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皇朝文献通考 (四库全书本)/卷119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十八 皇朝文献通考 卷一百十九 卷一百二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
  群庙考
  等谨按等恭纂
  皇朝文献通考内宗庙考稿本于乾隆二十七年闰五
  月十八日进
  呈恭候
  钦定十九日奉
  上谕续文献通考馆纂进稿本朕阅宗庙考一门内附入致祀历代帝王及本朝臣下家庙顾名思义于辑书体例何居盖既以宗庙冠部则惟
  太庙时祫典有专崇方称经常不易至
  奉先殿之礼重家庭
  夀皇殿
  安佑宫
  永佑寺之䖍奉
  神御于宗庙考中敬从附载尚为不失礼以义起之文若摭入历代及臣下非惟其制绝不相蒙揆之分门本义亦复何取即云承用宋臣马端临原编旧式而往代儒生之识于大典未克折衷尽善类此者正复不少又岂得违礼而曲泥之朕意当于宗庙考专门备详定制外其馀不应附入者别立群庙考一门隶之俾名义既得所安而其书亦足垂远馆臣可录朕旨并登卷中臣等恭绎
  谕旨仰见
  皇上圣裁超越明礼辨分即一书之改定而于礼之大典秩然其有序书之大体犁然其各当惟勿杂而勿遗迺允归于至善今敬遵
  训示专辑宗庙考既重加修饬别立群庙考以列于后
  首载
  历代帝王庙次
  历代帝王陵次诸臣祠盖自
  列圣以来崇徳报功褒勲恤节馨香溥荐于百王恩施宏被于庶职昭千秋之公论发异代之幽光所以景仰前徽风示有位者固已礼从其隆泽极其厚矣我
  皇上绍绪之初上承
  列祖肇举彝章即
  诏以明恭闵惠皇帝入享庙祀至大至公允足垂训千
  古近复敬体
  圣祖仁皇帝谕旨增祀两晋南北朝后五代创守各主而前明诸陵不靳百万帑金重加修复我
  皇上以
  圣祖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量为量折衷百代褒贬悉当自有帝王之祀于斯为极至于崇奖忠贞阐扬节义不独当时僚庶幸际
  圣明均蒙
  褒录即胜国遗臣皆得上邀
  天鉴概为表章沛格外之
  深仁扶伦常之正气典至钜也若夫先代圣贤忠烈与
  
  圣朝勲臣良弼恭遇
  时巡方岳或
  亲临奠酌或遣官馨荐总曰
  特祀用昭殊礼又次载
  京师王庙
  京师功臣宗祠亦犹古诸侯之有家庙也而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宗室品官家庙与夫庶士庶人家祭皆备录其仪文而大夫士庶之礼胥在统之于
  一王守之于万世夫乃得窥
  圣天子议礼精意俾我臣庶于群庙考识礼之所以大则益于宗庙考识礼之所以尊矣谨编至乾隆五十年成六卷以敬俟续录
  历代帝王庙
  皇城之西阜成门内南向
  庙门三间左右门各一前石梁三内
  景徳门五间崇基石阑前后三出陛中十有一级左右各九级左右各一门正中
  景徳崇圣殿九间重檐崇基石阑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各十有二级两庑各七间燎炉各一殿东
  御碑亭一后祭器库五间均南向景徳门外东为
  神库
  神厨宰牲亭井亭各一西为承祭官致斋所东南钟楼一围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门外东西下马碑各一凡正殿门庑俱覆黄色琉璃瓦门楹涂丹梁栋五采
  顺治二年三月增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是月甲申朔礼部言三月三日例祭历代帝王按故明洪武初立庙元世祖入庙祀而辽金诸帝皆不与焉但稽辽则宋曾纳贡金则宋曾称侄当日宋之天下辽金分统南北之天下也帝王庙祀似不得遗应以辽太祖及功臣耶律赫鲁金太祖世宗及功臣完颜尼玛哈完颜沃里布俱入庙祀元世祖之有天下功因太祖未有世祖入庙而可遗太祖者则元世祖之上应追崇元太祖其功臣穆呼哩巴延应从祀焉至明太祖及功臣徐达刘基并宜増祀用彰
  皇上追崇至意从之
  丙戌遣官祭
  历代帝王庙时增定祀典遣户部尚书英俄尔岱祭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帝金天氏
  帝高阳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禹王
  商汤王
  周武王
  汉高祖光武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及增入
  辽太祖
  金太祖世宗
  元太祖
  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礼部尚书觉罗郎球工部尚书星讷梅勒章京吴拜兵部侍郎朱吗喇分祭配享功臣风后力牧皋陶龙伯夷䕫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穆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元龄杜如晦李靖李晟郭子仪张巡许远曹彬潘美韩世忠张浚岳飞及增入赫鲁尼玛哈沃里布穆呼哩巴延徐达刘基共四十一臣诸帝王祀以太牢筵各一品俱二十四功臣祀以少牢二位筵共一品俱十八月丙午遣官祭
  历代帝王庙自后岁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致祭著为
  定典
  十四年正月癸未定
  亲祭
  历代帝王庙仪
  二月丁酉
  世祖章皇帝亲祭
  历代帝王庙先是十三年十二月己亥
  世祖章皇帝谕礼部古来圣帝明王皆有大功徳于民者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历代帝王庙祭典虽已修举但十三年来俱系遣官致祭朕今欲于明春亲诣行礼以抒景仰前徽至意尔部即酌议礼仪具奏是年正
  月癸未允礼部奏至是
  亲诣行礼仪注详后时礼部议覆山东道监察御史顾如华疏
  帝王庙创建于故明及我
  朝増定金太祖世宗辽太祖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皆系开创不及守成但守成不乏谊辟如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王康王其行事见于诗书诚为守成令主汉之文帝史称其节俭爱民海内家给人足宋之仁宗恭俭忠厚培有宋三百年之基明之孝宗仁恭节用任贤图治始终不渝应否入庙并祭仰候
  睿裁至从祀功臣似应照旧惟宋臣潘美虽平南汉有功然斜谷之败不能制䕶军王侁擅离陈家谷口致杨业父子无援而死宋之不能复征契丹实由此败又宋臣张浚三命为将而一败于富平关陜沦亡再败于淮西郦琼叛命三败于苻离而中原不可复且劾李纲杀曲端与岳飞议不合奏飞欲专兵柄观史书所载未可与韩世忠岳飞同日并论此二臣宜皆罢其从祀得
  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庙并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诸帝王不宜与祭著停止
  康熙元年二月乙巳复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时大学士会同礼部议覆历代帝王祀典如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俱系开创之主仍宜入庙从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应照会典在各陵庙致祭宋臣潘美张浚已经罢祀无庸议从之三年三月丙午
  诏修
  历代帝王庙
  六十年四月
  诏增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是月丙申
  谕大学士等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朕观历代帝王庙崇祀者每朝不过一二位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妄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前代帝王既无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尔等公同从容详议具奏至六十一年四月辛酉礼部会议自伏羲氏以逮有明应入庙崇祀帝王及从祀功臣详开一折偏据一方不入正统及不应崇祀者详开一折疏覆
  上谕大学士等曰此所议应从祀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详细斟酌者从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开国元勲居多如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其治安之世辅佐太平有功军国者反不得与配享列是皆未为允当也又如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朕年少时曾见故明耆旧甚多知明末事最切野史所载俱不足信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内尔等会同九卿分别确议具奏
  六十一年十二月丁丑增设
  历代帝王庙牌位遣履郡王允祹致祭是月壬戌礼部
  
  大行皇帝谕旨议覆
  历代帝王庙原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世祖唐太宗辽太祖宋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今拟增夏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皋发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巳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徳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辽太宗景宗圣宗兴
  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从祀功臣原祀黄帝臣风后力牧唐虞臣皋陶䕫龙伯夷伯益商臣伊尹傅说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汉臣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唐臣房元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张巡许远李晟宋臣曹彬韩世忠岳飞辽臣耶律赫鲁金臣尼玛哈沃里布元臣穆呼哩巴延明臣徐达刘基三十九人今拟増黄帝臣仓颉商臣仲虺周臣毕公高吕侯仲山甫尹吉甫汉臣刘章魏相丙吉耿弇马援赵云唐臣狄仁杰宋璟姚崇李泌陆贽裴度宋臣吕蒙正李沆寇凖王曾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司马光李纲赵鼎文天祥金臣呼噜元臣博果密托克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杨荣于谦李贤刘大夏凡四十人
  世宗宪皇帝谕是依议速行至是增设牌位遣履郡王允
  祹行礼
  世宗宪皇帝御制祭文
  于赫上帝降衷下民维后绥猷继天立极大统肇开于三古丕基递嬗于累朝崇祀帝王庙者凡二十有一君厥惟旧矣
  皇考大行皇帝一中允执两大兼参彚治功道量之全极武烈文谟之盛俗尽跻于上理情弥轸乎前光定诸史之公评抒千秋之卓识谓兴王创业既多戡定鸿勲即令辟守文不乏绥和美化历年多寡不必同符致治浅深原难一辙履至尊而制六合联寰宇以为一家万方共戴尊亲亿兆胥依父母即当奕世维新之治追念胜朝式廓之疆曾经食土践毛尚有先畴旧徳岂得以拘儒苛论妄絜短长更难以稗乘鲜闻恣凭褒贬
  特颁明谕遍采群言豆豋溥荐于
  百王榱桷永光夫万禩亦有熊罴之士宣力旗常不无鼎鼐之臣劳心辅弼股肱一体生前获荷天休廊庑列筵身后仍陪庙享於戏彝章隆重仰惟志事以䖍遵至治馨香尚冀
  神灵之默佑式孚冥漠庶克居歆
  御制
  历代帝王庙碑文
  历代帝王崇祀之制肇于唐天宝七载始置庙京城止及三代以前而已明洪武六年始于金陵立庙嘉靖十年乃建于京师阜城门内当明初定制时议礼之臣不能通知大体崇祀祗创业之君从祀惟开国之臣自兹以后阙焉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秉大公之道折衷百代深惟祀典之宜修康熙六十一年
  特颁谕旨命廷臣详悉从容确议具奏逮朕绍绪之初迋议始上旧崇祀帝王二十一位今增一百四十三位旧从祀功臣三十九人今增四十人朕遵奉
  先志重书牌位诹吉入庙行祭告之礼仰惟
  圣祖皇帝用意之厚立论之正夐乎不可及也夫三代以上若夏启之能敬承殷之太甲太戊武丁周之成王康王宣王颂美诗书光耀史牒三代以下英君哲后或继世而生则徳教累洽或间世而出则谟烈重光胥能致海宇之乂安跻斯民于康阜嘉言传于信史善政式为良规至凡𫎇业守成之主即或运会各殊屯亨不一茍无闻于失徳咸帝命所宠绥爰及历代名臣亦皆川岳钟灵为时辅佐功在社稷徳协股肱比诸从龙之彦何多让焉而尚论未详明禋久旷其为缺略也大矣夫钦崇往哲景企前徽明徳可怀羮墙兴慕眷流风之所被洵历世而勿谖若乃扩追远之鸿䂓破拘墟之臆见自非忠厚立心宽仁为量卓识超于千古盛徳冠于百王未有能论及此者典礼修明有待今日然则
  圣祖皇帝之重加釐定公当周详诚千万世莫及之仁心而千万世不易之定论也庙貎既新叙述本末镌于青珉用昭示久远焉
  御制
  历代帝王庙碑亭告成祭文
  继天立极勲华光被于寰区抚世诚民功徳丕昭于宇宙缅怀前烈知创业之维艰历溯芳徽念守成之不易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综百王之盛徳定万世之公评特沛纶音弘修毖祀敬承
  先志祗荐明禋庙貎增崇既布筵而列坐丰碑式建爰洒翰以摛文备举𢑴章用垂旷典於戏皇猷炳焕累朝之统绪相承至治馨香百代之英灵如在尚祈昭鉴来飨苾芬
  雍正二年三月丁丑
  世宗宪皇帝亲祭
  历代帝王庙是日甘雨应时而降扈从诸王大臣侍卫
  等衣皆霑湿
  恩赐有差越日戊寅以
  御制三月三日得雨诗一首
  宣示迋臣
  七月戊寅
  谕礼部嗣后亲祭
  历代帝王庙日卤簿大驾俱由庙门映壁外行
  三年九月丙午
  亲祭
  历代帝王庙
  四年二月辛卯
  亲祭
  历代帝王庙
  五年三月丁酉
  亲祭
  历代帝王庙
  七年二月壬午
  亲祭
  历代帝王庙
  乾隆元年九月
  诏以
  明恭闵惠皇帝入祀
  历代帝王庙先是六月辛未奉
  谕旨易名以谥古之制也自周公定为谥法后世帝王未有无谥者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及成祖既有其天下并去其年号而史官所书则仍称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此国之所赖有信史也然不系之以谥而称曰建文皇帝此俗称非史体也传之后世殊为阙典考之太祖有元之天下而谥元主为顺帝我
  世祖章皇帝代明之天下而谥明主为愍皇帝虽更姓改物之君尚且追谥而无所嫌忌况当其世者乎弘治以来如杨循吉诸人屡以为请迄寝不行皆以后世子孙席有成祖之业故不敢变乱旧章而不虑其贻议来世也我国家谥崇祯而不谥建文者以明史未竣非当时所急今史书既成若不及此追谥良为遗憾大学士九卿会议确拟具奏候朕亲加裁定寻大学士九卿遵
  旨议追谥明建文皇帝谨拟二条恭候
  钦定得
  旨用恭闵惠皇帝谥至是
  命入庙祀遣官致祭
  皇上御制祭文
  自古帝王统绪相承建元以纪年易名以垂后大义所存不容或泯惟
  明建文皇帝之继洪武大统也长孙绍绪本天地之常经失徳无闻实臣民之共主属以遭家不造遂致靖难兴师既惨迫于焚宫且削除其年号虽数传而纪元始复究相沿而谥法未修今方明史告成期在千秋传信仰承
  列祖之意特加追谥之文荐以豆笾升诸祠祀𢑴章肇举
  爰因秋季以告䖍名义长昭统冀
  神灵之垂鉴
  三年九月乙卯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先是正月辛酉
  谕礼部二月十五日祭
  历代帝王庙因节近清明正值朕躬谒
  泰陵是以未及亲祭俟秋祭
  帝王庙朕当亲诣行礼
  六年二月
  命和亲王弘昼代祭
  历代帝王庙
  甲辰
  谕本月二十日祭
  历代帝王庙朕已降旨亲诣行礼查是日节届清明朕诣
  夀皇殿
  雍和宫行礼
  历代帝王庙著和亲王弘昼致祭
  九年二月己巳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
  二十七年
  诏重修
  历代帝王庙并
  诏改盖黄瓦以崇典礼三月己酉遣官祗告奉请神牌供于祭器库至二十九年二月正配殿工竣丁未
  遣官祗告奉请
  神牌还位
  三月癸丑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
  重修
  历代帝王庙碑文乾隆二十九年
  历代帝王庙之祀其凖古迁庙观徳遗意而推而放之者欤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徳疏家谓以世祧者迭迁徳盛者弗毁盖就一朝为言而周礼郑氏四类注称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氏咸祀之繁露引为自近溯远之明证斯正合食所权舆然汉魏已来有司具仪率求之肇迹建都而不闻立庙洎唐迄明庙立而代以专祀开创为常其制又阙焉未备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六十一年
  敕谕礼官增祀茍非失徳失器即蒙业守成者皆得与飨
  
  皇考世宗宪皇帝丕缵
  先型详定位次
  临御伊始
  亲诣礼成著于
  奎文者綦悉间考旧史所纪创守难易之辨鲜有折衷定论以是对扬曩昔所为法施于民者不克兼既其实独斤斤于
  殿于
  门于
  坊具颜之曰景徳景徳焉尔徳固若是其偏而不举耶寅惟
  
  宗懋敬厥徳咸秩孔修观法之所存即知戒之所寓义至深远大雅不云乎天难谌斯不易维王召公奭迪王祈天永命一则云监于有夏再则曰监于有殷寖假入
  庙而徴统系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一自昭代观之皆名之为胜国有不深厪夫屋与墟之儆而怵惕动容者哉顾于其间历选
  列辟若稽古之化浃烝人治光往牒者罔不穆穆棣棣式在
  几筵崇异代同堂之报故于世数之迁而得其示戒于无形抑于世数之屡迁而不迁而得其垂法于有永稔乎此者观徳之意愈以睾然而兴矣
  庙自雍正癸丑缮葺距今且三十载爰以乾隆壬午出内帑金庀而饬之故事瓴甋甃以纯绿兹特易盖
  正殿黄瓦用昭舄奕工告讫功适届甲申季春吉祀祗承
  家法躬荐
  新宫已为长律述事掲言其大指会所司请制文并锲诸牌复详阐之如此
  四十年二月壬寅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
  四十八年三月甲午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
  四十九年七月重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时内阁奉
  谕旨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因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
  皇祖实录有饬议增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王不能仰体
  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高深即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
  圣意而实显与
  圣谕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即因东西晋前后五朝有因篡得国摈而不列如曹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夀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本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篡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篡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馀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绝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冦窃或身为叛臣五十馀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馀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录存杨维祯正统辨论内详晰宣谕以维祯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馀录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通礼内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此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非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纲纪堕而法度弛愍帝承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暗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迋原以报功崇徳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王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著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著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录
  皇祖谕旨并朕此旨于通礼庙飨首卷以昭殷鉴历朝垂示万年之至意嗣大学士伯伍弥泰等遵
  旨议奏臣等跪读之下仰见我
  皇上以
  圣祖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量为量
  念为君之实难崇前王之祀典不论其方域之广狭而综其政治之盛衰不惟其遭遇之亨屯而核其事功之隆替垂爼豆于千秋
  示权衡于万世诚非臣等所见窥测于万一者也伏查历代帝王立庙崇祀所以崇徳报功垂昭法戒前代列
  祀祗及开创之君实为缺略仰蒙
  圣祖仁皇帝
  特诏迋臣详议增祀俾历代守成继统之君咸得馨香庙食实阐数十年来未发之幽光举数十朝以来未备之钜典而诸臣莫喻
  高深致定议尚多疏漏兹𫎇
  皇上指示两晋南北朝后五代创守各主祀典缺如复命臣等悉心详议臣等恭绎
  圣训所述
  圣祖仁皇帝谕旨云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
  主此外尽应入庙煌煌
  谟训于大公至正之中严篡夺之防著守文之戒盖人君临御区宇诚能承先裕后善始令终固足称为谊辟其或天运有期遭逢不幸非尽由政事之失者如明之愍帝蒙
  圣祖仁皇帝特予庙祀允为万世定评此外或功徳光于
  前烈或基绪贻诸后人皆宜恪遵
  圣训详加酌议窃考前代史评溢美者每多失实责备
  者或有苛求均未能折衷至当伏读
  御批通鉴辑览一书进退褒贬酌理凖情毫厘不爽实为千古史家绳凖臣等谨就管窥所及按代寻绎如魏代勃兴北边奄甸河洛世有贤君允宜光昭爼豆晋及前后五代虽得国非正而嗣业之君合于
  圣训所云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者亦宜并膺庙食
  臣等详列一单仰邀
  论定其他以篡窃得国以失徳亡国不应入祀者列为
  一单并呈
  御览抑臣等据义引伸兾以推广我
  皇上阐扬前王之至意窃见康熙六十一年会议本内唐代增入高祖以下十四帝而不及宪宗金代增入太宗以下三帝而不及哀宗但考史载宪宗削平僭叛不惑群议功业实不可没而哀宗图存于亡从容殉国较之明愍帝更为有光臣等谨以此二帝另立为一单可否一体増祀伏候
  睿裁至于歆报之典宁严无滥汉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犹明之亡于神宗光宗熹宗而不亡于愍帝乃明神宗以下三主业奉
  圣祖仁皇帝谕黜而桓灵二主转得滥邀入祀诚为未协
  自应遵
  旨将汉桓帝灵帝神牌撤出以昭予夺之公伏候命下神牌入龛事宜交礼部工部办理入庙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告祭典礼交太常寺遵办祭文由翰林院撰拟所有臣等遵
  旨详议之处谨合词恭折具奏奉
  谕旨据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增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增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凌䟦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徳召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增祀馀俱著照所议钦此
  等谨按诸臣遵
  旨议覆酌拟增入庙祀单内开列
  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齐武帝
  陈文帝宣帝
  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
  帝孝明帝
  唐宪宗
  后唐明宗
  后周世宗
  金哀宗共二十五帝列单呈
  览下所司遵照办理嗣奉
  谕旨明春增祀神牌入庙即于春祭前一日安奉祭日照常年春祭仪注举行不必另议惟祝文内应将增祀之处交翰林院添撰数语钦此
  五十年二月辛丑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时以增祀两晋后五代南北朝各主亲诣行礼祭文曰仰惟
  诸帝应运代兴治隆开创业懋继承报功崇徳秩祀肇
  增聿光
  前典牲爼香升
  二十五帝礼殿同登报于仲春
  神其式凭
  
  历代帝王庙礼成恭纪乾隆五十年
  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圣训增祀
  历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庙礼以克成祭不欲数于是退而恭纪曰
  皇祖之圣允符我
  皇考所尊称大成有类
  先师孔子而无以复加也即此增入之
  旨实为大公至明乃称历代之名义而非有意于其间也夫历代者自开辟以来君王者之通称非如配享
  先师孔子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也夫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间则必有所进退而是非好恶纷然起矣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将无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瘅言之汤武即有惭徳则历代开创之君汤武且不若审如是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庙者有几是非祭
  历代帝王之义也故我
  皇祖谓非无道亡国被弑之君皆宜入庙者义在此但引而未发予小子敢不敬申其义乎盖自洪武建庙南京以来北京祖之而祀者寥寥洪武六年始建历代帝王庙于南京崇祀者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汉高祖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十九帝而罢周文王隋高祖唐高祖之祀嘉靖九年罢南京庙祀建  历代帝王庙于北京二十四年又罢元世祖之祀及我
  世祖定鼎燕京
  㓜龄即位百度毕举尔时议礼之臣于议
  历代帝王庙位次亦颇有所出入我  世祖定鼎燕京因明代祀典顺治元年增祀辽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明太祖凡五帝而我
  皇祖之谕亦因近
  大事之际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诸臣未能仰遵圣意其出入亦颇不伦会典载康熙六十一年  皇祖谕旨凡帝王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宜入庙崇祀尔时迋臣不能仰体圣意详细讨论且疏奏在十一月  大事前数日所议増祀夏商以来帝王一百四十三位并汉之桓灵皆入之实不伦矣予小子于昨岁阅大清通礼始悉其事因命大学士九卿更议增祀而以仲春躬祀入所增
  神主于庙昨岁因阅大清通礼见崇祀  历代帝王位次有不惬于怀者如汉之阑入桓灵而于前后五代全未议及因敕大学士九卿更议增祀晋元帝以来二十五帝而于桓灵则撤出之以昭公论今岁仲春入  神主于庙躬礼致祭详见礼成述事诗并序予尝论之洪武之去辽金而祀元世祖犹有一统帝系之公嘉靖之去元世祖则是狃于中外之见而置一统帝系于不问矣若顺治初之入辽金而去
  前五代则尔时议礼诸臣亦未免有左𥘵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明昭示千古为一定不易之善举哉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故予于通鉴辑览之书大书特书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轩轾于其间予于历代通鉴辑览一书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馀年于南北朝及宋元辽金正统偏安  天命人心系属存亡之际大书特书必公必平如南宋自徳祐以前尚有疆域可凭至临安既破帝㬎见俘宋统始绝故自丙子三月以前为宋帝㬎徳祐二年三月以后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于元顺帝北迁沙漠委弃中原则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以后正统乃归之明为洪武元年我朝世祖定鼎京师在甲申五月维时明福王尚监国南京故通鉴辑览仍书明以别之直至乙酉五月大清兵下江南福王就执始书明亡折衷义例惟严惟谨一遵春秋之法无所容心曲殉于其间也以为一时之议虽权万世之论不可欺也然则
  历代帝王之祀果即非配享
  先师孔子漠无旌别彰瘅于其间乎曰不然也
  历代帝王胥祀于景徳之殿其有徳无徳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可以为戒万世之后入
  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惕然而惧耶是即不明示旌别彰瘅而已寓旌别彰瘅于无穷矣其有不憬然思惧者则是无道之伦必不能入此
  庙矣呜呼可不惧哉可不惧哉虽然予更有后言焉盖宜入
  庙与不宜入诚昭然应知惧而我大清国子子孙孙祈
  天永命所以绵万禩无疆之庥者更当以不入斯庙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者有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世世子孙其尚凛难谌之戒乎
  亲祭
  历代帝王庙仪
  正殿七室中室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左室
  帝金天氏
  帝高阳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右室
  夏禹王启王仲康王少康王杼王槐王芒王泄王不降王扄王厪王孔甲王皋王发王
  商汤王太甲王沃丁王太庚王小甲王雍巳王太戊王仲丁王外壬王河亶甲王祖乙王祖辛王沃甲王祖丁王南庚王阳甲王盘庚王小辛王小乙王武丁王祖庚王祖甲王廪辛王庚丁王太丁王帝乙王次左
  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庄王僖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次右
  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昭烈帝
  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简文帝
  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
  宋文帝孝武帝明帝
  齐武帝
  陈文帝宣帝又次左
  唐高祖太宗高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徳宗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后唐明宗
  后周世宗
  辽太祖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
  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又次右
  金太祖太宗世宗章宗宣宗哀宗
  元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
  明太祖惠帝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位均南向凡异代同室者皆隔别之两庑东风后仓颉䕫伯夷商伊尹傅说周召公奭毕公高召穆公虎仲山甫汉张良曹参周勃魏相邓禹耿弇诸葛亮唐房元龄李靖宋璟郭子仪许远李晟裴度宋曹彬李沆王曾富弼文彦博李纲韩世忠文天祥金尼玛哈元穆呼哩博果密明徐达常遇春杨士奇于谦刘大夏西力牧皋陶龙伯益商仲虺周公旦太公望吕侯方叔尹吉甫汉萧何陈平刘章丙吉冯异马援赵云唐杜如晦狄仁杰姚崇张巡李泌陆贽辽耶律赫鲁宋吕蒙正寇凖范仲淹韩琦司马光赵鼎岳飞金呼噜沃里布元巴延托克托明刘基李文忠杨荣李贤位均东西向以北为上岁春秋仲月诹吉遣官将事
  特行崇典则
  皇帝亲诣行礼先二日礼部尚书一人诣牺牲所视牲
  如仪
  右视牲
  致斋
  书祝版
  视割牲
  视祝版仪均同东西郊祀
  先一日太常寺官入庙洁蠲殿宇内外藉以㯶荐拂拭
  神座工部司官张
  御幄于景徳门外阶下之左南向夜分太常寺卿率属
  入具器陈
  正殿中室分设三案左一室统设三案馀五室代设一案每位爵三实酒每案豋一铏二簠簋各二笾十豆十其前皆设香案一各炉一镫二每室牛一羊一豕一殿中设案一少西北向供祝版东设一案西向西设一案东向分陈每室尊一每案香盘一虚爵三每位礼神制帛一色白设福胙于东案尊爵之旁加爵一凡牲陈于爼凡帛每案同篚凡尊实酒承以舟疏布幂勺具两庑东设案十各铏二簠一簋一笾豆各四每位爵三实酒统羊二豕二前设香案四各𬬻一镫二又设案于南北向陈尊二香盘四虚爵十有二素帛四十爼篚幂勺具西庑帛三十有九馀陈设同銮仪卫设洗于黄幄外乐部率太常协律郎设中和诏乐于殿外阶上分东西悬陈乐舞于乐悬之次如常仪
  右陈设
  陈设毕太常寺博士引礼部侍郎一人入庙省视
  正殿牲帛齍盛及笾豆豋铏之实毕次诣两庑周视如仪
  右省齍
  辨行礼位殿门内正中为
  皇帝行礼拜位北向阶下甬道左右为分献官拜位北面陪祀王公位阶上东西各二班百官位阶下分献官之南东西各五班重行异等均北面东位西上西位东上辨执事位司拜褥銮仪卫官二人立于
  皇上拜位之左稍后太常寺司祝一人立祝案西司香九人司帛九人司爵九人光禄寺卿二人太常寺赞答福胙一人立东案之东司香七人司帛七人司爵七人侍卫二人立西案之西侍仪礼部尚书侍郎各一人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各一人乐部典乐一人立东西案之南太常寺典仪一人于殿左门外立司乐协律郎乐工歌工舞佾于阶上乐悬东西序立记注官四人于西阶下序立纠仪御史礼部祠祭司官各二人于陪祀王公拜位之次序立又御史二人祠祭司官二人鸿胪寺官二人于陪祀百官拜位之次序立掌燎官率燎人立于燎炉之南
  右辨位
  其日五鼓步军统领率所部清跸除道自
  西华门至
  庙门
  御道左右涂巷皆设布幛銮仪卫陈
  法驾卤簿详见  北郊祭仪 不陪祀王公百官朝服咸会祗
  候送
  驾如仪日出前六刻司祝恭请祝版设于祝案太常寺
  卿赴
  乾清门奏时
  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前引后扈如常仪
  驾发警跸
  午门鸣钟鼓
  驾出西华门导迎乐前引不作提𬬻执镫官左右骑导
  如诣
  西郊之仪
  右銮舆出宫
  驾将至鸿胪寺官豫引陪祀王公于庙门外序立候驾至随入太常寺赞礼郎豫引两庑分献官四人于景徳西侧门外序立陪祀百官按班入景徳东西侧门豫于行礼位稍南东西序立祗候
  驾至由庙中门入降舆右赞引左对引太常寺卿二人
  恭导
  皇帝入幄次少俟太常寺卿奏请行礼
  皇帝出次盥銮仪卫官跪奉盥奉巾如仪司拜褥官豫布拜褥于殿门内正中赞引对引官恭导
  皇帝入景徳中门陞中阶正殿中门至拜位前北向立前引内大臣止立殿檐下提𬬻官执镫官侍卫止立阶下后扈大臣随侍赞礼郎引分献官东西各二人于甬道左右鸿胪寺官引陪祀王公升东西阶引陪祀百官于庙迋左右均就拜位北面序立典仪赞乐舞生登歌执事官各供迺职武舞执干戚进赞引奏就位
  皇帝就位立
  右就次盥洗就位
  典仪赞迎
  神左司香二人右司香一人奉香盘东西趋进均折而
  北诣中一室
  三皇香案前左司香七人右司香六人奉香盘分诣各
  室香案前祗候司乐赞举迎
  神乐奏肇平之章乐辞俱详见乐考协律郎举麾工鼓柷乐作
  赞引奏就上香位暨对引官恭导
  皇帝诣
  太昊伏羲氏香案前对引官至祝案前止立司香跪进
  香赞引奏上香
  皇帝上炷香三上瓣香毕以次诣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香案前上香仪同左右各室司香跪上香毕皆趋退赞引奏复位暨对引官恭导
  皇帝复位奏跪拜兴
  皇帝行二跪六拜礼王公百官均随行礼协律郎偃麾
  工戛敔乐止凡乐以举麾鼓柷作以偃麾戛敔止后同
  右迎神
  典仪赞奠帛爵行初献礼有司掲尊幂勺挹酒实爵司帛奉篚司爵奉爵以次诣各
  神案前司乐赞举初献乐奏兴平之章乐作司乐举节舞干戚之舞凡舞以节领之导引升降后同司帛跪献篚奠于各案三叩兴司爵立献爵于各垫中退赞礼郎引分献官升东西阶诣两庑以次跪上香毕兴立香案前执事生奠帛献爵如仪皆退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乐暂止赞引奏跪
  皇帝跪群臣皆跪赞读祝司祝读祝辞曰维某年月日皇帝致祭于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帝金天氏
  帝高阳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十四王
  商二十六王
  周三十二王
  汉十九帝
  晋七帝
  魏八帝
  宋三帝
  齐武帝
  陈二帝
  唐十六帝
  后唐帝
  后周帝
  辽六帝
  宋十四帝
  金六帝
  元十一帝
  明十三帝曰仰惟
  诸帝应运代兴作君作师抚育黎烝创业维艰基业用宏守文不易谟烈是承风教既远功徳可称报于仲春秋
  神其式凭尚
  飨读毕兴奉祝版跪安
  太昊伏羲氏神位前篚内三叩兴退乐作赞引奏拜兴皇帝率群臣行三拜礼兴赞礼郎引分献官降阶复位
  乐止武功之舞退文舞执羽籥进
  右初献
  典仪赞行亚献礼司乐赞举亚献乐奏崇平之章乐作舞羽籥之舞司爵奉爵以次诣各案前恭献于左两庑赞礼郎引分献官分献如初乐止右亚献
  典仪赞行终献礼司乐赞举终献乐奏恬平之章乐作舞同亚献司爵献爵于右两庑随分献均如亚献仪毕乐止文徳之舞退
  右三献
  既终献太常寺赞礼郎一人少前西面立赞答福胙光禄寺卿二人奉福胙至
  太昊伏羲氏位前拱举退祗立于
  皇帝拜位之右侍卫二人进立于左赞引奏跪
  皇帝跪左右官皆跪奏饮福酒右官进福酒
  皇帝受爵拱举授左官次受胙如饮福之仪奏拜兴皇帝三拜兴又奏跪拜兴
  皇帝率群臣行二跪六拜礼典仪赞彻馔司仪赞举彻
  馔乐奏淳平之章乐作彻毕乐止
  右受福胙彻馔
  典仪赞送
  神司乐赞举送
  神乐奏匡平之章乐作赞引奏跪拜兴
  皇帝率群臣行二跪六拜礼兴乐止
  右送神
  典仪赞奉祝帛馔送燎司祝司帛诣各
  神案前咸跪三叩司祝奉祝司帛奉篚兴司香跪奉香司爵跪奉馔兴以次由中道出恭送燎所
  皇帝转立拜位旁西向司拜褥官彻拜褥俟祝帛过仍布拜褥皇帝复位立两庑香帛馔均送焚燎太常寺赞礼郎引分献官退鸿胪寺官引陪祀王公百官均退立拜位东西旁乐作乐章与上并为一阕赞引奏礼成恭导
  皇帝仍由景徳门中门出陞舆
  法驾卤簿前导导迎乐作奏祐平之章不陪祀王公百
  官仍朝服祗候
  驾至跪迎
  午门鸣钟乐止王公随
  驾入内至内金水桥恭候
  皇帝还宫各退太常寺官彻
  乾清门斋戒牌铜人送寺
  右礼成回銮
  遣官致祭先二日视牲如仪承祭官分献官暨文官郎中武官参领世爵轻车都尉以上均于邸第致斋先一日太常寺以祝版送内阁恭书受而藏诸
  神库光禄寺少卿御史礼部祠祭司官朝服视割牲瘗毛血有司供具并如仪及祀之日鸡初鸣承祭官及分献官朝服祗俟于庙礼部侍郎入庙省齍毕质明承祭官王公入景徳左门领侍卫内大臣尚书等入右门升左阶位于阶上领侍卫内大臣尚书等位阶下北面迎神赞就上香位出入殿左门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祀官行三跪九叩礼不饮福受胙王公不陪祀赞引以太常寺赞礼郎祝帛送燎避立西旁东面馀均如仪右遣官仪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