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院组织法 (民国109年)
外观
← | 行政法院组织法 (民国107年立法108年公布) | 行政法院组织法 立法于民国109年5月22日(非现行条文) 中华民国109年(2020年)5月22日 中华民国109年(2020年)6月10日 公布于民国109年6月10日 总统华总一义字第10900064821号令 |
行政法院组织法 (民国111年) |
|
第一章 总则
[编辑]第一条
- 行政法院掌理行政诉讼审判事务。
第二条
- 行政法院分下列二级:
- 一、高等行政法院。
- 二、最高行政法院。
第三条
- 高等行政法院之审判,以法官三人合议行之。
- 最高行政法院之审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以法官五人合议行之。
第四条
- 合议审判,以庭长充审判长;无庭长或庭长有事故时,以同庭法官中资深者充之,资同以年长者充之。
第五条
- 各级行政法院之员额,依本法附表一、二之规定。
- 为应业务需要,在附表一庭长、法官、司法事务官、书记官、通译、执达员、录事、庭务员及法警总额额度内,司法院得订定各高等行政法院员额配置表,为适度之人力调度。
- 附表一:高等行政法院员额基准表
- 附表二:最高行政法院员额基准表
第二章 高等行政法院
[编辑]第六条
- 省、直辖市及特别区域各设高等行政法院。但其辖区狭小或事务较简者,得合数省、市或特别区域设一高等行政法院,其辖区辽阔或事务较繁者,得增设之。高等行政法院管辖区域之划分或变更,由司法院定之。
第七条
- 高等行政法院管辖事件如下:
- 一、不服诉愿决定或法律规定视同诉愿决定,提起之行政诉讼通常诉讼程序事件。但法律另有规定者从其规定。
- 二、不服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第一审判决而上诉之事件。
- 三、不服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庭裁定而抗告之事件。
- 四、其他依法律规定由高等行政法院管辖之事件。
第八条
- 高等行政法院置院长一人,由法官兼任,简任第十三职等至第十四职等,综理全院行政事务。
- 前项高等行政法院院长,应就具有最高行政法院法官、最高法院法官或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官资格,并有领导才能者遴任之。
第九条
- 高等行政法院之庭数,视事务之繁简定之,必要时得设专业法庭。
- 各庭置庭长一人,简任第十一职等至第十三职等,除由兼任院长之法官兼任者外,馀就法官中遴兼之,监督各该庭事务。
第十条
- 高等行政法院每庭置法官三人,简任第十职等至第十一职等或荐任第九职等。
- 高等行政法院法官继续服务二年以上者,得晋叙至简任第十二职等至第十四职等;依法院组织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晋叙有案者,得叙至简任第十二职等至第十三职等或简任第十二职等至第十四职等。
- 经遴选曾任高等行政法院法官二年以上,调地方法院或其分院兼任院长或庭长之法官、法官者,得晋叙至简任第十二职等至第十四职等。
- 前二项高等行政法院法官服务年资与曾任高等法院法官、智慧财产法院法官或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官服务年资,合并计算。
- 司法院为因应高等行政法院业务之需要,得调地方法院及其分院法官、试署法官或候补法官至高等行政法院办事,每庭一人至三人,协助法官办理诉讼案件程序、实体重点之分析、资料之搜集分析、裁判书之草拟等事项。
- 高等行政法院必要时,得置法官助理,依聘用人员相关法令聘用专业人员,或调派各级法院或行政法院其他司法人员或借调其他机关适当人员充任之,协助该庭办理诉讼案件程序之进行、程序重点之分析、资料之搜集分析等事项。
- 法官、试署法官或候补法官调高等行政法院为办事法官期间,计入其法官、试署法官或候补法官年资。
- 具专业证照执业资格者,经聘用充任法官助理期间,计入其专业执业年资。
- 法官助理之遴聘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 第二项、第三项及第四项之规定,溯自中华民国九十年一月十九日生效;但第二项中华民国一百年十一月一日修正部分,溯自中华民国九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效。
第十条之一
- 高等行政法院设司法事务官室,置司法事务官,荐任第七职等至第九职等;司法事务官在二人以上者,置主任司法事务官,荐任第九职等至简任第十职等。
- 前项司法事务官以具有财经、税务或会计专业者为限。
第十条之二
- 司法事务官办理下列事务:
- 一、办理税务事件之资料搜集、分析及提供财税会计等专业意见。
- 二、依法参与诉讼程序。
- 三、其他法律所定之事务。
- 司法事务官办理前项各款事件之范围及日期,由司法院定之。
第三章 最高行政法院
[编辑]第十一条
- 最高行政法院设于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十二条
- 最高行政法院管辖事件如下:
- 一、不服高等行政法院裁判而上诉或抗告之事件。
- 二、其他依法律规定由最高行政法院管辖之事件。
第十三条
- 最高行政法院置院长一人,特任,综理全院行政事务,并任法官。
- 前项最高行政法院院长应就具有下列资格之一,并有领导才能者遴任之:
- 一、曾任司法院大法官、最高行政法院院长、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总长或惩戒法院院长。
- 二、曾任行政法院评事、最高行政法院法官、最高法院法官、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官、高等行政法院院长、高等法院院长或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长合计五年以上者。
- 三、曾任行政法院简任评事或法官、简任司法官十年以上,或任行政法院简任法官、简任司法官并任简任司法行政人员合计十年以上者。
第十四条
- 最高行政法院应分庭审判,其庭数视事务之繁简定之。
- 最高行政法院各庭置庭长一人,简任第十四职等,除由院长兼任者外,馀就法官中遴兼之,监督各该庭事务。
第十五条
- 最高行政法院每庭置法官五人,简任第十三职等至第十四职等。
- 司法院为因应最高行政法院业务需要,得调高等行政法院或高等法院以下各级法院及其分院法官、试署法官或候补法官至最高行政法院办事,每庭一人至五人,协助法官办理诉讼案件程序、实体重点之分析、资料之搜集分析、裁判书之草拟等事项。
- 最高行政法院必要时,得置法官助理,依聘用人员相关法令聘用专业人员,或调派各级法院或行政法院其他司法人员或借调其他机关适当人员充任之,协助该庭办理诉讼案件程序之进行、程序重点之分析、资料之搜集分析等事项。
- 法官、试署法官或候补法官调最高行政法院为办事法官期间,计入其法官、试署法官或候补法官年资。
- 具专业证照执业资格者,经聘用充任法官助理期间,计入其专业执业年资。
- 法官助理之遴聘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第十五条之一
- 最高行政法院设大法庭,裁判法律争议。
第十五条之二
- 最高行政法院各庭审理事件,经评议后认采为裁判基础之法律见解,与先前裁判之法律见解歧异者,应以裁定叙明理由,提案予大法庭裁判。
- 最高行政法院各庭为前项裁定前,应先以征询书征询其他庭之意见。受征询庭应于三十日内以回复书回复之,逾期未回复,视为主张维持先前裁判之法律见解。经任一受征询庭主张维持先前裁判之法律见解时,始得为前项裁定。
第十五条之三
- 最高行政法院各庭审理事件,经评议后认采为裁判基础之法律见解具有原则重要性,得以裁定叙明理由,提案予大法庭裁判。
第十五条之四
- 最高行政法院各庭审理事件期间,当事人认为足以影响裁判结果之法律见解,先前裁判之法律见解已产生歧异,或具有原则重要性,得以书状表明下列各款事项,向受理事件庭声请以裁定提案予大法庭裁判。
- 一、涉及之法令。
- 二、法律见解歧异之裁判,或法律见解具有原则重要性之具体内容。
- 三、该歧异见解或具有原则重要性见解对于裁判结果之影响。
- 四、所持法律见解及理由。
- 前项声请,当事人应委任诉讼代理人为之,并准用行政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一条之一规定。
- 最高行政法院各庭认为声请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应准许者,应以裁定驳回之。
第十五条之五
- 提案庭于大法庭言词辩论终结前,因涉及之法律争议已无提案之必要,得以裁定叙明理由,撤销提案。
第十五条之六
- 大法庭裁判法律争议,以法官九人合议行之,并由最高行政法院院长担任审判长。
- 大法庭之庭员,由提案庭指定庭员一人及票选之法官七人担任。
- 前项由票选产生之大法庭庭员,每庭至少应有一人,且兼任庭长者不得逾总人数二分之一。
第十五条之七
- 前条第二项之票选大法庭庭员任期二年,其人选、递补人选,由法官会议以无记名投票,自全体法官中依得票数较高,且符合前条第三项规定之方式选举产生。递补人选之任期至原任期届满为止。
- 院长出缺或有事故不能担任审判长时,由前项递补人选递补之,并以大法庭庭员中资深庭长充审判长,无庭长者,以其他资深庭员充之,资同以年长者充之。票选之大法庭庭员出缺或有事故,不能担任大法庭庭员时,由前项递补人选递补之。
- 前条第二项提案庭指定之庭员出缺或有事故不能担任大法庭庭员时,由提案庭另行指定庭员出任。
- 大法庭审理中之法律争议,遇大法庭庭员因改选而更易时,仍由原审理该法律争议之大法庭继续审理至终结止;其庭员出缺或有事故不能担任大法庭庭员时,亦按该法律争议提交大法庭时之预定递补人选递补之。
第十五条之八
- 大法庭裁判法律争议,应行言词辩论。
- 前项辩论,当事人应委任诉讼代理人为之,并准用行政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一条之一规定。
- 第一项之辩论期日,当事人一造未委任诉讼代理人或诉讼代理人未到场者,得由到场之诉讼代理人陈述后为裁定。当事人之诉讼代理人均未到场者,得不行辩论。
- 大法庭认有必要时,得依职权或依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之声请,就专业法律问题选任专家学者,以书面或于言词辩论时到场陈述其法律上意见。
- 前项陈述意见之人,应揭露下列资讯,并准用行政诉讼法关于鉴定人之规定:
- 一、相关专业意见或资料之准备或提出,是否与当事人、关系人或其代理人有分工或合作关系。
- 二、相关专业意见或资料之准备或提出,是否受当事人、关系人或其代理人之金钱报酬或资助及其金额或价值。
- 三、其他提供金钱报酬或资助者之身分及其金额或价值。
第十五条之九
- 大法庭裁判法律争议,应以裁定记载主文与理由行之,并自辩论终结之日起三十日内宣示。
- 法官于评议时所持法律上之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经记明于评议簿,并于裁定宣示前补具不同意见书者,应与裁定一并公布。
第十五条之十
- 大法庭之裁定,对提案庭提交之事件有拘束力。
第十五条之十一
-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行政诉讼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之规定与大法庭规范性质不相抵触者,亦准用之。
第十六条
- (删除)
第十六条之一
- 最高行政法院于中华民国一百零七年十二月七日本法修正施行前依法选编之判例,若无裁判全文可资查考者,应停止适用。
- 未经前项规定停止适用之判例,其效力与未经选编为判例之最高行政法院裁判相同。
- 于中华民国一百零七年十二月七日本法修正之条文施行后三年内,人民于上开条文施行后所受确定终局裁判援用之判例、决议,发生抵触宪法之疑义者,得准用司法院大法官审理案件法第五条第一项第二款之规定声请解释宪法。
第四章 法官之任用资格及待遇
[编辑]第十七条
- 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应就具有下列资格之一,经遴选或甄试审查训练合格者任用之:
- 一、曾任行政法院评事、最高行政法院法官或高等行政法院法官者。
- 二、曾任荐任或简任司法官二年以上,或曾任荐任或简任司法官并任荐任或简任公务人员合计二年以上者。
- 三、曾任教育部审定合格之大学或独立学院之教授、副教授,讲授宪法、行政法、租税法、商标法、专利法、土地法、公平交易法、政府采购法或其他主要行政法课程八年以上,具有荐任或简任职任用资格者。
- 四、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副研究员合计八年以上,有宪法、行政法之专门著作,并具有荐任或荐任职任用资格者。
- 五、曾在公立或经立案之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法律、政治、行政学系或其研究所毕业,任荐任或简任公务人员,办理机关之诉愿或法制业务八年以上者。
- 六、经律师考试及格,并有执行行政诉讼律师业务经验八年以上,具有荐任或简任职任用资格者。
- 具有前项第二款之资格改任者,应由司法院成立遴选委员会遴选之,于任用前,并应施以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商标法、专利法及租税法等在职训练;其遴选办法及在职训练办法,由司法院以命令定之。
- 具有第一项第三款至第六款之资格者,应经司法院成立之甄试审查委员会甄试审查合格,并施以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商标法、专利法及租税法等职前训练合格后任用之;其甄试审查办法及职前训练办法,由司法院以命令定之。
- 前项甄试审查委员会委员,由司法院指派人员并遴聘行政院及考试院代表、学者、专家及社会公正人士担任之,其中行政院代表、考试院代表、学者、专家及社会公正人士人数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十八条
- 最高行政法院法官,应就具有下列资格之一,经遴选或甄试审查训练合格者任用之:
- 一、曾任行政法院评事或最高行政法院法官者。
- 二、曾任最高法院法官、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官、高等行政法院法官、智慧财产法院或其分院法官、高等法院或其分院法官、高等法院或其分院检察署检察官四年以上,成绩优良,具有简任职任用资格者。
- 三、曾任高等行政法院法官、智慧财产法院或其分院法官、高等法院或其分院法官、高等法院或其分院检察署检察官,并任地方法院或其分院兼任院长之法官、地方法院或其分院检察署检察长合计四年以上,成绩优良,具有简任职任用资格者。
- 四、曾任教育部审定合格之大学或独立学院之教授,讲授宪法、行政法、租税法、商标法、专利法、土地法、公平交易法、政府采购法或其他主要行政法课程五年以上,具有简任职任用资格者。
- 五、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五年以上,有宪法、行政法之专门著作,并具有简任职任用资格者。
- 六、曾在公立或经立案之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法律、政治、行政学系或其研究所毕业,任简任公务人员任内办理机关之诉愿或法制业务六年以上者。
- 七、经律师考试及格,并有执行行政诉讼律师业务经验十二年以上,具有简任职任用资格者。
- 具有前项第二款、第三款之资格,其由普通法院法官、智慧财产法院法官或检察署检察官改任者,应由司法院成立遴选委员会遴选之,于任用前,并应施以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商标法、专利法及租税法等在职训练;其遴选办法及在职训练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 具有第一项第四款至第七款之资格者,应经司法院成立之甄试审查委员会甄试审查合格,并施以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商标法、专利法及租税法等职前训练合格后任用之;其甄试审查办法与职前训练办法,由司法院定之。
- 前项甄试审查委员会委员,由司法院指派人员并遴聘行政院及考试院代表、学者、专家及社会公正人士担任之,其中行政院代表、考试院代表、学者、专家及社会公正人士人数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十九条
- 行政法院法官之遴选与甄试审查,应注意其经验与行政法学之素养。
- 行政法院法官任用后,每年应办理在职进修,以充实其行政法学及相关专业素养,提升裁判品质。
第二十条
- 行政法院法官之保障及给与,除本法别有规定外,适用司法人员人事条例及其他法令有关司法官保障及给与之规定。
第五章 书记官之配置
[编辑]第二十一条
- 高等行政法院设书记处,置书记官长,荐任第九职等或简任第十职等至第十一职等,承院长之命处理行政事务;一等书记官,荐任第八职等至第九职等;二等书记官,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三等书记官,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
- 书记处分科掌理事务,各科于必要时,得分股办事。科长由一等书记官兼任之,股长由一等书记官或二等书记官兼任之,均不另列等。
- 第一项一等书记官、二等书记官员额合计不得逾同一行政法院一等书记官、二等书记官、三等书记官总额二分之一。
第二十二条
- 最高行政法院设书记厅,置书记官长,简任第十一职等至第十三职等,承院长之命处理行政事务;一等书记官,荐任第八职等至第九职等;二等书记官,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三等书记官,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
- 书记厅分科掌理事务,各科于必要时,得分股办事。科长由一等书记官兼任之,股长由一等书记官或二等书记官兼任之,均不另列等。
- 第一项一等书记官、二等书记官员额合计不得逾同一行政法院一等书记官、二等书记官、三等书记官总额二分之一。
第六章 其他人员之配置
[编辑]第二十三条
- 各级行政法院得置通译、技士,均委任第三职等至第五职等;执达员,委任第三职等至第五职等;录事、庭务员均委任第一职等至第三职等。
- 行政法院原依雇员管理规则进用之现职雇员,未具公务人员任用资格者,得占用前项录事、庭务员职缺,继续雇用至离职时为止。
第二十四条
- 各级行政法院置法警,委任第三职等至第五职等;法警长,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副法警长,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
第二十五条
- 高等行政法院设人事室、置主任一人,荐任第九职等至简任第十职等;并得置科员,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依法律规定办理人事管理事项。
- 最高行政法院设人事室,置主任一人,简任第十职等;并得置科员,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依法律规定办理人事管理事项。
第二十六条
- 高等行政法院设会计室、统计室,分置会计主任、统计主任各一人,均荐任第九职等至简任第十职等;并得置科员,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依法律规定分别办理岁计、会计及统计等事项。
- 最高行政法院设会计室、统计室,分置会计主任、统计主任各一人,均简任第十职等;并得置科员,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依法律规定分别办理岁计、会计及统计等事项。
第二十七条
- 高等行政法院设政风室,置主任一人,荐任第九职等至简任第十职等;并得置科员,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依法律规定办理政风事项。
- 最高行政法院设政风室,置主任一人,简任第十职等;并得置科员,委任第五职等或荐任第六职等至第七职等。依法律规定办理政风事项。
第二十八条
- 高等行政法院设资讯室,置主任一人,荐任第九职等至简任第十职等;设计师,荐任第六职等至第八职等;资讯管理师,荐任第七职等;助理设计师,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其中二分之一员额得列荐任第六职等,处理资讯事项。
- 最高行政法院设资讯室,置主任一人,简任第十职等;设计师,荐任第六职等至第八职等;资讯管理师,荐任第七职等;助理设计师,委任第四职等至第五职等,其中二分之一员额得列荐任第六职等,处理资讯事项。
第七章 司法年度及事务分配
[编辑]第二十九条
- 司法年度,每年自一月一日起至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三十条
- 各级行政法院之处务规程,由司法院定之。
第三十一条
- 各级行政法院于每年度终结前,由院长、庭长、法官举行会议,按照处务规程及其他法令规定,预定次年度司法事务之分配及代理次序。
- 前项会议并应预定次年度关于合议审判时法官之配置。
第三十二条
- 前条会议以院长为主席,其决议以过半数之意见定之,可否同数时,取决于主席。
第三十三条
- 事务分配、代理次序及合议审判时法官之配置,经预定后,因事件或法官增减或他项事故,有变更之必要时,得由院长征询有关庭长、法官意见后定之。
第八章 法庭之开闭及秩序
[编辑]第三十四条
- 审判长于法庭之开闭及审理诉讼,有指挥之权。
第三十五条
- 诉讼代理人在法庭代理诉讼,其言语行动如有不当,审判长得加以警告或禁止其开庭当日之代理。
第三十六条
- 法庭开庭时,审判长有维持秩序之权。
第三十七条
- 有妨害法庭秩序或其他不当行为者,审判长得禁止其进入法庭或命其退出法庭,必要时得命看管至闭庭时。
- 前项处分,不得声明不服。
- 前二项之规定,于审判长在法庭外执行职务时准用之。
第三十八条
- 违反审判长、受命法官、受托法官所发维持法庭秩序之命令,致妨害法院执行职务,经制止不听者,处三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新台币九千元以下罚金。
第三十九条
- 审判长为第三十五条或第三十七条之处分时,应记明其事由于笔录。
第四十条
- 本章有关审判长之规定,于受命法官或受托法官执行职务时准用之。
第九章 司法行政之监督
[编辑]第四十一条
- 各级行政法院行政之监督,依下列规定:
- 一、司法院院长监督各级行政法院。
- 二、最高行政法院院长监督该法院。
- 三、高等行政法院院长监督该法院。
第四十二条
- 依前条规定有监督权者,对于被监督之人员得为下列处分:
- 一、关于职务上之事项,得发命令使之注意。
- 二、有废弛职务、逾越权限或行为不检者,加以警告。
第四十三条
- 被监督之人员,如有前条第二款情事,而情节较重或经警告无效者,监督长官得依公务员惩戒法办理。
第四十四条
- 本章各条之规定,不影响审判权之独立行使。
第十章 附则
[编辑]第四十五条
- 行政法院法庭席位布置及旁听规则,由司法院定之。
第四十六条
- 行政诉讼之裁判,应规定期限,其期限由司法院定之。
第四十七条
- 本法未规定者,准用法院组织法及其他有关人事法律之规定。
第四十八条
-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 本法修正条文施行日期,由司法院以命令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