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经义考 (四库全书本)/卷15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五十 经义考 卷一百五十一 卷一百五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经义考卷一百五十一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礼记十四
  汉中庸说
  汉志二篇
  
  孔丛子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尔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假令周公尧舜不更时异处其书同矣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诰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昔鲁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传矣今君何似之甚也乐朔不悦而退曰孺子辱我其徒曰鲁虽以宋为旧然世有雠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不待驾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颜师古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礼经盖此之流罗从彦曰中庸之书圣学渊源六经奥旨也
  何异孙曰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中庸孔业子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记夫子之言或者谓子之辞子思无他书可见是必中庸也
  黎立武曰经之作至中庸止矣故中庸者群经之统会枢要也
  王祎曰中庸古有二篇见汉志文志而在礼记中者一篇而已朱子为章句因其一篇者分为三十三章而古所谓二篇者后世不可见矣今冝因朱子所定以第一章至第二十章为上篇以第二十一章至三十三章为下篇上篇以中庸为纲领其下诸章推言智仁勇皆以明中庸之义也下篇以诚明为纲领其后诸章详言天道人道皆以著诚明之道也如是既不失古今之体又不悖朱子之旨鲁斋王氏盖主此说云
  戴氏礼记中庸传
  隋志二卷
  佚
  梁武帝中庸讲疏
  隋志一卷
  
  私记制旨中庸义
  隋志五卷
  佚
  玊海大同十年张绾朱异贺琛述制旨礼记中庸义陆深曰中庸杂出戴记至二程始尊信而表章之今独行与六经并然晋戴颙尝传中庸梁武帝为中庸讲疏已知重中庸矣非但始于宋也
  李氏中庸说
  未见
  黄震曰中庸至唐李翺始为之说
  胡氏中庸义
  宋志一卷
  未见
  宋史盛乔纂集
  晁说之曰小人之中庸也王肃本之下有反字胡先生温公明道皆云然
  陈氏中庸讲义
  一卷
  存
  按陈氏中庸义载古灵集中自首章至道其不行矣夫而止
  余氏中庸大义
  一卷
  佚
  闽书仙游人庆历中进士历官礼部郎中
  乔氏执中中庸义
  宋志一卷
  佚
  司马氏中庸广义
  一卷
  未见一斋书目有
  张氏方平中庸论
  三篇
  存载乐全先生集
  姚氏子张中庸说
  
  按子张未详其名晁以道辑中庸传所取十三家之说子张与焉其于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一节子张疑之
  范氏祖禹中庸论
  一卷
  存
  凡五篇载集中
  苏氏中庸论
  三篇
  存
  程子中庸解宋志作义
  宋志一卷
  存
  晁公武曰明道中庸解陈瓘得之江涛涛得之曾天隐天隐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也
  杨万里曰世传大程子中庸之书非大程子之为也吕子大临之为也
  康绍宗曰昭德读书志有明道中庸解一卷伊川大全集亦载此卷窃尝考之中庸明道不及为书伊川虽言已成中庸之书自以不满其意已火之矣反复此解其即朱子所辨蓝田吕氏讲堂之初本改本无疑矣
  吕氏大临中庸解
  一卷
  存疑即二程全书中所载本
  胡宏序曰靖康元年河南门人河东侯仲良师圣自三川避乱来荆州某兄弟得从之游议论圣学必以中庸为至有张焘者携所藏明道先生中庸解以示之师圣笑曰何传之误此吕与叔晚年所为也焘亦笑曰焘得之江涛家其子弟云然按河南夫子侯氏之甥而师圣又夫子犹子人也师圣少孤养于夫子家至于成立两夫子之属纩皆在其左右其从夫子最久而知夫子文章为最详其为人守道义重然诺不妄可信后十年某兄弟奉亲南止衡山大梁向沈又出所传明道先生解有莹中陈公所记亦云此书得之涛某反复究观词气大类横渠正蒙书而与叔乃横渠门人之肖者征往日师圣之言信以今日己之所见此书与叔所著无可疑明甚惜乎莹中不知其详而有疑于行状所载觉斯人明之书皆未及之语耳虽然道一而已言之是虽阳虎之言孟轲氏犹有取焉况与叔亦游河南之门大本不异者乎尊信诵习不敢湏㬰忘勇哉莹中之志某虽愚请从而后
  中庸后解
  宋志一卷
  
  大临自序曰中庸之书学者所以进德之要本末具备矣既以浅陋之学为诸君道之抑又有所以告诸君者古者宪老而不乞言宪者仪刑其徳而已无所事于问也其次则有问有答问答之间然犹不愤则不启不悱则不发又其次有讲有听讲者不待问也听者不至问也学至于有讲有听则师益勤而道益轻学者之功益不进矣又有讲而未必听有讲而未必听则无讲可也然朝廷建学设官职事有不得已者此不肖今日为诸君强言之也诸君果有听乎无听乎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为已者必存乎德行而无意于功名为人者必存乎功名而未及乎德行若后世学者有未及乎为人而济其私欲者多矣今学圣人之道而先以私欲害之则语之而不入道之而不行如是则教者亦何望哉圣人立教以示来世未尝使学者如是也朝廷建官设科以取天下之士亦未尝使学者如是也学者亦何必舎此而趋彼哉圣人之学不使人过不使人不及喜怒哀乐之前以为之本使学者择善而固执之其学固有序矣学者亦用心于此乎则义礼必明德行必修师友必称乡党必誉仰而上古可以不负圣人之传付达于当今可以不负朝廷之教养世之有道君子乐得而亲之王公大人乐闻而取之与夫自轻其身渉猎无本徼幸一旦之利者果何如哉诸君有意乎今日之讲犹有望焉无意则不肖今日自𫍢𫍢无益不几乎侮圣言者乎诸君其亦念之哉
  按宋志又有大临及程叔子游氏杨氏四先生中庸讲义一卷
  晁氏说之中庸传
  一卷
  存
  说之跋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其说是书皆穿窬而贰之于是本诸先生长者之论作传是书本四十七篇小戴取以记之犹大戴取之夏小正曾子之类也顾惟収拾煨烬之末简编不伦文字混淆回舛惜哉汉艺文志礼家有中庸说二篇今莫知其为何书也
  晁公武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虽程正叔亦然故说是书者皆穿凿而二之于是本诸胡先生司马温公程明道张横渠王肃郑玄作是传焉
  按晁氏中庸传取孔氏正义胡氏讲义分朱黄以识之又以墨识已说其分节与今本有异附识于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非道也是故君子不闻莫见乎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达道也致中和育焉仲尼曰忌惮也子曰中庸久矣子曰道之行矣夫子曰舜其舜乎子曰人皆守也子曰回之失之矣子曰天下能也子路问强强哉矫子曰素隐费而隐夫妇之愚不能焉天地之大破焉诗云鸢飞察乎天地子曰道不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慥慥尔君子素自得焉在上位徼幸子曰射有自卑诗曰妻子顺矣乎子曰鬼神如此夫子曰舜其其寿故天之覆之诗曰嘉乐必受命子曰无忧子述之武王缵保之武王末一也子曰武王至也郊社掌乎哀公问政礼所生也在下位治矣故君子知天天下之达一也或生而一也或安而一也子曰好学国家矣凡为天下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不穷在下位身矣诚者天之人之道也诚者不勉圣人也诚之者必强节 自诚明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参矣其次能化至诚如神诚者自成道也诚者物之为贵诚者非自宜也故至诚不测天地之道博也纯亦不已大哉圣人凝焉故君子尊崇礼是故居上之谓与子曰愚而其身者也非天子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寡过矣乎上焉者弗从故君子之道知人也是故君子天下者也仲尼大也唯天下至圣配天唯天下至诚之化育夫焉有能知之诗曰衣锦日亡君子之道入德矣诗云濳虽于志君子之所屋漏故君子不动有争是故君子不赏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末也诗曰德𬨎至矣
  游氏中庸解义
  宋志五卷通考一卷
  未见一斋书目有
  杨氏中庸解
  宋志一卷
  未见一斋书目有
  时自序曰伊川先生有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孔子殁群弟子离散分处诸侯之国虽各以其所闻授弟子然得其传者盖寡故子夏之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为庄周则其去本浸远矣独曾子之后子思孟子之传得其宗子思之学中庸是也孟子之书其源盖出于此则道学之传有是书而已世儒知尊孟子而于中庸一书未有能尽心者则其源流可知矣予昔在元丰中尝受学明道先生之门得其绪言一二未及卒业而先生殁继又从伊川先生未几先生复以罪流窜涪陵其立言垂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复敢道政和四年夏六月予得请祠馆退居馀杭杜门却扫因得温寻旧学悼斯文之将坠于是追述先生之遗训著为此书以其所闻推其所未闻者虽未足尽传先生之奥亦妄意其庶几焉学者因我言而求之于圣学之门墙庶乎可窥而入也
  陈亮序曰世所传有伊川先生易传杨龟山中庸义谢上蔡论语解语和靖孟子说胡文定春秋传谢氏之书学者知诵习之矣尹氏之书简淡不足以入世好至于是三书则非习见是经以志乎举选者盖未之读也世之儒者掲易传以与学者共之于是靡然始知所向然予以谓不由大学论语及孟子中庸以达乎春秋之用宜于易未用心之地也今语孟精义既出而谢氏尹氏之书具在杨氏中庸及胡氏春秋世尚多有之而终病其未广别刊为小本以与易传并行观者宜有取焉
  晁公武曰时载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盖亦犹王氏之说也
  朱子曰龟山中庸有可疑处如论中庸不可能乃是佛老绪馀决非孔子子思本意罗先生陈几叟诸人以龟山中庸语意枯燥不若吕与叔之浃洽此可见公论之不可揜矣
  侯氏仲良中庸说
  一卷
  未见
  罗钦顺曰侯氏说中庸以孔子问礼问官为圣人所不知似乎浅近恐未得为至也以孔子不得位为圣人所不能尤害事
  冯从吾曰先生名仲良字师圣华阴人从二程先生游胡文定称其讲论经术贯通不穷朱文公称其清白劲直
  郭氏忠孝中庸说
  宋志一卷
  佚
  黎立武曰杨氏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游氏曰以德行言曰中庸以性情言曰中和郭氏中庸说谓中为人道之大以之用于天下国家又云极天下至正谓之中通天下至变谓之庸盖兼山深于易故得中庸之义焉兼山登程门终始中庸之道体用之说实得于心传面命者也程子尝为中庸作注至是焚稿而属兼山以书传之乃知游氏杨氏所得于师者初年之论也






  经义考卷一百五十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