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百弗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附录卷二 百弗庵先生文集
附录卷三
作者:崔兴远
1808年
附录卷四

年谱[编辑]

三十一年乙亥。先生五十一岁。

正月。作观人图。

图说曰。观人之鉴。富贵而骄。贫贱而谄者。家之贼子。国之乱臣。

李大山自营邸来访。

遇雨留一日。与之讲论为学本末用心诚伪。

三月。聋渊亭成。

先生入处其中。喜曰眼中新楹突兀临瀑。吾于平生。办此一事。

地主尹侯来访于溪亭。

尹侯以公事到山中。闻先生在此。迂路来访。与之上下岩泉。称赏不已。归坐亭中。谈说移时而别。

冠叔弟之第一子。

命名曰恒镇。字曰仲久。

四月。答镇将柳爀书。极言公山僧罪。

时公山僧有焚其父尸者。先生痛恶之。书中极言其罪当严诛之意。

八月。哭从子尚镇。葬时有祭文见集中。

十月。李君弘天,郭君基来拜。

归时各有赠言。

十一月。携族弟兴璧。入北溪读书。

先生曰。自今少酬接专看究。士教读朱书。辨难疑处。颇觉有趣味。但使吾儿汨没世故。不得与偕。时时入心目。是亦形气用事。可愧。

以邦令用醴告庙。

三十二年丙子。先生五十二岁。

正月。地主崔侯名景兴有书。兼以岁馈。

答郭德夫论四七说书。

书略曰。四七之说。已得其挭槩。亦自不易。然性理之原。深奥难说。不宜初学骤先驰心。不如且将下学事。軆认实践。则自然有上达处。渭阳不对之意。恐亦以此。而不徒以少辈妄评为非也。

岁饥。议出报本稧谷。赈救贫族。

计口分俵。限以麦熟。

五月。闻妹氏柳孺人讣。

初闻遘疠报。送一斗米,四缗钱,一升油。翼日又送十斗米,五缗钱,二母鸡,五合清。午后㐫问至。又送十五缗钱。六月。又送板价廿缗钱。

八月。闻曺耻斋讣。

九月。晋州牧李公光瀷光溥从弟来访。问以邑弊矫救之术。

十月。赴哭柳孺人葬。归路访李大山。

先生所记曰。与之论心讲义。不觉日昃。又忧学子辈志气全消于饥荒。须为之加意倡导云。

十二月。次罗豫章韵。寄北溪读书诸君。

时门内诸年少及郭君德夫会读于溪亭。先生次罗先生韵以寄之。且要诸君各言其志。诗见集中。

巡使李公名成中有书。兼以馈仪。

三十三年丁丑。先生五十三岁。

正月。地主崔侯来访。

书与孙令公。勉以知足勇退。

时孙公以南兵使。为会宁府使故云。

二月。往祭姑夫李公于石田。祭文见集中。

游伽倻山。

与郭君日柱作是游。盖欲偿宿愿也。遂入海印寺。寺有学士台。以崔孤云所游处而名。其上旧有松。僧言孤云所手种。今已枯矣。先生使僧取穉松。又自手种于枯松傍曰此意后来者或可知耶。有游山录。录见集中。

闻中殿昇遐。

入参哭班。成服。

亚使李君命俊京城人来拜。

临别。李君请教可以平生受用者。先生以须忘快意处及固竆看古书赠言。谢曰当服膺云。越六日。又来拜。

四月。闻王大妃昇遐。

入参哭班。成服。

入北溪。见会讲诸君。

五月。书与李大山。论学軆用。

书略曰。示谕云云。鄙说偶因一事而发。其所谓軆用者。固无无用之軆。亦无无軆之用。軆无用时。已非实軆。用无軆时。已非实用。来谕均之有失者然矣。区区平日多病不学。既无践履之实。又无看究之效。只为五十无闻之归焉。老兄犹不相悉。至有节孝古灵非伦之拟。而复以上面尽精微者而遽责之。弟不足以及此。反累老兄之知也。

郭君德夫归。又赠言。

先生曰。德夫二月。从我而来入溪亭。与诸君及儿辈同讲学。今始告归。不可无一言以赠行。遂以持敬笃志之方告之。

八月。巡使李公又有书。兼馈养亲之需。

九月。与门内长少。议建先祖县令公祭祀堂于智妙。

十月。之石田。哭冥庵李丈。名柱大。归路访李恕轩。名世珩。

三十四年戊寅。先生五十四岁。

四月郭君弼丁来拜。

使入北溪。与诸君读书。

李君㙖小山子来拜。

六月。奉母夫人于厅事房。

丁卯间。以母夫人命。更请末弟嫂郑氏入居下室。以主奉养。是年二月。郑氏殁。先生奉移母夫人于所居外堂厅事房。凡供馈烹饪之事。亲自在视焉。

答景阳丞南君硕老书。

书略曰。古人相会。必言及于义。顷日之奉则甚草草。未暇一言及义而别。怅惜殊甚。遂以为国尽忠爱吏奴如子为亲自爱慎食色读书十八字为赠。

七月。往祭曺耻斋于沙桥。祭文见集中。

八月。金兰谷江汉安东人来访。

所记曰。与之终日论学。其言每有馀于文义解释。而軆认之味或似不足。然深斥科学之误人心性。至以先辈之从事科学者。亦疑其见道未尽。其意固确。但以立后子服制。与取他人为后者无异云。未知其如何也。

十月。命从子恒镇从学李大山门。

十二月。巡使赵公名云逵有馈物。辞而不受。

仪不及物故辞。

三十五年己卯。先生五十五岁。

闰六月。子周镇坠马重伤。

为见柳甥澜冤葬。送周镇行。到比安地。落马伤左髀舁还。恐惊动母夫人。使之直入中心山庄以处。先生按其伤处而叹曰。我只有一子。天胡忍此。莫非由吾不孝以致此尔。然以母夫人故。未尝于亲侧为忧戚容。但自外邀医疗治。

十月。往参县令公神主改题。

初议定以先祖考妣改题。长房力主高祖之论。不得已从之。

十一月。使族弟兴璧往游湖上。

十二月。入北溪。令病子按谱学琴。

欲宽其病怀。求得琴谱。使之学琴。以为养心调息之资。时蔡汝中时衡,郑昌伯忠弼适至。皆解琴。遂要鼓之。先生评之曰。蔡友调虽熟。似欠古。郑君则近古而不熟。

三十六年庚辰。先生五十六岁。

三月。入北溪。与诸君讲学。

四月。往参门会。议破崔南极所印伪谱。

与叔氏论朱子与张南轩论仁书。

金君濯而尝读此。至若无天地万物。此理亦有亏欠一段。以若字作虽字看。以亦字作岂字看。叔氏公闻其说而是之。先生曰。仁字义却于爱字上。咀嚼意味出来。方可见得仁之实軆。濯而说恐非朱子本意。叔氏公遂以此书问于湖上李先生。答书辨金说。而于先生说则曰此见甚超诣。

六月。看朱子年谱。

李云斋命天义城人来访。

入道伯荐。

七月。答李命吉书。说读书法。

时子周镇与李君入北溪。读大学或问。李君有书论学。故以此答之。其后谓李君曰。读书虽好。定志不明白坚固。则虽读尽圣贤书。而少无益于身心。李君乐闻之。

九月。义库助祭库草节目成。

十月。河阳倅金公景澈来访。问治政之道。

书与李大山。复论軆用。

书略曰。复书中所论道之軆用。切中区区病源。盖不易之軆。不括之用。自有平易真实底道理。而顾以偏质见得粗踈。处措径直。既无浸𬪩缜密之味。又无操存涵养之实。故日用之间。但觉宽裕雍容之意少。凌厉果敢之气胜。于古人高处。必欲几及。于俗习陋处。必欲独异。此盖年前枉用力焉者。自近始知有廓然之軆用。合下平易真实。所以立大本行达道之枢要乃在于此。而便欲革此病痛。然质本庸下。又役于冗忧。略略书策之功。了无以补塡前阙。冀收微效。则固所愧罪。更何言哉。惟兄委曲论晓而不以直截之责加之。又其推借之辞。多非著题。此岂古人朋友间所相勉者乎。

三十七年辛巳。先生五十七岁。

三月。使夫仁洞约先公稧。出谷作钱。以防洞民税役。

答蔡君师学问祭礼疑节。

五月。入留溪亭。读心经。

时诸君亦来会。有诗二绝曰村边忌警忽惊人。走入溪房足卫身。岳色泉声浑不管。守窗终夜但思亲。成屋多年未一居。今来静坐好看书。游人莫笑开窗懒。卷里飞鸢又跃鱼。○答李大山书略曰。闻与朋友入萧寺讲心经。老境工夫。莫紧于此。其乐可想也。弟连处溪亭。时取心经一二段。潜思軆究。似觉意味深长。而疾病忧患。终是来侵。虽欲接续。有不可得。恐只如此而止。柰何。

十二月。献寿母夫人晬辰。

是岁母夫人恰满八十。遂备物具仪。与亲戚故旧称觞介寿。以餙喜惧之情。

三十八年壬午。先生五十八岁。

二月。出义库牟租若干硕。分赈兄弟各房。

北溪僧寮成。

闰五月。闻王世子丧。

服制除成服时。带职者淡服色期年云。先生闻变痛泣。至忘寝食。门人诸子亦皆废业散归。

十月。告庙始出助祭库谷物。为忌墓祭用。

闻族叔崔公鹏锡病革。往与为诀。

平日从游自别。是岁四月间。先生寓在理洞。公委来稳话。先生谓曰。见公晩景平顺。无所拘牵。其于埽却尘冗。收拾本原无难。愿以此加勉则幸矣。及其寝疾。思见先生甚。闻即驰往。疾已不可为也。先生痛伤之。

十二月。以母夫人意。出助祭库谷。为诸房救荒。

所记曰。此物非为救荒设。而诸房苦贫欲死。贻为慈念甚深。不得已以祭用馀如干谷。计口分俵。自今月为始。不论上下壮弱。每口无得过五斗。限四月给。

母夫人晬辰。又办具献寿。

供需亦自助祭库出。既邀亲戚宾友。又招邻里老男女以馈之。半日而罢。

三十九年癸未。先生五十九岁。

二月。台岩公祠版改题。仍行正祭。

曺君翰邦来拜。

先生见其人不讳地。分深嘉之。

三月。台岩公遗集裒辑编成。

使仲氏请台岩公墓铭于李大山。

六月十六日。子周镇竟以宿病辞庭。

先生为宽母夫人心。强飮食作谈笑。未尝数入殡号哭。

七月。答李大山慰书。兼论长子服制。

书略曰。长子服制。只得依古礼。但便服一节。有不可晓。俗皆以黑笠鬃巾。一仍平日。只用白缨。略表其别。愚意古人制缞之意甚不轻。若以黑笠鬃巾。则与轻服无间。敢以臆见用缁笠以代黑冠。缁巾以代鬃巾。此于义无戾否。亦或有异俗之失否。量教幸甚。

八月。行子葬于直枝洞先茔下。

二十八日卯时下棺。不下天盖。以待李命吉。盖李君闻此讣。即废课做。告庭不赴举。及葬必欲临圹。故先生使之少迟掩坎。俄而果至。

十一月。行孙夫人缅礼于广洞甲坐原。

盖从亡子遗意也。

四十年甲申。先生六十岁。

六月。行亡子冤祥。

以沤绞带练直领行之。

十一月。为书李大山。请改台岩公碣文数处。

四十一年乙酉。先生六十一岁。

撤去数咎庵三字。改号曰百弗翁。

晩年。以壁上座右所揭文字。似近标榜。尽撤去之。又以数咎之号。有挨耳目。遂取朱夫子百弗知百弗能之语。自号焉。未详月日。姑附于此。

闰二月。设从子恒镇司马闻喜宴。以悦亲心。

是日。恒镇具新恩服色。奏三弦而入谒。母夫人悦甚。起坐发笑。先生曰此真孝孙也。遂剪给己田。以志其庆。

使夫仁洞约。磨崖作公田碑。

碑文先生自制。使从子恒镇书之。文见集中。

六月。阕长子服。

八月初七日。丁母夫人忧。

哭擗哀慕。一如前丧。而以山地未定。未葬盖六朔矣。葬前歠粥塩寝苫凷。时值严冬。而昼夜不离殡堂。李大山以书戒之。遂入处灵座侧。

十月。命匠造轝。一依朱子小方床之制。

以唐三升𮖐撮蕉亭。以生牛皮𮖐长杠。以编熟麻作担索。既成。使之调习。以验其用无危虑。

四十二年丙戌。先生六十二岁。

正月壬午。行襄礼于道藏洞寅坐原。

初河阳县南十里许。有所谓豆落山。世称以有名吉地。道内士夫家有势者。无不欲图占。而以其下村民之挟诈沮禁。未敢生意。至是先生邀地师占穴于此。村民又发诪张谎说以起讼。大小官长。皆以先生之葬亲。从公处决。时本县兼倅。即慈仁倅郑忠彦而素刚正人也。听理后痛治其作魁者。先生曰伤其人而葬亲其地。非孝子安厝之意也。况地理甚窅。其真假又何能的知。遂决意弃之。更邀别师。占穴于先茔局内。前期四日。用小方床。奉柩以行。发引之夕。出拜担军。军皆一心护行。至葬所。以辘轳悬棺而下。尝恨前葬时不用地灰及炭末为至痛。今乃用石灰三百斗,炭末八十斗。一依家礼所附筑之。既祔事。结庐于墓下。朝夕拜哭。惟以朔望。归奠几筵。

七月。入守墓庐。

自五月。脚部痿痹。须人转侧。至是少瘳。望后始入墓庐。

八月。行初祥事。

所服衰绖。尽毁坏无馀。改受功衰葛绖。只练中衣及冠。

李大山来吊于墓庐。

李先生谓先生曰。平日恨未遂升堂拜。今于几筵。既不敢拜。则拜墓亦不敢。深致慰勉焉。遂与讲论多少疑处。以为教法之难行。科学害之也。世道之责。莫如废科法。此见如何。先生曰正合鄙见。

十一月。看大学。

时曺翰邦来。请受是书。先生辞之。

十二月。母夫人晬辰还。奠几筵。

因朝上食。别设馔饼以奠。

闻金九思名乐行霁山子讣。

答孙翼龙问新旧轻重葬疑节。书见集中。

四十三年丁亥。先生六十三岁。

正月。在墓庐。看大学或问。

叔氏公来。与同宿。共论正心章注一有之之有字义。

二月。看大学。

所记曰。看究大学。益觉为人之道。尽包在孝悌二字中。

五月。看大学及太极图说。

所记曰。居丧不忘哀。莫如就静取书册。于敬字上勉力为紧节。转觉周子主静之意尤有味。

六月。造椒蛤丸。遗仲氏。

本村有忌疾。不得归奠朔望。已五六朔。至是村净。遂还哭几筵。仲氏公遆入墓庐。时重病才苏。犹有馀虑。乃从李大山勉戒之意。作是丸以遗之。

十月服阕。

祥事前夕。用俗礼殷奠。告由行之。既祥。即祔于庙。朔望奠。俗有禫前出主行事者。此无于礼之礼。一依参礼。并行于四龛。而考妣姑未合椟。故一卓各设。

四十四年戊子。先生六十四岁。

二月。始以初度日。具酒馔。省埽于考妣墓。

自是年年不废。

六月。哭族叔崔公胄锡。

先生自少与公情谊最厚。从游尤密。及讣至。先生甚恸之。

七月望参讫。使从子宇镇读奉先杂仪于前。

明日是先考通德公忌辰。集长幼致齐。因使宇镇读是书。使众共听之。以作日后家法。

十月。竖碣于台岩公墓。

巡使李公名弥及地主金侯名鲁并有岁馈。

四十五年己丑。先生六十五岁。

二月。修梅南先茔。

七月。遭叔氏丧。

叔氏公号六六庵。天资近道。学问又精邃。先生每以同气而兼知己许之。猝以宿疾奄逝。方疾革。告先生曰。我必死矣。袭殓只用所著馀衣。棺用并板。须勿苟求于人。先生不欲违其所属。而仲氏公以为有子者丧用并板。恐骇俗。先生然之。遂不用。

四十六年庚寅。先生六十六岁。

正月。读心经赞及敬义斋铭。

使诸君校正柳磻溪随录。

时自上命岭营刊行随录。而先使校正于道内名儒。磻溪后孙柳公明渭。与先生为中表兄弟。以书申托于先生。巡使李公弥。又使南硕老介于先生而固请之。先生初辞不应。其请终未已。且以柳公千里之恳为难处。命门下诸君。略加点窜以归之。

三月。哭族子镇国夭报。

此君从学于亡子者。倍加痛惜。

五月。读心经。

答族弟兴浩问疑节。

闰五月。读心经。

所记曰。神气稍强则辄读心经。可谓凉生胸襟。不觉舞蹈。又曰每日鸡鸣。起诵心经赞。忽觉精故一。一故中之说。又曰河洛天五中一圈。即吾心之中。而为在吾之太极。此天之所与五性乃具。惟敬可得以存。

使夫仁洞约。又设恤贫库。

先公库盖应夫税。则只为有田者惠。而贫而无田者无所赖。遂使洞民更立约买土以给贫民。使贫富均济。

七月。金君宗敬义城人来拜。

九月。之石田。哭李公遂馨。

归路逢宋南村履锡。宋公问程子所谓勿忘勿助。有鸢飞鱼跃之意者是何也。先生曰此恐只是道天理流行之自然矣。宋公曰吾见亦如是。

四十七年辛卯。先生六十七岁。

立春日。东首。

自是凡四立日。必随其方而枕。以受气至。

二月。始行县令公别祠正祭。

时祭堂已成矣。族弟兴泰以宗孙请行春秋正祭。仲氏公又赞之。门议佥同。先生为定仪节。命其堂名曰孝悌堂。因以仪节成笏记。

议设学斋。仍立朔讲䂓。

正祭既罢。门议欲軆先祖置书堂遗意。请立义斋。仲氏公曰义字恐惹争端。不如学字之涵蓄。先生是之。遂以学斋为名。使各出物。

三月。孝悌堂铭成。铭见集中。

四月。行朔讲于报本堂。

因少辈之请。略成讲䂓。望讲则俾行于孝悌堂。自后使往来两所行讲。

六月。遭仲氏丧。

仲氏公号草庐。天性孝友。又有器局。言论风采。有足以动人者。先生甚倚仗之。凡宗事家政。必与公议。公亦軆行惟谨。以成其志。人称难兄难弟。

七月。重患泄痢。

自七月晦间。始有患候。至十月。犹未复常。方寝疾时。命侍者收藏书册曰。不可使圣贤经传。近于溷秽之气。苦吟中时自语曰。古之圣贤。亦未尝不病。未知于如此处处之如何。从子宇镇问曰。曾所记诵古书。或能点捡否。先生答曰。初间略能点捡。到此无可致力。内从弟赵复庆问曰。向者与李大山书。论洒然二字。今如许中其洒然处亦自在否。答曰平时颇觉有这境界。到此岂能复然。顾谓族弟兴之,兴璧曰。问学之责。期之君辈。须以孝悌为本。使吾父子影响。不至寂寞于异日则幸矣。十月间。兴璧在枕侧。忽梦胤子公带忧色。而使人占之。得卦大壮之夬。未及闻解辞。因先生索飮声。惊觉急起。呼粥以进。先生能尽一盂。时鸡初鸣。自是少有减渐。兴璧以梦占告之。先生曰未论解不解。其卦名甚好。此必吾儿来佑于冥冥中也。其后病稍苏。先生默解其卦象曰。此不但利于病。来头亦似大吉。如吾竆独者。有甚大吉事乎。因谓兴璧曰。汝勤劳吾病。恐无以相报。但吾少尝手写心经。而上卷已誊。下卷未及毕誊。以此授汝。汝须续誊以看。勿忘此相授之意焉。

十一月。哭从子恒镇客殁于庆州。

君才艺志行。大为父兄师友之所期待。而尝登第报罢。卒以竆困中途夭折于客地。先生痛惜曰。自此吾门户衰矣。葬时有祭文。文见集中。

四十八年壬辰。先生六十八岁。

答族叔崔公三锡书。论义稧学斋事。

书略曰。此等事自古必无私意计度者。可能有终。所谓学斋。虽立名收录。而姑未就之。未知今日此举。果能无前鉴之戒耶。

十一月。受李大山所撰聋渊亭记。

四十九年癸巳。先生六十九岁。

五十年甲午。先生七十岁。

三月。会夫仁洞民。申约正俗。

四月。请书先祖妣恭人李氏墓碣于李大谏宪默。

文即李大山所撰。李公是恭人亲党后孙故请之。

九月。入留溪亭。看心经,西铭等书。

先生曰。退溪先生心经后论云许鲁斋以小学。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吾于心经亦云。此言诚不我欺矣。又曰有心恙者。当看心经。不特有益于治心。亦足以有益于治病。又曰某读西铭久后。事天事亲一理之妙。颇觉得亲切。谢上蔡所谓惟其仁故知其理一。惟其义故知其分殊者。其惟善观此书者乎。○答李大山书曰。心经玩绎之说。从何得闻也。兀坐静地。无复外事。时时遮眼。略有窥斑。间以西铭理一分殊等说。往往参解。见其天人之理事物之妙。浑具吾一心。或可以无疑矣。无可向人开口得。正堪可怜叹。

冬。使从子宇镇往学于湖上。

竖碣于先祖妣恭人李氏墓。

五十一年乙未。先生七十一岁。

正月。金直甫宗敬,李致道埦大山子登第来拜。

二君皆甲午腊月。增广登第。至是以新恩来拜。先生语之曰。君辈以诗礼渊源。幸得早决此事矣。区区荣利。岂能损其志业。宜须别加料理。益相讲劘。以无负父师之训。是所望也。尝谓诸学子曰。近来湖门科声。颇耸人耳目非不可喜。为世教。亦自有忧。此老胸中。固已于彼此轻重。判得分明。未知谁人有能扶竖得来。不为荣利所掀动哉。遂以此意为书于大山曰。吾党眇然之际。贤胤与金直甫一时并伸。天意所向。庶有可望。但老兄门下。科声连叠。志虑未定者。恐易挠夺。讲授之间。必严其轻重本末之分。有如老兄少日之所尝自为者如何。

七月。答族弟兴庚问硏经书院水破后位版改造疑节。书见集中。

九月。闻郭君基讣。葬时有祭文见集中。

十月。兪君汉人京城人自湖上来拜。

五十二年丙申。先生七十二岁。

三月。英宗大王昇遐。

入参哭班。成服。服制士庶人白衣冠白带三年。卒哭前。卿大夫士庶人皆废祭。忌祭则先辈以丧馀。或以略设单献。故先生于祖妣忌祭。依行之。

看孟子心经。

所记曰。自庚寅气降神清。心体恍然精明。所看究思索。记得稍进。日近书册。夜复诵念。往往若有觉舜何人哉。益见孟子精义之用。

夏。先祖县令公,先祖妣淑夫人薛氏两墓碣文成。所撰月日未详。姑附于此。

送从子宇镇。请书两墓碣文于李大山。

十月。竖县令公淑夫人两墓碣。

正宗大王元年丁酉。先生七十三岁。

春。冠孙湜。

以孤子不更名之义。因小名而名之。

夏。金君宗发宗敬弟登第来拜。

二年戊戌。先生七十四岁。

正月。除景慕宫守奉官。呈辞不就。

时掌铨者颇执公。闻先生名。二十四日政。以旧名照首望。蒙点后闻改今名。草记待罪。改拟以进。上命以今名成下教旨。

金君㙆安东人来拜。

三月。与门内诸君讲授所读经义。

书与李仲绥经禄及从子宇镇华镇。

其与李君书曰。所谕见有回头意味。顾此未死。岂意得闻如此好消息耶。若使余加延数岁。以看来益。则其乐似不可言。遂以君书示仲宾,士教诸君。以为共勉之地。更须因其觉而加力焉。以毋孤此希。其与二从子书曰。为学不止诵说而已。须就自家心上点检。要于念虑微处。辨得理欲分界。其从己私上发者。必用力克去。其从性命上发者。必扩而充之。且当以昼所言行。夜必一一思绎。日而如是。夜而如是。使一毫私意无所容于其间。则自然露得本体。于是而又加以戒惧之功。守而勿失。真是工夫。苟不如是。徒讲说是力。则直是口耳耳。此中所与二三讲说者。亦只于文义句语上用心。自家方寸中。了无軆察持守之功。若一向如是做去。其讲说不过为小人之归。愿尔曺之相与深戒也。

秋。答郑君宗鲁尚州人论学书。

书略曰。日用应事上。难见鸢鱼光景等语。此固古今学者之通患。如某者亦所曾经。而到今年益老志益衰。万无勉强之势。日以悲叹而已。如贤者年富志笃。苟能知其所难而竆究益力。有以得其豁然之妙。则凡百细务。无非这个鸢鱼光景矣。又曰盛谕所云愿尽己分四个字。足为看得志意处。盖吾人受中之初。己分上所禀得。果有天人之异乎。惟尽吾之己分所得。可以无愧于天。而其至圣贤之道在此而已。以工夫次第言之。必先明得尽然后。可以行得尽。夫如屏山,涑水之学。虽于此等节次。恐有欠阙。然其九分人三字符所占地位。亦自甚高。亦后学之所当师也。

七月。除庄陵参奉。呈辞不赴。

陵在宁越地。同官崔献重亦为书劝起。先生辞以老病答之。

地主李侯名潊有馈仪。

三年己亥。先生七十五岁。

春。约会宋南村游北溪。

前冬。先生与书宋丈曰。春间运气得良。风日向和。公山小亭。或可图会。作一两日讲话否。至是宋丈命驾来访。因与入北溪溪亭。讲话数日而别。宋丈归后。先生以书谢曰。九耋尊老。命驾数舍。使泉声岳色。一倍增奇绝。感幸万万。第吾侪一别。前期未易。是为耿结。殆数月不已。想老丈亦然矣。

枕上。忽思周子说有得。书与李仲绥。

书曰。今夜枕上。忽有思得周子所谓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之体。自在吾身上。人须究察焉。此可与同人道者。若差后则虽得如君者。辄忘未记。幸此有便。玆及之耳。

答郑士仰宗鲁别纸所论。

别纸所论次第条理。明白切当。但动静应酬之间。持守难固。操存隐微之际。省察难精。则可见存诚持敬之工。不可不接续。然苟不懔惕加勉。进进而不知止焉。则接续亦难。此不待外谋。惟在益自竆硏以用力焉耳。

夏。辞道东书院玄风地洞主。

院乃寒暄,寒冈两先生揭虔之所。本院士林以道望圈出洞主首席。先生送单辞之。

秋。闻金兰谷讣。

葬时有渰没之变。先生闻之叹曰。斯人岂吾党所易得者。而殁不得其宁。孤哀之一时绝嗣。尤极惨恶。凡与知旧书。深致恻伤之意。

十一月。见李大山书。

李先生于先生。有所深知。故书中以行解并进足目俱到称之。

十二月。除童蒙教官。不就。

先生以虚名上欺。荐有谬恩。常踧然不安。

四年庚子。先生七十六岁。

夏。书与郑士仰。论不许孙湜作时文。

书曰。姑不许制述者。不徒出于古人不令作文字之意。渠是未疫则难望其善于谨避之道。所以趑趄迁就。不使之专力于科臼而已。非敢有他意也。

八月。因金直甫。要以菊秋。约会李大山于中途。

先生自哭叔仲二弟。忽失左明。至是右视又欲翳。差过今年。则虽对故人面目。必不得辨。故必欲趁此约会。使金直甫图之。因致书李大山。以道其由。又书于金直甫曰。中途约会。果可以黄花未落。能得践言否。自省衰喘或至寒节。恐有难强之叹。所以窃俟速示。以为定计。

十一月。入溪亭看中庸。

与族弟兴璧书曰。摆却入山。自将一部中庸。欲作此地上多少活计。值极寒。添眩几绝一昼夜。今却少通。不知更有未了苦债否。

十二月。答族弟兴震为人问禫制疑节。

五年辛丑先生七十七岁。

元朝。告庙以家事传于孙湜。告辞见集中。

送孙湜从学于湖上。

朴君鼎洛密阳人来拜。

五月。见湖上所进九条䟽批。

答大山书曰。昨得见圣批。乃知九条万言。果蒙嘉纳。至有可想文识之教。眷注宠光。令人欣耸。不知动静又何以为计。顾无精义可以提闻。而但为之诵困之九二。以冀其益加竆究诚慎而俟之。果以为如何。

秋。金直甫以省岘邮丞来拜。

又以书与之曰。窃想所职之烦。非比治郡。阅马之馀。必有明窗看究之乐。然当职用心。莫如严于义利之分而清心寡欲耳。

十二月。闻李大山讣。为位而哭。

越四日。以练麤布带成服。李先生属纩时。有寄意致想之语。先生闻之。益切痛伤。○既闻讣。先生使人搜出所尝往复书牍。以送湖上。至壬申腊月书别纸所论。不觉泫然曰。欲识此老平生用功处。当于此得之。既以自勉。又欲推而及于朋友。岂非君子之用心乎。吾儒家真正路脉。其在斯欤。

六年壬寅。先生七十八岁。

二月。与门内诸君。会孝悌堂。立学斋条例。

条例上有小序。其凡例有八条。第三条言教检之方。第四条言化噵之术。因以事亲敬兄之实。进德居业之义。申申戒之。

二月。闻朴南野名孙庆讣。

三月。送从子宇镇。代奠于李大山葬。祭文见集中。

四月。李小山书托大山先生墓志。

先是李公以行状见托。先生用伊川故事。反以勉之。墓志则曾请于朴南野。朴公又不淑。遂以是更托于先生。先生固辞不从。

书与李棘人埦。论行状中刺指一段。

八月。特除掌乐院主簿。

大臣入启曰。崔兴远岭南一路之望。曾以道荐。廑霑一命。尚何望其兴起士风。收拾人才乎。请令该曹六品调用。以示朝廷甄拔劝奖之意。上曰可。遂有是命。

十一月。闻宋南村讣。

七年癸卯。先生七十九岁。

正月。答泗阳儒生问宋南村追号可否。书见集中。

讲太极图,西铭等书。

先生谓族弟兴东曰。吾尝得此书于新溪李公。用力既久。觉得此理甚分明。此二书合通书而潜玩深体。则可见血脉贯通之妙。其自得之浅深。惟在用力之如何。不须以言语形容之也。

有旨令该曹陞职。申敕上来。

大臣诸臣入侍时。上传曰。崔兴远不但行谊有可称。洞有先公恤贫之库。使邻里不知常赋。仍以洞儒劝课忠孝。此等人必欲见之。令该曹陞职。申敕上来。

夏。又有旨令本道印赐四书大全。具谚解三十卷。

有旨下道臣曰。崔兴远向有除职之命。而姑未差拟。自本道印给四书大全。具谚解。○先是巡使李公名秉摸闻先生名。屡致书候馈仪。时自上以阁臣所陈。诗传讲义下岭伯。命与道内儒士考校以进。李公欲一经先生参订。赍封出送。先生披阅后。即以耄昏辞还之。李公援例录诸考校之列而登闻。遂有是赐。先生谓无实劳有显赏。非臣子所敢当。累书李公恳辞。李公引义据礼。反复回谕。故不得已拜受。

十二月。升工曹佐郞。

送孙湜。代祭于李大山终祥。祭文见集中。

八年甲辰。先生八十岁。

元朝入庙。有雉雊之异。遂筮得颐卦静。

先生率孙湜。拜庙时。有二雄雉来雊于庙宇上。异之筮得贞山悔雷卦。此慎言语之繇也。命门下诸君。作箴以致警。其反己修省。至耄不懈如此。

登桂坊荐。

时行东宫册礼。复设桂坊。上命内外求岩穴经术之士。以备胄筵教导。道臣宰臣交口荐先生。

巡使李公来访。

李公见先生执礼甚恭。有多少问难。移晷而别。李公索夫仁洞约案见之。深加叹尚。遂划出营耗七十馀包。付诸洞约。俾助先公恤贫之资。作小序其末以志之。

二月。答永川儒生问松谷书院享大田李公时疑节。

地主洪侯名元爕来访。

正祭改以三月初告庙。

时少辈皆以轮痛告病。祭员末由备数。遂用先辈不出三月卜行恐宜之论。改卜退行。

三月。遣从子华镇。奉书请北溪遗墟碑文于樊庵蔡尚书。名济恭。

李君致道丧毕来拜。

先生握手涕下。李君因侍寝。及朝见先生行晨谒于庙。进而请曰。望庙门去杖。趍翼如也。八耋之年。得无难乎。入庙庭少立。鞠躬如也。又何欤。先生曰。平日固欲自尽于此。虽以衰年而趍拜之节。不敢自懈。至如入庙庭少立。某诚孝本不如人。率尔行拜。未见其如闻音声。如见笑语。洋洋乎如在其上者。故必思成而后拜也。李君退而语人曰。终身慕父母。于今亲见之也。

南君汉皓尚州人来拜。

四月。哭族弟兴震。

七月。拜翊卫司左翊赞。

时汉山安顺庵名鼎福为右翊赞。安公星湖李丈门人也。先生与安公并膺是命。人以为极一时之选。先生荐有除拜。而以老病一未趍肃。常自踧然不安曰。分外隆眷。如何能报效涓埃。到此臣分蔑矣。

受李小山所送新印朱书讲录刊补。

金君崇默善山人来拜。

九年乙巳。先生八十一岁。

二月。要郑昌伯大书敬字。刻木为牌。揭之壁上。

与郑君书略曰。月前辄以盛笔所书敬字。烦致刻木。盖欲铭之心而警其昏也。有此惠施之敏。未知住世几何。而分寸收拾。皆从者之赐也。

闻金持宪宗敬讣。

秋。答郭君元泽问蔡松潭,郭槐轩祠号可否。书见集中。

冬。书与李小山。请县令公遗帖弁文。仍问别祠疑节。书见集中。

十年丙午。先生八十二岁。

正月。通德公行录成。

郭君柱南来拜。

讲大学。

李君载延善山人来拜。

讲小学及西铭。

晨谒后。以金直甫语。语从孙溭。

先生谓溭曰。年前金直甫劝我停拜庙。顾此用心。自不敢忘却。近尝多有间阙。殊觉不安。尝语郑忠弼日。金直甫引朱子故事。劝我传重不拜庙。如何。对曰。惟在量筋力以处之。

二月。闻门议欲从李小山说。遣从子宇镇。姑请停之。

李公答门中书。据陈黄故事。以位版奉祀为说。门议欲依而速行。先生使宇镇传意曰。莫如姑徐观势之为便。门议遂停。

孝悌堂节目成。

初度日。送需助外王母讳辰。

每年以初度日。略具酒食。展埽于考妣墓。至是无以强筋力。欲因望参。兼设于庙。则亦恐烦凟。遂以艾糕醴齐及雉蟹等时物。送荐于外祖妣忌祀。

权君思赞,安东人郑君炜星州人来拜。

道内士林。以太极问辨考异来就正。

时以太极问辨刊行事。为道内大是非。士林作此考异。以就正于先生及小山先生。

夏。以大耋例陞通政阶。

上命铨曹曰。崔兴远今始陞资。有违法典。此人经学。累登荐目。今日政。当窠调用。先生累被恩命。常蹙然谦畏。厌加贵人服色。及以大耋陞资。始微有喜意曰。吾奉亲遗軆。幸不伤毁。以至今日。圣上以高年待臣。臣果老矣。此职实合本分。遂以孙侄辈所改进服色见庙。木缨则去之曰。似近玩弄之具也。

闻文孝世子凶问。

先生惊痛曰。曾忝宫僚。虽老病。义不敢偃处私室。遂强起入哭班。不御鱼肉之味。府伯闷其老。劝以用权。终不听。

哭族弟兴之。

君自幼从学。质行甚美。及殁。先生哭之恸。且悲其贫。无以为丧。出所著䌷衣一领及所藏棺材以赙之。

八月丁未。行先妣忌辰。因以寝疾。

时先生重经痁患。气力甚绵缀。弟侄辈请勿参祀。先生曰。吾行祭之日。能几多也。遂齐沐如平时。行事后气益不平。转至沉谻。侍者请进药饵。先生曰。汝不知大限乎。药饵奚为。○己酉。郑昌伯来候。先生曰。问辨书事。须益加平心。勿为相激。盖以此书是非。初自郑君发端。转致横决。故先生戒之如此。及郑君告归。先生曰。此时难为别。尹君东野来候。先生曰。闻有志尚。须益加勉力。

辛酉。命去敬牌上挂衣。

自揭敬牌。出入起居。必默对观省。及寝疾。每向牌而卧。常目在之。至是疾革。先生将欲便旋。侍者曰将于何所。曰室外。从氏公进曰。病不可以变。请于房中设圊具。先生不答。但浏视敬牌良久。似有瞿然之象。从氏公曰。昔退陶先生患泄痢。命移盆梅。请暂移此牌于他处何如。先生又闭目不答。孙湜遂移挂焉。少顷开视问曰此牌何去。侍者曰俄已移之矣。先生作气曰速还故处。乃出而便旋。易箦前一日。见敬牌上有挂衣。以手挥之者再。从孙溭曰指敬牌上挂衣否。先生颔之。溭即撤去之。○自寝疾之初晓。枕上有微吟默诵者然。从傍谛听之。乃敬斋箴而无一字差谬。平日用功于敬。既深且久。故虽疾病绵缀中。寻常对越之意。亦无异平时。有时扶起以坐。则加趺坚定。肩背竦直。未尝少有惰窳之容。及其气息都微而精神犹不乱。所著亵巾时或垫欹。辄手整之。

壬戌二十二日未时。考终于居第之外堂。

是日寒气大作。先生命进姜童便。飮少许而止。至未时。微呼侍者曰席席。遂正箦移枕。悠然而逝。讣出。远近之识与不识。无不惊叹曰。峤南自此寂寥矣。袭用深衣,绵氅衣,程子冠,白质黑缘带。从遗命也。绦用红色丝。升资后所具故用之。质杀用大夫礼。小殓用绿纱章服。大殓用黄纻单袍。翼日。士林来会者发论分定治丧诸有司。

十月壬戌二十二日午时。葬于㓒溪之东俭德山南麓艮坐原。

士林来会者三百馀人。自道内出诸执事。以行襄礼。又出搜辑遗文有司左右道各一人。朝祖时世皆以魂箱替行。而士林皆以为奉柩朝祖。不但礼书所附。先生平日未尝食息忘祠庙。奉柩一诀。实合神理人情。本家遂从之。

十三年己酉

六月。以孝行命㫌闾。

十四年庚戌

正月。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经筵参赞官。

盖以奉承传未除职而殁。有是命。

今上八年戊辰

五月庚申二十五日辰时。改葬于府治东枝界山之乙坐原。

道内士林来会者亦数百人。执事诸员。一依初葬礼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