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柏轩先生文集/卷三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十一 老柏轩先生文集
卷之三十二
作者:郑载圭
1936年
卷三十三

杂著[编辑]

头流录[编辑]

非孔子。登泰山奚为。岁丁亥春。梦谒先师芦沙先生。先生云然。闻来竦然。若四軆无骨。瞿然惊觉。质谶于吾友逸士金显玉丰五。丰五亦瞠然无语。私窃以为先生悯余小子昧锱铢之积。而妄意高远。有以大警动之也。是岁八月之上旬。丰五自山阴来。约以头流之游。副以秀士权云焕舜卿,承文副正字李宅焕亨洛书。隐约指示天王第一峯。不觉双肩忽耸。以十八日壬寅理杖。李生养浩汝直,孙生明秀子顾从焉。逾尺旨岭。岭山丹之界也。入虎岳之权进士大焕家。酒倾将发。大焕赆以一圈帖纸。渡镜湖日已昏。田间草路熹微。忽见一儒冠人遥遥相呼。谛视之。乃舜卿也。前舜卿至其家夕饭。丰五及赵监役镛韶舜九,李炳宪善章来见。叙平安外。不暇出一语。问头流之游谁谁。丰五曰。崔溪南,权应九曁亨洛已先发。今夜宿罗汉庵。余曰。曷不少留以俟。溪南无乃于人情太冷淡乎。尝闻方壶灵仙之宅。世俗闹热。灵仙冷淡。冷淡非情之至者乎。天下之至情。皆从冷淡中来。溪南故人琡民元则号也。应九名鼎焕。舜卿兄也。是夕宿二乐斋。斋李氏书塾。主人炳斗其名。字泰兼。丰五见为泰兼之千之百强也。泰兼已发陶山行。溯洛江入太白云。斋是吴思湖先生江舍古址。而山丹秀才立约讲学之所也。余客于是斋。课岁一再。赖诸秀士之不我外也。翌朝饭泰兼家。跟元则前去。李生炳祚泰永,炳郁文哉,中基晦夫,黄童河润曁善章从之。别丰五至舜九家打酒。舜九曰。天王不在天上耶。我是地上人。不敢拟议。而为诸君送之于大源。灵庵遥望。白日生羽翰。不犹贤乎。访亨洛大人不遇。访赵生镛渊叔父。已差过矣。不觉潸然一涕。镛渊若在。必翩翩然为我先道矣。过其门而不见其影。悲夫。渡洗尘桥。少憩于听玉台。有一人魁然挺立。挥扇若指挥状。怪之问舜卿曰。丰五已向乌石。待子厚一队去。彼何人斯。舜卿曰是丰五。及至果然。一子龙能化为五。一阿弥能化千亿。丰五之勇敢无难事。子龙似之。其枯槁冷淡。类从恒河沙来者。相与一噱。因问子厚追到。公将柰何。曰吾受计于河润。置一童子于正广桥边。子厚权基德字。亦秀士也。至独啸台。石滑如冰。水清如玉。脱衣巾浴乎。便觉身轻脚轩。两腋习习生风。五十年人间世尘累。才到此台。洗涤休了。浪吟一诗。山人抱膝曾何事。划破千岩万壑烟。因慨然默念尘垢一洗。阴烟一破。便能化得灵仙耶。无是理也。这个烟尘。即所谓精进阇梨十年。不会断得者。惟在接续日新之如何耳。行数里。丰五指示一处。千丈岩角。有数间瓦屋。是元则宿处。呼僧问去留。曰俄从此路去。才数步后。便不知所在。顾丰五曰。淡于情者饕于仙乃尔耶。摘叶酌泉沃渴。送晦夫归家。遂联筇寸寸而进。上楡岭。岭以东山阴。而以西晋阳也。丰五挥扇西指曰。此天王峯也。相与耸观叫壮。据石盘坐。泰永家奴摘月萝以备渴。下有一洞谺然。中有一溪穿出。俯视如临万仞坑堑。依溪篱落隐隐相望。村名横溪。送奚奴前走追元则行意。元则诸公在柳阳吉家也。问酒家沽飮一巡。到前溪。左右纵横皆楮田。我国货贝楮为最。记昔见此山人。言山居资业。惟养楮是务。近来楮亦入汉氏之榷。被官人赚抑。楮田殆将荒废云。噫。舍良田沃土。而与木石居豺狼游。岂其情乎。但菑畬所耕。秋熟无税。取在是耳。其生亦困矣。而今又榷菑畬之馀。思之堪可太息也。入阳吉书堂。阳吉不在。元则,应九,亨洛遇于此。时阴云密布。怕滞雨。遂相携入大源庵。此去大源十里有奇。西日才尺馀。未及坪村。冥色生树。沽酒以飮。借松明一把。信筇而行。后人蹑前人之迹。容足之外。皆黑窣窣地。但闻万树丛里。水声撞舂而已。至獐项少憩。渡石杠至寺门。门闭呼呼不应。久之有僧自门楼上偸视。丰五曰。山僧疑我也。元则曰。谢康乐之所不免。何妨乎。入门楼曰云影楼。殿曰天光殿。天光云影。是吾家真诀。释氏看作莲花色相。可怪矣。上堂列坐。有一二僧来谒供夕饭。夜将半。峯月初上。天晴烟空。洞府东西。始入指点矣。拈一绝唱和。二十日周览。楼台𫮃塔。珠翠雕刻。眩缬人眼。彼以慈悲利佗为缘业。而此等靡费。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乎。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作无益害有益。孰甚于此。亦足太息也。提壶往龙湫。酒一巡。诵经传各一篇。音韵洋溢。酬答山光水声。噫。几百年为弥陀呼所点污。一饷觞咏。足为玆山洗尘。山灵有知。当肸蚃来贺矣。闻夕钟而还。崔济泰而仰,济勖日助来。元则兄子也。初郑灿教克善,权基洙仲瑞,基伯文兴约以横溪。子厚以二乐斋。乃以是日午始到。仅同龙湫觞咏。使正广童子虚伫而返。视南冥东洲海印脱蓑。为如何也。只此一小事。输了先贤一著。事之大于此者将柰何。闵判圣以童子与焉。于是相与谋上山资装。克善曰。不可不可。吾之此来。所以止诸君上山之行也。吾于玆山。非生客也。下界蒸炎时节上山。则恰是雪天消息。欲穿谢公之屐者。须袭子陵之裘乃可。而明日寒露节也。下界单袷。已觉踈冷。如之何。老释闻之。又力言不可曰。山上被雪已旬馀矣。余默然不答。但曰第束装。二十一日朝。云从南风起。僧以将雨白。克善复理前语甚力。余曰。第促饭。饭已雨意渐紧。一行太半倾耳于克善之言。而独舜卿携筇飘飘然去。有若一跃到彼者然矣。余曳杖彷徨曰。与其上山而为奇明彦。无宁使此庵为南冥之佛日。然柰舜卿前去何。问前有村落否。曰此去十五里。有村曰游头流。过此则云山重重而已。余曰。村名不偶。游此山者。必于此村歇泊。故名耶。行矣遂行。子厚以病止留。文兴,判圣慰厥涔寂。仲瑞业董生之业者。以秋务之急谢去。克善要伸前言又谢去。余为不闻者。俄而一少年告曰。某丈已从山下去。余曰。某岂然哉。已而果来。且曰诸君之志勇如此。保无虞矣。僧廷善前导。而晋州炮手五人殿之。炮手乃遇于源庵而愿从者也。向于虎岳。闻山中大虫肆虐之报。今此辈不期而遇。戒严足矣。舜九跟善僧翩然在前。余谓舜九曰。舜九说时。若恐恐然不敢望者。及到做时。乃能先乎人。言出而躬不逮者。滔滔皆是。而舜九免夫。舜九平居迁善徙义。能若是否。吾为舜九贺。渡龙湫上流。过游头流。缘流上下。石势参差扠㧎。或盘磷或陡截。或错若置碁。或叠若垒台。有端洁而缜润者。有廉棱而锐刿者。虎斗者,鸟厉者,龙丱者,凤翔者。不可名状。而水从石势而流。急者湍决。缓者涟漪。洄而为清池。注而为飞瀑。锵鸣者如玉。铿鍧者如钟。其可玩而可乐。非龙湫之所敢抗颜。而独龙湫闻于世。以有源庵也。噫。见闻之得其真鲜矣。世之谈论者。以名求之惑也。放杖盘桓之际。元则已去村前休息。追到。有一山翁酌酒在元则前。余曰。子之休息多时了。此酒我且先之。举尽之。元则默然。山翁忽白眼视之曰。酒止此耳。徐问之。盖元则缓颊而得者。余曰。求未必得。得未必有。天下之事。凡不由我底皆此酒也。相笑而起。稍稍入也。林木郁郁盘结。藏锁涧壑。而锵鸣者铿鍧者。若远若近。可耳而不可目。若恣意竆搜。则如得真境。而志气都凑在天王上峯。不暇也。时云开天朗。日光漏入。满壑枫林。霞蒸脂凝。如浓如沫。影里行人。如在锦绣步障。顾影相乐。逸兴遄飞。克善唱绿水丹枫一阕。响满空谷。上蓬田岭。岭上草木已枯凋。僧言被雪果不诬矣。荆茅塞蹊。使担夫前而次以丰五。只蹑丰五迹以行。左右不可顾眄。行数里。僧告饥。出槖中饭。就涧列坐吃讫。伛偻穿林。不待三命。恭益滋矣。勉强相将逾一岭。石壁屹立。高可数十丈。下稍平广。可坐数百人。曰日中旧基。相与植杖呵息。僧言洪水之世营窟之时。于此交易云。诞甚不足记。仰视之。松桧拥壁郁苍。凛然有不可犯之状。俯视之。群山之突兀者。已俛首趋膝下。而天南海色。隐隐入望矣。从环道回回。缘崖有藤萝。可攀以登。余方病手脚。惴惴不能前。丰五曰。柰何不能自运手脚。余曰。我适病矣。天下之不病而能自运手脚者几人。乞丰五牵前。请克善挟后。仅免堕跌。到稍坦处。丰五牵曳疾走而前曰。奉山灵指挥。攞逋客而来。余笑曰。子以蠧老比我。我固荣矣。乃自比以濯缨耶。丰五亦笑。倚树顾后。舜卿以下十数人。尚在一弓许。要丰五坐俟之。盖虑舜卿而将授以吾策也。丰五遽起曰。以舜卿拟自家耶。舜卿不然。又转上一峯。自以已至也。问丰五。丰五曰。此中峯也。遂抖擞用壮。绕一峯而过。于是天王真面。俨临咫尺矣。端拱瞻望问此去上顶几里。尚十里。相与踊跃欢喜。于于而进。手脚之困悴。岩蹊之艰险。都自忘了。如有物引之于前而推之于后。不知不觉。到得上顶。饬衣带序立礼神祠。有一后生疑之。余曰。此山灵也。山南服之镇也。居南服者。皆衣被此山之利泽。可无拜。世俗所云摩耶夫人之说。传者何人。吾不信也。上日月台。台在最高处。秋天寥廓。晶日无氛。凭台而望之。四无碍障。东西南三面。海天相接。而北一面。有山如青霞盘郁。渺然入眼。抑是先春,长白,医闾等诸山欤。近视之。际天海色。如泉绅之修白拖膝绕胁。远视之。海外无地。茫茫然不可竆已。小视之。四方泛泛乎无畛域。而山之所据界畔。指顾可得。岂非大泽之礨空。马軆之毫末乎。大视之。环山之四方八面。林林丛丛。弥满两间者。尽入怀抱之中而为吾有也。若远若近。若大若小。与目谋而与神往。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状其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变。抑有一事可征而可疑者。山不生凡木。惟有桧松数株。而其生年不可记。围仅盈把。长才及肩。其高寒可知矣。尝观泰山记。有曰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中州之山。泰山为最高。而柏之大如此独何欤。抑山之高。高于泰山欤。谓丰五曰。子富于山者。八域一志。谓之罗列子之胸中。亦未为过也。盍为我历指之。丰五蹶然而起。左右望而指示之曰。彼某也彼某也。于是东则五台,枫岳。缥缈呈奇。南则白云,锦岳。绰约献媚。而西首而望之。屹然如巨人长德者瑞石也。俨然如楼台城壁者梦圣也。愀然敛容。不禁江汉之思。梦圣我芦沙先生澹对轩之主山也。瑞石其开门唤丈人公而朝暮遇者也。忽念春间梦中之诏。抑为今日登山之兆眹欤。呜呼。小子登山。果奚为哉。崒乎其高矣。而依旧是污下。茫乎其远矣。而依旧是浅近。巍乎其大矣。而依旧是局小。则奚以登山为。奚以登山为。嗒然自丧。惕然自反。诚不自知其为何怀也。山日已西。随诸僧至中峯下。结幕以度夜。初爨僧常喜欲于此结幕。善曰不可。要观日出。宿此不得上上台。泉眼枯渴。四求无水。不得已就此。天旱一至此哉。是夜月色晶明。山容静肃。孤高清绝。无以为乐。相与轮诵所读书三周而止。余笑谓元则曰。冥翁之箫歌。濯缨之笳鼓。无乃输了吾辈一场。已而星斗渐稀。启明不迟。一度红气。自东方腾空。横亘天际。如一幅挂锦。僧曰此日出之候也。久之又一度黑气。自红气中腾出。如车盖然。又久之。一度红光。自黑气中闪闪动出。乍圆乍长。顷刻万状。少焉忽有金盘。自下奉之。又少焉。金盘化为华盖。又少焉。盖忽不见。一轮红日。烁烁旋斡。疾于转丸。无暂瞬停息。久之乃定。已高三丈。光气射人。不可复视。俯观山下尚昏暗。异哉其变态之无常也。若于上台观之。则又一层异矣。吃朝饭。从昨路而下。眩不能下。请克善前仗而下。下之艰。艰于上。至蓬田岭休脚。昨日半日上者。今日日昃矣。如登如崩。难易之势不同。而今反是何哉。噫。事之难易。在于志勇之如何耳。独山行乎哉。因言于众曰。万事本领。惟在乎志。志壹气随。则天下无难而不可致之事。鬼神其将通之。吾辈平日坦道十里。便觉脚疲。而悬栈绝壁。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在后人顶上。而倏尔而上。略无疲色。是孰使之然哉。炎天冰雪之地。而单袷无恙。南风唤雨之馀。而天日忽开。是又孰使之然哉。燕谷回春。衡山开云。信不诬矣。诸君猛著精采。不到得颓堕则幸矣。送善爨饭于头流上涧以待。乃放心顾眄而行。红树中有一石如床。可坐数十人。衣以苔藓。厚且文如铺毡。昨日所未及目者也。坐少顷。促诸公起。披荆穿涧。寻昨日之指点而不暇竆者。果然一区别界也。龙湫上流。错落排置者。皆鳞介耳。今日乃探珠也。骇瞩快心。旷然以爽。陶然以乐。谓元则,丰五曰。子尝艶称佛日,双溪。甲乙奚定。元则曰。此当置之百层楼上。奚论甲乙。头流一山灵淑之气。尽在此矣。胸中之亭榭忽起。向西北一麓而望之。若有异处焉。方住杖游目之际。丰五忽跃跃越涧而走。有顷自林莽中大声亟呼曰。来来。元则,克善,应九皆竦身飞杖而去。余以脚疼。倚石少坐。与舜九,舜卿,亨洛诸人。下上逍遥。丰五又大声呼曰。盍来乎盍来乎。余与舜卿往。有一岩方正如斗。大如屋。诸人列坐笑语于其上。见余至。丰五,克善垂手为梯。挽而上之。周观面势。果异处也。元则曰。议营一室于此何如。余曰好好。然看时固好。说时亦好。做时之好难矣。因叹冥翁于玆山。十破牛胁而屦不及焉。近世郑处士栻。嗜水石如脍炙。短涧片石差可寓目处。辄刻名。头流一山千百谷。可谓谷谷郑栻矣。而独于此无行迹。斯区为温之雁荡。连之燕喜。其有俟欤。噫。造物之意。果难测也。效奇凑巧。若有经营者。而不致之于汉洛终南之间。以供王公贵人之赏。而乃致之于竆山绝壑荒闲寂寞之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何欤。慨然为之叹息于邑。而遂状类以名之。其怒起当湍。偃蹇危立者曰障澜岩。岩之前汇而为潭。深可行舟而绀寒凛栗。如有神物守之者曰伏龙潭。潭之上。有蜿蜒偃卧者曰卧龙岩。岩之南畔。陡然负山而立。上平下削。高可数丈。广称是者曰起而台。岩之左傍。有环而空其中者曰日新之盘。言乎其可供盥洗也。瀑曰振鹭之瀑。涧曰流玉之涧。言乎其容而美之蕴于其中者。可不言而谕也。其列坐笑语之岩则曰独寤台。洞曰肇开之洞。因其旧音而新其义。言乎其闭之久而开之始也。此其大略也。其如斗如斛。如盘如丸。若哽若咽。若嗔若怒者。皆珠映玉辉而烦不可名也。一谷大抵璀璨恍惚。萧洒如风楹月牖。清旷如冰山雪壑。信东南之第一佳处。因谓元则,丰五曰。其能办得做时好否。吾辈皆空疏无用之一匹夫。非世弃君平。君平自弃世。若得斯区以送吾老。则可谓乐莫乐兮。然斯区既不为终南佳处。当为莲峯云谷。而所俟者岂吾辈耶。相与咄咄而起。十步九顾。不忍别也。至二里馀。善以午饭进。日将夕矣。曳脚困顿还源庵。朴生祥铉致容始追到。夕善熟薯以进。舜九之所使者也。盖为野客。尝山中之味也。二十二日。元则率而仰,日助先出。为访山下姻家也。余曰。先发者先还。亦理也。午吃僧供。善以山上一宿为缘。以供一时也。上山诸费。舜九,而仰,泰永分担焉。欲留数日。以疗病做闲。而顾从者众。有不可能者。出寺门至坪村十里之间。皆茂林修竹危岩巨石。水从石间流。或悬或平。或潭或湍。向为楚猴之绣者。今供锦城之好。殊可乐也。将向山天斋。斋南冥先生季年藏修之所也。丰五赋一绝。以峯头冠玉水面生月拟之。用先生语拟先生。得之矣。过面伤村。昔吴德溪往师门归也。先生飮饯于十里大树下。德溪醉过此村。堕马致伤。后人名其树曰送客亭。村以面伤名。顾瞻徘徊。想象当日。洒然清风。依然入袖。噫。面伤之趣。识者何人。鱼川泳而鸟云飞。不惟后人不识得。虽当日自家。悠悠乎不自知也。至亭方沽酒。顾谓丰五曰。德溪偶为万行菩萨。欲以身为后生戒也。丰五遽呼舜卿告之曰。闻之否乎。丰五之随时存规。真友也哉。至大浦。宿曺垣淳家。先生肖孙。而与余旧相识者也。子厚与文兴,判圣留待于此。子厚问舜卿上山之游乐乎。舜卿不肯言。若有靳者。余谓头流神明。不受子厚。舜卿之靳宜矣。一座大笑。二十四日。访曺仲昭。亦旧相识者。随仲昭过院村。登洗心亭。景色凄然不可留。俄见梵宇丹碧题咏若加增饰者。而俎豆弦诵之地。鞠为茂草。堪可喟然。渡德川入山天斋。拜审四圣贤遗像。先生手摹也。回望头流。真面全露。可以挹先生之高风。尤令人起敬。午后元则,应九以事欲先归。十日联袂。不堪于此分张。遂随出夺乘而仰马。过入德门。应九衣带执御。余作诗以戏之。至立石村。谋一炬行十馀里。至元则家。入山出山皆以火。亦异哉。二十五日。至牧溪女家。李基相景温婿也。其大人晦根字舜煕。适在外。闻余至而来。携入陇云斋。应九夸张上峯之观。舜煕怃然如有失。始约头流也。要舜煕同行。而适有干未能。二十六日。送应九,舜卿,善章,子顾归家。欲往水月之照寒斋。以与李生道复阳来。有宿约也。被固挽留陇云斋。日将入。应九还来。以其姊夫河洛图来此也。洛图曾有一醉交际者。而重逢于二十年之后。居然相对。两衰翁也。应九言舜卿暮当还来。李生宪洙闻之。往江上桥边以待之。其朋友相爱之情。亦可尚也。是日舜煕渔泽酌酒。丰五举茅容事以规之。元则以事谢归。余曰。前头尚有照寒仙游。子何遽归。元则曰。明日相思来水头。二十七日。渡新安江。是镜湖下流也。至水月洞口。元则与四五少年。兀然坐岩上待之。相携入照寒斋。是日会者甚众。舜煕父子亦与焉。是夕进诸生听讲。应讲者三十馀人。而文哉,晦夫,河润重来。二十八日。至龙湫。仙游下流也。洞居李丈人送酒。作诗谢之。别李乃弘,朴南举。乃弘阳来大人也。克善已于山天斋。别舜煕,应九。舜卿为送洛图于照寒斋分手。仙游一著。乃此行曲终之奏。而不与之同焉欠哉。入仙游洞。半饷风咏。余于此洞。是玄都之客。而石益白而水益清。无乃方壶仙梦未醒。艶得佗烟霞耶。元则有诗。余赓之曰短杖鸣金镜湖石。好将流玉振玆山。方壶仙子遥相爱。掷与名区更别看。遂揖别诸友。与汝直,致容还。旬有一日也。富哉游乎。虽深惭于仁智之爱。亦岂为景物役哉。展拓胸怀。消散堙郁之馀。窃有所反隅而自省者。而今而后。知先师梦中教诲之意也。凡学之不进。所见者小也。岂悯其不进。而激而进之欤。圣贤教人多术。抑扬无定本。以有感于程历者言之。其始至于龙湫也。以为可乐而竟日忘归。及其㴑上流则其可乐。非龙湫之比。爱而不忍舍去。至于竆得肇开之源而后。方知真境之在此。若不竆源。其殆矣。其始至于日中基也。已觉地位之高。而俯视群峦。及其上中峯。则遂以为已至。至于上得日月之台而后。方知大观之在此。若不上台。其殆矣。士也读数十卷书。有一知半解。颇能见称于乡里。则便蛙擅一壑。因以自喜。此非观龙湫而上日中基者耶。幸进而读未读之书几卷。竆未竆之理几件。知见稍广。则侈然自大。便谓吾事已了。此非㴑上流而登中峯者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见所立之卓尔。而竭吾才以从之者。是真学孔子者也。此非竆源而上台者耶。不见乎大则不知其小。此河伯所以望海若叹也。然则欲学孔子而不登泰山。奚以为。呜呼。吾几为龙湫之玩客。日中基之游人乎。然匀石之重。锱铢之积也。寻丈之长。分寸之累也。泰山之大。一拳石之多也。若处下而窥高。舍近而趋远。则徒见之大。反为真积之害。此程先生之所以忌先立标准也。然则登泰山奚为。呜呼。吾且涵泳于龙湫之间。优游于日中基之上欤。奉以告于同游诸君。诸君何以勖余。晦松郑载圭厚允记。

偶记[编辑]

吾峤南倡学。自暄蠧两先生。而不幸遭士祸之酷。自是士惩斩伐。以学为讳。几乎无传焉。有南冥先生者作。志伊学颜。敬义之工。出处之节。卓然为百世之师。而江右为文献之邦。高山景行。通国所同。讲业观风。宜在江右。则江右之士。所以尊慕先生之德。发明先生之道者。尤有别焉。噫。先生文集。出于仁弘偏见。以致寒冈之叹。学记之编。不能中理。又有桐溪之论。而先生之道。郁而不彰。其后重刊。亦承谬踵讹。不能厘正。有识者之慨恨久矣。今日重刊之举。在所不已。而学记类辑。一遵先生遗意。原集编摩。旁考先贤定论。则庶乎寡过。而至于附录。则其可以发明于先生者则取之。反以有损于先生者则舍之。一以致诚于先生为心。于理为当。旧本神道显刻。用眉相之文。而尤庵所撰。发挥德美。可以传信于后世者。则反不载焉。此当时主事者之失。而党论使之然也。眉文全篇。叙述仅能为乡党自守者事。而揜晦先生之真面。且其节拍。多有可疑。先生奏疏。勉圣学救时弊。为人主之至诫。有国之常宪者。则一无节录。而独表出宫中寡妇殿上孤儿。为当时朝著之所讥诮底一段语。其意何以哉。以不事讲学。为先生之断案。则又与大谷所撰碣铭相左。碣铭备载笃学真积之工。教人开释之意。若果不事讲学。则所谓积学开释者何事也。大谷先生之知己也。所述皆是平日所耳目者。而寒冈又是先生传钵之贤也。以大谷之铭。谓善形容大君子道德。虑石刻之久或顽缺。而锓木广布。以寿其传。今眉文如此。则不几于诬乎。至于疾病仁弘一款。令人蹙頞。设有是事。彼既正王法。为世显戮。则畏王法为贤讳之道。固有不敢如此者。况弘之祭文。有奔走后人敛不凭棺之语。则其不与于执烛之列明矣。而乃以此特书。有若以先生传道于彼者然。是何事理。是何意见。列圣旌招则不书庙号。而特于赠谥。书某朝。有若以先生赠谥。为不光鲜者然。抑又何也。墓道文字。与传记不同。神道之文而不叙子姓。于古亦有其例乎。夫铭者礼所谓称美不称恶之文。而何故而若是耶。寻常疑之。近闻眉集中称先生处。必曰隐者。隐者之称。与处士不同。处士士之未仕者也。隐者洁身长往者也。此铭四句。直隐者之谓也。先生之不出。盖亦时然。岂长往不返。果于忘世者耶。其所撰东山郑斗传。有曰土亭游南中。见南冥隐者。又见东山翁曰。高士也。江右有此一人而已。如欲引土亭之言。以美东山。则只书见东山翁云云。亦足矣。必插入见南冥隐者五字。其意非有在耶。东山虽有孝行。其奇闻异事。特一方外之流。决非学问中人。而置先生于下东山一等。则先生果何如人哉。又闻其所与学者书。有并世不欲友之语。噫。其已甚矣。使其道已高德已成。已到圣贤地位。先生是前辈也。于前辈轻忽陵侮。无所忌惮如此。虽欲突过于子贡以上者。恐不至此也。且以弘之斁伦误国。欲㴑源于先生而其说甚张王。噫嘻痛矣。弘之出入门下。不过几年。先生易箦之时。彼年才三十有馀。后四五十年。行凶作恶。何与于先生耶。程门邢恕尝推尊其师以为孟子后一人。而及其趋时附势则乞斩万段。人之始善终恶。前后两截者。古今往往焉。岂独弘也哉。君子之设科也。与其进也。不保其往也。而今为此说者。独不为上宫业屦者所笑乎。佗自谓寒冈门人。则先生乃渊源所自也。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得不为庾公斯之罪人乎。其平日所见如此。则斯铭之设机寓刺。无足怪者。或谓铭序先生字。是后人所改。而本文作公。此尤不足言者。岂于不欲友之人。称以先生乎。苟且私改。于先生为辱甚矣。有问者曰。然则此铭断当不用。而有以尤翁之铭。士益苟俗益偸。谓尤翁以三疾拟先生。亦有说乎。曰为此言者。其心亦劳矣。何其工于吹索。若是之巧也。盖偸字出处甚多。益偸二字。非独见于三疾注。史阙文注亦有之。此二字。乃伤时悼俗之恒用文字。苦苦觅得三疾注文而以为指疵之资斧。噫。若是则天下无完文矣。此习渐长则将使人不得措其手。而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乃若尤翁则尊仰有素。奏箚必称先正。评论当时人物。列先生于道学之科。而与退栗幷称。此平日之正见定论。而金秤上称出来者。乃于称美之文。反为之暗设机缄。徒取识者之讥乎。且若果以三疾之意起头。则全篇必有隐语微辞。使人迷悯者。而篇中何句何语。有髣髴于三疾者乎。末引圣人百世师之说。继以高东溪祠记为言。而微致然疑之意。是非以先生比东溪而犹不欲明言者耶。此彼中所以有不满之意也。曰东溪岂易言哉。朱子以先生称之而拟之于圣之清者。则东溪岂易言哉。然若尤翁之意不然。盖曰先生固百世师也。而孟子既以称之于圣人。则以称圣人者称先生。有所不敢。朱子又以称之于东溪。则以称东溪者称先生。又未知如何也。故致两难之意而拟先生于圣人东溪之间。其所致意引重。尤有别于凡称百世师也。不以吹索之心而舒究文理则可知也。彼中有言眉文中未安处。删削而用之者如此则何如。曰朱子论范碑曲折曰若果为欧公所诬。则为忠宣者正当沫血飮泣。贻书欧公。以为进退。若终不合则引义告绝。而更以属人。乃不出此。而直于成文之中。刊去数语。此为何等举措。今曺氏子孙者。欲贻书以为进退。则其人不在矣。欲刊去成文中则是犯朱子之戒矣。且欧是父友也。设有数语未安。大軆较然。可以贻书请改。若眉则原来是不欲友者也。大軆已非。其铭文之得失。又何足论。然则曺氏之义。当引义告绝而已。且退溪文字。何等郑重。而其头流录跋。有一句语致疑于文字之节拍。而彼谓不可用。朱子之于濂溪。推尊为如何。而论其文字则直谓有老庄之味。致疑于文字。何足为深病而欲不用耶。退溪通国之所共尊。而一字致疑则不用之。有若专为先生地者然。于眉文则虽全篇讥侮。而必欲百方揜讳。宁负先生而不忍负党。呜呼。党论之蚀人知觉有如此。诚可痛叹也已。

垂拱殿奏箚讲义[编辑]

壬辰四月。自新安社将往牧溪。少憩于涵一台。冠童会者十数人。使诸生各诵所读一篇。有姜守珵者讲垂拱殿奏箚。权友舜卿请余说其义。乃为之说曰。君臣父子之伦。得之天性。不学而自知。孟子所谓良知是也。人皆知大伦为重。而不知其重之果如何。有知其重之果如何。而卒莫能践其所知而不失其重者。其病何在欤。尔须察其病之所在而克治之也。人以藐然之身。拟之天地。则奚啻太仓之一稊米。圣人以为天地人三才而少无小大之差殊。且曰人者天地之心。曰裁成辅相。继天地之所不能。若是则不惟与之参。天地亦将赖人而立焉。人之重且大。反不愈于天地乎。然而人之所以自视者欿然。而不能充其大且重焉无他焉。为外物之所诱也。外物之诱。岂无因而至哉。其好之者贴在吾身。而人所不能无也。盖凡物之盈于天地者。总而言之。不过曰声色臭味而已。人有目所好在色。人有耳所好在声。人有鼻口所好在臭味。此外诱之所以因也。一为所诱。则迩或忘亲。远或忘君。终至于自丧其身。夫君臣父子之伦。与生俱生。与天地参而为天地之心。使天地反有资乎人者。在此而已。乃为彼诱而为耳目口鼻之役。失其所以为人。噫。盖人之有形軆。犹君之有国家也。有国家。斯有国家之养。有是身。斯有是身之养。养有小軆大軆之分。大軆者是参天地之心也。小軆者是好外物之耳目口鼻也。安于一日小体之养而坏万世大伦之防。苟逭目前之忧而不思宴安之毒。于是乎讲和之论。有以深中形軆之所好。而天理人欲。杂于方寸之中。始犹半彼半此。内而交战于胸中。外而相夺于作为。毕竟彼重此轻。根于天者日亡。谋于人者日深。利害之所在。斤两尺寸。低昂推移。极巧极密。无少遗失。而吾之所以禀仁义之性。而与天地阴阳刚柔之軆幷列而为三者。浸消浸剥。荡然丧失。中国而为夷狄。人而为禽兽。讲和之效。一至此哉。呜呼。虏氛虽恶。犹不如人欲之险。国而欲绝仇虏之和。则当先知大伦之为重。国家可亡而此义不可亡也。人而欲绝外物之诱。则当先知大軆之为重。形身可丧而此心不可丧也。国亡君死之正。杀身成仁之义。其理一也。苟不摆脱利害交至之私。办得死生以之之心。则以堂堂天君。而不受诏谕江南之辱者无有矣。不亦哀哉。以此义读此箚。则句句字字。莫非反隅切己之谟。可一日而不讲乎。尔其念哉。

服制疑义[编辑]

父有废疾而祖卒则为祖服制。尤庵,玄石皆以朱子丧服箚不能袭位而执丧。则适孙继统而代之执丧为据。而以为士庶通行之礼。至以丧服图式父有废疾孙为祖斩。不著于本宗服图。而载于天子诸侯服图者。为未及证定。不可为准。未知诚然否乎。窃更思之。箚中所论。似无帝王士庶有别之意。而其书奏稿后者。分明独举天子诸侯而言。非通士庶而言也。朱子之意以为前所奏箚子。只言孙当服斩之义。而不分开说帝王士庶。故虑后之人或缘此而疑之。乃举郑志以明之。而图式之不著于本宗服者。恐亦此意也。两贤或未及思耶。宋石谷所引唐荆川顺之书。曰礼经固有为曾祖后者。为高祖后者。为曾祖后者。谓父与祖或以废疾与先曾祖而死者也。为高祖后者。谓父与祖与曾祖或以废疾与先高祖而死者也。为曾祖后则为曾祖斩。为高祖后则为高祖斩。未知荆川何所据而言耶。或因礼记七十老而传疏。父若有废疾若老而传。则子当代主宗事。而死则族人为服之说而云然耶。然郑注曰传传家事也。恐是老倦于勤事则传之子。而名位未尝改也。其为一家之主自若也。故丧服记宗子孤为殇服三月。注曰不孤者则族人不为殇服也。不孤谓父有废疾若年七十而老。子代宗事者也。疏曰不孤则不服。周之道。有适子无适孙。此与孔疏不同可疑。然礼七十老而传。八十齐丧之事不及。齐丧之事不及。独以八十者言之。则七十者虽老而传家事。若齐若丧之事。犹身亲及之可知也。故族人不为其子服之。孔疏荆书。皆未见其信否也。若八十者尤不能以筋力为礼。齐丧大事。亦不及之。然名则恐当主之。而所不及者。哭泣拜跪之事耳。废疾者恐亦如是耳。似与帝王家事不同。帝王家为祖服斩者。天王五属皆斩故也。未知如何。

父为所后子。或服斩或服期。今世之所行不同。礼家之所论亦异。盖考之礼书则服期有据。疏所谓传重非正軆。与夫养他子为后是也。故备要增解皆从之。然程子濮议曰。陛下仁宗之适子。既谓适子则与适适相承之适子。其义不可异看矣。此尤庵之论也。与适适相承之适子无异。则四种所谓非正軆之说。恐不可援引也。孔疏所谓非适之说。尤觉未稳。故遂庵曰。既为之子则与所生何别。然则服斩。恐未为失也。且出后子于所后家诸亲。其服皆如所生。其诸亲之为之也亦同。而独其父母。不以所生服之。则礼意未知其必然也。栗谷立后议曰。继后为之子。常经通义。既以所生父母为伯叔父母。与亲子无毫发之殊。又曰子既舍所生而反父所后。父岂不舍所生而以继子为适乎。与亲子无毫发之殊。则其服制何独异于亲子乎。虽所生子犹舍之。而以所后子为适。则为适而服。岂有不斩之义乎。大典曰。立后后生子。则为第二子。以所后子奉祀。所后子不得为长适。则第二子之名。何从而生乎。程子适子二字。足以破孔疏之谬也耶。

论语箚录[编辑]

子禽问章。温良恭俭让五者。恭为重。内主敬而温良著。外主庄而俭让见。

礼之用和章。小注陈氏曰。节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愚意节则无过不及。文则灿然有章。恐不可以节文二字。分属过不及。

无谄无骄章。贫而乐。乐恐是安字意。与乐在其中,不改其乐乐字些不同。盖随遇而安。无一分厌苦之意。则心广軆胖而忘其贫矣。冯氏所谓乐天恐得之。若所乐何事则别有其乐。

思毋邪章小注。胡云峯以程子箴哲人知几诚之于思。为圣人之事。若圣人则诚者也。无几之可诚。几者思虑之发。善恶之微动也。圣人有何恶念之微动耶。此知几之哲人。其惟大贤之几于圣人者也。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也。若便谓圣人则恐未然。

回也不愚章陶庵曰。此章是颜子博文约礼以后事。颜子虽近于生知。而倘非功深力到则何能若是。愚按朱子亦曰固是佗功深力到。陶说似亦然矣。朱子于功深力到之下。不旋踵而云亦是天资高。比圣人已具九分九釐。所争只一厘。此则分明是说佗天资。然则此章恐不可必谓博约以后事也。盖颜子资邻生知。闻言即解。圣人才说博文。便晓这道理。才说约礼。便晓那道理。此是不违处。闻博文则退便博以文。闻约礼则退便约以礼。此是足发处。此所谓资次生知。学几安行也。此其为颜子乎。

攻乎异端章。世多以为专治有害。则略治之无害否。因此转转缴绕。由看得害字歇后也。集注所谓无父无君是害也。古人用害字不歇后。通书曰。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邪也。甚焉害也。于此可见。

学干禄章。或疑程子所引耕也馁在其中一句。是谓修天爵而人爵或有不至。犹耕而或馁也欤。曰非也。修天爵则人爵至。是汎言道理如此。或疑如此以下。直指不求之实也。耕本不求馁。学本不求禄。而但为其理之所当为而已。

举直错诸枉章。举下不著诸字。而错下必著诸字。或以为一君子进则众小人退。一小人进则众君子退。或以为直则所举小而为益大。枉则所举小而为害大。愚意恐皆未然。不曰错诸枉乎。诸枉皆错则诸直皆举自在矣。举枉亦然。若又著诸字于举下。则语意重叠矣。

林放问章。或疑夫子不告以礼之中。殊不知知此则中便在矣。曰宁曰与。可知其自有恰好处。

旅于泰山章。范氏所谓岂不知其不可告也。岂不知其冉有季氏之不可告语也云尔。是亦教诲之道也。是亦教诲冉有季氏之道也云尔。非单指冉有而言也。

君子无所争章。恐是为争者而发也。

巧笑倩兮章。子夏方问素绚之时。未思量到礼处。而及闻绘事后素之说。蓦发出礼后之思。盖周衰世之为礼者。专以繁文为先。而子夏之所尝疑之者故也。

问禘章集注。报本以理言。追远以心言。故终之曰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诚指感格之诚心而言。

入太庙章集注。自少以知礼闻。孔子之自少以知礼闻。何所考而知耶。此不待他考。观于孰谓知礼乎之言。可知也。若少不以知礼闻。则或者岂有是语耶。吴氏以孟僖子使子学礼。为知礼闻之证则恐非是。昭公十四年。僖子卒而遗命何忌学礼。时孔子年五十四则非少也。已经司空司冦则非始仕也。○小注冯氏以不较其言之逊傲。为夫子之德量。陈氏以无不平之辞。为圣人之气象。恐皆浅之为知。彼既全不知我。我固无足较。既置之无足较。则辞气自可无不平。此则未必待圣人为然。惟彼既无足较。则例易笑而不答。今据理答之如此。此则非圣人恐不能然也。

欲去告朔章。孔子之惜此礼。其意微矣。读春秋者可以知矣。

事君尽礼章。圣人此言。非为答时人以为谄而发也。为时人慢上无礼而发也。以尽礼为谄。则事君无礼者之罪著矣。闻之可以自警矣。

关雎乐而不淫章。先儒论不淫不伤之义曰。乐止于琴瑟钟鼓而不至于淫泆嬉谑。忧止于寤寐反侧而不至于愁叹哭泣。是为不淫不伤也。至引泽陂,溱洧诗以明之。此似然矣。而未知情好之私。而乐至于琴瑟钟鼓则果不淫乎。思室之念。而忧至于寤寐反侧则果不伤乎。诗之首章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继之曰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以其有窈窕之德而宜为君子之逑。故未得也。忧虽至于寤寐反侧而不为伤。既得也。乐虽至于琴瑟钟鼓而不为淫。故集注以宜配君子发之。而忧则曰不能无。乐则曰宜其有。又以其忧虽深其乐虽盛结之。此可见朱子训释之精而得其性情之正也。不然何待哭泣嬉谑然后。为淫与伤也。○本文先乐。而集注先忧。先儒有曰集注以未得已得之序言之。本文以哀乐顺逆之情言之。其言集注之旨则固然矣。而其言本文之义则恐未然。盖关雎之诗。何为而作也。宫人见后妃之德宜配君子。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而作之。而追言其未得之忧。则先乐后哀。诗人之情然也。

哀公问社章。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此三言。亦各有意。事之已成者。不惟不谏。亦不必说也。事之未成者。虽若可谏。而势不能已则亦不必谏也。无论成事遂事。凡事之已往者。不必追咎。

管仲之器章。或以俭为问。则曰焉得俭。辞气自是和平。而以知礼为问。则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辞气大是严截。其旨微矣。春秋之时。列国大夫僭窃者多矣。而管仲为首恶。圣人之深恶而峻斥之宜哉。

仪封人请见章。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木铎称之。则其相见之际。必有多少问答而皆不记。但历记其请见之语通见之事。而纤悉不漏。此记者之微意也。此所以见封人之贤。而其语之为深知圣人也。

谓韶尽美章。韶与武其尽美则同。而其为尽美也异。美生于善。善既不同。而美岂同耶。

居上不宽章。朱子曰重在以字上。而于集注。不训字义。盖以之训用人所易知。而以字之重则人或难知。故集注特言以宽以敬以哀以何者。而以一以字解此章之义。

书赠李惟常[编辑]

生而与纲常伦理为徒。则上不愧天。内不愧心。外不愧人。亦足以自立于天地之间。成败利钝。曷足道哉。虽然得失常相循。有初鲜终。古人所叹。况天下之事变无竆。过去之得。已属筌蹄。方来之失。如履渊冰。惟常念哉。

柳公懋字说[编辑]

柳友希舆将冠其子。要余为宾。辞以有拘。希舆曰。冠而敬名。儿子名敏秀。欲字以公懋。愿为之说以教之也。余曰诺。不亦善夫。之名之字也。盖古人言学。昉于说命。实后世为学之渊源。曰学古曰师古。学之义也。曰逊志懋时敏。学之道也。曰厥修迺来。道积于躬。学之效也。不得其义则愚而陋矣。不由其道则夸而怠矣。陋且怠而冀其效。不服田而望有秋。盖逊则自虚。恒若未能。敏则犹恐不及。亦惟曰懋哉懋哉。嗟嗟公懋。尔惟不懋。负尔大人肇锡之至意。尔其懋哉。易曰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尔于尔朋友之字尔也。尔恒若如临焉则几矣。

书田道由书室[编辑]

立志。

立志以道。道非高远。人自不由。莫更迟疑等待。莫更畏难趑趄。直以圣贤为标的。无一毫自小退托之念。至于世俗毁誉荣辱利害得失。一切不动其心。鼓作大勇。奋发策励。念念在玆。为之不已。

检身。

检身以礼。常以九容九思四勿三贵等条件点检。而无一毫自恕之意。

课程。

课程必须严立。自晨兴夜寐。以至读书。办画一规矩。造次不违。如霍奉车进止有常处。不失尺寸。

事亲。

事亲之方。小学明伦篇尽之矣。要须克念体行。而最于不辱其身不羞其亲一节。常自镜考焉。大抵士有百行。孝为源。罪列三千。不孝最大。

事师。

苟志于学则必须隆师。所谓隆师。非直拱趋敬对执礼之恭勤也。凡于一言之诲。一事之诱。佩服奉行。要使吾师之道。必由吾而传。若诲谆听藐。虽日游圣师之门。亦曰吾末如之何也已。

亲友。

友所以辅仁。须从胜己者游。见善思齐。有疑相质。大抵欲为天下之善士。须友天下之善士。欲为一国之善士。须友一国之善士。自古及今。未有无友而成者。

省过。

人非圣人。岂得无过。每日晨兴。凝神静坐。默念昨日自寅至申如何经过。如有一毫未尽一事放阙。便惕然惩创。以为今日追补之地。

克终说。赠朴言可。[编辑]

晋之南南阳里卧龙洞。有朴生泰锺从余游三年。以故闻其大人翁之悃愊无华。与物无竞。而地武稍远。未之觏也。岁丙申春。余观于海。历叩其门。翁冠带出见。尨眉皓须。古貌伟然。真淳见于面目。岂意叔季遐荒。得见古人休休之仪。生泫然而言曰。家世零替之由。家君孝谨之行。前此猥不敢详达。敢请一陈之。先世自州西移此土。门户颇不寂寞。至曾祖而早世。祖考兄弟幼不省事。曾祖妣自为未亡人。食不肉衣不新。躬织资生。鞠育二子以为命。祖考又早世。时家君生才六朔。及稍长。奉养无资。躬樵耕亲百役。不以为劳。祖母病剧尝粪。母病四年。未尝一日懈。居丧致哀。祭必致齐。虽冬寒必沐浴。临祭哭必尽哀。不以年老少懈。凡祭物必前期备封。性谨拙逊顺。未尝一言忤人。平生以不读书坠先业为痛恨。尝置泰锺于膝下。而曰我生不记先考颜范。祖母若母贞苦之节。实合表典而无以少扬于世。吾罪大矣。汝其念哉。呜呼。使泰锺少知子道。则岂不读书修身以答立扬之望。而汩没末务。平生之愿未遂。惟先生之怜而教之也。余闻之愀然曰。所言情事。令人悲怆。显亲承先之道。子所言读书修身四字尽之矣。然子方读孝经。盍于终始二字反复焉。子于读书。虽曰缺于始。以今日为始。而克底厥终。则又何患于不立扬以显其亲乎。是在子矣。勉哉。遂记其语。为克终说以赠之。

赠闵希重[编辑]

圣人之训。万世之法。学者苟能笃信而谨守之。则亦希圣之徒也。所谓笃信者。由中及外。无一毫之不信也。所谓谨守者。自始至终。无一时之不谨也。虽曰笃信。而或外似而中违。虽曰谨守。而或始有而终无。乃窃取圣训。高自标揭。做些貌样。则是傩夫之假面。而归于侮圣言之科矣。闵生圭镐不鄙游从。窃覵其言动之间。或逊沈静庄重气象。故特举圣人不重不威学则不固之训。以效友道。生乃瞿然自省。深加警惕。至改其表德曰希重。以寓古人书绅之意。其自治诚切如此。亦可谓笃信矣谨守矣。顾人之情。中外不相应。始终不相符。深造之难闻。退速之相望。余故拈中外始终四字。以加走步之鞭。希重乎往钦哉。

信道说。送姜洛中永址[编辑]

圣人言去食而不可去信。人无食必死。虽死而不去信何哉。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信者人道之所以立也。盖人之为字。对禽兽而名耳。天地父母。生我以端正平直之形。畀我以纯粹至善之性。而灵于万物之中。故曰天地之间。至难得者人耳。圣贤之千言万语。皆示人以为人之道而已。失其所以为人之道。则乃兽乃禽。须猛著眼于人兽之关。信此之道。如神明四时。绝彼之牵。如分桐截铁。造次颠沛。不敢须臾之或违。人纪可修。人道可立。自夫异教之汎滥也。为吾人者。悦于奇巧。夺于利害。相率而入于禽兽之域。而自毁其全生之形。自戕其均畀之性。自去其为人之道。背天地畔父母侮圣贤而不少恤。呜呼真可哀也哉。死生亦大矣。而自古皆有则即是常理。人而为兽则反真禽兽之不如矣。尝观夫羽者常羽。角者常角。未有中涂而变改者。彼犹循其常性而保其常形焉耳。哀此朝为人而夕为兽者。谓如何哉。欲自济其身者。省察克治。不可须臾之少忽也。自保其家者。提撕警觉。不可微细之或放也。此今日吾辈所当十分讲究。已知而益致其知。已修而益谨其修。恐恐焉如虎尾春冰。胥告胥勉。期扶人道一线之脉而死生以之者也。洛中念哉。洛中累舍徒步。访垂死病友于竆山之中。荷爱殊深而无以报之。书此以贻之。亦交友信之一事也。

赠吴景淳[编辑]

吴生景淳从余游数日。以操存求放心之说问余。余惟求放心。是中庸尊德性之事。尊德性下面。又有道问学一段事。二者不可废一。车可以只轮而行。鸟可以一翼而飞乎。盖非尊德性。不能道问学。尊德性者。又不可以不道问学。景淳既能自知尊德性之为要矣。则其于道问学。亦何患于不能哉。若但知尊德性之为要。而不勉勉于道问学。则吾惧浸浸然沦于偏枯而不为陆禅者鲜矣。景淳念哉。所谓道问学。其目有四。而其要在于读书之精且勤矣。

书赠许士益相喆[编辑]

中原之戎虏易逐。一己之私欲难除。不世之大功易立。至微之本心难保。此朱先生疏箚中语。丁宁恳切。为儒门之单传旨诀也。苟有志于先难。则一念之发。一事之应。恐恐然自省。果能除去私欲而保守本心否乎。日日时时。不敢少懈。则世道之升沈。俗尚之臧否。自不暇及。又何嗟叹为。惟默默内修。救拔自家。勿似视猪人之悲愤大谈也。士益学优辞达。吾党中头角崭然超出者也。而所问隐有愤时嫉俗之意。故聊诵朱先生语奉勖。士益以为如何。

书赠廉敬安。兼示讲习斋诸生。[编辑]

扶阳而抑阴。尊华而攘夷。顺理而治气。此圣贤之大法。学问之要诠也。学所以明此。道所以行此也。彝伦以之而叙。人道以之而立。天地以之而位育。五气四时以之而顺行。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所谓极功能事。始诸一念之发。曷尝观夫复之为卦乎。一阳闯于众阴之底。其几甚微。其进甚戛。而养之以静。积之以渐。驯致乎大化流行。万物畅茂。在人也其善端之发见乎。蔼然如芽茁于冰霜之馀。滃然如泉出于沙泥之中。苟能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志气专一。如猫捕鼠。工夫接续。如鸡抱卵。日日又日。期以终身。不以荣辱而易其节。不以夷险而二其致。则背暗向明。出幽迁乔。立吾身于光明正大之域。一循乎性命之正。而不为形气之役。天地我亦可参。圣贤我亦可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只在著精采于一念之发。故先觉有诗曰精神更著萌芽发。从玆光景头头新。

书赠孙子顾[编辑]

余读五代史。至传末载王凝之妻李氏断臂事。未尝不掩卷太息也。呜呼。五季风雨。两仪之昏濛极矣。此夫人耿耿为一星之孤明矣。今闻子顾之相姜氏立慬之事。可见天理民彝之终古罔坠也。呜呼。此一星子。拂拭表章。以为扶植彝伦之地。则在乎人焉。不能无望于后世之欧阳子也。抑又闻之。为贤人子孙难。信斯言也。为烈妇之夫。不亦难乎。子顾念哉。

成文卿字说[编辑]

传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文卿字以文。可以行矣。而第未知其植本。亦有可以自立者欤。今世降商商。煕来穰往。惟利是求。异教邪说。溢世滔天。易言易形。争求速化。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苟不固撑持此心。矢死靡他。则难乎免矣。然持心植本。亦非徒然。必有所顾𬤊持循。严惮不敢违者。而勉勉兢兢。乃可庶几。盍亦反其本矣。人各有身。各有所由生之本。外而肢体肤发。内而性命知觉。皆吾父母之所全而生者。吾乃奉行而有所伤。则是伤本也。本伤而枝不亡者。未之有也。且况文卿。文简先生之裔也。家学之传。大异馀人。如或忘本而逐末。舍吾道而从异教。则先生岂肯曰余有后乎。念父母所生之全。守先生所传之正。则一举足一出言。自不敢轻易。文卿之本。于是乎立矣。本立则道生。无往而不达。又何患乎无文不行耶。文卿千里踵门。凡三度矣。征以字说。道其所以立本者以勉之。

书赠李化约[编辑]

一曰立志。断然以古人事业自期。世俗杂事。一切不留于心。天地父母。生我以圣人与类之形。畀我以圣人与同之性。我之为我也。不亦重乎。循而行之。是之谓道。知我之为重。则自当拔出于流俗。卓然与道俱立。学之志于道。犹射之志于鹄。

二曰择术。学虽志于道。举足进步。便怕多歧。杨墨陆王。初何尝不以圣贤事业自期。终不免为异端之归。专由于入头之少差耳。况今异言喧豗。不啻千歧。可不审其所择。北辕而望其南。无是理也。

三曰用力。性道虽同而气禀有异。以不逮之资。欲追古人之学。则非百倍其工。不足以致之。故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铢铢而积。可至匀石。寸寸而进。可至寻丈。

四曰改过。自非安行之资。安得无过。过而能改。善日迁。过而不改。恶日积。故曰学问之道无佗。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过盖有三。发于口者。不能无择。行于身者。不能无失。发于思者。不能无差。审几谨独。和根拔去。

右四条。皆反身自修之事。非依靠佗人者也。读书以明之。力践以实之。其要只在敬以持志。毫厘锱铢。审其几微。虎尾春冰。防其蹉跌。战战兢兢。死而后已。

吴和益字说[编辑]

吴氏子春寿字曰和益。从余学数年。一日请以字说。余问和益。字所以表名之德也。春于四时。其气也和。和以表之固也。又足以益。益之将何以。和益逡巡无答。余沈吟良久而得其说焉。春生物之始。而其理则乾坤之元。在人则仁是也。春贯四时之和而秋以成之。仁专一心之德而义以裁之。盖天地之化。不两则不立。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是对立底关键。仁主温和。义主断制。知和而和。不以义制之。则不能以立。子之所欲益之者。其在义欤。然则其益也虽十朋之。无以加矣。然徒名不济事。必须克己以为仁。制事以正义。乃不负名。此又岂徒然哉。必读书以考圣贤之成法。竆理以知事物之宜。不以至大而自沮。不以得小而自足。蚤夜慥慥。期以毕生。则庶乎其自立矣。和益勉乎哉。抑又闻之。和益有贤父兄。好仁而行义。常以早年失学为恨。心心念念。在于式糓。和益苟知为仁之本。则自不容于不勤。当日有所增益而和顺自积矣。余深有望焉。

赠金圣瑞[编辑]

为学无异常别法。只是积累为贵。间断为败。铢铢而积。可至匀石。寸寸而累。可至寻丈。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未知未能。发愤忘食。日日时时。为此不息。心心念念。在此不厌。若是而学之不得者。吾未之闻也。若寸进而尺退。铢得而匀失。或作或辍。作不补辍。则虽终身为学。卒至于卤莽而无所得矣。孔子为山进止之譬。孟子生物寒曝之谕。为是也。然其积累而进。间断而失。又只是其志之立与未立耳。志之所在。一则专两则分。专则强分则弱。理势之必然也。凡人之志乎学而常患于分而不专者。不求之内而求诸外也。仁义忠信。良贵之在我者也。人情莫不欲贵而不求之于此。即是自贱之耳。道学文章。至富之在我者也。人情莫不欲富而不求之于此。即是自贫之耳。人孰肯自贱而自贫之哉。特不察乎大小轻重之伦焉。莫非我也。心志大且重。身軆小且轻。系小则失大。要奉身好时。心自不好。自谓志学而每役于外者。彼外物之奉身者。为学秋之鸿鹄耳。况今六合雾塞。奇怪百出。为我之鸿鹄者。独奉身之好者耶。必须倍百激励。倍百努力。常使此志不少颓堕。则所好自然在此。得寸得尺而有积久自进之效矣。金生圣瑞慨然请为学法方。察其辞色。盖有悼前失而奋新志者矣。于是书此以赠之。

书赠权和宣在洙[编辑]

夫学文将以何为哉。将圣贤言语。以切己而利于行耳。圣人言入孝出弟。却不尽心于孝弟。圣人言克己复礼。却不从事于克复。口读而心不做。只漫漫地读得。意思都不曾相黏。济得甚事。若专为摘句语餙文词而学。则坏心术长巧伪。曾是以为学乎。迩之不能事父。远之不能事君。内不能刑妻。外不能交友。学而如此则不如无学。始学之要。须先识得所学者何事。心志由是而定。趋向由是而正。故曰术不可不慎。故曰在谨其始。权生和宣。久要家妙少也。奉其家大人命。造余于竆山之中。无以副其所以来之意。特书此以贻之。庶几少助于择术谨始之地云尔。

甘子楫济铉字说[编辑]

济川必以行舟。舟不能自行。须用楫。虽存乎人者。独无济事之具乎。其强乎。能胜物之为强。胜物易。自胜为难。惟自胜其己私。乃为君子之强也。强哉强哉。其济事之楫乎。若强不自立。则内为己私之所动。外为物累之所牵。倒东来西。随地而迁。随时而变。如泛舟于无涯之津。中流失楫。风潮所激。出没浪头。凛乎其危哉。甘生济铉再入我室。请改其表德。余以子楫命之。又请其说。既字之。不容无说。遂拈出一强字。为生济事之楫。其运之撑之。少弛其力。则前头迷津。其何以济乎。子楫念哉。

赠柳圣钦远洙[编辑]

古之人。有日读不过五十字。卒就贤良。又有日诵数百言。而终于卤莽者。其故何以哉。深思其所以然者而反之于身。则必有所奋发而惩创者矣。归而思之。

书赠闵朱彦炅镐,裵光旭焕珏[编辑]

今人做工夫。不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如今日早间有事。午间无事。则午间便可下手。午间有事。晩间便可下手。却须要待明日。今月若尚有数日。必直待后月。今年尚有数月。必曰今年岁月无几。直待来年。如此何缘长进。

右朱先生训也。为弟子之职者。馀力学之之方。而以今时局。凡为士者。皆当托身𤱶亩。业董生之业。隐居行义。随力读书。以收心而饬身。于此训尤宜早夜镜考也。聊书以赠之。二君念哉。

赠朴舜瑞[编辑]

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

朴君舜瑞三舍枉顾。问所以为学之要。且开说腹心。无毫发隐情。古人倾盖如故者。亦若是乎。心乎爱之。何以贶之。空疏之愧。每切于此。姑拈出胡文定戒子书中一句语以赠之。舜瑞之已得其主本。固亦覰得。而朱先生不曰有则加勉乎。舜瑞毋曰已见之昭陵。而加勉焉则幸矣。

金子尚字说[编辑]

读书为士。其职甚大。其事甚繁。悉数之则非更仆可了。有一言以蔽之者。曰尚志。士之本领。志而已矣。然志亦有大小邪正之分。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軆为小人。所从由所志也。孔子曰。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所为亦由所志也。不审所从所为。而曰我欲尚志则末矣。金生志经丱而从余学。既冠。余字以子尚。后三年。请其所以字之之说。于是瞿然余有惧色。惧生之不克担荷也。生能审所从慎所为。卓然志乎所谓大人君子儒。而日日高尚则善矣。苟或不然。则内负乃字。外贻余羞。念哉子尚。

赠李孙瑞益炳旭[编辑]

小学是做人之样子。凡做器物。不以样子。则不能成一物。况于做人乎。天地父母畀之以人理。生之以人形。而我却不要做人。则是背天畔父而自弃其身。岂不可哀也哉。人有谩之者曰尔非人也。则必勃然不悦。又有谓尔非人之子者。则必大怒以为辱及父母也。而乃自弃其身。自辱其父母而不自知。则其不思也甚矣。思欲为人。则断当从事于小学。我东先贤寒暄先生中身而常读小学。自称小学童子。河西先生教子弟。使十年专读小学。以其为人之道。尽在小学而为做人之样子也。尔归告尔父。专读小学。言言句句。皆看作吾所当为者。而不敢慢易。不敢放过。如此积二三年工夫。则当做成甚生气质。尔其敬念哉敬勉哉。

书赠梁童子应镐[编辑]

应镐学于李君致善。今夏从致善来。虀塩月馀而归。乞余一言。其意佳甚。乃拈朱先生训子帖中语。衍其义以赠之。

勤谨二字。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勤者用力不懈之谓。谨者存心不慢之谓。循之而上。为圣为贤。世间好事。孰加于此。反之而下。为愚为不肖。世间不好事。孰甚于此。其机只在乎勤谨循反之间。应镐乎。汝欲为圣为贤乎。汝欲为愚为不肖乎。是在汝矣。汝归而思之。

老柏轩小识丙申[编辑]

庚午十一月十一日晓梦中作诗。只记两联。不紫不红云尚白。惟天惟地曰为人。群芳濯濯佳容失。老柏亭亭本色新。是日余生朝也。诗意枯淡。与帘幕燕子楼台杨花气象之不同。如水火矣。一生竆困。于此已自分。而惟本色之不失为自幸。以今论之。本色之不失亦难矣。玆颜所居之轩曰老柏。以替古人盘盂之戒。抑尝疑首联两只轻重不伦。今而后知之矣。色之间正。直人兽之所关也。噫。

书赠金慎夫[编辑]

勿以地微而自沮。良贵在我。勿以才鲁而自慢。诚之在我。在我者既修且笃。人亦贵之。神其通之。慎夫乎。

朱子语类节略凡例后小识[编辑]

语类之书。多至百四十卷。浩瀚如地负海涵。纤密如蚕丝牛毛。读者难遍以尽窥。多有望洋之叹。而若载圭则又是下根。一番阅过。费日积月。若无了期。况可望其反复详玩而有得于心身乎。尤窃自病。思欲删繁去复。少其卷袠。以便观览。而有志未就。自入山以来。世事已付先天。而闲中无事。庶偿夙志。乃与若干同志。对读参考。积一周年而节略之。釐为四十卷。非敢为节要也。只以为晩暮观玩之省力耳。今与后之与我同病者。或有取尔也欤。岁庚戌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