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以后必须改变领导作风
精兵简政以后必须改变领导作风
——青岛市火柴厂革委会做好工作的体会 |
|
实行精兵简政以后,怎样解决人少事多这个矛盾呢?青岛市火柴厂革委会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必须改变领导作风。这就是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直接依靠广大群众,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作风。如果把精兵简政仅仅理解为缩小庞杂机构、减少脱产人员,而不从思想上、作风上破除资产阶级旧官僚主义习气,树立崭新的领导作风,学会党的领导方法,精兵简政以后的工作,是无法展开的,过不了多久,缩小了的机构又会膨大,减少了的人员又会增加,精兵简政以后就会出现复旧现象。
抓住“症结”
[编辑]青岛市火柴厂革命职工,遵照毛主席的教导,经过两次精简,砍掉了臃肿机构,脱产人员由一百多人减少到十七人。但是,思想没有解决问题。十六个委员全部蹲在办公室里,陷入事务主义圈子。一些事情常常你推我踢而不得解决。于是,埋怨情绪、复旧思想便冒出头来: “我们是不是精简得太多了?这么多的事情实在干不了。”
“搞‘一套班子,两套人马’吧,找几个人临时帮帮忙。” “咳,干脆增加点脱产人员。”
这是走回头路的危险信号,是资产阶级旧观念、旧作风、旧习惯势力向新机构进攻的反映。军代表和革委会立刻警觉起来,他们迅速组织革委会委员和工作人员带着这些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
“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系群众。”毛主席的指示象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委员们的心窍。他们明白了:原来,问题不是脱产人员少,而是自己头脑里毛泽东思想少,群众观点少,旧框框没破掉,联系群众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好。有的领导干部以自己的深刻教训对大家说:“脱产干部越多,脱离群众越远。扩大机构增加人员的回头路万万走不得。只要我们深入群众,把群众发动起来,人少事多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症结”找到了,方向明确了,革委会只留四个人主持日常工作,其余委员统统“带职”下放劳动,加强基层领导。
跟上靠下
[编辑]脱产的人员少了,该作的事情还很多,怎样开展工作呢?厂革委会的一个重要体会就是“跟上靠下”。“跟上”,就是紧跟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司令部的伟大战略部署;“靠下”,就是发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
大多数委员在车间劳动,和工人们“心跳在一起,汗流在一起”,把大批骨干力量紧紧团结在革委会的周围,对实际情况也了如指掌。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和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战斗号令一下来,就能通过骨干力量立刻贯彻到群众中去,迅速组织群众结合实际反复学习,深刻讨论,立即落实。同时,厂革委会还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中心任务,坚持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用毛泽东思想培训各班组的骨干力量,由骨干力量回班组提高、发动其他群众。
干部深入群众,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群众,群众也自动地做政治思想工作。许多班组做到了:好思想随时鼓励,好苗头积极扶持,有困难互相帮助,有问题马上解决。一个“好事有人夸,坏事有人抓”的风气已在厂里形成。浓厚的政治空气激发了工人管理企业的积极性,以往科室人员的工作工人们主动去干;生产中出现了问题工人们主动去管,涌现出很多“不是委员的委员”。工人们说:“过去,走资派把我们当成规章制度的奴隶,现在,我们才真正成了工厂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态度来,把工厂管理得更好。”今年七月下旬,有些工人因病缺勤,影响了生产。厂革委会立即把情况向群众说明,并和群众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积极性。人人出主意,想办法,全厂百分之八十的职工自动义务加班,终于超额完成计划。
抓点带面
[编辑]革委会的委员们在劳动中,还有计划地抓典型,树样板,用以推动全厂工作。
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在工厂展开以后,一个厂革委会委员下到了内部不团结、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的油药小组。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做了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众的觉悟,终于揪出了一个暗里捣鬼的反革命分子。这件事震动了全厂,有力地推动了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正在开展革命大批判的时候,厂革委会总结了卸工小组开展革命大批判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全厂立即出现一个“学卸工小组,赶卸工小组”的热潮,很快形成了革命大批判高潮。
以身作则
[编辑]过去,有些委员浮在上面,群众有事找上门来,不答复不好看,要答复又不了解情况,只好含含糊糊地应付过去,群众很有意见,大大影响了革命委员会的威信。可是,委员们下到了车间以后,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学习,一起搞阶级斗争,情况掌握的明,问题看的准,办事脚跟硬,解决问题快,说话也就灵,群众越来越信任,有了问题都愿找他们解决。这样一来,很多问题都在基层得到解决,充分发挥了革委会的领导作用。
干部的模范作用,是无声的命令。革委会委员周子山同志下到车间,先在慢车上劳动。有人要求他到快车上去劳动,他立刻愉快地到快车上去劳动。于是,少数不愿到快车上干活的人,也踊跃要求到快车上去干,在快车上干活的同志干得更起劲了。
青岛市火柴厂革委会由于重视了领导作风的问题,几个月来革命生产不断取得显著成绩,显示了精兵简政的强大威力。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68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4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