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行水金鉴 (四库全书本)/卷14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四十二 行水金鉴 卷一百四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一百四十三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运河水
  国家朝祭之需以及百官之匪颁六军之馈饷皆仰给于东南漕渠之攸系綦重矣前代海运有风涛之险由黄河转运则逆流而上经吕梁洪至镇口三百馀里不胜艰阻而运道之兴废聚议棼如我
  皇上睿谟周详区画尽善辟清口濬中河以利运道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等省之漕运于水次受兊后依限开帮经长江进瓜仪入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州运河衔尾过淮俱出清口进中河由山东泇河历济宁东昌临清德州天津以逹通州俱从运河利渉早登仓庾国用充足既无海运风涛之险又避黄河溯流逆挽之患古来运道之善莫逾于此诚万世永赖之鸿模矣以下俱河防志
  通州香河武清荟蕞云通州在京城东四十里秦属渔阳郡汉置潞县以潞河得名后魏置潞郡唐五代辽皆为潞县金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至今不改香河县在京城东南一百二十里西至通州界十五里南至武清县界二十五里唐之武清县也辽置香河县黄山北耸白水西来县南四十里为龙湾又南为小龙湾辽之运河也武清县在通州南五十里东至宝坻县界五十五里汉为雍奴县隶渔阳郡唐为武清县至今因之县南有三角淀周匝二百馀里或云即古雍奴地也水经云雍奴者薮泽之名三州县运河其北自白河富河在通州城北石坝处合流四十里许至张家湾荟蕞云湾在通州南即白河下流旧有张氏族大居此故名而通惠桑干诸河入焉南流至天津出海所谓潞河也亦称白河自通州石坝起至天津卫交界止计程三百四十二里设有杨村通判一员管理河务
  通州河道北自本州石坝起南至香河县交界止计程一百一十五里 运河堤岸自龙潭口起至白浮圈下老堤头止计长八百二十七丈康熙三十三年修筑
  香河县河道北自通州交界扳罾口起南至武清县交界红庙村止计程三十一里 运河堤岸官修长四百一十六丈民修长三百一十九丈
  武清县河道北自香河县交界红庙村起南至天津卫交界望海寺止计程一百九十六里 运河东岸堤工二十号 第一号东耍儿渡口堤长一千九百一十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被水冲决修筑三十七年又修造水堤五百一丈二尺三十九年六月内又冲坍四十年二月内修筑 第二号八百戸口堤长九百六十五丈系旧堤 第三号十百戸口堤长九百七十丈系旧堤 第四号东黑龙口堤长六百四十八丈系旧堤 第五号四百户口即小王家甫堤长七百丈康熙三十五年冲决修筑 第六号三里浅口堤长一千四百一十四丈康熙三十二年六月内冲决三百五十五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筑第七号北蔡村口堤长八百六十七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漫开十二丈五尺三十五年四月内修筑第八号桃源口堤长九百六十丈系旧堤康熙三
  十九年五月内漫开奉
  上谕此堤离河远不必修筑 第九号筐儿港堤长一千一百七十八丈七尺康熙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并被水冲决三十九年二月内奉
  旨另开新河筑堤两道 第十号徐官屯口堤长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冲决三十九丈五尺三十六年修筑 第十一号东窦家口堤长六百一十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开四十年四月内修筑 第十二号承安口即阎王庙口堤长七百六十丈康熙三十二年六月内冲决四十五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筑 第十三号朱龙口堤长二百六十五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六丈本年九月内修筑 第十四号阎家湾口堤长一千八百九十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冲决本年九月内修筑 第十五号孙明口堤长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开本年九月内修筑 第十六号白马湾口堤长一千四百四十丈系旧堤 第十七号阎洪口堤长九百丈系旧堤 第十八号张官屯口堤长六百三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九十二丈三十六年七月内修筑 第十九号小新流口堤长九百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五十一丈五尺三十六年十月内修筑 第二十号信艾口堤长七百二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六月内漫开七十五丈修筑西岸堤工二十四号 第一号沙河李家口堤长七百七十六丈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内冲开一百四十八丈三十五年修筑 第二号阎家口堤长三百一十丈系旧堤 第三号车营口堤长五百四十四丈系旧堤 第四号刘吉口堤长一百四十一丈系旧堤 第五号棉花市口堤长七十三丈系旧堤 第六号铁牛口堤长十八丈系旧堤 第七号西耍儿渡口堤长四百三十二丈系旧堤 第八号白庙口堤长八百五十二丈系旧堤 第九号西黑龙口堤长八百一十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八丈五尺三十六年九月内修筑 第十号黄须口即傅官屯堤长一千一百五十丈康熙三十三年六月内冲决八十三丈三十三年二月内修筑 第十一号西王家甫口堤长一千六百一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八丈五尺三十六年六月内修筑 第十二号灰埚口堤长一千一百二丈五尺系旧堤 第十三号聂卞官屯口堤长一千二百一十五丈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内漫开二十八丈三十六年七月内修筑 第十四号白驹厂口堤长一千八百丈康熙三十九年五月内漫开四十年
  特发帑委官修筑 第十五号郑陈官口堤长九百三十丈 第十六号梓宫𣵦口堤长一千二十一丈第十七号王才口堤长一千三十丈 第十八号西窦家口堤长八百一十丈 第十九号马家口堤长一千九百八十丈 第二十号刘滦口堤长一千六百二十丈 第二十一号蔡家口堤长二百二十丈第二十二号桃花口堤长三千二百四十丈 第
  二十三号毛家口堤长三百六十丈 第二十四号李家口堤长七百二十丈俱系旧堤
  白河源出密云县雾灵山南流过顺义县入通州境至北关外石坝处与富河会流是谓潞河 按志雾灵山在密云县东北一百里今在边城外通州志云河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白河 富河源出顺天府西瓮山口由顺义县界至通州北关外与白河会按富河昔称榆河志云榆河源发昌平州月儿湾
  下流为沙河经顺义县与白河合 通恵河旧名大通河发源详见元史明会典经大通桥至通州分流一自旧城西水门流入城内至东水门出一自新城西门外绕新旧城南折而东北乃合流至张家湾城东南外入潞河自大通桥至通州设闸四曰庆丰闸平津上闸平津下闸普济闸 潘季驯曰杨村以北通惠之水势若建瓴白河之流淤沙易阻夏秋水涨则惧其潦冬春水微则病其涩浮沙之地既难建闸以备节宣惟有濬筑之工殊为吃𦂳 浑河源出大同府桑干山下经太行山入宛平县境出卢沟桥下东南至㸔丹口分二支一流至通州高丽庄入潞河一南经固安县至武清县小直沽与卫河合流入海 直沽在武清县东南卫河白河丁字沽合流于此又东南四十里为海口通典谓之三会海口元于此置海津镇武清县志云大河以北之水多从直沽入海此即大禹治水九河入海之处地势卑下遇霖潦直与海平昔人尝欲因其填淤置稻田以足赋今府境诸水类以直沽为壑以上皆河防志 荟蕞云直沽在静海县东北一百里大小二处小即天津城也丁字沽在静海县小直沽西南
  天津运河南自山东临清州卫水与汶水合流而北至天津会潞河入海故亦名卫河北自武清县交界三岔河起南至东岸南皮县交界西岸交河县交界白杨桥止历天津卫静海霸州青县沧州荟蕞云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俱在直隶河间府东北三百里静海县小直沽南至静海县七十五里北至杨村驿六十里千淀归墟百川赴壑输将要地商贾通津明永乐二年筑城城边有三汊沽潞河卫清河浊合流东注于海又有清沽港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由直沽入于海 静海县在河间府东北一百八十里东至海一百七十里北至武清县界六十里县东一百二十里有咸水沽出海要地屯军戌焉大小直沽丁字沽皆在县地密迩三津作海防之门戸往来万轴绾漕运之咽喉 霸州在顺天府南二百里东至静海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襟河济北揖天山有沙河南与塘河合至入海处名为飞鱼口寰宇志曰五渠水又曰长鸣水即此城东七十里有高桥淀周匝三十里栲栳圈诸水所汇 青县在河间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东至沧州八十里南至交河县界七十里北至静海县界五十里有独流河北至静海县四十五里其地有蒲苇之利有劈池宋元豊中李立之言河决自乾宁军劈池入海故名 沧州在河间府东一百四十里南至南皮县界七十里北至青县界四十里当水陆之要冲为勃碣之都会州西南五十七里有毛河开元中开又呼为屯氏河流经盐山县城南东入海又有浮河在旧沧州南十里汉浮阳县地有衡漳堤在州境废清池县西四十里唐显庆初筑又县西北六十里有衡漳东堤开元中筑又废清池县西北五里有永济堤二唐永徽二年所辖共计程三百四十五里八分属天津同知管辖
  天津卫所辖河道堤岸二十九处错落于静海青县沧州间 天津天卫东岸十处 泼涨浅新庄浅王官浅马家浅东漫撒浅西漫撒浅罾鱼口浅王家浅界宿浅蔡家浅
  天津左卫东岸八处 张家口浅大扫湾浅高家马头浅安都寨浅索家马头浅北横堤浅南横堤浅南捷地浅
  天津右卫东岸五处 北阳口浅南阳口浅白洋桥浅萧家楼浅冯家口浅
  天津天卫西岸系霸州静海地方
  天津左卫西岸六处 石塘口浅莲花池浅许家口浅官庄口浅北捷地浅流佛寺浅
  天津右卫西岸系交河县地方
  静海县所辖河道北自小园起南至赵家洼止计程一百四十四里
  霸州所辖河道堤岸六处共计程二里八分错落于静海县境内 卢家口程家口程家口苏家口冯家口北苏家口
  青县所辖河道堤岸 主簿经管河东 八里塘浅计长十四里李家浅计长五里柳巷浅计长五里安家浅计长十里流洪浅计长十里 巡检经管河东王家浅计长六里安堵寨浅计长六里 主簿经
  管河西务新庄浅计长三十里流河浅计长二十里留小浅计长二十五里 巡检经管河西 李家浅计长二十七里运坊浅计长四十里砖河浅计长一十五里
  沧州所辖河道堤岸 朱家坟浅华严庵浅红孩口浅回回湾浅寇家圈浅王家圈浅砖河镇
  滹沱河发源山西繁峙县东流经献县城南十一里单家桥至青县南岔河口入运 盘古沟在青县南十五里深三丈虽大旱水亦不竭东流入于卫水济运以上俱河防志
  交河南皮东光吴桥景州荟蕞云交河县在河间府南一百二十里东至南皮县界五十里北至天津卫界四十里襟卫水而带滹沱抱广川而负瀛海县西五里有洚河县名洚阳以此东北五十里有倒流河即蔡河水西流四十里入三汊河县北二十五里有蛤螺河县东三十里有沙河今涸 南皮县在沧州南七十里西至交河县界一十八里南至东光县界一十五里通志云县有古九河故道渠岸尚存徒骇在西北太史在古皮城南马颊在城南覆釡在东南胡苏在西城下简洁在城西钩盘在西北鬲津在东南其一则河之经流也此说殆不可信九河岂在区区一县之间辨悉播为九河经下注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齐家堰即卫河东岸河流至此湍悍迅激明万历四十一年知县徐殷修筑 东光县在景州东北七十里南至吴桥县界三十里北至南皮县界四十里跨卫引津襟沧丽景有永济渠其深莫测有靳水河自安陵入浮河唐开元中开今涸 吴桥县在景州东五十里北至东光县界四十里县城南门外有吴川古黄河堤也镜悬千顷虹驾双河 景州在河间府南二百里东至吴桥县界一十八里南至山东德州界三十里州东二十里有卫河卫水之下流经此入海东北三十里有千顷洼明宣德末河决被害知州刘深开渠入洼民免水患五州县河道此自天津卫交界白洋桥起南至山东德州卫交界王一光坟止计程一百八十四里设有河间府管河通判管理修防
  交河县河道西岸北自天津卫交界白杨桥起南至东光县交界杨家圈止计长八十二里
  南皮县河道东岸北自天津卫交界萧家楼起南至东光县交界十二里口止计长八十六里
  东光县河道西岸北自交河县交界杨家圈起东岸北自南皮县交界十二里口起南至吴桥县交界止计程六十里
  吴桥县河道北自东光县交界起西岸南至景州交界清水湾止东岸南至山东德州卫交界王一光坟止计程四十二里 东西两岸共六浅 东岸连窝浅小马营浅铁河圈浅 西岸王家浅郭家围浅朱官屯浅 南四浅错落于山东德州卫六十馀里河道之间 降民屯浅坐落山东德州卫第四屯南东岸半边 罗家口浅坐落山东德州卫第六屯东岸半边 高家圈浅坐落山东德州卫老君堂北西岸半边 白草洼浅坐落山东德州卫白草洼西岸半边
  景州河道西岸北自吴桥县交界清水湾石碣起南至山东德州卫交界石碑止计程二十四里以上皆河防志
  下河北自直隶河间府吴桥县交界德州卫降民口铺起南至临清州界盐店北半壁店止计程三百二十七里三百零一步属东昌府下河通判管辖 临河德州左卫德州卫德州恩县故城县武城县夏津县清河县荟蕞云德州左卫德州卫俱在州西德州在山东济南府西北二百八十里州治在运河东岸傍旧黄河在州城东二十里西南自齐河南接于梁山北过临邑县西南四里曰大土河秋冬俱涸盛夏霖雨时水或涨溢从禹城流入县界东接济阳黑水湾北流至乐安县白龙口入海又西北流至德州界经德平西北十三里曰土河又经陵县武定州南三里又东北至海丰县入海今其流皆涸每值霖雨河水泛溢居民患之或曰即九河经流之故道云卫河在州城西盖卫漳黄河诸水合流者也汉名屯氏河隋为永济渠自河南卫辉府东流至临清武城县界与会通河合流北经河间府至直沽入海东南漕运商贾外夷朝贡皆由于此笃马河在州城东四十里河水常枯如济宁黑马沟水涨自东昌魏家湾溢出循故道东北注于海俗呼土河 恩县在东昌府高唐州北七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五十里西北有卫河自武城县流入东北经故城县入德州起白马庙至四女寺七十里有浅铺四南有古屯氏河今无津径西北有古漳水南有马颊河自高唐入境至二十里津头店入平原界西北有泄水渠起大洋泺至四女寺明万历时知县孙居相开民赖之西北有高鸡泊漳水所汇苇蒹阻奥广袤数百里今为平陆西有古堤口在卫河东岸西界武城嘉靖间武城民疏水东注为本境害今修塞 故城县在直隶河间府景州南九十里南至山东恩县界一十八里县治在运河西岸二里前武城后广川齐鲁交于左燕赵邻于右 武城县在山东高唐州九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一里西有卫河与临清夏津接界又有清河自清河县入又入故城县界东南有沙河县境地卑土淖潦则尽为洿池金末因旧渠浚治之西有一字河金时因河决武城堤凿新河修石岸十四里有奇以塞之元时河决而东南此河遂绝 夏津县在高唐州西北五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四十里西北有卫河自临清流入东北入武城河东岸置浅铺八东南有马颊河自清平流入东北入恩县界西有沙河旧涸明嘉靖八年均地徴粮易时中曰沙河虽涸可耕终为受水之处潦则难以办赋就使卫河堤固而临清之八里湾武城之东岸一有坍缺而沙河七十里皆为邻壑非古者地有遗利之意也西北有旧堤在卫河东岸堤北界武城横河口南界临清二十里口又有新堤夹卫河两岸又有月堤在卫河东西内岸外岸不足以防水患故重加内堤嘉靖间三修 本朝顺治中复修固 清河县在直隶广平府东北一百八十里东至山东夏津县三十里西至临清州界一十五里南至临清州界二十五里县治在运河西岸三十里县北一里有旧黄河又名黄芦河有流水集东起自新集洪河经县东关下入古黄河旧志云明弘治中卫河泛溢为灾邑民宗安等叩阍请允开凿深阔二丈长四十里遇水患赖此泄之岁久淤塞万历九年知县向日红重开二十九年知县郑际明复浚县南三十里有堰水堤高丈馀长五十里亦宗安叩阍请筑县东南二十五里有卫河即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也东北连冡集有一字河西通古黄河东通减水闸入卫河秋水势甚盛又东北谢炉集有蔡河入武城
  德州左卫河道夹在德州卫河道内计长一里零二十步
  德州卫河道北自直隶吴桥县交界降民口铺起南至德州界下八里塘止计长八十九里二百八十四步五尺
  德州河道北自德州卫界下八里塘起南至恩县界曹家口铺止计长一十五里零四步
  恩县河道北自德州界曹家口铺起南至故城县界孟家湾止计长一十二里三百零二步东岸有进水闸一座久废
  故城县河道北自恩县界孟家湾起南至武城县界冷家坟止计长一十六里
  武城县河道北自故城县界冷家坟起南至夏津县界横河口止计长一百四十六里西岸有进水闸一座久废
  夏津县河道北自武城县界横河口起南至清河县界孙家口止计长二十七里
  清河县河道北自夏津县界孙家口起南至临清州界盐店北半壁店止计长二十里
  渡口为临清清河夏津之交有驿 鲧堤在故城县西南三十里延袤千里自顺德广宗界来相𫝊鲧治水时所筑 陈公堤在德州东南五里历恩县抵东昌东北抵海宋时河决濬县陈尧佐守滑州筑此以障水患百姓赖之名曰陈公堤以上并河防志 鲧作堤所以致殛禹疏㵸决排所以成功四女寺进水闸所以泄民田之水入运河者也今已废坏无存闸内引河亦皆淤垫故民田之水不能泄出百姓每受淹没之患查此闸原系恩县知县孙君相修建今日山东河工不动钱粮此等工费势无所出若为民父母者肯为民除害则用本县之民力救本县之百姓当亦人情之所欣然者矣 四女寺北旧有减水闸一座原以泄运河有馀之水上不致为害于山东下亦不致为害于北直此古制之最善也数百年来闸座废坏不修引河淤塞巳平运河之水无处宣泄泛滥于南则山东受其害泛滥于北则北直之吴桥东光等处悉受其害此不可不复者也然闸座之复犹易而引河之复甚难盖引河久已淤平百姓悉皆佃种今欲仍挑为河此人情所甚难者故必照原旧河身挑挖则人亦无辞但工程浩大费无所出此工一成并有益于北直若北直之吴桥东光及天津一带州县肯相帮助则亦何难之有居济一得 四女寺在恩县地方其对岸则故城县与德州卫接界处
  上河北自直隶广平府清河县界临清州盐店起南至兖州府阳榖县界官窑口铺止计程共一百七十七里设闸九座属东昌府上河通判管辖临河临清州清平县德州卫德州左卫博平县堂邑县聊城县以上并河防志 荟蕞云临清在东昌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南有会通河自清平县入元至元间自安民山开渠导汶绝济直抵临清建闸三十有一州治当汶河之北卫河之东汶水自南旺分流至此渐微沿途置闸启闭极严出州之南板闸始与卫河合流而北漕舟过此谓之出口无复闸矣西有卫河自馆陶县入合会通河又入夏津县界亦名清河即隋炀帝所开之永济渠也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永济县入临清盖汉屯氏故沟隋修之宋皇祐初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用李立之言以永济延安镇在大河两堤间相度迁于堤外崇寕初诏开临清埧子口増修御河西堤开置斗门决大名恩兾沧州永静军积水入御河枯源西有中洲汶卫二水合处筑以石名鳌头矶延亘二十馀里突峙中流有四闸曰会通曰临清在汶北曰新开曰南板在汶南俗名观音嘴今会通临清巳废止存新闸南板而已又有广济显晦等泉皆助会通河流者东有古堤脉自南来为会通河所断城东南枕其半俗呼东堤转东北至柴二庄入夏津县境其委濒海盖古之堤防也州境浅铺十有九四在汶河北馀在卫河又有渡十二五在汶河七在卫河今或存或废 清平县在东昌府北七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二十里运河水自堂邑博平二县流入下接临清河东岸北自潘官屯南至博平之减水闸三十九里西岸北自临清之潘家桥南至堂邑之函谷洞三十三里浅铺九西有古黄河与堂邑博平接界有马颊河自堂邑入上流为漕河所截今自魏家湾溢出绕城西去县六七里许东北入恩县盈涸不时南有古漯水久堙北有古屯氏河久堙西有直渠汉大河所经今堙 博平县在东昌府北四十里县治在运河东岸四十里与聊城堂邑接界又西北入清平县境自西莎堤至梁家港北魏家湾南共浅铺五北有大河故凟自清平入又入高唐界西北有马颊河自会通溢出北过伦家桥入清平界南有漯水入自聊城出自高唐西南有湄河一名七里河自府东南受漕河减水闸之水北流至县界又北经邓家桥入故河 堂邑县在东昌府西四十里县治在运河西南三十里运河水自聊城县入北至清平县界西岸北自清平魏家湾南至聊城吕家湾三十五里置浅铺七北有古黄河与馆陶清平接界今堙东南有古漯河与莘县聊城接界今堙西有马颊河自莘县入再入清平界 聊城县即东昌府治在运河西岸二里运河水自阳榖县入北入堂邑县河东岸北至博平之梭堤儿三十里西岸南自阳榖县之官窑北至堂邑之南梁家乡三十五里浅铺二十有三南有古黄河与东阿荏平接界今堙北有古漯河与堂邑博平接界今为会通所截亦堙有四闸又有裴家口米家口官窑口柳家口等减水闸四又有泄水闸在会通河岸皆于水大泄水非通州之闸也
  临清州河道北自直隶清河县界盐店起南至清平县界二十里铺止计长四十里内立二闸板闸一砖闸一西南卫水自馆陶县流入临清板闸下与汶河合流
  闸河地亢卫河地洼临清板闸口正闸卫两水交会处每岁三四月间雨多泉涩闸河既浅卫水又消高下陡峻势若建瓴每一启板放船无㡬水即耗尽漕船多阻潘季驯谓宜于闸口百丈之外用桩草设筑土坝中留金门安置活板如闸制然将启板闸先闭活闸则外有所障水势稍缓运艘出口易于打板卫水大发即从拆缷此亦权宜之要术也山东全河备考
  山东四十馀闸放船皆易惟板闸放船独难盖板闸之下即系外河更无闸以蓄水也而独外河水小之时放船为尤难盖以板闸一启板则塘内之水一泄无馀粮船每致浅搁须于砖闸灌塘之时板闸放船之时砖闸多下板块无使水势下泄直至塘内浅阻不能出口然后亮砖闸板一块或二块以接济之然又不可待其既浅而后亮板也既浅而后亮板则粮船一时恐难行动须于将浅之时即行亮板如放二十只后浅则放至十五只时即行亮板则水足接济到底不浅矣然必砖闸板闸多下板块上源蓄水盛满然后可行不然上源无水恐板亦难亮矣 砖闸灌塘必先于板闸多下板块使水不下泄则无论船之多少皆可灌放而无难若下闸下板太少灌塘之时板闸水已下泄则船必不能多放而上源恐致浅搁惟于砖闸灌塘时板闸多下板块板闸放船时砖闸多下板块则水不妄泄而船皆可出口矣或板闸不能放完塘内浅阻或砖闸亮板一块以接济之或板闸下板砖闸启板再灌入数十只一时开放惟在临时相机酌夺审时度势以一心权衡之而巳 闸上之水若可以过一百五十只船者止过一百只即送会牌俟戴家湾再放一塘有水接济然后再放若放船太多水之消耗已尽则戴家湾闸船恐难放矣此处之水常使有馀无使不足盖一经水小则接济甚难也 砖闸上水有十四五捺时即送会牌令戴家湾闸放船接济若至十三捺则不可放船矣须候至戴家湾放下船来板闸方可放船予闻砖板放船每日止放三二十只或十数只心窃疑之故亲来放船每日放船一百二三十只甚至一百八十五只予乃悟从前之放船极少者以放水之时不放船放船之日巳无水也何以言之戴家湾放船之时砖板闸水大之时也砖板闸既不放船而候会牌又不多加板块使水直从板上空过至戴家湾放完船而水亦尽矣会牌始至砖闸启板放船已无水矣况外河水小板闸一启板水去而船留故放船无多也予力为改之使放水之时即放船放船之日始放水故一日过船至一百八十五只惟于闸上酌量水势水将大则亮板以放船水将小则加板以蓄水不过启闭得宜蓄泄有方而巳居济一得 板闸在汶卫交流处砖闸在板闸之南相隔止五里又三十里则为戴家湾闸矣



  行水金鉴卷一百四十三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行水金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