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考索 (四库全书本)/后集卷09
群书考索 后集卷九 |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后集卷九
宋 章如愚 编
官制门
九卿类
夏商九卿 伊尹曰九卿通寒暑 周六官是为六卿又立少师少傅少保是为三孤与六卿为九焉〈前汉百官注〉
汉正卿九 太常光禄勲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亦谓之九寺大卿 又置十二卿 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 后汉分属太尉司徒司空魏 晋 宋 齐如旧
梁天监中象四时置十二卿 春卿 太常宗正司农夏卿 太府少府太仆 秋卿 卫尉廷尉 大
匠 冬卿 光禄鸿胪太舟即都水 后魏置六卿各有少卿 北齐谓之九寺 隋 唐因之龙朔
改九年名九卿皆加正 若太常卿为奉常正卿后复旧又九寺皆曰棘卿〈见通典分纪〉
宋虽设九卿皆以为命官之品秩而无职事 元丰正名始有职掌 中兴以来并省冗职除太常寺太理寺不罢外宗正以太常兼而卫尉并兵部太仆并驾部太府司农并户部光禄鸿胪并礼部 绍兴复置宗正太府司农馀遂废〈中兴会要〉
太常寺太常卿
唐虞伯夷为秩宗夔典乐太常之任也 周曰宗伯为春官典邦礼 秦改奉常典宗庙礼仪有丞 汉初曰太常以列侯忠孝恭谨者居之秩中二千石 太常者王之旌也画日月有大事则建以行礼礼官主奉持之故曰奉常后改为太常欲令国家盛大常存惠帝更名奉常景帝更名太常王莽改为秩宗
后汉太常掌礼仪祭祀及行事掌赞天子 晋品第三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綘朝服佩水苍玉馀卿皆同魏 晋 宋 齐皆有旧用列曹尚书好迁选曹
尚书领䕶 梁太常宗正司农为春卿太常位视金紫光禄大夫 后魏为上卿兼置小卿官 周礼有大宗伯 北齐曰太常寺置卿及少卿丞各一人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 隋与北齐同 炀帝加置少卿二人
唐高宗龙朔改为奉常咸亨复旧光宅改为司礼神龙复正卿一人总判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大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通典六典〉
宋太常寺皆以禁林之长主判续会要云皆以两制充而礼院自有判院同判院 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院辅臣主判而知制诰为知院 天禧末罢知院 天圣中省礼仪院而寺与礼院事旧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并兼礼仪事 元丰正名始専其职焉〈职略〉
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
礼之名有五吉宾军嘉凶皆掌其制度仪式祭祀有大祠有中祠有小祠其牺牲币玉酒荐献器服各辨其等掌乐律乐舞乐章凡亲祠及四孟月朝献景灵宫郊祀太庙掌赞相礼仪升䧏之节及朝会宴飨上夀封册之仪若礼乐有损益及祀典神祇爵号与封袭继嗣之事当考定者拟上于礼部凡太医政令以时颁行〈四朝志〉
元祐诏太常寺置长贰馀寺监长贰并互置〈会要〉中兴并省寺监独存太常又命太常兼宗正 绍兴复〈中兴会要〉隆兴元年诏光禄寺并归太常寺兼领丞一员罢〈孝宗会要〉
太常少卿
周小宗伯少卿之任 秦 汉无闻 后魏太和初置少卿一人 后周为小宗伯景明初少卿为第一清选明礼乐兼天文阴阳者为之 隋置少卿一人炀帝置二人 唐武徳置一人正观置二人龙朔改为奉常大夫
宋少卿无职事以为阶序品秩元丰正名始有职掌元祐元年吕纯礼为少卿御史论门荫得官不可任奉常于是外补〈续会要〉 中兴建炎三年诏太常少卿一员兼宗正少卿〈会要〉
太常丞
奉常秦官有丞汉多以博士议郎为之 后汉诸丞皆掌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皆铜印墨绶历代皆有 唐因之分判寺事〈通典〉
宋皇祐中诏特差近上知礼官一员兼丞事御史李泌之请也〈职略〉 建炎三年省丞 绍兴三年复置〈中兴会要〉
太常博士
秦官汉叔孙通为博士定礼制博士掌通古今员多至数十人 后汉置十四人 魏 晋时掌引导乘舆王公以下应追谥者则博士议定之历代皆有 隋四人唐因之甚为清选资位与补阙同掌撰五礼仪注导引乘舆赞相祭祀定诔谥及祥瑞之事〈通典分纪〉
宋祥符中置博士二员后四员 元丰正名初除何洵直博士掌讲定五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凡于法应谥考其行状撰定谥文有祠事则监视仪物掌凡赞道之事〈四朝志〉 中兴省丞簿而太常博士如故 绍兴九年谏议大夫曽统言 祖宗朝太常博士四员今见一员诏添置一员〈中兴会要〉
太常寺主簿
主簿汉有之卤簿之制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魏 晋亦有之 唐置二人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监印给纸笔等事 馀寺主簿并同职〈通典职林分纪〉
皇祐中宋祁乞増置一员勾检在寺文书及掌出纳遂除胡瑗后诏省不置 元丰正名初除王子奇〈职略〉建炎三年省 绍兴十年复置〈会要〉
大社令
周建国左宗庙右社稷故有典祀掌以时祭祀以时而祭则征役于司隶帅其属而修除之秦 汉有太祝令 景帝改为祠祀 武帝更曰庙祀 后汉祠祀属少府 魏 晋有太祝令丞 宋有明堂令丞掌祀五帝之事 齐有太祝及明堂二令 梁有明堂太社二令 北齐太庙令兼领郊祀崇虚二丞郊祀掌五郊群神崇虚掌岳渎神 后周有司郊司社 隋置郊社令 唐因之掌郊社明堂祀祠祈祷及茅土衣冠等事
宋初年置郊社令命石祖元为之 熙宁元年郊社局令张伯世言局有郊社名而不主四郊之事于是始主四郊坛壝之事
按唐六典两京郊社局令各一人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然则郊社令通掌五郊之事乞自今兼令勾当四郊坛壝之事使得巡视提举所贵官正其名郊兆常洁从之郊社令掌巡视四郊及社稷之坛壝掌凡扫除之事祭祀则省牲〈四朝志〉
渡江初阙绍兴十九年始除韩彦直为太社令请给等并依五监主簿例〈中兴会要〉
籍田令
周为甸师 汉文帝感贾谊之言始开籍田置令丞掌耕国庙社稷之田春始东耕于籍田祠先农大赐三辅二百里孝弟力田三老帛种百榖收万斛立为籍田馆榖皆以给祭天地宗庙群臣之祀
东汉及魏阙 晋武复置江左省 宋元嘉中又置〈通典〉 宋掌帝籍耕耨出纳之事五榖蔬菓蔵冰以待用〈见四朝志〉 元丰三年诏籍田令隶太常寺〈续会要〉 渡江初阙 绍兴十五年初除康与之为籍田令三十一年诏籍田司权罢官吏并罢〈中兴会要〉后复置
大理寺大理卿
虞舜命皋陶作士正五刑孔安国曰理官也 周官为司宼 晋文公使李离为理 韩诗外传曰谓察理刑狱也 秦置廷尉掌刑辟有正左右监
汉因秦 景帝更名大理 武帝复为廷尉 宣帝置左右廷尉平 哀帝复为大理 后汉复为廷尉郡国谳疑皆处当以报 魏以世家为之而郭氏尤盛时郭躬为廷尉家世掌法务在宽平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悉令皆施行躬奏谳法利多所生全 梁为秋卿 隋为大理寺 唐因之 龙朔改为详刑寺 咸亨复 光宅改司刑 神龙复 卿一人掌鞫狱定刑决诸疑谳
宋大理寺以朝官一员或二员判寺事一员兼少卿事建隆二年以工部尚书窦仪判寺事〈会要〉 故事
䑓省长官兼判公事得言判某官事如晋朝尚书左丞崔祝兼判太常卿事是也若止言寺事则其属丞正并可行之窦仪兼判太常寺又兼判大理寺事皆新例也 凡狱讼之事随官司决劾不复听讯但掌断天下奏狱送审刑院详讫同书以上于朝 熙宁九年神宗谓国初废大理狱非是以问孙洙洙对合旨于是下诏以京师官寺凡有狱皆繋开封府司录司及左右军巡三院囚逮猥多难于隔讯又暑多瘐死因縁留滞动渉岁时稽参故事宜属礼官可复置大理狱天下奏案刑部审刑院详断置卿一少卿二丞四始命崔台符知卿事蹇周辅杨汲为少卿各举丞及检法官〈四朝志〉 官制行左断刑右治狱各五案 左厅断刑曰详刑详谳宣黄分簿奏表 右厅治狱曰左推右推寺案知杂检法 元祐间因鲜于侁所请废大理狱后复〈职略〉卿掌折狱详刑鞫狱之事凡职务分左右天下奏劾命官将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请谳者隶左断刑则司直评事详断丞议之正审之若在京百司事当推治或特旨委勘及系官之物应追究者隶右治狱则丞専推鞫盖少卿分领其事而卿总焉〈四朝志〉 建炎三年并省寺监而大理如故省卿而断刑治狱少卿各一员〈中兴会要〉
大理少卿
后魏置 北齐及 隋因之 唐置二人〈六典〉 宋以朝官一员兼少卿事 神宗置大理狱少卿二员以蹇周辅杨汲为之分左断刑右治狱〈四朝志〉建炎中兴省大理卿而少卿二员如故〈中兴会要〉
大理寺正
周礼记王制成狱辞史以告于正正听之 秦置廷尉正二人 汉廷尉正监及平谓之廷尉三官秩千石梁服獬豸冠铜印墨绶 唐龙朔改为详刑大夫
光宅中为司刑正后复改掌议狱正科条凡丞断罪有不当者则以法正之〈唐四朝志〉 掌参议刑辟详正科条之事〈见职林分纪〉
宋神宗复置大理狱后置寺正 元丰五年刑部奏乞分评事司直与正为断司丞与长贰为议司凡断案先上正看详当否论难改正然后过议司覆议〈续会要〉 建炎并省断刑治狱寺正各置一员〈中兴会要〉
大理寺丞
晋武帝咸宁中因曹志上书请廷尉置丞 隋改为勾检官 唐置丞六人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 宋神宗复置大理狱丞四员命卿少举官 元丰五年命莫君陈等九人为大理寺丞始自朝廷差官也〈续会要〉 旧制断刑寺丞六员建炎三年减三员治狱寺丞减二员〈中兴会要〉
大理司直
后魏永安三年高穆奏置司直十人位在正监上不署曹事唯覆理御史检劾事〈六典注分纪〉 唐置六人掌承制出使推覆若寺有疑狱则参议之 宋熙宁中置大理狱及至元丰五年始命程嗣先四人为四直〈续会要〉 建炎三年诏断刑司直兼治狱司直其治狱司直罢〈中兴会要〉
大理评事
汉宣帝地节三年初于廷尉置左右平员四人 后汉光武省右平唯有左平掌平决诏狱冠法冠 魏晋以来无左右而直谓之廷尉评 隋置大理评事〈此语见六典注〉
唐贞观二十二年褚遂良议重法官奏置评事十员掌出使推覆后加为十二员〈通典〉
宋熙宁置大理狱至 元丰五年始命张仲颖等十二人为评事〈续会要云〉
大理寺簿
晋初置廷尉主簿〈六典〉 后齐九寺各有主簿〈隋百官志〉
唐置二人掌印省署抄目勾检稽失〈唐百官志〉
宋元丰正名初除二员 建炎三年省后复
司农寺司农卿
少皥氏以九扈为九农正 扈通典作𩿇注𩿇鸟也𩿇有九种以为农号 舜命弃为后稷播时百榖 周礼有太府掌九赋九贡〈下大夫〉 秦为治粟内史掌榖货 韩信归汉为治粟内史即其任也 景帝更名大农令 武帝太初更名太司农掌九榖六畜之供膳羞者凡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皆属焉〈通典云〉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平帝改曰羲和以刘歆为之又改为纳言后汉为大司农掌诸钱榖金帛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簿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给报损多益寡取相给足郡国盐铁官初属司农中兴属郡县历代皆有梁置十二卿以署为寺官为卿
唐有司农卿龙朔改为司稼咸亨复卿掌邦国仓储委积之事
緫四署诸监谨其出纳京师百官廪禄皆仰给焉朝会祭祀共御所须孟春皇帝亲耕籍田之礼有事于先农则奉进耒耜季冬藏冰祭司农以黑牡秬黍仲春启冰亦如之〈六典〉
宋司农寺判寺事二人以两制或朝官以上充 熙宁二年立常平敛散法三年诏以新法付司农寺而农田水利免役保甲等法悉自司农讲行 元丰官制行寺监不治外事遂循唐典正其职秩司农旧职悉归户部右曹〈续会要〉司农掌仓储委积之政令緫苑囿库务之事而谨其出纳京都官吏禄廪诸路岁运至京师悉掌焉凡苑囿行幸排比及荐飨进御颁赐植蔵之物与造曲糵给薪炭皆戒有司以时办具天子亲耕籍田则奉耒耜所隶官属凡五十仓二十有五〈会要总作二十四〉草场十有二〈续会要作十〉排岸司四〈续会要〉园苑四〈并四朝志〉建炎三年诏罢司农寺绍兴四年复置司农寺卿少各特置二员〈中兴会要〉
司农少卿
后魏 北齐司农寺置少卿 隋唐因之 宋元丰正名置少卿为卿之贰 建炎三年省 绍兴四年复〈中兴会要〉
司农寺丞
秦治粟内史有两丞 汉司农丞亦二人或谓之中丞〈通典云〉耿夀昌为大司农中丞奏设常平仓给北边省转漕又桑弘羊为大司农中丞管诸计会事 平帝又置大司农部丞十三人人部一州劝农桑 后汉司农丞一人部丞一人 魏 晋因之铜印黄绶进贤一梁冠 宋 齐以墨绶〈并通典〉 唐有丞六人掌判寺事凡天下租税及折造转运于京师皆阅而纳之以供国用以禄百官〈分纪〉
宋新法行吕惠卿请始置司农寺丞一员以农田水利免役保甲等法付司农 熙宁五年増置丞四员仍与簿轮出按察逐州保甲 元丰四年舒亶请止留丞一员馀并罢明年改制以司农旧职悉付户部右曹而始循唐典正其秩职〈续会要〉 建炎三年诏罢司农寺 绍兴三年复置寺丞二员〈中兴会要〉
司农寺主簿
晋太康中置主簿一人自后无闻 梁陈又有北齐亦然
唐主簿二人掌印署抄目勾检稽失出纳〈通典分纪〉宋治平中已置主簿 熙宁新法行诏増一员五年増至四员后置六员 元丰四年舒亶请存三员馀并罢仍与丞轮出逐州按察保甲〈续会要〉 建炎三年罢司农 绍兴十年复置〈中兴会要〉
太府寺太府卿
周官有太府下大夫掌贡赋之贰受其货贿之入颁其货贿于受蔵之府即今太府之任 历代不置然其职在司农少府至梁天监置太府卿掌金帛府帑及关津市肆 位视宗正
后魏太和改少府为太府卿掌财物库蔵 王显谓杨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蔵充实固曰减百官之禄及赃赎悉入京蔵以此充府未足为多 北齐兼掌造器物 后周太府中大夫赏贡赋货贿以供国用属大冡宰 隋初与 北齐同所掌左右蔵及尚方司染甄官等署 炀帝分太府寺置少府监管尚方织染等署而太府但管市及平凖左右藏
唐因隋龙朔改太府为外府正卿咸亨复光宅改为司府神龙复领两京诸市平凖左右蔵常平等九署〈通典〉
宋太府寺判寺事一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凡财物廪蔵贸易四方贡赋百官俸秩皆隶三司本寺但掌供祠祭香币帨巾神位席及造斗秤升尺而已 元丰改制始正职掌
此据续会要而题名乃云国初省部寺监惟以寄禄寺则光禄太常宗正卫尉司农大理或以卿或以贰或以丞各寓一阶别设主判之官以典事惟太府则否其职悉入三司诸案故主判之任罕置与会要稍异当考
卿掌财货出纳贸易之事凡贡赋之输于京师者至则别而受之供君之用及待边费则归于内蔵供国之用及待经费则归于左蔵
应禄赐以法给历从有司检察书其名数钩覆而后给焉供奉之物则承旨以进审奏得画乃听除之若颁畿内军衣则前期进様定其颁日将校部营兵支请月具数以闻凡商贾之赋小贾即门征之大贾则输于务货之不售平其价鬻于平准乘时賖贷以济民用若质取于官则给用多寡各从其抵岁以香茶盐抄募人入豆榖实边即京都门用物预报度支凡课入以盈亏定课最行赏罚大祭祀祼则卿置币奠玉则入陈玉帛
元祐三年诏太府寺置长贰馀寺监长贰互置 建炎三年诏罢太府寺拨隶金部独以一丞治鹾茗之质剂凡省五年而后复置卿少一员初除马承家初元丰以在京司局分属寺监而太府总局二十有
四今虽颇省犹剧于他寺以式班内外之廪稍覆其名数而钩磨之则诸军诸司粮审四院属焉颁财用于受蔵之府周知入出而会之则左蔵东西两库属焉时禁省官府之需以儥用物则买务属焉斥币馀互市之积以便贸易则卖场属焉比物奠贾俾从其抵则编套两局属焉药石必良以除札瘥则和剂恵民四局属焉叙财币以待上之赐好则祗候库属焉制券之短长以通商则钞引库属焉所异于元丰者惟内蔵奉宸不外属㩁货颛隶于诸司
太府少卿
后魏孝文帝改少府为太府置少卿一人北齐因之隋炀帝加至二人 唐减一人贞观中复 龙朔 咸亨 光宅 神龙并随寺改复〈六典〉
宋太府寺同判寺同判寺一人以京朝官充 元丰正名置少卿一人以为卿之贰 元祐三年诏太府长贰并置馀则否〈续会要〉 建炎中兴省 绍兴四年复〈中兴会要〉
太府寺丞
丞于周官为太府上士之任 梁选部太府丞一人陈因之
后魏亦一人 后周曰太府上士 隋又曰太府丞六人
唐四人〈通典〉掌判寺事凡正大朝应贡万物应陈于殿廷者皆受而进之〈分纪〉
宋丞二人元丰改制置丞二人元符中増一员崇宁中置药局又添丞一员宣和中省一员建炎三年罢太府寺绍兴三年置三员〈中兴会要〉
太府寺主簿
主簿亦周官太府下士之任 梁置一人 陈因之后魏一人 隋四人 唐三人掌印省署抄目勾检稽失凡置木契九十五只〈通典分纪〉
宋元丰改制置主簿二人〈续会要〉 建炎三年罢太府寺绍兴十年复置〈中兴会要〉
群书考索后集卷九
<子部,类书类,群书考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