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百弗庵先生文集/附录卷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附录卷一 百弗庵先生文集
附录卷二
作者:崔兴远
1808年
附录卷三

年谱[编辑]

肃宗大王三十一年乙酉

二月己卯十五日卯时。先生生于大丘府院北里里在故橹院北故名之外氏家。

先生五代祖台岩公。始卜于府之解颜县东㓒溪上。至考通德公。聘夫人于同乡赵氏。赵夫人为省母夫人李氏。往本家。遂生先生。院北乃乐斋徐先生世居之地。赵氏以其外孙来居焉。先是有相地者言此地当有血食儒贤二人出。乐斋及先生皆生于此。世称其言果验云。

三十二年丙戌。先生二岁。

时母夫人患乳瘇。当飮乳。有不堪痛楚色。先生熟视之。自是不复吮。虽强之辄不肯。遂啖以粥。乃呑下。

三十三年丁亥。先生三岁。

三十四年戊子。先生四岁。

三十五年己丑。先生五岁。

先生颖悟夙诣。见长者欲卧则辄奉枕。欲行则辄奉屦。未尝与村儿贱童相狎。

三十六年庚寅。先生六岁。

家有祭祀。必随长者晨起参拜。长者虑其年幼受伤。呵禁而不止。随母夫人往外家。节荐时观主椟覆帕。年久尘污。即以刀割所著新䌷衣。请长者易之。

三十七年辛卯。先生七岁。

三十八年壬辰。先生八岁。

始受书。先生入学岁月未详。姑附于此。

尝游门外。见丐儿寒饿。入请母夫人推食脱衣而与之。

三十九年癸巳。先生九岁。

四十年甲午。先生十岁。

正月初五日。遭祖考县监公丧。

县监公尝为人诬。谪于湖南之云峰县。至是殁于谪所。通德公千里扶榇。先生独侍母夫人在家。凡百措置。皆有综理。以应返葬之需。人咸异之。

四十一年乙未。先生十一岁。

往受十九史于姑夫李公名柱嵩。

时通德公在忧中。先生久失课读。李公遂携去以教之。李公素明于星历度数。每当夜喜观天象。先生后于灾祥氛祲。必审察而详记者。盖有所受于此也。

四十二年丙申。先生十二岁。

先生自幼少时。眉宇如画。头角已崭然。有谈命者相之曰。此公辅器也。他日必大名于世。

四十三年丁酉。先生十三岁。

四十四年戊戌。先生十四岁。

先生与诸穉弟甚相爱。尝珮一小妆刀。见弟辈不能均。辄解去之。凡于飮食玩好之物。亦未尝不然。

四十五年己亥。先生十五岁。

邀松村金公名道范受业。

四十六年庚子。先生十六岁。

先生尝语门人曰。某十五六岁时。受书于塾师。所教皆决科应俗之说。心每疑之。圣贤书里。何曾有此。及读孟子书。至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始觉圣贤垂训。只是教人做仁义而已。自是区区志业之粗能知方。盖发端于这二句云。

五月。肃宗大王昇遐。

冬。读书于宝斋寺。

在山寺时。有诗曰八公山下一庵䧺。画阁岿然上碧穹。落叶尽堆峰似瘠。悬流争泻壑如聋。从教物外新盟定。却要尘间旧染空。最是灵区无限意。数声鸣鹤九天通。此诗其为先生之前谶乎。

景宗大王元年辛丑。先生十七岁。

委禽于节度使孙公名命大之门。

合巹之夕。先生告夫人曰。人之所贵乎有夫妇。以其共事父母也。盍相与勉之。后语门人曰。古人云妇教来初。人家之所以睽贰乖乱。只由不教于初故耳。自我经验。此语信不虗矣。

二年壬寅。先生十八岁。

先生醮后。往拜李氏姑母于石田。新婚时服餙鞍具甚盛。晩闻李公名柱恒见之。为举好衣不近外物玩丧之语以为戒。先生听受愧汗。通宵不寐。翼日归家尽换之。自是不复近䌷帛华鲜之物。

秋。赴乡解。中生员初试。

先生早有求道之志。虽以亲命黾勉赴试。然所好不存焉。及榜至。每以不有素习而偶得幸占。深恨之。

三年癸卯。先生十九岁。

春。赴覆试不利。

四年甲辰。先生二十岁。

五月。子周镇生。

先生尝谓人之习于不善。非所性然也。蒙养不端之致耳。古人所云子教婴孩。诚以是已。自子生稍有知觉。必加教督。未尝示以昵爱之色。

八月。景宗大王昇遐。

英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二十一岁。

春。因事入府邸。有外戚之为营僚者。爱先生丰姿。夜使一少妓潜来昵侍。先生终宵不顾。妓羞而归。营僚闻之惊叹。

二年丙午。先生二十二岁。

春。避忌疾于桐华寺。与诸弟及同侪六七人游上耸庵。

庵在公山绝顶。豺虎所窟宅。日暮迷失道。众皆惶怖。先生独凝然不失措。忽有声自空而下曰须向东而去。果得一线路抵庵。同行诸人相谓曰。此中必有神物所扶持者。未知谁能当此。其后先生独膺异数。享遐寿。其亦异哉。

从新溪李公名晢得学海观澜书。手自传誊。

李公尝抄太极图通书西铭等书。名以学海观澜。见先生异之劝看此书。先生取而誊传。杜门用功。初不从人讲受而自通其义。后常语人曰。某初间遇疑难处。辄欲向人质问。及其深究潜玩之久。渐见文理自透。自此到疑难处。必自致思。惟恐人之指示也。

三年丁未。先生二十三岁。

正月。遭季父从仕公丧。

时从弟妹等皆在穉龄。晨昏哭奠。先生必躬自奉行。虽所居稍间。而不以风雨寒暑。有所或废。三年如一日。收育从弟妹。无异同气。以至教诲成就嫁娶资送。无不致力焉。

四年戊申。先生二十四岁。

五年己酉。先生二十五岁。

秋。赴苞山试。既还。禀于通德公。决意废举。通德公许之。

入试闱。仲氏公患急病几殊。求救于素相亲知。率皆汨于制呈。恝于趍急。先生慨然归告家庭曰。名利之场。人情易丧。安知易地而不然。遂请废举。自此绝不复应。

六年庚戌。先生二十六岁。

仲氏公以其妇乡在花山。因得从权屏谷名榘,金霁山名圣铎诸贤游。归而传士友间讲劘论辨之说。先生听之欣然曰。为学之道果在是矣。却恨此间无此气象。兄弟相与策勉。进修之功于是益笃。

七年辛亥。先生二十七岁。

八年壬子。先生二十八岁。

九年癸丑。先生二十九岁。

春。次庆山倅严公庆遐荒政韵。

时连岁洊饥。道殣相望。严公独善于荒政。作五难字诗。以示县人。先生闻之。为次其韵。以寓叹世忧民之意。诗见集中。○其后先生以亲癠。数寻医于其县。严公于稠中一见异之。大加称赏。辄愿与从游。出见其子瑀。

夏。闻孙节度公讣。

先生于妇翁前后莅官。未尝有干请。惟以家藏旧无心经。要贸送一本。至是孙公以耽罗牧行印寄一本。兼以书勉其硏竆。先生亦手写易卦图说呈上。以报其郑重之意。未及达。公行至康津而卒。讣至。先生深痛伤之。

九月。赴哭节度公葬于泗川城东。有祭文见集中。

十年甲寅。先生三十岁。

三月。女子子生。长适碧珍李经禄。有三男二女。

仲氏公尝言曰。吾兄少得羸悴疾。医言非十年断色。病难良已。自是别处调慎。果勿药而愈。其果如医言。非人所知。而十年之间。不复胎育。则吾兄之严于大欲可验矣。

先生尝曰。此地无师友。因叔弟从曺仲吉善迪游。闻小大学次第。又于朱子读书法字字句句须要体察等语。深有契悟。自此温理。意思益亲切。

十一年乙卯。先生三十一岁。

七月十六日。丁通德公忧。

袭时所用深衣。请制于黄鹤处士李公名春植。虽哀号攀擗之际。而初终诸节。必亲监视。○通德公自三月间。已寝疾矣。先生昼夜扶侍。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凡一证一候。一飮一睡。无不详审细察。以验其加减谻歇。使医药诊试。无或有失误。如是者首尾五朔而不少懈焉。先生自童穉时。已竭诚于亲癠。及胜冠。专以谒医捡药为事。尝以为事亲者不可以不知医。遂究观医书。凡于经脉证候运气和剂。无不通其大軆。故医言每当崔君之药。直令人汗出。然其所以待之者。先自致敬尽礼。必得其欢心。故医者皆用诚焉。及买药于官局。谓诸弟曰。所掌之吏。不有感动得他。何以为我用诚。遂优备食物。身往馈之。吏皆悦服。必精择良材而送之。虽参黄之难得。亦必为之广求以副所用。

十一月戊申。葬通德公于广店村后酉坐之原。县监公墓西麓。

自初丧以后。不离殡侧。不脱衰绖。馈奠哭泣之暇。惟考礼辨疑而不及他事。及既葬。结庐于墓前。以几筵在寝。慈闱在堂。不得守墓。兄弟迭相往来居之。先生所记云余未曾经事。葬时凡物容入。末由的知。随事广询于曾经者。皆云灰百五十斗足为用。余乃加备五十斗。以为并用地灰计。及实灰。人言圹内颇阔。恐灰不足。且见圹内坚硬如石。故遂不用地灰。炭末则以金沙溪有今世不用之语。又不用。后来思得地灰为不使土亲肤之道。炭末有可以防木根之理。其为痛恨。似至死未已。为人子者平时不可不如此也。

十二年丙辰。先生三十二岁。

十三年丁巳。先生三十三岁。

正月。送儿子周镇从学曺耻斋于宜春。

三月。营建五代祖台岩公别祠。

通德公临终谓先生曰。我高祖儒行在斯文。厚泽在后孙。曾有士林俎豆之议。而以令甲未果。心常恨之。我死。礼当祧毁。且无可迁长房。汝须立别庙以祀之。先生軆其遗意。广问于知礼家。为之营建。

买性理大全三十册于花山。

与子书曰。性理大全。买来于安东。见其书是月川先生所尝读。而退老先生所尝书题者也。极可宝玩。

四月。遭叔母李氏丧。

先生事李氏。一如母夫人。及殁。凡丧具埽如。衣衾棺材。先生皆自出力备之。从弟妹俱未成人。而居且稍间。遂移殡。挈来从弟妹。以便馈奠省视。

九月服阕。

十二月。倩人摹退溪先生天命新图。

糊褙为幛子。揭之座右。以资观省。后授仲氏公。

十四年戊午。先生三十四岁。

二月。与仲叔季氏往看台岩公溪亭旧址。

台岩公于仁庙庚辰。荐授孝庙潜邸时师傅。时孝庙以大君。同世子北行。在沈阳已四年。公闻除命。行至龙湾。见递而还。及甲申大明亡。痛哭入八公山。筑亭于北溪。隐约以毕世焉。岁久亭圮。但有遗墟在。泉石甚奇胜。先生慨然其废坠。有肯构之志。遂与诸弟往看。俛仰徘徊竟日乃归。

九月。曺耻斋来访。

曺公自永川故庄来留数日。遂与论处家处兄弟之道。

十月丙午。奉迁台岩公祠版。安于别祠。

十二月。夫仁洞洞在北溪上洞约成。

洞乃台岩公遁世之所。而地僻民淳。公尝为之纠检。遗风至今不衰。先生遂与洞民复修旧䂓。一依蓝田乡约。而参以时宜。略为增损之。书既成。授洞民使之闻官。

十五年己未。先生三十五岁。

二月。登观府北新筑城楼。

府治旧无城。丙辰。巡使闵公应洙始启闻筑城。周可十里。适行过其下。遂登北门楼叹曰。城非其地。筑亦失制。枉费民力。不得为国家长远计。恶得无后人之讥乎。

与诸族往修水泰先茔。

时所书告辞。颇乖礼意。先生请改。遂以岁月滋久。封茔有坏。今以吉辰。将改莎土。伏惟尊灵。不震不惊书之。完役后安神告辞。亦请以修改莎土。封域既完。伏惟尊灵。是安是宁书之。

入夫仁洞。始立约䂓。因设讲会。

令洞人分坐东西阶下。差约直里正典谷色掌讫。命书记谚翻蓝田吕氏乡约。增损约条。以革旧从新之意。申申通谕焉。洞人皆俯伏以听。作而对曰敢不唯命。

三月。子龙章生。

次叔氏咏梅韵。

诗曰岁岁寒葩发古枝。生生物理最堪奇。斯人何独无斯理。孤露伤心涕自垂。才经草土。馀哀未尽。故咏此以寓览物追感之怀。

过仁同访黄鹤李丈。

先生问深衣方领制度。答曰一依杨氏图式可也。又问以程子庶人祭四代之说观之。庶孙恐无不可为长房之理。答曰适庶有君臣之分。以庶为长房。所不当为。若与适同奉轮行之祭则恐似可矣。又问教幼儿之术。答曰莫如养其知觉。养知觉。莫如先教史记。或欲仿三代教人之法。先入小学。则今人禀质。大与古异。且今之小学书。亦非古之小学书。极难晓解。决不可授云。

四月。读二程全书。

家旧无是书。适于朴别捡圣浚家见之。遂借以来。潜究默玩。凡有会心处。必撮而录之。以自警焉。

五月。答或人问军政。

问军政是生民休戚。国家安危系焉。从政者最宜用心。思欲有以处置。则如何斯可。先生答曰。此非初学急务。思不出位。古人所戒。何可妄有议及。然圣门犹有如或知尔则当奈何之训。请以平日所料得者略言之可乎。今之军政。惟黄口白骨是大弊。盖以其军额不足充数故也。然天生一世人物。自足了一世用。岂有民户不足于充军额乎。近观列邑军额外。有所谓收布军官名色。大邑几数千。小邑亦不下千数。此则守令受其价布为私用。不关于朝家。故为守令者必偏护。盖军官名色。与军保自别。又只捧一疋布而无他杂役。以此民皆乐趍。至有纳赂托名于此。以图免军保。又有校生称以西斋儒生。所谓班族。不事文学。无以应讲于春秋亚使行。故乃以良民之稍知文字者。许为校生。以应其讲。而军役则不及焉。民亦幸之。亦行赂托名。以图免军保。其他各所下典及吏保之属。种种名色。行赂托名。图免军保者。又不可胜数。军额之无以充数。都由于此。若使为守令者先罢收布军官。又罢良民校生。因减各所下典及吏保之属。以充逃故老弱之阙数。而乡校则以士族年少之有才行者。为东斋儒生。以士族庶孽之有才行者。为西斋儒生。切勿许良人之为校生。军厅则以乡品及庶孽有武技者差出。仍使民夫。十家或二十家。为置一统长。使之充代统内逃故与老弱。严立科条。勿少饶贷。即以乡约法举而行之。以勉其孝悌忠信之行。而为守令者躬行以先之。则安有犯分图避之患。而军额有所不足者乎。

八月。读近思录。

九月。黄鹤李丈来访。

李丈曰。科学坏人心术。有志者不宜汲汲。然士生斯世。时王之制。亦不可全废。若使子弟辈一切不应举。恐非先辈教法。先生曰。固陋亦非全然无意于俗学。顾其才有不逮矣。至如子弟辈。亦皆钝滞蒙昧。此则乃父乃兄之过也。因问太极图说。自太极动而生阳。至两仪生焉。似当属先天。自阳变阴合。至四时行焉。似当属后天。李丈曰似然云。

和解门内旧讼。

门内旧有大讼。相持累年。先生从中讲解。竟至复睦。

十二月。具酒饼。献寿于母夫人生朝。

十六年庚申。先生三十六岁。

四月初四日。夫人孙氏卒。

夫人临殁。勉先生愿勿偏执。须图更娶以养亲。兼育两穉儿。先生曰。定志已久。且当慈命是从。其后终不求配。亦不卜妾。

九月。使夫仁洞民。设行感君恩宴。

先生所记曰。得伏见六月传教。辞意恳恻。矜恤元元。快减田租。此盛德事也。遂使夫仁洞民。行感君恩宴。替送叔弟读传教。以谕洞民后。共西向四拜。愚夫愚妇。无不感悦。时兼倅镇令崔尚衡闻此宴许屠。亦美政也。

十月。如花山之河上。仍游玉渊亭。

为见妹氏柳孺人。作是行。拜柳山阴名圣和丈留数日。登玉渊亭。亭在河上南岸。访西厓先生遗迹。归路入枝谷。拜屏谷权丈。

十二月。之光阳。湖南县名拜霁山金丈于谪所。

与仲氏公及郭君若正朝郭鲁曕泰柱同行。行到晋阳。登矗石楼。次鹤峰先生三壮士韵。诗见集中。到河东。闻金丈遭内艰报。即驰入谪所吊哭。时河直长必清,柳正字观铉皆先到矣。成服后翼日。辞别金丈而还。

十七年辛酉。先生三十七岁。

正月。受晋州牧李公光溥京城人印送新本小学八册。

六月。子龙章夭。

瘗孙夫人墓侧。

十月。见退溪先生说。自此祭不用私宰肉。

是岁将行墓祀。考礼书。有退溪先生说曰杀牛而祭之非礼也。先生惕然有悟。凡家祭。必买肉于官屠。未尝用私宰肉。

十一月。校正礼仪补遗誊本。

十八年壬戌。先生三十八岁。

正月。读论语。

读至以能问于不能章。取谢氏注。书之座右。

四月。哭族叔崔公光锡。

崔公以痘不起。讣至。先生哭之恸曰。吾门孝友志学。惟此叔是仗。乃至于此。其为痛惜。奚但族亲之懿而已。

五月。答许上舍烇晋阳人问疑节。

许公来问其弟曾为宗家所后。今宗家流迁。将欲率还本宗。未知如何。先生曰。此非昧礼者所可与议。而但恐近于不义。所不忍为也。

九月。挽绫泉吕孝子大翊。

先生闻吕公殁。曰此人善养老。余爱之。今闻丧逝。不觉悼惜。即送人赙问致哀。及葬有挽。诗见集中。

十九年癸亥。先生三十九岁。

三月。使李中权誊出学蔀通辨。

五月。读性理大全。

至黄勉斋所撰朱子行状末端语。居敬以立其本。竆理以致其知。克己以灭其私。存诚以致其实。以为切于受用。书于历上面。以资观省焉。

六月。看仪礼注䟽。

八月。始行四时正祭于别祠家庙。

七月下旬。已卜日告由。至是乃行。执事者无不恪谨。以馂馀分馈诸族。下逮奴仆。

设朔讲。

每月朔望。使子弟及来学者。持时读会讲。而惟以经传小学等书背诵。不通则施挞。若有先忌。前一日行之。

九月。始行祢祀。

前月下旬。卜日告由。盖自阕服后。即议行别祠家庙正祭及祢祀。而以忌疾连岁奔窜。有意未就。至是乃始设行。

十一月。因参礼告庙冠子。

时适有周姓人至。因命名以周镇。字曰公普。盖取古人因物命名之义也。

二十年甲子。先生四十岁。

三月。书揭朱子四等气质说。

八月。借誊朱书讲录刊补。

十月。饯别郭君若归玄风。

郭公玄风人。来从外氏居。先生与之交厚。及其大归。携酒往饯。作智有水诗三章以赠之。诗见集中。

十二月。仲弟第一子冠。名而字之。

名曰思镇。字曰静而。盖欲其顾名思义。为终身思勉地也。

二十一年乙丑。先生四十一岁。

三月。得台岩公手笔。奉而归藏。

族大父名寿岗宅。旧有洞稧完议文字。乃台岩公手笔也。先生见之。抚玩兴感。遂请而奉归。

四月。使工补缉家传古琴。

七月。看延平答问及勉斋集。

先生曰。二书熟复玩味。学问切实。与朱子书吻合。颇有会心处云。

亲忌。始以黪冠黪带将事。

八月。得见韩遁翁遗稿。

遁翁鸡林杜陵人。名汝愈。字尚甫。其学于易最深。叔氏公得其遗稿于其家。先生见之曰恨生晩。不及其门也。

任刚窝必大义城人来访。

九月。行祢祀。祭品一依家礼所附而定之。

先生曰。此自吾身始创行之。初仪节若不从简。恐非可继之道。炙用三大串。每献各进一串炙。汤用鱼肉各一器。则不失家礼品节。而行之亦无弊。如是定为恒式。而果合于礼意否。受胙虽不敢废。古人于祭不如仪。辄慊然有不敢安之意。吾亦不欲当此礼。又不知是如何也。

与诸弟建助祭议。

行祢祀后。先生谓诸弟曰。吾家连世不蕃。至先考。始为三兄弟。亦皆早世。人情见新物则辄思亲。苟能同心同力。随时随合。使三位荐享之需。同出于此。则其于同炊一事之道。庶无憾矣。诸弟咸曰诺。于是排图立约。自今年始。各从多少出物。先生自当室后。已有此意。至戊午二月十五日。割北山水田二斗地。付山庄奴。使之收其逐年所出。敛散取息。至是为谷五十八硕有奇。为钱九十三缗有奇。遂以此为资本。又添以五从兄弟所各出物。而先生每加出四倍。又割本有祭田五斗地以属之。年年逐息而取土者凡如干。丁卯秋。所与曺耻斋请记书所谓欲为先考伯仲叔位。别立助祭议。今幸得三四十硕谷者是已。及乙酉遭艰。以山闹多少费用。馀存廑数十斗地。辛卯八月二十六日。先生寝疾。深恨其重物之不能趁报。乃以各处水田自己所知者三十七斗地。割纳以偿其负。仍为文以遗曰。此间风俗浮靡。家间凡百作用。不免有奢习。而吾兄弟亦不能尚简俭。未知日后家事果能不至于涣坏否。遂立助库法。到今视之。初志所存。亦或不诬。而昔年奉亲奉祭时前后引用助库钱谷。不能及时备报。乃以卖买例割属。各处水田几许斗数。开录于后。使为列位奉祭之资。凡吾子孙。奉吾今日处置。无敢异议于其间云。○此非一年事。欲明其创成颠末。撮而附之于此。

为仲弟第二子。具三加礼。

冠仪一从家礼。黄鹤李丈为宾。任刚窝为赞。命名曰尚镇。字曰以安。李丈作字说。

与任刚窝讲论家礼小学等书。

先生曰。任友学识超诣。深愧前日知有未尽。自此吾幸得友也。

十月。夫仁洞洞约讲舍成。

十一月。任刚窝又来访。讲论退溪先生集。

二十二年丙寅。先生四十二岁。

四月。读大学。

有箴曰读书如何。不可贪务。先以大学。作为间架。逐段熟读。致思详精。须令所究。了了分明。方可就次。改读后段。看第二段。还思前段。后段前段。文义续连。既通大义。正好熟看。却以他书。塡补去读。軆统既具。功用乃博。有诗曰梦觉关头得一觉。鬼人关上乃为人。用心自此却须正。何患不能修是身。

九月。自花山转往宣城。拜退溪先生庙于陶山书院。

历路登李聋岩爱日堂。遂抵陶山。周览基址与堂轩制度。翼日早起谒庙。奉审位版讫。与李公世宪往访先生故宅。仍谒先生墓下。而访李翊赞守渊及李正字世师,李注书世泰。有多少讲论。

与大山李景文始定交。

先生与李大山。初未识面。陶山归路。入五美洞。安东地邂逅相逢。始认为大山。遂与定交。同行至苏玉山下。马上道意中事。留后约以归。两先生之讲劘道义。自此始矣。

十一月。与曺耻斋,李小山。讲论四七说。

二十三年丁卯。先生四十三岁。

正月。闻仲氏遘痘报。往见诊证而出。

时先生寓宗智。仲氏公寓中心遘痘。先生闻之曰。此死疾也。不可以不往见。遂冒危以入。以验其真伪。即以书请救于诸知痘人。既出欲再入。为傍人所止。自是日具衣冠坐。竆昼达夜。

四月。答李大山书。

自此往复书牍不绝。

五月。闻霁山金丈讣。

丧出于光阳谪所。专人送赙仪。

六月。大书数咎庵三字。付之座右。有小叙见集中。

七月。与任刚窝讲论理气四七辨。

任公来访。时孙季心国济,曺直夫德臣,李命吉弘天诸人适会。遂与通读老先生集。至理气四七辨。先生以为老先生专以朱子说为主。则其意非谓四端全无气也。七情全无理也。惟其所就而言之者。各有地头。故有理发气发之分属矣。后之专主气发之说者。乃以理气互发。妄加非斥。不知自陷于认气为理之科。可胜叹哉。古人曰不敢自信。信师言。为吾党者。只当尊信老先生而已。遂有诗曰良友二三共一筵。仍将四七觅单传。陶山正印明留鉴。闽水真源净似渊。若不细寻竆底地。恐难真见本然天。顾吾多病无思得。只信先生信古贤。

书与曺耻斋。请记助祭约事实。书见集中。

九月。答李小山论齐日不见客书。书见集中。

使南君硕老大书敬字。揭之壁上。

数咎庵三大字。又使南君更书。

十月。献寿于母夫人。

一依温公居家杂仪中献寿仪。设母夫人座于内堂。宾客立于中庭。诸子孙以次献寿再拜。因行酒旅酬。至昏乃罢。来观礼者五十馀人。或谓恨无管弦。先生曰。衡门如此事。何求为声乐乎。

十一月。送子周镇从学李大山门。

印来近思录,朱子书节要,退溪先生集及言行录,理学通录等书。

近思录一部。送于妹婿柳公圣复。而以期勉问学之意。书于末卷匣面内以呈之。

入绣衣荐。

御史韩光肇闻先生名。以经明行修荐于朝。以上数条未详月日。姑附于此。

二十四年戊辰。先生四十四岁。

正月。看薛敬轩读书录。

此乃李大山所抄得。而子周镇自其门下归时借来者也。先生手自誊出一本。随处携之。

李大山来访。讲论小学大学疑处。

先生以为景文见其言论志气。无少役于文章荣利。而立脚于明善修道之地。以体行为第一义。正吾益友也。所说教养之法。多合于吾见。而若不废科举法。万无苏定人心之理者。此说极好云。

邀曺耻斋。与大山同话。

曺公留二日而归。临别谓李公曰。何以赠我。李公曰。用大器飮酒。恐近非礼。曺公曰当服膺。李公又请教。曺公曰愿勉晦字意。先生曰。曺兄晦字意虽好。当用于从仕之时。不可用于会友论学之日。李公曰恐似然矣。

携李大山。作公山游。

先入夫仁寺宿。翼日题名于法堂西壁画梅处栋上。仍下洞约讲舍少休。转至北溪聋渊上。李公曰此非等闲奇胜。况又有台岩公遗躅乎。异日若得藏修。当更来游云。遂向桐华寺。观山内诸庵。又题名于法堂西壁栋上画鹤之背。翼日送李公归。临别。劝作游山录。

族弟兴庚冠。来宿宾。往行三加礼。

从弟兴溥为赞。族弟兴泰为相礼。

三月。别祠庖舍成。

闰七月既望之翼日。泛舟游花潭。

门内长少及金德仲,龙应义城人赵一如春庆四从兄弟俱会。有舟中唱酬诗。诗见集中。

见李大山书以湖益寄言劝看读七字。书之座右。

有答书曰前后儿辈之归。寄意珍重。勉之以看究文字。非哀之爱人以德。何以获此。遂以所闻命者。书之于座右。朝夕看省。作一畏友。读礼之暇。不得不看讨义理。然闻佥哀既看了节要。又取大学相难。此亦未必不妨哀而劳损精力。恐非所望于今日也。晩来先生遭内艰毕后。尝谓学者曰。丧中聚徒讲学。与读礼有异。实为妨哀一事。学者所当戒。向者李景文居忧时亦尝为之。某以书相勉。景文即言下领服。然景文精诣之见。岂尝见不及此。近复思之。与其作闲话应杂务。都忘了这哀。宁讲究义理。收拾身心。使所受于父母者不至堕落。犹为思孝之道也。朱吕诸先生之所以丧中。亦不废此事者。自有深意。夫岂不义而景文为之哉。

八月。又行朔讲。

修梅南广洞两处先茔。

看柳磻溪随录。

磻溪扶安人。名馨远字德夫。有经纶之学。尝作随录。地主赵侯名载渊携来是书。遂借见之。

九月。地主赵侯遣其子益镇来拜。

十月。受洪殿中晟忠州人所寄咏台岩公沈行诗二什。

洪公慕台岩公遗风。作诗二绝。手书以送之。要付别祠斋壁。

十一月。与诸君讲大学诚意章。

郑君光仲㮋醴泉人及族弟方甫,士豪,圣年皆来会。

二十五年己巳。先生四十五岁。

二月。书与李大山。论危行言逊。

书略曰。所论危行言逊。鄙意言逊盖为避祸。则危行必非取祸。其间自有权度求中之道。若或不察事之轻重大小。一以危行为高。不难于身入危地。则恐反败德失中。有违圣人立言之意也。大抵介然守道。不徇于世者。目为高特。高特便是危底意。然其曰危者。岂故为高特哉。特不变所守而已。君子言行。虽无二致。而行以持内。言以应外。此所以危行不必取祸。独危言易致祸。故必少置委曲。以免于祸辱。方是君子之危行而守道。言逊而避祸也。古之人多不免受祸辱者。恐不明于言行之别而然也。而后之论者往往亦不知察焉。是甚可慨也。高明以为如何。

闻王世子摄理庶务。

前月廿四日。自上特命代理。王世子遂招延乡曲文学之士。讲论治理。先生闻之喜曰。国家之福也。

三月。如湖上。吊问李大山兄弟。

先生所记曰。十二日发行。十五日抵苏湖入吊。即出下处。李君宗洙亦来。与之论学。翼日早起。入见丧人变服。绖带用葛三重绞。带亦然。季哀心制。用缁布网巾。食后遂与丧人作别发。到河上见病妹。留一日。归路复入苏湖。问景文绖带三重何据。曰仪礼有是说。故敢仿而行之。又问休文心制。用缁布网巾何据。曰俗用鬃网巾。遽同平人。却似未安。妄以己见用缁布。未有所据甚悚。余曰冠带纯缁。似不失礼意。顷年家仲心丧时。鄙意亦欲网巾用缁。郑重未果。今见哀裁酌得正。正合人情。景文问若从退溪说。便止上食哭。则一朔之内。只有朔望二哭。却欠人情。亦僭以己意。但止晨昏哭。上食哭从沙溪说不止。如何。金退甫居丧尽礼。而亦依此行之。余曰无似顷年居忧时。妄自如是。今与佥哀高见偶合。深幸。景文又谓向谕危逊之义至当。余曰孤陋未之有闻。然窃见古今善类。多不善终。虽云气数使然。亦恐于言行危逊之义。似当有加意省慎者。故顷因辱询。僭献一得之说。容许至此。还为愧恐。

条解横渠先生子弟病根说。书与诸子。说见集中。

八月。思聋渊水石有诗。

自注中夜独坐。忽思粉岩聋渊之胜。吟一绝曰身世徒然一草庐。意中惟有古琴书。何时出此尘窠外。走入公山水石居。

二十六年庚午。先生四十六岁。

元朝。进辟瘟丹于母夫人。

其方必晨起服之。始自今元朝。年以为常。

二月。与叔氏日看性理大全性理篇。仍论理气说。

叔氏公有贞疾。至是少间。遂与之逐日聚首讲论性理文字曰。世间何乐。可以方此。

北溪草屋成。

先生欲就聋渊上先亭旧址。经营藏修之所。而先于其上游数百步许。买山田东向地。临溪立小屋。使仲氏公及子周镇干其事。既成。使居士国坦守之。与族叔公鹏锡往游。有酬唱。

三月。答具棘人万权问疠疫时祥祭疑节。书见集中。

与叔氏论程子心无出入说。

时族弟兴义,兴九,兴之俱会。为说学为吾人分内事。及兴九告归。以养精读书戒之。

与叔氏日看中庸。

熟复论辨。讲所未讲。渐见意味无竆。尝语学者曰。中庸是会极归元之书。最为难读。初学所读。莫如大学之为切。然人之所以立大本行达道。惟于此得之。必须澄思静虑。熟玩详味。有如书中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语。则庶可以曲畅旁通矣。又曰序中人心道心之说。虞夏之际。何尝有文字工夫。而圣人所以丁宁告戒。互相分付者。惟此一个心而已。则其曰危曰微曰精曰一者。皆是亲所经历得熟。验察得详。故其说得如此真实。

八月。答郭君若所询疑礼。书见集中。

闻元孙诞生。

十月。答李大山书。论取与辞受。

八月。先生送馈三斗米。故大山有是书。先生答之曰。朋友相馈。自有其义。古人多行之。同人之间。不必为嫌。而乃有此云云者。必欲使某益厉远大之志。此意何可忘也。继玆以往。随事相警。则不敏亦将不至于大谬矣。

十月。李小山来访。

与李公讲论数日。招门内诸君。使之参听。李公临别要一言。先生以杜门读书勿干乡人是非为赠。李公曰敢不服膺。

二十七年辛未。先生四十七岁。

二月。营立报本斋。

斋在别祠神门外数步许。盖为正祭时祭堂也。

三月。子周镇赴廷试行。命往拜安山畿内地李星湖名瀷丈。

八月。往会从姊夫郭公名珽葬。有祭文见集中。

九月。送从子思镇,尚镇。往观花山伯。行乡飮酒礼。仍使从学湖上。

花山伯尹光绍与乡士行是礼。先生与李大山书曰。似闻仁府大夫方举盛礼。想必与老兄谋。不识何以酬应。近观此礼行之者。威仪则虽或类古。究其本实则无。徒尚末文。宁不如不为之为愈。若仁府大夫闻其学识甚高。岂有是哉。遣此二从子。要有观感之益。而因欲托于门下。以举束修古仪。幸俯察而容许之。俾有定见于本末先后切仰。

十一月。书谢地主尹侯。名启东。

尹侯闻先生名。且有老亲。馈以鸡酒。遂作书谢之。

闻孝章嫔赵氏丧

二十八年壬申。先生四十八岁。

二月。使亲知年少誊出磻溪随录。

三月。地主尹侯来访。

奉先立议成。

一门长少齐会于智妙。请先生删补辛亥完议修正节目。而定以每岁重九。为讲睦之会。其序次行礼。参以温公书仪。因取洛闽格言东贤遗教。以明追远敦宗之义。名之曰奉先立议。有跋文。文见集中。

八月。具酒馔往寿内舅赵公。名东益。

九月。改正奉先立议节目。

十二月。见李大山书别纸论学八条。

八条谓玩索于义理之精。黾勉于绳约之严。切己务实为立脚田地。战兢临履为日用节度。浸渐涵泳而无欲速之患。平易纯熟而戒崖异之行。立心以古人为期而不局于小成。用心当死而后已而毋画于半涂。

二十九年癸酉。先生四十九岁。

正月。送子周镇往拜李讷翁名光庭丈。

书与李大山。请报本斋记。书见集中。

书与李大山。勉以出处。

是月廿一日政。大山除迎日宰。先生有书曰。承有延乌之命。少试牛刀。亦朋知之幸。在中之禄。恐无可辞之义。未知果如何去就也。所难料者来事。入城后亦或无难处节否。明者必有以思到昔年所论君子言行之义。或能记得而取舍之则幸矣。

三月。为族弟兴九。详订深衣制度。

先时此间丧礼大坏。凡人家初终凡节及衰绖冠带之制。未有如仪行之者。先生为是之慨。自少讲究古今礼书。又尝辨质于亲知间有识者。每遇门内有丧。必教而习之。而至于深衣。先儒之说互有异同。故用功尤深。至是族叔公龟锡疾革。其子侄为具日制之需。请于先生而用之。人称崔氏之族。惯于丧礼。以有所受之也。

四月。会从弟兴溥。同爨以居。

从氏公丧耦。且有穉子。而家业旁落。无以自活。先生悯之。遂挈而同居。

七月。答族弟兴义为人问丧礼疑节。书见集中。

八月。李小山来访。

时先生寓在桐华寺。李公委访深入。遂与同赏山中水石。翼日相别。

报本堂成。始出主行正祭。

堂记有曺耻斋李大山所撰。

九月。始行重九。会于智妙。

十一月。使夫仁洞人立先公库。

十二月。营立北溪聋渊亭。

相地于粉岩北聋渊上。亭材尹侯以公山柏子树许助之。

三十年甲戌。先生五十岁。

正月。入浮屠庵读心经。

先生曰。为闲养之计。携心经入禅房。静坐潜玩。尽觉有趣味。尝云山人快善少相识。一日来谒。余曰。闻师教一阇梨火葬其母。有诸。释家固火葬。渠母岂不是俗家人。彼阇梨虽出家。亦非人子乎。何忍教人子火葬其母。以异教乱吾法。邦有常刑。恶敢乃尔。师默然良久曰。所教甚当。然老僧父母皆葬于土。更不分疏。其言可谓简而要矣。盖其持戒律素严。容䫉辞气一见。可知为有工夫底人。柰何吾党。都没了这个㨾子。○有僧懒澄者颇聪明识文字。忽持大学来请教。谓曰。尔书有许多贝叶。尔徒有许多方丈。今乃持吾家书。谒吾而请。是什么意。对曰前此非不惯闻那说话。终是信不及。近闻先生说话多有警拔人者。是以来。因告之曰。尔道空而无。吾道实而有。尔学尚顿悟。吾学先格致。尔教绝伦纪废事物。吾教崇名教尽性命。尔须于此理会简别得是非分明。大学最初工夫在此。其下条目。自是次第事。

二月。李大山以迎日倅。来访于理洞寓中。

临别。请聋渊亭记。六月。又迎见于府邸。因与联枕。

三月。书请溪亭上梁文于梅阳宋丈。名命基。

六月。晨入庙庭。忽见兰花茁长尺许。

记曰。旧闻兰花必以立秋日茁发。而曾未目验。今年六月二十日入庙庭。忽见兰花茁长尺许。辄思是日果立秋。昨无兆萌。今忽如此。造化神妙之迹。盖无物不然。二五之功用分限。各有所定。不毫发参差。益可信也。

八月。南君硕老登第来谒。

南君问出处之义。先生用大畜卦义以勉之。

十二月。赴内舅赵公丧。

凡袭殓衣衾棺具。皆自办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