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资粮论颂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菩提资粮论颂

圣者龙树造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1. 今于诸佛所 合掌而顶敬 我当如教说 佛菩提资粮

2. 何能说无阙 菩提诸资粮 唯独有诸佛 别得无边觉

3. 佛体无边德 觉资粮为根 是故觉资粮 亦无有边际

4. 当说彼少分 敬礼佛菩萨 是诸菩萨等 次佛应供养

5. 既为菩萨母 亦为诸佛母 般若波罗蜜 是觉初资粮

6. 施戒忍进定 及此五之馀 皆由智度故 波罗蜜所摄

7. 此六波罗蜜 总菩提资粮 犹如虚空中 尽摄于诸物

8. 复有馀师意 诸觉资粮者 实舍及寂智 四处之所摄

9. 大悲彻骨髓 为诸众生依 如父于一子 慈则遍一切

10. 若念佛功德 及闻佛神变 爱喜而受净 此名为大喜

11. 菩萨于众生 不应得舍弃 当随力所堪 一切时摄受

12. 菩萨从初时 应随堪能力 方便化众生 令入于大乘

13. 化恒沙众生 令得罗汉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为上

14. 教以声闻乘 及独觉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化大乘

15. 声闻独觉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应置于福处

16.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脱化 便以现世利 如力应当摄

17. 菩萨于众生 无缘能教化 当起大慈悲 不应便舍弃

18. 施摄及说法 复听闻说法 亦行利他事 此为摄方便

19. 所作益众生 不倦不放逸 起愿为菩提 利世即自利

20. 入甚深法界 灭离于分别 悉无有功用 诸处自然舍

21. 利名赞乐等 四处皆不著 反上亦无碍 此等名为舍

22. 菩萨为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燃头衣 应作是勤行

23. 然彼诸菩萨 为求菩提时 精进不应息 以荷重担故

24. 未生大悲忍 虽得不退转 菩萨犹有死 以起放逸故

25. 声闻独觉地 若入便为死 以断于菩萨 诸所解知根

26. 假使堕泥犁 菩萨不生怖 声闻独觉地 便为大恐怖

27. 非堕泥犁中 毕竟障菩提 声闻独觉地 则为毕竟障

28. 如说爱寿人 怖畏于斩首 声闻独觉地 应作如是怖

29. 不生亦不灭 非不生不灭 非俱不俱说 空不空亦尔

30. 随何所有法 于中观不动 彼是无生忍 断诸分别故

31. 既获此忍已 即时得授记 汝必当作佛 便得不退转

32. 已住不动诸菩萨 得于法尔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转 是故独得不退名

33. 菩萨乃至得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应起放逸

34.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为菩萨父 大悲忍为母

35. 少少积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须弥量福 聚集乃能得

36. 虽作小福德 此亦有方便 于诸众生所 应悉起攀缘

37. 我有诸动作 常为利众生 如是等心行 谁能量其福

38. 不爱自亲属 及与身命财 不贪乐自在 梵世及馀天

39. 亦不贪涅槃 为于众生故 此唯念众生 其福谁能量

40. 无依护世闲 救护其苦恼 起如是心行 其福谁能量

41. 智度习相应 如构牛乳顷 一月复多月 其福谁能量

42. 佛所赞深经 自诵亦教他 及为分别说 是名福德聚

43. 令无量众生 发心为菩提 福藏更增胜 当得不动地

44. 随转佛所转 最胜之法轮 寂灭诸恶刺 是菩萨福藏

45. 为利乐众生 忍地狱大苦 何况馀小苦 菩提在右手

46. 起作不自为 唯利乐众生 皆由大悲故 菩提在右手

47. 智慧离戏论 精进离懈怠 舍施离悭惜 菩提在右手

48. 无依无觉定 圆满无杂戒 无所从生忍 菩提在右手

49. 现在十方住 所有诸正觉 我悉在彼前 陈说我不善

50. 于彼十心界 若佛得菩提 而不演说法 我请转法轮

51. 现在十方界 所有诸正觉 若欲舍命行 顶礼劝请住

52. 若诸众生等 从于身口意 所生施戒福 及以思惟修

53. 圣人及凡夫 过现未来世 所有积聚福 我皆生随喜

54. 若我所有福 悉以为一抟 回与诸众生 为令得正觉

55. 我如是悔过 劝请随喜福 及回向菩提 当知如诸佛

56. 右膝轮著地 一膊整上衣 昼夜各三时 合掌如是作

57. 一时所作福 若有形色者 恒沙数大千 亦不能容受

58. 彼初发心已 于诸小菩萨 当起尊重爱 犹如师父母

59. 菩萨虽有过 犹尚不应说 何况无实事 唯应如实赞

60. 若人愿作佛 欲使不退转 示现及炽盛 亦令生喜悦

61. 未解甚深经 勿言非佛说 若作如是言 受最苦恶报

62. 无间等诸罪 悉以为一抟 比前二种罪 分数不能及

63. 于三解脱门 应当善修习 初空次无相 第三是无愿

64. 无自性故空 已空何作相 诸相既寂灭 智者何所愿

65. 于此修念时 趣近涅槃道 勿念非佛体 于彼莫放逸

66. 我于涅槃中 不应即作证 当发如是心 应成熟智度

67. 如射师放箭 各各转相射 相持不令堕 大菩萨亦尔

68. 解脱门空中 善放于心箭 巧便箭续持 不令堕涅槃

69. 我不舍众生 为利众生故 先起如是意 次后习相应

70. 有著众生等 久夜及现行 颠倒与诸相 皆以痴迷故

71. 著相颠倒者 说法为断除 先发如是心 次后习相应

72. 菩萨利众生 而不见众生 此亦最难事 稀有不可思

73. 虽入正定住 习应解脱门 未满本愿故 不证于涅槃

74. 若未到定位 巧便力摄故 以未满本愿 亦不证涅槃

75. 极厌于流转 而亦向流转 信乐于涅槃 而亦背涅槃

76. 应当畏烦恼 不应尽烦恼 当为集众善 以遮遮烦恼

77. 菩萨烦恼性 不断是涅槃 非烧诸烦恼 生菩提种子

78. 记彼诸众生 此记有因缘 唯是佛善巧 方便到彼岸

79. 诸论及工巧 明术种种业 利益世间故 出生建立之

80. 随可化众生 界趣亦生中 如念即往彼 愿力故受生

81. 于种种恶事 及谄幻众生 应用牢铠甲 勿厌亦勿惮

82. 具足胜净意 不谄亦不幻 发露诸罪恶 覆藏众善事

83. 清净身口业 亦清净意业 修诸戒学句 勿令有缺减

84. 安住于正念 摄缘独静思 用念为护己 心得无障心

85. 若起分别时 当觉善不善 应舍诸不善 多修诸善分

86. 缘境心若散 应当专念知 还于彼境中 随动即令住

87. 不应缓恶取 而修于精进 以不能持定 是故应当修

88. 若证声闻乘 以及独觉乘 唯为自利行 不舍牢精进

89. 何况大丈夫 自度亦度人 而当不发起 俱致千倍进

90. 半时或别行 一时行馀道 修定不应尔 应缘一境界

91. 于身莫有贪 于命亦勿惜 纵令护此身 终是烂坏法

92. 利养恭敬名 一向勿贪著 当如燃头衣 懃行成所愿

93. 决即起胜利 不可待明日 明日太远赊 何缘保瞬命

94. 安住于正念 如食爱子肉 于所食啖中 勿爱亦勿嫌

95. 出家为何义 我所作竟未 今思为作否 如十法经说

96. 观有为无常 苦无我我所 所有诸魔业 应觉而舍离

97. 根力与觉分 神足正断道 及以四念处 为修发精进

98. 心与利乐善 作传传生处 及诸恶浊根 彼当善观察

99. 我于善法中 日日何增长 复有何损减 彼应极观察

100. 见他得增长 利养恭敬名 微小悭嫉心 皆所不应作

101. 不羡诸境界 行痴盲哑聋 时复狮子吼 怖诸外道鹿

102. 奉迎及将送 应敬所尊重 于诸法事中 随顺而佐助

103. 救脱被杀者 自善增不减 善修明巧业 自学亦教他

104. 于诸胜善法 牢固而受之 修行四摄事 施衣及饮食

105. 不违乞求者 和合诸亲戚 眷属不乖离 施宅及财物

106. 父母及亲友 随所应安置 所应安置处 无上自在主

107. 虽复是奴仆 善说亦受取 应生最尊重 施药愈诸病

108. 前行善业首 细滑美妙言 善为正意语 前后无不供

109. 不坏他眷属 慈眼观众生 亦不以嫌心 皆如善亲友

110. 应当如所言 即随如是作 如言若即作 他人则生信

111. 应当拥护法 觉察放逸者 及作金宝网 罗覆于支提

112. 有欲求婇女 庄严以施之 亦与说佛德 及施杂光璎

113. 造作佛形像 端坐胜莲华 及于六法中 修习同喜乐

114. 可供无不供 为命亦不谤 佛之所说法 及以说法人

115. 金宝散教师 及教师支提 若有忘所诵 与念令不失

116. 未思所作已 勿躁勿随他 外道天龙神 于中皆莫信

117. 心应如金刚 堪能通诸法 心亦应如山 诸事所不动

118. 喜乐出世语 莫乐依世言 自受诸功德 亦应令他受

119. 修五解脱入 修十不净想 八大丈夫觉 亦应分别修

120. 天耳与天眼 神足与他心 及与宿命住 应修净五通

121. 四神足为根 欲进心思惟 四无量住持 谓慈悲喜舍

122. 四界如毒蛇 六入如空村 五众如杀者 应作如是观

123. 重法及法师 亦舍于法悭 教师勿卷秘 听者勿散乱

124. 无慢无希望 唯以悲愍心 尊重恭敬意 为众而说法

125. 于闻无厌足 闻已皆诵持 不诳尊福田 亦令师欢喜

126. 不应观他家 心怀于敬养 勿以论难故 习诵于世典

127. 勿以瞋恚故 毁呰诸菩萨 未受未闻法 亦勿生诽谤

128. 断除于㤭慢 当住四圣种 勿嫌于他人 亦勿自高举

129. 若实不实犯 不得发觉他 勿求他错失 自错当觉知

130. 佛及诸佛法 不应分别疑 法虽最难信 于中应信之

131. 虽由实语死 退失转轮王 及以诸天王 唯应作实语

132. 打骂恐杀缚 终不怨责他 皆是我自罪 业报故来现

133. 应极尊重爱 供养于父母 亦给侍和尚 恭敬阿阇黎

134. 为信声闻乘 及以独觉乘 说于最深法 此是菩萨错

135. 为信深大乘 众生而演说 声闻独觉乘 此亦是其错

136. 大人来求法 慢缓不为说 而反摄受恶 委任无信者

137. 远舍所说错 所说头多德 于彼当念知 亦皆应习近

138. 等心平等说 平等善安立 亦令正相应 诸众生无别

139. 为法不为利 为德不为名 欲脱众生苦 不欲自身乐

140. 密意求业果 所作福事生 亦为成熟众 舍离于自事

141. 亲近善知识 所谓法师佛 劝励出家者 及以乞求辈

142. 依止世论者 专求世财者 信解独觉乘 及以声闻乘

143. 此四恶知识 菩萨应当知 复有应求者 所谓四大藏

144. 佛出闻诸度 及于法师所 见之心无碍 乐住空闲处

145. 地水火风空 悉与其相似 一切处平等 利益诸众生

146. 当善思为义 勤生陀罗尼 勿于听法者 为作于障碍

147. 恼中能调伏 小事舍无馀 八种懈怠事 皆亦应除断

148. 莫作非分贪 横贪不称意 离者皆令合 无问亲非亲

149. 于空而得空 智者莫依行 若当得于空 彼恶过身见

150. 扫涂与庄严 及多种鼓乐 香鬘等供具 供养于支提

151. 作种种灯轮 供养支提舍 施盖及革屣 骑乘车舆等

152. 专应喜乐法 乐知信佛得 喜乐给侍僧 亦乐闻正法

153. 前世中不生 现在中不住 后际中不到 如是观诸法

154. 好事于众生 不求彼好报 当为独忍苦 不自偏受乐

155. 虽足天福乐 心不举不喜 虽贫如饿鬼 亦不下不忧

156. 若有已学者 应极尊重之 未学令入学 不应生轻懱

157. 戒具者恭敬 破戒令入戒 智具者亲近 愚者令住智

158. 流转苦多种 生老死恶趣 不怖此等畏 当降魔恶智

159. 所有诸佛土 抟聚诸功德 为皆得彼故 发愿及精进

160. 恒于诸法中 不取而行舍 此为诸众生 受担欲荷负

161. 正观于诸法 无我无我所 亦勿舍大悲 及以于大慈

162. 胜过诸供养 以供佛世尊 彼作何者是 所谓法供养

163. 若持菩萨藏 及得陀罗尼 入深法源底 是为法供养

164. 应当依于义 莫唯爱杂味 于深法道中 善入莫放逸

165. 如是此资粮 恒沙等大劫 出家及在家 当得满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