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道德之储力
余回英国年馀。今复来华。任大同报事。会报务改组。窃思本报发刊十馀稔。颇于中国稍有裨益。今虽国体改革。然本报所持之宗旨。仍有大裨于中国也。本报所持宗旨。已备详于前。不外以贯输智识促进道德为职志。复译箸紧要之新闻。精美之著作。平实之论说。凡世界最近之事实。最新之理想。莫不一一介绍于读者。即近日关系于世界之欧战大问题。吾人亦当备述其原委。以诏世人。幷述其关系战事之确实新闻。不稍存偏袒之私衷。但录其事实之真相。虽近日新闻。传信者鲜。惟择其较确者传播之耳。夫战争之事。虽大阻世界之进化。然既于世界至有关系。盖亦不能存而不论也。况于争斗忿怒之中。大足资吾人道德上之训练。非战事足以启发吾人之道德也。然实足以濬启吾人之思想。要知国家之最后优胜。究非恃有军事之能力。实恃有道德之能力而已。
余之回欧洲也。颇默察各国道德之储力。有时实未见有道德之征象。如日本前派使臣赴欧考察。迨及回国。则以造船练兵通商为欧洲致强之原因对。而于各国道德宗教之储力。初未之见。庸抑知是皆外象之表著者耳。非其内容也。苟国家内容。无道德丰富之储力。则其国家。虽强必弱。虽富必贫。盖因其无真实之资本也。然则今之国家。果有富储道德。以为国家真实之资本乎。吾试征于吾之新感触。吾尝游俄国而见于俄人之外象而有感也。余乘西伯里亚汽车。见其铁道附近之房屋。皆洁净无尘。其居民孩童。皆活泼壮健。精神焕发。询其教育制度。前虽酒肆多于学校。今亦稍稍改良。其乡僻礼拜堂。规模虽简陋。然其民皆具信仰之诚。是皆道德储力之见端。复见其版图广衍。平原高山。湖沼江河。渟峙于大陆。有时车行数日。皆森林葱郁之区。或大地旷远。渺无涯涘。是亦足以养成俄人道德之原因。余尝诵其文学家托尔斯泰之箸作。觉其理想丰富。感人甚深。盖得其地理之感力者为多。复观于俄人所奉之宗教。与吾英异。英人昔谓俄人对于宗教。徒耀其外观之美耳。然余至俄京。参观其庞大壮丽之礼拜堂。不禁穆然神往。试观其规制宏大。金碧交辉。复饰以珍贵宝石。微特证其建筑之美。抑可觇其敬爱之心。其他于种种方面。皆表显其爱国心。故不得谓其尽出于虚假而无道德之心也。余回英国亦有种种之感触焉。吾英全国社会。贫富殆趋于绝端。是为英国道德宗教家所深惧。骤睹社会之现象。固未免繁华过甚。然试为细核其内容。则在在皆有道德之储力。其表著于宗教教育二方面者无论已。即就政治一方面观察之。亦可略窥其梗槪。贫富问题。为多年扰攘于人心者。全国多数思想家。竞相讨论。著书立说。使有以解释此困难之问题。然此均平贫富之政策。欲求政府之能实行。则尤为困难。虽然。今于此问题。则有发酵之点甚多。例如政府颁订养老条例。对于年逾七十。养老无资者。政府当酌量佽助。复订定恤工保险章程。俾工人之患病及无力工作者。藉免冻馁之戚。凡此平均贫富之政策。今皆露其端倪。将来之成效必大。惟此政策。以前英人聚讼多年。卒难解决。今皆能见实行。是实由于全国恻隐之心所感召。亦即国家道德之储力成之也。一日英议院开议爱尔兰自治问题。余入而旁听。闻两党辩论激烈。历六小时。尚未解决。然此爱尔兰自治问题。已相持历数十年之久。今后殆当奏其成功。盖英民道德之发展。必期以自由之权服人。而不以专制之权服人也。若欲诘其动力之由来。盖亦国民道德之心为之先导耳。复证之于此次不测之战祸。说者谓英采募兵制度。平时养兵甚鲜。一旦有事。危险特甚。然政府主张自由。不采欧洲征兵之制。但仍沿袭成法。募集兵队。依吉青纳大将所定之计画。应募兵二百万。当第一次征募五十万时。余亲见其踊跃入伍。署名军书者。争先恐后。拥挤至二三里之遥。故瞬息满额。当征第二次五十万时。英国各大学高等学校生徒。联名入伍者。计有五千馀人。召募时皆集于伦敦之大公园。余子亦预列焉。其他团体之报名从军者甚多。至于国民。无论何种阶级。皆愿舍身为国。是亦英国道德发展之明证。故战争之事。虽为世人所忧虑。然国家道德之储力。往往至是而发现。是即道德与国家相关系之明效大验。余对于中国所进之忠吿。亦冀全国人民。有以养成国家道德之储力。勿徒托爱国之空言。恣谈强国之政策。而自谓足以救国已耳。
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41年逝世,在美国以及版权期限是作者终身加80年以下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国本地版权期限更长,但对外国外地作品应用较短期限规则的国家以及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