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泉集/第三十二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第三十一 药泉集
第三十二
作者:南九万
1723年
第三十三

[编辑]

答崔汝和戊午闰三月二十二日[编辑]

即承惠书。仍审以上疏之由。台启重发。将有远外行遣之责。惊叹无已。然封疏之初。想必已量其如此。自择审矣。亦何足叹。送来诸册。当即传写还送。晋书曾有送示之示。而今此不来。想缘出在城外。有所未及矣。伏覵天意似不至于重处。如免行遣。还侍庭下。幸望因便续寄如何。檀君以下三国以前。近才属草。比之旧史。粗有所发明。记述凡例。亦由此可知。近当更加删定。送质其可否也。

与崔汝和六月四日[编辑]

罗丽始祖之生。怪诞莫甚。今欲一倂掊击。而或者以简狄呑卵。姜嫄履迹为难。考诸诗传则朱子之释此二事。并从迁史之说。以为实有是事。而至引苏氏蛟龙之生。异于鱼鳖及张子所谓气化之说实之。然毛传以玄鸟之诗。为媒祀之节。而履帝武敏。为从高辛之行。此最为平实。迁史出于毛公之后。则其书不可信。而朱子之舍毛公而从迁史者何耶。虽以左氏之浮夸。亦未言呑卵履迹之事。至于外传所引。荒怪者尤多。而亦未及焉。则未知马迁果得此说于何书耶。考诗传小注则先儒之说。亦或有与朱子不同者。而今之为说。亦难舍朱子而从毛氏。若以此等事为信然。则东史所记荒怪无伦之说。无可论正者。未知如何而可耶。曾见金履祥所编资治通鉴前编。呑卵则从毛氏之说而攻斥迁史甚力。履迹则从朱子之传而并载苏,张之说。金氏之书。极详密多可取。而独于此二事。半上落下。金氏乃朱子嫡传。后儒之所深服。而其言如此者何耶。左右须并考诸书。思得以示为可。

答崔汝和壬戌四月十二日[编辑]

古之记礼者或只举上一段而不言下段。或只举下一段而不言上段。或举其中而不言上下。后之读礼者。若因其已言而推其未言者则可以得古人言外之旨。此举一反三之义也。今考间传云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以此文论之。言既虞则未虞之前可推而知也。言虞卒哭而不言练则练后亦可推而知也。未虞之前。重于包特之制则必当服斩而不服齐。既练之后。轻于包特之制则又当服齐而不服斩。分三节而上下推看。则礼意岂不明白晓然乎。今哀之遭齐丧。在于斩练之后。轻包重特。既已过时。非所当论。若于包特。更杀一节。则唯有服母之服而已。杜预之说。上一款虽与包特之说不同。下一款服母之服云者。实推间传所不言之义而为言者也。间传未言之意。杜预已言之说。如是明白则舍此之外。恐无他说。未知如何。食与礼轻重之别。夫孰不知。而亦或有食重于礼者。今以既虞之斩衰。当未虞之齐衰。则轻重盖相略等。故有包特之说。斩衰虽重。若于既练。则未练之齐衰。反有重焉。此间传所以不言练后之包特。而杜预所以有服母服之说也。古礼文备。自初丧至祥禫之间。自凶趋吉。渐有节次。故礼曰练而黄里縓缘。以斩衰黄縓之服。比齐衰未练之前。则轻重岂不有间乎。今若专以尊在父为言。不敢服母之服。则虽当父丧禫服时。亦不当服齐衰。以此推之。其义亦自明矣。家礼所谓重丧未除。遭轻丧者。必指期功以下之丧。哀示诚得之。哀示所谓斩衰之服。终无可著之时云者。恐不然。朝夕上食。朔望之奠。皆是可著之时。何可曰一番著之而已乎。

答崔汝和四月十三日[编辑]

前日所呈别纸中。只推言重特轻包之义而已。以意推之者。未知其必合。而亦不足征信。今以家礼,仪礼及疑礼问解丧礼备要中文字。分条录去。详览量处如何。

家礼重丧未除遭轻丧条。统言五服。故其文太汎。所谓月朔设位。服其服而哭之者。必非父丧中遭母丧之礼也。今以此为据。母丧初丧中。亦宜服斩练云者。必不然矣。

仪礼通解续第九并有丧条。引杂记云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唯杖屦不易。注云练除首绖。腰绖葛。又不如大功之麻重也。唯杖屦不易。言其馀皆易也。疏云斩衰既练。首绖既除。故著大功麻绖。腰绖与大功初死腰绖麤细同。斩衰是葛。大功是麻。故云腰绖葛。又不如大功之麻重也。其馀皆易。谓冠也腰带也衰也。言悉易也。今以此论之。大功初死之麻。犹易斩之练冠。期之可易。可知也。况哀则以齐三年为定。齐初丧时。易斩练。实合礼意。而犹有他说云者。未知其何故也。

仪礼并有丧条。又引服问曰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服其功衰。有大功之丧。亦如之。其注疏支蔓。不可悉录。而槪云父既练母既葬。带前丧之葛带。绖新丧之绖。服前丧之衰云。此正合哀今日所问者。而但并服新旧之服。今世之所罕行。未知见之者或以为讶耶。然于经。本无父丧未毕为母期之文。而注疏断以母丧为期。未知其必合经文否也。母丧虽以期为断。及其葬后。亦有此兼服之文。而至于大功亦如之。则今哀之新丧。定为三年之制。而葬后全不服新丧之服。则反有轻于大功之制矣。轻重相背。未知其如何如何。

疑礼问解并有丧条。引古礼麻葛兼服之文。而末端则以杜元凯之说为结者三处。至于祖母丧中母亡条则又以杜说为据。祖母。服既练则还服母服云云。丧礼备要亦云祖母持重。既葬而母亡。则当依杜氏偕丧之说。而称号则不可随服变改。仍称哀孙为宜云。此宜可为哀今日服母服之证。哀书中反以仍称哀孙。为不服母服之意。实与本意相背。未知如何。且哀示中并有祖父母及母丧者。当恒居著持重之服云。今考问解及备要。皆云依杜氏说随时变服云。则哀或未及细考耶。

仪礼经文齐三年。只言父卒则为母。而注疏乃有父丧未竟。为母期年之说。未知其必合于经意。而独杜元凯之说。乃云父葬后母卒。父服除而服母之服云。母卒于父葬之后。而其服至于除父服之后。则其为母三年可知也。沙溪亦以此为据。以仍服期为不合于情理。杜说则似无服期之意云云。哀今定为三年之制者。实遵此意。而至于衰绖变易之际。则非但不用杜说。乃欲轻之于古礼大功之制。罪人之意。实不知其可也。所谓尊在父云者。朱子之意。本为父在为母期而发。今若执仪礼注疏。以为不可行三年之证则犹之可也。至于衰绖之变易则考见古礼。唯以绖之大小。布之麤细。随时为轻重。虽以大功之轻。犹可易斩丧之重。至于小功然后不易。今乃于齐斩之间变易。必欲用尊在父之义者。未知其果合于礼也。

答崔汝和四月十七日[编辑]

哀札中所示罪人之误看处及追有所论辨者。皆已先得之矣。今不必烦复。而既有所录。故幷此呈上。未知其间。又有昏错处耶。更望商量如何。且念哀前书以为尊在父。故斩虽练。不可服母服云矣。以此今去别纸中引带故葛绖期绖之文矣。今哀既先得于此。则哀之前日所执。更无可辨者矣。但二礼注疏。不经程朱勘定。故多瞀乱处。父卒则为母条。疏曰父卒三年之内母卒则仍服期三年之丧。既练有期之丧既葬条。注日父练衰七升。母葬衰八升。疏曰母既葬衰八升者误。当云七升。而至于父卒则为母条下。疏则反以母既葬衰八升。为为母不得申三年之证。三年之丧既顈。其练祥皆行条注曰。此谓先有父母之服。今又丧长子。先有长子之丧。今又丧父母。疏云父在不为长子三年。今云先有长子之服。今又丧父母者误也。若先有父丧。而后母死。练祥亦然。以前文有父死为母三年也。故丧服齐衰三年章云父卒则为母是也。今以此三条下注疏合而观之。触处矛盾。无可征信。今但以经文为据。父丧殡后遭母丧者。则依问解沙溪之说行三年之制。似不可已。今哀既不从注疏。定为三年。则哀书中所考出欲从者。亦是三年练期葬后之制。非斩练后齐三年葬后之制也。设令哀今有旁期之丧。亦当如此。未知古礼于齐三年。则或有重于凡期者耶。以沙溪之博文精识。不载此条于疑礼备要等书。而独以元凯之说为证者三四处。未知抑有其意耶。虽有古文。且必以后贤之所勘定者为用。自是礼家之规。鄙意从哀之所考出兼服前后丧。比之全不服母服为愈。而其经文犹有未达一间者。其疏说又不可定信。则无宁从沙溪所勘元凯之说。似无抵牾者。盖礼经所谓期葬。设令果如疏说为母期。今用之于齐三年之丧则犹非的证。以斩练当齐三年葬后之制。则礼经无可考。而杜说则虽不可比重于经传。于哀今日所遭。唯此为的证也。况为近代儒贤之所取。则以此为据。恐不为过也。未知如何。杖之不易。既出礼经明文。则虽从杜说不易杖似可。亦未知其果如何。唯望哀自商量耳。

答崔汝和五月十日[编辑]

下示缕缕谨悉。罪人本未尝习看如此文字。加以神思荒落。前承哀问。仓卒披看。何能有一得之见。且此事自古称以聚讼。盖古经立文。不能尽备无限变节。而后人所遭。每出于经文之外。先儒论说。又各举其一隅。故众论益多岐耳。哀之所定。参以人情似最近。而考之古礼。亦或有一二段可据之处。以此行之。似无大段乖违。然若以通解及问解二书。反复参看。则于愚意终有所未解之惑。其语繁絮。不可尽矣。人之见文字。各从其意之所向。凡说若有两端。则并举两端折其中乃是的当底道理。而曾看春王正月及岁十二月。胡,蔡之说。则凡于古文中。只取合己意者以为定论。而凡其异于己者皆略之。不相参订。以此后之见之者。愈起疑端。今哀所示中母既葬衰八升云者。虽出于注说。疏家又以为此言八升者误。则此似以合哀意者为说。未知如何。至于持重服云者。迷息所传。果有差误。而哀之所教。亦未知其必合本文之意。若曰持重服。只当持重丧之服而已。则只可以数三字句断定而已。何必广引小记,间传,通典等诸书乎。然则虽曰持重服。轻丧之服未尝不参错于其间。只以纸头及末注持重服三字为据。而欲幷废所引兼服包特变易之制。则非但元凯说不可用。亦将并废经文。古经深奥。实难晓解。而问解乃今人之书。岂有难知者乎。所谓持重服者。以鄙意度之。似以重服为主。而其间尺中之咫衡中之星。亦自有可见者。今哀以持重服三字为据者。亦似引他说以从己意。未知如何。

答崔汝和[编辑]

自启及葬不奠者。古礼朝而启殡。日中而葬。故其间务于当葬。而不奠于父宜也。今人则发引后返哭前。日子必多。且上食时。不必丧人亲奉。发引后因行上食。而只废朔望之奠。似无大违于礼意者。然此则于礼无文。何敢质言乎。

答崔汝和丁卯三月二十九日[编辑]

深衣之制不合于古者。只是衣纯不用青缋。于家礼不合者。续衽钩边。既有朱子后来之说。则虽违于家礼。不必疑。袷二寸虽漏于家礼。既在戴记则亦无疑。领缘二寸。丘氏袷为虚设之辨极分明。袷二寸若从经文则领缘二寸之说决难用。此则虽违家礼亦无疑。但袂口布外别此缘之广云者。出于家礼。而不见古经。且设缘者。所以掩布幅。而别设缘于布外。诚不知其理。故只此一款。不得从家礼。恐难免私意妄作之罪矣。

与崔汝和[编辑]

郑东溟乃是间世人物。而身后事寂寞太甚。未知其家子侄有何人而方在何处耶。其文集诗则开刊于北道。而适当仆解归之月。匆匆卒事。编次不精。似不足以示久远。且文赋杂著则又未闻继刊。其子侄如有存者。则欲求而得之。更加编摩。或得有心人为开刊计。且其平生亦不可无所述。而无凭可问。台可得访问否。

答崔汝和己巳七月七日[编辑]

顷者得承问书。仰审色忧未已。不克还官。方用奉虑。又闻已得递职。可得安意侍病。为之稍慰。而亦可想大府气体尚未复常。区区悬虑。如何如何。此间初到时则以苦无食味为闷矣。非久闻朴甥事。心緖错莫。因得疾十数日沈绵。继而率来贱息得痢在垂绝中。以至今日。尚未分死生。素患难固是难事。至于丧戚疾病则尤有不能不挠心者。未知古人虽遇此等境界。亦泰然行将去。无所累其灵台耶。此地古称清境。而今经一夏则处于大海大岭之间。若无山气则必有海氛。无一日清明。薰蒸湿热。为疟痢温毒之病。老少之遘此疾者十之六七。且俗好巫鬼。妖恶之事。无处无之。大不如北路之清肃。仆则更无馀望。朝夕溘然。当如就甘寝。而前人之言。多有不足信者。是为可叹耳。多少只冀色忧旋复吉庆。

答崔汝和十二月二十八日[编辑]

所示戴记整顿事。此书本是缀拾者。今难一一考定若武成大学之例。只从见成者熟读则亦可。而亦不能著工。若因移易次序。得以习熟则亦一事也。然此岂易哉。且著述乃力行以后事也。是以行而世为天下法。然后乃可言而世为天下则。本朝权阳村曾有礼记浅见录。皆移易章次。定为一家之说。而即今从事儒学者。未闻称道者。岂非随人轻重故耶。

春秋曾在庆兴时。略窥数三策。终不可晓。郑子驷楚令尹围之弑君皆不书。传曰从赴也。未知他书弑君者。其国皆以弑君为赴耶。春秋本欲使乱臣贼子惧。而只从其赴。虽弑君大恶。亦从而不书。则其为劝惩者何在。闻令方修辑此经云。幸望为我发此义。其馀当缉续奉质也。

答崔汝和辛未六月[编辑]

丙子春秋间和议。犹可以义理言。盖其时清人尚不胁我以称臣绝南朝故也。以此大爷箚中引胡致堂,成牛溪为言。然既以天子之制。临我羁縻之计。只可为目前之缓兵。其终折入。势所必至。至于丁丑下城。无论义理之可不可。江都既陷。人心崩溃。援兵外绝。堞卒内乱。顾其势无可如何。不得不下城。其间安有义理之可言。以此大爷虽于城下盟时。预有不可助兵西犯之言。且曰助兵与下城有别。下城初。清人已令助击椵岛。我不敢违。命将具舟。惟命是从。数万天兵。一时鱼肉。一下城则其势不得不至此。此岂有论义理之地耶。然则下城只可以存宗社为幸。实难以审义理为言矣。然大爷平日以义理立论处。在于丙子前。故于其间引箚中语以发明之。而至于弱国图存下则丁丑下城。包在其中安。敢日审量义理也。且权之难用也尚矣。虽以武王之救民。犹有未尽善之言。食马肝之论。而况于后人耶。鄙隘之见。本自如此。此所以不无持疑。前有屡禀者也。以此灼见事势下。只添要以宗社为重一句。然来示既以心事不白为欠。故更以箚中语抄添如此。幸望思量而去取之如何。且来教所谓虽非第一义。然根据义理云者亦未安。既曰根据义理则何以谓非第一义耶。且抑之以非第一义。而扬之以根据义理。非但在后生论前辈之道。惶恐不敢。其于缀文之体。亦甚乖舛。如何如何。如此指陈。极涉恐惧无地。而心下所有。不敢不悉。如或犹以为不可。虽更往复。要于必归至当为得。如何如何。

答崔汝和[编辑]

自古弱国之事强敌以保其国。譬犹飮食常事然。夫谁曰不可。至于我国之和清则大异于是。清人方与明朝为仇。日事争战。而我国之于明朝。恩义深重。非若罗丽之于唐宋而已也。与父母之仇。结为兄弟。义所不忍。故丁卯和时。群议朋兴者此也。然其时国力实弱。决不可支吾。天朝亦以海外之国。不之深责。许其姑为缓祸之计。此犹可有自恕之地。若使我国上下之心。必有为明朝致死之心。则自丁卯至丙子十年之间。其为自强之策。必有可观。而非但无一筹之展。至于丁卯姜弘立之挟虏入寇也。我国宰臣送书于弘立。请其缓兵。乃以兄称之。及清人之以弘立还我也。非但不正其降虏陷军之罪。乃差备局提调。使与论军国之政。以悦虏人之心。且戊辰清人胁我以刷送被虏逃还者。上命收议朝臣。多以为与之便。故依虏言刷送之。其后明使之到本国也。胡将率数百骑来驻安州曰。明使过去时。我当䌸取云。而渠适自还去耳。我则不敢以一言加责于彼。人心国势之靡靡。一至于此。夫复何望。由此言之。丁卯之和。亦终归于目前之乞怜。非出于将以有为也。清人之势。浸浸有进。至于肆然为帝之后。则兄弟不已。必将称臣。称臣不已。必将绝明朝。绝明朝不已。必将攻明朝。此乃必至之势也。以此丙子春斥和。尤激于丁卯。夫岂但以事夷狄为耻哉。然清人姑未发称臣绝明朝之语。而国力之弱犹夫前日。姑守前约。亦或一道。至于丁丑下城之际。天之未阴雨。既不能绸缪牖户。使人莫敢侮予。而势弱力竭。及于此地。当是时只有两道。若曰生我者我为之死。古之制也。明朝前既再造我社稷。今为明朝亡社稷。亦无所恨。君臣上下。效死不二。此从义理之论也。若曰三百年社稷。不可一时覆亡。屈身忍辱。稽首称臣。唯其言而莫敢违。此从利害之论也。此两道之外。夫安有利害义理俱全之道也。以此前日曾拜大府。论及和议事曰。大爷之主和。度以事势时宜。似无不可。但职在枢要。势可有为。而未闻有治兵诘戎之请。若只恃和议。以为保国之策。似不然矣。大府答曰家尊虽居要地。而与升平相失。凡有所言。一不见施柰何云。然则此非大爷之责。而到今汎论其时之事。在朝诸臣。皆无为明朝必死之心。故其所以治国家者。一无可恃。陵夷至于下城。然则所谓义理利害。两无所伤者。可于丁丑以前勉之。岂可于丁丑以后求之哉。来教所引太王句践事。亦有与丁丑事不同者。太王之事獯鬻。只以皮币珠玉而已。何尝降附而称臣。何尝为其所胁而绝臣事之国。何尝助兵仇雠而攻父母之邦乎。此则本不必比拟。至于句践臣妾之辱。殆同于我。而然其助兵者。唯在夫差伐齐之行而已。设令夫差鸣钟鼓向洛邑。将取周天子九鼎。而越兵在其颜行。则窃恐孟子必不以畏天许之耳。我国之媾和于清人。自初以为至难者。本在于背明朝。而大爷前后疏箚数万馀言。所以陈析利害与义理。无不详备。独于此处不甚明辨。丁丑下城时助兵攻明朝。乃约条中所载。而同击椵岛。又其首发之请也。其后必有西犯之征兵。人所共知。岂大爷之明见不及于此哉。及戊寅征兵时。大爷虽自请赴沈。以图拒塞。而考见柳兵使琳家状。沈政丞悦箚本及墓文。大爷之行才发。我国之兵随出矣。盖清人只不加不善于大爷而已。其所以危胁我国则决不可以大爷之行得其停止。故其时朝廷亦不待大爷之到彼。而已送助兵矣。噫。当初本以亡国为重。故不得不下城。而下城之日。亦既约攻明朝。且已助击椵岛矣。宁以国毙。既不得决之于南汉。则及至要领倒悬。咽喉见扼之后。乃欲自运其手足。其可得乎。以此大爷还朝之后。未尝有咎同列许助兵之语。未尝以不得请于彼人。乞受辱命之罪者。亦知事势之必不可得已也。然则大爷前后赴沈。虽义诚澟然。只为自洁一身之名而已。自明一身之心而已。其于国家计。亦恐无所救矣。来书且有经权之示。权之难用。前书已及之。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然则适道固未易言。而权则又于适道上加二等矣。此是圣人之大用。下圣人一等则用权而得正。岂不难哉。朱子曰权所以称物而知轻重。可与权。谓能权轻重使合义也。若以此推言之。则食色固轻。礼固重矣。饥而死。重于礼食。故虽不以礼食。亦可以食矣。不得妻。重于亲迎。故虽不亲迎。亦可以得妻矣。至于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虽饥而死。亦不可为矣。逾东墙而搂处子。则虽不得妻。亦不可为矣。圣贤遗文说权轻重处。此最明白。我国之背明朝而助攻者。其比紾兄臂与搂处子。果有间乎。其无间乎。此等去处。除非孔孟复出。恐未易剖判。何敢以仆之管见。率易立说乎。有宗社臣民之托者。不可为匹夫沟渎之行云者。诚是矣。然亦当观其事理轻重之如何耳。孔子于子贡之问政曰去兵去食。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程子释之曰信固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此独非有宗社者之事耶。

答崔汝和壬申[编辑]

格物之格字。汉儒之训曰来也。程朱之训则曰至也。来字本不合。至字亦有不足。故大学章句添之以穷字。此于语意虽通。而格字本义。终不知有穷字之义。且格物之格。穷字意多。物格之格。至字义多者。乃栗谷因朱子章句推衍之说也。以一格字。变用于上下句。终有所疑。妄意格字似与手格猛兽。人莫敢格之格字同。而与目击之击字义颇相类。乃犯手之衬。用力之猛也。与攻乎异端之攻字。讨论经传之讨字亦相近。比之致知之致字尤紧重。乃是最初下工夫处故也。物字似是有物有则之物字。非但外物为物。吾身吾心。无非物。不加吃紧用力之工则无以明善而复初。所谓格物。乃是尧舜相传十六字律令也。补亡章以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此意亦似太阔大而不紧切。孟子曰以尧舜之智。而不遍物。急先务也。格物亦当有先后。何可汎言天下之物乎。既格其急者。则其缓者虽后之可也。以此樊迟之学稼圃。孔子不许。许行之耕且为。孟子非之。稼与耕。于天下之理。似是切近于人者。而孔孟犹以为不可者。以学者之当格。尤有急于耕稼故也。以此尝有窃疑于私心者。而不敢向人发口矣。未知如何。至于悬吐。格物之吐。当作物을格ᄒᆞ고。物格之吐。当作物이格이니。此与诚意意诚正心心正修身身修齐家家齐等语。同一文势。悬吐岂有异也。所谓物이格者。非谓物自格。与例用文字经明行修与义精仁熟者。语势无异。经之明行之修。岂可谓不由我而自明自修。义之精仁之熟。岂可谓不由人而自精自熟哉。盖其语势。自不得不然耳。以此言之。高明所示物을格거호매吐。盖以格字为至字看。而必欲使文义合于至字之义。故其悬吐不得不如此。而于愚见亦未知其恰当也。以此推之。物理之极处与欲其极处两句悬吐。亦皆当作이矣。

答崔汝和癸酉十二月十二日[编辑]

蔡传虞书题辞之疑。固如来示。但来示以为云虞书者。唐虞禅受。本同一体。如父子然故耳。此义亦不是。虽曰禅受一体。受终之后。舜不上蒙于唐号。则编书之时。独可使尧下附于虞号耶。左传之引禹谟语为夏书者。以其事系于禹。故称之以夏。此例也。犹洪范本周书。而以商人之言。故传引之为商书也。非若仲举夏殷等语。全出错误。无意味之比。至于不殄厥愠。忧心悄悄。孟子引之者。以其于文王孔子事。文意相合故耳。本非误以此为文王孔子诗也。不可引喩为此例。如何如何。虞书之义考诸注疏。云马融,王肃,郑玄诸儒。皆合而题之曰虞夏书。郑玄序又以为虞夏书二十篇商书四十篇周书四十篇。而赞云三科之条五家之教。其云三科者。虞夏为一科商一科周一科也。其云五家者。唐虞夏商周也。独孔氏分虞夏为别题矣。禹贡篇题。禹之王以是功。故载夏书之首云者。亦孔传。非蔡氏创说。此亦出于孔氏分虞夏为二而然矣。且孔郑之次序异同。非特虞夏帝告以下。逸书五篇。郑玄则以为商书。孔氏则以为夏书。诸儒之移易错乱如此。今之所定虞书。未必是孔子本笔。圣远言堙。无处质问。姑以臆料推之。唐书一篇虞书十五篇夏书四篇。合称虞夏书者。或从多而言耶。或如四时只举春秋以名鲁史之比耶。朱子论春秋经义。以为若非夫子家奴自冢中复起。皆不可知。愚于此亦云。

说命𢽾学之义。以𢽾为受教。非但葛氏为然。吕伯恭亦如此。而朱子初年之所大喜则亦非全然不成说者。但细看本文。上章云惟学逊志者。乃受教也。此章之𢽾。又以受教释之。则与上文为叠。且以𢽾为受学。而又曰学半。则𢽾学二字。一句中又为叠语。毋论义理深奥处。只以缀文之法言之。决不当如是。且来示以教人为到得圣人地位者。亦不是。若然则下孔子一等者。皆不可发端于教人耶。且来教以博学审问为受教之事。以慎思以下为学半之事。此亦不是。以鄙意言之。上章惟学逊志者。乃是学问二事。懋时敏厥修乃来者。乃是思辨行三事。不当于此章又以𢽾学两字。包此五者之义。高明于上章不甚思索。而只从此𢽾学一章为说。故有此蹉过。以此来示又以就正于先进。加功于日新。知行并进者。属之𢽾学两字。然鄙见则就正先觉者。乃是惟学逊志也。加功日新者。乃是懋时敏厥修乃来也。又于此章𢽾学复含其意云者。其差与论博学以下无异矣。傅说之意。盖以上章逊志时敏。虽兼知行之功。至于道积厥躬。可为教人之地。然义理无穷。进德不已。故又有此学半之言。此正逊志之意也。故以念终始典于学结之。此学字。与上章惟学之学字相应为始终矣。且上章道积厥躬者。乃是致曲之时。此章厥德修罔觉者。乃是大而化之。不期然而然之时。上下章次序阶级。极为分明。来说恐未及彻其首尾。如何如何。

召诰郊牛二。告天以后稷配故二牛云者。乃孔传之说。而孔传多有不通处。盖经文简严。当据重而言。配位之牛。决无并称之理。且孔传以社为句龙。然则祭天于郊。而祭句龙于社。土地之神。终无祭之之事耶。郊祭若举配位之牛。则社祭独无配位乎。周礼大司乐云奏黄钟以祀天神。奏大簇以祭地示。又曰冬日至于地上之园丘。奏之则天神皆降。可得以礼矣。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则地示皆出。可得以礼矣。郑氏注曰祭天于南郊。祭地于北郊。天神五帝及日月星辰。地示神州之神及社稷。然则祭天祭地。虽有南北之异。而皆曰郊社。乃地示之所属。而非主宰大地之神也。此非明据乎。鄙意祭天祭地。虽异时异处。而今此新邑之营。特用牲于郊则不可等待冬夏至。故岂并举一时。或兼设于一郊而祭之耶。抑分祭于南北郊耶。此则有不可知。而所谓牛二。其为祭天地则无疑矣。社为土神。句龙为配。古今传记不一而足。左传称句龙为后土者。古文当活看。其文虽如此。其意则言句龙为后土之配。非直以为后土也。孔氏如或以此为据云句龙为社则岂不固乎。且社虽是土神。与稷神同享并尊。则但指生谷之土神而已也。其与高明而覆万物者为对。为博厚而载万物之神。则与稷为对之社神。必不足以当其太也。以此周礼经文及郑注之说如彼。然则蔡传改孔氏稷牛之说而云祭天地者。不可非也。

洛诰明禋。以其文势观之。其上曰乃命宁予者。乃是命赐周公之语。决非命周公祭告文武之语。此篇本多错简。甚有不可解者。然后人若只从其逐句语。求其文义之顺而解之。则唯当如蔡说而已。何得于本文之外。推得别意。以为使之祭告文武耶。古注疏二卣之解。与来示相似。然孔氏乃以乃命宁。截作上句。予以秬鬯。截作下句。以为周公自作秬鬯而祭之云。其于文义事理。乖舛尤甚。决不可从矣。且以后世之礼言之。郁鬯未闻用于生人。而周礼郁人掌祼器。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和郁鬯以陈之。然则蔡传所谓大宾客之享。其礼如祭云者似得之。如何如何。来示又以为无王命私祭王庙。非支子不祭之义。此以后世遵守常礼言之则诚然矣。古圣人作事。有难专以此等说拘之。毋论他圣人。只就周公言之。武王之疾。二公欲穆卜。则周公以为不可戚我先王而却之。自以为功。设坛𫮃用璧珪。以册祝告于三王。此礼也。与无王命而享文武何异。以后世人事言之。必以周公为欺二公。而僭用册告于先王。岂其可乎。且以二卣之赐。为命祭文武之验者。亦难质言。汉世有赐丞相以上尊酒十石者。赐与恩数。不必一卣一石而止。此其多寡。必有其时典章。而今不可考矣。

洛诰戊辰王在厥邑。来示以为当在十有二月之下云。而细考经文。戊辰日祭时。作册告周公其后于文武。然后王乃命周公后而作册诰之。先告而后命者。实合于爵人不敢自专之义。若移戊辰置于十有二月之下。则是先命而后告也。岂其可乎。然则戊辰上无月数者。似是阙文。而十有二月则不可移置于戊辰之上。如何如何。

武成次序。本文为得。而考定可疑云者。鄙意亦然。此则敬从来示矣。

与崔汝和甲戌[编辑]

此间呈乞不得请。大礼将迫。势将复出。而今此出仕则虽非久又将乞解。在职之间则不可全无猷为。虽上所厌闻。时议所咈。欲一陈暴。以决进退如何。凡事有难一日尽达。而最当先者何事。或从易处下手。以图渐成。或从难处开说。以决可否。亦未知。何者为得。幸望精思指迷幸甚。虽小小事。如有时急者。亦望条示也。

答崔汝和[编辑]

以国事言之。败兆已成。无可著手处。以身计言之。已为射之的眼之钉。古人云父母之病。虽不可救。万无不下药之理。此则诚然矣。然必知下药无益而有害。则宁有且下药之理耶。即今以吾处地。一开口一举手。则以抱薪而救火也。岂其可乎。以此一去字外。馀皆不入心中思量。柰何柰何。

答崔汝和[编辑]

自初至今。每承委曲之示。未尝不以先公后私为言。岂不感动。第仆之自量。已决知难了此局。昔延平每以辅相之失著。必欲自居辅相。而仆意则正相反。灼知自己之不足。必欲推与他手。观其处置如何。是一也。久处冒耻之地。终必无保全之理。轻则羞辱非轻。重则将有大僇。身之灭死之祸。虽不足道。论以蘧伯玉之道。岂不为千古之所闵笑乎。是二也。本心如此。故凡事之迫头处。不敢为疑畏回避之计。勿论人之爱憎身之利害。直以本心所执者行将去。而至于规模排张等事。全不敢生意。以左右之知我谅我爱我闵我者。犹恐不深察于此处。故敢此。此不是自为私计。恐是所以为奉公者。如何如何。

与崔汝和[编辑]

判义禁自夏秋来。朝廷千呼万唤。费尽多少气力。仅能致之。而无一事开端。无一言是非。坚卧不起又累月矣。宋之将亡。杨太后之言。极可哀痛。不意今者又见此景象。奈何柰何。

与崔汝和[编辑]

左相万言疏。明日启覆后欲定夺。左台并入。故欲于并入时禀定矣。盖此事。一则朝廷草创。上下无孚信之相结。非时一也。上心之坚定。必欲大更张。有不可知。不可遽始大事二也。左台每以为吾言之而已。行之则在庙堂云。言者退坐。他人替行。虽小事不可。况此事乎。且自分吾人才望器局。万无承当之理。此其不可三也。其中立志等五六条。只当勉于上而已。元非举行之事。其下下手举行等事。亦皆至难变动。其不可四也。若就其中易行者为之则亦一道也。而只以一二事。外示举行之形。而终归于无实。则其不诚莫甚。亦不敢以此仰请耳。若悉以此意仰白则左台必不安在朝。朝廷又必大纷纭。将何以则可耶。吾才则决知不敢承当。请令左台担当云尔。则左台必不肯承命。亦似推托者然似未安。势不得不以本意陈达。而前头设或因此狼狈。以实心行将去为得耶。事将决于明朝。幸精思示破为望。

与崔汝和十二月二十五日[编辑]

清白吏既已磨勘。后又续添加。必多言。变改似难如何。李相弘胄,郑忠信则仁祖朝皆有清名。而清阴,东岳等被选时不得参。则其时似有轩轾之论。今之所选。欲自乱后之人。追选乱前人似未稳如何。昨日吏议言尹推可入于廉谨奖劝中云。然否。

与崔汝和乙亥二月十二日[编辑]

德兴大院庙展谒事。昨有收议之命。而病不为之矣。今又有更为问议之命。将何以为对耶。汎以事体言之。则古者人君有问臣疾临臣丧之礼。大院庙一为展谒。未为不可。既为展谒则当从家人礼行再拜。如何如何。曾在戊戌岁。孝宗欲临麟坪丧。举朝争之。以致天怒之震。以此震怒。上固有失。自下争不必争之事。以致如此。私心殊以为不可矣。

答崔汝和[编辑]

示及倭书契事。莱伯亦有书于仆。且有状启。左右相及礼判之意。亦欲许之云。而仆意有不然。当初即为作答则或可。而到今持久之后。不可勉从一也。接慰之送。专为国书之与受。而今追送东莱替给。不可刱开无前之例二也。此犹只就此一事言之而已。倭人又有阑出犯约事。而背约不奉法。我亦无如之何。时未决正。而遽许此答书。则其疲软莫甚。日后何以自立乎。以此意通告于两相。仆出回启草送之。去夜始启下。暂此送去。览还如何。阑出回启。乃左相所草云矣广尹为接慰时。一边状请答书。一边先为上来。此乃大是失著。如曰不可不作答则当身留以待。如曰已竣事上来。何可留后尾。使朝廷难处乎。以此其时亦已推考矣。此乃广尹自做其错之事。故必欲朝廷副其许答。以为苟且弥缝之地。其言殊不是。但其究问龙福。得其要领。乃得分明其事。此足以赎其后失。故仆亦不之深咎也。未知广尹知此意否。今此两状启。莱伯所处极迂阔。从前朝廷无一坚持之事。边臣亦公然以朝廷之不能持久。倭人之必得其请驰启岂不可骇乎。曾闻东莱状启未封上前。倭人必先知之。备局回启未到东莱之前。倭人亦先闻之云。莱伯状启。倭人必即得见。设令倭人初有欲去之意。见此状启后则岂不变计仍留耶。

与崔汝和丙子[编辑]

当此焚溺之时。宜以濡手足焦毛发为心。台每以此义责我。何至今不为出肃耶。韩重爀事。上年陈疏时以决去就为言。而闵默到今。在我自处之道。极没头脑。顷见大谏则其言以此争执。为极重事。以为虽或有一人停论。其后必复起。无可停之理云。希载则以上下所执各异。且不无疑虑。以至今汶汶。韩也则有何可疑。有何可虑。上下皆以为当死。而到今三年。了当无期。天下古今。宁有此事。台之顷日所言自然停启云者。已无可望。更欲极言竭论以决之。如何如何。即今京中盗铸猬起。所见捉数十人。自捕厅移刑曹后。无一就服。自赈恤厅养狱者不知其数。前日进告人见其然也。皆悔其告。相以为戒。法不胜奸。刑不肃物。国势靡靡。日趋乱亡。此亦一事。将何以处之耶。待台之出者。屈指以计。而尚今迟迟。先此书白。幸商量示之。

答崔汝和[编辑]

两纸所示依览。其一条已与僚相议定。则无他道理。至于忧虑所在。只在上苍。何容人力于其间耶。至于邻族之弊。凡事从头至尾。逐段理会。则顺而有成。截去头尾。从中欲变则非但无成。又生他弊。即今良役之弊。其本则非文非武士大夫凡自称两班者。皆不敢下手定役。此处若不大变通则良丁无可得之势。其末则京中各军门各衙门凡有良役之处。皆不禀朝廷。任自直定。行关列邑。日加月增。无有限极。外方诸营门学宫亦如是。而监营尤甚此弊。何以防之耶。不禁此而但使各官得良丁代定。则此乃无面之不托。非但终不可成。亦反取笑于守宰。其说甚长。不得造次说尽。深望精思慎处。勿为轻发也。

答崔汝和[编辑]

人之为言。每以刻印销印。为转环之美。而此亦宜有所斟酌。且即今朝家凡事。皆无定准。国势日益涣散委靡。无可下手者。专出于政令无常。下不信上而然。仆意若非事关安危兴亡者。皆不可数变前事。以益颓败之患。如何如何。

答崔汝和六月二十九日[编辑]

自令国势至于岌嶪。而乃曰为此之故。不敢退去者。其在事理。得乎否乎。凡人苟有所执。不计死生。直前行将去。则虽不无所失。亦终有所立。其能左之宜之。右之有之。在彼无恶。在此无射。非大贤以上者。必不能也。设令仆更进于朝。伎俩必复如前。以此恐惧。尤有所不敢耳。虽然仆之从前所处。已非为一身计。今虽遭无限逆境如此。亦何敢有决然舍去之意哉。张魏公在谪中。犹有上疏。且曰朝廷危急之时。如有用我。当即日就道。仆今日自靖之心亦如此。即今之转来于此。只以汹涌之势可畏。不欲重至于触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