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磻溪随录/卷九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八 卷九 卷十

教选之制[编辑]

乡约[编辑]

凡乡之约四。一曰德业相劝。二曰过失相规。三曰礼俗相交。四曰患难相恤。

德业相劝

德业。谓孝父母敬长上爱兄弟教子孙睦亲党和邻里。正家以礼。交友有信。立心必忠直。行己必恭谨。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又如读书治田。好礼乐射御书数。能治家政。能御僮仆。能择交游。能勤事功。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能畏法令。能谨租赋之类。

右件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会集之日。相与推举其能者。书于籍。以励其不能者。

过失相规

过失。谓父母不顺。不孝之罪。邦有常刑。此举其次。兄弟不友。家道乖乱。夫妻驱骂。男女无别。嫡庶无分之类。亲戚不睦。邻里不和。侮慢齿德。诟骂侪辈。侵暴孤寡。丧葬不谨。祭祀不敬。又如纵酒喧竞。博奕游惰。使气喜斗。好尚争讼。争夺起讼。得已不已者。若事干负累及为人侵损而不得已者。不在此。言语不实。诬毁他人。陷人罪过。以无为有。以小为大及扬人隐恶。无状可求。或作嘲咏文字匿名文书者加罚。轻蔑礼法。行己无耻。行己不端。威仪不饬。凡事卑陋无廉耻者皆是。营私太甚。与人交。易伤于掊克。专务利己。不计是非。无故而好干求假贷。或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凭公作弊。受官差任。凭公作私。或因缘形势。贻弊民间者。服餙奢靡。用度不节。不计有无。过为多费。妄设酒馔。游乐为事。不能安贫。非道营求者。不畏法令。凡大小犯禁皆是。如多接人户。图免官役者亦是。不谨租赋。妄交匪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凶恶及游惰无行。众所不齿。而已朝夕与之游处者是。若不得已暂往还者非。惑昵淫娼。崇信异端。好作淫祀。如僧斋巫祷之类亦是。若有家长不能自主者。罚其家长。知过不改。闻谏愈甚之类。

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直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谢过请改则书于籍以俟。其争辨不服与不能改者论罚。必询于众。无异辞然后乃罚。轻则黜座。黜座。谓不以齿序而坐于行未间其位也。凡黜座者。经一二会。知其改过。众议许座然后乃还本座。重则黜籍。凡黜籍。必闻于官司。黜籍者不得与公会。不齿乡里。能改者必经阅累岁。显有自新之效。然后众议告官。乃许复入。参坐时必面责。○今俗所谓面责者。近於戏慢不经。令庭下拱立谢罪。坐中佥许。然后乃上入坐。下凡言面责者皆然。

凡有主事废忘者。公会后时者。紊坐喧哗者。空座退便者。并有责罚。

礼俗相交

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

尊幼辈行凡五等。曰尊者。谓长于己二十岁以上在父行者。○若是师弟子则年虽不高。亦待以尊者。曰长者。谓长于己十岁以上在兄行者。○若长者或是父执。或有德位可尊之人。则当待以尊者。曰敌者。谓年上下不满十岁者。长者为稍长。少者为稍少。曰少者。谓少于己十岁以下者。曰幼者。谓少于己二十岁以下者。○年虽幼少。若是有德位可尊之人。则尊长当加礼貌。待以敌者。

造请拜揖凡三条。曰凡少者幼者于尊者长者。岁首之拜及辞见贺谢。皆为礼见。皆具名衘。有官者纱帽团领。无官者团领或深衣直领。○凡当行礼而有疾故。皆使人白之。或遇雨雪则尊长使人谕止来者。此外候问起居质疑白事及赴请召。皆为燕见。深衣,团领,直领,道袍皆可通著。尊者受谒不报。岁首则令子弟报之。亦如其服。长者岁首具己名衘。使子弟报之。少者有庆。尊者长者亦亲往贺如其服。或具书令子弟代行。凡敌者岁首贺谢相往还。名衘同上。深衣,团领,直领,道袍通著。凡尊者长者。无事而至少者幼者之家唯所服。深衣,帖里,直领,道袍皆可服之。○曰凡见尊者长者。门外下马。俟于外次。乃通名。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有他客否。有他干否。度无所妨。乃展剌。有妨则小俟。或且退。后皆仿此。主人使将命者出迎客。客趍入至庑间。主人降阶。客趍进。主人揖之升堂。尊者则不降阶。立俟于堂上。礼见再拜而后坐。燕见一拜。旅见则旅拜。少者幼者自为一列。幼者拜则跪而扶之。少者拜则跪扶而荅其半。若尊者长者齿德殊绝则少者幼者坚请纳拜。尊者许则立而受之。长者许则跪而扶之。主人命之坐则更揖谢就坐。退凡相见。主人语终不更端则告退。或主人有倦色或干事而有所俟者。皆告退可也。后皆仿此。则主人送于阶下。尊者则起送于堂上。客揖而退。出大门上马。凡见敌者门外下马。使人通名。俟于门内。主人出迎相揖。分庭而进。至阶揖让而升。礼见则再拜。稍少者先拜。旅见则特拜。燕见揖而就坐。退则主人至中门揖送。徒行则主人送于门外。凡少者以下则先遣人通名。主人具衣冠以俟。入门下马则主人趍出。迎揖升堂。来报礼则再拜谢。客止之则止退则出中门。揖请上马。客固请入。主人揖而回身。行数步而立。客上马然后乃入。客徒行则迎于大门之外。送亦如之。仍随其行数步。客揖之则止。望其行远乃入。○曰凡遇尊长于道。皆徒行则趍进揖。尊长与之言则对。不则立于道侧。以俟尊长过。乃揖而行。或皆乘马。于尊者则回避之。如不能回避则下马以俟。尊者固请乘马则从其命。于长者则立马道侧揖之。俟过乃揖而行。若己徒行而尊长乘马则回避之。凡徒行。遇所识乘马皆仿此。若己乘马而尊长徒行则望见下马前揖。已避亦然。过既远。乃上马。遇敌者。皆乘马则揖而过。彼徒行而不及避则下马揖之。过则上马。遇少者以下皆乘马。彼不及避则揖之而过。彼徒行不及避则下马揖之。于幼者则不必下可也。

请召送迎凡四条。曰凡请尊长飮食。必亲往以请。若专召他客则不可兼召尊长。既来赴。明日亲往谢之。召敌者以书简。明日交使相谢。召少者以回文。若召者不多则亦当以书。明日客亲往谢。○曰凡聚会皆乡人则坐以齿。非士类则否。若有亲则别序。若有他客有爵者则坐以爵。不相妨者。犹以齿。若有异爵者。虽乡人亦不以齿。异爵。谓命士大夫以上今陞朝官是。三品以上及台谏馆阁之类。若特请召。或迎劳出饯。皆以专召者为上客。如婚礼则姻家为上客。皆不以齿爵为序。○曰凡燕集初坐。先设卓子于两楹间。别置杯于其上。主人降席。立于卓东西向。上客亦降席。立于卓西东向。主人取杯亲洗。上客辞。主人置杯卓子上。亲执酒注斟之。以注授执事者。遂执杯以献上客。上客受之。复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东向再拜兴。取酒东向跪祭遂飮。以杯授赞者。遂拜。主人荅拜。若少者以下为客。飮毕而拜。则主人跪受如常仪。○若婚会姻家为上客。则虽少亦荅其拜。上客酢主人如前仪。主人乃献众宾如前仪。唯献酒不拜。若众宾中有齿爵者。则特献如上客之仪。但不酢。乃就坐燕飮。○曰凡有远出远归者则迎送之。敌者以下。于二三里或四五里。期会一处。拜揖如礼。有飮食则就飮食之。远出远归。谓远道积年者。非此不必然。有故者。俟其既归。至家省之。

庆吊赠遗凡四条。曰凡同约。有吉事则庆之。如年满七十八十。冠子生子。被选加冠之类。皆可贺。有凶事则吊之。丧葬水火之类。每家只家长一人。与约员俱往。其书问亦如之。若家长有故则其次者当之。○曰凡庆礼如常仪。其有礼设者。有助物。如贺寿冠子之类。助物用米钱布酒贪果实之属。众议量力定数。多不过二三斗。少至四五升。如情分厚薄不同。则从其厚薄。贺寿者或众议具飮食往贺之亦可。○昏礼虽曰不贺。然礼有贺娶妻者。盖以物助其宾客之费而已。或其家有不足则为之借资器用及为营办。○曰凡吊礼。闻其初丧。闻丧同同约深衣往哭吊之。未成服前。唯执友亲厚者入哭。其馀但在外助治丧具。具助其凡百经营之事。主人既成服。则相率素服素带。行吊乃退。吊仪见家礼。凡吊为首者致辞而旅拜。不识生者则不吊。不识死者则不哭。若妻子之丧则众员往吊后皆退。只留其亲干者使治丧。成服后退。赙物用米钱布。众议其数如庆礼。又具酒果食物而往奠之。此唯情分深厚者有之。死者是敌以上则拜而奠。敌以下则奠而不拜。及葬又相率致赗。俟发引则素服而送之。赗如赙礼。或以酒食犒其役夫。及为之干事。及小祥大祥。皆常服吊慰。凡丧家不可具酒食以待吊客。吊客亦不可受。犯者以轻蔑礼法论。○曰凡闻所知之丧。或远不能往。则遣使致奠。就外次衣吊服再拜。哭而送之。唯至亲笃友为然。过期年则不哭。情重则哭其墓。

右礼俗相交之事。直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紏集者督其违慢。凡无故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

患难相恤

患难相恤之事。一曰水火。近者遣人。及时救之。甚则亲往。多率人救且吊之。家舍烧尽则众议裒盖草材木出役丁。往助构屋之役。若因以绝粮则众议以财济之。二曰盗贼。近者同力追捕。有力者为之告官司。其家贫则为之助出募偿。若衣粮无馀则众议以财济之。三曰疾病。小则遣人问之。甚则为访医药。贫则助其养疾之费。若阖家病卧则邻里出力。耕耘以助。四曰死丧。阙人则助其干办。乏财赙赠借贷。五曰孤弱。孤遗无依者。若能自赡则择其亲属之患干者。为之区处。稽其出纳。或问于官司以济之。或择人教之。及为求昏姻。贫者恊力济之。无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众人力为之辨理。若稍长而放逸不检。亦防察约束之。无令陷于不义。六曰诬枉。有为人诬枉过恶。不能自伸者。势可以闻于官府则为言之。有方略可以救解则为解之。或其家因以失所者。众共以财济之。七曰贫乏。有安贫守分而生计大不足者。众以财济之。或为之假贷置产。以岁月偿之。

右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急则约中之近者为之告约正。令直月遍告。且为之紏集而程督之。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可借而不借及逾期不还及损坏财物者。论以犯约之过。书于籍。有能行之者。亦书其善于籍。以告乡人。

会集读约法

凡会日。约正,都约正。亦通称约正。副约正,直月。皆早食后。深衣无深衣则有官者纱帽团领。馀人头巾团领亦可。俟于乡校。或乡射堂亦可。先以长少序拜于东序。如常仪。凡拜。尊者跪而扶之。长者跪而荅其半。稍长者俟其俯伏而答之。同约者如其服而至。俟于外次。既集以齿为序立于门外东向。人多则重行。若有异爵者则序于尊者之次。约正以下出门西向皆北上。约正与最尊者正相向。约正迎揖入门。约正入门则副约以下随之。尊者入门则长者以下随之。至庭中。约正以下立于东庭西上。尊者以下立于西庭东上。皆北向重行。约正为一行。副正诸正间其位少退。直月为次一行。尊者长者异爵者为一行。异爵者稍间其位。少者幼者为次一行。○尊长少幼。皆以约正之年推之。后仿此。立定皆再拜。先使少者二人前立。再拜陞。开庙门。分立东西阶下。唱兴拜节次。约正陞上香降。与在位者皆再拜。约正升降。皆自阼阶。○若书院则于院祠行礼如上仪。若乡射堂及他所则无此礼。毕。就讲堂之庭。分东西向立。如门外之立。约正三揖。客谓最尊者三让。约正先升。客从之。约正以下升自阼阶。馀人升自西阶。堂上皆北向立。约正以下西上。馀人东上。人多则重行。约正少进西向立。副正直月次其右少退。直月引尊者东向南上。异爵者长者西向南上。其位在约正之右少进。馀人如故。约正再拜。凡在位者皆再拜。此拜尊者。尊者荅拜。此尊者荅约正之拜。退北壁下小西。南向东上立。直月引异爵者长者东面如初礼。退则异爵者立于尊者之西。长者立于西壁下。东向北上。此拜长者。拜时唯尊者不拜。直月又引稍长者。东向南上。约正与在位者皆再拜。稍长者荅拜。退立于西壁下。长者之南。此拜稍长者。拜时唯尊者长者不拜。直月又引稍少者。东向北上。拜约正。约正荅之。稍少者退立于东壁下。西向北上。直月以次引少者。东向北上。拜约正。约正受礼如常仪。副正以下亦随其齿荅之如仪。拜者复其位。又引幼者亦如之。既毕。约正揖就坐。约正坐于北壁之东南向。副正诸正直月次约正之东少退。南向西上。尊者坐于北壁之西。南向东上。异爵者坐于尊者之西。长者稍长者坐于西壁东向。稍少者少者幼者坐于东壁。西向皆北上。庶人以次入庭立定。皆北向再拜。先使色掌中明敏者二人。进立阶下。行再拜后。分立东西。整齐班次。里正为前行。色掌为次行。馀人又为次行。皆西上。有公私贱则与良民分行。良民居东西上。贱人居西东上。若为官吏及约中有所任者。则一从其任。不计良贱。皆以齿为序。人多则各为重行立定。一时再拜。○若官府近处及春秋都会。则官吏下番者。亦可来参。官吏则特位于里正之前。使令辈序于里正之西。各就坐皆如其序立之次。讫。直月中坐。堂中少近东南。跪西向。抗声读约法一遍。副正推说其意。有未达者。许其质问。又定解文者一人。于民人所坐。开说上四条及下劝戒等语。使人人无不听晓。且令整齐严肃。无或喧哗。于是乡中有善者。众推之。有过者。直月紏之。约正询其实状于众。无异辞。乃论奖罚。庶民中亦令里正告善恶实状。询于众议而论奖罚。令直月书之。直月遂读记善籍一遍。令执事以记过籍遍呈在座。各默观一过。既毕乃食。无飮食则庶人只留执事者。馀令先退可也。食毕少休。复会堂上。或说书或习射。讲论从容。讲论须有益之事。不得辄道神奸邪僻悖乱之言。及私议朝廷州县政事。及扬人过恶。违者。直月紏而书之。至晡乃退。

约员子弟未入籍者及凡未参籍者。亦许别立观礼。但不与会。

设行之初。约员或有贫不能具深衣巾服者。则初至候于他所。俟谒庙后入参序会可也。

乡约事目[编辑]

一。一邑众推年长德行最尊者一人为都约正。勿论乡大夫士。唯以德望众所信服者。有学术操行者二人为副约正。又轮择一人为直月。都副约正不与。下仿此。每乡即今所谓面乡里之制。详郡县条。择定约正一人。直月一人。亦勿论朝官儒士。唯以有学行者。各乡约正。又于其约员内。轮一人为直月。每里庶民中择年长刚谨者一人为里正。勤干者一人为色掌。里正专掌其里民庶劝谕紏检之事。以其见任里正兼之可也。色掌掌其约中事务。在任间并免顷夫杂役。乡官即今之乡所。例兼约正。称兼约正。

一。都副约正各约正。皆不递改。父母丧,累年积病,累年出外及人望不合者外。皆不递改。若都约正不得已当递。当递者在丧外。皆具由呈单子于约中。则约员父老齐会。众推议定。报禀官司。然后副约正直月诣其家以请。副约正以下当递。则都约正于会时。佥议择定。报禀官司。直月往告其家。都约正或有所失。约中亦以正箴规。副约正以下则论递。直月周年轮递。无可合人则不必递。里正亦不遽易。色掌周年轮遽。

一。邑置都籍。书其邑之士夫。为东西班职者。及学内舍生。及武选。及世嫡有亲有荫者。胜冠以上得书。○又置二籍。德业可劝者书于一籍。过失可紏者书于一籍。凡劝紏则不限入籍。凡在其邑者。勿论士庶。善则奖之。不善则罚之。各乡同此。○凡籍直月掌之。递易时。告于约正而授其次。各乡同此。各乡置乡籍。书其乡之人士。其乡之在邑籍者皆书。学外舍生。及忠义忠顺两卫士。及庶孽有亲荫者。亦同书。庶民则不必置籍。○各乡亦置德业过失二籍。劝紏同上。但罚之重者则俟春秋会。以告于都约正。后进应入籍者。每年春会时续书。凡名籍皆具名字年甲。如今契帖例。而一以年次书。

按古者有士民之别。而其别之也以其行业之有贤愚。非以其族世之华楚也。而本国之俗。专尚门地于业士之中。而又有所谓两班大夫士之子孙族党也。凡国制唯大夫士之族。得通东西班正职。故俗称两班。庶族本庶人之族而得参官序及为校生之类。俗称中人。又谓闲散方外。庶孽大夫士之妾出子孙。品流定隔。不相为齿。故今之乡籍。唯入两班。馀人虽有学行才德之士。占科历官之人。不许参籍。甚非先王纲纪人道之意。苟为士类者。勿论门地。皆当入籍序会。序以齿其说详具于学制条。

赵振问于退溪云今乡党之会。一以长少为坐次。亦有所难者如何。退溪曰乡党序齿。以年之长少为坐次。若以贵贱则是序爵也。岂序齿之谓乎。王制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注云惟次长幼之序。不分贵贱之等。周礼党正。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飮酒于序。以正齿位。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不齿。注齿于乡里。与众宾以年相次也。齿于父族者。父族有为宾者。以年与之相次。异姓虽有老者。居于其上。不齿者。席于尊东。所谓遵也。乡飮酒仪。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人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教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飮酒之礼。而孝悌之行立矣。夫先王所以立乡法乡礼。必以序齿。其义之深远事之重大如此。岂可以一时耻居微贱之下。而变古今不易之典。舍父兄宗族所坐之常列。而自作一行。以坏乱乡仪。蔑弃圣教乎。天下达尊三。德爵齿也。学中以德义为重。故天子诸侯之子。犹与凡民之俊选序齿。况乡党本以长老为尊处乎。如来喻所谓公私贱者古所无。而今亦自不当入学与乡在所。不论。此外如有微贱者。则只从序齿之法。无他道理也。盖人能于平日。克去欲上人之心。而见得道理平实纯熟。则此等处自当洒然无疑矣。

一。每岁四孟朔初旬日。乡约正各于其乡。会集讲约。旬日有故则别定期日。约正令直月预出回文。通报约中。如不得孟朔则虽仲朔。必须一会。都副约正以时往参乡会亦可。既立乡庠则会于庠。无庠则有社仓书院处。会于此。馀择一宽闲处为会所可也。凡在籍者咸集。庶民则里正色掌外。不必尽会。但其来者。参会而已。○定以旬日者。以学校有朔望讲读故也。吕氏乡约。每月一会。此意甚好。但既有学校讲会。而又令乡约月会。则恐其难于烦数。故定以四时。○凡回文次次塡时传送。延滞或遗失者有罚。

一。每岁春秋。释奠或社稷祭后。因会设行。或别定期日。都副约正。会乡约正以下诸员。讲约于学中。乡射堂。亦可。凡在都籍者咸集。时任乡正庠师者。虽未入都籍亦参。庶民则只各乡里正色掌中轮参。有来者亦参会。凡春秋都会。设酒果。○凡有饫酒则坐定读法毕。约正择会中识礼刚正者一人为司正。以监正醉喧失仪者。官司又定禁乱使令二人。分立两阶下。如有犯者。士类则司正以告于约正而引出之。以待论罚。下民则执付使令。告官囚禁。○若官长行乡飮酒。正齿位之礼。则秋一会不为可也。

一都约正有故则副约正以下。亦可会集行礼。

一。每春秋会前期两朔。出回文。各出米五升。唯在都籍者出。馀则否。无年则量减。收合于乡射堂。定库直守之。以为会时所需。器皿诸具则乡官。主之。或自乡厅或禀用官贮。飮食熟设。亦使乡厅下人。官司亦助之。会于学校。亦自乡厅供备。凡会有酒食则必以礼行射。凶年则无酒。只设面一器。或各赍点心。而相会讲约。各面四时会则但各赍点心。秋冬则或聚米各一升为酒。各持果肴一小楪亦可。务从简略。毋或贻毙。

一。各乡之内。又各以附近村里设契。即俗所谓洞契。每二里合设一契。勿论士庶皆同契。置上下契长上下有司。凡契中有丧。上下齐会往吊。限成服护丧。下契丧亦下有司初口亲往。紏合会者。两班亦使奴仆代往。葬时勿论上下。各出丁壮一人。护靷造墓。幷一日赴役。小民役少者折半给之。其馀不役人数。收米各二升给之每岁仲冬。契中各出米八升稿荐四叶。小民则减半。别为藏置。使下有司掌之。有丧则米十斗稿荐二十叶出给。小民亦减半。或量宜加减以定。唯父母已妻四丧为限。无父母而有祖父母子息者。亦依愿以听。○契籍则勿论士庶。凡共契者。皆同入籍。但分类以书。

一。凡庆吊丧葬假贷救恤之事。各其近里。即同契一如约令。凡在远里者。唯亲戚朋友。随其情分事力。各称其宜。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凡在乡邑者。事无所异。至于礼俗往来丧葬救恤等事。远近形势。事有不同。按周礼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其远近条制。至为精密。当体此意。凡丧葬等事。各其契内。赒救等事。各其乡内。一一如约。居在远村者。唯亲旧随其分之轻重。事之大小。务相敦厚。亦不责以力所不及可也。

一。约法之行。虽自士大夫始。而庶民亦同秉彝者。岂可不为诱掖而具入于善乎。吉凶是共。劝紏与同。使小民有所观感。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乃为善教也。今下民徒知爱父母。而不知尊敬。尤不闲拜揖之礼。必当事父母爱敬兼至少者遇老者长者。行礼必敬。少者必负戴长老者负戴。兄弟相爱。侪辈相敬。邻里相和。有能兴行出类者。会集之日。引坐厅上。具肴别酌。相与勉奖之。如有不养父母者。不养父母。使之无依者。不顺父母者。骂詈父母。变色相诘。父母前踞坐之类。女人于舅姑同。兄弟相阋者。兄曲弟直均罚。曲直相半。兄轻弟重。兄直弟曲。只罚弟。丧葬不时者。小民有遭丧。不时埋葬。稿殡于野。谓之草葬。因以遗失体骸者多。如此者宜重论。居丧醉酒者。不祭父母者。今忌日不祭于家而饭僧山寺。谓之僧斋。如此者亦宜痛禁。士类凌辱者。士类以非理取辱则亦论罚。旁亲祖叔兄姊凌辱者。长老凌辱者。相斗驱打者。恃力侵夺者。游女相奸者。作乱伤人者。行止荒唐人作主者。不事其业。惰农自逸者。衣冠逾僭者。丝笠䌷衣。皆是逾僭。唯老人勿禁䌷衣。士夫等马者。约中亦须一体紏戒。分轻重论罚。凡罚。轻罚笞一十。中罚笞二十。重罚笞三十。不通水火。未改过前。邻里不相假贷通功。若私相通同者。与之同罚。改过者俟一二年显有改效。然后里正告于约中。会时面责许参。○凡年老有病不堪受笞者。免冠伏地。使其子代受。其同契吉凶。扶助不如约者。公事时托故不随行者。闾里间高声叱辱者。聚会时使酒喧争者。不有罚。量宜施罚。○凡罚无论贵贱。虽轻者不可定以酒盆。征责酒食。为国俗莫大之弊。切不可更启其端。一。虽村巷小民。男女嫁娶。必以其道。以正人伦之始。如有强暴劫奸者。论报处律。田野草露。不待父母之命者。并论罚。勿齿其类。

一。官吏民间作弊者。摘发告官。依律科罪。

一。邻里如有鳏寡孤独颠连无告者。并令恊力济活。且闻于官司。至如编户单氓远戍未还。妻子不能自力者。为之顾护相助。或有无子孙死不能敛葬者。自里中埋葬。

一。凡罚大者。报官司处决。笞三十以下。约中自断。必佥议然后决罚。凡约中有报官司事。通文于兼约正座首。以其文告官。座首不在则别监告。官司有所谕事。亦帖谕兼约正座首。以其帖传通。凡通文。都副约正乡约正告一员及直月一员。以约中佥议发文。若诸约正通于都约正则用牒呈。○凡约中使唤。以各色掌。用罚则使之执笞。其笞人不用意者。亦治罚。

一。民间凡有争讼者。皆就约正辨其曲直。约正开谕曲者。以止其讼。若曲直明著而曲者不止。则俟会议治罚。自约中不可决断者。令告官以决。

一。流寓士夫居其地者。亦许入约。

一。凡在士列而惮于检束。拒不入约者。告官黜乡。贡举既行则自无此。

一。春秋四孟会时。有故不得参。则具由呈单子于约中。若托故不参及无缘不参者。并论罚。官司亦以时考察。笞其家僮。各乡会则方直学中者。不必出学往参。都会则皆参。

一。各乡会或有行于山寺者。则都约正重罚其乡约正而递改之。官司亦笞其家僮。

一无故宰杀耕牛者论罚。若有不得已故则具由告官。

一。昏丧违制过度等事。国法既有禁令。若有逾侈者。紏戒论罚。

一。凡善恶之籍。皆自立法后始。法前虽有过失勿论。且凡论人。勿为已甚。开其自新之路。必须忠告善谕。知其不改然后乃论罚。

一。各乡既有乡正。而又置约正者。乡正虽极择人。然官家公事小大皆及。故别置约正。以专管风教。又或有大夫尊德之士居其乡者。则不可以为乡正。而约正则无论大夫长老。皆可任之也。是以别置其任。以广待人望。若乡正可任则乡正兼之。亦以人望也。主者宜详之。

按教化政令。本非二事。其为任。亦不可歧而分之。古者族师党正。既兼教养赋役之事。又兼卒旅之帅。此意甚好。今将官既与乡正为二。而又别立约正何也。古者党正之类。虽领于乡州。皆是各自主治之官。故能专其任。今则郡县境内。专治于守令。而馀为分任之人。故不得不如是也。然春秋传何休说曰古者八家受田百亩。八十户为一里。中里为校。选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辨护刚健者为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马。然则古法亦有分任者矣。而况风化乃正人心之本。而凡他政令。莫不由是而成。官长苟不与贤士大夫相与导迪。虽欲立教行政。其可得乎。党正专理。后世亦无益有害。隋李德林之言可考而验。大明之制。亦令百家里正。听断小讼。至有杀人纳赂之风。是虽世教衰替而然。然亦事势有异于封建时也。古者族师秩上士。党正则秩下大夫。皆简以贤德。位以大夫也。后世郡县遍天下。而其爵不比公侯。则乡官尤秩卑礼轻。虽欲精择。难尽得贤。此势亦有异也。又况教化为任之至重者也。古者乡大夫秩视大司徒。乡老则其秩反尊于大司徒。而内与王论道。外与六卿之教者也。于此可见古人尊德成教。不专以形制相临也。

一。乡约之行。唯在得人。贤者不肯就。而就者或不满人望者。以择之不以德而待之不以礼也。宜极其推择而优以礼貌。为约正者。亦宜先正其身。以表率乡里。

一。乡约之设。既为尊重。而约法又严。倘或有因缘凭籍。擅作威福。或役使民户。以济私事。或徒尚言议。反长浇竞。或持官府长短。驯成倒置。则其所以扰小民害国政。有不可言。岂不为一乡君子之羞乎。若有如此事。一一论罚。切勿饶贷。甚者自有国法。告官论律。

一。乡约既立。又设社仓。依古规措置。使两者通为一项事。则尤为尽善。约中宜相议建设。永为一乡无穷之利。

一。庶孽。朝廷用人。唯当问其贤否。不可拘其门地。若朝廷之用舍。唯以贤否。则乡党相与。自然不计门地。而唯以士类。至于一家名分。则不可不严。少之事长。贱之事贵。其义一也。庶孽事嫡。极其恭谨。凡事不敢敌隅。不敢并坐。坐于嫡兄弟之次。同行小退。众妾子更不论。良贱妾所生。一以长幼为次。遇诸道不敢等马。庶孽下马则嫡长令乘马。年属相等者则喻止之。于幼少不必下马。凡庶孽之事嫡族。如幼少事尊长之礼。虽年少属下者。不敢尔汝。庶孽年长属尊则嫡族亦相尊敬。不得无礼。虽至贵显。不敢挟其贵富慢于嫡族。若有凌侮无礼者。乡党共紏之。不改者。从轻重论罚。家长不教。使之无分者。亦有罚。若嫡族不爱不睦则亦论罚。尝闻本国人入中朝。见达官乘轩过官道。有年少儒士。骑驴田边道。中国街路。中央堤路为官路。官人由之。两边平路为边路。士庶由之。望见下驴。达官下轩趍进致恭者。怪而问之路人。皆曰尔国俗殊。故见而不知焉。彼达官庶孽也。儒士其嫡也。士为大夫屈。达官为嫡屈耳。此盖天下之通义也。本国唯以门地为重。故抑塞庶孽。使不得齿。庶孽有才者。又多逾分不良。是交相贼也。今人皆曰若通庶孽则名分必大乱。此亦徒见末弊。而未究厥由也。今取人以声律词藻。而浮薄傲争成习。故触事生毙。若取人以德。而礼让之风兴行。则贤才不废而自无挟贵凌分。以丧其德者也。

朱子增损吕氏乡约至矣。但其书。本为士类私相约束者也。若自国家申明教条。使州里士庶无不兴行。则其间节目。有不得不变通者。是以近世儒先有志于教化者。皆有所增损。而详略各不同。今复窃取周礼乡三物乡八刑之意。而参以退溪,栗谷约条。定为条目如右。

退溪曰古者乡大夫之职。导之以德行道艺。而紏之以不率之刑。为士者亦必修于家著于乡而后。得以宾兴于国。若是者何哉。孝悌忠信。人道之大本。而家与乡党。实其所行之地也。先王之教。以是为重。故其立法如是。至于后世。法制虽废。而彝伦之则。固自若也。恶可不酌古今之宜。而为之劝惩哉。

栗谷曰。乡约古也。同井之人。守望相助。疾病相救。出入相扶。且使子弟受教于家塾党庠州序。以惇孝悌之义。三代之治隆俗美。良由是焉。世衰道微。政荒民散。教替于上。俗败于下。吁可悲哉。导迪之方。莫如申明乡约。

赵重峯奉使中国而还。上疏于宣祖曰。窃见中国山海关以西。村立乡约所。问之则。曰每月朔。约正副正直月会于其所。见于知府则知府降椅。立受其拜。会其约中之人。相与为礼。而讲其所教。所教者。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邻里。教训子弟。勤作农桑。不为非义等事。皆高皇帝所定之条也。其目详备。虽不及吕氏乡约。而其纲简切。易以牖民。故民咸信之。村巷之间。多有列书于墙壁而相与习诵。是以父子兄弟。虽多异爨。而不忍分门割户。妇姑娣姒。不相勃磎。如遇正至则虽一间小屋之人。必以四拜礼。贺于家长。家长坐于椅则妻妾先贺。诸弟次贺。诸妇与妹次贺。诸子侄次贺。众妇女次贺。诸孙次贺。雇工男女。各以次拜贺。虽贱男贱女。相遇于道。亦必作揖。昏姻必以亲迎。族人有丧则男女长幼俱以白衣巾终其月数。四岁童子。亦能作揖叩头。厮夫走卒一无敛发不正者。而立必拱手齐足。辽蓟之地。虽被千百年胡俗之染。而明化所新者如此。我国本以礼义之邦。加以列圣渐磨之教。岁岁命令所发。惟化民成俗之是务。而人心日漓。纲常板荡。父不知教其子。夫不知制其妇。终至于臣下臣而子不子。诚可寒心。是虽由俗尚之浇漓。实上之所以为教者有未至也。臣闻之故老。己卯之岁。宁边民有贫不能养其父而弃之于壑者。闻乡约之书降自朝廷。即日迎归。竭力以养焉。呜呼。若此不已则几何而不为善俗乎。今虽印颁其书。徒藏于礼房之笥。而不经于守令之心。民间虽有愿见者。一不闻书中之意如何。臣闻高皇帝颁教条。既使守令集父老而告之。又使里正执铎徇路遍晓之。虽有良知良能者。必善言善行之习于闻见然后。乃可思奋矣。昔者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陆秀夫犹书大学。日与劝讲。诚以流离颠沛之际。人不知亲上事长之道。则不能一朝居也。况今圣明临御。国家闲暇。岩廊之列。犹有望治之臣。草野之中。不无向善之士。已颁之书。若令奉行。使其劝讲之方。略依古制。则将斁之伦。庶可复叙。已薄之俗。庶可还淳矣。

学规[编辑]

取朱子白鹿洞规。刻板揭之楣间。为学规。又采先儒若干条说以附之云。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事。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右朱夫子白鹿洞学规。圣贤教学。千言万语。具在经传。无非格言。而此其大法至要。学者宜尽心焉。

一。每曰晨兴。整叠寝具。少者洒扫室堂。使斋直扫庭除。皆盥栉正衣冠。平明就师长参拜。服用常服头巾直领。拜止一拜。其年长者则师长于座上。俯荅其礼。○师长在私室则待坐堂。或请业时参拜。退立东西庭。各以齿序立。相向行揖礼师长在私室则就食堂时分。庭行揖礼。各就斋读书。食时就食堂。差晩复进请业。或随时随宜。

一。读书时。必肃容端坐。专心致志。务穷义理。毋以记诵为心。毋得相顾谈话。常时宜各静处斋室。专精读书。非因讲究疑难。不得浪过他斋。以致彼此虚谈废业。

一。凡几案书册笔砚之具。皆整置其所。毋或乱置不整。凡作字必楷正。毋得乱书。且不得书于窗壁。

一。凡居处必以便好之地。推让长者。毋或自择其便。年十岁以长者出入时。少者必起。在师长之前则否。凡步履必安详徐行后长者。毋或乱步不整。

一。食时长幼以次序坐。肃默无一言。于飮食不得拣择。常以食无求饱为心。常时恒整衣服。拱手危坐。如对师长。毋得以亵服自便。且不得服奢靡之服。

一。食后或游咏园池。亦须安舒整暇。观物玩理。小间还习所业。群居必讲论相长。摄以威仪。整齐严肃。毋得游戏杂谈。

一。讲读之暇。时或游艺。如习射写字鼓琴筭数等事。亦皆有法有式。如博奕杂戏之类。切不得近。按礼乐本相为用。所以古人非有故不去琴瑟也。但古人诗歌本忠厚庄敬。而谐之以雅音。故其声气所感。自然有以冲养性情。荡涤邪秽。其效至深。后世歌词。皆轻巧淫艳。倚以繁声。则导欲引逸。有不可止遏者。其害正与此相反。至于本国则言语文字。又为二途。而其巷曲所传。尤多鄙亵之辞。若不变今乐而反之于正。则宁勿弹之为愈。

一。昏后明灯读书。夜久乃寝。一日之间。必有所事。或读书。或静坐存心。或讲论义理。或请业请益。或遇事变。是非以处之。无非学问之事。有违于此。而心乐放逸者。即非学子。

一。读书先读小学。培其根本。次读大学。定其规模。次读论孟中庸近思录六经。间以史记及先贤性理之书。以尽精微。以鉴得失。凡经传须循环理会。以期自得。非圣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

一。为学先须立志。以道自任。道非高远。人自不行。万善备我。不待他求。莫更迟疑等待。莫更畏难趑趄。只在目前。便可下手。要在心思加践。勉勉循循而莫之已。则自有所至。

一。圣贤论学。必主于敬。敬者圣学所以成始成终者也。此心肃然。如入宗庙见君父之时。则自无非僻之干。故程子言敬。必以整齐严肃。正衣冠一思虑为先。此合内外之道。苟不笃敬。百行万善。皆无由以立。

一。孝悌乃百行之本。人之为学。求以尽乎此也。事亲者每日晨兴。盥栉衣冠。诣父母之所。下气怡声。问寒燠安否。昏则定其褥席。察其温凉。日间侍奉。愉色婉容。应对恭敬。左右就养。竭尽其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坐卧处。不敢坐卧。接客处不敢接私客。上下马处。不敢上下马。一事一行。不敢自专。必禀命而行。过则几谏。疾则致忧。丧则致哀。祭则致严。学中讲说。无非孝悌之道。乡三物乡八刑。莫不以此为先。若学者在学。但务修饬仪容。而归家不知自尽孝敬。则非唯得罪于人。不几于丧失其天乎。常自愓然。克尽其道。

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事师之节。不可不隆。同处则每朝参谒。异处则于受业时参谒。月朔齐会行礼见。笃信教诲。服膺不失。如事有可疑。则须讲问以辨得失。不可直以己意便非议其师。亦不可不思义理而只信师说。至于侍奉之宜。亦当礼以致诚。

一。朋友必择忠信直方敦笃之人。取以辅仁。若立志不笃。检束不严。柔佞不直。浮浪嬉游。尚气尚言者。皆不可友。大凡朋友务相和敬。相劝以德。相箴以失。毋得挟贵挟富挟父兄挟多闻。以骄于侪类。切不得讥侮侪类。以相戏谑。

一。居家当谨守礼法。夫义妻顺。相敬以和。兄友弟恭。视若一体。教子以义方。御家众严而惠。能推恕则有惠。以至亲睦九族。各尽情礼。使内外有别。上下整肃。而恩意常行。

一。接人当一以礼义。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亦稍加敬。凡在乡党邻里。皆主和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此等节目。具在乡约。乡约学规。实非二事。故此只举其㮣。常怀爱人济物之心。务尽其宜。

一。谨言。乃人之切要工夫。常存恭默。言必忠信。体当自家。立诚实事。亶在于此。昔范文正公平居谨默。口不言人长短。此理最好。至如朝廷政令。官府得失。不可妄论。若淫亵女色。神奸邪僻悖乱之事。街巷鄙俚之谈。皆不可出诸口。

一。凡事皆当尚忠。忠厚与节义。实相表里。无自守之节。而以模棱为忠厚。不可也。无根本之德。而以矫激为气节。不可也。世俗淆薄。实德日丧。非诡随阿人。必矫亢尚气。中行之士鲜矣。诗曰温温恭人。唯德之基。又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必温恭深实。讲明礼义。真知亲亲敬上之道。然后所存莫非忠厚。而自然有刚毅不可夺之节矣。

一。士子在学修饬。归家切宜勿忘。事亲接人。存心处事。务循天理。务去人欲。如或入斋修饬。出斋放例。居学无益。不可容接。

一。学校书册。不得私出学门。铺陈杂物。不得假借。违者有罚。

一。释奠之礼。自有其仪。当宿斋各致其诚。其无故不参者有罚。

一。学中凡有礼事。皆须肄习其事。祭祀宾客飮射。凡有礼乐之事。皆须习之。古人从小所习。既皆以礼。而及入学则必教以礼乐。所以人皆达于礼乐而易以成德也。后世一切废坏。然不无一二行用者。而亦未有讲习之事。是以名为士子。而至于登降拜揖之节。亦多茫然者。当因今所有之礼。讲明其节。群居习之。令观熟兴起。以为复古礼乐之渐。或谓居今之世。虽不习其事。读书以知其义则可矣。殊不知今之经传。古之行事。求知其义者。固所以为其事也。

一。每月朔。师长诸生。皆诣圣庙序立。师长纱帽团领。诸生头巾团领。或通用深衣亦可。师长立于东庭。诸官序立。间其位少退。隔等者重行。皆西上。州县学则地主立东庭。教官立西庭。地主未来则教官立东庭。皆北向。诸生序于后。内舍生为一行。掌义有司直月又居前行。外舍生为次行。人多则各为重行。皆以齿为序。北向东上。立定皆再拜。执事升西阶。开中门。分立东西阶下。唱拜兴节次如仪。师长诸生在位者皆再拜。师长升焚香。师长盥洗。升自阼阶。三上香。○凡焚香。太学诸学则师长行之。有故则次官行。州县学则地主行。未来则教官行。降与在位者皆再拜。师长还坐讲堂。师长坐于北壁南向。贰官坐于东壁之北西向。州县学则地主坐于北壁之东。无议官则地主主壁。教官坐于北壁之西。地主未来则教官主壁。皆南向端席坐。凡椅坐。本非先王之制。诸生就堂上行再拜礼。如庙庭立次。诸生皆北向再拜。师长坐自如。○若元朝则师长还坐讲堂。诸生庭中序立。呈举案后。乃升堂再拜。皆就坐。掌议有司直月坐东壁稍后。馀皆南行坐。人多则重行。不足则三面坐。掌议中坐。抗声读学规一遍。掌议有故则有司直月中善读者代之。读白鹿规及其下十九条止。讫。各就次朝食。诸生下堂分立东西庭。行相揖礼。乃就次。少休复会堂上考讲。随诸生所读书。抽签临文以讲。详见下。因与通读讲论。有疑则质问。务尽从容。若四孟朔则有善表著。有过不改者。行劝戒后乃通读。

有学宾则拜庙时。位于主人之西。即西庭。秩高则稍前。既拜圣。休于他所。诸生拜师礼讫乃人。主人揖分东西壁主人东宾西。相拜。皆再拜。下同。主人敬宾则主人先拜。宾敬主人则宾先拜。诸生北向拜宾。宾东向荅拜。乃坐。

或曰师长立庭之东。诸官以次西序可也。而今皆东庭西上何也。曰定宾主之位也。盖学校之礼。自有异于朝廷之礼。朝廷官府以体统为主。故立领从之位。学校以礼让为主。故列宾主之位。二者本各有当也。

右师弟子朋友相与劝戒进修。有能操行笃实。学术明著者。会议日。相与推举。师长令直月书于善籍敦奖之。凡有善恶。记籍奖罚。必四孟朔齐会时。询于众。佥可然后乃行。其馀朔会则只讲学劝戒而已。如有向学不笃。违规作过者。如荒嬉度日。持身不谨。行止不庄。言语不实。事亲不诚。兄弟不友。家道杂乱。不敬师长。朋友无信。侮慢齿德。轻蔑礼法。妄喜干谒。好尚争讼。纵酒赌博。昵近淫娼。忌贤疾能。诬人罪过。族党不睦。邻里不和。丧葬违礼。祭祀不敬。不谨租赋。不畏法令。崇信异端。好作淫祀之类。各相规警。不改则掌议直月于会日。以告于师长。师长以义理戒谕之。谢过请改则书于过籍。以俟。若争辨不服与不能改者。轻则黜座。黜座。谓不以齿序。坐于行末。间其位也。凡黜座者。经旬朔知其改过。学中禀议许座。然后还本座。重则黜斋。凡黜斋。必幷告长贰。外则幷告地主。下皆同。黜斋者。不得居学。经一二年显有自新之效。然后学中禀议许入。复入。参坐时必面责。若终不悔过。作非愈甚者。削其籍。凡削籍者。太学及中学营学。以次罢遣之。四学乡学则定军役。

凡过失在法前者。并勿追论。许其自新。仍旧不改。然后乃论罚。

学校事目[编辑]

一。京都立大学。选士所居。又置中学以待四学论升之士。及四学。即东西南北学。按大戴礼古者有太学。有东西南北学。唐制亦大学之外。又有四门学。四学则有内舍额内生所居。外舍。增光生所居。○增光生。今称额外生。○其制内舍在内。分立东西斋。外舍在外。亦分立东西斋。其内外两舍。同一周垣。隔以小墙而开中门。○今外方乡校。两班居东斋。庶类居西斋。故西斋虽空。而两班则不肯入。东斋虽空。而庶类则不得入。甚为无理。只宜一体随便人居。切勿以东西斋室。分定等差。

一。诸道监营。皆置营学。以待州县论升之士。○京畿亦于京营近处置营学。各州县有邑学。邑学则有内舍外舍。其制见上。○各道营学。与其本邑学不可各在别处。使相连近以立。以便多士之讲磨相益。又监司到学则宜时时与本邑教官合坐。邑学儒生亦通同。讲读劝课。又京城则太学立文庙。而诸学不为别立。营邑则营学立文庙。而本邑学不为别立。

京畿则不别立营学。而畿内州县所升之士。同人中学。使中学之师。专掌其教。监都事亦得兼其事。如兼教授之例。升士初到则同坐者讲。暇日亦至学中。同其劝励。如此亦可。然不如别立营学之尽合条理也。

州县学。亦圣庙及讲堂,东西斋,食堂,典祀厅,祭器库,藏书阁等。皆依式备具。又构前廊及南楼。傍学又作教官衙。凡学校间阁。守令随毁随补。大则报减经费。以为工役之用。监司每巡审其修弊。以为紏检。

一。太学长贰。必以道德可尊师者。大司成当陞为正二品。若一品则称行。从二品则称守。吏曹判书大提学。例兼知馆事。与大司成礼如宾主。司成陞为正三品。○中学置司教正三品。堂上。司导从三品。○营学。监司都事专掌其教。监司为长。都事为贰。都事改以参理。升秩从三品。诸学之官。亦极择学业可为人师者。四学置教导从四品。教授六品。勿如今以太学官员兼带。定为其学之官。专掌其教。○大府都护府府学教导。而大府都护府则正五品。府则从五品。郡县学教授。而郡则正六品。县则从六品。○川县教官。皆学挈家准任。京学教官。亦必准任。未任满前。切勿迁动。任满然后皆考其成效起迁。○京外诸学官德学可合者。其阶有高下。则亦当依行守之例。

一。太学立尊贤堂。又立观光法。依伊川所定。详见本文。中学营学四学州县学。亦置学宾。又立观光法。略如太学之义。学宾。勿论大夫士。唯以学行为诸生所矜式者。以其邑或邻邑之人。○朱子任同安县时。廷请徐应中为学宾。待以宾客之礼。使生徒为矜式。此于风化。最为有益。其尊礼供待。一视师长。无其人则阙之。

一。学儒额。定以京城四学各一百人。外方大府都护府八十人。府六十人。郡四十人。县二十人。此乃内舍生其增广生则比内舍各倍其数。如内舍二十人则增广生四十人。内舍八十人则增广生百六十人。○大府以及郡县之制。详见郡县条。

或曰即今儒额。京中四学各百人。府州皆九十人。都护府七十人。郡五十人。县三十人。仍此无妨。何必改定。曰州县之制。既以田四万顷。为大府都护府三万顷。为府二万顷。为郡万顷。为县则儒额多寡之差。自有其宜。又贡士每式年一人或二人。或二式年三人。或间式年一人。则详见下尤不可不使之相当也。唯验之然后乃可知尔。

或又曰今西北边及岭西旷僻等处。土地虽小。而或有为边方镇管。特陞为州府者。如此等邑。其儒额之数宜如何。曰边方与镇管。不可为小邑。则当使土地之实与名相称。徒陞虚名。何益于事。釐定郡县之后。则自无此毙。若未釐定。则虽是名为州府。一依本等如一万顷依县。二万顷依郡。以定。而其学田公粮典仆之数。亦当视此定之。

或又曰增广生。勿限其数。为合于施教无穷之意如何。曰此似可矣。而但增广生。本以备内舍之选者也。不可过多。若无其限。终必有敝靡难振处。唯远睹然后可见也。夫既设闾塾党庠。则非独为士者有教。天下之民。无不教之人矣。至于州县之学。则择庠塾之秀以入。已非小学之比。士民之辨。于玆始焉。既有等位则不可无分数。夫圣王之政。教化无穷尽。而等位有分数。此自然不易之理。试观天地之化无穷。而亦莫不有节。唯其有节。所以能成无穷也。若不有节。所谓无穷者。将不得成无穷也。

或曰学校儒额。既有定数。则后虽教化大行。人才盛多。亦无增额否。曰同是天民。而有士民之别者。卿大夫士。皆所以治斯民者。故常选其尤者而已。教虽大行。犹患人才之不足。过盛非所忧也。然诚使天下之人。比屋可封。则将增置其位。尽并为卿大夫乎。士虽未仕。亦以选置以待用者。故有位有数。士之不可随人增额。亦犹大夫之不可随人增数也。曰是诚然矣。但人才盛衰。郡邑或殊。此郡所馀。不无愈于彼郡所选者。亦无许其迁移否。曰此则公私俱无不可。古之君子。亦有出疆载质之事。农民又有乐迁宽乡之法。在士愿遂行业之意。自无所嫌。而国家均盛教化之道。在所当许。是以法令人士寓居者。亦许入学。

一。流寓士子居其地者亦令入学。流寓有志学者则本土之士。亦当乐得朋友以相就学业。如或有争其额位。不肯许入者。得有妒贤忌人之罚。

一。州县教官。亦定其常禄。禄数见禄制。以本处经费会减。定其吏隶。吏隶数。见职官条。吏隶亦皆有廪。并见禄制。

一。州县学皆定儒生公粮。大府都护府米三百四十五斛六斗。二百五十九斛二斗。一百七十二斛八斗。八十六斛四斗。各有数。每月朔支下。儒生分五番。每十二人幷一朔米七斛二斗。一人日二升。若儒生未满数则计减。有闰月则加下。以本邑经费会减。○教官及学中儒生支供所用柴炭等。以本邑田緫所纳画给。详见禄制。

或以为增广生则自备粮为宜。在今思之故如此。若初头则民制未成。姑令如此可也。若以为定规有所未尽。试使行之。自可知其得失矣。

一。州县皆置学田。大府都护府原税四百八十斛地。三百七十斛地。二百六十斛地。一百五十斛地。各有定。每岁依年分收税。制田及收税式。详田制。守令教官緫之。有司掌其事。以为学中公需。凡儒生所供盐酱鱼莱灯油及学宾支供。诸生大祭齐会时所供及学中书册纸笔器用斋室傋陈之类。稍存赢馀。定为规画。以备凶歉。官员有司不得一毫私费。若祭服祭器改备则量其容入。以府郡县为差定数。又酌定改备年限。每及其年。以本邑经费会支。使之随宜措备。凡郡县诸祀服用皆同此。○凡学校垣外仆隶所居地。属于学校。免税兵。详见田制。学校仆隶。亦有定数。有常禄。详官制禄制。

或曰今外方校田校仆不足处甚多。未有可出之路。如有校生愿纳田民免汰讲者。限充数间依今例听许。亦或可耶。曰为国自有其道。岂可如是弊弊苟且哉。盖公田之法既行。而吏仆皆有常禄。则自无此患。而处处均足矣。

一。太学营学儒士供馈及诸需。皆以经费依列会支。营学亦以本处经费会减。○其粮料则以田税会下。其馀供费则以田税或杂税会下。皆有定数定式。○中学四学同。

一。学番生常供则一日两时。诸生大祭祀齐会时则供两日。凡食时鸣鼓就食堂。以齿序坐。内外舍生异行。不得开一言。食讫以次起。凡学中皆不得私相会集设酒食。

一。京外学择典仆中勤干谨饬者二人为掌务。分二番相递。监管诸生供馈。检举厨子。如各官官厅礼房若京学及州府学则量加人数。每食堂时。有司亲尝。如今太学掌务官之为。○凡食堂鸣鼓饭排节次。皆依今太学例。师长时时亲视。太学今制已备。当遵依营学。诸学同此。

一京外学多藏经籍。唯杂谈及非圣之书。勿许藏置。凡娼妓巫觋之类。切不得往来近处。

今国中经书则几于比家有之。而历代全史则绝不行世。此等书亦宜印出广布。使京外学校皆得藏储。

一。凡学校皆傍设射圃。即射场。京外皆然。

一。太学长贰。京外学校官初上任。师生相见。皆定其仪。师长初到。诸生齐会。免番生则否。祗迎于大门之外。学门外数十步。有下马台。师长下马。诸生乃鞠躬祗迎于门外路西。师长诣圣庙庭。执事开中门。师长再拜陞上香。降再拜。还至讲堂北壁席坐。诸生入庭序立。内舍生为一行。而掌议有司直月居前。增广生为次行。皆北向东上。以齿为序。人多则各为重行立定。直月立呈举案。该吏诣受。进呈于师长。师长受而目之。于是诸生以次陞自西阶。堂上北向序立。如庭立之次。皆再拜。师长坐自如。诸生乃退。贰官初到亦同。但贰官与上官。行相会礼于堂上。长官仍北壁。贰官东壁坐。诸生北向拜。监司都事初上任视营学。守令初上任视学皆同。京营学中学四学则无拜圣仪。○免番生则不参齐会。追后各具刺入见如常仪。○太学长贰巡诸学。中学长贰巡四学。监都事巡列邑学。亦如上礼。偓诸生拜时立受。既拜一揖以荅之。凡巡讲汰讲则免番生亦齐会。○诸学生当朔往参太学焚香。与太学生同参。则太学长贰无荅揖。附营邑学生于营学。亦仿此。

或曰教官无荅揖。而监司反有荅揖何也。曰古者虽上下之分甚严。而礼无不荅。况国家设学。本以明道养贤。故待士之礼。不施以爵位之等级。而优以重道之义。教官之无荅揖。所以严师也。严师所以尊道也。使臣之荅揖。所以待士也。待士所以重道也。教官实主教养。其礼不可以不严。师不严道不尊。道不尊人不知敬学矣。监司虽曰亦有师义。但主考察之任。而实非平居主教之官。且其尊隔等。若无荅礼。是重道之意。终无所著。而人不知尚学矣。二者虽若相反。而其义一致。而礼之皆当者也。盖为国之道。以崇德重道为本。故待士之礼。自异于临军民之礼耳。

一。京外学。以诸生中。众所推服年长学行优特者一人为掌议。又择二员为有司。又轮选二员为直月。掌议,有司,直月。馆学及州府学。则量加员数。掌议非有大段事故不递。有司直月皆一年相递。凡学中议论。掌议主之。禀于师长而定之。凡物出纳及学仆使唤书册什物。有司掌之。凡学校仆隶学事斋事外。毋得人人私使唤。其治罚等事。有司掌议主之。重则禀于师长而处之。诸生则不可私擅。告于师长及主者而处之。凡物皆有籍。递时交付代者。

一。州县教官守令。待以客礼。尊其体貌。不得无礼。凡事不得小慢。虽其邑人。必尊礼之。

一。诸学师长。置先生案。录前后任人。幷书任递年月。使当任者有所考阅而钦戒。

一。有学宾则自官中学中。随宜除出仆隶一二人。以为其陪徒。

一。学仆既有定额。有常禄。宜令各恭其职。痛革即今顽悖可骇之习。今太学。但为声利之场。故下至仆隶。亦习非已久。极多骇怪之风。所谓主人者则公然无礼于登试者。不但提臂扼吭。赤脱衣袴。又为突入家中。撤其家产。有同劫贼。是亦士流嗜利无耻。反以为荣而然。此何等风俗也。外方乡校则不至于甚。以乡校无所于取利。而士不之居故也。若废词科复贡举。则自然士习正而纪纲立。此等诸弊。将渐祛矣。然积世痼习。渍染心目。难以尽革。另宜申饬敬谨之节。而痛禁旧习也。

一。学教既兴。渐设庠序。京中诸坊设坊庠。其制见下。但二坊合置一庠。自经费岁支米二十斛。依例参豆。春秋支下。属之庠。以为庠师在庠粮及庠中紧需庠舍修葺之备。护直人则同乡制。亦五户尽免诸役。○郊外同乡制。州府城中满千家以上者。同京制。○今京中设童蒙教官六人。令童蒙就其家受学。考其教之勤慢而上下其禄。满三十朔。升迁六品。此在今法中为好。然所居不必均。则来学者狭而不遍。只是迁转之官。而非同里人则情势踈而不相系。无论善否。计朔皆陞。则亦非官叙之道。故其效常浅而不实。姑且仍今。以待庠序之兴而改之。州县各乡即今之面设乡庠。今亦乡里间。或有童蒙诵业之所。称为书堂。以教童学。古者家有塾党有庠。唐孔氏谓二十五家为闾。闾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里中之有道德。仕而年老退归者为之师。五百家为党。于党中立庠。教闾中所升也。至矣先王之制也。今纵不能一齐整备。宜令各乡父老会议乡中。相宜立乡庠。将立庠。乡中状告守令。量助其役。乡中议聚财丁。守令亦报使。量绐顷夫。又报使给官储米谷。此则定规。凡乡有创。立庠舍者会减经费。给米二十斛。诸面递年。以施可也。既成。定复其傍户五夫。免其保布顷夫之役。为其护直。又以附近定免原税二十斛地。属之庠。如学田例。以为其师在庠粮。及庠中紧需庠舍修葺之备。凡庠学之师。各从其乡所推。勿论官秩有无。唯以学识。守令优以礼待。其教诲不倦有成效者。论报监司。量加㫌擢。○今有书院处。不必别立。因以为其乡之庠。其立社仓处。于其一处连立乡庠。幷从其乡所便宜。

庠舍不过八九间。中堂三间。左右斋室各二间。厨库幷二间。务从简省可也。凡立乡庠。不可强令立之。若贡举既复而乡里学校之选著。则士绝徼幸奔趍之望。人人争奋于行实。父兄之欲教其子弟者。不啻饥渴之为愿。而顾无讲学之所。于斯时也。因众之愿而谕令立之。又从而兴助之。此其事为次第之宜也。庠舍既立。则为之置护直之人。又定免税。属之庠。使之永久不废。如是则天下无不教之民。而从小习闻。无非行义之方。不但学校人才蔚然群出。下至官吏里胥。宁有奸偸之流乎。时雍可封之俗。其可致矣。至治之成。此其本基。

或曰庠学之师。若欲设官。则廪禄仆隶。有不能给。不为设官。不过如今闾里学长之为奈何。曰各从其乡所推。则自能尽善。苟学校兴行。则既仕老休而有志教育者。亦将乐为之师。而凡学儒免番之未陞者。皆可为师。乡里子弟教之受之。自易以诚。而况有㫌擢之典以勉之乎。又推所学以诲人。而留庠舍食庠粮。皆所当然者。岂君子之羞乎。其与今庸鄙贱流私自谋食于闾阎小儿而求为学长者。公私高下之别。不啻天壤之间矣。盖士之未升者。亦用之于州县乡党。乡官乡正。亦皆州县之职。故天下无废职无遗才。而亦无失所之人也。

今之书院。古所未有。盖后世教失。州县学校止为科举声利之场。有志之士。不得已于闲僻处别立精舍。以为讲业之所。此书院之所以兴也。若国家所以教者。既复其正。而邑学乡庠。皆已修举。则无所事于书院矣。或以为书院今既有之。则其有不为乡庠者。亦且仍修。以待休居士夫之游息为好。国家既赡邑学粮廪仆隶。又定乡庠田丁。于此又画田丁。恐非事力之所能及也。又书院本为士子藏修而作。其有乡贤则因以祀之。以为报德表式之地耳。非端为祭祀设也。而近世往往有为祠祀而立者。及至党论成风。则又多不合祀而祀。争立书院者。此则士风敦厚之后。自能称停之尔。盖各乡既立乡庠。又令社仓同设一处而置乡社。汉有里社。如周礼党荣。如此则其事恰好。如有乡贤合祀典者则祀于此。亦近古意。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是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