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芦厓集/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芦厓集
卷之六
作者:柳道源 19世纪
卷七

杂著[编辑]

日省录[编辑]

凡事不安于心者。皆不合理。心之本善。于此可见。

心有不存。则非但性情受病。血肉亦受病。养性者。当先正其心。治病者。当先治其心。

为学莫如存心。存心莫如持敬。

此心不在于躯壳中。而奔放在一事上。则不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故有心无心。虽若不同。而其实互相为根。

入庙将事。杂念纷至。开卷读书。不省文义。与人酬酢。回首错应者。皆是心不在之病也。

言者。心之迹。听其言则其心之存否。可知。

七情之中。惟怒尤难制。余素有㬥发之病。平生用工于此。而终不能祛其病根。每念东莱吕先生少时性急。后因病卧。取看论语。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忽然觉得意思一时平了。终身无㬥怒。是何等力量。是何等勇气。古人变化气质之法。卓乎难及也。

九思翁尝曰。九思之中。忿思难尤难。余时未觉得。今乃思之。渐觉其意味亲切。

尝患躁挠煎𭵶。求教于湖上先生。先生以节思虑平心气见教。受教以来。未尝不惕然服膺。而不幸山梁遽摧。更无受教之地。即今老病侵寻。又无自勉之日。良可叹也。

㬥怒时。观理而忘其怒为上。含忍次之。

人欲莫甚于食色。而平日自点捡。色欲尤难制。

人欲易炽。天理难存。人欲之易炽。甚于燎毛。天理之难存。甚于风烛。

善心之萌。扩充如不及。扩之不力。则此心易亡。恶念之萌。克去如探汤。去之不力。则此心渐炽。

一念之善。此心便与天为一。一念之恶。此心便与天为二。故君子小人不待行事。而已判于念虑之萌。

知善之当为。恶之当去。而犹不能为善而去恶者。是不能真知故也。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余平生用工于此。终不免取人之物而或伤于廉。与人以物而或伤于惠。是不能明辨义理故也。

人不可轻誉。轻誉则邪正易混。亦不可轻毁。轻毁则是非易错。

闻人誉己。自以为善。闻人毁己。自以为不善。言行为毁誉所动者。以心无所得故也。

恶闻过失。则无自新之路。

过则勿惮改。过而能改。则是无过底人。

吾有可毁之实。则人之毁之者固也。改之为贵。吾无可毁之实。则人之毁之者误也。无辨而已。若留著胸中。则为心病。

文中子曰。止谤莫如自修。至哉言乎。

颜子犯而不校之意。常存著胸中。

接人固当款曲。而亦不可呕呕。呕呕则欲亲而反踈。

对客勿言贫。作客勿言饥。

格致之工。当以五伦为本。若于事物枝叶上竆格。而却不能理会彝伦。全欠亲切。

朱子答陈齐仲格物之论曰。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竆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大全。

孝者。百行之原。事亲不诚。其馀无足观。

养志者。必能养口体。养口体者。未必能养志。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辱其身者。是辱其亲。伤其体者。是伤其亲。以父母之心为心。则言行身体。不容不谨。

父母所为。虽或有未尽合理。不至得罪于乡里。则当姑顺其志。不可遽言其不可。

读书义理。必须体之身心。方是己有。若道听涂说。则与不读无异。

朱子曰。读大学。岂在看他言语。正欲验之于心如何。如好好色恶恶臭。试验之吾心果能好善恶恶如此乎。闲居为不善。是果有此乎。一有不至。则勇猛奋跃不已。必有长进。今不知如此。则书自书我自我。何益之有。大学读法。

圣经贒传。何者非切要。而切于初学。莫如小学。

经传所训。是一个道理。是以通透一经之旨。则诸经之旨。可以推得。孟子所谓左右逢原者。亦此意也。

圣贒所训。往往有切中己病。无异于提耳而面命。对证而投剂。看来。不觉愧惧汗流。

祗敬于群居易。兢畏于独处难。故君子慎其独也。

处独如处众。谨微如谨显。

玉溪卢氏曰。实理无隐显之间。为善于独者。不求人知而人自知之。为不善于独者。惟恐人知而人必知之。其可畏之甚如此。曾子所以战兢临屦。直至启手足而后已者此也。大学小注。

双峯饶氏曰。凡人于显然处致谨。其意未必果出于诚。若能于独处致谨。方是诚意。大学小注。

朱子曰。君子小人之分。却在诚其意处。诚于为善。便是君子。不诚底便是小人。大学小注。

凡有一善。必欲人知者。是矜病也。

矜则为人。为人则不诚。不诚则无物。

朱子答安仁吴生。吾子自谓已得是心而明是理。仆不知吾子之所谓心者果何心。所谓理者果何理也。夫颜子之乐。夫尝自道。曾晢之志。非夫子扣之再三而不寘。亦未尝肯遽以告人也。岂若是其高自誉道。而惟恐人之不我知也哉。大全。

动作甚有害。喜动则必败事。

救动莫如静。静则心存。心存则处事得宜。

凡处事不可不思量。而若三思而私意起。则终至于败事。此做事者大戒也。

古人有言曰。轻喜者多哀。轻施者易夺。此言极有意味。故书壁以自警。

夫妇之间。每患不狎则踈。不踈则狎。必也和而有别。然后家道正。故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心之正不正。可验于其身。身之修不修。可验于其家。

心内安静。则外貌端严。外貌端严。则心亦安静。此内外交养之道也。

言不可轻率。轻率则虽有诚实之言。人不之信。

因循。是学者大病。学不进。率由于因循。

言或当理。而行不及言。可愧之甚。

当急遽事。必须安心缓处。若先有急遽之心。则不惟做错。欲速而反迟。

始勤终怠。是人之大病。

紧要工夫。在独处。

尝见老子书。有曰。欲人勿知。莫如勿言。其意甚好。书之座右。

俗务妨夺。是学者之恒言。而平日经历来。惟患立志不笃。不患无暇隙。

究竆经旨。讨论义理。犹可能也。体之身心。行著习察。未可能也。

考校勘核。是枝叶工夫。于自家身心。还无所得。尝于湖上讲席。语及大学知止章之不历言五伦。先生曰。此亦不无义意。然读此章者。但当究其如何是仁敬。如何是孝慈。如何是信。真知而力行之。方是善学文王之止至善。亦不必费思于文句之末也。贒者之用工。盖可见矣。

持身莫如庄敬。接人莫如谦逊。

见人言行有不可者。我乃知其不可而非之。后来却自为之。正所谓责人则明。恕己则昏。可惧之甚也。

有人来言人过失。勿与之酬酢可也。殊不知彰人之过而吾之过亦彰。哀哉。

闻人之善。如闻己之善。思与之齐。闻人之恶。如闻己之恶。必内自省焉。

吾儒大患。惟在于一个私字。何日打破这私字。

亲近小则必害于远大。今以卤莽迷劣之才。欲兼治俗务。则不惟不能成文学。俗务亦不如意。此吾折臂之医。学者。不可不审。

借人以物。而有持难之言者。吝也。借物于人。而不为完璧者。慢也。

人有自满之心。则必形于色辞。形于色辞。则人必知之。可深戒也。

凡事。不可求异于人以碍人耳目。

讲学竆理。不是讲究乎别件物事。只究其吾心所具之理也。

开卷讨论。似有所得。而掩卷辄忘者。不求之于心。而专求之书也。故曰言之于口。不若悦之于心。

世之学者。无不读圣贒之书。而不知其言之为切者何也。以无思索之工也。虽知其为切。而不能行之者何也。以无体认之工也。

循序渐进。学问阶级。而今之学者。不能行洒扫之节。而便说性命之理。不能知治己之方。而便说治人之道。殊非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也。

大凡学者有三等。有真知而力践者。有行有馀而知不足者。有知有馀而行不足者。初学者。当以真知力践。为标准。

日用昭著。莫非此理之流行。而人不知之者。以其见理不分明故也。

言语行事。不可要人喜。亦不可使人恶。

亲信者之言。不可偏听。恐有肤受之愬。踈远者之言。不可偏废。恐有遗善之弊。

人多于喜怒处失著。喜时不可多言。怒时不可㬥其气。

为人谋忠。而言之烦数。则彼将厌听。反成衅隙。吾见多矣。不可不审也。

见人不善。相对规警。是朋友责善之道也。若与他人言。则是扬人之恶也。

欲人爱我。我先爱人。欲人敬我。我先敬人。

诚能感人。敬能服人。

凡人之情。䟽则致敬。亲则不敬。致敬则䟽远反成亲厚。不敬则亲厚反成䟽远。故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训当深味也。

君子之交。其交也淡。小人之交。其交也狎。淡则渐至于密。狎则终至于离。

稠广中与人偶语。甚碍人耳目。

萌于其心。发于其言。形于其行。慎言谨行。在于操其心。

待人不可刻薄。治己不可宽贷。

与人有不合者。虽不可苟合。亦不可必立己见。

凡事。虽便于一时。而有后弊者。决不可作俑。

事贵持久。不能持久。则百事不成。

人虽卑贱。待之不可慢忽。事虽微细。处之不可轻忽。

善处顺境易。善处逆境难。学者用工于逆境上尤紧。

言行往往有心不欲言而言之者。心不欲行而行之者。此皆志不胜气也。故曰持其志。无㬥其气。

志固难持。气尤难养。有欲则气不可养。

其为人也寡欲。则其为学也事半而功倍。其为人也多欲。则其为学也事倍而功少。

人能寡欲。则天下无难事。

自处不可卑下。卑下则人贱之。不可自尊。自尊则人恶之。

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若害于义则不可顾人之是非而变其所守。

要誉而为善。则所事虽善。而其心不善。

人之善恶。在于心术。行事之偶然错误者。亦不足深责。

言行能无愧于吾心。则亦无愧于人。能无愧于人。则亦无愧于天。人己同一心也。天人同一理也。

司马温公尝言吾无异于人者。但平生所为。无不可与人言者。

术数工艺之类。不可亲信。术数淫人。性情工艺。移人心志。

一种闲杂人。尤不可亲近。

贒愚类应。见其交游。则其人可知。

我苟好善。则善人日至。我不好善。则小人日亲。

稠人谈话中对册。近于绝物。

人之不善者。只可待之泛然。不可扬其恶行。如此则我不为彼之所污。而彼亦不怨怒我也。

无害人三字。是吾平生家计。

自卑尊人之意。当存诸胸中。

平日非无志尚。而不喜许多模样。且恶人指点。不以问学自居。后来卒无成就。实由于自期凡下。始知学者自处不可不高。

学不是别件道理。只是为父当慈。为子当孝。为臣当忠。为夫妇当别。为兄弟当友。为少者当敬长。为朋友当有信。以至于日用动静之间。随事各得其当而已。读书竆格。所以明此理也。

非知之难。行之难。非言之难。践之难。人能行其所知。践其所言。则庶几寡过矣。

过而不知悔。悔而不能改。是吾忧也。

朝昼所为。夜而思绎。则其是非得失。历历可知。善则识之。不善则改之。

应酬烦剧。则此心躁扰。应酬不烦。则此心安静。故学者。当以安静省事为主。

敬者。学之始终也。故敬则心无私邪。言不妄发。事无错误。容不惰慢。

许鲁斋曰。礼记一书。近十万言。最初一句曰毋不敬。天下古今之善。皆从敬字上起。天下古今之恶。皆从不敬上生。在小学。便索要敬。在大学。也索要敬。为子为臣为父为君。皆索要敬。以至当小事当大事。都索要敬。这一件先能著力。然后可以论学。心经。

凡人之情。忽于近小。故患生于近小。怠于隐微。故祸胎于隐微。处事当加谨于近小。著工当加谨于隐微。

处事。必欲曲尽无馀憾。则精神未周。反有踈略处。故凡事。但当正其大体而已。

分外富贵。不可有一毫希觊之心。分内职业。不可有一毫退托之心。

恭而无礼。则近于谀。和而无守。则至于流。

应事差错。由于知不明。知不明。由于物不格。

欲己多而欲人少。知己长而知人短者。私欲蔽之也。无私。则多少长短无间人己。

以恶言加诸人。则人亦以恶言加诸己。以非义取诸人。则人亦以非义取诸己。皆自取之也。

见人荣贵而心诚喜之。见人厄困而心诚忧之。则其心性之仁善。可知。

轻诺者。寡信。轻信者。多疑。

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可长留在心胸。

思虑纷纭。甚害养心应事。

思一事未了。又思一事。所思虽善。亦是邪思。

循理甚难。徇欲甚易。攻己甚难。攻人甚易。

对册昏睡。其心之放。可知。当寝梦烦。其心之扰。可验。

学者无日新之工。则有日退之患。

毋言其心不欲言。毋为其心不欲为。

处事。毋使快于心。

一言之失。万口讥之。一事之误。众恶归之。

一于和则亵。一于严则离。御家之道难矣哉。

言不可信口。行不可信足。信口则妄发。信足则妄行。

与人讨论。知己说之不是而不肯屈下者。无自新之意。知人言之是而不为许与者。无虚受之量也。

朱子答徐斯远。彦章守旧说甚固。乃是护惜己见。不肯自将来下。毒手弹驳。如人收得假金。不敢试将火煆。如此。如何得长进。禅家有琉璃甁子禅之说。正谓此耳。大全。

掩护己短。古人比之于讳疾忌医。此言意甚痛切。

应事。当先看其义理如何。不可计较其利害。

不能寡默渊深。遇事轻发。旋即忏悔。悔之反复。则心愈迷而事愈错。故处事者。当先去其私意。熟思于未发之前。缓处于应事之际。则可免此患。

采听人言。固是取人为善之意。而若不审其人之贒否。彼言之是非。一向倾听。则将不免为彼所诱。亦不可以不慎也。

人之于我。无明显操戈之事。而我乃疑而乖激。则是亿人之诈而彰吾之过也。

觉人欺诈。而寘而勿问。则其如有容焉。

人既改愆。则不可追咎。

文餙过失。非学者自修之道。争辨曲直。非子弟卫父兄之道也。

古人云。人虽负我。无我负人。此吾八字符也。

名过其实。是身之灾也。须韬晦静默。方可以无悔吝。

士之处世。太弱则失其所守。太强则见忤于人。惟恭而有礼。和而不流。可免于世耳。

大山先生晩修录曰。处世是第一难事。圆却失己方则招咎。须是敛损俭约。恭敬有礼。方可无悔吝。然到义理当然处。亦不可含糊委曲。须是大著精彩。用决裂勇猛工夫。方不坠堕。此不可不念。不可不慎也。

又曰。谨言语。慎交结。审行止。罕出入。是今日涉世第一义也。

古人有言曰。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吾之心和。而天地之和应之者何也。盖吾之心。即天地之心也。余尝验之于一室之中。心气和平。言温而色顺。则一室怡愉。和气融泄。心气不平。色厉而言㬥。则一室乖戾。和气索然。夫以方寸惨舒之几。至微至细。而其所发之验。至大至速。推之于家。可验于一国。推之于国。可验于天下。天地之和应之者。岂不信乎。故以一家言之。则家长之心。即一家之主宰也。以一国言之。则国君之心。即一国之主宰也。以天下言之。则天子之心。即天下之主宰也。是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存心为本。

心常要在顺境。勿使劳攘。勿使怠惰。勿使走作。

人之毁誉。无不自己致之者。得毁固可畏。得誉亦可忧。因毁而自修。则转毁而致誉者有之矣。因誉而自满。则转誉而致毁者亦有之矣。故君子随处须用工。

学者妨夺。莫甚于科举。亦莫甚于仕宦。从古高才美质。以此壤了者几人。居今之世。科宦虽不可废。内外轻重之分。不可不知也。

汨没场屋。而无奔忙之态者鲜矣。出入仕宦。而无时俗之态者尤鲜矣。

大山先生尝曰。出处进退。不可容易做过。须明著眼。审著脚。方不到得坠堕。一脚才差。便堕坑落堑。看来令人发深省。仕宦者。当服膺而勿失也。

退溪先生与子书曰。身在冷官。若不以恬静苦淡为心。必有为所不当为之事。须戒之戒之。又曰。近见门荫之人。至为守令。无知妄作。专利一己。不顾其他。令人懑悯。人心至危。真可戒也。盖古人送子居官。所以训戒者。每眷眷于民事。未尝及家私冗故。此天理人情之当然。而今人则不然。不问其政治之得失。而先问其邑样之丰薄。无论其义理之如何。而只贪其专城之养。此先生之罪人也。余亦送子从宦。书以自警焉。

伊川先生答或人问曰。家贫亲老。须用禄仕。然得之不得。为有命。又曰。为亲为己。也只是一事。若不得。其如命何。观于此训。为亲荣养者。出处进退。亦当以义。不可有求干之心。

贲趾先生曰。古之所谓为贫而仕者。为亲老为养也。岂有为己之贫而仕之理乎。又人有不明仕止之义者。以为为亲不得已而仕。如是则有亲者。于仕止出处。皆不得处以义也。盖仕宦者。进不以义。贪饕斗禄。不顾廉隅。惟以一时取养为心。则是养之以不义也。岂可谓之荣养乎。

今人未登科。惟科是急。既登科。又仕是急。宦欲殆有甚于科欲。若此不已。利欲日炽。义理日亡。末梢将无所不至。可惧之甚也。

知非十戒[编辑]

昔蘧伯玉行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夫以伯玉之贒。用力于寡过。岂有显然可知之非。而其言犹如此者何也。只于心术隐微之间。或有一毫不合于理者。则便能知之。知之未尝不改。伯玉所谓知非。异乎众人之知非也。余今年五十矣。居然作老病之人。而丧惨以来。中夜无寐。忽思余齿。已及伯玉知非之年。而旧习之非纷如矣。或者天诱其衷。不终得罪于古之君子也邪。朝起作知非十戒。以自警云。

余病多言。与人酬酢。烦琐支离。既无正见。而妄有论说。故言不见信。动辄得谤。间有无情之责。纷然而至。亦莫非不慎枢机之致。程子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敢不服膺于斯。

右言戒

余晩而爱酒。不能多飮。故不至于乱。而飮酒辄多言多笑。往往对人坐睡。此便是酗酒也。范鲁公诗曰。戒尔勿嗜酒。狂药非佳味。能移谨厚性。化为凶险类。古今倾败者。历历皆可记。余取以为戒。

右酒戒

余气虚而好色。亡妻每每相戒。或至正色峻斥。故衽席之间。不得肆欲者。盖有所忌惮而然也。鳏居以来。亲故或劝以卜姓。万一如亲故之言。而内无衽席之戒。则其不至丧性而伤生乎。朱子诗曰。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未尝不三复讽咏。

右色戒

尝见修岩杂录。有曰。人之害德。莫过于谄。所谓谄者。不必趍走拜跪于上之人以求其悦己。然后方可谓之谄。凡遇侪辈或己下之人。至如仆隶之贱。往往强为非所欲言之言以曲徇其意。或彼有难从之请。而不能严辞直言以拒之者。大率皆谄之类也。此语切中道源之病。敬书于座右。

右谄戒

余好戏谑。与朋友相对。或以俚语相戏。至于室家之内。笑谑之时居多。自知其非而终不能改。朱夫子与刘子澄书曰。自家有此玩侮之意以为之根。而日用之间。流转运用。机械活熟。盖不惟害事。而所以害于心术者尤深。敢不以此痛戒。

右戯戒

余有矜病。做一事稍稳。恐人不知。或对人说己长。殊不知人之视己不满一笑也。行年五十。作一愚𫘤无识之人。岂矜字为之祟邪。程门先达有云去个矜字。谨书诸绅。

右矜戒

余性至柔而亦有㬥发之病。少时或至打破家事。四十以后。痛加抑按。不如少时。然既无学力可以变化气质。甚可惧也。敢不以动心忍性之训。为终身四字符耶。

右怒戒

余不能恬于事物。对人或不免求乞。至于玩好微细之物。不能放舍。又或因人请托。不计苟且。此最害事。昔忍斋李先生书座右曰。逢人辄有求。所以百事非。余亦书诸座右。

右求戒

余性好动。顷刻之间。不能安坐打帖。容止如此。其中可知。论语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圣人岂欺余哉。

右躁戒

余性甚懒。看书一二板。辄厌倦思睡。又或作一件箚录。册子未了半卷。便倚阁一边。又去作闲漫工夫。余之终为弃物。懒之为也。故以懒戒终焉。

右懒戒

四莫箴[编辑]

动必招尤。莫如勿动。言必致吝。莫如勿言。做必无成。莫如勿做。求则自屈。莫如勿求。

四当箴[编辑]

当动而动。动亦无尤。当言而言。言亦无吝。当做而做。做亦有成。求有当求。求在我者。

童子问[编辑]

余于性理。直是蒙然者。顾被村秀辈因课质问。要得大致名目。则亦不忍孤其意也。辄举似先辈说。往往参之愚见。恐有不中理者。遂记取若干条。以求正于知者云。

形而上形而下[编辑]

形而上。是道。形而下。是器。盖凡天下之物。其可见之形。即所谓器。其不可见之理。即所谓道也。故朱子曰。君臣也。父子也。皆事物也。人之所行也。形而下者也。是数者。各有当然之理。即所谓道也。形而上者也。真氏曰。以人身言之。身之形体。皆形而下者。曰性曰心之理。皆形而上者也。然道器二者。未尝相离。无无理之器。无无器之理。即器而求之。理在其中。程子所谓道亦器。器亦道者此也。至若节斋蔡氏则以上下字。看作先后字。而以为先有理而后有气。云峯胡氏则以为形是可见之时。自此以上无体。故谓之道。自此以下有体。故谓之器。此则皆非经文本意也。若然则道与器。截为二物。不相干涉矣。其可乎哉。

[编辑]

理只是万事万物之理。有此事物。须有此事物之理。非人手分化现出者。乃天命自然底。退溪先生答金鹤峯问曰。以先儒造舟行水造车行陆之说。仔细思量。则舟当行水。车当行陆。此理也。舟而行陆。车而行水。则非其理也。君当仁。臣当敬。父当慈。子当孝。此理也。君而不仁。臣而不忠。父而不慈。子而不孝。则非其理也。又曰。事有大小而理无大小。放之无外者。此理也。敛之无内者。亦此理也。观于此训。理字之义。可推而知也。然有所当然所以然之异。如舟当行水。车当行陆。君当仁。臣当敬。父当慈。子当孝之类。是所当然也。如所以行水。所以行陆。所以仁。所以忠。所以慈。所以孝之类。是所以然也。万事万物。莫不皆然。此又不可不知也。

[编辑]

根于理而生生不竆。充塞天地之大。贯彻金石之坚。万物资是而流形。万理乘此而流行者。是气也。故张子曰。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结。为风雨为霜雪。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朱子曰。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撒出。有粗有细。自是不齐。味此数训。气之为物。可以推知耳。

理气先后[编辑]

此不可以一槩论也。以流行言则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而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矣。以本原言则气之生生。必须以理为本。此不得不言理先气后也。以禀赋言。则是气凝聚。理方具于其中。此不得不言气先理后也。故论语子在川上章集注曰。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属。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太极图注曰。推之于前。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不见其终之离。中庸章句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大全曰。若论本原。即有理然后有气。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而具。盖理气无先后。理先而气后。气先而理后。此三说。皆不可废。

理气不相杂不相离[编辑]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道器之间。分际甚明。道自是道。器自是器。今曰太极不离于阴阳。阴阳不离于太极则可。若曰太极是阴阳。阴阳是太极则不可。此不相杂处。虽然。具于此气者理也。盛得此理者气也。非理气无所根柢。非气理无所依附。有便俱有本不相离。此又其不相离处。盖不分而言。则混为一物。而不知其不相杂。不合而言。则判为二物。而不知其不相离耳。湖上理气汇编。论此甚详。可考而知也。

理无不善。而气有善恶。[编辑]

气于天地之间。运行交错。纷沦升降。便有清浊美恶之殊也。然原其初。则亦如理之无不善。其浊者。清之变也。恶者。美之变也。故气质之浊者。可使变而为清。昏者可使变而为明。其气之本善。于此可知也。

[编辑]

心是合理气底。虚灵知觉。神明不测。为一身之主。寓方寸之地。具众理而其体立。应万事而其用行。通古今达事变以此。参天地赞化育以此。然其为物也。操之则存。舍之则亡。操舍之间。善恶分焉。舜跖判焉。此舜禹所以以危微精一四字。为授受之旨诀。孟子所以以求放心三字。为学问之要道也。然精一之方。求放之道。惟在于敬之一字。

[编辑]

性只是理也。而在物唤做理。在心唤做性。盖人物之生。禀得此理。而以为之性。乃书所谓上帝降衷。诗所谓有物有则。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刘子所谓受中以生者。是也。盖统而言之。则只是一理。而理有动静。故分而为健顺。健顺各有始终。故又分而为仁义礼智。仁是温和慈爱底道理。义是断制裁割底道理。礼是恭敬撙节底道理。智是分别是非底道理。凡此四者。无人不具。无物不赋。言其命赋之初。则实无人物丰啬之别。而及其禀受之后。不能无贒愚通塞之异。以其气质不同也。非天之禀赋尔殊也。

气质之性。本然之性。[编辑]

性之不离乎气质。而亦不杂乎气质。如太极之不离乎阴阳。而亦不杂乎阴阳。就气质而合幷言。则谓之气质之性。是不离气质而为说者。夫子所谓性相近者是也。就气质而剔发言。则谓之本然之性。是不杂气质而为说者。子思所谓天命之性是也。然只是一性而已。

[编辑]

情者。性之发也。子思所谓喜怒哀乐。孟子所谓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也。仁之体在中。而发而为恻隐。义之体在中。而发而为羞恶。礼之体在中。而发而为辞让。智之体在中。而发而为是非。其未发也。谓之性。其已发也。谓之情。故情亦无不善。其发而有不中节者。私欲害之也。非情之罪也。故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情意[编辑]

情意。俱是发底。然亦有界分焉。朱子曰。情是发出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如爱那物是情。所以去爱那物是意。情如舟车。意如人去使那舟车一般。陈北溪曰。情者性之动。意者心之发。情是就心里面自然发动出来底。意是心上发起一念思量底。情是就全体上论。意是就一念处论。盖应接事物之时。直出呈露者。情也。思量运用者。意也。以四端七情言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所以去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意也。喜怒哀乐爱恶欲。情也。所以去喜怒哀乐爱恶欲。意也。

人心道心[编辑]

此则中庸序文尽之。盖心则一矣。而其知觉之发不同。生于形气上。则为人心。如耳目口鼻四支之欲是也。原于性命。则为道心。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是也。此特因所发有理气之别而异其名。不是有两样心耳。然人心而得其正。则是道心为之主。虽谓之道心亦可。道心而失其正。则是人心为之主。虽谓之人心亦可。是以。学者于此。必猛加省察。精之一之。使危者安。微者著。然后方可以与语人道心矣。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编辑]

此有以二人言者。有以一人言者。以二人言。则见孺子将入于井。一人有怵惕恻隐之心而往救。一人有内交要誉之心而往救之。则是所行虽同。而其情则异矣。以一人言。则见孺子将入于井。奔而救之。一边有怵惕恻隐之心。一边有内交要誉之心。则是亦所行虽同。而其情则异矣。二说皆通。兼看为好。然前说似明白耳。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编辑]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故此理弥满充实。都无欠阙。一个方寸。七尺躯壳。无非这个仁也。故中庸曰。仁者。人也。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盖有是形。则具是仁。如鍼箚手指。便觉痛。鍼箚足指。便觉痛者。这是恻隐之心。若无此心。便是死物。如何能觉得痛看。此满腔子恻隐之义。盖可见矣。然此特论恻隐之心。若推言之。则四端莫不皆然。满腔子是羞恶之心。满腔子是辞让之心。满腔子是是非之心。以其仁包四德故也。

恻隐包四端[编辑]

仁包四德。故恻隐亦包四端。盖勿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动处皆是恻隐之心也。故羞恶之事感。则羞恶之心发。而其发出者恻隐也。辞让之事感。则辞让之心发。而其发出者恻隐也。是非之心亦然。此明道先生所以见上蔡面赤。不谓羞恶之心。而谓之恻隐之心也。故朱先生尝曰。恻隐之心。头尾都是恻隐。三者则头是恻隐。尾是羞恶辞让是非。若不是恻隐。三者。都是死物。

四端不言信[编辑]

程子曰。四者有端而信无端。如东西南北已有定体。更不可言信。朱子曰。为有不信。故有信字。如今东者自东。西者自西。何用信乎。盖信者。只是真实之理也。如恻隐真个恻隐。则信在其中。羞恶真个羞恶。则信在其中。恭敬也。是非也。莫不皆然。亦何必更言信之端耶。

鬼神[编辑]

鬼神之理。固未易窥测。然要之。别无玄妙。别无难知。只是二气之良能而已。天地之功用而已。如日月往来。昼夜晦明。寒暑推迁。万物消息。莫非鬼神之所为。虽无形可见。无声可闻。只看造化之迹。则其情状可知。今夫人之呼吸动静屈伸语默。何莫非鬼神之为。而以衰旺言之。自幼至壮。是气之伸。属神。自壮至老。是气之屈。属鬼。以生死言之。生是神。死是鬼。以祭祀言之。格是神。归是鬼。盖二气之灵。鼓万化体万物。而屈伸往来底。只此是鬼神。初非别件惊怪底物事。如巫觋啸梁之类则非鬼神之正耳。

魂魄[编辑]

魂魄。便是鬼神。然但鬼神。从功用上说。魂魄从精华上说。知鬼神之说。则可以知魂魄矣。大抵魂魄是一气而异其名也。是以。合而言之。则魂是魄之气。魄是魂之质。自相依附。故魄充则魂盛。魂消则魄散。魂魄交则生。魂魄离则死。此可见魂魄之初无二理也。分而言之。则魄能持载。而魂能运用。魄是凝定底物。而魂是动用底物。亦可见魂魄之初非一物矣。以朱先生说观之。有曰。魂魄主人身而言。方气之伸。精魄固具。然神为之主。及气之屈。魂气虽存。然鬼为之主。又曰。魂性动。故当其伸时。非无魄也。而必以魂为主。魄性静。故方其归时。非无魂也而必以魄为主。据此则其分合一二之妙。尤可见矣。

礼乐[编辑]

礼是人事当然之则。乐是人心自然之和。礼以恭敬逊顺为本。而其节文之详。度数之密。等级之严。皆出于天地之正理。故可以约人于规矩准绳之中。而固其筋骸之束。肌肤之会也。乐以中正和平为主。而其声音之美。采色之餙。舞蹈之节。皆本于天地之和气。故可以养人之耳目血脉。而荡涤其邪秽。消瀜其渣滓也。虽然。礼乐虽是二物。而其实只一理而已。礼之节文度数。虽极谨严。而行之于日用事物之间。必以从容不迫为贵。此乃乐之和也。乐之声音气象。虽极和乐。而其高下清浊长短疾徐之节。不可毫发参差也。此乃礼之严也。故曰。二者相须。不可偏废。

忠恕[编辑]

先儒之论不一。其释忠字。则或以尽己言之。或以中心言之。或以主于中言之。其释恕字。则或以推己言之。或以如心言之。或以见于外言之。所论虽殊。而要之。为尽己心而无一毫私伪者。是忠也。推己心而施之无不当者。是恕也。然忠与恕不是别件物事。忠是恕之体。恕是忠之用。一体一用。初不相离。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恕也。而兼说忠字者。以其无无忠之恕故也。

存养省察[编辑]

存养是静工夫。盖未与物接之时。此心未动。而操存涵养。莫令走作。防于未然之前。而以全其体。即中庸所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是也。省察是动工夫。于事物来接之时。此心才动而审其利义。察其存否。谨于将然之际。而以审其几。即中庸所谓慎其独是也。程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乃存之之道。此言存养之工也。勉斋曰。义理之精微。心术之隐奥。所差甚微。而天理人欲之分。君子小人之判。自此而决。不可不察。此言省察之工也。然存养对省察则属之静。而若专言。则存养亦自兼动静。先儒说可考也。盖二者之工。互相为资。能存养则省察易力。能省察则存养益密。有不可以阙其一也。若其用工节度。则程子曰。涵养须用敬。又曰。事事省察。持敬之道也。盖其要只在敬耳。

戒惧慎独[编辑]

戒惧是敬畏之意。慎独是谨微之意。盖戒惧与慎独。对待说去。则戒惧是静工夫。慎独是动工夫。然戒慎恐惧合下是兼动静全体工夫。亦不可偏属于静。盖非静时。但能戒惧。而动时却放倒故也。朱先生尝答石子重书曰。戒谨不睹。恐惧不闻。如言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也。是防于未然。以全其体。谨独是察之于将然。以审其几。此以戒惧谨独。分属乎动静也。其答胡季随论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乃是彻头彻尾。无时无处。不下工夫。中庸章句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此以戒惧兼动静也。其对说单说。各有意义。不可以执一论也。

知行轻重先后[编辑]

大学曰。知至而后意诚。不知则固不可以行。然亦非今日致知而明日力行也。论语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固以践履为主。然不学文。则亦无以知所往也。盖知行二者。如鸟两翼。如车两轮。不可偏废。然要之。知先于行。行重于知耳。

五行相生相克[编辑]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之生出次第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此五行之相生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此五行之相克也。然尝闻之。水木金所生者各一。而火土则实两生焉。火不特生土。而亦生水。冷突举火。则气凝生水。土不特生金。而亦生木。水木土所克者各一。而火金则实两克焉。火不特克金。而亦克木。金不特克木。而亦克土。盖水克火而火反生水。木克土而土反生木。火生于木而火反克木。金生于土而金反克土。此又相生相克之一义也。且五行之用。皆因克而成。水不得土。无以为堤防之利。土不得水。无以成稼穑之功。木不得金。无以裁治而成材。金不得火。无以煅炼而成器。火不得水。亦无以成烹饪之宜。此五行之所以相须而不相离者也。斯义也屏翁集详焉。可取而考也。

六十四卦。是伏羲之画。抑伏羲只画八卦。而文王重之否。[编辑]

昔有以此问于朱子。朱子答以未详。且云虽画八卦。六十四卦之理已在其中。后之论此者以为伏羲只画八卦者。盖本于此。然朱子之说。容有初晩之异。周易总目中六十四卦方圆图。属之伏羲后天。文王八卦。只有二图。亦尝曰。先天图出于伏羲。非康节所自作也。乾卦卦辞下本义言六画伏羲所作也。篇题亦言其卦本伏羲所画。其辞则文王,周公所系。其他胡氏说,希夷说言伏羲之重卦者甚多。据此则恐不可谓至文王而重之也。此说详于三山经筵讲义。

中庸不睹不闻[编辑]

尝闻之湖上。曰。这不是目无见耳无闻也。盖谓此心寂然不动。万事皆未萌芽。无可睹可闻者。此言甚精微。

费隐[编辑]

或者以形而下者。为费。以形而上者。为隐。此不是也。形而下者。是器。非道也。费隐。皆当就形而上处说。盖形而上者。其流行昭著底是费也。其所以然而不可见闻底是隐也。故周舜弼以形而上下。分属道之费隐。朱子答曰。只是如此云云。及其后来定论。皆以为费与隐。俱就道上说。今其说详于大全。可考而知也。

仁者。人也。[编辑]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此生理以为生。其生生之理。流动克满。无一体之欠阙。无一支之非仁。则人之一身。便成一块仁了。以此体味之。则仁者人也之意。可以默识矣。

四书大旨[编辑]

朱子以诚为中庸之大旨。此则已详于中庸或问。而于大学或问。言小学,大学。皆当以敬为主。据此则以敬字为大学大旨。未为不可矣。至于论孟则是杂记之书。本不可以一两字该括。先儒或以仁。为论语之大旨。遏欲存理。为孟子之大旨。然恐不必如此说。详见退溪集中。

中庸或问曰。四时之祫。不陈毁庙之主。则高祖有时而在穆。其礼未有考焉。意或如此。则高之上无昭。而特设位于祖之西。祢之下无穆。而特设位于曾之东也欤。[编辑]

此一段。旧尝致疑。及见朱子周昭王时时祫图。然后粗得其说。盖文王在穆第一位。而为昭王之高祖。则此所谓高祖有时而在穆也。王季在昭第一位。而今亲尽祧出。武王不敢进居王季之位以临文王。故虚昭一位。而只居第二位。所谓高之上无昭。而特设位于祖之西也。昭王当入第三位。而今方生存。故曰虚穆第三位。而奉康王于昭三位。所谓祢之下无穆。而特设位于曾之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