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磻溪随录/卷二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兵制后录[编辑]

[编辑]

军伍之制。已具于上。此复论城池,兵车,牧马,邮驿等制。倂附之云。

城池[编辑]

凡城。审度大小之宜。务使适其所当。城虽曰宜小而固。我国列邑城子。太狭窄。或不得容接一二民居。殊甚无意。如此者当拓而广之。其新筑处。则必须审度事实。适当其宜。

按城。过阔则难守。狭小则无容。是以合制为贵。古者五板而堵。八尺曰板五堵而雉。二百尺。百雉而城。二万尺。○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即周十一里三十三步二尺百雉。乃公侯之制也。天子千雉。公侯百雉。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盖天子畿内之地。方千里。其城千雉。或以为受百雉之城十公侯之地。方百里。其城百雉。伯七十里。其城七十雉。子男五十里。其城五十雉也。又周制。天子城。方十二里。周四十八里。公城。方九里。周三十六里。侯伯城。方七里。周二十八里子男城。方五里。周二十里。盖以周礼诸公之地。方五百里。诸侯方四百里。诸伯三百里。诸子二百里。诸男百里。而为制也。二代之制。虽有不同。皆各有规度。而称其地之大小也。然则今州郡之城。亦当量其土地大小。民物众寡。而制其宜也。我国山谿不平。邑居多因山。而为城纵难以一如平地之均齐。酌以古意。而要不失。其地形之便为可。

又按传记。睢阳城中。居人数万户。即墨城中。得牛千馀。睢阳则唐时大邑。固宜其盛。即墨。乃列国属邑。而三年围窘之馀。犹得牛千馀。则其平时城中居民之众。可知。不然。虽以张巡田单。亦无能保守矣。我国列邑城子。不成模样。多不得容一民居。如是。安能责人以守乎。凡城池。必须量定规制。容奠闾阎也。我国郡邑无城处。固多矣。其有城者。亦狭窄不容民居。又或有城。与邑治别处者。其不合事理甚矣。尝观周书云。高勾丽治平壤城。而城内唯积仓储器备寇。至日方入守王。则别为宅于其侧。不常居之。此盖亦夷狄遗俗。而至今犹有因习。未尽变也。

一。筑城。必以其时。无当农节。其调军丁。必依常格除番赴役。慎无格外别调及添役。凡城役。必以冬月农隙之时。不得非时动众。以防农务。○凡修弊小役。则但可役。以顷夫及雇役。若改筑新筑。役巨则调发军士。先计事功大小。量定该用丁夫。只发正军。勿并发其保。步军则役三十日。免一次番上及其间习操试射。骑军束伍军。则役十五日。免一年习操试射。皆官给粮一旬米三斗。为式。准役放送时。则𩝝飨以送。○凡有城役。量其远近。计调旁近诸郡军士。画赴城西。而不必一时俱集。以致烦扰。酌宜定数。每巡毋过千人。或数千人。使之排次以赴。部分精明。无惫力。无惰事。其时若未毕功。停待明年。勿图速毕。唯以永久牢固。为务。凡各邑军士赴役者。虽緫统于城所主将。各其将官。领来监役。○凡有役事。僧徒则自当依例赴役。而亦量定其日数。详见汰僧条。

按军士立役一朔。除其二朔之番。又除试操。有料有保。则军士役无所若矣。京及兵营。番军甚多。而平居。别无紧防。可量宜移画以赴役。其料米。则量留本邑漕税。又移捧本军保米。足以支用。若保夫近京。而远于筑城邑。则依常例。收保米于京。而以本处他谷。换支亦可。如是。则虽役军士。而别无所苦。量其劳逸。州郡当筑处。间数岁。次第筑之。亦无不可。我国人心怠慢。百事皆苟且凭假。至于城池尤无状。若是则虽邑皆有城。奚益。合今十城之力。宁筑一城。必期永固。必如其制也。习俗苟且。其来已久。殆难以言说开悟。必于一处。先筑如制之城。使他处见以取法。可也。若经一番寇难。则庶真知其利害。而俗亦为之变矣。

又按筑城。大役也。本邑之力。不足以成之。必须朝廷移合旁郡之力以为之。古者如城邢城楚丘之类。皆合诸侯为之者。是也。其所役军士。虽緫统于城所主将。必各使其本处将领。率来分役。非唯事理攸当。功役易就。凡合大众。亦虑其或有意外之变。此亦古人处事之道也。

一。凡筑城。切勿多发军丁。一时促迫。宜量地度功。分人授役。于役丁数内。分为左右军。各置领将。每十人。定一牌长。以元军队长仍定。或于役众中。择定亦可。五人有伍长。此则固自依法。又三十人。定一都牌。百人。置监将。又五百人。或千人。又置别将。皆随事。量宜定之可也。令各任其功。必以永固为期。每其分地。各有记刻。或所筑不合规制。或叠以块砾。则即令改筑。十年内崩颓处。监领论罪。各率其军。自备粮改筑事。先为知委。

杜佑通典云。凡筑城。如城高五丈。下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二尺五寸。则料功以上阔加下阔。得三丈七尺五寸。半之得一丈八尺七寸五分。以高五丈乘之。一尺之城积数。得九十三丈七尺五寸。每一人功。日筑土二尺。计功约四十七人。一步五尺之城。计役二百三十五人。一百步。计功二万三千五百人。三百步计功。七万五百人。率一里。三百步。则十里可知。其出土负篑。并计其大功之内。○如城濠面阔二丈。深一丈。底阔一丈。则以面阔加底积数。太半之得数一丈五尺。以深一丈乘之。凿壕一尺得数。一十五丈。每一人功。日出三丈。计功五人。一步。计功二十五人。十步。计功二百五十人。百步。计功二千五百人。一里。计功七千五百人。以此为率。则十里可知。按此。以中国平地城土筑之功而论也。若夫缘山因险石砖以筑。则又当参其地形便否人功难易。而为之量度也。顷闻笠岩山城改筑时。西边二千步。僧军六千馀名。幷运石筑城。十一日毕役。每二步。功易处。三四名。功艰处。七八名。大约二步六名。此是改旧重修也。若新创。则役三十日。可准此。倘令城高池深。不如今之低微。而永得牢固。则每二步。可十二人。三十日役云。

按近时诸山城之修筑。多发军丁。旬日而毕。而每岁崩颓补筑。劳民无已时。而终为碨礌可笑之城。何望其守国而保民乎。果如此。则宁不筑之为愈也。唯南汉山城。稍为坚完可恃。然此则三年而毕功。盖缘当初将吏。不习城池规制。度功不详。分数不明。既筑而还毁。复筑者多。凡事太半再役。故实可一年之功。而枉费三年云。以此观之。当事者。不先讲究规制可乎。又闻前后诸城修筑时。自色吏将校以上。至于领将。皆受贿赂。或减军受价。或称以知面礼,见将礼。征索酒食。代纳布疋。疲残军士。未劳先苦。不可忍言云。凡今役民不给料。不除其本番。都是加役。哀矜莫甚。而此辈剥割如此。僧军僧将则无此弊云可见今日将领吏胥。自少至老。一心在得习以为常。无复廉耻。触事皆然也。呜呼。不择任人。不正人心。天下事无可为也。彼不知先明君德。先立教化。而欲务事功者。不知孰甚焉。

丽末。宪司请曰。诸道州,郡山城。国家往往遣使修筑。多发军丁。不日毕功。旋致崩毁。其弊甚巨。自今勿复遣使。令守令征发傍郡军丁。农隙修葺。若未毕则停待明年。以为年例。

一。凡城高。必五丈以上。城高。皆除垛而言。○京都大城。必六丈以上。若山上城。则因其险夷。量为高卑。○用周尺十尺为一丈。纪效新书。城高虽以三四丈为言。然彼以官尺。则比周尺实加倍矣。垛高一丈。城底四丈。外开濠。濠广必四丈。深二丈以上。愈深阔愈好。引水成池尤妙。濠岸。亦必筑以砖石。凡城自下二丈。斜倚以筑。二丈以上。斜直渐上。倭城如此。其雉及瓮城。牛马墙。并依纪效新书法。新书。每五十垛一雉。更当量其地形。而为之。大约雉出城外四五丈。则横长六七丈。○濠岸内筑牛马墙。如其式。若山城地势峻处及有池濠水深。则不必有牛马墙。不然。则必有之。○若设雉处。代设炮楼。则尤好。其制见下。如此则不必为牛马墙。濠外开路。路广四五丈。城外三百步内。勿许作家。都城则四百步。○缘山峻阪处。以百步为限。城内二十步内。亦勿许家。都城则三十步。凡城平地。则不必内平。可令内外并高。其形如墙而厚。中国城如此。其当谷口洼下处。则城内城外。因作堤。以开池濠。可也。凡依山为城。而一面迤就平下处。则于其内外凿筑池湖。令极深广为可。盖水险。无异山险。而兼有利益也。○城外限内。作家者杖一百毁家。

按我国山川迫厄。州郡邑城。每以近于山底。被其所压为嫌。又有难于跨越溪涧处。此则唯在形势便宜。不必以跨越溪涧。为难也。尝按传录。中国南方。如浙江绍兴等城。皆跨越大水。重设水门。至于三重四重。而樯帆亦缘水出入。本国财力虽不逮。此亦当措置。各尽其事。苟其地形便宜。则跨越川水。不必忌也。

一。城高如五丈。则底阔三丈。必表里成筑。然后方补土以平内岸。慎勿旋筑旋补。使石倚于土。或土石相杂。凡城全厚纯石。方面顺叠。则虽有大霖雨。永无崩颓。若表石里土。而使石倚于土。虽里石而间杂以土。则冬冻土坟。夏霖土湿之际。不久崩溃。○若内外并高。如中国城制。则底阔必八丈。上面阔三丈。城基。必开土深广固杵。先铺大盘石。石上引入三四尺。始叠石为高。自此斜倚。复实土其外。使没胫而广杵之。凡城缘山处。则开基勿缘冈脊。必缘脊外。量令垛与脊齐。开基深广固杵。如法。城腰以下则以大面石钉削。纵叠。腰上则以砖。皆间粘石灰筑之。如此则非但永为坚固。虽是多石之地。城未及半。近石已尽。故未免运于远处。所以费力尤多。燔砖之功。若比远运。不啻减矣。戚南塘曰。凡城砖第一。石次之。此言诚是。垛则即女墙。必以砖。粘和石灰为之。其造砖时。必依纪效新书之式。若以石则垛口悬眼。难以如制。又易颓落本国诸城。皆垛高数尺。仅及人腰。不避贼九。垛间阔大。容人有馀。又自垛根。成山字形。尤易登越。设高眼而无悬眼。皆犯至忌。宜令垛高必一丈。垛口亦及半开口。其间狭小。而两边成脊。便于左右了射。改高眼为悬眼。如此然后可以为城。其详皆具新书。且近来诸城。石灰涂其外面。一二年内颓剥无馀。徒费民力。实不得分毫之益。力若不逮。则宁止一面。以待后年。其筑处。则必粘和以筑。

或问于戚南塘曰。诸处城池。俱有成制。若如新书之法。将尽易之。赀且不赡。奈何。戚公曰。此法。非尽欲易其旧也。夫力屈举赢。岂可不察。即创业之秋。固不能措。圯则修。塡则改。不可如其制乎。旧城身固难易。垛口所费甚微。不可如其制乎。平居重迁众怒难犯。万一贼至。顺人情之所欲。酌量更改不可如其制乎。改一尺。一尺之利。改一丈。一丈之利。但在适时变通尔。今蓟镇之三屯营城。遵化之县城如古。北各路之新修边墙。俱依图式。言非凿空。而先事人。惟豫则立。

一。城有炮楼。一云敌楼。为第一要法。其制如雉。而但雉城。则只可下临左右以射。此则直下城底。而中空之。使容人众。左右前面。多作穴眼。其三面。皆以砖粘石灰筑之。其开穴眼。亦令外狭内宽。以便放铳。又眼上。加一直缝。如牛马墙之制。宜于眼了。造砖时。皆作模以造。下安天地玄字铳。次上安胜字锐。其上作楼。以为射矢瞭望之所。贼若来附右城。则从右穴放炮。来附左城。则从左穴放炮。其在前面者。从前穴放炮。若是则虽万堞之城。可使数百人守之而有馀。一城不过十数炮楼。而敌兵百万不敢近矣。西厓惩毖录曰。古制城。皆有雉雉。即今之所谓曲城者也。城无雉则虽人守一垛。而垛间立盾。以遮外面矢石。贼之来傅城下者。不可见而御之也。纪效新书。每五十垛置一雉。外出二三丈。二雉相去五十垛。一雉各占地二十五垛。矢力方盛。左右顾眄。便于发射贼。无缘来傅城下矣。壬辰倭乱。余在安州。一日出清川江上。思得一策城外。当从形势。别筑凸城。如雉制而空其中。使容人前面及左右凿出炮穴。可从中放炮。上建敌楼。两楼相距六七百步。或千步。大炮中藏铁丸如鸟卵者数斗。贼若来集城外。则炮丸。从两处交发。无论人马。虽金石。无不糜碎。若是则他堞虽无守兵。只使数十人守炮楼。而敌无敢近矣。此实守城妙法。其制虽仿于雉。而功胜于雉万万。两楼之间。敌既不敢近。则所谓云梯冲车者。皆不得施矣。其时即启闻行在后于经席屡发之。又欲使人。见其必可用。而至今因循无一处举行。

壬辰乱中。柳西厓作战守机宜十条。上之其论守城曰。我国之人。最不习兵。其于筑城一事。亦全无意思。但从山势。逶迤作形而已。古之城制。五十垛而一雉。所谓垛。即今之女墙。雉者。即今之曲城也。垛之高一丈有馀。故垛内之人。能放意平立。以避外面矢石。我国女墙。则仅至数尺。守城者。鞠躬曲腰。鼠伏以行。而不免于贼丸。此其不可者。一也。两垛之间。贵于狭窄。才可放矢眺望而已。使贼不得以逾入。则是乃城制之纤密。而我国之城。则女墙中间阔大。往往可容数人。此其不可者。二也。曲城亦甚稀设。一城之上。但有一二。虽以都城之大。只有东门外瓮城。而无一曲城。无雉之城。将何用乎。此其不可者。三也。城上虽有守御之人。不能引颈下视。则贼之附城下者。终不能御矣。近世中原有悬眼之制。其法从垛内穿穴。直出城外。使洞见城下之贼。以施格杀之方。此制甚好。但必须多作砖甓。然后可成。今难猝办。此外又有牛马墙之制。于城外濠子内。筑墙高一丈许。下面凿大穴。使放大炮。中穿小穴。使放小炮。别使勇力之人守之。与城上人。互为辅车之势。纪效新书。所谓任他百万来犯者。是也。然此则用功既多。亦必用别人。而守之。非我国今日之力所易言。若一置炮楼。则上项曲城悬眼,牛马墙之制。兼而为一。不烦众力。至简至易。万无一失者也。

赵重峯东还封事曰。臣窃见辽阳以西至于山海一路。距胡地最近以接。长城为长墙。有濠子。五里各置一烟台。台下有小方城。而台上有屋。城之四隅。各有牌屋。俱覆以瓦。城外凿濠子。濠子外筑墙。墙外深坎数重。坎外或列植楡柳。虽胡兵众驱。而势不得奔突也。城中例令五军丁。率家而守之。丁给月俸。银二两半。各垦城旁空地。以为产业。有警则沿海居民。群聚以守之。十五里有一小铺。三十里有一大铺。城子渐广。而人居者渐众。如牛家庄。既有元军。而冬月益戍以千军。器械完缮。而守备周密。凡城颓之处。则官拨银两以修之。关内则虽无烟台台城。而十五里铺。三十里铺。则无处无之。州县城池。无不牢壮。虽有劲敌。人恃无惧。皇朝之所以设险守国如此。险之时用。信乎其大矣。我国两界之地。虽有长城。而马可超升。虽有烟台。而人不能居。台上不唯无城。而无草屋门间。风饕雪虐之际。薄衣戍卒。多有冻死。不待贼来而反走也。必矣。孰肯以死守之。且州镇之城。龃龉尤甚。如有胡寇。无非一呼而可登者。城中人物。到底萧索。虽尽男女。或不能守城之一隅矣。至于南道海边。贼船可泊之处。渔人篱落。多有栉比者。贼来登陆。而肆其焚荡。若于浦口设城。多置军器。有急严守。则倭贼不敢舍舟而登陆矣。然今若欲筑城而一用民力。则城池未完。而民已不守矣。窃闻各道兵营。岁留私米累千石。而只应私行之请。其他布帛积于无用者。不可胜数。况兵曺岁入之布。空积者甚多。若彼为兵判为兵使者。有徇国之志。无营产之念。则出此米布。分募饥民。岁完数城。殿下又捐内需之储。以补其缺。则彼为边将者。虽是至愚之人。亦感殿下之至诚。争出私用之物。以造筑其城矣。

姜沆曰。臣在日本。见日本为城邑。必于独山之顶。江海之滨。夷山之巓。而斲削其四面。使猿狖不得上。其城基广而上尖。四隅设高楼。最高者三层。主将居焉。军粮军器之库。皆设于楼中。开一门一路以通其出入。城外设长垣高可一丈许。垣中数步设炮穴。垣外凿濠。深可八九丈。引江水以注之。濠外又设木栅。滨江海处。舳舻相连。精勇之士。环城而居之。问之则曰。独山之顶者。我可以俯瞰。彼不得临压也。江海之滨者。只防一面。事半而功倍也。基广者。难于冲毁也。上尖者。易以俯瞩也。一门一路者。防守不分也。舳舻连江者。防水路也。精锐之环城而居者。为仓卒易以入保也。我国城池。正与此相反。丁酉之难。贼见湖南诸城。莫不笑其龃龉。及见潭阳之金城。则曰使朝鲜固守。我何可攻陷云。臣又窃念诸处山城。颇与邑居悬远。临急。始收邑居之民。使入山城。贼势稍缓。则愚下之民。顾恋家业。惮其险远。不肯入保。贼势既迫。则扶老携幼。窜匿山野。而又不肯从令。况望其傍邑之叠入乎。今者湖岭城邑。尽已荡毁。莫若乘其荡毁。移设潭阳府于金城山城。省傍近数邑以益之。贼至则因其人。因其城而守之。城守之官。必择有牧民御众之才者。久任责成。移井邑长城于笠岩。亦如之。以及岭南诸山城。尽为治所。则复屯相望。形势相倚。此贼不敢如前荐食矣。

今按姜沆之言。谓邑必就山城。则有难尽施。而城必为邑居。则深有实见。要当参酌形势。而措置之。盖山城之可设邑者。移邑为治。邑城之可城守者。增拓缮修。定为当守之城。必有画一之规。其馀山城之不可设邑。无甚形便者。悉罢之。诸邑之残弊不成模样者。省属傍邑。要使平日所致力者。为临乱所必守之地也。今则平时劳众费财。民力已殚。而临急委而去之。任其荡然。此非但官授匪人。民心㥘弱之致。亦缘区画苟简。未有一定之计。平时。苟延岁月。临急。无可恃倚而然也。可胜痛哉。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为。宁无城无邑。不劳民之为愈也。

又按因山据险。比诸平地。难易百什。然山城之地。例多高险倾危。民不得居。若山城而可设邑。则固为大善。其不可移邑者。莫如设险平陆。因邑为守。此宜审察山川形要人事便否。而定为区画也。若倭人之制。则只可取其城池楼橹之高深牢固而已。其山顶小城。唯开一门。民不居内。则是所谓倭人土窟。与北虏山寨。其意相近。非所施于体国奠民之地者。故山城而不可邑。则宁坚筑平地之邑城。城虽曰宜小而固。亦不可不包纳闾阎也。或曰。守城莫如地险。欲守邑城。则其于无地险何。曰。城本所以卫邑。如人居舍有篱以卫之也。而我国邑残山多。故因有山城邑居之异。其不知本末甚矣。夫筑城于别处。临急。始抽邑居之丁。民不肯入。猝至空城。百为龃龉。入者亦无顾恋之意。相率而逃。将谁与为守。其与按平时之旧。因其府库民物。而与之共守。人各有父母家室之虑者。利害相万万矣。假令固守山城。尽弃邑里仓廪人民头畜。付为贼屯。则独守山顶。终何归乎。必亡之道也。此与倭人北虏之只事戎战。常屯无家之卒。射猎为业。逐设山上之寨者。事理绝异矣。

又战守。本自相须可战而后。亦可守也。我国人平居。不知保民练兵之为当务。而唯以债帅收布。为常事。及其应变。则以远避高险。胁息窜身。终不敢窥见城外为心。若是则虽悬天铁城守。不可得矣。噫噫。此难与俗人言。唯知者知之。山城虽绝高险。若欲出兵要击。则自上至下。径途不便。未易乘机。又既下至平地。则失其所以为恃矣。与野战者无异。而本无家室系恋之心者。尤易于奔散。

或曰。我国人。例言山城。又谓城宜狭小。或有不甚狭者。则皆欲改筑小之。如张晩。近世所谓名将而亦然。何也。曰。非但张晩。西厓所论。亦如此。此盖今之郡邑。平时皆不成模样。民户不聚。绝为萧残。而所谓邑城者。有若贫家破垣卒然当敌欲守。则未及半日而直陷。必奔上高山。依阻岩石之险。然后可以少支。而人民四散。只抽若干丁。猝入空城。故稍阔则不得守。目下所见者。惟此。故意每如是矣。殊不思为国之道。当定经修制置郡。咸得其宜。而倂今残零。则百里之地。各有郡邑规模。吏隶皆给廪禄。而至于工商。举绝横侵之途。则民聚邑居。屋舍栉比。市肆成廛。宛如中国之列邑矣。其为城池。亦包纳闾阎。高深牢牡。必如其制。如是则平时万事。皆有可观。而临急城守。亦得坚实。唯如此而后。可以处处捏守。形势相连。而国以永固矣。而我国人意思。曾不及于此也。自古列邑坚守。或经年阅岁者。不可胜数。远者姑勿论。向时辽东金州城。亦是平地。而虏兵围住。三年相战而不能陷。若如孤绝山城。卒然投入者。则不待数月。粮尽人散。不得保矣。安敢望支过年岁其利害。此亦可见也。大抵城必邑城为是。非邑居而别设空城云者。皆不思之甚也。

兵车[编辑]

兵车宜审度形便量宜造备以为军用。凡兵骑为上。步次之。而用骑步之法。莫如摄之以车。中国在处。皆可用车。而本国。则山溪多阻。不如中国之便易。然欲制虏骑。舍车不可。宜审度形便。如平壤,安州,义州,咸兴,镜城,会宁锺城或庆源。等处。及他藩镇地形便宜处。可设一阵车以备缓急为当。若然则不徒藏置。待变而已。在平日宜依阵法。配以骑步定为约束。而操炼时。车亦同出。习阵。又凡有载运输。将之事去。其木牌兵械。用此运输。亦有益矣。○凡制南倭。莫如舟师。制北虏。莫如车战。谋国者。不可不深为讲究也。

高丽显宗时。契丹主自将步骑四十万。冰渡鸭绿江。都统使康兆出通州今宣川以备之。分军为三。以剑车排阵。丹兵至。合攻之。无不摧糜。宣宗时。西北面兵马使柳洪。请造兵车。藏之龟州。以备不虞。制可。

顷在丙子之难。虏直抵京都。西路诸帅。皆入山城。虏骑睨而过之。而不敢下城出战。若令有车。则塞路结阵。欲战则战。欲守则守。战守皆在我为一事。虏人焉敢直过。此可见设险御冲。伺便出奇。莫如车。况治国家事力。完复将兴师出塞。蹑虏庭而问渠酋之罪。则非车以行师。不可以有济也。古人谓车为一阵之介。有脚之城。是实验之言也。

按车之用。大矣。而在行师为尤重。一。可以止冲突。二。可以载糗粮兵装。三。可以捍御矢石。四。可以冒敌前进。五。可以藏骑伺便。六。可以庇雨雪舁病卒。又行则为阵。止则为营。行师之用。莫善于车。是以古者出兵。必以车乘。凡言千乘万乘者。是也。而传所谓郑之先偏后伍。楚之左右二广者。亦此制也。自秦以降。车乘之制。虽废不行。然汉卫青。出塞击匈奴。以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骑击虏。晋马隆。讨树机。能以偏厢鹿角车。转斗千里。遂平凉州。则汉,晋之际。尚有用车。取胜者矣。宋时名臣谋将。多建造车之请。而时无用将之君。安可语夫用兵之具耶。我国山谿险厄。说者谓不便用车。是固然矣。然沿路郡邑。亦多平易处。其阻厄处。亦不至不得经越。古法曰。易野。车为主。险野。人为主。解者谓易野。非不用人。而主于车。险野非不用车。而主于人。则是虽险野不至全不得用车也。史称李陵击匈奴。出塞行三十日。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围陵军。陵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引士出营外为阵。击斩甚众。又今虏俗专用骑战。然而丙子之难。虏自沈阳。车载大炮,军装。历平安,黄海。以抵南汉,江都者无数。以此见之。则在乎将之。能运用而不专在于其地之险易也。如国家修举军制。而知兵达古者任阃寄。以经纪。则必有以识其便否之所在矣。后世说者。如马氏,丘氏辈。皆以为车战。中国与中国人战之法。若与戎虏战。则不可用车甚矣。其不思也。夫中国与中国战。车固为要。而中国与戎虏战。则尤不可以无车也。近世戚南塘。在南方。平盗御倭。则能以徒成功。而及其镇蓟。则造设车战。然后乃得惩虏。乂安边境。其实效。于此可见矣。至若本国。则地势不平。用车宜若可疑。然苟深察之。则亦不至不得用车。顷自南中往京都。地势平否。诸郡一样。而其道路修治处。皆可行车无滞。平时道路桥梁。亦是王政之紧切者。我国百事苟且。唯知委靡。若不举人事。而徒委诸地形。则虽中国。岂无溪涧丘陵乎。况车战。非以南方之车。运防北边。北方之车。运防南徼也。若如此则虽骑步军。岂非疲扰取败之道。运行不过近道。相地以成阵。当途而御冲。岂有不得用之理。若夫出奇追击。则车营本配以骑步。车以为卫。骑以为奇尔。便可开营出骑。唯所便当。非可以车。逆峻坂驰险厄也。是以。戚公之法。车营常于近便。镇城沿城为卫。使车城相依。御冲出奇。岂非万全之法乎。近有李之者。历习戎事。常言制狄。莫如车战。我国实无不可用。苟车不得经越处。则行师之法。必成列而行。虽骑步。亦是危险。不可行处也。尝自造简易坚致之车。以示可用。此非空谈者比也。大抵万事中国所当行者。东国亦无不可行。古时所能行者。后世。亦无不可行也。

一。造车参核。古今众制。务得便宜。以为制。晋马隆偏厢车鹿角车。唐马燧战车。宋张行中所造兵车。魏胜如意车等。其制大略不相远。宜详求古人已试之法。制为适用之车。使轻捷坚致。要令一二人。可以推挽。而外施穴牌枪戟。敌不敢近。又可以放矢炮。而御来箭为妙。若其配以骑步。行为阵止。为营之制。则具在阵法图说。

按古者。兵车为常战之具。故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彼此同一其制焉。后世车乘之制既废。往往有用车者。而人自为制。随其形势。运其智巧而创为之。然善用之者。亦可以取胜矣。今宜参核众制。择其便宜者而制。为人推轻车。使适于用。可也。

牧马[编辑]

各处牧场。必相宜马之地。地形便当处置之。须令宽广。凡置场。必择宜马之地。地形便宜。水草丰腴处。即今牧场之不合者。罢以与民。其定置处。则必加展其围。令极宽广。以蕃孶息。勿使如今数数置之。处处零碎。有害于民。而无实于用。

按我国设牧场。皆于海曲洲岛。而其数至于百有二十馀所。国内八道。独江原道无牧场。京畿三十场。今有马者十六所。忠清道十场。有马者四所。全罗道四十二场。有马者十四所。庆尚道二十一场。有马者四所。咸镜道六场。有马者五所。黄海道十场。有马者七所。平安道四场。乱后皆废。緫之牧场百二十三所。有马者五十。济州及箭串牧场。不在此数。其散漫零碎如此。又宜马之地。莫如西北。而南方极多。西北反少。是措置之未尽其当者也。昔唐置八坊于岐,豳,泾,宁。地广千里。以大仆少卿张万岁。领群牧。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馀匹。是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唐马之盛。古今称之。本国纵不能如中国之为。宜择宜马处。展宽场阹百馀里。或数百里。幷诸场而合设。其馀则罢以与民。一道无过一二场。其最多处。亦止三四场。又修西北牧场。并如其制。如是则无零碎难理之弊。无处处扰民之弊。马政易举。而孶牧蕃盛。军国之用。无忧不赡矣。今设场必于海岛者。欲省其筑砦之费也。然海曲之地。民利所资。则率为场占。而至于山野荒旷之地。则乃无一所。是未可知也。长岭以西。山多人稀。不能耕垦。弃为空地。而宜于畜牧处甚多。如江界理山宁边等处。必有宜牧之地。然以其近边。今姑勿论。尝观铁原淮阳。亦合设牧。若择置一场。则非徒变柔弱为强马。亦变弃地。为有用。甚为便好。或者以四围设砦为难。又以虎豹之害为虑。然设砦一时之劳。安可以此废万世之利。凡役优价雇人。则无怨矣。虎豹之害。则国典自有兵使守令。率兵捕杀之法。又令牧子辈。人习鸟铳。随即捕获。而不夺其皮。使自为利。则争先捕杀。可无其患矣。

又按政在得人。唐世亦得人委任。故能致其蕃。司仆之官。必简选久任。然后可责马政。若如今之朝改暮易。名为主马。而不知马政。则万事无望矣。

一。牧子以本场附近画定。受田一顷。免原税二斛地。即递减二等收税也。○勿论良贱。以本场附近定之。免其原税二斛地。又免顷夫柴草冰丁之役。其数则随马群多少以定。

或曰。牧子但主放场之马。而无他事。恐不必给免税。曰。牧场之马。固无喂养之事。然每群轮定。一人看牧。又秋冬积蒭造穿。雪深时。使马入庌避雪。给蒭吃之。然后可致繁息。虽曰但主放场之马。不为无事矣。又阅马之时。奔劳又多。然则其役亦不轻歇矣。本无给保。不可不给免税也。○闻今济州牧子。其苦无比。顷年御史李庆亿。启闻。特给保。然其苦犹难堪云。必是自前朝家所征。或官员私事谬弊成规。不一其端。而使民至此也。当一依定法。尽革其弊也。若其牧子规制。则一同诸处。不可有彼此也。

每雌马一百匹。雄马十五匹。为一群。牛同每一群。定群头一人。牧子内以良人信实者择定。群副同。群副二人。牧子七人。

按大典雌马百匹。雄马十五匹。为一群。定群头一人。群副二人。牧子四人。今因此制。而其役为苦。故加定三人矣。中朝制。则每马十匹。定群头一人。五十匹。定群长一人。未知其制孰便。更当详之。

周礼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驽马一物。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一趣马。三皂为系。系一驭夫。六系为厩。厩一仆夫。六厩成校。校有左右驽马三。良马之数。按此趣马,驭夫,仆夫。乃校人。太仆之制也。若辨马等之所宜。择其良为种育。实京外马政之大段先务也。

一。每场择定。马医一人。受田二顷。牧子所受外。别置马医田二顷。以能知马疾者。定授。亦依例免其保布。又免杂役。

一。罢今各处监牧官。以本地守令兼任。守令兼察。而贰官传掌之。

即今牧子之不堪其苦。㮣是别置监牧之故也。然不别置官。牧政虚疏。置官则牧子先弊。大凡唯在得人与否而已。然只论其法制。则若每场马。至四五千匹以上。则牧政浩烦。不便于兼察。宜合就近一二场。置官以领之。若止数千匹。则徒益民弊耗公廪。而实无益于马政。莫如邑官兼任之善也。若遥合众场。而置一牧官。则尤无益而多弊也。

盖监牧之制。始于唐。唐则别置其官。宋则以本州官兼领。

一。每岁冬点阅成籍。上该司。幷其孶息驹。具年岁毛色成籍马。皆第。以上中下牛同此。

每一群。定以孶息驹三十匹。一年孶息。当不减七八十匹。而从减以定。官择可合者外。馀数虽多。尽以许给。其或不勤看养。致不足者。论罪准数。牛则一岁孶息。定以五十匹。其息良马十匹以上。赏给籍内马一匹。如有异骏者。又量宜加赏。其遗失故失者。皆准数追征。凡遗失马牛一匹。笞四十。每一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追征故失者。马。纳皮鬃尾。牛。纳皮筋角追征。凡征必以代马代牛。勿以布。其年过二十岁。死者勿征。牛则限十五岁。○只纳皮鬃尾筋角。下同。虎豹啮死者。天行马牛疫死者。勿征。必审实。然后施行。

一群。虽曰百匹。驹不离母。则其实不止百匹也。

按大明律云。骡马一百匹。为一群。每年孶生驹一百匹。一年内止有驹八十匹者。群头群副。笞五十。七十匹者。杖六十。死者失者。并准征法。虽如此。然中朝议者。以为卖三子。不足以偿马。本国大典。一群一年孶息驹八十五匹以上者。群头加阶。连三年未满三十匹者。监牧官罢黜。遗失者。论罪准征。故失者。减数追征。然即今牧子最称偏苦。而马亦渐耗矣。中朝人有请酌定中数。其年逾数者。除以补他年欠阙之数。今年不足。明年补之。种马死者。即以驹足其数者。此语诚是。若今从轻定数。而数足之外。则许以与之。使之充补其不足之时。故失之偿。则官有一定之数。不难检察。下无欺隐之弊。各自勤劝。而牧子之役。亦不为偏苦矣。岂非至计要法耶。是虽似太轻。若緫计年岁之久。则一郡一岁。得三十匹。十年得三百匹。而其间所生之驹。又为生驹。不止五六百匹。马畜之蕃。将不可胜用矣。

一。多贸雌雄驴骡。同放诸牧场。以广孶息。国中驴骡甚稀。商贾输駄。皆用马力。以故战马尤乏。若贸雌雄骡数千头于辽广等处。置之司仆,济州及诸牧场。与马杂畜之。则可为百世之利矣。

一。牧场内。或入虎豹。守令节度使。登时捕获。

一。筑场军,驱马军,牵马军。皆以募军。修砦。巨役也。故别用募军。为之。若小小补颓。则令其牧子修补。驱马军即阅马时。驱聚之人。不可以牧子独当。故添用募人。牵马军。牧马上京时。牵去之人也。今大同事目。亦皆自公家给价雇人。为之牵马军。则一路邑传递以送。

一。牧马上京。每年一次。或间年一次。当量宜定其式。定数以上。其数则量宜定之。皆有常式。罢今数数进纳之弊。今济州上马。有冬至进上。正朝进上。诞日进上马。又有递任马年例马岁贡马。多者数百匹。少者数十匹。或三四匹。频数调送之际。其弊不可胜言。实则无益于公家。而故令贻害于民。岂非弊法之甚者。宜改此弊。量宜定数。岁一上马也。令诸处牧场。未知其事之如何。而若省诸零散合。置一大场。则大㮣当同此。

一。司仆马。罢今分养各邑之弊。今司仆马。每岁抄其羸者。分送远近诸邑。定期待肥。还纳其不肥及故失者。惩罚守令。守令又征其价于民。各邑人受去来。纳道路耗费。本司官吏。乘时诛求。又不可胜言。直当罢革此规。

或曰。司仆羸马。若不分送于各邑。则司仆难支。奈何。曰。国制。司仆马当有定数。既量。是以。定蒭豆吏仆之数矣。唯在官察其任。用节其宜而已。有何不足之弊。难支之患乎。就令欲加马数。则今虽分送。亦会减其蒭豆之费。与其等减其费。孰与移彼之费。加定司仆。而绝其守令之征。道路之耗。诛求之奸乎。其不思甚矣。

邮驿[编辑]

邮驿。每三十里一置驿。必须临当道路。得其形便。今诸驿多不傍临道路。或僻在三四里外。甚非置驿本意如此者。悉可移正。两驿相距。固以三十里为限。然必得地形。可奠民居。然后乃为设驿。虽或微过不及。即相其地势。所便。道里冲要。而务使得宜。但必使当道耳。其在郡邑营镇关堡者。必使傍附而设。○按即今站驿太广。宜加设处。往往有之。高丽时。国内诸驿。緫七百八十一。而本朝则五百三十八。以此观之。亦似太省。当审量补阙。使得其宜也。至于察访。必合众驿而置。当量其统领远近之宜。不可频数贻弊。亦不可太远不便。即今察访似为过多。而南北不均。平安道内只二察访。庆尚道则至于十一察访。合有增损。宜于庆尚道省其四五。平安道增置一二员。可也。详郡县条。

即今国内察访。緫四十。高丽时緫二十二。凡损益之际。宜深思其宜也。

一。驿马及驿吏卒田。皆以大中小路。分九等定数。道路分等。如自京都至开城府。为一等。凡言自某至某者。单指其直路。其左右傍邻驿。则勿论。下皆仿此。自开城府。至平壤为二等。自平壤。至义州为三等。自京都。至稷山。至竹山。至永平。为四等。自稷山。至全州。自竹山。至尚州。自永平。至咸兴。为五等。自京都。至利川。至原州。自开城府。至海州。自平壤。至宁边。自稷山。至保宁。自竹山。至清州。自尚州。至东莱。至晋州。至固城。至蔚山。至昌原。自全州。至康津。至海南。至顺天。自咸兴。至会宁。为六等。自京都。至江华。至春川。自原州至江陵。至三陟。自春川。至杆城。自清州。至星州。自忠州。至安东。自平壤。至江界。为七等。其馀为八等地最僻。人事最简者。为九等。路之类。然如今峡邑僻地。本处人事虽简。亦有站程要紧处。虽非自京达外。而外方相通之路。亦有烦要处。当一一量宜以定。

驿马。每驿一等路。大马八匹,中马十三匹,小马十五匹。合三十六匹。二等路。大马七匹,中马十二匹,小马十三匹。合三十二匹。三等路。大马六匹,中马十匹,小马十二匹。合二十八匹。四等路。大马五匹,中马九匹,小马十匹。合二十四匹。五等路。大马四匹,中马七匹,小马九匹。合二十匹。六等路。大马三匹,中马六匹,小马七匹。合十六匹。七等路。大马二匹,中马四匹,小马六匹。合十二匹。八等路。大马一匹,中马三匹,小马四匹。合八匹。九等路。大马一匹,中马一匹,小马二匹。合四匹。

右一等路。即大大路。二等。即大中路。以下皆仿此。推之。夫一等路之于九等路。其烦简。不啻九倍。然小小路。或有幷驿兼应之时。则庶可相当。又地僻人稀处。郡邑既旷。而置驿又零残。不成村落。则几于道路凋废矣。不可减此也。或曰。大㮣此定诸驿驿马驿户。比今似过多。如何。曰。今驿役本甚苦。又外任新旧官。既令驿递。则驿马不可不优置。郡县既合倂。则驿站又不可不令完实也。

马田。每一匹大马。六十斛地。如一等田。则六顷递加。至九等田。则三十顷。中马。四十五斛地。一等田。则四顷五十畒。至九等田。则二十二顷。五十畒。小马。三十斛地。一等田。则三顷。至九等田。则十五顷。

右驿属所受田。则除其免税而计定。

皆从原税。画地以定。先尽驿属。所受田外。及于其傍近田永定。不得移易。

或曰。马田。仿今马位。全给其田。幷免税。兵使得任意处之。或募人幷作。或赌地花利。如此则不必广与其税。只大马。以十六石地。准即今八结一等田。则为二顷四十畒。二等田则二顷六十畒零。递至九等田十二顷。中马。十二石地。准六结。一等田则一顷八十畒。九等田则九顷。小马。八石地。准四结一等田。则一顷二十畒。九等田。则六顷。可矣。曰。此亦无不可行者。然非天下正当之法。凡事才失。当便不得。恰好上下。交有所害矣。且如此。则必于驿属。所受田外。别置马位田矣。驿属所受。则收税于官。而又别置田。于事不便。且必有客佃之户。俗所谓幷作者。然后利于驿子。不然则无以立马矣。彼为客户者。亦均是王民。而设法而使之。寄佃人田。是岂一视之意哉。又此乃徒知税米之可惜。而不念民户之见失尔。马田之多。无如西直路邑。然出捐千馀石。税米。尚有他邑之税。固无损于国计。若失数百户军民。则平时摆拨站路。一应诸事。非他邑比。而临乱军丁。尤紧切于他处。其为害甚大。

驿吏驿卒。今驿卒。皆是驿奴婢。每驿一等路。百三十五户。二等路。百二十户。三等路。百五户。四等路。九十户。五等路。七十五户。六等路。六十户。七等路。四十五户。八等路。三十户。九等路。十五户。每人一户。田一顷。以田定数。○驿长则在此数外。

今驿吏卒。皆世传其任。若不足。则以邻驿过数者。移属。如无可移处。则以驿近凡人自愿者。依日守例。日守大典。以良民充定。应驿使令。皆有定数。今则无之。充为驿户。此则勿为世传。凡今驿奴婢流徙外居者。皆令刷还。居于本驿。若本驿已满数。则移属所住。近驿之不足者。罢今收贡之弊。○凡其过数者。不移属他驿。则自当如官属馀数。例受民田。而移属他役。其当纳贡者。纳于该司。若有驿官。仍今私自收贡者。依律论罪。详见奴婢条。

国制。奴婢皆从母役。而近世驿奴娶私贱所生。则男从父役。女从母役。顷年。又为新法。勿论男女。皆属于驿。而其娶公贱所生。则不然。驿吏娶私贱所生。则又为驿奴婢。法之苟且。至于此矣。宜令驿吏及奴。娶公私贱所生。并从母役。若或不足。令仍父役。则私贱以外居公奴婢。给代。公贱则直为移属。可也。驿吏卒之日就散亡者。无所衣食。而侵苦百端故也。若制其常产。平其事役。则岂有是哉。盖今驿吏卒。虽令世传其任。然驿奴之子。有才能文。则为驿吏。驿吏之子。不识字。则为马卒。无有定别之规。道路迎送之地。事固然矣。但驿吏子孙。则虽世为马卒。不禁赴举云。

驿吏卒。每户受田一顷。免原税二斛地。即各于本等。减二等收税也。给免税而无保丁。并免杂役。顷夫柴冰等役。○驿婢受田者。亦与奴同。其夫不为驿役。则出助役米。或布。依军保。例以添助立役者之费。○老病除役者。还其田。老病而无子依归者。给口分田二十畒。并依军民例。详见田制。○今之驿卒。皆以驿奴婢世传。而此定驿属田。有定数。故婢子亦受田。与男等矣。奴与婢。相为多寡之数。虽不可以恒定婢子之夫。自可耕其田。而应其役。虽或不然。亦为助役。则奴子多时。应役者众矣。婢子多时。助役者众矣。庶可相平。○察访立番吏隶。依各邑吏隶例。别见职官之制。

或曰。婢子出米。即助役米。同于男子。无差等。何也。曰。受田一同故也。受田之无差等。何也。曰。田数永定。不可增损。而奴与婢多寡之数。不可以恒定故也。此盖缘奴婢法尚存。故不得已如此矣。

驿长受田二顷。每等路。各加一顷。至七顷止。每驿择驿吏之勤干信实解文者。为长。以统驿户。主供客。于上所定田外。别置其田。八等路。三顷。七等路。四顷。六等路。五顷。五等路。六顷。四等以上。七顷。西直路不复有加。以其使客虽烦多。是自官支待之行也。故自开城府。至平壤。又为减定六顷。自平壤。至义州。五顷。○中路以上。或欲以其田数内。分置副长者。亦听。○京两驿长。三顷。亦以其无供客之事故也。○急走田罢之。以其驿中轮行。

长田加定者。长緫领其驿之事。不免多事。且主掌供客。虽官给其需。然必有率丁。然后可以办得此。乃所以渐优其保率也。是以京驿。则虽事为颇烦。无供待之事。故只定三顷。

驿吏卒及长田。皆以附驿良田。画地以定。使无公私田。交互相错之弊。凡定官属田皆仿此。

一。察访。定其常禄。禄数。见禄制。自本处经费会减。以给察访。亦令挈家久任。

一。察访本驿。加设立番。吏隶及中小马。各一匹田。察访立番吏隶数。见职官条。其料数见禄制条。分二番。相递受田五十畒。每月受料。皆如各邑吏隶例。凡察访使唤吏隶。必皆定于本驿。勿以外驿居人。往来立番。○此则依各邑例。每十名加定田一顷。以容老而无子。及身死子幼者。且以备病故。

右所定驿马,驿吏卒之数。姑为量拟如此。然更宜以右数。合一察访道所属诸驿。而计其驿吏卒。为几何。大马几匹。中小马各几匹。又通国而计其驿吏卒。大中小马之数。然后令诸道各驿。会录即今其驿驿吏,奴婢几人内。立役者几人。具录其保人。收贡者几人。今收贡者。皆外居不立役者。马大中小原数几匹内。见存者各几匹。合一察访所属而计之。又合通国而都计之。以相为参验。则可以执其緫会。而酌量多寡之中矣。然即今远近诸驿。引立无常。而滥乘私使之弊。尤甚。亦不可以今为准。唯至公白心。思其本事为合。有多少力役所至。轻重如何。而善酌大均。大均谓与他军民吏隶。百役均一。而无苦歇也。之宜然后得之矣且今诸驿人马数。直路驿不必多。僻驿不必寡。大小难定。按高丽时。驿分六等。以定丁户。第一科。七十五丁。第二科。六十丁。第三科。四十五丁。第四科。三十五丁。第五科。十二丁。第六科。七丁。然前朝置驿都数。与即今有多少。此又宜审思而精量之也。

或曰。即今驿吏驿卒立役者。每人给复二三结。给保二三人。而犹为不胜其苦。今罢给保。则无乃愈苦难支耶。曰。大典。无驿吏驿奴给保与复之文。今皆给保给复。必中世为此规。今令驿吏驿卒。给保三人。给复三结。而监司守令。例为减损。故非紧路。则给一二保。一二结处为多云。驿吏卒所给保丁田结。其数甚多。而本邑徭役军额。朝家别无计减。之事。守令事势。亦不得不如此。今之所以驿人之不胜其苦者。盖自国政废隳之后。明家凡事。任法而不任人。一有事为。则不责于当道之臣。而每自朝廷。发遣使臣。冠盖络绎。而为使臣者。率多滥其骑从。驿路已自凋弊。加以兵曺官员,监,兵,水使。私与人骑马。私书传通。其弊尤甚。不但私与人骑妓女后载。必以驿马。不但自载其侪类。所悦之妓。载送载来。亦以驿马。私给草料。帖者无穷。兵曺官员。监兵水使亲旧之私行者。亦图得草料。皆传食于各驿各站。至于兵曺监兵营下吏。则亲旧之亲旧。无不图出。其公需田所出及外居驿奴婢身贡。为察访者例多私用。而察访支供米,盐,鸡,鱼,纸束之类。皆以各驿逐朔收合。若有不立马者。则不使之立马。而其马田所出。谓之空马户例。为察访私用之物。至于京驿添役价及北京马夫路费。率皆加定责出。凡百公役。逐色加定。此外祁寒暑雨。无问老弱。集点远驿。故令生阙。而收其阙纸等事。有不忍尽言者矣。夫如是故。驿卒不胜其苦。渐至流散。国家其本之不思改。而于是乃添设给保给复之规。然其弊日增。则虽日加保复。国家徒损民丁粮税。而无救于驿卒之困矣。非唯驿也。无处不然。苟使士大夫知利。而不知义。则天下事。无可为也。大㮣国制。外官不定常俸。吏隶举无其料。官与吏。皆苟且聚敛以支遣。故因成习俗。不知耻焉。是亦法典之大有阙脱也。若官吏。皆有定俸。使自给足。而择人以任。则征敛之弊。自可革矣。且驿卒之苦。莫甚于引立越站。今各驿丁数多少。本不准于道路烦简。而只从人给其保复。故一驿虽有数百人。皆受保复。但有一人。则止受一名保复。歇处偏歇。而苦处不堪其苦。故势渐向残。则终至于空驿。一有空驿。则辄引远驿人马。以应空驿之役。其赍粮往来。弊苦万端。而所谓盛驿。亦渐凋残。如此转辗。无驿不残矣。若量路大小。优定丁田。使之优容迭休。各应其驿之役。无引驿越站之弊。则驿卒之苦举。皆除去。而欣快若脱涂炭矣。诚如是则虽不给保。而远近诸驿。晏然蕃盛。国家传命。四方如流矣。

一。各驿供客需。皆自本邑经费会下。公行员人供待。驿长主之。皆定常式。每一食。守令边将教官察访赴任递还者。及六品以上奉事者。米六升。参下官军官及无职员奉事者。四升。吏胥传令者。三升。其从人。驿子及私从皆是。皆二升。其盐馔之资。幷入其中。只供饭。如私家不时待客之为。而无茶酒。马则即驿马。大马。黄豆二升。中马小马各一升半。皆审考帖牌而供待。帖牌之外。则一人一马。亦勿施行。每岁本官。量其烦简大数。分二三次。预为幷给。使得措备。盐藿干物之类。而驿长簿其员人所供之数。幷具其日时。每月或节季告官。以为申报会减之地。○若奉命使臣,宰执,台侍及观察,节度使,都事,虞候。则自各官支待出站。不入此中。济州,东莱,义州,江界,会宁府使同。○京两驿。无支供之事。不给其需。酱豆器皿价同。○京两驿谓今青坡,芦原驿。若绿杨,碧蹄,良才等。京近驿本官。不为出站自驿掌其供待。则当倍置长田。凡酱豆器皿价之类。亦倍给之。

又每岁给酱黄豆。九等路。一斛。即十斗八等路。二斛。七等路。三斛。六等路。四斛。五等路五斛。四等路以上六斛。亦自开城府。至平壤五斛。自平壤至义州。四斛。盐价。亦在其中。孟春计下。○若凶年则上会下米豆及此酱豆皆依例减十之二大无则减三之一。器皿价米九等路以上。米一斛。七等路以上。二斛。五等路以上。三斛。皆准米依恒定折钱。孟春计下。

大典。各驿皆定公需田。然审思事势。则置田。不如以米计下之公私均平。

即今守令,边将,教官,察访。赴任递还。不得乘驿传食。而今皆定以乘驿传食。驿路似为多事。然既为量此。而优定驿马驿卒。优定驿长田支供之需。皆自经费计给。则驿路庶自均盛而无弊矣。

一。各驿皆置馆舍。定馆夫田。九等路以上。一顷。七等路以上。二顷。五等路以上。三顷。三等路以上。四顷。皆以田画定免其保布。其在附邑驿者。七等以上。皆减半以定。○驿馆。皆自本邑营造。募人择定馆夫。使之守饬墙户。公客时扫洒煖房而已。铺陈则自本邑措备留置。凡公馆公客馆接外。常时则牢墙关锁。不得拦入私客。任其污毁。私家则自有站店。

各驿连附开设站店。站店条制。详田制中。○站店户田。每店九等八等路。十顷。七等六等路。二十顷。五等路。三十顷。四等路。四十顷。义州直路。八十顷。东莱直路。四十顷。皆以田画定。又设铺子。铺子条制。详田制中。其田义州直路。四顷。四等路以上及东莱直路。二顷。五等路以下。皆一顷。亦以田画定。○若或站店。与驿不相连附。则于驿又设铺子。量置其田。

站店则本不属驿。而当添设驿傍以居。故幷附焉。

一。驿馆底地九等路。一顷。八等路。一顷五十畒。七等路。二顷。六等路。一顷五十畒。五等路。三顷。四等路。三顷五十畒。三等路。四顷。二等路。四顷五十畒。一等路。五顷。察访本驿。又各加一顷。依城邑顷例。免税。兵使驿户。团聚以居。一户岁役一日。以助馆舍墙垣修饬之役。此顷则不在吏卒。所受田中。○以二畒半地。为一户以出夫役。详田制城邑条。

一。驿吏卒及驿马。每三年成籍。人则如军案例马。则具年岁毛色。系以主户名。○察访成籍。送观察使。观察使合为都籍。○京两驿则兵曺成籍。送兵曺藏之。节度使营。亦藏一件。观察使誊写以送。兵曺緫数启闻。

一。凡奉使员人。兵曺依等数给帖。即马文。尚瑞院。启闻给牌。以铜为之。形圆。一面依各品数画马。一面书字号年月。又有尚瑞院印四字篆印。驿官。皆具职名日时。并具所用马数,人数。自本驿。至某驿。每节季报兵曺。兵曺具数启闻。草料支用数。亦岁季驿官。开具报户曺。户曺启闻。○按法令驿官开具用人马数。节季报兵曺。而今例报于监营。转上兵曺。故凡弊端之自上司者。皆不得闻。宜申明旧制。驿官直报兵曺。草料仿此。○观察使,节度使。并受发马牌。凡有紧急启闻事。则发马有回还文者。考承政院帖。并给下等马。○济州子弟及押贡人往来时。每二人。给駄马一匹。○守令,镇将,教官,察访赴任时。并给马。递来时。虽属散。亦给。○军情紧急。用双马。有摆拨处。拨上传报。○駄载重。每一駄百斤。

各品马数。凡品皆从实职。从人及草料同。二品以上。上等乘一匹。下等乘駄各二匹。堂上。上等乘一匹。下等乘一匹。駄二匹。六品以上。中等乘一匹。下等乘駄各一匹。九品以上。中等乘一匹。下等駄一匹。无职人下等乘一匹。

观察,节度使,济州,义州,东莱府使及奉命使臣之有军官从行者。每军官一人。中等乘一匹。二人幷下等駄一匹。加给。赴京及邻国使,医官,译官。同军官例。○观察,节度使从行军官。乘驿无过二人。边将,边守军官。皆自己马以行。但许入料帖。

大典正二品以上。六匹。大君,议政七匹。然虽崇品之行。无军官。则似为虚贻驿弊。若有军官者。则又似不足矣。定之如右。而有军官之行。则依式加给。似可。若然则计其军官数。而并计加马数。给牌。

凡乘驿马者。其从人皆定其数。所谓丘从书者。马头駄马夫之类。尽在此中。六品以上。以其二人引路。俗称步从。二品以上。十人。大君,议政。加二人。堂上。八人。六品以上。六人。参下教官,察访。同六品。九品以上。四人。参下无引路。无职人。一人。若谕旨,香祝陪持。则别有引路一人。若奉命使臣,观察,节度使及宰枢,台侍。则又自各邑鼓吹前导。即俗所谓迎逢。都事,虞候本道内。则亦鼓吹前导。

有军官。则每一人。加给二名。

本国牵马之规。事理当革无疑。纵不得猝罢。自一品以下。凡乘驿马者。皆令一人。牵马。

一。凡乘驿者。并给草料帖。进上陪持人外。非乘驿者。则无草料。○凡草料。只令各官各驿供馈。而各站店。则勿许举论。

按今制宦官,军官。并给草料。宦官若承命出使。则自当各邑支待。不然则朝臣私出入者。亦不得传食。况宦官乎。军官则事宜可念。然军官之从行者。既为入于草料。则馀不过落后入往者耳。国法唯常画其经正而已。不可曲虑其规外追后等人。而启无穷之弊也。即今武士辈。私自往来。亦出草料之弊。皆由于此。盖草料成给。非但兵曺八方藩镇。皆得为之而千百路驿事。非公府之比。若不先绝弊源。百端因缘之奸。终不可除矣。

草料从人定数。二品以上。十二。大君,议政。加三人。堂上。十六品以上。八。参下教官。察访同。九品以上。五。无职人。一。若论旨,香祝陪持者。则加一人。

有军官。则每一人。加二名。

此皆上驿人。而又有馀数者。所以容其本。从也。马则驿马。已具于马帖及牌。此外私从私马。皆勿举论。唯边将,边守,从行军官所骑马。则各一匹。载录帖中。

一。驿马滥乘者。私与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受者。同。加数者。枉道者。经驿不换者。并杖一百。徒三年。从人滥数者。并同。

一。凡乘驿马。致令折伤。或病者。杖七十。死者。杖八十。追征。凡国马同。○若落马者。勿论。

一。凡进上。皆以刷马。勿用驿传。凡刷马。皆自经费给价。

丽季之人。有言置驿。本为传命。而近年以来。凡有转输。皆委驿户。致令人马困毙。宜加禁断。此言诚可警念。宜自上先除其弊。

一。朝廷及营门文书。军政紧急者外。不得以驿传送。西北路及东莱。则军情紧急。文书用摆拨。传送。○凡朝廷文书。营门状启。以京房子上下营门。则或以当番使令中。定送。若巡到列邑。而有状启。则以其邑使令定送。此是常例也。

一。凡乘驿马。各递换。比驿不得经越。八等路以下。与比驿元定兼驿。如今各邑兼官例。观察节度使巡行时。及有大使命。人马不足。则交相添幷以应之。然自其驿元定如此乘者。不得任意引乘。虽诏使行。不得引立远驿。唯诏使行。许合本掌内近驿。若不得已。则许合邻察访道掌。切不得合他道。○凡引用远驿。其弊无穷。今直路板荡。而僻处稍盛。西道凋残。而南方数多。每有使客瑞奉驿卒。立待于平泽。诏使时。则两南驿马。迎送于义州。其间赍粮往来。人马颠仆。罔有纪极。又监兵使巡行。不限其数。任意多少。或尽发道内诸驿。长驱不休。是岂置驿递传之意哉。既为量路大小。定马多寡。则宜明立科条。痛革此弊。违者以枉法论。

一。观察,节度使,都事,虞候,察访赴任递还。既皆递驿。以乘本道驿马。勿为迎送于京。虽本驿察访。亦勿迎送于京。但迎候于该掌驿境内。违者。杖一百。徒三年。主送官吏。亦杖八十。○都事到任后。或以事往京。则亦乘递传。不得带持本道驿马而行。

凡驿官赴任递还。亦乘递。然后可免驿马留待京中之弊。亦合于分等定数之意矣。至于到任后。察访公私往京。则当乘本驿马。是以察访本驿。皆加立别马。

一。罢今兵曺官常骑驿马之规。兵曺官。亦在家京官。岂可常骑驿马。宜革此弊。而但察其政。春秋阅试之可也。又罢各营门立待驿马监兵使。若出则当乘驿马。常时在营。岂可逐日立待。宜罢之。以祛其弊。或曰。监兵使主将也。若或有不时起动之事。则不可无备逐日立待。所以备不时也。曰。此直当罢之。不须多言。苟以虑外不时事言之。则诸营门各有附邑驿便。可顷刻招致。虽有意外急动事。岂有驿马未及之理。又况监兵使。亦皆率眷。各有定禄所养之马。常多空立者耶。

今海运判官。在家亦乘驿马。如此之类。尤当痛革。

一。赴京使越江后。所用马。义州龙川地。别设二三驿。各立七八十匹。酌宜定数量。每起一行所用几匹。从优定之。使得五六番相递以行可也○此则不置察访。义州府官兼察。以此用之。勿轮引内地驿。若或不足则宁自官雇马充立。切勿轮引他驿。每行给资装价。公馈粮外。又给资装价。量定其式。每人米三斛。马夫则加一斛。如此似可以经费会下米钱参支。贡币输运。皆用雇马。自京中以经费依刷马价雇立。义州以后。亦依此给价雇立。

今赴京使行马。每行分定诸道。以及两南极边。厥数甚多。而其弊不可胜言。与其临时分定。于远道。曷若预为设立于其处。除其往来。靡费困毙之害。而获其彼此省力。迭休之益耶。故今特置别驿于境上。使不复远引他道驿。此驿则专为其用。而不使劳于常时。西直路。本虽加数。诏使及赴京使。乃他路所无。为此而加数。若夫越江以后所用。则是又别役也。

○又今南方济州载马船。轮定远近沿海邑勒定民船。其弊无穷。亦仿此意。止以济州及康津,海南,灵岩,长兴轮次。而准给船格价。载来为当。

一。凡大小乘驿者。固已开报兵曺矣。其有犯者。如滥乘私借加数。枉道经驿不换之类。驿丁加数。私使同。草料滥数者。亦同。驿官直为启闻。事系驿路。有犯者。虽参下察访。皆得直启。

按高丽末。行省巡军忽赤等。以不紧公事。乘驿横行。闲散杂流。亦以私事。骑私马。受公券。站驿横行。须索供给。论者谓参上。囚从人。参外。囚当身。收所持私马。各驿定属。即今内外官司。无不滥乘。至于宦官,将校,胥吏辈。到底侵剥。须索供给。其弊尤甚。宜令依此施行。

丽季谏官上书曰。使命之任。先王于巡问按廉之外。不许发遣。其慎重之意。可见。兵兴以来。使命烦多。冠盖相望。乘驿者一匹之命。矫至八九匹。一使之供。多至数十人。察访多而豺狼之迹未屏。宣慰繁而破贼之书蔑闻。加之以巡问。按廉之差使。诸元帅之发遣。亦皆乘驿横行。州郡驰骛馆驿。此门一开。成众受马之往来。京外闲散之私行。纷如麻粟。更出迭入。公然受廪。恬不知愧。残乡破驿之吏。垂头拱手。无所控诉。以有限之供亿。应无穷之使客。州郡凋弊。驿路流亡。愿自今州郡庶务。一委巡问按廉。以责其成。杂冗使命。不许发遣。朝廷文字。皆以悬铃行移。非军情紧急重事。不给驿马。非乘驿马者。不得入诸郡各驿。以受廪给。违者。主客皆罢职不叙。使各道巡问按廉。一法朝廷。此制不敢违越。违者痛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