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药泉集/第三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第三十二 药泉集
第三十三
作者:南九万
1723年
第三十四

[编辑]

答崔汝和丁丑[编辑]

莱伯事。当初亦不知其必至于拿。而既以玩愒边情为其罪目。请拿已过屡朔之后。今以交代人不合。反请前人之仍任。其在朝家处置。岂有此理。且此则非但我国中事而已。事关他国。举措轻重。为彼人所覰破。自我处事颠倒如此。岂不益为彼人之所轻慢哉。且因莱伯之拿。以致釜佥之并拿。有同池鱼之殃。已失事体之大者。而今若仍莱则又将仍釜。如此举措。岂不尤骇听闻耶。新莱伯若不合则启递更择其代。有何不可。乃为此苟且之举哉。

答崔汝和戊寅[编辑]

今此接伴之任。乃朝廷敬待清官。尊重事体之事。毋论官之高卑。自京下送。所以尊事体。今以湾尹之因罪罢官者。除职假衔。称以接伴使。则事体甚轻。必有发怒生梗之端矣。极涉不当。如何如何。

与崔汝和五月二十四日[编辑]

屈指计程。想今行驾已届金松之间。未知近京。将欲留住城外耶。江上耶。私商之许塞。毋论得失。事已过矣。有不足言。到今第一策。惟在于彼此之速完。而支离至此。深恐有别出事端耳。两台以前启无根之失实。所当见落。而玉堂于处置大谏也。既斥以强避。两台又以无根无实。混为一科。以为自是得出之地。必欲担当一会。所论果是公共也。则渠虽递去。继之者亦可优为。而为此不成说话。唯恐失之之状。诚可骇然。近间以两金书及台答玉郞书。众言喧豗。甚于汤沸。且以台西下以后事。亦不胜其噂沓。台行届京后所以处之者。窃恐一默字之外。无他道理。未知如何。小生以引年事。一疏一对之外。更欲陈请。而当此上下多虞之时。不能有毫末裨补。而更有私事烦请。分义惶恐。姑此迟迟。欲待市事完了更请耳。

答崔汝和己卯五月十日[编辑]

备郞来。伏承手毕垂问。又有追书三小纸。细悉教意。多少仰慰且荷。如得面拜。誊送册子。细览首尾。深仰勤恳之诚。意近日国家所遭。宜有大警动大变革者。而寂然无闻。心常郁嗟。得奉此箚。颇觉胸怀之开。然说时易而做时难。且虽是应行之事。有所反复难诘然后其理愈明。故不嫌唐突。悉加论辨。录在别纸以上。伏想无所尤于同异之说耳。诸宰之凋丧。柳评事塞外之生行死归。惊恸如何。豆耻都厅,随营牌良保事。朝令之仍置不行者。发露之后又使依前。则今此册子中所欲为者。虽有分付于外方。必将以前为例。慢不奉行矣。此事设或在于可罢不罢之间。不可以此示四方。况未必不可罢者乎。虽然浅见未保其必是。唯望集群议处之耳。近日朝廷处分。圣心实无偏倚。其于别白是非。亦皆的当。钦颂如何。第以小人之腹度之。未知以朝臣无当上意者故耶。以时势为无可为故耶。未见有立经陈纪。以为远图之计。在下者唯当精白一心。以为上格之地。事之到手者。随处裁决。不挠不贰。俾天心自然倾信而不疑。图王图伯之意。因之以开发。夫然后始可建白作事矣。如其未及乎此。而强聒以事为。则说易而做难。难保其顺成。脱有纬繣。非但众口噂沓。天心亦必动挠。念今时义。似不当自我别生事端。如何如何。今番庭科。人称无杂言。且多可用之人云。幸幸。然虽以大监高眼裁衡。一夜之内尽考四五千张。终必为暗中摸索。其得其失。皆出白沙所谓上试官。此仆之所以欲必设初试也。如何如何。

备边司名号。虽有乖于谋国政之称。而即今制度。三公领其事。五卿及武将诸宰稍有才谞者。皆兼带而并会。至于文武郞厅。亦皆为极择差除之地。此乃合宋之中书枢密。而无携贰之弊者也。若于此处。发号出令。皆合事宜。亦足以致治。何必改为中书省然后乃可以为政哉。凡事先实而后名则无迹而有效。先名而后实则瞻聆易骇而论议易生。恐难及见实效之成。如何如何。如必欲正名则还复议政府事。权以遵祖宗朝成宪乃可。而今以复署事为难。别立中书省则以议政本职为虚衔。欲借中书省以正其名也。岂其然乎。然署事之复。亦何可易言也。台谏之小嫌勿避。今虽申饬。非有界限区别。则恐难施行。至于各自论启。勿为联名。虽有其利。亦有其害。当此论议乖张之际。恐益有纷嚣之弊。如何。

斋郞之渐至增加。事势自然及此。今以久滞参下为虑。分设奉事直长。以开速陞之路。则自在参下者言之诚快矣。六品以上之职。若不加设。则既陞六品之后。其得职者无几。而淹滞者尤多。其抑郁沈屈之患。必若近日万科之武人。譬之导水。疏之于发源之地。而窄之于会流之处。则岂不益致其荡激乎。

国之为国。在于得人。而得人之道。只在科举。然则科举乃为国第一初头急务。非若他事各有一时得失之比也。然即今科制。文科三年内三十三人。只为遐乡不文者慰悦之具。武科只以一矢二矢入格。而目不识一丁者。前后相积。不知纪极。为国得人之道。岂亶使然哉。此事变通。不系于扰民。只在一举措间。至今不变。一任其杂乱。诚可痛恨。然讲经之科。必更增初试之数。然后乃可于其中择取能通文义者。今于诸道初试无所增。又于馆试五十人减其半。则会试三十三人之数。除文义不通者外。何以充其额乎。且讲规紧歇。惟在一时试官之意。恐难一切硬定。传头字数之多少。如欲变通。必若朱子贡举议然后庶有少益。不然则今虽改定节目。必将依前卤莽无其效矣。至于武科。凡于会试殿试。必定额数。多不过百。少或至五六十。而武艺之外。必严讲书之规。则岂不幸甚。而自前朝臣屡有以此为言者。未蒙圣旨之开许。柰何。文科制述。多取策论。而罕用表笺。庭谒圣必设初试。使会考之际。不至淆乱。则所选必精。而近日科制多用表笺。实开剽窃幸参之门。且于庭谒圣则试卷四五千张。使半日半夜间课次。未知此为精抡详择。必欲为国得人之意耶。抑欲于许多人中。拔出运通命好者。以惊人耳目耶。此之不可不变。亦恐不下于改定讲经之规也。

均田之政。不可不急时举行。而今若使守令句管。监司总事。则论以人情。民各欲私其田。守令各欲私其邑。监司各欲私其道。今日朝廷纪纲。又恐无以禁抑其容私。使之任怨而奉公。然则必不如均田使单任一事之为得。差待年丰而举行。恐合事宜。宫庄免税。实为流来无穷之弊。今若一倂革罢。并归地部。而使地部量宜输送其代于该宫。则其为利益。不但税入之不缩而已。风声所及。可以耸动八方。夫然则纪纲亦可由此而立。而凡于举措之间。民心顺服。自无难事矣。至若精查数外免税。从前累行而终废者。不如不为之为愈也。

良役之弊。今至万分难堪之地。救之之道。实无其方。唯其革罢各样私属。悉充其代。使各邑各道各衙门各宫家。不敢更有所容隐。然后庶可救得一分。而前日两南监司之私属匠人。巡抚使摘发之后。庙堂尚无所区处。今此下书中豆耻都厅及海西随营牌良保。并以为难罢难夺云。其他难于此两处者。又不知其几许。小者如此。大者尤不可望。朝廷作事。气势柔缓如此。设令今日幸而得夺一二处。日后之依前容隐。决不可防塞。只可坐观。无如何矣。宁有容手处乎。户布法非不好。实恐今日朝家气力。必不得办成。节减百司用度。亦恐有窒碍行不去处。且设令减其太半。若不开得良丁之路。则虽今日见存之良役。必将渐次逃。故渐次减缩。随其日缩。随减百司之用度。亦甚难便。如何如何。

军制则训局最为大军门。地望事力。非御禁两军门之可比。而今使本兵兼训局大将。则窃恐权柄太重。且兵判虽兼大将。实无久任之势。中军虽择材武。若令摄行大将事。则地位轻于御禁二将。无以相抗。其于变易之际。不无种种难便。且军门之设。浮费多于养兵。今若罢削哨司之战卒。仍存各营之规模。则亦恐减兵多而省费少。至于镇管之制。自是国典。夫谁曰不可。但念治兵治民。其事各异。以一身而兼兵民之政。皆得其宜。有难责之于人人。且营将如得其人。则临乱得力。亦未必不及于镇管。凡此等事。更加徐究。灼知其利害然后议之似可。如何。

古语曰兵务精而不务多。今若悉减逃故老弱。以见存为定额。而皆得精壮。则虽比前减半。诚不可以额少为歉。今之事势。实有不然。自古有国家者。皆以厉民而养兵。至于危亡。我国则以逸民而困兵。至于削弱。毋论古制。只以今日南北二敌言之。倭人督使农民。悉敛其谷。以养其兵。而农民则只食土芋。清人选入披甲则廪给丰厚。九族贺庆。此所以兵卒精强者也。我国疲孱佣丐之类。无以得免于军役。有万般椎剥之苦。稍有气力者。巧避签丁。得终身逸游之乐。即今军额。诚多名色矣。然漏于军籍者。亦不为不多。此则朝家难于搜括。守令不敢谁何。制度习俗。流来如此。此所以我国军兵。多亦麤少亦麤。增亦麤减亦麤。今不能一变旧制。使民乐充军伍。则虽于前额减其九而存其一。亦必无得精之理。务精不务多。非所可论于今日矣。中外军兵中。唯训局兵以廪厚之故稍胜。御禁两营兵。以上番给粮。且免束伍烟役之故。次于训局。兵以卫国。而于此稍胜之兵。多数减削。诚有重难者。朝家如有大段通变。庶可以更复前规。如其万不得已则无宁革罢新设之禁卫。虽于兵制为疏。其于革弊为大矣。至于束伍。乃是良贱无择之兵。尤不宜轻议减哨。以其阙额。逐年渐充。恐无不可矣。以上诸条。各就其中。各有利害。诚能明于事宜。善于通变。无不可者。但念朝廷举事。必得圣心灼见灼知。坚定而不挠。然后人臣自可将顺赞成而已。如其未也。窃恐始事之后。浮议盈于朝。谤言兴于下。非特事终无成。亦必国受其害。且今人各营私。民皆怀利。纪纲不足以维持。法令不足以惩戢。朝家非有大德大公大威大信。示民于作事之先者。设令庙堂日夕讲究。必欲行便民之政。亦无奉令承教之理。此之为惧。又在于诸条利害之外。伏望深念而慎处焉。幸甚。

答崔汝和六月十五日[编辑]

下示多少。仰悉好问委曲之意。别纸条示。亦一一奉览矣。凡事虑始之际。可否利害之不得归一。从古而然。无足怪也。然大凡当国做事。首观君心契合。次量己之才具力量。又察人心时世。然后乃可有为。于三者皆可无疑则无所往而不可为。一或有不足则无所往而可为。以此小生浅意于上所云三者。竭意尽诚。先为做事之地。然后乃为所欲为。则必无龃龉枘凿之患。终乃有成。逐事论其得失。恐是根本既立后事。若令根本既有所立。则备局之改名。台避之变通。参下之仕规以下等事。夫岂难变。变之亦有何害耶。自古与夷狄和亲与征伐。为历代争论之端。而中国气势自重。则和亲者为汉文帝。征伐者为唐太宗。中国气势衰弱。则征伐者为石重贵。和亲者为宋徽宗。夫然则事之利害。不在于和亲与征伐。只在自强而已。天下事。类皆如是。以此小生则不敢深言于每条得失。只愿其致意于其本。如何如何。事之到在手头。而诿之以本未立而坐视。亦有所不可。即今饥疫后良役充定事是也。此一款。只宜合京中诸军门诸宫家。外方各营门。下及州县私属。凡非国典所存。朝家定给之外。私自包占者。一倂括出定额。则即今阙额虽多。不得代定者。似必无多。而但念自前朝廷行姑息之政久矣。似难于此事。如一刀两断。无所容贷。虽欲为之。京外私占之处。亦必无信听服从之理。此所以仆于前书以统营都厅海营随营牌良保事。有所献愚。而亦以朝廷若不先示大信大公。则下必不从令者也。今欲于此极难境界。必欲得彼无恶此无斁左右俱便之道。则虽使智者为计。似无其理。如何如何。至于校生收布。似是下策之尤下者。于浅意则似是决不可行。如何。役名之散在各邑者。倂合只存于一邑。亦似出于无策而思得者。而即今朝令无一见行于外方者。如此之事。终为文书之空言。必无实效。盖作事于根本上打破。则事成国受其益。不成则吾自奉身而退。亦有名矣。如此半上落下。杂乱难行处。欲有施设。终必有害而无益。如何如何。训局虽不可罢。军门虽不可减省。其无朝命而私自增额者。独不可革罢耶。外方私占者难于括出。校生冒属者难于澄汰。而今欲混同收钱布。以为掩遮支延之地者。岂不苟且。岂不益取其怨。岂不转为后弊乎。且小生有窃欲为大监献者。凡作事。必与僚相诸宰。从容讲确。皆以为然然后始闻之上。如有意见不合。则小事置之。若其大者关于安危处。则以议不合为去就。其在朝廷事体与自处之道。诚皆合当。今以不为议定之事。自量难行之举。轻闻于上。以致诸议之矛盾。欲默然而已。则不见重于上下。于日后作事有妨。欲以此辞免。则亦非重大必决去就者。以此窃以为大监今番册子之上。似欠于慎重之道。如何如何。千万所欲言。非面难悉。临纸口号。荒杂如此。伏惟雅度有以容恕之也。

答崔汝和辛巳[编辑]

户布丁钱。岂非救时之急务。此非但为救时。凡有国之取民。粟米出于田。麻丝出于民。以田民之所出。聚以为宗庙百官军国之需。军兵则别为赡养。以为捍御之用。自是常制。而我国则必充定军额。然后乃有收捧。而落漏军额者。终身逸游。国所以削弱。民所以怨苦。皆由于此。虽欲为一时小康之治。必先变通于此然后乃可及他事。然此非一朝一夕之弊。自祖宗以来为然。今特国纲解弛。其弊日益甚矣。然三百年积弊。猝欲变改。必有管葛之才。齐桓,昭烈之契遇然后乃可为之。如或不量轻发则不但一身之蒙咎。其贻害国家。有不可胜言。决不可为。如何如何。江都本非可守之地。朝廷专恃此地。早晩必有大狼狈。仆心常忧之。然此则事变之发。不知在于何时。十年后百年后。今不可预定。至于京城之难守。比之江都又十倍。其说甚长。不可悉矣。

广州营府之乖张。前因尤庵之建议。金久之,闵大受之设置。以至于此。到今欲变则必尽夺守御使之排张事力。乃可为也。窃恐庙堂之力。必有所不能。若不能善处。非徒不能除弊。反致益增其弊。且念此事似非今日时急事也。

延,白二邑军兵之划给江都。极为无据。仆曾见庙堂其时回启。则有曰延,白之军。平时则征布补用于敕使。有变则入送于江都。藉力于御敌。则岂不两便乎云云。见之未尝不失笑也。然此等事。亦必因事端之发。如御史书启。监司状启。变改则可也。至于别寻自发于备局则亦未免纷更多事之归。如何如何。

海西量田。兪令之去。仆多般设难以问之。兪公锐意欲为。不以仆言为是矣。大监当初亦有所助言于榻前。仆窃以为未安也。大监如力不能沮抑。则亦不必参涉。以待其末终如何。似可矣。

藏铳还给。似难轻许。至于城丁军事。虽置簿而免其五点似可。盖城丁为武备。五点为犯越。武备不可阙。犯越本无儒品之可疑故耳。朝士加禄。军兵减料。决不可轻议。如何如何。

答崔汝和[编辑]

馆倭既以不知年限为言。到今三年。于渠为切。故始乃归罪于裁判之失对。且以为裁判之罪。岛主不可为谢罪。书契云云。奸慝无比。而朝廷又将落其侮弄之中。岂不痛叹。不许米今过三年。使之为书契。亦过二年。今皆不得于倭。乃曰操纵在我。不失威于邻国。岂不益见轻于倭人乎。今年则木绵诚贵矣。米木贵贱。逐岁低昂。何可以一年木贵。轻失远计乎。今年给木之后。可以永杜作米之弊。论以大体。利害较然。岂不幸甚。且今渠既请作米。而我乃给米。非但施不为恩。终乃入其彀中。此真纵囚论所谓知其必来而所以纵之也。圣人于瞰亡归豚。亦瞰亡往拜者。欲其称之也。圣人亦岂欠诚信而然哉。今倭人百般逞诈。弄我于股掌之间。而我乃欲给米于既请木之后。而曰此乃诚实道理云者。岂其然乎。以浅见言之。柳判府所画。似是不可易者矣。即今在我之道。以木计给则不过如前作木时。而可杜作米许多奸弊。末终倭人依我言送书契后给米。亦不失操纵在我。我不可先怀作木重难之意。则此事可一言而决矣。然莱府岭伯皆欲给米。大监意下亦然。中间莱府往来人渔食其利者。皆以作米为得计。鄙见恐行不得也。然既承俯问。不敢不直对。唯裁量幸甚。似闻前者既失计于六成银。今又见欺于作木。则事事如此。何以善后。且仆意亦非不欲给米。只不可因其欺而给之。不可稍忍而待之耶。清人则诚可畏。而岁币白绵纸事。知其必生事而无所动念。乃于馆中小倭操纵事。惟恐小失其意。岂非倒置之甚者乎。岛主比我东莱守。而馆倭又其差人。则何所严畏。而奉之若骄子。汉之畏凶奴。贾生至于流涕。诚是妄言也。

答崔汝和[编辑]

海西田政。前已悉陈鄙意。诚无他说。至于减负事。亦待道臣启请然后自庙堂酌量禀处而已。不必自庙堂先发其端。且所谓减役云者。凡一邑贡物所纳。官厅所捧。敕使所需等物。不以结负增加。更添元数之谓也。至于田税收米。乃是正供。八道同然。今于海西既增结数。又减税收。则乃一国行二法。必无是理。且前头平安江原等道。若行量田。亦将引海西为例。事甚难处。既以此为例。则三南京畿。亦必以不均称冤。将何以为之耶。若必欲减税。只依前数。则初不量田。可谓都无事。而公私劳攘。为此量田。不亦为无益之剩事乎。

答崔汝和[编辑]

方田作事之始。浅见已知其必不善成。浅见若幸不中则于朝家诚幸矣。若不幸而中。其为朝家失著大矣。每不无耿耿者。今承下示如是缕缕。如有可以救之之方则岂敢不献。第下示三条。皆不知其合当。不敢为说。即今处此之道。惟有专委道臣。一任其所欲为。观末终之成否。议任事者之功罪。是为庙堂责。决不可为之代斲。有所参错于其间。如何如何。其所参错。虽或于事合当。既非专任责成之道。而况其不可乎。今之议者。亦必有既知其不可成。则不如斯速已矣之云。而此则于事体殊甚颠倒。不可为。为今日庙堂计。前所献者外。恐无他道。此非越视国事而然。亦非只欲大监免于多口而已。是非间当初既有委付。则到今处置。只可如斯矣。至于京大同。乃是量田以后事。量田之难成如此。大同何可遽议也。

举动时军兵定数。既非庙堂所管。而勿论尾头。唯从约为宜。不均又似其次。如何如何。

答崔汝和丙戌五月十一日[编辑]

即者儿息来。得奉惠札。仰审炎序。匀候神相。手墨之外。又因儿子细闻大监髭发言动之详。恰如更拜颜范。欣慰可言。此间姑保残喘。而大槪气力如水就下。无可指的为言者。叙命已极惊惶。而月廪荐人等事。尤出非分。势难终默。故己于数昨。封章上送。荐事则过限之后。自当安徐。月廪则再辞三辞之后。若非蒙允许则亦难无限冒渎。实未知所以处之也。别纸所示。在琶时屡承俯询。皆不敢对矣。今又远地勤问。不敢不对。略有所云云。具在别纸。

虚录守令之禁锢十年。其在当之者。虽似过重。自国家言之。凡虚录之弊。一则要誉于民。一则欺罔朝家。虽用重罚。犯之者犹相随续。若又缓之。又何所忌惮乎。至于兼官则凡军丁阙额。还上居末。田结有頉等诸罪。皆无以兼官减等之事。何独至于虚录。有所区别耶。凡为兼官者于他官公事。本不致诚。而今又以兼官减罪。则谁肯详察者。且以此为闷者。不过无诚心。不明察。畏前官势力者。一时三四人五六人而止。此类虽不收用十年。亦何所损于国家。而其怨亦何至大段耶。其中若果有可惜之人。则庙堂破格用其人可也。至于挠改定法。深恐未安。如何如何。

黄口白骨征布。诚为罔极之冤痛。然此事其来久矣。若不得善变之术。则反不如姑仍其旧。此弊即今无邑不然。一邑或有过千者。少亦不下数百。其得一时充额。痛刷积弊诚难。若以此欲禁锢守令。则必将无邑不然。比今诸侯而诛之。孟子所难。况可八道守令。何得皆为禁锢耶。虚录者数三守令。亦以禁锢为难。今有解缓之议。乃于老除物故未充定守令。必欲尽为禁锢。则岂有可行之理。其怨讟朋兴。又何可胜言耶。非但守令之怨。搜括良民。必欲充额之际。小民亦必如沸。以浅见此事非但必不行。设令暂时得行。又群议朋兴。必难沮遏。恐不可轻为下手。如何如何。此事若从头理会。则其说甚长。其事实难办。如何如何。

与崔汝和[编辑]

昨因便回。敬修覆书。而病昏替书。且因便忙。不能悉意。敢此追白。管子曰发令于流水之源。此言下之易从也。昨覆阙额未充定守令之禁锢。恐非易行之事。已有所云云矣。且凡举事。先有以服在下之心。则上之所令。虽或不便于己。亦不敢不奉行。如其不然。虽或于事理便当。谤讟必先腾。似闻朝家近者多得良丁。守令皆望其分给各邑。使塡良役之阙矣。本道监司新设中军。以营军之数少。请于朝廷。新作巡营军。作队收米。一如京军门之制。以此各邑非但失补阙之望。又别增新军之额。前头随阙代定。又将无限。又有若干所馀。则自备局充定馀丁。使之收布上送。朝廷虽曰搜得隐漏之丁。于各邑则益增其弊而小无所益云。未知果然否。在此风闻。虽未知其必信。若有此事则勿论各邑良丁之难得与否。恐非所以为各邑虑弊之道。如何如何。仆曾前请于上。兵使巡历时。招聚各色军额中人。其有年弱充定者。使之启闻。论罪守令。其后守令多有以此被罪者。近年则兵使以年凶久废巡历。不闻举行此事矣。今若申明此令。使兵使句管各项军额。其物故年久老除。过限而不为代定者及以赤子苟充其代者。皆令摘发启闻。以名数多寡。随轻重论罪。则或可救得一分耶。前书所白凡物故老除者。必为随阙即代。勿使延至岁末。虽遇凶年。若不能永减老故之收布。则慎勿停止岁抄。或可为小小救弊耶。发令之后。庙堂非一人。后来者不知有前下之令。各邑亦乐于旧例之便己。一向因循。而守令之递易尤频。故前下事目。一入休纸之中。更不考见。以此庙堂虽晓夜精思。讲得十分好法。其终归于无益则一也。此则诚无救之之术。柰何柰何。曾前问于郑相公载嵩曰台为户判时。虽有必当变通。利害较然者。台一切从前例。未尝有少变云。未知果然耶。郑相曰果然。凡事改旧为新之际。必有多少弊端。且已不能长守其职。一递之后则必又变而从旧。于公于私。有百害而无一利。以此凡前后居官。不敢小有变动于旧例云。此言乃其家法所守。似非他人之所可效。而亦不可谓无此理。且己之才诚虽有馀。必思量得君与时势然后可以有所动作。不然则姑于事到目前者。应之而已。勿为大变动之计。似合于时宜。如何如何。

答崔汝和丁亥七月二十日[编辑]

朝承伻存。又此续承耑书远问。辞旨郑重。反复观览不胜感叹。大监之为小生计。委曲至到。无有穷己。从前不得一一奉承。辄致许多狼狈。非不知其然。而其无柰朝悔暮然何哉。仆之陈疏时。用大监录示。以僦居江郊之近为言。及承旨书启中则以奉承德意。僦居江外为言。今难变其言。仍居江内者一也。仆之蒙被恩宠。虽如天无极。然前后引罪时。自上只以本心无他为教。未尝及于罪之轻重有无。是上意亦以引罪非虚辞也。陈疏时既以不可复齿朝班为言。此乃所以不敢留京之本意。为原任时则有罪。为致仕时则无罪。必无是理。今何敢托重于致仕。复入朝班。周旋于鸣玉之贺班乎。既不可参贺班则决不可受禄。既不可受禄则决不可在江内。江内乃京城地。仓官必请受禄牌。不给禄牌则必有禀启输送之事。将何以辞之耶。此其不可居江内者二也。且古之致仕。伊尹曰告老归私。周公曰明农哉。必无既致仕而仍在朝之理。汉唐以下。亦未闻有在朝之例。我国法典奉朝贺。盖国家不欲一时斥退老臣。有此委曲作法。縻禄许留之事。国家德意。可谓至厚至渥。然人臣所以自处之道。既以筋力不堪任职致仕。而又食禄供职。无论闲紧。岂非无义之甚者耶。无他端而只以老致仕者。其道尚如此。况如仆每称负重罪不敢在京中齿朝班为言者。乃于致仕后忽作如此举措。其然岂其然乎。从前每以负罪陈列于章疏。又于登对时缕缕为说。诚不无触激天意。更得重罪之忧。而愚衷所蕴。不得不直陈于上矣。今于受禄参朝贺。或虑天意以为未安。违心强颜。包羞冒耻而行之。实有所不敢。如何如何。且见户曹所送单子。有月致酒肉之例。又有廪米豆及馔物各色输送事。此是致仕初头。有同饯送。而至若每月致之。则既受廪米。又受科禄。必无是理。此又不可受禄之一端。如何如何。昨日既枉临鄙家。丁宁垂教。又书开示。至于如此。欲违勤诲。实有不敢。欲奉明命。又与鄙意不同如此。不知所以处此。沈吟半日。以致来价久留。尤用未安。盛意如以为不可。亦望更示一转语。以砭愚如何。烦缕不宣。

与崔汝和十月六日[编辑]

即今大监于朝廷。正类十盲之一杖。如或稍有动摇。朝廷必即瓦解。不但大监一身之可虑。其为国家深忧。何所不至。仆之为大监所望。只愿庙堂公事之到手头。不得不酬应之外。其他流来积弊。前头望效等事。皆可姑置。日夜唯务积诚意。孚感上心。正己率物。使人莫敢瑕疵而已。此外皆不须经营建白。盖凡事说时虽易。做时实难。悦之者虽多。怨之者亦不少。若一开事端之后。异论喧豗。谤讟朋兴。则我之所为。虽十分当理。上之信我。虽十分坚固。末终事恐终不可成。而身亦必至于狼狈失据矣。今大监之于得君。容或有一分未尽。而不悦者在外在朝。上自大臣下至小官。不知其几人。若有间隙之可乘。则反复移易。一人犹可优为之。况俟之者殆过半国中人乎。仆之为大监虑。虎尾春冰。犹未足喩其危矣。昨者下临汉皋时。以讲规变通事。都监军兵汰减事。校生院生收布事。儿弱充定守令限年禁锢等事。有所俯询。仆实昏蔽。不得深晳其利害如何。而但念讲规事。今只从大典申明。则虽得施行。必无其效。不如不为之为愈。然此则其弊但至于无效而已。无他大段可虑。至于军兵汰减校院生收布守令禁锢等事。事端宏大。中外疾怨。必先猬起。积弊虽如此。实不愿大监轻易下手也。向日都城改筑时。征求力役。无一毫及于外方军民。而国言藉藉。不可沮遏。李相畬终以此被论。狼狈还归。到今既不得仍筑。又不得中罢。大为国家难处之事。此是前车之覆可监者也。更望大监深思长虑。凡于一切作为。姑皆置之。必俟国势之无他可虞。作事之必可万全。然后徐议之。如何如何。人有言于仆者曰厘正厅之设凡几年矣。即今则不罢不行。徒为贻笑聚怨之资。都城筑役。将相议合。若可有为。而终无所成。亦与厘正厅同归。即今虽有十分便民十分利国之事。发号施令。终无以取信于中外人心。今之当事者。虽或有流来弊端大段可改。皆可姑仍。以待国家见信于人心然后乃可为也。此则又是时势可忧之外。别是一段的论。如何如何。

与崔汝和[编辑]

昨者李濡相公来见。言上年金昌奎之以参货见捉彼中后。赵泰采方为户判。言朝家虽有采参之禁。江界府使称以拾橡入送参军。收税至于七十馀斤。朝廷亦知而不得禁矣。户曹例用人参数多。而无出处可虑。江界所捧税参。虽不得白地敢来。以西路贡木计价入送。一年定以二十斤。使之上送户曹为便云。与前右相相议。定夺于筵中。分付江界矣。江界府使权惺状闻朝廷曰。户曹若送价买参。则本府有不敢违。而但自本府上纳户曹之际。中间操纵刀镫之弊。必不可揕。请令户曹下送算员一人于本府。自以户曹意买得上送为可云。时户判尹世纪禀定于时领相。启达磨炼节目下送矣。顷者吾以沐浴下去延丰时。见尹户判言曰朝家采参之禁。至今不为开许矣。此后虽有犯禁生事者。只当归罪于边将边倅而已。今则户曹与庙堂议定节目。以朝命下送算员。脱有不幸有以参禁见捉于彼中。户判必当。其罪至死。大监胡不更议庙堂。收还前命耶。户判唯唯而去矣。自延丰还来之后。闻之庙堂。尚不变通。此事既已启禀定夺。则户判与庙堂虽知其非。难于即为变说。迟迟至此。若有台谏或启或疏。请即改之。则庙堂该曹亦可因而改之。似为便当。而谁有言之于台谏者乎。仆答曰大监何不以此意送言于领相乎。李相曰前日凤城人侵扰江边时。庙堂欲奏闻或驰通。而吾意不以为然而不得止矣。继后因柳判府入来有言。止之矣。吾于此事。亦已痛言于户判而不为动听。吾何敢每事自当。屡为不见施之言乎云矣。此事仆则未尝有闻。而李判府所言似不汎然。其实状果皆如此则前户判之送价贸来似甚失著。本府之请送算员。非但事体不当。其为本府后弊。亦必无限。可谓不思之甚。自本曹因其请而下送算员。似尤甚失著。如知其非则何必待台谏有言然后乃可改之乎。朝家设禁而不得申明。使边守任意收税。而非但不得禁。又欲分用其货。毕竟至于下送算员。非但即今举措之谬误。日后生事。安保其必无乎。一边以金昌奎枭示事。分付义州。一边以买参事。入送算员于江界。岂不使在逃之昌奎闻而窃笑乎。虚实间既有所闻。且是源任大臣来见面言之说。故敢此烦白。

答崔汝和己丑正月十三日[编辑]

俯教沁城事。今承示意。此事发端已久。而荒野传闻。只以为北京有恶报。庙议虑祸在眉睫。至欲所冰通路。往看江都云。故鄙意北京报虽恶。此非兵祸及于我国事。胡乃匆迫若此矣。今始审虚传矣。然以仆素意言之。即今朝廷事势。宜静而不宜动。无论此事。凡百皆不愿有所兴作。而闻关东量田事大狼狈。海西详定亦多难便。此两处之了当。亦非易易。今又作此巨役。实有非时之忧。此事未开端。若承咨问。唯宜以勿之一字仰复。听纳与否。有不敢计。而今则大监既已启达。圣意亦已坚定。大监又以奉承为意之后。乃有此教。已非中虚受人之境。仆将何辞以对。顷见李大成晩成之疏。大指似不可谓无意见。似闻朝廷与李大成意同者甚多云。仆虽极用奉虑。实无可以仰赞者。柰何柰何。无已则有一焉。甲戌年前申厚载为江留。亦有筑城之议。庙堂诸臣皆往见。以筑内城为定。其时有一将校同参见者言于仆曰。平地之城。无论大小。本自难守。况江都四面天堑。既已失守之后。以平地洼卑之片城。欲为防守计。其龃龉甚矣。如必欲筑城江都。自有天险可守之地。高丽山,穴口山连延北东南。其为城基之险。无异南汉。只有西一面临海。而海水逼近。贼兵不可得围。我人则自可因海路通舟楫。若于此处筑山城。则其为拒贼之易。比之平地。不可同年而言。且此两山之内。本是旧府治。今亦有寺刹云。筑城之议。如不可中辍。幸望看审此处。如果如言者之言。定城基于此处。而凡役军役粮诸具。徐徐讲究。且得地望才具如李曙者专委。使之勿限时月。期于有成如何。即今朝廷非有朝夕兵虞。而厦毡密勿之猷。外人全不闻知。而猝有此举。人情惶骇。或以为因北京恶报而发。或以为因虹变而发。中外颇多骚扰。景象似不好。如何如何。此事虽曰为日后大计。终不可已。使中外之人。晓然知朝廷本意之所在。且徐讲工役。如城成周之无进退可也。何必卒卒如此乎。然若以高丽穴口两山之因险筑城为不可。则至于平地筑城。因即今府城而增筑。则浅陋之见。终不知其可。如何如何。

与崔汝和四月二十三日[编辑]

顷者承闻因食味得疾。不胜惊虑。奉书以候。而久不得答。可想难于酬答而然。即因京褫。伏承惠札。辞旨谆复。念此残喘亦勤。复常可知。极用欣贺。但念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大监今日所遭。于此二者。或似兼有所犯。如何如可。幸望览之一笑也。僚相已出。客使虽来。大监自决去就。似又便稳。而但恐自上敦迫。终有所不得自由者。圣贤去就。亦有伊尹之任。而但观即今事势。前头似无措足之地。仰惟高明必有定计。而不胜奉虑。敢布区区多少。只祈益加善摄。

与崔汝和六月十日[编辑]

入暑以后耄病益甚。不能自振。久阙记府之修候。方用耿耿。日间自儿息处传来礼类辨论一册。仰悉编次首末。亦多曾前所未承教。足为后人之考据。虽在攻斥之人。亦庶为少解矣。虽然彼云云者。初非在于事理之是非。亦非言语文字所可得其心服者。柰何。大槪此事以浅见言之。虽圣人作为。其处世也。有微服过宋。其作春秋也。有所闻所见之世异其辞者。仆窃见疾恶于座下。举世处半。为座下每用懔然。故深愿座下只以务积意以诚。结主上之知。凡于动作兴为。毋论事之可否。一切潜默。而非但座下处地有非退藏人者比。亦恐或不谅鄙人前后屡献其诚者。此则不能不为座下慨然也。然遂事亦何言。深望有量于来头也。烦絮不宣。

答崔汝和六月二十三日[编辑]

示及多少细悉。今番自外攻之者无足言。而至于为座下深计者。亦或以为引咎摧谢。以解众怒为可云。而今若见辨论而释然开悟。则岂不幸甚。然不但事之难平。心亦难齐。未知此后又何如也。松留顷于端阳过此。闻其言无出头意矣。外职异内。未知或可承命。然人之进退。亦在渠心自量。非他人所可为。且劝人仕进。犹与客对酌。必自飮然后乃可劝人。今仆自是负罪窜伏之人。何能参他进退耶。顷者柳相胤广州请其先相公碣文。今才出草。念此文于仆不能无嫌。且或流传落人耳目则极可惶恐。幸望试一览过。删削回教如何。古云九折臂成医。大监既一折臂矣。可以为仆之医。敢此烦冒。

答崔汝和庚寅十月十五日[编辑]

北咨诚不知必来犯。虽来犯。此是海上浮游无根之贼。必不为国家之大忧。但因此事端。或有他事变。有不可测。此则诚可忧耳。弘福之筑。虽曰合当。今闻海贼消息。乃为筑城之计。有同临渴掘井。缓不及事。如何。都城之决不可守。曾于丁亥秋在西冰库时。备局堂上来问以庙堂之意。吾有所答。其时大监闻之。以为口语后无可考。须以书录送云。依示录送。其纸想得彻于匀览矣。到今思之。其时所录之外。犹有不尽意者。此事百无一可。而闻今大小诸人皆以此为好云。人心不同。虽自古以然。此则诚不可知也。虽然此事自上必无见从之理。虽从之。临急时必无坚持之理。亦不足虑也。且念兵之胜负。其本虽在将帅。骑步之利。长短之势。各有长技。今之制海贼。宜在于骑。而我国骑兵中外皆少。而外则尤无状。今此庙堂献策。不在于击贼下海之日。而在于城守之计者。亦不可知。如何如何。

与崔汝和辛卯三月十日[编辑]

吾与进士李万华相知四十年。身居大臣之位亦几三十年。而未尝一言及于仕字。渠亦知渠如此而终不发求荐之言意。古人不可知。今世则所未闻未见者也。以此心益奇益贤之。伏惟大监亦必默想而默知。今当身死。始发一言。伏惟大监如以仆为非妄言。深望为之地。以为励世敦俗之助。如何如何。属纩馀喘。力书不成字。下览后仍置鹤鸣处如何。

答崔文叔戊寅十一月一日[编辑]

昨日未及承台复。而因京书审有会议之举。故寄儿书有前后三纸。使之仰彻矣。未知照否。今承示复。奉悉多少。而第有不可不更辨者。台意以耿育之讳成帝事为言。而今事有大异。今若无端发此事如是言之。以此为责可也。今乃以追王事下询。而乃以既曰受禅。亦曰受禅既出六臣死后。亦当曰六臣激成。而以追王为可。是乃诬先王也。安可曰讳也。非有追王举措。而他人汎举其时事。问曰受禅乎激成乎。则吾亦宜依孔子知礼之对。人若曰孔子以昭公娶吴合于典礼。吾将取以为法。则孔子亦必有辨之之言。必不随问而答曰知礼矣。仆之献议。犹不敢暴扬其事。十分为微辞。故见之者犹不能领解。若后示儿息三纸。乃尽吐出者。未知台意犹以为疑耶。无论许多曲折。鲁山既入庙为祖宗。而使申权韩三臣列于配食。万无其理。若欲除出三臣则又将何以处光庙耶。仆不敢以仆之取人言狼狈为恐。唯以朝家为此大误。而莫或力争为忧叹。如何如何。不宣。

前日则台职在闲地。犹可随众为依违之说。今则乃是典邦礼。若以此事为十分正当则已。如或有未安之意则安得只从上意为可而曰可而已。宋庙太祖正东向。其失有何大段。而朱子之责赵汝愚其严乃如许。况今日事耶。

答崔文叔己卯十月五日[编辑]

示及多少仰悉。自台在京时。仆已有所白。深虑进退之难。及今虽有善计者。亦似无恰好道理。领相崔相书及洪令所白。本意皆在言外。未知其为诚实之言。谪配必无是理。拿推亦岂有是事。此亦非所可论。不疏不状。又非无限可以等待之道。待罪县狱。且涉太过。恐不可为。入京中不进试官之招。科日临迫。势亦不及。此三条。皆未知其为当。唯进诣城外。以文衡必不敢当之意陈疏。一二疏如得递则善矣。得递而入肃军衔之后。未递而旷日持久之际。若以亲病陈疏而归。则虽有他事端。似无挂罥之虑。如何。虽然此只以台垂问之意仰答耳。若仆意则不然。台雍容拱手。坐致上卿。而未尝有效一言画一事为国家轻重者。且无不得于上下者。而无端退归。所谓为已太多。为人太轻者。恐有不得免者。如仆者诚难更入朝端。台则似异于仆。如何如何。

答崔文叔丙戌八月十六日[编辑]

顷因风信。得闻台除命稠叠。不无区区奉虑。即承惠札。仰审进道旋归。旁听亦甚不安。况前头撕捱。出场未易。驰虑千万。此间再进近畿。极涉非便。而事势所迫。亦有不可已者。且气力奄奄。一日不如一日。预到掩埋之地。以省运去死后之弊。亦是一事。但公债数多。欲待毕报后离身。将挨及冬初。其时台若尚不赴除命。庶可复得拜展耳。领台之所处。虽使古人当之。实深可忧。且近因台事。亦似有甚不得于上下者。尤可虑也。

答崔文叔丁亥八月三日[编辑]

自潭上来时迫于严命。匆匆作行。故不得奉书相候。深用歉叹。上京后得承寄书相问。未及奉谢。又此承奉再问之札。仍审炎热。气力支护。且感且慰。无以为喩。此间初意冒没上来。只为一谢天陛。旋即退归之计。事势转辗。反蒙旷世之异数。特许休致。其在私分。感泣何极。但既不敢留京。又不敢远去。迟留江岸。进退皆难。诚不知前头未死之前。何所止泊也。即今处身节祀松楸之行。似无不可。而适当诞日。不敢趋贺。且不敢远作私行。秋深后若得省墓之暇。或可趋慰庐次。唯此之企。

答郑阳仲复先○癸酉十一月十二日[编辑]

墓祭虽曰焫灌格神。既就体魄所藏处行事。则与设位求神之地不同。既曰体魄在此。而献酌则不从体魄所在之次。汎以以西为上之制排位者。未知其可也。记曰事死如生。若令父母生而易次而坐。则献酌之际。其将曰易次非礼。必从礼以西为上耶。父母之坐。有难移易。则抑将从坐次献酌耶。崔令所答以品字样葬者。考位当中。而酌献则以西为上。乃是从众之规云。而朴台所答则以为世俗葬法。或有女西男东者。则其祭也必先设男位而后设女位云。然则女西男东之葬。既先男后女则品字之葬。独不可以中为先耶。然则品葬之以西为上者。非但未必合礼。其于从众之道。恐亦未为得也。如何如何。且以西为上。虽汉以后通行之礼。大明宗庙之制则太祖居中。而昭穆以左右分列。然则尊者居中。亦非无据之礼。何必以西为上。为一定之制。至于易其体魄所藏之位。而必从西上奠酌耶。崔令表石左右之论。亦未知其必当。盖表石只表某人之墓而已。非若木主依神之比。只从写书之顺无妨。至于墓前献酌则唯当从墓所在。为神位之次序。表石之题。似不足为旁照之据矣。今此四墓若当葬时。议其次序。则唯当从西上之制。而既葬之后。不可迁动。则其献酌之序。与事生之礼何异也。

答姜亨叔丁巳八月十三日[编辑]

下示事以礼记孔子之言观之。则卫人之袝也离之。鲁人之祔也合之。善夫。盖卫人之离之有所间隔。不如鲁人之同二棺于一椁。得同穴之义之善也。然曾见通典则云父母一有先亡既葬。而后葬时必欲合葬。则使久远掩葬之棺。更为暴露。伤孝子之心。深非礼意。只得旁葬为可云。本文不能尽记。而大意如此矣。以此凡遭前后丧者。皆为隔葬。未闻有必奉前丧之棺。与后丧同椁也。唯遭后丧时。适改葬前丧。或前后丧各葬者一时改葬。则乃为二棺同一椁之制。以从礼记之言耳。此乃近古以来通行之礼。更无可疑。先山地势。难为双坟。则隔葬为一坟。似合礼意矣。

答姜亨叔十一月六日[编辑]

别纸所录。谨此条答以上。而仓卒之间。以不曾讲究者臆对。安敢保其不谬也。

重特轻包之说。虽在礼经。而一身兼服两丧。于后世人情。似有不合。故杜元凯及家礼说皆不同矣。况今哀所遭。后丧虽齐衰。而乃是持重之服。前丧虽斩衰。而礼当厌屈于后丧。今若并服前后丧之服。而以前服为重。以后服为轻。则其在厌屈之道。岂不有嫌碍乎。以此论之。从杜说似为稳当。杜说既为明白。又见取于先贤。则何必致疑之深耶。

后丧葬前则凡于前丧凡筵省拜。亦既以后丧之服行之。则虽有为前丧来吊者。亦当仍以后丧之服受之耳。

初丧主人荒迷。唯哭拜殡侧之外。凡事皆不得自行。告先葬之位。似当以子孙中不为丧主者代行。而凡告辞礼节。当依祠土地为之。而祝辞亦当以告者之言措辞矣。

柩衣上玄下𫄸。乃是古礼。今之士大夫多用此制。小敛时覆尸及大敛后覆柩之际。所用柩衣。非但仓卒难于措备。若预用于初丧殡所。则葬时必致伤污变色。以此时俗皆以木绵或绵䌷别造。用于殡时。而葬时则新以锦造用之矣。此等事锦与䌷绵。虽从家力为之。而至于上玄下𫄸则不可不从礼经矣。圹内两厢者。柩之两旁。在棺椁之间。

玄𫄸。家礼既云置柩旁。丧礼备要又引开元礼。言置于棺东。则当依倚翣之规。纳于柩旁。而并于东旁。以玄𫄸分上下纳之为当。时俗之置于柩上。与铭旌相并者。乃是失礼也。

加灰实土之时。主人所当亲审。使之坚密。必诚必信。勿之有悔可也。何可委诸他人。而乃就灵座之前乎。至于平土之后。题主之时。当诣灵座。此则礼虽无所考。而事势当如此矣。但念下棺之后。筑土用杵。最宜详慎。太轻则必有他日崩陷之患。太重则必有震动柩中之忧。以此言之。所当徐徐用杵。不必即时平土。先为题主返魂后。徐徐筑灰。虽过一二日。必使坚密。似为合当。此则礼无所论。而士夫家多有依此为之者。其在永固之道。最为合当。敢及。

家礼穿圹条。李守约问曰凡遭发掘者。皆以葬浅之故。若深一二丈。自无此患。古礼葬亦许深。朱子曰南方深葬有水。浅葬盖防水尔。北方土地深厚。深葬不妨。然则圹中之深。自可斟酌定之。何以六七尺为限乎。近因地家之术。或全不用地灰。或筑地灰后穿穴于吉方若七星状。欲使地气上升。此皆妖术诞说。似不可从也。然用灰只是防草木根。则深葬者似不必当用。浅葬者依家礼尺数。亦似无妨。

古尺定制。自奉汉以来不得其正。今难一定。至于精细处。亦不能得其正。则况成坟之制。虽有些长短之差。有何大妨。即今营造尺匠人所持者。可以依仿用之耳。

藉制既有明文。则一椟内用二藉。有何可疑。况葬后题主时则椟内只有一王。又何致疑于一椟内二藉耶。备礼之家。主椟之外。又有外椟。有轩窗开闭。贫窭之家既难备此。不可不用盖椟之帕。以锦为之。亦似无妨。如无锦则䌷亦可。

藉制前已奉答。而韬制则世俗所用。多用与主身齐之。鄙家亦然。并韬趺方。既有先贤说则从之亦何妨。但鄙家亦不然。不敢为说。

陷中第几之称则乃是中国之称。见于唐人诗题所谓张十八李十二之类也。今人则既不用于生时。何可用于身后。时俗未闻有书之者。

题主之后。形归窀穸。神返室堂。则其后奉而事之者。必当专意于主庙。而使先灵依之以安也。是以不待成坟而先为奉主而还。至于三祭而虞之。虞者安之也。其欲神之依主如此其急。题主之后。若复哭辞于墓前。则非所以专用诚于神主之道也。此则意义甚明。似无可疑。

古者三代则宗庙天地之祀。天子王后并为行礼。而后世则不能行之。盖缘事势之难便也。今于家庙。男子妇人并为行礼。虽在家礼。而事势非便。今之时俗。男子妇人虽同参祭。而至于献酌则多使男子行之。而妇人不与焉。此虽未知于礼合当。而亦因事势之使然。未知如何。此则出于臆说。唯在酌处。

出主时开椟。而不出主身。时俗之所通行。于礼似无妨。

自虞至禫。皆非吉祭。则茅之不束以红丝。似无可疑矣。

自虞至禫。虽三献礼。而其节目不如时祭之备。故不为各进灸耶。此则未曾考证。不敢质言。而今当一从家礼之文似当矣。

添酒乃是侑神也。既是主人之任。则执事之代之者。嫌不得行。拜礼自虞至禫。似当为一例矣。

答姜亨叔癸未四月十日[编辑]

寄送祭需及各种。依领为荷。而费心于此等事。不瑕有妨于劳来抚摩之政耶。深用愧仄。若无所容。铁剑利而倡优拙。楚所以为秦王之所惧。节扇之妙劣。何足言。而缕缕如是。殊可叹也。

答姜亨叔己丑八月八日[编辑]

近间指日以俟旌麾之来辞矣。不意乃有台评。极用惊愕。然古人以无辨为处谤之道。自修为止谤之方。凡遭谤非欲止谤。而为自修与无辨。自是我所当为者。如此故也。未知左右所以自处者果如何。将发明而必欲胜之耶。抑委顺而任其得失耶。若还归湖庄。必当过此。虽姑留京里。不如前者系官时。未可乘闲一顾耶。唯此之望。

答姜亨叔庚寅九月七日[编辑]

顷闻升迁秋曹。无任欣慰。而耄病昏颓。尚阙书贺。方用奉叹。即承投札。审知仕履珍相。且慰且愧。想得所处之地。乃是请嘱之窟。最易得谤言。且不无吹毛而觅疵者。幸望扫除一切私事。一心奉公。必使佳闻及于故人之耳。如何如何。

答姜亨叔辛卯正月一日[编辑]

得闻新除。极欲修贺。而病状日益困劣。不能自振。未果矣。即此承札。审知辞朝。慰甚且怅也。第所莅之地。乃是前人败罢之处。尤当加意。且有近家之不便。必须自励。可免咎病。如何如何。吾病自知难起。赴官过此时幸望专留一日。以为从容作别之地如何。

与李汝元万始庚午九月四日[编辑]

一秋之间。去来历访。披慰则多。而逢别每匆匆。殊未洽久离之怀也。且今番则晓睡未觉。不知开户出去之时。起而问之。已失轩辕矣。尤用怅然。不审还归侍奉珍重否。此间仅支。儿子以事下去龟庄。略此寄声。节虽过矣。劣扇二柄送去。昆季分领幸甚。

答李汝元丙戌十一月十六日[编辑]

大雪塞路。人踪几于断绝。而惠书及于此际。虽多披慰。实以来价之冻欲死为惊恻也。岂无他日稍温。而乃于此雪中发送耶。未安未安。仍审中路分手后。侍奉政履平安。用是欣慰。此间既蒙多给人马送行。又有此粮馔各种之寄。此岁未改之前。自可如栖棚之兽。舐掌而过冬也。

答李汝元辛卯正月十九日[编辑]

即此意外。伏承哀札。仰审新岁。追慕之痛。益复罔极。犹以气力支保。稍慰驰虑之怀。此间自上年八月感疾。一样沈绵。霍痢之症。更送发作。元气日渐澌尽。实无复起之望。理势当然。何足怪也。至于琶潭。转入坎窞。无可言也。唐津新官下去。想必得其详矣。今欲转移他处。为毕命之计。而四顾茫然。无可为计。柰何。哀之北还为难。此间溘然似在朝暮。一握相诀。此生不可望。柰何柰何。来价夕至催归。病昏伏枕。仅此胡草。不能尽意。只冀节哀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