仿阳生阴长之义,少加血药佐之。若纯视为阴虚,而用滋阴降火之剂。则阳气愈弱,非惟耳聋不痊,反增恶心、胸满、泄泻之患矣。
又曰∶耳聋皆属于热。左耳聋者,少阳火也,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太阳火也,六味丸主之;左右耳俱聋者,阳明之火也,通圣散、滚痰丸主之。凡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从左起,故使左耳聋也;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从右起,故使右耳聋也;有所醇酒浓味,过度则动,阳明胃火从中起,故使左右耳俱聋也。妇人多左耳聋者,以其多忿怒也;男子多右耳聋者,以其多色欲也;膏梁之家,多左右耳聋者,以其多肥甘也。
又曰∶经云∶耳聋少气嗌干者,肺也。又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肠胃不足,故气弱不充,伤寒及大病之后,多有此证,以补中益气汤治之。耳聋多恐者,肝虚也。经云∶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治法用四物汤加羌活、防风、柴胡、茯神、菖蒲主之。
又曰∶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多故也;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一宜清风散热,一宜滋肾通窍。如大病后,又宜补阴降火。
陈远公曰∶人有耳中如针之触痛者,并无水出,止有水沸,人以为火邪作祟,殊不知乃肾水耗也。夫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则耳闭;耳闭之前,必非安然即闭也,必先痛而后闭,何也?肾火冲之也。火冲不出,则火路塞不通,是火不再走于耳而成聋也。此症宜速治,否则成聋难治矣。用益水准火汤主之∶熟地、生地、麦冬、玄参各一两,菖蒲一钱,水煎服。一剂疼止,二剂响息,三剂全愈。此良法也。(此方补水之剂,又能于水中泻火,且不损肾气。肾水既足则肾火自降,未成之聋,不可不治也。此方治已聋者,尚有奇功,况治未聋之耳,有不取效之捷哉?)
又曰∶人有耳聋不闻雷声,又并不疼,此大病后或年老之人则有之。乃肾火闪闭而气塞也,最难取效。法当内外兼治,必大补心肾。虽耳属肾,而非心气相通,则心肾不交,反致阻塞,故必补肾。使肾液滋心,即用补心之剂,使心气降于肾火,肾气交,自然上升通于耳矣。用启窍丹主之∶熟地二两,山萸肉、麦冬各一两,远志、茯神、柏子仁、熟枣仁各三钱,北五味二钱,石菖蒲一钱,水煎服。四剂耳中必作响,此欲开聋之兆也。又服十剂,外用龙骨一分,雄鼠胆汁一枚,麝香一厘,冰片三厘,研末,为三丸,绵裹塞耳中,勿取出,一昼夜即通矣。神效之至。再用前方服一日,后用六味丸为善后之计。否则恐不能久也。
经曰∶耳者,肾之窍也,肾主藏精者也。故精脱者,则颊黑而耳聋。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以窍言之,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能听者,主也;有从外而不能入者,经也。肾和则能闻五音矣。又曰∶有气逆而聋者,所属有二∶凡手太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手少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 ,此皆气逆而聋也。治法宜四物汤加降火通气之药。然脏气逆而为厥聋,必有眩昏之证;风聋必有头痛之证;劳役伤其气血,色欲耗其精元,昏昏愦愦是谓劳聋,必有虚损之证。其声嘈嘈,眼见黑花,此乃虚聋证也。
又曰∶凡耳聋,因湿热痰及气实者,并宜槟榔丸或神芎丸下之。
又曰∶耳者,虽足少阴之所主,然人身十二经络,除足太阳、手厥阴,其余十经络,皆入于耳,惟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然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清净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而听斯聪矣。若二经不调,阴阳不和,皆令暴聋。然五脏开于五部,分阴阳言之。在肾、肝居阴,故耳、目二窍,阴精主者;在心、脾、肺居阳,故口、鼻、舌三窍,阳精主之。是以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者,皆足以乱其聪明,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聋者,于肾亦有虚实之异。左肾为阴主精,右肾为阳主气,精不足气有余,则聋为虚;若瘦而色黑,筋骨健壮,此精气俱有余,固藏闭塞,是聋为实,乃高寿之兆,二者皆禀受所致也。若耳聋颊黑者,为脱精肾惫。用安肾、八味、苁蓉等丸,选而用之;若肾经虚火、面赤口干,痰盛内热者,六味丸主之。此论阴虚者也。至于阳虚者,亦有耳聋。经曰∶清阳出上窍。胃气者,清气元气,春升之气,同出而异名也。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不能上升而下流于肾肝,故阳气闭塞,地气冒昧,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须用东垣补中益气汤主之。有因心气虚实不调,虚则不能治其阳,下与阴交,实则恃阳强而与阴绝。经曰∶至阴虚天气绝是也。宜以补心丸加减主之。更有地气冒昧者,或忧愁不解,阴气闭塞,不与阳通;或内外湿饮,痞隔其气,不得升降,而耳中亦浑浑淳淳者,宜以升阳除湿之剂主之。然以阴精阳气而论,则耳、目二窍,阴精主者;阴精主者贵清凉而恶烦热,阳气主者贵温暖而恶寒凉。洁古老人尝有是论,信乎耳目之不可以温补也。《仁斋直指》云∶肾通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得听斯聪矣。故能调养得所,气血和平,则其聋渐轻;若不知自节,日就烦劳,不禁欲,不戒性,不戒酒,及 炙浓味,虽服药,无效也。
耳聋门主方
[编辑]验方
鼠胆(一枚) 龙齿 朱砂 冰片 麝香(各一分) 乳香 潮脑(各五厘)
研细。人乳和丸桐子大,外用丝绵包裹塞入耳底,塞三日。
又方 全蝎去毒为末。酒调滴耳中,闻水声即聪。
又方
小蛇皮(要头尾全,一条, 灰) 冰片 麝香(各三厘)
共乳细。鹅毛管吹耳内,即通。
加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汤料加 枸杞子 当归身 麦门冬(各三两) 甘菊花 白芍药(各二两) 柴胡(五钱) 北五味(三钱)
炼蜜丸。每早淡盐汤送下三钱。
通耳神丹(岐天师)
鼠胆(一枚。但鼠胆最难得,须觅一大鼠,先以竹笼养之,后以纸为匣子引其藏身,内用果品令其自食久之。忽然用棒槌击死,立时取胆,则胆在肝中,否则再不可得。干者可用,只消用水调化入药末中,则一样也) 龙齿 冰片 麝香 朱砂(各一分) 潮脑 乳香(各五厘)
各研绝细末。以人乳为丸如桐子大,外用丝绵裹之不可太大,塞入耳之深处至不可受而止,塞三日取出即耳聪。永不再聋,不必三丸。实耳聋亦用此方,神效。
又方(孙真人) 珍珠一粒,外用龙骨细末一分,蜜调裹在珠外;又以辰砂为衣,绵裹塞耳中。一月后取出,再服六味地黄丸一料,不再聋。
耳聋耳鸣
黄柏(盐水炒褐色) 知母(去毛,酒浸,各四两) 肉桂(二钱)
炼蜜为丸。空心淡盐汤送下三钱。
耳聋
狗耳根骨一副(阴阳瓦焙研) 当门子(一分)
共乳细末。每用分许装入葱管尖内,有药一头用丝绵裹好插入耳窍内,但鼻中闻见葱味,其耳即聪。
耳卒聋闭
硫黄 雄黄(各等分)
研匀。绵裹塞耳,数日即闻。
又方 龟尿滴入耳中,即闻。
又方
大枣(十五枚,去核) 萆麻子(一百粒,去壳)
同捣,入汁和作铤,每用一铤塞之,觉耳中热为度。一日一易,二十日愈。
耳鸣而聋。
松香(五钱,熬化) 巴豆(二十粒,去壳)
研匀。葱汁为丸莲子大,丝绵裹好,右聋塞左耳,左聋塞右耳,如两耳聋,次第塞。一日一易,效如神。(一方加椒目)
又方
川黄柏(去皮,八两,乳拌晒干,再用盐水炒褐色)
磨细末。水和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气道闭塞两耳聋,甘遂削成枣核大,绵裹塞耳,即以甘草含口中,咽汁数次,即通。
耳聋,(沈四明)白蒺藜,炒,捣,去刺,为末蜜丸。空心白汤送下三钱。
耳聋灸法 苍术一块,长七寸,将一头削平,一头削尖,以尖头插入耳内,在平头上安箸头大艾炷灸之。轻者七壮,重者倍之。觉耳中有热气为效。
治肾虚耳聋十年者,两服可愈。小蝎四十九个,生姜如蝎大四十九片同炒,姜干为度,拣去生姜,将蝎研末。
温酒调服,至一二更时再进一服,至醉不妨。次日耳中如笙簧声,即效。或用全蝎去毒,单研末酒服亦效。
耳聋 生葱白塞两耳内,频换。
又方 生麻油日滴三五次,候耳中塞出,即愈。
耳聋诸药不效 惟静坐闭气一口,捏住鼻头,若早晚如此,一月气行即通。
又方(叶天士)
生甘草(三分) 连翘 牛蒡子 桔梗 羚羊角(镑) 苦丁茶(广产,梗如荷梗,有丝) 滑石(飞,各一钱) 干荷叶(去心用边,要当年者,二钱)
作一剂,水煎食后服。
固本聪耳丸治心肾不足诸虚耳聋。
熟地(焙,四两) 柏子仁(焙,去油) 人参(焙) 白茯神(人乳拌) 远志肉(甘草制,各一两) 五味子(七钱) 山药(炒黄,二两) 石菖蒲(蜜酒拌,焙,五钱)
为末蜜丸。早晚食前食远、白汤送下。各服三钱。
通气散治暴怒气闭肿胀。
茴香 石菖蒲 人参 延胡索 陈皮 广木香(各一钱) 羌活 白僵蚕 川芎 蝉蜕(各五钱) 甘草(一钱五分) 穿山甲(二钱)
为末。酒调服二钱。
耳聋 青麻扎好做枕头,睡久而自聪。
又方
藤枕或竹枕放乌龟一个于内,夜间枕之。久而即聪。
耳鸣门主论
[编辑]冯鲁瞻曰∶阴虚耳鸣,其候手足心热,口渴肠燥,两尺脉大,时或作痒,耳聋及鸣。治当滋阴疏肝为主。(《锦囊》)
又曰∶因痰耳鸣,其候气壅口燥,不痛耳痒,体重脉弦,耳鸣 耳者是也。所主在二陈、竹沥之类。
陈实功曰∶心肾不交,心劳则火上炎,气结则不下降。盖肾开窍于耳,故心火乘之,遂有耳鸣耳闭之患矣。(《正宗》)
岐天师曰∶耳中闻蚂蚁战斗之声音,此非祟症,乃肾水耗尽,又加怒气伤肝所致。
宜止喧丹主之。方中纯是补肾平肝之圣药,饮之数日,其战斗之声渐远,服一月即愈。
此乃奇病,而以伯道之方治之也。(《秘录》)
经曰∶肾开窍于耳。夫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而一阴藏焉。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每挟君火之势,而侮所不胜,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也。况又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肾水枯涸,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无日不作也。经曰∶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作鸣也。是以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然有作为虚治而不效者,何也?此有痰火上升,郁于耳中,故为鸣;郁甚则壅闭矣。凡遇此疾,若平昔饮酒浓味,上焦素有痰火者,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多因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生于耳也。若是肾虚而鸣者,亦是膀胱相火上升,故鸣必不甚,其人必多欲,当兼见劳怯之症。
冯氏曰∶人身有九窍。阳窍七∶耳、目、口、鼻是也;阴窍二∶前后二阴是也。阳气走上窍,若下入阴位,则有泻泄腹鸣之候;阴气走下窍,若上入阳位,则有窒塞耳鸣之候。高年之人,肾水已竭,真火易露,故肾水之气易出难收,浮越上窍,窍内有声如蛙、鼓、蚁声,是以外入之声与内声相混,听之不清;至年迈无气,内竭不能上通,而听斯失聪矣。非若少壮之人,浊阴遮蔽其窍,外声不得内入,故用麝香、菖蒲开气导达为事也。故治高年逆上之气,全以磁石为主,取其重能达下,性主下吸,兼用地黄、龟胶群阴之药佐之,更助五味子、山萸之酸收之,令阴气自旺于本宫,而不上触于阳窍,由是空旷无碍,耳之受声,犹谷之受响,故耳之妙用,全在虚而能受也。经曰∶耳黑枯燥者是肾惫。(《锦囊》)
陈远公曰∶人有耳疼虽愈,而耳鸣如故者,人以为风火也,仍用祛风散火而鸣益甚,以手按耳则鸣少息,此阳虚气塞也。法宜补阳为主,兼理肝肾之虚,用发阳通阴汤以治之。人参、白术、当归、白芥子各二钱,茯苓、黄 、白芍各三钱,熟地五钱,柴胡一钱,肉桂、甘草各五分,黑荆芥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愈。十全大补也。(《冰鉴》)
又曰∶人有平居无事,忽耳闻风雨鼓角之响,人以为肾火盛也,谁知心火亢极乎。凡人心肾交,始能下上清宁以司视听;心肾不交,皆能使听闻之乱。然肾欲交心,心必能受,心欲交肾,肾必能受,始相安也。倘肾火大旺,心必畏肾之炎,不敢下交于肾矣,均能使两耳之鸣。但心不交于肾者,耳鸣轻;肾不交于心者,耳鸣重。今闻风雨鼓角,耳鸣之重也,治法欲肾气之归于心,必使心气仍归于肾,用两归汤主之。麦冬、熟地各一两,丹参、茯神各三钱,生枣仁五钱,黄连二钱,水煎服,二剂鸣止,四剂不发也。(此凉心之剂,心凉则肾不畏心之热,药与来归,不必两相引而合也。全是益心滋肾之品,不但心无过燥之虞,而肾且有大润之药。如夫妇之同心,有鱼水之欢,又何有乖离之戚也哉。)
申斗垣曰∶蝉鸣,乃肝胆之火也,宜龙胆泻肝汤主之。(《启玄》)
耳鸣门主方
[编辑]耳鸣通气法
猴姜汁(八钱) 地黄汁(五钱) 白姜汁(三匙)
和匀隔汤煮滚,四朝服完。
又方 黄柏半斤乳浸,晒干炒褐色,研细。酒糊丸桐子大,每早晚白汤送下三钱。
止喧丹(岐天师)
熟地 生芍药 山茱萸(各三两) 柴胡 黑山栀 白芥子(各三钱) 麦门冬(去心一两) 水煎服。
耳闭。
石斛(五钱) 荔枝(三十个,连壳、肉、核) 水煎服。
又方 新荷叶为末装枕,枕之。
又方 甘遂为末。包,塞耳内,口含甘草,静卧,自通。
又方
生地黄(水煮四两) 远志肉(甘草汤泡,焙) 石菖蒲(焙,各八钱) 菟丝子(拣净,炒) 生白芍 白茯神(炒,各二两) 益智仁(盐水拌炒,五钱) 酸枣仁(炒,三两) 当归身(酒炒,二两)干姜炭(江西者三钱)
研细末。炼蜜丸,清晨淡盐汤送下三钱。
气壅头目不清耳常重听。
白僵蚕(炒) 广木香(各五分) 荆芥穗 防风(各五钱) 黄连(炒) 片黄芩(酒炒,各三钱)川芎 羌活(各一钱) 干菊花 木通(各七分) 石菖蒲 甘草(各一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耳根毒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耳根毒,在耳根,结核状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痛,属足少阳胆经,兼三焦风热所致。(《准绳》)
耳根毒(图缺)
胡公弼曰∶耳根毒受在心肾,怒气伤心,流滞肝经,风热壅聚而成也。(《青囊》)
冯鲁瞻曰∶耳根及牙床肿痛者,属上焦风热,阳明少阳二经受病也。当用清胃辛凉而散之;实热甚者,酒蒸大黄微利之。(《锦囊》)
《心法》曰∶耳根毒,生耳垂后偏上缝中。
首疽门主论
[编辑]申斗垣曰∶首疽,生于耳傍 脉、翳风二穴,乃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憎寒壮热发渴。七八日可刺。脓水黄白色可治;如黑稀水发渴及两左右双疽者死。此毒之甚者也。(《启玄》)
首疽(图缺)
杼疽门主论
[编辑]杼疽(图缺)
《鬼遗方》曰∶杼疽发发中须内及两耳。不穴十五日死;可刺其脓,色黑如豆豉,或见血者死。
王肯堂曰∶杼疽生颈上两耳后,初不甚肿,但痛痒不时,而出清水,渐渐长大如玳瑁斑点者是也。亦名化骨疮。若过时溃烂,日久出骨者大恶之证。此证多生于积郁之人,七恶多见,犯禁者不治。(《准绳》)
申斗垣曰∶杼疽,乃手少阳三焦经多气少血,生于耳下天牖、翳风二穴之旁,六七日可刺。若对脐有疮,初出不肿,俱有燎浆,泡渐长大,蚀肉溃脓,先从脚后跟如玳瑁斑点,名曰羡疮,又名化骨疮。有骨出,乃肺败也,甚恶。(《启玄》)
月蚀疳疮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月蚀疳疮,生小儿耳窍之旁,虽曰指月而生,恐未必然。大抵风湿热毒成疳耳。(《准绳》)
冯鲁瞻曰∶若风湿相搏则生耳疮。更有以手指月,遂使两耳之后生疮者,名曰月蚀疮。及冻耳、虫伤、拨损之类外因者,并从外治。(《锦囊》)
周文采曰∶月蚀疮生于两耳鼻面,烂及下部诸窍,浸入筋络。月中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盈亏故名。(《集验》)
《心法》曰∶月蚀疮,又名旋耳疮,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流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
月蚀疳疮(图缺)
月蚀疳疮门主方
[编辑]耳朵后生疮名曰月蚀疮 黄连、枯矾、胡粉、蛇床子各等分。研细干掺。
又方(《启玄》)
黄丹( 赤) 枯矾 真粉(各一钱) 冰片(五厘)
研细干掺或唾调搽。
又方 黄连、枯矾研细,干掺或油调搽。
耳内外恶疮及头疮、口边肥疮。
干马齿苋(一两) 黄柏(五钱)
共为细末。每用小豆大许绵裹塞耳中,外仍敷之。
耳边生疮。
黄丹(一钱) 松香(八分)
研匀。香油调搽。
月蚀疮。
轻粉(隔纸炒) 穿山甲(炙) 黄丹 铅粉(各等分)
研细。香油调搽。
髭须门主论
[编辑]冯鲁瞻曰∶须属肾,禀水气,故下生;阴虚阳盛,则须白而有光。发属心,禀火气,故上生;劳心过度则火上炎而血耗,故发白而早落。所属虽殊,然乌须黑发,无出乎滋补精血二者而已。(《锦囊》)
《灵枢》曰∶足阳明之脉,血气盛,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也。
又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别而络于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故冲任之脉不荣口唇,而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则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其有天宦者,(天生阳气不举,不能御妇。)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由此观之,唇口不独脾胃也。
髭须门主方
[编辑]黑须散乌须发。
官粉 真蛤粉 黄丹 密陀僧 锻石(各等分)
研匀水调,搽上俟干,水洗去药,用核桃油润之。
乌须神方
好京墨(三钱,研末) 麝香(三分) 生漆(一斤,去渣) 雌雄蟹(一对,重八两,霜降后者佳,对脐扎好)
先将京墨、麝香入瓷瓶内,次将蟹投入,又将生膝倾入瓶内封固,入人行处土中深理尺许,七七四十九日取起,麻布去渣取贮瓷瓶中。凡用笔涂上,将指头套鱼胞捏匀,恐染指上难褪。
又方
枯白矾 诃子皮 砂 细辛(各三分) 五倍子(焙黑色,青绵布包裹脚跟,踏成饼子,三钱)红铜末(银罐内 成灰,六分)
各为细末。对和一处,次用石榴皮一个,乌梅肉三个,细茶一撮,水二盏,煎七分去渣,用磁盏盛,将前药末汁纳放锅内重汤煮药,至皱面起为度。晚间用抿子蘸药刷上,次早温水洗净,须发如漆。
七仙丹乃补心肾、驻容颜、黑髭须之圣药。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 熟地黄(酒洗) 生地黄(酒洗) 小茴(炒黄色,秋冬用) 白茯苓(去皮,春夏用,各二两) 何首乌(甜瓜瓣者九蒸九晒,四两)
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烂,好黄酒送下或盐汤下。或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下。忌三白(葱、蒜、萝卜是也。)房事,合时忌犯铁器。
乌须 一月两乌永不见白。
五倍子(炒过一两) 青盐(炒) 胆矾 明矾(各一钱) 铜青(二钱) 飞面(五分)
上用粗六安茶煎浓调稠,重汤炖至起泡,刷须上,干则洗去。
乌须汗巾
荜澄茄(三两) 大黄(四两) 旱莲草(二两) 辽细辛 没石子 黑蜀葵花(阴干,各一两)黑铅(半斤化开,投水银一两,待冷定)
用白绫三尺,将前药并包一处,好米醋五斤入砂锅内,煮干为度取出,用青布包绫阴干,做成汗巾,或二三条常放袖中,要占人气方妙。不拘时擦须,半年一换,其须永不白。所煮之铅打成小梳,梳须甚妙。或用后方亦效。
五倍子不拘多少为末,入铜锅内炒,青烟尽白烟起,用潮湿青布一块铺地上,将炒倍子倾入包住,以脚 成饼复研细,每用末五钱,铜末入铜锅炒,红醋淬三次,一钱八分,白芨六分,没石子、青盐、白矾、食盐各九分,同合一处研细,量须多少,用烧酒调涂。
又方
桑椹子(人家园内或空地上者佳,如坟上栽者不可用) 蛤蟆子
桑椹十个,蛤蟆子亦用十个,彼此相等,共入缸中埋土地下,百日俱化为水,入好京墨浸化。搽须。
擦牙乌须
青盐 破故纸(炒) 槐角子 熟地(酒浸三日,炒) 地骨皮(各一两) 百药煎 没石子(各一钱) 北细辛(二钱)
共研细。每早擦牙咽下,不可一日间断。每月擦时摘去白须,再生必黑,永不再白。
乌须 蛤蟆乌不拘多少,洗净入小瓶内,加麝香一分,扎头埋净地下,四十九日取出,以手蘸水捻须梢,其黑自上。
又方 上好墨以龟尿磨浓,用小抿子将须掀起缓缓涂之,不可近肉,亦不可用手搽,搽则墨色入骨难褪。
龙泉疽、虎须毒门主论
[编辑]《正宗》曰∶龙泉疽生人中之中,虎须毒生地角之上。此二毒乃肾督二脉分合行布,骤被外邪所搏而成。初起疙瘩,次生肿痛,渐发寒热,甚者恶心、干呕、吐,项俱肿。
又曰∶此证多生于元气壮实者,故多不必服药,自愈。
又曰∶初起宜线针挑破患顶,以蟾酥饼贴膏盖,使毒有门而泄。四边 肿,如意金黄散敷之。
又曰∶此穴忌灸。
《鬼遗方》云∶鼻下一处,人中两处为发髭,此患多因摘髭,外风侵入而结。攻作不常,寒热并作。此亦害人。
王肯堂曰∶髭毒痈生于地角,属足阳明风热所致。若撼之有根,肌肉不仁,或麻或痒,寒热大作,烦闷呕逆者,髭疔也。(《准绳》)
虎须毒 龙泉疽(图缺)
申斗垣曰∶髭毒乃风邪积热,脾经受证;须毒髯毒,皆属手阳明大肠经受证。(《启玄》)
《心法》曰∶龙泉疽,生水沟穴,(即人中)虎须毒,一名虎髭毒,亦名颏痈,肿痛赤,速溃易治;又名承浆疽,坚硬肿痛,迟溃难治,皆由过食炙 ,以至胃肾二经积热,上攻任脉而成。
羊须疔门主论
[编辑]申斗垣曰∶羊须疔,乃怒气交感,流注经络,心经受证。初起根深,形如粟米小豆;三四日面目浮肿;五六日寒热交作;七八日体倦头痛。如添呕逆神昏气喘,十无一活。生于下颏须中是也。初起同疔疮门施治(《启玄》)
独骨疮门主论
[编辑]申斗垣曰∶大人小儿,颐颏生疮,津淫不止,名曰独骨疮。宜百合散治之。(《启玄》)
独骨疮门主方
[编辑]百合散(《启玄》)
百合 黄柏(各一两) 白芨(三分) 轻粉(五分) 萆麻仁(五十粒)
共为细末搽之。如干用朴硝水和作饼,贴之。
颏痈门主论
[编辑]王肯堂曰∶颏痈又名承浆痈,生地角下,属足阳明胃经积热所致。(《准绳》)
窦汉卿曰∶颏上痈,不为风。颏下痈,要成漏,不可轻视。(《全书》)
颏痈(图缺)
颊车痈门主论
[编辑]申斗垣曰∶颊车穴,在耳下三分,下颏轴动之处便是。其生痈也,乃怒伤于心,停滞于肝,风热壅盛。聚于颊车而生。久多成漏。(《启玄》)
又曰∶颏毒痈生于颊之下,乃心肾经络,怒气伤于心,流滞血分,风热壅盛结聚而成。颏上属风热,颏下防成漏疮,不可轻忽。
窦汉卿曰∶颊疽皆出于附骨,亦名附骨疽。若不速治,渐锉其骨,久则成漏。难愈。(《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