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磻溪随录/卷二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兵制考说[编辑]

制兵[编辑]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郑玄曰。用谓使民事之伍两卒旅师军。皆众之名。此皆先王因农事。而定军令者也。欲其恩足相恤。义足相救。服容相别。音声相识也。田畋猎也。役功力之事。追逐寇也。胥伺捕盗贼也。○按此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之制。

大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伍一比也。两一闾也。卒一族也。族一党也。师一州也。军一乡也。家所出一人。将帅,长,司马者。其师吏也。即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也。成周寓兵于农。方其无事为农。则万二千五百家而为一乡。乡大夫。卿一人。及其有事以为兵。则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之将。皆命卿。即乡大夫之卿也。

丘濬曰。成周之制。兵籍于大司徒。征行则属之大司马。凡其有事。以起徒役则皆前日之农也。士不待迁。皆吾民。将不改置。即吾吏。居则联其家而为比闾族党。出则联其人以为伍两卒旅。六乡之官。皆折冲御侮之人。六乡之人。皆敌忾仗节之士。有事则驱之于行阵。事已则归之于田里。父死而子继。无招收之繁。而数不阙。自耕而自食。无廪给之费。而食自饱。兵无屯戍之劳。将无握兵之患。先王之时。所以守则固。战则克。内足卫中国。外足威四夷。岂非制军之得其道欤。

班固志。周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地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有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干戈备具。是谓乘马之法。一井八家。一甸六十四井。计田五百七十六顷。五百一十二家。出士卒七十五人。则不给七家给一兵也。又兵车一乘。有牛马共十六。计三十二家。又出一马或牛也。一同百里。提封万井。除山川坑堑城池。邑居园囿街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万乘。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国。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戎马车徒干戈素具。春振旅以蒐。夏茇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五国为属。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牧。牧有连帅。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年大简舆徒。此先王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朱子曰。先王之制。内有六乡六遂。都鄙之兵。外有方伯连帅之兵。内外相维。缓急相制。

章氏曰。周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六军七万五千人。王畿千里。近郊五十里。远郊百里。郊为乡。六乡通十同。为方百里者十。提封十万井。九十万夫之地。除山川城邑之属。三万六千井地。除公田九分之一。为五十一。万二千家。率五百十二。家赋一乘。则为千乘。率七家。赋一兵。则为七万五千人。此六军之制也。六遂及三等侯国。皆如乡之法为六军者。十此通畿之数也。大司徒递而征之则十年而役一遍凡一家可任者。率二人。则终身无过一再役矣。○朱子曰。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此乡遂制。田里之法也。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此乡遂出兵之法也。故曰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既一家。出一人。则兵数。宜其多。然只是拥卫王室。如今禁卫相似。不令征行也。都鄙之法。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然后出长毂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以五百一十二家。而共出七十五人。则可谓甚少。然有征行。则发此都鄙之兵。悉调者不用。用者不悉调。此二法。所以不同。而贡助之法。亦异大率乡遂。以十为数。是长连排去井田。以九为数。是一个方底物事。自是不同。而近世诸儒必欲合之如何合得。

今按汉志虽云。一乘上卒七十五人。然此只言。其战士尔。古者车乘之制。戎车一。则必有辎车。一以配之。戎车士卒七十五人。辎车炊子。守装厮养樵汲之类。二十五人。其实乃百人也。

○国语。管子言于齐桓公曰。公欲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为之。公有征战之事。则小国有守圉之备矣。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不明习其兵事。故曰事有所隐。军政寓之田猎。故曰政有所寓。乃作内政。而寓军令焉。内政国政也。三分齐国。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之里。以为三军。周制。大国三军。高子国子。皆齐上卿。各率其属。为左右军。择其贤人。使为里君。每里。皆使贤者为君。乡有行伍卒长。则有制令。且以田猎因以赏罚。因田猎之功。过寄行赏罚。百姓通于军事矣。于是。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率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中军则公之里率也。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春以田曰蒐振旅。因寓军政而且整旅。秋以田曰狝治兵。顺杀气因治兵。是故。卒伍定于里。军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迁徙。故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同居。长同游。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福同忧。居处同乐。行作同知。故夜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欢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有此教士三万人。方行于天下。方犹横也。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屏犹藩也。遂霸天下。

○春秋成公元年。作丘甲。

胡氏传曰。作丘甲益兵也。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甸地方八里。旁加一里为成。所取于民者。出长毂一乘。此司马法。一成之赋也。为齐难作丘甲。益兵备。敌重困。农民非为国之道。其曰作者。不宜作也。唐太宗问李靖楚广。与周制。如何。靖曰。周制一乘。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以二十五人为一甲。凡三甲。共七十五人。然则一丘所出十有八人。积四丘而具一乘耳。今作丘甲者。即丘出一甲。是一甸之中。共百人为兵矣。则未知其所作者。三甸而增一乘乎。每乘而增一甲乎。鲁至昭公时。尝蒐于红革车千乘。则计甸而增乘。未可知也。楚人二广之法。一乘至用百有五十人。则鲁每乘而增一甲。亦未可知也。赋虽不同。其实皆益兵其数。皆增三之一耳。

○汉志曰。汉兴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

易祓曰。汉之兵制。莫详于京师南北军之屯。是时兵农。未分南北两军。实调诸民。犹古者井田之遗意。北军番上。与南军等。南军卫士。调之郡国。北军兵卒。调之左右京辅。左即扶风。右即冯翊。京即京兆。谓之三辅。又云。南军卫宫城。卫尉主之。北军护京城。中尉主之。中尉。武帝更名执金吾。又云。汉置材官于郡国。郡太守兼领武事。谓之郡将。郡有都尉。佐守典武职甲卒。侯国则相比郡守。中尉比都尉。郡国之兵。必有虎符而后。发三辅兵卒。不属于郡守。而特属北军。

林𬳶曰。汉制。南军卫宫。北军护京。南军。有郞卫,兵卫之别。如三署诸郞,羽林期门。则皆郞卫也。如卫士,令丞,诸屯卫侯。则皆兵卫也。北军有调兵募兵之分。如三辅兵卒。则是调兵也。如八校胡骑。则是募兵也。

○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阵。六十五。乃得免。

汉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迭为之。一月一更。为更卒也。贫者。欲得雇更钱。次直者出钱雇之。月二千。是为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徭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二日。不可往便还回便往。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

马端临曰。卒更者。正身供正役也。践更者。以钱雇直。所直者内地。其役一月。不行者以钱雇代行者。过更者。亦以钱雇直。所直边疆。其役三日。不行者以钱输之县官。县官以给代行者。但所谓一岁而更者。恐是倂往回行程。言之远戍。且以两月为行程。则每岁当役者十月。如是践更。则是一人。替九人之役。如是过更。则是一人。替九十九人之役。夫戍边重事。而百人之中。行者才一人。则兵之在戍者。无几矣。切意一岁而更是秦。以此待谪戍者。本非正法。及其穷兵黩武。则虽无罪者。及元系复除者。皆调发之。而侪之谪戍矣。汉初。亦遵其法。后来乃著令。有罪者。乃戍边一岁。而凡民之当戍者。不过三日。若不愿行者。则听其出钱县官。以给戍者。为过更之法耳。

○唐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唐武德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析关中。为十二道。道皆置府三年。更以道为军。皆取天星为名。谓之十二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之务。六年改骠骑曰统军。车骑曰别将。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緫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一本天下十道。置府五百六十四。关中道。置府一百七十三。河内道。置府六十二。河东道。置府一百三十九。河北道。置府十。陇右道。置府二十九。淮南道。置府六。江南道。置府二。釰南道。置府十。岭南道。置府三十。皆以隶诸卫。凡府三等兵千二百人为上府。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中府下府。递降一等。上府果毅都尉。从五品。中府下府。递降一等。长史,兵曺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其备兵甲粮装。各有数输之库。征行给之。每火备六駄马。凡火具乌布摹铁马。孟布槽锸䦆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镰二。每队具火钻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每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縢皆一。麦饭九斗米一斗。皆自备。幷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凡民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谓其劲勇能超越也。其馀为步兵。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以教战。其教战之法见下。其馀隶于卫也。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府。其馀以隶东宫六率。凡发府兵。皆下符契。州刺史与折冲。勘契乃发。若全符发。则折冲都尉以下皆行。不尽发。则果毅行少则别将行当给马者。官与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刺史,折冲,果毅。岁阅不任战事者。鬻之以其钱更市。不足则一府共足之。当宿卫者。番上兵部。以远近给番。远疏近数。皆一月而更。五百里为五番。千里七番。一千五百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若简留宿卫者五百里。为七番。千里八番。二千里十番。外为十二番。

章氏曰。唐置府关内为多。说者以为固本。汉置都尉。亦此意。左右卫。皆领六十府。诸卫领五十。至四十。其馀以隶东宫六率。府。而折冲亦隶焉。太子管军。非古制也。唐只是折冲。自教汉都试之日。郡县之官。尽会唐之府兵。虽散在诸道。然折冲都尉。幷遥隶于诸卫。乃是内任官。故官志系之于诸卫之后。汉都尉不隶于卫尉。乃是外任官。故官表系之于郡守之后。与唐异然。而领兵。则太守与都尉。刺史与折冲。同矣。唐以远近分番。皆以一月恐太纷扰。汉以一岁更代为善。又唐在二千里外者。亦不免此法所以坏也。

○唐南北衙兵。南衙诸卫兵。是也。唐诸卫。有左右卫。左右骁。左右武。左右威。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左右千牛。凡十六卫。自左右至领军。幷掌宫禁宿卫。金吾。掌宫中京城巡警。监门。掌诸门禁卫。千牛掌侍卫府兵番上者。皆隶诸卫。北衙禁军。是也。高祖初起。有元从禁军。太宗时。置百骑。武后时。改为千骑。睿宗时。增置万骑。肃宗时。有供奉射生官。时府兵坏为长从。而禁军渐广。代宗以后。置左右神策军。盖尽为禁军也。

林𬳶曰。汉之畿兵。始为番上。及其后也。番上变为长屯。长屯变为远征。而畿兵之制。坏矣。唐之畿兵。始为府卫。至其后也。府卫变为长从。长从变为禁军。而畿兵之制。坏矣。此汉,唐内兵三变之由也。

杜牧曰。为国者。不能无兵也。居外则叛。韩黥七国禄山。是也。居内则篡。莽卓曹马以下是也。使外不叛。内不篡。兵不离伍。无自焚之患。将保颈领。无烹狗之谕。古今已还。法术最良。其府兵乎。

欧阳修曰。古之有天下国家者。其兴亡治乱。未始不以德。而自战国秦,汉以来。鲜不以兵。夫兵岂非重事哉。然其因时制。变以苟趋利。便至于无所不为。而考其法制。虽可用于一时。而不足施于后世者多矣。惟唐立府兵之制。颇有足称焉。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自周衰。王制坏而不复。至府兵始。一寓之于农。其居处教养。蓄财待事。动作休息。皆有节目。虽不能尽合古法。盖得其大意焉。此高祖太宗之所以盛也。

○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寝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玄宗时。益耗散。诸卫府兵。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十一年。取京兆,蒲同,歧华府兵及白丁。而益以潞州长从兵。共十二万。号长从宿卫。分隶诸卫。一年两番。时又诏诸州府马阙。官私共补之。然自是诸府士益多。不补折冲将。又积岁不得迁。士人皆耻为之。明年。更号曰彍骑。分隶诸卫六番。兵农之分。自此始。

欧阳修曰。夫置兵所以止乱及其弊也。适足为乱。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养乱。而遂至于亡焉。盖以唐之子孙骄弱。不能谨守高祖,太宗之法。屡变其制。驯致于天子弱而方镇彊。而唐遂以亡灭。以措置之势使然也。

○德宗与李泌议。复府兵。泌因为上历叙府兵兴废之由。且言府兵。平日皆安田畒。每府有折冲领之。折冲以农隙。教习战阵。国家有事征发。则以符契下。其州及府参验发之。至所期处。将帅按阅。有教习不精者。罪其折冲。甚者罪及刺史。军还。赐勋加赏。便道罢之。行者。近不逾时。远不经岁。高宗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以图吐蕃。于是。始有久戍之役。武后以来。承平日久。府兵渐堕。为人所贱。百姓耻为之。又牛仙客以积财得宰相。边将效之。诱戍卒以绘帛。寄府库。昼则苦役。夜絷地牢。利其死而没入其财。戍卒还者。十无一二。其残虐如此。然未尝有外叛内侮。杀帅自擅者。诚以顾恋田园。恐累宗族故也。自张说募长征兵。谓之彍骑。李林甫为相。又奏募人为兵。兵不土著。又无宗族。不自重惜。忘身徇利。祸乱自生。至今为梗。向使府兵之法。常存不废。安有如此上陵下替之患哉。陛下思复府兵。乃社稷之福。太平有日矣。上曰。俟平河中。当与卿议之。然卒不能复也。

○宋之兵制。大㮣有三。曰禁军,厢军乡军。禁军者。国初尽选骁勇。部送阙下。补禁卫以守京城。备征戎。馀留本城。厢军者。诸州之镇兵也。各隶其州之本城。专以给役。内緫于侍卫司。乡军者。选于户籍。或土民应募所在。团结训炼。以为防守之兵。

苏轼应诏。作策别。其一曰。定军制。昔汉之制。有践更之卒。而无营田之兵。虽皆出于农夫。而方其为兵也。不知农夫之事。是故。郡县无常屯之兵。而京师亦不过有南北军,期门,羽林而已。边境有事。诸侯有变。皆以虎符。调发郡国之兵。至于事已而兵休。则涣然各复其故。是以。其兵虽不知农。而天下不至于弊者。未尝聚也。唐有天下。置十六卫府兵。天下之府。八百馀所。而屯于关中者。至有五百。然皆无事。则力耕而积谷。不惟以自赡养。而又足以广县官之储。是以。兵虽聚于京师。而天下亦不至于弊者。未尝无事而食也。今天下之兵。不耕而聚于畿辅者。以数十万计。皆仰给于县官。有汉,唐之患。而无汉,唐之利。择其偏而兼用之。是以兼受其弊而莫之分也。天下之财。近自淮甸。而远至于吴楚。凡舟车所至。人力所及。莫不尽取以归于京师。晏然无事。而赋敛之厚。至于不可复加。而三司之用。犹恐其不给。其弊皆起于不耕之兵聚于内。而食四方之贡赋。非特如此而已。又有循环往来屯戍于郡县者。皆出自禁兵。大自藩府。小至于县镇。往往皆有京师之兵。由是观之。则是天下之地。一尺一寸。皆天子自为守也。且费莫大于养兵。养兵之费。莫大于征行。今出禁兵而戍郡县。远者或数千里。其月廪岁给之外。又日供其蒭粮。三岁而一迁。往者纷纷。来者累累。虽不过数百为辈。而要其归无以异于数十万之兵。三岁而一出征也。农夫之力。安得以不竭。馈运之卒。安得而不疲。且今天下。未尝有战斗之事。武夫悍卒。非有劳伐。可以邀其上之人。然皆不得为休息。闲居无用之兵者。其意以为为天子出戍也。是故。美衣丰食。开府库辇。金帛若有所负。一逆其意。则欲群起而噪呼。此何为者也。

○真宗时。镇戎军曹玮言。有边民应募。为弓弩手者。请给以闲田。蠲其徭役。有警签以为正兵。而官无资粮。戎械之费。诏人给田一顷。出甲士一人。及三顷者出战马一匹。

○仁宗时。河北帅臣李昭亮议曰。昔唐泽潞留后李抱真。籍户丁男。三选其一。农隙则分曹角射。岁终都试。以示赏罚。三年皆善射。举部内得劲卒二万。既无廪食。府库益实。乃缮甲兵为战具。遂雄视山东。是时称昭义步兵。冠于诸军。此则近代之显效。而或者谓民兵。秪可城守。难备战阵。诚非通论。姑令所在。点集训炼三二年间。武艺稍精。渐习行阵。遇有警得。将如抱真者。统驭制其阵队。示以赏罚。何敌不胜哉。

按自唐之玄宗。兵农分而为二。历五代之乱。至宋仍而不变。及今大明。亦未能改正也。

丘濬曰。本朝在内。设锦衣等上十二卫。以卫宫禁。设留守等四十八卫。以卫京城上十二卫。为亲军指挥使司。番上宿卫。无所隶属。而京城之卫。分属五军。都督府遇有征行。则调发之。天下诸卫。分緫于都指挥使司。凡都指挥使司十六处。而为行都司者五。内外卫共五百馀处。其所设军士。大率以五千六百名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名。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名。为一百户所。每一百户内。緫旗二名。小旗十名。管领钤束。以成队伍。此本朝军伍之制也。又曰。前代州郡之兵。或以土民自守。或以禁兵出屯。皆无常数。惟我国家。自平定之初。即立为卫。所以护卫州县。卫有五所。所必千军。故卫以五千六百名为率。今一卫之军。仅有及其半者。甚则什无二三焉。旧例。遇有缺伍卫所。差旗军于其原籍。径行勾补。其流之弊。乃至于勾至者。反少于所遣之人。得不偿失。于是法司。谪有罪者戍边。又用言者。计每岁遣御史。分部清勾。然徒有其名。而无益于事。近有建言。欲稽御史所勾之数。以为黜陟。然亦徒害平民。无益军政。盖当初制为军伍也。内地多是抽丁垛集。边方多是有罪谪戍。岁月既久。奸弊日滋。或改换姓名。或变乱板籍。或潜行析户。或私自分居。彼此相隐。上下相蒙。遂至簿卷。难清。挨求无述。其间丁尽户绝者。固亦有之。而正户固存。而旁累他人者。亦不能无也。

○高丽兵制。大㮣仿唐府兵之制。太祖置六卫。六卫即左右卫,神虎卫,兴威卫,金吾卫,千牛卫,监门卫也。卫有三十八领。领各千人。令民二十为兵给田六十。而免还其田。递子孙亲戚连立。

郑麟趾曰。高丽兵制。大㮣仿唐府卫之制。初置六卫。至肃宗。击东女真。乃置别武班。自散官吏胥。以至商贾贱隶缁流。莫不隶焉。是虽用之。一时而收效。非旧制也。毅明以降。权臣执命。兵柄下移。劲兵悍卒。皆属私家。国有方张之寇。公无一旅之师。卒至仓皇不振。然后始多方调发。或括京都。无问贵贱。或阅文武散职。白丁杂色。或签四品以上家僮。或以屋间多少为差。国势板荡。以及于亡。

恭愍王尝曰。国家以田十七结。按高丽田结。比今结大少有异。为一足丁。古者。田赋之遗法也。凡军户素所连立。为人所夺者。许陈告还给后。又曰。近世田制紊乱。府兵不得受田。殊失选军之意。其复旧制。然皆竟无施行。

恭让王时。宪司上疏曰。本朝四十二都府。盖唐之府卫兵也。契丹虎视天下。太祖绝之而莫敢旁窥者。以军政得其宜也。近世兵制大毁。以无术之将。战不教之民。望风奔溃。千里暴骨。蕞尔倭奴。为国之病。可谓痛心。又曰。府兵领于八卫。穆宗时于六卫之外。加置鹰扬,龙虎二军。其后幷称为八卫。八卫统于军簿。四十二都府之兵。十有二万。而队有正。伍有尉。以至上将以相统属。所以严禁卫御外侮也。自事元以来。文恬武嬉。禁卫无人。乃增立近侍诸卫。皆设护军以下官而禄之。于是祖宗之制。皆为虚设。而徒费天禄。食四十二都府五员十将尉正之禄者。非幼弱子弟。即工,商贱隶。岂祖宗之意哉。

○恭愍王时。谏官禹玄宝上疏曰。议者以为倭善舟楫。不可以水战。若造战舰。是重困吾民。是不然。水贼不可陆攻。其势明甚。且攘贼禁暴。本欲为民。其可念小弊而贻大患乎。今东西江。幷置防守。贼泛海扬扬而来。我军临岸拱手而已。虽精兵百万。其如水何哉。宜作舟舰。严备器仗。塞其要冲。贼虽善水。安能飞渡傥得势。便擒捷扫荡。亦可必也。

恭让王时。都堂启曰。召募海边人民。三丁为一户。定为水军。诸道滨海之田。不收租税。以养水军妻子。从之。

按本国旧无水军。舟师之设。盖始于此。已上论制兵。

讲武[编辑]

周礼。大司马。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阵如战之阵。郑玄曰。以旗者。立旗期民于其下也。兵者。守国之备。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兵者。凶事不可空设。因蒐狩而习之。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皆习战也。四时各教民以其一焉。春习振旅。兵入收众。专于农平犹正也。辨鼓铎镯铙之用。王执路鼓。诸侯执贲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提谓马上鼓。有曲木提持。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习战法。○吴澄曰。凡师出曰治兵。入曰振旅。先王因四时之田。以教民战。而春曰振旅者。取兵入之义。以收其众。而使之就农也。铎镯铙。皆似磬。而大小异铎。其至大者。铎以通鼓。镯以节鼓。铙以止鼓。遂以蒐田。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社。春田为蒐。有司。大司徒也。掌大田役。治徒庶之政令。表貉。立表以貉祭也。誓民。誓以犯田法之罚也。誓曰。无干车。无自后射立㫌。遂围禁㫌弊。争禽而不审者。罚以假马。禁者。虞行守禽之厉禁也。既誓令鼓而围之。遂蒐田火弊。火止也。春田主用火。因焚菜除。陈草皆杀而火止。献犹致也。田止虞人。植㫌众。皆献其所获禽焉。春田主祭社者。土方施生也。郑司农云。貉。读为祃。祃师祭也。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群吏撰读曰算车徒。读书契辨。号名之用。帅以门名县鄙。各以其名。家以号名。乡以州名。野以邑名。百官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其他。皆如振旅。茇舍。草止之也。军有草止之法。撰车徒谓数择之也。读书契。以簿书校录军实也。号名者。徽识所以相别也。○丘葵曰。帅。六军之帅也。门。所居之门。公邑闲田谓之县。少都谓之鄙。大夫谓之家。乡谓六乡。野谓六遂。茇舍之教。乃寨法。专以辨军之夜事。盖休兵偃师之时。宿火而寝。目固无见。衘枚而处。耳固无闻也。将以鼓铎以声之。则所闻必乱。将以植物而挥之。则所见必昧。于是专以号名为尚。而号名又必外假者。所以防奸细及间谍等事。遂以苗田。如蒐之法。车弊献禽以享初。夏田。为苗。择取不孕任者。若治苗。去不秀实者。车弊。驱兽之车止也。夏田。主用车示所取物希皆杀而车止。初宗庙之夏祭也。冬夏田。主于祭宗庙者。阴阳始起象神之在内。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辨旗物之用。王载大常。诸侯载旗。军吏载旗。师都载旜。乡遂载物。郊野载旐。百官载㫌旟。各书其事与其号焉。其他皆如振旅。军吏。诸军帅也。师都遂大夫也。乡遂。乡大夫也。郊谓乡遂之州长县正以下。野谓公邑大夫百官卿大夫也。盖㫌旗有军旅者。画异物。无者帛而已。书音画。○日月为常。交龙为旗。熊虎为旗。通帛为旜。杂帛为物。龟蛇为旐。鸟隼为旗。遂以狝田如蒐田之法。罗毙致禽。以祀祊。秋田为狝。狝。杀也。罗弊网止也。秋田。主用网中杀者。多也。秋田。祭四方。报成万物也。○吴澄曰。中秋言治兵者。礼。春夏不兴师。秋乃出兵之时也。丘濬曰。夏秋之教。皆曰如振旅之陈。又曰。其他皆如振旅。可见四时教阅之法皆同。各随时。举其重者而言。互文以见义也。中冬。教大阅。大阅兵而习战。前期。群吏戒众。庶修战法。群吏乡师以下。虞人莱所田之野。为表。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田之日。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群吏以旗物鼓铎镯铙。各率其民。而致质明弊旗。诛后至者。乃陈车徒如战之阵皆坐。虞人。莱所田之野。芟除其草莱。令便驰驱也。后表之中。五十步。表之中央。表所以识正行列也。四表积三百五十步。左右之广。当容三军。其步数则随军多少弊仆也。质明弊旗。期众之至。须早故明以仆旗。后至者诛。皆坐以当听誓也。群吏听誓于阵前斩牲。以左右徇阵曰。不用命者斩之。阵前南面向表也。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鼓行鸣镯。车徒皆行。及表乃止。三鼓摝铎。群吏弊旗车徒。皆坐。中军。中军之将也。群吏既听誓。各复其部曲。中军之将。令鼓。鼓以作其士众之气也。鼓人师帅旅帅也。司马。两司马也。振铎以作众也。乃表自后表前。至第二表也。摝铎掩铎之上而振之。所以止行息气也。又三鼓振铎。作旗车徒。皆作鼓进。鸣镯车骤徒趋及表及止。坐作如初。及表自第二表前。至第三表。乃鼓车驰徒走。及表乃止。自第三表前至前表。鼓戒三阕。车三发。徒三刺。鼓戒。戒攻敌也。鼓一阕,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乃鼓退。鸣铙且却。及表乃止。坐作如初。铙。所以止。鼓军退。卒长鸣铙。以和众鼓。及表。退自前表。至后表而止也。遂以狩。田以㫌。为左右和之门。群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左右陈车徒。有司平之。旗居卒间以分地。前后有屯。百步有司。巡其前后。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冬田为狩。言狩取之无所择也。军门曰和立两㫌。以为之叙和。出用次第。出和门也。左右或出而左。或出而右。有司平之乡。师居门。正。其出入之行列也。旗军吏。所载分地。调其部曲。疏数前后。有屯。百步车徒。异群相去之数也。车徒毕出和门乡师。又巡其行阵。郑司农云。险野人为主。人居前。易野车为主。车居前。既陈。乃设驱逆之。车有司表貉于阵前。驱驱出禽兽。使趍田者也。逆逆要不得令。走设此车者。田仆也。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衘枚。而进。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群司马谓两司马也。军法衘枚。止语。为相疑惑也。大兽。输之于公。小禽。以自畀也。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也。及所弊鼓。皆駴。车徒皆噪。及所弊至所止之处。天子诸侯。蒐狩皆有常处。吏士鼓噪。众攻敌。克胜而喜也。疾雷击鼓。曰駴。徒乃弊致禽馌。兽于郊。入献禽以享烝。徒乃弊徒止也。冬田主。用众物。多众得取也。致禽馌兽于郊。聚所获禽。因以祭四方神于郊。入又以禽。祭宗庙。

丘濬曰。兵者。守国之备。苟非素教。一旦驱之。以临敌是弃之而已。然兵凶战危。以杀戮为事。不可以人试。于是。因蒐狩而习之。因祭以行猎。用兽以试术。使其目熟于㫌旗。耳熟于号令。或坐以待。或作以起。进而之前。退而之后。疾而趍走。徐而缓行。分疏而散开。急数而屡进。皆于是时。闻鼓而兴。听金而止。一朝。用其所以田猎者而施之。行阵。用其所以杀兽者而施之。敌人不至。仓皇失措。纷乱无统也。又曰。周礼四时。皆教阅而名各不同。春曰。振旅。振之为言收也。以冬方大阅。春则农务方殷。故收其众也。夏气炎燠。万物告成。故以茇止为名。而教之以夜。战之事。秋气肃杀。故以治兵为教。而教之以昼。战之法。冬则农事已。隙通以三时之教。而幷举焉。故谓之大阅也。国家大事。在戎。而国之安危。民之生死。所系。当升平之时。而习战阵之法。异时有事。驱之以临战阵冒锋镝。将可以全胜。卒可以全生。而国亦由之以全安焉。然所以教之者。欲其有所辨也。辨之于豫。则兵知将意。欲有所谋为。不待言语告诏。晓然自谕于耳目之间。耳目有所见闻。则心运于中。而手足应于外。凡士卒坐作进退。迟速开合之数。皆将意之所欲为者也。如此。是惟不战。战无不胜矣。周礼。振旅所辨者。在鼓铎镯铙。茇舍所辨者。在号名。治兵所辨者。在旗物。至于大阅。则兼辨。夫是三者焉。三者。行师布阵。缺一不可。三时则各专习。其一冬阅。则兼用其三。专之。欲其精熟。合之。欲其贯通。是知先王教战之法。虽多端。而其要。不外乎辨而已矣。夫战。非一人可为。亦非一日可了。人多则难齐。必欲齐之。不能人人以戒之。不可事事以教之。故有金鼓之声。声有不同。则事亦随异。有旗物之节。节有异形。则事亦随别。苟非早有以辨之。乃至临期而示之。必不能尽记也。日多则难防。必欲防之。昼有昼之事。夜有夜之事。昼则为旗物之号。使之视龙虎鸟龟之像。而知所向。夜则为名号之别。使之闻门名县鄙之名。而契于心。苟非早有以辨之。乃至临期而示之。必不能遽晓也。夫三时各辨一物。则习之熟而谕之深矣。苟非合三者而幷阅焉。又安能通融而尽其用哉。此岁终所以必有大阅之教也。惟今朝廷教战之法。月凡三次操练。非严寒盛暑不息。比周人之教阅。尤为数矣。然所以立为之法者。未必详尽。而所以奉行之者。多不尽心也。

○诗序曰。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竟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又曰。吉日。美宣王田也。

朱子曰。宣王之田。因此见车马之盛。纪律之严。所以为中兴之势者在此。其所谓田者。异乎寻常之田矣。

吕氏东莱曰。车攻吉日。所以为复古者。何也。盖蒐狩之礼。可以见王赋之复焉。可以见军实之盛焉。可以见师律之严焉。可以见上下之情焉。可以见综理之周焉。欲明文武之功业者。此亦足以观矣。

车攻疏曰。田者。大芟草以为防。言田猎者。必大芟杀野草。以为防限。作田猎之场。拟杀围之处。或舍其中。或复止舍其中。谓未田之前。誓士戒众。故发示战法。当在其间止舍也。其防之广狭无文。褐缠旃以为门。既为防院。当设周卫而立门焉。乃以织毛褐布。缠通帛旃之竽。以为门之两傍。其门盖南开。幷为二门。用四旃四褐也。裘缠质以为挚。挚。鱼列反。○又以裘缠椹质。以为门中之𫔶。𫔶车轨之里两边。约车轮者。间容握。驱而入。击则不得入。其门之广狭。两轴头去旃竿之间。各容一握。握人四指。为四寸。是门广于轴八寸也。入此门。当驰走而入。不得徐也。以教战。试其能否。故令驱马。若驱之。其轴头。击著门傍旃竿。则不得入也。所以罪不工也。左者之左。右者之右。然后焚而射焉。以天子六军。分为左右。虽同舍防内。令三军。各在一方。取左右相应。其属左者之左门。属右者之右门。不得越离部伍。以此故有二门也。教战既毕士卒出和。乃分地为屯。既阵车驱卒。奔驱禽内之于防。然后焚烧此防草在其中而射之。天子发。然后诸侯发。诸侯发。然后大夫士发。天子发。抗大绥。诸侯发。抗小绥。献禽于其下。发。谓发矢射之也。绥。虞旗也。天子发。则先抗举其大绥。诸侯发。则举其小绥。必举此绥为表者。天子诸侯杀时。因献其禽于其下也。王制曰。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注云。下谓弊之。是杀禽已讫。田止而弊绥也。各举始终之一。故与此不同也。故战不出顷。田不出防。不逐奔走。古之道也。战不出所期之顷。田不出所芟之防。不逐奔走。谓出于顷防者不逐之。古之道也。

○春秋桓公四年春正月。狩于郞。

胡氏曰。戎祀国之大事。狩所以讲大事也。用民以训军旅。所以示之武。而威天下。取物以祭宗庙。所以示之孝。而顺天下。故中春教振旅。遂以蒐中夏。教茇舍。遂以苗中秋。教治兵。遂以狝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然不时则伤农。不地则害物。田狩之地。如郑有原圃。秦有具囿。皆常所也。违其常所。犯害民物。而百姓苦之。则将闻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可不谨乎。

昭公八年秋。蒐于红。

公羊子曰。蒐于红简。车徒也。

穀梁子曰。因蒐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芟兰。以为防。范寗曰。兰香草也。防。为田之大限。置旃。以为辕门。旃㫌旗之名。周礼。通帛旃辕门。印车以其辕表门。以葛覆。质以为槷。质。椹也。槷。门中臬。葛。或为褐。○槷。鱼列反。门橛也。褐。户葛反。毛布也。流房握御轚者。不得入。流旁握。谓车两轊头。各去门边空握。握四寸也。轚挂。则不得入门。○轚。古帝反。挂也。车轨尘。尘。不出辙。马候蹄。发足相应。迟疾相投。揜禽旅。揜。取众禽。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不失驰骋之节。过防。不逐不从。奔之道也。战不逐奔之义。面伤不献。嫌诛降。不成禽。不献。恶虐幼少。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馀与士众。以习射于射宫。取三十以共干豆宾客之庖射宫泽宫。射而中。田不得禽则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则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射以不争为仁。揖让为义。○杨士勋曰。谓田猎之时。务在得禽。不升降。是勇力也。射宫之内。有揖让。是仁义也。

○唐制。仲冬之月。讲武于都外。前期十有一日。所司奏请讲武。兵部承诏。遂命将帅。简军士。除地为场。四出立五表。又别𫮃地于北厢南向。为车驾停观之处。前三日。尚舍奉御设大次及御坐于𫮃所。建旗为和门。如方色。都𫮃之中及四角。皆建以五彩牙旗。旗鼓甲仗威仪。悉备大将以下。各有统帅。大将被甲乘马。教战队之法。凡教为阵。少者在前。长者在后。其还则反之。长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㫌旗。勇者持钲鼓。刀楯在前行。持矟者次之。弓箭为后行。旗卧即跪。旗举即起。声鼓即进。鸣金即上。讲武之日。皇帝乘革辂。至𫮃所。兵部尚书介胄乘马。奉引入。自都𫮃北和门。至大次。在位者皆再拜。谒者引诸州使人。鸿胪引蕃客。立于大次。四方观者。立于都𫮃。骑士使外四周。然后讲武。吹大角三。通中军将。各以鞞令鼓二。军俱击鼓三鼓。有司偃旗。步士皆跪。大将立于旗鼓之东西面。诸军将立于其南北面。以听大将誓。左右三军。各长史二人。振铎分循。以警众。诸果毅各以誓词。告其所部。遂声鼓。有司举旗。士众皆起。骑从皆行及表。击钲。骑从乃止。又击三鼓。有司偃旗。士众皆跪。又击鼓。有司举旗。士众皆起。骑骤徒趍及表乃止。东军一鼓。举青旗。为直阵。西军。亦鼓举白旗。为方阵以应之。次西军鼓而举赤旗。为锐阵。东军亦鼓而举黑旗。为曲阵以应之次。东军鼓而举黄旗。为圜阵。西军亦鼓而举青旗。为直阵以应之。次西军鼓而举白旗。为方阵。东军亦鼓而举赤旗。为锐阵以应之。次东军。鼓而举黑旗。为曲阵。西军亦鼓而举黄旗。为圜阵以应之。凡军先举者。为客。后举者为主。从五行相胜之法。为阵以应之。每变阵。二军各选刀楯。士五十人。挑战第一第二。挑战迭为勇怯之状。第三挑战。为敌均之势。第四第五。挑战为胜败之形。每将变阵。先鼓而为直阵。然后变从馀阵之法。五阵毕。两军俱。为直阵又击三鼓。有司偃旗。士众皆跪。又声鼓举旗。士众皆起。骑驰徒走。左右军俱至中表。相拟击而还。每退至一行。表跪起如前。遂复其初。侍中跪奏。请观骑军骑军。皆如步军之法。每军各八骑。挑战。五阵毕。大击鼓而前。盘马相拟击而罢。遂振旅侍中。奏秦。毕乃还。

唐府兵教战之法。每岁季冬。折冲都尉。率五校兵马之在府者。置左右二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为步队十。骑队一。皆卷矟幡。展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一通。诸校皆敛人骑为队。二通。偃旗矟解幡。三通。旗矟举。左右校击鼓。二校之人合噪而进。右校击钲队少却。左校进。遂至右校立所。左校击钲少却。右校遂至左校立所。右校复击钲队还。左校复薄战。皆击钲队各还。大角复鸣一通。皆卷幡摄矢弛弓甲刃。二通。旗矟举队皆进。三通。左右校皆引还。是日也。因纵猎获。各入其人。

唐制。皇帝狩田之礼。亦以仲冬前期。兵部集众庶。修田法。虞部表所田之野。建旗于其后。前一日。诸将帅士。集于旗下。质明。弊旗后至者罚。兵部申田令。遂围田。其两翼之将。皆建旗。及夜。布围。阙其南面。驾至田所。皇帝鼓行入围。鼓吹令以鼓六十。陈于皇帝东南西向。六十陈于西南东向。皆乘马。各备箫角诸将。皆鼓行围。乃设驱逆之骑。皇帝乘马南向。有司敛大绥。以从。诸公王以下。皆乘马带弓矢。陈于前后。所司之属。又敛小绥以从。乃驱兽出前。初一驱过。有司整饬弓矢以前。再驱过。有司奉进弓矢。三驱过。皇帝乃从禽左而射之。每驱必三兽以上。皇帝发抗大绥。然后公王发抗小绥。驱逆之骑止。然后百姓猎。凡射兽自左而射之。达于右腢。为上射。达右耳本。为次射。左脾达于右䯚。为下射。群兽相从不尽杀。已被射者。不重射。不射其面。不剪其毛。凡出表者。不逐之。田将毕。虞部建旗于田内。乃雷击驾鼓。及诸将之鼓。士从噪呼。诸得禽兽旗下。致其左耳。大兽公之。小兽私之。其上者。供宗庙。次者。供宾客。下者。充庖厨。乃命有司。馌兽于四郊。以兽告至于庙社。已上论讲武。

战守[编辑]

荀卿子曰。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卒。卒伍。列行列。言动皆有备也。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兑。犹聚也。与队同谓聚之使短溃坏散也。圜居而方正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圜居方正。谓不动时也。则如大石之不可移动也。荀卿与临武君。楚将。未知姓名。论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卿对曰。要在附民。夫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弟之事父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故兵要在于附民而已。齐人隆技击。得一首者。赐赎锱金。无本赏也。技。材力也。齐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八两曰锱。斩得一首。则官赐以锱金赎之。本赏谓有功。同受赏也。斩首。虽战败。亦赏。不斩首。虽胜。亦不赏。是无本赏也。事小敌脆则媮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矣。是亡国之兵也。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选择武勇之士。号为武卒。度取谓取其长短。材力中度也。衣三属之甲。三属。上身一。髀裈一。胫缴一。皆相联属为甲也。操十二石之弩。石钧石之石。重百二十斤。挽彊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利其田宅。谓给以田宅。便利之处。改造更选择也。故地虽大。其税必寘。是危国之兵也。资用贫乏。故国危。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狭隘。谓秦地险固也。酷烈。谓严刑罚也。忸之以庆赏。䲡之以刑罚。䲡藉也。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使以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有功则赏之。使相长。凡获得五甲首。则役隶乡里之五家也。是最为众彊长久之道。然皆干赏蹈利之兵。未有安制綦节之理也。安制谓安于制度。自不逾越。綦。极也。綦节。谓极于节义。心不为非。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故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之也。招延。谓引致之。募选。谓以财召之。而选择可者。隆势诈。谓以威势变诈。为尚也。尚功利。谓有功则利其田宅也。渐之。谓渐进而近于法。未为理也。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服其心。是齐人之术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若夫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相为雌雄耳。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王又问将。卿曰。号令。欲严以威。赏罚。欲必以信。处舍。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行吾所明。无行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慎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旷夫。是之谓天下之将。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军制。卿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不杀老弱。不猎田。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赦。犇命者不获。凡诛非诛。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贼者。是亦贼也。故顺刃者生。傃刃者死。奔命者。贡有诛而无战。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者。欲其至也。临武君曰。善。陈嚣问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然则又何以兵为哉。卿曰。仁者。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故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杨氏龟山曰。自黄帝立丘乘之法。以寓军政。历世因之。至周为尤详。居则为比闾族党州乡。出则为伍两军师之制。使之相保相爱。刑罚庆赏相及。用一律也。天子无事。岁三田。以供祭祀宾客。充君之庖而已。其事宜若缓而不切也。而王执路鼓亲临之。教以坐作进退。有不用命者。则刑戮随之。其教习之严如此。故六乡之兵。出则无不胜以其威令素行故也。丘井之废久矣。兵农不可以复合。而伍两军师之制。不可不讲。无事之时。使之相保相爱。刑罚庆赏相及。用之于有事之际。则申之以卒伍之令。督之以㫌旗指挥之节。其不用命。必戮无赦。使士卒畏我而不畏敌。然后可用。若夫伍法不修。虽有百万之师。如养骄子。不可用也。传曰。秦之锐士。不可以当齐晋之节制。齐晋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某窃谓虽有仁义之兵。苟无节制。亦不可以取胜。甘誓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弗用命则孥戮之。牧誓曰。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乃止齐焉。其节制之严。盖如此。故圣人著之于经。以为后世法也。故诸葛孔明曰。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此之谓也。

○鼂错言于汉文帝曰。今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北地上郡陇西。备塞之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患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先为屋室。具田器。予冬夏衣廪。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与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盖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错又言曰。陛下幸募民。相徙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诚能称厚意。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丁壮。和辑其心。而勿侵刻。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募而劝往矣。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古之置边县。以备敌也。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至新邑。使五家为伍。而至于十连一邑。生死相恤。室屋完安。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居则习于射法。出则教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服习收成。勿令迁徒幼。则同游。长则同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驩爱之心。足以相死。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

○陆贽言于唐德宗曰。王者欲备封疆。御戎狄。则选镇守之兵。以置之。古之善选置者。必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好恶。用其力不违其性。齐其俗。不易其宜引其善。不责其所不能禁。其非不处其所不欲。类其部伍安其家室。然后能使之乐。其居定其志以惠。则感而不骄。以威则肃而不怨。靡督课而自用。弛禁防而不携。故守则固。战则强。其术无他。便于人而已。今远调屯士。以戍边陲。邀所不能。强所不欲。广其数。不考于用。责其力。不察其情斯。可为羽卫之仪。而无益备御之实也。何者。穷边之地。千里萧条。寒风裂肤。豺狼为邻。昼则荷戈以耕。夜则倚烽以觇。有剽害之。虑无休暇之娱。非生其域。习其风。幼而视焉。长而安焉。则不能宁居而狎其敌也。关东百物阜殷。士忲温饱。比诸边隅。不啻天地。闻绝塞荒陬。则辛酸动容。聆强蕃劲虏。则慑骇褫情。又使去亲族。舍园庐。甘所辛酸抗所摄骇。将期为用。不亦疏乎。又有休代之期。无统制之善。资奉姑息。譬如骄子。进不邀以成功。退不处以严宪。屈指计归。张颐待饲。师一挫伤。则乘其危挠。布路东归。平居弹资储以奉浮冗。临难弃城镇以摇疆域。其弊岂特无益哉。治兵若此。斯可谓措置乖方也。臣愚谓宜罢四方之远戍者。而令其节度募壮士。愿屯边者徙焉。诏度支。市牛就诸屯。完膳器具。至者家给。牛一一岁。给二口粮。赐种子。劝之播莳。须一年则使自给。既息调发之烦。又省转输之弊。出则人自为战。处则家自为耕。与夫暂屯遽罢。岂同日论哉。贽又言。谪徙之人。本以增户实边。立功自赎。既无良之人。思乱幸灾。又甚于戍卒。适有防卫之烦。而无立功之益。虽前代行之。固非可遵者也。

○欧阳修言于宋英宗曰。御边之备。东起麟府。西尽秦垅。地长二千馀里。分为路者五。而分为州为军者二十有四。而军州分为寨为堡为城者。又几二百。皆须列兵以守之。故吾兵虽众。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而贼之出也。常举其国众。合聚为一而来。是吾兵虽多。分之而寡。彼众虽寡。聚之为多。以彼之多。击此之寡。不得不败也。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而五路大将军。所谓战兵者。分在二十四州军。欲合而出。则惧后空而无备。欲各留守备。而合其馀则数少。不足以出攻。退不能自守。所以用兵累年。终不能一出者以此也。夫兵分备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以逸待劳。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今诚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敌。夺敌所利者在我。如此则动而有成功也。

丘濬曰。本朝备边之地。东起辽东。西极陇蜀。非但若宋人之边地起麟。府尽秦陇而已。洪武,永乐之盛。所守不过数处。然皆据其总会。扼其要害。人聚而力全。而虏之来。有以待之。得以全力而制胜也。正统以后。分为堡寨日多。军卒之数。不减前日。而堡寨之设。日益加多。诚有如欧阳修所谓吾兵虽多。分之而寡。彼众虽寡。聚而为多者也。乞敕知边事大臣。躬临边境。审视堡寨之设。若非要害。或虽要害。而兵力寡少。不足以守之处。革其稍缓者。而倂归于最要害之地。如此则城堡不虚设。而将卒皆有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