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磻溪随录/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卷八 卷九

田制后录考说(下)[编辑]

[编辑]

按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田谷粟可食之物。货谓金刀钱贝之属。所以布利通财者也。二者生民之本。今考历代钱货之说。以附田制之后云。

钱货[编辑]

周礼外府郑玄曰外府。主泉藏在外者。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凡有法者。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入出谓受之复出之。共百物者。或作之或买之。待犹给也。有法。百官之公用也。泉始盖一品。周景王铸大泉而有二品。凡祭祀宾客丧纪会同军旅。共其财用之币。赍赐与之财用。赍。行道之财用也。○王昭禹曰古者用贝交易。至太公立九府圜法。始用钱代贝。或曰泉。或曰布。布取宣布之意。泉取流行之意。其实一而已。后人代以钱字。

泉府司泉货之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

丘濬曰周礼掌财之官非一职。而专掌钱布者。外府泉府二官。外府掌赍载之出入。泉府掌卖买之出入。盖天下百货。皆资于钱以流通。重者不可举。非钱不能以致远。滞者不能通。非钱不得以兼济。大者不可分。非钱不得以小用。货则重而钱轻。物则滞而钱无不通故也。

司市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物靡者。易售而无用。禁之则市均。郑司农云靡。谓侈靡也。以商贾阜货而行布。通物曰商。居卖物曰贾。阜犹盛也。布谓泉也。国凶荒扎丧则市无征而作布。有灾害物贵。市不税。为民乏困也。金铜无凶年。因物贵。大铸泉以饶民。

按圣人既为之井天下之田。以奠民生。于其都市廛肆。分地定制。尤为详尽如此。此所以四民各得其所。而天下事功。日兴而不废也。又按布即泉也。泉即钱也。钱所以权百物。而流通之者商贾也。故商贾阜盛货贿而后。钱布得行。若夫凶扎之际。食货阜通。亦得以济民之乏矣。故于是时。市无征。所以绥民生而来商贾也。又虑货易之具不足。而民无以博食。故为之铸铜作钱。盖米谷有丰歉。非人力所能致。金铜则无丰歉。可以人力为之也。

○汉食货志曰古者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太公立九府圜法。周官有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币,职金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外圜而内孔方。轻重以铢。黄金以斤为名。钱以铢为重也。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束聚也。

○管子曰汤七年旱。禹五年水。人之无粮。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以救人之困。夫三币握之。非有补于温饱也。舍之。非有切于饥寒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也。是以命之曰衡。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有调也。

○秦用半两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汉兴嫌其重难用。更铸荚钱。言薄如揄荚也。钱重铢半。径五分。文曰汉兴。于是物价腾踊。米石万钱。文帝五年。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铢。○凡二十四铢。为一两。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贾谊谏曰法使天下公得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巧者。其罪黥。然铸钱之情。非淆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淆之甚微。为利甚厚。微细也。奸民淆杂铅铁。其所费甚微。而得利甚厚也。一说微谓精妙也。淆杂铅铁。其术精妙。不可觉知。而得利甚厚。故人轻犯之。奸不可止也。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夫悬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多于此。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时钱重四铢。法钱百枚。当重一斤十六铢。轻钱则加若干枚。令平满也。或用重钱。平称不受。用重钱则平称有馀。不能受也。法钱不立。依法之钱也。吏急而一之乎。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不呵乎。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苟非其术。何向而可哉。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言采铜铸钱。废其农业。故五谷不为多。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怵诱也。谓良善之民。亦诱于利而为奸邪也。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故铜布于天下则其为祸博矣。不如收之。上收铜勿令布。则民不铸钱。黥罪不积矣。伪钱不蕃。民不相疑矣。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矣。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铜积。谓多积铜。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矣。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则官富实而末民困矣。末民。谓业工商者。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坏矣。末业既困。农人敦本。仓廪实而布帛有馀。则招胡人多来降附。故言制吾弃财也。弃财。谓可弃之财。逐竞也。贾山亦曰钱者无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上不听。是时吴王濞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自是至武帝时四十馀年间。县官用少。往往即铜山铸钱。民间亦盗铸。不可胜数。钱益多而轻。铸钱者多故钱轻。轻亦贱也。物益少而贵。民但铸钱。不作馀物故少。

○武帝元狩五年。有司言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铸五铢钱。周郭其质。令不得磨钱取镕。周匝为郭。文漫皆有。时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馀万。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属官。有均输锺官辨铜令。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言无利也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元帝时。贡禹言民坐盗铸陷刑者多。富人藏钱满室。犹无厌足。弃本逐末。奸邪不可禁。宜绝其原。罢铸钱之官。毋复以为币。租税禄赐。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壹意农莱。议者以为交易待钱。布帛不可以寸尺分裂。禹议亦寝。自武帝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馀云。

丘濬曰布帛以为衣。米谷以为食。乃人生急用之物。不可以一日无焉者也。顾欲以之代钱。则布帛不免于寸裂。米谷不免于粒弃。织女积累以成丈疋。农夫积粒以满升斗。岂易致哉。况布帛有用者也。钱币无用者也。晋孔琳谓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既无毁败之费。又省运致之苦。由是观之。则贡禹此策。决不可用。苟或偏方下邑有裂布帛捐米谷以代钱用者。官府尚当为之禁制。况立为之法乎。

○蜀公孙述废铜钱铸铁钱。百姓货币不行。○汉书西域传。罽宾国以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幕,即漫也。乌弋山燕国之钱。与罽宾同。文为人头。幕为骑马。加金银餙其厕。安息亦以银为钱。文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即更铸。大月氏亦同。南北史云后周河西诸郡。或杂用西域金银之钱。

按铁钱重故难用。非唯当时货币不行。亦以启后世交子之弊矣。盖铸钱莫如铜锡也。又钱弊之兴也久矣。不但中国用之。如西域诸国。无不用之。近世契丹起于东北。亦能创制行钱。以富国便民。信乎天下无不可用之国也。向也亲逢西洋漂流人问之。其国尚用银钱云。西洋国盖古西域诸国之南也。今我国混称为南蛮。

○吴孙权始铸一当五百钱。文曰大泉五百。径一寸三分。重十二铢。使吏输铜铸毕。设盗铸之科。及当千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后权令曰往日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人意不以为便。其省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并以输藏。平卑其直。勿有所枉。

按此乃权权诈之术也。后世铸大钱始此。夫上天立君。以为生民之主。盖以之掌天下之利。非以其专天下之利也。日中为市。使民交易。以通有无。以物易物。物不皆有。故有钱币之造焉。必物与币相当。而无轻重悬绝之偏。然后可以久行而无币。时君世臣徒以用度不足之故。设为罔利之计。以欺天下之人。以收天下之财。而专其利于己。是岂上天立君之意哉。为此者知其欺人之可以得利。而不知其所得至小。所丧至大。古今已验之效。皆可见也。

○魏曹丕时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买。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司马芝等举朝大议。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铸五铢。于事为便。帝乃更立五铢钱。至晋用之。未有所改创。

○晋安帝时。桓玄立议。欲废钱用谷帛。孔琳议曰洪范八政。货为食次。岂不以交易之所资。为用之至要者乎。若使百姓用力于为钱。则是妨为生之业。禁之可也。今农自务谷。工自务器。各隶其业。何尝致勤于钱。故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既无毁败之费。又省运致之苦。此钱所以嗣功龟贝。历代不废者也。谷帛本充于衣食。今分以为货。则致损甚多。又劳毁于商贩之手。耗弃于割截之用。此之为弊。著于目前。故锺繇曰巧伪之人。竞湿谷以要利。制薄绢以充货。魏世制以严刑。不能禁也。是以司马芝以为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也。且据今用钱之处不为贫。用谷之处不为富。魏明帝时钱废用谷四十年矣。以不便于人。乃举朝大议。莫不以宜复用钱。下无异情。朝无异论。彼尚舍谷而用钱。足以明谷帛之弊。著于已试也。愚谓救弊之术。无取于废钱。

○前凉张轨参军索辅言于轨曰。古以金贝皮币为货。息谷帛量度之耗。汉制五铢钱。通易不滞。晋太始中河西荒废。遂不用钱。裂疋以为段数。缣帛既坏。市易又难。徒坏女工。不任衣用。弊之甚也。今中州虽乱。此方全安。宜复五铢。以济变通之会。轨纳之立制。准布用钱。钱遂大行。人赖其利。

○刘宋文帝元嘉中。铸四铢钱。文曰四铢。重加其文。其后言者多以钱货减少。国用不足。欲禁私铜。以充官铸。五铢。范泰议曰夫货存贸易。不在多少。昔日之贵。今日之贱。彼此共之。其揆一也。但令官人均通则无患不足。若使必资广以收国用者。则龟贝之属。自古而行。铜之为器。在用也博矣。锺律所通者远。机衡所揆者大。器有要用则贵贱同资。物有适宜则家国共急。今毁必资之器。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人俱困。校之以实。损多益少也。先是元嘉四铢钱。轮郭形制。与古五铢同。用费无利。故民不盗铸。至孝武孝建初。改铸四铢。文曰孝建四铢。形式薄小。轮郭不成。就。于是人间盗铸者云起。杂以铅锡。并不牢固。虽重制严刑。官长坐死免者相继。而盗铸弥甚。百物踊贵。人患苦之。乃立品极薄小无轮郭者。悉加禁断。其后又以铜转难得。欲铸二铢钱。颜峻谏不听。乃铸二铢。形式转细。民间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其尤轻薄者。谓之荇叶。市井通用之。子业时沈庆之又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𫄧环钱。入水不沈。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断。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

○齐高帝时。奉朝请孔𫖮上书曰。铸钱之弊。在轻重屡更。重钱之患。在于难用。而难用为无累。轻钱之弊。在于盗铸。而盗铸为祸深。人所以盗铸而严法不能禁者。由上铸钱惜铜爱工也。所以惜铜爱工者。谓钱无用之器。以通交易。务欲令轻而数多。使省工而易成。不详虑其患也。自汉铸五铢钱。至宋文帝四百馀年。制有废兴。而不变五铢者。其轻重可法。得货之宜也。以为开置钱府。大兴镕铸。钱重五铢。一依汉法。则府库以实。国用有储。

丘濬曰自古论钱法者多矣。唯南齐孔𫖮所谓不惜铜不爱工此二语者。为万世铸钱不易之良法也。如此则其为钱也。体质厚而肉好适均。制作工而轮郭周正。造一钱费一钱。本多而工费。虽驱之使铸。彼亦不为矣。况冒禁犯法而盗为之哉。然自太府圜法以来。以铜为泉。或为半两。或为楡荚。或为八铢四铢。不知几变矣。惟汉之五铢为得其中。五铢之后。或为当千。或荇叶或为鹅眼𫄧环。又不知其几变矣。惟唐之开元为得中。二者之外。或以一当三。或以一当十。然皆行之不久而遽变。惟其质制如开元者则今通行焉。

○后魏初至太和。钱货不用。孝文帝始诏天下用钱。十九年公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令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准绢给钱。疋为钱二百。宣武帝时。又铸五铢钱。禁不依准式者。诸州镇或不用。或止用古钱。致商货不通。孝明帝时。任城王澄上书。夏殷之政。九州贡金。以定五品。周仍其旧。太公立九府之法。于是圜货始行。定铢两之楷。齐桓循用。以霸诸侯。降及秦始孝文。遂轻重之。逮于孝武。乃铸五铢。其中毁铸。随时改易。故使钱有大小之品。而切寻太和之钱。孝文留心创制。后与五铢并行。此不刊之式。今不行之钱。律有明文。指谓鹅眼镮凿。更无除禁。河北州镇。既无新铸。复禁旧者。专以单丝之缣踈缕之布。狭幅促度。不中常式。裂疋为尺。以济有无。徒成抒轴之劳。不免饥寒之苦。良由分截布帛。壅塞钱货。实非救恤冻馁子育黎元之意。又曰周礼外府掌布之出入。布犹泉也。藏曰泉。流曰布。然则钱之兴也。始于一品。欲令世匠均同。环流无极。降逮亡秦。易铸相寻。参差百品。遂令接境乖贸。今谨参量太和五铢。乃不朽之恒模。宁可全货于京邑。不行于天下。夫布帛不可尺寸而裂。五谷则有担负之难。钱之为用。贯襁相属。襁亦钱贯也不假斗斛之器。不劳枰尺之平。济世之宜。允为便利。请下诸方州镇。新旧诸钱内外全好者。并得通行。鹅眼镮凿及不如法者。依律而禁。若盗铸者罪重常宪。既欲均齐物品。廛井斯和。若不严法。无以止奸。帝从之。

○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每十钱重一两。计一千重六斤四两。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便之。欧阳询为文书合八分及隶体。杜佑曰每两二十四铢。则一钱重二铢半以下。古秤比今秤三之一也。则今钱为古秤之七铢以上。比古五铢。则加重二铢以上。

○高宗永淳元年。敕私铸钱造意人及句合头首者并处绞。仍先决杖一百。从及居停主人加役流。各决杖六十。铸钱处邻保徒一年。里正村正坊正各决杖六十。若有紏苦者。即以其家产赏。同犯自首免罪。依例酬赏。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欲仿汉文不禁私铸。敕百僚议可否。录事参军刘秩议曰。古者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今之钱。即古之下币也。今若舍之。任人自铸。则上无以御下。下无以事上。其不可一也。夫物贱则伤农。钱轻则伤贾。故善为国者。观物之贵贱钱之轻重。夫物重则钱轻。钱轻由乎物多。多则作法收之使少。少则重。重则作法布之使轻。轻重之本。必由乎是。奈何而假于人。其不可二也。夫铸钱不杂以铅铁则无利。杂以铅铁则恶如不重。禁不足以惩息。方今塞其私铸之路。人犹冒死以犯之。况启其源而欲人之从令乎。是设陷阱而诱之入。其不可三也。夫许人铸钱。无利则人不铸。有利则人去南亩者众。去南畒者众则草不垦。草不垦则又邻于寒馁。其不可四也。夫人富溢则不可以赏劝。贫馁则不可以威禁。故法令不行。人之不理。皆由贫富之不齐也。若许其铸钱则贫者必不能为。臣恐贫者弥贫而复役于富室。富室乘之而益恣。昔汉文之时。吴濞诸侯也。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财侔王者。此皆铸钱之致。必欲许其私铸。是与人利权。其不可五也。今必以钱重而伤本。货费而利寡。则臣愿言其失。夫钱重者由人铸。日滋于前。而炉不加于旧。又公钱重与铜之价颇等。故盗铸者破重钱以为轻钱。禁宽则行。禁严则止。止则弃矣。此钱之所以少也。夫钱用不赡者。由乎铜贵。铜贵之由。在于采用者众。夫铜之为兵不如铁。以为器则不如漆。禁之无害。陛下何不禁于人。禁于人则铜无所用。铜无所用则益贱。贱则钱之用给矣。夫铜不布下则盗铸者无因而铸。无因而铸则公钱不破。人不犯死刑。钱又日璔。不复利矣。是一举而四美兼也。时公卿皆以为不便。乃但敕郡县严断恶钱。

○杜佑钱币论曰。立钱之意。诚深诚远。凡万物不可以无其数。既有数。乃须设一物而主之。其金银则滞于为器为餙。谷帛又苦于荷担断裂。唯钱但可贸易。流注不住如泉。若谷帛为市。非独提挈断裂之弊。且难乎铢两分寸之用。历代钱货。五铢为中。一品独行。实臻其要。金钱虽微。重于古之五铢。大小斤两。便于时矣。太公既立九府圜法于周。退行之于齐曰。知开塞之术者。其理天下如化。是谓政之大端矣。又管仲曰三币。握之非有补于温饱也。舍之非有切于饥寒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人事而平天下也。夫生殖众则国富而人安。农桑寡则人贫而国危。使物之重轻。由令之缓急。权制之术。实在乎钱。管子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又曰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众。人君知其然。故视国羡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易食。布帛贱则以币易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是之谓通轻重之权。后之言事者。或惜铜爱工。改作小钱。或重号其价。以救赢利。是皆昧经通之远旨。令盗铸滋甚。弃南畒日多。虽禁以严刑。死罪日报。不能止也。昔贤有云铜不布下。乃权归于上。诚为笃论。固有国之切务。救弊之良筭也。

○宪宗元和十二年。敕文武官僚。下至士庶商旅寺观坊市私贮见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如有过此。许市别物收贮。期满违犯者。白身人处死。官人闻奏科贬。其賸贮钱纳官。五分取一充赏。时京师里闬区肆所积。多方镇钱。如王锷,韩弘,李惟简少者不下五十万贯。于是竞买地屋。以变其钱。而高赀大贾多依倚左右。军官钱为名。府县不能究治。竟不行。

马端临曰后之为国者。不能制民之产。以均贫富。而徒欲设法以限。豪强兼幷之徒。限民名田。犹云可也。限民蓄钱。不亦舛乎。买田者志于呑倂。故必须上之人立法以限其顷畒。蓄钱者志于流通。初不烦上之人立法以教其贸迁也。今以钱重物轻之故。立蓄钱之限。然钱重物轻。逐利者之所乐闻也。正不必设法以驱之。徒开告讦之门。而重为烦扰耳。本朝绍兴中。亦尝为限钱之令。是皆不可行之末策也。

吕氏东莱曰泉布之设。乃是阜通财货之物。非先王财货之本。古者论国用。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以三十年通制。则有九年之食。以为财货之盛。古人论财会。但论九年之积。初未尝论所藏者数万千缗。何故。农桑衣食。财货之本。钱布流通。权时之宜而已。先有谷粟泉布之权。方有所施。若无其本。虽积襁至多。何补盈虚之数。所以三代以前论财赋者。皆以谷粟为本。泉布不过权轻重。取之于民。九贡九赋。用钱币为赋甚少。所谓俸禄亦是颁田制禄。君卿大夫不过以采地为多寡。未尝以钱帛为禄。近世田赋禄俸纯以钱。所以三代之人多地著。不为末作。盖缘钱之用少。汉初尚有古意。王公至佐吏万石千石百石。皆以谷粟制禄。不过口筭钱。每人所纳。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筭。至武帝时。国用不足。立告缗之法。以括责天下。自此古意渐失。钱币方重。大抵三代以前。惟其以谷粟为本。以泉布为权。常不使权胜本。后世以匹夫之家。藏襁千万。与公上争衡。亦是古意浸失。故贡禹之徒。欲全废此。惟以谷帛。此又矫枉过直之论。大抵天下之事。经权本末。常相为用。权不可胜经。末不可胜本。若徒见一时之弊。欲尽废之。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如魏文帝时。天下尽不用钱。遂有湿谷薄绢之弊。反以天下有用之物为无用。其意本要重谷帛。反以轻谷帛。此亦可见其得失矣。自汉至隋。惟五铢钱最为得中。自唐至五代。惟开元钱最得其平。太重则有所谓直百当千之钱。太轻则有楡荚三铢之钱。皆不得中。惟五铢开元。铢两之多寡。鼓铸之精密。相望不可易。本朝初用开元为法。其钱可以久行。自太宗朝张齐贤变铸之后。钱虽多。然甚薄恶不可用。当时务要得多。不思大体。国家之所以设钱。以权轻重本末。未尝取利。论财计不精者。但以铸钱所入多为利。不知铸钱虽多。利之小者。权归公上。利之大者。南齐孔𫖮论铸钱。不可以惜铜爱工。若不惜铜则铸钱无利。若不得利则私铸不敢起。私钱不起则敛散归公上。鼓铸权不下分。此其利之大者。徒徇小利。钱便薄恶。如此则奸民务之。皆可以为钱。不出于公上。利孔四散。乃是以小利失大利。孔𫖮之言。是不可易之论也。盖钱之为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若地方既尽。谷帛有馀。山泽之藏。咸得其利。钱虽少不过钱重。虽重彼此相权。犹国家之利。要当寻古义识轻重。然后可以语此。叶梦得石林燕语曰。汉书王嘉传。元帝时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小府钱十八万万。言其多也。以今计之。才八百三十万贯尔。不足以当权货务盛时一岁之入。盖汉时钱极重。谷价甚贱。时至斛数十钱。故嘉言是时外戚赀千万者少。正使有千万。亦是一万贯。今中下户皆有之。近世患国用不足者。每以为钱少。故夹锡当十等交具。卒未尝有补。盖钱之多寡。系物之轻重。不在鼓铸广狭也。又如魏李悝言。一夫治田百畒。畒收粟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一夫五口人月食一石半。百畒之入。以十五石为税。九十石为食。馀四十五石。石钱三十。计钱千三百五十。而社闾尝新春秋之祠。只用钱二百。而其馀钱以为五口之衣。则固不嫌钱之少也。

○五代周世宗。以久不铸钱。民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乃立监铸钱。凡民间铜器佛像。皆毁铸钱。

司马公曰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宋初钱文曰。宋元通宝。太平兴国后。又铸太平通宝。自后改元。必更铸。以年号为文。

丘濬曰铸钱以年号为文。始于刘宋孝建。宋自开宝。每更一号。必铸一钱。故每帝皆有数种钱。最多者仁宗也。在位四十二年。九改年号。而铸十种钱。呜呼。铸铜以为钱。铜炭于何所出。工作以何人用。不免取之于民。民得无受其害乎。矧供给官吏。监督匠役。镕液耗损。造作违式。辈运致远。吏民因之而得罪破家者。何所不有。是以古人利民者。害民也。

○宋自王安石为政。始罢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边关海舶不复讥钱之出。国用日耗。

胡氏曰铸钱为器。其利十倍。钱所以权百货平低昴。其铸之也不计费不谋息。今而销之。可不禁乎。虽然销而为器。钱虽毁而器存马。若夫散而四出。舟迁车转。入于他国。归于蛮夷。关防不严。法制隳坏。真钱日少。伪钱日多。以不赀之价。靡有限之财。虽万物为铜。阴阳为炭。亦且不给矣。

附楮币[编辑]

宋有交子会子。金元以后。有交钞宝钞。宋真宋时。张咏镇蜀。以蜀用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每三年一换。谓之交子。其后争讼多弊。寇瑊守蜀。乞禁交子。转运使薛田等。以为废交子则贸易不便。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诏从其请。置玆州交子务。至高宗南渡。改名会子。命户部造会子。内外流转。其制以纸为之。然其初则皆置钱以为本。不能以空文行。其后遂以会子代钱。不复以钱为本矣。金循其法。造交钞元仍之。其后又造中统元实钞。盖宋则用纸为之。印文书字于其上。金元之钞则以桑皮造钞而印以字文也。宝钞以一当五。名曰与钱。子母相权。而钱实未用。故及其末钞法为虚。物价腾踊。民用匮乏。

丘濬曰自古为币。皆以金若铜。用楮为币。始于宋。唐王玙用纸为假钱。焚以事神。噫孰知至是真以代铜钱而为行使之币哉。作俑者张咏而成之者薛田也。又曰天生物以养人。付利权于人君。俾权其轻重。以便利天下之人。非用之以为一人之私奉也。人君不能权其轻重。致物货之遍废。固已失上天付畀之意矣。况设为阴谋潜夺之术。以无用之物而致有用之财。以为私利哉。甚非天意也。自宋人为交会。而金元承之以为钞。所谓钞者。所费之直不过三五钱。而以售人千钱之物。呜呼。世间之物。虽生于天地。然皆必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体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浅深。其价有多少。直而至于千钱。其体非大则精。必非一日之功所成也。乃以方尺之楮。直三五钱者而售之。可不可乎。下之人有以计取人如是者。上之人不能禁之。固已失上之职矣。况上之人自为之哉。

本国钱货说附[编辑]

高丽成宗十五年。始令用铁钱。穆宗五年。侍中韩彦恭言使钱禁麁布。骇俗兴怨罢之。

肃宗七年。始命行钱。王尝谓本国自昔。风俗朴略。欲兴民利。设官铸钱。至是所铸钱始备。文曰海东通宝。乃下教曰富民利国。莫重钱货。西北两朝。行之已久。吾东方独未之行。今始制鼓铸之法。其以所铸钱一万五千贯。分赐宰枢文武两班军人。以为权舆。铸钱都监奏国人以用钱为便。乞告宗庙。乃以始用钱。告于太庙。仍置京城左右酒务。又于街衢两傍。勿论尊卑。各置铺店。以兴使钱之利。九年命州县出米谷开酒食店。许民贸易。使知钱利。时泉货之行。已三岁矣。民不能兴行。故有是命。十年王薨而睿宗立。群臣多言先朝用钱不便。王曰钱法古昔帝王所以富国便民。非先考货息为之也。况闻大辽近年。亦始用钱乎。凡立一法。众谤从起。不意群臣托太祖遗训。禁用唐丹之说。以排使钱。然其所禁。盖谓风俗华靡耳。若文物法度。则舍中国何以哉。然竟罢之。

按本国自昔习于荒略。故以兴钱货禁麁布。为骇俗兴怨。其陋甚矣。肃宗锐意兴行。而未久而薨。群臣又请而罢之。非独此一事也。其时宰相邵台辅等奏言国学养士。糜费不些。实为民害。中国之法。难以行于我国。请罢之。则可知其一时在位者之无识矣。睿宗虽有是言。而不能不牵于众聒。盖睿宗虽称文雅。而日与浮华之辈。吟哦诗句。而无经国远识故也。大抵乐因循而惮改作。常人之情。而我国尤甚。又凡事不能持久。谚云高丽公事三日。岂不信夫。

恭让三年。中即将房士良上书曰。天下虽方殊而俗异。其士农工商。各以其业资其生。以有易无。彼此通用者钱也。自周设九府以来。至今通行者无他。其质坚贞。其用轻便。火不烧水不湿。贸迁而益光。致远而无咎。鼠不皆耗。刃不能伤。一铸之成。万世可传。故天下宝之。本朝麤布之法。出于东京等处若干州郡。且此布之弊。用无十年之久。乍遭烟湿。便为灾朽。纵盈公库。未免鼠漏之伤。愿立官铸钱为货。一禁麤布之行。时都评议使司启曰禹汤水旱。以金铸币。以救民困。周至太公。又立九府圜法。此钱币之始也。自汉至今。代各有钱。皆所以备灾患而便民用也。吾东方之钱。如三韩重宝,东国通宝,东国重宝,海东重宝,海东通宝。载之于中国传籍。盖可考也。近古又造银甁为货。皆与布匹。子母相权。后因法弊。铜钱银甁。俱废不行。遂全用五综布为货。近年以来。布缕麁踈。渐至于二三升。女工虽劳而民用不便。输之则牛汗。积之国鼠耗。商贾不行。米谷踊贵。盖由于此。如有水旱之灾。军旅之费。则将何以处之。钱甁之货。卒难复行。宜令有司依仿宋之会子元之宝钞之法。置高丽通行楮货。印造流布。与五综布相兼行。使听民间买卖。诸物踈缕之布。一切禁之。

按钱货所以赡国用而裕民生。有国之必可行者也。我国之不行者。岂非欠典乎。或以为我国土塉民贫。虽欲行之。终不可行。是则不然。土虽有饶塉。民虽有贫富。随其饶塉贫富而皆可行也。尝疑天下之生久矣。万国皆用钱货。而独吾东方尚未之行。是必有所由然。而难强焉者。后乃觉得大不然。我国土地稼穑。与他国无所异。人性嗜好。与他国无所异。四民之各资其生。以有易无。亦无所异。玆数者皆无所异矣。则奚为而不可行哉。只为上之人不能行也。高丽肃宗之不得行。亦有以也。夫泉货本以无用易有用。上之所导而流行之者也。不导其流。焉能自行。导之行者何也。既入之复出之之谓也。肃宗不思其本。而徒给宰枢军士。设左右酒坊。恃此而欲其行。则未知所以行者也。苟能于赋税参半而收之于禄赐参半而颁之。则不待多言而自然行矣。夫水天下易流之物也。不开渠而欲其溉也。则终不可得。苟一朝开其渠而导之。则沛然流矣。钱货之行也。亦何异于是。苟此之不为。虽中国必不能行。果此之为天下无不可行之国矣。近世亦累欲行之。未久还罢者。非但嚣嚣多议。乍作乍辍。盖以不为参收于田赋故也。且以今麤布交易观之。则不待他言而知钱之必行无疑矣。今麤布仅一二升。元不成布。百无所用。而贸迁相通。故禁之而不止。钱若一行。则虽欲禁止。亦不可得矣。只患上之人未能真知其可行。又执德不恒。朝令而夕改也。麤布以有用之物而为无用。铜钱以无用之物而为有用。麤布多费人功而未久耗破。铜钱一成而万世可传。其利害为如何哉。或又以铜锡非本国所产为难。是尤不然。铜锡虽非本国之产。而贸之其价不甚高。故深山穷谷草屋之人酒食器外。如盆椀之属。无不以铜。大小寺刹或一县数十馀区。而一寺锺磬不知其几何。况贸以一国之力。而未足于钱货乎。国无铜山。故民之盗铸者小。是则便于行钱。非不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