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竹泉集/卷八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七 竹泉集
卷八
作者:金镇圭
1773年
卷九

策问

[编辑]

己卯增广初试策问

[编辑]

问本朝官兵田三制。皆祖宗之仿古参时而设立者也。议政赞成。类于周之公孤。各寺正职。近乎汉之九卿。五卫分番。似李唐卫府之兵。骑步收布。若西京过更之钱。收税之轻。同夏后五十之贡。量田之均。有禹贡分等之义。其所设施。果得因时损益之宜欤。试以东方事言之。王氏之中叶。官名专用华制。而未见致治之效者何欤。高句丽之兵力最强。能却隋唐百万之师。是遵何代之制而然欤。箕子之井田。即三代遗制。而其后之废而不行。抑何故欤。盖玆三者。实有国之先务。法制之最重。则宜其有一定不易者。而无论前古。与东方之代各有异。本朝之所仿。或取于夏周。或取于汉唐。斟酌前后。有所损益。岂其古无尽善者而然欤。如使后世而尽法前代之制。则何者较优。而如不可尽法前代。则斟酌损益。合于时措者。无如本朝。是宜永久遵行无弊。而祖宗之时则宰相守职。百揆时叙。而今则政府罢署事。而参贰作虚位。提调亲细务而正职为冗官。祖宗之时则兵农为一。征役不烦。而今则捴府徒存旧号而分番之䂓废。军门各刱新制而签括之难。祖宗之时则贡赋惟正。腴瘠不混。而今则大同之法。本为便民。而反生弊端。踏验之际。虚实相蒙。而多有隐漏。三者之弊。一至于此。识者之寒心久矣。如欲官不失职。兵寓于农。田均其赋。以复祖宗之盛。则其道何由。诸生必有通古今识时务者。勿拘科臼。悉陈所蕴。

又执事策问

[编辑]

问古人之语曰。文章关于世运。其所盛衰高下。宜若与时相参。而试以历代考验之则或有所异同。虞夏之际。禹,皋,益,稷之谟作焉。殷周之初。誓诰训命之文著焉。洛阳才子。出于汉文之时。庐陵古文。显于庆历之世。此则文章与世运。可谓相关。而迁,固鸣于建元永建而汉德已向耗。韩,柳起于贞元元和而唐业渐不竞。煕豊之政紊矣。而眉山,南豊文则雄矣。嘉隆之治厖焉。而荆川,弇山才则杰焉。其盛其衰之若是不相关何欤。本朝虽褊邦。而人文之明。不让中华。然其盛衰之参差。又有异于古者。以英宣两陵政化之莫盛。而河东,达城之文不能副焉。此则何故而然欤。至于今日。不但文辞之卤莽。殆无馀地。世道亦日就污下。识者懔然有叔季之忧。盖之二者之幷衰。实前代所未有也。其所以至此。又何欤。历代曁本朝事之不可究者既如此。而参以先儒之语。亦有歧贰。朱夫子尝以六经为治世之文。文之盛。宜莫如六经。而又谓文章盛则国家却衰。彼此所训。又何以不同欤。抑又闻之。文者贯道之器。然则道苟明焉。非唯文章之得其正。亦可以挽回已降之世运。而自古以来。鲜有能焉。何以则可明其道。使文章与世运。咸致其盛。以救今日卤莽污下之弊欤。诸生平日𬬸心于文。蒿目于世多矣。必有衡断于中者。愿闻其说。

壬午别试殿试策问

[编辑]

王若曰。有国家者之于外寇。忧虞大矣。而孟氏以无敌国外患。为亡国之兆者。盖以困蹙而后能奋发也。然而试引前古事以证之。亦不无异同者。汉文帝与匈奴和亲。唐太宗受突厥臣服。而皆臻其治平之业。六国偪于嬴秦。南宋屈于金虏。而终不免灭亡之祸。或无所困蹙而自致乂安。或益就削弱而不能奋发。圣训岂有所不验欤。抑由其自治之得失而然欤。我祖宗盛世。倭野人之类朝贡甚谨。而国势之巩固。治道之隆煕。殆过汉唐。此固圣德洪烈之所致。无庸议为。而顾予不穀。嗣守丕基。凡其接应南北者。实出羁縻隐忍。以苟冀无事。则已不可谓不困。而有识犹有宴安恬嬉之戒矣。及今边虞有报。危兆已著。而朝廷之上。徒事恇挠。乡里之间。转相骚动。将驯底波荡瓦解之患。未闻有淬励振作之志。岂予之否德。未能表率而致此欤。亦坐群下之无所勉励欤。苟其终不为自强之图。而不幸真有警急。则其不如▣▣▣▣恐未可保耳。何以则君臣上下。动心忍性。克尽其所当为者。以祸为福。如孟氏所云欤。子诸生必有激仰忧愤之怀。其各悉陈。

王若曰。作易者以上下之情交通。譬诸天地之相交。推而极之于财成辅相之道。若是乎君臣情志之不可不交。而历考前古。或不无异同者。虞廷之都兪。商家之启沃。其治效之隆。固可拟于财成辅相。而桓公之于夷吾。至加薰浴。昭烈之于孔明。自比鱼水。而功止假仁。业未中兴者。岂其情志犹有未尽交通而然欤。若我英陵之际。遇黄,许至治盛业。为本朝三百年之㝡。可谓庶几虞商君臣之际矣。是后列圣间有心膂之托。而治理不免小逊者。无亦由于在下者之不及古人欤。顾予即阼以来。于廷臣其所进退多矣。前后亦岂无委任者。而未见肝胆之披露。渐著形迹之龃龉。视同羇旅。望绝契合。既无通泰之美。将成隔否之患。不但喜起交修之非。所可论偏霸图恢之功。亦无可与共之者。以致阴阳不调。灾沴洊作。使品物不得遂其生。诚恐祖宗緖业。至予而衰替。此岂不穀不能推诚而任下之咎欤。抑亦诸臣之尽诚以事君者。未尽其道欤。今欲融疑阻而为䜣悦。化暌离而成和畅。驯至位育之功。则何由而可。诸生既将发身而登朝。则必有讲究于君臣之义者。其各悉陈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