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岁时记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荆楚岁时记
宗懔

杜公瞻

《荆楚岁时记》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旧本题晋宗懔撰。《书录解题》作梁人。考《梁书‧元帝本纪》载承圣三年秋七月甲辰,以都官尚书宗懔为吏部尚书。又《南史‧元帝本纪》载武陵之平,议者欲因其舟舰迁都建邺,宗懔,黄罗汉皆楚人,不愿移。此书皆记楚俗,当即其人。旧本题晋人,误也。《唐》、《宋志》皆作一卷,与今本合,而《通考》乃作四卷。考《书录解题》载懔自序曰︰“傅元之《朝会》,杜笃之《上巳》,安仁《秋兴》之叙,君道《娱蜡》之述,其属辞则已洽,其比事则未宏,率为小说,以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馀事。”然则必无四卷,知《通考》为传写之讹。又检今本,实有三十六事,幷知陈振孙所记懔序,亦以三字讹为二字。然周密《癸辛杂识》引张骞乘槎至天河见织女得支机石事,云出《荆楚岁时记》,今本无之,则三十六事,尚非完本也。其注相传为隋杜公瞻作,故多引开皇中杜台卿《玉烛宝典》。然《唐志》宗懔《荆楚岁时记》一卷下,又出杜公瞻《荆楚岁时记》二卷。岂原书一卷,公瞻所注分二卷,后人又合之欤?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

【按︰《史记》云︰“正月为端月。”《春秋传》曰︰“履端于始。”元,始也。】

鸡鸣而起。

【按︰《周易纬通卦验》云︰“鸡,阳鸟也,以为人候,四时使人得以翘首结带、正衣裳也。”注云︰“《礼‧内则》云︰‘子事父母,妇事舅姑,鸡初鸣,咸盥漱栉纚笄。’”则惟其常,非独此日。但元正之朝,存亡庆吊,官有朝贺,私有祭享,虔恭宜早复位于馀辰,所以标而异焉。】

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馀,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著火中,烞音朴。音必。有声,而山臊惊惮远去。”《玄黄经》所谓山㺐鬼也。俗人以为爆竹燃草起于庭燎,家国不应滥于王者。

帖画鸡,或斵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按:庄周云︰“有挂鸡于户,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旁,百鬼畏之。”又魏时,人问议郎董勋云︰“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逐疫,礼欤?”勋答曰︰“礼。十二月索室逐疫,衅门户,磔鸡。汉火行,故作助行气。桃,鬼所恶,画作人首,可以有所收缚,不死之祥。”又桃者五行之精,能制百怪,谓之仙木。《括地图》曰︰“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即无神荼之名。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有神荼、垒郁兄弟二人,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

按:《四民月令》云︰“过腊一日,谓之小岁,拜贺君亲,进椒酒,从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读作耐。老;柏是仙药。”成公子安《椒华铭》曰︰“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岁则用之汉朝,元正则行之晋世。《典术》云︰“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董勋云︰“俗有岁首,酌椒酒而饮之,以椒性芬香,又堪为药,故此日采椒花以贡尊者饮之,亦一时之礼也。”又晋海西四令问勋曰︰“俗人正日饮酒,先饮小者,何也?”勋曰︰“俗云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周处《风土记》曰︰“元日造五辛盘,正月元日,五薰炼形。”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是也。”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敷于散即胡洽方许出散,并有药斤两种类。敷于散出葛洪《炼化篇》。方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又《天医方序》云︰“江夏刘次卿见鬼,以正旦至市,见一书生入市,众鬼悉避,刘问书生曰:‘子有何术,以至于此?’书生言︰‘我本无术,出之日,家师以一丸药绛囊裹之,令以系臂,防恶气耳。’于是刘就书生借其药,至所见诸鬼处,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蜡和,令调如弹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带之。”周处《风土记》曰︰“正旦当吞鸡子一枚,谓之炼形。”胶牙者,盖以使其牢固不动,取胶固之义。今北人亦如之。

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按:《炼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各七枚,辟瘟气。”又《肘后方》云︰“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十七枚,消疾疫。”张仲景《方》云︰“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十七枚、鸡子、白麻子并酒吞之。”然麻豆之设,当起于此。今则熬之,未知所据也。

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

按:《录异记》云︰“有商人区一作欧。明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是一少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以头钻入粪中,渐没失所,后商人家渐渐贫。”今北人正旦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以头鬓,亦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按: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以阴晴占丰耗,正旦画鸡于门,七日帖人于帐。”今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亦此义也。古乃磔鸡令畏鬼,今则不杀,未知孰是。荆人于此日向辰,门前呼牛羊鸡畜,令来。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内,云“以招牛马”,未知所出。刘臻妻陈氏《进见仪》曰︰“七日上人胜于人。”董勋曰︰“人胜者,或剪彩,或镂金箔为之,帖于屏风上,或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正月七日,戴胜见武帝于承华殿也。”旧以正月七日为人,故名人日,剪彩镂金箔为人,皆符人日之意,与正旦镂鸡于户同。今北人又有至人日讳食故岁菜,惟食新菜者,与楚讳食鸡正相反。又馀日不刻牛羊猪犬马之像,而二日独施人鸡,此则未喻。郭缘生《述征记》云︰“魏东平王翕,七日登寿张县安仁山,凿山顶为会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铭云︰‘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老子》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楚词》云︰“目极千里伤春心。”则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薰天”,未知所出也。

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彩燕即合欢罗胜。“宜春”二字,傅咸《燕赋》有其言矣。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翚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刑之有似。衔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立春日,为“施钩”之戏,以缏作篾缆相罥,绵亘数里,鸣鼓牵之。

按:施钩之戏,求诸外典,未有前事。公输子自游楚为载舟之戏,退则钩之,进则强之,名曰“钩强”,遂以钩为戏。意起于此。《涅槃经》曰︰“斗轮罥索。”其外国之戏乎?今秋千亦施钩之类也。施或作拖。

又为打球秋千之戏。

按:刘向《别录》曰︰“寒食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案鞠与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也。《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亦谓之“施钩”,《涅槃经》谓之“罥索”。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

按︰《齐谐记》曰︰“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门备之七祠。今州里风俗,是一作望。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续齐谐记》曰︰“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讫而去,遂失所在。成如言,为作膏粥。自此已后,年年大得蚕。”今世人正月十五日作粥祷之,加以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是则为蚕逐鼠矣,与《齐谐记》相似。又覆肉亦是覆膏之理。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则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按:刘敬叔《异苑》云︰“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于厕中迎之,卜咒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异苑》又云︰“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平原孟氏恒不信,尝以此日迎之,遂穿屋而去。自尔厕中著以败衣,盖为此也。”洞览云︰“是帝喾女,将死,云︰‘生平好乐,至正月半,可以衣见迎。’又其事也。《杂五行书》︰“厕神名后帝。”《异苑》云︰“陶侃如厕,见人自云后帝,著单衣,平上帻,谓侃曰︰‘三年莫说,贵不可言?’”将后帝之灵,凭紫姑而言乎?俗云溷厕之间必须净,然后致紫姑。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按︰《玄中记》云︰“此鸟名姑获,一名天帝女,一名隐飞鸟,一名夜行游女。好取人女子养之,有小儿之家,即以血点其衣以为志,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弥多。”斯言信矣。

正月未日夜,芦苣火照井厕中,则百鬼走。

元日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会,行乐饮酒。

按︰每月皆有弦望晦朔,以正月为初年,时俗重之,以为节也。《玉烛宝典》曰︰“元日至月晦,人并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于水湄,以为度厄。今世人唯晦日临河解除,妇人或湔裙。”又是月,民并脯食,□□之名又似之矣。出钱为醵,出食为脯,竟分明。掷虏名为博射,《艺经》为掷博。

晦日送穷。

按:《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二月八日,释氏下生之日,迦文成道之时,信舍之家,建八关斋戒,车轮宝盖,七变八会之灯,平旦执香花,绕城一匝,谓之行城。

按:《本起经》云︰“二月八日夜,净居诸天共白太子:‘今者正是出家之时。’车匿自觉,𨺗揵不复喷鸣,太子放身光明。狮子吼言︰‘诸佛出家之法,我亦如是。’诸天捧马四足,并接车匿,释提柜因执盖,北门自开,诸天歌赞,至于天晓,行已三逾阇那。”又《本行经》云︰“鬼星已与月合,帝释诸天唱言时至,太子闻已,以手拔发令寤,诸天捧马出,至闻王内则行城中矣。”故今二月八日,平旦执香行城一匝,盖起于此。又《阿那经》云︰“二月八日,当行八关之戒。”《文佛经》云︰“在家菩萨,此日当行八关之斋戒。”

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鸣,则入田以为候。

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按:郑氏云︰“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立社宗,即共立社之义也。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按: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之则雨雹伤田。陆翙《邺中记》曰︰“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糯米及麦为酪,𢭏杏仁煮作粥。”《玉烛宝典》曰︰“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孙楚《祭子推文》曰︰“黍饭一盘,醴酪一盂,清泉甘水,充君之厨。”今寒食有杏酪麦粥,即其事也。旧俗以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后汉周举为并州刺史,移书于介推庙云︰“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谓冬至后一百四日、一百五日、一百六日也。《琴操》曰︰“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又周举移书及魏武《明罚令》、陆翙《邺中记》并云︰“寒食断火,起于子推。”《琴操》所云子绥即推也。又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

寒食挑菜。

按:如今人春日生菜。

斗鸡,镂鸡子,斗鸡子。

按:《玉烛宝典》曰︰“此节城市尤多斗鸡之戏。”《左传》有季、郈斗鸡,其来远矣。古之豪家,食称画卵,今代犹染蓝茜杂色,仍加雕镂,递相饷遗,或置盘俎。《管子》曰︰“雕卵,然后瀹之,所以发积藏、散万物。”张衡《南都赋》曰︰“春卵、夏笋、秋韭、冬菁。”便是补益滋味,其斗卵则莫知所出。董仲舒《书》云︰“心如宿卵,为体内藏,以据其刚,髣髴斗理也。”

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

按:《韩诗》云︰“唯溱与洧,方洹洹兮。唯士与女,方秉蕳兮。”注︰“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以除岁秽。”《周礼》︰“女巫岁时祓除衅浴。”郑注云︰“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司马彪《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并禊饮于东流水上,弥验此日。”《南岳记》云︰“其山西曲水坛,水从石上行,士女临河一作行。坛,三月三日所逍遥处。”《续齐谐记》︰“晋武帝问尚书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与携酒至东流水边,洗涤去灾,遂因流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也。’帝曰︰‘若如所谈,便非嘉事。’尚书郎束晢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自东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其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沿,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挚虞为阳城令。”周处、吴徽注《吴地记》则又引郭虞三女并以元巳日死,故临水以消灾,所未详也。张景阳《洛禊赋》,则洛水之游;傅长虞《神泉文》,乃园池之宴。孔子“暮春浴乎沂”,则水滨禊祓,由来远矣。

是日,取黍麹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䉽,以厌时气。

四月有鸟名获榖,其鸣自呼,农人候此鸟鸣,则犂杷上岸。

按︰《尔雅》云︰“鸤鸠鴶鞠。”郭璞云︰“今布榖也,江东呼获榖。”崔寔《政论》云︰“夏扈趍耕锄,即窃脂玄鸟,鸣获榖则其夏扈也。”

四月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色香水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弥勒下生之征也。

按︰《高僧传》︰“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佛顶。”

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是日就禅刹挂搭,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

按:夏乃长养之节,在外行则恐伤草木虫类,故九十日安居。《禅苑宗规》云︰“祝融在候,炎帝司方,当法王禁足之辰,是释子护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应禅寺挂搭,僧尼尽皆散去,谓之解夏,又谓之解制。《禅苑宗规》云︰“金风渐渐,玉露瀼瀼,当觉皇解制之辰,是法岁周圆之日。”《大藏经》云︰“四月十五日坐树下,至七月十五日,僧尼坐草为一岁。”《禅谈语录》谓之“法岁”。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按:《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而失之,其后寔子遂亡。”或始于此。《风俗通》曰︰“五月上屋,令人头秃。”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或上屋,见影,魂便去。”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按《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叔云:“见小儿死而禁暴席,何以异此乎?俗人月讳,何代无之,但当矫之,归于正耳。”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华采衣兮若英。”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是日竞渡,采杂药。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盖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也。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按:《孝经援神契》曰︰“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镂,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一作百。索,名拟甚多。赤、青、白、黑以为四方,黄居中央,名曰“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诗》云“绕臂双条达”是也。或问辟五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今钗头符是也。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语,谓之花鹆。

夏至节日,食粽。

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稯,楝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

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按:干宝《变化论》乃云︰“朽稻成虫,朽麦为蛱蝶。”此其验乎?

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曰“贺嘉雨”。

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

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以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按︰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春秋运斗枢》云︰“牵牛神名略。”《石氏星经》云︰“牵牛名天关。”《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史记‧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此则其事也。旧说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月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为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云︰“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则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𨱎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菓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月七日夜,人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宋孝武《七夕诗》云“迎风披彩缕,向月贯玄针”是也。周处《风土记》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菓,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或光耀五色,以为征应。见者便拜得福。”然则中庭祈愿,其旧俗乎?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仙。

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经》又云︰“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菓,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敕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是时,目莲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佛言︰‘大善。’”故后代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八月雨,谓之豆花雨。

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墨点小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压疾,又以锦彩为眼明囊,递相遗饷。

按︰《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像也。”或以金箔为之,递相饷焉。

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宴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俗谓之秦岁首。

未详黍臛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弥衡别传》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臛”是也。又天气和煖似春,故曰小春。

仲冬之月,采撷霜芜菁、葵等杂菜,干之,家家并为咸菹。

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钗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捣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熟,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呼其茎为金钗股,醒酒所宜也。

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量日影。

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又晋魏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史记‧陈胜传》有腊日之言,是谓此也。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

按︰《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气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系鼓驱疫,谓之逐除。”《晋阳秋》︰“王平子在荆州以军围逐除,以斗故也。”《玄中记》︰“颛顼氏三子俱亡,处人宫室,善惊小儿。”汉世以五营十骑,自端门传炬送疫,弃洛水中。故《东京赋》云︰“卒岁大难,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伥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丹首帅赤帻也,逐除所服。《宣城记》云︰“洪矩,吴时作庐陵郡太守,以清称,征还,船经,载土船头。时岁暮,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头云︰‘无,所载土耳。’逐除人见而去。”小说孙兴公常著戏头,与逐除人共至桓宣武家,宣武觉其应对不凡,推问乃验也。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案《河图玉版》云︰“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兵长三十丈。”此则其义。

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按:《礼器》云︰“灶者,老妇之祭也,尊于瓶,盛于盆,言以瓶为樽,盆盛馔也。”许慎《五经异义》云︰“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搏颊。”汉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尝腊日辰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犬,因以祭之,谓为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所竞尚,以此故也。

岁前又为藏𫸩之戏,始于钩弋夫人。

按︰《汉武故事》云︰“上巡狩河间,见青光自地属天。望气者云︰‘下有贵子。’上求之,见一女子在空室中,姿色殊绝,两手皆拳,数百人擘之莫舒。上自披即舒,号拳夫人。善素女术,大有宠,即钩弋夫人也。”辛氏《三秦记》曰︰“汉昭帝母钩弋夫人,手拳,有国色,世人藏钩起于此。”钩亦作𫸩。周处《风土记》曰︰“进清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钩,俗呼为行𫸩。盖妇人所作金环,以錔指而缠者,腊日祭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得一筹者为胜,其负者起拜谢胜者。”周处、成公绥并作“𫸩”字,《艺经》、庾阐则作“钩”字,其事同也。俗云此戏令人生离,有禁忌之家,则废而不修。

岁暮,家家具肴蔌,一作核。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请为送岁。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孔子所以预以蜡宾一岁之出,盛于此节。

闰月,不举百事。

按︰《周礼》云︰“闰月,王出居寝门。”故为闰字,门中从王也。是月也,不举百事,以无中气也。
  ↑返回顶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