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皇朝通志 (四库全书本)/全览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全览1 皇朝通志 全览2 全览3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
  地理略
  水道
  江水
  等谨按南纪大川以江水为最钜其所经由之域及包纳诸水绵亘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七省之地与河水同称巨渎谨考禹贡岷山导江在今四川松潘厅边外崇山千里皆为岷江本源至其西南一源称金沙江者则自西蔵卫地发源经喀木诸境入云南以合于四川其未入边之前已四五千里从来地志未能详载恭惟我
  圣朝德威广被西蔵山水久入版图伏睹
  钦定舆地全图
  钦定大清一统志西蔵江源有喀七乌兰河布赖楚河巴楚河诸名道里曲折皆可缕述足以补从前志书叙江源者之所未及兹谨述岷山江源于前而以西蔵诸川为大江之西南源者载于篇中以纪其实自是而涪江汉水洞庭湖鄱阳湖诸水之入江者均以次条载焉
  大江源出四川松潘厅边外之岷山羊膊岭有二源合流入边界黄胜关内至漳腊营有一水来会经厅东南有茂州铁豹岭水来会又东南经茂州城西北又西南经保县西北汶川县西又东南经灌县西北有纳凹河三江口河来会又东南曰灌口曰湔江分为二派一支东流为沱江经郫县新繁成都新都金堂南经简州资阳资州富顺至泸州复合于江一支正南流又分二派经崇庆州而合又东南有自温江县分出之水来会经新津县东北又南流有自崇庆州分出之水合大邑卭州蒲江诸水来会又东南有沱江支渠环成都府城西流来会又南经彭山县东眉州城东又西南有仁夀县水来会又南经青神县东南有新磨河自丹棱县来会又南有金牛河自夹江河来会又南出重山至嘉定府东北有尼溪自井研县竹公溪自乐山县来会至府西南有阳江即大渡河自灌县大邑县经美诺阿尔古境又南会打箭炉之泸河又东南会越隽厅河经峩眉县西南会青衣江入于大江青衣江由芦山县经雅州府西会荣经县水经名山县南洪雅县南夹江县西峩眉县东会三峩水至嘉定府西合阳江以入于大江大江东南流至犍为县北又东南经叙州府北又东南有金沙江来会此禹贡之岷山江源也 金沙江即古丽水亦曰绳水曰犂牛河出西蔵卫地之犂石山东北流有喀七乌兰水来会又东北有拜都河来会又东南会诸水无数行二千馀里入喀木境名布赖楚河又东南千馀里名巴楚河又东南六百馀里入云南丽江府西北边界折东北始名金沙江有无量河合里楚河自永北厅来会又南有漾共江自鹤庆州来会又东经宾川州北有三道河荅旦河来会经姚州北有泡江自云南县来会经大姚县北又东北有大罗河自永北厅来会又东有鸦龙江自北来会鸦龙江即古若水又名打冲河源出西畨里塘城西北山中曰杂楚河东南流合诸水无数行千三百馀里至打箭炉边外始名鸦龙江南入四川曕对土司界又东南有一水亦名打冲河即古泸水自云南顺宁府来会东流有盐井河来会东南流经永昌府西南境有安宁河自冕宁县合诸水来会折西南入金沙江金沙江东南流东北为四川界西南为云南界有大姚河自姚州来会经武定州西北有龙川江自镇南州经楚雄府定远广通县合诸水来会经武定州北有武定州水四川会理州水并来会又东北有普渡河自云南府治昆明县之滇池汇呈贡县晋宁州昆阳州诸水北流会安宁州富民县及武定州禄劝县诸水来会东北入东川府界有玉虹河会通河自会理州来会又东北有小江自寻甸州来会又东北有以礼河自东川府来会又东北有云南贵州界上水来会经昭通府西北有马湖水来会又东有横江自昭通府经四川筠连庆符县来会又东北经叙州府城东会岷江此大江之西南源也 大江东北流有福溪自富顺县来会经南溪县西南有安宁江合珙县长宁兴文诸县水来会经江安县北纳溪县西有纳溪自永宁县及贵州之永宁州来会经泸州城南前自灌口分出之沱江合绵竹县徳阳县之绵水石亭江什邡县之白鱼河汉州之雒水资阳县之杨花溪仁夀县之珠溪富顺县之观音河荣县之荣河隆昌县之隆桥河先后合流来会东南流经合江县北有赤水河自镇雄州经贵州之毕节县入四川境合桐梓县水仁怀厅水来会又东北有大麓溪自荣昌县来会又东北有洙溶溪自永川县来会又东北有油溪自璧山县江津县来会经江津县西北有綦江自桐梓县綦江县来会又北至重庆府巴县南有涪江合白水嘉陵江渠河来会涪江嘉陵江渠河并见后又东北有梅溪自大竹邻水二县来会经长夀县东南有龙溪河自长夀垫江二县来会又东南经涪州城东有黔江即乌江来会黔江见后又东北有渠溪河自忠州经酆都县来会经酆都县南有葫芦溪自湖南界上经石砫厅来会经忠州南有㽏溪河涂井河自梁山县来会经万县南有西河水小江水来会经云阳县南有新军河自湖北施南府界来会东瀼河自开县来会又东北有头塘溪自奉节县来会至夔州府城南经八阵碛东出为瞿唐峡经白帝城南为滟滪堆有小河铁柱河来会至巫山县南有大宁河自湖北竹山县合诸水来会经巫峡有白古水河自建始县来会折东南流入湖北界经巴东县西北而东合诸小水经归州城南有香溪自兴山县来会过黄陵庙经宜昌府境至彝陵南始出峡至宜都县北有清江自施南府合诸水经长阳县来会经枝江县东北松滋县西南有玛瑙河自当阳县来会又东经荆州府治江陵县西南有沮河漳河自远安县经当阳县来会经公安县东北石首县西北至监利县西有支津会澧水入洞庭湖经湖南华容县东至岳州府治巴陵县西北洞庭湖汇沅湘诸水来会洞庭湖所汇诸水见后经临湘县西南有白泥湖水来会又东北有陆溪水自江西宁州西界经通城崇阳合诸水来会经嘉鱼县北沔阳州东南又东北有沔阳东南诸水来会又东北有斧头湖水自嘉鱼县合咸宁县水来会又北有赤野湖会沔阳太白十四湖诸水来会经汉阳府城东南武昌府城西有东湖汤孙湖诸水来会又北汉水自西北来会汉水见后经江夏县北黄陂县南折东南流有武湖水自黄安县来会经黄冈县西北有华家河自黄安县来会白塔河自麻城县经黄安县来会南流经黄州府西北有白洋湖自咸宁县经江夏武昌县来会经武昌县北又东有巴河自罗田县经蕲水县来会折东南经大冶县东北蕲水县东南有浠水自江南之英山县来会经兴国州东北有𣲗源湖自大冶县来会经蕲州北有蕲水来会又南有富水自通山县经兴国州来会经广济县西南折东北流南岸入江西界经瑞昌县西北有杨林湖水即湓水来会经黄梅县西南有县河合广济县水来会又东南至九江府治徳化县西北亦名浔阳江北岸为黄梅县及江南之宿松县界又东为湖口县西之湖口鄱阳湖汇章贡诸水来会鄱阳湖章贡诸水见后经彭泽县西北江中有小孤山有泊湖水自彭泽来会又北入江南境经东流县西又经望江县东有雷水来会经县东有前长河自潜山县经英山县合宿松之南泊湖水来会又东北有香口河自建徳县经东流县来会经县北有漳湖合上流诸湖水来会又有皖水潜水自潜山县经皖口来会经安庆府治东南又经池州府贵池县西北有张溪自建徳县来会又东北有枞阳河自桐城县经怀宁县合诸水来会又东北有池河自祁门县来会经铜陵县西南有大通河自青阳县合数水来会经无为州南有荻港水自铜陵县合繁昌县南水来会经繁昌县西北芜湖县西南有石硊河自南陵县来会又东北有鲁明江即清弋江汇旌徳太平石埭泾县诸水经宣城县又经芜湖城南来会经太平府治当涂县西南有姑熟溪自宁国府经当涂县合广徳州建平高淳诸水来会至和州南有巢湖水自庐州府合肥县合合肥之肥水舒城之界河潜山之巴洋河及巢县无为州诸水来会经太平府城北之采石矶经江宁县西南江浦县东经江宁府城西北折东北流有秦淮水自句容县合丹徒溧水县水经上元县东南至府城分二派先后来会经句容县北六合县东南有滁河自含山县经全椒江浦六合来会东流经仪徴县西南运河分流自江都来会见前卷经镇江府丹徒县西为京口运河自此南达于杭见前卷江中有金山北岸经江都县南为运河口即淮扬䢴沟入江处见前卷又东有焦山又东经泰州南丹阳县北有九曲河口经常州府武进县北有连江桥河新园河口北岸为泰兴县南又东北经靖江县南江阴县北有黄田港口又东北经如皋县南通州西又东北经常熟县西北又东为福山港又南经昭文县东北有白茅浦口北岸经馀西馀中馀东吕四诸场之南又北至蓼角嘴与海中之崇明县相对入于海入江诸水
  涪江出松潘厅东北之小分水岭东南流经龙安府治平武县西北有白马河来会又南经江油县东南又经彰明县分流经城之左右而合有小江河即廉让水出平武县经江油境来会又南有石板河自石泉县合诸水来会经绵州东南有茶坪河自安县来会又东南经潼川府三台县西北有中江水自中江县来会经射洪县北有唐桥溪来会又东有梓潼水自盐亭县来会又南有郪江来会折东南有马桑溪自蓬溪县来会经遂宁县东又南流有关箭溪合乐至县水安居场水来会经合州西南有立石河自永川璧山铜梁县来会又东嘉陵江合渠河来会东南流至重庆府治巴县西北折东流入于大江
  嘉陵江即西汉水出秦州西南之嶓冡山山在汉源嶓冡之西北四百馀里非即禹贡之嶓冡也西汉水西南流有横水岭水自西和县来会折西流至礼县东南又西经西和县西北有岷峩江水来会经阶州东北成县西南有潭河来会经成县南略阳县西北有黒峪江自秦州来会又东南有九龙池水自徽县来会又南有嘉陵谷水自凤县经两当县合诸水来会始名嘉陵江南流经略阳县西又经宁羌州西北又南经四川广元县北界有七盘关水来会经广元县西昭化县东北有白水江来会白水江即古桓水亦曰垫江出边外洮源东南之西倾山东南流入甘肃边武都关南有白龙江自岷州分水岭东南流合诸水来会经阶州西南又经文县北又南入四川界经昭化县北有黄沙江来会又东南入于嘉陵江嘉陵江西南流有劔水自劔州来会经苍溪县西又经保宁府西南有东河自宁羌州经广元县来会经南部县西北蓬州西北有西河自劔州经阆中南部县来会经南充县东北有蛮子河自西充县来会又东南有西溪自岳池县来会经定远县东北折而南至合州东北有渠河来会又南流入于涪江
  渠河为巴水渠水二源之合名巴水出陜西西乡县西南之大巴山西流入四川通江县界有洪口河自陜西界来会又西南有西河来会至巴州东南有南江水自陜西界合诸水经仪陇县来会又东南至渠县合渠河渠河三源俱出太平县经东乡县而合经达州城东有蹬子河自新宁县来会又西南有清溪河自大竹县来会至渠县东北有巴江来会西南流有流江河自仪陇营山二县来会经广安州东北至合州之嘉渠口会嘉陵江以入于涪江
  黔江即乌江出贵州威宁州东北山东北流有则底河自云南镇雄州来会又东南伏而复出经毕节县南又伏二十馀里复出曰天生桥有落脚河自大定府来会又东北经黔西州南有杨柳河以麦河自平远州来会又东有三坌河自安顺府合威宁州安平清镇县诸水来会经修文县西北有鸡公河自广顺州合诸水来会经开州西有以济河自黔西州来会经遵义府南境有清水江自贵阳府治合龙里贵定县诸水来会经瓮安县北有湘江自遵义府合绥阳县诸水来会又东南有湄潭县水瓮安县水来会经馀庆县西北又经石阡府西龙泉县南又经思南府西南有清江溪来会经印江县西北婺川县东北折西北入四川酉阳州西南界又北有南溪河自湖北施南府来会经彭水县南有长溪自贵州婺川界来会又西北有中清河自湖北利川县来会折西南有渡头河自绥阳县正安州合诸水来会又西北有大溪河自南川县来会又北至涪州城东北入于大江洞庭湖所汇诸水 澧水一源出湖南桑植县境一源出永顺府西北大山一源出桑植县之太平镇合流经安福县西南又东南经永定县南东流经慈利县西有九溪河自施南府东境宣恩县会长乐县之雾江经安福县来会东流有铁水河自长乐县来会经石门县南又东经澧州城南分为二派一东北流有大江支津自江陵县西南合三冈湖诸水自公安县来会一支东南流合石门县之道溪水东流又分数支至安乡县西北群流并合有从河自常徳府武陵县来会又东分为二派一东南流入洞庭湖一东北流合公安县东北之白莲湖水至华容县西南境入洞庭湖
  沅水一源曰𣲘水即镇阳江出贵州平越府东北经施秉县南又经镇远府城南而北又经思州府南有思州河来会经玉屏县西南有户溪江自思州府来会折东南入湖南沅州府芷江县西南界又经黔阳县北有清水江自贵州平越府之猪梁江都匀府之马尾河合诸水及靖州之渠河来会既合清水江东流有竹舟江自绥宁县合城步县诸水来会又东北经辰谿县东南有双龙江即溆水自溆浦县来会又有麻阳河即辰水自铜仁府来会经泸溪县东南有武溪自乾州来会北流有蓝溪自辰州府沅陵县来会至府城西南有酉水自四川酉阳州合诸水来会又东北有马底河自沅陵县来会又东北经桃源县东南又经常徳府武陵县南又东分数支经龙阳县北而合又东北入洞庭湖
  湘水源出广西桂林府兴安县南曰海阳江北流分为二复合有六洞山水自湖南城步县来会又东北始名湘江经全州城西南有罗江自湖南新宁县界来会有灌水自灌阳县来会又东北入湖南界经东安县东南有右江来会经永州府治零陵县西北有潇水自道州合永明江华宁远三县诸水名曰泥江经府城西来会北流经祁阳县西有卢洪江自东安县来会经常宁县北有舂陵水合岿水自蓝山嘉禾新田桂阳州来会经衡州府治衡阳县东南有烝水来会北流有郴江自耒阳县合桂东桂阳兴宁郴州永兴诸水来会经衡山县南有洣水合攸水自酃县茶陵州攸县及安仁县之小江来会又北有水自衡山来会又东北有渌江合泗汾河自醴陵浏阳合江西之萍乡万载县诸水来会经湘潭县东南有涟水自湘乡县来会经长沙府治善化县西南有浏阳河自浏阳县来会稍北有黄泥江自东北来会又北有沩河自宁乡县来会又北有资江自益阳县合武冈州新宁邵阳新化安化诸县水分支经湘阴县沅陵县先后入洞庭湖其正支东流来会经湘阴县西南有汨水自平江县合诸水分流来会湘水分二派复合入洞庭湖
  洞庭湖亘岳州常徳荆州澧州三府一州巴陵临湘监利沅江益阳龙阳安乡华容八县周围八九百里至岳州府西北入于大江
  汉水即漾水源出宁羌州北之嶓冡山即禹贡导漾之嶓冡也经沔县西南有沔水合浕水沮水来会经褒城县南有黒龙江自郿县合斜谷水褒城水来会经汉中府治南郑县西南经城固县南有马扈河铁台河来会经洋县南有潜水来会有沙河自西乡县来会南流有洋河合木马河来会经石泉县西南又经紫阳县西有渚河自四川太平县来会又东有香河自平利县来会经兴安府西有越河自安康县黄羊河自平利县来会经洵阳县南有洵河自鄠县经长安县合镇安县水来会东流有吉水河自湖北郧西县来会经白河县城北又东入湖北郧阳府界经郧西县南有𨺗河即堵水自竹溪竹山二县合诸水来会经郧县西至均州西北有曾河来会又东南有丹河自河南淅川县合陜西商州山阳商南县诸水来会经光化县西南榖城县东南有南河自房县合保康县水来会经襄阳府北樊城南有白河即浊水唐河即清水自河南新野合南阳府诸县水邓州诸水及枣阳县之滚河来会经宜城县东有蛮河即鄢水自南漳县来会经安陆府钟祥县北经荆门州东南又经京山县西南潜江县北有支津交汇为云梦泽见后汉水正派自大泽口东北流又分支津经潜江县东北汇为沔阳北湖其正派东南流又分二派北派经天门县南合松湖支津水南派经沔阳州北又分支津为白泥赤野诸湖又东北流与北派合过汉川县南有松湖支津水来会又东有溠水涢水自随州合徳安府云梦应城诸县水来会经汉阳府治西北有赤野湖水来会又东北有三里河自应山县经孝感县来会折东南至大别山麓入于大江
  云梦泽跨江南北盖八九百里自枝江而东为松滋为公安为石首为华容滨江南岸多薮泽即所谓江南之梦也江北尤巨自荆州府江陵以东监利以北沔阳州前后左右诸湖皆受汉水支津至嘉鱼县东北汉阳府西南境分流以入于江汉水之东北岸自京山天门应城云梦孝感东南至黄州群水潴汇亦即古泽皆入汉之水所潴而又分流以入于汉水
  鄱阳湖所汇诸水 章水源出湖南郴州桂阳县东东流入江西南安府界经崇义县西北又经上犹县西南又经南康县北至赣州府治赣县西南有池江自南安府大庾县经南康合诸水来会至赣州府西北贡水来会
  贡水即古湖汉水源出福建汀州府长汀县西北西流入江西瑞金县界经会昌县东北有雁门水自长宁县来会又西北有梅村江自安远县来会经雩都县东南有梅川水自宁都州合石城雩都县诸水来会西流有潋河合濊江水自兴国县来会又南有桃江自信丰县合龙南县定南厅诸水来会经赣州府东北与章江会曰赣江
  赣江自赣州府城东北经万安县东南有皂江自赣县来会又西北有遂江自龙泉县来会经泰和县西南有牛吼江自永宁县来会又东北有云亭江自兴国县来会至吉安府庐陵县东南有庐水自安福县合永宁永新诸水来会经吉水县西南有恩江自永丰县来会经峡江县东南新淦县西南有象江泥江自永丰县来会至临江府清江县东南有秀江即袁江自新喻县合萍乡宜春分宜县诸水来会经丰城县西又北分为二支一东北流有旴江支津旴江见后自建昌抚州二府境来会一西北流会瑞州府之锦江水锦江见后至南昌府西南合流又北支渠无数连络交错入于鄱阳湖上饶江一名信河即玉山水有二源一源出玉山东北曰上千溪西南流至广信府上饶县东南一源出广丰县东南当浙江福建之界有江山县水浦城县水来会曰永丰溪至广信府南而合曰上饶江经铅山县北分二派纳诸水而合经兴安县南弋阳县东南又经贵溪县西南有须溪来会经安仁县东南有白塔河自泸溪县合光泽金谿安仁诸县水经龙虎山来会经馀干县东南合诸水折西北与旴江赣江支津汇入鄱阳湖
  旴江即古旴水亦曰临川江源出广昌县有三支合流经县南又经南丰县西南北流经建昌府南城县东南有新城县之黎水来会西流有金谿县水来会又北经抚州府城东有临水自崇仁县东北合宜黄县水来会又西北分支一西流经丰城县东至南昌府城西南一北流经进贤县西南新建县东北又分二派与西流一派并入鄱阳湖瑞州府锦江即蜀水一名筠河又名瑞河源出万载县西北东流经上高县西北有藤江自新昌县合临江诸水来会经高安县西有凤岭水龙口水来会至南昌府新建县西南会赣江入鄱阳湖修水出宁州西南与湖南界之幕阜山东北流有南楼岭水来会又东北有武宁县水来会经武宁县东南又经建昌县东南有靖安县之长溪奉新安义县之冯水来会分数派会赣江支渠入鄱阳湖
  鄱江即古畨水源出安徽婺源县北西南流入江西界经徳兴县北又经乐平县东有大溪自婺源徳兴县来会至饶州府治鄱阳县东南有馀水自万年县来会又北有昌江自祁门黟县经浮梁县来会又西南有西湖水来会入鄱阳湖
  鄱阳湖汇章贡诸水亘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四府南昌新建建昌徳安星子徳化湖口都昌鄱阳馀干十县之境东北至湖口县境入于大江












  皇朝通志卷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一
  地理略
  水道
  太湖诸水
  荆溪在宜兴县城南其在城西者曰西溪东曰东溪凡广徳州溧阳金坛诸县水皆来会东北流至百渎口入太湖
  金线泉河出长兴县西北境东南流至夹浦港入太湖
  合溪即箬溪亦名若溪出长兴县西东流有南溪来会经县北运河支渠来会至大沈湾港入太湖苕溪出孝丰县南之天目山经县城东北流经安吉县东南分二支而合会诸水又分二支一经长兴县东南合运河又分二支一支仍入运河一支与正流合至湖州府城西有馀不溪来会又分二支一为小梅溪入太湖一会府城东诸水至大钱湖口入太湖
  馀不溪即东苕水其上源曰北溪出临安县西北与孝丰界之东天目山东南流一源曰南溪出临安县西与于潜界之化龙镇东流与北溪会经馀杭县南分二支而合有武康县水来会北流有小山河自钱塘县北界来会经徳清县南有封溪及后溪自武康县来会分为三派一东塘河自徳清经归安石门县至湖州府城南一西塘河行徳清县境一正流经武康县东至府城西南并合又分支津一经嘉兴府西北境又经吴江界入运河正流会苕溪水至大钱湖口入太湖
  七十二溇在乌程县者三十有八在长兴县者三十有四并入太湖
  太湖即古震泽亦名具区又名笠泽五湖环二省常州苏州湖州三府宜兴荆溪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吴县长洲吴江震泽长兴乌程归安十三县地下流入海最大者曰吴淞江曰娄江
  吴淞江自太湖分流出吴江县东南经吴县合厐山湖经昆山县西又经青浦之淀山湖入松江府华亭县境合赵屯大盈顾会崧子盘龙五浦水入上海县西北至黄浦合嘉兴平湖县水及苏州淀山湖汇为三泖湖东北入于海
  娄江今曰刘家河自太湖分流经吴江县西北至苏州府城西入运河又东受阳城巴城诸湖水经昆山县南又经太仓州城南诸水悉会至刘家口入于海其别支为七鸦浦自昆山合常熟诸水至太仓州北入于海
  浙江诸水
  浙水有南北二源 北源徽江亦曰新安江出徽州府歙县西北与黟县界之黄山至府城西南有东界河自绩溪县来会又南有南港河自黟县经休宁县合婺源县之率山水来会入浙江严州府界南流经淳安县南又南有龙溪自遂安县来会经建徳县西有艾溪自夀昌县来会经严州府治建徳县南南源来会 南源有二一曰衢港一曰𭒀港衢港亦曰信安江源出开化县北二支合流经县东东南流经常山县西北至衢州府城西有文溪自江山县南仙霞岭来会经龙游县北有笋箨溪自夀昌县桃溪自遂昌县来会又东北有汤溪县水来会又东北至兰溪县南婺港来会婺港亦曰东阳江出东阳县东之大盆山西流有小溪来会经县城北又西经义乌县城南有荆浦溪来会又西有慈航溪来会至金华府城南有梅溪亦曰缙云水自缙云县东北合好溪水经永康武义县合诸水来会西流分二派南支先入衢港北支至兰溪县南与衢港会北流至严州府城东南与新安江合 二江既合北流过七里濑经桐庐县东南有桐溪水自于潜昌化经县界来会至富阳县界有新城县溪水来会又东北有湖溪自浦江县经富阳县界来会至县城南有篠岭水来会折北流东岸经萧山县境有浦阳江即浣江自浦江义乌诸暨山阴县境合诸水来会入钱塘县南境折东北流至杭州府城东南南岸即萧山县境又东北经萧山县北境又东北至龛山与北岸海宁州境之赭山相对如门入于海
  西湖在杭州府城西源出诸山中汇为湖周三十里其水引贯城而东出灌海宁州田
  三江口在绍兴府北山阴会稽萧山三县诸水之尾闾也腹曰鉴湖其源无数在会稽东南境者曰东溪合若耶寒溪上灶诸水在山阴西南境者曰西溪合相溪馀支溪诸水在萧山境者合运河西河塘河湘湖诸水俱汇至三江闸入于海闸称三江从古名自山阴筑临浦坝浦阳江已入于浙会稽筑㠙坝曹娥江自入于海东西两江俱不从此入海也
  曹娥江即剡溪源出天台及东阳县境经新昌县西北至嵊县南有西港来会东北流有新昌宁海奉化三县水合而来会又北流东为上虞界西为会稽界又东北有夏盖湖水来会入于海
  甬江即鄞江有二源南源曰姚江出馀姚县西南经上虞县南又经慈谿县南有蓝溪文溪诸水来会有二坝分为南港东港北源曰奉化江出奉化县西南经县城东南有东剡溪来会北流分二支北支与慈谿二坝下流会至宁波府城南与南支合又东北与姚江之南港东港先后并会经镇海县南又东入于海
  灵江亦曰澄江出天台县西南合天台山诸水东北流经临海县西北有仙居溪水自仙居县南合缙云界之冯水师山水永康界之苍岭水天台界之白水来会经台州府城西有临海东境诸水来会又东南黄岩县之永宁江来会又东入于海瓯江亦曰永嘉江出处州府龙泉县西南经城东又经云和县北有遂昌松阳二县之大溪来会至处州府西南有虎踏溪自宣平县来会又东有缙云县溪来会又东南有腊溪自青田县来会经青田县西北有彪溪自景宁县来会折东南入温州府永嘉县境至府城南有楠溪自仙居县来会又东有永宁河来会经乐清县西南又东入于海闽江诸水
  闽江即建江有三源东源建溪出浦城县北南流经县城东南有新溪来会又南有临江溪来会经建阳县东至建宁府治瓯宁县西北有崇溪自崇安县合武彝山九曲溪经建阳合邵武县诸水来会东南流有东溪自浙江龙泉庆元经松溪政和二县来会至延平府东北南至延津西源富屯溪出光泽县西东流经邵武府城北又东南经顺昌县西有将溪自将乐县会建宁泰宁二县诸水来会东流会沙溪西南源沙溪出宁化县西东南流有淮溪自长汀县来会经清流县西又东南有文川溪自连城县来会经永安县西东北流有坊溪沙洋溪自归化县来会经沙县西南至延平府西北境与西源富屯溪会东南流至延津与东源建溪会东南流有尤溪自大田尤溪二县合诸水来会经古田县南又经闽清县东北至福州府侯官县西分二派曰南台江曰陶江支浦相错南台江东流经福州府城南陶江东南流有双溪自徳化县经永福县来会东流二江复合有福清长乐县水来会经长乐县北入于海
  兴化府江出仙游县三溪合流至府治莆田县西分为二派而合东南流入于海
  晋江出永春州西北经州城南又经南安县西北有安溪水自安溪县来会至泉州府治晋江县境东南流入于海
  九龙江出宁洋县西北经县南有乐溪来会经漳平县西北有雁石溪自龙岩州合诸水经漳平县来会经漳平县南有感化溪永福里溪来会入漳州府治龙溪县北南流经长泰县西经漳州府城西南有南溪合南靖县诸水来会经海澄县西又东流入于海
  汀水亦曰韩江出汀州府长汀县南流经上杭县北曲折流有永定县溪水来会西南流入广东界经大埔县北有小靖溪自福建永定县来会又西南有大靖溪自平和县来会其西有大溪自福建武平合镇平平远长乐兴宁诸县水及嘉应州水来会西南流有土槎溪桐溪自饶平县来会经潮州府北有揭阳江支津水来会揭阳支津见后至澄海县西北分二派先后入于海
  漳水出漳州府平和县西南及漳浦县西之靖龙山东南流经漳浦县南又东南合二小水入于海揭阳水亦曰琴江出永安县东东南流经普宁县西北有揭阳山水来会又东有鲤湖溪来会经揭阳县南分二派一支至潮州府治西南又分二派皆入于汀水正支南流有恵来县水来会至潮阳县北入于海
  粤江诸水
  粤江有三大源 东江即龙川水出江西安远县南山入广东和平县境有鹤子水亦自安远县来会又东南有寻都江自长宁县来会又西南会和平县左右诸溪经龙川县城东南又经河源县东北有新丰江自连平州合诸水又合长宁县之罗纹水来会又西南有榄溪自永安县来会至恵州府东北有淮水自归善县合诸水来会经博罗县西南又经东莞县东北有増城龙门县水新安县水并会经东莞县城北又西经番禺县东至广州府城东南有北江支津合从化花县水来会北江支津见后又西会北江西江为三江口入于海
  北江即浈水出南雄府保昌县北之梅岭曰大庾河至府东北有保水合昌水来会西南流经始兴县东北有始兴溪合诸水来会又西南有锦江自仁化县来会经韶州府治曲江县东北有乐昌县水即溱水自湖南宜章县合诸水来会又西南有漠溪自乳源县来会宣溪自阳山县来会经英徳县东南有翁江自翁源县来会又西南有洭水自阳山县合连山县连州诸水来会经清远县西分为二派一支曰绥江经三水县分一支与西江支津会又东北至广州府城西会西江正支东流有花县水从化县水来会又分二派东派会从化水于石门南为巨浸分支津会东江正支于府城西南会西江及东江水又南入于海
  西江有桂黔郁三源 桂江即漓水源出广西桂林府兴安县南北流至县东南为分湘漓洒折西南有银江自灵川县北境来会经县东南至府治临桂县北分而复合有马溪来会西南流有相思江合永宁州永福义宁县诸水来会经阳朔县东北有县溪来会经平乐府北有龙江自恭城县来会又南有荔水自荔浦县合修仁县之修江来会经永安州东北又经昭平县北有金芝岩东水来会又东南有苍梧县水来会至梧州府城西黔江郁江来会东流至广州府会浈江龙川江入于海黔江即北江右江又有三源曰柳江曰北盘江曰南盘江 柳江出贵州永从县西生苗山中入县西界曰福禄江入广西怀远县境东南流有水自永从县西南境来会又东南分二派至怀远县北而合经融县东北曰融江经罗城县东北至柳城县西北有龙江自庆远府会贵州独山州荔波县水及南丹州河池州思恩宜山忻城天河诸县水来会曰柳江至柳州府马平县西南有洛清江自雒容县合永富县诸水来会经象州北而南有都泥江即两盘江来会 北盘江出云南霑益州北境经可渡桥受贵州威宁州水入贵州界伏流复出经安南县北有拖长江自普安州经普安安南二县来会始曰盘江经永宁州西境有阿黒河合拒马河自安南县来会又南有马军河自南笼府来会又东有宁谷河自安顺府合镇宁永宁二州水来会经南笼府东北又南入生苗界东南流入广西泗城府北境又东南南盘江来会 南盘江亦名红水江出云南霑益州西北经州城南有磨刀溪自曲靖府南宁县来会经南宁县境又经陆凉州东南湖泽中西北流经宜良县东北又经路南州西经澂江府治河阳县东有白龙潭水自路南州来会又西有仙湖受江川县水来会经弥勒县西宁州东北有小曲江合新兴州嶍峨河西通海三县及宁州水来会又东南有水自弥勒县来会经阿迷州北有蒙乐河自临安府建水县合石屏州之黒龙湖水来会折西北经广西州南境广南府西北境又东北至广西西隆州界有马别河自开化府北山经广南府境来会又西北至罗平州东南有九龙河自罗平州合师宗县水霑益州水平彝县水来会折东流有清水河自广南府北境来会又东北有河自普安州普安县来亦名马别河经南笼府境来会经泗城府西北境北盘江来会 两盘江既合总名曰红水河东流经东兰州东北又经那地州西北经东兰州东又东南经猺山中百馀里又东南经思恩府北安定土司南有芦江来会经忻城县西南有那龙江刁江自那地州来会经迁江县西北有青水江合上林县宾州诸水来会经来宾县西南又经象州西南柳江自州西来会自此而下总名曰都泥江经武宣县西北至浔州府治桂平县西北境分为二派一南流一东北流皆会西来之郁江自此以下总曰浔江经平南县西南有白沙江自容县来会经藤县西有𫎇江自永安州合诸水来会又有剑江合北流容县岑溪三县之水来会又东北至梧州府苍梧县西又东桂江自昭平县来会而东入广东界
  郁江即南江左江亦有二源北源曰西洋江南源曰丽江 西洋江出广南府治宝宁县西北经府城西东南流入广西西林县界有同舎河自广南府经西林县合诸水来会又东南有者郎河自土富州来会经泗城府南又经镇安府南有泗城府北山水来会经奉议州北有水自田州来会经上林县西北有泓渰江自镇安府合向武都康佶伦诸州水来会经隆安县北有归徳土州水来会又东南有龙床江自万承土州经永康州来会又经州境北有驮蒙江自思恩府经武縁县合诸水来会又东南至南宁府治宣化县西之合镇江丽江来会 丽江一源出归顺州北经交阯界入下雷州西境有駮来水合流珠水来会经安平州北有龙英州水来会经太平州北有龙水自养利州合万承州茗盈州水来会经太平府西北是为北源一源出交阯地流入广西上下冻州西经龙州南有凭祥州水来会又东南有水自思州来会折东北至太平府西是为南源二源合东流有水自江州来会又东有水自左州忠州来会经新宁州西北有水自罗阳土县来会又南至合镇江西洋江来会 二江合为郁江经南宁府西南有伶俐水自昆仑关来会经永淳县西北又经横州西南有横漾江洪流江自广东境来会经兴业县西北有武思江自贵县来会经贵县西南又东有横眉江自郁林州来会至浔州府治桂平县西南又东黔江支津来会又东北黔江正派来会
  黔郁二江既会于浔州府曰浔江又东会桂江于梧州府入广东界经封川县西北又经西宁县北有武仓水自罗定州来会经徳庆州南有端山水来会又南有连州河自罗定州来会经东安县北至肇庆府治高要县西南有罗银水合新兴州水来会又东北有贺江自连山县合阳山水经贺县富川县开建县合东安县水经怀集县广宁县四会县合诸水来会稍东分二派一东流会浈江之支津经三水县南至广州府西一东南流经高明县东北又分支津二于新会县东北顺徳县南先入于海正派东北流至广州府西南会东派汇为巨泽浈江及东江龙川水并来会又南至大通湾入于海
  潭江出恩平县经开平县南有龙镇河自新宁县来会至新会县东南入于海
  阳江出罗定州东南经阳春县北又经阳江县西北东流入于海
  窦江出信宜县东北经高州府治茂名县东北又经化州东北有罗江来会又东有赤岭水自电白县来会经吴川县西入于海
  南廉江出广西陆川县南流入广东界经石城县北又经遂溪县西北入于海
  廉江出广西郁林州境经陆川县北有兴业县水来会经博白县西北西南流入广东界经廉州府治合浦县东北有白沙江来会又西南有武利江自灵山县合诸水来会至府城西南入于海钦江出钦州东北至钦州东南有鱼洪江合凤凰江来会南流入于海
  云南诸水
  河底江出大理府南境一源自云南县西北合赵州东南水蒙化厅北水东南流一源自赵州南境经𫎇化厅西而合东南流经景东厅东北有马龙河出镇南州经楚雄府南境南安州西南境来会至元江州北有羊溪自富民县经罗次安宁禄丰易门新平合广通南安诸州县水来会东南流至元江州北东北流有新平县水合嶍峨诸水来会又东南入安南国界
  李仙江即景东河出蒙化厅东南经景东厅北东南流有镇沅州水来会又南流经威远厅东又东南有阿墨江合诸水来会又东南入安南国界澜沧江源出西蔵喀木境曰拉楚河行蔵地曲折数千里入云南丽江府界分二派一曰漾备江见后一南流经云龙州西北有沘江来会经永平县西又经永昌府东又东南经顺宁府北又经云州北境漾备江来会经景东厅西又经顺宁府南又西南有棘蒜江合诸水来会又东南有巴景河康郎河来会又南有猛赖河自普洱府来会又东南有罗梭江来会又东南入阿瓦国经老挝安南入于海
  漾备江即古叶渝水澜沧之沱江自澜沧分支东南流经剑川州西又东南有东剑海自丽江府合鹤庆州诸水来会经浪穹县西又经邓川州西南至大理府治太和县西北又东南有洱海自府城汇浪穹邓川赵州诸境水西南流来会南流有云龙州水经永平县来会经蒙化厅西至云州北复与澜沧江会
  潞江源出西蔵卫地曰哈喇乌苏经喀木境共行三千馀里入怒夷界曰怒江南流入云南丽江府界曰潞江云南西北以此水为边共五百馀里南流至永昌府保山县境南流有南甸河自湾甸土司合永昌府河及镇康土司水来会又西南经腾越州东入阿瓦国界
  龙川江源出西蔵喀木境曰薄蔵布河入云南腾越州界东南流经龙山土司东有芒市河来会西南流会诸水入缅甸界
  㯽榔江出腾越州西北境𤡑𤡑界山东南流有大盈江自腾越州北合诸水来会又西南有盏达河来会又西南有曩送河自巨石关来会又西南有腊撒河来会又西南入缅甸界
  新疆伊犂诸水
  等谨按西域新疆在甘肃省之西西蔵之北广袤二万馀里
  皇上圣武丕昭氾濛入化天山南北列校兴屯资灌溉之饶腴控襟带之雄胜水道所在皆一一可以指数今考山南回部诸水即大河初源自葱岭和阗数大源及北山诸源皆汇入罗布淖尔入为大河已见河水卷中兹不重述惟山北诸水以伊犂河为最大自巴勒库勒乌鲁木齐已设镇西府迪化州隶于甘肃省水泉濬发不一以无经流大川可指名者故不复条述今序次伊犂东西路水谨遵
  钦定舆地全图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所列诸水自东而西载于篇中以昭
  圣朝疆理无外之盛轨焉
  赫色勒巴什淖尔源出伊犂东路额尔齐斯岭之南曰布拉干河西流有青吉勒河来会又西汇于赫色勒巴什淖尔
  烘和图淖尔源出伊犁东路额尔齐斯岭之西北曰额尔齐斯河西北流有哈喇图河来会又西有奇喇河来会又西有博喇济河尼斯库河来会北流汇于烘和图淖尔淖尔西北有昌吉斯河柴罗尔河合北额尔齐斯河来会在塔尔巴噶台之东境
  额彬格逊淖尔源出迪化州境东源为呼图克拜河西源为玛那斯河并流而汇于淖尔
  布勒哈齐淖尔在库尔喀喇乌苏之西源出天山北麓曰库尔河北流而西有济尔噶朗河来会又西有额布图河来会其北有绰尔河来会汇于布勒哈齐淖尔淖尔之西有晶河北流来入又西有鄂拓克赛里河会数水又会库色木苏克河东流来入其西有裕勒雅尔河额敏河自为经流不入淖尔又有阿拉克图古勒淖尔合诸小水潴蓄成泽
  伊犂河出天山北之浑都赖岭合诸水东流折而北有搭拉锡克河来会经伊犂城曰伊犂河北行有空格斯河自东南境来会有哈什河自东北境来会折而西北合察罕乌苏阿里玛图河诸水又有策集河萨玛勒河奎屯河并会北流会阿斯哈岭以北诸水折东北汇于巴勒喀什淖尔淖尔之北为哈萨克界其东有爱呼斯河合必齐干河来入东南有察林河合摩垓图河来入
  图斯库勒在天山木素尔峯北群源竞发环集而潴于库勒其大者曰济尔噶朗河曰招哈河曰哈喇河并汇自西北流出为吹河受萨勒齐图乌兰乌苏阿尔察克图察罕乌苏诸水又西北有和尔衮河合墨尔根河古尔班哈纳图河自南来会又西北汇于和什库勒
  塔拉斯河源出天山额得墨克岭之北西北流有古尔班哲尔格河合诸水自北来会又有乌可克岭水自南来会又西北有哈喇布拉河自西南来会北流有哈拉河合北山数水自东来会西北流经塔拉斯地汇为淖尔是为伊犂之极西境其西为右哈萨克界


  皇朝通志卷三十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二
  都邑略
  等谨案自古帝王抚驭寰瀛原不徒恃金汤为固而宅中图大计及万世必相天下之势以为首善之区郑樵谓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城池者人之险阻论诚是已顾其所称去已衰之衰就未王而王似乎一代之兴必先别议建都则未有可执一而论者三代以下汉唐称盛汉都即因秦之旧唐都即因隋之旧岂地利之衰旺顿殊亦视乎设都之主何如耳辽金元皆起自北方迁都燕蓟地势雄厚沧海环其左太行峙其右喜峰古北诸关口卫其后南靣而临天下实据九州之上游我
  国朝入关定鼎即仍明都之旧而规模宏远实有超轶前朝者盖明代虽曾营建于此每以地近九边控防是亟我
  圣朝徳化远被六合一家北逾瀚海南极越裳东抵朝鲜西穷葱岭以形势论之古称河雒为九州之中而今之
  京师实又居天下之中伏读
  御制帝都篇及
  皇都篇综论沿革包举形势以伊古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而仍归之在徳不在险抚无外之模弥厪日中之警
  圣意深远垂裕绵长诚足启万世有道之隆矣若夫邑有宗庙曰都或溯开基或备巡幸陪京之制历代重焉我
  朝发祥长白抚有东土
  太祖高皇帝诞膺
  天眷即建都于沈阳
  太宗文皇帝底定全辽东至使犬使鹿之部罔不服属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宇尊
  盛京为留都设文武大员驻守其地
  圣祖仁皇帝崇奉
  山陵
  大驾三巡
  躬修展谒
  世宗宪皇帝善继善述添置州县增定驻防我
  皇上丕显丕承义昭䋲
  武自乾隆八年至四十有八年四谒
  祖陵
  恩泽便蕃典礼皇矞盖自承平累叶以来声教之隆文
  明之盛逾沙漠而被东瀛
  留都四境幅员万里瞻
  陵庙之巍峩仰
  宫廷之肃穆龙蟠凤翥佳气郁葱亿万禩
  景祚鸿庥皆基于此谨即恭列于
  京师之次至于热河为清暑之地自
  圣祖仁皇帝展巡塞甸肇启
  山庄我
  皇上纉承
  祖烈岁时
  临幸凡各部落朝觐宴享之礼多于热河行之所以柔远绥遐习劳肄武厥典甚钜近复增设郡邑建立学校都会之盛遐迩同风固非若离宫别馆徒以备巡游资宴憩者可比也故谨次于
  盛京之后至若郑氏旧例于历代都邑后附列四裔之都考其所载多摭拾各史传约略言之仍未能确指其建国之地且通志既别有四裔传于都邑无须复载今并从删
  京师
  禹贡冀州之域周为燕召公封国汉唐为幽州辽会同元年升为南京始建都焉开泰时又称为燕京金天徳四年自会宁府迁都于此贞元元年改为圣都四年改为中都元初仍号燕京至元元年复为中都四年于中都之东北置城而迁都焉九年改为大都明初为燕王封国永乐九年建为北京称行在十九年称京师洪熙初复称行在正统六年始定为京师
  本朝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都于此为万世之基
  京城
  周四十里为门九南为正阳门南之东为崇文门南之西为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东之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西之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北之西为徳胜门自元至元四年于中都之东北建城方六十里分十一门正南为丽正门南之东为文明门南之西为顺承门正东为崇仁门东之南为齐化门东之北为光熙门正西为
  和义门西之南为平则门西之北为肃清门北之东为安贞门北之西为健徳门明洪武元年徐达经理元都缩其城之北五里废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仍旧寻改崇仁曰东直和义曰西直安贞曰安定健徳曰徳胜永乐十五年营建北京宫殿十七年拓其城之南面共周围四十里正统四年改丽正曰正阳文明曰崇文顺承曰宣武齐化曰朝阳平则曰阜成
  本朝建鼎修整壮丽其九门之名则仍其旧分列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方位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黄旗居徳胜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
  等谨案唐幽州藩镇城在今城之西南辽之南京即因之至金重加增拓辽史载南京析津府城方三十六里八门东曰安东迎春西曰显西清普南曰开阳丹凤北曰通天拱辰金国志载都城围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每一面正门旁设两门东曰宣曜阳春施仁西曰灏华丽泽彰义南曰丰宜景风端礼北曰通元会城崇智金史地理志北又有光泰门凡十三门逮元至元间重建都城而故址渐废至于元之大都则今安定徳胜门外尚为城中地自明初缩城之北面而元之规制以改永乐中重拓南城又非复明初之旧云
  外城环
  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为门七南为永定门左为左安门右为右安门东为广渠门西为广宁门在东西隅而北向者东为东便门西为西便门明嘉靖三十二年建四十三年成
  本朝重加修整
  皇城在
  京城中周十八里有奇自正阳门之内正南曰大清门东南曰长安左门西南曰长安右门东西向两门之中南向者为
  天安门是为
  皇城正门
  天安门之内东庑之中为
  太庙街门西庑之中为
  社稷街门正中南向者为
  端门
  端门内东庑西向者为
  太庙右门又北为
  阙左门西庑东向者为
  社稷左门又北为
  阙右门
  阙左门外西向者为
  太庙西北门
  阙右门外东向者为
  社稷东北门
  皇城之正东曰东安门正西曰西安门正北曰地安门
  太庙在
  阙之左南向有
  前殿
  中殿
  后殿规制严肃供奉   列圣   列后神位暨祭飨各节仪恭载礼略之吉礼门社稷坛在
  阙之右北向祭祀仪节恭载礼略之吉礼门
  紫禁城在
  皇城中周六里正南曰
  午门为外朝正门门左西向者为左掖门门右东向者为右掖门
  午门内东庑之中为协和门西庑之中为熙和门正中南向者为
  太和门左为昭徳门右为贞度门
  太和门内东庑之中为
  体仁阁阁之北为左翼门西庑之中为
  弘义阁阁之北为右翼门正中为
  太和殿大朝正殿也左为中左门右为中右门殿之后为
  中和殿再入为
  保和殿左为后左门右为后右门殿之后东垣之中为景运门西垣之中为隆宗门正中南向者曰
  乾清门为内朝正门自协和门东出为
  文华殿后为
  主敬殿东为
  传心殿殿中祀  皇师  帝师王师 先圣 先师门曰景行门乾隆三十九年
  文华殿后创建
  文渊阁藏贮四库全书直协和门东向者曰东华门是为
  紫禁城东门自熙和门西出为
  武英殿西为
  咸安宫南为
  南薰殿直熙和门西向者曰西华门是为
  紫禁城西门
  乾清门之旁左为内左门右为内右门
  乾清门之内正中为
  乾清宫宫之东为
  昭仁殿西为
  弘徳殿皆南向
  乾清宫东庑为
  端凝殿西向其南东出者为日精门又转南向北者为上书房
  乾清宫西庑为
  懋勤殿东向其南西出者为月华门又转南向北者为南书房
  昭仁殿之左东出者为龙光门
  弘徳殿之右西出者为凤彩门
  乾清宫之后为
  交泰殿东庑左出者为景和门西庑右出者为隆福门殿之后为
  坤宁宫左为东暖殿右为西暖殿东暖殿之东为永祥门稍北为基化门俱东出西暖殿之西为增瑞门稍北为端则门俱西出
  坤宁宫之后正中北向者为
  坤宁门门外即
  御花园左曰琼苑东门右曰琼苑西门
  御花园正中为天一门门之北南向为
  钦安殿祀  元天上帝于殿中殿东稍北为摛藻堂其南西向者为綘雪轩殿西稍北为延晖阁西为位育斋其南东向者为养性斋
  钦安殿之后北向者为承光门门之后左为延和门右为集福门东西向正中为顺贞门其北相对为神武门是为
  紫禁城北门自日精门之东为东一长街南即内左门中为近光左门北为长宁左门由近光左门而北向西之门凡三曰咸和左门广生左门大成左门咸和左门东相对为景曜门中间南向者曰景仁门门内为
  景仁宫广生左门东相对为履和门中间南向者曰承徳门门内为
  承乾宫大成左门东相对为凝瑞门中间南向者曰锺粹门门内为
  锺粹宫三宫之东为东二长街南则麟趾门北则千婴门街东与景曜门相对者曰凝祥门再东为昭华门中间南向者曰延禧门门内为
  延禧宫与履和门相对者曰徳阳门再东为仁泽门中间南向者曰永和门门内为
  永和宫与凝瑞门相对者曰昌期门再东为衍瑞门中间南向者曰景阳门门内为
  景阳宫其后为学诗堂
  景阳宫之东有小长街街南向东直出者为苍震门其北向西者为钦昊门门中向南为
  天穹门门内为
  天穹宝殿恭祀
  昊天上帝于殿内日精门长街之南向东为仁祥门再东
  相对为阳曜门正中为
  斋宫殿曰
  孚颙殿
  斋宫之东为
  毓庆宫殿曰
  敦本殿前为祥旭门外为前星门自月华门之西为西一长街南即内右门中为近光右门北为长宁右门由近光右门而北向东之门凡三曰咸和右
  门广生右门大成右门咸和右门西相对为纯佑门中间南向者曰永夀门门内为
  永夀宫广生右门西相对为崇禧门中间南向者曰翊坤门门内为
  翊坤宫大成右门西相对为长泰门中间南向者曰储秀门门内为
  储秀宫三宫之西为西二长街南则螽斯门北则百子门街西与纯佑门相对者曰嘉祉门再西为启祥门中间南向者亦曰启祥门门内为
  启祥宫与崇禧门相对者曰敷华门再西为绥祉门中间南向者曰长春门门内为
  长春宫与长泰门相对者曰咸宁门再西为永庆门中间南向者曰咸福门门内为
  咸福宫百子门之北向为乾西五所近东者为重华宫
  皇上龙潜时旧邸也前为重华门门内为
  崇敬殿额曰乐善堂堂后即
  重华宫宫之东庑曰
  葆中殿额曰古香斋宫之西庑曰
  浴徳殿额曰抑斋宫之后为翠云馆宫之东为漱芳斋
  启祥宫之西南向者为延庆门门内为
  延庆殿殿后为广徳门门内为
  抚辰殿殿后为
  建福宫宫后为静怡轩轩后为慧曜楼其西为吉云楼楼西为敬胜斋斋垣之西为碧琳馆南为妙莲华室又南为凝晖堂前为延春阁月华门之西相对者为遵义门门西向南者为养心门中曰
  养心殿为
  皇上宵旰寝兴之所
  养心殿西室曰三希堂殿之东暖阁额曰攸芋斋西暖阁北接后轩东为无倦斋为长春书屋宫垣外自景运门之东为
  奉先殿正门曰
  奉先门西门曰肃诚门中为
  正殿后为
  寝殿供奉   列圣   列后神位暨朔望荐新岁时展祀因事告祭诸典礼𦮕载礼略之吉礼门
  苍震门外街东为
  宁夀宫建自康熙年间乾隆三十六年以后重加增葺正中南向者曰皇极门东出者曰敛禧门西出者曰笃庆门又西向者曰履顺门曰蹈和门东向者曰保泰门
  皇极门之内曰
  宁夀门门内为
  皇极殿殿庑东出者为凝祺门西出者为昌泽门殿后为
  宁夀宫宫后亘以横街其东即保泰门西即蹈和门正中为养性门门内为
  养性殿殿后为乐夀堂堂后为頥和轩再后为景祺阁自保泰门之北为畅音阁其北与阁相对者为阅是楼阁后为寻沿书屋东北为景福门正中南向者为
  景福宫
  皇上有景福宫五福颂乾隆四十九年
  五代同堂之庆额曰五福五代堂宫之后为梵华楼稍西为佛日楼自蹈和门之内为衍祺门门内东宇额曰抑斋斋后为古华轩轩后为遂初堂堂之后西为延趣楼北为萃赏楼其西为云光楼额曰养和精舍萃赏楼北相对者为符望阁阁后为倦勤斋符望阁西门外为玊粹轩皆环属于
  宁夀宫者也自隆宗门之西为
  慈宁宫东为永康左门西为水康右门正中向南者为慈宁门前为长信门又前为长庆门
  慈宁宫之东有门曰慈祥门与大内启祥门遥对慈宁宫花园前宇为咸若馆馆之左为宝相楼其南为含清斋馆之右为吉云楼其南为延夀堂馆之后为
  慈荫楼
  慈宁宫西为
  夀康门门内为
  夀康宫宫后东西为长街街西为长庚门门内正中南向
  者为
  夀安门门内为
  春禧殿殿后为
  夀安宫宫后东为福宜斋西为萱夀堂
  慈宁宫之东北为
  宝华殿又北为
  中正殿
  夀安宫之北为
  英华殿其东北即神武门是为
  紫禁城北门神武门之北即景山前为北上门门内为景山门山后为
  夀皇殿供奉
  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神御之所殿后东北为集祥阁西北为兴庆
  阁殿东为永思门门内为
  永思殿又东为
  观徳殿
  雍和宫在
  皇城之东北为
  世宗宪皇帝藩邸
  登极后
  命名曰
  雍和宫前有昭泰门中为雍和门门内为
  雍和宫宫后为
  永佑殿后为
  法轮殿殿后为万福阁东为永康阁西为延宁阁后为
  绥成殿宫之东为书院入门为平安居后为如意室室后正中南向者为太和斋书院正室也斋之东向南正室曰五福堂斋之西为海棠院
  西苑在西华门外入苑门即太液池玊泉自北安门水关流入汇于此上跨长桥坊楔对峙西曰金鳌东曰玊𬟽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瀛台之南称南海由池东岸而南行临池面北正门曰徳昌门门内为
  勤政殿殿后为仁曜门南为翔鸾阁由阁而南为涵元门门内东向为
  庆云殿西向为
  景星殿正中南向为
  涵元殿东为藻韵楼西为绮思楼正北相对为香扆殿殿后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南向曰瀛台
  圣祖时每
  驾幸瀛台即于此听政
  皇上御极后重加修葺以时
  临幸即裁决政务其中台之南对岸为宝月楼台东南为同豫轩轩后为鉴古堂台西南为茂对斋台之正东为淑清院院之左为韵古堂又左为素尚斋循池岸而南为日知阁台之西北为丰泽园园门内即
  惇叙殿殿后为澄怀堂堂北为遐瞩楼园内有崇雅殿殿后东为静憩轩西为怀远斋其南隔水为纯一斋园西为春耦斋相近为听鸿楼为植秀轩为爱翠楼自丰泽园之北近太液池西岸为
  紫光阁每科
  皇上亲试中式武举于此以为例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域大功告成重加葺新图画功臣像于阁上
  上亲制五十功臣赞四十一年两金川大功告成复图
  功臣像
  亲为之赞一如平定伊犂回部例阁后为
  武成殿阁之北为时应宫祀龙神宫之东向北为福华门门外即金鳌玊𬟽桥也桥东有圆城中为
  承光殿自圆城北逾桥即金之琼华岛白塔在其上旧名白塔寺乾隆八年易名永安寺寺西由山路而上为
  悦心殿殿后为庆霄楼西为阅古阁北为漪澜堂对岸西北为阐福寺其东为澄观堂此外凉轩邃室随地标名各擅其胜皆环属太液池者也







  皇朝通志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三
  都邑略
  畅春园在
  京城西直门外十二里地名海淀
  圣祖仁皇帝以万㡬之暇
  驻跸于此酌泉而甘因明武清侯李伟故园址改建周方
  十馀里筑宫设籞
  赐名畅春园时奉
  孝庄文皇后
  孝惠章皇后憩焉政事㡬务即
  裁决其中
  皇上御极后葺新园宇每逢
  驻跸圆明园敬奉
  圣母皇太后安憩于此宫门内中为
  九经三事殿后为
  春晖堂其后为寝殿曰
  夀萱春永其后为云涯馆馆后逾桥循山而北有河池南北立坊二为玉涧金流门内为瑞景轩轩后为林香山翠又后为延爽楼楼左为式古斋斋后为绮榭园内筑东西二堤各数百步东曰丁香堤西曰兰芝堤皆通瑞景轩西堤外别作一堤曰桃花堤东西两堤之外河流数道环绕苑内出西北门闸注于垣外云涯馆东南角门外转北为剑山南为澹宁居前殿为康熙年间
  圣祖御门听政引
  见之所后殿为
  皇上旧时读书处由大东门土山北循河岸西行为渊鉴斋后临河为云容水态左廊后为佩文斋斋后西为葆光斋东为兰藻斋渊鉴斋之前为藏辉阁佩文斋之东为养愚堂相对为藏拙斋小东门东垣内溪北为清溪书屋后为𨗳和堂西为藻思楼后为竹轩
  春晖堂之西出如意门为玩芳斋山后为韵松轩二层宫
  门外船坞之西为无逸斋
  皇上诣园问
  圣母皇太后安每传膳视事于此凝春堂在渊鉴斋之西其东室为纯约堂其右为迎旭堂纯约堂东为迎凉精舍迎旭堂后为晓烟榭河岸以西为松柏室其左为乐善堂河上有阁曰蘂珠院其北为观澜榭蘂珠院西逾桥而北为集凤轩轩后度河桥而西为俯镜清流又循河而南即苑之大西门延楼列亘其外即西花园之马厂也
  畅春园西南垣为西花园正宇为讨源书屋
  皇上问
  安之便率诣是园听政中有阅武楼为肄武之所
  恭载
  圣祖仁皇帝御制畅春园记
  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淀有南有北自万泉庄平池涌泉奔流㶁㶁汇于丹棱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朕临御以来日夕万㡬罔自暇逸久积辛劬渐以滋疾偶縁暇时于兹游憩酌泉水而甘顾而赏焉清风徐引烦疴乍除爰稽前朝戚畹武清侯李伟因兹形胜构为别墅当时韦曲之壮丽历历可考圯废之馀遗址周环十里虽岁远零落故迹堪寻瞰飞楼之郁律循水槛之逶迤古树苍藤往往而在爰诏内司少加规度依高为阜即卑成池相体势之自然取石甓夫固有计庸畀值不役一夫宫馆苑籞足为宁神怡性之所永惟俭徳捐泰去雕视昔亭台邱壑林木泉石之胜絜其广袤十仅存夫六七惟弥望涟漪水势加胜耳当夫重峦极浦朝烟夕霏芳萼发于四序珍禽喧于百族禾稼丰稔满野铺芬寓景无方会心斯远其或穱稌未实旸雨非时临陌以悯胼胝开轩而察沟浍占离毕则殷然望咏云汉则悄然忧宛若禹甸周原在我户牖也每以春秋佳日天宇澄鲜之时或盛夏郁蒸炎景铄金之候㡬务少暇则祗奉
  頥养游息于兹足以迓清和而涤烦暑寄远瞩而康慈颜扶舆后先承欢爱日有天伦之乐焉其轩墀爽垲以听政事曲房邃宇以贮简编茅屋涂茨略无藻饰于焉架以桥梁济以舟楫间以篱落周以缭垣如是焉而已矣既成而以畅春为名非必其特宜于春日也夫三统之迭建以子为天之春丑为地之春寅为人之春而易文言称乾元统天则四徳皆元四时皆春也先王体之以对时育物使圆顶方趾之众各得其所跂行喙息之属咸若其生光天之下熙熙焉皥皥焉八风罔或弗宣六气罔或弗达此其所以为畅春者也若乃秦有阿房汉有上林唐有绣岭宋有艮岳金釭璧帯之饰包山跨谷之广朕固不能为亦意所弗取朕匪敢希踪古人嫓美曩轨安土阶之陋惜露台之费亦惟是顺时宣滞承
  颜致养期万类之乂和思大化之周浃一民一物念兹在兹朕之心岂有已哉于是为之记而系以诗诗曰昔在夏姒克俭卑宫亦越姬文勿亟庶攻若稽古训是钦是崇箴铭户牖夙夜朕躬栋宇之兴因基前代岩宿丹霞檐栖翠霭营之度之以治芜废有沸泉源汪濊斯在驾言西郊聊驻彩斿甘彼挹酌工筑斯谋莹澈明镜萦带芳流川上徘徊以泳以游因山成峻就谷斯卑咨彼将作毋曰改为松轩茅殿实惟予宜亦有朴斵予尚念兹撰辰经始不日落成岂曰游豫燕喜是营展事
  慈闱那居高明遐瞩俯瞰聊用娱情粤有图史藏之延阁惟此大庑会彼朱襮郁郁沟塍依然耕凿无假人工𣺌弥云壑有鹢其舟有虹其梁可帆可涉于焉徜徉文武之道一弛一张退省庶政其罔弗臧尝闻君徳莫大于仁体元出治于时为春愿言物阜还使俗醇畅春之义以告臣邻
  圆明园在
  畅春园北康熙四十八年建
  世宗宪皇帝潜邸时
  圣祖赐园也
  御极后稍加修葺具朝署之规大宫门内为出入贤良门
  中为
  正大光明殿东为
  勤政殿为常时听政之所
  皇上御极后毎岁初春即
  驻跸于此咨度机务引见百官皆日以为常为门凡十有八园中之水发源玉泉山由西马厂入进水闸支流派衍至园内由出水闸一在明春门北一在蘂珠宫北达苑墙经长春园东入清河园内四十景各有
  御制诗词纪之首曰正大光明即园中
  正殿也后为夀山口东为洞明堂一曰勤政亲贤为勤政殿中
  世宗御书额后楹额曰为君难东为飞云轩为静鉴阁阁后殿宇为保合太和后为富春楼一曰九州清晏前层恭悬
  圣祖御书圆明园额次层殿为奉三无私后殿为九州清晏东为天地一家春西为乐安和又西为清晖阁阁左右有松云楼露香斋涵徳书屋茹古堂诸胜别为清晖阁四景一曰镂月开云在富春楼之后旧名牡丹台康熙壬寅春
  皇上觐
  圣祖于斯堂之内承奉
  恩旨养育宫中乾隆三十一年
  御题额为纪
  恩堂后宇为御兰芬一曰天然图画北为朗吟阁又北为竹薖楼东为五福堂迤北宇为竹深荷净其东渡河为苏堤春晓一曰碧桐书院其西岩有云岑亭一曰慈云普䕶楼中奉观音大士前殿南临后湖为欢喜佛场一曰上下天光为临湖楼宇其后为平安院一曰杏花春馆西北为春雨轩轩西为杏花村轩后东为镜水斋西北室为抑斋又西为翠微室一曰坦坦荡荡前宇为素心堂后宇为光风霁月东北为知鱼亭又东北为萃景斋西北为䨇佳斋一曰茹古涵今其后方宇为韶景轩轩前东为茂育斋西为竹香斋又北为静通斋一曰长春仙馆为
  皇上旧时
  赐居之所
  登极后复加修饰其后恭值佳辰令节迎奉
  圣母皇太后为膳寝之所后宇为绿䕃轩正宇西廊后为丽景轩仙馆之西为含碧堂堂后为林虚桂静左为古香斋东楹有阁为抑斋堂稍东为随安室由仙馆西南门迤西为藻园内为旷然堂堂后为贮清书屋堂东池上为夕佳书屋稍北为镜澜榭东南为凝眺楼为怀新馆西北为湛碧轩一曰万方安和建宇池中形如卍字南面正室为万方安和馀为佳气迎人为四方宁静为碧溪一带为山水清音为神洲三岛为高山流水为枕流漱石为洞天深处得景凡九一曰武陵春色旧名桃花坞雍正四年
  皇上读书于此颜曰乐善堂旋移居长春仙馆池北轩为壶中日月长东为天然佳妙武陵春色之西为全璧堂堂后由山口入桃花坞东为绾春轩轩东北为品诗堂一曰山高水长重楼亘峙地势宽敞为外藩朝正锡宴陈设火戏及平时宿卫士较射之所一曰月地云居为梵宇最胜处东为法源楼一曰鸿慈永祜即
  安佑宫坊座额也为供奉
  圣祖
  世宗神御之所东南为致孚殿宫之后垣西北为紫碧山房前宇为横云堂东南为丰乐轩北为霁华楼迤东为景晖楼横云堂西池上为澄素楼一曰彚芳
  书院内宇为抒藻轩后为涵远斋斋之前西垣内为翠照楼东垣内为倬云楼又东为睂月轩倬云楼南稍东为随安室又东逾溪桥为断桥残雪一曰日天琳宇有中前楼中后楼西前楼西后楼东别院为瑞应宫凡楼宇上下皆供佛像及诸神位一曰澹泊宁静殿为田字式凡四门东北面皆有楼楼下稻田弥望东为曙光楼殿之东门外为翠扶楼西门外别垣内为多稼轩左右有静香书屋互妙楼诸胜别为多稼轩十景一曰映水兰香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池北为知耕织又北稍东为濯鳞沼西南为贵织山堂中祀蚕神一曰水木明瑟其北稍西为文源阁藏贮四库全书阁西为柳浪闻莺一曰濓溪乐处后宇为云香清胜东垣为芰荷深处折而东北为香雪廊其东有楼为云霞舒卷其南为彚万总春之庙中祀花神东北有楼为香远益清其西为乐天和为味真书屋一曰多稼如云前宇为芰荷香一曰鱼跃鸢飞四面为门东厢为畅观轩西南为铺翠环流楼南为传妙室一曰北远山村北岸为绘雨精舍其西南为水村图又西有楼前后相属前为皆春阁后为稻凉楼又西为涉趣楼右为湛虚书屋东北逾桥而西为湛虚翠轩又西为耕云堂又西为若帆之阁一曰西峯秀色其东为含韵斋东南为自得轩后垣之西为花港观鱼一曰四宜书屋即安澜园之正宇也
  皇上幸海宁陈氏园
  赐名安澜兹略仿其意因以
  命名东南为葄经馆西南为无边风月之阁又西南为涵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稍南为远秀山房其北逾桥为染霞楼大 共为安澜园十景一曰方壶胜境楼宇临池南建坊座其北楼宇为哕鸾殿又北为琼华楼哕鸾殿东为蘂珠宫方壶胜境之西北为三潭印月又西北为天宇空明其后为澄景堂堂东为清旷楼西为华照楼一曰澡身浴徳在福海西南隅即澄虚榭正宇也西为静香馆又西为解愠书屋西南为旷然阁其北度桥为望瀛洲又北为深柳读书堂堂北为溪月松风一曰平湖秋月在福海西北隅东南度桥为两峯插云又东南为山水乐其北为君子轩为藏密楼一曰蓬岛瑶台在福海中央旧名蓬莱洲殿前东为畅襟楼西为神洲三岛东偏为随安室东南度桥为东岛西北度桥为北岛一曰接秀山房在福海东其后稍东为琴趣轩其北为寻云楼东南为澄练楼楼后为怡然书屋山房之南为揽翠亭一曰别有洞天西为纳翠楼西南为水木清华之阁阁西稍北为时赏斋一曰夹镜鸣琴南为聚远楼东为广育宫中奉 碧霞元君前建坊座后为凝祥殿宫之东为南屏晚钟又东度桥为西山入画为山容水态夹镜鸣琴之西为湖山在望为洞里长春一曰涵虚朗鉴在福海东即雷峯夕照正宇也有寻云榭贻兰庭诸胜一曰廓然大公在福海西北隅有䨇鹤斋峭蒨居影山楼绮吟堂诸胜别为廓然大公八景一曰坐石临流溪水周环其下一曰麹院风荷其西佛楼为洛伽胜境其南跨池为桥立坊楔西为金鳌东为玉𬟽金鳌西南宇为四围佳丽玉𬟽东亭为饮练长虹又东南度桥折而北设城关为宁和镇麹院风荷之北为同乐园其前为清音阁东为永日堂中有南北长街街西为抱朴草堂街北为舍卫城城南面为多宝阁正殿为夀国夀民后为仁慈殿又后为普福宫城北为最胜阁一曰洞天深处在如意馆西稍南前宇四所乃
  诸皇子所居西为
  诸皇子肄业之所前为前垂天贶中为中天景物东宇为斯文在兹中奉 至圣先师后为后天不老
  圆明园之东曰
  长春园本园东垣外隙地就添殿宇数所依长春仙馆
  赐号即以名园园门内正宇为澹怀堂后为众乐亭其后河北敞宇为云容水态南北为含经堂后为淳化轩又后为蕴真斋含经堂之东为味腴书屋亦名霞翥楼为渊映斋堂之西为梵香楼为涵光室自澹怀堂迤西滨河为蒨园有朗润斋湛景楼诸胜别为蒨园八景蒨园后河北岸为思永斋斋东别室曰小有天园斋西稍南河外为得全阁南为宝云楼北为远风楼斋北河流汇处为楼宇三层曰海岳开襟楼之东为法慧寺又东为宝相寺由宝相寺度城关而东迤南为翠交轩北为爱山楼又北为泽兰堂爱山楼东北宇为平畴交远风其东为丛芳榭后为琴清斋丛芳榭之东为狮子林有纳景堂清閟阁诸胜别为狮子林八景又有清淑斋探真书屋诸胜为狮子林续八景其南为玉玲珑馆北为林光澹碧东为鹤安斋西南为蹈和堂玊玲珑馆之东南为映清斋斋东为鉴园北为漱琼斋其东为师善堂鉴园之西南为如园内为敦素堂堂北稍东为冠霞阁又东为明漪楼由如园山径西行即澹怀堂之东垣门
  恭载
  世宗宪皇帝御制园明园记
  圆明园在畅春园之北朕藩邸所居
  赐园也在昔
  皇考圣祖仁皇帝听政馀暇游憩于丹棱沜之涘饮泉水而甘爰就明戚废墅节缩其址筑畅春园熙春盛暑时临幸焉朕以扈跸拜
  赐一区林皋清淑波淀渟泓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冝构结亭榭取天然之趣省工役之烦槛花堤树不灌溉而滋荣巢鸟池鱼乐飞潜而自集盖以其地形爽垲土壤丰嘉百彚易以蕃昌宅居于兹安吉也园既成仰荷
  慈恩锡以园额曰圆明朕尝恭迓
  銮舆欣承
  色笑庆天伦之乐申爱日之诚花木林泉咸增荣宠及朕纉承大统夙夜孜孜斋居治事虽炎景郁蒸不为避暑迎凉之计时逾三载佥谓大礼告成百务具举宜宁神受福少屏烦喧而风土清佳惟园居为胜始命所司酌量修葺亭台邱壑悉仍旧观惟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直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晨曦初丽夏晷方长召对咨询频移昼漏与诸臣相接见之时为多园之中或辟田庐或营蔬圃平原膴膴嘉颕穰穰偶一眺览则遐思区夏普祝有秋至若凭栏观稼临陌占云望好雨之知时冀良苖之应候则农夫勤瘁穑事艰难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间也若乃林光晴霁池影澄清净练不波遥峯入镜朝晖夕月映碧涵虚道妙自生天怀顿朗乘几务之少暇研经史以陶情拈韵挥毫用资典学凡兹起居之有节悉由
  圣范之昭垂随地恪遵罔敢越轶其采椽栝柱素甓版扉不斵不枅不施丹艧则法
  皇考之节俭也昼接臣僚宵披章奏校文于墀观射于圃燕闲斋肃动作有恒则法
  皇考之勤劳也春秋佳日景物芳鲜禽奏和声花凝湛露偶召诸王大臣从容游赏济以舟楫饷以果蔬一体宣情抒写畅洽仰观俯察游泳适宜万象毕呈心神怡旷此则法
  皇考之亲贤礼下对时育物也至若嘉名之
  锡以圆明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徳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若举斯义以铭户牖以朂身心䖍体
  天意永怀
  圣诲含煦品彚长养元和不求自安而期万方之宁谧不图自逸而冀百族之恬熙庶几世跻春台人游乐国廓鸿基于孔固绥福履于方来以上答
  皇考垂祐之深恩而朕之心至是或可以少慰也夫爰宣示予怀而为之记
  恭载
  皇上御制圆明园后记
  昔我
  皇考因
  皇祖之赐园修而葺之略具朝署之规以乘时行令布政亲贤而轩墀亭榭凸山凹池之纷列于后者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乐蕃植则有灌木丛花怒生笑迎也验农桑则有田庐蔬圃量雨较晴也松风水月入襟怀而妙道自生也细旃广厦时接儒臣研经史以淑情也或怡悦于斯或歌咏于斯或惕息于斯我
  皇考之先忧后乐一
  皇祖之先忧后乐周宇物而
  圆明也圆明之义盖君子之时中也
  皇祖以是名赐
  皇考
  皇考敬受之而身心以朂户牖以铭也不求自安而期万方之宁谧不图自逸而冀百族之恬熙则又我
  皇考绥履垂裕于无穷也予小子敬奉
  先帝宫室苑囿常恐贻羞敢有所增益是以践阼后所司
  以建园请郤之既释服爰仍
  皇考之旧园而居焉夫帝王临朝视政之暇必有游观旷览之地然得其宜适以养性而陶情失其宜适以玩物而䘮志宫室服御奇技玩好之念切则亲贤纳谏勤政爱民之念踈矣其害可胜言哉我
  皇考未就
  畅春园而居者以有此
  圆明园也而不斵不雕一
  皇祖淳朴之心然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后世子孙必不舍此而重费民力以创建苑囿斯则深契朕法
  皇考勤俭之心以为心矣藉曰
  祖考所居不忍居也则
  宫禁又当何如晋张老之善颂甚可味也若夫建园之始末
  圣人对时育物修文崇武煦万彚保太和期跻斯世于春
  台游斯人于乐国之意则已具
  皇考之前记予小子何能赞一辞焉
  静明园在
  圆明园西玉泉山麓康熙十九年建初名澄心三十一年易名静明我
  皇上几馀临憩略加修葺园为门凡六园内有十六景
  首曰廓然大公宫门内
  正殿也为
  临幸时听政之所北临后湖一曰芙蓉晴照西为虚受堂一曰玉泉趵突为天下第一泉一曰竹罏山房仿恵山听松庵制得名南为开锦斋后为观音洞其上为赏遇楼南为吕祖洞一曰圣因综绘仿西湖行宫景得名其西为写流轩轩后为层明宇又西为福地幽居后为冠峯亭一曰绣壁诗态北为水月庵其北为圣縁寺又北为仁育宫中祀 东岳天齐圣帝一曰溪田课耕又西为迸珠泉一曰清凉禅窟后为嘉䕃堂堂东为霞起楼西为犁云亭清凉禅窟之北为涵漪斋西为飞淙阁东为练影堂稍南为挂瀑檐涵漪斋之西为妙喜寺一曰采香云径其南有楼为静怡书屋采香云径稍北折而东为招鹤庭一曰峡雪琴音额为丽瞩轩一曰玊峯塔影仿金山妙高峯为之前为香严寺右为妙高室北峯上为妙高寺殿后为妙高塔又后为该妙斋峯之西为崇霭轩其东为含醇室后为咏素堂妙高寺东山麓为含经堂东北临溪为书画舫一曰风篁清听东为如如室西为近清阁又西稍南为飞云㟪风篁清听之西逾桥而南池东为延绿厅池西为试墨泉一曰镜影涵虚南为分鉴曲又南为写琴廊迤南为含晖堂后为清音斋斋西山麓为碧云深处东为心远阁一曰裂帛湖光当玊峯东麓临裂帛湖由心远阁折而北为罗汉洞又上为水月洞一曰云外钟声在古华严寺之后一曰翠云嘉䕃即华滋馆也后为翠云堂东为甄心斋其东即小南门稍南为东宫门
  静宜园在
  圆明园西香山即香山寺故址
  圣祖仁皇帝于此置行宫乾隆十年重加修葺
  赐名静宜园园有二十八景宫门内首曰
  勤政殿园中
  正殿也为
  临幸时听政之所殿前为月河殿后北为致远斋西为韵琴斋为听雪轩东有楼为正直和平殿后西为横秀馆由山南折而东为清寄轩一曰丽曯楼一曰绿云舫一曰虚朗斋南为画禅室后为学古堂东为郁兰堂西为伫芳楼其外东西南北各设四面宫门东为带水屏山其西为对瀑北为怀风楼其左为琢情之阁东南为得一书屋西为山阳一曲精庐一曰璎珞岩其上为绿筠深处一曰翠微亭一曰青未了亦亭名一曰驯虎坡一曰蟾蜍峯其北稍东为松坞云庄又东有楼为凭虚致爽一曰栖云楼一曰知乐濠一曰香山寺旧名永安寺亦曰甘露寺
  皇上易今名一曰听法松即香山寺殿门外松也北为海棠院一曰来青轩西为妙高堂轩之西南为欢喜园一曰唳霜皋亦亭名由香山寺西北由盘道上为洪光寺一曰香嵓室即洪光寺中殿宇一曰霞标磴一曰玉乳泉一曰绚秋林一曰雨香馆其后为洒兰书屋南为林天石海自
  勤政殿以迄雨香馆是为内垣为景凡二十一曰晞阳阿其西为朝阳洞一曰芙蓉坪其东宇为静如太古一曰香雾窟即静室也东南宇为竹罏精舍其北岩间碣为西山晴雪一曰栖月崖其西宇为得趣书屋一曰重翠崦东南为玉华寺一曰玊华岫有泉名玊华泉其东为皋涂精舍一曰森玉笏东北为超然堂堂南为旷览台后为碧峯馆一曰隔云钟亦亭名自晞阳阿以迄隔云钟是为外垣为景凡八
  恭载
  皇上御制静宜园记
  乾隆乙丑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薙榛莽剔瓦砾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错相望而峯头岭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越明年丙寅春三月而园成非创也盖因也昔我
  皇祖于西山名胜古刹无不旷览游观兴至则吟赏托怀草木为之含辉岩谷因而增色恐仆役侍从之臣或有所劳也率建行宫数宇于佛殿侧无丹艧之饰质明而往信宿而归牧圉不烦如岫云皇姑香山者皆是而惟香山去圆明园十馀里而近乾隆癸亥余始往游而乐之自是之后或值几暇辄命驾焉盖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而左右侍御者之挥雨汗而冒风尘亦可厪也于是乎就
  皇祖之行宫式葺式营肯堂肯构朴俭是崇志则先也动静有养体智仁也名曰静宜本周子之意或有合于先天也殿曰勤政朝夕是临与群臣咨政要而筹民瘼如圆明园也有憩息之乐省往来之劳以恤下人也山居望远村平畴耕者耘者馌者获者敛者历历在目杏花菖叶足以验时令而备农经也若夫岩峦之怪特林薄之华滋足天成而鲜人力信乎造物灵奥而有待于静者之自得耶凡为景二十有八各见于小记而系之诗
  清漪园在
  圆明园西万寿山之麓本名瓮山乾隆十六年恭逢
  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夀建大报恩延夀寺于山之阳命名万夀山并疏导玉泉诸派汇于西湖易名曰昆明湖中设战船仿福建广东巡洋之制香山健锐营弁兵于湖内按期水操就昆明湖堤岸为园
  赐名清漪宫门内
  正殿亦曰勤政为
  临幸时听政之所殿后北达怡春堂西为玉澜堂北为宜芸馆馆之西为乐夀堂堂前为青芝岫堂后折而西方池之北为乐安和又西北为养云轩轩后为飡秀亭西为无尽意轩又西稍北为圆朗斋无尽意轩之西为
  慈福楼西即大报恩延夀寺寺西为罗汉堂堂后为宝云阁阁西为邵窝为云松巢又西为澄辉阁阁东南有楼曰山色湖光共一楼楼西为听鹂馆馆西为石文亭为石舫其北有楼为延清赏西为旷观斋又西为水周堂自怡春堂后城关迤北为恵山园仿恵山寄畅园规制为之有载时堂墨妙轩就云楼澹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迳涵光洞诸胜别为恵山园八景园之西为云绘轩轩东为延绿轩后廊有楼为随安室云绘轩又西为花承阁阁之左为多宝琉璃塔阁西北度城关楼又西折而北即园之北楼门
  恭载
  皇上御制万夀山昆明湖记
  岁己巳考通恵河之源而勒碑于麦庄桥元史所载引白浮瓮山诸泉云者时皆湮没不可详夫河渠国
  家之大事也浮漕利渉灌田使涨有受而旱无虞其在导泄有方而潴蓄不匮乎是不宜听其淤阏泛滥而不治因命就瓮山前芟苇茭之丛杂浚沙泥之隘塞汇西湖之水都为一区经始之时司事者咸以为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踟蹰虑水之不足及湖成而水通则汪洋漭沆较旧倍盛于是又虑夏秋汛涨或有疏虞甚哉集事之难可与乐成者以因循为得计而古人良法美意利足及民而中止不究者皆是也今之为闸为坝为涵洞非所以待汛涨乎非所以济沟塍乎非所以启闭以时使东南顺轨以浮漕而利涉乎昔之城河水不盈尺今则三尺矣昔之海甸无水田今则水田日辟矣顾予不以此矜其能而滋以惧盖天下事必待一人积思劳虑亲细务有弗辞致众议有弗恤而为之以侥幸有成焉则其所得者必少而所失者亦多矣此予所重慨夫集事之难也湖既成因赐名万夀山昆明湖景仰放勲之迹兼寓习武之意得泉瓮山而易之曰万夀云者则以今年恭逢
  皇太后六旬大庆建延夀寺于山之阳故尔寺别有记兹特记湖之成并元史所载泉源始末废兴所由云恭载
  皇上御制万夀山清漪园记
  万夀山昆明湖记作于辛未记治水之由与山之更名及湖之始成也万夀山清漪园成于辛巳而今始作记者以建置题额间或缓待而亦有所难于措辞也夫既建园矣既题额矣何所难而措辞以与我初言有所背则不能不愧于心有所言乃若诵吾过而终不能不言者所谓君子之过予虽不言能免天下之言之乎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槩能无亭台之点缀事有相因文縁质起而出内帑给雇直敦朴素祛藻饰一如圆明园旧制无敢或逾焉虽然圆明园后记有云不肯舍此重费民力建园囿矣今之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以临湖而易山名以近山而创园囿虽云治水谁其信之然而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萧何所谓无令后世有以加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及忆司马光之言则又爽然自失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
  长河乐善园在西直门外长河之上其水发源于玊泉由昆明湖之秀漪桥东流注于此谓之长河自西直门外高梁桥之北为倚虹堂乾隆十六年
  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夀自长河至高梁桥易辇进宫因建是堂其西二里许为乐善园旧为康邸园亭颓废已久乾隆十二年重加修葺有含清斋蕴真堂鸾举轩诸胜为
  皇上幸
  圆明园进舸所必经之路
  南苑在永定门外二十里元为下马飞放泊明永乐中增广其地中有海子大小凡五以禁城北之积水潭亦名海子故此别名南海子
  本朝设总尉防御等官守之周垣百二十里为门凡九蕃育禽兽其中为行围讲武之地南红门及旧衙门新衙门团河等处俱设有
  行宫
  等谨案禹贡首列冀州以其为帝都所在第考其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居河东之界虽在冀州境内非即燕蓟之地也郑氏都邑略谓中原无事则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则居江之南以汴梁为戒而特取南阳可以建都盖其时燕蓟之境久入于金故置而不论其所称依河为固依江为固者犹是偏安之见岂议都之定论哉自汉桓宽盐鐡论谓燕之涿蓟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宋朱子亦谓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自为不易之论辽之南京金之中都元之大都明之北京历代相因未之或改我
  朝诞膺
  景命都邑由旧而政教维新
  列圣相承治隆化洽我
  皇上握健行广运之模厪保泰持盈之计建中立极久
  道化成用奠我
  国家亿万世丕丕基猗欤盛哉







  皇朝通志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四
  都邑略
  盛京
  禹贡青州之域舜分青州为营州即今辽河以东地周职方为幽州地秦汉为辽东郡三国魏置平州后还合为幽州晋初为辽东国寻入于慕容燕北魏为营州后为高句骊所据唐置安东都䕶府封大氏为渤海王后入于辽置沈州昭徳军属东京道金为沈州显徳军属东京路元为沈阳路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明初为沈阳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太祖高皇帝天命六年抚有全辽之地十年建都于此太宗文皇帝天聪五年因旧城増拓之周九里有奇为门八南之东曰徳盛门南之西曰天佑门北之东曰福胜门北之西曰地载门东之南曰抚近门东之北曰内治门西之南曰怀远门西之北曰外攘门尊曰
  盛京遂营建
  宫殿并置内阁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衙门而京都之制大备顺治元年定都
  京师以
  盛京为留都置安班章京统领八旗驻防禁旅十四年设奉天府置府尹分领州县又仍设戸礼兵刑工五部侍郎以下及内务府各官后改安班章京为将军康熙十九年増筑
  盛京城外垣周三十二里有奇嗣后屡加修整盛京宫殿之制崇徳元年始建
  大政殿
  太宗文皇帝视朝听政之处也殿制八隅左右列署十为
  诸王大臣议政之所顺治元年定都
  京师令
  盛京城文武各官遇朝期行朝礼如制
  大内宫阙在
  大政殿之西正门曰
  大清门旁有东西二角门正殿曰
  崇政殿旧名笃恭殿有左右二翊门殿前东为飞龙阁西为
  翔凤阁殿之后为
  凤凰楼楼之后为
  清宁宫宫之东为
  衍庆官
  关睢宫西为
  永福宫
  麟趾宫各东西向皆崇徳二年建自
  凤凰楼之前东为
  师善斋斋南为日华楼西为
  协中斋斋南为霞绮楼各东西向自
  崇政殿之东为
  颐和殿殿后为
  介祉宫又北为
  敬典阁自
  崇政殿之西为
  廸光殿殿后为
  保极宫宫后偏西达
  继思斋又北为
  崇谟阁皆乾隆十三年増建三十九年又増建文溯阁藏贮四库全书四十八年
  皇上四诣
  盛京复
  命葺新
  坛宇缮治城郭
  京阙之规模益为闳整
  兴京
  辽金时为沈州东境元为沈阳路地明初置建州卫后寻废
  本朝
  肇祖原皇帝始于此开基地名赫图阿拉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皆居于此至
  太祖高皇帝癸卯年増筑城垣周五里有奇为门四乙巳年增筑外城环之周九里为门九其后底定沈阳建立
  盛京
  世祖章皇帝顺治五年以赫图阿拉为兴业之地尊为
  兴京
  等谨按辽阳州东五里有
  东京城周六里有奇为门八
  太祖高皇帝天命七年所筑九年由
  兴京迁都于此号曰
  东京十年复由此迁都
  盛京此为
  国初暂建旧曽以京名附识于此
  等谨按易称帝出乎震东方生物之地王气特锺其水土深厚长白拱其东医无闾控其西沧溟襟其前混同江黒龙江络其后山海环抱实为天下形势之首盖开辟以来天作地藏以待首出之
  圣人自
  列圣开基大统茂集我
  圣祖
  世宗祗遹
  前猷尊崇备至
  皇上觐
  光掦
  烈纉述弥勤眷念
  陪京以时展礼凡夫行庆施恵之典至优极渥盖我
  皇上以
  祖宗之心为心即以
  天地之心为心道备显承而功兼创守自今至于亿万年延洪锡羡无疆惟休其凝承固有本矣若其山川民物奥衍殷繁为从前载籍之所未详恭录
  御制盛京赋以识地灵物产之胜至于
  天章照耀随地
  摛吟
  缔造艰难永怀
  笃祜俱已彚函藏弆式
  训万禩兹不备录
  御制盛京赋有序
  尝闻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睦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爱之民物斯言也人尽宜勉而所系于为人君者尤重然三语之中又惟以祖宗之心为心居其要焉盖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必思开创之维艰知守成之不易兢兢业业畏天爱人于是刑兄弟而御家邦斯以父母之心为心也民同胞而物吾与斯以天地之心为心也孔子曰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宗庙禘尝之典固先王继志述事之大经也然自圣人象大过肇封树以来上陵之制汉代已然我国家肇兴盛京邠岐之地桥山在焉昔
  皇祖六十一年之间三谒
  丹陵用展孝敬
  皇考在位百度维新日不暇给适西鄙有事徴役已劳又藩邸时曽奉
  皇祖命往谒
  祖陵是以十有三年中未举是典予小子缵承丕基惧徳
  弗嗣深惟
  祖宗缔构之勤日有孜孜敬奉神器言念盛京为天作之
  
  永陵
  福陵
  昭陵巍然在望不躬亲祀事其奚以摅悫忱而示来许爰
  以乾隆癸亥秋恭奉
  皇太后发轫京师届我陪都孝思以申
  祖武是仰因周览山川之浑厚民物之朴淳榖土之沃肥百昌之繁庑洵乎天府之国兴王之会也昔豳居相度召颂公刘岐宅作屏周歌大王莫不于
  上帝之监观下民之君宗三致意焉故物以赋显事以颂
  宣既见于斯岂默于言乎遂作赋曰
  岁大渊献时旦柳中协律无射辨方庚辛历吉日以建旗驾应龙之龢鸾纷漓虖蕤蜿蜒旌雄虹橦鸣鸢周乎神皋之壤届乎箕尾之躔循我留都杀禋
  珠丘怀精气仰
  徳流既备既申乃御黼座而觐臣僚维缔造之弥艰抚草创之鸿图曰于休哉是盖突载亳之子殷蜡宅镐之姬周凭虗致讥于东约安处荐诮于西逾下此离为十二之国合为六七之侯鼎立瓜分者益琐纎旁魄不足以殚摅而孟坚平子太冲者伦方且艶陈崤函陇坻之隘盐池墨井之腴枍诣天梁之丽三条五剧之区极铺张以诡辨彼何辞廼称诸奚侔夫天作之皇宅又何藉苌宏与魏舒于是谘文献考图籍不恧不文爰赋其略聚精构思挂一漏百粤我清初肇长白山扶舆所钟不显不灵周八十里潭曰闼门鸭绿混同爱滹三江出焉
  帝女天妹朱果是吞爰生
  圣子
  帝用锡以姓曰觉罗而徽其称曰爱新是剪是除匪安匪康乃有叶赫辉发界藩抚顺遂筑城于辽阳以为东国之宗
  天笃其祜载恢厥功天命十年相险宅中谓沈阳为王气所聚乃建盛京而俯关西故言其封域则虽始自秦汉历隋唐以迄辽金欤而举其规模则维新
  皇运膺灵佑之独深也仰符十度之尾实临析木之津得云汉之所垂维北极之所邻亦何异乎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哉于是乎左挟朝鲜右据山海北屏白山南带辽水沧溟为池澎湃㵽渨流汤汤赴弥弥撇𤃫渹回浑渼浴日沃星莫测其始东尽使犬之部朔连牧羊之鄙启我漠恵之原扩我俄朵之址高燥埤湿原田每每走大野而拱太室者万有馀里其山则铁岭绣岭平顶降龙木查石门东水南双矗嵑𡾲聚⿱嵏⿰兮屴崱嵌兮𡺭峒⿱兮□嵃嵂兮嵣嵡蔽亏日月源流湖江既孕奇而盘郁亦含秀而隆崇故夫四蹄双羽之族长林丰草之众无不博产乎其中蹄类则虎豹熊罴野马野骡鹿麞麅𪊍狼豺封驼狐狸獾貉跳免婆娑鼢鼯艾虎貂鼠轻嘉
  其他牛马羊豕之资以日用者盖填闾巷而烝寝讹羽类则野鸡沙鸡鹅鸭青𪅂鹳鹤秃鹙维鹈在梁缩脖鸠燕啄木鹊鸧鹰鹞雕鹘红牙商仓黄鹌鼠化白雁霜横曰海东青出黒龙江林击则天鹅褫魄甸搏则窟兔走僵其他鸽雀铜嘴桃虫鸳鸯杂㳫纷泊腾轶翺翔其草则蒿艾香蒲芦苇萧荻章茅水葱红蓝绶𬟁马蔺如时木槿纪节厥惟人参三桠五叶气禀地灵功符阴隲商陆茵陈萹蓄亭苈蠡实兔丝均能已疾其林则五鍼之松万年之柏重障隐天幽林蔽泽挺崇槐之曽青䕃柜柳之浓碧大椿以八千为春夀栎以不材为徳烂红杏与绯桃纷白梀与黄蘖山藤柔韧是资鞭䇿鸡桑落黄可供蚕织陆珍既牣海错亦繁鲤鲂鳟鳜鯼鲫鳙鲢鲦鲴鳢鳡𬶏䲡鲇鱓比目分合重唇浮湛劔饰鲛翅柳炙细鳞牛鱼之长丈计带鱼之白韦编乌鲗之须粘石渡父之喙矴船他如蛇马驴狗豚獭豹獾出没乎汹涌潜跃乎游渊苍龙揵鬐而云作赤螭掉尾而波开老蚌含珠九光烛天神奇是韫瓌瑰是生虽山经与地志羌莫得而详焉懿兹奥区原隰畇畇厥田上中厥壤惟平抱海负盖跨辽欱宣浑河为带兴京为襟袤复陆而坦坦黋拓落而芸芸伟嘉祯之萃荟信槖籥之𬘡缊
  帝眷东顾用畀皇清而为万载之沛丰若其测圭臬度广轮依绳尺䟽渠川歌经始咏攸宁又可略闻矣天命天聪丕显丕继因其旧沈拓我新制规天矩地向明授时増八门之詄荡胁九逵之逦迤翼翼埤堄岧岧堞雉起
  圜丘于郊南单埢垣之洁秘钦柴飏槱陈玉荐币鼓云和升茧栗以邀肸蚃而昭祀事霜露在履春秋聿迁忾乎僾乎肇禋閟宫涤濯毛炰元酒太羮
  文祖
  神宗爰歆于斯符帝车之太乙正王宫于未央重三殿之实枚表双阙于阖阊阙名维何文徳武功殿名维何崇政建中高楼望氛厥题凤皇后宫紫极交泰清宁关睢麟趾化洽家邦维朴而安乃巩而臧岂其工㮰槛之刻镂岂其饰榱橑之焜煌岂其疏龙首之㟪嶫岂其叛凤翼之昻藏匪有心于俭约乃潜揆夫陶唐大政当阳十亭雁行爰诹爰度日赞日襄吉君臣之一徳而扩我闼于八荒正号纪元以受天庆于是定两翼之位列八旗之方黄白红蓝有正有镶法其象于河鼓则其数于羲经神其变于三五握其奇于九宫
  大圣创制动协天象是犹易之书契乃观蹄迒焉树以屏翰驭轻居重本支百世昌我宗潢佐命之勲曰费英东额都希福绩茂萧张曰有坐谋曰有折冲既彬彬而济济亦﨣﨣而彭彭其馀附凤而攀龙者盖车载与斗量爰制国书聿兴文教演义译音物取其肖允维大海克称检校虽绝域其必通即纎故其亦貌若夫人自为战王者无敌角严则百墉失凭旌挥则三
  边定檄义不返顾勇不重壁是以敉四海而莫撄亘千古而鲜匹故班录于累世用以酬夫劳绩及其斗杓北指渉冬背秋爰狩中原我戎是修靡虹采袅蜺斿拖雾纛建云旗后属车前导游乘我良产屏彼雕辀右忘归之箭劲左繁弱之弓柔倩浰而雷动鸿絧而星流又何必王良执辔纎阿御軥也哉于是带甲之士百万尽发鹰犬而骤骅骝卑泰山之为橹跨渤海以张罘林林裔裔列列裒裒命地而后中应声而先掊散壄麋之群友剔穴狸之伏留骇𪩘麢之儦俟詟郊兔之佻偷既肩惰指倦而麌麌之群犹缘陵蔽野比夏草之稠焉爰用三驱示无尽刘更命羽林佽飞之士手豹尾踞虎头搏洞熊殱泽䝏观壮夫之鹤跃快猛兽之䝙𦝼乃献我成禽舍彼践毛择其上杀允惟左膘以奉宗庙干豆亨炰次充宾客乃荐君庖班获行赏讫乎舆僚是盖因天地之利习军旅之劳战则克而祭受福古者蒐苖狝狩之礼所为昭讵其害三时之土榖夺百姓之腴膏蹂桑柘之地广虞猎之郊如子虚上林之所嘲也哉将将蕃后䕫䕫列君奉贽来朝斋遫侍宸或稽首而请聘或倾心而纳姻于是乐以九奏飨以八珍迈呼韩之朝天逾颉利之舞庭合内外为一家自我
  祖而已然坰牧之宜曰大凌河亘肥壤之博衍茁灵草之敷披夏蚊避境春泉漾波是以𬳶𬳶之牡蕃孶孔多尔其骊驈骓𬳵骍骐骆驒骝馰驔䯄馯⿰骃𩤣或眠而馾或行而⿰惟致远之有赖亦掦威之无过畿甸既辟农桑是咨爰饬田畯爰励甸师物早晚之种辨高下之宜男则耕耘是务女则织纴是谋抑工商之末业勤衣食之本图故深耕易耨榖用滋也九夏三耘免污莱也雨我公田遂及私也庤我钱镈铚艾时也我簋斯盛实佳粢也我仓如陵庾如坻也服尚布棉奚纎美也器用陶匏戒奢靡也土物是爱神降嘉生黍惟秬秠稲惟糯秔粟惟穈芑梁惟赤黄解蠡胡麻来牟铃铛苏分紫赤豆有豌豇蔬则芸薹薤蒜萝卜韭葱蒌蒿蒲笋紫堇茴香壶卢蔓菁莴苣葵䕬鲜不斾斾穟穟唪唪幪幪驿驿厌厌绵绵穰穰惟脉土之独纯斯穑事之孔良农隙教战守御相望国以殷富兵以盛彊郁葱佳气盘礴无垠民风噩噩伾侁自然休有
  烈光格于
  皇天
  上帝其子之维有历年是以我
  世祖因人心之归清顺天意之厌明扫驱除之闰位统子弟之精兵无亡矢遗镞之费而膺图正位乎燕京盖尝考千古之兴替稽百代之历数拒符瑞之难谌信仁义之堪守斥逐鹿之蛊说审神器之有授乃如
  帝命不时眷清孔厚也不有开之何以培之不有作之何以得之夫其披荆棘冒氛霾历艰辛躬利害无嬗代之迹而受车书之来者盖书所谓于汤有光诗所谓民之攸归矣皇矣陪都实惟帝乡乃命秉钺之帅乃置五部之卿民安郡县旗乐屯庄春秋耕敛我仓我箱朝会朔望跻跻跄跄昭万年之有道卜百世之灵长乃作颂曰
  于铄盛京惟沈之阳大山广川作观万方虎踞龙蟠紫县浩穰爰浚周池爰筑长墉法天则地阳耀阴藏货别隧分旗亭五重神基崇峻帝系绵昌周曰邠岐汉惟丰沛白水庆善兴王之会长白隆隆沧溟濊濊形胜之选奕世永赖俯临区夏襟控中外休飬百年既丰而泰溯其始谋继序敢懈昔我
  圣祖三至斯土棽丽六飞森沉万旅孔硕九重不遑安处
  祗谒
  山陵亦临朝宁置酒故宫用酬父老乃霈恩施逮乎编户匪勤于巡良慕乎古闵予弗徳实缵丕基岁时
  太庙陟降格思缅仰
  鼎湖惟瞻惟依荷
  天之龙际时之和驾言徂东络绎羽仪风举云揺鳞萃鱼丽我宾我臣我行是随载至神乡载觐
  园寝灵郁崇辉祥凝巨沈原庙衣冠霸陵衾枕松柏云缦溪池流淰荡涤洪𬬻陶甄群品石马悲风涙泉沾衽岂必羮墙一气是禀聿造故宫故宫赫赫聿升太阶太阶奕奕无彩之饰惟厚之积皓曜䨲照歙赩乌赤左墄右平坤阖干辟土壁葛灯遐哉俭徳诒我孙谋万年之宅乃开南端设席肆筵爰爵周亲及彼鹓鸾南阳故旧洒如言言惟此嘉师
  列祖之臣是噢是咻是贻我躬敬之敬之翼翼惴惴于亿
  万岁皇图永绵




  皇朝通志卷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五
  都邑略
  避暑山庄
  在古北口外之热河汉为乌桓地后入于鲜卑魏晋为鲜卑地元魏时为安州北境后入厍莫奚隋唐为奚地辽为中京道之北安州地金为兴州地属北京路元亦为兴州属上都路明时入于诺音旧作朵颜今译改
  本朝初内属名曰热河
  圣祖仁皇帝康熙四十二年
  行宫于此名曰
  避暑山庄五十二年筑热河城叠石缭垣上加雉堞如
  紫禁之制周十七里有奇南为三门中曰丽正门东曰徳汇门西曰碧峯门其东及东北西北为门各一东门外长堤蜿蜒北起狮子沟南尽沙堤觜延袤十二里甃石七层广约丈许宫中左湖右山泉石映发山势自北而西曰梨树峪曰松林峪曰榛子峪曰西峪回抱如环湖水自东北演迤而南绕如意洲其北有瀑源来自西峪垂于涌翠岩之巅汇注湖中引而东南至徳汇门之左为出水闸以时蓄泄
  圣祖御题三十六景绘有成图曰烟波致爽曰芝径云堤曰无暑清凉曰延薫山馆曰水芳岩秀曰万壑松风曰松鹤清越曰云山胜地曰四面云山曰北枕双峯曰西岭晨霞曰锤峯落照曰南山积雪曰梨花伴月曰曲水荷香曰风泉清听曰濠濮间想曰天宇咸畅曰暖溜暄波曰泉源石壁曰青枫绿屿曰莺啭乔木曰香远益清曰金莲映日曰远近泉声曰云帆月舫曰芳渚临流曰云容水态曰澄泉绕石曰澄波叠翠曰石矶观鱼曰镜水云岑曰双
  湖夹镜曰长虹饮练曰甫田丛樾曰水流云在
  皇上复增三十六景曰丽正门曰勤政殿曰松鹤斋曰如意湖曰青雀舫曰绮望楼曰驯鹿坡曰水心榭曰颐志堂曰畅远台曰静好堂曰冷香亭曰采菱渡曰观莲所曰清晖亭曰般若相曰沧浪屿曰一片云曰𬞟香沜曰万树园曰试马埭曰嘉树轩曰乐成阁曰宿云檐曰澄观斋曰翠云岩曰罨画窗曰凌太虚曰千尺雪曰宁静斋曰玉琴轩曰临芳墅曰知鱼矶曰涌翠岩曰素尚斋曰永恬居其他秀灵所献于前后三十六景之外胜景日开皆随地异名不事华饰自得山水之趣每年恭遇
  皇上行狩木兰
  圣驾往来恒
  驻跸于此乾隆四十三年于热河置承徳府领滦平丰宁建昌赤峯朝阳五县平泉一州复建立学校崇设祀典遂极都会之盛
  等谨按热河在长城以外为前代版图所未及其山川风土亦靡得而详焉我
  国家徳威遐播玉塞风清自边墙以外农商乐业㕓舍相望日益月增遍成聚落久与内郡相同自
  圣祖仁皇帝创建
  山庄以为清暑之地我
  皇上敬绳
  祖武每年秋狝所经恒
  驻跸热河凡引
  见百僚裁决章奏一如
  宫廷之制加以塞外诸蕃以时述职班朝展
  觐设宴宣
  慈凡夫毳帐名王金函贡使莫不瞻仰
  天颜欢欣震动于以缵行健之
  先烈而酬望
  幸之群情中外一家之盛实从古所未有伏读
  圣祖避暑山庄记及我
  皇上御制三十六景诗䟦三十六景诗序并纪
  恩堂记
  家法昭垂丕承丕显恭录卷内仰见绍
  闻述
  训所以肄武绥遐垂法万禩者意至深远矣
  圣祖御制避暑山庄记
  金山发脉暖溜分泉云壑淳泓石潭青霭川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飬之功自天地之生成归造化之品彚朕数巡江干深知南方之秀丽两幸秦陇益明西土之殚陈北过龙沙东游长白山川之壮人物之朴亦不能尽述皆吾之所不取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来无过两日地辟荒野存心岂误万几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峯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为助无刻桷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静观万物俯察庶类文禽戏绿水而不避麀鹿映夕阳而成群鸢飞鱼跃从天性之高下远色紫氛开韶景之低昻一游一豫罔非稼穑之休戚或旰或宵不忘经史之安危劝耕南亩望丰稔筐筥之盈茂止西成乐时若雨旸之庆此居避暑山庄之概也至于玩芝兰则爱徳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人君之奉取之于民不爱者即惑也故书之于记朝夕不改敬诚之在兹也
  御制恭䟦
  皇祖圣祖仁皇帝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
  曩年十二时蒙
  皇祖圣祖仁皇帝推爱我
  皇父之肫挚特令孙臣随侍宫中朝夕承欢不离左右其
  年四月随
  驾往热河避暑凡三十六景之地无不周览聆
  圣训被赏赉不可胜纪孙臣时虽少然受
  皇祖深恩尝思久侍
  慈颜长领
  训诲谨身约已庶无过尤以报高厚之徳于靡穷昊天不
  吊其年冬
  龙驭上宾我
  皇父哀毁过礼食不甘味时同兄弟问安必勉怡颜色以
  
  皇父之忧退而自号哭于庐次潸然不绝盖恐伤我皇父之心而每念我
  皇祖哀恸思慕实不能自已也数年来
  皇父屡命往祭
  景陵冠剑犹存音容安在一望
  山陵魂飞魄越雍正七年冬敬读
  圣祖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兼披图画回思曩时承欢侍颜蒙恩宠而被诲爱者如在昨日兴言及此泪欲霑衣夫以
  皇祖天亶之圣卓越古帝王深仁厚泽六十馀年浃于民心载在史册固非言词所能赞扬于万一孙臣在诸孙中最为钝鲁然天地之泽靡不均被而有得之最深者焉孙臣得
  皇祖之泽最深者也敢恭纪于后以志思慕之诚久而益
  笃云
  御制恭和
  皇祖圣祖仁皇帝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序乾隆六年秋命驾出口北巡蔵事言旋道经避暑山庄抚今追昔情不能已向于雍正戊申曾敬䟦图记用述
  圣恩高厚今身历其地弥切
  音容如昨之感爰恭和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原韵以志孙臣思慕之忱与
  岁并增耳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序
  
  皇祖建山庄于塞外锡以三十六景之名盖一邱一壑向背稍殊而半窗半轩领略顿异故有数楹之室命名辄占数景者非若汉主离宫唐家别馆弥山蔽谷犹云未足也向曾恭和
  御制原韵兹以驻跸清暇复各题五言近体虽不足以窥
  
  高深然刘昭禹所云四十贤人者或庶几云尔
  御制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序
  避暑山庄者玉塞之神皋金庭之奥域也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肇斯灵囿标三十六景题句绘图垂示
  册府朕既恭次
  元韵附刻篇末前秋周览胜概复各赋五律一章仍就旧
  题成咏今年敬奉
  安舆来驻于此自夏至初过讫于处暑招凉延爽弦望再更几政之馀登临揽结乃知三十六景之外佳胜尚多萃而录之复得三十六景各题二十八字其中有
  皇祖当年题额者亦有迩年新署名者统前后计之得列仙福地之数匪谓泄造物无尽之藏盖即由旧之中寓知新之旨云尔
  御制避暑山庄后序
  我
  皇祖于辛卯年成此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绘图赋什为序以行之而予适生于是年此中因縁不可思议即位后于辛酉年始为巡狩之举至山庄徘徊思慕因敬依
  元韵以志景仰甲戌年又増赋三十六景盖以
  皇祖昔曾题额而未经入图及余游览所至随时题额补
  定者总不出
  皇祖旧定之范围故永恬居之诗曰已是洞天传玉简得
  教福地续琅书永恬居即
  皇祖御书也
  御序至矣尽矣兹后序何为而作盖予之生年既同山庄
  而予之侍
  皇祖适以壬寅而今岁又恰当壬寅六十馀年蕴于深衷者不可以不明白宣示以自戒巳者戒我后人耳夫居此山庄日凛敬
  天法
  祖勤政惠民柔远宁迩诸大端见之诗文者不知凡几何尚有未宣之深衷乎无而谓有是欺已有而弗宣是欺人我
  皇祖建此山庄所以诘戎绥遐崇朴爱物之义见于御制序中意深远也是以
  皇考十三年之间虽未举行此典常
  面谕曰予之不往避暑山庄及木兰行围者盖因日不暇给而性好逸恶杀生是予之过后世子孙当遵
  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
  家法煌煌
  圣训予与和亲王及尔时军机大臣实共闻之而今皆无
  其人矣予如不言后更无知
  皇考圣意者又数年来日涉成趣于向所定景外不无建置如创得斋戒得堂之类不下二十处既见之昨岁知过之论矣而予之意犹有未尽者亦不可不宣示后人也盖汉唐以来离宫别苑何代无之然不过费人财逞己欲其甚者乃至破国亡家是可戒无足法也若今之山庄乃在关塞之外义重习武不重崇文而今则升府立学骎骎乎崇文矣然杜甫所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之句余尝驳之以为各有其地其职也设众人遂以此为美亦美中之不足矣又扈跸之众历数月于役采薇出车古人所以恤下此亦不可不念俾人知其所系者大且时加恵赐焉则劳而不怨若图己乐而忘人苦亦非仁人之所为也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无不及也若耽此而忘一切则予之所为膻芗山庄者是设䧟阱而予为得罪
  祖宗之人矣此意蓄之久而不忍言今老矣终不可不言故书之既以自戒仍敬告我后人若后人而忘予此言则与国休戚相关之大臣以及骨鲠忠直之言官执予此言以谏之可也设谏而不从或且罪之者则是
  天不佑我国家朕亦无如之何也已矣
  御制避暑山庄纪
  恩堂记
  圆明园之纪
  恩堂纪受
  恩之自避暑山庄之纪
  恩堂纪受
  恩之迹名同而实异文异而事同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盖皇祖飬育予于宫中之旨原降于圆明园之纪
  恩堂兹不复赘然其时实仍居
  皇考藩邸中及从
  皇祖来避暑山庄乃
  赐居斯堂之侧堂即三十六景中所谓万壑松风者夙兴
  夜寐日觐
  天颜绨几翻书或
  示章句玉筵侍膳每
  赐芳饴批阅章奏屏息侍
  旁引见官吏承
  颜立侧或
  命步射以示众臣持满连中
  皇祖必为之色喜至于钓鱼而得则
  令持去以给
  皇考若隔旬馀半月则
  遣往狮子园以谒
  圣母而其年秋随
  皇祖幸木兰又有宜纪者入木兰初围场曰永安莽喀围
  中有一熊
  皇祖御火枪中之熊伏不动久之
  皇祖谓其已毙命御前侍卫引予去射之
  意欲使予于初围得获熊之名也其时予甫欲上马而熊
  突起奔前
  皇祖御虎枪殪之事毕入武帐
  皇祖顾
  温恵皇贵太妃指予曰伊命贵重乃以射熊事告之曰使伊至熊所而熊起马惊成何事体又一日虞者告有虎
  皇祖命二十一叔父后封慎郡王者往予跽奏愿去皇祖曰汝不可去俟朕往之日携汝去耳似此
  深恩彼时不知至于今毎一念及即欲堕泪夫五十馀年之事历历如昨而予六旬有三亦视曾孙矣不有以纪之子若孙其何由知之此予所以追忆而涉笔也子若孙其尚念我
  皇祖何以
  眷顾我之深及我之乾乾矻矻何以不敢负
  皇祖之恩将亿万斯年永丕基而承
  天眷胥在是矣讵惟是一堂之记云乎哉










  皇朝通志卷三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六
  礼略
  等谨按自古帝王经国治世之典莫大于礼礼也者事神理人班朝治军由仁孝诚敬之思以达于尽伦尽制之实治法所由大备也自有虞氏命典三礼成周始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之目汉唐以来规制略存未臻大备秉笔纪载者亦无由上嫓隆古之规洪惟我
  皇朝
  圣
  圣相承监古定制典章鸿懿超越万代
  皇上中和建极兼综条贯自
  郊
  庙百神之祀朝觐燕飨之仪
  阅武训戎之政柔远安藩之略以至慎终追远之典皆本
  圣神之极思创制显庸尽美尽善其仪节之精详已载
  
  大清会典
  大清通礼中兹纂辑
  皇朝通志礼略惟谨绎规制之大者仿郑樵通志体例登于卷中谨考郑樵礼略以吉嘉宾军凶为序而所载皆汉唐以后之弥文如吉礼之眀堂灵星老君祠封禅历代所尚苇茭桃梗高禖祓禊诸条嘉礼之三老五更宾礼之三恪二王后军礼之軷祭祭马祖凶礼之天子为大臣服至郡县吏为守令服诸条皆一时所行之制不足垂为定范兹谨遵
  大清通礼成式五礼首吉次嘉次军次宾次凶凡诸治神人而和邦国定损益而酌古今宏纲钜目皆前代未有之隆仪为百王之矩范而于郑志诸目之庳陋无稽为
  圣朝已经裁革者则皆删去其目并随条加按声眀以示大经大法之所为立极并以志体例之所由来焉
  吉礼
  等谨按郑志五礼首以吉礼二卷自郊天而下条目纷繁多述秦汉以来烦黩之制非尽古礼也我
  
  列圣以来釐定祭典精禋俨恪超越万古自
  南郊
  北郊
  太社
  太稷以至于
  天神
  地祇之祀
  太庙祫祭时享以及于
  历代帝王
  先师孔子
  群神之典彛章眀备著于
  大清会典
  大清通礼谨依次叙载述为吉礼六卷其郑志所有诸
  
  本朝已经厘正者谨随条附述案语于后以见尽善尽美之极制焉
  南郊
  等谨按
  两郊大祀典礼攸崇我
  朝
  列圣以来敬事
  皇穹垂为成宪
  皇上绍承祗遹岁必躬亲洁蠲将事积久益劭礼眀乐备昭示万年谨考典制之所自敬著于篇至每岁
  亲祀大典惟恭纂有关釐定者以符体例云
  太祖高皇帝天命元年正月贝勒以下诸臣奉上皇帝尊号立国建元行焚香告
  天礼
  天聪十年正月群臣奉上
  太宗文皇帝尊号是年建
  圜丘于
  盛京徳盛门外其制九成周围一百十丈南门三东西北门各一四月
  太宗率王贝勒以下文武群臣斋戒三日
  亲祀
  南郊以太牢熟荐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徳是为
  本朝祀
  天于郊之始十一月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以将征朝鲜告是为冬至大祀
  圜丘之始七年冬至以
  驻跸纳兰遣官恭代斋戒如礼停止行猎
  顺治元年十月朔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
  亲祀
  南郊告祭
  
  地即皇帝位是年定制每岁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以
  大明
  夜眀
  星辰
  云雨风雷为四从坛配享每岁孟春以上辛日
  祈谷于
  圜丘凡祀
  圜丘以冬至日子时后定于黎明时与孟春
  祈谷均为大祀十一月冬至大祀
  亲诣行礼二年十月定
  郊祀斋戒及设玉帛祝文香亭仪注三年四月设守视天坛
  地坛
  社稷坛官员四年三月定大祀
  南郊用胙牛之礼五年十一月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八年三月定祭祀斋戒例
  南北郊祀
  皇帝于大内斋宫致斋三日
  坛内斋宫致斋一日四月定诸王文武群臣陪祭扈从及
  
  驾接
  驾仪注六月定大祀视牲省牲之制十三年七月定祭祀
  出宫时刻凡祭
  圜丘
  方泽于五鼓出宫礼部先期一日奏闻十四年正月辛亥祈谷于
  上帝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三月特举大祀奉
  太宗文皇帝配享嗣后冬至
  郊天上辛
  祈谷并同十七年二月定
  祈谷坛祀典用燔柴礼四月己酉合祀
  
  地
  百神于
  大享殿
  等谨按
  圜丘之典
  列祖以来躬亲将事岁久益䖍有纪载不能尽述者兹纂唯恭载首事之年及典制有所増定之岁馀不备述
  祈谷大祀
  方泽大祀纪载体例并与此同焉
  顺治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登极遣官告祭
  昊天上帝寻以诸臣详议祀典请罢禁中
  上帝坛及
  大享殿合祀从之十一月冬至大祀
  亲诣行礼
  康熙六年十一月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九年正月辛丑
  祈谷于
  上帝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十二年八月定祭祀时刻
  
  庙皆黎眀行礼二十九年正月辛丑
  祈谷于
  上帝
  御制祝文
  亲诣行礼四十六年十一月冬至大祀群臣以天气严寒
  请遣官恭代不许五十四年正月
  祈谷于
  上帝用下辛日先是祈谷例用上辛是年正月十日上辛
  尚未立春奉
  谕旨以从前亦有用次辛下辛致祭者令诸臣议之乃以正月三十日下辛行礼五十七年十一月冬至大祀遣官恭代仍照常斋戒五十八年十一月冬至大祀
  命亲王恭代仍
  亲往瞻拜行礼奉
  谕旨朕于祭祀之前升
  坛瞻仰省视俎豆量力跪拜退处幄次俟恭代亲王行礼毕然后回宫诸臣覆奏
  圣体违和初愈天气严寒请停
  亲祭奉
  谕旨朕必亲往朕行礼不必赞礼作乐将朕亲诣之处著书于祝文内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冬至大祀遣大臣恭代行礼
  雍正元年十一月大祀
  天于
  圜丘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二年正月辛巳
  祈谷于
  上帝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七年正月
  诏严
  
  庙演礼之禁部臣议奏凡祭祀执事等官当在凝禧殿演礼如有特加祭典先期于神乐观演习从之八年正月
  祈谷奉
  谕旨以初二日上辛行礼停止朝贺筵宴十三年正月祈谷以初十日上辛尚未立春用次辛行礼九月皇上绍登大宝逾三月后群臣以祀典上请奉谕旨大祀斋戒所以洁齐心志对越
  神眀朕意斋戒之日即当素服冠缀缨纬其视祝版亦当
  照例用礼服以昭敬谨礼部遵
  旨议上从之
  乾隆元年正月
  祈谷行礼如仪二年四月大祀
  天于
  圜丘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先是礼部具仪奏上奉
  谕旨尔部具奏
  皇考配享
  天坛仪注朕敬谨详阅内称配享时朕恭奉
  神牌陞坛奉安于东三青幄次并未议及参拜
  上帝之仪朕思升祔
  太庙时先行参拜
  列祖
  列后礼然后陞座今配享
  圜丘亦应先行参拜
  上帝礼然后陞座议政王大臣等遵
  旨议上从之三年正月
  祈谷于
  上帝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四年正月
  祈谷用次辛日十一年正月
  祈谷同十二年十一月定
  郊坛大祀誓戒百官之制凡大祀于午门前宣誓戒陪祀之王公大臣官员朝服齐集跽听行礼十二月定
  郊坛大祀省视
  神位及省视牲器之礼奉
  谕旨
  郊坛神主向藏
  皇穹宇
  皇祇室
  皇干殿考之唐开元礼先期升主陈设省视复收朕思因
  省视而陈设
  神主有违神道静穆之义未协寅恭严事之忱应躬诣皇穹宇
  皇祇室
  皇干殿上香行礼分献官诣配殿行礼肃将悃忱以申对越著大学士会同该部详悉定议并恭诣
  坛庙后亲视笾豆之处具仪以闻寻遵
  旨具仪奏上如仪行礼十三年十一月冬至大祀用新成祭器更定大驾卤簿乘玉辂十四年五月
  诏斋宫致斋勿鸣鼓角是月
  诏修缮
  两郊坛宇展拓旧制十六年九月改
  祈谷坛大享殿为
  祈年殿门为
  祈年门十九年大学士等奏午门外宣读誓戒之礼令
  各衙门恭录
  敕谕制牌收贮于致斋日恭设堂中随时仰瞻其宣读
  之仪请停止从之二十三年正月
  祈谷用次辛日二十四年十一月冬至大祀以荡平回部并告成功三十七年十一月冬至大祀旧制
  皇帝诣
  斋宫乘礼轿乾隆七年改定乘辇是岁以石街积雪銮仪卫奏请仍旧例用礼轿从之先是大学士等遵
  旨议定
  郊天仪注前一日
  皇上诣
  皇穹宇上香行礼毕即还
  斋宫其视神位视坛位省牲器命原遣视牲大臣恭代行礼又议旧制
  皇帝陞第一成位奠玉帛后即复第二成拜位立以次进俎初献读祝亚献三献受福胙彻馔皆如之今议奏
  皇帝陞第一成位奠玉帛后即就读祝位以次进俎三献饮福受胙毕始还第二成位行礼从之三十八年正月
  祈谷用次辛日先是大学士等议奏向例诣
  斋宫皆于
  祈年殿塼城门外降辇步入恭诣
  皇干殿上香瞻拜今议由西门步入行礼以节行陟之劳
  从之四十二年正月
  祈谷用次辛日四十四年十一月冬至大祀先是奉谕旨南郊典礼最为繁重朕明岁即届七旬虽拜跪尚可如常而精力究不免稍减恐过劳生惫转非所以将诚意因思
  正位晋献香帛俎爵自当躬致申䖍至
  配位
  列祖
  列宗惟上香仍前亲奉其献爵进俎则命诸皇子恭代庶得少节烦劳以专心祼荐即自今岁冬至为始并
  敕部臣载入会典
  等谨按我
  皇上凝承
  昊眷恪谨
  郊禋每岁
  大祀必
  躬亲昭事礼仪隆备诚愫昭格乾隆三十七年始命礼臣议定
  郊天仪注三十八年行
  祈谷礼于西垣门外降辇步行入盖少节繁文益所以专精对越时
  圣夀已逾六旬
  天眷纯熙积久弥劭恭读三十九年
  谕旨有云朕临御以来恒以敬
  天报本为要不敢稍有怠惰凡
  坛庙大祀必躬诣行礼自降辇以至成礼一切典礼必敬必诚四十年来未敢少有怠忽而一切礼仪宜尽之处靡不加增至三十七年朕年逾六十始敕大学士及该部将降辇步行之远近及升降之无关钜典者酌减一二盖欲稍减步履之小节蓄养精力期于大典益致恪恭亦因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所以益矢诚敬也万世子孙其敬识朕意于诸大祀设非年至六旬一切典章断不可稍减倘𫎇
  上天眷佑年逾六旬方可遵朕现在所行举行将此永著
  为例
  训谕昭彰垂示万世至四十四年奉
  
  南郊典礼最为繁重
  正位晋献自当躬致申䖍
  配位则命诸皇子恭代自是岁岁敬承
  大祀劼毖益䖍酌仪文之准致纯一之思所由仰答天心垂亿万年无疆之庥也臣等恭绎礼意谨志因时定
  制之义以昭
  圣人诚恪事
  天之大典焉
  四十七年正月
  祈谷先期奉
  上谕今年正月初四日上辛朕以雍正七年
  皇考谕旨因元旦朝贺不宜展祈谷之期于次辛行礼其乾隆己未丙寅戊寅丁酉四次用次辛者以诣
  东朝庆贺仪节不宜有阙也今非向年可比宜谨遵皇考眀谕
  祈谷仍用上辛自元旦即斋戒其朝正庆贺改用初五日
  行礼自
  皇上御极以来
  郊天祈谷之典岁必
  躬亲俨恪将事礼明乐备万世法守其仪节并载大清通礼
  大雩祷水旱附
  国初定制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
  天神
  地祇
  太岁
  社稷至于
  亲诣
  圜丘即为大雩之义初立
  天神坛于
  先农坛之南以祀
  云师
  雨师
  风伯
  雷师其西立
  地祇坛以祀
  五岳
  五镇
  四陵山今为五陵山
  四海
  四渎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皆因祈雨而修祀事义与雩同祈而应则报祀如仪直省各令建坛致祭常雩祈报并循定制行礼
  顺治十四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以旱祷于
  圜丘率群臣致斋三日禁屠宰不理刑名至期
  皇帝素服诣
  圜丘不设卤簿不除道不奏乐不设
  配位不奠玉饮福受胙馀行礼如常仪遣官致祭方泽
  社稷坛
  神祇坛应时大雨越三日遣官行告谢礼十七年六月
  以久旱祷雨先期三日
  世祖章皇帝步行诣
  南郊斋宿是日早四际无云顷之阴云密布甘霖大霈越
  三日行祈祀礼于
  圜丘祭毕雨复降越四日遣官行告谢礼是时礼部奏请修举名山大川及古帝王圣贤祀典从之康熙四年三月旱
  命礼部遣官往泰山祈雨十年四月以旱祷雨
  圣祖仁皇帝素服诣
  坛致祭旋以甘霖霑足遣官吿谢与顺治十四年同十七
  年六月
  亲祈雨于
  圜丘
  圣祖仁皇帝自坛西门步行至
  坛行礼时甘霖大霈仍步出坛西门乘马回宫十八年四月旱祷雨报谢如仪十九年四月旱祷雨报谢并如仪二十二年六月以亢旱
  命建坛祈祷即日雨二十六年五月
  亲祈雨于
  圜丘
  御制祭文祭毕
  回銮甘霖立降越日遣官告谢如仪二十八年六月御制祭文遣官祷雨寻𮦵雨报谢如仪五十五年五月驻跸热河以天旱减膳斋戒
  谕京师䖍诚祈雨越七日雨足始复常膳五十六年五月亲祈雨于
  圜丘是年冬
  谕诸皇子及大臣等曰京师初夏每少雨泽朕临御五十六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每至秋成悉皆丰稔昔年曽因暵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步诣
  天坛祈祷油云忽作大雨如注步行回宫水满两靴衣尽沾湿后各省人至始知是日雨遍天下又
  谕曰天行不齐多赖人事补救朕仓有馀粟帑有馀金随时随地皆可赈济故虽逢旱岁亦不能为灾也
  雍正元年五月旱
  世宗宪皇帝减膳䖍祷甘霖立霈二年二月
  亲诣黑龙潭祈雨越数日
  亲祭
  历代帝王庙甘雨大𮦵群臣衣尽沾湿各加
  恩赐
  御制喜雨诗群臣恭和自此至十三年偶值亢旱无不斋居䖍祷精诚感应岁获丰登
  乾隆二年六月以亢旱遣官致祭
  天神
  地祇
  太岁各坛及
  四海之神七年五月増
  神祇坛祈雨乐章八年四月始行常雩礼于
  圜丘先是御史徐以升奏请于京城之内择地建立雩坛
  仿古龙见而雩之礼
  敕下礼臣详议寻议奏孟夏龙见择日行常雩礼祀
  昊天上帝于
  圜丘奉
  列圣配享
  四从坛从祀于下孟夏后旱则祈
  天神
  地祇
  太岁坛次祈于
  社稷坛次祈于
  太庙皆七日一祈旱甚乃大雩祀
  昊天上帝于
  圜丘雨足则报祀其以前望祭四海之礼可以停止疏上
  从之九年四月大雩于
  圜丘奉
  谕旨目下畿辅雨泽愆期此次举行雩祭正望恩迫切之时非每夏常雩可比其先期前诣斋宫及祭毕回銮朕俱御常服不乘辇不设卤簿不作乐以示䖍诚祈祷为民请命之意二十四年四月常雩
  皇上步行亲诣行礼五月
  皇上步祷
  社稷坛六月大雩于
  圜丘
  御制祝文步诣行礼越日大雨霑足报谢如仪自乾隆
  八年以来孟夏常雩皆
  躬亲行礼惟
  巡幸之岁遣官恭代自三十七年遵
  旨议定
  郊天仪注三十八年以后
  常雩行礼并同偶值水旱精诚致祷雨旸立应祈祀报谢
  皆如常仪焉
  朝日夕月
  顺治八年六月定春分秋分朝
  日夕
  月之礼初定祀典以日月从祀
  天坛罢春秋二分祀事至是礼臣请照旧典于从祀天坛外立
  朝日坛于朝阳门外东郊立
  夕月坛于阜成门外西郊从之凡祀
  
  月为中祀祀
  朝日坛以春分日卯时值甲丙戊庚壬年
  皇帝亲诣行礼馀年遣官承祀祀
  夕月坛以秋分日酉时值丑辰未戌年
  皇帝亲诣行礼以
  北斗七星
  木火土金水五星
  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为从坛
  列圣以来春秋二分皆
  亲诣遣官致祭如仪
  乾隆三年二月朝
  目于东郊
  皇上亲诣行礼八月秋分夕
  月于西郊先是奉
  谕旨今岁
  夕月坛旧例系遣官之年但朕即吉之后初次举行朕亲诣行礼以展诚敬十一年二月春分
  皇上亲祭
  朝日坛以次日日食不乘辇不设卤簿不奏乐自是皆亲诣及遣官致祭如仪
  等谨按郑志朝日夕月之后有眀堂一门八蜡之后有灵星一门考眀堂之制始于成周历代有之而制度迄莫能定汉儒所述大戴礼白虎通蔡邕之说制度已各不相符朱子谓郊者古礼眀堂者周制周公以义起之则其不必循行于后代可知我
  
  南郊大祀
  列圣配
  天极尊崇之钜典眀堂之制不复建立洵为超轶前古矣自汉立灵星祠祀主天田配以后稷盖即祈谷之意我
  朝定制列星为
  圜丘配位后稷为
  太稷配位孟春
  祈谷岁必
  躬亲春秋
  社稷以祈以报灵星之祀诚无事于复举也以上二条
  谨从删
  八蜡
  等谨按郑志有八蜡腊一门考八蜡之祭元明以来久停其制
  本朝有以举行蜡祭请者奉
  皇上谕旨详晰指示不必举行盖祈报之典已详举于
  
  坛庙中停止蜡祭示无渎也今谨载
  谕旨于篇中以见酌古准今折衷尽善之定制焉
  乾隆十年十二月
  谕大学士等国家崇报之文眀禋肇荐考议周详凡祀典所关群神咸秩即如雩祭诸礼事繋农桑近复议行有举无废皆以为民也迩年以来诸臣工每以蜡祭为请朕追惟旧制酌古准今有宜于详慎者考大蜡之礼昉于伊耆三代因之所以报万物之成也虽咏于诗详于礼记周官而古制夐远传注参错难以折衷所谓八蜡配以昆虫后儒谓其害稼不当与祭月令祈年于天宗蜡祭也注曰日月星辰则所主又非八神至所谓合聚万物而索飨之其神甚多尤难定位且蜡与腊冠服各殊有谓腊即蜡者有谓蜡而后腊者是古制已不可考终无定衡至于后世自汉腊而不蜡此礼已湮魏晋以来迄于唐宋时行时止或溺于五行之说甚且天帝人帝及于龙麟朱鸟多至百九十二座议者以为失先王之礼远矣苏轼曰迎猫则为猫之尸迎虎则为虎之尸近于倡优所为是以子贡观于蜡言一国之人皆若狂以其沿习日久迹类於戏也盖祀于南郊已不合于古制而蜡于四郊则惟顺成之方始祭较量区别丛杂琐细于义有乖于礼未洽于神为䙝自元眀以来停止此典实有难于举行之处况蜡祭诸神如先啬司啬日月星辰山林川泽今皆祀于各坛庙原于典文无阙即民间秋成之后休息农功祀神报赛大抵借蜡之遗意以尽其闾井欢洽之情犹有吹豳撃鼓之风亦皆听从民便未尝禁止是蜡祭原行于民间但田夫萃处杂以嬉戏各随其乡之风尚初不责以仪文若朝廷议祀洁蠲䖍享必严肃整齐何至有一国若狂之论可知此祭即古亦闾阎相沿之旧俗讵可定以为郊庙典礼如以为有祈无报则方春而祈谷冬又有事于
  圜丘礼谓郊之祭为大报天又云万物本乎天大报本也岂得谓之有祈无报乎况二仲荐馨并崇社稷班固所谓为天下求福报功者具在陈祥道所谓大社国社农之所报在焉今
  社稷坛春秋两祀祈谷之礼已备至义近于重复事渉于不经者即下之礼臣亦难定议因诸臣但泥古制多未深考是以特降此旨俾共知之
  风师雨师诸星等祠
  臣等谨按郑志有风师雨师及诸星等祠我
  朝定制祀
  云雨风雷之神于
  天神坛以専祷水旱已见祷水旱门兹不重述北斗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之神从祀于
  夕月坛已见朝日夕月门伏见雍正二年立时应宫以祀
  龙神六年立
  风神庙七年立
  云神
  雷神之庙报答洪庥礼制详备而
  太岁坛祭每岁之神特隆庙祀谨彚著于篇直省崇祀
  之典亦附见焉
  顺治元年定每岁致祭
  太岁坛之礼
  太岁殿在
  先农坛之东北正殿七间祀
  太岁之神两庑十有一间祀
  十二月将之神每年正月初旬诹吉及十二月岁除前一日遣官致祭初春为迎岁暮为祖自后岁遇水旱则遣官祭告祈祷有应报祀如仪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太岁之神凯旋祗告如之
  雍正元年建时应宫于西苑以祀
  龙神每岁以六月十三日致祭用素羞香烛遣内务府
  官行礼六年七月建
  风神庙于都城内东北隅礼工二部会同内务府遵
  旨议奏于都城东北隅择得景山东边当东北箕星之位建庙甚宜其庙宇仿时应宫规制每年于立春后丑日致祭奏上从之
  诏封为应时显佑风伯之神庙曰宣仁庙是年以河臣奏
  
  敕封江南清口风神为清和宣恵风伯之神岁时致祭七
  年十月建
  雷神庙于都城内之西立夏后申日致祭建
  云师庙于都城内之东秋分后三日致祭其规制祭仪
  俱仿宣仁庙封
  云师为顺时普䕃云师之神庙曰凝和庙
  雷师为资生发育雷师之神庙曰昭显庙十三年以抚
  臣请封广东边海郡县庙祀
  风神为宣仁昭泰风伯之神封甘肃兰州府庙祀雷神为显仁应瑞之神春秋致祭
  乾隆元年十二月祭
  太岁坛遣亲王行礼十六年増定
  太岁坛上香之仪十八年定
  太岁坛供奉神牌之礼旧例祭时以黄纸书年建神牌祭毕与祝帛同焚至是礼部请供奉神牌于殿庑内神龛前列神座祭时请神牌奉安神座祭毕复龛恭遇
  皇上亲诣上香不请神主出龛从之嗣是遵行永为定
  制二十年定制祭
  太岁坛遣亲王郡王行礼直省府州县各建
  神祗坛祀
  云雨风雷境内
  山川
  城隍之神岁春秋仲月诹吉致祭在城文武各官皆与省会以总督巡抚主之若有故以布政使摄府州县春秋致祭仪节与省会同










  皇朝通志卷三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七
  礼略
  吉礼
  北郊
  等谨按郑志方丘一门云神州后土附其所谓神州者谓王者所卜居吉土五千里之内地名也盖汉以后诸儒附会之说非三代之制后土则自汉武帝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后世因之屡举屡废实不足为典要我
  
  列圣以来敬事
  方泽与
  圜丘之典并重寅恭对越酬厚载而荅
  洪庥视前代规制超越万万谨载辑礼典著于篇中而郑志之所谓神州后土者则谨从删去云
  顺治元年定制每岁夏至大祀
  地于北郊
  方泽以
  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为四从坛配享八年尊封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陵山为启运山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山为积庆山十六年以   二陵奉移启运山停积庆山从祀太祖高皇帝陵山为天柱山
  太宗文皇帝陵山为隆业山附
  四从坛配享凡祀
  方泽以夏至日卯时后定以日出前七刻
  圜丘祈榖均为大祀十四年三月大祀
  地于
  方泽奉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配享嗣是以告谢
  亲祀者一以告祭
  亲祀者一合祀
  南郊者一惟是年为正祀
  北郊之礼
  康熙元年五月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二年尊封
  世祖章皇帝陵山为昌瑞山从祀
  三陵山之次六年十一月大祀
  地于
  方泽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
  雍正二年五月夏至
  世宗宪皇帝大祀
  地于
  方泽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
  乾隆元年五月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
  皇上亲诣行礼尊封
  世宗宪皇帝陵山为永宁山从祀
  四陵山之次二年五月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八年五月夏至大祀先期致斋于
  斋宫定制
  两郊皆有
  斋宫是岁修葺
  北郊斋宫斋宿如礼九年五月夏至大祀以祈雨不乘辇不设卤簿自后凡值祈雨遵以为制十四年五月夏至大祀诣
  斋宫斋宿
  诏易
  皇祗室绿瓦为黄瓦并修
  北郊坛宇四十四年冬至大祀
  南郊奉
  谕旨朕明岁即届七旬因稍省烦劳専心祼荐定于
  正位躬诣晋献香帛爵俎以申䖍敬至
  配位
  列祖
  列宗惟上香仍前亲奉其献爵进俎则命诸皇子恭代四
  十五年五月夏至恭举
  北郊大典
  亲承恭代一如前
  南郊之礼凡
  北郊大祀
  皇上躬诣行礼仪节并详
  大清通礼
  社稷
  顺治元年定制
  社稷坛之礼每岁以春秋仲月上戊祭
  太社
  太稷之神同坛同壝
  社主用石
  稷主用木祭则恭设
  神牌
  太社位右
  太稷位左均北向以
  后土勾龙氏配东位西向
  后稷氏配西位东向坛在
  午门之右凡祀
  社稷坛为大祀八年二月祭
  太社
  太稷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其秋八月值
  太宗文皇帝忌辰陪祀各官行礼毕仍易素服九年秋复
  值忌辰礼部以改期请弗允
  康熙十六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亲祭
  社稷遇雨照常行礼定制祭日如遇风雨
  皇帝于拜殿内门槛南行礼从祀王公在殿外中甬路两旁各官在王公后行礼是日雨赞引官以请
  圣祖命照常行礼遇雨在拜殿行礼之例盖未经行云
  雍正元年二月祭
  太社
  太稷先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豋极遣官告祭
  社稷至是
  亲诣行礼二年闰四月以平定青海告祭
  社稷行献俘礼十年三月
  诏直省郡县修
  社稷坛敬谨行礼
  乾隆元年二月戊辰祭
  太社
  太稷
  皇上亲诣行礼二年闰九月奉
  谕旨大清律载各府州县
  社稷山川风云雷雨诸神所在有司以时致祭所以肃祀典而迓休和礼至重也省会之地督抚司道驻札同城向不与祭専属府县官行礼督抚司道等官均
  有封疆守土之任自当䖍奉明禋为民祈报凡春秋致祭督抚应率领阖属文武大小官员敬谨行礼提镇道员驻札之地一体率属陪祭其如何分别班次派员监礼及修整坛壝祭器之处该部详议具奏奏上通
  饬行之八年七月
  颁发各省
  坛庙祝文二十年六月以平定准噶尔献俘
  社稷坛十月再行献俘礼俱遣亲王将事二十一年五
  月增
  社稷坛望瘗乐章二十四年五月祷雨于
  社稷坛
  皇上御制祝文步行诣
  坛荐玉行礼先期奉
  谕朕此次亲诣
  社稷坛祈求雨泽礼部所开仪注内无荐玉之礼询其原委则系相沿旧规并无宪义可考夫玉以芘䕃嘉榖使无水旱之灾载在传记且于答阴之义更为相称著饬所司敬谨用玉将事二十五年正月以平定回部献俘
  社稷坛如二十年之礼四十一年四月以平定金川献
  
  社稷坛如二十五年之礼自乾隆元年以来每岁春祀
  
  躬诣行礼唯值
  皇上巡行之岁遣官恭代秋祀恭值
  皇上举木兰行围之典皆遣官恭代
  堂子  大内祭神
  等谨按
  太祖高皇帝建国之初有谒拜
  堂子之礼凡每岁元旦及月朔国有大事则为祈为报恭诣行礼大出入必告出征凯旋则列纛而拜典至重也顺治间建
  堂子于玉河桥东祭法明备详载典礼而
  内廷䖍祀朝夕无间我
  皇上诏以盛礼载诸典策煌煌
  圣谟明示义法仰见
  圣朝敬事
  天神夙夜寅恭之钜制稽诸经训万古合契谨考典制之
  所自备载于篇
  天聪九年八月
  太宗文皇帝以征察哈尔奏凯师还
  亲谒
  堂子行拜
  天之礼崇徳元年五月以大军征明
  亲率王贝勒等谒
  堂子行礼拜纛出师十二月以
  亲征朝鲜谒
  堂子行礼次年班师以成功告七年三月以克锦州谒堂子行礼
  顺治元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命王贝勒帅师平定中原谒
  堂子行礼九月建
  堂子于京师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定上香致祭谒告之
  礼先是崇徳元年定制每年元旦
  皇帝率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及藩王等诣
  堂子上香行三跪九拜礼又定每年春秋立杆致祭于堂子亲王郡王贝勒每家各祭三杆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每家各祭二杆镇国辅国奉国将军每家各祭一杆无爵宗室不得祭又定每月朔亲王以下贝子以上每府委官一人前期斋戒是日诣
  堂子供献顺治二年以元旦
  亲诣行礼与否令礼部预期题请又定每年春秋立杆致
  
  圣驾亲诣行礼如仪
  康熙十二年定制凡祭
  堂子令汉官勿随往惟王公满大臣一品文武官随往行礼十三年正月以遣大将军王帅师出征
  圣祖仁皇帝亲诣
  堂子行礼次于纛前行礼自后凡大征伐及命将出师皆亲诣
  堂子行礼互见军礼门
  乾隆十四年五月定出征凯旋告祭
  堂子之礼议政王大臣等奉
  谕旨
  堂子之祭乃我朝先代循用通礼所祭之神即
  天神也
  列祖膺图御宇既稽古
  郊禋而燔柴典重举必以时
  堂子则旧俗相承遇大事及春秋季月上旬必祭天祈报岁首最先展礼定鼎以来恪遵罔怠且不易其名重旧制也考诸经训祭天有郊有类有祈榖祈年礼本不一兵戎国之大事故命遣大将必先有事于
  堂子正类祭遗意而列纛行礼则祃也我
  祖宗于行营中或别有征讨不及归告
  堂子则望祭而列纛行事其诚敬如此朕思出师告遣则
  凯旋即当告至乃
  天
  
  宗
  社俱已祝册致䖍且受成太学而
  堂子则弗之及祠官疏略如
  神贶何祀典攸关彛章宜备著议政王大臣详议具奏朕
  亲为裁定王大臣等遵
  旨议上大兵凯旋
  皇帝告祭
  堂子之礼请载入会典从之自后
  命将出征及凯旋皆致祭
  堂子如仪十九年奉
  谕王公等建立神杆应按爵秩设立整齐以肃观瞻嗣后著每翼作为六行每行六分以未分封皇子等列于前其次则亲王贝勒贝子公等分为六层设立神杆皇子内已受封爵者其神杆视所封爵立于应立之处所有石座不必移动神杆各按爵秩更换每年修整一次著礼部会内务府总管察看绘图进呈著为例
  大内祭
  神之礼顺治元年定奉晨祀
  神位于祭
  神殿西位东向日昧爽行礼奉夕祀
  神位于西北南向申刻行礼
  皇帝恭祭
  
  庙斋戒日忌辰清明禁屠日不祭馀日皆祭每岁四孟月
  均用马牛金币祗荐于
  神赞祀致辞如仪
  山川
  顺治元年定崇祀
  岳镇海渎及直省有司春秋致祭之礼凡山川之祀监
  于前典以
  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配享
  方泽坛立
  地祇坛以
  五岳
  五镇
  四陵山今为五陵山
  四海
  四渎之祇为正位以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之祇为从位凡
  岳镇海渎所在地方有司岁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祭东岳泰山于山东泰安州今升为府祭西岳华山于陜西华阴县祭中岳嵩山于河南登封县祭南岳衡山于湖广衡山县祭北岳恒山于直隶曲阳县移祭见后祭东镇沂山于山东青州府祭西镇吴山于陜西陇州祭中镇霍山于山西霍州祭南镇会稽山于浙江会稽县祭北镇毉巫闾山于辽东广宁卫今改为县祭东海于山东莱州府望祭西海于山西蒲州今升为府祭南海于广东广州府望祭北海于河南济源县移祭见后祭河渎于蒲州祭江渎于四川成都府祭淮渎于河南唐县祭济渎于济源县三年封黄河龙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之神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臣致祭八年正月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定制恭遇
  庆贺大典颁布
  恩诏则遣官致祭以各衙门四品以上堂官将事诹吉
  将行先期陈祝文香帛于
  中和殿
  皇帝亲阅遣之十七年三月改祀
  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
  康熙六年七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十六年九月加封
  长白山之神照五岳例春秋致祭遇有
  庆典亦一例于乌喇地方望祭十八年五月以湖南讨
  贼屡捷咸言湖神助顺加封
  洞庭湖之神遣官致祭二十一年二月以平定云南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月
  圣祖东巡
  盛京望秩
  长白山二十三年
  圣祖东巡十月
  躬祀
  泰山之神遣官祭
  黄河之神十一月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自是以后凡恭遇
  东巡
  南巡所过名山大川均照例致祭二十五年移
  北海祀典于混同江望祭台臣奏言祀典所载致祭北海尚沿宋明旧制于河南济源县系在京之南于义未合况北岳已改祀浑源州则北海应请改祀于混同江庶方位允协下部议行之二十七年十月以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十二年二月遣
  皇长子祭
  西岳华山三十五年建
  海神庙于大沽海口加封致祭时由天津海道运米盛京以备赈济海神效灵往来迅驶立庙祀之三月
  亲征噶尔丹致祭所过
  山川之神三十六年七月以平定朔漠遣官告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十七年七月以永定河新河告竣建永定河神庙于卢沟桥春秋致祭九月
  圣祖东巡遣大学士致祭
  松花江之神三十九年六月以河臣疏请建海神庙于江南安东县四十年正月加
  黄河龙神封号昭灵效顺四字四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一月
  圣祖西巡遣官致祭
  西岳华山四十三年二月封
  淮神为长源佑顺大淮之神五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夀遣官致祭山川与四十二年同五
  十七年十二月以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六十年三月以
  御极六十年大庆遣官致祭山川六十一年建
  江海潮神庙于浙江之尖山春秋致祭是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
  雍正元年二月以恭上
  圣祖仁皇帝尊谥遣官致祭十二月以
  册立
  皇后遣官致祭二年八月加
  江海大神封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恵东海曰显仁南海曰昭明西海曰正恒北海曰崇礼均遣官赍送祭文香帛令地方大员致祭四年冬督抚诸臣次第奏报黄河澄清地连四省时逾二旬诸王大臣请陞殿受贺
  世宗不许特遣官分诣清河武陟二处新建神庙致祭
  黄河之神十二月遣官致祭
  河源之神于河州口外七年建
  江神庙于湖北武昌春秋致祭八月建
  海神庙于浙江海宁县加封为宁民显佑浙海之神以英卫公伍贠诚应武肃王钱镠配享其他诸神祀于配殿八年四月建
  河源神庙于甘肃河州加封为开津广济佑国庇民昭应河源之神十二月封直隶
  滹沱河神为长源永济滹沱河神九年建
  永定河神惠济庙于石景山十年闰五月建望祭
  长白山享殿于温徳亨山今名望祭山七月以高堰山旴石
  工告成建
  洪泽湖神庙于高家堰春秋致祭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遣官告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一月以恭上
  世宗宪皇帝尊谥遣官致祭
  乾隆元年八月奉
  特谕致祭
  河神
  海神
  永定河神二年四月以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
  南郊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年立
  海神庙于江南宝山县祀典视浙江海宁八年八月
  皇上东巡
  盛京遣官致祭
  北镇庙
  长白山十三年二月
  皇上东巡
  躬祀
  泰山之神增用中和韶乐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四年四月以平定金川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年之礼十五年十月皇上巡幸中州诣
  嵩岳庙拈香越日致祭如岱庙之礼十六年
  皇上南巡遣官致祭所过
  名山大川之神凡巡狩所至礼祀所过山川是年于山东祭
  东岳泰山之神至江南祀宿迁县
  龙神庙清河县
  河渎之神
  淮渎之神江都县
  江渎之神皆遣官致祭
  亲祭清河龙神庙至浙遣官祭
  海神庙
  南镇会稽山凡往返渡河渡江致祭之处皆
  亲诣拈香行礼又
  诣清口
  风神庙
  恵济祠拈香至泰安
  
  岱庙拈香自后二十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
  十九年
  皇上六举南巡之典所过山川之神或
  亲诣致祭或遣官致祭并如十六年之礼是年六月加
  
  永定河神为安流广恵之神遣官致祭十二月以
  皇太后六旬万夀恭上
  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十九年八月
  皇上东巡
  盛京望祭
  长白山渡松花江祭
  江神九月祭
  北镇庙皆
  亲诣行礼自后四十三年四十八年
  皇上四巡
  盛京所过山川致祭或
  亲诣或遣官礼节并同二十年六月以平定伊犁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是岁以遣大兵西征致祭所过山川之神凡四曰阿勒坦山曰珠尔库柱山曰博克达山曰阿拉克山皆以
  诏旨读文致祭二十二年
  皇上南巡三月建
  海神庙于杭州之观潮楼
  敕封为平潮利渉浙海之神四月建
  河神庙于徐州铜山县加封为显佑通济昭灵效顺广利安民金龙四大王之神二十四年以荡平回部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二十五年釐定西域新疆
  山川诸神每岁春秋秩于祀典二十六年十二月以
  皇太后七旬万夀恭上
  徽号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十五年八月
  皇上六旬万夀遣官致祭山川如礼三十六年十二月
  
  皇太后八旬万夀恭上
  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十六年之礼四十一年四月以
  金川荡平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十四年之礼四十三年
  八月
  皇上东巡
  敕建
  北海神庙并
  敕建
  浑河神庙
  辽河神庙四十五年八月
  皇上七旬万夀遣官致祭山川如三十五年之礼四十
  八年五月
  命侍卫阿弥达往青海祭
  河源之神八月
  皇上东巡入关
  
  北海神庙胆礼五十年正月
  皇上御极五十年大庆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凡直省所在山川有
  敕赐封号设立専祠者守土官咸以时致祭如礼耤田
  顺治十年三月
  诏举行
  先农祀典十一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行耕耤礼
  亲祭
  先农坛坛在正阳门外西南定制岁以仲春亥日皇帝亲飨
  先农之神祭毕乃
  躬耕耤田及秋玉粒告成所司以
  闻择吉収贮
  神仓以供
  
  地
  宗庙
  社稷之粢盛
  康熙十一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行耕耤礼祭
  先农坛礼仪与顺治十一年同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
  雍正二年二月
  世宗宪皇帝行耕耤礼祭
  先农坛礼仪与康熙十一年同三推毕复加一推
  颁发新制三十六禾词使工歌左右随行礼毕王以下行
  庆贺礼停止筵宴自是每岁
  亲耕如仪是年耤田内产瑞榖一茎四穂者三本一茎三穂者三本一茎两穂者十二本顺天府尹张令璜奏进群臣请宣付史馆从之四年所产尤多有至一茎九穗者
  丰泽园所植稻亦然群臣表贺宣付史馆盖瑞应频徴不胜纪云四年八月
  命各直省督抚及府州县卫官俱行耕耤礼祭
  先农坛自雍正五年为始毎岁仲春亥日各率所属行礼如仪所収米粟敬谨収贮以供祭祀之粢盛七年以耕耤于
  太岁殿上香
  乾隆三年三月
  皇上行耕耤礼
  亲祭
  先农坛前期三日
  幸丰泽园演耕至日
  躬诣耤田行三推礼毕复加一推礼毕
  上御斋宫王以下行庆贺礼五年三月以闰岁春寒遣
  官致祭
  先农坛八年二月
  诏遣官致祭
  先农坛用中和韶乐旧制惟
  亲祭用中和韶乐遣官则同小祀之例是年
  特谕用乐永著为例十九年三月重修
  先农坛外壖隙地多植松柏榆槐交太常寺饬坛戸敬
  谨守䕶二十三年二月
  诏除耕耤设棚悬彩之例三十七年二月将行耕耤臣
  工以
  圣夀六旬以上请遣官恭代不许奉
  谕是岁耕耤但依典制三推弗行加一之礼五十年三
  
  皇上躬行耕耤礼十月奉
  谕朕临御以来兢兢以敬
  天勤民为念
  郊坛大祀无不躬亲即耤田亲耕亦从未尝稍惮烦劳本年夀已七十有五犹亲举三推之典至本年甫经亲行耕耤明岁应否躬莅自应候朕酌行嗣后我子孙继承奕禩惟当不⿰忄觧 -- 懈益勤凡遇亲耕典礼若年在六
  十以内礼部自应照例具题年年躬行耕耤之礼若年逾六十令礼部先期以亲莅或遣官之处具本题请庶钜典不尚虚文而展礼益昭诚恪著为令凡耕耤祭
  先农坛遇遣官恭代之岁顺天府府尹率属耕耤如礼先蚕
  乾隆元年
  先蚕祠于都城北郊以季春吉已遣太常寺堂官以太
  牢致祭七年建
  先蚕坛于西苑定
  皇后亲蚕祀
  先蚕之礼是年七月大学士等奏言古者天子亲耕南郊以共粢盛后亲蚕北郊以共祭服我
  皇上亲耕耤田以示重农至意乾隆元年议建先蚕祠宇所以经理农桑之道至为周备今又
  命议亲蚕典礼伏思躬桑亲蚕历代遵行但北郊蚕坛向在安定门外前明嘉靖时以后妃出入道远亲莅未便且其地水源不通无浴蚕所遗址久经罢废伏读
  圣祖仁皇帝御制耕织图序云于丰泽园之北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陇畔树桑旁立蚕舍是育蚕之事
  圣祖仁皇帝亲加讲求今逢重熙累洽礼明乐备之时亲
  蚕大典自应遵
  旨举行请建
  先蚕坛于西苑至亲蚕典礼所应行斋祀躬桑授蚕治茧等仪注及选择蚕母蚕妇受桑布缫一切礼文事宜应交礼部详议请
  旨从之寻议建
  先蚕坛在西苑东北坛东南为
  先蚕神殿前为桑园浴蚕河在宫墙之东礼部议上仪
  
  皇后亲蚕之年豫日设立
  先蚕西陵氏神位于蚕坛之上前二日
  皇后于正殿致斋至日以一太牢
  亲祀行三献礼翼日
  皇后诣桑坛行
  躬桑礼蚕事毕蚕母率蚕妇择茧之圆洁者贮筐恭献
  以告蚕事之登择吉
  皇后复诣蚕坛亲临织室行缫三盆手礼遂布于蚕妇
  之吉者使缫而朱绿玄黄之以供
  郊庙黼黻之用从之九年三月
  皇后亲飨
  先蚕坛翼日行
  躬桑之礼十一年二月定致祭
  先蚕遣
  妃恭代之礼十四年二月奉
  谕旨
  先蚕祭期礼部奏请照例遣妃恭代此于礼意未协夫妃所恭代者代皇后也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位中宫则亲蚕之礼尚不当举行何得遣妃恭代应照皇帝不亲行耕耤顺天府尹致祭
  先农之例于内务府总管或礼部太常寺堂官奉宸苑卿内酌派一人致祭足以明等威而昭仪制于是礼部遵行并载入会典惟
  皇后册立乃复举
  亲飨
  先蚕及
  躬桑之礼





  皇朝通志卷三十七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八
  礼略
  吉礼
  太庙
  等谨案郑志列宗庙一门具详历代建庙之制度其祭享仪节则分见于时享祫禘诸门我
  
  列祖以来
  洪模景烁远轶前代谨详
  盛京
  太庙之始冠于篇首至
  京师
  太庙并详稽
  列圣以来尊崇升祔之典备著篇中即仿郑志宗庙一门
  之体例云
  天聪十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受尊号建国大清改元崇徳即
  盛京立
  太庙于抚近门东崇徳元年四月奉安
  列祖
  太祖神位于
  太庙追尊
  始祖为
  泽王
  高祖为
  庆王
  曾祖为
  昌王
  祖为
  福王恭上
  太祖尊谥曰
  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
  庙号
  太祖
  皇太后尊谥曰
  孝慈昭宪纯徳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
  前殿安奉
  太祖
  太后神位
  后殿正中安奉
  始祖神位左安奉
  高祖神位右安奉
  曾祖神位次左安奉
  祖神位皆南面是日
  亲行
  大飨之礼五月荐樱桃于
  太庙时有以新樱桃献者
  太宗文皇帝命荐于
  太庙嗣后凡新进果品五谷先荐
  太庙然后进御著为令
  顺治元年九月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立
  太庙于端门之左恭奉
  太祖武皇帝神主
  孝慈武皇后神主
  大行皇帝神主奉安
  太庙十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谥曰
  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
  庙号
  太宗二年七月恭进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五年四月以重修
  太庙遣官祗告恭奉
  神牌暂安
  后殿六月以
  太庙工成遣官祗告奉安
  神位于
  正殿十一月冬至追尊
  列祖
  太祖以上四世
  始祖泽王为
  肇祖原皇帝
  始祖妣为
  原皇后
  庆王为
  兴祖直皇帝
  妣为
  直皇后
  昌王为
  景祖翼皇帝
  妣为
  翼皇后
  福王为
  显祖宣皇帝
  妣为
  宣皇后是日
  世祖章皇帝亲诣
  后殿奉安
  神位致祭如时享仪七年二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曰
  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八年正月恭奉孝端文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前一日遣官祗告是日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先奉
  神主祗见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恭代行三跪九拜礼兴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宗文皇帝之次行一跪三拜礼毕行大飨礼如仪九年
  二月恭进
  四祖考皇帝
  四祖妣皇后
  孝端文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十年定
  太庙悬庆成灯岁元宵自正月初七日起至十七日止十
  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登极三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谥曰
  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
  世祖十月新建
  太庙神厨门成十一月恭奉
  世祖章皇帝神主升祔
  太庙前一日遣官祗告是日
  圣祖仁皇帝亲奉
  神主恭代行祗见礼奉安
  神座行礼大飨如仪
  后殿遣官行礼是年恭进
  世祖章皇帝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
  康熙元年四月恭改上
  太祖武皇帝尊谥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武皇后尊谥曰
  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恭加上
  太宗文皇帝尊谥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奉安
  神位于
  太庙二年五月恭上
  大行慈和皇太后尊谥曰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九年闰二月诸王大
  臣等遵
  旨议奏
  慈和皇太后配祀
  世祖章皇帝宜加上
  尊谥为
  章皇后五月恭奉
  孝康章皇后神主奉安
  太庙十三年恭进
  孝康章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二十七年十月恭上
  大行太皇太后尊谥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是月恭奉孝庄文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大臣二人恭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避立于旁
  圣祖仁皇帝恭奉
  神主奉安于拜位恭代行祗见礼三跪九拜兴恭奉神主奉安于
  孝端文皇后神位之次行一跪三拜礼兴大臣二人恭请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奉安于拜位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见礼三跪九拜兴大臣二人奉安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于宝座一跪三叩退行大飨礼如仪三
  十三年恭进
  孝庄文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五十七年三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曰
  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十二月恭奉孝惠章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先是奉
  谕旨
  皇太后系朕嫡母神牌升祔
  太庙
  奉先殿应安奉于
  慈和皇太后神牌之上王大臣等遵
  旨议奏得
  旨是
  太庙前殿致祭
  孝惠章皇后宝座设于
  世祖章皇帝宝座之次
  孝康章皇后宝座设于
  孝惠章皇后宝座之次至
  中殿安奉
  世祖章皇帝神位居中
  孝惠章皇后神位居左
  孝康章皇后神位居右均南向五十九年恭进
  孝惠章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
  雍正元年二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谥曰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徳大成仁皇帝
  庙号
  圣祖八月恭加上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隆道显功文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徳翊天启圣文皇后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崇天育圣章皇后
  尊谥于
  太庙恭上
  仁孝皇后尊谥曰
  仁孝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皇后
  孝昭皇后尊谥曰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皇后
  孝懿皇后尊谥曰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皇后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曰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恭奉圣祖仁皇帝神主
  孝诚仁皇后神主
  孝昭仁皇后神主
  孝懿仁皇后神主
  孝恭仁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先是王大臣等议奏恭请
  四后同祔
  圣祖庙
  尊谥并加仁字得
  旨是又礼部等奏恭上
  仁孝仁皇后尊谥仁字重复谨请改易恭上尊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得
  旨是奉
  谕曰朕惟
  母后升祔
  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思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奏请
  四后同祔
  太庙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朱子及有宋诸儒皆以为允当览奏既得展朕孝敬无穷之心复合前代斟酌尽善之典不觉悲慰交集恭惟
  孝诚仁皇后元配
  宸极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
  孝恭仁皇后诞育朕躬母仪天下案先儒祔庙之议一元后一继后一本生以次并列今
  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
  孝诚仁皇后次奉
  孝昭仁皇后次奉
  孝懿仁皇后次奉
  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至期世宗宪皇帝恭奉
  圣祖仁皇帝神主亲王四人恭奉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世宗宪皇帝恭代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奉安
  神座行大飨礼如仪三年五月恭修饰
  太庙神牌六年十二月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先是大学士等遵
  旨议
  列祖
  列后玉
  宝修平旧篆敬镌加上
  尊谥新造玉
  册并旧进玉
  册一同珍奉至是行礼如仪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十一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谥曰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庙号
  世宗恭上
  孝敬皇后尊谥曰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
  乾隆元年正月
  命修
  太庙三月以加上
  列祖
  列后
  尊谥恭修饰
  太庙神牌遣官祗告是月恭加上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徳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徳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徳大成仁皇帝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赞天承圣仁皇后
  尊谥于
  太庙二年三月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主
  孝敬宪皇后神主升祔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恭代祗见奉安
  神座行大飨礼如仪三年二月兴工修
  太庙先期
  亲诣祗告恭奉
  后殿
  四祖
  四后神牌
  中殿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
  前殿六月
  后殿工竣恭奉
  四祖
  四后神牌还御前一日
  亲诣祗告九月
  中殿工竣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还御前一日
  亲诣祗告四年九月
  前殿工竣
  亲诣敬瞻
  御斋宫致斋三日行大飨礼是月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四十二年三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谥曰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恭奉
  神位升祔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恭代祗见奉安
  神座行大飨礼如仪恭奉
  孝圣宪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四十七年十月时享恭奉新造
  五朝玉
  册玉
  宝尊藏
  太庙先是
  列祖
  列后
  
  宝皆随时敬造玉色尺寸不相符合乾隆二十四年回部
  底定和阗职贡岁致精璆
  皇上命择玉质之最良者一律䖍造
  五朝
  册
  宝至是告成以时享大祭敬奉尊藏并
  命敬彻旧藏
  册
  宝于四十八年七月
  命皇子亲王恭送
  盛京
  太庙尊藏是年八月
  皇上躬诣
  盛京展飨如仪











  皇朝通志卷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三十九
  礼略
  吉礼
  时享
  等谨按我
  
  太庙时享之制肇于建国之初粤自天聪六年二月太宗文皇帝率贝勒诸臣诣
  太祖高皇帝陵行时享礼八年除夕十年清明节皆亲祭
  太祖山陵盖当未崇建
  宗庙之先皆
  亲举典礼于
  陵寝至天聪十年建立
  太庙于是大飨荐新元旦清明节中元节除夕
  万夀节之礼以次举行仰见
  圣朝创制鸿图垂模奕禩礼意之精胥肇于此谨录纪
  篇首以昭盛轨而
  列圣循行之礼详见于后我
  皇上觐扬继述孝治光昭岁举精禋寅恭对越五十年
  来非举
  春巡秋狝之典必躬亲将事
  孝思肫至垂示万年洵立隆之极则已
  崇徳元年七月中元节
  太宗文皇帝亲飨
  太庙十二月遣官祭
  太庙时先期斋戒一日三年正月朔遣官祭
  太庙自后元旦皆遣官祭七月中元节
  亲祭
  太庙时先期斋戒三日十月
  万夀节遣官祭
  太庙自后恭遇
  圣节皆遣官祭五年二月清明节遣官祭
  太庙八月以
  太祖武皇帝忌辰遣官祭
  太庙十二月除夕遣官祭
  太庙时先期斋戒三日自后岁暮皆遣官祭八年二月清
  明节遣官祭
  太庙七月中元节遣官祭
  太庙并告征明山东之捷
  顺治元年九月定制时享恭奉
  后殿
  列祖
  列后神位于殿中宝座皆南向奉
  中殿
  列圣
  列后神位于
  前殿宝座
  太祖位南向
  列圣以昭穆序东西向
  
  后同案
  前殿
  皇帝恭诣行礼
  后殿遣官将事二年正月定
  万夀节祭
  太庙仪奉
  旨祭
  太庙礼仪读祝致祭
  福陵
  昭陵
  四祖庙上香烛供酒果不必读祝
  等谨按是时于
  盛京
  太庙崇称为
  四祖庙云
  二月礼部言凡遇清明等节致祭
  太庙之期应令驻防
  盛京总管分率城守章京往祭
  福陵
  昭陵两京
  祖陵令城守官奠祭
  盛京
  四祖庙令守庙总管官献酒果従之闰六月定秋祭太庙
  盛京
  四祖庙皆以七月朔用牛羊是月礼部请
  
  庙读祝停读汉文止读满文仍増设满读祝官八员一切
  典礼俱照
  本朝旧制行从之七月时享
  太庙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嗣后皆
  亲诣如仪三年正月定
  盛京
  祖庙牲礼于岁除清明及庆贺祭如
  京师例牲用生四年三月定荐熟牛停止进胙肉八年二月定
  亲祭
  太庙进胙肉福酒如祀
  圜丘仪三月定斋戒规凡祀
  太庙斋戒三日六月定
  太庙祀典岁暮祭大月于二十九日小月于二十八日其清明节祭各官不必陪祀祭肉用生十三年六月定祭
  太庙日
  驾于黎明出宫
  等谨按顺治年
  太庙祭祀礼制岁以正月之孟春与
  万夀节二三月之清明节四月朔七月朔十月朔十二月
  之岁暮维时定制凡七
  上亲诣或遣官致祭皆时享也自十六年七月定举行祫
  祭于岁暮见后祫祭门是为
  太庙祫祭之始前此十二月之祭实皆用时享之仪矣至圣祖仁皇帝时始定四时之祭专以正月孟春诹吉四月
  朔七月朔十月朔有事于
  太庙与十二月岁暮大祫而五其每岁遇
  庆辰令节皆于
  奉先殿行礼此则迄今恭行
  垂则于万年者也
  康熙元年正月时享
  太庙
  亲诣行礼自后每岁时享皆
  亲诣如常仪十一年正月
  饬太常寺习礼乐十二年十二月
  谕礼部太常寺
  坛
  庙禋祀理宜严肃今观祭祀执事之人过多殊为烦杂应酌量裁减务令肃清㝷议覆祭
  庙执事之人及乐舞生今已遵
  旨酌量裁减再考会典祭时祗有监察御史侍立之例其礼部汉堂官应按班行礼停其侍立得
  旨是十八年五月以改营
  奉先殿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
  太庙遣官祗告二十年二月以
  奉先殿工竣遣官祗告
  太庙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还御二十四年正月时享礼毕
  圣祖顾谕内阁学士太常寺卿等曰往见赞礼郎宣读祝版至朕名声辄不扬父前子名前经所载朕对越之次惟惧诚敬稍有未至无以昭格神灵为子孙者通名于祖父岂可涉于慢易嗣后俱应高声朗读无庸顾忌是
  月又
  谕内阁学士太常寺卿等曰前见
  太庙致祭时执事官奉福胙由两神位间趋走于尊祖敬
  宗之意未协且亚献礼俱唱为次献亦与汉文不符尔等会同内阁礼部察例奏闻㝷议奏执事各官应从外旁
  趋走唱次献应改为亚献得
  旨是二十五年十二月定陪祭官员不照加级有失仪者
  监察御史礼部官员即指名题参如
  坛例行五十三年正月
  命重修乐器
  雍正元年正月时享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自后并
  亲诣如仪
  命
  庙祭派王二人散秩大臣御史各二员部属侍卫各四员稽察失仪及扈从人等任意行走著为例十年二月
  命斋戒日陪祀官悬斋戒牌十一年正月
  命増定上香仪奉
  谕享祀
  太庙向无上香之仪朕意应确议増添至奠帛献爵时恭立拜位无跪献之仪大学士会同礼部酌古准今敬谨定议㝷议覆唐以前典制尚用三代焫萧之礼至宋代始有上香之仪并于每位前跪三上香其奠帛献爵亦如之爵以三献明洪武间定制无上香奠帛之仪爵两献亦不跪至嘉靖改从宋制
  本朝会典因明洪武所定而酌増之有奠帛有三献爵而无上香之仪臣等敬谨详议大祀莫重于
  郊坛而孝享莫尊于
  配
  天至
  宗庙之礼宜与
  社稷坛同若同于
  郊坛则逾于
  社稷矣查祭
  社稷坛时
  皇上亲诣
  太社
  太稷前跪上香则
  宗庙上香自应一例至奠帛献爵
  太庙
  社稷俱不亲献是以
  皇上于拜位前恭立所以亚于
  郊坛也似应仍照旧仪疏入从之十二年五月定供列祖忌辰牌礼部遵
  旨议奏嗣后恭逢
  列祖忌辰请制龙边粉油木牌敬谨书写仿斋戒牌例设案安奉于礼部大门前令司员看䕶其九门各设于洁净寺院提督令员看䕶次日将牌缴礼部敬谨收贮其直省大小文武衙门照在京例书牌安设从之十月
  饬禁止擅入
  太庙雍正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定三年内享
  太庙仪
  皇上亲诣或遣官恭代俱用礼服作乐先期斋戒用素
  服冠缀缨纬视祝版用礼服时
  上定行持服三年之礼
  乾隆元年正月时享
  皇上亲诣行礼自后并
  亲诣如仪二年七月以营修
  奉先殿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
  太庙遣官祗告十月以
  奉先殿工竣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还御遣官祗告
  太庙五年七月
  敕礼部太常寺稽载祭器六年十一月
  命审定
  太庙乐章字谱十二年十月
  命享
  庙派宗人府王公一人监视执事宗室人员奉
  谕向来祭享
  太庙献爵献帛例用侍卫及太常寺官朕御极后俱令用
  宗室人员盖因宗支繁衍实惟
  祖徳所贻
  一气感孚昭格尤为亲切且使骏奔走执豆笾有事为荣亦得服习礼仪陶镕气质意盖有在但演习礼节奉常实所专司宗室既非所属未必听其指授嗣后每逢祭祀之期著派宗人府王公一人前往监视俾进退优娴执事有恪以昭诚敬十三年正月
  命敬造
  太庙祭器仿古范铜十四年正月
  命礼部尚书侍郎敬典祀事十七年正月奏凖
  太庙后殿奠帛献爵一仿
  前殿用宗室官之制均用觉罗官行礼又奏凖飨
  太庙日遇雨雪分献官陪祀王公于两庑廊下㦸门行礼其陪祀百官于左右门行礼三十七年大学士等遵
  旨议奏
  太庙时享祫祭
  皇帝入
  庙之路旧制由
  太庙街门左门至神路右降辇赞引官恭𨗳至
  太庙南门入左门诣㦸门幄次今请改由庙堧北门循墙而东至㦸门前降舆少节步趋之劳从之自乾隆元年以来时享
  太庙皆
  皇上亲诣行礼惟恭遇
  巡幸行围之期遣官致祭仪节并见
  大清通礼
  祫祭
  等谨按郑志祫禘一门历叙前代五年一祫一禘之制其为典礼未能合一而祫大禘小之说纷纭不定
  国家定制行祫祭而未尝行禘祭
  圣祖仁皇帝时礼臣议曰夏商以前有禘之祭而其制未详汉唐以后有禘之名而与祫无别惟周以后稷为始祖以帝喾为所自出之帝太庙中原无帝喾之位故祫祭不及帝喾至禘祭时乃特设帝喾之位以稷配焉行于后代不能尽合故宋神宗时议罢禘礼明洪武初亦议罢之至嘉靖中乃立虚位祀皇初祖帝而以太祖配享事属不经礼亦旋罢洪惟我
  国家受
  天显命追上
  四祖尊称立庙崇祀自
  肇祖原皇帝始盖我
  太祖高皇帝为
  太庙万世之祖上而推所自出则缔造之业以
  肇祖为最著今
  太庙祭祀四孟分祭于
  前殿
  后殿以各伸其尊岁暮祫祭于
  前殿以同将其敬一岁之中自
  肇祖以下屡伸祼献仁孝诚敬已无不极五年一禘之祭
  不必举行从之自
  世祖章皇帝肇举祫祭岁一举行盖推本
  太宗文皇帝除夕享
  庙之精意以垂则于万年煌煌乎典章明备超越万古矣
  谨考祫祭之典著于篇
  顺治十六年七月定
  太庙祫祭礼先是岁暮时享
  前殿
  躬诣行礼
  后殿遣官致祭至是御史奏请
  饬典礼诸臣广稽旧典复岁暮祫祭之礼以彰孝治之隆
  疏入
  命礼部详察典例以闻㝷议覆请照会典举行得旨是岁除前一日奉
  后殿
  中殿
  列圣
  列后神牌合食
  前殿先期一日遣官各一人分诣
  后殿
  中殿以大祫告是日太常寺卿率属洁蠲
  前殿恭设
  列圣
  列后神座于
  殿内
  肇祖原皇帝居中
  原皇后配
  兴祖直皇帝左
  直皇后配
  景祖翼皇帝右
  翼皇后配
  显祖宣皇帝次左
  宣皇后配
  太祖高皇帝次右
  孝慈高皇后配均南向
  太宗文皇帝东位西向
  孝端文皇后配展两庑配享位如时享仪祭日恭奉列圣
  列后神位奉安于各
  宝座上行礼如时享仪嗣后
  列圣
  列后各以次东位西向西位东向恭奉如仪十七年三月饬工部修造祫祭
  神位器皿十八年十二月祫祭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如仪
  康熙元年十二月祫祭
  亲诣行礼如仪自后每岁暮皆
  亲诣行礼或遣官致祭如仪
  雍正元年十二月祫祭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如仪三年二月以
  圣祖仁皇帝大丧三年礼终祫祭
  太庙释服即吉自后岁暮祫祭皆
  亲诣行礼如仪十三年十二月祫祭
  皇上亲诣行礼如仪
  乾隆元年十二月祫祭
  亲诣行礼自后岁暮祫祭皆
  亲诣如仪二年十一月以
  世宗宪皇帝三年丧终祫祭
  太庙释服即吉三十七年大学士等议奏祫祭
  太庙
  皇上入
  庙之路改由庙堧北门循墙而东至㦸门前降舆少省步
  趋之劳又议奏祫祭
  九庙合享旧制
  皇上恭诣
  中位上香毕迭至
  列祖
  列宗神位前上香往返凡有八次今谨议
  肇祖原皇帝神位前
  皇上恭诣上香
  列祖
  列宗神位请派亲王皇子八人分列随诣上香行礼以昭
  敬简从之
  等谨按我
  皇上䖍恭
  庙祀孝思纯笃每岁
  大祫俨恪将事礼节攸隆乾隆三十七年
  圣夀已逾六旬始
  命廷臣议定恭祀入
  庙之路改由庙堧北门行礼之日
  皇上诣
  中位上香遣亲王皇子分列随诣上香盖省步履之繁以
  致敬诚之实恭读三十九年
  谕旨有云
  坛庙大祀必亲诣行礼朕年逾六十稍减步履之小节所以益矢诚敬也万世子孙其敬识朕意设非年至六旬一切典章不可稍减倘蒙
  上天眷祐年逾六旬方可遵朕现在所行举行
  训谕煌煌昭示万世所以祗承
  天
  祖釐定典章者无过不及垂裕万年至深且远矣
  凡岁暮祫祭
  太庙礼仪详见
  大清通礼
  奉先殿
  等谨按郑志时享一门旁注荐新二字类叙列代荐新之仪错见于篇中我
  朝自顺治间定制日献食月荐新朔望朝谒时节展拜出入启告恭遇
  列祖圣诞
  列圣
  列后忌辰及诸令节庆典皆于
  奉先殿
  后殿行礼恭遇
  皇帝万夀元旦冬至及
  国有大庆则恭奉
  列圣
  列后神位于
  前殿祭飨礼仪宏重典制周详谨恭述
  奉先殿之礼次于
  太庙之后仰见
  圣朝尽诚尽敬追孝隆仪非前代所可几及已
  顺治十三年十二月
  世祖章皇帝命建
  奉先殿于
  景运门之东立
  前殿
  后殿均九间南向如
  太庙寝制十四年正月初安
  奉先殿神位祭仪礼部奏
  奉先殿初安
  神位
  皇上亲诣致祭内大臣侍卫内府官随行礼太常寺赞礼
  官赞礼乐舞生作乐各司其事以后
  亲诣致祭俱行家人礼内府官赞礼作乐致祭之先上亲请
  神位奉安
  祀殿祭毕
  上仍亲奉安
  后殿行礼其元旦冬至岁暮
  皇上万夀系大节诸册封系大礼及月朔望俱应亲诣致祭内府官赞礼作乐其供献与
  太庙大祀仪同立春上元四月初八端阳重阳系寻常节亲诣致祭不赞礼作乐忌辰清明霜降十月朔系哀慕日期亲诣致祭不赞礼作乐七夕不致祭止如常供献中元中秋系望日常祭日期不必重行每月随时荐新
  上躬诣供献即于
  后殿行礼
  上享
  太庙及祭毕俱应上香烛于
  奉先殿行躬告礼得
  旨
  奉先殿初次行礼宜用祝文馀俱如议十一月
  奉先殿告成
  世祖章皇帝亲诣奉安
  神位大飨如仪十七年三月定
  奉先殿祫祭礼祭日遣官八员恭请
  四祖暨
  后神牌自
  太庙迎入
  奉先殿合享祭毕仍恭送
  神牌还
  太庙后殿五月改建
  奉先殿
  谕工部
  奉先殿享祀
  九庙稽考往制应除东西夹室行廊中建敞殿九间斯合制度前兴工时该衙门未加详察连两夹室止共造九间殊为不合今宜于夹室行廊外中仍通为敞殿九间以合旧制尔部即会同宣徽院详议择日兴工十八年
  正月
  圣祖仁皇帝登极十一月恭奉
  世祖章皇帝神主升祔
  奉先殿行大飨礼如仪是后遇
  列圣
  列后升祔
  太庙礼成即于是日恭奉
  神牌奉安
  奉先殿豫期祗告届日行大飨礼礼成升祔奉安如仪
  康熙十三年
  奉先殿早晚上香烛停止每日供献九月奉
  仁孝皇后神位升祔
  奉先殿行大飨礼如仪
  等谨案雍正元年八月改上
  仁孝皇后尊谥其礼仪敬于
  太庙一门详叙
  十七年闰三月奉
  孝昭皇后神位升祔
  奉先殿行大飨礼如仪
  等谨按雍正元年八月恭加
  孝昭皇后尊谥其礼仪俱详叙于
  太庙一门
  十八年五月以改营
  奉先殿遣官祗告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
  太庙二十年二月以
  奉先殿工竣遣官祗告
  太庙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还御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二十八年九月奉
  孝懿皇后神位升祔
  奉先殿行大飨礼如仪
  等谨按雍正元年八月恭加
  孝懿皇后尊谥其礼仪俱详叙于
  太庙一门
  三十八年十二月重定
  奉先殿祫祭礼奉
  谕元旦诸臣俱齐人众烦扰从
  太庙请捧
  四祖神牌往来朕心不安内阁会同内务府礼部太常寺考典礼议奏㝷议覆嗣后请遇元旦
  圣节
  奉先殿行礼时恭迎
  太庙后殿
  四祖神牌至
  奉先殿行礼之处停止即于
  太庙后殿照
  奉先殿典礼供帛酒笾豆读祝文遣官致祭从之
  雍正元年七月以加上
  列祖
  列后
  尊谥恭修饰
  奉先殿神牌遣官行礼三年八月以
  孝恭仁皇后大丧三年礼终享
  奉先殿释服即吉十三年
  命増定上香仪如
  太庙礼
  乾隆元年三月以加上
  列祖
  列后
  尊谥恭修饰
  奉先殿神牌遣官行礼二年七月以修饰
  奉先殿兴工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
  太庙是日
  皇上亲诣祗告十月以
  奉先殿工竣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还御是日
  皇上出景运门外跪迎
  神牌随至
  奉先殿致祭行礼十七年十月升祔
  孝贤皇后神主于
  奉先殿王大臣等奏伏查康熙十三年
  孝诚仁皇后山陵礼毕升祔
  奉先殿未祔
  太庙我
  朝既建
  奉先殿与
  太庙同尊是以
  孝诚仁皇后大礼酌定升祔
  奉先殿以安神爽臣等原议
  孝贤皇后神牌升祔
  太庙祗系据依戴礼今敬谨详考具奏伏候
  训示奉
  谕旨
  孝贤皇后神主遵照
  孝诚仁皇后之例奉安
  奉先殿前一日
  皇上亲诣
  奉先殿祗告凡遇恭上
  徽号
  册立
  册封
  御经筵
  耕耤
  
  陵
  巡狩
  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
  奉先殿后殿
  列圣神御
  等谨案我
  
  列圣以来诚孝隆笃既崇建
  奉先殿与
  太庙同申孝享仪文详备照耀简册至如景山之夀皇殿
  畅春园之
  恩佑寺
  圆明园之
  安佑宫
  避暑山庄之
  永佑寺等处恭奉
  御容之礼及移奉之岁月谨述钜典著于篇中以昭仁孝诚敬之极制焉
  夀皇殿在景山东北
  圣祖仁皇帝常视射较士于此
  雍正元年四月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
  中殿
  亲诣行礼岁时奠献敬以为常
  乾隆元年十月供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于
  夀皇殿东室
  皇上亲诣行礼自后香灯供献敬以为常与
  中殿仪同十四年三月
  谕内务府移建
  夀皇殿于景山正中砖城㦸门明堂九室仿
  太庙之制而约之冬月告成十五年五月恭奉
  太祖
  太宗
  世祖御容
  列后御容于
  夀皇殿并定行礼供献仪注自后并岁时
  躬亲展礼如仪
  恩佑寺在
  畅春园雍正三年建四年三月
  世宗宪皇帝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岁时展享
  安佑宫在
  圆明园乾隆三年二月
  皇上敬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五年四月
  命重建
  安佑宫
  大殿九室如
  太庙规制八年十一月告成敬自
  畅春园之
  恩佑寺移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中室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于东室定供享礼仪凡遇
  皇上驻跸
  圆明园皆
  
  安佑宫行礼
  永佑寺在
  避暑山庄乾隆十五年建十六年告成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中室
  秋狝驻跸时申展礼二十七年八月恭奉
  世宗宪皇帝御容于寺楼之东室同申展事
  躬诣献享一如
  安佑宫之礼
  等谨案雍正四年
  世宗宪皇帝恭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
  恩佑寺嗣复于
  养心殿及
  圆明园之东佛堂恭奉
  孝恭仁皇后神位
  皇上祗遵
  前典酌礼定制无逾于节乾隆八年既移奉
  圣祖仁皇帝御容于
  安佑宫而
  恩佑寺则惟奉佛像自丁酉岁冬敬建
  恩慕寺于
  畅春园仰志
  慈恩亦惟供奉佛像以申瞻礼之忱恭遇
  孝圣宪皇后圣诞令辰及除夕上元节日
  大内则诣
  夀康宫
  宝座前行礼至
  畅春园之
  长春仙馆
  避暑山庄之
  松鹤斋为
  孝圣宪皇后旧
  御寝宫
  恩慕寺为荐福重地亦惟恭诣
  宝座前行礼不复供奉
  神御伏读戊戌年
  御制正月十四日作诗注云礼縁义起予惟恪奉
  前规不敢稍有过不及如
  夀皇殿向奉
  皇祖
  皇考御容而
  皇祖妣
  皇妣御容惟于除夕元旦同
  列祖
  列后
  神御敬奉瞻拜至圆明园之
  安佑宫则祇奉
  皇祖
  皇考御容未及
  列后惟养心殿及圆明园之东佛堂
  皇考时曽恭奉
  孝恭仁皇后神位因亦遵奉
  圣母神位至
  夀康宫虽尊奉
  慈闱颐庆年久但其地宜留为万万年奉养东朝所居奕
  禩所当敬守于此安奉
  圣母御容
  神位何以示垂贻久远之图是以不敢轻率议加以协旧典又读
  御制
  恩慕寺瞻礼诗注云
  畅春园与
  寿康宫相同均宜留为万万年尊养东朝之所若于此恭
  
  圣母神位
  御容何以垂贻久远且
  皇祖神御今移奉于御园之
  安佑宫而
  恩佑寺则惟奉佛像兹
  恩慕寺亦遵此以报
  慈恩仰见
  圣人定制酌中立极诚孝之隆礼文之节无或过无或
  不及洵垂示万年之盛轨矣
  功臣配享
  崇徳元年四月追封礼敦巴图鲁为武功郡王配享
  庙庭王妃并配同日追封费英东为直义公额亦都为宏
  毅公并入配享
  顺治元年以武勲王扬古利配享九年六月追谥功臣图尔格为忠义公图赖为昭勲公配享
  庙庭十一年三月以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多罗宣献郡王界堪多罗通达郡王雅尔哈齐配享
  庙庭王妃并配
  雍正二年正月以大学士一等公谥文襄图海配享
  庙庭八年五月以和硕怡贤亲王𦙍祥配享
  等谨按是月奉
  谕旨凡告
  庙典礼所关有书王名之处仍用原名今于王配食列祖之钜典遵书原名
  九年追加武勲王扬古利为英诚公直义公费英东为信勇公忠义公图尔格为果毅公昭勲公图赖为雄勇公文襄公图海为忠达公神牌増书追封之号惟武勲王扬古利仍书王爵
  乾隆十年以大学士鄂尔泰配享
  庙庭十五年以定边左副将军固伦额驸喀尔喀扎萨克
  和硕超勇襄亲王䇿凌配享
  庙庭二十年以致仕大学士张廷玉配享
  庙庭时飨
  太庙展
  前殿两庑配享神座东通达郡王次武功郡王武功郡王妃次慧哲郡王慧哲郡王妃次宣献郡王宣献郡王妃次怡贤亲王均西向西信勇公费英东次宏毅公额亦都次武勲王扬古利次果毅公图尔格次雄勇公图赖次忠达公大学士图海次超勇襄亲王䇿凌次襄勤伯鄂尔泰次大学士张廷玉均东向以北为上四十三年正月奉
  旨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克勤郡王岳讬各还勲号配享
  庙庭㝷议定东庑叙次礼亲王在宣献郡王之下睿亲王
  等以次叙列是年奉
  旨超勇襄亲王额驸䇿凌移于东庑怡贤亲王之次











  皇朝通志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
  礼略
  吉礼
  
  陵
  等谨按郑志上陵一门载于吉礼之次以事系祭祀与山陵之典有别也我
  皇朝尊
  祖敬
  宗典章详审超轶往代谒
  陵大礼宪古准今尤为隆备谨述钜典载于篇中以彰圣朝诚孝之上仪焉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曰
  永陵
  原皇后
  直皇后
  翼皇后
  宣皇后各合葬在
  兴京西北十里启运山
  等谨按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旧在
  兴京共一山天命九年建都
  东京奉移
  景祖
  显祖陵于辽阳顺治十五年奉移
  景祖
  显祖陵仍祔于
  兴京
  祖陵称
  四祖陵十六年尊为
  永陵云
  太祖高皇帝陵曰
  福陵
  孝慈高皇后合葬在
  盛京城东北二十里天柱山
  太宗文皇帝陵曰
  昭陵
  孝端文皇后合葬在
  盛京城西十里隆业山
  孝庄文皇后陵曰
  昭西陵在遵化州昌瑞山
  孝陵之南
  世祖章皇帝陵曰
  孝陵
  孝康章皇后合葬
  端敬皇后祔葬在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
  孝恵章皇后陵曰
  孝东陵在
  孝陵之东
  圣祖仁皇帝陵曰
  景陵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合葬
  敬敏皇贵妃从葬在
  孝东陵之东
  世宗宪皇帝陵曰
  泰陵
  孝敬宪皇后合葬
  敦肃皇贵妃从葬在易州西三十里永宁山
  孝圣宪皇后陵曰
  泰东陵在
  泰陵之东
  孝贤皇后陵
  慧贤皇贵妃
  哲悯皇贵妃
  淑嘉皇贵妃从葬在遵化州昌瑞山
  孝陵之西
  天聪六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大臣诣
  太祖陵行时享礼八年十二月
  上率诸贝勒大臣诣
  太祖陵行礼十年三月清明节
  上率诸贝勒大臣亲祭
  太祖山陵崇徳元年四月以营建
  太庙遣官捧祝文祭告
  太祖山陵时定岁除日清明日祭
  陵用牛一遣守
  陵官行礼
  东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人行礼忌辰孟秋望日万夀圣节上香烛献酒果均遣大臣一人奠帛读祝行礼每月朔望致祭用牛一不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礼四年四月以征明大捷祭告
  福陵
  上亲诣行礼
  顺治元年七月以中原平定迁都于燕遣官告祭
  福陵二年正月定
  万夀节应遣官祭
  福陵
  昭陵止上香烛供酒果不读祝八年六月定
  诸陵祭典
  四祖陵于冬至岁暮清明中元十月朔俱遣宗室觉罗大
  臣致祭每月朔望献熟羊一令守
  陵章京致祭祭
  福陵
  昭陵
  上躬往自左门入若遣官自右门入祭文祭品悉由中门入除清明中元岁暮照常致祭外每岁十月朔冬至亦各致祭一次凡和硕亲王以下文武三品官以上或専往
  盛京或道过俱先谒
  福陵
  昭陵于二门外行三跪九叩礼及还辞
  陵礼如前十一年九月遣辅国公班布尔善等恭代祭福陵
  昭陵十五年十二月礼部议凡官员有以他事赴
  盛京者三品以上官于
  皇陵城门外行礼遇祭祀日二品以上大臣许入门同守陵各臣侍班从之十七年派宗室觉罗数人居
  盛京每祭
  陵日令其行礼
  康熙二年十一月礼部题
  福陵
  昭陵
  孝陵四季大祭恭奉
  神牌安设宝座致祭至
  圣诞忌辰十月朔及每月朔望祭祀既无祝帛应不必恭移神牌掲幔祭献从之八年停止宗室觉罗居住
  盛京每年
  四陵四时大祭遣多罗贝勒以下奉国将军觉罗男爵以
  上前往致祭九年八月
  圣祖仁皇帝奉
  太皇太后
  皇太后启行恭谒
  孝陵至日行祗谒礼次日
  上诣
  隆恩殿大祭又次日诣
  宝城前致祭
  等谨案康熙九年以后
  圣祖仁皇帝恭谒
  孝陵二十七年以后恭谒
  孝庄文皇后暂安奉殿皆岁或一行或至再至三兹惟谨载历年以来礼仪初定或以事特举者馀年均不备叙至
  世宗宪皇帝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
  皇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
  泰陵
  泰东陵
  
  圣相承觐扬
  光烈
  至孝肫诚礼文赅洽不能尽述敬从前例约著于编
  十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诣
  盛京恭谒
  福陵
  昭陵启行前一日
  上躬诣
  太庙行祇告礼次日
  启銮设骑驾卤簿不作乐至日恭谒
  福陵行礼毕随恭谒
  昭陵行礼次日恭谒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飨礼又次日于
  福陵
  昭陵隆恩殿前设黄幄焚楮帛行读文致祭礼先期遣王
  暨内大臣前诣
  永陵致祭祭
  福陵
  昭陵时
  诸妃园寝亦照常致祭诸亲王功臣墓各遣大臣奠酒及
  回銮率王以下各官恭诣
  福陵
  昭陵行告成礼
  圣驾回銮设仪仗作乐经过地方官咸朝服跪迎圣祖仁皇帝往返均诣
  孝陵奠酒行礼至京日恭诣
  太庙行祗告礼毕还宫次日王以下文武各官进表庆贺颁诏天下十五年定
  陵寝祭品祭仪详见
  大清会典二十年三月奉移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梓宫安葬
  上谒
  孝陵行礼次至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陵命
  皇子等行礼奠酒自是年始
  圣驾谒
  孝陵毕次至
  皇后陵奠酒仪并同十一月
  上以云南报捷恭谒
  孝陵行礼次日行大祭礼二十一年二月
  上以云南底定亲诣
  永陵
  福陵
  昭陵告祭行礼启行前一日祗告
  奉先殿过遵化州亲诣
  孝陵奠酒三月恭谒
  福陵
  昭陵仪与康熙十年
  驾至
  兴京展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礼仪与
  福陵
  昭陵同四月以
  回銮恭诣
  福陵
  昭陵奠酒五月至遵化州复诣
  孝陵奠酒
  圣驾回京祗告
  奉先殿其王以下文武各官行礼奉
  旨停止二十七年四月奉移
  太皇太后梓宫于
  暂安奉殿五月
  上谒
  暂安奉殿行礼奠酒次谒
  孝陵行礼次至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陵奠酒自是年始
  圣驾谒
  暂安奉殿次谒
  孝陵仪并同二十八年十月奉安
  孝懿皇后梓宫于陵寝
  上诣
  暂安奉殿
  孝陵奠酒又至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
  孝懿皇后陵举哀三十六年十月奉
  
  暂安奉殿非系山陵地方既近嗣后凡忌辰致祭著照四时大飨礼行三十七年七月
  上以亲征平定噶尔丹恭奉
  皇太后诣
  盛京谒
  陵告祭
  启銮出古北口经蒙古诸部落至松花江及吉林乌拉地方九月驾至
  兴京展谒
  永陵行礼至
  盛京展谒
  福陵
  昭陵次日大祭仪并与二十一年同
  回銮入山海关十一月谒
  暂安奉殿
  孝陵奠酒礼成回京六十年正月
  上以御极六十年大庆命
  皇四子和硕雍亲王   世宗宪皇帝庙讳
  皇十二子固山贝子允祹世子弘晟恭代祭告
  永陵
  昭陵
  福陵二月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行礼次至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
  孝懿皇后陵奠酒次日行大祭礼
  雍正元年四月
  世宗宪皇帝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行礼次诣
  仁孝皇后
  孝昭皇后
  孝懿皇后陵行礼是日奉安
  圣祖仁皇帝梓宫于
  景陵飨殿八月
  上恭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行礼遂至
  景陵飨殿行礼三年二月恭移
  孝庄文皇后梓宫安奉于
  昭西陵飨殿遣官致祭十一月
  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嗣是谒
  陵礼仪同四年十一月
  谕逢
  圣祖仁皇帝每年忌辰遵照周年例举行十三年十月更定列祖
  列后忌辰致祭
  陵寝仪王大臣遵
  旨议奏各
  陵寝四时大祭牲用太牢献帛爵读祝文致祭于隆恩殿具朝服行礼与各
  陵忌辰祭祀之礼不同嗣后恭遇
  列祖
  列后忌辰致祭
  陵寝均照四时大祭礼举行从之
  乾隆元年正月
  皇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奠酒举哀并
  命修葺
  山陵庙貌
  永陵
  福陵
  昭陵殿宇一体修缮二月
  特遣宗室将军六人往驻
  盛京给以田庐永远承奉
  三陵祭祀二年十月以修理
  陵寝工竣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次日遣官致祭
  上亲诣
  景陵行礼三年二月
  上以清明节恭诣
  泰陵展谒行礼是日
  驾未至碑亭即降辇恸哭步入
  隆恩门至
  宝城前行礼奠酒哀恸良久次日
  躬祭
  泰陵未至碑亭即下辇步入
  隆恩门至
  隆恩殿行礼毕复诣
  宝城前奠酒举哀嗣后
  圣驾谒
  陵祭
  陵仪并同八年七月
  上奉
  皇太后驾往
  盛京恭谒
  祖陵启行前一日
  亲诣
  奉先殿祗告九月
  驾至
  兴京恭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礼仪与康熙二十一年
  驾至
  盛京恭谒
  福陵次日行大飨礼仪与康熙十年同礼毕即往谒昭陵仪与谒
  福陵同礼成乃
  亲临功臣之墓遣官往祭
  长白山
  北镇医巫闾山及辽太祖陵
  回銮次日
  皇上亲诣
  奉先殿告祭越二日礼部奏请行庆贺礼仪与三大节朝
  贺同十四年三月以金川平定
  上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次诣
  泰陵行礼十七年十月奉安
  孝贤皇后梓宫于陵寝嗣是
  圣驾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礼毕至
  孝贤皇后陵奠酒仪并同十九年七月
  上奉
  皇太后自避暑山庄启行
  驾往
  盛京恭谒
  祖陵礼仪均与乾隆八年同是年议准展谒
  祖陵之日
  皇上素服行礼大祭日
  皇上礼服陪祀及执事大臣咸朝服二十年五月以平
  定准噶尔遣
  皇子代行祭告
  山陵二十五年二月以回部平定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次诣
  泰陵行礼
  盛京
  三陵遣亲王前往恭代行礼四十一年三月以金川平定
  恭谒
  昭西陵
  孝陵
  孝东陵
  景陵行礼毕次诣
  泰陵行礼四十二年三月奉安
  孝圣宪皇后梓宫于
  泰东陵恭奉
  神位升祔
  太庙礼毕
  皇上恭谒
  泰东陵恸哭行礼如谒
  泰陵之仪四十三年七月
  上三诣
  盛京恭谒
  祖陵如十九年之仪四十八年八月
  上四诣
  盛京恭谒
  祖陵如四十三年之仪凡
  皇帝恭谒
  祖陵仪岁清明中元冬至除夕
  列圣
  列后忌辰及
  国有大庆大飨仪朔望谒奠仪及因事遣官祗告仪皆具载
  大清通礼
  五祀
  等谨按郑志载天子七祀一门本诸周制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洎乎汉晋以后惟祭五祀唐开元礼有祭七祀之仪后亦旋罢我
  朝祀事之隆折衷古今典制大备五祀之礼惟顺治年中行之即于十八年停止盖以
  太庙阶下合祭既停因并罢其専祀也惟是曽经举行宜
  存故典谨编次于此以备考
  顺治八年定制每岁致祭
  五祀之神礼臣议奏以正月祭
  司户之神于
  宫门外道左南向以四月祭
  司灶之神于
  大内大庖前中道南向以六月祭
  中霤之神于文楼前西向以七月祭
  司门之神于
  午门前西角楼东向以十月祭
  司井之神于
  内府大庖井前南向中霤门二祀太常寺掌之户灶井三祀内务府掌之先是于岁暮合祭是年停止十五年十二月复岁暮合祭
  五祀之礼十八年正月奉
  谕旨户灶井神停其祭祀又奉
  谕中霤门神停其祭祀是岁王大臣奏罢
  太庙阶下合祭之祀从之
  历代帝王庙
  顺治二年三月增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礼部言三月三日例祭历代帝王请以辽太祖及功臣耶律赫噜金太祖世宗及功臣完颜尼玛哈完颜沃哩布元太祖及功臣穆呼哩巴延明太祖及功臣徐达刘基并宜增祀用彰
  皇上追崇至意从之是月遣官致祭诸帝王祀以太牢筵各一品俱二十四功臣祀以少牢二位筵共一品俱十自后岁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致祭著为定典十四年正月定
  亲祭
  历代帝王庙仪二月
  世祖章皇帝亲祭
  历代帝王庙六月改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时台臣奏请以历代守成令主入庙并祭又奏请罢宋臣潘美张浚从祀礼部议覆得
  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俱入庙致祭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不宜与祭著停止
  康熙元年二月复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大学士等议覆历代帝王祀典如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俱系开创之君仍宜入庙崇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应照会典在各陵庙致祭从之三年
  诏修
  历代帝王庙六十年四月
  诏增定
  历代帝王庙祀典
  谕大学士等朕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全无公是公非朕观历代帝王庙崇祀者每朝不过一二位或庙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书生妄论而定甚未允当况前代帝王曾为天下主后世之人俱分属臣子而可轻肆议论定其崇祀与不崇祀乎今宋明诸儒尚以其宜附孔庙奏请前代帝王既无后裔后之君天下者继其统绪即当崇其祀典朕君临宇内不得不为前人言也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尽应入庙崇祀尔等公同详议具奏六十一年礼部疏覆
  上谕大学士等曰此所议应崇祀处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详细斟酌者从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开国元勲居多如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勲配享其治安之世辅佐太平有功军国者反不得与配享列是皆未为允当也又如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内尔等会同九卿分别确议具奏六十一年十二月
  礼部遵
  大行皇帝谕旨议覆
  历代帝王庙原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世祖唐太宗辽太祖宋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二十一位今拟增夏启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扄厪孔甲皋发商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
  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太丁帝乙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宣王平王桓王荘王僖王恵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元王贞定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汉恵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元宗肃宗代宗徳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辽太宗景宗圣宗兴宗道宗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端宗金太宗章宗宣宗元太宗定宗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文宗宁宗明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愍帝凡一百四十三位其从祀功臣原祀黄帝臣风后力牧唐虞臣皋陶夔龙伯夷伯益商臣伊尹傅说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汉臣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唐臣房元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张巡许远李晟宋臣曹彬韩世忠岳飞辽臣耶律赫噜金臣尼玛哈沃哩布元臣穆呼哩巴延明臣徐达刘基三十九人今拟増黄帝臣仓颉商臣仲虺周臣毕公高吕侯仲山甫尹吉甫汉臣刘章魏相丙吉耿弇马援赵云唐臣狄仁杰宋璟姚崇李泌陆贽裴度宋臣吕𫎇正李沆冦准王曾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司马光李纲赵鼎文天祥金臣斛罗元臣博果密托克托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杨荣于谦李贤刘大夏凡四十人
  世宗宪皇帝谕是依议速行十二月增设
  历代帝王庙牌位遣官致祭
  雍正二年三月
  亲祭
  历代帝王庙七月
  谕礼部嗣后亲祭时卤簿大驾俱由庙门映壁外行三年九月四年二月五年三月七年二月皆
  亲祭行礼
  乾隆元年九月
  诏追谥明建文皇帝为恭闵惠皇帝入祀
  历代帝王庙三年九月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九年二月
  皇上亲祭
  历代帝王庙二十九年重修
  历代帝王庙
  诏改盖黄瓦以崇典礼三月工竣
  皇上亲诣致祭四十年三月四十八年三月皆亲祭
  历代帝王庙四十九年七月奉
  上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因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
  皇祖实录有饬议增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
  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
  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
  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
  高深即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弑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
  圣意而实显与
  圣训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
  即因东西晋前后五朝有因篡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夀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篡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篡夺之罪其他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即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馀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绝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至郭威或起自冦窃或身为叛臣五十馀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馀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议他如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朕前命馆臣录存杨维祯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论以维祯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馀录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通礼内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此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
  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承统时国事己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
  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暗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徳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出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著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著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录
  皇祖谕旨并朕此旨于通礼庙飨首卷以昭殷鉴历朝垂
  示万年之至意寻遵
  旨议奏请增入庙祀晋元帝康帝明帝穆帝成帝哀帝简文帝宋文帝孝武帝明帝齐武帝陈文帝宣帝元魏道武帝明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唐明宗周世宗共二十三帝至汉之桓帝灵帝应遵
  旨撤出又奏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増祀伏候训示遵行得
  旨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増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增祀等语
  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僣叛不臣宪宗命将専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弑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徳召变致叛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淫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增祀馀俱著照所奏行五十年四月安奉
  历代帝王庙神位工竣
  皇上亲诣致祭行礼如仪






  皇朝通志卷四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一
  礼略
  吉礼
  释奠太学
  等谨按郑志列释奠及孔氏庙二门今循其例以太学祭典及阙里祭典分为二篇我
  皇上亲临丁祭
  特颁谕旨肇建
  辟雍
  驾临讲学礼隆乐备万古维昭应恭载入嘉礼门兹惟举祭仪成式著于篇中至郑志以释奠列历代帝王庙前次以老氏庙太公庙今遵
  大清会典成例叙释奠于帝王庙之后老氏庙本不载于祀典太公以配享帝王庙中不设专祠此二条今并从删
  
  释奠于
  先师之礼为庙于城东北隅太学之东殿曰大成以四配十二哲侑飨殿中以先贤先儒从祀两庑
  先师孔子正位南向四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东位西向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西位东向东序先贤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有子若西序先贤冉子耕宰子子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朱子熹位均东西向东庑先贤蘧瑗澹台灭明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孺伯䖍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孺公肩定鄡单罕父黑荣旗左人郢郑国原亢廉洁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张步叔乘秦非颜哙颜何县亶乐正克万章周敦颐程颢邵雍位西向西庑先贤林放宓不齐公冶长公晳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恤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蒧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公西蒧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邱明秦冉牧皮公都子公孙丑张载程颐位东向东庑先儒公羊高伏胜董仲舒后苍杜子春诸葛亮王通范仲淹欧阳修杨时罗从彦李侗吕祖谦蔡沈陈淳魏了翁王柏赵复许谦吴澄胡居仁王守仁罗钦顺西庑先儒榖梁赤高堂生孔安国毛苌郑康成范甯韩愈胡瑗司马光尹焞胡安国张栻陆九渊黄干真徳秀何基陈澔金履祥许衡薛瑄陈献章蔡清陆陇其位均东西向庙后建祠曰崇圣中设
  肇圣王木金父左
  裕圣王祈父右
  诒圣王防叔左次
  昌圣王伯夏右次
  启圣王叔梁纥位皆南向祠内配飨先贤颜无繇孔鲤东位西向曾点孟孙氏西位东向两庑从祀先儒东庑周辅成程珦蔡元定西庑张迪朱松位均东西向岁以春秋仲月上丁遣官释奠
  皇帝特举崇典临雍讲学则
  亲诣行礼每月朔国子监祭酒率师生行释菜礼望日
  司业行礼
  崇徳元年定遣官致祭
  先师孔子以
  颜子
  曾子
  子思子
  孟子配享五年定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行释奠礼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视学释奠
  先师孔子前期于
  大内致斋
  四配
  十哲两庑各遣官分献先是由部遣官行取衍圣公率孔颜曾孟仲五氏世袭五经博士乘传赴
  京及五氏子孙现任京官者咸与祭十四年议凖祭
  先师祝文称
  至圣先师孔子通行直省各学十七年以修葺太学告
  
  世祖章皇帝视学释奠与九年礼同
  康熙八年
  圣祖仁皇帝视学释奠与顺治九年同二十三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恭悬
  大成殿并颁发直省学宫二十八年
  御书
  孔子赞并颜曾思孟四子赞勒石摹拓颁发直省三十
  五年以平定朔漠遣官释奠于
  先师勒石太学与致祭
  阙里礼并行五十一年奉
  谕朱子发明圣道轨于至正特加优崇升配
  大成殿十哲卜子商之次前期祇告行礼五十四年题凖范仲淹从祀位列西庑先儒韩愈之次雍正元年
  
  至圣先师孔子以上五代并追封为王爵部臣议奏拟
  追封
  木金父公为肇圣王
  祈父公为裕圣王
  防叔公为诒圣王
  伯夏公为昌圣王
  叔梁公为启圣王其启圣祠向系专祀
  叔梁公故以启圣为名今合祀五代应更名为崇圣祠春秋丁祭一体行礼并通行直省府州县卫画一遵行二年
  世宗宪皇帝视学行释奠礼与康熙八年同是年奉旨议定祔飨庙庭诸贤九卿等议奏明洪武间以来递有升黜今议得林放蘧瑗秦冉颜何郑康成范甯六人允宜复祀孔子弟子县亶牧皮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万章公孙丑汉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黄干陈淳何基王柏赵复元金履祥许谦陈澔明罗钦顺蔡清
  本朝陆陇其二十人允宜増祀又宋横渠张子之父迪宜増入
  崇圣祠从祀从之是年以平定青海遣官释奠于
  先师勒石太学与康熙三十五年同四年仲秋丁祭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七年十二月以重修
  阙里
  圣庙庆云见于曲阜
  世宗宪皇帝亲诣太学祭告十一年仲春丁祭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毕
  谕礼部嗣后亲诣行礼于香案前行三上香礼
  乾隆二年
  旨议凖
  大成殿及大成门易盖黄瓦
  崇圣祠易盖绿瓦是年
  御书与天地参匾额恭悬
  大成殿并
  命颁发直省悬于学宫又覆凖元儒吴澄仍应从祀于太学在西庑先儒赵复之次三年仲春丁祭
  皇上亲诣行礼三月
  皇上视学行释奠礼与雍正二年同是年覆凖先贤有
  子若升配
  大成殿为十二哲在先贤卜子商之次东位西向移朱子神位于西在先贤颛孙子师之次前期祇告行礼五年仲秋丁祭
  皇上亲诣行礼九年仲春丁祭
  皇上亲诣行礼十四年以平定金川遣官释奠于先师勒石太学与雍正二年同二十年以平定凖噶尔遣官释奠勒石太学与十四年同二十一年仲春丁祭
  皇上亲诣行礼二十五年以平定回部遣官释奠勒石太学与二十年同三十四年仲春丁祭时以重修国学
  皇上亲诣行礼先期
  谕出内府所藏周笵鼎尊卣罍壶簠簋觚爵洗各一供大成殿中用备礼器四十一年以平定两金川遣官释奠勒石太学与二十五年同四十八年仲春丁祭
  皇上亲诣行礼毕
  命于太学彝伦堂前稽考古制肇建
  辟雍以光大典五十年二月
  皇上亲诣释奠于
  先师礼成
  御新建辟雍行讲学礼仪节恭载嘉礼篇
  阙里祀典
  顺治八年
  世祖章皇帝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
  亲阅祭文香帛遣行
  康熙六年
  圣祖仁皇帝遣官致祭与顺治八年同二十年以滇南荡
  平遣官祭告二十三年东巡
  躬诣
  阙里致祭如
  视学释奠之礼先期奉
  谕尊礼
  先师应行三跪九拜礼所用乐章令太常寺酌派司乐及乐舞生先期驰驿前往指示肄习以光盛典是年
  御制祭
  先师文
  亲诣行礼毕周视庙庭车服礼器是日
  御诗礼堂讲书毕复
  命驾至
  孔林祭酒三爵扈从王公大臣暨衍圣公皆随行礼又
  特命以御前曲柄黄盖留设庙庭嗣后
  圣驾巡幸至
  阙里皆致祭如仪并互见 巡幸门二十六年
  御书
  圣庙碑文遣官赍送
  阙里恭摹勒石于大成门外金声门之右二十八年奉
  旨发内帑兴修
  圣庙三十二年重修
  圣庙落成
  诏遣皇子诣
  阙里告祭三十六年以平定朔漠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二十年同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嗣后恭遇
  万夀庆典皆遣官致祭如仪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祭
  先师阙里如仪
  雍正八年
  谕以
  圣庙执事之员向来未有爵秩特设
  圣庙执事官三品者二人四品者四人五品者六人七品者八人八品九品者各十人咸按品级给与章服著衍圣公于孔氏子孙内选择人品端方威仪娴雅者报部充补彚奏以闻是年重修
  圣庙工竣
  遣皇子及郡王一人往祭
  崇圣祠亦同行礼
  颁发祭器于
  阙里凡豋铏簠簋笾豆尊爵均依照经图旧式笵铜为器俾藏诸
  圣庙永为世守九年
  御书
  圣庙碑文遣官赍送
  阙里敬谨镌刻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遣官诣
  先师阙里致祭
  乾隆十三年
  圣驾东巡至曲阜先诣
  先师庙上香翼日
  驾诣
  先师庙行释奠礼
  御诗礼堂讲书礼成更常服诣
  孔林祭酒礼仪与康熙二十三年同十四年以平定金
  川遣官致祭
  先师阙里与康熙二十年同十六年
  圣驾南巡江浙过山东遣官致祭
  先师嗣后
  巡幸皆致祭如仪二十一年
  圣驾东巡致祭
  先师孔子以平定凖噶尔告如康熙二十三年之仪二
  十二年
  圣驾南巡过山东
  亲诣致祭如十三年东巡之仪二十七年四十九年并同二十五年以平定回部遣官致告如仪三十六年
  圣驾东巡
  亲诣致祭
  先师孔子如仪是年
  颁发内府周笵铜器十事交衍圣公敬陈
  阙里庙庭四十一年
  驾幸山左
  亲祭
  先师孔子以平定两金川告如二十一年之仪巡幸
  
  巡幸之礼
  皇帝省方观民
  特举时巡盛典先期一日遣官祇告
  奉先殿至日銮仪卫陈骑驾卤簿于
  銮舆所出禁门外
  皇帝乘舆出宫扈跸诸臣以次随发王公百官咸采服
  跪送内阁学士率中书奉
  御宝以从部院有执事者携
  行在印备用
  銮辂所经直省将军督抚提镇及所属文武官弁咸朝服恭迎道左绅士耆老随远近跪迎既
  驻跸督抚提镇率属朝于
  行营正门之外至
  巡省之方翼日望秩于
  方岳及祭古昔
  帝王功徳隆重者
  先圣
  先师皆
  亲诣行礼境内山川先贤名臣忠烈祠墓并遣官致祭驻跸行营日觐封疆大吏监司郡县
  谘询风土人情
  临视河防海塘
  指授方略
  召试陈诗献赋之士拔其尤者量授以官
  亲阅方镇重兵经过州县
  赐复蠲租存问高年赏赉各有差
  皇帝回銮守土官于所治境外跪送在
  京王公大臣咸采服出郊跪迎次日遣官祇告
  奉先殿如初礼
  顺治八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启跸巡幸塞外五月
  驻跸上都河及喀喇河屯是月入古北口
  上回宫
  康熙十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东巡恭谒
  福陵
  昭陵行告成礼启行前一日恭谒
  太庙祇告至
  盛京谒
  陵礼毕设骑驾卤簿于
  大清门前
  圣祖御门陞座作乐
  赐宴颁赏
  回銮恭谒
  太庙行祇告礼十六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启跸恭谒
  孝陵礼成
  巡幸塞外出喜峯口
  驻跸和尔和克必喇次
  驻跸喀喇河屯
  赐来朝喀拉沁诸部郡王镇国公等弓矢银币各有差是
  月入喜峯口十月
  上回宫
  等谨按
  圣朝声教广讫边关以外与中土郡邑无异岁时临莅习武功于徼塞盛王会于遥藩典莫隆焉自
  世祖章皇帝清跸肇临
  圣祖仁皇帝六飞时御创垂典则昭示来兹康熙四十二
  年肇建
  避暑山庄于热河岁为
  巡幸听政之所
  皇上阐迪
  前光以乾隆六年
  亲莅行围嗣乃间岁一至后遂定为每岁
  秋巡令典关门士庶瞻就
  光华藩部名王岁时来辟施惠行庆朝觐宴赉之礼岁举为常有纪载不能尽述者兹谨载肇事之岁月著于篇中以昭
  秋巡大典之原起焉
  二十一年二月
  上以云南底定东巡
  盛京恭谒
  永陵
  福陵
  昭陵告祭行礼如十年之仪二十二年二月
  上幸五台山九月
  上奉
  太皇太后幸五台山二十三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东巡前期颁
  诏天下凡经过地方各有加
  恩至山东泰安州
  躬祭
  岱岳渡黄河遣官祭
  河神至江南江宁府
  亲祭明太祖陵
  谕江南督抚江南风俗奢华务令洁已爱民敦本尚实勒
  石于江宁苏州安庆三府
  回銮至山东
  躬诣阙里致祭
  先师孔子遣亲王致祭
  元圣周公
  驾还京师王以下文武百官朝服跪迎如常仪二十八年
  正月
  圣祖南巡
  命部院本章仍日送内阁内阁彚齐三日一次驿送行在办理至山东望祭
  岱宗蠲山东二十九年租赋入江南境
  阅视河工至浙江会稽山
  躬祭
  禹陵至江宁府
  躬诣明太祖陵致祭
  回銮至淮安府
  阅视高家堰一带堤岸
  指授河臣方略
  驾还京师馀如二十三年之礼三十七年二月
  上幸五台山路经房山
  命皇子等至金太祖陵世宗陵奠酒七月
  上以亲征平定噶尔丹恭奉
  皇太后诣
  盛京谒
  陵告祭如二十一年之仪三十八年
  圣祖南巡奉
  仁宪皇太后由水路行至清河
  临阅高家堰归仁堤等堤防毕回至清口
  临视堤防
  命截留漕粮减直发粜蠲江南浙江累岁逋赋
  回銮仍由水路奉
  仁宪皇太后还京师馀如二十八年之礼四十一年正月上幸五台山四十二年正月
  圣祖南巡
  阅河入江南境沿途
  阅视河防至浙江
  驻跸杭州
  回銮以河工告成颁
  诏天下馀如三十八年之礼是年十月
  圣祖西巡至潼关遣官祭
  华岳至西安府
  命凡
  帝王陵寝及已过勲臣坟墓在百里内者咸祭之蠲陜
  西累年逋赋
  驾由河南还京师四十四年二月
  圣祖南巡
  阅河
  驾发京师至通州张家湾登舟由山东入江南境临视河工至浙江杭州府蠲免租赋至清河复
  临高家堰遍阅河堤
  回銮馀如四十二年之礼四十六年正月
  圣祖南巡至江宁
  幸演武场阅射至苏州百姓万馀人进表叩祝
  万夀至杭州普行庆惠如前礼
  回銮馀如四十二年之礼四十九年二月
  上幸五台山
  乾隆六年七月
  皇上奉
  皇太后启跸巡幸塞外出古北口八月
  驻跸喀喇河屯
  上行围木兰奉
  皇太后自喀喇河屯启行蒙古诸王公等恭迎
  圣驾是日
  上万夀圣节
  御行殿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台吉等行庆贺礼赐宴赏赉有差九月
  驾回至热河行宫
  回銮入古北口
  上奉
  皇太后回圆明园八年
  皇上奉
  皇太后驾往
  盛京恭谒
  祖陵启行前一日
  躬诣
  奉先殿祇告九月
  驾至
  兴京恭谒
  永陵如仪
  驾至
  盛京恭谒
  福陵
  昭陵如仪遣官致祭
  长白山
  北镇医巫闾山辽太祖陵如仪
  回銮
  亲诣
  奉先殿告祭十一年九月
  上奉
  皇太后巡幸五台
  回銮阅滹沱河堤工改庆都县曰望都十三年二月皇上奉
  皇太后驾幸山东叠沛
  恩纶普行优恤
  驾至曲阜
  亲诣
  先师孔子庙
  元圣周公庙上香翼日
  亲诣
  先师庙行释奠礼
  御诗礼堂讲书诣
  孔林祭酒并
  亲诣
  少昊金天氏陵致祭遣官祭
  先圣先贤墓
  躬诣
  岱岳致祭至济南府
  阅兵复
  躬诣
  舜庙行礼十五年二月
  上奉
  皇太后巡幸五台八月
  上奉
  皇太后驾幸中州
  亲诣
  嵩岳遣官致祭
  河渎卫水
  周文王庙汉光武庙周世宗陵
  銮舆所经蠲免钱粮十分之三十六年正月
  上奉
  皇太后南巡江浙过山东遣官致祭
  岱宗
  先师孔子
  元圣周公至宿迁登舟遣官祭
  河渎
  淮渎
  江渎之神逾淮扬抵浙江遣官致祭
  南镇会稽山
  躬诣
  禹陵明太祖陵致祭凡河工海塘咸
  指授机宜
  谕以修防之道
  阅视八旗驻防及水陆标营骑射是年叠颁
  谕旨截留漕粮蠲免积欠普行庆惠十九年八月皇上东巡
  盛京恭谒
  三陵如八年之仪二十一年二月以平定凖噶尔驾幸山左
  亲诣
  先师孔子庙行释奠礼遣官致祭
  先圣先贤普行庆典如十三年之仪二十二年正月上奉
  皇太后南巡江浙
  临视河工海塘
  指授机宜所至遣官祭告普行庆典如十六年之仪二
  十六年二月
  上奉
  皇太后西巡五台二十七年正月
  上奉
  皇太后南巡江浙
  阅河至清江浦相度水势
  指授河臣定高家堰五坝水志水高一尺清口即开放十丈为凖俟秋汛后洪湖水势既定仍如常接镶口门嗣是河臣恪守此法下河永免水患万世永赖至浙江
  阅视海塘行庆如二十二年仪三十年正月
  上奉
  皇太后南巡江浙
  阅视河海行庆如仪三十六年四月
  上奉
  皇太后巡幸山左登
  岱岳诣
  阙里行礼如二十一年之仪四十一年二月以两金川平定
  上奉
  皇太后巡幸山左告祭
  阙里如二十一年之仪四十三年七月
  皇上东诣
  盛京恭谒
  三陵如十九年之仪四十五年正月
  皇上南巡江浙
  阅视陶庄新开引河
  命以高家堰三堡六堡等处砖工一律改建石工以资永远巩固徐州并山石堤加高十七层接筑四百五十丈直连山脚俾滨河永保安澜至浙江
  命自老盐仓一带改建鱼鳞石塘三千九百四十丈以为重门保障馀并行庆施惠如三十年之仪四十六年二月
  皇上西巡五台四十八年八月
  皇上以和阗瑞玉新造
  列朝
  册
  宝告成
  命敬送旧
  册旧
  宝尊藏
  盛京
  太庙至是由热河
  启銮
  亲往瞻礼致祭
  驾至
  兴京
  盛京恭谒
  三陵
  命重修
  盛京
  坛庙由山海关
  回銮
  躬诣
  北海神庙拈香馀如四十三年之仪四十九年正月
  皇上南巡江浙以浙江海塘老盐仓一带石堤既已全竣而章家庵以西惟赖范公塘土堤一道卫䕶形势单薄
  亲临指示
  特谕督抚采石鸠工一律接筑石塘不惜数百万帑金俾濒海黔黎永资乐利馀并行庆施惠如仪群祀
  等谨按郑志吉礼有封禅历代所尚享司寒禜苇茭桃梗高禖祓禊诸门考封禅之仪古不经见所谓七十二代者大约起于秦汉之际依托附会之言我
  国家
  重熙累洽
  列圣相承
  郊坛
  岳镇之祀典文该洽诚无事侈陈封禅也至历代所尚
  之说五徳相胜纷错不一恭读
  御制题大金徳运图说诗序云五徳之运说本无稽商尚白周尚赤其见于经者亦祇白牡骍刚之类各从其色至于上衣下裳元𫄸相称则三代同之而徳运之说固未之前闻也自汉儒始言五徳迭王遂推三王五帝各有所尚后更流为䜟纬抑又惑之甚矣夫一代之兴皆由积徳累仁岂在五行之生克而服御所尚自当以黄为正馀非所宜元明制度尚黄不侈陈五徳之王其义甚正本朝因之足破汉魏以后之陋说煌煌
  圣言所以折衷前古之疑者昭然如发蒙矣至于司寒之享我
  朝备藏冰开冰之制而不列于专祠禜以祷旱则已见于雩祭祷水旱门无容复述苇茭桃梗高禖祓禊之祀自唐以后已不复举行今谨将封禅以下诸门并行删去郑志又有诸杂祠一门载周之夀星秦之陈宝汉之梁巫晋巫神君等祠皆多不经之祭我
  朝釐定祀典正大光明凡胪于春秋祭祀者皆有功于国有徳于民报以飨祀唯宜唯称谨依会典通礼所载考其由来述群祀一篇
  顺治元年定祭
  先医神之礼每年春冬仲月上甲遣官祭
  先医于景惠殿在太医院署内之左正殿内
  太昊伏羲氏位居中
  炎帝神农氏位居左
  黄帝轩辕氏位居右南向配位
  勾芒
  风后东位西面
  祝融
  力牧西位东面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雷公伊尹淳于意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韦慈藏钱乙刘完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扁鹊张机华陀巢元方孙思邈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正殿以礼部尚书一人主祭两庑以太医院堂官二人主祭先期由礼部题请今由太常寺
  雍正十二年
  命太医院御医吏目等官咸斋戒陪祀其仪节具大清通礼
  右先医庙
  顺治元年定祭
  关帝之礼初定制致祭于
  地安门外之西白马关帝庙岁以五月十三日致祭由太常寺先期题请即遣本寺堂官行礼九年
  敇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雍正三年
  敇封关帝三代公爵定春秋祭礼置五经博士以奉祀事
  礼臣议请封
  关帝
  曾祖为光昭公
  祖为裕昌公
  父为成忠公牌位止书追封爵号不著名氏于京师白马关帝庙后殿供奉遣官告祭其山西解州河南洛阳县塜庙并各省府州县择庙宇之大者置主供奉后殿春秋二次致祭从之五年以
  关帝庙重修告成定春秋致祭之仪前殿牲用太牢遣大臣将事行三跪九叩礼后殿牲用少牢遣太常寺堂官将事行二跪六叩礼馀仪皆同五月十三日致祭用牲牢果实七年定直省祭
  关帝庙岁三祭皆用太牢
  乾隆二十五年山东按察使沈廷芳奏
  关帝封号虽尊谥法未协请议更易以光典册
  诏是之因易原谥为神勇三十三年
  诏加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右关帝庙
  顺治二年八月致祭
  都城隍之神是年以八月二十七日遣太常寺堂官致祭行礼自后岁以为常庙在都城宣武门内八年定
  万夀圣节致祭之礼是岁礼部会议祀典请于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
  东岳
  真武
  城隍之神先期由太常寺奏请遣官
  雍正三年令太常寺开列大臣职名请
  旨钦点致祭
  右都城隍庙
  雍正四年
  禁城城隍神之庙九年建
  皇城城隍神之庙一在禁城之西北隅一在西安门内曰永佑宫岁以
  万夀圣节及季秋遣内务府总管各一人致祭如祭
  都城隍庙之礼
  右禁城皇城城隍庙
  顺治八年定致祭
  真武
  东岳神之礼每年恭遇
  万夀圣节遣官致祭
  北极佑圣真君于显佑宫在
  地安门外日中坊桥东南向致祭
  东岳泰山之神庙在朝阳门外南向由礼部题请今由太常寺遣堂官一人行礼
  右真武庙东岳庙
  顺治初年定致祭
  红衣发贡神之礼每岁以九月初一日致祭于卢沟桥北沙锅村由太常寺奏请遣八旗汉军都统将事八旗各为一坛按旗排设炮位陈设毕具承祭都统于镶黄旗炮位前行礼七旗都统各于本旗炮位前随承祭官上香行礼副都统以下咸陪祀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火炮之神读祝行礼如仪先是遣官致祭各様火炮有神威将军铁心冲天子母各名又有新制铜炮龙炮铁心铜炮皆分案致祭三十六年凯旋致祭如初
  雍正三年定每三年一次遣官致祭
  乾隆十八年定凡致祭八旗各遣一人承祭又定火器营祭八旗
  子母炮神每年请
  旨举行以火器营总统一人承祭三十年七月定致祭炮神用祝版并制祭器
  右炮神
  康熙二年定致祭
  司火神之礼庙在日中坊桥西岁以六月二十三日遣行
  雍正八年定祭礼牲用太牢
  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年十一月
  皇上亲诣拈香
  右火神庙
  康熙二十年重建
  黑龙潭龙神庙岁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致祭潭在金山之麓互见雩祭门
  圣祖仁皇帝数以祷雨至其地乃鼎新庙宇
  御制碑文以纪之
  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亲诣致祭澍雨立应重修工竣
  御制碑文
  亲制宸翰勒石庙庭
  乾隆五年五月加封
  黑龙潭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二十五年二月奉
  谕岁祭
  黑龙潭龙神改遣内务府
  圆明园大臣行礼三十九年四月
  皇上亲诣致祭甘雨立应四十二年六月四十三年四
  月四十八年五月并
  亲诣致祭如仪
  右黑龙潭龙神
  乾隆九年
  玉泉山龙神为惠济慈佑龙神遣官致祭庙在京西玉泉山之麓十六年奉
  谕旨京师玉泉灵源濬发为水徳之枢纽畿甸众流环汇皆从此潆注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其泽流润广惠济者博而远矣上有龙神祠已命所司鸠工崇饰宜列之祀典其品式一视黑龙潭该部具议以闻寻议奏遣礼部堂官一人往祭从之二十五年二月奉
  谕岁祭
  玉泉山龙神改遣内务府
  圆明园大臣行礼
  右玉泉山龙神
  顺治初年定制致祭
  后土之神
  司工之神凡大兴作诹吉遣官各一人将事豫日工部官于营建所在因其方设左右二坛祭日承祭官朝服行礼仪节与
  都城隍庙同凡
  盛京各直省有奉
  旨兴修工作之处亦先期照例致祭
  右祭后土司工
  顺治初年定制凡大工迎吻致祭
  琉璃窑神并经由一路
  门神各遣官一人将事豫日工部官设坛于琉璃窑及迎吻所经之各门祭日承祭官朝服将事与祭
  司工神仪同祭毕导迎乐作銮仪卫校舁吻礼部太常寺官前导承祭官从所经诸门承祭官迎于门前及工所管工官列班恭迎以入安吻事竣各退右祭窑神门神
  顺治十六年以织造局设机致祭
  司机之神遣礼部堂官行礼一应礼仪均与祭司工之神同
  右祭机神
  雍正七年
  敇封各仓司仓之神
  国家漕运之制远轶前代积贮盈溢分建各仓以贮之仓中或旧有神祠未列祀典司事者以请下礼部议通州三仓惟西仓旧有仓神祠在京城内七仓惟右翼兴平仓旧有大仓神祠俱应重加修葺左翼择于海运仓城外五仓择于新建之储济仓各建庙宇设
  司仓神位每岁春秋致祭
  敇加封号封通州仓为
  均调显佑司仓之神左翼仓为
  丰储裕饷司仓之神右翼仓为
  佑农广惠司仓之神新建二仓为
  凝禧阜众司仓之神各
  赐御书匾额载入祀典
  右仓神













  皇朝通志卷四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二
  礼略
  嘉礼
  等谨按郑樵通志嘉礼一门首列天子加元服皇太子冠诸侯大夫士冠天子纳妃后天子册妃嫔夫人皇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诸目次以元正冬至受朝贺谨考朝会之仪所以正名分辨等威万国朝宗共球毕集用昭中外一统之盛礼无大于此者我
  朝自崇徳元年以元旦冬至
  万夀圣节定为三大节朝贺之礼顺治元年
  皇太后三大节礼仪并为万世遵行谨序列于篇首次以
  常朝
  御门听政
  经筵
  临雍诸大典仪节详备并见
  大清通礼兹唯恭载
  列朝定制之大者著于篇中
  皇帝三大节朝贺之礼
  天命元年正月朔
  太祖高皇帝御殿行庆贺礼始制朝仪
  天聪元年正月朔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大臣拜
  天毕
  御殿受朝是日诸贝勒文武群臣各按旗序行三跪九叩头礼国制每于除夕元旦陈乐舞设大宴是日以
  太祖丧撤乐停宴崇徳元年定元旦进庆贺表笺奏乐又定元旦前三日至第九日止各官皆朝服顺治元年正月朔
  世祖章皇帝御殿受朝贺停筵宴免上表并年例进献二年十二月更定朝仪又定元旦前后七日王公百官皆朝服八年四月定三大节礼仪凡元旦冬至
  上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陞太和殿鸣钟鼓作乐诸王文武百官行庆贺礼九月颁庆贺表式于各藩王及督抚提镇各衙门是年定朝会赐群臣坐之仪凡大朝常朝行礼毕赐群臣坐郡王以上进
  殿内贝子以下在丹陛上百官在丹墀内均照班次跪行一叩头礼坐
  皇帝进茶王公百官均就坐次行一叩礼光禄寺执事官授群臣茶群臣受茶就坐次行一叩礼饮毕复行一叩礼至十二年十月礼部复议贝子公以上同诸王行礼毕进
  殿内两傍列坐从之又定三大节在外文武官均设香案望
  阙行礼与京朝官同九年设纠仪司员凡
  御殿日设礼部司官四人于王公行礼处设吏部礼部司
  官各四人于百官行礼处纠仪
  康熙元年定王公百官班位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在丹陛上序立不入八分公民公以下分为六班其次各照职衔不论加级违者察处十六年重定百官班位九品共为九班官有兼衔则从其衔之大者二十年设满汉纠仪御史各二人侍立纠仪
  雍正元年正月
  世宗宪皇帝诣
  夀皇殿行礼不陞殿受贺二年正月朔
  御殿受朝贺宣表三年正月朔
  御殿受朝贺以
  圣祖仁皇帝大丧未逾三年表文但
  呈进不宣读八年定各直省望
  阙朝贺设纠仪官省会以道员一人如无道员以府同知一人外府以同知一人无同知则用通判州县俱用教官一人监视礼仪如有越次失仪及迟误不到者纠仪官掲报督抚指名题参
  盛京以
  盛京礼部司官二人
  乾隆元年正月朔
  皇上御太和殿中和乐设而不作诸王公文武各官朝鲜使臣进表行庆贺礼表文不宣读十二月礼部奏乾隆二年元旦礼仪奉
  谕今岁元旦乃朕御极元年朝正大典礼制攸关且在
  皇考大事百日之外是以勉从诸王大臣所请御殿受朝明年元旦尚在二十七月之内陞殿受贺朕心不忍不必陞殿行礼二年十二月奉
  谕朝贺时令大学士于殿内赐茶是年更定汉官东西班位七年令外省官在京者一例入班行礼八年奉
  谕御殿及筵宴日殿内止大臣赐坐侍卫等均著侍立不必赐坐赐茶时若侍卫轮流奉授不无舛错遗漏嗣后授茶时著礼部前期取应坐之王公大臣数目每一人令侍卫一人授茶仍依次接回庶不致舛错遗漏十八年停止外省藩臬等官进表笺庆贺二十二年增设朝会纠仪官员于仪仗之后
  昭徳
  贞度二门阶下东西各设满汉御史二人礼部司员二人侍卫二人严行稽察二十四年礼部议准凡大朝之期百官仗外侍立各有品级班次从前未经标示一定地位嗣后遇
  陞殿日交鸿胪寺于仪仗之外照常朝坐班例设立红漆木牌预先按次排班如有参差㫁续错综者令纠仪官查参二十七年定庆贺题本式面用黄绫内加黄签二十八年更定庆贺本章俱用黄纸其面页仍用黄绫黄签凡三大节表式及朝贺仪及元旦
  万夀圣节
  太和殿筵燕仪均见
  大清通礼
  右元旦朝贺
  崇徳元年定长至进表庆贺不设宴
  顺治元年十一月
  南郊礼成
  上御殿受诸王贝勒及文武群臣朝贺八年定长至节于
  次日
  御殿受贺
  康熙二年二月停止在外各衙门赍进冬至庆贺表文六年十一月冬至次日
  御殿诸王大臣上表庆贺以
  世祖章皇帝配
  天礼成
  颁诏大赦
  雍正元年十一月冬至次日
  御殿受朝贺以
  圣祖仁皇帝配
  天礼成
  颁诏天下
  乾隆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冬至以值
  圣祖忌辰改于十四日行礼次日
  御殿受朝贺二十四年十一月冬至次日
  御殿受朝贺以回部平定
  颁诏中外凡冬至朝贺典礼与元旦仪同
  右冬至朝贺
  崇徳元年
  万夀圣节进表朝贺与元旦同二年十月
  万夀节
  上御笃恭殿内外亲王贝勒及朝鲜质子及文武各官上表称贺进献鞍马黄金缎匹等物四年十月
  万夀节
  御殿受贺次日赐诸王贝勒文武诸臣大宴五年十月万夀节
  颁诏大赦
  上谕内院大臣曰今日乃朕诞辰内外诸王贝勒及文武群臣莫不懽忭但小民及罪人等亦宜加恩令其同霑膏泽尔等可于朕未御殿时先宣读赦书宣毕来奏宣
  读毕复奏
  上乃御崇政殿受王公百官朝贺如仪
  赐群臣宴于礼部七年十月
  万夀节自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王以下章京以上俱朝
  服以国中方避痘停止作乐
  顺治三年正月定外藩蒙古各旗庆贺
  圣节进献牛羊令于每年元旦贡献牛羊时一并奏进八
  年四月定
  万夀圣节朝贺仪凡遇
  万夀节卤簿大驾全设
  上先诣
  太庙行礼次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陞太和殿鸣钟鼓作乐诸王文武百官行庆贺礼直省文官知州以上武官守备以上各差官进庆祝表十四年正月
  万夀节停止朝贺
  康熙元年三月
  万夀节
  上率诸王大臣诣
  圣祖母皇太后
  圣母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受诸王百官朝贺四十二年三月
  万夀节停止筵宴朝贺先是正月诸王大臣奏今年三月
  十八日
  皇上五旬大庆逢
  圣驾巡阅南河臣等请于
  驾发之前预行庆贺礼恭进鞍马缎匹等物
  上谕曰朕之诞辰尔等如此进献在外督抚亦必效之朕必不受朕素嗜文学尔等诸臣有以诗文献者朕当留览焉既而大学士等及部院诸臣恭进庆祝
  万夀无疆屏
  上复郤之于是大学士及部院诸臣复以庆祝
  万夀屏文缮写册页进呈奏曰臣等恭制此屏皆敷陈我皇上功徳实事乞
  赐留览得
  旨屏内所书之词俱已载在册页朕留册页即与留屏无异此屏朕必不受也届期
  上诣
  皇太后宫行礼停止朝贺仍
  颁诏天下五十年
  万夀节
  御殿受朝贺奉
  谕朕于夀日停止朝贺已二十馀年兹诸王群臣以今岁当五十年升平之会特请御殿行礼以惬中外官员士子及兵民人等仰望之心朕勉顺舆情应如所请届期
  上率诸王大臣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受庆贺如仪停止筵宴五十二年三月以
  六旬万夀受朝贺
  颁诏天下是年直省官员绅士耆庶先期赴
  阙分建彩棚自西直门至
  畅春园相属二十里礼部奏言每岁恭遇
  万夀圣节王以下文武各官朝服七日在
  畅春园蟒袍补服今岁恭遇
  万夀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应自三月初一日起至月终咸朝服蟒袍补服嗣后每遇十年照此例行得
  旨著自初一日至二十日届期
  上奉
  皇太后御辇陈大驾卤簿由
  畅春园回宫直隶各省官员士庶夹道跪迎耆老等进献万年夀觞
  上停辇慰劳遍赐老人等夀桃及食品诸王文武大臣等
  并于诵经处跪迎
  上霁容俯视皆赐以食品遣官祇告
  
  地
  太庙
  社稷
  颁诏天下是日
  上率诸王大臣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
  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及致仕给还官员行庆贺礼八旗
  兵丁直隶各省耆老士庶齐集
  午门外叩祝行礼
  上回宫内大臣侍卫内阁翰林院礼部都察院詹事府等
  衙门侍直官员诣
  乾清门行礼是日
  上奉
  皇太后幸畅春园王以下满汉文武官员直隶各省耆老士庶仍于各诵经处跪送是月宴汉大臣官员士庶年九十以上者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者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于
  畅春园正门内
  皇子等出视食品宗室子执爵授饮
  上陞座命扶掖八十岁以上老人至
  御前
  亲视饮酒越二日宴八旗大臣官员兵丁闲散等年九十以上者七人八十以上者一百九十二人七十以上者一千三百九十四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十二人于
  畅春园正门前如前仪翼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老妇齐集
  畅春园
  皇太后宫前随召九十以上者入宫门内八十以上者至丹墀下七十以上者集宫门外大臣妻年老者亦皆召至宫门内赐坐
  皇太后同
  上亲视颁赐茶果酒食等物其馀皆
  皇子率宗室子以次颁给并赐衣饰彩缎数珠银两有差准诸臣奏编纂
  万夀盛典六十年正月以
  御极六十年大庆
  命皇子等恭代告祭
  永陵
  昭陵
  福陵二月
  亲谒
  暂安奉殿
  孝陵
  孝东陵告祭遣官告祭
  
  地
  太庙
  社稷三月
  万夀节诸王大臣百官合词请上
  尊号
  上谦让不许并
  命停止庆贺及诏赦恩赉等仪直省老人王年丰等诣阙叩祝并进土产诸物皆郤之仍赏赉有差
  赐宴王公以下文武各官年六十以上者于
  乾清宫合千馀人分
  颁赏赉
  命名曰千叟宴
  雍正元年十月
  万夀节停止朝贺筵宴令中外臣工毋得建立道场五年
  十月
  万夀节停止朝贺筵宴并
  谕内外诸臣毋得建立经坛进献珍玩各省督抚请进京
  庆祝
  万夀不许
  乾隆元年八月
  万夀节
  上诣
  雍和宫行礼毕还
  宫诣
  皇太后宫行礼停止庆贺五年八月
  万夀节
  御殿受朝贺先是臣工以
  皇上三十万夀请行庆贺大礼奉
  谕仍照常年之例行若有在常例之外者俱著停止六
  年八月
  万夀节恭遇
  上巡幸热河
  上诣
  皇太后行宫行礼毕
  御行殿扈从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大臣官员暨外藩蒙古王以下各官行庆贺礼先是七月礼部奏言八月十三日
  万夀圣节恭遇
  圣驾巡幸扈从王大臣官员应于
  行宫前行庆贺礼其班位王公大臣在网城内三品以下官在网城外在京王公大臣官员于
  午门前行庆贺礼其筵宴应请停止从之嗣是每岁
  巡幸热河恭遇
  圣节庆贺之礼俱照此行惟每阅十年恭逢
  大庆始于京师行
  御殿受贺礼十五年八月
  万夀节
  御殿受朝贺奉
  旨著传谕各省文武大臣不得具折奏请来京二十五
  年八月
  万夀节
  御殿受朝贺三十五年八月
  万夀节
  御殿受朝贺四十五年八月
  万夀节
  御山庄行殿受朝贺五十年正月
  上御极五十年大庆
  颁诏天下举行千叟宴
  赐王公宗室内外文武大臣官员绅士兵农等年六十
  以上者宴于
  乾清宫合三千人列席于阶上阶下一品及九十以上者
  亲赐卮酒其馀
  命皇子及宗室子授爵人各
  
  御制千叟宴诗及杖并以次赏赉有差凡
  万夀节庆贺与元旦朝贺仪同
  右
  万夀圣节朝贺
  皇太后三大节朝贺
  等谨按郑氏通志不载皇太后朝贺仪盖由列代以来仪文未备无从纪述故也恭惟我
  
  列圣以孝治天下
  御极之始尊奉
  慈宁每遇
  皇太后三大节
  亲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
  皇上尊飬
  圣母皇太后孝思诚笃典礼加隆允宜敬辑盛典详著于
  篇以昭
  圣代承
  欢迓福之懋典为亘古所未有焉
  顺治三年正月
  世祖章皇帝诣
  皇太后宫行礼毕受诸王大臣朝贺自后元旦冬至朝贺
  皆先诣
  皇太后宫行礼岁以为常八年定
  皇太后三大节礼仪届日
  皇太后仪仗全设
  皇帝
  皇后诣
  皇太后宫
  皇太后陞内殿
  皇帝
  皇后先行礼毕还宫公主和硕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
  命妇以上俱诣
  皇太后宫行礼十年二月
  皇太后万夀节以祭
  社稷坛斋期移于前一日行庆贺礼
  康熙八年定元日冬至次日
  太皇太后
  皇太后庆贺礼仪详见
  大清会典十八年二月
  太皇太后圣夀节奉
  懿旨以春分斋戒更于后二日补行庆贺礼三十九年十
  
  皇太后六十圣夀
  圣祖仁皇帝率群臣行庆贺礼四十九年十月
  皇太后七十圣夀
  圣祖仁皇帝率群臣行庆贺礼如三十九年之仪六十一年十二月王大臣等奏请雍正元年元旦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奉
  懿旨停止行礼
  乾隆二年正月停止王大臣等诣
  皇太后宫行礼前期奉
  上谕朕前降旨明年元旦停止御殿受朝
  皇太后前照常行礼今奏知
  皇太后蒙降
  懿旨明年元旦尚在
  世宗宪皇帝服制二十七月之内
  皇帝既不受朝其王公大臣赴慈寕宫行礼亦著停止
  五年十一月定
  皇太后万夀圣节大小臣工咸服蟒袍七日不理刑名著
  为令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五十万夀
  上率诸王大臣行庆贺礼七年十一月以
  皇太后圣诞适届冬至日于三日之前预行庆贺礼十六
  年十一月
  皇太后六十万夀加上
  徽号
  上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二十六年十一月
  皇太后七十万夀加上
  徽号
  上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是年以
  皇太后圣诞日适逢
  南郊斋期改于前三日预行庆贺礼三十六年十一月皇太后八十万夀加上
  徽号
  上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三十七年十一月
  万夀节奉
  谕奉
  皇太后懿旨向来每遇庆典令节皇帝诣慈宁宫朝贺至永康左门外即降舆步入今皇帝春秋已逾六旬虽体气强健精力如常而礼数过劳之处亦宜随时撙节嗣后元旦行礼在慈宁门东阶下降舆万夀行礼在慈宁门西阶下降舆并就门旁著内监设便座以资小憩以示惓惓爱䕶之意钦此朕钦承
  慈命敢不祇遵著传谕各该衙门载入仪注敬谨遵照
  等谨按我
  皇上尊奉
  慈闱崇仪告备孝治特隆胥九州万国以祝
  釐合
  五世一堂而笃庆凡诸推
  恩锡类掖
  辇颐和侍
  萱殿之
  起居备
  璇宫之
  孝养往牒未有伦比盛典独冠古今向遇朝贺行礼皇上祇谒
  慈宁于
  永康左门降舆步入必诚必敬积久益䖍伏读壬辰年上谕及
  御制诗
  皇太后圣夀节
  慈宁宫行礼即事成什注云今恭奉
  懿旨以朕年逾六旬虽精力强健亦宜随时撙节命嗣后元旦于
  慈宁门东阶下降舆
  万夀节于西阶下降舆并就门旁预设便座以资小憩懿训为昭
  孝思维则礼节详明昭示万世洵为亘古以来未经表
  见之
  备福隆礼矣
  常朝
  崇徳元年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
  御殿听政及各官谢
  恩仪凡王以下各官遇陞赏等事于每月常朝日行谢恩礼
  顺治八年礼部议定谢
  恩仪注王以下各官以上陞级授官谢
  恩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出师凯旋受赏谢
  恩王以下文武各官以上及喀尔喀贡使朝见俱设卤簿
  奏乐鸣钟鼓
  上御太和殿鸣赞官唱赞行礼王以下官员以上钦命婚娶者或于
  中和殿或于
  位育宫俱朝服行礼不唱赞其常时赏赉谢
  恩便服行礼亦不唱赞从之九年定常朝仪注每月于初
  五十五二十五日
  上御太和殿文武各官朝服行礼如是日不
  御殿赴任及朝见官员均在
  午门外行礼文武各官均于是日齐集坐班外藩王公台吉来朝及喀尔喀厄鲁特入贡使臣亦于常朝日行礼又定八旗武官除大朝常朝外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具公服于
  午门外分翼坐班如遇
  巡幸除朝期外每日于
  午门外坐班用常服十二年定朝期王以下公以上在
  午门内朝房齐集十八年定王公百官行礼位次常朝日如遇
  御殿文武陞赏各官及京官外陞外官来京应行礼者不
  论品级皆于
  殿前行礼
  康熙九年令都察院纠察诸王大臣失仪者二十年设常朝纠仪御史及司员凡常朝及八旗上朝坐班之日班首班末皆以满汉御史各一人监察吏部礼部亦派满汉司员监察如有失仪指名题参
  雍正二年遣侍卫四人监察朝班又定凡
  御殿日未明以前鸿胪寺官左右各二人引左右翼官从两掖门入各就本班坐鼓严咸起立听唱赞由仗
  南引进依次排班行礼
  乾隆元年三月奉
  谕每月逢正朝期鸿胪寺照例奏请御殿此二十七月之内如遇国家重大典礼万不可已者间一御殿外此概不举行从前谕旨甚为明晰似此朝会常仪理应停止俟二十七月之后再行奏请二年申严常朝坐班仪三年定每月八旗官员坐班日礼部兵部各派司员二人稽察又定文武月选官谢
  恩仪凡文武官选授之后吏兵二部开列名单知会鸿胪寺俟领凭领札十日之内鸿胪寺传集演礼四品以上于
  午门外五品以下于
  天安门外谢
  恩逾期不到者四品以上指名题参四品以下送吏兵二部察议彚奏十六年礼部奏上朝官员宜朝服亲投职名由东西掖门分入以便稽察常朝坐班各部院大臣宜董率庶僚按期到班毋许旷阙从之十七年礼部奏常朝坐班向无定时今定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届期各官依次列坐后至者指参从之
  御门听政
  顺治二年定每日奏事吏戸礼兵工五部轮流首奏刑部常列三班并令翰林科道同奏事官齐进侍班记注
  康熙六年七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行庆贺礼是日
  御乾清门听政嗣后日以为常十八年九月
  谕大学士等朕每日听政一切折出票签应商酌者皆国家切要政务得失所系今后起居注官除照常记注外遇有折本启奏俱令侍班记注二十一年九月定
  御门晷刻春夏以辰初刻秋冬以辰正初刻为期二十三
  年五月
  谕九卿詹事科道等御史卫执蒲奏请御门听政或以五日或以二三日为期其意盖欲君臣之间政事馀暇稍得休息也朕自躬亲庶政宵旰弗遑念致治之道务在精勤励始图终勿宜有间二十馀年以来于凡用人行政事无钜细罔不殚心筹画早夜孜孜有如一日
  
  庙禋享必躬执事间有不亲诣之时皆甚非得已至于内殿斋居几微悉谨左右𥊍御咸所稔知在朕未明求衣辨色视朝日与大小臣工率作省成用熙庶绩近念尔诸臣奏事劳苦少展御门晷刻俾得从容入奏非图便安迩年海宇敉宁政事渐简顷复谕部院事务应得归并者酌量合奏期于简要清省从此民生日康刑清政肃部院章奏当不期省而自省若必预定三日五日以为奏事常期非朕始终励精之意也二十四年五月定
  大朝之期奏章交送内阁停止启奏
  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御门听政二年定吏部奏事在各部院衙门之后三年令每听政日于翰林院编修检讨内按俸以四人侍班班在科道之上七年十二月
  谕内阁十五日御门办事奏事大臣及引见官员等俱著用补服嗣后朕临御前殿照常用朝服至御门理事只用补服遇应服蟒袍之日亦著补服蟒袍永著为例
  乾隆元年十一月
  上御门听政先是雍正十三年十二月
  谕曰据礼部奏请初十日御门办事今百日甫过朕即御正门理事心实不安朕受
  皇考付托之重所有国家政务在便殿随时办事不敢略有旷废其御门之典俟明春再行请旨至是年二月复奉
  谕曰礼部奏请二月十三日御门听政朕思百日之后虽阅两月
  皇考梓宫尚在
  雍和宫朕即御门听政心实不忍可俟
  梓宫奉移
  山陵后再行请旨十月奉移
  世宗宪皇帝梓宫礼成至是月
  上始御门听政如仪二年六月
  上御门听政以遇雨赏诸臣纱有差十一月令御门日设毡垫于大学士等跪所
  谕曰向来御门听政大学士等俱不设毡垫惟圆明园奉
  皇考特旨铺设而乾清门尚仍其旧原定制之意盖以君尊臣卑预防専擅之渐然亦不系乎此况古有三公坐论之礼大学士等皆年老大臣当此严寒就地长跪朕心特切轸念嗣后著铺毡垫以示优礼至意是月复
  谕曰朕御门听政之时翰林院修撰编检与科道一同侍班翰林班次在科道之上科道悬帯数珠而翰林未有定制朕思侍从之臣理应画一嗣后修撰编检亦著一体悬帯数珠以肃朝仪凡
  御门听政之典常日部院章奏未奉
  圣旨者折本下内阁积若干件得
  
  御门听政内阁宣布在京部院寺各部院寺官检所应进奏事于函饬陪奏官属吏部转饬侍班官具吉服依期毕会其仪并见
  大清通礼恭遇
  圣驾驻跸圆明园
  御勤政殿听政奏事及启奏折本皆如
  御乾清门听政之仪
  经筵
  顺治九年定每岁春秋仲月各举
  经筵一次大学士知
  经筵事以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学士等官侍班以翰林院官二人进讲十四年议准每岁春秋行
  经筵礼豫期礼部行知钦天监诹吉内阁酌定讲官人数
  均具疏奏
  闻经书讲章令讲官撰拟内阁改定恭呈
  御览
  康熙二十四年定制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学士詹事充
  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岁以满汉官各二人分讲经书至
  
  皇帝御文华殿满汉讲官各一人进讲四子书义毕皇帝阐发书义宣示臣工讲官暨侍班官跪聆毕兴满汉
  讲官各一人进讲经义毕
  皇帝阐发经义各官跪聆亦如之各官至丹墀行礼毕讲
  官入
  殿内
  赐坐
  赐茶礼成
  皇帝还宫是日
  赐燕于
  太和门东廊二月
  文华殿告成行
  经筵礼前一日祇告
  皇师
  帝师
  王师
  先圣
  先师于
  传心殿至日
  上御文华殿进讲如仪自后恭遇
  经筵行礼并同
  雍正三年
  谕自古修己治人之道载在经书帝王御宇膺图咸资典学我
  圣祖仁皇帝天亶聪明而好古敏求六十馀年孜孜不倦朕幼承
  庭训时习简编自即位以来更欲以研经味道之功为敷政宁人之本今八月二十三日为释服之期尔等可择日举行经筵典礼
  乾隆五年奏准衍圣公入
  觐来京恭遇
  经筵即令入班听讲七年二月
  谕今日举行经筵典礼礼部据向例以天雨奏请改期朕思经筵大典业经祭
  告自应举行但执事诸臣例应在丹墀内行礼未免衣冠沾湿著衣雨服列班驾到即入殿进讲讲毕即奏礼成其阶下行礼殿内赐茶诸仪停止嗣后遇雨皆照此例
  临雍
  顺治九年
  皇帝视学先期礼部具题差行人
  召衍圣公五经博士各氏后裔乘传赴京观礼是年二
  月上丁日
  世祖章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毕诣彝伦堂
  御讲幄国子监祭酒讲四子书司业讲经宣
  制以勉太学诸生翼日衍圣公及祭酒等上表行礼赐衍圣公内院翰林官祭酒司业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及礼部太常光禄鸿胪寺各执事官宴于礼部越二日于
  午门前
  赐衍圣公貂冠朝服满汉祭酒司业锦縁领袖纻丝袍监丞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笔帖式纻丝袍助教肄业生白金各有差各氏后裔并送监读书广国子监乡试中额十有五名又颁
  敕谕一道勉励诸生祭酒奉置采亭率属前导至太学开读祭酒率众行礼毕刊刻悬设彝伦堂越三日衍圣公等于
  午门外谢
  恩十七年重修
  文庙落成
  视学礼仪与九年同
  康熙八年二月上丁
  圣祖仁皇帝幸太学行释奠礼讲学于彝伦堂颁敕谕一道
  赐衍圣公国子监祭酒以下与顺治九年
  雍正二年正月
  谕帝王视学大典所以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朕览史册所载多称幸学近日奏章仪注相沿未改此臣下尊君之词朕心有所未安今释奠伊迩朕将亲诣行礼以后奏章仪注称幸非宜应改为诣学二月上丁
  世宗宪皇帝诣学典礼与康熙八年同其在京进士举人
  与观礼者与贡监生同
  赐白金
  乾隆二年
  谕国学
  文庙特命易盖黄瓦是年奏准闵氏冉氏言氏卜氏颛孙氏端木氏世袭五经博士均照五氏之例行取陪祀并取闵冉等氏各二人赴京观礼三年仲春
  上视学典礼与雍正二年同重颁
  敕谕一道训励诸生四配十二哲后裔暨元圣周公裔东野氏来京观礼者均送监读书是年
  召见衍圣公暨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等十有八人奉谕尔等皆圣贤后裔因朕视学来京特行召见尔等既为圣贤之后即当心圣贤之心凡学圣贤者非徒读其书而已必当躬行实践事事求其无愧方为不负所学况身为圣贤子孙尤与凡人不同不能实加体验徒骛读书之名实与祖徳家风不能无忝尔等务
  须勤思勉励克绍先传以副朕谆切期望之意四十八年
  上亲诣释奠礼成
  特命创建辟雍于彝伦堂之南先是有以复建
  辟雍请者部议以太学乏水而止至是禀承
  圣谕汲井引泉甃为圜水
  正殿穹隆桥门四逹前列牌楼镌
  御书学海节观圜桥教泽匾额旁列
  御碑亭二恭镌
  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
  御制三老五更说
  御制上丁
  释奠后临新建辟雍讲学得近体四首及
  御论二篇前为钟鼓楼规制悉由
  睿定四十九年冬告成五十年二月
  上亲诣释奠礼成
  御新建辟雍讲学新定以大学士二人讲书祭酒二人
  讲经
  上亲宣玉音讲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易经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公大臣衍圣公以下内外官员进士举人肄业生等圜桥听讲者三千馀人皆行礼如仪是日瑞雪飞霙
  上命随从官员各予纪录一次并加
  赐执事官员縀一匹听讲诸生䌷一匹其馀
  赐燕赏赉加额悉如前仪





  皇朝通志卷四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三
  礼略
  嘉礼
  等谨按郑樵通志载天子纳后妃天子册立妃嫔夫人之仪兹谨据
  本朝会典通礼所述
  皇帝大婚
  册立
  皇后暨
  册封
  妃
  嫔之典著于篇中其仪节之详备见于通礼者不复具载而
  皇子亲王以下婚仪公主以下下嫁之仪以次附见焉
  皇帝大婚
  册立
  皇后礼
  崇徳元年四月
  册立中宫嫡妃为
  皇后是日设黄幄于
  清宁宫前设黄案于幄内王公百官朝服序立崇政殿前
  太宗文皇帝御殿
  阅册宝
  命正副使持节至
  清宁宫宣读
  册文行
  册立礼礼成正副使持节复
  
  皇后率公主王妃命妇于
  太宗文皇帝殿前行六肃三跪三拜礼诸
  妃率公主王妃命妇诣
  中宫行六肃三跪三拜礼
  上御殿诸王大臣进满洲蒙古汉字三种表文次第宣读
  行庆贺礼
  顺治八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大婚册立
  皇后前期题定纳采大徴礼数
  大婚前一日遣官祭告
  天
  
  太庙届日质明
  上朝服出御太和殿视
  册宝授册封使臣礼部官前导由
  协和门出诣
  皇后邸是日先遣亲王二人奏请
  皇太后至位育宫
  上出宫步迎至
  太和门内
  皇太后由太和殿入宫册封使臣既至
  皇后邸内院官读
  册宝文毕献
  皇后
  皇后跪受望
  阙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
  皇后升辇至
  太和殿阶下
  皇后降辇由中道入宫礼部堂官奏请
  上御中和殿率诸王入宫于
  皇太后前行三跪九叩礼毕
  上复御中和殿
  皇后率诸王妃朝见
  皇太后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毕礼成
  皇后还宫诸王妃入侍
  皇太后燕
  上出御太和殿赐诸王及察哈尔额驸阿布鼐亲王土谢图亲王卓礼克图亲王等并贝勒文武群臣宴毕
  上回宫
  皇太后乘辇还
  慈宁宫
  上恭送如初次日
  上御太和殿诸王贝勒文武群臣上表行庆贺礼颁诏天下十一年六月
  册立
  皇后行大婚礼前期
  谕礼部诹吉日拟定仪注及
  大婚之日
  御太和殿阅
  册宝宣
  制命正副使持节诣
  皇后邸行
  册立礼有司具仪驾卤簿奉迎
  皇后升辇入宫大婚礼成次日
  上御太和殿文武群臣上表行庆贺礼赐宴
  颁诏天下
  康熙四年九月
  圣祖仁皇帝大婚册立
  皇后前期一日行大徴礼届期
  上御太和殿阅
  册宝毕授册封使臣捧至
  皇后第宣读
  皇后谢恩行礼毕銮仪卫陈仪仗车辂鼓乐前导皇后由大清中门行
  御道至
  太和殿阶下降与内监奉
  册宝前导恭侍命妇十人祇迎入中宫
  上具礼服诣
  太皇太后宫
  皇太后宫行礼还宫行合⿱氶巴 -- 卺礼毕
  上陞太和殿赐
  皇后亲属及诸王百官筵宴
  皇后诣
  太皇太后宫筵宴诸王以下免行礼公主王妃以下免会
  次日
  皇后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朝见礼次日
  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各官上表行庆贺礼
  颁诏天下十六年八月
  册立
  皇后前期遣官祇告
  天
  
  太庙后殿
  圣祖仁皇帝亲诣
  奉先殿告祭届日设
  节案于
  太和殿正中设
  册宝案于左右同日   册封  贵妃  安嫔敬嫔  端嫔  荣嫔  惠嫔宜嫔  僖嫔设  贵妃册宝案  嫔册案于左右次稍后以后遇同日   册封
  妃  嫔仪节并同
  上御太和殿阅
  册宝王公百官咸朝服按翼序立乃宣
  制命正副使持节行
  册立礼正副使至
  景运门内监接奉
  节
  册宝入宫
  皇后受
  册宝行礼如仪  贵妃  嫔各行受   册礼内监接奉
  节授正副使正副使还至后左门复
  
  上率王公大臣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次日
  皇后礼服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
  皇帝前行礼各如仪公主福晋命妇免随行礼越三日上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庆贺礼如仪免公主福晋
  命妇诣
  中宫行礼
  颁诏天下二十八年七月
  册立皇贵妃为
  皇后先期遣官告祭
  太庙至日行
  册立礼
  颁诏天下
  雍正元年十二月
  册立嫡妃为
  皇后前期遣官告祭
  天
  
  太庙
  社稷至期行
  册立礼俱如仪惟庆贺典礼得
  旨俟三年后补行次日
  颁诏天下三年十月
  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进表补行庆贺册立
  皇后礼礼毕
  御乾清宫
  皇后率
  妃
  嫔行六肃三跪三叩礼次日
  妃
  嫔率公主王妃命妇诣
  皇后宫行庆贺礼均如仪
  乾隆二年十二月
  册立嫡妃为
  皇后先是雍正十三年十二月
  谕礼部朕祗遵
  皇太后懿旨立嫡妃富察氏为皇后应行典礼尔礼部详察具奏乾隆元年二月礼部拟定典礼具奏得
  旨册立皇后典礼著于二十七月后举行至是始行册立礼前期遣官告祭
  
  地
  太庙
  社稷至日
  御太和殿宣
  制遣使
  皇后受
  册宝均如仪次日
  上率王公大臣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毕
  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称贺如仪
  皇后率
  贵妃
  
  嫔诣
  皇太后宫行庆贺礼毕内监请
  皇上御内殿
  皇后率
  贵妃
  
  嫔行礼毕还宫
  贵妃率
  妃
  嫔及公主王妃命妇诣
  皇后宫行礼是日
  颁诏天下十五年八月
  册立摄六宫事皇贵妃为
  皇后先是十三年
  册命
  皇贵妃摄六宫事至是年行
  册立礼前一日遣官告祭
  
  地
  太庙
  社稷至日
  御殿遣使受
  册宝庆贺行礼诸仪均与乾隆二年同凡
  大婚之礼
  制下礼部遍布诸司供备诹纳采大徴奉迎吉日以闻会工部制金
  册金
  宝翰林院撰
  制册文进呈
  钦定送内阁恭镌如仪
  命尚书一人充纳采使内务府总管一人充副使凡册立之礼
  制下礼部尚书一人赴内阁承
  制乃诹吉以
  闻遍布有司供备恭制
  册
  宝如仪以大学士充
  册立使尚书充副使凡
  册封
  皇贵妃
  命下礼部诹吉以
  闻工部制
  册礼部制
  宝均以金送内阁镌字如仪正使以大学士尚书充副使以侍郎内阁学士充先一日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至日内銮仪卫设
  皇贵妃仪仗于本宫门外使至宣
  册宝受
  册宝及朝见行礼并如仪
  册封
  贵妃仪
  命下所司供备制
  册宝均以金遣官祗告内銮仪卫设
  贵妃仪仗于本宫门外宣
  册宝受
  册宝及朝见并如
  册封
  皇贵妃之仪
  册封
  妃仪
  命下所司制
  册印均以金遣官祗告内銮仪卫设
  妃采仗于本宫门外宣
  册印受
  册印及朝见仪俱与
  贵妃同
  册封
  嫔仪
  命下所司制
  册以金奏请
  命使不遣官祗告至日内銮仪卫设
  嫔采仗于本宫门外宣
  册受
  册仪均与
  妃同
  皇子亲王以下婚仪
  凡
  皇子指婚内务府豫札钦天监诹吉日并列大臣命妇中偕老者奏襄婚事既得
  旨以告于福晋家届期赞事大臣偕福晋父蟒袍补服
  
  乾清门东阶下福晋父北面跪赞事大臣西面称有
  旨今以某氏女作配与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承旨讫行三跪九叩礼退廼诹吉纳币奉迎合⿱氶巴 -- 卺品物礼
  节如仪婚礼既成翼日
  皇子及福晋夙兴朝服内务府管领妻二人导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朝见礼
  皇子三跪九叩福晋六肃三跪三叩其有
  妃嫔所出者次诣所出
  妃嫔前行礼
  皇子二跪六叩福晋四肃二跪二叩各如仪凡亲王将及冠访朝臣女或外藩王女年齿相当者奏
  闻请
  旨
  命下以次行礼定婚纳币成婚如仪如奉
  旨赐婚者是日王朝服诣
  太和殿前谢
  恩如仪既成婚之明日王及福晋夙兴朝服诣
  大内谢
  恩行礼如
  皇子婚仪凡世子郡王纳币礼降于亲王一等若聘外藩亲王女鞍马甲胄缯帛白金器如亲王聘外藩郡王女之数婚礼既成馈赠外藩亲王郡王及福晋送女来者并女之兄弟及随从男妇衣物均如亲王例凡长子贝勒婚仪纳币礼数降于郡王一等凡贝子宗室公宗室将军闲散宗室婚仪各以次降一等其仪物并见
  大清通礼
  公主以下下嫁仪
  凡公主下嫁之礼内务府豫札钦天监诹指婚吉日并列大臣命妇中偕老者奏襄婚事既得
  旨礼部以告于额驸家届期赞事大臣偕额驸蟒袍补
  服诣
  乾清门东阶下额驸北面跪赞事大臣西面称有
  旨今以某公主择配某人额驸祗受
  命行三跪九叩礼退初定筵宴
  皇帝御保和殿
  赐额驸父等宴如
  太和殿宴礼宴毕内务府鸿胪寺官引额驸父等至乾清门西阶下行三跪九叩礼退是日
  皇后率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诣
  慈宁宫
  皇太后陞宝座筵宴额驸母及诸妇行礼各如仪内监引
  额驸母及诸妇诣
  皇后宫行六肃三跪三叩礼退于归合⿱氶巴 -- 卺礼成翼日行
  朝谢礼公主额驸夙兴朝服公主诣
  皇太后
  皇帝
  皇后前行礼其有
  妃嫔所出者并诣所出
  妃嫔前行礼额驸诣
  慈宁门外东阶下
  乾清门外
  内右门外行礼各如仪凡郡主将及笄访外藩𫎇古王子年齿相当者奏
  闻请
  旨
  命下以次行礼若奉
  旨赐婚者额驸先诣
  乾清门谢
  恩如公主指婚之仪成婚之明日额驸偕郡主夙兴朝
  服诣
  大内谢
  恩行礼如亲王纳福晋仪凡县主出嫁纳币视郡主降一等筵宴仪凖郡王郡君出嫁筵宴仪凖贝勒县君筵宴仪凖贝子乡君筵宴仪凖宗室公其纳币礼数各以次降一等其仪并见
  大清通礼
  颁朔
  等谨按郑志读时令一条备载汉唐时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读五时令之仪兹考帝王授时协令典莫大于颁朔我
  朝一道同风正朔之奉远讫四海
  颁朔仪节备著于会典通礼谨甄录大节著于篇中
  顺治二年时宪书成钦天监进呈
  御览
  世祖章皇帝御武英殿文武各官咸朝服齐集
  午门外颁朔行礼是年题定每年十月初一日钦天监官奉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时宪书至
  太和门丹墀左行三跪九叩礼授内府官奉时宪书入恭进
  皇帝
  皇太后
  皇后是日黎明贝子公暨文武各官咸朝服集午门外钦天监官先陈设颁给王公百官时宪书于红案上鸿胪寺官宣
  制曰钦天监进某年时宪书其赐王公百官颁行天下宣毕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亲王郡王各令所属依次跪领贝子公亲跪领文武官各以其长一人跪领回署颁给所属官各退十八年定朝鲜国每年十月朔遣使赍咨赴部恭领时宪书豫札钦天监封送仪制司本司郎中朝服于司署颁发来使跪领赍回本国康熙三十二年
  颁时宪书于内扎萨克科尔沁等二十四部落均以各来
  使请
  安之便按名给发五十三年
  颁时宪书于外扎萨克喀尔喀等十有五部落与科尔沁等部落同雍正三年定颁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每年领俸币时一同给发七年定各省布政使司每岁四月由钦天监颁发考定时宪书式敬谨刊刷钤盖库贮钦天监时宪书印信凡见任文武大小官及在籍有职官举人贡生等各给一本以彰敬授人时之意至各省民户繁多势
  难遍给应将所刻书板发贮公所听匠役或书坊备纸刷印赴布政使司钤盖钦天监时宪书印发卖俾深山僻壤咸知时序月令乾隆二年覆准散给青海扎萨克王台吉等时宪书于每年五六月间同俸币给发似觉稍迟应先期于每年十月将次年时宪书由兵部交驿站发往青海散给十九年定孟冬
  颁朔于
  午门亲王郡王贝勒亦令亲领行礼是年
  颁时宪书于杜尔伯特部落与喀尔喀部落同二十八
  
  颁时宪书于哈密辟展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乌什阿克苏哈喇沙尔土鲁畨伊犂库车沙雅尔等十三部落俱由理藩院给发
  册封亲王世子郡王
  等谨按郑志有册封诸王侯一条我
  朝监古定制无册封藩国之典兹谨循会典通礼所载
  册封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仪节著于篇中而
  册封公主及福晋夫人等仪附见焉
  
  册封亲王及亲王世子
  命下礼工二部制
  册宝皆以金若嗣封王则注名于
  册宝世相传授豫期礼部诹吉奏请
  命内大臣散秩大臣一人为正使内阁学士翰林院学士礼部侍郎一人副之诣王邸第正使持
  节前行副使奉
  制册礼部官奉宝随行王率所属官朝服跪迎入门行
  三跪九叩礼宣
  制册宣宝王退立拜位行三跪九叩礼毕正使奉节出王率属出大门外跪送如仪封使回还
  节有司退若
  册封郡王制
  册宝皆银质金饰馀与亲王及世子同凡
  册封郡王长子贝勒贝子
  命下工部制
  制册以纸前期礼部奏请
  命内阁侍读学士侍读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一人为正使礼部郎中员外郎一人副之迎
  节册受
  册送
  节均如诸王仪凡
  册封公主
  命下工部制
  册以金礼部诹吉奏请
  命正副使持
  节往封如亲王之仪公主率侍女跪迎于仪门内道右
  
  册送
  节均如仪凡亲王世子郡王福晋长子贝勒贝子夫人
  间五岁礼部彚疏请行
  册封礼
  制册封使各如其夫爵
  节册视彚封人之数福晋等迎
  节册受
  册送
  节各如公主仪凡郡主县主县君间五岁礼部彚请遣
  使
  册封
  制册用纸仪注与福晋夫人同
  三老五更
  臣等谨按郑志载三老五更一条历叙汉明帝安帝暨曹魏后魏后周之制牵率附会伊古以来未有定论恭读我
  皇上御制三老五更说三老记及
  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折衷千古之疑昭然若揭日月
  乾隆五十年
  御新建辟雍讲学礼成钜典辉煌超轶万古恭读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有云若夫三老五更之说予以为括于养老化俗之仪而非天子所必应并行而不遗者盖弗见于诗书乃特出杜氏通典之私耳且予向有三老五更之说已明辟其谬兹不复缀乎辞
  御制上丁
  释奠后临新建辟雍讲学得近体四首有云三五昔经著说详谓他杜撰失荒唐注云三老五更之说不见诗书惟礼记出汉儒非孔子之言左传始有三老冻馁之文注疏者纷纷不一而蔡邕独断遂有父事兄事之说白虎通直以为老更各一人且曰父一而已不宜有三其谬更甚杜佑通典亦宗其说真成杜撰矣向尝著说辟之详见三老五更说今命刻于辟雍碑阴大哉
  圣言旷然若发蒙矣兹编谨存三老五更之目恭载御制文于卷中以昭析古今议礼家之迷误焉
  御制三老五更说
  三老五更之说不见于诗书其见于礼记者盖出于汉儒非孔子之言惟左传三老冻馁之文为最古然传谓公聚朽蠧而三老反不见养遇非与五更相提并论也注三老五更者多矣或谓上中下夀或谓工商农而不及五更或谓明天地人与五行之事或谓取象三辰五星或谓知三徳五事者各以臆度不堪偻指矣至蔡邕独㫁乃有父事兄事之说而白虎通之谬直以为老更各一人且曰父一而已不宜有三吁可怪哉天子养老即所以教孝于天下何至以父事之且即其说父一而已则天子已自有父今复事一人是非二父乎腐儒执虚文而谬大义真不直一噱耳邕复觧更为叟谓豕亥之讹夫叟与老同既有老又何藉叟为哉予以谓三者天地人之数养老自以三举其数耳若夫五更则更事之说为近而五伦五常莫不具于此人数不必其备行之以敬诚恺悌则中和位育将在是矣后儒一切穿凿之论何足数哉
  御制三老记
  予既为三老五更之说以辟诸家之谬然以三老之称数典于左氏其何以称三老则求其觧而终不得其辞兹以三馀之暇书辟雍诗册有三老之语临池下恍然悟曰三老之言实出孟子所谓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而无子此非三老而何孟子虽出左氏后而此语自由古以传故即继之曰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知文王时即有三老之称左氏提其纲孟子晰其目耳且晏子对叔向叹齐之将为陈氏所云公弃其民三老冻馁乃指一国鳏寡独穷之民之无恤者设以上夀中夀下夀论之岂八十以下之老即可以弗恤乎其馀附会之论愈说愈远然总于辟雍养老兴贤有何涉乎自是而三老之称遍于乡闾所谓三老董公壶关三老之类不一而足盖耆艾而长于乡者即可称三老而非定三人也夫予三老五更之说成于戊戌逮今又六年求其说而不得而笔下偶得之是不可以不记且此六年中何尝不读孟子而未有会兹偶会之益见理不可不日穷书不可不日读宁渠呈已之是显人之非以为博闻广识而已哉
  御制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
  戊戌年为三老五更说亦既辟其踳駮而勒之新建辟雍之碑矣今秋驻避暑山庄检续书之四库全书内文颕集中有三老五更议之篇而挂漏其名因命检文津阁之书乃知为张廷玉所撰憬然忆之事在乾隆戊午为廿七月既阅诸礼毕举之时于视学之前曾向军机大臣等谈及三老五更而咨其可行与否彼时鄂尔泰依违其间张廷玉则断以为不可于是奏此议而遂寝其说盖鄂尔泰固好虚誉而近于骄者张廷玉则善自谨而近于懦者且二人彼时皆可望登此席者也以今观之则廷玉之议为当设尔时勉强行之必有如廷玉所谓资后人之议者矣若朕戊戌年之所为三老五更说戊戌去戊午历四十年其事早已忘之盖戊午朕方廿八岁而戊戌则六十有八此亦足验四十年间学问识见之效而年少时犹未免有好名泥古之意至今则洒然矣兹观廷玉之议与朕之说不约而同树之前旌焉因命并勒辟雍碑以识已学之浅深及弗掩人之善也夫廷玉既有此卓识何未见及朕之必不动于浮言遵
  皇考遗旨令彼配享
  太庙而临休致归里时乃有求入
  庙之请此所谓老衰而戒之在得乎朕又以廷玉之戒为
  戒且为廷玉惜之
  乡饮酒礼
  顺治元年定京府及直省府州县每岁于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设宾介主人众宾之席顺天以府尹为主直省府以知府州以知州县以知县为主大宾择乡里年高有徳之人位于西北介以次长位于西南三宾以宾之次者为之位于宾席之西众宾序齿列坐司正以教职为之主扬觯以罚失仪者赞礼读法以生员为之以申明
  朝廷之法敦序长㓜之节二年定顺天府详稽乡饮酒旧制移送礼部题请施行嗣后每岁由顺天府具题将所举宾介等姓名履历呈部存案乡饮酒读律令曰律令凡乡饮酒序长㓜论贤良年高有徳者居上其次序齿列坐有过犯者不得干与违者罪以违制失仪则扬觯者以礼责之
  康熙元年定奉天府州县行乡饮酒礼仪与顺天同四年定锦州府州县行乡饮酒礼仪与奉天同雍正元年
  谕乡饮酒礼乃敬老尊贤之古制近闻年久视为具文应飭令加谨举行是年顺天府举行乡饮酒礼
  特命礼部堂官前往监礼岁以为常
  乾隆二年覆凖乡饮之典必宾介得人始足以示观感而兴教化应通行严饬嗣后所举宾介务择齿徳兼优允协乡评之人如地方官徇情滥举即应题参若所举得人而不法之徒或有借端阻挠者亦应严加究治十八年覆准各省乡饮竟有频年阙略不举致旷
  大典者应令各省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每岁遵照定例于正月十月举行二次其宾介之数据旧仪所载乡饮酒图有大宾介宾一宾二宾三宾众宾
  与大僎一僎二僎三僎之名按仪礼宾若有遵者诸公大夫则既一人举觯乃入注言今文遵为僎又曰此乡之人仕至大夫者来助主人乐宾主人所荣而遵法者也或有无来不来用时事耳又曰不干主人正礼也谓之宾者同从外来耳大国有孤四命谓之公又疏言一人举觯为旅酬始乃入即是作乐前入又戴记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所谓席于宾东助主人乐宾者也其言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仪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皆无一言及僎者所谓不干主人正礼者也嗣后应令顺天府及直省府州县先期访绅士之年高徳劭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皆由州县详报府尹督抚核定举行其本地有仕至显官偶居乡里愿来观礼者依古礼坐于东北顺天府及直省会城一品席南向二三品席西向各府州县三品以上席南向四五品席西向无则阙之不立一僎二僎三僎之名不入举报之内仍将所举宾介造具姓名籍贯清册送部存案以昭慎重










  皇朝通志卷四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四
  礼略
  军礼
  等谨按郑樵通志列军礼于宾礼之后恭查军礼中有天子亲征大阅大狩诸大典不应后于宾礼兹谨遵
  大清通礼次第序于宾礼之前郑志所载有天子诸侯将出征类宜造祃并祭所过山川軷祭田猎讲武命将出征宣露布大射乡射合朔伐鼔祭马祖时傩诸目兹遵会典序军礼之大者曰
  皇帝亲征曰
  亲征凯旋曰
  命将出征曰凯旋郊劳曰献俘受俘曰
  大阅曰
  大狩递著于篇以昭
  圣代神武觐扬之盛烈郑志所载诸目统已该备于篇中矣至合朔伐鼔祭马祖为祠祭司及太仆寺之职掌不必列于军礼而时傩一节亦非礼之重者皆不复述焉
  皇帝亲征
  崇徳元年十月
  太宗文皇帝亲统大军往征朝鲜先期告
  天告
  庙
  颁行军律令乃分兵为左右翼
  圣驾出抚近门设卤簿吹螺奏乐恭谒
  堂子行三跪九叩礼复于
  堂子外建立八纛吹螺奏乐行三跪九叩礼毕遂启行二
  年朝鲜国王服罪请降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以厄鲁特噶尔丹悖天虐众宜及时剪灭遣
  发大兵分道并进
  躬统六师由中道声罪致讨钦天监择日启行前期三日
  分遣官祗告
  天
  
  太庙
  社稷
  太岁
  颁行军律令至日遣官致祭
  道路
  火礟之神
  圣驾出宫进
  堂子街门行三跪九叩礼毕致礼于
  旗纛之神
  圣驾启行至西巴䑓遣使赍
  敕往谕噶尔丹
  躬率前锋军进发噶尔丹知
  圣驾亲征惊遁
  圣驾至克鲁伦河尽获铠甲器械庐帐老弱于涂复率前
  军追至托诺分兵遣平北将军追蹑
  圣驾回銮是年九月噶尔丹收集散亡复图侵掠大将军
  报至
  圣祖仁皇帝亲巡行北边经理机务奉
  谕朕出塞试鹰当减从而往诸色人等不得告请从行钦天监择定行军日期左翼于十七日起程右翼于十八日起程至十九日
  圣祖仁皇帝驾发京师十月至白塔向归化城十一月至和坦和硕渡河是时河冰未冻独于渡处数里结为坚冰车马坦行厄鲁特来降者络绎不绝噶尔丹知部曲溃散遣使纳款复颁
  敕谕遣使赍往招抚乃自栋斯垓统军
  回銮三十六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三举北征仍分两路出师
  圣驾巡晋及秦就近调遣口外王贝勒台吉等先传谕旨止其请安进贡各地方大员止许单身至黄河两岸迎接时哈密已擒逆子俘送军前青海八台吉恳请来朝厄鲁特之部长宰桑等皆纳款求降噶尔丹仰药自杀丹济拉诺颜格隆等携其尸来归朔漠荡平
  圣驾自黄河舟行
  回銮
  亲征凯旋
  崇徳二年三月
  太宗文皇帝率从征王贝勒大臣等班师朝鲜国王率群
  臣出王城十里外跪送
  太宗文皇帝下马升座该王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遣大臣二人送还国乃于军中以班师行祭
  旗纛礼将至
  盛京二十里
  太宗文皇帝入黄幄陞座王贝子文武群臣各蒙古部长等率众排班奉庆贺表跪进行三跪九叩礼乃大燕至
  盛京日恭谒
  堂子行礼还宫
  康熙三十五年五月
  圣祖仁皇帝自克勒和硕统军
  回銮诸王大臣请行庆贺礼不许越五日抚远大将军大
  破贼于昭默多之地捷音至
  圣祖仁皇帝出行营南门外设香案谢
  天行三跪九叩礼入
  行宫诸王大学士等进贺捷表文行庆贺礼六月
  驾还京诣
  堂子行三跪九叩礼还宫是年冬
  圣祖仁皇帝北巡
  驻跸栋斯垓噶尔丹遣使纳款乃降
  敕招抚班师三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复临边方
  驻跸狼居胥山指授诸将方略截穷寇遁走之路噶尔丹自料立就诛戮仰药自杀馀党率众归降朔漠荡平
  圣祖仁皇帝以六师大捷于
  行营外率
  皇子诸王大臣谢
  天行三跪九拜礼毕群臣行庆贺礼
  圣驾回京诣
  堂子行礼毕还宫礼部奏请举行庆典遣官祇告天
  
  太庙
  社稷
  永陵
  福陵
  昭陵
  暂安奉殿
  孝陵
  皇后陵寝及
  太岁
  旗纛
  礟神
  岳镇海渎
  帝王陵寝
  先师阙里钦天监诹日
  御殿受贺是日
  颁诏天下复
  允群臣所请宣付史馆编辑平定朔漠方略
  御笔勒铭磨崖刻石于察罕齐老托诺昭默多及狼居胥
  山并建碑太学垂文纪勲昭示万世
  命将出征
  崇徳元年
  太宗文皇帝命多罗武英郡王贝勒贝子等率诸大臣官
  兵出征
  亲临送至抚近门设卤簿诣
  堂子行礼义于
  堂子外列䕶军八纛行三跪九叩礼毕亲送至演武场陞御座召郡王贝勒贝子等近前诫谕遣行是年
  命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率大军出
  征仪同
  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同多罗豫郡王贝勒贝子公八旗都统副都统暨恭顺怀顺智顺三王等率兵略定中原诣
  堂子奏乐行礼又陈列八纛行礼毕大军声礟启行是年命和硕英亲王为靖远大将军往征流冦赐之以敕
  世祖章皇帝御门陞座内院大臣奉三体
  敕书宣读毕奉
  敕印授大将军王及出征各官行三跪九叩礼毕启行五
  
  命都统为征南大将军统兵征讨江西赐之以
  敕仪与元年同是年
  命固山贝子为平西大将军讨陜西叛回赐
  敕仪同
  康熙十三年
  命多罗顺承郡王为宁南靖冦大将军帅师之湖广都统
  为安西将军帅师之四川
  圣祖仁皇帝御殿陞座大学士奉
  敕印授王王跪受行三跪九叩礼
  圣驾诣
  堂子行三跪九叩礼出征王及诸王贝勒都统尚书等官咸随行礼毕次于兵部所设纛前行三跪九叩礼
  圣驾出长安右门外送行出征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咸佩
  弓矢上马随行至
  驻马处出征王疾马趋过
  圣驾还宫出征王行至列兵处礼部预设祖帐光禄寺备
  茶礼兵二部堂官奉茶饮毕望
  阙谢
  恩礼成启行是年八月
  命王贝勒为大将军出征遣亲王内大臣出长安右门往
  送十月
  命和硕简亲王为扬威大将军帅师之江宁和硕安亲王为定远平冦大将军帅师之广东仪与是年正月同二十九年
  命和硕裕亲王为抚远大将军出征以
  皇子为副
  圣祖仁皇帝御太和门大学士二人一奉
  敕一奉印授王王跪受行礼毕
  上出东直门视大将军王等启行三十五年
  命领侍卫内大臣安北将军伯为抚远大将军统西路大兵出征厄鲁特噶尔丹令先自归化城乘驿速赴
  京师至日大
  颁燕赉
  上御太和门陞殿作乐
  命大将军进至
  御座前
  亲赐以卮酒大将军跪受退至阶叩首饮都统大臣等均
  以次进前
  亲赐卮酒副都统等亦近前侍卫赐酒自参领以下每十人为一班进至阶上跪饮又令部院大臣侍卫等遍视众军士饮燕毕
  赐赉有差大将军率众官兵等谢
  恩同叩首出遣大学士授大将军
  敕印令自京复赴归化城启行五十七年
  命将征剿策旺阿喇卜坦
  上亲诣
  堂子行礼拜
  纛礼成
  命内阁大臣颁给大将军
  敕印于
  太和殿大将军跪受谢
  恩行礼毕启行
  雍正七年议准
  命将出征之前日应遣官行告
  庙礼起行之日应遣官祇告
  奉先殿其祝文均由翰林院撰拟是年议准
  命将出师授大将军
  敕印拜纛仪又议准
  命使赍送
  敕印大将军于军中恭受仪其仪节并见
  大清会典通礼九年
  命抚远大将军出征遣官祇告
  奉先殿又遣官祭纛于徳胜门
  乾隆十三年
  命大学士忠勇公经略统兵讨金川先期授
  敕印出师之日随
  皇帝先诣
  堂子行礼次祭
  纛毕
  驾至长安左门外
  御黄幄陞座亲赐经略卮酒遂启行
  钦命大学士率侍卫为经略祖道毕望
  阙谢
  恩启行三十三年
  命大学士忠勇公为经略帅师讨缅甸授
  敕印
  亲祭
  堂子祭
  纛
  御赐经略卮酒祖道并如十三年之仪
  等谨按
  皇朝勇略丕昭军政整肃自
  列圣以来
  命将出师武功赫濯我
  皇上神武震叠
  光烈觐扬西师之役诸将士秉承
  庙算不数年间平定伊犁回部拓地二万馀里西陲永
  靖及两金川负
  恩反噬上干
  天讨将军副将军等皆就军中
  命帅未行
  命将出征之典而
  圣天子运筹密勿指示机宜用能迅奏肤功武成耆定
  益以见
  天威之无远弗届也
  命将出征凯旋
  崇徳元年和硕睿亲王裕亲王贝勒贝子等大兵凯旋
  太宗文皇帝率王贝勒贝子公等及文武各官出城十里
  外郊劳设八纛吹螺作乐
  上率众拜
  天行三跪九叩礼毕
  御黄幄陞座出征王贝勒等跪进献捷表文行三跪九叩
  
  谕出征王贝勒等近前行礼王等以次趋至
  御前行一跪三叩礼
  赐坐设燕
  亲赐卮酒及至京
  躬率凯旋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谒
  堂子行礼还宫
  顺治二年以南京平定
  世祖章皇帝御殿摄政王率王公文武百官上表行庆贺
  礼是日遣官祇告
  天
  
  太庙
  社稷是年定国大将军和硕豫亲王班师还京
  世祖章皇帝出正阳门于南苑北迎劳陈设大纛十作乐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拜
  天行三跪九叩礼毕
  御黄幄诸王列侍左右大将军和硕豫亲王及出师王贝子各官朝见行三跪九叩礼和硕豫亲王起近前跪行谒见礼投诚诸王亦行礼分坐
  赐茶毕还宫
  康熙元年抚远大将军多罗信郡王等征灭察哈尔班师凯旋
  圣祖仁皇帝率王公大臣迎劳于南苑之大红门至京诣堂子行礼毕还宫十九年定远平冦大将军和硕安亲王
  自湖广班师凯旋
  上率王公大臣出郊迎劳
  驻跸卢沟桥次日自
  驻跸处迎凯旋大军于二十里外大军既至率诸王大臣
  等拜
  天礼毕
  御黄幄凯旋王大臣率将帅行礼
  诏王近前
  亲起抱见行礼命近
  御座左侧坐诸大臣依次列坐其行间效力军士亦依次
  列坐
  赐茶毕还宫是年大将军和硕康亲王自福建凯旋上出郊迎劳仪同二十年以云南报捷
  上诣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奏闻行礼王以下文武百官集
  乾清门行庆贺礼
  上诣
  孝陵躬行昭告遣官祇告
  天
  
  太庙
  社稷二十一年定远平冦大将军贝子征南大将军都
  统等自云南凯旋
  上出郊迎劳如仪三十五年抚远大将军伯大破噶尔丹于昭默多之地凯旋后留驻斥堠是岁冬
  上巡狩至鄂尔多斯有
  旨著大将军伯自军中乘驿前来将至
  命皇子往迎
  圣驾出黄幔城大将军伯趋进跪请
  圣安乃召入黄幔城
  赐坐
  赐茶遂扈从于和坦和硕之南
  赐大将军伯
  御佩櫜鞬弓矢复遣还军
  雍正二年平定青海
  世宗宪皇帝御殿受贺
  御制平定青海碑文勒石太学昭示万世
  乾隆十四年春经略大学士忠勇公自金川凯旋
  命王公大臣迎劳于阜成门外至日
  上御殿经略大学士忠勇公率凯旋诸臣至丹陛上谢恩行礼次日
  赐燕于瀛䑓行赏有差
  御制平定金川碑文勒石太学并
  命儒臣辑平定金川方略二十一年以伊犁平定捷音
  
  上御殿行庆贺礼遣官祇告
  
  地
  太庙
  社稷
  御制平定准噶尔碑文勒石太学二十五年西域平定
  定边将军武毅谋勇公等凯旋还京
  上驻跸黄新庄亲行郊劳是日法驾卤簿全设在京王公大臣等预至郊劳处分翼排班候随行礼设黄幄
  御座于郊劳处正中南向两翼设青幕各八东西向筑䑓于黄幄正南䑓上设将军等凯旋纛于左右设
  皇帝拜褥于台上正中设下马红柱东西各一乐部设
  铙歌乐于台左右设凯歌乐于
  御道左右设鸣螺军士按翼于台左右届时
  皇帝出行宫至郊劳处军士鸣螺铙歌乐作将军及从
  征官兵咸甲胄于红柱外跪恭请
  圣安
  皇帝降舆至台上拜
  天行三跪九拜礼将军及王公大臣均随行礼毕御黄幄陞座将军等行三跪九叩礼候
  旨将军大臣行抱见礼
  赐坐
  赐茶礼部堂官奏礼成
  皇帝出御幄乘骑马上凯歌乐作
  驾还行宫是年
  上御殿行庆贺礼祇告
  
  地
  太庙
  社稷
  赐宴将军等于
  紫光阁并命图绘功臣百人像于
  紫光阁中前五十功臣
  御制赞词后五十功臣
  命儒臣拟赞并藏得胜灵纛及俘获军器于
  阁中
  御制平定回部碑文勒石太学并
  命儒臣纂辑方略四十一年金川平定定西将军大学
  士诚谋英勇公凯旋回京
  上亲行郊劳并如二十五年之仪庆贺祇告
  赐宴绘像并与二十五年同
  御制平定金川碑文勒石太学并
  命儒臣纂辑方略
  献俘受俘
  康熙三十六年
  亲征朔漠王师大捷哈密擒厄鲁特噶尔丹之子色布腾
  巴勒珠尔俘献于
  驻跸之神木县
  圣祖仁皇帝御行营受俘遣送
  京师拘禁于理藩院旋奉
  旨赦而不诛至四十年宥释授以一等侍卫给之妻室
  雍正二年
  命将讨平青海解送俘囚至
  京师钦天监择日献俘于
  太庙
  社稷至期兵部率解俘官员兵丁押所解之俘白组繋
  颈至
  太庙街门外向北立候承祭官至俘向北跪承祭官入太庙陪祀文武各官分东西班豫集承祭官就行礼位行礼如时飨仪礼成兵部率解俘官员兵丁押俘至
  社稷街门外候承祭官入
  社稷坛行礼如春秋祈报仪礼成兵部率解俘官员兵丁押俘出次日行受俘礼前期工部设
  御座于午门楼檐下正中至日武备院銮仪卫陈设诸王以
  下文武各官咸齐集
  皇帝銮舆出宫
  陞宝座兵部堂官奏平定青海所获叛逆俘囚谨献
  阙下请
  旨宣
  制曰所献俘交刑部刑部堂官跪领
  旨押俘出王以下文武各官行三跪九叩礼
  圣驾还宫是日
  赐觧俘官员兵丁银币有差
  恩赐该将军鞍马采币其擒获俘囚之将校及管领擒获
  之人分别各加赏赉
  乾隆十四年议准凡出师克捷应照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以俘献于
  
  社如仪献俘次日行受俘礼均如雍正二年之仪有赦
  而不杀者奉
  旨释缚交理藩院二十年征凖噶尔擒获巴朗孟克特墨尔罗卜藏丹津献俘受俘仪同二十一年平定伊犁擒获逹瓦齐献俘行礼宥罪仪同二十五年平定回部函霍集占之首以献四十一年平定金川逆酋全就俘获并献俘受俘如仪





  皇朝通志卷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五
  礼略
  军礼
  等谨按
  皇朝军政严肃声威𬊤赫简阅训练齐之以礼自
  列圣以来诘戎典制载在方策我
  皇上整饬戎行申严武备
  训谕彰明每三岁一举
  大阅之典而
  秋巡钜制每岁举行木兰
  行围习勤肄武所以阐扬
  光烈垂示万年典至钜也谨稽
  大清会典通礼述
  大阅
  大狩二篇以志军礼之整严详备景烁前古昭示方来
  
  大阅
  顺治十三年奏定冬季农隙之时
  大阅武事令官兵披执操演宰牛羊设筵燕黜陟赏罚十
  六年
  谕大阅典礼三年一行永著为例著即传谕各旗官兵整肃军容候秋月朕亲行阅视是年
  大阅如仪
  康熙二十四年
  圣祖仁皇帝谕兵部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旧例每岁必操练将士习试火礟尔部传谕八旗都统等豫为整备朕将亲阅焉是年
  上由午门出宣武门八旗都统各率所部将士擐甲胄属櫜鞬建旗纛自湾子里夹道分列至拱极城前锋官军自卢沟桥夹道分列至王家岭山麓官军排列枪礟分东西次第布列
  上登王家岭
  御黄幄陞座军中吹螺角者三发巨礟三排枪相继齐发命将士发巨礟八旗所列将军礟位及诸火器一时齐发
  凡二次礼成
  御行宫召扈从诸王大臣等
  赐燕毕
  御黄幄设布侯较射而还三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幸玉泉山大阅八旗前锋䕶军骁骑及火器
  营兵皆擐甲胄分翼排列
  上由右翼至左翼周阅毕登玉泉山
  御黄幄官兵吹角发礟二次马步军鸟枪齐发以次退立命八旗鸟枪兵演习连环旋转二次放枪各一次三十四
  
  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阅择于
  南苑西红门旷地八旗官兵枪礟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礟位排列左右满洲火器营鸟枪列于礟之两傍第二队以前锋军居中八旗䕶军列两傍第三队列八旗䕶军两翼则设应援兵届期
  上率
  皇子等亲擐甲胄前张黄盖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继以豹尾班侍卫后建黄龙大纛二上三旗侍卫擐甲胄均按次随从
  上周阅八旗兵阵火器营立于马军之前正中鸣角者三击鼓步军舁鹿角大礟众兵齐进鸣金而止发鸟枪一次如是者九第十次火器营马步军枪礟连环齐发无间鸣金而止开鹿角为八门后二队马军随出既成列鸣角呼噪而进复鸣角收军立于本阵结队徐旋其殿军立于后
  大阅毕
  上还行宫
  特降敕谕申明军令宣示于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官兵
  
  赐食阅后
  赐酒
  雍正六年奏定
  大阅官兵数目及器械营伍均宜定有成规以垂永久所
  定军律具见
  大清会典
  乾隆三年奏定凡奏请阅兵由兵部三年一次于岁杪具奏请
  旨如遇
  皇帝阅兵之年由兵部先期开列诸王并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䕶军统领等衔名具奏恭候
  钦点王公大臣操演兵丁其本年八旗合操及点验器械均停止至管队大臣除满洲火器营总统前锋统领各率本营兵丁排列外所有管领汉军火器兵应用都统四人副都统八人首队应用都统四
  人䕶军统领二人副都统八人次队应用都统二人䕶军统领二人副都统四人左右两翼兵队应用都统二人䕶军统领二人副都统四人共四十二人由演兵王大臣等简选缮名签具奏恭候
  钦定应用将校甲兵由演兵王大臣行文各该旗按佐领数目分拨八旗大臣于出场马匹未回之先将该旗拨出大阅之官兵于本旗教场操演若值满洲蒙古汉军三旗合操于两黄旗教场操演若四旗合操或于安定门外或于仰善洼操演俟场马全回演兵王大臣等先于仰善洼会合八旗操演一二次再往
  南苑操演一二次恭候
  皇帝大阅四年奏定
  大阅吉期由操演兵丁王大臣约计月分奏请交与钦
  天监选择先期二日各旗往
  南苑设立连营演兵王大臣等会同领队大臣率官兵前往住宿武备院设
  御营帐殿于
  南苑晾鹰台
  帐殿后设圆幄恭候
  皇帝躬御甲胄銮仪卫于
  帐殿前左右设三旗𫎇古画角侍卫班领设亲军海螺兵部设八旗传令海螺于台下乘马以次排至鹿角前八旗各建号纛于本旗汛地中列八旗汉军鹿角于阵前次列汉军礟车左右列满洲礟车鸟枪䕶军骁骑以次排列八旗前锋在火器营兵之后首队之前排列其次䕶军骁骑各按本翼本旗排列成阵次队䕶军骁骑在首队兵后按翼按旗排列又设两翼援兵于首队两旁各张旗帜既成列兵部堂官奏请
  皇帝阅操
  皇帝驾临晾鹰台圆幄
  躬擐甲胄扈从内大臣侍卫亲军等均甲胄兵部堂官
  奏请
  亲阅队伍内大臣兵部堂官前导后扈从大臣及总理演
  兵王大臣随从之
  御前大臣侍卫
  乾清门侍卫满洲大学士等均随行其次豹尾班侍卫随行又次黄龙大纛随行又次上三旗侍卫按次随行在火器营兵之后首队之前自左至右阅队一周还
  御晾鹰台帐殿兵部堂官进前跪奏请鸣角
  帐殿前蒙古画角先鸣次亲军海螺传令海螺以次递鸣声至鹿角前首队次队海螺齐鸣传令海螺渐次退至台下两边排列举鹿角兵闻鼓而进鸣金而止麾红旗则枪礟齐发鸣金则止如此九次至第十次连环齐发鸣金三次连环乃止满洲礟至第七次停发将礟驮载马上入队随行连环发毕鸣金后鹿角分为八门首队前锋䕶军骁骑排开驻立次队亦随进在礟枪之后驻立首队排齐候鸣螺皆声喊前进两翼应援兵亦斜向前进以次及殿后兵进八旗火器营礟位鸟枪䕶军骁骑首队前锋䕶军骁骑按数各赴本旗号纛相近处驻立将鹿角分为八行鸣螺而回在原排列处排列首队兵回后鸣螺殿军亦结队回鹿角内在原排列处排列毕兵部堂官奏
  大阅礼成
  驾御圆幄释甲胄随从大臣侍卫随释甲
  驾还行宫以次
  赐食赏馔筵有差十四年奉
  旨特设健锐营于香山并定练习操演之制十七年奏定香山健锐营每月逢四九日操演云梯大队三枪逢二七日演扑跃马骗马三枪舞鞭舞刀射箭逢三五八十等日操演水战其一六日各于本旗较马步射放枪恭遇
  驾驻圆明园每日操演水战常日用船四号逢八日大操用船八号均用金龙旗帜自后每岁冬季
  皇上幸香山
  阅操训练嘉奖以次
  赏赉各有差二十年奏定
  大阅日陈骑驾卤簿于
  行宫门外
  驾出作铙歌大乐奏壮军容之章
  回銮作铙歌清乐奏鬯皇威之章
  驾将出声礟三
  驾御帐殿开操军中三举礟
  大阅礼成
  驾回行宫声礟三将士各归营释甲胄
  大狩
  天命十年四月
  太祖高皇帝自沈阳城出猎严饬武备申明禁令训示行军之法
  天聪二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群臣出猎于三洼地
  上亲殪五虎从臣皆惊服降
  旨诸贝勒射中之兽有争论者付审理官验对隐名验伤即付伤痕相符之人六年十月
  上行猎至新哈达地方翼日猎于费徳里山
  上还沈阳
  谕诸贝勒大臣曰凡出兵行猎时有为盗者论罪大小或杀或鞭久著为令乃此畨行猎仍有盗鞍辔䩞屉等物者是法令不彰而人不遵守夫蒐苗狝狩原以讲习武事必纪律严明然后人不敢犯今行猎兵少尚多犯法若师行动众将何以约束之乎尔诸贝勒大臣其遍行亲察严加惩治于是诸贝勒大臣严查缉获
  上以就彼地处分恐众人不知令携至沈阳枭首以徇八
  年十一月
  上率诸贝勒猎于蒙古地方
  谕曰蒐苗狝狩古人原以之讲武须有纪律若猝遇猛兽不可轻射毋许一二人逗留在后有逗留者执之若遇黄羊勿逼近追逐恐逼逐之反致从后逸出尔等各按汛地分围驻守带伤之兽不可隐藏马之羁靮鞍鞯毋相私窃违者罪之
  顺治三年十月禁官员人等于近京百里内围猎贝勒以上欲猎于百里外者必请
  旨方行违者治罪八年定凡遇
  大狩之期
  銮驾启行陈卤簿内大臣侍卫等均于
  驾后分队随行每队马首排齐前后相距丈许各队伍毋许越次遇狭隘处候首队过毕后队方行若奉
  旨传后队侍卫等官由两旁进退不许冲入仪仗侍卫等官从人均在后队随行若侍卫等官易马至后队易毕即驰入本队扈从王贝勒等恭候
  驾出即乘马在旁稍后随行王等各随䕶卫三人按左
  右翼随行王贝勒等赴
  御前止许亲身从旁入
  召问则勒马稍后欠身恭对赴
  驻跸所于三十馀丈外下马扈从都统统领副都统等
  各率所属官兵按旗以次随行赴
  驻跸所于六十馀丈外下马十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幸南苑行围申禁号令如仪
  等谨按
  南苑行围
  世祖亲政以后
  圣祖御极之初岁每举行以肄武事
  皇上登极以来亦以岁时习武于此比于周之灵囿兹
  特举一以见例其馀不复备载云
  康熙元年定恭遇
  御驾行围向导奏定
  驻跸之地䕶军统领营总各一人率䕶军参领䕶军校䕶军预往相度地势广狭同武备院卿司幄及工部官设立
  行营中建帐殿
  御幄缭以黄髹木城建旌门覆以黄幕其外为网城正南暨东西各设一门正南建正白东建镶黄西建正黄䕶军旗各二东西门后三面设连帐旌门领侍卫内大臣率侍卫亲军宿卫网城门八旗䕶军统领率官兵宿卫又外八旗各设帐房专委官兵禁止喧哗
  御营之前扈从诸臣不得驻宿东四旗在左翼西四旗
  在右翼均去
  御营百步建镶黄旗䕶军纛于后正黄旗䕶军纛于右正白旗䕶军纛于左扈从人等各按翼驻宿去
  行营二里外前锋营相形势设卡伦于路左右八旗各设帐房𥪡旗帜以为侦哨以禁行人蒙古王公台吉去
  御营三五里外各酌立营帐路中设顿营或一或二亦由向导指定地方䕶军参领率䕶军建黄布幔城武备院设帐殿每日辎重行时豫期奏请
  钦点大臣数人统辖武备院卿向导䕶军参领率御营辎重前行次三旗营总䕶军参领率三旗䕶军纛并行王以下辎重均各随纛行毋许搀越十年奉
  旨停用木城均用黄布幔城二十一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巡幸盛京出山海关行围扺广宁次乌喇途
  中皆
  亲御弓矢行挍猎之典嗣后每岁出口行围或一岁再举垂为成典十一月定𣲖兵口外行猎之制奉
  谕一年𣲖兵一万二千名分为三班一次行猎拨兵四千于四月十月十二月令其前往行猎则兵既少水草易得人马俱不至困乏近见部院官员不谙骑射者多此次行猎亦着一并派出令其娴习骑射二十四年六月
  上幸古北口外行围
  等谨按康熙二十四年
  上幸古北口外行围实为秋狝大典所由始自是每年肄武训戎绥辑藩服垂为成轨増葺
  行宫建立围场法制昭于万古兹志始事之年自后每岁
  行围有纪载不能尽述者并互见于
  皇朝通典通考兹不备详焉
  三十三年设虎枪营时黑龙江将军送精骑善射杀虎新满洲四十人到京令分隶上三旗设虎枪营总统一人以内大臣或侍卫充每旗设虎枪总领以大臣侍卫参领官员充凡
  大狩行田则从遇大兽则列枪从之若
  命杀虎则以首先刺虎一二人名奏
  闻四月令各省驻防兵每年分班行围四十二年建
  行宫于热河曰
  避暑山庄自古北口至热河
  车驾顿宿之所曰巴克什营曰两间房曰常山峪曰王家营曰喀喇河屯自热河至围场曰中关曰波罗河屯曰张三营皆有
  行宫四十八年四月
  上巡幸塞外九月
  上于巴颜托罗海围场获异鹿藏其角于内库
  等恭读
  皇上御制鹿角记曰尝阅武库所藏
  皇祖时鹿角一记曰康熙四十八年九月五日
  上于巴颜托罗海所获其长自𠜶骨至尖各三尺九寸有十分寸之五两尖扺直得七尺有九寸两末径距凡四尺义之数十有六最末者不尖而博状如鱼尾又如芝朵近𠜶者其围八寸有十分寸之二既坚且泽不紾而昔景烁哉是盖我
  皇祖神威所摄山灵不敢閟其珍用出异兽以燕圣人而什袭天府示我后昆俾无忘
  先烈诘戎益勤也谨按
  奎记昭垂承
  谟纪瑞仰见
  圣祖神武之贻
  皇上绍承之烈实景烁万古云
  六十年
  上幸塞外行围
  谕议政王大臣等从前曾有以朕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前噶尔丹攻破喀尔喀并侵扰我内地扎萨克至乌兰布通朕亲统大兵征讨噶尔丹败走后又侵犯克鲁伦朕统兵三路并进至昭默多剿灭之今策旺阿喇卜坦无端侵扰哈密地方朕征发阿尔泰及巴尔库勒两路兵进剿策旺阿喇卜坦闻之心胆俱碎乃遣策凌敦多卜等潜往西藏劫掠毁坏寺庙土伯特地方已被残蠧朕又遣大兵前往击败策凌敦多卜等复收西藏救土伯特于水火之中我兵直扺西藏立功绝域此皆因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练之所致也若听信从前条奏之言惮于劳苦不加训练又何能远至万里之外而灭贼立功乎尔等诸臣咸宜知之
  雍正八年令八旗人等学习步围
  乾隆元年四月奉
  旨专设总理行营王公大臣一人凡行营一应行程围猎驻跸守卫等事均隶焉六年七月
  上幸木兰行围先是三月奉
  谕国家武备不可废弛朕于本年秋月出口行围原以训练兵丁仿古蒐狝之礼昔我
  皇祖每岁举行所经由道路及一切事宜俱有章程朕今岁踵行悉遵旧制地方官员或借端𣲖累随从之人或有恣意需索及强买物件不按时价者著直隶督
  抚不时查参毋得容隐七月启行
  降旨免所过州县今年额赋十分之三嗣后每年圣驾出口行围蠲免额赋例并同八月入围场九月回銮王公大臣等恭迎如仪木兰周一千三百馀里南北相距二百馀里东西相距三百馀里周遭设卡伦守之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
  国语谓之木兰今以为围场之通称凡围场之名曰塔哩雅图曰永安莽喀曰巴颜喀喇曰威逊格尔曰温都尔华曰额尔滚果曰巴颜布尔哈苏台曰巴颜沟曰岳乐曰珠尔曰巴颜木敦曰徳尔吉曰达颜徳尔吉曰必图舍哩曰阿济格鸠曰多满曰额埓苏实纳曰额伦索果图曰库尔图察䍐曰实喇徳卜色曰额尔吉图察䍐曰永安拜色钦曰巴颜图库玛曰鄂尔吉呼哈达曰永安拜曰英图曰哈里雅尔曰喀喇玛拉噶曰齐老图徳尔吉色钦曰明安阿巴图曰徳勒格楞桂鄂博曰孟魁色钦曰巴颜托罗海曰布克曰汗特穆尔曰库库哈达曰爱里色钦曰喀喇楚古素曰克哷曰古尔班实纳曰察罕扎卜曰实纳诺海曰噶海图曰布古图曰默尔根乌里雅苏台曰呼鲁苏台曰巴拉图曰色哷曰扎哈乌里雅苏台曰都呼岱曰哈达图扎布曰图们色克图曰们都阿噜曰坡赖曰默尔根精奇尼曰古尔班古尔班曰森济图曰布都哩曰珠尔噶岱曰哈朗桂曰和赉果勒曰叟济曰崆果尔鄂博曰阿噜布鲁克曰巴颜莽喀曰沙尔当曰图尔根伊兆尔凡六十馀所每岁
  车驾大狝或十八九围或二十围逾年更易永以为制凡每岁设围预期定围场于某处自某处起经由某处于某处收围均编定地方至期官兵于黎明即赴围场布围成列恭候
  御跸临围射猎又以八旗官军善骑射者于𫎇古围外环以重围以射逸出围外之兽十二年七月更定随围蒙古王贝勒贝子公等常赐之例十六年
  申谕各省陆路提镇于冬月照例行围十七年上幸木兰行围
  御制虎神枪记勒石于岳乐围场
  御制记曰虎神枪者我
  皇祖所贻武功良具用以殪猛兽者也国家肇兴东土累洽重熙惟是诘戎扬烈之则守而弗失
  皇祖岁幸木兰行围诸蒙古部落云集景从予小子虽不敏缵承之志其敢弗蘉故数年以来巡狩塞上一如曩时蒙业藉
  灵四十九旗及青海喀尔喀之仰流而来者亦较前无异焉若辈皆善射重武使无以示之非所以继
  先志也围中有虎未尝不亲往射之弓矢所不及则未尝不用此枪用之未尝不中壬申秋于岳乐围场中猎人以有虎告而未之见也一蒙古云虎匿隔谷山洞
  间彼亲见之相去盖三百馀步朕约略向山洞施枪意以惊使出耳乃正中虎虎咆哮而出负嵎跳跃者久之复入复施一枪则复中之遂以毙焉盖向之发无不中乃于谿谷丛薄目所能见之地斯已奇矣而兹岳乐所中则隔谷幽洞并未见眈眈阚如之形于揣度无意间馥焉深入不移时而殪猛兽则奇之最奇其称为神良有以也夫万乘之尊讵宜如孟克特库之流夸一夫之勇哉孟克喀尔沁蒙古人特库满洲今为内大臣皆能独搏猛兽如冯妇者而习武示度必资神器以效奇而愉快则是枪也与兑戈和弓同为宗社法守不亦宜乎二十年定行围
  御营建黄幔城外为网城网城连帐百七十五架设旗门三南门建正白金龙纛二东门建镶黄金龙纛二西门建正黄金龙纛二周围建镶黄金龙三角旗共四十一守以上三旗䕶军去网城连帐十有二丈为外城连帐二百五十四架设旌门四南门一日建正蓝金飞虎纛二一日建镶蓝金飞虎纛二东门建镶白金飞虎纛二西门建镶红金飞虎纛二北门建正红金飞虎纛二周围东南面建正白西南面建正红东北面建镶黄西北面建正黄金飞虎方旗共六十守以下五旗䕶军去外连帐六十丈周围设警跸帐房四十架每帐房建䕶军旗各一东南面正蓝西南面镶蓝东北面镶白西北面镶红共四十以八旗䕶军专司警跸二十四年建济尔哈朗图
  行宫自波罗河屯入围场有二道东道由崖口西道由济尔哈朗图每岁行围多从崖口出入至是建
  行宫于济尔哈朗图二十七年复于济尔哈朗图之北建阿穆呼朗图
  行宫嗣后
  圣驾行围若从崖口入则
  回銮由济尔哈朗图若从济尔哈朗图入则
  回銮由崖口永以为例凡木兰行围仪具见
  大清会典及通礼
  等谨按
  皇上绍承
  前烈岁举
  行围大典规制精详
  训肄整肃旧藩四十九旗及喀尔喀青海诸部分班随围绥辑备至西域荡平以来远藩如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安集延布哈尔等率先朝觐岁月踵至土尔扈特部挈其部众越数万里而来归顺皆于热河围场抚辑觐宴一道同风无远弗届每遇
  行围之期
  上必躬御枪矢自麅鹿豕兔以至罴虎巨兽无不壹发
  洞中
  圣武丕昭纪载不能尽悉肄勤
  
  武钜典闳猷洵足垂训于万禩已














  皇朝通志卷四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六
  礼略
  宾礼
  等谨按郑樵通志宾礼一门惟列三恪二王后一条序山阳陈留零陵介国酅公之事规制庳陋不足垂为典礼我
  
  列圣加礼胜代至隆极渥超轶前古雍正元年
  世宗宪皇帝谕朕近于
  圣祖仁皇帝所遗书笥中检得未经颁发
  谕旨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统一方夏经文纬武为汉唐宋诸君之所未及其后嗣亦未有如前代荒淫暴虐亡国之迹欲大廓成例访其支𣲖一人量授官爵以奉春秋陈荐仍世袭之朕伏读之下仰见我
  圣祖仁皇帝天覆海涵深仁大度超轶万古远迈百王朕思史纪东楼诗歌白马商周以来无不推恩前代后世类多疑忌以致历代之君宗祀殄绝朕仰体
  圣祖如天之心远法隆古盛徳之事谨将
  圣祖所遗
  谕旨颁发访求明太祖支𣲖子姓一人量授爵秩俾之承袭以奉春秋祭飨大学士即会同廷臣详明妥议以副
  圣祖仁皇帝宽仁矜恤之至意旋遵奉议上明代后裔有镶白旗见任直隶正定府知府朱之琏乃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嫡𣲖奉
  旨授为一等侯爵世袭授爵之后遣往江宁祭明太祖陵
  一次祭毕回
  京往昌平州祭明十三陵一次嗣后每年春秋二次致祭至于明陵所在
  列圣以来叠加修整防䕶乾隆五十年
  皇上亲幸长陵不惜百万帑金
  降旨诸陵皆如制修葺优礼前代
  旷典特颁诚无取于宾恪之虚文为也恭读
  御制新乐府二王后诗云三恪二王古有云受禅征伐说徒纷魏晋以降更以假不修实徳修空文元之瀛国明崇礼虽加封爵未闻延至奕世享隆恩
  天命
  天聪肇东土
  顺治奄有中外建极尊然实取之流冦并非取之胜国者岂于明之后裔有所惭徳而当待以宾
  康熙有成命
  雍正举以遵遂求朱氏之裔赐以通侯俾世守其祀而弗
  湮则我
  祖宗兴灭继绝之意超往代讵如李唐周旋周武隋文之
  子孙煌煌
  圣谟昭示
  本朝成法垂训万古兹辑通志郑氏三恪二王后一条应从删去而明著大义于简端至宾礼之大者
  藩服朝贡之制郑志皆阙略未载谨考周礼大行人掌宾客之礼仪九州以外谓之蕃国各以其贵宝为贽我
  国家声教暨讫四荒来宾徼外山海诸国典之礼部百馀年来
  敕封燕赉诸典仪文详洽爰遵
  大清通礼之例辑为宾礼至漠南内扎萨克暨喀尔喀扎萨克青海西藏诸部暨西域回部外蕃诸朝贡仪节载于会典理藩院编谨诠次大略著于篇中以彰
  圣朝宾服无外之盛轨而百官士民相见之仪附载
  其略于后
  朝贡
  凡四夷属国按期修职贡遣其陪臣赍表文方物来朝
  京师贡使将入境朝鲜以礼部通官二人迎于盛京凤凰城安南琉球缅甸暹罗荷兰苏禄南掌诸国贡道所经之省督抚遣佐贰杂职官一人迎于边界西洋以内务府司官及西洋人供职钦天监者各一人迎于广东皆给以邮符经过地方有司供其次舍廪饩车舟夫马沿途营汛递遣官军防䕶以达于
  京畿礼部豫行工部修饰馆舍备器用薪炭户部给粟米刍豆光禄寺给牲鱼酒浆蔬菓之属既至提督会同四译馆鸿胪寺少卿饬属延接入馆以时稽其人众均其饮食贡使就馆翼日检其方物表文贡使暨从官各服本国朝服以俟礼部仪制司官设表案于堂上正中黎明馆卿朝服率贡使诣部由左角门入恭俟阶下之左正使奉表在前副使次之从官在后鸿胪寺赞跪贡使以下皆跪赞接表正使举表馆卿恭接以授礼部侍郎侍郎受表陈于案正中复位赞叩兴正使以下行三跪九叩礼兴序班引退馆卿率以出仪制司送表内阁俟
  命下礼部以方物分纳所司贡使上表讫恭遇大朝常
  
  皇帝御太和殿百官行礼毕序班引贡使暨从官诣丹
  墀西班末
  赐坐
  赐茶如仪若不遇朝期礼部诹日奏请
  召见馆卿豫戒贡使及通事官习肄礼仪至日率贡使
  服其国公服通事补服诣
  宫门外祇俟
  皇帝御便殿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侍卫左右侍立如常仪礼部尚书一人蟒袍补服引贡使入通事随入至丹墀西行三跪九叩礼毕引由西阶升至
  殿门外跪
  皇帝降
  旨慰问礼部尚书承传通事转谕贡使贡使对词通事译言礼部尚书代奏礼毕兴引自西阶降出引退如待以优礼是日
  皇帝御便殿侍卫如前议政大臣暨八旗大臣咸蟒袍
  补服入
  殿按翼侍立礼部尚书引贡使至丹墀西行三跪九叩礼兴引由西阶升入
  殿右门立右翼大臣之末通事随入稍后立
  皇帝有
  旨赐坐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议政大臣八旗都统副都统礼部尚书就立位一叩序坐贡使跪叩坐乃
  赐茶尚茶进
  皇帝茶众跪叩侍卫遍授大臣及贡使茶咸跪受一叩
  坐饮毕跪叩如初
  皇帝降
  旨慰问贡使跪聆答奏皆礼部尚书承传通事译言如前仪礼毕礼部尚书引贡使出至朝房承
  旨赐贡使尚方饮食讫馆卿率以退翼日黎明领赴午门外谢
  恩鸿胪寺传赞贡使行三跪九叩礼如仪退朝贡礼毕
  礼部疏请
  颁赐国王并燕赉使臣及其从官从人既得
  旨移诸司供备翼日所司陈
  赐物于午门外道左皮币布帛白金陈于案马陈于庭鞍辔具唯朝鲜贡使赐马馆卿朝服率贡使暨从官各服其国朝服由东长安门
  天安门
  端门至西朝房前东面序立祗候礼部侍郎以下众官序立鸣赞赞齐班序班引贡使至西丹墀门以次序立北面东上赞行三跪九叩礼毕主客司官奉颁给国王
  赐物前授贡使贡使跪受转授从人乃以次颁贡使及
  从官从人
  赐物主客司捧授各跪受讫赞行三跪九叩礼兴引退
  馆卿率贡使及从官从人出
  赐宴于礼部如仪毕皆退事竣贡使将回国光禄寺备牲酒菓蔬礼部侍郎一人诣馆舍筵燕如仪朝鲜南掌仍以迎接官伴送出境安南琉球缅甸暹罗荷兰苏禄礼部奏
  遣司官一人伴送西洋以原迎官二人给邮符沿途供馆舍舟车饮食官军防䕶如初来礼至贡道所经省会
  赐燕司道一人主之仪与礼部燕同督抚大吏别遣官
  送出境自京伴送官以事竣复
  命于
  朝凡贡道朝鲜由凤凰城琉球由福建荷兰由广东后改由福建缅甸由云南安南由广西太平府西洋由广东暹罗由广东苏禄由福建南掌由云南凡贡期朝鲜每年进贡一次并
  圣节元旦冬至三大节为四贡同进琉球二年一次荷兰八年一次后改为五年一次安南三年一次后改为六年一次暹罗三年一次南掌五年一次后改为十年一次苏禄五年一次凡贡物各将其国之土物非土产者勿进朝鲜安南琉球缅甸苏禄南掌皆贡有常物西洋暹罗无常贡惟其所献或输内务府或入武备院或纳銮仪卫或留于
  盛京及边省各付所司备用有因事庆贺及谢
  恩加贡者廪饩赉予如常仪其方物则留充正贡之数凡从人朝鲜贡使从书状官一人大通官三人䕶贡二十四人有赏从役三十人无赏从役无常数琉球西洋暹罗苏禄贡舟无过三每舟人无过百赴京无过二十安南缅甸南掌入贡人无过百赴京无过二十其不赴京者留于边境边吏廪饩之俟使回至边率之归国
  敕封外国
  凡朝贡之国世子嗣位权摄国事遣其陪臣请
  命于
  朝礼部疏
  闻得
  旨报可工部制
  节内阁撰
  敇均送礼部礼部奏
  遣正副使各一人持
  节赍
  敕往封朝鲜封使以内大臣礼部满侍郎内阁满学士侍卫充服色仪从各从其品安南琉球以翰林院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六科给事中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内阁中书充
  特赐一品麒麟服仪从皆视一品启行之日工部给龙旗御仗牌伞兵部给乘传防䕶官军皆候于礼部大门内礼部仪制司官设案于堂上正中陈
  节于左陈
  敕于右尚书侍郎二人于案左右立仪制司官二人随其后均朝服封使朝服诣部至堂中跪仪制司官一人奉
  节一人奉
  敕各授尚书侍郎以授正副使皆恭接以兴出仪门外
  官军接奉加节衣负
  敕书乘马行旗仗前导使者易征衣乘传偕行封使入所封国境其国边吏供备馆传夫马所经之地文武官出郊跪接如迎
  诏书之仪将及国嗣封国王遣其陪臣出郊迎接敕书劳使者饰馆舍供帐于国门之外备龙亭香亭旗仗鼓乐祇候于馆列屏于王殿上设案于正中前设香案均南向设国王受封位于香案南拜位于受封位之南设众官拜位于庭内东西皆北面赞礼二人位国王拜位之北引礼二人位赞礼之南引班四人位众官拜位之北皆东西面乐陈于门内仪仗陈于庭中皆左右分列使者既及国迎接官迎至馆恭设
  
  敕于龙亭内驰报国王王率其国陪臣朝服郊迎迎接官以龙亭行香亭旗仗鼓乐前导使者乘马从国王以下咸跪候过兴随入国门至府龙亭入中门升阶陈于正中使者及阶下马从升执事者脱节衣奉
  节授正使前行奉
  敕授副使随行入殿使者陈
  
  敕于中案皆退立案东宣读官列于使者之后引礼引国王就拜位北面引班引众官均就拜位北面立赞礼赞跪国王率陪臣皆跪赞叩兴国王以下行三跪九叩礼兴国王进至受封位前赞礼赞跪国王跪副使进奉
  敕书付宣读官西面展读讫以
  敕书授国王国王祗受转授从官跪接以兴副使复位国王三叩兴退至拜位前复行三跪九叩礼兴率其陪臣出俟门外正使奉
  节诣龙亭执事者加节衣陈于亭舁出使者随出国王
  以下跪送使者以
  节诣馆国王乃易常服适馆劳使者揖让行礼毕退飨
  燕致饔饩如仪及归率其陪臣跪送
  节于国门外如初迎礼使者回
  朝以事竣复
  命还
  节并
  赐服于所司使者既还
  朝王乃修表文具方物遣其陪臣诣
  阙谢
  恩廪饩燕赉均如常朝贡之仪若外夷归诚初奉朝命者礼部奏请
  命正副使持
  节赍
  敕印往封仪与前同若荒远阻绝之区以
  敕书授来使赍回仪制司官设案于
  午门外甬道上正中陈
  敇尚书一人立案左仪制司官随其后鸿胪寺鸣赞二人立甬道左右均朝服馆卿率来使朝服入至西丹墀内祗俟鸣赞赞授
  敕序班诣案前北面赞跪来使跪仪制司官一人奉敕授尚书以授来使来使恭接授从官兴退诣丹墀之西赞行三跪九叩礼毕乃恭赍回国以授其国王遣使诣
  阙谢
  恩如仪
  科尔沁等扎萨克朝贡
  国家肇基东土威徳远播漠南𫎇古诸部落或谊属戚畹或著有勲绩或率先归附咸奉其土地人民比于内臣设官分职与内八旗无异每岁分班
  朝觐修贡唯谨秋月扈从
  行围各依班次
  朝见燕飨
  赐予舍馆饔饩之礼成典维昭咸隶于理藩院王会司
  详见
  大清会典其贡道科尔沁扎赖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由山海关土默特喀喇沁敖汉奈曼扎鲁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喀尔喀左翼由喜峯口乌朱穆沁巴林阿霸垓蒿荠忒阿霸哈纳尔克什克腾由独石口四子部落苏尼特毛明安喀尔喀右翼由张家口吴喇忒归化城土默特鄂尔多斯由杀虎口来朝班次分为三班周而复始岁以十二月十有五日后二十五日前咸集王以下均行三跪九叩礼奉
  制书亦如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在宗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之下一二等台吉在内大臣之下其次为子又其次为三等台吉又其次为都统又其次为四等台吉又其次为副都统又其次为参领佐领其男以下云骑尉以上各依品级序班凡贡物每旗进羊一羫乳酒一埕以岁除日新正十四日十五日各
  赐燕一次馀日五旗王府各设燕一次自王贝勒以下至长史䕶卫等官咸与焉凡赏赉廪给牧刍路费均有常制
  喀尔喀青海西藏朝贡
  国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厥后朔漠荡平庇我宇下与漠南诸部落等承平以来怀柔益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之地咸入版图朝贡皆有常制其贡道喀尔喀四部厄鲁特土尔扈特由张家口独石口喜峯口青海由西宁西藏由四川之打箭𬬻喀尔喀等
  朝觐分为四班青海亦分为四班贡期各如其朝觐之班西藏则间岁一贡附达赖喇嘛以进贡物喀尔喀厄鲁特以驼马汤羊土尔扈特青海以藏香氆氌西藏有佛像金经银塔五色帕八吉祥之属朝觐燕飨赏赉饩廪牧刍与漠南内扎萨克诸部落同
  西域外藩朝贡
  我
  皇上圣武丕昭既平定准噶尔凡天山以南回部素为准夷所羁属者如解倒悬归仁恐后厥后逆回负
  恩构乱
  天戈所指臣服弥远版图所隶拓地二万馀里今自嘉峪关而外旧部若哈密若辟展吐鲁畨新疆若哈喇沙尔若库车若沙雅尔若赛喇木若拜达克若阿克苏若乌什若喀什噶尔若叶尔羌若和阗碁布星罗同属内地至土尔扈特远隔俄罗斯境感慕
  皇仁挈其部属三万馀众越数万里之远诚心归顺皇上抚绥安集俾恬居乐业等于内土齐民于是四卫
  拉特咸依化宇分班
  朝贡职有成规乃至伊犁以外葱岭以西鳞集仰流而至者远抵西海则有若哈萨克左右部布鲁特东西部安集延玛尔喀朗霍罕那木干塔什干巴达克山博罗尔爱乌罕奇齐玉斯谔尔根齐诸部落皆重译输诚遣使
  朝贡列为西域之外藩各以其输款来
  京之先后
  召见赏赉或
  赐宴于瀛台或
  赐宴于热河
  行宫俾得与观灯火与观
  大阅各授以
  敕书遣贡使赍奉回国其贡期或间年或三年无常期其贡物罽刀马匹各以其国之所有宾服之盛远讫汜濛猗欤盛已
  相见仪
  国初定王公以下内外职官士民相见之仪其目曰宗室外藩亲王相见曰宗室外藩郡王相见曰宗室外藩贝勒相见曰宗室外藩贝子公相见曰京官敌体相见曰在京属官见长官曰国学师弟子相见曰直省官敌体相见曰直省文官见长官曰直省武职见长官曰直省官见学政盐政曰京府官属相见曰直省文武官相见曰直省满汉官相见曰直省学校师弟子相见曰宾友相见曰受业弟子见师长曰卑㓜见尊长辨等威慎礼度各有恒式其仪并见
  大清通礼













  皇朝通志卷四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七
  礼略
  凶礼
  等谨按郑樵通志凶礼门列大丧及山陵制至朋友相为服诸目内如天子吊大臣服天子为大臣及诸亲举哀诸侯及公卿大夫为天子服皇太后长公主及三夫人以下为天子服杖四条皆综括于典礼中初不必另述为条目至如挽歌秀孝为举将服郡县吏为守令服师弟子相为服朋友相为服五条皆因时设义不必垂为定制兹谨略诸目惟述
  本朝典制之大者载于篇中恭惟我
  朝以纯孝治天下
  列圣
  列后大事定行三年之丧一切礼仪斟酌古今慎重赅备历稽古昔未有若斯之尽礼尽哀者谨依会典通礼所载序
  列圣大丧仪
  列后大丧仪而
  皇贵妃以下丧仪
  皇子以下丧仪以次序列至服制之设通行于天下者诚为尽伦尽制经常不易之恒典谨附著于篇末以昭成法焉
  列圣大丧仪
  凡
  列圣大丧初丧
  嗣皇帝就主丧位冠去纬哭踊宫中自
  皇后以下咸摘耳环去首饰届时恭奉
  梓宫奉安于
  宫中正殿设几筵建丹旐于宫门之左陈法驾卤簿于宫门之外至
  太和门外
  特简王公大臣恭理丧仪既敛乃奠王公以下民公侯
  伯子男以上二品官于
  乾清门外三品以下文武有顶带官于
  景运门外
  皇后
  
  嫔宫人公主
  皇子
  皇孙福晋及近支王公福晋夫人于
  几筵殿内诸王公福晋夫人郡主县君以上二品夫人
  于丹墀右三品淑人以下于
  隆宗门外齐集哭临皆男摘冠纬女去首饰奠献时皆随行礼举哀毕各退
  皇帝成服截发辫居倚庐
  皇子
  皇孙随成服截发辫居宫中别室王公百官宗室觉罗咸成服截发辫旗员居
  阙左门外汉员于各官署
  皇后率
  妃嫔等成服翦发
  皇子
  皇孙福晋随成服翦发诸王福晋命妇及内府三旗官员䕶军等妻咸成服翦发
  皇帝行三年丧礼百日内
  上谕用蓝笔百日后素服
  御门听政
  郊
  坛大祀祭服行礼诣
  几筵前仍丧服诸
  皇子
  皇孙及恭理丧仪王公大臣
  殡宫守卫执事各官百日除服群臣二十七日除服咸百日薙发奏疏文移二十七日内皆用蓝印京朝官二十七月不作乐期年不嫁娶在京军民人等二十七日素服百日不作乐一月不嫁娶颁
  遗诏于天下直省官期年不作乐百日不嫁娶不薙发军民去冠纬素服二十七日百日不作乐一月不嫁娶成服后朝晡日中三设奠朝夕奠设法驾卤簿三日后至一月设銮驾卤簿每奠王公百官咸齐集质明
  皇帝出倚庐诣
  几筵前东立西向举哀迺启
  宫门恭理丧仪王大臣及执事官率尚茶尚膳举茶膳由中门中路进至
  几筵前尚茶跪进茶内外齐集众咸跪
  皇帝亲举茶恭奠于茶几行一拜礼众皆随行礼尚茶
  彻茶众皆兴次尚膳进膳
  皇帝亲上食毕执事官进奠几于正中
  皇帝诣几前跪进爵王大臣跪进爵
  皇帝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礼众皆随行礼兴迺彻馔
  出阖门众哀止
  皇帝还倚庐众皆退午奠晡奠仪同诹日行殷奠礼王公百官公主福晋命妇咸齐集所司陈设
  皇帝诣
  几筵前视馔上食举哀读祝官奉祭文至阈外正中北面
  跪礼部堂官二人跪展祭文进奠几
  皇帝于几前跪众于齐集处跪哀暂止读文毕仍复于
  案退众举哀迺进爵
  皇帝祭酒三爵每祭行一拜礼众随行礼举哀毕彻俎豆读祝官奉祭文礼部堂官前引侍臣奉冠服自殿陛内大臣十人前引恭送燎所
  皇帝举哀随行诣燎所内大臣侍卫扈从齐集王公百
  官咸从
  皇帝于燎所祭酒三爵行礼举哀众随举哀行礼毕皇帝还倚庐迺焚冠服楮帛众各退诹日而殡先期以
  奉移
  梓宫祇告
  几筵行启奠礼礼仪与殷奠同至日奉移
  梓宫于
  殡宫豫为大昇举于
  景运门外届时
  皇帝诣
  几筵举哀执事官进奠几
  皇帝祭酒三爵恭理丧仪王公大臣銮仪卫工部堂官
  率校尉恭进小轝奉
  梓宫出登大昇轝礼部尚书祭轝焚楮帛内大臣祭所经门桥皆三祭酒毎祭行一叩礼焚楮帛
  皇帝步送王公百官各以次随行
  皇后率
  妃嫔等先诣
  殡殿后左旁恭俟
  灵驾至行奉安礼
  皇帝祭酒举哀众随行礼举哀毕焚楮帛丹旐各退以
  侧殿为苫次二十七日后
  还居倚庐行初祭礼设法驾卤簿于
  殡宫大门外陈设毕
  皇帝亲诣上食祭酒如前仪翼日绎祭遣官行礼如仪行大祭礼与初祭仪同翼日绎祭如仪周月读文致祭与启奠同王公九卿及文武官承
  旨恭拟
  尊谥
  庙号进呈
  御览
  敕所部制玉
  册宝香
  册宝绢
  册宝诹吉恭行上
  尊谥礼前期遣官祗告
  天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至日设卤簿于
  殡宫大门外陈设毕
  皇帝素服御太和门恭阅
  册宝毕行一跪三拜礼退立东旁大学士诣案前一跪三
  叩恭奉
  册宝降阶陈于各黄亭跪叩如前校尉舁亭御仗黄盖前
  导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齐集
  协和门外
  册宝亭至候过随行
  皇帝还宫易丧服豫诣
  殡宫侧殿祗俟赞引太常卿二人恭导
  皇帝由左门入赞奏就位
  皇帝就位立赞跪拜兴
  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兴奏跪
  皇帝率群臣跪典仪奏进
  册大学士诣案奉
  册跪献于左
  皇帝受
  册拱举授礼部堂官跪接兴奉安于案三叩退进宝由右仪亦如之迺宣
  册宣
  宝
  皇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迺奠帛读祝三献爵如仪
  礼成恭奉祝帛绢
  册绢
  宝送燎所由中道出
  皇帝转立拜位旁西向候过复候燎半奏礼成皇帝还宫众皆退翼日颁
  诏天下百日奠献仪与初祭同既卜葬吉奉移
  山陵前期遣官祗告
  天
  
  太庙
  社稷前奉移一日行祖奠礼仪与启奠同祭毕焚銮驾
  卤簿至日执事官陈大昇轝于
  殡宫大门外设
  册宝亭于阶下
  皇帝诣
  梓宫前举哀祭酒三爵众随行礼毕
  皇帝先至大门东旁立俟奉移
  梓宫出跪候过步随行
  梓宫登大昇轝礼部尚书祭轝三祭酒行三叩礼毕焚楮
  
  灵驾发
  册宝亭及骑驾卤簿咸前列沿途分站豫设
  芦殿缭以黄幔城
  皇帝步送至郊
  皇太后以下亦先往祗俟王公大臣官员侍卫内监等随
  轝所过门桥遣内大臣祭酒焚楮帛
  灵驾将至宿次
  皇帝率王公百官举哀跪迎
  灵驾安奉于芦殿迺行晡奠如仪奠毕
  皇帝还行宫众皆退翼日昧爽行朝奠如仪
  皇帝跪送启行步送里外仍先诣宿次如仪
  等谨按
  孝圣宪皇后大丧
  皇上恭奉
  梓宫至
  泰东陵路经
  泰陵之东清晨
  皇上先展谒
  泰陵次诣
  泰东陵阅视工程毕豫至
  泰陵分路处候
  梓宫至暂停
  皇上于道旁躬代向
  泰陵展叩行礼毕再奉启行先是会典未有此礼礼臣亦
  未经议及
  皇上孝思隆笃礼以义起垂为万世法守因
  敇部载入会典通行
  至
  陵日守
  陵贝勒公大臣官员咸于十里外举哀跪迎
  灵驾至
  隆恩门外降大昇轝安奉
  梓宫于
  隆恩殿
  皇帝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是日遣官祭告各
  陵寝并祭
  后土
  皇陵山神翼日行飨奠礼仪如祖奠
  等谨按飨奠之礼旧称遣奠载于会典乾隆四十二年
  皇上恭奉
  孝圣宪皇后山陵之礼奉
  谕遣字义涉轻忽称用殊不安于心因
  命儒臣稽所自昉大学士等覆奏遣奠之称礼经并无明文惟见于孔颖达士丧礼疏唐以后相沿用之盖颖达第用仪礼葬日将行苞牲体之车名为遣车遂取遣字为奠名牵合无当复考仪礼将行之祭彻巾苞牲郑康成注云象既飨而归宾俎也又礼记杂记云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所以为哀也郑注云既飨归宾俎言孝子哀亲之去也是将行之祭原用飨礼旧称遣奠似不若作飨奠为长既与郑注相合称名亦理得心安并请
  敕部更正从之谨识于此以著飨奠称名之所自始焉大葬前期行迁奠礼仪如飨奠恭理丧仪王大臣等率夫校进小轝奉移
  梓宫于
  宝城前芦殿恭奉
  梓宫登龙輴进馔筵
  皇帝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毕
  驾还行宫众皆退至日
  皇帝诣
  梓宫前祭酒届吉时恭移龙輴自隧道入
  地宫安奉宝床设香
  册宝于左右几遂掩闭
  元宫
  皇帝于方城前举哀祭酒行礼毕卒哭出至幄次易吉
  服王公百官咸采服礼部堂官奏请
  皇帝诣
  隆恩殿行题
  主礼
  皇帝入殿左门就拜位立大臣一人启椟奉
  神主设于题主案大学士二人朝服诣案东行一跪三叩
  礼兴就位西向恭题
  神主毕大臣奉
  主安于
  宝座三叩退迺行虞祭礼
  皇帝就拜位王公百官各就拜位上香奠帛读祝三献爵送燎均如仪礼成銮仪卫堂官率校尉舁黄舆设阶上正中南向太常卿跪奏恭请
  神位升祔
  太庙
  皇帝诣
  宝座前行一跪三拜礼恭奉
  神主奉安黄舆内行一跪三拜礼兴内大臣十人大学士
  礼部堂官导引启行
  皇帝率王以下各官于大门外跪候过先诣涂次黄幄
  祗俟沿途朝夕奠
  皇帝亲诣上香行三跪九拜礼还京升祔
  太庙期年小祥读文致祭张黄幄于
  皇陵方城前陈俎豆列馔筵于祭台左右
  皇帝丧服诣黄幄内奠献随往之王公百官咸于
  陵寝门外随行礼举哀与前祖奠同再期大祥仪与期年
  同二十七月行除服礼
  皇帝丧服于
  皇陵方城前行奠献礼仪与百日奠献同祭毕除服三周
  行礼仪同再期
  列后大丧仪
  
  列后大丧
  圣子皇帝主丧仪初丧恭奉
  梓宫奉安于
  宫中正殿设几筵建丹旐于宫门外之右陈仪驾于宫门外
  皇帝成服截发辫诸王福晋为子妇者皆成服翦发
  皇太后宫中女侍内监皆成服翦发截发辫既敛王以下及姻戚于宫门外三品官以下于外门之外福晋以下及姻戚妇女于丹墀右三品淑人以下于宫门外齐集举哀奏疏文移十五日用蓝印颁
  遗诏于天下内外各官二十七日除服百日不作乐不嫁娶军民二十七日不作乐不嫁娶皆百日薙发朝晡日中之奠进茶膳以女官恭理丧仪王公大臣内务府总管率之内监转进于
  皇帝亲奠殷奠既彻馔女官奉冠服诣燎所福晋命妇
  内府妇女皆从
  钦命公主福晋或姻戚大臣夫人一人于燎所祭酒行礼将葬随行有女侍及内府妇女馀皆如
  列圣丧仪凡
  皇后大丧
  皇帝主丧仪初丧
  皇帝冠去纬辍朝
  皇子去冠服哭踊宫中自
  妃嫔以下咸摘耳环去首饰届时奉安
  梓宫于
  宫中正殿设几筵建丹旐于宫门外之右陈仪驾于宫门之外
  特简王公大臣恭理丧仪既敛迺奠
  皇帝成服
  皇子福晋以下咸成服
  皇帝缟素十三日而除两月后
  御门听政
  
  坛大祀祭服行礼
  亲临
  几筵前素服视奠恭遇
  皇太后
  皇帝躬诣
  几筵
  皇太后乘舆由中门中道至檐下降舆
  皇帝乘舆由中门中道至阶上降舆
  皇子丧服百日馀日素服诣
  几筵前仍丧服
  皇子福晋亦如之
  皇孙恭理丧仪王公大臣及
  殡宫守卫执事各官及姻戚百日除服群臣二十七日除服皆百日薙发十三日内各衙门文移用蓝印奏本用朱印内外官员二十七日不作乐不嫁娶皆百日薙发外省以初丧日起算不以  诏到日起算军民素服七日不作乐不嫁娶成服后朝晡日中三设奠
  皇子出苫次诣
  几筵前西向举哀行礼如仪诹日行殷奠礼
  皇帝亲临上食毕读祝官奉祭文至阈外正中跪皇子众皆跪哀暂止读文毕执事进奠几
  皇帝旁坐祭酒三爵每祭
  皇子行一叩礼众随行礼如仪诹日而殡先期以奉移告
  几筵行启奠礼与殷奠同至日奉移
  梓宫于
  殡宫
  皇帝亲临祭酒三爵
  灵驾至
  殡殿行奉安礼设几筵陈
  册宝
  皇子祭酒众随行礼如仪行初祭礼翼日绎祭如仪行大祭礼翼日绎祭仪同周月奠献仪与启奠同承
  旨恭拟
  谥号
  敇工部制
  册宝诹吉行
  册谥礼前期遣官祗告
  太庙后殿
  奉先殿至日陈设
  皇帝素服诣太和门陞座
  阅册宝毕
  皇帝还宫正副使恭奉
  册宝诣
  殡宫宣
  册宣
  宝毕陈于
  几筵左右
  皇子上香奠帛读祝三献爵如仪礼成正副使复
  命翼日颁
  诏天下百日奠献仪同初祭既卜葬吉奉移前三日遣
  官祗告
  天
  
  太庙
  社稷奉移前期一日行祖奠礼仪与启奠同至日皇帝亲诣
  梓宫前祭酒三爵不往送祭酒时
  皇子行礼众随行礼毕
  灵驾发
  册宝亭及仪驾咸前列沿途分站豫设
  芦殿缭以黄幔城
  皇子王公以下随行
  灵驾至宿次奉安
  芦殿迺行晡奠如仪翼日昧爽行朝奠如仪至
  陵寝安奉
  梓宫于
  飨殿
  皇子祭酒三爵众随行礼举哀是日遣官祭告各
  陵寝并祭
  后土
  皇陵山神翼日行飨奠礼仪如初奠先葬一日行迁奠
  礼仪如飨奠至时恭奉
  梓宫于
  宝城前芦殿
  皇子三祭酒至日
  皇子诣
  梓宫前祭酒恭移龙輴自隧道入
  地宫安奉宝床设香
  册宝于左右几遂掩闭
  元宫
  皇子祭酒举哀迺卒哭各退行题
  主礼既陈设大学士二人朝服行一跪三叩礼兴恭题神主礼毕迺行虞祭礼如仪礼成恭奉
  神主奉安黄舆导引启行沿途仍朝夕奠俟还京时升
  祔如距大葬之期尚远迺于
  殡宫东庑制
  神主
  钦命大学士二人至
  几筵前行题
  主礼期年小祥读文致祭礼仪与初奠同再期大祥仪
  与期年同二十七月行除服礼
  皇子丧服奠献与百日礼同祭毕除服三周行礼仪同再期
  皇贵妃以下丧仪
  凡
  皇贵妃丧礼初薨
  皇帝辍朝五日素服十日若殡期逾十日及殡而止命所出皇子公主持服如仪内阁拟谥号候
  钦定诹日行
  册谥礼如仪凡
  贵妃丧礼
  皇帝辍朝五日
  妃丧礼
  皇帝辍朝三日
  嫔丧礼
  皇帝辍朝二日馀礼节并如仪凡
  皇祖
  皇考妃嫔薨各按封号以治丧追封者视所追封之号治
  丧皆如仪
  皇子以下丧仪
  
  皇子丧礼未分封之
  皇子薨逝适长者
  皇帝辍朝五日已生子者
  皇子福晋及所生
  皇孙并成服如仪如奉
  旨追封择吉行追封礼奉
  册宝宣读如仪凡亲王薨丧
  
  皇帝辍朝三日有
  特恩亲临者王子率合属官员跪迎于大门外设
  御座于左有司设奠几
  皇帝坐祭酒三爵举哀毕
  驾兴王子率属跪送如初迎仪王子以下府属官本支
  诸王以下应有服者皆成服
  谕祭二次
  赐谥如仪世子薨丧
  闻
  皇帝辍朝二日
  赐谥
  赐给初祭大祭羊酒如仪郡王薨丧
  
  皇帝辍朝二日贝勒薨
  皇帝辍朝一日及贝子以下镇国公辅国公皆
  赐谥
  赐给羊酒如仪民公以下兵民以上居丧二十七月内不燕会不鼓乐不娶妻纳妾门户不换旧符服制
  凡服制有五曰斩衰三年曰齐衰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曰大功九月曰小功五月曰缌麻三月服之差等有八曰斩衰三年者子为父母子之妻同子为继母父之后妻慈母谓妾子无母父命他妾养之者养母自幼过房与人者子之妻同庶子为适母为所生母庶子之妻同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为人后者之妻同女在室为父母已嫁被出而返在家者同适孙为祖父母及高曽祖父母承重适孙之妻同为人后者承重同妻为夫妾为家长同曰齐衰杖期者适子众子为庶母谓父妾有子者适子众子之妻同子为嫁母谓亲生母父殁而改嫁者子为出母谓亲生母父在而被出者夫为妻父母在不杖适孙祖在为祖母承重曰齐衰不杖期者祖为适孙父母为适长子及众子父母为适长子之妻父母为女在室者父母为子为人后者继母为长子众子子为改嫁继母谓父殁继母改嫁而已从之者从子为伯叔父母及姑在室者为已之亲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孙为祖父母孙女为祖父母虽适人不降庶孙为生祖母慈母养母孙同女出嫁为父母为人后者为其本生父母仕者解任士子辍考丁忧一年女在室及虽适人而无夫与子者为其兄弟姊妹及兄弟之子兄弟之女在室者女适人为兄弟之为父后者妇为夫亲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妾为家长之父母妾为家长之正妻妾为家长之长子众子与其所生子为同居继父两无大功以上亲者曰齐衰五月者为曾祖父母女孙虽适人不降曰齐衰三月者为高祖父母女孙虽适人不降为继父先同居今不同居者自来不同居者无服为同居继父两有大功以上亲者曰大功九月者祖为众孙及孙女在室者祖母为适孙众孙及孙女在室者生祖母为庶孙慈养祖母同父母为众子妇及女之已嫁者慈母养母为其子妇同伯叔父母为从子妇及兄弟之女已嫁者为人后者为其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夫为人后其妇为夫本生父母为已之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之已嫁者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女出嫁为本宗伯叔父母及兄弟与兄弟之子为姑姊妹及兄弟之女在室者妇为夫之祖父母为夫之伯叔父母曰小功五月者为伯叔祖父母谓祖之亲兄弟为同堂伯叔父母谓父之堂兄弟为同堂姊妹之出嫁者为再从兄弟及再从姊妹在室者为同堂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祖姑之在室者谓祖之亲姊妹为堂姑之在室者谓父之同堂姊妹为兄弟之妻祖为适孙之妇为兄弟之孙及兄弟之孙女在室者为外祖父母为母之兄弟姊妹为姊妹之子及女之在室者为人后者为其姑及姊妹之已嫁者妇为夫兄弟之孙及孙女在室者妇为夫之姑及夫之姊妹在室出嫁同妇为夫之兄弟及夫兄弟之妻妇为夫同堂兄弟之子及女之在室者女出嫁为本宗姊妹之出嫁者为本宗堂兄弟及堂姊妹之在室者曰缌麻三月者祖为众孙妇曾祖父母为曾孙曾孙女高祖父母为元孙元孙女祖母为嫡孙众孙妇为乳母为曾伯叔父母为族伯叔祖父母为族伯叔父母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为曾祖姑在室者为族祖姑及族姑在室者为兄弟之曾孙及曾孙女在室者为兄弟之孙女出嫁者为同堂兄弟之孙及孙女在室者为再从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祖姑谓祖之亲姊妹及堂姑谓父之堂姊妹及已之再从姊妹出嫁者为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为父姊妹之子为母兄弟之子为母姊妹之子为妻之父母为婿为外孙及外孙女为兄弟孙之妻为同堂兄弟子之妻为同堂兄弟之妻妇为夫高曾祖父母为夫之伯叔祖父母及夫之祖姑在室者为夫之堂伯叔父母为夫之堂姑在室者为夫之同堂兄弟及同堂兄弟之妻为夫之同堂姊妹在室出嫁同为夫之再从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夫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为夫同堂兄弟子之妻为夫同堂兄弟之孙及孙女在室者为夫兄弟孙之妻为夫兄弟之孙女出嫁者为夫兄弟之曾孙及曾孙女之在室者女出嫁为本宗伯叔祖父母及祖姑在室者为本宗同堂伯叔父母及堂姑在室者为本宗堂姊妹之出嫁者为本宗堂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







  皇朝通志卷四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八
  谥略
  等谨按谥法始于成周历代因之各有増损郑樵作谥略列为二百有十品前后系以诸论考核綦详臣等恭读
  御制咏谥法诗案语
  嘉许郑樵成周初无恶谥之论
  圣训煌煌昭如日月洵千古谥法之折衷也伏考前代议谥多委太常博士诸臣定之往往失当未有如
  本朝谥典之悉禀
  上裁斟酌尽善者洪惟
  列祖
  列宗圣徳神功
  列后徽音令徳昭融显懿卓跞前古书之史册允矣熙鸿号于万年至若诸王贝勒及内外大臣之例得请者礼
  臣先以应否予谥奏俟得
  旨后阁臣拟以四字恭候
  钦定迥非前代议谥议駮聚讼纠纷者比又有以文臣品学而追谥者有以监司守令尽节而获谥者又如改正前史之失追谥胜国之君皆为
  特典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下所司定明季甲申诸臣之谥皇上表彰忠烈复
  特颁谕旨于故明殉节诸臣分析褒奖
  赐以令谥尤为从古未有之旷典臣等敬谨纂辑谥略
  八卷用备考稽昭掌故焉
  列圣尊谥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顺治五年十一月追尊恭上
  崇徳元年四月丙戌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大臣诣
  太庙追尊
  始祖为
  泽王
  高祖为
  庆王
  曾祖为
  昌王
  祖为
  福王顺治五年十一月戊辰以奉
  四祖入
  庙
  世祖章皇帝亲诣
  太庙追尊为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恭上
  
  宝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
  崇徳元年四月丙戌
  太宗文皇帝率诸贝勒大臣诣
  太庙恭上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
  尊谥曰
  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
  庙号
  太祖康熙元年四月丙辰恭加上
  尊谥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雍正元年八月己酉恭加上
  端毅二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钦安二字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世宗宪皇帝谕礼部曰朕仰荷
  祖宗眷佑缵承大统恭上
  皇考圣祖仁皇帝
  尊谥敬念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三圣相承
  功高徳盛载考典章加上
  尊谥因念
  孝庄太皇太后翼运启期育成
  两帝朕在冲龄备膺
  慈爱
  孝康皇太后诞育
  先皇
  懿徽流庆
  孝惠皇太后徳隆福厚笃爱朕躬朕意亦宜并加尊谥但追尊固出至情而推崇必遵定礼尔等可稽考载籍酌古凖今会同确议具奏俾朕得稍展思慕之诚又念
  仁孝皇后作配
  皇考孝敬宽仁坤仪懋著
  孝昭皇后恪恭温顺树范宫闱
  孝懿皇后徽音淑徳慈抚朕躬恩勤备至均应恭上尊谥以昭示万年尔等一并会同详察典例拟奏遵旨议上
  太祖高皇帝尊谥于
  睿武字下加
  端毅二字雍正元年八月己酉恭上
  
  宝雍正十三年九月乙巳
  皇上谕礼部曰尊
  祖孝
  亲谊应并重报本追远礼有加隆兹者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尊谥缅维诒燕之谟宜备追崇之典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肇造洪基创垂大业
  世祖章皇帝统一方夏抚有万邦骏烈鸿猷敷扬莫罄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久道化成功齐覆
  载朕自冲龄仰蒙
  慈爱
  宫庭抚育厚眷独钟仰思
  至徳之难名恒念
  洪恩之莫报夫宗庙之徽称有制而报本之忱悃无穷应
  详查典礼酌古准今恭议加上
  太祖
  太宗
  世祖
  圣祖尊谥以展孝思此朕追慕之至情崇先之特典后世
  子孙不得奉为成式又敬念
  列祖尊谥既已加崇
  列后尊谥并应恭议加上尔部详酌典礼一并敬谨具奏
  
  旨议上
  太祖高皇帝尊谥于
  端毅字下加
  钦安二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上
  
  宝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
  顺治元年十月辛酉恭上
  宽温仁圣皇帝
  尊谥曰
  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
  庙号
  太宗康熙元年四月丙辰恭加上
  隆道显功四字雍正元年八月己酉恭加上
  敬敏二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昭定二字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
  顺治十八年正月己未
  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朕惟自古圣贤之君必有显号徽称用昭功徳之隆垂于万世此国家不易之钜典也仰惟我
  皇考大行皇帝缵绍鸿绪统一寰区十有八年敬天尊
  祖勤政爱民奉侍
  慈闱克谐孝道敦睦宗族攸叙彝伦典学日新修身思永制礼作乐振武崇文敇法明刑立纲陈纪盛徳之事不一而足朕方与天下臣民均切怙戴不幸
  龙驭上宾顾予冲人嗣膺大统仰承
  佑启之恩敢后显扬之礼谨考彝章宜升
  尊谥戊寅亲王等上
  大行皇帝尊谥议曰谨按自古有天下者祖有功而宗有徳故凡勲高大定功垂奕叶者类皆称祖以尊之其庙祀百世弗祧此世所由称也又按谥法法度大明敬慎高明曰章洪惟
  大行皇帝神武止戈崇文劝学恩泽覃敷于庶物孝治立极于人伦徳固懋昭功尤隆著是以化行教洽远至迩安生民以来莫斯为盛等谨咨群议载考彝章
  大行皇帝尊谥宜
  天锡之曰
  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
  世祖得
  旨是著该衙门拟撰册文进览三月癸酉恭奉
  
  宝上
  尊谥雍正元年八月己酉恭加上
  定统建极四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显武二字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徳大成仁皇帝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辛丑
  世宗宪皇帝谕王大臣等曰朕惟自古圣贤之君必有显号徽称以昭功徳之盛垂于万世此国家不易之钜典也仰惟我
  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早承大统寅畏小心旦明凛昭格之忱
  郊祀亲升中之典监于成宪率由旧章孝奉
  两宫尊养兼至展敬
  陵
  庙备物尽诚总揽万几阜成兆姓蠲赋动盈千万赈恤曾不稽时水旱先筹雨旸必达宽刑肆赦徳洽好生盛暑则释囹圄严寒则赈𫗴粥兵粮豫给优赏屡颁淮甸屡巡动数百万之帑金运
  睿谋而两河底绩鲁郊
  特幸行数千年之殊礼屈
  帝尊而九拜崇师览奏牍而利弊周知觐臣僚而贤愚立辨保全勲旧庇荫宗支广育人才敦厚风俗布昭
  圣武申讨不庭元裔背叛而旋踵就殱三蘖逆命而刻期献馘俄罗斯占喀尔喀之疆圉谕以威徳即奉约章喀尔喀逼厄鲁特之残暴纳其困穷胥登衽席噶尔丹肆毒邻境三临绝漠扫靖烽烟䇿妄阿喇布坦摧灭与国出师命将恢复藏地台湾置郡红苗革心南朔东西无思不服至于
  天纵生知日新好学讲筵时御
  手定六经广博士于五贤配先儒于十哲文嫓二典书迈百家贯彻天文总括地理旁罗数术考正元声研索群编鉴裁纂辑凡此难名之美善洵亘古帝王首出之
  一人虽复累牍连章不能纪述万一朕方与天下臣民均切怙戴不意
  龙驭上宾顾予冲人嗣膺大统仰承
  佑启之恩敢后显扬之礼敬考彝章宜升
  尊谥尔部详察典礼具奏乙巳总理事务王大臣等奏大行皇帝
  尊谥
  庙号乃追崇大典等管窥蠡测未能仰尽高深恭祈睿思
  亲定以昭垂万世
  世宗宪皇帝召进总理事务亲王大臣大学士尚书等面谕曰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
  尊谥
  庙号诸王大臣等请朕亲定朕思子臣尊崇
  君父之心何有止极然必须至允至当方孚千秋定论若少有溢美之词不独失天下之至公且开后人之僭越是因臣子之愚忠愚孝反将
  君父盛徳大业之实行涉于赞颂之虚文朕心殊不安也我
  皇考大行皇帝缵继大统旧典本应称宗但经云祖有功而宗有徳我
  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馀年
  手定太平徳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勲业则实为开创朕意宜崇
  祖号方副
  丰功但追崇大典攸关理宜佥谋共协一人之心即千万人之公心一时之论即千万世之公论尔诸王大臣等可会同九卿詹事科道文六品以上武四品以上详考旧章从公确议毋得依违毋得附和务期纪实以垂万年若少有几微未协知而不言则大非臣子忠爱之道
  王等文武诸臣议奏
  大行皇帝功徳巍焕高出三代以上之圣主贤君虽集古
  今之徽名美号犹不足表扬万一
  大行皇帝圣学渊深言成谟典尊师崇道
  手定六经礼正乐成诞敷文教此尧之文思也声灵所震无思不服开拓宇宙混同车书不庭旋服逆命即收止戈包革天下宴安此汤之神武也明四目达四聪无远不周无微不烛知来藏往观化穷神此舜之濬哲也一日万几孜孜无倦深宫燕处不敢康宁盛暑必衣冠严冬必听政此尧之允恭也玉食不盈数器御衣常至十年物用无金璧之装宫殿无繁华之饰此禹之克俭也蠲赋免徭缓刑恤狱泽厚宗支赏优士伍秉中和之性具含容之量小过多原寸长不弃六十馀年民物各遂其生者皆
  大行皇帝宽裕之恩也定省
  两宫时日无间奉养备至礼数兼隆此
  大行皇帝承欢之大孝也恢
  三朝之功烈弘一统之规模区夏咸宁声教四洽此大行皇帝继述之大孝也寅畏小心恪勤克慎
  躬亲
  郊祀严肃致斋此
  大行皇帝之敬
  天也宪章典训对越
  
  天
  庙祭致䖍如临左右此
  大行皇帝之敬
  祖也健行无息成已成物精意由中修词立本出教施令
  达乎民心此
  大行皇帝之诚也虚已待物不逆诈伪履常思顺不爽片
  言此
  大行皇帝之信也具仁义礼智信之全备温良恭俭让之
  美自尧舜以来未有如
  大行皇帝徳之盛者八表宅心九有向化西北部落辐辏
  稿街东南诸畨顿颡
  阙下两河底绩成万年永济之勲海外咸朝开万里难
  通之域自尧舜以来未有如
  大行皇帝功之大者
  
  地化育有未周者
  大行皇帝实赞之
  祖
  宗经纶有未竟者
  大行皇帝实弘之孔子集千圣之大成
  大行皇帝集百王之大成也臣等谨按传云为人君止于仁礼运曰仁者义之本顺之体也得之者尊说文云在天为元在人为仁故易曰元者善之长仁者徳之首
  大行皇帝体元立政茂育群生以义制事绥安兆姓
  窃谓史称帝尧其仁如天惟
  大行皇帝实与并之又按礼经云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而尚书舜典云舜格于文祖释者谓文祖尧庙也又归格于艺祖释者谓艺祖尧之祖也合之祖颛顼之文则有虞氏盖有三祖矣宋臣陈祥道云凡配天者皆得称祖故国语展禽又有有虞氏祖高阳而郊尧之说尧所以称文祖也颛顼至尧皆黄帝子孙而不嫌于皆称祖又周礼大宗伯祫禘追享朝享解云古者朝庙合群祖而祭焉故祫谓之朝享以合群祖为不足又禘其祖之所自出故禘谓之追享夫祖之所自出始祖也而其下曰群祖知自始祖以下皆称祖矣自唐虞夏商无追王先代之文而武王周公追王太王王季以臣子而王其君祖孔子称为达孝故记曰武王上治祖祢尊尊也又谥议曰帝王功业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义得称祖此皆经书所载稽考可据者也窃谓惟
  圣字可以赞扬
  大行皇帝之峻徳惟
  祖号可以显彰
  大行皇帝之隆功
  上谕谓
  大行皇帝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勲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副
  丰功此非
  皇上及诸臣数百人之心实天下亿兆之公心亦非今日在廷诸臣之论实千万世之公论也臣等公拟敬上
  尊谥曰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徳大成仁皇帝
  庙号曰
  圣祖天下万世称曰
  圣祖仁皇帝奉
  旨诸王大臣官员深悉我
  皇考一生神圣实行同心合词恭上
  尊称甚惬朕怀朕之哀思庶可稍释
  谕毕
  世宗宪皇帝亲刺指血圏本内
  圣祖二字敬恭高捧授大学士等赍出宣示群臣雍正元
  年二月乙巳恭奉
  册
  宝上
  尊谥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中和二字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恭上
  雍正十三年九月己亥
  皇上登极庚子
  谕礼部曰自古圣帝明君功徳大成必有显号徽称所以昭垂万世典至钜也我
  皇考大行皇帝乘干建极抚御万邦锡福𫍯民徳化翔洽
  䖍恭寅畏昭事
  苍穹郊祀祈年必亲必敬钦承
  祖烈光大前猷至孝肫诚千古未有当
  皇祖上宾时尽制尽哀丧仪隆备
  亲送
  梓宫
  屡谒
  陵寝岁时瞻拜
  御容举念常伸孺慕继
  显谟之盛推锡类之仁
  宸衷祗敬则朝乾夕惕历久弥勤
  亲政忧劳则盛暑祁寒未尝稍间整纲饬纪明目达聪施措咸宜徳威并用笃宗室则立学以隆教育惠八旗则锡帑以备吉凶厚臣工而加俸养廉眷忠良而建祠赐祭励廉能以察吏宏荐拔以罗才广耤田以重农桑定品式以崇节俭重道则
  经筵岁举爱士则科目频加隆
  先师五代之王封新阙里千秋之庙貌修明典礼怀柔百神厚植纲常旌扬节孝蠲逋减赋不惜亿万之帑金开垦筑堤永享万年之乐利备赈则广行积贮养兵则优赡身家律例则釐定科条谳决则特详咨酌广开言路详示
  朱批洞瞩群情虑周六合大阅以诘戎兵训练以修武备睿谟独运而小丑立奏荡平
  圣武布昭而荒徼永图绥靖开天明道
  圣学高深觉世牖民
  宸章炳焕阐圣贤之精蕴宣心性之圆机函盖古今彪烁
  宇宙
  天心协应有感必通徳盛化神诸瑞毕至古帝王之良法
  善政至
  皇祖而集其大成我
  
  宗之骏烈鸿猷迨
  皇考而益彰善述眇予冲子寅奉丕基仰惟
  功徳之隆宜备尊崇之典敬循礼制恭上
  尊谥
  庙号尔部详察典礼具奏是日礼部奏谨查康熙六十一
  年恭上
  圣祖仁皇帝
  尊谥
  庙号奉
  大行皇帝谕旨以追崇大典攸关理宜佥谋共协令诸王大臣等会同九卿詹事科道文官六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详考旧章从公确议今
  大行皇帝
  尊谥
  庙号礼制崇重臣等谨遵旧典仍请会同诸王大臣齐集
  廷臣详慎公议昭垂万世奉
  谕旨是敬谨确议具奏是月乙巳王等文武诸臣议奏自古帝王抚驭寰区功徳隆盛有博厚高明之实则必有隆烁显懿之名是故于尧曰钦明文思于舜曰濬哲文明所以著盛徳之形容而垂万年之轨则也钦惟
  大行皇帝丕冒八埏曲成万物有与
  天同体之徳有敬
  天行健之功祇奉
  郊坛必亲荐享端居宫禁亦凛明威旸雨偶愆斋心而默祷嘉祥屡告让美而弗居昭事存乎旦明感通捷于影响当
  天庥之滋至绵
  景运于方隆抚
  列圣式廓之版章益渐之以声教取四海咸熙之臣庶更
  霈之以恩膏安愈求安
  圣不自圣惟精惟一建中于民克俭克勤表正自上执权衡以御物偏党之习潜消定模范以示人仁让之风溥洽官常于是而肃士品于是而端民俗于是而淳物情于是而畅嘉禾芝草醴泉庆云之瑞充塞于寰中荷兰日本暹罗苏禄之琛辐辏乎
  阙下凡此运会之弥昌弥炽皆由
  圣徳之可法可传至乃学贯天人辞成典诰敷治平之大
  道阐性命之微言岁举
  经筵首诣太学新阙里千秋之庙貌隆
  先师五代之王封广励胶庠修明典礼定宗学之制开
  国书之科博访鸿儒遍立书院
  大行皇帝之诞敷文教有如此者帷仁必勇不怒而威选
  将悉有用之材练兵于无事之日
  天戈所指青海献俘
  帝命甫申西陲纳款化蛮荒为郡县靖蕃落于边隅大行皇帝之布昭圣武有如此者志迈百王心通庶务事无难易锐若发机人有忠邪洞如观火谋略出群工之上照临周六合之遥
  大行皇帝之英姿天挺明睿夙成有如此者坦怀应物博爱为心不以一眚弃才不使一夫失所惇叙九族容保万方厚百官而倍与廪糈惠八旗而时加恤赉闾井必预谋其乐利兵丁各优赡其身家减赋蠲逋不惜帑金之亿万详刑谳狱允釐令典之三千盛暑而曲贷囚徒小祲而遍赒贫户
  大行皇帝之宽则得众仁以长人有如此者道循物而无违徳有常而不息本实心以宣为政令春温秋肃俨如四序之罔愆由定力而发为忧勤旰食宵衣不以片时而少斁
  大行皇帝之信必由中毅以持久有如此者经曰圣人之
  徳无以加于孝我
  大行皇帝昔在藩封晨昏尽礼及传丕绪哀敬竭情亲送
  梓宫
  屡谒
  陵寝三载始还吉服四时恒拜
  御容体
  圣祖之心以为心法
  圣祖之政以为政耕耤著为定例爰奉
  太庙之粢盛贤良建有专祠尤
  眷先朝之耆旧徳教加于百姓孺慕极于终身大烈光前
  贻谋昌后孔子称虞舜曰大孝惟
  大行皇帝足以当之若夫诚者天之道也成已成物之全
  徳也我
  大行皇帝以此享
  帝享
  亲以此尽心尽性以此用人行政以此觉世牖民诸臣敬
  奉之
  朱批万国共闻之
  谕旨固已言之谆复莫不凛为典章暨夫
  龙驭上宾
  特颁遗诏敬聆至诚之
  训仰思无间之
  功
  圣学高深浑然一理
  神明冲穆俨在重霄子思曰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惟
  大行皇帝足以当之夫中以宅心正以体政文以敷化武以定功英以决疑明以烛理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信以成之毅以守之而皆本之于大孝运之以至诚此洵
  圣徳之全与
  天同体可为万世法者也臣等按虞书曰率作兴事慎乃宪书传曰宪法也说命曰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又曰监于先王成宪周礼疏曰悬法以示人曰宪中庸亦云宪章文武盖惟宪天立教之圣人然后能慎法度兴政事俾万世奉为成宪守而不忘若虞舜商汤周之文王武王皆是也窃谓
  大行皇帝
  尊谥于宪为宜又按礼记祖有功宗有徳是故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商人祖契而宗汤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周公作无逸则称商有三宗周文武之庙并称世室公羊传曰世世不毁也中庸曰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窃惟
  大行皇帝
  庙号宜称
  世宗与
  太祖
  太宗
  世祖
  圣祖并为百世不祧之庙等公拟敬上
  尊谥曰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庙号曰
  世宗天下万世称曰
  世宗宪皇帝足以显扬
  大徳表著
  巍功与日月而齐光偕山河而并永矣谨奏奉
  谕旨诸王大臣公同议上
  皇考大行皇帝
  尊谥曰
  宪皇帝
  庙号
  世宗于我
  皇考至徳鸿猷实相符合礼称祖有功宗有徳庙号之称祖称宗均属尊崇之极而象功昭徳惟期允当方协至公昔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身兼创守平定逆藩扫清朔
  漠神功骏烈自古莫与比隆
  庙号定应称祖
  皇考大行皇帝善继善述敬
  天勤民十三年来宵旰忧劳咸熙庶绩贻万年之景福固
  百代之丕基
  庙号
  世宗正合古宗有徳之义上配
  列祖百世不祧此乃天下万世之定论非在廷诸臣尊崇君父敷扬称颂之私情尤非朕一人哀感
  隆恩表彰
  盛徳之私愿所能强置一词也在我
  皇考神谟垂于宇宙厚泽洽于臣民即罄竭揄扬难尽万
  一今据所奏敬拟上
  尊谥
  庙号详慎公当足以昭示万年朕心深为慰惬所有应行典礼该部敬谨查议具奏十一月丁未恭奉
  
  宝上
  尊谥









  皇朝通志卷四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四十九
  谥略
  列后尊谥
  原皇后
  直皇后
  翼皇后
  宣皇后顺治五年十一月追尊恭上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徳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乾隆元年三月
  恭加上

  崇徳元年四月丙戌恭上
  孝慈昭宪纯徳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尊谥康熙元年
  改上
  尊谥曰
  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雍正元年八月己
  酉恭加上
  仁徽二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懿徳二字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禧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乾隆元年三月
  恭加上

  顺治七年二月丁酉恭上
  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尊谥雍正元年
  月己酉恭加上
  哲顺二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慈禧二字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徳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乾隆元年三月
  恭加上

  康熙二十七年正月辛巳
  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
  大行太皇太后圣徳母仪昭示万国昔奉我
  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育我
  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朕践阼方在冲龄仰荷我
  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晨昏依恋三十馀年方期洊享遐龄茂膺繁祉讵意适遭违豫奄忽上宾朕哀疚之深五中摧绝昊天罔极报徳实难缅惟厚泽深仁信足炳传简册非荐隆号莫展哀诚宜恪遵彝宪恭上
  尊谥垂示无穷以慰朕尊亲之意著内阁翰林院詹事府会同拟奏其应行典礼尔部详议以闻内阁等衙门恭
  
  尊谥二道进呈奉
  旨应上
  太皇太后尊谥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十月乙卯恭上尊谥雍正元年八月己酉恭加上
  至徳二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纯徽二字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乾隆元年三月
  恭加上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己亥大学士马齐嵩祝李光地萧永藻王掞奏查康熙二年恭上
  慈和皇太后尊谥内阁翰林院择二十四字分为两条具
  奏奉
  旨尊为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今恭上
  大行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尊谥等会同翰
  林院依例敬择具奏奉
  旨此奏甚属错误尔等恭瞻
  太庙
  奉先殿二位
  文皇后神主便知其误矣庚子大学士等奏等遵旨恭诣
  太庙谨瞻
  神位见
  孝端
  孝庄两太皇太后并从
  太宗文皇帝庙号俱有文字等愚昩查康熙二年慈和皇太后尊谥旧档仅拟
  尊谥字様具奏未将康熙九年
  
  慈和皇太后从
  世祖章皇帝庙号升祔
  太庙之例不以
  章皇后字様一并写出甚属错误因将所拟字内敬写章皇后字様具奏得
  旨此事不比寻常但声明错误则已该部严察具奏所拟尊谥亦未明晰朕记
  太皇太后徽号字様甚多即就原
  徽号字内删减拟定并未改换今通行改拟恐于例有不合丙午大学士等奏等恭查旧档
  太皇太后徽号原有
  昭圣慈夀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二十
  
  宾天之后恭上
  尊谥将原字减去十五字留五字又添拟七字尊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升祔
  太庙
  慈和皇太后徽号原有
  慈和二字后尊为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康熙九年升祔太庙时添写
  章字
  大行皇太后徽号原有
  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十字今钦遵
  上谕照追上
  太皇太后尊谥例将原字内留五字添拟七字尊为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又将原字内留四
  字添拟八字尊为
  孝惠仁宪庄定端纯顺天翊圣章皇后恭候
  皇上训示得
  旨前一条所拟是五十七年三月辛酉恭上
  尊谥雍正元年八月己酉恭加上
  慈淑二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恭安二字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乾隆元年三月
  恭加上

  康熙二年五月甲午恭上
  大行慈和皇太后尊谥曰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康熙九年二月庚戌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
  慈和皇太后诞育朕躬未遂孝养思慕之忱每切于怀虽已上
  尊谥但今升祔
  太庙配食
  皇考典礼关系重大其应进
  谥号著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同详议具奏是月
  丁己议政王等恭议
  太祖高皇帝
  皇后称
  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皇后称
  文皇后今
  慈和皇太后配祀
  世祖章皇帝前上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尊谥亦宜加上
  尊谥为
  章皇后得
  旨是五月丙辰朔恭加上
  尊谥雍正元年八月己酉恭加上
  温穆二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端靖二字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俪天襄圣仁皇后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
  康熙十三年五月辛未
  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皇后赫舍哩氏作配朕躬已经六载上事
  太皇太后
  皇太后克尽诚孝佐朕内治尤极敬勤节俭居身宽仁逮下宫闱式化淑徳彰闻兹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惓怀懿范痛悼弥深宜有称谥以垂永久著内阁翰林院会同拟奏应行典礼尔部详察以闻大学士等
  恭议上
  尊谥曰
  仁孝皇后得
  旨是六月庚申行
  册谥礼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追上
  尊谥曰
  仁孝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皇后雍正元年四月改上尊谥曰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皇后九月庚辰恭加上尊谥曰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乾隆元年三月乙
  巳恭加上
  淑懿二字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钦天顺圣仁皇后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
  康熙十七年三月癸酉
  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皇后钮祜禄氏端懿夙著作配朕躬奉事
  太皇太后
  皇太后恪恭婉顺殚竭孝忱正位宫闱节俭宽仁克襄内治芳型伊始淑徳弥彰兹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崩逝追念壸仪良深痛悼宜有称谥以垂永久著内阁翰林院会同拟奏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大学士等恭议上
  尊谥曰
  孝昭皇后得
  旨依议闰三月辛酉行
  册谥礼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恭上
  尊谥曰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皇后雍正元年九月庚辰
  恭加上
  仁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安裕二字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奉天佐圣仁皇后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壬寅
  圣祖仁皇帝谕礼部曰皇后佟氏淑徳夙成芳徽懋著侍奉
  皇太后克尽孝诚抚育诸子悉均慈爱褆躬敬慎御下宽仁式备仪型宫闱胥化顷遵
  慈谕作配朕躬尚期内治之永襄何意沉疴之难起兹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崩逝惓怀懿范痛悼良深宜有称谥以垂永久著内阁翰林院会同拟奏其应行典礼尔部详查速议以闻寻大学士等恭议上
  尊谥曰
  孝懿皇后得
  旨依议九月乙卯行
  册谥礼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恭上
  尊谥曰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皇后雍正元年九月庚辰
  恭加上
  仁字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和恪二字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赞天承圣仁皇后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
  雍正元年五月甲辰
  世宗宪皇帝谕曰朕惟尊亲之典首重易名圣善之修必崇显号我
  皇妣大行皇太后端庄恭肃慈惠安和奉侍
  先皇壸仪茂著诞育冲藐母道备隆顾复恩周命提义尽宽仁逮下泽洽宫庭谦俭持躬化流禁掖朕继承大统嗣服鸿基方期合万国之欢心奉
  慈闱之色养不意遽遭大故
  仙驭上升抱痛衔哀感深罔极惟藉显扬之典少申孝慕之诚允宜稽考彝章荐升
  尊谥六月丁巳大学士等恭拟上
  尊谥曰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得
  旨是八月己未恭奉
  册
  宝上
  尊谥乾隆元年三月乙巳恭加上
  慈纯二字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恭上
  雍正九年十月甲午
  世宗宪皇帝谕礼部曰皇后纳喇氏作配朕躬经四十载奉事
  皇祖妣孝惠章皇后
  皇考圣祖仁皇帝
  皇妣孝恭仁皇后克尽孝忱深𫎇
  慈爱服膺朕训历久而敬徳弥纯懋著坤仪正位而小心益至居身节俭待下宽仁慈惠播于宫闱柔顺发于诚悃昔年藩邸内政聿修九载中宫徳辉逾耀兹于雍正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崩逝惓惟阃职襄赞多年追念懿徽良深痛悼宜加称谥以永休光著内阁翰林院拟奏应行典礼尔部详察议奏特谕癸卯大学士等恭议上
  尊谥曰
  孝敬皇后得
  旨依议十二月己亥行
  册谥礼雍正十三年九月己亥
  皇上登极癸卯
  谕礼部曰朕惟致治莫先于崇孝徽称首重于易名天地之覆载同功帝后之尊亲一体钦惟
  孝敬皇后作配
  皇考懋著坤仪孝徳夙洽于宫闱仁惠久孚于壶掖朕躬
  承顾复备荷
  恩慈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尊谥宜并追崇恭上
  尊谥以展孝思尔等详查典礼具奏十一月戊戌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礼部议上窃惟尊亲之典帝后同称孝慕之忱显扬并切溯有娀于殷世祥祉攸凝纪太姒于周诗徽音永炳矧系
  圣代之
  母仪宜有加崇之
  显号钦惟
  孝敬皇后功符坤载徳协乾元笃诚孝于宫庭动循礼则懋勤劳于壶掖翊赞谟猷温恭备著夫嘉徽和慎聿昭其淑徳丕宣阃教化启肃雝共被仁慈恩推鞠育庆升平而佐理
  帝治弥昭贻福祉以垂庥
  孝思倍挚等恭遵
  谕旨敬考彝章谨拟恭上
  尊谥曰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伏候
  命下之日一切应行典礼交与该衙门敬谨办理谨奏
  
  旨是依议十一月丙辰恭奉
  
  宝上
  尊谥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乾隆四十二年三月恭上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辛卯奉
  皇上谕旨
  大行皇太后坤元协徳懋著徽音四十二年母仪天下尊养兼隆福徳备至实古今史册所未有今忽遭
  仙驭升遐朕心哀痛不能稍释敬稽典礼宜隆
  谥号以表尊崇第
  至徳难名实非臣下拟议所能切当朕欲亲尊为孝圣宪皇后其令大学士九卿公议可否如是及所有节
  次晋加
  徽号其中或有按例应行酌减及应増加字様仍著敬谨
  详议具奏二月己亥大学士等遵
  旨议奏等伏考历代母后尊谥自汉明帝始建光烈之称厥后典制相仍著于史册而所上谥号类皆出于臣下由其徽音令徳虽有不同而考礼定名尚易比拟故也钦惟
  大行皇太后诞育
  皇躬
  母仪天下
  备福夀者八十六载
  受孝养者四十二年合九州万国以
  尊亲萃五世一堂而
  颐乐
  鸿称叠晋
  庆典便蕃扶
  辇环亿兆之胪欢款关集鲽鹣之来贺蠲租锡类而感洽
  群黎偃武集勲而威宣诸徼凡我
  皇上之功徳巍盛悉由
  圣母之美善崇隆敬仰
  懿徽与
  天无极洵非寻常谥号所得形容万一惟我
  皇上本至孝以定典章宣示
  谕旨以
  至徳难名亲尊为
  孝圣宪皇后仍令等集拟具奏等谨按郑樵通志所载上谥百三十有一字首以神圣并列考之宋代有慈圣光献曹后宣仁圣烈高后虽以圣为谥尚属铺张扬厉之文而于大行受大名之义均有未当今
  大行皇太后之至徳实为史牒所未有诚如
  谕旨难以名言惟
  钦定为
  孝圣乃克崇阐
  洪仪昭示奕禩揆之古来谥议允为式协舆论询之在廷
  臣采莫能复赞一词至历年恭晋
  徽号奉
  旨有按例酌减及应増加字様等谨查
  孝庄文皇后徽号二十字
  孝惠章皇后徽号十字恭上
  尊谥时俱敬列十二字今
  大行皇太后徽号系十八字等遵
  旨详议于
  徽号拟用六字又照例増加四字恭上
  尊谥曰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以符礼制谨合词
  具奏伏候
  钦定奉
  谕旨是依议三月壬午恭奉
  册
  宝上
  尊谥
  孝贤皇后乾隆十三年四月恭上
  乾隆十三年四月乙卯礼部恭议上
  大行皇后
  尊谥曰
  孝贤皇后奉
  旨依议










  皇朝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
  谥略
  追封
  皇后谥
  孝献庄和至徳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顺治十七年八月恭上
  顺治十七年八月甲辰
  世祖章皇帝谕礼部曰皇贵妃栋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
  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徳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
  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徳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丙午礼部
  奏行追封礼越三日具
  册
  宝追封上谥
  皇贵妃谥
  悫惠皇贵妃乾隆八年六月谥
  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六月追谥
  惇怡皇贵妃乾隆三十三年四月谥
  等谨按以上俱
  圣祖仁皇帝皇贵妃
  敦肃皇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谥
  纯懿皇贵妃乾隆五十年二月谥
  等谨按以上俱
  世宗宪皇帝皇贵妃
  慧贤皇贵妃乾隆十年四月谥
  哲悯皇贵妃乾隆十年四月谥
  淑嘉皇贵妃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谥
  纯惠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谥
  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正月谥
  贵妃谥
  等谨按会典
  贵妃以下无谥奉
  特旨者予谥
  温僖贵妃康熙三十四年十一月谥
  等谨按以上
  圣祖仁皇帝贵妃
  妃谥
  敏惠恭和元妃崇徳六年十月谥
  等谨按以上
  太宗文皇帝妃
  皇子谥
  皇长子追封和硕定亲王永璜谥安乾隆十五年三月谥皇二子追封
  皇太子永琏谥端慧乾隆三年十月谥
  皇四子多罗履郡王永珹谥端乾隆四十二年三月谥皇五子和硕荣亲王永琪谥纯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谥皇七子永琮谥悼敏乾隆十三年正月谥
  公主谥
  等谨按会典
  公主无谥奉
  特旨者予谥
  端献长公主康熙二年十月谥
  端顺长公主康熙二年十月谥
  和硕亲王谥
  和硕礼亲王代善谥烈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和硕郑亲王济尔噶朗谥献康熙元年二月谥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谥忠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谥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奉
  谕旨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朕自临御以来间日恭阅
  列祖
  列宗实录一册因得备知
  祖宗创业艰难及尔时懿亲荩臣勤劳佐命底定中原伟伐殊功实为从古所未有而当时䇿勲锡爵荣号崇封所以酬答者本从优厚迨其后或有及身縁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孙承袭更易封号者迄今平情准理若不为之溯述阐扬追复旧恩于心实有所未惬因念睿亲王多尔衮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殱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奉迎
  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顾以摄政有年威福不无専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后为苏克萨哈等所构授款于其属人首告诬以谋逆经诸王定罪除封其时我
  世祖章皇帝实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且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耳其势更无难号召即我满洲大臣心存忠笃者自必不肯顺从然彼诚图为不轨无难潜锄异已以逞逆谋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敛服僭用明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有是情理乎况英亲王阿济格其同母兄也于追捕流贼回京时诓报李自成身死且不候
  旨班师睿王即遣员斥责其非并免王公等往迎之礼又因阿济格出征时胁令巡抚李鉴释免逮问道员及擅至鄂尔多斯土默特取马令议其罪降为郡王平日办理政务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无叛志乎又
  实录载睿王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遣人传语曰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
  皇上者予岂能容此昔
  太宗升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位予曰尔等
  若如此予当自刎誓死不从遂奉
  皇上缵承大统似此危疑之时以予为君予尚不可今乃
  不敬
  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后有尽忠
  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
  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且云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之成
  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览
  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
  荩感
  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使王彼时如宋太宗之处心积虑则岂肯复以死固辞而不为邪说揺惑耶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假令当时王之逆迹稍有左验削除之罪果出于我
  世祖圣裁朕亦宁敢复翻成案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
  狱而王之政绩载在
  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又岂可不为之昭雪乎昨于乾隆三十八年因其茔域久荒特敕量为缮葺并准其近支以时祭扫然以王之生平尽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劳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
  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
  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
  勋至意
  和硕豫亲王多铎谥通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和硕肃亲王豪格谥武顺治十三年九月追谥
  和硕敬谨亲王尼堪谥庄顺治十年十月谥
  追封和硕亲王达尔罕巴图鲁贝勒舒尔哈齐谥庄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追封和硕亲王镇国公祜塞谥忠顺顺治十年五月追谥臣等谨按亲王谥例用一字
  国初诸王惟忠顺亲王谥有二字者盖由
  赐谥在顺治十年时追封为多罗郡王而郡王尚未定用一字谥之例故谥号用二字与慧哲宣献通达诸郡王同康熙二十年始定例郡王亦用一字谥详具下多罗郡王条
  和硕巽亲王满达海谥简顺治十二年八月谥
  和硕饶馀亲王阿巴台谥敏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和硕承泽亲王硕色谥裕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和硕襄亲王博穆博果尔谥昭康熙十年六月追谥和硕颕亲王萨哈廉谥毅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和硕简亲王济度谥纯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和硕敬谨亲王尼实哈谥悼康熙六年三月谥
  和硕显亲王福夀谥懿康熙九年二月谥
  和硕简亲王徳色谥慧康熙九年四月谥
  和硕纯亲王隆禧谥靖康熙十八年七月谥
  和硕安亲王岳罗谥和康熙二十八年闰三月谥
  和硕康亲王杰书谥良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谥
  和硕简亲王雅布谥修康熙四十年十月谥
  和硕显亲王丹臻谥密康熙四十一年六月谥
  和硕裕亲王福全谥宪康熙四十一年八月谥
  和硕康亲王椿泰谥悼康熙四十八年六月谥
  追封和硕简亲王巴尔堪谥武襄雍正元年正月谥臣等谨按简亲王巴尔堪本系辅国将军其谥武襄时追封为辅国公未封亲王故用两字谥和硕庄亲王博果铎谥靖雍正元年二月谥
  追封和硕理亲王允礽谥密雍正二年十二月谥
  和硕淳亲王允祐谥度雍正八年四月谥
  和硕怡亲王允祥谥贤雍正八年六月谥
  雍正八年五月癸未礼部奏和硕怡亲王薨逝恭候
  皇上特赐谥号勒石奉
  旨怡亲王之懿徳鸿勲自应锡以上谥但恐一字不足以彰王之美善古者有大功则赐之美号以表扬之朕曾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赐王字字皆王之实迹今应否于谥号之上加此八字取古人申锡美号之义著大学士九卿会议具奏六月壬寅大学士九卿等遵
  旨议奏怡亲王忠孝居心恪勤为国
  皇上笃念忠勲以一字未足以彰王之美善特欲将从前御书赐王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号之上洵乎奉天道以彰善合人心之至公于古人申锡美号之义实相符契至其一字之谥照例请
  旨奉
  谕旨怡亲王申锡美号之典与古礼相符庶足表王生平之美善朕心深慰著依议行其一字之谥著宗人府会同大学士定议具奏是月丙辰宗人府奏怡亲王一字
  之谥奉
  旨仍令等集议等公拟谥法内可以包举众美者敬
  呈六字恭候
  钦定奉
  谕旨怡亲王谥号著用贤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廷臣公拟
  皇考圣祖仁皇帝尊谥朕刺指血濡笔恭定今吾弟怡亲王谥号朕滴泪研朱以定将此并谕王大臣等知之
  和硕恒亲王允祺谥温雍正十年五月谥
  追封和硕简亲王巴赛谥襄愍乾隆元年五月谥臣等谨按简亲王巴赛系乾隆十八年追封亲王其谥襄愍以辅国公故用两字谥
  追封和硕亲王福惠谥怀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追谥
  追封和硕亲王弘晖谥端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追谥
  和硕果亲王允礼谥毅乾隆三年四月谥
  和硕康亲王冲安谥修乾隆三年四月谥
  追封和硕庄亲王弘普谥恭勤乾隆八年闰四月谥和硕简亲王徳沛谥仪乾隆十七年九月谥
  和硕康亲王巴尔图谥简乾隆十八年五月谥
  和硕简亲王奇通阿谥勤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谥
  和硕履亲王允祹谥懿乾隆二十八年九月谥
  和硕庄亲王允禄谥恪乾隆三十二年三月谥
  和硕和亲王弘昼谥恭乾隆三十五年八月谥
  和硕显亲王衍潢谥谨乾隆三十七年二月谥
  和硕和亲王永璧谥勤乾隆三十七年四月谥
  和硕𫍯亲王允秘谥恪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谥
  和硕恒亲王弘晊谥恪乾隆四十年七月谥
  和硕简亲王丰讷亨谥恪乾隆四十一年二月谥
  和硕肃亲王蕴著谥勤乾隆四十三年五月谥
  和硕怡亲王弘晓谥僖乾隆四十三年五月谥
  和硕郑亲王济哈纳谥恭乾隆四十九年七月谥
  多罗郡王谥
  等谨按
  国初诸郡王谥多用二字亦间有用一字者自康熙二十年六月奉
  圣祖仁皇帝谕追谥郡王满汉文俱用一字后遂为定例
  
  追封多罗郡王额尔衮谥慧哲顺治十年五月追谥追封多罗郡王界堪谥宣献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追封多罗郡王雅尔哈齐谥通达顺治十年五月追谥多罗郡王塔尔纳谥敏思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多罗谦郡王斡克达谥襄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多罗衍禧郡王罗罗珲谥介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多罗敏郡王勒度谥简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多罗郡王精济谥怀愍康熙十年六月追谥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徳珲谥恭惠康熙十年六月追谥多罗温郡王孟额谥良康熙十三年七月谥
  多罗温郡王佛永辉谥哀康熙十七年二月谥
  多罗平郡王克铎谥比康熙二十一年七月谥
  多罗平郡王纳尔福谥悼康熙四十年八月谥
  多罗安郡王玛尔珲谥悫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谥
  多罗顺承郡王诺罗布谥忠康熙五十六年二月谥
  多罗愉郡王允禑谥恪雍正九年二月谥
  多罗诚郡王允祉谥隐乾隆二年九月谥
  多罗顺承郡王熙良谥恪乾隆九年七月谥
  追封多罗信郡王公依布谥恪勤乾隆十一年闰三月谥臣等谨按信恪勤郡王予谥时系辅国公是以用二字谥
  多罗平郡王福彭谥敏乾隆十四年二月谥
  多罗平郡王庆宁谥僖乾隆十六年二月谥
  多罗恂郡王允禵谥勤乾隆二十年四月谥
  多罗顺承郡王泰裴英阿谥恭乾隆二十一年九月谥多罗慎郡王允禧谥靖乾隆二十三年七月谥
  多罗信郡王徳昭谥懿乾隆二十七年五月谥
  多罗宁郡王弘皎谥良乾隆二十九年九月谥
  多罗果郡王弘曕谥恭乾隆三十年四月谥
  多罗愉郡王弘庆谥恭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谥
  多罗信郡王如松谥恪乾隆三十六年正月谥
  多罗和郡王绵伦谥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谥
  多罗淳郡王弘暻谥慎乾隆四十二年九月谥
  多罗顺承郡王恒昌谥慎乾隆四十三年三月谥
  多罗克勤郡王庆恒谥良乾隆四十四年三月谥
  多罗理郡王弘㬙谥恪乾隆四十五年十月谥
  郡王品级原封多罗贝勒允祁谥诚乾隆五十年十月谥臣等谨按康熙九年四月庚申宗人府等衙门题前代旧制诸王薨逝将谥号载于封号之下本朝现行例诸王薨逝给与谥号勒碑不将封号刊勒恐后世之人难晓今臣等酌议薨逝诸王未与谥号者应于封号下加谥号一字已与谥号者仍加写封号得
  旨允行是书所纂以谥法为主故不与封号相聫属云
  亲王世子谥
  和硕郑亲王世子富尔敦谥悫厚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多罗贝勒谥
  多罗贝勒喀尔楚珲谥显荣顺治八年十一月谥
  追封多罗贝勒卓礼克图贝勒巴雅喇谥刚果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追封多罗贝勒图伦谥恪僖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追封多罗贝勒色桑古谥和恵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追封多罗贝勒辅国公篇古谥靖定顺治十年五月追谥追封多罗贝勒塔察篇古谥恪恭顺治十年六月追谥追封多罗贝勒青巴图鲁贝勒穆尔哈齐谥勇壮顺治十年六月追谥
  多罗贝勒呼实希谥刚毅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多罗贝勒都尔呼谥悫厚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多罗贝勒巴尔楚洪谥和惠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多罗贝勒齐克新谥怀思顺治十八年五月谥
  多罗贝勒昌阿岱谥怀愍康熙四年七月谥
  多罗贝勒海山谥僖敏乾隆四年闰四月谥
  多罗贝勒允祜谥恭勤乾隆九年四月谥
  多罗贝勒领侍卫内大臣弘昇谥恭恪乾隆十八年六月谥多罗贝勒允祎谥简靖乾隆二十年三月谥
  多罗贝勒弘明谥恭勤乾隆三十二年三月谥
  多罗贝勒永福谥恭恪乾隆四十七年十月谥
  固山贝子谥
  追封固山贝子尚建谥贤懿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固山贝子博和讬谥温良顺治十一年三月谥
  固山贝子苏布图谥悼愍顺治十一年三月谥
  固山贝子努赛谥悼哀顺治十一年三月谥
  固山贝子萨弼谥怀愍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固山贝子吴达海谥襄敏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固山贝子特尔呼谥恪僖顺治十五年三月谥
  固山贝子敦达谥恪恭康熙十三年十月谥
  固山贝子富拉塔谥惠献康熙十七年六月谥
  固山贝子固尔玛珲谥温简康熙二十年十一月谥
  宗人府左宗人礼部尚书镇国公赠贝子呑珠谥恪敏康熙五十七年九月谥
  追封固山贝子镇国公准达谥温恪雍正四年八月谥奉恩镇国公谥
  追封镇国公二等镇国将军阿拜谥勤敏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镇国公巴布台谥恪僖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镇国公玛珊谥怀仪顺治十五年二月谥
  镇国公僧额谥怀愍顺治十五年三月谥
  镇国公温齐喀谥怀思顺治十五年三月谥
  镇国公古鼐谥悼愍顺治十五年三月谥
  镇国公玛尔图谥怀思顺治十五年六月谥
  镇国公果盖谥端纯顺治十八年二月谥
  镇国公拉都呼谥端纯顺治十八年二月谥
  镇国公高色谥悫厚康熙九年八月谥
  镇国公托克托慧谥纯和康熙十二年三月谥
  黒龙江将军镇国公扬福谥襄毅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谥镇国公登色谥恪恭雍正二年九月谥
  镇国公诺音托和谥恪顺乾隆五年二月谥
  奉恩辅国公谥
  追封甫辅国公三等辅国将军塔拜谥悫厚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追封辅国公奉恩将军赖木布谥介直顺治十年五月追谥追封辅国公达尔察谥刚毅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辅国公舒翁古图谥怀思顺治十一年三月追谥
  辅国公翁古谥怀愍顺治十四年十月追谥
  辅国公锦柱谥怀仪顺治十四年十月追谥
  辅国公海兰谥悫厚顺治十四年十月追谥
  辅国公实卜实伦谥悼愍顺治十四年十月追谥
  辅国公翁武谥悼愍顺治十四年十月追谥
  辅国公巴都海谥恪僖顺治十七年十月谥
  辅国公满度谥怀思顺治十八年五月谥
  辅国公拉实塔谥恪僖顺治十八年五月谥
  辅国公都伦谥怀愍康熙三年四月追谥
  辅国公穆琛谥悫厚康熙十二年三月谥
  宗人府右宗人辅国公都统斡珊谥襄敏康熙二十四年正月谥
  辅国公讷图谥敦敏乾隆二年闰九月谥
  辅国公苏尔禅谥简恪乾隆四年六月谥
  辅国公裕绶谥敏恪乾隆五年十二月谥
  辅国公法尔善谥和悫乾隆六年三月谥
  辅国公璐达谥恭简乾隆六年六月谥
  辅国公爱音图谥敦敏乾隆七年二月谥
  辅国公鲁彬谥恪思乾隆八年十二月谥
  辅国公齐努珲谥简僖乾隆九年九月谥
  辅国公广龄谥敦僖乾隆十年十二月谥
  辅国公吉存谥勤僖乾隆十二年八月谥
  辅国公逢信谥恭恪乾隆十二年八月谥
  辅国公伊尔登谥简恪乾隆十四年六月谥
  辅国公弘曣谥恪僖乾隆十五年九月谥
  辅国公色尔臣谥温僖乾隆十六年二月谥
  辅国公兴宁谥勤僖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谥
  辅国公诚保谥温僖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谥
  辅国公恒鲁谥恭悫乾隆三十七年八月谥
  奉恩镇国将军谥
  镇国将军唐古岱谥克洁顺治十一年三月谥
  镇国将军穆尔察谥恪恭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三等镇国将军苏赫谥怀思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奉恩辅国将军谥
  追封辅国将军奉恩将军范图谥怀仪顺治十年五月追谥追封辅国将军奉恩将军巴特玛篇古谥悼殇顺治十年五月追谥
  三等辅国将军色克图谥怀仪顺治十四年十月追谥三等辅国将军色勒伯谥怀仪顺治十四年十月追谥三等辅国将军琶珀谥怀愍顺治十五年二月谥
  三等辅国将军都尔巴谥悫厚顺治十五年三月谥
  三等辅国将军巴喀谥怀思顺治十五年四月谥
  辅国将军干图谥介直顺治十六年二月谥
  辅国将军恩克布谥温僖康熙二十年六月谥
  散秩大臣三等辅国将军扎珊谥敏恪康熙三十三年九月谥
  辅国将军福尔善谥温僖乾隆十年六月谥
  奉国将军谥
  奉国将军荆州将军尚建宝谥勤僖乾隆二十二年五月谥奉恩将军谥
  奉恩将军拉都海谥怀仪顺治十四年十月谥



  皇朝通志卷五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一
  谥略
  额驸谥
  太子太保和硕额驸耿昭忠谥勤僖康熙二十五年十月谥太子太保和硕额驸耿聚忠谥悫敏康熙二十六年二月谥都綂和硕额驸诺穆图谥悫僖康熙五十年二月谥
  内大臣都綂右翼前锋綂领固伦额驸班第谥恭勤乾隆十八年年四月谥
  和硕超勇亲王固伦额驸策凌谥襄乾隆十五年四月谥科尔沁亲王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谥毅乾隆四十年五月谥
  尚书和硕额驸一等忠勇公福隆安谥勤恪乾隆四十九年四月谥
  藩王谥
  定南王孔有徳谥武壮顺治十一年五月谥
  义王孙可望谥恪顺顺治十八年五月谥
  靖南王耿继茂谥忠敏康熙十年五月谥
  海澄公追赠王爵黄芳度谥忠勇康熙十五年三月谥平南亲王尚可喜谥敬康熙十六年六月谥
  民公谥
  等谨按一品官以上应否与谥请
  旨定夺子谥者交内阁撰拟谥号工部给碑价翰林院
  撰拟碑文二品以下无谥奉
  特旨者予谥
  公图尔格谥忠义顺治九年六月追谥
  公图赖谥昭勲顺治九年六月追谥
  都綂三等公和硕图谥端恪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定西将军内大臣一等公爱星阿谥敬康康熙三年三月谥
  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谥文忠康熙六年六月谥
  一等公遏必隆谥恪僖康熙十三年二月谥
  陜西提督赠公爵给三等精奇尼哈畨世职陈福谥忠愍康熙十五年三月谥
  太子太保一等海澄公赠太保黄梧谥忠恪康熙十六年六月谥
  太子太保一等海澄公赠少保黄芳世谥忠襄康熙十七年六月谥
  内大臣一等公噶布喇谥恪僖康熙二十年十月谥
  太子太傅议政大臣都綂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三等公赠少保图海谥文襄康熙二十一年二月谥内大臣都綂一等公舅舅佟国纲谥忠勇康熙二十九年十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费扬古谥襄壮康熙四十年九月谥兵部尚书公孙征颢谥清端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追赠太傅佟国维谥端纯雍正元年四月谥
  追封一等公轻车都尉加赠太师佟养真谥忠烈雍正元年四月谥
  衍圣公孔毓圻谥恭悫雍正元年十二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音徳谥悫敬雍正五年十一月谥一等海澄公赠太子少保黄芳泰谥襄悫乾隆三年五月谥
  一等海澄公黄应缵谥温简乾隆六年五月谥
  内大臣品级承恩公凌柱谥良荣乾隆十二年四月谥追封一等公李荣保谥庄悫乾隆十四年四月谥
  三等威信公四川提督岳锺琪谥襄勤乾隆十九年四月谥定北将军一等诚勇公班第谥襄烈乾隆二十一年九月谥靖逆将军赠三等义烈公那木扎尔谥武毅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谥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一等谋勇公赠太保兆惠谥文襄乾隆二十九年二月谥
  将军兼云南贵州总督兵部尚书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谥果烈乾隆三十三年四月谥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果毅公阿里衮谥襄壮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谥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赠太傅傅恒谥文忠乾隆三十五年七月谥
  䕶军綂领公和尔本谥端俨乾隆三十五年七月谥
  太子太保内大臣追封一等公哈实屯谥恪敏乾隆三十五年七月谥
  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果毅继勇公丰昇额谥诚武乾隆四十二年十月谥
  侯伯谥
  二等伯明安谥忠顺顺治十一年五月谥
  都綂三等伯阿济格尼堪谥武敏顺治十二年十二月追谥一等伯又一云骑尉议政大臣程尼谥诚介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内大臣三等伯鄂硕谥刚毅顺治十四年九月谥
  定西将军都綂三等侯默尔根侍卫李国翰谥敏壮顺治十七年四月谥
  少保兼太子太保汉军都綂三等伯石廷柱谥忠勇顺治十八年三月谥
  都綂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宜尔徳谥襄敏顺治十八年十一月谥
  三等伯觉罗摩啰珲谥刚勇康熙二年五月谥
  内大臣二等伯伊尔登谥忠直康熙二年七月谥
  浙江提督二等侯赠太傅田雄谥毅勇康熙二年七月谥福建提督三等侯加赠一等侯马得功谥襄武康熙四年正月谥
  议政大臣都綂二等伯卓罗谥忠襄康熙七年九月谥承恩伯周全斌谥恪顺康熙十年二月谥
  议政大臣正白旗满洲都綂一等伯伊里布谥武壮康熙十九年八月谥
  四川提督三等伯赠太子太保世袭骑都尉王之鼎谥忠毅康熙二十年四月谥
  少傅兼太子太师靖逆将军靖逆侯甘肃总督赠少师张勇谥襄壮康熙二十三年八月谥
  福州将军伯佟国瑶谥忠悫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谥
  太子少保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谥襄壮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谥
  江南提督一等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张云翼谥恪定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谥
  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一等侯又一云骑尉巴珲徳谥恭恪雍正元年九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兼佐领赠伯爵马武谥勤恪雍正五年三月谥
  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世袭二等伯赠太傅马齐谥文穆乾隆四年九月谥
  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伯鄂尔泰谥文端乾隆十年五月谥
  内大臣一等伯钦拜谥肃敏乾隆十三年六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汉军都綂二等伯伊勒慎谥肃靖乾隆十三年闰七月谥
  都察院左都御史一等伯拉布敦谥壮果乾隆十六年六月谥
  都綂一等伯傅清谥襄烈乾隆十六年六月谥
  兵部尚书襄勤伯鄂容安谥刚烈乾隆二十一年九月谥宁夏将军赠一等伯和起谥武烈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谥大学士陜甘总督三等忠勤伯黄廷桂谥文襄乾隆二十四年二月谥
  都綂伯喇纳谥僖恪乾隆二十四年二月谥
  一等伯傅良谥恭勤乾隆四十二年十月谥
  子爵谥
  都綂衔二等子吴赖谥康顺治十年十二月谥
  都綂一等子左梦庚谥庄敏顺治十一年七月谥
  都綂一等子楞额礼谥武襄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都綂一等子准塔巴图鲁谥襄毅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都綂三等子何和里谥温顺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副都綂三等子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谥忠毅顺治十二年十月谥
  二等子喀山谥敏壮顺治十二年十月谥
  前锋綂领三等子硕翁科罗巴图鲁图鲁什谥忠宣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三等子恩格徳尔谥端顺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三等子巴拜谥僖顺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二等子索诺穆谥顺良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都綂二等子陈泰谥忠襄顺治十三年二月谥
  都綂二等子佟养性谥勤惠顺治十三年六月谥
  三等子祖可法谥顺僖顺治十四年七月谥
  内大臣二等子加一级觉罗色勒谥勤悫顺治十四年十二月谥
  都綂管佐领一等子又一云骑尉赠太子太保阿尔津谥端果顺治十五年六月谥
  太子太保都綂三等子图赖谥勤襄顺治十五年六月谥内大臣一等子多尔济达尔罕诺颜谥顺僖顺治十七年五月谥
  一等子加一级硕尔布锡谥敏襄顺治十七年五月谥太子太保盛京总管一等子敦拜谥襄壮顺治十七年五月谥
  三等子纳穆生格谥直勇康熙二年五月谥
  一等子马光远谥诚顺康熙二年九月谥
  副都綂三等子教善谥敏勇康熙三年二月谥
  内大臣二等子都尔玛巴图鲁占谥忠直康熙三年三月谥
  太子少保都綂二等子鄂罗色辰谥果敏康熙三年九月谥
  太傅兼太子太师内秘书院大学士一等子范文程谥文肃康熙五年九月谥
  户部尚书蒙古都綂一等子玛尔赛谥忠敏康熙八年
  三月谥
  内大臣一等子吴拜谥果壮康熙八年七月谥
  都綂三等子朱马喇谥襄敏康熙八年十一月谥
  前锋綂领三等子博尔黑图谥忠勇康熙十年四月谥内大臣一等子哈岱谥勤壮康熙十九年七月谥
  勇略将军云南贵州总督一等子赵良栋谥襄忠康熙三十六年六月谥
  广西提督一等子又一云骑尉赠太子少保张朝午谥襄毅康熙五十六年五月谥
  归化城都綂三等子丹津谥壮敏乾隆二年六月谥参赞大臣赠三等子三泰谥果勇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谥大学士谥
  少傅兼太子太傅宏文院大学士谢陞谥清义顺治二年正月谥
  内翰林宏文院大学士赠太保希福谥文简顺治十年正月谥
  赠大学士巴克实达海谥文成顺治十一年四月谥
  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张端谥文安顺治十一年七月谥
  太子太保内翰林宏文院大学士高尔俨谥文端顺治十三年七月谥
  国史院大学士宋权谥文康顺治十六年三月谥
  少师兼太子太师内国史院大学士额色黑谥文恪顺治十八年十月谥
  经略湖广等处五省太傅兼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三等轻车都尉洪承畴谥文襄康熙四年三月谥
  少傅兼太子太傅内国史院大学士二等轻车都尉甯完我谥文毅康熙四年四月谥
  内国史院大学士金之俊谥文通康熙九年二月谥少保兼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蒋赫徳谥文端康熙九年十月谥
  秘书院大学士车克谥文端康熙十年七月谥
  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秘书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冯铨谥文敏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谥
  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谥文定康熙十四年正月谥少师兼太子太师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卫周祚谥文清康熙十四年八月谥
  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管吏部尚书事对哈纳谥文端康熙十四年九月谥
  宏文院大学士觉罗伊图谥文僖康熙十六年七月谥陜西经略武英殿大学士刑部尚书管兵部尚书事摩啰谥忠愍康熙二十二年九月谥
  太子太师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李霨谥文勤康熙二十三年九月谥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谥文僖康熙二十五年四月谥
  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宋徳宜谥文恪康熙二十六年七月谥
  太子太傅内大臣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巴泰谥文恪康熙二十九年十一月谥
  太子太师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杜立徳谥文端康熙三十年七月谥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吴正治谥文僖康熙三十一年二月谥
  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谥文敏康熙三十一年二月谥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之芳谥文襄康熙三十四年二月谥
  武英殿大学士阿兰泰谥文清康熙三十八年十月谥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谥文定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谥少傅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谥文靖康熙四十二年四月谥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伊桑阿谥文端康熙四十二年七月谥
  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吴琠谥文端康熙四十四年五月谥
  文华殿大学士赠太傅张英谥文端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谥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熊赐履谥文端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谥
  文华殿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张玉书谥文贞康熙五十年七月谥
  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谥文贞康熙五十一年五月谥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温达谥文简康熙五十四年六月谥
  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谥文贞康熙五十七年六月谥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张鹏翮谥文端雍正三年二月谥
  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赠少傅王顼龄谥文恭雍正三年八月谥
  太子少傅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高其位谥文恪雍正五年三月谥
  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田从典谥文端雍正六年六月谥
  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富宁安谥文恭雍正十年七月谥
  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谥文肃雍正十年八月谥
  文华殿大学士赠太傅朱轼谥文端乾隆元年十一月谥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谥文简乾隆元年十一月谥
  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迈柱谥文恭乾隆三年五月谥
  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傅尹泰谥文恪乾隆三年十一月谥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管浙江总督事赠少保嵇曽筠谥文敏乾隆四年六月谥
  东阁大学士徐本谥文穆乾隆十三年二月谥
  东阁大学士张允随谥文和乾隆十六年五月谥
  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谥文和乾隆二十年五月谥
  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福敏谥文端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谥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谥文勤乾隆二十三年五月谥
  文渊阁大学士江南河道总督高斌谥文定乾隆二十三年六月谥
  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管户部事赠太子太保蒋溥谥文恪乾隆二十六年五月谥文渊阁大学士赠太保史贻直谥文靖乾隆二十八年六月谥
  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赠太保梁诗正谥文庄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谥
  武英殿大学士管礼部事赠太保来保谥文端乾隆二十九年三月谥
  议政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赠太保尹继善谥文端乾隆三十六年六月谥
  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陈宏谋谥文恭乾隆三十六年九月谥
  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傅刘纶谥文定乾隆三十八年七月谥
  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赠太傅刘统勲谥文正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谥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赠太保舒赫徳谥文襄乾隆四十二年五月谥
  文华殿大学士江南江西总督高晋谥文端乾隆四十四年正月谥
  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世袭一等轻车都尉于敏中谥文襄乾隆四十五年二月谥
  文渊阁大学士程景伊谥文恭乾隆四十五年九月谥东阁大学士英廉谥文肃乾隆四十年九月谥
  东阁大学士三宝谥文敬乾隆四十九年七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谥
  领侍卫内大臣一等男阿鲁哈谥勤僖康熙十九年闰八月谥
  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苏尔达谥恪僖康熙三十六年三月谥
  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克什图谥勤恪雍正十年五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宗室额腾依谥勤恪乾隆三年七月谥领侍卫内大臣赠太子太保常明谥悫勤乾隆七年十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萨穆哈谥勤恪乾隆九年四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都綂兼理藩院侍郎旺扎尔谥恪慎乾隆二十七年七月谥
  领侍卫内大臣努三谥恪靖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谥
  协办大学士谥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于义谥文恪乾隆十三年五月谥
  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孙嘉淦谥文定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谥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汉军都綂阿克敦谥文勤乾隆二十一年三月谥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谥文恭乾隆二十四年三月谥
  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鄂弥泰谥文恭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谥
  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官保谥文勤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永贵谥文勤乾隆四十八年六月谥


  皇朝通志卷五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二
  谥略
  尚书谥
  礼部尚书二等轻车都尉满达尔汉谥敬敏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兵部尚书三等轻车都尉伊孙谥襄壮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铎谥文安顺治十年十二月谥
  兵部尚书张秉贞谥僖和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李际期谥僖平顺治十三年正月谥巡抚南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武元谥明靖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提督操江巡抚安徽等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昆谥忠敏顺治十三年闰五月谥巡抚河南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景道谥悫僖顺治十三年六月谥
  理藩院尚书一等轻车都尉沙济达喇谥正直顺治十三年六月谥
  巡抚甘肃兵部右侍郎加兵部尚书周文华谥僖敬顺治十三年六月谥
  吏兵二部尚书都綂一等轻车都尉噶达洪谥敏壮顺治十四年六月谥
  致仕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谢启光谥僖敏顺治十五年八月谥
  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永吉谥文通顺治十六年三月谥
  户部尚书宁古里谥勤敏康熙二年三月谥
  致仕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明安达礼谥敏果康熙八年二月谥
  太子少保户部尚书苏纳海谥襄愍康熙八年八月追谥巡抚直隶工部尚书王登联谥悫愍康熙八年八月追谥少傅兼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刘昌谥勤僖康熙九年七月谥
  巡抚山东工部尚书袁懋功谥清献康熙十年十一月谥太子太保内大臣理藩院尚书喀兰图谥敏壮康熙十二年三月谥
  礼部尚书龚鼎孳谥端毅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谥
  太子少师工部尚书性纳谥敏襄康熙十三年八月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宏祚谥端简康熙十三年十二月谥户部尚书一等男又一云骑尉米思翰谥敏果康熙十四年二月谥
  刑部尚书姚文然谥端恪康熙十七年七月谥
  致仕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崇简谥文贞康熙十七年十二月谥
  刑部尚书刘楗谥端敏康熙十八年十月谥
  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赠礼部尚书拉沙里谥文敏康熙十九年正月谥
  巡抚直隶兵部尚书金世徳谥清惠康熙十九年五月谥广西巡抚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马雄镇谥文毅康熙十九年七月谥
  工部尚书陈⿰永谥文和康熙二十年六月谥
  礼部尚书衔刑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叶方蔼谥文敏康熙二十一年八月谥
  礼部尚书管刑部尚书事郭四海谥文敏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谥
  吏部尚书郝惟讷谥恭定康熙二十二年九月谥
  刑部尚书魏象枢谥敏果康熙二十六年十月谥
  吏部尚书鄂尔多谥敏恪康熙三十年闰七月谥
  议政大臣刑部尚书图纳谥文恪康熙三十六年四月谥礼部尚书兼太常寺卿署仓场总督事荆山谥端简康熙五十六年三月谥
  兵部尚书赵宏灿谥敏恪康熙五十六年五月谥
  福建巡抚赠礼部尚书陈瑸谥清端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谥户部尚书赵申乔谥恭毅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谥
  礼部尚书陈诜谥清恪雍正元年十二月谥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张伯行谥清恪雍正三年二月谥礼部尚书赠太傅顾八代谥文端雍正三年八月追谥左都御史赠太子少傅礼部尚书沈近思谥端恪雍正五年十二月谥
  福建巡抚赠兵部尚书朱纲谥勤恪雍正六年十月谥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徳明谥端勤雍正十年四月谥太子少傅吏部尚书励廷仪谥文恭雍正十年五月谥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钱以垲谥恭恪雍正十年十一月谥礼部尚书张大有谥文敬雍正十一年二月谥
  礼部尚书吴士玉谥文恪雍正十一年三月谥
  礼部尚书吴襄谥文简雍正十三年三月谥
  礼部侍郎追赠尚书蔡世远谥文勤乾隆元年二月追谥礼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赠太子太傅杨名时谥文定乾隆元年十一月谥
  太子太保户部尚书三等男高其倬谥文良乾隆三年十二月谥
  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甘汝来谥庄恪乾隆四年十月谥太子少保尚书衔食俸赠太傅徐元梦谥文定乾隆六年十二月谥
  刑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刘吴龙谥清悫乾隆七年七月谥
  吏部尚书杨超曾谥文敏乾隆八年三月谥
  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张照谥文敏乾隆十一年五月谥致仕吏部尚书性桂谥恭简乾隆十二年十一月谥
  太子少保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谥勤恪乾隆二十年十一月谥
  致仕工部尚书魏廷珍谥文简乾隆二十一年四月谥吏部尚书王安国谥文肃乾隆二十二年四月谥
  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赠太子太师汪由敦谥文端乾隆二十三年三月谥
  户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李元亮谥勤恪乾隆二十六年七月谥
  工部尚书归宣光谥昭简乾隆二十八年二月谥
  河南巡抚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宝瑔谥恪靖乾隆二十八年二月谥
  太子太保刑部尚书秦蕙田谥文恭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谥礼部尚书董邦达谥文恪乾隆三十四年九月谥
  刑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杨廷璋谥勤悫乾隆三十七年二月谥
  刑部左侍郎赠尚书钱维城谥文敏乾隆三十八年二月谥太子少傅工部尚书裘曰修谥文达乾隆三十八年五月谥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讬庸谥诚毅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谥刑部侍郎加太子太傅刑部尚书赠太傅钱陈群谥文端乾隆三十九年三月谥
  致仕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张泰开谥文恪乾隆三十九年十月谥
  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阎循琦谥恭定乾隆四十一年二月谥
  户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王际华谥文庄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谥
  吏部右侍郎加尚书衔吴绍诗谥恭定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谥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钟音谥文恪乾隆四十三年十月谥广东巡抚赠尚书衔李湖谥恭毅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谥刑部尚书徳福谥勤肃乾隆四十七年十月谥
  礼部尚书曹秀先谥文恪乾隆四十九年九月谥
  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兵部尚书周煌谥文恭乾隆五十年六月谥
  理藩院尚书博清额谥恭勤乾隆五十年七月谥
  都御史谥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赠右都御史孙昌龄谥恭宪顺治十年十二月谥
  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房可壮谥安恪顺治十一年九月谥
  致仕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管大理寺卿徐起元谥僖靖顺治十六年三月谥
  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谥文端康熙五十六年二月谥
  都察院左都御史杨汝榖谥勤恪乾隆五年五月谥致仕都察院左都御史梅㲄成谥文穆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谥
  内大臣谥
  内大臣二等男鄂齐尔谥勤恪顺治十四年九月谥
  内大臣额尔克戴青谥勤良顺治十八年六月谥
  内大臣一等男苏拜谥勤僖康熙八年七月谥
  内大臣那尔孙谥襄敏康熙九年闰二月谥
  太子少傅内大臣布叶锡礼谥果壮康熙十三年三月谥太子太保内大臣穆福谥襄壮康熙十五年正月谥
  内大臣二等男色尔格克谥勤敏康熙二十年十月谥内大臣二等男敖塞谥勤僖康熙三十五年五月谥
  内大臣阿尔迪谥勤僖康熙三十五年五月谥
  内大臣忒库谥勤僖乾隆二十二年七月谥
  内大臣一等轻车都尉传森谥恪慎乾隆三十二年闰七月谥内大臣工部侍郎三和谥恪勤乾隆三十八年九月谥都綂谥
  都綂三等轻车都尉巴都礼谥敏壮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蒙古都綂玛喇喜谥忠僖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与五臣同都綂邵科罗巴图鲁安偏我谥敏壮顺治十三年闰三月谥
  议政大臣都綂赠太子太保尹拜谥勤直顺治十五年六月谥
  都綂硕翁果罗巴图鲁安费扬武谥敏壮顺治十六年三月谥
  都綂骑都尉沙里布谥襄壮顺治十七年五月谥
  十扎尔虎齐都綂博尔金侍卫谥忠直康熙三年七月谥都綂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孙塔谥忠襄康熙四年十二月谥少师兼太子太师都綂觉罗巴哈纳谥敏壮康熙六年二月谥
  太子太保都綂广东镇海将军一等男王国光谥襄壮康熙九年二月谥
  议政大臣都綂一等男郭尔亲谥襄敏康熙九年三月谥归化城都綂托波克谥果壮康熙九年八月谥
  议政大臣都綂二等男特晋谥襄壮康熙十一年三月谥太子太保都綂二等男库禄达尔汉阿赉谥襄武康熙十七年九月谥
  平南王藩下都綂世袭骑都尉又一云骑尉王国栋谥恪愍康熙二十年六月谥
  太子少师蒙古都綂毕已克图谥恪僖康熙二十年八月谥太子少傅都綂道喇谥勤襄康熙二十二年九月谥
  都綂赖塔谥襄毅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谥
  𫎇古都綂塔尔代谥勇壮康熙二十五年八月谥
  汉军都綂赠太子少保诺迈谥襄恪康熙三十三年三月谥蒙古都綂赫硕塞谥敏恪康熙三十三年四月谥
  都綂根特谥襄壮康熙三十三年八月谥
  蒙古都綂兼内务府总管马思喀谥襄贞康熙四十三年六月谥
  汉军都綂一等男赵琏谥襄勤康熙四十四年五月谥议政大臣都綂吴达禅谥襄敏康熙五十二年二月谥都綂善丹谥敏壮康熙五十五年九月谥
  汉军都綂偏图谥襄敏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谥
  办理青海噶斯事务都綂徳成谥勤僖雍正十年六月谥都綂法喀谥勤恪雍正十三年闰四月谥
  归化城都綂三等子丹津谥壮敏乾隆二年六月谥都綂莽古里谥勤敏乾隆二年九月谥
  都綂扎克丹谥敏恪乾隆十一年九月谥
  𫎇古都綂保祝谥恭简乾隆十二年六月谥
  都綂塞贝谥敏僖乾隆十六年十二月谥
  巴里坤办事蒙古都綂满福谥勤毅乾隆二十三年三月谥副都綂追赠都綂端济布谥壮节乾隆二十六年五月谥蒙古都綂兼理藩院左侍郎多尔济谥勤恪乾隆二十七年十月谥
  𫎇古都綂广成谥温勤乾隆二十九年九月谥
  蒙古都綂那亲谥恪勤乾隆三十二年闰七月谥
  参赞大臣赏给都綂职衔额尔景额谥勤毅乾隆三十三年二月谥
  𫎇古都綂扎拉丰阿谥昭节乾隆三十三年四月谥
  都綂四格谥勤恪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谥
  将军谥
  盛京将军阿穆尔图谥襄壮康熙十三年三月谥
  西安将军一等轻车都尉斡尔喀谥襄敏康熙十四年五月谥
  杭州将军图尔博绅巴图鲁谥敏果康熙十四年七月谥太子太保抚蛮灭寇将军巡抚广西赠太子太师傅宏烈谥忠毅康熙二十年正月谥
  奋威将军陜西提督赠太子太保王进宝谥忠勇康熙二十四年九月谥
  杭州将军呼图谥敏恪康熙二十六年五月谥
  奉天将军宗室察尼谥恪僖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谥
  昭武将军江南提督赠少傅兼太子太傅杨捷谥敏壮康熙三十年二月谥
  安西将军玛喇谥敏恪康熙三十一年九月谥
  勇略将军云南贵州总督兼一等子赵良栋谥襄忠康熙三十六年六月谥
  镇平将军湖广提督赠太子少傅徐治都谥襄毅康熙三十六年九月谥
  杭州将军扎木扬谥敏恪康熙三十八年十月谥
  振武将军甘肃提督赠太子太保孙思克谥襄武康熙三十九年十月谥
  荆州将军莽依鲁谥敏肃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谥
  太子少保镇远将军贵州提督赠太子少傅李芳述谥壮敏康熙四十八年四月谥
  镇绥将军固原提督赠太子太保潘育龙谥襄勇康熙五十八年十月谥
  巴尔库尔副将军阿喇纳谥僖恪雍正二年十二月谥江宁将军鄂克孙谥武襄雍正七年五月谥
  陜西宁夏将军锡伯谥襄壮雍正九年六月谥
  广东广州将军蔡良谥勤恪雍正十一年二月谥
  江宁将军吴纳哈谥简悫乾隆二年六月谥
  宁夏将军阿鲁谥果达乾隆五年六月谥
  青州将军罗山谥恭恪乾隆十六年三月谥
  黒龙江将军傅尔丹谥温悫乾隆十八年四月谥
  绥远城建威将军补熙谥温僖乾隆十八年四月谥
  吉林将军额尔登谥恭简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谥
  杭州将军萨尔哈岱谥温穆乾隆二十四年十月谥
  黒龙江将军绰尔多谥质悫乾隆二十七年十月谥
  荆州将军徳敏谥温悫乾隆二十八年三月谥
  宁夏将军觉罗永泰谥恪靖乾隆三十一年七月谥
  盛京将军新柱谥勤肃乾隆三十三年三月谥
  盛京将军赠太子太保增海谥勤果乾隆三十八年七月谥绥远城将军宗室弘晌谥勤肃乾隆四十六年四月谥吉林将军和隆武谥壮毅乾隆四十七年九月谥
  伊犁将军伊勒图谥襄武乾隆五十年十月谥
  一品衔诸臣谥
  赠三等男照一品品级立碑安达礼谥忠介顺治十一年五月谥
  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宁古塔驻防谙班章京赠太子太保沙尔呼达谥襄壮顺治十六年五月谥
  太子太保一等男又一云骑尉哈什屯谥恪僖康熙三年二月谥
  太子太保正白旗汉军副都綂二等男徐大贵谥勤果康熙十九年二月谥
  一品衔内务府总管丁皂保谥温悫乾隆十六年十二月谥总督谥
  直隶总督赠太子太保张存仁谥忠勤顺治十年十二月谥少保兼太子太保川陜总督孟乔芳谥忠毅顺治十一年七月谥
  太子少保直隶总督马光辉谥忠靖顺治十二年七月谥湖广总督胡全才谥勤毅顺治十四年二月谥
  川陜三边总督马之先谥勤僖顺治十四年十二月谥少保兼太子太保福建总督李率泰谥忠襄康熙五年二月谥
  太子太保四川总督李国英谥勤襄康熙六年正月谥太子少保浙江总督赵廷臣谥清献康熙八年四月谥直隶总督朱昌祚谥勤僖康熙八年八月追谥
  漕运总督蔡士英谥襄敏康熙十三年二月谥
  浙闽总督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范承谟谥忠贞康熙十九年十月谥
  云南贵州总督赠兵部尚书甘文焜谥忠果康熙二十年四月谥
  江南江西总督赠太子太保于成龙谥清端康熙二十三年五月谥
  等谨按康熙年间任总督者前后有两于成龙俱以清廉得美谥其谥襄勤者系汉军此则山西人详具
  国史本传
  福建总督施维翰谥清惠康熙二十三年八月谥
  漕运总督徐旭龄谥清献康熙二十六年四月谥
  河道总督靳辅谥文襄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谥
  江南江西总督赠太子太保傅拉塔谥清端康熙三十三年七月谥
  河道总督于成龙谥襄勤康熙三十九年五月谥
  四川陜西总督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觉罗华显谥文襄康熙四十三年二月谥
  四川陜西总督殷泰谥清端康熙五十三年十月谥
  漕运总督郎廷极谥温勤康熙五十四年四月谥
  云南贵州总督郭瑮谥勤恪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谥
  直隶总督赵宏变谥肃敏康熙六十一年七月谥
  河道总督陈鹏年谥恪勤雍正元年三月谥
  湖广总督额伦特谥忠勇雍正二年二月谥
  太子少傅湖广总督赠少保杨宗仁谥清端雍正四年正月谥
  直隶总督赠礼部尚书何世璂谥端简雍正七年二月谥河道总督骑都尉加三等轻车都尉齐苏勒谥勤恪雍正七年二月谥
  江南河道总督孔毓珣谥温僖雍正八年六月谥
  太子太保河东总督田文镜谥端肃雍正十年十一月谥太子少保直隶总督李卫谥敏达乾隆四年二月谥直隶总督那苏图谥悫勤乾隆十四年九月谥
  太子太保两广总督陈大受谥文肃乾隆十六年十二月谥漕运总督瑚宝谥恭恪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谥
  太子太保闽浙总督喀尔吉善谥庄恪乾隆二十二年九月谥
  两广总督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鹤年谥文勤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谥
  太子少保湖广总督硕色谥恭勤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谥太子少保江南河道总督赠太子太保白锺山谥庄恪乾隆二十六年五月谥
  四川总督赠尚书鄂弼谥勤肃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谥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谥悫敬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谥闽浙总督苏昌谥悫勤乾隆三十二年二月谥
  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观承谥恪敏乾隆三十三年十月谥漕运总督杨锡绂谥勤悫乾隆三十四年三月谥
  漕运总督傅显谥襄勤乾隆三十四年九月谥
  陜甘总督吴达善谥勤毅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谥
  湖广总督赠太子太保富明安谥恭恪乾隆三十七年七月

  湖广总督海明谥勤恪乾隆三十七年八月谥
  总督管河南巡抚赠太子太保何煟谥恭惠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谥
  漕运总督阿思哈谥庄恪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谥
  两广总督赠太子太保桂林谥庄敏乾隆四十五年二月谥湖广总督觉罗图思徳谥恭悫乾隆四十五年二月谥直隶总督郑大进谥勤恪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谥
  直隶总督赠太子太保袁守侗谥清悫乾隆四十八年六月谥
  提督谥
  江南提督赠少保兼太子太保梁化凤谥敏壮康熙十年十一 谥
  广东提督赠左都督王可臣谥襄敏康熙十七年六月谥广西左江提督左都督二等轻车都尉赠太子太保赵应魁谥襄壮康熙二十二年四月谥
  浙江提督赵国祚谥敏壮康熙二十八年三月谥
  浙江提督赠太子少保陈世凯谥襄壮康熙二十九年二月谥
  福建陆路提督加太子少保王万祥谥敏壮康熙四十一年六月谥
  四川提督赠右都督马际伯谥襄毅康熙五十一年七月谥古北口提督马进良谥襄毅康熙五十六年五月谥
  福建陆路提督穆廷栻谥清恪康熙六十一年六月谥云南提督赠右都督张国梁谥勤果雍正元年九月谥四川提督赠署都督同知康泰谥壮勇雍正元年十二月谥福建水师提督左都督赠太子少保施世骠谥勇果雍正元年十二月谥
  四川提督岳昇龙谥敏肃雍正四年三月谥
  浙江提督杨长春谥勤恪雍正四年九月谥
  福建陆路提督赠太子太保黄陞谥勤恪雍正五年二月谥
  福建水师提督赠太子少保蓝廷珍谥襄毅雍正年六月谥
  山西提督袁立相谥勤毅雍正九年四月谥
  直隶古北口提督魏经国谥僖恪雍正九年六月谥署陆路提督福建金门镇总兵官张起云谥恪毅雍正十年四月谥
  致仕太子太保贵州提督杨天纵谥襄壮雍正十年十二月谥
  福建提督赠太子太保许良彬谥壮敏雍正十一年二月谥广东提督赠左都督张溥谥敦恪乾隆二年九月谥固原提督赠都督同知樊廷谥勇毅乾隆三年六月谥四川提督王进昌谥勤恪乾隆五年二月谥
  甘肃提督赠左都督瞻岱谥恭勤乾隆六年三月谥甘肃提督韩良卿谥勤毅乾隆六年五月谥
  提督韩勲谥果壮乾隆九年四月谥
  安西提督王能爱谥恭恪乾隆十五年九月谥
  广东提督赠左都督黄有才谥恪慎乾隆十六年九月谥直隶古北口提督布兰泰谥悫僖乾隆十六年十二月谥福建提督谭行义谥恭悫乾隆十九年三月谥
  江南提督林君陞谥温僖乾隆二十年六月谥
  福建提督赠太子少保王郡谥勤悫乾隆二十一年九月谥广东提督陈鸣夏谥恭毅乾隆二十三年九月谥
  甘肃安西提督豆斌谥壮节乾隆二十四年十月谥
  福建水师提督马大用谥慎悫乾隆二十四年十月谥陜西固原提督董孟谥勤悫乾隆二十五年九月谥
  甘肃安西提督刘顺谥壮靖乾隆二十七年三月谥
  甘肃提督赠太子太保闫相师谥桓肃乾隆二十七年四月谥
  直隶古北口提督赠太子太保吴进义谥壮悫乾隆二十七年四月谥
  浙江提督王无党谥庄悫乾隆二十八年三月谥
  云南提督额尔格图谥勤恪乾隆二十八年九月谥
  浙江提督武进陞谥良毅乾隆三十年四月谥
  云南提督李勲谥壮毅乾隆三十一年九月谥
  福建提督马负书谥昭毅乾隆三十二年十月谥
  四川提督岳锺璜谥庄恪乾隆三十三年二月谥
  云南提督赠太子太保本进忠谥勤毅乾隆三十四年十月谥
  西安提督赠太子太保哈国兴谥壮武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谥
  提督马全谥壮节乾隆三十八年十月谥
  提督牛天畀谥毅节乾隆三十八年十月谥
  贵州提督敖成谥勇悫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谥
  湖广提督马彪谥勤襄乾隆四十九年六月谥
  一品总兵官谥
  左都督湖广辰常总兵官赠太子太傅徐勇谥忠节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少傅兼太子太傅左都督广东饶平总兵官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吴六奇谥顺恪康熙四年十月谥
  云南义勇前营总兵官加赠右都督刘偁谥直勇康熙八年四月谥
  左都督平南王藩下右翼总兵官赠太子少保尚之廉谥勤恪康熙十年三月谥
  左都督福宁总兵官赠太子少保吴万福谥忠愍康熙十九年五月谥
  四川总兵官赠太子少保左都督世袭骑都尉费雅达谥忠勇康熙二十年四月谥
  左都督浙江定海总兵官赠太子少保黄大来谥壮勇康熙二十九年三月谥
  重庆镇总兵官赠署都督同知任举谥勇烈乾隆十三年八月谥
  皇朝通志卷五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三
  谥略
  庶官谥
  等谨按定例一品官以上应否予谥请
  旨定夺予谥者交内阁撰拟谥号工部给碑价翰林院撰拟碑文二品以下无谥其有予谥者系奉
  特旨或效职勤劳或没身行阵或以文学或以武功均
  得邀逾格
  茂典仰见我
  国家奖励臣工之至意谨列叙于左
  䕶军綂领管佐领三等男迩塔喇谥忠壮顺治十三年二月谥
  䕶军綂领费雅思哈谥僖恪康熙十一年闰七月谥
  致仕太子少傅䕶军綂领孙达礼巴图鲁谥果壮康熙十四年四月谥
  参赞大臣䕶军綂领三等轻车都尉哈克山谥武毅康熙十九年六月谥
  前锋参领云骑尉赠前锋綂领吴木笃谥襄壮康熙十九年八月谥
  等谨按吴木笃以随征福建创发病故照阵亡例予恤故得赠谥
  步军綂领开音布谥肃敏康熙四十一年闰六月谥
  前锋綂领鄂实谥果壮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谥 以上綂领户部右侍郎梁云构谥康僖顺治十一年四月谥
  兵部侍郎骑都尉超哈尔谥果壮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理藩院侍郎一等男尼堪谥勤悫顺治十三年正月谥户部侍郎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库礼谥僖恪顺治十三年闰五月谥
  理藩院侍郎席达礼谥僖敬康熙三年三月谥
  詹事府詹事加礼部侍郎沈荃谥文恪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谥
  太子少保刑部左侍郎宋文运谥端悫康熙二十四年二月谥
  钦天监治理加工部右侍郎南怀仁谥勤敏康熙二十七年二月谥
  湖广粮道赠工部右侍郎叶暎榴谥忠节康熙二十八年二月追谥
  康熙二十八年
  圣祖仁皇帝南巡二月戊午
  谕扈从部院诸臣曰楚省兵哗时湖广粮道叶暎榴尽节捐躯朕心深加悯悼特诏所司优赠亚卿兼予恤荫今巡行江南见其子叶旉迎伏道左弥増轸恻忠节之臣应特予谥以彰异数尔等其会议以闻诸臣拟谥忠节
  上即亲洒宸翰赐之
  福建巡海道赠工部侍郎陈启泰谥忠毅康熙三十三年七月追谥
  刑部右侍郎励杜讷谥文恪康熙四十四年二月谥康熙四十四年二月辛巳
  圣祖仁皇帝谕大学士等曰原任刑部侍郎励杜讷向在南书房效力二十馀年为人敬慎积有勤劳并无过谴其品级虽不及予谥之例曩者原任侍郎沈荃曽经予谥今励杜讷亦著赐谥尔等会同礼部议奏寻大学士
  等会同礼部拟谥请
  旨得
  旨励杜讷著谥文恪壬午
  上御书文恪二字遣乾清门一等侍卫副都綂马武等赐于其家
  礼部侍郎高士奇谥文恪康熙四十四年三月谥
  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壬戌
  圣祖仁皇帝谕大学士等曰原任礼部侍郎高士奇在内廷供奉有年其品级不应予谥朕轸念旧臣原任刑部侍郎励杜讷已照侍郎沈荃例今高士奇亦应予谥以示特恩尔等会同礼部议奏寻大学士等会同礼部拟
  上得
  旨高士奇著谥文恪以上侍郎谥
  副都綂三等轻车都尉纳尔察谥端壮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副都綂赠一等男穆克谭谥忠勇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副都綂管佐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陈逢泰谥康僖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副都綂兼管佐领一等轻车都尉卜舟谥毅勤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副都綂二等轻车都尉韦徴谥忠悫顺治十三年二月谥副都綂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董俄谥勤僖顺治十六年七月谥
  副都綂一等轻车都尉珲津谥壮勤顺治十七年五月谥副都綂三等男苏禄迈巴图鲁谥勤勇康熙三年二月谥副都綂一等男额默克图巴图鲁谥襄壮康熙十二年五月谥
  盛京副都綂三等轻车都尉额默克图谥勤壮康熙十三年九月谥
  蒙古副都綂一等轻车都尉楚库巴图鲁谥襄壮康熙十四年五月谥
  副都綂王府长史佐领雅赖谥襄壮康熙十七年九月谥副都綂兼佐领阿尔瑚谥敏壮康熙十七年九月谥署副都綂三等男达礼善巴图鲁谥武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谥
  副都綂额泰谥襄壮康熙十七年十二月谥
  一等侍卫副都綂管理武备院事禅布谥勇恪康熙十九年九月谥
  副都綂布舒库谥刚壮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谥
  蒙古副都綂巴图谥恪敏康熙二十五年三月谥
  副都綂迈图谥忠毅康熙二十九年十一月谥
  
  御一等侍卫授副都綂品级海清谥果毅康熙五十一年四月谥
  副都綂阿南达谥恪敏雍正三年三月追谥
  副都綂三格谥刚勇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谥 以上副都綂
  赠三等轻车都尉照男爵品级立碑敦达礼谥忠毅顺治十一年五月谥
  三等男达珠呼谥襄敏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扎尔固齐三等男阿兰珠谥顺毅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三等男舒赛谥壮敏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二等男荆古尔达谥忠直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三等男管佐领苏班带谥顺僖顺治十三年正月谥
  一等轻车都尉照男爵品级管佐领兼一云骑尉阿济拜谥勤僖顺治十三年二月谥
  三等男一等侍卫加一级刘麟图谥僖顺顺治十六年七月谥
  三等男胡亮谥忠敏康熙七年六月谥
  二等男卓布泰谥武襄康熙十七年五月谥 以上男爵
  监察御史追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陆陇其谥清献乾隆元年六 追谥以上内阁学士
  散秩大臣默尔根侍卫阿淑谥勤僖康熙二十四年正月谥以上散秩大臣
  学士额尔徳尼巴实格谥文成顺治十一年四月谥
  学士骑都尉加一云骑尉玛鲁谥忠勤顺治十四年二月谥以上学士
  浙江温处道赠通政使司通政使陈丹赤谥忠毅康熙三十三年七月追谥 以上通政使
  江西建昌府知府赠太仆寺卿高天爵谥忠烈康熙四十六年五月追谥以上太仆寺卿
  二等轻车都尉乳公哈喇谥恭襄顺治十一年八月谥八门总管三等轻车都尉卫齐谥端勤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扎尔固齐一等轻车都尉雅希禅谥敏果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
  三等轻车都尉西喇巴谥顺壮顺治十二年十月追谥一等轻车都尉侍卫傅达理谥忠烈顺治十八年四月谥一等轻车都尉乳公迈堪谥勤僖康熙十四年四月谥二等轻车都尉乳公满达理谥良僖康熙十七年闰三月谥以上轻车都尉
  䕶军参领照副都綂例予恤阿尔赛谥壮愍康熙二十一年八月谥
  参领照副都綂例予恤博尔和代谥襄悫康熙三十年二月谥 以上参领
  山西巡抚赠兵部侍郎祝世昌谥僖靖顺治十三年五月谥陜西巡抚博清额谥清献康熙九年七月谥
  广东巡抚刘秉权谥端勤康熙十四年三月谥
  江西巡抚白色纯谥勤僖康熙十五年二月谥
  江宁巡抚马祜谥清恪康熙十五年十一月谥
  河南巡抚佟凤彩谥勤僖康熙十六年十一月谥
  四川巡抚杭爱谥勤襄康熙二十三年二月谥
  直隶巡抚格尔古徳谥文清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谥
  浙江巡抚王维珍谥敏悫康熙三十五年三月谥
  湖北巡抚纳齐喀谥勤恪雍正三年七月谥
  福建巡抚潘思榘谥敏惠乾隆十七年二月谥 以上巡抚陜西延绥总兵官赠太子少保许占魁谥恪敏康熙十七年闰三月谥
  浙江平阳总兵官赠太子少保朱天贵谥忠壮康熙二十二年九月谥
  浙江温州总兵官赠太子少保蒋懋勲谥襄僖康熙三十五年九月谥
  陜西凉州总兵官师帝宾谥恪僖康熙五十二年四月追谥甘肃西宁镇总兵官高天喜谥果义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谥云南临沅镇总兵官王玉廷谥勤义乾隆三十三年四月谥以上总兵
  广西富川县知县刘钦邻谥忠节康熙四十二年十二月追谥以上知县
  外藩谥
  朝鲜国王李倧谥庄穆顺治六年八月谥
  朝鲜国王李淏谥忠宣顺治十六年九月谥
  朝鲜国王李棩谥庄恪康熙十四年正月谥
  朝鲜国王李昀谥恪恭雍正三年正月谥
  朝鲜国王李昑谥庄顺乾隆四十一年七月谥
  朝鲜国王世子追封王爵李涬谥恪愍乾隆四十一年七月谥
  一品大臣奉
  特旨追谥
  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福善谥恭懿乾隆元年正月追谥
  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魏裔介谥文毅乾隆元年正月追谥
  西安振武将军佛尼勒谥恭靖乾隆元年正月追谥
  镇海将军莽依图谥襄壮乾隆元年正月追谥
  正蓝旗汉军都綂冯国相谥桓僖乾隆元年正月追谥工部尚书管詹事府事汤斌谥文正乾隆元年正月追谥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潮谥文敬乾隆元年正月追谥
  吏部尚书赠太子太傅玛尔罕谥恭勤乾隆元年正月追谥乾隆元年正月丁巳总理事务王大臣奉
  谕旨易名之典古昔所重我朝赐谥尤为谨严亦有当时未𫎇锡予而追谥于数十年之后者盖以事久论定协乎懿好之公也
  皇考世宗宪皇帝风励臣工肇举贤良祠祀诚旷古钜典其列祠者如一等公福善大学士魏裔介将军佛尼勒莽依图都綂冯国相尚书汤斌徐潮玛尔罕等其殁时皆有恤而无谥朕思诸臣既与贤良之祀似宜邀易名之典其应否追谥之处著九卿会议具奏九卿等议应请追谥
  钦定诸臣谥如右
  礼部尚书韩菼谥文懿乾隆十七年二月追谥
  乾隆十七年二月奉
  谕旨故礼部尚书韩菼种学绩文湛深经术其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实开风气之先足为艺林楷则从前未邀易名之典著加恩追谥用示褒荣大学士具拟以闻拟上
  钦定谥曰文懿
  刑部尚书王士正谥文简乾隆三十年四月追谥
  乾隆三十年四月奉
  谕旨原任刑部尚书王士正绩学工诗在本朝诗人中流派颇正从前未邀易名之典宜示褒荣以为稽古者劝著大学士察例议谥具奏拟上
  钦定谥曰文简
  子孙请谥
  刑部尚书正红旗都綂三等男济世哈谥勇壮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丁酉西安副都綂阿鲁疏奏臣父济世哈因军前效力擢用至都綂尚书于康熙元年八月内病故未蒙谥典伏乞
  皇上加恩赐谥
  上允之
  赐谥勇壮
  王府长史额尔徳黒谥果毅雍正四年八月追谥
  雍正四年六月兵部议駮奉天将军噶尔弼奏请伊父原任长史额尔徳黒曽在军前立功今因伊进藏请停其本身议叙追赐伊父额尔徳黒谥号
  上曰噶尔弼为伊父额尔徳黒奏请赐谥著照所请给与
  夺谥
  等谨按易名之典自古重之我
  朝劝忠励绩于予谥尤为谨严其有功不掩罪及备官窃禄身后获幸邀饰终殊礼者或日久论定或生前罪迹因他案而败露既追裭其爵则必削夺其谥书诸简册所以著炯戒也谨列叙如左
  和硕端重亲王博洛谥定顺治九年三月谥十六年十月追降贝勒夺谥礼部侍郎加尚书衔赠太子太师沈徳潜谥文悫乾隆三十四年十 谥四十三年十一月夺
  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奉
  谕旨本日大学士九卿具奏定拟逆犯徐述夔等一案已将各犯应得之罪分别降旨矣至据称查出徐述夔之传系沈徳潜所作请将沈徳潜从前所有官衔谥典尽行革去其乡贤祠内牌位一并撤出及赐祭葬碑文查明仆毁等语实属罪所应得逆犯徐述夔身系举人且自其高曾以来均在本朝食毛践土厚泽涵濡乃于所作一柱楼诗各种敢于妄肆诋讥狂诞悖逆实为覆载所不容至其诗内怀想胜朝之语无非藉以为名不可信以为实即以前明政事而论并无可以动民系恋者如洪武开基严刑峻罚永乐篡逆瓜蔓抄诛士民无不含冤又如洪武因苏松嘉湖各府为张士诚固守迁怒及民浮粮加重寖至末季徴敛日増累及天下民多愁苦嗟怨此皆见于史册者有何可以系感之处而追念不忘乎至我本朝
  列圣相承爱养百姓赈灾蠲缓
  厚泽频施而江浙浮粮之额节经裁减以除民害朕践阼至今四十三年普免天下钱粮三次普免漕粮二次其他灾赈之需动辄数百万穷檐疾苦叠沛恩膏小民各具天良岂有不知感戴转属念于前朝全无恩徳及民者之理此不过抑郁无聊之人自揣毫无进路遁而为此与匹夫匹妇之自经沟壑无异而读书失志之徒遂托言怀想前朝以为万一败露犹可藉以立名其肺腑真可洞鉴此等鬼蜮伎俩岂能匿于光天化日之下若无知者以此辈为真有追怀故国之思转是为若辈所愚矣至伊子徐怀祖敢将伊父逆词公然刊刻均实罪大恶极乃沈徳潜所作传内称其一柱楼编年诗已付梓并云品行文章皆可法是沈徳潜于徐述夔所作悖逆不法诗句皆曽阅看
  并不切齿痛恨转欲为之纪述流传尚得谓稍有人心者乎又伊传内称徐述夔之从弟徐赓武妄罹大辟阅十七月而冤雪之语因命萨载等查阅原案则系乾隆元年有泰州民缪照乘与缪又南之妻蒋氏通奸商同勒死亲夫蒋氏因曽被徐赓武刁奸怀恨是以到案供指徐赓武同谋后经审出实情业已枷杖完结徐赓武刁奸妇女本属有罪之人沈徳潜为之论叙称冤身为大臣不应颠倒是非若此沈徳潜自中式进士及选入翰林时朕因闻其平日学问尚好格外施恩又念其留心诗学且怜其晚成是以不数年间即擢为卿贰又令在尚书房行走而伊自服官以来不过旅进旅退毫无建白并未为国家丝毫出力众所共知及乞休后复赏给尚书衔晋阶太子太傅并予在籍食俸恩施至为优渥沈徳潜理宜饬躬安分谨慎自持乃竟敢视悖逆为泛常为之揄扬颂美实属昧良负恩且伊为徐述夔作传自系贪图润笔为囊槖计其卑污无耻尤为玷辱搢绅使其身尚在虽不至与徐述夔同科亦当重治其罪今伊业已身故不加深究然竟置而不论俾其身后仍得永受恩荣则凡在籍朝绅又将何以警愓乎著照所请将沈徳潜所有官爵及官衔谥典尽行革去其乡贤祠牌位亦一并撤出至所赐祭葬碑文现派阿弥达前往会同杨魁查明仆毁以昭炯戒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云贵总督卞三元谥恪敏康熙三十六年闰三月谥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夺
  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奉
  谕旨朕恭阅
  皇祖实录内载云贵总督卞三元与张国柱李本深等合词奏留吴三桂总管云贵事务一节因检阅卞三元列传载其与张国柱等俱倾附吴逆即当日共疏乞留三元疏词尤为迫切可见三元实为吴逆用人当日
  皇祖洞烛几先未允所请而吴逆事权遂以觧退三元后见吴逆反迹渐露遂托言母病乞休迨削平吴逆张国柱李本深俱已伏诛三元竟脱然事外且自乞养归旗阅三十年及伊殁后又复邀
  恩得赐祭葬并谥以恪敏夫三元本一进退无据首鼠两
  端之人在
  皇祖当日或念三元
  开国之初由牧郡洊历封疆曽有带兵转饷微劳且当三桂倡乱之时伊先已告休在家因为曲予包容保全终始今事阅百年详加论定不得不明白宣示以昭彰瘅朕于臣工功罪论断一秉至公即如前代诸臣之怀二心以事君者犹且另为立传不稍宽假况卞三元逮事
  两朝宠承
  恩遇乃始则攀援党逆力疏保留继则抽身远引以图避害其居心行事殊不可问幸而老死牖下未被显戮已邀国家宽大之恩若复以饰终令典永荷殊荣将何以肃纲纪而示惩劝乎所有卞三元生前官秩及死后谥法并所得诰敕俱著追夺其祭葬碑文并著该旗查明一并仆毁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皇朝通志卷五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四
  谥略
  追谥明帝
  等谨按前代未有于胜国之君加以美谥者我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即谥崇祯帝为庄烈愍皇帝皇上复念前明建文帝遭永乐篡逆革除年号终明之世未有谥典特为追谥以垂史册诚远迈前古之钜典也谨备著于篇
  顺治元年五月谥前明崇祯帝为庄烈愍皇帝乾隆元年七月追谥前明建文帝为恭闵恵皇帝乾隆元年六月奉
  谕旨易名以谥古之制也自周公定为谥法后世帝王未有无谥者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及成祖既立有其天下并去其年号而史官所书则仍称为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此国之所赖有信史也然不系之以谥而称曰建文皇帝此俗称非史体也传之后世殊为阙典考之太祖有元之天下而谥元主为顺帝我
  世祖章皇帝代明之天下而谥明主为愍皇帝虽更姓改物之君尚且追谥而无所嫌忌况当其世者乎弘治以来杨循吉诸人屡以为请迄寝不行皆以后世子孙席有成祖之业故不敢变乱旧章而不虑其贻讥来世也我国家谥崇祯而不谥建文者以明史未竣非当时所急今史书既成若不及此追谥良为遗憾著大学士九卿会议确拟具奏候朕亲加裁定七月大学士九卿遵
  旨谨拟二条恭候
  钦定奉
  谕旨著用恭闵恵皇帝谥
  追谥明代忠节
  等谨按自成周以来易名之条祗为饰终常制而胜国遗忠并膺茂典者实旷古所未有伏惟
  世祖章皇帝如天之仁轸念明末甲申殉难之臣范景文
  等并
  锡谥有差乾隆四年
  皇上允廷臣所请复谥明臣赵撰大义嘉名后先昭揭
  四十年十一月特奉
  恩纶旌谥明季尽节诸臣不惟甲申以前遭际时艰为
  国效忠皆从甄录即当我
  朝天戈迅扫而抗拒殒身者亦令一例褒扬四十一年正月
  皇上复念建文革除之际荩臣烈士殉节捐生俾一体
  议谥以发幽光而昭公道此诚
  圣主大公至正之盛心也谨以次编辑如左
  顺治十年六月追谥明季殉节者十六人大学士范景文谥文忠户部尚书倪元璐谥文贞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谥忠肃左副都御史施邦耀谥恭愍太常寺少卿吴麟征谥贞肃左春坊左庶子周凤翔谥文介左中允刘理顺谥文烈马世奇谥文肃检讨汪伟谥文毅户科都给事中吴甘来谥庄介御史王章谥节愍陈良谟谥恭洁兵部车驾司主事成徳谥介愍兵部主事金铉谥忠洁驸马都尉巩永固谥忠烈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谥忠节
  续谥四人
  刑部侍郎孟兆祥谥忠端大理寺卿凌义渠谥忠介御史陈纯徳谥忠洁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许直谥忠愍
  又续谥五人
  太仆寺寺丞申佳允谥端愍进士孟章明谥忠僖新乐侯刘文炳谥忠恪宣城伯卫时青谥忠穆恵安伯张庆臻谥忠毅
  乾隆四年追谥一人
  御史赵撰谥忠愍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奉
  谕旨崇奖忠贞所以风励臣节然自昔累朝嬗代于胜国死事之臣罕有录予易名者惟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于崇祯末殉难之大学士范景文
  
  特恩锡谥仰见
  圣度如天轸恤遗忠实为亘古旷典第当时仅征据传闻未暇遍为搜访故得邀表章者止有此数迨久而遗事渐彰复经论定今明史所载可按而知也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其他或死守城池或身殒行阵与夫俘擒骈僇视死如归者尔时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顺逆而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无愧于疾风劲草即自尽以全名节其心亦并可矜怜虽福王不过仓猝偏安唐桂二王并且流离窜迹已不复成其为国而诸人茹苦相从舍生取义各能忠于所事亦岂可令其湮没不彰允宜稽考史书一体旌谥其或诸生韦布及不知姓名之流并能慷慨轻生者议谥固难于槩及亦当令爼豆其乡以昭轸慰尝恭读我
  太祖实录载萨尔浒之战明杨镐等集兵二十万四路分
  出侵我兴京我
  太祖
  太宗及贝勒大臣等统劲旅数千殱戮明兵过半一时良将如刘𬘩杜松等皆没于阵近曽亲制书事一篇用扬
  祖烈而示传信惟时
  王业肇基其抗我颜行者原当多为狝薙然迹其冒镝撄锋竭忠效命未尝不为嘉悯又若明社将移孙承宗卢象昇等之抵拒王师身膏原野而周遇吉蔡懋徳孙传庭等以闯献蹂躏御贼亡身凛凛犹有生气总由明政不纲自万历以至崇祯权奸接踵阉竖横行遂至黒白混淆忠良泯灭每为之扼掔不平福王时虽间有追谥之人而去取未公亦无足为重朕惟以大公至正为衡凡明季尽节诸臣既能为国抒忠优奖实同一视至钱谦益之自诩清流䩄颜降附及金堡屈大均辈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若辈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舍命而犹假语言文字以图自饰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隐殛其冥漠不灵之魄一褒一贬衮钺昭然使天下万世共知朕准情理而公好恶以是植纲常即以是示彰阐凡诸臣事迹之具于明史及通鉴辑览者宜各征考姓名仍其故官予以谥号一准
  世祖时例行其令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集议以闻
  寻大学士等遵
  旨议上分别専谥通谥诸臣如左
  専谥二十六人
  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签书府事总兵官刘𬘩谥忠壮援剿总兵官曹文昭谥忠果总督各路援兵兵部尚书卢象昇谥忠肃中极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谥忠定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吕维祺谥忠敬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贺逢圣谥忠悫督师总制应安凤阳江西湖广河南四川贵州军务仍总督陜西三边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孙传庭谥忠靖山海关北部总兵官尤世威谥忠刚巡抚山西右副都御史蔡懋徳谥忠恪镇守山西等处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周遇吉谥忠武督师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史可法谥忠正左柱国镇守滁和等处总兵官靖国公黄得功谥忠桓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谥忠介吏部尚书徐石麟谥忠懿太子少师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高宏图谥忠直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姜曰广谥忠确巡抚应天等处右签都御史祁彪佳谥忠惠督师经理河北兵部右侍郎兼右签都御史充通问使左懋第谥忠贞总督江楚应皖等处军务兵部右侍郎兼左副都御史袁继咸谥忠毅督师少傅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黄道周谥忠端兵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子龙谥忠裕督师少傅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张国维谥忠敏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肯堂谥忠穆督师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定兴侯何腾蛟谥忠诚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桂林留守临桂伯瞿式耜谥忠宣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节制闽广江楚军务陈子壮谥忠简
  通谥忠烈一百十三人
  辽东总兵官张承䕃蓟辽总兵官杜松游击龚念遂李希泌辽东总兵官都督签事马林游击乔一琦沈阳总兵官都督签事贺世贤援辽总兵官杨宗业一作仲业西平副总兵罗一贯山海关总兵官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赵率教蓟镇总兵官孙祖夀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刘之纶镇守东江总兵官都督签事黄龙户部主事王一桂江西道御史巡视山海居庸二关王肇坤兖州府知府乔若雯山西按察使李祯宁巡按山东御史宋学洙宁远圑练总兵官署都督同知金国凤山永东协总兵官左都督曹变蛟河间府知府颜孕绍吏科给事中范淑泰膝县知县吴良能以上封疆殉节诸臣二十三人监军湖广道御史金毓峒保定府同知邵宗元大宁都司后指挥同知刘宗嗣以上甲申殉节诸臣三人兵部右侍郎沈犹龙金山卫指挥使功加参将侯承祖一作玉音一作怀玉援剿圑练总兵官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肇基英徳主簿阎应元以上福王殉节诸臣四人巡抚山东右签都御史邱祖徳徽州府推官温璜都督蒋若来巡按上游四府仍兼巡关监军御史郑为虹总兵官周之藩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傅冠吏兵二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军务郭维经兵部左侍郎詹兆恒以上唐王殉节诸臣八人礼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吴锺峦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张煌言以上鲁王殉节诸臣二人吏部尚书李若星总督各路兵马兵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同敞总督江西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杨重熙兵科给事中陈邦彦贵州布政使张耀一作燿巡按云南御史罗国𤩽以上桂王殉节诸臣六人镇守宁夏总兵官贺虎臣分巡河西道签事郭应响整饬固原兵备道参政兼副使陆梦龙孤山副总兵加署都督签事艾万年陜州知州史记言真阳知县王信镇守延绥总兵官左都督俞冲霄昌平总兵官署都督签事汤九州辰沅副总兵邓祖禹镇守四川总兵官左都督侯良柱安庆副总兵潘可大房县知县郝景春永宁知县武大烈巴县知县王锡镇守川北副总兵张令大梁道兵备签事李乘云保定提督三关总兵官刘光祚南阳府知府颜曰愉太康知县魏一作卫令望舞阳知县潘宏一作宏道鄢县知县刘振之翰林院检讨马刚中泸州知州苏琼镇守南阳总兵官猛如虎保定河北山东总督中军总兵官姜名武睢陈道兵备副使关永杰总督陜西三边军务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汪乔年总督保定河北山东军务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杨文岳三边总督中军副总兵党威郏县知县李贞佐一作李贞防守汝宁总兵官虎大威分巡汝南道签事王世琮总兵官左都督孙应元宜城知县陈美新安知县陈显元抚治商雒道副使黄世清整饬榆林中路按察司副使一作布政使都任署领榆林镇原任延绥总兵官都督签事李昌龄山海关南部总兵官王世钦延绥抚标参将刘廷杰延绥镇中协副总兵官惠显宁夏总兵官侯世禄巡抚大同右副都御史焦源溥甘肃西协副总兵官郭天吉甘肃总兵官马爌钟祥知县萧汉分守河西道参议段复兴工部尚书南居益巡抚湖南御史刘熙祚长沙府推官蔡道宪监军分守上湖南道副使陈瑸湖广粮储道参政许文岐分守武汉黄三府参将加副总兵崔文荣分守上荆南道兵备参政周凤岐枣阳知县郭裕陜西监军道签事李新沔阳州同知马飚巡抚甘肃赞理军务右副都御史林日瑞巡抚四川提督军务右签都御史陈士奇巡抚四川御史刘之勃一作渤兵部右侍郎李含乙重庆府知府王行俭华阳知县沈云祚资阳知县贺应选山西抚标中军副总兵应时盛河内知县丁泰运以上冦难殉节诸臣六十六人通谥忠节一百八人
  辽东经略兵部侍郎袁应泰大凌河副总兵左都督何可纲山东布政使张秉文巡抚辽东右签都御史邱民仰辽东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王廷臣顺徳府知府吉孔嘉兖州府知府邓蕃锡巡抚河南右签都御史高名衡工部右侍郎宋玫南京户科给事中张焜芳以上封疆殉节诸臣十人新城侯王国兴彭武伯杨崇猷总理河南湖广山西陜西四川江北军务兵部侍郎兼右签都御史王家祯总督畿南军务兵部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徐标神枢营副总兵都督签事贺赞工部员外郎王锺彦锦衣卫镇抚司签书指挥同知李若琏吏部尚书李遇知按察司副使顾国瑨工部尚书何应瑞以上甲申殉节诸臣十人兵部左侍郎张伯鲸扬州府知府任民育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升任遵义知府何刚水师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翁之琪通政使司左通政侯峒曽进士黄淳耀中书舎人李待问参谋兵部主事一作司务陈用极詹事府少詹事徐汧翰林院捡讨兼兵科给事中杨廷枢吏部考功司主事夏允彛中书舎人卢象观行人司行人陆培钱塘知县顾咸建临安知县唐自彩刑部尚书高倬巡抚安卢池太四府右签都御史张亮以上福王殉节诸臣十七人巡抚徽宁池太等处兵部右侍郎右签都御史金声监纪推官吴应箕都御史王瑞柟签都御史陆清源兵部职方司主事监军道王之栻礼部尚书曹学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曽樱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廷麟总督江西湖广诸军兵部尚书万元吉巡抚南赣兵部右侍郎兼右签都御史杨文荐提督江西义军右签都御史陈泰来以上唐王殉节诸臣十一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熊汝霖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朱继祚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钱肃乐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沈宸荃兵部尚书李向中督师兵部尚书余煌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函煇兵部右侍郎林汝翥兵部右侍郎总督水师沈廷扬大理寺少卿兼江西道御史陈潜夫兵科给事中董志宁以上鲁王殉节诸臣十一人总督川湖云贵河陜兵部尚书李干徳兵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吴炳兵部尚书傅作霖巡抚川南右签都御史范文光巡抚川北右签都御史詹天颜管理义勇营总兵官曹大镐兵部侍郎兼右签都御史督师关中余应桂巡抚贵州右签都御史米夀图监军御史周震巡抚高雷廉琼四府右签都御史张孝起巡抚四川右副都御史马干巡抚四川右签都御史耿廷箓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杨畏知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严起恒兵部尚书杨鼎和东阁大学士吴贞毓黔国公沐天波总督洪淯鳌文渊阁大学士吏兵二部尚书郭之奇巡抚柳庆右签都御史龙之虬一作之明以上桂王殉节诸臣二十人福建道御史马如蛟颍州知州尹梦鳌和州知州黎宏业户科给事中吴宇英榖城知县阮之钿巡抚河南右签都御史张克俭汝南监军右参议艾毓初工部尚书周士朴通政使李梦辰郑州知州鲁世任巡抚宣府右签都御史张维世巡抚陜西赞理军务右签都御史冯师孔太常寺卿麻僖巡抚宣府右签都御史焦源清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常道立巡按山东御史王道纯山西左参政田时震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张凤翮南京吏部尚书南企仲辽阳监军道签事王徴顺天府尹宋师襄太常寺卿伊伸管理钱法兼川西道副使张继孟分巡河北道右参政祝万龄巡抚大同赞理军务右签都御史卫景瑗巡抚宣府赞理军务右签都御史朱之冯巡抚四川右签都御史龙文光真定府同知张瑶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马献图以上冦难殉节诸臣二十九人
  通谥忠愍五百七十二人
  广宁副总兵颇廷相辽东副总兵于化龙参将高贞从游击于守志守备何懋官参将蒲世芳游击梁汝贵广平副总兵邹储贤广平参将张斾总兵官赵梦麟保定总兵官王宣沈阳总兵官尤世功宣抚使都司签书秦邦屏镇武总兵官都指挥使刘渠闾阳总兵官祁东忠副将刘征参将黒云鹤辽东副总兵官麻承宗援剿总兵官童仲揆陈䇿副总兵戚金参将吴文杰游击周敦吉都司袁见龙邓起龙守备雷安民云南都司张名世永平同知陈辅尧援辽总兵官梁仲善李秉诚姜弼副总兵朱万良四川都司签书张神武本姓陈前锋副将鲁之申参将李承先援辽副总兵驻札三屯营张拱微山海北路援辽副总兵官惟贤游击张奇化遵化参将李槚一作樌遵化一作大同参将周镇京营副总兵申甫良乡知县党还醇滦州府知府杨燫汉儿庄副总兵叶应武山西右布政使管永平兵备郑国昌永平知府张凤奇扬武营中军参将吕鸣云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游击李维鸾保安守备徐国泰镇守东江总兵官都督签事沈世魁协镇东江总兵官左都督金日观副总兵楚继功蓟辽总督中军副总兵鲁宗文深州知州孙士美倒马关参将周甘雨宣府参将张岩山东督粮道参议邓谦副总兵杨振宣府总兵官杨国柱辽东监纪同知袁国栋蓟州兵备道张名世前锋左营一作松山副总兵朱文徳大同副总兵焦埏整饬河间兵备道签事赵珽河间知县陈三接永清知县高维岱守备牛文科吏部文选司郎中李其纪临清参将柳毓融临清榷关户部郎中陈兴言天津参将贺秉钺襄州副总兵丁文明济宁兵备道参议王维新山东协理海防道签事樊吉人临淄知县文昌时总兵官张登科和应荐辽东前屯卫总兵官李辅明抚标守备张尔垫大同参将吴希稷礼科都给事中沈迅前屯卫副总兵杨伦以上封疆殉节诸臣八十四人左都督刘岱刘文燿户部郎中徐有声锦衣卫都指挥签事魏师贞神机营参将高鍟户部郎中周之茂保定府知府何复平凉通判张维纲保定中军守备杨一作梁儒秀工科给事中尹洗保定守备张大同分巡大名兵备道副使一作知府朱廷焕进士张罗俊昌平总兵官李守鑅莱州府推官张力以上甲申殉节诸臣十五人副总兵乙邦才马应魁张子固楼挺汪一作江应龙李豫一作遇参将陶国祚许谨冯国用陈光玉李隆徐纯仁游击李大忠孙开忠都司姚怀龙一作隆解学曽扬州府同知曲从直江都知县周志畏狼山副总兵王佐才一作伯才一作邦才游击孙志尹江阴典史陈明遇一作选文华殿中书舎人戚勲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都司董四民以上福王殉节诸臣二十四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朱大典衢州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永丰伯张鹏翼兵科给事中熊纬协守仙霞关兵科给事中黄大鹏吏部稽勲司员外郎叶翼云都督同知傅启耀江西右布政使夏万亨江西按察司副使管建昌府事王棫分巡建昌兵备道副使王养正建昌推官刘允浩南昌推官史夏隆建昌通判一作临江推官胡缜赣州推官署知府事吴国球监纪通判郭宁登赣州府同知一作通判王明汲署赣州通判事淦若鼎赣县知县林逢一作全春赣州副总兵进阶飞虎将军马观鹏赣州参将陈烈长宁营参将朱永盛中书舎人袁从鹗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一作主事黎遂球兵部主事于一作于斯昌户部主事林奇一作珽兵部一作刑部主事王其宖兵部职方司主事周瑚翰林院编修兼兵科给事中万发祥工部一作兵部主事柳昻霄兵部主事钱谦亨曽嗣宗中书舎人刘孟鍧一作鞠刘应试一作驷吏部文选司主事曽亨应中书舎人赖雍蔡绍谨广信通判毛玉洁兵部主事蔡一作赵士超以上唐王殉节诸臣三十七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刘中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一作左签都御史林垐建宁守将郧国公王祈分守福兴泉三府福建布政司参政汤芬贵州道御史杨文瓒兵部职方司主事屠献宸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王翊吏部左侍郎朱永佑安洋将军刘世勲左都督张名扬锦衣卫指挥王朝相以上鲁王殉节诸臣十一人监军御史麦而炫户部郎中一作主事朱实莲太仆寺少卿霍子衡兵部职方司主事韩如璜一作如琰清远卫指挥白常灿湖南道副使郑象明总督广西军务宣国公焦琏挂镇西将军印左军都督府右都督朱旻如全州守备孟泰吏部考功司主事侯伟时虎贲将军广宁伯王兴沅江土知府那嵩云南参将徐日舜总兵官管黎平参将事萧旷兵科都给事中刘尧珍兵科给事中吴霖御史张载述刑科给事中张镌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郑允元大理寺丞林一作杨钟太仆寺少卿赵赓禹翰林院检讨蒋干昌李元开吏科给事中徐极一作吉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广西道御史朱议㞙福建道御史胡士瑞一作端兵部郎中一作主事朱东旦工部郎中一作员外蔡𬙂主事一作内阁中书易士佳员外郎一作内阁中书任斗墟兵科给事中一作主事林青阳山东道御史李如月晋宁知州冷阳春分巡上川南道签事胡恒户部郎中谭先哲巡按贵州御史朱奉⿰户部浙江司主事郑延爵兴宁知县吴子骐永宁知州曽异撰天全碉门六畨招讨使杨之明大理卫指挥陈桢吏部左侍郎王锡衮楚雄卫指挥加陞游击王承宪大理卫守备陈诲澜沧卫指挥李君植思恩府知府董邦昌昆山知县杨永言临安通判刘之兰以上桂王殉节诸臣四十九人府谷游击李显宗分巡河西道兵备副使张允登都司王世虎守备姚进忠指挥郭伏羌同知李増宁夏副总兵吴一作史开先协镇直隶通津等处副总兵魏都梁宁武守备猛忠辽州知州李呈章真定游击童维坤内邱知县王世泰游击越效忠兵部车驾司主事李中正平顺知县徐明扬隆徳知县费彦方宁夏后卫指挥韩嘉一作加爵固原总兵官殷体信武安守备曹鸣鹗游击贺奇勲都指挥使石崇徳湖广总兵官右都督杨正芳镇筸镇将张上达一作选甘泉知县蒲来举顺庆府知府杨呈秀兴山知县刘定国保康知县方国儒崇信知县厐瑜凤县主簿吉永祚通江守备郭震辰指挥田实通江指挥王永年中都留守朱国相凤阳指挥袁瑞征吕承䕃郭希圣张鹏翼周时望李郁岳光祚陈永龄一作程永宁霍邱教谕倪可大云南参政张鹤腾太湖知县金应元潜山知县赵士彦霍山教谕龚元祥巢县知县严觉江西右参政卢谦保徳州副总兵柳国镇新蔡知县王信卢氏知县白楹宏农卫世袭指挥李君赐杨道泰阮我疆游击平安都司陈保山陜西都指挥使李应春一作龙都司田应龙朱阳关守将徐来臣罗田知县杨志仁罗田守将郭金城龙江都司王寅泗州守备一作都司指挥陈正亨盱眙知县蒋佳征潜山天堂寨巡检吴畅春苏州卫指挥同知包文达镇江永生洲副将程龙百户署永生洲守备薛自昌守备莫是骅詹世龙刘河所守备一作百户一作黄宏猷应抚新标营守备詹兆鹏吴淞陆营守备朱士允苏州卫百户一作千户功升钦依守备陈于王参将范志标宁羌卫指挥徐大行应城知县张绍登户部一作兵部左侍郎王瑊广济典史魏时光真定通判吕之䕃昭化知县一作主簿刘乔⿰一作杶真定副总兵督理圑练事王震仲湖广副总兵杨世恩防守房县游击一作守备杨道选信阳防守圑练守备刘煋一作星降将张一川即扫地王一作王载福经理河南山东副总兵戴国柱偃师知县徐日泰密县知县朱敏汀仁夀知县刘三䇿抚标参将张宝山开封府同知盛以恒宿迁副总兵一作参将古道行山西阳和兵备道副使洪允衡新郑知县刘孔晖镇平知县锺其硕宏农卫世袭指挥许佳允防守叶县副总兵刘国能洧川知县柴荐禋宝丰知县朱由棫泌阳知县王士昌鄢陵典史杜邦举南阳参将刘士杰游击郭开守备猛先捷英山知县高在仑襄阳推官邝曰广襄阳游击黎民安随州知州徐世淳信阳知州高孝志兴山都司徐日耀分巡下川南道副使黄諌卿泸州卫指挥使王万春泾州知州娄琇潜山知县李孕嘉一作朱应嘉太湖参将邱壮猷太湖知县李盛英太湖守备徐际相太湖游击孔廷训庐州通判赵兴基庐州卫指挥同知赵之璞亳州知州何燮盱眙主簿胡渊云南参政程楷保督标下监军道签事任栋河南监军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余爵保定督标副总兵甄奇杰副总兵贾悌冯名圣归徳卫守备蔡浩指挥张国正归徳卫指挥熊应吕梅振英张鸿光汝宁游击朱崇一作荣祖督标副总兵张舆归徳通判徐一源摄监纪同知事汝州吏目顾王家开封游击李春桂一作贵督标副总兵孙枝秀督标参将黑尚仁南阳府知府邱懋素遂平知县刘英上蔡知县许永禧内黄知县周卜历陈州知州侯君擢怀仁知县杨士英户部主事崔泌之平定知州梁可栋襄城守将副总兵李万庆即射塔天副总兵马名廉张国钦张一贯一作一贵总督监纪西安府同知孙兆禄富平知县冯正吉东昌通判一作济宁州同知黄一鹍一作一鲲刑部主事靳圣居礼部祠祭司主事南居业福建道兵备副使樊维城承天府同知卢学古麻阳知县夏统春巡抚河南都察院右签都御史王汉河南守备李日舒密云副总兵一作参将陈治邦游击连光耀开封府同知刘跃龙七省督师监军商雒道副使乔迁高山海关副总兵杨明定边副总兵张发山海关总兵官侯拱极宁夏总兵官尤世禄宣府柳沟总兵官王世国天津防海总兵官王学书靖边副总兵尤翟文副总兵李登龙常怀孤山副总兵王永祚安边参将马明一作呜节西安参将李应考榆林左营游击陈二典右营游击刘芳馨一作声尤养鲲一作龙养坤火器营都司郭遇吉一作春游击孙贵晏维新文侯国潘国臣傅徳李国奇守备李宗叙一作全家叙白慎衡杨以伟贺大雷尤勉奇兵营游击杨正韡抚边守备恵渐指挥李文灿李文焜彰徳参将王荣山海关铁骑营左参将尤岱靖边指挥马应举世袭指挥使黄廷政绥徳卫管屯指挥锺茂先西安参将李淮甘州副总兵一作洪水营游击张攀临潼副总兵欧阳衮固原副总兵刘国栋洪广营游击杨威游击赵宗礼指挥赵宗祝李栖鹍姚天宠张洪勲王嘉官抚标游击万峘都司姜宏基太湖知县段自宏陜西督标副总兵刘光先隰州知州周培忠延安副总兵解文英潼关卫指挥使张尔猷参将赵希魁宁夏守备薛国蕙指挥彭凌云庆阳城守都司周嘉彦延津知县牛养杰兵部职方司主事杨暄泰安知县朱呈瓘仁怀知县雍缔巡抚湖广右签都御史宋一鹤嘉鱼知县王良鉴蕲州卫指挥岳璧道州守备加郧阳都司沈至绪云梦知县谌吉臣蒲城知县朱一纯白水知县朱回滼临湘知县林不息安陆知县濮有容一作宏城固知县司五教楚府左长史徐学颜宝庆府知府李振珽衡州府知府张任黄冈卫指挥郭以重湖广大围山守备王元封湖广都司徐至美巡抚中军哈维新都司姚世儒蒲圻知县曽栻衡州府教授蒋道亨黄陂主簿一作典史薛闻礼巴陵教谕欧阳显宇江陵知县袁向科榆林都司吴继武西宁副总兵鲁映昌平阳推官张僎建昌道督理粮饷分巡行都司签事卢懋鼎山西左布政使赵建极分巡冀宁道签事毕拱辰户部郎中单崇太原府知府孙康周忻州知州杨家龙汾阳知县刘必达太原府同知李之青一作清掌理灵邱王府事朱慎镂整饬宁武道监军副使王孕懋宁武游击马振麟宁武关游击高日晄副总兵官曹文耀御史卫桢固分守下川南道右参议张一作陈孔教建昌道兵备签事刘士斗镇守四川总兵官都督签事刘佳䕃威茂兵备道签事罗铭鼎大理寺寺正王秉干崇庆知州王励精川北副将加总兵衔张奏凯指挥顾景叙南卫指挥同知加陞游击曽印昌四川参将徐明蛟建昌行都司指挥使丁运选建昌卫同知李甲云南按察使庄祖诰户部观政进士王起峩兴文知县艾吾鼎太宁知县高日临芦山知县金鼎祚荣县知县秦民汤蒲江一作蒲田知县朱蕴罗松阳知县孙鹏举中江教谕署剑州事单之宾长沙知县高明兴都留守沈夀崇固始朱皋镇巡捡郝瑞日河间府同知张光斗指挥同知高应诏宣府参将熊维藩固原参将高从龙汉中守备范于殷署许州知州事同知韩澹仁夀知县唐凤翥赞皇知县宋徳成通许县丞田汝现蔡旗堡守备马良御环县守备杨承芳渑池知县范道行四川盐井大使赖华祖成都府同知沈受蒲南康通判吴赐玉商州同知署知州事周文炜利民参将时暌广西掌印都司康四维整饬威茂道签事葵肱明天津副总兵陈值副总兵李科云南兵备副使窦可进谕徳刘其徳琼州通判蹇遇泰通判王懋烈山西布政司理问陈一韩守备周永康湖东守备黄克嘉漳南守备吴奇勲肇庆守备邹维勲奉化训导夏魁旸一作杨游击张榜龚万禄守备冒绍宗指挥谢某志佚其名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徐从治莱州府知府朱万年莱州副总兵张奇功莱州守备熊渭登莱巡抚中军管维城游击陈良谟守备盛洛姚士良副总兵王来聘秦拱明游击朱永吉都督签事汤廷耀凤阳通判姚若时安南卫指挥寻治本游击张开祚南湖营守备田化龙泉州守备邱隽广东参将陈鹏福建参政洪云蒸五经博士程接道泰安府同知张应征守备吴兆燫郑州守备刘崇会以上冦难殉节诸臣三百五十二人










  皇朝通志卷五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五
  谥略
  追谥明代忠节
  通谥节愍八百三十六人
  游击窦永澄赞理通判董尔砺守备江万春抚顺千总王命印都司陈尚仁王崇信徐国全分守辽海道左参政顾颐开元兵备签事崔儒秀自在州知州段展沈阳参将夏国卿同知陈柏宁远通判金启倧镇守永平蓟镇总兵官朱国彦巡抚顺天右副都御史整饬蓟州边备王元雅保定推官李献明署蓟州事永平推官何天球遵化知县徐泽遵化知县武起潜蓟镇遵化游击彭文炳香河知县任光裕永平道标中军守备一作都司程应琦一作奇永平推官卢一作罗成功督师军前监纪永平推官郑感民三屯营副总兵官焦延庆东胜左卫指挥签事张国翰一作端中书舍人廖一作唐汝钦得胜堡参将李全保安州知州阎生斗灵邱知县蒋秉采灵邱守备于世奇茨沟守备张修身户部主事赵悦保定通判王禹佐昌平守备咸一作威贞吉顺义知县上官荩顺义游击冶国器都指挥苏时雨宝坻知县赵国鼎安肃知县郑延任大城知县武维周安州知州崔维葎兰州知州薛一鹗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兵部右侍郎右签都御史吴阿衡任邱知县白慧元庆都知县黄承宗文安知县王钥户部员外郎李崇徳蠡县知县王采新河知县崔贤故城一作固安知县王九鼎青县一作兴济知县张文焕兴济一作青县知县钱珍淮安同知周霖雨安平知县孔闻俊赵州知州王端冕庆云知县陈缄通志作箴灵夀知县冯登鳌吏部考功司员外郎耿䕃楼知州马士伟尚宝司丞孙钥孙之浩中书舍人孙之沆一作沅邹平知县魏克家盐山知县陈志济南推官陆灿山东分巡济南道参政周之训山东提学副使翁鸿业山东都转盐运使唐世熊济南府知府茍好善济南同知陈虞孕济南通判熊烈献署临清州事山东布政司理问姜道元历城知县韩承宣邱县知县高重光署武定州事济南通判马嗣煜临邑知县宋希尧博平知县张列宿茌平知县黄廷一作律极武城知县李承一作永芳钜鹿知县郭司南兵备道张斗姚㳟王之桢副总兵江一作汪翥饶一作陈勲整饬霸州道副使赵煇霸州知州丁师羲湖广右布政使李时茪一作荛户部主事马嗣烋兵科给事中周而淳分巡登莱道兵备签事邢国玺河间府同知姚汝明襄阳知县一作推官贾太初柏乡知县丁茂桂阜城知县吕大成台州府知府傅梅文华殿中书舍人孟鲁钵张凤鸣定州知州唐铉黄州推官侣鹤举富阳知县杜斗愚平乡知县杜前山东巡抚兖西道签事李格临清总兵官刘源清总督宣大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张宗衡户部员外郎邢泰吉临汾知县尹任太常寺少卿张振秀阳信知县张予卿邹平知县朱迥一作溱武城知县任万民兖州同知谭丝同知曽一作曹文蔚通判一作运河同知阎鼎一作调鼎推官李昌期鲁府左长史俞起蛟滋阳知县郝芳声滕县知县瞿骞兵部车驾司郎中刘宏绪莱芜知县冯守礼户部主事楚烟兵部职方司主事刘大年东阿知县吴汝宗高苑知县周启元丰县知县刘光先沭阳知县刘士璟一作燝夀光知县李耿莒州知州景淑范武邑知县郑集命六合知县郭凝鼎淮安通判刘文蔚山东副使申为宪莱阳知县陈显际吏部稽勲司郎中宋应亨内阁中书舍人赵士骥沙河知县项易辽东宁前卫副总兵陶宗仪滨州知州王道隆自在州知州周继谟三关游击邵定前屯卫总兵官李鸣凤宁远总兵官王定宸前屯卫副总兵罗文耀蓟州兵备道鞠世让汝宁通判杨尔俊真定知县高知彰任县知县李唐衡州府同知郑奉先以上封疆殉节诸臣一百四十九人定远侯邓文明镇远侯顾肇迹西宁侯宋裕徳清平侯吴遵周阳武侯薛濓彭城伯张光祖㳟顺侯勲卫吴汝徴宁远伯李尊祖锦衣卫指挥同知许达允顺天通判张凝和提督顺天学政福建道御史陈纯徳户部员外郎甯承烈贵州道御史巡视山海居庸二关俞志虞内阁中书舍人宋天显光禄寺署丞于腾云一作蛟右都督方履泰锦衣卫千户李国禄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濮州知州马象乾大同总兵官朱三乐密云副总兵吕应蛟保定左卫指挥文昌运刘洪恩戴世爵刘元靖吕九章吕一照一作李照一作吕一广光禄寺少卿张罗彦广灵知县阮泰邠州知州韩东明南宫知县彭士宏中书舍人王永隆锦衣卫指挥使萧偲户部郎中葛凝秀工部郎中寇可教兵部主事杨会英沈邱知县李昌龄太医院吏目杨元真定督标游击陈三杰光禄寺监事胥自修湖广督学道签事周大启猗氏知县李澍声济南签事刘世芳定海知县朱懋华潮州司理李毓新归徳通判张垣崇虎贲左卫参军李正光左都督刘继祖锦衣卫都指挥马国瑊吏部郎中张柽芳户部员外郎张三杰锦衣卫指挥使张养所虎贲右卫世袭指挥使刘一松锦衣卫指挥张国维户部主事陈贞达锦衣卫指挥高甲北镇抚司都指挥使梁清宏商城知县张国光仪封知县张三益大同总兵官都督签事汪登瑞荥阳知县徐兆任呈贡知县黄卷布政司参议王若之临漳知县梁希阜天津兵备道陈六韐刑科给事中李汝璨御史郑封兵部主事尹诏永平通判韩上桂知县毛协㳟西宁道副使李豫乐亭知县施溥户部员外郎范方博罗知县徐有度平凉同知郭寅日巡抚甘肃右签都御史杨汝经延绥总兵官宋伟保定知县杨珮监察御史王与印太常寺少卿傅锺秀刘河游击李中孚以上甲申殉节诸臣八十一人仪封知县周宝瑜两淮都转盐运使杨振熙一作时熙监饷知县吴道正江都县丞王志端一作志瑞副总兵官汪思诚扬州府同知一作监军道签事王缵爵江都知县罗伏龙泗州援将侯方岩福山副总兵官鲁之玙江阴训导冯厚敦常熟知县王鐡武英殿中书舍人文震亨兵部职方司主事一作杭州府同知王道焜高岱叶汝蘅一作⿱户部郎中刘成治中书舍人徐念祖户部主事吴嘉允中书舍人龚廷祥钦天监博士陈于阶青阳知县厐昌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王廷佐守备刘统都司酆某阙名罗源知县章简工部员外郎华允诚广徳州知州赵景和河南劝农总兵官刘洪启右都督周斌浙江知县韩鼎新指挥高一麟游击朱贤参将孟振邦安庆府同知王治心孝陵参将杜学伸南昌知县刘曙蓟辽守备项嘉谟湖广粮储道右参议王乔栋九江府监纪同知郭之麟福建通判傅宏祖东流知县程九万世袭指挥签事徐行可九江推官徐士玮铜陵知县吴鲲化以上福王殉节诸臣四十六人兵部尚书长兴伯吴易监纪推官江天一江山知县方召中书舍人夏完淳嘉兴府知府锺鼎臣巡抚金衢二府兼督学御史加太仆寺少卿王景亮衢州府知府伍经正衢州府同知一作推官邓岩忠监军道副使孙临赣榆知县高漉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顾锡畴都督洪祖烈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马思理怀县知县江振鹏中书舍人郑羽仪户部主事刘之谦建阳知县崔攀龙游击张兆凤永定守备李国英处州府知府汪宗明初名景宋守备元体中氾水知县胡海定福建督粮道参议傅云龙兵科给事中郭符中龙溪知县涂世名闽清知县陈其礼副使知兴化府事刘永祚延平府知府王士和新城知县李翔监察御史徐伯昌漳州府同知金丽泽巡抚江西右签都御史旷昭兵科给事中胡梦泰巡抚广信右签都御史周定礽署都督签事充御营总兵官胡上琛兵部员外郎万文英湖东道副使胡奇伟广信府同知吴甲桂兵部员外郎卢观象太常寺卿兼江西左布政使管南赣岭北道事彭期生吏部验封司主事龚棻一作芬赣州府学训导加监纪同知衔程必进内阁中书龙嘉震巡按广东监军御史姚奇允湖广道姚生文监纪推官吴世安副总兵徐一作刘必达袁州府同知署知府事李时兴抚州府同知署知府事高飞声抚州府训导桂有煃万安知县梁于涘署兵备签事彭锟云南临安府通判杨燧以上唐王殉节诸臣五十三人浙江副总兵黄斌卿兵部郎中一作河南道御史朱养时户部主事林瑛一作之琰江用楫礼部主事董元兵部主事一作职方司员外郎朱万年兵部主事顾珍李开国工部主事顾宗尧中书舍人苏兆人工部营缮所所正戴仲明兵科给事中鄢正畿御史林逢经王恩及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义兴侯郑遵谦通政使一作通政司参议郑遵俭给事中一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山眉 -- 𭗙莆田知县都廷谏海澄知县洪有文督运清察粮务江西道御史沈履祥给事中陈士京翰林院编修徐复仪江西道御史傅岩职方司郎中荆本彻延安推官顾咸正监军兼摄海宁县事俞元良以上鲁王殉节诸臣二十六人总督两广军务兵部右侍郎林佳鼎兵科给事中彭燿主事陈嘉谟长沙签事赵廷璧荆南签事邱懋朴岳州府知府周二南分守下湖南道布政司参议刘佐武冈总兵官王景熙署临武县事教谕李兴玮肇庆府同知赵三荐广州卫指挥使加京营指挥杨可观左州知州梁若衡苍梧知县巫如衡巡按御史王基固推官费长统遂西知县喻萃庆行人梁万爵国子监祭酒梁朝锺新城知县廖翰标光禄寺少卿汪皥和平知县李信一作长信南韶参将王猷兵部郎中周官广西巡按御史杨锺苏松兵备道参政余昆翔一作监军御史余昆工部郎中饶元珙南川知县杨树烈户部主事刘摭参将刘昌应铜梁知县皇甫信光禄寺少卿高𪟝兵部职方司郎中金简江西道御史任国玺礼部侍郎杨在左军都督府掌府事华亭侯王维恭吏部侍郎一作尚书邓士廉御史鄥昌期都督马雄飞防守武定府参将高其勲永昌一作大理同知萧时显宁州土司禄永命宁州知州朱家梁知府陈爰谋都司沐天泽指挥邵元龄巴县知县陈于宸应州知州王来仪知县陈昌裔巡按贵州御史郭承汾宁前道兵备参议石声和分守安平道副使曽益定畨州知州陈新第陜西关西道副使李公门知州李世甲副将曹英雅州指挥阮士奇挂征讨将军印忠国公王祥签都御史朱夀□南京户部主事刘绾同知杨元瀛永昌通判刘廷标推官王运开平越府知府王应运都司陈徴曲靖推官署道事夏衍虞威远卫守备陶世显姚州知州何思呈贡知县夏祖训御史李升徳兵科给事中廖履亨河间府同知蒋劝善郧阳府同知张朝纲曲靖府知府焦润生南宁知县陈六奇指挥陈梦熊以上桂土殉节诸臣七十三人整饬榆林中路道签事郭景嵩甘泉知县郭永固一作允图副将张宏业游击李明辅甘峪游击商从龙山东右参政张光奎守备张光玺刑部主事张友程行人杨于楷沁水知县焦一作崔鳌褒城知县安明武进士署商州防守事阎调化整饬昌平道兵备副使乐一作药济众松江通判杨㤗初参将一作游击陶希谦四川石砫土司马凤仪参将杨遇春游击丁应孔指挥李学牧署麟游知县董时和守备史大勲昌平镇将凌元机胡良翰姚安知府简而可房县知县黄从贵夔州府同知何承光凤阳通判赵士宽颍州卫指挥同知李从师指挥签事王廷俊中书舍人一作大理寺副田之颍光禄寺署正李生白光禄寺署丞李元白黄岩知县一作封黄岩知县刘道远会宁知县杨南福州通判戴廷对徐州知州陈桂栋无为州知州张化枢太湖守备赵䕃赵继春济源知县杨于楷四川总兵官杨玉振山阳一作镇原知县董三谟永城知县王廷宾永夀知县薄匡宇前锋中军刘轰烈陇州知州胡尔纯咸阳知县赵跻一作际昌延长知县万代芳扶风知县王国训郧西知县曹同署上津县事湖广都司经历龚懋泽麟游知县吕鸣世总兵官解进忠荥阳知县王恒言知府饶可久昭化知县王时化渑池知县李迈林崇宁知县刘旋盐亭知县李绍光守备冦士元宁羌州知州周应泰随州知州王焘琼州通判荆楚剑州知州徐尚卿邓州知州孙泽盛上津知县屠绍皋郧西知县刘元伯冀北道参议锺希贤灵壁知县王茂远沙河知县邓永清保康知县杨镜郧西知县王元会河南游击罗岱荆门守将罗安邦湖广副将汪之一作云凤竹溪知县李孔效一作效威远知县一作嘉定知州张宏顺天府治中张赞永宁守备王正已宜阳知县唐启㤗分守河南道副使王䕃长一作允昌河南知府亢孟桧通许知县费曽谋尉氏知县杨一鹏陈州卫指挥孙绍武商水知县王化行姚文衡太仆寺卿魏持衡许州知州王应翼许州都司张守正登封知县鄢廷诲灵宝知县朱挺汝州知州钱祚征汝州世袭指挥使钱继美郏县知县邵可一作可灼新野知县韩醇叶县知县张峩翼南阳知县姚运熙泌阳知县姚昌祚邓州知州刘振世内乡知县龚新皋一作乐平知县吕维祮行人王明辰州府知府一作同知杨萃平阳推官常克念邯郸知县韩金声昌乐知县刘芳奕临汾知县张质静海知县张映宿南召知县尚用光襄阳通判祝锡范石阡推官余士泰糓城知县李大觉随州知州余塙徳阳知县龚之安垫江知县荆伟清流知县周敏中泽州知州韩洪鼎霍邱知县左相申灵壁知县唐良锐太湖知县杨春芳指挥刘良佐镇抚陶赓明归徳兵备道签事吴汝琦一作培分守开归道副使蔡凤开封府同知署知府事苏茂杓一作均通判彭士奇氾水知县周腾蛟西华知县刘伯骖一作谦陈州守备张鹰扬襄城知县曹思正工部营缮司主事王世琇归徳府同知颜则孔归徳卫指挥贾之琯鹿邑知县纪懋勋河南通判白一作向守文登封知县刘禋淮安同知万大成郏县教谕雷振扬候选知县陈心学鲁山知县杨呈芳西平知县高斗垣宝丰知县张人龙洛阳县丞周之徳伊阳知县孔真璞汝宁府知府傅汝为通判官篆朱国一作如宝汝阳知县文师頥新野知县邱茂表虞城主簿署知县事孔亮工部虞衡司郎中沈试工部营缮司主事朱国庆中书舍人侯忻云南广西府知府沈仔威远知县张儒光禄寺署丞侯执中淮安府同知萧大成太平府知府杜时髦御史魏景琦江阴知县李支振长安知县吴从义遵义推官谢琯蒲台知县饶鼐一作鼎户部郎中一作主事胡怀光化知县万一作范敬宗长芦盐运使韩应龙署荆门州知州沈方糓城知县周建中尚宝丞张允一作克修南京户部郎中一作员外李友兰罗平州知州蔡思绳福州通判宋大勋深州知州李烛邳州知州苏成性郏县知县徐廷试福山知县方振寰中部知县朱新鍱一作⿴宝丰知县石可砺巩县训导阎士选通政司右通政魏尚贤戸部郎中阴化阳盱眙知县欧阳璲督理延绥粮储户部郎中王家录督理山海关粮储户部郎中一作主事张云鄂副总兵官潘国俊世袭指挥崔重观榆林卫掌印指挥傅佑湖广监纪赵彬真安州知州彭卿隰州知州柳芳甘肃军前监纪巩昌府同知蓝台总兵官赵宦宣府总兵官罗俊杰甘肃行都司高登科阿坝岭游击李汝璋指挥赵采平凉府知府简仁瑞延绥巡抚签都御史张凤翼冀宁道参政乔巍川北道参议陶尔徳秦府左长史章尚䌹潼关卫指挥使盛昶之指挥使李继祖西安右指挥崔尔达一作远凤翔府知府唐时明宝鸡知县唐梦鲲参营游击曽荣耀陇州同知薛应玢白水知县王无逸云南副使袁养和衡州推官郑君爱霸州道参政李乔崐四川恤刑郎中郭宗振庆阳府知府一作宁州知州董琬高邮州知州陈嗣虞山海关守备加游击李承灿刑部主事从所向一作尚仪封知县徐方敬芮城知县徐芳声保康知县万维坛安定知县王垣应昌士仁夀知县程春化江油县典史章赞元一作化关西道翟师雍安邑知县房之屏吉安通判邵梦何一作河武安知县窦维辂桂东知县毋崇正都司签书张应礼汉阳府知州刘璧黄冈知县孙自一黄州府同知军前监纪朱统鎙宝庆通判何三杰常州府同知朱国治一作桂湘阴知县杨开醴陵知县赖万耀衡阳知县张鹏翼衡山知县董我前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程良筹凤翔府知府舒显应来安知县陈一作程道夀保举知县博如圭黄陂知县赵元有云山知县一作生员贡其志广西布政使吴思温镇筸将军马人龙宁乡知县莫可及长沙县丞吴士义推官陈有光安化知县袁继登监察御史饶京印江知县董一化遵化兵备道副使李梴江西右布政使张邦翼山西按察司副使李树初刑部员外郎吴承熙江津主簿署知县事方应时颍州知州李云上林苑监正杨鹭指挥千户张鸣锦武昌通判李毓英署麻城县事教谕萧颂圣陜西提刑按察使黄炯一作䌹睢州知州魏国柱分巡南雄韶道副使孙兰荫知府王淑景指挥一作太原世袭指挥马负图马呈图怀庆通判窦光仪户部主事郝允曜朔州卫掌印指挥柳毓荣太原前卫指挥韩似雍知县申以孝山西粮道副使蔺刚中分守冀宁道副使毛以炳分巡冀北道兵备副使朱家仕整饬雁平道参政一作代州参将阎梦夔整饬宁前兵备参政王征俊登莱监军道签事宋之儁甘肃总兵官相希尹山东副总兵一作参将张梦鲤蒲州知州樊正邦怀来道参议范志懋宣府总兵官董用文副总兵𡩋龙一作宠刘九卿宣府同知王履亨宣化督粮河间通判朱敏泰山西抚标都司张宏业山西山阴知县李倬光山知县张景维汾州知州侯君昭长史署阳曲县事范志泰蒲州知州张橓征刑部郎中尚大伦鸿胪寺少卿史可观四川总兵官刘镇藩四川总兵官一作黎雅参将罗大爵川北镇副总兵李文阴整饬汉羌道签事陈𫄸分守川西道副使陈其赤监纪成都同知方尧相顺庆府知府史觐宸刑部员外郎一作工部主事蔡如蕙御史李完蜀府左长史郑安民成都都司签事李之珍新都知县包洪䇿南部知县郑梦眉户部郎中刁化神东乡一作梓潼知县赵徳遴龙安知县罗应选卬州知州徐孔徒铜梁知县顾旦珙县知县徐馀庆仁夀知县顾绳贻知县干曰贞副总兵陈王谟顺天府治中庄祖诒兵部车驾司主事谭文化武徳兵备道副使贺仲轼都指挥使魏行闻郧阳通判史光代一作岱垫江知县欧阳东昌黄梅知县施廷贤彭山一作芦山知县何大衢监军道兵备参议卢安世崇明守备王伯度苏州通判吴从明镇守江淮总兵官刘永昌徽州同知李士才堂邑知县杨希震陵县知县张辅光甘肃行都司高国恩参将葛永礼部郎中杨之璋朔州兵备道丌之伟兵部尚书赵绂大同西路通判璩基神木道副使韩友范归徳通判郑国祯巩昌同知安如嵩通判朱廷鄣汉中守备杨廉延绥参将潘云腾临洮总兵官李联芳武功卫指挥使欧阳复署陇州知州甯汝环序班范锐承天府知府王玑鄜州知州刘惟馨岚县知县井东星高州知州郑三谟延川知县梁渚耀州都司王廉峨嵋主簿萧日高罗江知县陈君宠宝庆府知府陶洪归州府知府龚仲泰彭泽知县张于廉指挥使谢承任石泉知县王皋门璧山知县王廷璋永福知县朱由槢荥经知县黄儒金堂知县张明谦莱阳知县章一㷆武定州知州范如游澄城知县张耀采楚雄推官韩大宾香山澚都司张翼鹏滕县知县姬文允五经博士孟承光巡抚登莱右签都御史谢琏登莱总兵官右都督张可大登莱副总兵官何维忠登州参将马骢莱州参将严正中平度州知州陈所问一作闻莱州推官屈宜阳黄县知县吴世扬保定府同知王象复署登州都司徐应泰登州监军道参议黄一作王孙茂五经博士程佳祚郏县训导董耿光庐陵知县汤执中江西参将袁斌尚宝司卿程维贤遵义知县王佐圣济宁守备徐纯诚署安远知县胡重明长乐知县李田大昌知县黄灿然广东都司许当辰布政使周士昌云南监军道签事王信副总兵何天衢游击加参将范应华武定监纪同知杨于陛广西府通判游大勲陆川知县施召征都司蒋嘉应开州知州黄家一作嘉隽黄平州知州黄虞龙总兵官金镇贵以上冦难殉节诸臣四百八人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奉
  谕旨前以明季殉节诸臣各为其主义烈可嘉爰命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集议予谥所以褒阐忠贞风励臣节也今复思建文革除之际其臣之仗节死事者亦具载史传当时永乐藩臣耳乃犯顺称兵阴谋篡夺诸臣以大义自矢固当不共戴天虽齐泰黄子澄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迨大事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诋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他如景清鐡铉辈或慷慨捐躯或从容就义其致命纵各不同而志节凛然如在下至东湖樵夫补锅匠之流姓名即隐晦不彰其心迹固可追溯也特以永乐残刻性成淫刑以逞屠戮之惨极于瓜蔓牵连殆非人理朕读史至此未尝不深愤而痛嫉之虽其中叶少弛厉禁而彼时臣子徇私曲讳终不获显示褒扬使忠臣义士之气久弗克伸良可悯恻夫以胜国革命之时其抗我颜行者尚念其忠于所事特命表章矧建文诸臣不幸遘遭内难为国捐生成仁取义顾可令其湮没于千百世下耶允宜再集廷议并予易名以发幽光而昭公道其核实条具以闻大学士等遵
  旨议上分别専谥通谥诸臣如左
  専谥七人
  兵部尚书齐泰谥忠敬太常卿黄子澄谥忠悫文学博士方孝孺谥忠文御史大夫练子宁谥忠肃兵部尚书铁铉谥忠定御史大夫景清谥忠壮戸部侍郎卓敬谥忠毅
  通谥忠烈十一人
  都督瞿能礼部尚书陈迪户部主事巨敬刑部尚书暴昭御史连楹都指挥张能工部右侍郎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浙江按察使王良苏州府知府姚善徽州府知府陈彦回
  通谥忠节十三人
  礼部右侍郎黄观沛县知县颜伯玮修撰王艮王叔英刑科给事中黄钺御史曽凤韶谷府长史刘璟副都御史茅大方一作芳前军都督府左断事参赞军务高巍大理寺少卿胡闰太常寺少卿廖昇衡府纪善周是修都给事中龚泰
  通谥烈愍二十五人
  都指挥使马宣镇抚曾濬都指挥彭聚余瑱孙泰刑部尚书侯泰户部侍郎郭任燕府长史葛诚䕶卫指挥卢振兵部右侍郎陈植永平知县张彦方松江府同知周继瑜右卫指挥使宋瑄都指挥庄得监察御史高翔都督宋忠大宁指挥使朱鉴指挥俞通渊滕聚中军都督同知陈质指挥王某阙名锦衣卫镇抚杨本袁州知州杨任兵部主事樊士信北平都指挥彭二
  通谥节愍四十三人
  燕府伴读余逢辰都指挥楚智献县知县向朴徽州府知府黄希范国子博士黄彦清宾州知州蔡运河北卫指挥使张伦礼部侍郎黄魁户部侍郎卢迥辽府左长史程通巡按御史王彬散骑舍人廖镛太常少卿卢原质御史郑公智陜西按察司签事杜嘉猷刑部侍郎胡子昭河南参政一作陜西签事郑居贞左签都御史周璿南昌府知府叶恵仲刑部主事徐子权山东道御史王度嘉定知县练大亨都指挥卜万给事中叶福江西副使程本立大理寺丞邹瑾御史魏冕秦府长史邹朴宁府左长史石僎漳州府教授陈思贤萧县知县郑恕副都御史陈性善都指挥使崇刚御史林英左拾遗戴徳彛给事中陈继之韩永御史谢昇甘霖丁志方董镛宗人府经历宋征东平州吏目郑华
  改正前代谥
  关帝谥忠义乾隆四十一年七月改谥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以
  关帝原谥实与功徳未符奉
  旨改为神勇至是复奉
  谕旨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夀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从前
  世祖章皇帝时曽奉
  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夫以神之义烈忠诚海内咸知敬祀而正史犹存旧谥隐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也今当钞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第本传相沿已久民间所行必广难于更易著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末用垂久远其官板及内府陈设书籍并著改刊此旨一体増入






  皇朝通志卷五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六
  器服略
  等谨按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器服为典礼攸关王政之大者也洪惟我
  国家创制显庸
  列圣相承随时损益等威以辨物采以彰
  皇上宪古宜今
  钦定皇朝礼器图式
  御制序文有云笾豆簠簋所以事
  神明也前代以碗盘充数朕则依古改之至于衣冠乃一代昭度夏收殷冔本不相袭朕则依我朝之旧而不敢改焉至矣哉
  圣训煌煌敬
  天尊
  祖折𠂻尽善洵足为亿万禩之法守矣今纂
  皇朝通志恭依
  皇朝礼器图式
  大清会典撮举大要辑器服略六卷仰见
  圣天子制作之精心所以斟酌乎百王而垂型于奕世
  者迥非前代可及而我
  国家文物典章之盛亦可于是焉观其备矣祭器
  等谨按祀国之大事也故周官戴记所载祭器特详郑樵作通志谓祭器出于礼图于器服略中首列尊彛爵觯之制亦以重祀事也
  本朝旧制
  圜丘用苍玉爵乾隆十三年
  钦定祭器
  皇天上帝
  列圣配位俱用匏爵下逮群祀美报并崇一物一名悉经睿断令遵
  皇朝礼器图式以类叙次并详其规模形制凡器之为玉为金为陶为木以至色有互异用有不同皆敬谨备识其一器叠见者则不复赘列以归简约云璧
  天坛正位用苍璧圜径六寸一分好径四分通厚七分有
  
  祈榖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朝日坛用赤璧圜径四寸六分好圜径四分通厚五分夕月坛正位用白璧圜径三寸六分好方径二分有奇
  通厚三分有奇
  琮
  地坛正位用黄琮方径四寸有奇中厚七分边厚二分微作剡首下正方一角有纵理如山形亦以象地珪
  太社珪色白有黄彩以象土徳
  太稷珪色青取发生之义俱方径三寸厚三分左右出剡首厚一分旁厚二分有奇邸厚三分有奇爵
  天坛正位用匏爵刳椰实之半不雕刻取尚质之义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三分口径三寸七分金里承以坫檀香为之其下岐出为三足象爵形高二寸九寸
  列圣配位
  天坛从位陶爵用青色甆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四分两柱高七分二足相距各二寸八分高二寸腹为雷纹饕餮形
  祈榖坛正位用匏爵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用匏爵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天坛正位
  地坛从位陶爵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从位
  社稷坛正位玉爵通高三寸四分深八分两柱高一寸腹为藻纹三足相距各二寸六分高一寸四分
  正位陶爵同地坛从位
  配位陶爵同地坛从位
  朝日坛陶爵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从位
  夕月坛正位陶爵用月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从位配位陶爵同正位
  先农坛陶爵同地坛从位
  先蚕坛陶爵同地坛从位
  天神坛陶爵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从位
  地祇坛陶爵同天神坛
  太岁坛正位陶爵同天神坛
  两庑陶爵同天神坛
  太庙正殿用玉爵通高五寸三分深二寸四分两柱高九分腹为藻纹三足相距各一寸六分高二寸一分
  太庙后殿同正殿
  太庙东庑陶爵用白色甆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二分两柱高六分三足相距各一寸六分高一寸八分花纹同天坛从位
  西庑同东庑
  奉先殿用金爵通高三寸五分深一寸四分柱高一寸一分为芝形腹为星纹三足相距各一寸高一寸六分
  文庙正位铜爵范铜为之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三分两柱高七分三足相距各一寸五分高二寸形制花纹同天坛从位
  配位同正位
  十二哲同正位
  两庑同正位
  崇圣祠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传心殿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先医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  文庙正位
  后殿同  文庙正位
  都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内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永祐庙同  文庙正位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昭灵沛泽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天坛从位盏用青色甆通高一寸九分深一寸五分口径
  三寸四分足径一寸五分纯素
  地坛从位盏用黄色甆通高二寸深一寸五分口径三寸
  五分足径一寸八分
  朝日坛盏用红色甆通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五分口径
  三寸五分底径一寸四分
  夕月坛正位盏用月白色甆通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五分口径三寸五分底径一寸二分足高二分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盏用白色甆通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五分口径
  三寸五分底径一寸二分
  先蚕坛同先农坛
  太岁坛正位盏用白色甆形制大小同天坛从位两庑同正位
  
  天坛正位豋用青色甆通高六寸一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五寸校围六寸六分足径四寸五分口为回纹中为雷纹柱为饕餮足为垂云纹盖高一寸八分径四寸五分顶高四分上为星纹中为垂云纹口亦为回纹
  配位同正位
  天坛从位同正位
  祈榖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配位登用青色甆通高五寸三分深一寸九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六寸足径四寸二分盖高一寸七分径四寸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豋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地坛从位同正位
  社稷坛正位同地坛正位
  配位同地坛正位
  朝日坛登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登用月白色甆通高五寸三分深一寸九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六寸底径四寸二分盖高一寸七分径四寸顶高三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同地坛正位
  先蚕坛同地坛正位
  太岁坛正位登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两庑同正位
  太庙正殿豋用黄色甆上口为回纹腹及校足皆为蟠龙纹波纹顶上为垂云纹中为蟠龙纹口为回纹大小同天坛正位
  太庙后殿同正殿
  奉先殿同太庙正殿
  文庙正位豋范铜为之通高六寸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六寸九分足径四寸七分盖高一寸六分径四寸六分顶高三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  文庙正位
  
  天坛从位东西二坛铏用青色甆高三寸九分深三寸六分口径五寸底径三寸三分三足高一寸三分两耳为牺形口绘藻纹次回纹腹绘贝纹盖高二寸五分绘藻纹回纹雷纹上有三峯高九分饰以云纹足纹同
  地坛从位铏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从位
  社稷坛正位同地坛从位
  配位同地坛从位
  朝日坛铏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从位
  夕月坛正位铏用月白色甆高三寸八分深三寸六分口径五寸底径三寸二分三足高一寸一分盖高二寸六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纹同天坛从位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同地坛从位
  先蚕坛同地坛从位
  太岁坛正位铏用白色甆形制大小同天坛从位
  两庑同正位
  太庙正殿铏范铜为之两耳及縁饰以金高四寸一分深四寸口径五寸一分底径三寸三分三足高一寸三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纹同天坛从位
  太庙后殿同正殿
  太庙东庑铏范铜为之高四寸一分深四寸口径五寸一分底径三寸三分三足高一寸三分盖高二寸二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纹同天坛从位
  西庑同东庑
  奉先殿同太庙正殿
  文庙正位铏范铜为之高四寸一分深四寸口径五寸一分底径三寸三分三足高一寸三分盖高二寸二分三峯高一寸形制花纹同天坛从位
  配位同正位
  十二哲同正位
  崇圣祠正位同  文庙正位
  传心殿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先医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  文庙正位
  后殿同  文庙正位
  都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内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永佑庙同  文庙正位
  
  天坛正位簠用青色甆通高四寸四分深二寸三分口纵六寸五分横八寸底纵四寸四分横六寸面为夔龙纹束为回纹足为云纹两耳附以夔龙盖高一寸六分口纵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四寸八分横六寸四分亦附以夔龙耳
  配位同正位
  天坛从位同正位
  祈榖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配位簠用青色甆通高三寸八分深一寸七分口纵四寸八分横六寸二分底纵三寸三分横四寸三分盖高一寸五分上有棱四周纵三寸五分横四寸三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簠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地坛从位同正位
  社稷坛正位同地坛正位
  配位同地坛正位
  朝日坛簠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簠用月白色通高三寸八分深一寸七分口纵四寸八分横六寸二分底纵三寸三分横四寸三分盖高一寸五分上有棱四周纵三寸五分横四寸三分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同地坛正位
  先蚕坛同地坛正位
  太岁坛正位簠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两庑同正位
  太庙正殿簠木质髤以漆涂金四靣⿰饣⿱𠂉布 -- 饰以玉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六分口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底纵五寸一分横六寸四分盖高一寸四分口纵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六寸四分横八寸花纹同天坛正位
  太庙后殿同正殿
  太庙东庑簠木质髤以漆涂金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六分口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底纵五寸一分横六寸四分盖高一寸四分口纵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西庑同东庑
  奉先殿同太庙正殿
  文庙正位簠范铜为之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一分口纵六寸四分横八寸底纵五寸一分横六寸四分盖高一寸四分口纵横与器同上有棱四周纵四寸一分横六寸四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十二哲同正位
  两庑同正位
  崇圣祠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先医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  文庙正位
  后殿同  文庙正位
  都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内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永佑庙同  文庙正位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昭灵沛泽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天坛正位簋用青色甆制圆而椭通高四寸六分深二寸三分口径七寸二分底径六寸一分口为回纹腹为云纹束为黻纹足为星云纹两耳附以夔凤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靣为云纹口为回纹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三分
  配位同正位
  天坛从位同正位
  祈谷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配位簋用青色甆通高四寸深一寸九分口径六寸二分底径四寸五分盖高一寸三分径五寸五分上有棱四出高八寸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簋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地坛从位同正位
  社稷坛正位同地坛正位
  配位同地坛正位
  朝日坛簋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簋用月白色甆通高四寸深一寸九分口径六寸一分底径四寸五分盖高一寸三分径五寸五分上有棱四出高八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同地坛正位
  先蚕坛同地坛正位
  太岁坛正位簋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两庑同正位
  太庙正殿簋木质髤以漆涂金四靣饰以玉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七分二寸底径六分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一分花纹同天坛正位
  太庙后殿同正殿
  太庙东庑簋木质髤以漆涂金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七寸二分底径六寸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一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西庑同东庑
  奉先殿同太庙正位
  文庙正位簋范铜为之通高四寸二分深二寸一分口径七寸二分底径六寸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上有棱四出高一寸一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十二哲同正位
  两庑同正位
  崇圣祠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先医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  文庙正位
  后殿同  文庙正位
  都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内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永佑庙同  文庙正位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昭灵沛泽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天坛正位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青色通高五寸八分深九分口径五寸足径四寸五分盖高二寸一分径与口径同顶正圆高五分
  配位同正位
  天坛从位同正位
  祈糓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配位笾编竹为之通高五寸二分深九分口径四寸四分足径四寸一分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五分顶縁漆色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黄色
  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地坛从位同正位
  社稷坛正位同地坛正位
  配位同地坛正位
  朝日坛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红色
  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月白色通高五寸二分上深九分口径四寸四分足径四寸一分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五分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同地坛正位
  先蚕坛同地坛正位
  天神坛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黒色
  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
  地祇坛同天神坛
  太岁坛正位同天神坛
  两庑同天神坛
  太庙正殿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黄色
  口绘云纹大小同天坛正位
  太庙后殿同正殿
  太庙东庑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红色通高五寸五分深八分口径四寸八分足径四寸二分盖高二寸径与口径同顶正圆高四分
  西庑同东庑
  奉先殿同太庙正殿
  文庙正位笾编竹为之以绢饰里顶及縁皆髤以漆红色通高五寸四分深八分口径四寸六分足径四寸盖高一寸九分径与口径同顶正圆高四分
  配位同正位
  十二哲同正位
  两庑同正位
  崇圣祠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传心殿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先医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天神坛
  后殿同天神坛
  都城隍庙同天神坛
  内城隍庙同天神坛
  永佑庙同天神坛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笾范铜为之通高五寸八分深九分口径五寸为波纹腹为回纹云纹底径四寸五分盖高二寸一分为回纹口径与器同为波纹顶正圆高五分
  昭灵沛泽龙王庙同天下第一泉龙王庙
  
  天坛正位豆用青色甆通高五寸五分深一寸七分口径五寸校围六寸六分足径四寸五分腹为垂云纹回纹校为波纹金钣纹足为黻纹盖高二寸三分径与口径同为波纹回纹顶为绹纽高六分
  配位同正位
  天坛从位同正位
  祈谷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配位豆用青色甆通高五寸深一寸七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一分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豆用黄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地坛从位同正位
  社稷坛正位同地坛正位
  配位同地坛正位
  朝日坛豆用红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豆用月白色甆通高五寸深一寸七分口径四寸五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一分盖高一寸八分径与口径同顶高六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同地坛正位
  先蚕坛同地坛正位
  天神坛豆用白色甆形制大小花纹同天坛正位
  地祇坛同天神坛
  太岁坛正位同天神坛
  两庑同天神坛
  太庙正殿豆木质髤以漆涂金三方饰以玉通高五寸五分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七分盖高二寸二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五分花纹同天坛正位
  太庙后殿同正殿
  太庙东庑豆木质髤以漆涂金通高五寸五分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七分盖高二寸二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五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西庑同东庑
  奉先殿同太庙正位
  文庙正位豆范铜为之通高五寸五分深二寸口径四寸九分校围二寸足径四寸七分盖高二寸二分径与口径同顶高三分形制花纹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十二哲同正位
  两庑同正位
  崇圣祠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传心殿正位同  文庙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先医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  文庙正位
  后殿同  文庙正位
  都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内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永佑庙同  文庙正位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昭灵沛泽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天坛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青色高五寸纵五寸六分横二尺三寸三分足高一寸一分盖高一寸八分
  配位同正位
  天坛从位同正位
  祈谷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配位篚编竹为之高五寸纵四寸五分横二尺二寸一分足高七分盖高一寸三分形制漆饰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黄色高三寸六分纵四寸一分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七分盖一寸一分
  配位同正位
  地坛从位同正位
  社稷坛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黄色高三寸五分纵四寸九分横二尺六分足高七分盖高一寸二分
  配位同正位
  朝日坛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红色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夕月坛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月白色高三寸五分纵四寸五分横二尺二寸一分足高七分盖高一寸三分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黄色高三寸二分纵四寸五分横二尺二寸一分足高七分盖高一寸一分
  先蚕坛同先农坛
  天神坛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黒色高三寸一分纵四寸三分横二尺二寸三分足高八分盖高一寸三分
  地祇坛同天神坛
  太岁坛正位同天神坛
  两庑同天神坛
  太庙正殿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黄色高五寸纵四寸九分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七分盖高一寸一分
  太庙后殿同正殿
  太庙东庑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红色高五寸纵五寸六分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一寸盖高一寸七分
  西庑同东庑
  奉先殿同太庙正殿
  文庙正位篚编竹为之四周髤以漆红色高五寸縦五寸横二尺二寸五分足高一寸盖高一寸七分
  配位同正位
  十二哲同正位
  两庑同正位
  崇圣祠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传心殿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先医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天神坛
  后殿同天神坛
  都城隍庙同天神坛
  内城隍庙同天神坛
  永佑庙同天神坛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同天神坛
  昭灵沛泽龙王庙同天神坛
  
  天坛正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青色中虚锡里外四周各铜镮二四足有跗纵二尺三寸横三尺二寸通高二尺三寸实以特牲
  配位同正位
  天坛从位东西一坛同正位
  天坛从位东西二坛俎以木为之髤以漆青色中区为三锡里外铜镮四八足有跗縦六尺有奇横三尺二寸通高二尺六寸有奇实以太牢
  祈榖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黄色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实以特牲配位同正位
  地坛从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黄色形制大小同天坛从位实以太牢社稷坛正位俎以木为之髤以漆红色形制大小同天坛从位实以
  太牢

  配位同正位
  朝日坛同  社稷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同  社稷坛正位
  配位同  社稷坛正位
  先农坛同  社稷坛正位
  先蚕坛同  社稷坛正位
  天神坛同  社稷坛正位
  地祗坛同  社稷坛正位
  太岁坛同  社稷坛正位
  两庑同  社稷坛正位
  太庙正殿同  社稷坛正位
  太庙后殿同  社稷坛正位
  太庙东庑同  社稷坛正位
  西庑俎以木为之髤以漆红色中区为二锡里加盖外左右各铜镮二六足有跗纵三尺九寸横二尺八寸通高二尺七寸有奇实以少牢
  文庙正位同  社稷坛正位
  配位同太庙西庑
  十二哲同太庙西庑
  两庑同太庙西庑
  崇圣祠正位同太庙西庑
  配位同太庙西庑
  两庑同太庙西庑
  帝王庙正位同  社稷坛正位
  两庑同太庙西庑
  先医庙正位同  社稷坛正位
  配位同太庙西庑
  关帝庙前殿同  社稷坛正位
  后殿同太庙西庑
  都城隍庙同  社稷坛正位
  内城隍庙同  社稷坛正位
  永佑庙同  社稷坛正位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同太庙西庑
  昭灵沛泽龙王庙同太庙西庑
  
  天坛正位尊用青色甆纯素通高八寸四分口径五寸一分腹围二尺三寸七分㡳径四寸三分足高二分两耳为牺首形
  配位同正位
  天坛从位同正位
  祈谷坛正位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天坛正位
  地坛正位尊用黄色甆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地坛从位同正位
  社稷坛正位尊用黄色甆通高九寸四分口径五寸六分腹围三尺底径五寸五分足高三分形制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朝日坛尊用红色甆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
  夕月坛正位尊用月白色甆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先农坛同地坛正位
  先蚕坛同地坛正位
  天神坛尊用白色甆形制大小同天坛正位
  地祇坛同天神坛
  太岁坛正位同天神坛
  两庑同天神坛
  太庙正殿牺尊范铜为之作牺形尊加其上高四寸八分口径三寸三分腹围一尺三寸五分四面有棱为回纹夔龙纹底径二寸六分盖高二寸一分径与口径同上为垂花纹下为夔龙纹牺高五寸一分长八寸三分孟春
  时享用之
  太庙正殿象尊范铜为之作象形尊加其上高四寸二分口径三寸三分为垂云纹腹围一尺四寸四分全素㡳径三寸盖高一寸九分径四寸象高五寸二分长七寸一分孟夏
  时享用之
  太庙正殿著尊范铜为之全素高八寸五分深八寸二分
  口径八寸三分底径六寸八分孟秋
  时享用之
  太庙正殿壶尊范铜为之全素高八寸四分深七寸九分口径五寸二分项围一尺二寸六分腹围二尺一寸九分底径五寸二分足径四寸三分孟冬
  时享用之
  太庙正殿山尊范铜为之高九寸七分口径五寸二分项围九寸九分腹围一尺六寸五分底径三寸七分足径五寸三分四面有棱中为山形旁为雷纹腹及跗皆为云纹盖高二寸四分径五寸六分亦有棱如器之饰顶高五分岁暮
  祫祭用之
  太庙后殿同正殿
  太庙东庑尊用白色甆通高八寸二分口径四寸七分腹围二尺三寸三分底径四寸足高二分形制同天坛正位
  西庑同东庑
  奉先殿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同太庙正殿
  文庙正位尊范铜为之通高八寸六分口径五寸一分腹围二尺四寸㡳径四寸六分形制同天坛正位
  配位同正位
  十二哲同正位
  两庑同正位
  崇圣祠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传心殿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帝王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先医庙正位同  文庙正位
  配位同  文庙正位
  两庑同  文庙正位
  关帝庙前殿同  文庙正位
  后殿同  文庙正位
  都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内城隍庙同  文庙正位
  永佑庙同  文庙正位
  天下第一泉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昭灵沛泽龙王庙同  文庙正位







  皇朝通志卷五十六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七
  器服略
  仪器
  等谨按仪器之作所以授时成宪体天运而布岁功盖綦钜也我
  圣祖仁皇帝学贯天人洞达象数既成数理精蕴一书并铸观象台六仪简平三辰半圆诸仪以昭万世成法
  皇上敬
  天法
  祖集占测之大成示声教于无外
  御制玑衡抚辰仪地球仪以至西法诸器万里来航莫
  不仰承
  圣裁折衷而酌用之皆足以佐参稽供步算而推䇲之法益详且备盖自羲和命官以来言天者十有三家精密明当鲜克臻此今据
  皇朝礼器图式自天文测量及钟表诸器谨载于篇以
  
  圣朝钦若之盛云
  钦定天体仪
  铸铜为球以象天体围一丈八尺两端中心为南北极贯以钢轴面刻黄赤二道平分十二宫布列星汉其外为子午圏周围各浮天体球五分两面刻去极度数东西两极合成圆孔以受天体之轴其下为地平圏周与子午圏同面阔八寸环渠为界外刻四象限度及地平时刻方位下施四足承以圆座高四尺七寸施螺柱以取平子午正对处向西少阙以受子午圏半入地平下半出地平上自天顶设高弧带地平游表以察诸曜地平经纬度以时盘定于子午圏设游表于北极枢令自转以定日度又能随天体旋转以指时座下设机轮使北极能高下盖浑天之全象而诸仪之用所统宗也
  钦定黄道经纬仪
  铸铜为之凡三重四圏其外正立为子午圏径六尺一寸规面厚一寸三分侧面宽二寸五分两面皆刻去极度数以
  京师为准两极侧面各贯钢轴以半圆合而固之次内为过极至圏外径五尺五寸规面宽二寸五分侧面厚一寸三分两面亦刻去极度数贯于南北赤道极之两轴象天左旋又从南北赤道极各距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定黄道极去极九十度横置黄道纬圏与过极圏交径及宽厚亦同䧟其中以相入四面皆刻黄道经度象七政右旋又从黄道南北两极贯黄道经圏外径五尺一寸四分规面宽九分侧面厚二寸三分四面皆刻黄道纬度象黄道四游两极施直轴径一寸中半施横表长三寸于纬圏上加游表对直轴以测黄道经度于经圈上设游表对横表以测黄道纬度下为半圆云座升龙二承之
  钦定赤道经纬仪
  铸铜为之凡二重三圏盖会三辰于六合而又省一地平圈也其外正立为子午圈制与黄道经纬仪子午圏同距两极各九十度横置赤道经圏与子午圏交陷其中以相入外径五尺九寸规面宽二寸五分侧面厚一寸三分内规面及上侧面镌昼夜时刻外规面及下侧面镌周天度分南极旁承以两象限弧又从南北两极贯赤道纬圏外径五尺六寸规侧面宽厚与经圏同四面刻赤道纬度内为通轴设横表游表俱与黄道经纬仪同下为半圆云座升龙承之
  钦定地平经仪
  铸铜为之平置地平圏径六尺二寸宽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上面侧面皆刻四象限度上面自南北起初度侧面自东西起初度以立龙四承之圏下立柱其高相等适当圏心上出圆轴圈上东西二龙柱结横梁中穿孔为天顶与圏心对施立轴长四尺四寸上应天顶下应地心表末结十字横表与圏相切尺寸与圏径同立轴顶左右结二线斜贯横表两端成两三角形旋转横表令三线与所测参直视表所指以测各曜之地平经度
  钦定象限仪
  铸铜为之亦名地平纬仪为全圆四分之一其制直角为心两方皆为半径各长六尺宽二寸一分厚一寸一分圆为弧宽二寸六分厚一寸一分正面镌九十度分外规面镌度数字其数自上而下以纪地平高度自下而上以纪距天顶度聨以云龙东西立柱纵八尺八寸上下梁横七尺八寸饰以云龙梁中各穿圆孔以受立轴轴与仪之立半径平行长九尺七寸宽二寸一分厚一寸七分东西运之直角施横轴长二寸一分轴本加游表宽二寸一分厚二分有奇长与半径等游表末设立耳以测地平纬度
  钦定纪限仪
  铸铜为之亦名矩度仪其制一弧一干弧为圆周六分之一通六尺面宽二寸五分从中线起左右各列三十度干为圆之半径长亦六尺末有柄以便运旋上端为圆心设立柱加游表长与干同游表末设立耳为测一曜之用弧背左右各设窥表为另测一曜之用又于干两旁设立柱相距应弧背之十度以为借测之用仪面聨以流云背以枢低昻之承以半圆有齿立轴旁加小轮可使平测其下立柱入于仪座以左右之座高四尺宽三尺绕以立龙
  钦定地平经纬仪
  铸铜为之其制平置地平圈径五尺宽七寸七分周围镌四象限度下设四柱圆座承之东西立柱高一丈一尺上结曲梁中为立轴下端贯以圈心螺柱上端以梁中圆孔受之中加象限仪直角在下半径六尺宽二寸七分正面列九十度分中聨方圆及弧矢形背结于立轴以运之直角施游表长八尺本设横耳末设横柱以备仰窥凡测诸曜旋象限仪以游表低昂合之令与诸曜参直其横半径所指即地平经度游表所指即地平纬度
  御制简平仪
  铸铜为之径一尺凡上下二重各分天地盘上地盘外列周岁十二月及馀分内列日分中心为北极东西弧界为北地平天盘外列朔策内列赤道十二宫三百六十度更内列二十四节气中为赤道北恒星斜带为春分后半周黄道度下所列亦如之为南地平为赤道南恒星为秋分后半周黄道度上盘向北视故皆左旋而月数节气右旋下盘向南视故皆右旋而月数节气左旋下盘连地平为椭形盘当天盘之半横列节气线十二道纵列日出入五更攒点线八道以上盘宫度对日分求交节之日知闰月以游表加太阳黄道经度转天盘与地平交知日出入时刻以太阳赤道经度对时刻视午正则知中星以午正之星验太阳赤道经度知星中之候以日加时视游表所指知月之方位以表加节气与日出入更线之交知五更时刻地盘近下横镌康熙二十年
  御制
  御制三辰简平地平合璧仪
  铸白金如匵形正方径七寸九分上下启之凡六重第一重为三辰公晷外盘列十二时初正二十四节内游盘列十二时初正三十日及恒星皆注星名等次第二重为日行时刻度分下列度数上以游盘羃之测时旋转使当其空处第三重为指南针盘上带游表环以地平方向第四重为地平仪外列九十度中施指南针上带游表内画矩度第五重为简平仪地盘外为赤道列十二时初正中心为北极内椭圆心为天顶圆线为经圏径线为纬圏天盘小圆为黄道列十二宫上带游表第六重为象限仪弧线为圆度弧内外方线为矩度以合诸仪之用各如其法地平仪面镌
  大清康熙癸酉清和月
  御制
  御制地平半圆日晷仪
  铸铜为之凡二重地平盘长四寸三分阔三寸五分中施指南针外画时刻线正北当午正正西卯正正东酉正后直立方盘上加半圆通径中为中心两旁各为半径半径上穿孔地平中心线入之视线影以知时刻半圆中心施游表表两端立耳穿中线对太阳验游表与通径距度以准太阳高弧
  御制星晷仪
  铸铜为之凡二重有柄地盘径四寸二分列十二时初正天盘径三寸三分列二十四节气上带直表两端书帝星勾陈以中心坠线当孔中转天盘直表两端当两星使相参直视节气对时分以知时刻下盘外列夜刻内横为节气线纵为更线按节气以定每更时刻仪面围镌康熙五十三年制柄镌康熙
  御制
  御制四游表半圆仪
  铸铜为之为测量之器通径二尺四寸线长二尺作二千分其半为圆心施立耳能旋又施游表二各长一尺二寸作一千二百分表端各有立耳半周外一百八十度为心角度通径线两端各施游
  表表两端各有立耳面穿线有比例弧以指分数内圆线二界每界十重列边角度表中心各有小半圆通径七寸五分以取边角半周一百八十度其圆心又施小游表各一长四寸五分取每度斜线之长作二十分与斜线相交成二十格自边角中心取半圆为心角度之半左边角度画于圆线内界右边角度画于外界测量法以两游表相距度为所测之角量算法三角俱锐者以通径二千分与所知一边为比例以边角度施所测之二角使边游表相交成三角形察其交处距角若干分仍以所知比例如一角钝者以半径一千分为比一心角一边角施之法如前如两边夹一角者以中两游表之度施之各按二边丈尺察两游表分数以边游表之分数比量之承以直柱下岐三足半圆中镌康熙
  御制
  御制矩度象限仪
  铸铜为之半径五寸四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内画方矩纵横各九十分两半径线末立耳为定表圆心施游表二相连其末各有立耳下带弧一段作六十分当外周三十度半以比例分秒圆中亦有立耳旋之与四立耳皆相对游表直边与方矩之分等四表间弧度数为矩度比例之分外有铜三角棱施坠线以取平直承以直柱三足能升降仪面镌康熙
  御制
  御制方矩象限仪
  铸铜为之半径八寸五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圆线十重以斜线相交成十格象限外画方矩线斜直相交亦成十格象限内亦画方矩线平半矩施立耳为定表圆心施游表表两端有立耳中为指南针盘前施二坠线测量法以游表直边指度数两表相距度分为所测之角承以铜轴攒木为三足能升降仪面镌康熙
  御制
  御制玑衡抚辰仪
  铸铜为之径六尺其外即古六合仪而不用地平圏正立子午双环为天经两面镌去极度数以云座承之北极出地度天顶距度以
  京师为准距两极九十度结赤道单环为天纬两面镌昼夜时刻两龙柱挟之次内即古之三辰仪而不用黄道圏两极绾赤道经度双环两面刻去极度数中腰结游旋赤道两面刻周天度分以象七政运行最内即古之四游仪通径设直距中心施窥衡以测七政经纬座施螺柱以取平天顶施坠线以取正较赤道经纬仪而加精焉
  御制地球仪
  规木为球以象地体围四尺五寸两端中心为南
  北极贯以钢轴腰带赤道斜带黄道平分三十六分每分占十度布列中国及蒙古准回诸部落海外诸国靡不咸具外正立为子午圏面刻三百六十度座面为地平圏列地平度外列十二时九十六刻皆铸铜为之承以圆座高二尺四寸七分北极上加时盘以
  京师为准旋之知各处时刻及日出入
  浑天合七政仪
  铸铜为之径一尺二寸高一尺三寸五分凡三重外二环平者为地平圏上列西洋书十二宫十二月立者为子午圏子午圏上天顶垂铜叶为地平高弧北小圏为时刻盘次内五环两轴为南北极贯二极为二至经圏腰带赤道斜带黄道黄赤道交处为二分相距最远处为二至二极轴上小圏为负黄极圏其最内平面圆环为黄道十二宫中心为日体圆边为地球对地球立表以指日行宫度日与地各为盘地盘有月体日盘有金水二星体日外大盘有火木土三星体皆以机旋之月旋以地为心五星旋以日为心座面旁施指南针以测太阳纬度及出入地平时刻方位
  七政仪
  铸铜为之径一尺六寸五分高二尺五寸凡二重外重平圏为黄道列周岁十二月周天十二宫斜圏为赤道十字圏为赤道子午卯酉经圏内重为七政盘列十二宫与黄道左右相应中心为日体最近日为水星次金星次月与地次火星次木星最远土星木星旁四小星土星旁五小星土星上圆环平之则星正圆侧之则星长圆日体旁为瓶置灯以取日影对日处映以玻瓈盘内皆有机轮其旁以小盘之轴挈诸轮转之承以半圆十字下岐三足座心设指南针十二宫上施游表表转一周为一日视诸体之旋转以测七政昼夜隐见之象
  三辰仪
  铸铜为之通高二尺一寸凡二重四圏正立为子午圏列周天度数上应天顶下应地心两轴为南北极与子午圈十字交而常定不动者为天常赤道圏列昼夜时刻天常圏内层为游旋赤道圏列十二宫以南北极为枢而东西旋转者为过极游圏座心表末与天顶地心相对后施指南针前施坠线表四足施螺旋以中腰表耳测赤道经度以对南北极直距中窥衡测赤道纬度以游表加游旋赤道上测时刻
  万夀天常仪
  铸铜为之通高一尺一寸制与三辰仪同座心穿孔对天顶垂线用与三辰仪表末同中腰两表耳一实一虚绾游旋赤道实者穿中缝虚者留中线用与三辰仪窥衡同以游表加游旋赤道上视游表末所指用与三辰仪表耳同
  地平赤道公晷仪
  铸铜为之径七寸八分地平盘分内外外方盘施露管二螺柱四内圆盘列地平三百六十度施指南针中带铜弧弧上九十度赤道环在圆盘北铜弧入之以定各处北极高度环面施大游表表近上加立表中有直线环上端小圆盘内有小游表及半环环上穿小孔以大游表对日影从小孔透立表中线视大游表下端所指知时刻小游表所指知分数
  地平经纬赤道公晷仪
  铸铜为之通高一尺地平盘分内外外盘画子午线三角植螺柱内盘列地平三百六十度施指南针纵横置露管盘上正立为赤道经圏上环中线为天顶斜倚为赤道中施直表列节气宫度表中缝加游表上穿孔使透日光经圏上平赤道施两表耳测日影内盘九十度线与外盘子午线准以赤道经圈按度对天顶以游表小孔对节气日数视日影所临知时刻以赤道经圏对日上下转之日影从上表耳孔透下表耳之两点视赤道距天顶度与九十度相减知太阳距地平高度视内盘距子午线度知太阳距午正东西偏度以外盘分数线与度数线对知时刻
  八角立表赤道公晷仪
  铸铜为之地平盘长二寸二分阔一寸八分前施指南针后为赤道盘横轴上下之盘周画时刻线正北当午正西南起寅正东南止戌正盘上施日影表以指北极右带高弧表角与弧皆高六十度验影以知时刻
  方赤道地平公晷仪
  铸铜为之地平四寸二分中施指南针后为赤道盘外方内圆两面画时刻线正北当午正西南起卯初东南止酉初盘底有机上下之地平右施螺旋表环列度数以表指之赤道盘中施直表指南北极春分后向北秋分后向南验表影以知时刻
  游动地平公晷仪
  铸铜为之圆座径二寸一分高一寸八分内游环三层系日晷地平盘于三层环内中施指南针周围时刻线三层依北极高三十度四十度五十度北有弧表画线亦如之自地平中心出斜线对弧表线以指北极视线影以知时刻为舟行测验之器
  提环赤道公晷仪
  铸铜为之外环为子午圏径七寸二分内环为赤道上环为天顶赤道北九十度为北极其对为南极中施直表列节气宫度及距纬度表中缝施游表上穿孔以透日光以上环对子午圏度数以游表孔对节气日数手提上环旋直表使影入赤道内视所临以知时刻
  赤道地平合璧日晷仪
  铸铜为之长一尺三寸阔八寸六分前为地平盘列二十四节气圆盘加直表其上按节气进退以就日行黄道度外椭圆形列时刻西起卯正东尽酉正后为赤道盘内列时刻西起寅初东尽亥初外列周天度中施斜表表下施坠线以指北极高度承以半圆以轮齿低昻之两盘相合定南北视表影以知时刻
  定南针指时刻日晷仪
  铸铜为之地平盘长一尺三寸五分阔一尺一寸一分中为指南针外画时刻线七重第一重为二分第七重为二至以次顺逆数之线各分十二时初正两端立表耳中线对日两耳影相对验指南针所指以知时刻
  日月晷仪
  象牙为之凡二重下为日晷地平长二寸阔一寸四分中施指南针外画时刻线启其上直立之以地平中心线绾小孔内视线影以知时刻上为月晷赤道盘上列三十日从正北起中心置时刻游盘列十二时午正初刻上出表末以指日数中施游表表端立环对月表末指时以上重左铜钩按下重侧面北极高度搘定立环内不见月光视表末以知时刻
  圆盘日月星晷仪
  铸铜为之圆盘径四寸一分下有柄上为日晷两立耳相距二寸四分各穿孔以透日光两旁直线为时刻线之起止中为半圆其半为北极画节气线十九道当北极为二分线间二线为一中气往来数之左尽夏至右尽冬至一线占一旬自北极上横分六十度为北极高度下分十二时右起丑未初左尽子午正中施游表以表末对北极高度及节气线表末施坠线穿小珠对太阳所躔宫度使两耳孔日光正对验珠影以知时刻背为月晷星晷外分三百六十六日内分十二宫中心第一重圆盘径二寸二分外分十二时初正午正出直表以指太阳内分三十日自直表起朔第二重圆盘径一寸七分周穿圆孔中出直表表所指之日数圆孔下验晦朔弦望自第一重对太阳宫度表起午正数之至第二重指日数表所指以知时刻第三重施直表出圆盘外表心及末皆穿圆孔以表心孔窥勾陈大星以表末孔窥天枢天璇使相参直亦如月晷数法以知时刻
  方月晷仪
  铸铜为之径五寸五分上下二盘下盘外重列十二时次内初正各四刻次内刻各十五分上盘外重列三百六十度内二重列三十日空度起朔为日月同度朔后月距日渐远至九十度为上弦倍之为望三倍之为下弦周复为朔为一月与日一会朔弦望相距各七日半中心施游表以游表中线对上盘日数若干度转上盘朔上表末使表对月立环内无影视表末所指以知时刻仪面镌乾隆甲子年制
  看朔望入交仪
  铸铜为横尺两端木座如几形横一尺八寸纵七寸八分凡三重下为黄道中为白道各十五度三十分上为时刻表左右直距以白道距黄道南北纬度为准正中为黄道位日食以日体月食以地影加黄道上月体加白道上皆按度分以其相掩知入交为日月食以相掩之分知食之浅深以时刻表中心对白道表端施直表对月行距日度视所指知食之时刻
  六合验时仪
  铸铜为两球下球径六分有奇重二十四铢上球减十之二贯以钢铤长四寸六分有奇近上三之一为两轴横梁承之前后亦为横梁前梁下键以铜叶一往一还为一秒七秒为五里候凡发声时拨之使动验秒数以知声之远近
  四定表全圆仪
  铸铜为之通径一尺全周三百六十度中施指南针圆线十层以斜线相交成十格分四象限通径线两端各施立耳为定表中心设旋圆盘其通径线两端施立耳为游表表两端直边对立耳中线以指度数以定表游表相距度分为所测之角平测立测惟所宜
  矩度全圆仪
  铸铜为之通径六寸全周三百六十度分半周通径线两端各施立耳为定表中心施游表表中线两端加立耳立耳中线与游表中线对上施指南针前施坠线表端锐处指度数以两表相距度分为所测之角圆内下半周矩度纵横各六十分为勾股比例之用平测立测惟所宜
  小花全圆仪
  铸铜为之通径二寸施定表游表指南针与矩度全圆仪同以中圆花隙锐处对游表立耳指度数平测立测惟所宜
  四游千里镜半圆仪
  铸铜为之通径一尺三寸五分半周一百八十度外圆线三重内层十二重每度末斜线与圆线相交成十二格通径线两端立耳为定表其半圆心施游表表两端有立耳表端中线以指外重度分立耳方孔中线以指内重度分立耳内施坠线表心施指南针圆盘外两柱承千里镜以两轴左右上下之以游表定表相距度为所测之角座三足能升降平测立测惟所宜
  双半圆仪
  铸铜为之平置直尺长一尺内开空槽束以铜如带铤施轮轴使游动两半圆通径皆三寸一加尺端一绾槽内半周一百八十度内画半方矩纵横皆十二分圆心各有立耳又施游表长与直尺等表端各有立耳圆心立耳旋之与直尺对则为定表之用与游表立耳对则为游表之用后施坠线测量法以定表游表之距度为所测之角量算法以所知一边与直尺为比例两半圆进退施之按度分以定所测之二角两游表相交成三角形承以直柱三足能升降平测立测惟所宜
  双游表半圆仪
  铸铜为之通径四寸八分半周一百八十度圆心施游表二其长皆为一百五十分其端各有立耳开中线与游表中线对圆心亦有立耳旋之与游表中线参直游表上各带掐表一中心与游表中线对共绾一直表长与二游表共度等一端当掐表中心一端随游表开阖中施指南针后施坠线测量法以两游表相距度分为所测之角量算法两边夹一角者以所知之边角按度分安定成三角形承以直柱三足能升降平测立测惟所宜双千里镜象限仪
  铸铜为之半径一尺四寸五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圆线十重以斜线相交成十格平半径千里镜为定表平中心千里镜为游表下为半圆纵横设两轮低昻之测量法以两表相距度分为所测之角承以直柱三足平测立测惟所宜
  测太阳高度象限仪
  铸铜为之半径一尺二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圆线十重以斜线相交成十格平半径两端各有立耳上立耳中线穿小孔下立耳中线为空圏内交十字半径旁施指南针午正日光从小孔透十字心与表耳参直圆心施坠线于方铜管内以䕶风由管末玻瓈中视坠线距日光线知太阳距天顶之度以时刻仪验准对太阳测之知太阳随时高度易坠线为游表两立耳皆如定表法与所测参直以二表距度为所测之角承以直柱三足能升降平测立测惟所宜
  测高弧象限仪
  铸铜为之半径一尺七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圆线十五层以斜线相交成十五格两半径线末各施立耳为定表中圆柱四面穿直孔旋之使孔中线与立耳中线相对以受日光圆心施铜坠线表穿长孔有比例分以指分数座中施指南针以坠线距定表度为太阳距天顶度承以直柱有轮能升降测炮象限仪
  铸铜为之用两象限周皆九十度中为初度左右各四十五度圆心皆施坠线当初度以取平座上为横方柱一加柱端一倚柱旁用时置炮上以柱旁坠线所指合炮末所起之度柱中空左右各四十五度中施游表穿小孔对炮末所起之度于孔内视炮之星斗
  地平方位仪
  木质螺钿饰径二寸三分中施指南针周列十二辰八方列八卦内周施游盘盘面分十二宫对立直表其长两相等先定子午线转铜环令表与所测之处参直距正午东西若干度为地平偏度以分界知其所属方位
  圭表
  旧制观象台下设晷影堂南北平置铜圭于石台长一丈六尺二寸阔二尺七寸周以水渠南端植铜表高八尺上设横梁用影符以取中景
  本朝加表二尺上端施铜叶中穿圆孔径二分午正日影自圆孔透圭面成椭形南界为日体上景北界为日体下景中心为中景
  京师夏至景二尺九寸四分八釐冬至景一丈九尺九寸四分以次赢缩北端设立圭高三尺五寸冬至景上立圭二尺七寸四釐
  日影表
  木质立表高八寸上施坠线平表长二尺七寸中衔铜尺三角施螺柱以指南针盘九十度对表候影正时自立表下量之视影之长短以定节气时刻
  壶漏
  播水壶三形方上曰日天壶即宋之求壶面阔一尺九寸底阔一尺三寸高一尺七寸水欲常满次曰夜天壶即宋之复壶又次曰平水壶高阔递减一寸层累而下承以朱座有亭覆之亭座通高一丈八尺四寸分水壶一形方即宋之废壶高阔如平水壶在平水壶下少后受水壶一形圆曰万水壶即宋之建壶径一尺四寸高三尺一寸在座前地平上壶皆有盖播水三壶前近下皆为龙口玉滴以次漏于受水壶平水壶后近上穿孔泄于分水壶以均水平漏受水壶上为铜人抱箭长三尺一寸镌两昼夜时刻上起午正下尽午初壶中安箭舟如铜鼔形水长舟浮则箭上出水盈箭尽则泄之于池壶面俱镌
  大清乾隆年制平水壶面镌
  御制铭后款识乾隆岁在乙丑孟夏之月
  御铭
  自鸣钟
  铸金为之中承以柱下为方匵面设表盘均十二分上起子午正右旋一日再周以短针指时长针指刻起丑未初钟一鸣尽子午正十二鸣其初正自一鸣至四鸣各四刻匵内藏钢轮三重中为大轮四轴上间小轮三聨之以旋时刻针左为大轮三轴上间小轮二聨之旁大轮一绾击具以击钟知时右亦如之以击钟知刻三重皆施坠线击具皆有铜片为作止之限表盘径二尺一寸五分羃以玻瓈匵木质髤漆绘金花文四隅皆有柱中为周䦨髤以金纵距四尺七寸横五尺七寸五分通高一丈六尺六寸
  时辰表
  铸金为之形圆盘径一寸五分二釐均分时刻以针指之内施轮齿皆如自鸣钟之法具体而微盛以金合当盘面处空之合径一寸五分二釐通厚八分周饰杂宝金索三行三就间镂花文
  摄光千里镜
  筒长一尺三分接铜管二寸六分镜凡四重管端小孔内施显微镜相接处施玻瓈镜皆凸向外筒中施大铜镜凹向外以摄影镜心有小圆孔近筒端施小铜镜凹向内周隙通光注之大镜而纳其影筒外为钢铤螺旋贯入进退之以为视远之用承以直柱三足高一尺一寸五分













  皇朝通志卷五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八
  器服略
  冠服
  等谨按礼之大者昭名分辨等威莫备乎冠服自虞廷观象文明渐启夏收殷哻损益不同所以成一代之制度而垂法守也我
  朝冠服之制夏凉冬燠各因其时而品节灿然观瞻有秩盖
  列圣相承凖宜増定美矣备矣
  皇上慎守
  成宪治协垂裳万国衣冠会归有极洵乎放之四海而大同昭兹来许而弗替者也兹辑器服略恭载
  皇帝冠服朝珠佩带下至品官军民无不备具各有等差并附以雨冠雨衣及行营冠服咸著于篇皆据
  皇朝礼器图式以类叙次于以彰我
  国家服物采章之盛如
  御制序所云以绵
  国祚承
  天祐于铄哉
  世徳作求永永无斁焉尔
  皇帝朝冠
  冬用薫貂黒狐惟其时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縁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制同
  皇帝吉服冠
  冬用海龙薫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玊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縁上缀朱纬顶制同
  皇帝常服冠
  冬夏皆红绒结顶馀俱如吉服冠
  皇帝端罩
  以黒狐及紫貂为之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皇帝衮服
  色用石青棉祫纱裘惟其时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夀篆文间以五色云
  皇帝朝服
  色用明黄惟祀
  天用蓝
  朝日用红
  夕月用月白纱裘单袷惟其时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縁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要惟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大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薫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间以五色云
  皇帝龙袍
  色用明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俱石青片金縁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
  皇帝常服褂
  色用石青花文随所御棉祫纱裘惟其时
  皇帝常服袍
  色及花文随所御裾左右开棉祫纱裘惟其时
  皇帝朝珠
  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从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
  天以青金石为饰祀
  地珠用蜜珀
  朝日用珊瑚
  夕月用绿松石吉服朝珠珍宝随所御绦皆明黄色皇帝朝带
  色皆用明黄一用龙文金圆版四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及绿松石每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锐中约镂金圆结饰宝如版围珠各三十佩囊文绣燧觽刀削结佩惟宜绦皆明黄色大典礼御之一用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
  天用青金石祀
  地用黄玉
  朝日用珊瑚
  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佩帉及绦惟祀
  天用纯青馀如圆版朝带之制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珠各四佩囊纯石青左觽右削并从版色
  皇帝吉服带
  色用明黄镂金版四方圆惟便衔以珠玉杂宝各从其宜左右佩帉纯白下直而齐中约金结如版饰馀俱如朝带常服带同
  皇太子朝冠谨遵  皇朝礼器图式登载
  冬用薰貂黒狐惟其时上缀朱纬顶金龙三层饰东珠十三上衔大东珠一夏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縁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三后缀舍林饰东珠六顶制同
  皇太子吉服冠 皇子同
  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红绒结顶夏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縁上缀朱纬顶制同
  皇太子端罩
  黒狐为之杏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皇太子龙褂 皇子同
  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间以五色云棉袷纱裘惟其时
  皇太子朝服
  色用杏黄纱裘单祫惟其时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縁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要惟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团龙各七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间以五色云
  皇太子龙袍
  色用杏黄棉袷纱裘惟其时领袖俱石青片金縁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
  皇太子朝珠
  绦用明黄色珊瑚绿松石青金石随所用珍宝杂饰惟宜
  皇太子朝带
  色用明黄金圆版四饰青金石每具衔东珠五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锐结佩惟宜绦如带色
  皇太子吉服带
  色用明黄金版四方圆惟便衔以杂宝惟宜左右佩帉纯白下直而齐馀如朝带
  皇子朝冠亲王同
  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时上缀朱纬其制下逹文武一品皆同后不具详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夏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縁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制同
  皇子端罩
  紫貂为之金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皇子朝服
  色用金黄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縁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要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之制与皇太子同
  皇子蟒袍
  色用金黄片金縁绣文通九蟒裾左右开制逹宗室后不具详
  皇子朝珠亲王世子郡王同
  绦皆金黄色不得用东珠馀随所用杂饰惟宜
  皇子朝带亲王同
  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四中饰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
  皇子吉服带亲王世子郡王同
  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如带色
  亲王吉服冠世子郡王贝勒同
  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夏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縁上缀朱纬其制下逹庶官皆同后不具详顶用红宝石曽
  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
  亲王端罩下至贝子固伦额驸皆同
  青狐为之月白缎里曽
  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
  里同
  亲王补服世子同
  色用石青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亲王朝服蟒袍世子郡王同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曽
  赐金黄者亦得用之馀如 皇子朝服蟒袍之制
  世子朝冠
  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
  世子朝带
  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凡宗室带色皆如之觉罗用红
  郡王朝冠
  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
  郡王补服
  色用石青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郡王朝带
  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
  贝勒朝冠
  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
  贝勒补服
  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勒朝服下至辅国公和硕额驸皆同
  色不得用金黄馀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縁绣文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要惟行蟒四裳行蟒八披领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下幅八宝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绣文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襞积行蟒六间以五色云
  贝勒蟒袍下至辅国公和硕额驸皆同
  色不得用金黄馀随所用片金縁绣文通九蟒皆四爪
  贝勒朝珠下至辅国公和硕额驸皆同
  绦用石青色馀如亲王朝珠之制
  贝勒朝带
  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佩绦皆石青色
  贝勒吉服带下至宗室将军同
  色用金黄版饰惟宜绦皆石青色
  贝子朝冠固伦额驸同
  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六上衔红宝石戴三眼孔雀翎孔雀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等威辨著凡遇  思实者均准戴用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二后缀金花饰东珠一
  贝子吉服冠
  顶用红宝石戴三眼孔雀翎
  贝子补服固伦额驸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
  贝子朝带
  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一
  固伦额驸吉服冠
  顶用珊瑚戴三眼孔雀翎乾隆五十二年遵旨照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之例戴红宝石帽顶
  固伦额驸朝带
  色用石青或蓝金衔玉圆版四毎具饰东珠一左右佩绦皆石青色
  固伦额驸吉服带和硕额驸同
  色用石青或蓝版饰及佩惟宜
  镇国公朝冠和硕额驸同
  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戴双眼孔雀翎夏朝冠前缀金林饰东珠一后缀金花饰绿松石一镇国公吉服冠辅国公同
  入八分公顶用红宝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俱戴双眼孔雀翎
  镇国公端罩辅国公和硕额驸同
  紫貂为之月白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镇国公补服辅国公和硕额驸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
  镇国公朝带辅国公同
  方版每具饰猫睛石一馀如贝子朝带之制
  辅国公朝冠
  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四馀同镇国公朝冠之制
  和硕额驸吉服冠
  顶用珊瑚戴双眼孔雀翎
  和硕额驸朝带
  方版每具饰猫睛石一馀如固伦额驸朝带之制
  民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
  民公吉服冠侯伯子文武一品镇国将军郡主额驸皆同
  顶用珊瑚
  民公端罩
  貂皮为之蓝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侯以下文三品武二品及县主额驸辅国将军以上京堂翰詹科道等官应服端罩者皆如之
  民公补服侯伯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
  民公朝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縁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要帷行蟒四中有襞积裳行蟒八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襞积行蟒四皆四爪曽
  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侯以下文三品武二品以上有职掌大臣及县主额驸辅
  国将军以上一等侍卫皆服之

  民公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九蟒皆四爪曽
  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侯以下文武三品郡君额驸辅国将军以上一等侍卫皆
  如之

  民公朝珠
  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侯以下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遒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官凡在   坛   庙执事及殿陛侍仪应用朝珠者皆如之
  民公朝带
  色用石青或蓝镂金衔玉圆版四每具饰猫睛石一佩帉下广而锐带色下逹庶官皆同后不具详
  民公吉服带
  色用石青或蓝佩帉下直而齐版饰及佩惟宜下逹庶官俱如之
  侯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
  侯朝带郡主额驸同
  镂金衔玉圆版四每具饰绿松石一
  伯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
  伯朝带
  镂金衔玊圆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
  一品官朝冠镇国将军郡主额驸子皆同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
  一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鹤惟都御史绣獬豸武职皆绣麒麟
  一品官朝带子同
  色用石青或蓝镂金衔玊方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
  镇国将军补服郡主额驸子并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麒麟
  镇国将军朝带
  色用金黄馀如一品官朝带之制
  二品官朝冠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冬用薫貂貂尾惟其时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
  二品吉服冠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顶镂花珊瑚
  二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锦鸡武职绣狮
  二品官朝带县主额驸男并同
  镂金圆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
  辅国将军补服县主额驸男并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狮
  辅国将军朝带
  色用金黄馀同二品官朝带之制
  三品官朝冠
  冬用薰貂及貂尾惟时武职专月薫貂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上衔蓝宝石
  三品官吉服冠奉国将军郡君额驸皆同
  顶用蓝宝石
  三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绣獬豸武职皆绣豹
  三品官朝带郡君额驸一等侍卫皆同
  镂花金圆版四
  奉国将军朝冠郡君额驸同
  冬用薰貂其制下逹未入流皆同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
  奉国将军补服郡君额驸一等侍卫皆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豹
  奉国将军朝服文四品武三品四品郡君额驸县君额驸奉思将军一等侍卫皆同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縁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要帷行蟒四中有襞积裳行蟒八
  奉国将军朝带
  色用金黄镂花金圆版四
  一等侍卫朝冠
  顶如三品官朝冠戴孔雀翎
  一等侍卫吉服冠
  顶如三品官吉𦙀冠戴孔雀翎
  一等侍卫端罩
  猞猁狲为之间以貂皮月白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四品官朝冠奉恩将军县君额驸皆同
  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
  四品官吉服冠奉恩将军县君额驸皆同
  顶用青金石
  四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雁武职绣虎
  四品官蟒袍
  缎纱随时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八蟒皆四爪文武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及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皆服之
  四品官朝带
  银衔镂花金圆版四
  奉恩将军补服县君额驸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虎
  奉恩将军朝带
  色用金黄银衔镂花金圆版四
  县君额驸朝带郷君额驸同
  镀金方铁版四
  二等侍卫朝冠
  顶如四品官朝冠戴孔雀翎
  二等侍卫吉服冠
  顶如四品官吉服冠戴孔雀翎
  二等侍卫端罩
  红豹皮为之素红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二等侍卫朝服
  色用石青通身云缎前后方襕行蟒各一要惟行蟒四中有襞积领袖俱石青妆缎冬夏皆用之五品官朝冠乡君额驸同
  顶上衔水晶馀同四品官之制
  五品官吉服冠乡君额驸同
  顶用水晶
  五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白鷼惟监察御史绣獬豸武职绣熊
  五品官朝服
  色用石青通身云缎片金縁前后方襕行蟒各一中有襞积领袖皆石青妆缎冬夏皆用之文武六七品官及乡君额驸并同
  五品官朝带三等侍卫同
  银衔素金圆版四
  乡君额驸补服三等侍卫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熊
  三等侍卫朝冠
  顶如五品官朝冠戴孔雀翎
  三等侍卫吉服冠
  顶如五品官吉服冠戴孔雀翎
  三等侍卫端罩蓝翎侍卫同
  黄狐皮为之月白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三等侍卫朝服蓝翎侍卫同
  制同五品官朝服剪绒縁
  六品官朝冠
  顶上衔砗磲馀同五品官之制
  六品官吉服冠
  顶用砗磲
  六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鹭鸾武职绣彪蓝翎侍卫与武职同六品官朝带
  银衔玳瑁圆版四
  蓝翎侍卫朝冠
  顶如六品官朝冠戴蓝翎
  蓝翎侍卫吉服冠
  顶如六品官吉服冠戴蓝翎
  七品官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
  七品官吉服冠进士同
  顶用素金
  七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㶉𪄠武职绣犀牛
  七品官朝带
  素银圆版四
  七品官蟒袍八品九品未入流同
  缎纱随时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绣五蟒皆四爪八品官朝冠
  顶镂花金座上衔花金
  八品官吉服冠
  顶用花金
  八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鹌鹑武职绣犀牛
  八品官朝服九品未入流同
  色用石青云缎无蟒领袖俱青倭缎中有襞积冬夏皆用之
  八品官朝带举人贡生监生公服带同
  银衔明羊角圆版四
  九品官朝冠未入流同
  顶镂花金座上衔花银
  九品官吉服冠未入流同
  顶用花银
  九品官补服
  色用石青文职绣练雀未入流同武职绣海马
  九品官朝带未入流同生员公服带亦同
  银衔乌角圆版四
  进士朝冠
  顶镂花金座上衔金三枝九叶
  举人公服冠贡生监生皆同
  顶镂花银座上衔金雀
  举人吉服冠
  顶银座上衔素金
  举人公服袍贡生监生皆同
  青䌷为之蓝縁披领及袍饰
  贡生吉服冠
  顶银座上衔花金
  监生吉服冠生员同
  顶用素银
  生员公服冠
  顶镂花银座上衔银雀
  生员公服袍
  蓝绸为之青縁披领如袍饰
  祭祀舞生冠
  冬以骚鼠为之顶镂花铜座中饰方铜镂葵花文舞生上衔铜三角如火珠形武舞生上衔铜三棱如古㦸形
  祭祀舞生袍
  以绸为之其色   南郊用石青   北郊用黑   祈谷坛  社稷坛太庙  朝日坛  帝王庙  文庙先农坛 太岁坛俱用红  夕月坛用月白
  文舞生前后方襕销金葵花武舞生通销金葵花祭祀舞生带祭祀执事人同
  绿绸为之
  祭祀执事人袍
  以绸为之其色   南郊用石青   北郊用黑不加縁   太庙  文庙先农坛 太岁坛俱用青色蓝縁   祈谷坛  社稷坛  朝日坛  帝王庙俱用青
  色石青縁  夕月坛用青色月白縁
  乐部乐生冠
  冬以骚鼠为之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
  乐部乐生袍
  红缎为之丹陛大乐诸部乐生通织小团葵花中和韶乐部乐生执戏竹人前后方襕绣黄鹂乐部乐生带
  绿云缎为之
  卤簿舆士冠
  冬以豹皮或黑毡为之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卤簿舆士袍校尉同
  红缎为之通织小圑葵花
  卤簿舆士带校尉同
  绿绸为之
  卤簿䕶军袍
  石青缎为之通织金夀字片金縁领及袖端俱织金葵花
  卤簿校尉冠
  冬以黑毡为之平檐顶素铜座上植明黄翎从耕农官冠
  青绒为之顶同八品
  从耕农官补服
  色用石青前后绣彩云捧日
  从耕农官袍
  青绢为之上加披领要为襞积如朝袍而不加縁月白绢里
  雨冠雨衣
  皇帝雨冠
  色用明黄毡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或油䌷为之不加里带用蓝布冬制顶崇而前檐深夏制顶平而前檐敞遇雨雪则加于冠上
  皇帝雨衣
  色用明黄毡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领及纽约皆如衣色或油䌷为之不加里领及纽约皆青色其制如常服褂而长与袍称自衽以下加博焉上袭重衣领下为襞积无袖斜幅相比上敛下递丰两重均加掩襟或如常服袍而袖端平外加袍袖前施掩裆领用羽缎或如常服褂加羽缎领长与坐齐前施掩裆各随所用
  皇帝雨裳
  色用明黄油䌷为之不加里左右幅相交上敛下递博上前加浅帷为襞积两旁缀以纽约青色或前为完幅不加浅帷腰皆为横幅用石青布两未削为带以击之
  皇太子雨冠
  色用红毡及羽纱油䌷惟其时蓝布带 皇子至宗室公民公侯伯子男一品至三品文武官  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 上书房翰林 南书房翰林奏事处批本处行走人员皆用之
  皇太子雨衣
  色用红制如常服袍而袖端平或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坐齐皆前施掩裆毡及羽纱油䌷惟其时皇子至宗室公民公侯伯子一品以上文武官  御前侍卫各省巡抚皆服之
  皇太子雨裳
  色用红前为完幅毡及羽纱油䌷惟其时腰为横幅用石青布裳制下逹同而衣
  二品官雨衣
  色用青制如常服袍而袖端平或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坐齐皆前施掩裆毡及羽纱油䌷惟其时二品以下文武官下至军民皆服之
  二品官雨裳
  色用青前为完幅毡及羽纱油䌷惟其时腰为横幅用石青布党制下逹同雨衣
  四品官雨冠
  色用红前加縁二寸五分后五寸青色毡及羽纱油䌷惟其时蓝布带四品至六品文武官皆用之
  七品官雨冠
  色用青前加縁二寸五分后五寸红色毡及羽纱油䌷惟其时蓝布带七品至九品文武官凡有顶带人员以上皆用之军民雨冠
  色用青毡及羽纱油䌷惟其时蓝布带
  行营冠服
  皇帝行冠
  冬以黒狐秋以黑羊皮或以青绒如常服冠之制夏织藤丝或竹丝为之红纱里縁如其色上缀雨缨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珠一
  皇帝行褂
  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棉袷纱裘惟其时
  皇帝行袍
  制如常服袍长减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及花文随所御棉袷纱裘惟其时
  皇帝行带
  色用明黄左右佩系以红香牛皮为之饰金花文鋄银镮各三佩帉以高丽布视常服带帉微阔而短中约以香牛皮束缀银花文佩囊明黄圆绦饰珊瑚结削燧杂佩惟宜
  皇帝行裳
  色随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后中丰上下敛并属横幅毡袷惟时冬用鹿皮或黒狐为表横幅则以石青布为之
  亲王以下行冠
  冬如吉服冠之制毡貂各惟其时夏织玉草或藤丝为之上缀雨缨其制下逹庶官翎顶各从其所得用亲王以下行褂
  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棉袷纱裘惟时其制下逹庶官
  亲王以下行袍
  制如常服袍长减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随所用棉祫纱裘惟时其制下达庶官
  亲王以下行带
  佩帉素布视常服带帉微阔而短版饰惟宜绦皆圆结其制下逹庶官带色金黄石青各从其所得用亲王以下行裳
  蓝及诸色随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后中丰上下敛并属横幅毡祫惟时冬以皮为表其制下逹庶官
  领侍卫大臣行褂
  色用明黄凡诸臣之曾赐黄褂者皆服之
  八旗副都统行褂
  正黄旗色用金黄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各如旗色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红縁镶红旗白縁前锋参领䕶军参领火器营官皆服之
  豹尾班侍卫行褂
  色用明黄左右及肩前施双带以结之
  健锐营前锋参领行褂
  色用明黄蓝縁
  健锐营兵行褂
  色用蓝明黄縁
  虎枪营总统总领行褂
  色用金黄领左右端青縁直下至前裾
  虎枪营枪长行褂
  色用红领左右端青縁直下至前裾
  虎枪营兵行褂
  色用白领左右端青縁直下至前裾
  火器营兵行褂
  色用蓝白縁


  皇朝通志卷五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五十九
  器服略
  冠服
  等谨案周礼内司服掌王后及外内命妇之服其别有袆衣揄翟鞠衣展衣縁衣素沙追师掌王后之首服其别有副编次追衡笄历代以来损益不同盖礼时为大毋取沿袭也
  国朝定制
  皇太后
  皇后冠服有朝服吉服二等金约领约朝珠彩帨皆有
  制度
  皇贵妃以下及公主诸王福晋夫人命妇各以品秩为差今据
  皇朝礼器图式依次纂辑悉载于篇而
  宫庭之地帷帟之间所以辨等威而彰物采者灿然具
  备矣
  皇太后
  皇后朝冠
  冬以薫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毎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縀为带
  皇太后
  皇后吉服冠 皇贵妃贵妃同
  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皇太后
  皇后金约
  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五行三就共珍珠三百二十四毎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
  皇太后
  皇后耳饰
  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
  皇太后
  皇后朝褂 皇贵妃皇太子妃同
  色用石青缎纱单袷惟其时片金缘领后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绣文或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问上为正龙各四下为福寿文或前后正龙各一要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或前后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
  皇太后
  皇后朝袍 皇贵妃同
  色用明黄縀纱单袷惟其时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加海龙或紫貂縁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縁领后俱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绣文或金龙九问以五色云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或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要帷行龙四巾有襞积下帷行龙八或中无襞积裾后间绣行龙下幅八宝平水披领俱行龙二袖端俱正龙各一袖相接处俱行龙各二
  皇太后
  皇后龙褂
  色用石青棉袷纱裘惟其时绣文五爪金龙八圑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或加绣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
  皇太后
  皇后龙袍
  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棉袷纱裘惟其时绣文或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寿文或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俱八宝立水或绣金龙八团而下幅无八宝立水领前后俱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俱行龙各一袖俱如朝袍裾左右开
  皇太后
  皇后领约
  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
  皇太后
  皇后朝珠
  朝服御朝珠三东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随所御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从其宜绦皆明黄色
  皇太后
  皇后彩帨 皇贵妃皇太子妃同
  绿色绣文为五谷丰登佩箴管縏⿳六失𧘇 -- 袠之属绦皆明黄色
  皇太后
  皇后朝裙 皇贵妃 贵妃 妃嫔 皇太子妃并同
  上用织金寿字红縀下用石青行龙妆縀皆正幅有襞积夏以纱为之俱片金縁冬加海龙縁
  皇贵妃朝冠 皇太子妃同
  冬以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 贵妃以下制皆同后不具详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珍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珍珠一百九十二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縀为带
  皇贵妃金约 贵妃 皇太子妃同
  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后系金御绿松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共珍珠二百有四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
  皇贵妃耳饰 贵妃 皇太子妃同
  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二等东珠各二
  皇贵妃龙褂 贵妃 妃皇太子妃同
  色用石青棉袷纱裘惟其时绣文五爪金龙八圑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袖端行龙各二下幅八宝立水
  皇贵妃龙袍
  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棉袷纱裘惟其时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寿文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左右开
  皇贵妃领约 皇太子妃同
  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皇贵妃朝珠 皇太子妃同
  朝服用朝珠三蜜珀一珊瑚二吉服随所用馀如皇后朝珠之制
  贵妃朝冠
  䕶领垂金黄绦二馀如 皇贵妃朝冠之制
  贵妃朝褂 妃嫔同
  领后垂金黄绦馀如  皇后朝褂之制
  贵妃朝袍 妃同
  色用金黄领后垂金黄绦馀如  皇后朝袍之制
  贵妃龙袍 妃同
  色用金黄馀如 皇贵妃龙袍之制
  贵妃领约 妃嫔同
  绦用金黄色馀如 皇贵妃领约之制
  贵妃朝珠 妃同
  绦皆金黄色馀如 皇贵妃朝珠之制
  贵妃彩帨
  绿色绣文为五谷丰登结佩惟宜绦皆金黄色
  妃朝冠
  顶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九珍珠各十七上衔猫睛石朱纬上周缀金凤五饰东珠各七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珍珠一百八十八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縀为带
  妃吉服冠 嫔 皇太子妃同
  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碧䃁㺨
  妃金约
  镂金云十一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共珍珠一百九十七馀如 皇贵妃金约之制
  妃耳饰
  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三等东珠各二
  妃彩帨
  绿色绣文为云芝瑞草结佩惟宜绦皆金黄色
  嫔朝冠
  顶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翟上衔𥗴子朱纬上周缀金翟五饰东珠各五珍珠各十九后金翟一饰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珍珠一百七十二中间金衔青金石结饰东珠珍珠各三馀如妃朝冠之制
  嫔金约
  镂金云八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共珍珠一百七十七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四馀如 妃金约之制
  嫔耳饰
  左右各三毎具金龙衔四等东珠各二
  嫔朝袍
  用香色馀如 贵妃朝袍之制
  嫔龙褂
  色用石青棉袷纱裘惟其时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夔龙四
  嫔龙袍
  用香色馀如 贵妃龙袍之制
  嫔朝珠
  朝服用朝珠三珊瑚一蜜珀二吉服随所用馀如贵妃朝珠之制
  嫔彩帨
  绿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绦皆金黄色
  皇太子妃朝袍
  色用杏黄馀如  皇后朝袍之制
  皇太子妃龙袍
  色用杏黄馀如 皇贵妃龙袍之制
  皇子福晋朝冠亲王福晋固伦公主同
  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七小珍珠三十九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縀为带
  皇子福晋吉服冠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并同
  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
  皇子福晋金约亲王福晋固伦公主同
  镂金云九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毎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
  皇子福晋耳饰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并同
  左右各三毎具金云衔珠各二
  皇子福晋朝褂下至郡王福晋县主并同
  色用石青片金縁绣文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
  皇子福晋朝袍下至郡王福晋县主并同
  用香色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冬加海龙縁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
  皇子福晋吉服褂
  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
  皇子福晋蟒袍下至郡王福晋县主并同
  用香色通绣九龙
  皇子福晋领约下至郡王福晋县主并同
  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金黄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皇子福晋朝珠下至郡王福晋县主并同
  朝服用朝珠三珊瑚一蜜珀二吉服用一绦皆金黄色
  皇子福晋彩帨下至郡王福晋县主并同
  月白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绦皆金黄色
  皇子福晋朝裙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皆同
  上用红縀下石青行龙妆縀皆正幅有襞积夏以纱为之俱片金縁冬加海龙縁
  亲王福晋吉服褂世子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并同
  色用石青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世子福晋朝冠和硕公主同
  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六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縀为带世子福晋金约和硕公主同
  镂金云八馀如 皇子福晋金约之制
  郡王福晋朝冠郡主同
  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䕶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縀为带
  郡王福晋金约郡主同
  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末缀珊瑚
  郡王福晋吉服褂县主同
  色用石青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夫人朝冠县主同
  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七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三冠后䕶领垂石青绦二末亦缀珊瑚馀如郡王福晋朝冠之制
  贝勒夫人金约县主同
  镂金云七馀如郡王福晋金约之制
  贝勒夫人朝褂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并同
  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馀如 皇子福晋朝褂之制
  贝勒夫人朝袍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并同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馀如 皇子福晋朝袍之制
  贝勒夫人吉服褂郡君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圑
  贝勒夫人蟒袍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并同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九蟒
  贝勒夫人领约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并同
  绦用石青色馀如 皇子福晋领约之制
  贝勒夫人朝珠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并同
  绦用石青色馀如 皇子福晋朝珠之制
  贝勒夫人彩帨下至辅国公夫人乡君并同
  绦用石青色馀如 皇子福晋彩帨之制
  贝子夫人朝冠郡君同
  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六馀如贝勒夫人朝冠之制
  贝子夫人金约郡君同
  镂金云六馀如贝勒夫人金约之制
  贝子夫人吉服褂县君同
  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夫人朝冠县君同
  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五馀如贝子夫人朝冠之制
  镇国公夫人金约县君同
  镂金云五馀如贝子夫人金约之制
  镇国公夫人吉服褂辅国公夫人乡君同
  色用石青绣花八团
  辅国公夫人朝冠镇国公女乡君同
  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四馀如镇国公夫人朝冠之制
  辅国公夫人金约镇国公女乡君同
  镂金云四馀如镇国公夫人金约之制
  辅国公女乡君朝冠
  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三馀如辅国公夫人朝冠之制
  辅国公女乡君金约
  镂金云三馀如辅国公夫人金约之制
  民公夫人朝冠
  冬以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前缀金簪三饰以珠宝䕶领绦用石青色其制下达命妇皆同后不具详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
  民公夫人吉服冠侯伯子镇国将军夫人一品命妇皆同
  顶用珊瑚
  民公夫人金约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青縀为之红片金里中缀镂金火焰饰珍珠一左右金龙凤各一后垂青縀带二亦红片金里民公夫人耳饰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左右各三每具金云衔珠各二
  民公夫人朝褂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
  民公夫人朝袍下至奉国将军夫人及三品命妇皆同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冬海龙縁绣文前后正蟒各一两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无襞积披领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处行蟒各二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
  民公夫人吉服褂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色用石青绣花八团
  民公夫人蟒袍下至奉国将军夫人及三品命妇皆同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九蟒皆四爪
  民公夫人领约下至七品命妇皆同
  镂金为之饰红蓝小宝石五两端垂石青绦二中各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
  民公夫人朝珠下至五品命妇皆同
  朝服用三吉服用一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民公夫人彩帨
  月白色不绣花文杂佩惟宜绦皆石青色其制下达七品命妇皆同
  民公夫人朝裙下至奉国将军夫人及三品命妇皆同
  上红縀下石青行蟒妆縀皆正幅有襞积夏以纱为之俱片金縁冬加海龙縁
  侯夫人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
  伯夫人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
  子夫人朝冠镇国将军夫人与一品命妇皆同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
  男夫人朝冠辅国将军夫人与二品命妇皆同
  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男夫人吉服冠辅国将军夫人与二品命妇皆同
  顶镂花珊瑚
  奉国将军夫人朝冠三品命妇同
  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
  奉国将军夫人吉服冠三品命妇同
  顶用蓝宝石
  奉恩将军夫人朝冠四品命妇同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奉恩将军夫人吉服冠四品命妇同
  顶用青金石
  奉恩将军夫人朝袍四品以下命妇并同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縁绣文前后行蟒各二中无襞积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
  奉恩将军夫人蟒袍四品至六品命妇并同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八蟒皆四爪
  奉恩将军夫人朝裙四品以下命妇皆同
  上用绿縀下用石青行蟒妆縀皆正幅有襞积五品命妇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
  五品命妇吉服冠
  顶用水晶
  六品命妇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
  六品命妇吉服冠
  顶用砗磲
  七品命妇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
  七品命妇吉服冠
  顶用素金
  七品命妇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五蟒皆四爪

  皇朝通志卷五十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