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百弗庵先生文集/卷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 百弗庵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崔兴远
1808年
卷五

[编辑]

与李景文象靖号大山○丁卯[编辑]

美洞邂逅。虽幸识面。而只接数语。岂尽道意也。别来倾想。非比未见日。获接正月书读之。如更对真颜听佳语。何等惊慰。但恨此书误入痘地。久而后始到。使谢仪稽迟也。见今阳气感发。日永物和。正君子有为之时。同床唱和。所得可知矣。顾此病残。薰风犹畏。闭户拥衾。意思沉沉。无能为矣。徒然魂梦飞绕于贤者座间耳。子侄辈一送承授之计。至今未就。其亦有数存耶。冬间违奉。不但我心多缺。致使仲吉老兄强病虚枉。尤怅。犹得与季氏兄作一夜话。闻所不闻。幸焉耳。

与李景文戊辰[编辑]

顷蒙远临。荜门有光。又与之上下游从于公山名境先躅遗址之间。感幸固已无竆。况山房静夜。相对讲讨之益。非比扰地。愚者之得。岂可量哉。山灵无助。朝雨旋收。所乐未半。遽然送罢。独立空门。远望行尘。何可以聚散理也。而不其怀恶乎。想左右于是亦必顾眄矣。相对时窃覸左右论学本末。有所敬服于心者。今之学者。例先于词华上。中毒既深。故教后生。亦必以其所学。以至倒本末失先后。而门路荒废。人心日非。虽有识者忧之。亦无气力可以挽回矣。今贤者以富有之才。早向正当门路。修明本末先后之序。使后进得以不迷于所入。此岂斯世中所易得见者乎。惟冀及此加勉。以副朋知之望千万。昨得沙桥书。以顷日不能同公山之游为恨。欲图更会于银海麟角之间。此意尽好。未知佥兄果有意否。同游录果成。窃欲速得而读之耳。筵字韵亦示及。

答李景文[编辑]

盛作同游录。笔力十分精尽。每取读之。便若复入胜地。对讨涤襟。警发资益良多。但道此拙陋处甚不称若是乎。明者亦不免终有未照处耶。此不敢唯唯也。

答李景文[编辑]

伏承哀书。盖已三阅月矣。谢仪尚阙然。疏懒不敏坐之。何敢望原恕。即今秋意已肃。正成物之始。孝子拊时之痛。益可想也。近日读礼之暇。所工何事。顷者季氏为齐日不见客一节。以所得于先儒说者录示。欲使孤滞得免于异俗过中之归。若非爱之以德。乌能如是。感幸又愧叹。然兴源非敢自好奇高。欲超处上古者。须勿过念。

与李景文[编辑]

前后儿辈之归。寄意珍重。勉之以看究文字。非哀之爱人以德。顾此凡庸。何以获此。遂以所闻命者。书之座右。朝夕看省。作一畏友。但时取书册而观之。看不过数句。辄病气从升。目昏神愦。推册自咄者。一日亦不知其几。恐终负胜己善导之言。须怜恕之。每凭来便。必惠一言。振醒颓昏千万。前书所谕居丧不能尽礼。恐是过于哀之言。至于乏力。不能缚屋以直墓。则宜其为孝子之痛。然古人有戒不立庐墓之名。亦何须为此而后。乃无憾耶。第闻仁乡方以乡案事。有不平渐云。读礼之暇。虽不得不看讨义理。如此处必加慎其语默。毋上于雌黄之口如何。固知明礼烛几。何患于是。而犹不无过虑。此相爱之情也。须默会而恕其妄也。闻佥哀既看了节要。又取大学。仲叔相难。其必有豁然自明者。而不能一进参听其緖论可叹。然此亦未必不妨哀而劳损精力。是岂敢望于今日者耶。

与李景文己巳[编辑]

忽焉岁新。风寒犹酷。气力何如。孝思感时之痛。想又如新。前书所教。至今日一披读。益见辞意恳至。喩引切当。药石人病痛甚多。感幸如有得焉。但兴源无所学而徒好古。居家制行。无一足法。而前后盛教。却以躬行得力等语推借过当。窃有疑于知人之不足也。凝聚向里。固是养病治心之要道。而顾质本轻浅。沉静不足。未易得力柰何。所论危行言逊。鄙意言逊盖为避祸。则危行必非取祸。其间自有权度求中之道。或若不察事之轻重大小。一以危行为高。不难于身入危地。则恐反败德失中。有违于圣人立言之意也。大抵介然守道。不徇于世者。目以高特。高特便是危底义。然其曰危者。岂故为高特哉。特不变所守而已。君子言行虽无二致。而行以持内。言以应外。此所以危行不必取祸。独危言易致祸。故必少置委曲以免于祸。方是君子之危行而守道。言逊而避祸也。万一当不义。必峻斥其非。特立不行。则特立虽似危行。峻斥不几于危言乎。古之人取祸者。多不免如此。此恐不明于言行之别而然也。而后之论者往往不知察焉。是甚可慨也。高明以为如何。迷儿初读封事。自承盛教来。即旋置之。更取节要读之。而或不无难解愤悱之色。顾无以启发。可叹。刊补可从速借之否。

答李景文[编辑]

问闻久绝。瞻想政苦。不意便至。伏承哀札。备审孝履连摄。既感且慰。兴源不肖无状。其于子职。曾无分寸之效。而徒贻惟忧。不孝之咎。将无以自容。虽思古人忧戚庸玉之训。以为随遇理遣之地。而素无涵养之得。每于此等处。辄不免心地扰汨。有不得静定者。今承盛诲。警发良多。敢不铭佩厚意。思所以无负。仲弟所疑。承此教示良幸。儿辈夏来。分工于时学。亦以忧病。间断无常。恐彼此俱失也。

答李景文[编辑]

客腊一日所覆书。至今披慰。忽焉岁新。春意正和。伏惟孝思感时益新。兴源实无一分可观可称。而哀书每疑以用心根本。是岂著题乎。所考示通解说。如非著念留神。乌能勤详如此。益见爱人以德。引礼善导之意。感叹十分。向时鄙家所处。非为雨止也。盖雨中发引。多涉危险。虽得即日完襄。意以为可戒。有所疑难而未及考礼以定可否。今见所示葬不为雨止礼也。似不敢违。然以废疾所云观之。此指已发在道之谓。若在殡未发之时。则虽庶人亦得雨止。将葬。当周思审处。虽前期一两日。必得清明日发引。恐不当以葬不为雨止为正。而必待即日发引。易致有冒雨窘促之患也。若在殡遇雨而犹发。则不但有失于礼意。似非人情之可忍。然而以士丧礼说观之。人君且虽雨犹终事云云。此与废疾所云不同。亦未知何以为正也。执两说而折衷。非佥哀其谁。须更示定论。以为异日受用之地。至望至望。佥哀平日必有讲辨箚录者。同人之间。不妨相示拔瞢也。未知肯许否。权梁山丈曾得其文而读之。想像愿识。今承奄忽。尤可悼怛。

与李景文[编辑]

日月迅速。二十七月之期奄迫。计已举禫事否。孝心馀哀益可想也。黄鹤丈事。近或闻知否。其学问浅深。虽不敢知。而倾财破产于事亲始终。及三十年乐饥山中。则盖人所不及而有不愧于天者。设谓其膝下者所处不无误著。幷地士类之间。岂忍构至此境。世道至此。宁欲无语。到彼后饥寒必益深。地异道远。无以相周。每临食。却不乐矣。

答李景文[编辑]

向者所寄。适出于一时恋恋之意。而还蒙引喩加警。勉励深挚。正得朋友责善之义。区区虽自狷滞。敢不思所以虗受而服膺哉。抑念朋友相馈。亦有其义。古人多行之。今日同人之间。可相平恕。不必为嫌。而乃有此云云者。其必欲使兴源益修远大之业。终免小人之归。则此意尤何可忘也。继玆以往。随事相警。因书寄勉。不待合席而有资益观善之乐。则兴源之不敏。亦将得励晩志。庶不至于大谬矣。其幸可胜言耶。迷儿久违承诲。玆以听去。而似不得留止受教。恐虚作一往来耳。

答李景文辛未[编辑]

向日季氏兄来。兴源适有事。终不得稳讨。略得其一二馀论而喜之而已。其间安有日用躬践之可见可言者哉。若三弟则其志固好。不无看究之得。及得胜己。自不能藏晦。然至谓之求之古人。则恐近失言矣。从游以下数转语。兴源所宜先道。而今尊兄言之。使人惶窘愧缩。不知置颜何地。岂爱之过而不自知其言之失实欤。抑亦激扬诱引。欲遂期望之意者也。若然则兴源虽愚钝病昏。亦不敢辞矣。大抵此无师友之益。自初于此事。非不有意。而实不知门路之由先后之序。自从佥兄游。乃始信其阶级第次之不可或差。而所以得蒙其启发者。亦自不少。则于是乎又信夫古人亲胜己资警益之说。正不我欺矣。道涂稍间。不能随意源源。听所不听。又因发尽区区之见。以获取舍之如何。此为寻常慨恨者也。所谕诚意说。此见果与高见无异同。详在舍弟别纸所告。可览而可否之。但好善恶恶之端。端字是意为念虑初萌动故而云耶。抑或有古人所已言者耶。须更教示。书末以味道等语。不欲自当。乃反以德履二字。加此空踈。何其处己处人。有所迳庭也。惟以处己之道处人则恐得矣。如何如何。萧寺之约。岂可少缓于践赴。而身苦如此。未敢以某日质告。当看病势。更发使告期耶。好事魔戯每如此。可叹。

答李景文[编辑]

日前人去合有书。适汨没未遂。方以为恨。便中得蒙不较。乃辱惠书。感感。因悉春和。动静益吉。尤慰。第其山房凝聚之功。才得旋歇。宜其为慨叹也。弟等奉亲遣日如昔。无可闻者。加以报本斋舍之役。累月奔走。身心一切不静。愁怜愁怜。盖是斋不肖承命先考。积岁经营。今始起焉者。若得有德者一言以表侈。则庶几少伸追述之诚。敢望尊兄为之惠之也。未知何以为教。早晏当有齐沐而更恳矣。季氏兄别纸录示承来。可见其平日所见果有据矣。但其一等二等之喩。有未领会。从当更思而有告耶。迷儿辈入都之报。昨日始闻。而归期尚远。虑郁不可形言。至如得失。又何足言哉。

答李景文[编辑]

曾或一半朔相阻。犹不胜其鄙吝之萌。近者已至春尽夏半之久。离索向仰之甚。殆食息不能弛焉。忽地便中伏承手书。惊喜非昔时比。佥兄笃志讲讨。其间必有新得可向人言者。而终悭传示。乃反求之于呻苦空疏之人何耶。切乞是后须怜而无隐也。斋舍仅得乘瓦。不久可完。而今承盛谕。多般谦抑。不欲惠一言以侈楣焉。令人失图。兴源承先志。积年经营而成。固非他堂室之比。知己如尊兄。若不有一言。则复谁可以记此事。使后来子孙敬信遵守。为永久勿替之地。尊兄决不可终辞也。贵府太守。久闻其贤承。有学政施设。多仿古人。正今世所未易闻。然凡事必有实得于根本。能有实效之可见。未知他能然否。计措施之际。或不无就访于贤者。必须审察于本末诚否之间。相时量应。毋或率易也。窃见兄与迷儿书。既称渠以兄。又使渠称兄于兄。是果不妨于义。而不悖于教导后辈耶。若然则父事之道。当于何处可施。谦抑固好。恐不宜至此之过也。麦凶旱灾。此中亦然。国家之忧。果如盛示。柰何。

与李景文[编辑]

秋风正肃。谨问学候动静如何。伏惟新得之乐。有无竆也。顷闻有礼郞之命。窃谓暂出肃谢而归为无妨。旋承以疾呈辞未就。果然否。有病不能仕。于义似无不安。而特其所苦轻重。末由详知。以是郁虑。似闻仁府太守。方举盛礼。想必与老兄谋。不识何以酬应。盖此礼。近观行之者。威仪之盛。虽或如古。求其本实则无之。而若仁府太守。闻其学识甚高。岂有是哉。切欲躬往观礼而病不能焉。遣此二儿。要有观感之益。须随事教之。尚儿久欲托于门下。今行遂令看势因留。以举束修古仪。切愿俯察而容纳之。俾有定见于本末先后。则幸何可量。闻令季氏作廷对之行。其得失有闻否。深为之期望焉。迷儿亦赴此。此则所持甚浅狭。而但为纷腾所引去。志意之横坏可知。深恨初不禁时文也。何当相握。临纸徒增驰恋。

与李景文[编辑]

旷绝声尘。又复初夏。故人之思。能不郁郁。伏惟即日。佥服履起居神相。燕超尊兄。迩来盖无职事奔骛之劳。而得自肆力于竆格践履涵养省察之功者。已累年于此矣。其于明诚中和之实。庶几得之真而乐之深。有不能自已者矣。彼世间一切自外至者。何足以动吾中耶。然天下义理无竆。圣贤地位甚高。兄必不遽自足而自止也。顾此病劣不学。虽不能矻矻自勉。求尽夫为人之道。得藉朋友。塡补孔疮之万一。则此亦非大君子成物之一事耶。佥兄见此语。幸毋曰所求乎朋友。尔何不先施之也。兴源朝闻夕可之诚。卒无以胜夫好生恶死之欲。日以伏枕延命。就静祛烦为上策。心实不以废文学遗事物。乐放纵恶拘捡为可也。以今外面看之。却近之矣。只自悚愧悚愧。仁府大夫兴学之政。果终始无替否。向闻金李两友以四七之说。不无远近士友之责云。佥兄于此必有意见矣。学者于圣贤之言。未易信得及。则有所疑难。亦自不妨。第恐此说一出。未必不为推澜助波之归。是可惜也。季兄亦必有应课者。如蒙示及。用慰此孤陋之思。则不胜幸甚。馀冀加爱懋德。以副区区。

与李景文[编辑]

得见与儿书末所寄。少可苏释。犹不如相与有言也。窃闻近有泗滨文会之乐。其所得可知。末由参听。却可羡仰。六月十一日所惠别幅。满纸辞意。无非肝膈忠告。是古人之义也。非吾兄何以得此。昏钝气质。为冗务所牵。疾病所困。玩索懋实之功。万无可以涵泳纯熟。然俛焉一心。庶几死而不废。惟兄一切不弃。随便惠言以振德之千万。拟以近间。往唁山云大祥。转访校洞申天任。或者高旆有事南出。邂逅于闻韶山泉斋。作一两日会欢。则其乐无竆而何敢望也。儿辈冬里。又意送留门下。而忧病每戏之。迟速未可必耳。

与李景文别纸[编辑]

从子尚也归。传兄夜里语。寄意深远。正得我心。倘非知己。何能及此。但此间绝无深僻可居地。惟公山之粉岩一麓。足为晩来养病之所。䄵前始占聋渊之北一片山田。然母病渐深。兄弟皆抱奇疾。既难侍率幷举。独离膝下。情理尤难。柰何。闻仲弟所传。曾请文字。果蒙盛诺。感幸无比。从当略记事实。拜进听命矣。

与李景文别纸癸酉[编辑]

兴源五世祖讳东㠍字镇仲号台岩。早岁为甥于无忝堂李公之门。得闻晦斋先生之风。而盖有所兴起焉者。既又从游讲学于郑寒冈,徐乐斋两先生。及其文学夙成。才行著闻。荐授斋官。当孝庙以凤林入沈阳也。拜师傅。到中程。闻以路远。不及期见递。乃还入山中。因以终世。邻近上林久有俎豆之议。而自世之好恶出于私也。公议未易得行。继而有朝禁。遂未之举。固为后人之慨叹。然此不在子孙者。惟世德遗范。垂为家则。有不敢忘者。且五代祖妣恭人李氏。生长于大贤之家。勤俭之德。足以匹美于君子。而子孙所以能免贫窭至于百年之久者。实有赖焉。则正古所谓有功德之祖也。先君在世之日。念亲尽之后。既无适己长房可以祧奉。则奉安别庙。时以享之。可以少伸子孙之诚。而亦无妨于礼意。遂与族人聚糓保长。立约修稧。名之曰报本。因命不肖曰。他日须以此营立别庙。以永香火。越明年。先君弃不肖。既经卒哭。即发书问质于枝谷霁山两丈人。乃立庙于所居之东小溪之上。丧毕。以祧主奉安。别置祭田。春秋祭之。后数年。又立数间屋于庙南十步许。以为庖厨库藏之属。而行祭齐宿之所。力绵久未就。庚午冬。始鸠材贸瓦。命匠举事。三䄵乃成。凡五架五间。中三间为堂以祭。左右各有房。为子孙齐处。亦名其堂曰报本。又将与门子弟辈。时会于斯。讲之以尊祖报本之意孝悌敦睦之行。庶有以远继祖业。近述先志。以期永遵勿替。而欲得朋友一言之重。以识其颠末。以遗我子孙。吾兄于此岂惜一挥之劳而不为之谋耶。玆敢略记其实。再拜而请焉。幸望左右之勿辞而留念焉。千万千万。

答李景文[编辑]

承有延乌之命。少试牛刀。亦朋知之幸。在中之禄。断无可辞之义。其必趍谢之不敢缓。而病后神气若未充完。则恐不宜强动。未知果如何去就也。所难料者来事。入城后亦或无难处节否。明者必有以思到。昔年所论君子言行之义。亦或记得而取舍之耶。赴延之旆。或从新宁路下。则窃欲出邀于银海寺。作一宵欢晤。而远地相通无路。何可必乎。所欲言岂止此。而此转寄也。未究挂一。

答李景文[编辑]

日前屈驾僻陋。一枕稳话。可见故人之情。忽接惠书。书首所谕。正获我心。尤可喜也。仍审秋凉。视篆学候保吉。惟以夫役里徭。无以宽纾为耻。此足见爱民恻怛之发。庶几民得实惠矣。然若专于应物做事。则恐英锐过而涵养之功损。是可戒也。且看字画不无奔忙气意。岂役于簿书应接而然耶。更须加慎。斋记挠忽中致思构成。因便投惠。奉读再三。可见其命意立议之好。斋堂自此生颜色矣。从当十复玩读。如有可商量处。岂可隐耶。沙桥亦当送示。若有论说。可相告也。曾闻海邑太守欲束吏。则奸猾或不无乘时作弄。故致生事。此亦可审处也。如何如何。

答李景文[编辑]

向以痘警。再入深山。与外益隔绝。方为之憧憧。忽地惠书自㓒溪至。惊喜之馀。仍伏审视篆节宣。履寒珍卫。殊慰区区之溯耳。兴源归侍不久。又此分离。旷省病亲。不知至于几何时月。此岂人子所可堪者耶。所谕谨悉。一行作吏自难免。如此节。同人间周旋。亦何害于义。且其所欲为者。莫非使民远罪。则亦仁者之所不能无也。兵令其必有以量处之。但传说以为贤者为政。非不足于仁。或刚毅不足。兄岂有是耶。然海俗多悍刚正处。尤宜不忽。如何如何。斋记诚好。兴源本无文见。何敢遽有论量也。所寓适近聋渊。意欲春初。谋构屋子数间。以兄䄵前所命名者名之。而顾年来力势凋乏。恐难如意。岁后或有营门之行。历屈此寂寞之滨。则可相与相地耶。千万窃企。

与李景文别纸[编辑]

公山僧有掘烧其父祖五坟者事觉闻官。转报营门。方就囚受刑。此关世变。若不严治正法。则其祸渐炽。坏乱礼义之俗。殊可忧叹。前此烧其父母者。非止一二。便作寻常事。而皆能得逭刑法。法律果如是耶。未可知也。日间或有营行而先知之。则当图相逢矣。

答李景文甲戌[编辑]

书中谕意重勤。无异相对说心。决意退休。温理旧业。固是好计。然顷因李生书。略闻海氓颇知乳哺之恩。新伯恐以是不肯听许。则虽欲速解得乎。斋记曺兄说。少有可相对言者。当待后日面叙也。聋渊小屋。果已经纪。而病如此痘如彼。财力又不给。恐终不如意也。若老兄未归。此屋先成。则可图共与猿鹤一游耶。后月之约。令人屈指倍苦。又恐为有力者所挽滞也。迷儿自当家务。身心纷忙。旧得于兄者。太半忘失。况可望其新进。闷惜为一病。

与李景文[编辑]

为见病拙。石路逶迤。此盖古人义也。辄缘忙促。意中所欲言者。万未一究。别后怅失倍恒。近日风寒犹峭。未知劳驰之馀。能无感伤之忧否。聋渊亭役。赖一二族人竭力谋忠。日前立得三间屋。不久当加椽矣。而深恨向者不得与贤者复入其中。生辉山门也。相对时所请文字。此非偶然发之者。今日道源也事者。非兄其谁。则恐兄终不可辞也。

答李景文[编辑]

昨日便中辱书珍重。今又惠书。其不较之量。不遐之厚。实令人不可及也。兴源撤寓归侍属耳。而身病难堪。人理上分职。绝如休废。临子侄。尚多愧生。又何说可闻于朋友也。所惠砺石感感。而曾闻其采役之难。岂可以此私与人耶。方伯褒目。似是深知之言。诚不偶然。切须更加清慎勤敏。以无负其意可矣。如何如何。

与李景文[编辑]

即日炎歊。节宣有相。政学俱胜否。向来大水。近古所未有。田畴漂没。农民束手气象。正可愁惨。其为民牧之忧不细。为左右深念。然似闻月城以东无此患。信然为之幸焉。聋渊新亭。近者已就。中间奉母入处。颇觉有静趣。而东边路近。树未成林。古人所谓学子入居难便者近之也。所揭文字。惟待老兄之手。兄亦必默会。其果留意否。

答李景文[编辑]

去月间。因涂上言。略闻汲汲弃归状。虽未的其曲折。想其气意则快矣。忽地辱复。始审治芜田园。闲趣正好。朋友所慰。无过于此。但在县时政事所失。绣衣之意见所在。末由闻之。此为所郁。出处久速。老兄之明。足以料定。顾此野拙。何敢妄有说乎。然十控廿辞。不复寻县之意则恐得矣。惟在默量而慎处也。

答李象先后靖,景文,休文光靖乙亥[编辑]

兴源私门不幸。从子尚镇奄不起病。天乎鬼乎。痛冤无比。看渠年来志业。颇有门户之望。岂意遽至于斯也。顷蒙慰问。辞意勤挚。感荷良深。叔氏兄当初投绂。诚快矣。第不无后虑。定可惊念。然自吾设施。专由忧民。非为一毫私计。则亦何所愧。但其事涉犯令。以兄高明。足宜量到。而犹未也者。其亦有数存于其间耶。朋友之不能早知而相戒者。亦所愧恨。仲房以其儿志行之美。欲得贤朋友一言。以不泯其迹。其情尤可戚。叔氏兄曾既收置门下。多少讲学。春间历临。亦有教戒。幸兄肯许一言之重。一以慰其冤魄。一以宽吾弟悲怀千万。

与李景文[编辑]

自闻兄有所遭。为之虑殆无虗时。顷闻启辞不甚险。事或顺解。而寒程触冒。髭发无损否。归卧田园。披复旧业。闲中乐饥。吾辈能事。何足言得失。儿辈值此大无。奔走口腹。全废读业。自此恐无可望。亦非细忧。柰何。

与李景文丁丑[编辑]

弟病日益深。志日益退。日用之间。定省疏节。尚多旷废。老兄乃意其居家制行之或有可观。而反欲以向上工夫。勉进其所不逮。固知出于爱人以德之意。敢不思所以策驽周旋。以无负同善之高义。而若其俯索䂓切之言。则便是借视听于瞽聋。然亦可见问寡采荛之盛意。岂可以浅陋自外而不之告乎。诚以慕悦于贤者两进之功。而愿学而不得。则所以不暇于求诸人也。示谕金兄濯以之学。鄙说偶因一事而发。非以此疑其学也。濯以之所竖立。已占吾人头上。蔑裂者不宜轻议。况其所谓体用者。固无无用之体。亦无无体之用。体无用时。其体已非实体。用无体时。其用已非实用。来谕均之有失者然矣。濯以积年笃学。其必有竆究而实践者。岂泛以外面之省事简务。致疑于无用乎。区区平日既无践履之实。多病不学。又无以粗究义理。以免于大过。则只为五十无闻之归。而如濯以远莫之致。晩得老兄。又无古人日听之诚。颜面之阻。动以岁月。所以老兄犹不相悉。至有节孝山南非伦之拟也。况可以上面尽精微者而遽责之乎。老兄之期弟者远。而弟不足以及此。则恐反累兄之知也。惟望兄之益自勉于此。而时以其馀。面诲书䂓。使六十初平。终有所赖。则是老兄终始之赐也。何慰幸如之。第姑不得一言以献。以副眷恳之意。此实以其所藏之不恕。亦岂无徐俟他日以相谋乎。

答李景文戊寅[编辑]

顷自霞溪。得承二月廿二日所惠书。字墨如旧。辞意郑重。正是意中面目。奉玩苏喜久。犹不忍释手。忽焉春徂夏半。不审动静如何。看得收拾几许。或有可相道者否。甘自㬥弃。而犹望朋友之不弃也。其亦可愧。年来翻阅古书。或自点检朝昼之所为。默察心术之所发。将有以分寸跻攀。为日用收拾之计。而既无据依。旋自茅塞沮落。悲叹而止者。盖非一二。际此若得如老兄与居。得闻高论。则庶几有益。而此亦有数在矣。叹失叹失。迷儿其所为学。终不免于外牵。动容辞气间。亦多麁疏。老兄亦必有见而闷之者矣。今者进谒。或赐一言之严。使有所受用。得变化其气质。千万切望。从子恒也其资其志。固有可望。文笔之才。亦不甚鲁。抠衣门下。渠之所愿。早晩当许往矣。北亭堂室粗成。残衲居之。近有数三学子入处。然一向汨首时业。后日老兄或一来提谕之耶。昔年所请记。切欲速得。以为少辈振动之助也。更须勿忘。

与李景文[编辑]

沙村金休彦。年前数次得见。爱其为人。今春有书论学。此非病废可当。而其志向固有可据而知者。可敬可畏。兄有斯人。亦所幸甚矣。月前河阳倅过访。以兄言问割鸡如何。是诚意外。兄自解割法而不之教。使问于不曾操刀者。是意安在。令人可愧。闻其政方务用牛刀。而邑习异他。其化未易云矣。计应欲闻。玆及之耳。

与李景文[编辑]

霜风比酷。不审动静如何。窃想兄近去外挠。静里涵养之得。必有与人可谈说者。若使获近参听。或不无分寸之益。以少遂夕死之志。而自量精气耗败。一年甚于一年。了无勉强之势。高旆南下。又不敢望。则其将何以相会。得从容于溪山静界而以自益耶。祗自向风驰神而已。秋间金兄濯以历访信宿。其意盖不偶然。然覸其言论。每有馀于古人文句间。而不及于体认践履上论得。是为可恨。令胤成就几何。志尚又如何。义方之教。必有异于人者矣。此中少辈。自通时文。其动容辞气。渐无可观。都由父兄教养不端。坏却心性。此可知也。从子恒也自昨年愿从学于门下甚切。顷往龟尾。又有书请自其处转进。其意不可以孤。玆以许往。幸望以教子之道教之。则渠之愿得矣。金友休彦。曾见其端明可爱。春间有长笺论学。此非病昏所敢当。然其所观感兴起于化噵者可见。且其文紧于时眼。决了科事。又可易期。亦朋知之幸矣。李学甫亦安吉笃学否。此间甚阔。闻问莫接。时入梦想而已。

与李景文[编辑]

忽接贤咸君。获闻率学子辈。步入玉莲静界。此殆古人气象。令人遥想。便欲走与之同而不可得也。静中温绎。必有别㨾新得之味。况与诸子朝昼讲授之乐。又非尘冗中投隙勉强之比乎。恒儿静界好会。远离何恨。须赐一言之切于行己者。以为归后受用之资千万。

与李景文己卯[编辑]

恒也自门下归。为传兄动静气象。又以所赠别诗出示。益令人兴起。看渠所为颇有可据。所论亦有著落。可见兄化噵之有异诸人者也。使受鲁论。正合鄙见。近来少辈读书者。其意未必在于讲究义理。故其谓已读者行己言论。多见无异于不读者。先熟鲁论。考圣人之成法而体之于身。方为亲切也。闻兄以弟之不以手笔往复。有所勉戒。此盖区区所常自恨而病不自力者。然自今必欲自书。以从兄言。而亦恐不从心也。道义等字。未记其用于何等说。而吾辈相期。盖不外是矣。如弟病废。固所不堪。而以兄好精力。何过谦之有乎。然资人笑玩之谕。则可不相慎哉。吾辈甘自竆拙。不须求闻外音。对人传说。只此为近来安身道理。如何如何。

答李景文[编辑]

忽地获接辱书披玩。如得真范。仍审霜令。学候动静连吉。晩景正好静养。又得朋友之会。而有亦乐之悰。其视一任冗病悲叹遣日者。相去当如何哉。见今世道衰微。浮靡日甚。惟吾兄益谨保重。使后辈有所依仰。为深望焉耳。迷儿所伤。已作废痼。不能移寸步。目下忧叹。又不自胜。相爱如老兄。必为之闷怜若视子也。族弟兴学不无可望。久欲送学门下。今始勇进。其志可尚。但渠年少性疏。须先从洒扫应对进退上。严加教习。得有一分俗习之变如何。

与李景文庚辰[编辑]

岁忽新。伏惟动静茂福。为学益新。弟亲年迫八。气益衰病益甚。私情喜惧。倍万无涯。营造之计。缘身病力乏。速就似难。种种窘窒。一切无和适意象。平日若有深养得力者。岂如是见于外乎。所谕书册义理浇灌胸次。与夫勿为偏重系累之私所动者。正是此病当剂。非吾兄相爱之深。何能及此。感叹服膺。不觉起拜。顾自俗累塡心。每有易失难存之忧。柰何柰何。迷儿伤处。终无起步之望。其废坐竆苦状。又不忍见焉。

与李景文[编辑]

近者静里。作何工夫。必有新得可闻。士教归自轩下。为传兄言。氅衣虽非上服。亦有间于襦属。不可昼夜通著。无所区别云云。初闻谓是微节。不之深察。久后中夜忽思。兄言岂无微意。此必以源也有异众之习。易致人指目。故据其微节。有以深戒之也。大抵源也初既失学。只从书册。或得古人言行。则辄欲学而不能。晩来转觉学者必于平易真实地得力。方可望自然底道理。未知以为如何。

与李景文[编辑]

复书中所论道之体用。切中区区病源。日一取读。不啻良药之打叠了三十年百骸痛苦也。盖不易之体。不括之用。自有平易真实底道理。而顾以偏质见得粗疏处措径直。既无浸𬪩缜密之味。又无操存涵养之实。故日用之间。但觉宽裕雍容之意少。凌厉果敢之气胜。于古人高处。必欲几及。于俗习陋处。必欲独异。此盖年前枉用力焉者。自近始知有廓然之体用。合下平易真实。所以立大本行达道之枢要乃在于此。而便欲革此病痛。然质本庸下。又役于冗忧。略略书册之功。了无以补塡前阙。冀收微效。则固所愧罪。更何言哉。惟兄委曲论晓。而不以直截之责加之。又其推借之辞。多非著题。此岂古人朋友间所相勉者乎。益令人无以举颜。恒儿与士教春夏来同事。不过时文字。然看渠用心。往往有异昔处。此果谁使之然也。深望随便䂓惠。每如前书之为如何。

答李景文辛巳[编辑]

与友朋入寺讲心经。老境工夫莫紧于此。其乐亦可想也。未知前后所与同者谁。惟望垂教。俾得奉玩而资警益焉耳。损弟岁初为痘所逐。出寓间岭之地。日闻亲患频添。而难于违命。未敢入省。此何人理。家儿曾伤一股。终枯不收。将若为死病之源。此等忧虑。无非败人意象。柰何。连处溪亭时。取心经读一二段。潜思体究。似觉意味深长。而疾病忧患。终是来侵。虽欲接续。有不可得。恐只如此而止。所谕沉潜切实静默等语。最为切要。岂敢不自力。以无负朋友相期之意也。此间亦岂无好资地。朴实头切己之功。固难得见。是皆父兄之教误之也。恒教辈一向汲汲于时文。兄所谓治词策名之意多者。神烛得发。使渠辈读之。辄面发赤色。古人所云恻隐之发者。亦此类耶。内外轻重之判。虽时加言教。何益之有乎。

答李景文[编辑]

日前思也归自轩下。喜聆动静。又得所惠手毕。至今披玩。足慰悬溸。而终不如接真面听高谕。以资警益耳。岁暮雪寒。谨问友欢更如何。或有友朋来会否。弟等不孝病残。寻常温凊之节。亦不免使人为之。子职扫矣。愧罪愧罪。又与书册渐疏。旧得都失。新究末由。自顾神精。更无可望之日。往往中夜起坐。只有抚躬之叹而已。儿音昨得灸药一勤。不无分减。近欲归来。雪塞寒甚。恐难如意也。士教已迁矣。居稍间。难与朝暮相从。自此更无起余。又可叹失耳。

答李景文癸未[编辑]

正月得手书。承有除命。即谋趍肃之行。欲为书。少道所欲言。恐不及而未果也。至今作一恨。日前得见与儿小书。始审行旆中途发病而归。自此东冈复有守。是可幸。弟儿病已作髑髅。坐而不迁。此岂至情所忍见乎。但静处小房。时以书册为心。近者先祖家状。渠能粗构得成。然记实之间。恐多有疏漏不备处。他日当奉进。一过高眼。听其可否耳。

与李景文[编辑]

昨日恒儿归自轩下。为传消息颇详。获拜惠复。辞意又珍重。既叹出处之得宜。且喜添患之向歇。未知日来更如何。先祖墓文。早未得成。不孝愧罪。今则兴源病益甚神益耗。志业幷与之颓落。又恐如此而终亦作不孝之鬼也。遂使病儿构成家状。然手稿尽逸。年代且远。幽光潜德。虽欲详备。不可得。只凭断烂中所载诗文。黉序间公传实记。与夫宗族乡里先辈之所口诵。据以为说。不敢以私意臆说有所参入于其中。高明一览。可得其实。幸惠以一言之重。俾得显扬先德于百世之远。则其为幽明之感。当如何哉。千万至望。

答李景文[编辑]

兴源事亲奉祭。不能尽诚。罪戾通天。遂失长子。自知甚明。理应如此。方且坦然加食。不自灭死。以无重其不孝。而惟是眼前图书墨稿。无非釖铓。北溪之水石花草。皆俛仰陈迹。自此不忍复逍遥矣。先碣迺蒙不终斥绝。承已成就。足见神照眷与之至。归见先君地下。可不惭赧。而冤儿不及见之感。实断肠曲。其间人事乃如此耶。赠行诗序。亦赐点缀。先祖当日贞心苦节。寥寥数百载。至于今日。赖君子一言之重。得以表见于后世。岂不幸欤。辄有微控。长子服制。只得依古礼。但便服一节。有不可晓。俗皆以黑笠鬃网。一仍平日。只用白缨。略表其别。愚意窃念古人制缞之意甚不轻。若以黑笠鬃巾。则与轻服无间。敢以臆见。用缁笠以代黑冠。缁网以代鬃巾。此于义无戾否。亦或有异俗之失否。量教幸甚。

世俗大功葬前。无不赴举者。国法又无禁。而恒宇辈无冒赴意。渠父又不许赴。此虽情义之自然。而上有逾八老亲。不可以徇情废俗。欲令从众赴举。果无不可否。

与李景文[编辑]

窃念吾儿平生。无一可言。惟幸中䄵。从游门下。得有闻见。知所用心。不幸家门祸故。又缘乃父积恶。以至于此。然贤者哀之深。至有哀诔。留念草成之意。令人感泪。此儿果得贤师之知已。得不泯于后日耶。李友命吉。与儿最早相从。情义不浅。而犹未知其相期相知之果如何也。今闻自闻儿死。辄废笔砚。乃告其家庭而不应举。越险犯夜。临穴拊棺。古人处朋友。有如此者否。握手长恸。心肚欲裂。

与李景文[编辑]

日前郭德夫自轩下来。传动静平安。新抱丈夫孙。兄晩来况味渐胜。岂非岂弟之休也。德门高第。足为交游者光宠。况其省得一事。又吾党之幸。权景晦亦同此幸耳。先祖墓文。间尝一二奉玩。盖其所以阐幽而写实者。虽以子孙之私。殆无憾焉。但子孙录中。有些合商量处。其说相对然后可悉矣。遗文全稿。尝失之于火。近者稍稍收拾。特泰山毫芒。然亦其文章可征也。初欲幷家状呈览。拟议而未果。墓文中有无以得详之语。此殆不敏之罪也。

邻居一士人。以年老被恩秩陞同知。未几不幸。未成服而追恩至。死者既是支子。则焚黄之节。宗孙当行之。而宗孙乃死者之孙。出而承宗。则葬前似不忍行事。葬后则行之。似无害于礼。但死者之祖与祢在宗祠。其曾祖已祧而在死者之房。宗祠则宗孙可行。而祧主则无可行事者。若于祧主。既无以行事。则宗孙独行于宗祠。殊涉未安。然以是而幷不行事。则君命之终三年淹。亦恐无义。或可使次长者不待三年。迁奉行事无妨否。盖最长之尊。与宗子之截然不可犯。乍有别。未知如何。其人谬问于此。而不但知识素短。于礼未见有据。高明必有以博考而斟酌矣。细量而示之幸甚。

与李景文甲申[编辑]

天时向和。伏惟颐养清适。节宣胜休。玩味䌷绎之功。必有自得其乐而人不及知者。为之艶想。只有欲从无由之叹耳。缞人老亲向来别添之证。幸减得分数。而近者夙夜侍侧。躬护寝膳。庶几依以为命。以毕馀生。其他琐细。皆不足置胸中。惟是坞花盆草。依旧满前。忽然遇之。如见栽植者之面目。翳然在此。挥却不去。苦事苦事。年来心力耗丧。凡事遗前失后。于是而又有酬应之烦。每觉自家这里闹热未定。恐收拾终是不得力。如此尽有竆庐之叹也。

答李景文[编辑]

顷因智妙。得去月十二日所复书。喜承动静。即玆初炎。棣史更如何。缞人冤祥不远。所服直领麻带。似有练变之节。不知前辈果何以处之也。或用练布沤麻以为衣带。又或依礼经用练布为带者有之云。未知何据为得。窃望考教。

答李景文[编辑]

二百里之间。命子弟冲暑雨问死生。承教以不能身亲为大恨。兴远父子何人。荷爱与之厚至此。心香感鬼神。哀辞记平生。吾儿且死。将不悼其不幸于土中矣。缞弟忍过冤祥。死者益远。存者益无依。已矣柰何。仪节蒙开示。如渴得解。衰绖既不以练布及葛改之。惟绞带改用沤麻。此或近于葛带包得葛绞之意耶。直领又练之。又恐意见同耳。

与李景文[编辑]

昨月宇也归自轩下。细聆动静。气貌非复昔时。所承书又非手毕。令人亦可吁耳。兄少于我六岁。气质本好。兼静养有素。犹不免衰耗。况弟恰满六十。本多病早衰。志气之幷无收拾。益可知也。所以欲胜己与居。得有分寸之益者。盖视昔倍百。而无缘相逢。良可悲叹。先祖碣铭。每奉读拜感。特其中数三处可商量者。久欲躬晋奉请。而病亲笃老。不敢远游。想有以恕之矣。玆令宇镇奉晋替告。须就其付标处。细考而笔削之千万。

碣文中苞山之苞字。恐是灵字之误否。即兴远实主公祀一节。窃自有未安者。昔年兴远家门不幸。伯考早卒。先考以祖考命承祀。则至兴远身。直谓主祀。恐为后来看者之挨眼。未知如何。遗文若干卷失于火一节。遗稿全帙。固为朴畸翁所失火。而迩来犹有裒聚成卷者。虽百不一存。然但曰失于火而止。则恐似太简。亦如何。此外宇儿必有口禀者。处变之节。商量幷教亦如何。遗稿若干裒聚。是亡儿所为也。久欲奉呈。以听考订。玆以合封以呈。

与李景文[编辑]

忽焉岁暮寒甚。谨候棣史动静次第如何。略闻衰相近甚。此则理所难免。惟为道保重。无使疾病乘之。为至祷耳。闻以三壮士事。上人唇舌。为之闷然。宜宁李君垕晩。更有往复于座下。不识何所答而归之也。其事终难明的。其间更有可据文字出云耶。殊所愿闻也。

与李景文丙戌[编辑]

远道命驾。越险寻僻。许与信宿。恤哀诊病。据礼援古。教以不灭之方。此固爱之以德。导之以义也。哀感倍百。久而弥深。第自以荒迷病昏。旧疑尽忘。未得一分提讲。因又窃覸体范。视昔少损。而强其气力。涉旬劳苦。深恐因惫致病。为之向虑。不但别怀久恶焉耳。秋风乍动。不审日来动静。果无添损否。魂梦日驰。不能自已。不知日后相逢。更在何时。索然孤处。徒增悲怜。惟望卫道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