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磻溪随录/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卷六 卷七

田制考说(下)[编辑]

后魏北齐隋唐田制[编辑]

后魏孝文帝太和九年。给事中李安世上疏曰。量人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理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菜之数。制之以限。盖欲土不旷功。人罔游力。窃见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良畴委而不开。欲令家丰人给。其可得乎。宜更均量。审其经界。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绝诈妄。帝深纳之。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乃下诏均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畒。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授。初受田者。男夫给田二十畒。课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楡三根。本史又云课莳馀果及多种桑楡者亦不禁。诸应还之田。不得种桑楡枣果。种者以违令论。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口分世业之法始此。诸有举户老小残疾无受田者。年十一以上及疾者授以半夫田。寡妇守志者虽免课。亦授妇田。诸土广人稀处。随力所及。官借人种莳。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地狭之处。有进丁授田。而不乐迁者。则以其家桑田为正田分。又不足。家内人别减分。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进丁受田者。恒从所近。诸宰民之官。各受近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职分田始此。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其麻乡则布一匹。粟二石。人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织者八口。当未娶者四。牛十头当奴婢八。大率十匹中。五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内外百官俸。人年八十以上。听一子不从役。魏旧无乡党之法。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故旧制户调帛二疋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石。又人帛一疋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后又户增。调帛三疋谷二石九斗。以供官司之禄。太和十年。从李冲之言。令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立邻长里长党长。而每户调帛二疋粟二石。民始愁苦。豪强尤不愿。既而课调十省八九。上下安之。

○北齐给授田。令仍依魏朝。成丁而授。丁老而退。不听卖易。文宣帝议徙冀定瀛无田之人。谓之乐迁于幽州宽乡处之。武成帝时。又令男子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畿郡为公田。受公田者。一品以下羽林虎贲以上各有差。其方百里外。一夫受露田八十畒。妇人四十亩。奴婢依良人。牛授六十畒。限止四牛。每丁给永业二十亩为桑田。土不宜桑者给麻田。如桑田法。大率一夫一妇调绢一匹绵八两恳租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准良人之半。牛调二尺恳租一斗义租五升。恳租送台。义租纳郡。以备水旱。奴婢官常役其力。故所调半于良人。

宋孝王所撰关东风俗传曰。其时强弱相凌。恃势侵夺。富有连畛亘陌。贫无立锥之地。昔汉氏募民徙田。恐遗恳课。令就良美。而齐氏全无斟酌。虽有当年权格。时暂施行。争地文案。有三十年不了者。此由授受无法也。其赐田者。谓公田及诸横赐之田。魏时职分公田。不问贵贱。一人一顷。以供菊秣。自武宣出猎以来。始以永赐。得听买卖。又天保之代。曾遥压首人田。以充公簿。武平以后。横赐诸贵及外戚佞宠之家。亦以尽矣。又河渚山泽有可耕恳肥饶之处。悉是豪势或借或请。编户之人。不得一垄。其紏赏者依令口分之外。知有买匿。听相紏列。还以此地赏之。至有贫人实非賸长买匿者。苟贪钱货。诈吐丁壮口分。以与紏人。亦既无田。便郞逃走。其露田虽不听买卖。买卖亦无重责。贫户因租课不济。率多卖田。至春困急。轻致藏走。亦有懒惰之人。虽存田地。不肯肆力。在外浮游。三正即坊里村之正卖其口田。以供租课。比来频有还人之格。欲以慰招逃散。假使暂还。即卖所得之地。地尽还走。此由听其买卖田园故也。广占者依令。奴婢请田。亦与良人相似。以无田之良口。比有地之奴牛。天保中。宋世良献书。请以富家牛地。先给贫人。其时朝列称其合理。

○隋文帝令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百顷。少者至三十顷。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至五品则为田三顷。其下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用。每丁男一床。租粟三石。调桑土绢絁一疋绵三两。麻土则布一疋麻三斤。单丁及仆隶半之。役岁无过三十日。有爵品及孝子顺孙节妇免课役。后减调绢一疋为二丈。开皇九年。任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开皇中。户总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按定垦之数。每户合得垦田二顷馀也。开皇十二年。以户口岁增。京补及三河。地小人众。议者欲徙就宽乡。帝发使均天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畒。老小又少焉。大业中。垦田五千八百八十八万四千四十顷。按其时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则每户合得垦田五顷馀。恐本史之非实。

○唐授田之制。凡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畒。百畒为顷。自秦汉以降。即二百四十步为畒。非始于唐。盖具今文耳。丁男中男给田一顷。其八十畒为口分。二十畒为永业。笃疾废疾四十畒。寡妻妾三十亩。田多可以足其人者为宽乡。小者为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口分之半。其易田倍给口分。自亲王至子男。自一品至骑尉。皆给永业田各有差。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及正二品四十顷。郡公及从二品三十五顷。县公及正三品二十五顷。从三品二十顷。侯及正四品十四顷。伯及从四品十顷。子及正五品八顷。男及从五品五顷。上柱国三十顷。柱国二十五顷。上护军二十顷。护军十五顷。上轻车都尉十顷。轻车都尉七顷。上骑都尉六顷。骑都尉四顷。骁骑尉飞骑尉各八十畒。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畒。其散官五品以上同职事给。兼有官爵及勋。俱应给者唯从多。不并给。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子孙犯除名者所承之地。亦不追。五品以上永业田。皆不得狭乡。受任于宽乡。隔越射无主荒地充即买荫赐田充者。虽狭乡亦听。六品以下永业。听本乡收还公田充。愿于宽乡取者亦听。若官爵有解免者。从所解追。解免不尽者。随所降品追。其除名者。依口分例给。若当家之内。有官爵及少口分应受者。并听回给。有賸追收。其因官爵应得永业。未请及未足而身亡者子孙。不得追请。诸袭爵者唯得承父祖永业。不得别请。其给园宅地。良口三口以下给一畒。每三口加一畒。贱口五口给一畒。每五口加一畒。并不入永业口分之限。其京城及州县郭下园宅。不在此例。诸京官职分田。自一品至九品亦有差。一品十二顷。二品十顷。三品九顷。四品七顷。五品六顷。六品四顷。七品三顷五十畒。八品二顷五十畒。九品一顷。并去京城百里内给。即百里外给者亦听。诸州及都护府亲王府官人职分田亦有差。二品十二顷。三品十顷。每品比京官加一顷。其镇戍关津岳渎在外监官。亦视其品有差。每品比京官减一顷。上府折冲都尉六顷。果毅都尉四顷。长史别将各三顷。中府下府以次遆减。诸驿封田。皆随近给。每马一匹给田四十畒。其传送马。每匹给田二十畒。诸庶人身死贫无以葬者。听卖永业田。乐迁宽乡者幷听卖口分。凡买地者。不得过本制。卖者不得更请。凡买卖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财。没地还本主。诸业工商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诸身死王事者。其子孙虽未成丁勿追。其因战伤及笃疾废疾者亦不追减。听终其身。诸给口分田务从便近。不得隔越。其城居之人。本县无田者。听隔县受。又令在京诸司及天下府州县监折冲府镇戍关津岳渎等公廨田各有差。诸职分。陆田限三月三十日。稻田限四月三十日以前上者并入后人。以后上者入前人。天宝中应受田一千四百三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十三畒。按天宝十四年。有户八百九十万馀。计定垦之数。每户合得一顷六十馀畒。

每课户。一丁岁入。租粟二石。调随土地所宜。绢或絁二丈绵三两。非蚕乡则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若当户不成疋端屯綟者。皆随近合成。准令布帛皆阔尺八寸长四丈为疋。布五丈为端。绵六两为屯。丝五两为绚。麻四斤为綟。岁役二旬。闰年加二日不役则收其佣。日三尺。绢絁各三尺。布则三尺七寸五分。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役日少者。见役日折免。通正役不过五十日。正役谓二十日佣也。凡工匠同。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分以上免租。损六分以上免租调。损七分以上。课役俱免。凡民户量其资产。分为九等。初定三等。以为未尽。升降定为九等。其调麻每年支料有馀。折一斤输粟一斗。与租兴受。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后又令关内诸州佣调资课。并准时价变粟取米。送至京。遂要支用。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所在收贮。充随近军粮。其河北河南有不通水利者。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诸任官应免课役者。待蠲符至然后注免。符虽未至。验告身灼然实者亦免。诸乐迁宽乡者。去本居千里外。复三年。五百里外复二年。三百里外复一年。一迁之后。不得更移。民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食禄之家。无得与民争利。工商杂类。无预士伍。

杜佑曰国家田政。虽有此制。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

马端临曰赋税必视田畒。乃古今不易之法。三代之贡助彻。亦只是视田而赋之。未尝别有户口之赋。盖授人以田而未尝别有户赋者三代也。不授人以田而轻其户赋者两汉也。因受田之名而重其户赋。田之授否不常。而赋之重者已不可复轻。遂至重为民病。则自魏至唐之中叶是也。今按汉则虽有筭赋之法。大㮣以田租为本。普武帝平吴后。始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自是以后。皆仍而不改耳。

按均田之制。起于后魏。而后周齐隋。或举或坠。至唐其制始备。其间虽有损益之不同。大㮣亦庶几矣。然不以土田为本。而以人丁为本。故不度田定制。正其经界。而籍田定役。计口分授。又其科条多端。增减不常。夫经界不定则易以侵争。科条多端则簿书难详。执难详之簿书而欲齐兆人之侵争。不可得也。此所以虽得暂行。而终归于还废也。盖人非土不生。土非人不垦。然而土者一定而不迁者也。人者动静存亡之不可常者也。是本乎田而明其分。则人在其中。而自无不均。不本乎田而欲察于人。则参差漏脱。无由可察矣。此理乱之所由分而百事之本也。呜呼。苟非精思明验者。孰知圣人以田出赋之法。诚万世不可易也哉。此非唯事势。亦是天理如此。由静制动之理也。圣人尽天理。故其制皆如此。必先从有形去做。凡制为节文度数。皆此意也。故其论学曰致知在格物。不曰致知而格物。

又按唐制以人丁为本。故不复分田饶瘠之等。而分人户为九等也。既以一户调赋则或有流亡者。其势必将摊征于邻比。唐李渤之言曰臣过长源乡。旧四百户。今才百户。𫔶县乡旧三千户。今才千户。其他州县。大率相似。迹其所以。皆由以逃户税。摊移于比邻。致驱迫俱逃。盖赋以人户之弊。民之贫富不常。而上户难以轻减其籍。逃亡者多而官不可尽信。则摊于邻比。势所必至。若以田出税。随其丰歉。则人或流亡。田有代者。岂有此弊哉。即今搜丁定军。故一有逃者则侵征邻族。邻族不胜其苦而又逃。则又及于邻族之邻族。流毒八方。祸犹末已。夫出税不以田则必有摊税邻比之弊。出兵不以田则必有征役邻族之弊。如欲上下相得。长治无弊。必也正经界以田出税出兵乎。以上后魏北齐隋唐田制。

高丽田制[编辑]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身没并纳之于公。唯府兵年满二十始受。六十而还。有子孙亲戚则遆田。丁身有疾者亦许遆田无者籍监门卫。七十后给口分田五结收馀田。无后身死者及战亡者妻。亦皆给口分田。又有公廨田。给庄宅宫院百司州县馆驿皆有差。○太祖初。定役分田。统合时朝臣军士。勿论官阶。视人性行善恶。功劳大小。以差给之。景宗始定职官田柴科。亦不论官阶。定以人品。紫衫以上作十八品。一品田柴各一百十结。以次遆减。至十八品。田三十二结柴二十五结。又以丹衫以上作十品。一品田六十五结。柴五十五结。遆减至十品。田三十结柴十八结。绯衫以上作八品。一品田五十结柴四十结。遆减至八品。田二十七结柴十四结。绿衫以上作十品。一品田四十五结柴三十五结。遆减至十品。田二十结柴十结。此外又有杂职诸品。其未及此科者。皆给田十五结。穆宗改定文武两班田柴科。至文宗又更定其制。自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中,至军士闲人杂类。分为十八科。自一百结至十七结为差。以为常式。第一科田百结。二科九十结。三科八十五结。四科八十结。五科七十五结。六科七十结。七科六十五结。八科六十结。九科五十五结。十科五十结。十一科四十五结。十二科四十结。十三科三十五结。十四科三十结。十五科二十五结。十六科二十二结。十七科二十结。十八科十七结。○其各品柴科。此不具载。六品以下七品以上无连立子孙者之妻给口分田八结。八品以下战亡军人通给妻口分田五结。五品以上户夫妻皆死。无男而有未嫁女子者给口分田八结。女子嫁后还官。

文宗八年。判凡田品不易之地为上。一易之地为中。再易之地为下。其不易山田一结。准平田一结。一易田二结。准平田一结。再易田三结。准平田一结。二十三年定量田步数。田一结方三十三步。六寸为一分。十分为一尺。六尺为一步。二结方四十七步。三结方五十七步三分。四结方六十六步。五结方七十三步八分。六结方八十步八分。七结方八十七步四分。八结方九十步七分。九结方九十九步。十结方一百四步三分。

太祖元年。谓有司曰泰封主。以民从欲。唯事聚敛。不遵旧制。一顷之田。租税六石。管驿之户。赋丝三束。遂使百姓辍耕废织。流亡相继。自今租税宜用旧法。成宗十一年。判公田租四分取一。水田上等一结。租三石十一斗二升五合五勺。中等一结租二石十一斗二升五合。下等一结租一石十二斗一升五合。旱田上等一结租一石十二斗一升五合五勺。中等一结租一石十斗六升二合五勺。下等一结缺。又水田上等一结租四石七斗五升。中等一结三石七斗五升。下等一结二石七斗五升。旱田上等一结租二石三斗七升五合。中等一结一石十一斗一升五合。下等一结一石三斗七升五合。文宗四年。判水旱虫霜为灾。田一结率十分为定。损至四分除租六分。除租布。七分租布役俱免。二十三年定田税。以十负出米七合五勺。积至一结。米七升五合。二十结米一石。恭愍王五年下旨曰。西北面土田未尝收租。委之防戍。其来尚矣。近来权势多所兼幷。自今官为捡括。每一结赋一石。以支军需。十一年提学白文宝上札曰国田之制。取法于汉。十分税一耳。庆尚之田税。与他道虽一。而漕挽之费。亦倍其税。请元定足丁。加给七结。以充税价。辛禑二年。宪司以兵荒相仍。军食罄竭。请于功臣田租三分取一。寺社田收其半。两殿所属宫司田科敛外羡馀。并充军需。从之。○今按丽时税法。前后屡变。史无明文。今不能详。然以白文宝札子观之。其初则以什一为率耳。

丽史论曰太祖既一三韩。首正田制。分给臣民。国有定制。士庶安业。文宗恭俭节用。家给人足。太仓之粟。红腐相因。毅明以降。权奸擅国。逮事胡元。诛求无厌。科敛万端。户口日耗。叔季失德。版籍不明。田柴之科废而为私田。势家世族争相兼并。田连阡陌。标以山川。良民尽入于巨室。而国以陵夷。

李齐贤曰滕文公问井地于孟子。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三韩之地。非四方舟车之会。无物产之饶货殖之利。民生所仰。只在地力。而鸭绿以南。大抵皆山。肥膏不易之田。绝无而仅有也。经界之正若慢。则其利害比之中国相万也。太祖继新罗衰乱泰封奢暴之后。万事草创。日不暇给。止为口分之法。历四世景宗作田柴之科。虽有疏略。亦古者世禄之意。至于九一而助。什一而赋。与夫所以优君子小人者则不暇论也。后世屡欲理之。终于苟而已矣。盖其初不以经界为急。挠其源而求流之清。何可得也。惜乎。当时群臣未有以孟子之言。讲求法制。启迪而力行之也。

丽末宪官赵浚等上书。请复田制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国祚之长短。出于民生之苦乐。民生之苦乐。在于田制之均否。文武周公。井田以养民。故周有天下八百馀年。秦毁井田。二世而亡。太祖既一三韩。乃定田制。百官则视其品而给之。身没则收之。府兵则二十而受。六十而还。凡士大夫受田者。有罪则收之。人人自重。不敢犯法。礼义兴而风俗美。府卫之兵。州郡津驿之吏。各食其田。土着安业。国以富强。虽以辽金虎视天下。而与我接境。不敢呑噬者。由太祖分三韩之地而与臣民共享其禄。厚其生结其心。为国家千万世之元气故也。自是以来。闲人功荫。投化八镇。加给补给登科别赐之名。代有增益。掌田之官。不堪烦琐。授田收田之法。渐致隳弛。奸猾乘间。欺蔽无穷。已仕已嫁者。尚食闲人之田。不践行伍者。冒受军田。父匿挟而私授其子。子隐盗而不还于公。祖宗之法既坏。而兼幷之门开。兵者所以卫王室备边虞者也。国家割膏膄之地。以禄四十二都府甲士十万馀人。其衣粮器械。皆从田出。故国无养兵之费。即三代藏兵于农之遗意也。今也兵与田俱亡。每至仓猝则驱农夫以补兵。故兵弱而饵敌。割农食以养兵。故户削而邑亡。以祖宗至公分授之田。为一家父子之所私。不一出门而仕朝。不一奉足而从军者。锦衣玉食。坐享其利。夙夜侍卫之臣。百战勤劳之士。反不得一畒之耕以养其父母妻子。其何以劝忠义而责事功哉。内而版图典法。外而守令廉使。废其本职。日听田讼。不避寒暑。句稽文卷。检覆证左。讯之佃户。讯之故老。凡其辞连。盈狱满庭。废农待决。数月之案。积如丘山。一畒之争。连数十年。忘寝废食。剖决不给者。以私田为争端而讼烦也。子之于父母。一畒之求。或不如意。则反生怨恨。况于兄弟乎。是以私田而陷人伦于禽兽也。至于近年。兼幷尤甚。奸凶之徒。跨州包郡。山川为标。指为祖业。凡人累世所植之桑。所筑之室。皆夺而有之。哀我无辜。流离四散。此以私田为乱之首也。

谏官李行曰豪强兼幷。国用乏竭。租税苛倍。生民凋悴。强弱相呑。争讼繁多。骨肉相猜。风俗坏败。此私田之弊也。富强失利。怨谤难弭。士族失业。生理难继。田地广大。审覆难悉。簿书烦多。考核难精。奸吏隐匿。觉察难及。此革弊之难也。虽然事出于公正。合于人心。悦之者众。怨谤可弭矣。士之无职者授田。使得农耕。有职者给俸以代其耕。生理可继。择公廉有重望者为按廉。择廉敏精干者为守令。守令各考一邑。以核其事实。按廉统察一道。以黜陟守令。田地审覆可悉。簿书检察可精。奸吏隐匿可察矣。其救之之术。何难之有。至于仓廪实而储胥有馀。禄俸厚而廉耻可兴。横敛息而民生可纾。争讼绝而风俗可厚。田野辟而赋敛薄。户口繁而徭役均。其革之之利。为如何哉。传曰更化则可善理。又曰仁政必自经界始。

今按浚等之论。其意未必一出于公。而其言则实不易之论也。以上高丽田制。

国朝田制附[编辑]

此书本以明公田之制。后世私田则固无可论。唯本国结负之法。有异于中朝顷畒。故附载其说。以考其得失云。

本国量田之法。凡田分六等。每二十年改量成籍。一等田。尺长准周尺。四尺七寸七分五釐。二等五尺一寸七分九釐。三等五尺七寸三釐。四等六尺四寸三分四釐。五等七尺五寸五分。六等九尺五寸五分。实积十尺为把。十把为束。十束为负。百负为结。一等田一结准三十八畒。二等田四十四畒七分。三等田五十四畒二分。四等田六十九畒。五等田九十五畒。六等田一百五十二畒。○各等田十四负。准中朝田一畒。○常耕者称正田。或耕或陈者称续田。其称正田而地品瘠薄。禾谷不穟者。续田而土性肥膏。所出倍多者。守令置簿。报观察使。式年改正。

收税之法。凡田每岁九月望前。守令审定年分等第。邑内及四面各分等第。观察使更审启闻。议政府六曺同议。更启收税。实十分为上上年。每一结收二十斗九分。为上中年收十八斗八分。为上下年收十六斗七分。为中上年收十四斗六分。为中中年收十二斗五分。为中下年收十斗四分。为下上年收八斗三分。为下中年收六斗二分。为下下年收四斗一分则免税。○永安平安道。减三分之一。济州三邑减半。○新加耕田,全灾伤田,过半灾伤田,因病未耕全陈田。并听佃夫状告。劝农官亲审。八月望前告守令。佃夫苦因事故未自状告者。劝农官状告。守令踏勘打量。加耕田准旁田品等打量。报观察使。观察使核实置簿后。所报立案。还授守令。九月望前。具数启闻。遣朝官凭考上项置簿及立案复审。启定租税。全灾伤田及全陈田则免税。过半灾伤田则其灾伤至六分者。六分免税。四分收税。以至九分。幷依此例。如有佃夫冒告灾伤及当该吏劝农官书员通同妄冒者。许人陈告。一负各笞一十。每一负加一等。罪。至杖一百充军。其妄冒田。给陈告人。花利入官。守令十负以上罢黜。其知情妄冒者。追夺告身。永不叙用。○续田加耕田。随起收税。○海泽初年免收。次年半收。以上并经国大典。

在世宗十三年。改用贡法。旧制田品。只有上中下。所量之尺。三等各异。上田尺二十指。中田二十五指。下田三十指。而皆以实积四十四尺一寸为束。十束为负。百负为结。准诸中朝畒法。上田之结。二十五畒四分有奇。实积周尺十五万二千五百六十八尺。中田三十九畒九分有奇。实积周尺二十三万九千四百一十四尺。下田五十七畒六分有奇。实积周尺三十四万五千七百四十四尺。然八道地品不一。非三等所能尽。而差科不精。二十六年。更定其制。田分六等。年分九等。十分实为上上年。九分为上中。八分为上下。七分为中上。六分为中中。五分为中下。四分为下上。三分为下中。二分为下下。随其丰歉。每邑各异。而一分之年则免税。更定结法。其制先据旧制五十七畒之结而审定。每等所出之数。上上年一等田出皮谷八十石。二十而取一。其税三十斗。畒收五升二合六勺有奇。二等田出六十八石。其税二十五斗五升。畒收四升四合七勺有奇。三等田出五十六石。其税二十一斗。亩收三升六合八勺有奇。四等田出四十四石。其税十六斗五升。亩收二升八合九勺有奇。五等田出三十二石。其税十一斗。畒收二升一合有奇。六等田出二十石。其税七斗五升。畒收一升三合一勺有奇。据此之数。推而计之。更以二十斗同科定结。一等田三十八畒。二等田四十四亩七分。三等田五十四畒二分。四等田六十九畒。五等田九十五畒。六等田一百五十二畒。上上年之税二十斗。上中年十八斗。上下年十六斗。中上年十四斗。中中年十二斗。中下年十斗。下上年八斗。下中年六斗。下下年四斗。一等结积周尺二十四万八千尺。二等二十六万八千二百尺。三等三十二万五千二百尺。四等四十一万四十尺。五等五十七万尺。六等九十一万二千尺。开方其数。百分取一。定为每等量尺之长。一等尺周尺四尺七寸七分五釐。二等五尺一寸七分九釐。三等五尺七寸三釐。四等六尺四寸三分四釐。五等七尺五寸五分。六等九尺五寸五分。尺有长短而皆以实积百尺为负。万尺为结。世宗实录

谨按祖宗立制。其条理详密如此。重民勤国均赋薄敛之意至矣。苟以是意行之。虽千万世无弊可也。而式至于今。结负无纪。赋税不均者何也。此非但政废吏慢而然。原结负之法。主于租税之同科。而不主田地之同尺。故易以有弊也。结负非无尺数也。以其载于簿书而不齐于田面。又其长短多端。乘除加减之法。当官者不能尽察。况于田氓乎。官不能尽察。而民不能尽知。则胥吏易以容奸。以难察之法。欲齐众胥之奸。其势不可得也。于是贿赂请托漏落欺隐之弊。无所不有。而结负无纪。赋税不均矣。若一齐其尺。定为顷畒。而计其所出之数。用以均乎赋税而已。则尺量不二而人易知。田面整齐而难容奸。其本既正。末自举矣。宁有是弊哉。此古人所以必先明经界也。唯我世庙东方圣主也。惜乎当时诸臣。遇千载之时。而不能以经界之说。启迪而行之。以幸万世也。

结负不均。田政废坏之后。年年踏验之弊。起其害无穷。大典灾伤之法。亦不得行。可胜叹哉。此则当一依法典。痛革其弊也。然即今田政无纪。必须稍得整齐而后。可以议此。年年踏验。非但劳扰公私。其增减轻重。全出书员之手。贿赂成风。民弊不可胜言。反无量田定结之意。所谓年年踏验者。不使佃夫状告灾伤。官自勘审。而每岁各面出定闲散隶吏。名以监官书员。逐田观其灾实。随意加减定结。闻中国无逐年踏验。但其全损及被水灾处。佃夫若里正告状。官自审核减税云。此亦与大典同矣。又今结负移来移去。其弊尤甚。东西眩乱。猾吏舞奸。专在于此。移来移去者。如东面居人。田散在于西面北面。则西北面田结。移之东面。而合于其人名下也。千万人之田。散在诸面。而无不移合。则一邑田结。几尽来去。而文簿繁乱矣。猾吏以其间。恣其用奸。尤宜痛革。然非朝廷申明法典。而守令刚正严明。莫能止也。今田政废坏。而文书杂乱又如此。守令难于考核。故俗吏例而为考核无益。而只凭虚威。宽者肆其猾吏之偸。猛者只添残民之结而已。又今田结久为书员之利窟。故书员不得全利。归分于众吏。为官者又使书员贩纳官需诸物。又敬差官从人供馈贿赂。皆出书员。朝廷虽遣灾伤敬差官。所谓敬差官者。全不知灾伤之为何事。不过载妓纵酒。罢黜一二守令。以报私嫌。时或坐杖书员。立己威焰而已。敬差官虽不知灾伤之为何事。百司皆不知其职务。其来已久。故世亦以为常事。

国制。正税随年分有定式。而贡物杂役。出于正税之外。随其繁简而苦歇无定。自中世以后。官不择人。上下相欺。年分不以实。因成久例。则虽丰穰之岁。率以为下下年。是以正税一结。无过四斗。而杂役名色渐多。轻者不下二三十斗。重则或至七八十斗。年分者。每岁守令巡审田野。与乡老定其年之丰凶等第以闻也。今则虽丰岁。率以为下下年。故例指书员踏验定结。名以年分。而人不复知年分之实矣。正税愈轻而杂科愈繁。杂科愈繁则敛民愈无定。是以国无事为。守宰稍廉之时则一结止于二三十斗。不然则多于七八十斗。京畿及西北则或有至百斗者。以田结尤甚漏缩故也。

本国平时即壬辰倭乱以前田结及癸卯乙亥量田数

忠清道

平时田结二十五万二千五百三结五十五负八束。

癸卯元籍二十四万七百四十四结四十七负九束。

乙亥元籍二十五万八千四百六十一结四十九负八束内。陈荒杂頉十一万七千四百五十三结四十五负。计除实时起十三万一千三百七十二结五十五负六束。火粟幷。

全罗道

平时田结四十四万二千一百八十九结七负二束。

癸卯时起十九万八千六百七十二结五十负二束。

乙亥元籍三十三万五千三百五结五十九负三束内。实时起十九万一千七结八十六负。

庆尚道

平时田结三十一万五千二十六结六十四负八束。

癸卯时起十七万三千九百二结九负。

乙亥元籍三十万一千七百二十五结三十六负三束内。实时起十九万三千五十一结五十二负二束。

京畿

平时田结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结十六负三束内。田七万五千六百五十二结十九负三束。畓六万六千三百十六结九十七负。

癸卯元籍十四万一千九百五十九结九十三负三束。

江原道

平时田结三万四千八百三十一结三十七负五束内。田二万八千五百二十一结二负六束。畓六千三百十结三十四负五束。

癸卯元籍三万三千八百八十四结八十五负。

黄海道

平时田结十万六千八百三十二结七十负八束内。田七万八千七百七十九结五负。畓二万八千五十三结六十五负八束。

癸卯元籍十万八千二百十一结五十负三束。

咸镜道

平时田结六万三千八百二十一结九十负一束内。田六万九百结一束。畓二千九百三十一结九十负。

癸卯元籍五万四千三百七十七结八十九负七束。

平安道

平时田结十五万三千九结十三负一束内。田十二万六千八百十结五十三负五束。畓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八结五十九负六束。

已上平时田结总一百五十一万五千五百馀结。下三道幷一百万九千七百馀结。五道幷五十万五千八百馀结。

平时赋税米黄豆幷三十馀万石。以十斗斛计之则为四十五万馀斛。除西北两界留本道外。六道税二十六万馀石。各司所纳米油蜜价九万馀石。百官颁禄八万馀石。丰储仓杂下三万馀石。军资监上下四万馀石。倭料八千馀石。馀二万馀石。

按下三道非必地广倍簁。田等高。故结负多少相悬也。

平时田籍。壬辰乱后。地部无有存者。此乃得之于书吏金士得家藏。乙亥量田时则只量下三道。不量五道。

即今时起田结数丙戌年条

京畿

田一万一千六百九十四结。

税三千一百十八石。

畓一万一百四十五结。

税二千九百七十二石。

忠清道

田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四结。

税一万六千三百五十八石。

畓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一结。

税一万八千三百十三石。

全罗道

田六万九千六百七十一结。

税二万一千四百五石。

畓十三万七百六十五结。

税三万八千二百八十一石。

庆尚道

田九万五千四十八结。

税二万八千五百九十二石。

畓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结。

税三万七百五十一石。

江原道

田五千四百六结。

税一千四百四十二石。

畓二千八百五十结。

税七百五十九石。

黄海道

田三万五千五十七结。

税九千三百四十八石。

畓九千一百八十一结。

税二千四百四十八石。

平安道

田四万二千八百四十四结。

税六千五百四二十四石。

畓四千七百十七结。

税一千三百五十八石。

咸镜道

田四万四千七百七十二结。

税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九石。

畓二千三十四结。

税五百四十石。

八道通共田三十六万五千八百二十七结。畓三十万八千四百七十二结。

通税十九万五千二百馀石。即二十九万三千五百馀斛。

逐年结负。或有增减。而大约如此。然皆是书员辈任意偸脱者。五道则乙亥亦不量田。丙子乱后。文书又皆阙失。紊乱尤甚。

在宣祖朝李珥言于上曰。我国税轻贡重。税则几于三十税一。而近来岁比不登。灾伤过半。加以里胥瞒官。守令干誉。收税尤轻。甚于貉道。比诸祖宗朝则不及三分之一。而经费之需则一依旧规。不能量入。故一岁之入。无以支出。逐年侵用旧藏。宿储日尽。乃以二百年积累之国。仓廪不能支一岁。诚可哀痛。今若惩此加税。则民膏已浚。无以箕敛。必须先纾积苦。慰悦民情。然后收税。始可适宜矣。贡案之定。不度民户残盛。田结多寡。物产有无。而只以郡邑职秩高下为轻重。且非土产。故不免输价于防纳之徒。以致刀蹬跙遏。征以十倍。故利归胥吏。而国与民俱乏矣。诚能改定贡案。以民户田结分多寡。而必贡厥土之产。则民力宽得十之五六。如解倒悬矣。因以酌宜收税而量入为出。每有馀畜则国用渐饶而民劳亦愒矣。○又曰祖宗朝税入甚多。而费用不广。故一年必有赢馀。如是积年。至于红腐。势固然矣。今者一年之入。不能支出。而权设日滋。冗官太多。每以宿储供经费。臣意量入为出。尽革不急之官。无益之费。而典守之官。不被偸窃。然后庶不至罄竭矣。古者什一而税。公用不乏。而民亦无怨。祖宗朝以九等收税。设法非不详密。而行之既久。吏怠民顽。每以给灾为要誉之资。今则以下之下。为上之上。而一国之田不给灾者无几。国用安得以不匮哉。势至于此。虽守令之贤者。不敢不给灾者。以民生日困。徭役多端。若不解倒悬。而只以不给灾为不负国。则赤子尤不能支。仁人君子岂能忍之乎。为今之计。莫如改定贡案。使田役减其十分之七八。然后可量宜加税。以给国用也。不然则公私终无足用之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