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一百三 广东四 惠州府 潮州府 下一卷▶

广东四

[编辑]

惠州府,东至潮州府七百九十五里,南至海岸百十里,西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西至广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界六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京师八千三百四十五里。

《禹贡》扬州南境,秦为南海郡地,汉初属南越国,武帝时仍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初亦属南海郡,成帝咸和以后兼属东官郡,宋、齐因之。梁置梁化郡,隋平陈郡废,改置循州,治归善县。初为循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大业初曰龙川郡。唐武德五年复置循州,初置总管府,寻改都督府,贞观二年府废。天宝初曰海丰郡,乾元初复故。南汉改置祯州,移循州治龙川县。宋初因之,天禧中改曰惠州。避仁宗讳也,宣和二年赐郡名曰博罗。元曰惠州路,明洪武初改惠州府。领县十。今仍为惠州府,析河源、和平二县置连平州。
府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扆,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

归善县,附郭。汉南海郡博罗县地,晋太和初置欣乐县,仍属南海郡。宋末改属东官郡。齐、梁因之。陈祯明初改为归善县。隋置循州治焉。唐、宋以来皆为州郡治。编户四十五里。

欣乐城,志云:晋置县,在今府南界。陈曰归善,移治于今城东五里白鹤峰之阳。隋、唐皆为郭内县,南汉迁城于今所。《城邑考》:“郡城,宋、元时旧址甚隘,明洪武三年,始增拓之,东北带江,西南萦湖。嘉靖十七年城圮,二十年重建,三十五年复增筑之。万历以后,相继修筑。有门七,城周七里。”
梁化城,府东南八十里。梁置梁化郡,盖治此。隋郡废,改置循州。志云:初立州时,有木鹅浮至江上,故今尚有鹅州、鹅岭之名。○阜民废监,在府城内。宋治平四年置阜民钱监是也。《宋志》:“归善县有西平、流坑二银场,永吉、信上、永安三锡场,又有三丰铁场、淡水盐场。”元皆废。
石埭山,府西南七里。崖石峭立如埭。流泉溅沫,宛若珠帘。其水泻入丰湖,为郡之胜。又周径山,在城南,延袤数十里,冈岭回复,岩壁峭峙。其径四达,因名。志云:城东五里有白鹤峰,高仅五丈,周一里,旧县治在其阳;城南五里有飞鹅岭,四周皆水,如鹅浮水面;皆周径之支陇矣。
黄洞山,府西三十里。山深远,旧为贼巢。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惠州有黄峒山贼,即此。山脉蜿蜒而东,至府西十里为新村岭,郡邑之屏障也。又府南十里有吴洞山,亦高耸,云集其上即雨。
归化山,府东南百里。俗呼鸡笼山。高二百丈,周百五十里,为群山之冠。又九龙山,在府东百二十里。上有龙潭,西江水出焉。志云:府南百三十里有怀安山,峰峦列峙,环抱郡城,一名鼓角山。○平政山,在府东百五十里,有平政驿。相近者为碧甲山,有巡司戍守。又浊水坑山,在府东南海滨,亦名干溪山。下为涌船澳,宋末文天祥移军驻此,上表求入朝处也。
大林軬山,在府西南腊石社。产白垩,攒峰叠𪩘,林木蔚荟,傜人耕种其上。有岩如厦屋,容五六百人,门至逼仄,一人持戟而守,千人攻之不能入。○白云嶂,在府西百三十里。高千馀仞,广圆二百里,重冈复岭,峭拔凌嶒,西湖诸山皆起于此。
海,府城南百十里。自府东南以迄西境,皆以海为险。志云:海滨有船澳,宋祥兴初文天祥移师处,即涌船澳矣。
东江,在府城东北。源出江西安远县界,南流过龙川、河源县界,流入境,绕白鹤峰之阴,至府城东西江水流入焉,西流历城北,经博罗县而入广州府境。亦谓之龙川江。附详大川北江。
西江,在府东南。源出九龙山,西流与群川水合,至府城东受西湖水乃北折而合于东江。志云:城东有斤斗水,亦曰百田水,有鱼利,官收其税。
丰湖,在府城西。广袤十馀里,亦曰西湖。宋知州事陈偁筑堤防,创亭馆,以为胜。后太守林俛叙云:“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数万,民之取于湖者,其施以丰,故曰丰湖。隔水有山曰丰山,自西逶迤入之湖中,有漱玉滩、点翠洲、明月湾、熙春台、杂花岛、披云岛、归云洞诸胜。左有苏公堤,以苏轼谪居时所筑而名。”志云:西湖之水出石埭山,流绕飞鹅岭下,至府南三里汇为龙塘。塘在沙子埠前,其水清甘。又北注于丰湖,渟泓涵浸,流入城中,出东水关而注于西江。又有东湖,在城西南,与西湖相并。一名塔子湖,中有甲山。宋守陈偁以岁旱,教民以牛车汲水,入东湖溉田,即此。又有秀山湖,本汇丰湖以入西江,后改注于百官池,池上有印山亭,邦人游赏处也。《图经》:丰湖南有鳄湖水,小而深黑,相传中潜鳄鱼,亦名鳄穴。今在城西南一里。○同湖,在府南四十里。群山之水注焉,春夏间弥茫数十里,冬月水涸,有鱼虾之利。其下流北入于东江。
淮水,府南百里。亦曰上下淮水。源出府西南梧桐山,东流受李溪水、米塘水,至鼓角山折而北流,有麻溪水来合焉,北流注于西江。○横槎水,在府西二十里,出黄洞山下,流汇于西湖。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梁化水,源出归化山;又有神溪水及上下义水,俱出归化山;下流并注于西江。
驯雉镇,在府东北。有巡司,后改属永安县;又内外管巡司,在府东南百三十里,地名饭罗冈;皆洪武初置。又碧甲巡司,在府东南百八十里海滨。正统八年置。
蚬壳营,在府西北,与博罗县接界。有官军戍守。又马公寨,在府东北。志云:岭东贼巢曰洋乌潭、马公等寨,皆丛山深箐,延袤八百馀里,一夫当关,万夫莫过。贼首伍端、黄世乔等啸聚其中,吞食东路者数十年。万历初督臣殷正茂剿平之。○怀安戍,在府南怀安山下,唐置戍于此,开元十四年,贬刘宗器为循州安怀戍主,即此。
欣乐驿。府北一里。又水东驿,在府东九十里。苦竹派驿,在府东百六十里。平山驿,在府东南八十里。平政驿,在府东南百五十里。《舆程记》:“自欣乐驿西四十里至博罗县之苏州驿,为入广州之道。自平政驿东八十里至海丰县之平安驿,东达潮州府之道也。”

博罗县,府西北三十里。西南至广州府东莞县百七十里。秦置县,属南海郡。汉以后因之。隋属循州。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今城周四里,编户五十五里。

罗阳废县,在县西。萧齐时析博罗县置,属南海郡,隋废。唐初复置,属循州,贞元初省入博罗县。《城邑考》:“博罗县旧无城,惟环以土墙,成化二十三年创筑,弘治九年复增拓之。”
罗浮山,县西北五十里,与增城县接界。山绵连高广,峰岩洞壑之属不可悉记,为岭南之望。今详见名山。
象山,县北二十里。山高大,形如象,俗呼象头山。其右群峰骈列,惟黄甲峰最为耸峙。又白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白水岩。北连象山。苏轼曰:“白水山即罗浮东麓也。有悬泉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至五六丈。旁有佛迹岩,岩西有泉二,东曰汤泉,西曰雪如泉。二泉相去仅步武,而凉燠迥别”云。○旗山,在县西十里,山高百馀丈。志云:县北三里有石鼓岭,岭有巨石,击之有声,一名神钲。又县治东有浮碇冈,俗传罗浮山以此冈为碇。又有龙冈,在县西三十里,顶有龙潭,深不可测。
东江,在县城南。自归善县流入境,大小群川多汇于此,又西流入东莞、增城二县界。
罗阳溪,县西六十里。源出罗浮山西双髻峰下,亦曰罗水。罗浮诸峰之水皆会于此,东南流入于龙川江。又有榕溪,在县城东。源出象山,西南流至县治西,折而东流,至东门浮碇冈下入于龙川江。○云母溪,在县西北百里。亦出罗浮山,流入增城县境入于增江。旁产云母石,因名。
石湾镇,县西七十里,有巡司。又县东有善政里巡司;俱洪武四年置。○橘子铺营在县西北,又有南坑营、桥子头营,俱接广州府龙门县界。
苏州驿。在县城西。又县东有莫村驿。志云:县西南七十里有沙河驿,亦曰铁冈驿,与东莞县接界。又西八十里达黄家山水驿,广州往来通道也。○泊头墟,距罗浮山十五里,广、惠二郡舟楫及自陆路而至入罗浮山者,皆毕集于此。

长宁县,府西北四百里。东北至韶州府翁源县百五十里,西北至英德县百六十里。本归善县及韶州府英德、翁源二县地,在万山中,为盗薮,隆庆三年,督臣吴桂芳奏置今县,治鸿雁洲。有城,编户六里。

君子山,县北一里。冈峦耸列,形势端正,因名。又象首山,在县东三里,下有樟树镇、三星潭、游鱼洲。○岳城山,在县东北十里。峭壁四周,若城垣然。
雪峒山,县北六十里。中有大雪、小雪二峰;其南又有雪山,俱以冬春积雪而名。岭南地暖,独此三峰有雪,故为奇也。○横石岭,在县东南八十里。岭半清泉一线,从石罅中出,千人汲之不竭。又县西二里有云髻岭,中有石洞。
玳瑁水,在县东。县境又有公庄水,皆东南流入归善县界注于东江。
皮村隘。在县西北。又有腊溪等隘。皆接英德县界,旧为盗薮,设兵戍守。○牛神径,在县东,接和平县界,亦戍守处。

永安县,府东北二百五十里。本归善、长乐二县地,在万山中,为盗薮。隆庆三年督臣吴桂芳奏置今县。有城。编户七里。

紫金山,在县治东。城跨其上。又三殿山,在县东二十三里,五峰插天,状如宫殿者三。又丫髻山,在县东三十里。形如蝶翅,又若双鬟,因名。○闻麞嶂,在县东五十里。本名帘紫嶂,宋末帝昺航海,丞相文天祥收败卒屯此,夜闻黄麞鸣,遂徙南岭,其寨址阶石尚存。相连者曰山谷嶂。又乌禽嶂,在县南百里。高峻盘岪,周百馀里。西为犁壁山,折而北为南山,与南雄府接界。
南岭,县东南八十里。广百馀里,四高中衍,惟一路可通。宋景炎二年文天祥为蒙古将李恒所追,奔循州,收散卒屯此,后人呼为忠臣岭。其下为高洋坑水,一名毒水,饮者多死。今泉气如呼吸,随出随没,而水不流。○梅花岭,在县西百里。五岭攒聚,状如梅花,故名。有岩高十寻,路甚狭隘,累足而入,弘邃高旷,远望无际。
琴江,在县东。有二源,皆出县东九十里之琴岭,分为南北,合而为神江,亦曰神冈水。又有义容水、秋乡水及上下岚水、横沥水、古仙水,皆自县境西南流入归善县界,注于东江。
宽仁镇。在县东,地名桃子园。志云:宽仁里巡司旧置于府东古竹派驿侧,后迁于今所,距府城四百馀里。

海丰县,府东三百里。东至潮州府惠来县二百七十八里。汉南海郡博罗县地,晋末置海丰县,属东官郡,宋、齐因之。隋属循州。唐仍旧。宋属惠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里。

陆安废县,在县西北。萧齐置县,属东官郡。隋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循州,贞观初省入海丰县。《城邑考》:“海丰旧有土城,在今城东一里,元末废。洪武二十七年始筑今城。”
龙山,县东二里。山势蜿蜒,盘踞龙津水口。《隋志》“县有黑龙山”,即此。又县东二十里有东保障山,西十里有西保障山,皆绵延峭拔,互拱县治。○银瓶山,在县北三十里,山高而锐,瀑布悬流,县之镇山也;其南十里曰莲花峰,峰峦攒簇如莲花;又南十八里曰五坡岭,南去县城仅二里;皆冈脉相接。宋祥兴初文天祥屯潮阳,蒙古将张弘范以舟师济潮阳,天祥走海丰,蒙古别将张弘正追之,天祥方饭五坡岭,被执,即此。
金笼山,县东南十里。山腰有泉,甘洁,土人呼为圣泉。志云:此为小金笼山,又有大金笼山在县西南八十里,蜿蜒高广,镇长沙海口。笼本作“龙”,宋端宗易今名。又法留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岩如屋。○宋师岭,在县东二十里。志云:县东南二十五里有新窖水。旧时沃野弥望,水道不通,蛋民分东西两溪。宋师至,舟不得渡,遂凿而通之。其上流五里名宋师岭,时伐土为阶级,故迹尚存。今闽、广商船多聚于新窖水口。
大蹊岭,县西六十里。景泰以前驿路经此,甃石为道,盗贼阻塞,行人从间道由新岭、鹿坑、南山绝江而西,日暮苦无舟楫。又西北五里为杨桃岭,正德中凿石通衢于此,径路便易,今为往来通道。又五里沙,在县西南九十里大海滨,亦达府之路也。○旗峰,在县东百九十里。山状如旗,半枕海上,东南夷入贡,望此为表识。
海,县南百里。旧志谓之涨海,即南海也,亦曰长沙海口。《图经》:“县南百里有丽江,合龙津、蛟溪诸水,东流入海,名丽江浦,即长沙海口矣。”宋景炎三年文天祥败于空坑,走循州,又走惠州行,收兵出海丰,次于丽江浦是也。空坑,见江西兴国县。
龙津水,县东七里。源出银瓶山,南流至小金笼山下,与赤岸、大小液诸水合,名三江口。志云:赤岸水,在县东北,有二源,一出激石溪,一出掘龙径,流至清湖而合,又南至小金笼山下会龙津水。又大液水,在县西七十里,源出小溪山;小液水,在县西六十里,源出马鞍山;东南流数里,又为田心溪,又东合于龙津水,所谓三江口也,南出长沙海口而达于海。○冲口水,在县东北九十里。源出黄泥坑,东合蛟溪诸水,至南沙渡入于海。又东海窖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志云:源出吉康罗溪,南流百里分为二派,东流出县东南迎仙桥,西流至沙塘渡与众水合入于海。
甲子门水,县东二百十里。志云县有大陂、龙溪诸水,俱由此入海。海口有大石壁立,上下各有六十甲子字,故名。宋景炎元年帝自闽航海驻于此,遣使降元。又祥兴二年蒙古张弘范由潮阳港乘舟入海,至甲子门,知帝所在,遂趣厓山。明嘉靖中倭寇广州,败还甲子门,为暴风所覆溺,其得脱者,帅臣俞大猷尽歼之。今有千户所戍守。○凤湖,在县西百里。志云:湖受鹅哺岭、赤口港诸水,西流入海。
甲子关,在县东甲子门水口,为滨海噤要。石门深广各二十丈,有巡司,洪武五年设。又长沙港巡司,在县南长沙海口。港口深广各三十丈,洪武十三年置巡司。
油坑营,在县西,近归善县界。又赤冈营,在县东,近惠来县界。志云:营南距海二十里,北接深山,多盗贼。○谢道山营,在县南二十里;又县东南有湖东澳、鱼尾澳二军营;皆近碣石卫。
南沙军营。在县南。相近有大德港,海寇出没处也,有大德军营。又南灶军营在县南五十里;长沙军营在县南八十里,距丽江浦相近又有石山营、大磨军营,向俱设官兵戍守。○南丰驿,在县治西。又西七十里有平安驿。县东八十里又有东海窖驿。又东七十里曰大陂驿,东入潮州之道也。

龙川县,府东北四百里。东北至江西安远县三百五十里,北至江西龙南县三百二十里,东至兴宁县百五十里。秦县,尉陀为龙川令是也。汉属南海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唐初复置,贞观初又废。天授初改置雷乡县于此,属循州。南汉改雷乡曰龙川县,徙循州治此。宋因之,亦曰海丰郡。宣和二年改县曰雷江,绍兴初复曰龙川县。元亦为循州治,明初州废,县改今属。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八里。

废循州,今县治。州本治归善县,南汉徙治于此,宋因之。元初为循州路,寻降为州。明初省州入县。《城邑考》:“县旧无城,洪武二十一年创筑。天顺六年于城南浚隍,弘治初复修筑。正德三年以后相继增修。隆庆末又筑新城于北面。”
龙穴山,在县城北。《郡国志》:“山有穴潜通海,县以此名,即东江之源也。”又东山,在县东一里,隔江环绕县城,民居参错。城南二里又有海珠山,圆平如几案。山下大溪中有独石,高圆如珠。一名案山。又有湖山,在县西五里,以近嶅湖而名,一名白鹇山。
嶅山,县北三十里,与河源县灵山势相连接。峻耸秀丽,如围屏列戟,高五百馀丈,周百馀里。其上瀑布悬流,分为三派,注为三龙潭,下流入于嶅湖。又霍山,在县北百里,高七百馀丈,周三百里。有峰三百六十,其可居者七十二。峰之秀者曰大佛迹,曰志公楼,曰先殿前,曰白牛塔,曰大独石。又有石楼、石瓮、仙乐、仙游等峰。其石岩曰望月,在山之巅。东向曰太乙,在群峰中,石窦穹敞,临瞰风雨。岩后有醴泉曰石瓮泉。又有清凉堂,在岩窦间。外有石如门,谓之天门,往来者经此。相传秦时邑人霍龙者隐此,山因名,盖郡境之名山也。嘉靖中贼黎一统据太乙仙岩为乱,官军讨平之。
龙台岩,县东北二十里。有巨石如台,台下为岩,岩前有池。又县北十里有白云岩,近嶅山南麓。县东七十里有青龙岩,上有悬泉千尺,相传龙蛰其中。○铜鼓嶂,在县北;又有葫芦峒诸险;皆贼出没处。嘉靖四十五年抚臣吴百朋遣将破贼赖清规于此。
龙江,在县城南。自江西安远县西南流经县城东,又西南流经蓝口巡司入河源县界。《郡志》云:东江源出龙穴山,东北流三百里,会安远县黄埠水及和平县浰江水,并流而西南出,环绕县前云。
嶅湖,县西北二里,周数里,嶅峰之水注焉。中有水心寺,东有苏堤。志云:宋端平初循守宋诩筑堤壅水,循隍窦以疏涨,且溉堤下之田千馀亩。元季堤溃湖湮,嘉靖二年邑令韦邦宪复修筑。
通衢镇,县北百里。有巡司,洪武九年设,防陆路过山之险。又十一都巡司,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洪武二年设,为县境水陆之冲,防守最切。○老龙埠头,在县南二十里。其地为水陆舟车之会,闽、粤商贾辐辏于此,一邑要区也。万历中建城戍守。
猴岭隘,在县西北。山深地险,与和平、河源县接界。隆庆末贼鲍时秀据此作乱,万历中官军讨平之。又铙钹山隘,在县北,亦险峻。万历初贼宋福达据此作乱,寻就抚。○铁龙隘,在县东北,接江西安远县界。或以为铁炉隘。万历初贼叶楷据此作乱,寻讨平之。今隘废。
塔下堡。在县西北。水道出江西定安、安远二县界。又有浊溪、高涧诸处,旧皆为哨守处。○雷乡驿,在县南二里,马驿也。又通衢巡司,东有通衢驿。《舆程记》:“自雷乡驿过岭六十里至通衢马驿,又六十里至兴宁县。”

长乐县,府东北四百八十里。东北至兴宁县七十里。本兴宁县地。宋初为长乐镇,熙宁五年改为县,并割龙川地益之,属循州。明初改今属。《城邑考》:“县城洪武二十一年筑,嘉靖初增拓,寻复修筑,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紫金山,在县治东北。下有鹿坑水。又东山,环县城东,与民居接。又东南二里有塔冈。志云:县北有迎龙山,峰峦突起,称为秀丽,一名五华山。稍北又有仙掌山,上有仙掌石。○贵人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井,常盈不竭。
嵩螺山,县南九十里。峰峦连属,起归善、海丰,终于潮州,为一方巨镇。山出石,可煮铁。○金鱼岭,在县西九十里。每霖雨水溢,其旁冈阜皆没,独此岭形如双鱼,鬌鬣悉具,若腾跃于巨浸中。又县西南六十里有天云岭,枕江跨谷,常有云烟出没其上。相近者曰排岭,层峦叠嶂,环列如堵,其中沃野弥望。又漆木嶂,在县西百里。重峰耸列,上多漆树。又西五十里有石马嶂,峰峦峻巨,绝顶草木繁茂。
清溪河,县西三十里。一源发于龙川,一源出县西广信都,有竹溪、黄浦、董源诸水皆流合焉,东流经兴宁县界合通海河,又东南入程乡县境,下流入海。○黄浦溪,在县南三里。有二源,一出漆木嶂,一出县西南百洋潭,合流而东,又东北入于清溪河。
清溪镇,县西三十里,有巡司;又县南百里黄牛渡有十二都巡司;俱洪武五年建。志云:县境有隘十一:曰银坑,曰古楼坪,曰榕树,曰平塘,曰解纱径,曰芙蓉径,曰象鼻径,曰董源车塘,曰平塘,曰大莂,曰秋溪火载径。
兴宁驿。县城南一里。县东南六十里又有七都驿。《舆程记》:“自兴宁水马驿下水七十里至七都驿,又八十里而达潮州府程乡县。”

兴宁县,府东北五百五十里。东南至潮州府程乡县百三十里。本汉龙川县地,晋咸和六年置兴宁县,属东官郡。宋、齐因之。隋属循州,唐仍旧。南汉乾亨初升为齐昌府。宋复为兴宁县,仍属循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

齐昌废县,在县北。萧齐置,属东官郡,隋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循州,贞观元年并入兴宁县。志云:南汉置齐昌府,使其子守之,在今县北五里洪塘坪。宋开宝四年为县如故。《城邑考》:“兴宁县旧无城,成化三年始筑砖城,嘉靖三十九年增修,崇祯八年复营治焉。”
武婆故城,在县西。志云:县西五里有梅山,傍为竹山,亦名天烛山,武婆城在其下。五代之季四方云扰,峒贼乘机劫掠,有武寡妇者富而才,纠合村落,筑城自卫,因名。
赤山县,南三里。滨河层峙。又神光山,在县西南五里,形如展旗。宋邑人罗孟郊读书山下,尝见异光。○和山,在县东十里,高百许丈,状若旋螺。其阳有麻石岩,深广数丈,两峰环抱,一峰背耸周道,左达丹崖,右耸岩中,清泠如浸。又鸡灵山,在县东三十里,高出群山,气势雄峭。
宝山,县东北六十里。高六十馀丈,周三十里,势若树屏,循、潮二州之分水岭也。唐韦衮刺潮州经此,因名丞相岭。有巨石如马,外险中衍,曰石马峒。志云:元末陈友定采矿于此,得银数百万,因名宝山。明嘉靖中贼据石马洞为乱,寻讨平之。又东北十里曰铁山障,五峰峭立,迥出群峦,昔有铁冶。山之东为蓝坑凹,接程乡县界。
大望山,县北九十里。亦名大帽山。南界程乡,北界安远,层峦叠嶂,茂林丛棘,旧为贼巢。弘治十六年傜寇起于此,官军讨平之。正德七年贼复炽,督臣周南破之,赭其山。
黄土岭,县西十五里,高五十丈,与长乐县分界。志云:黄土岭地名麻头,过此即长乐县之董源车塘隘。又鸡鹆笄峰,在县东南四十里。孤峰独秀,势插云霄。○黄沙嶂,在县南三十里。高百馀丈,周百里。又县南二十里为佛子高嶂,高二十丈,广亦数十里。
通海河,在县城西。合吴田溪、西溪、东溪、许陂溪、凉溪、洋步溪、远安溪、通海桥溪、黄田溪、笃陂溪、汤口溪、淡坑溪十二溪之水,汇于城西,是为水口;又合长乐溪、上保溪、中保溪、博溪四溪之水,共十六溪,东南流达潮州入于海。《通志》:“通海河一名西门河,河水中断,受诸谷之水,实为衢路咽喉。”今溪在邑北曰凉,曰洋步,曰下埪水,曰石马,曰龙归洞,曰吴田,曰李田,曰罗冈,曰大望山,曰溪尾,曰杨梅砦,曰上下軬,凡十二溪,汇流为河。又宝山溪自东来,经城南而西注。痳岭溪、竹山溪、乌池、洛洞、牛牯陂、曾坑六溪之水自西来而东注,由此东流,环绕县治,则远安、打石坑之水自西南来注之,至县治东南隅而南下,则洋湖、潢湖、笃陂、白水砦、汤口、黄基沥、黄竹岭、淡坑八溪之水注之,谓之水口,乃合长乐、三保、博溪之水东南流入程乡县界。
杜田河,在县北。志云:水自安远寻邬保东流百五十馀里,复折而西流,名曰赤石渡,又西南流入龙川县界,为河明潭,下流注于东江。又双头溪,亦在县北,下流汇于河明潭。○黄陂溪,在县东,发源德马砦;又有莲塘溪,发源虎尾坑,与县东南之沿泷溪分流合注;俱入于通海河。
水口镇,县南四十里。有巡司,洪武八年置,为兴宁、长乐二水交流之所。又十三都巡司,在县北百二十里,与江西、长宁县接界。洪武四年置巡司,防大望山、岑峰、丹竹楼贼巢。正德六年移建于白水寨。嘉靖六年始议于故址筑城,迁巡司于城内。城周二里有奇。天启六年贼入境,城毁。崇祯五年修复。
石马隘,县东四十里,路通潮州府程乡、平远县。又径心隘,在县东五十里,亦路出程乡。又龙归洞隘,在县北七十里,亦通平远及龙川县。隘口有偷牛栋,崎岖险峻,过此为石镇与平远县接界处也。○黄竹塘隘,在县西三十里,路通龙川县。有石坑镇,地荒僻,为寇巢。县西五十里又有大坪隘,亦路出龙川。《图说》云:“县西有筠竹岭隘,通长乐县。”
消陂尾隘,县南七十里,亦路出程乡,为水口之外卫。志云:县北九十里有罗冈隘,接江西安远县界。又县境有四都隘,旧为戍守处,今废。○黄茅尖顶砦,在县西四十馀里。山顶旁有天然湖,四时不涸,俗呼野猪湖。又大龙田磐石围,在县北十馀里。其地有九十九墩,昔尝议建州于此。志云:县境围砦凡百馀处,皆为御寇之所,惟县北十里之张陂沥龙和围,又北五里至泠井水龙和围与大龙田磐石围,俱砖石包砌,上覆以瓦,俗呼为阴城。
周塘驿。在县东南。万历四年建。

河源县,府北百五十里,东至龙川县二百五十里。汉南海郡龙川县地,萧齐始析置河源县,以县东北有三河之源而名,仍属南海郡。梁、陈因之。隋属循州,唐仍旧。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城邑考》:“县旧无城,洪武二十八年创筑,弘治五年增修,周二里有奇。”编户十里。今置连平州,析县属焉。

休吉废县,在县东。萧齐置新丰县,属南海郡。隋属循州,开皇十八年改县曰休吉,大业初废。又石城废县,在县东北,唐武德五年析河源县置,贞观初省。○龙川故城,在县东北百七十五里,秦县治此。赵陀为龙川令,筑此城。汉、晋以来皆为县治。隋开皇十一年省入河源县。唐初复置龙川县,属循州,贞观初省入归善县。一云今龙川县东二里有龙川故城,似悮。
梧桐山,县东南十里。形势峻耸,多梧桐。又县西北十里有凤皇山,与梧桐山隔江相对。又有桂山,在县西十五里,峰岩耸峙,多桂树。○平陵山,在县西八十里,高数百丈。有通海岩,岩中有泉潜通海。又西二十里有岩峭峻,曰景星岩。
灵山,县东北百二十里。高百馀丈。上有龙湫,亦曰龙山。又县北百三十里曰戈罗山,以尖峰列峙如戈戟也。正德中为盗薮。又北百馀里曰亢山,有两峰相亢,亦名丫髻山。○东桃嶂,在县北百里,孤峰高耸。又北二十里为平石岩,平旷可居,因名。又漂湖岩,在县北百七十里,以岩下有小湖也。
槎江,在县南,即龙川江也。自龙川县西南流入界,绕县治而南,萦回如带,又南入归善县界。亦谓之东江。○修江,在县北三百五十里。一名新丰江,石碛险峻,东南流五百五十里入于槎江。刘昫曰“河源水自虔州雩都县流入龙川江”,即修江也。一云河源在县东北三角村。
蓝口镇,县东北八十里。有巡司,洪武六年置。蓝口驿亦设于此。又忠信里巡司,在县北百里,洪武四年设。长吉巡司,在县北戈罗山下。洪武五年设,后改属长宁县。志云:县有古城堡,亦戍守处也。又县南有南湖斗隘,县境又有中村、古云二隘。
宝江驿。在城南江滨。又县东北四十里有义合驿。又东有蓝口驿,为龙川县往来之道。

和平县,府北五百八十里。西北至江西龙南县二百二十里,西至韶州府翁源县三百里,东南至龙川县百八十里。本龙川县和平峒地,山林深险,盗贼盘据,正德十三年抚臣王守仁奏置今县,又割河源地益之。明年筑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今置连平州,析县属焉。

东山,县东一里。高百丈,周三里,形如卓旗。又紫云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高五百丈,周八十馀里。上有岩,朝夕有紫气腾起。又东北十里曰乌虎山,高二百丈,周二十里,形如虎。
浰头山,县北八十里。亦曰和平峒,绵亘深远,接江西龙南县境。其最近龙南者为上浰,在岑冈者为中浰,和平峒谓之下浰。浰溪水出焉。旁多奇石,巉岩险仄。正德中贼党池仲容者巢穴于此,十二年赣抚王守仁讨之。先以计擒其魁,遂举兵由龙南泠水径直𢭏下浰大巢,又发诸路兵入三浰,贼惊惧,据险设伏于龙子岭,官军进击之,克其三浰大巢,馀贼走聚九连山。事平以和平峒巡司改为县,而移巡司于浰头。龙子岭,见赣州府定南县。○羊角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山时有金鼓声,金则兵起,鼓则兵息,正德初征池大鬓,嘉靖初征曾蛇子,屡有验。
九连山,县北百里。峰峦高峻,林木茂密,东连龙川、河源,南连博罗、增城、龙门、从化,西连乳源、翁源,北连赣州龙南,凡九县界,因谓之九连山。正德中三浰馀贼屯聚九连山。山四面险绝,惟一面可上。守仁设计克之,贼走,官军四路设伏,擒斩略尽。《图说》:“山多虫蛇,害人最甚。秋冬虫蛇入穴,贼备干粮入山,连月可藏,故能亡命。春夏蛰发山中,不能久藏也。”○云山,在县西北百里,有大小二山,遇冬积冰,弥月不消。
蜡烛峰,县北七十里,地名岑冈。高八十馀丈,周五十馀里。又龙归岩,在县西百里浰头曲潭,口阔丈馀,深入不可量,中有水流出,可灌田五六顷。嘉靖六年官军讨曾蛇子,步入三四里,不见贼而还。又燕子岩,在县北百五十里,岩深广,可容五百馀人,中有流泉,遇警乡人辄避寇于此。○五花嶂,在县北二十里。邑之负山也,高五百馀丈。春夏之间,杂花如绣。又有仙女嶂,在县东北二十里,亦高秀。
三浰水,在县北三十里。其源一出龙南县之牛冈,一出九连山,水流屈曲经三浰间,溪涧之水皆合焉。亦曰上、中、下三浰水,龙川、长乐、龙南、安远四县交接之道,闽、广、江西闰馀之地也。王守仁云:三浰之地,守之足以控诸贼之咽喉,不守则为狐鼠之窟穴。盖以山溪深阻故也。《图经》:三浰水,东流合汤坊水、乌虎镇水,南合县前溪水,下流经龙川入于东江。
镇水县东北六十里。源出紫云山,东北流经乌虎山下,汇龙南、安远诸小水,又东南合和平水,即浰水也。县境之田多赖以灌溉。又汤坊水,在县北二十里,其上流有漆木嶂、大门山二水,合而东流,入于和平水。
浰头镇,县北九十五里。有巡司。志云:司旧置于今县治,正德中改司为县,而移置巡司于此。又有浰头镇隘,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嘉靖三十四年立隘,环以墙垣,置兵戍守。○岑冈营,在县东北三十里,北通江西定南县下历保及安远县黄乡保诸处,旧屡为贼巢。万历十四年设岑冈营,拨兵戍守。
中村隘。在县西。又西有驴子隘,路通翁源。志云:县东有平虎镇、东水二隘,通安远、长乐。东南有黄竹坑一隘,东北有阳陂、三折水、黎头、古镇四隘,皆道通龙南。又县南有高车山隘,县北有乌虎镇、三角山等隘,皆设兵戍守。
附见:
惠州卫,在府治东南。洪武三年立千户所,二十三年改为卫。○长乐县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洪武二十四年建;河源县守御千户所,亦在县治东,洪武二十八年建;又龙川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洪武二十年建;俱隶惠州卫。
碣石卫。在海丰县东南百二十里滨海。洪武二十三年建。○海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又捷胜守御千户所在海丰县南八十里,甲子门守御千户所在海丰县东二百十里,皆滨海;又平海守御千户所,在府东二百里;俱洪武二十七年置,隶碣石卫。

潮州府,东南至海岸俱百五十里,西南至惠州府七百九十五里,西北至江西赣州府千一百六十七里,北至福建汀州府六百六十里,东北至福建漳州府五百五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九十里,至京师九千七百四十七里。

《禹贡》扬州南境,后为闽越地。秦属南海郡,汉初属南越国,武帝平南越,复以其地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咸和七年属东官郡。义熙九年,又析置义安郡。治海阳县。宋、齐因之。梁兼置东阳州,后改曰灜州。陈废州。隋废郡,改置潮州,大业初复曰义安郡。唐武德四年仍置潮州,天宝初曰潮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曰潮州,亦曰潮阳郡。元曰潮州路,明初改路为府,领县十一。今因之。
府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往者倭寇阑入则警戒东南,奸宄伏藏则张皇西北。郡盖非闲暇之地矣。
海阳县,附郭。汉南海郡揭阳县地。晋咸和中置县,属东官郡,义熙中为义安郡治,隋为潮州治,宋、元因之。今编户三十里。
海阳故城,在今县治东。晋置县于此,义熙以后皆为州郡治。《城邑考》:“府旧有子城,宋至和九年筑,北绕金山,东临大江,外郭则土垣也。绍兴十四年稍移而南,循濠旧址甃砌,绍定、端平间工始竟。元大德中修东城滨溪者,名曰堤城。明洪武三年复辟其西南隅,砌以石。弘治八年大水,北城坏,旋复修筑。嘉靖、万历间皆尝营治。有门七。环城有濠,城周九里有奇。”
金山,在府治北。形如覆釜,高四十丈,周三里。中有小湖。一名金城山。东临恶溪,西瞰大湖,为一郡之胜。城西北一里曰湖山,旧名银山,山下有西湖,因改今名。高五十丈,周十里,巅有浮图,形胜与金山相并。又有韩山,在府治东,顶有三峰。唐韩愈守是州尝游此,因名。○九郎山,在府东北十里,起伏有九,右为尖峰,高百馀丈。
桑浦山,府西南四十里。高二百丈,周围五十五里,崔嵬蜿蜒,跨海丰、揭阳二县,为东南巨镇。有桃源洞及宝云、白云等岩,产茶。其北麓多桑,因名。又西南十里曰狮子山,上有石岩屈曲。又有浮图,曰狮子塔。又南为甘露岩,岩前为玉简峰,与郡城对峙。
瘦牛岭,府西北五十五里。一名云落山,为往来通道,即揭阳山之南麓也。又有凤栖峡,在府北二十里。两山对峙,凤水经其中。
海,府南百五十里。有南洋三湾。嘉靖三十八年官军败倭贼于此。
韩江,在府城东韩山下。源出江闽汀、赣二州境,流入界,会三河而南出,又合产溪、九河、凤水,过凤栖峡,经恶溪而至山下为韩江。又经老鸦洲分流为三:一自县东溪口达澄海水砦入海,一自县南分东西二流俱入于海,一自溪口东南流达急水门经北关亦入于海。
恶溪,在城东北。一名鳄溪,亦名意溪。唐元和中溪有鳄鱼,刺史韩愈作文驱之。宋咸平中通判陈尧佐斩鳄鱼于此。中有垒石名曰峦洲塔,韩江经此合流而南,盖即韩江之别名矣。○产溪,在府北九十里,东南流会于韩江。又有九河水,亦在府北五十里;又凤水,在府城北,一名凤皇溪,源出饶平县凤皇山,皆汇于韩江。
三利溪,在府城西。导濠水西历潮阳、揭阳二县,回抱曲折,殆将千里,而后入海。三县利之,因名。又有枫溪、新溪,源出湖山,俱来会焉,注于凤塘达于枫口径入于海。《通志》:“三利溪宋元祐间濬,明正统以来日就湮塞。弘治五年复濬,八年复塞,至今惟小沟泄水潦而已。”又中离溪,近志云:在县西南四十里,地达揭阳,邑人薛侃濬,起龙溪,过桃山,达枫口入于海。
西湖,在府治西湖山之阳,绵亘十馀里,今渐湮塞。又东湖,在城东韩山后,四山环绕,湖潴其中。又府东南二十里有官障湖,产龟,亦名龟湖。中有洲约二里许,下流亦入于韩江。
急水门溪,府南二十里。韩江之水分流出此,合双溪以入海。两山夹峙,中横大石,水势迅驶奔涌,因名。○老鸦洲,在府东,扼韩江中流。今名凤皇洲。广一百八十五丈,袤六百三十三丈有奇,广济桥跨其上。
北关镇,府东南六十里海口,向设兵戍守。又枫洋巡司,在府南。志云:司旧置于枫洋村,洪武四年改置于园头村。○潘田堡,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僻在山谷,通潮、揭、漳、韶,为戍守要地。嘉靖中亦改设巡司。《会典》:“潘田巡司旧属澄海县,后改属海阳。”又县有田心、丰顺二营。
柘林塞,府东南百三十里滨海,戍守要地也。今详见饶平县。又金山北有摧锋寨,宋置,今为民居。《宋志》:“海阳县有海门等三砦、三河口盐场、丰济银场、横衡等二锡场。”○新关隘,在府南。又府境有万里桥、汤田、枫洋等隘。旧志:县又有海门、东陇、辟望等隘。
凤城驿。在府城北。又北七十里有产溪驿。《舆程记》:“自凤城驿西至揭阳县之桃山驿七十里,又西七十里为潮阳县之灵山驿。又自产溪驿而北凡百里至大埔县之三河驿。”○广济桥,在府城东,跨韩江上,广二丈,长一百八十丈。旧名济川桥,分东西二洲,创始于宋,明增修之,崇祯以后毁。

潮阳县,府南百三十里。西南至惠来县百六十里。本海阳县地,晋义熙九年析置,属义安郡,宋、齐因之。隋属潮州,唐永徽初省,先天初复置,仍属潮州。宋因之,绍兴二年废,八年复置。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潮阳故城,县西三十五里。志云:县初治于临昆山,即此。唐元和十四年刺史韩愈移县于棉阳,即今治也。《城邑考》:“县城,元至正十二年筑,洪武二十四年因故址修筑,正统十三年始甃以石,天顺四年城始就,弘治以后屡经修筑。”
东山,在城东。其相接者亦曰韩山,叠嶂层峦,参差奇胜。又城西十里有西山,形势嶻嶭。上有砖塔。下有石室,名海潮岩。又西十里曰曾山,双峰并峙,亦名双髻山,出海望之愈高。○临昆山,在县西三十五里,相传旧县置于其下。相接者有龙首山,一名猴子山。又钱澳山,在县东十里。前有莲花峰,下临沧海。又东五里曰大湖山,亦南临海,下有龙潭。又十里曰广澳山,北有招收山,三面距海,盘据数十里,地多斥卤,不可耕,河渡通焉。其北十里曰磊口山,马耳在其外,是为洋海之门。
浔洄山,县北十里。山在水中,为邑之后扆。东有三屿,白屿尤桀起。○铁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耸秀,为群山之冠。山之西接普宁县界,其北曰牛户山,接揭阳县界。又南山,在铁山西南十里,连峰接岫,林岭深峻,盗贼多窟穴其中,亦名大南山。
灵山,县西五十五里。山高耸,下有卓锡泉,唐元和中僧大颠居此。志云:县西南二十里有石龟山,面枕练江,有石林立如笏,是为邑之西障。又南十里曰神山,平地突起,林木森秀。○盐岭径,在县西百里。其山与普宁县接界,道通惠来县。又西南有林昭径,亦出惠来县之道也。
海,在县东南。志云:县境滨海,潮汐入港,支析成川。招收山临河,渡长数十里,南为钱澳、为广澳,北为马耳、为磊口,皆通海。磊口,海洋之门也。其外为牛田洋,澄、揭之水皆汇于此。有海门所,为扼要处。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福建漳州来犯,自磊门登陆攻海门所,官军击败之是也。
练江,在县西南石龟山下。源出海阳县云落山,流入境,东流十里有戎水来合焉,又东二十馀里潇溪流入焉,又东四十五里,东溪流合焉,又五里出和平桥,又东流经县南二十里汇众流而为江。纡回如练,因名练江。又东南入于海。
东溪,县西七十里。源出大南山而东注;又潇溪亦在县西;俱流注于练江。志云:县北诸山之水皆迤西达于练江。又临昆山下有西丰水,灵山西北有仙陂水,又西十馀里有麒麟水及西条、东条之水,南流而东折为戎水,合云落水,即练江也。又西南之水曰司马浦,东流会于铜钵湖;迤南有桃溪水,东流会于东溪;其下流皆合流,过和平桥注于练江。练江盖汇县境诸水为大江,流至海门入海也。
吉安镇,县西北七十里,地名贵屿村。有巡司,又门辟巡司,在县北六十里;俱洪武二年设。招宁巡司,在县东三十里。洪武二十八年建。桑田巡司,在县北三十里。正统十三年建。又云落巡司,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嘉靖中置,属普宁县,后改今属。志云:县东三十里有招收盐课司,县南二十里练江村有龙井盐课司。今龙井司改属惠来县。又县西和平村有河泊所。
兴安镇。县东南三十里。有兵戍守。又北关隘,在县城北。河溪隘。在县北二十五里。门辟隘与巡司相近。又河渡门隘,在招收山下。志云:县有下游营,守河渡门、磊口等处。又有韶兴营,置于海门所。嘉靖三十八年倭贼从招宁巡司、河渡、磊门入犯。○灵山驿,在县南门外。又武宁驿,旧在县南七十里。郡志:县西南有和平桥,宋宣和中建,长三十丈。元末毁,明初重修。

揭阳县,府西南七十五里。西北至惠州府长乐县二百八十里。汉县,属南海郡。后汉因之。晋废。义熙中,以其地析置潮阳等县,后因之。宋宣和三年,始析海阳三乡置县。绍兴二年废,八年复置。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七十八里。

揭阳故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汉置县,以揭岭为名。元鼎六年伐南越,东越王馀善上书,请发兵从击吕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后废。宋绍兴八年,卜置县于嵧隍村,不果,改置县于玉窖村,即今治也。《城邑考》:“县城,元至正十二年因海寇始筑内外二城。明天顺中增拓内城,甃以石,并拓外城。成化二十三年复筑外城,甃石为址。弘治元年增修,十一年皆改甃以石。嘉靖以后屡经修治。”
揭阳山,县西北百五十里。形势岧峣,南北二支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亦曰揭岭。秦始皇伐百越,命史禄转饷,禄留家揭岭,或以为即此山也。岭之阳为海丰县。西北之瘦牛岭去县治百里。岭之西为飞泉岭,壁立数百仞,周围数十里,有泉飞空而下,径通惠州府长乐县,为惠、潮之关隘。或以此为揭岭。岭西北又有贵人山。《通志》:山跨揭阳、长乐二县界,周围百里,曰滩下,曰大竹园,曰矿山头,曰粗石坑,曰麻竹坑,曰筲箕坪,皆其处也。
黄岐山,县北十里。上有石湖,四时不竭,绝顶又有石浮图。下有二岩,东曰竹冈,西曰松冈,皆有洞壑之胜。又五房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多竹木,产铁矿。○三山,在县西百五十里。一名独山,南溪经其下。独山南四十里曰明山,东南二十里曰巾山,峰岩相望。明山之岩曰天竺岩,甚奇胜。
桑浦山,县东百里,滨海,接海阳县界。崔嵬绵亘,多岩洞之胜。详见前。又东二十里曰菱池山,三峰插天。中有深池数十亩,岩谷林泉,为诸山最。下有石岩,形如狮子,中可容千人。相近者又有桃山,旁有小山类桃,因名。逶迤百馀里。
玉窖溪,在县治南。有南北二源:南溪出海丰、长乐二县,分水并流,经三山百折而东,过玉窖会北溪;北溪出程乡、长乐二县,分水并流,经贵人、飞泉诸山,又东有石硿、循梁、大罗诸水流入焉,过玉窖会南溪,绕县治而东南,至浦湾渡入于海。海口有石马激潮,声闻数里。志云:南溪源出鱼梁滩,北溪出瘦牛岭。又县东南三十馀里有双溪口,南、北溪水并会于此入海。
枫溪,在县东北四十里大脊岭下。源出海阳县,即三利水派流也,东南流二百里为枫溪口,亦曰枫口迳,汇诸溪水并注于海。志云:县东南十五里有古溪,又南有官溪,南溪入焉,又东有中离溪,北溪派流入焉,并注于枫溪。○深浦溪,在县西北。源出西山,流至北寨入于北溪。又湖口溪,源出县西五十里之龙磜山,流会斗龙潭入南溪。又有梅岗溪,出县东北三十里梅岗山,一名曲溪,亦流入枫溪。
北砦镇,在县东。有巡司,洪武四年置于县东北之冈头山,后移于桃山。又湖口巡司,在县东北之棉湖砦。洪武三年置。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平和营进赤寮村,劫棉湖砦,寻移营于此。相近有水沙村,是时倭贼焚劫处也。○狮子营,在县西,亦曰狮头营,防七成径关隘。又西北有马头营,防石硿、飞泉径等关隘。又东北有长布营,防磜内、官硕径等关隘。旧俱有官兵巡戍,今废。又有西营,在县西。
官溪隘。在县南。志云:县东有桃山隘,北有蓝田隘,西有霖田隘,皆为戍守处。又桃山驿,亦在县东二十里。又东有大窖桥。嘉靖三十九年倭走大窖桥,官兵邀击,倭溃走。

程乡县,府西北三百里。西至惠州府兴宁县百三十里,东北至福建上杭县三百八十里。本汉揭阳县地,晋海阳县地。萧齐置程乡县,时有程旼者以信义行于乡,因名,属义安郡。梁、陈因之。隋属潮州,唐仍旧。五代晋开运初南汉置敬州治焉,宋开宝四年改曰梅州。熙宁六年州废,县属潮州。元丰五年复置,宣和二年赐郡名曰义安。绍兴六年州复废,十四年又置。元至元十六年升为梅州路,二十三年仍降为州。明洪武二年省州入县。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废梅州,即今县。南汉置敬州,《宋志》作“恭州”,避翼祖讳也。历宋及元皆为梅州治。明初废。《城邑考》:“县旧有土城,宋皇祐间增筑。明洪武十八年甃以砖石。弘治八年、嘉靖十九年皆因大水城坏,复增修之。崇祯六年亦尝营缮。”
百花障山,县东十里。形势起伏,相连如城堞,高十馀丈,与百花洲相映,为县东之保障。又旗山,在县东北十三里阳坡径口。高百馀丈,周三十馀里。县西十四里又有西山,峰峦尖耸百有馀丈。山址周回,分为八重,县西之胜也。其相接者为李洋山。○明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九百馀丈,周三百里,形如帘幕。下有龙潭,中有仙花嶂,县之镇山也。其相近者又有九峰山。又天马山,在县南六十里,高三百馀丈,周七十里。一名马鞍山。
铜鼓山,县东南八十里。高千丈,周百里。山势峻阻,盗贼多窟穴其中。亦曰铜鼓嶂。其相近者有阴那山,高百丈,周二百五十里,形如仙掌,下有湖。又南为香炉山,高二百九十丈,周三十八里,以形似名,产铁矿。○王寿山,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高八百馀丈,周二百里,形如殿阁。上有仙牛岭。又平顶山,在县东北二百里。高二百馀丈,周七十二里,形如展盖而顶平。产铁矿。又东北五十里有龙牙笔山,高二百九十丈,周百馀里。山势峭拔,笔状其形。龙牙,盖地名也。又储田笔山,在县西五十里,高百六十丈,周二十九里,形势秀拔。储田,亦地名矣。
梅峰,县西二里。平地突起,形如覆钟。一名马蹄峰。其相近者曰高峰,亦平地突起,形如覆釜,为近郊之卫。又耸秀峰,在县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馀丈,周百里,形如宝盖,而秀丽耸拔。县东南三十里又有双笔峰,高三百馀丈,周六十里,二峰并立,峭直如笔。又大峰嶂,在县北百四十里,接汀、赣之交,旧为盗薮。○铁山障,在县西北九十里。山径荒僻,亦故盗薮也。
程江,县西北七里。源出江西长宁县大帽山,流经县西北七十里,又东南流至城南注于梅溪。稍东有百花洲,周数百步。相传洲东有五色水,绚烂如锦,谓之锦江,南流五十里有小溪自汀、赣来,经县北七十里南流会焉;又三十里曰松源溪,源出福建武平县象洞山,经县东北二百里西南流入焉,谓之松口;又南二十里为蓬辣滩,涛浪汹险,声闻数里,一名晒甲溪,相传韩京帅师平潮寇经此,触石舟坏,晒甲于此,因名;又东南入大埔县会三河溪,经府城东而为韩江。邑志:小溪,亦名小河溪,源亦出武平县赤岸山。又松源溪有滩石险恶,仅通小艇。
梅溪,在县城南。惠州府兴宁、长乐县界诸山之水流入县境,东会于程江。又周溪,在县东四里。源出县东北之葵岭,经百花山下,环绕如带,西会于梅溪。志云:梅溪南有老溪,即梅溪故道,后水势直下,故道淤塞。今县西南二里有老溪角,约长一里,广二十馀丈,折而东为新溪。正德十一年梅溪泛涨,渐啮城址,凿此以分水势,别流过城东复会梅溪。嘉靖二十五年,复筑陂绝流仍自县南合于程江。○西洋溪,在县东南四十里九峰山下。源出明山,逆流而西会于梅溪。
梅口镇,在县北,接福建汀州府境。五代梁龙德中南汉主岩用术者言,幸梅口镇以避灾,闽将王延美遣兵袭之,岩仅以身免。○太平镇,县西百里。有巡司,洪武三年置于县西南十馀里梅塘保,二十三年改置于此。又县西北百二十里有丰顺巡司,嘉靖末置。隆庆初筑城,周二里有奇,以通判驻守。寻以盗平还郡。崇祯初复增设官军汛守。志云:县城北有永定营,一名北营;又县东百五十里有上井隘,通福建上杭县,冈岭峻绝;东北二百里有松源隘,亦通上杭,山径崎岖,松源水所经也;西南四十里有水车隘,山荒涧多;百里有马头隘,路出长乐,为往来之径道;旧皆为盗贼啸聚处,设兵戍守。
程江驿。在县城东。洪武三年置于城西,十八年移于此。又榄潭驿,在县西八十里;松口驿,在县东南八十里;俱洪武初置。武宁驿,在县南百里,崇祯初自惠来县移置于此。志云:县西百二十里有废东牛驿,元天历中置,后废。今属兴宁县界。○丙村,在县东三十三里,旧为盗薮。又东北有蛇坑、小溪坝,俱山寇出没处也。

饶平县,府东二百里。东至福建诏安县百七十里,东北至福建平和县百里。本海阳县地,地名三饶,滨海倚山,习俗慓悍,为盗贼薮。成化十四年督臣朱英奏置今县,治于下饶。筑城,甃以砖。嘉靖十四年大水城坏,旋复补砌。十八年增修。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将军山,县北三里。高五百丈,周十里,巍峨秀拔,一名尊君山。又县治北有大金山,城环其麓,一名城隍山。县南三里曰天马山,其右有文峰卓起。○桃源山,在县西北十里。上有龙潭。又十里为九峻山,峦嶂重叠,顿伏九折,抵大埔县界。又百花山,在县西南十馀里。一名待韶山,产茶最佳。
凤凰山,县西北四十里,东南去府六十里,其地为下饶保。山高峻,为一郡巨镇。凤水出焉,流入海阳县界。山之西有虎头山,形如虎踞。○莲花山,在县西南九十里。一名白石山,五峰并列,形若莲花,东接沧海,西障郡城。
南澳山,县东南二百里大海中,去福建玄钟澳口约三十馀里。形如笔架,周二百馀里。内三澳曰青,曰深,曰隆,即长沙海尾,延袤三百里,田地沃饶,几数千亩。洪武二十六年,居民为海倭侵扰,诏令内徙,遂墟其地。其山四面蔽风,大潭居中,可以藏舟。嘉靖初倭舶于此互市,既而倭自福建之浯屿移泊南澳,建屋而居,大为粤东患。其后,海寇吴平、许朝光等亦窟穴于此。万历三年增设重兵屯据其地。四年,筑城,周三里。城左右有湾曰白沙湾,为郡境之锁钥。《海防考》:“南澳周围六七百里,有青澳、后泽澳,番舡多凑泊于此。而深澳尤为形险,小舟须鱼贯而入,官兵攻剿,势甚掣肘。嘉靖间尝用木石填塞澳口。未几,倭人使善水者捞起木石,澳口复通。既而剧贼吴平等结巢于此,官兵剿逐之,然常为贼薮。万历初设营置兵,创筑三城,一在深水澳,一在云盖寺,一在龙眼沙,互相联络,墩台瞭望,错综布置。三处田约共四五万亩,军民耕种,可以坐食”云。○石壁山,在县东百里。山多岩石,飞泉溅空,眺望最远。又尖山,亦在县东,接福建漳浦县界,相近有白鹇山;皆险阻,旧为伏戎之薮。
大尖峰,县东南百里。峰峦笔立,为高埕栅之镇。东有大埕栅,近凤髻山。又东则虎屿、狮屿。西有大港栅,则近烟楼山。南有柘林栅,则近柘林澳。中有红旗山。四栅之中,设大城千户所。其东南有鲤鱼山,又二里有红罗山,湾港皆通潮汐,蟠蜒四十里,为一方关隘。柘林澳在其南。暹罗、日本及海寇皆泊巨舟于此,因设官兵戍守。
海,县东南百三十里,县境诸水皆汇入焉。南澳山在其中,分三澳,与南澳为四,海岸皆沙也。由南澳东折曰青澳,一名青径口,风涛险恶,鲜有泊舟者。深澳内宽外险,蜡屿、赤屿环处其外,一门通舟,中容千艘,番舶寇舟多泊焉。隆澳则轴轳往来门户也。中又有辞郎洲、宰猪澳、后泽澳,皆宽衍,海寇尝窃据于此。又有钱澳,或以为即浅澳,宋少帝驻跸处云。
黄冈溪水,县西北二千里。有二源,一出桃源山,东流经县城北而东出;一出九峻山,东南流五十里至县东,两山对峙为河门。又有程乡县梅峰水从天马山南下,亦赴河门,三溪合流十馀里为大石溪,以溪中有大石蹲踞,溪流经此始停潴。又十里为汤溪,一名盘石溪,溪中多盘石,有温泉涌出石窍中,因名汤溪。又流经东洋屯,十里为灯塔溪,会大榕、小榕、潘段三溪,又流二十五里为黄冈溪入于海。
双溪,县西南百五十里。一曰漳溪。出青峰洞山,东流四十里合黄冈溪;一曰秋溪,源出莲花山下,流入南澳,有小江溪流合焉,共入于海。○山尾溪水,在县东九十里程洋冈下。宋绍圣中凿冈北畔为溪,接上流诸水东行,会水砦溪入于海。
黄冈镇,县东九十里。有巡司,洪武三年置。又有右营及小江场盐课司,俱置于此。志云:镇峒谷邃险,北与福建平和县接界。嘉靖十四年增筑堡城,周六里有奇。三十七年倭贼自漳州寇饶平,攻黄冈镇,据其城,官军败却之。三十八年复从平和突犯入分水关至黄冈,既又自福建云霄所突入黄冈,皆败去。《舆程记》:“县东百里为黄冈驿,自驿达漳州陆行不过七十里。”○凤皇山镇,在县西北凤皇山麓,有巡司,弘治五年建。
柘林寨,在县南大尖峰。西南有柘林澳,西北去府城百三十里,置寨于此,为戍守要地。《海防考》:“柘林波连南澳,跨闽、粤之交,海寇恒窥伺于此,往来突犯。盖他寨或山、或礁、或港,皆有险可恃,柘林寨南面平洋,海寇扬帆直指,瞬息可至,且四面孤悬,无附近卫所可以缓急应援。迩者海寇李之奇、刘香皆突陷柘林,遂入潮阳、揭阳。刘香且直趋会城,后又突入虎头门等澳。既而闽帅郑芝龙破香于柘林寨,患始息,故柘林之备为最切。”
鱼村隘,在县东南。相近又有小榕隘。县东北又有九村隘、岭脚隘。县东又有黄山坑、黄冈等隘。○青竹径隘,在县东南,接福建漳浦县界。志云:县境又有平溪、牛皮石、黄坭大径、凤皇小村等隘。
水寨。在县南,去柘林一日程,近澄海县界。洪武三年指挥俞良辅筑城,周不及二里,凿池于内,置水关于西北隅。内通海港,自南而西转入水关潴于池,以泊战船。○竹林堡,在黄冈镇东北。福建诏安山贼由此出没,嘉靖十四年置堡于此。志云:饶平东境险厄有茅山、分水二处,皆险要,接平和县界,嘉靖三十八年俱立营于此以御倭。

惠来县,府西南三百里,西至惠州府海丰县二百七十八里。本潮阳县惠来等都及海丰县龙溪等都地,东南临海,西北盘礴万山,僻远荒略,为盗贼出没处。嘉靖四年始析置今县,治洋尾,筑砖城,二十二年增拓南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里。

虎头山,县东北一里。两石夹峙,其中空洞,外望若虎之昂首。又杨梅山,在县西二里,峰峦奇秀,草木繁茂。西南二里又有钓鳌山,临江多巨石。志云:县南一里有大墩山,上多榕树。东南三里曰赤山,平埔突起,其土赤色,因名。○葵岭山,在县西北十里,顶如覆釜,有巨石对峙。溪径幽险,山寇出没。先年设兵哨守,今废。又文昌山,在县南十五里。孤峰秀拔,卓立如笔。
五潮山,县北三十里。形势雄伟,高耸如屏,为县枕山。山西有普陀岩,岩口有潭,常盈不竭。又石鸟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形势峭拔,双峰并耸,状如飞鸟。○金刚髻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尖峰秀拔,渔舟出海,归路视此为准。又百花山,在县东三十里。亦名百花岭,以山多异花也。
黄冈山,县东六十里。山势巉峻,有峰嶐然,雄峙海表。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梳山,峰峦高广,亘百馀里。○峡岭,在县西北六十里,盘径纡曲,盗贼出没处也。又铭湖岩,在县东南三十里。山麓有石宽平数丈,盘盖为室,南北相通,中容百馀人。又东南十里为双髻山,二峰秀拔。上有岩曰宝峰岩。又县西八十里有黄山径,路通海丰,隘不容车,群盗所窟。
光华溪,在县东北二里。源出县东四十里释迦岭,西流经虎头山,至县南十五里合神泉港入海。志云:港在文昌山之阳,中有大石,潮没而汐见,俗谓之石龟。○罗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石鸟山,流合东溪,下流会于神泉港。又龙冈溪,出县西三十里莺嘴山,由鲎溪至潦洋,又东入于罗溪。志云:县城西北有禄昌溪,源出盐岭,入大溪,至白沙会小溪,接赤洲而南达于神泉港。
大陂溪,县西九十里。由澳头达海丰县之甲子港入海。又洪桥溪,在县东六十里。源出金刚髻山,东至靖海港入海。○赤沙澳,在县南四十里,沙堤蔽涛,海艘时集于此,为防御要地。其相近又有石井澳、铅锡澳。
神泉镇,县南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县之北山村,二十七年改置于此。当神泉澳口,海寇猖獗,兵民难以寄顿。嘉靖三年筑城,周不及二里,有兵戍守。又县东九十里有龙井盐课司,接潮阳县界。○文昌营,在县南文昌山下;又有武宁隘,在县东,接潮阳县;大陂隘,在县西,接海丰县;皆有兵戍守。
北山驿。在城西。旧置于县北北山村,后改置于此。又大陂驿,在县西九十里,接海丰县界。县东五十里旧有武宁驿,今移置于程乡县境。《舆程记》:“自大陂驿而西八十里至海丰县之东海窖驿,惠、潮通道也。

大埔县,府东北百六十里,东北至福建永定县二百二十里,南至饶平县二百里。明初为海阳县地,成化以后为饶平县地,嘉靖五年析饶平县之恋洲、清远二都地置今县。《城邑考》:“县东连福建平和县,北接上杭、永定二县,西北距程乡县,南抵饶平、海阳二县。其地荒僻旷远,溪洞险阻,盗贼往往蟠结于此。正德六年清远都山獠张白眉依山结营,分队剽掠。嘉靖二年悉剿平之。五年置县,治大埔村。创筑砖城,二载始就,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义招废县,县南七十里。晋义熙九年以东官五营立义招县,属义安郡,宋、齐因之。隋属潮州,大业初改曰万川县,仍属义安郡。唐初废入海阳。志云:废县治在今县南清远都之湖寮村,遗址尚存。县境又有绥安废县,今见福建漳浦县。
茶山,在县治北。山下有寨,元至元二十一年,闽人涂侨据此,称涂寨,久之始降。今城垣半跨其上,县之主山也。山后有白莲洞。城东北一里曰伏虎山,一名石柱山,数峰联络,其首如虎之伏。西临大江,东绕小溪,中有高峰如柱,上有寨址。其后又有数峰,起伏绵亘。城西一里曰狮子山,奇石巉岩,襟带江上,有来秀峰。下有山如螺旋,曰海螺峰。○南栋山,在县南二十里。山高耸。稍南为积龙山,下有岩,前有盘谷。又南三十里有双髻山,中有石室。
大河山,县西四十里。高百馀丈,周四十里,大河经其西。一名阳石峰。又西四十里曰乌槎山,多竹木。志云:阴那山亦在县西八十里,相接者曰铜鼓嶂,俱接程乡县界,盗贼盘踞其中。又西岩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涧谷深杳,下有龙潭。○高昌山,在县西北二百里。一名梁山,跨福建漳浦县界。下有绥安溪,一名越王潭。《南越志》:绥安县北有连山,是也。今详福建名山梁山。
天门岭,县南百二十里。两峰杰峙,中有径通福建平和县,绝顶有泉,大旱不竭。又风波嶂,在县东二十里,高四百馀丈,周四十里。又有阎罗石,在县东北三十里,右达福建永定县,左达上杭。其石欹仄如砖甓,人不可行,舟经石下亦必登岸而后进。
神泉河,在县治北。一名大河,即汀州府之鄞江也。经上杭硿头奔激出丛石中,西流横带县治,会永安、小靖二溪,又西北流三十里,经大河山西达三河,闽、广往来,水道之所必经也。
三河,县西四十里。上流有三:自汀、杭北注者曰大河,自长乐县西注者曰小河,自平和县东注者曰小溪。三支交会,潆洄渟滀,南达府城东,所谓韩江也。○大靖溪,在县东五十里。一名漳溪,源出永定三层岭,湾曲数十里,绕县北流入神泉河,所谓永安河也。《邑志》:溪有二源:自漳州来者为漳溪,自永定东洋来者为黄沙溪,合流为大靖溪。又有小靖溪。源亦出永定县,曲折数十里,绕县北会神泉河。
小河,县西北五十里。源出惠州府龙川县界,东流经长乐、程乡二县界会为三河。县西南又有小溪,源出平和县赤山岩,西流入境,曲折流会于大河。志云:小溪上源为清远河,出福建漳平县象湖山,合诸涧壑流入境,经县南,下流会梅子潭注于小溪;又有莒溪,在县东南,源出尖笔栋,流汇诸溪涧水合清远河;所谓双溪也。
三河镇,在县西。有巡司,洪武九年置。又三河驿亦置于此。嘉靖中筑城,周不及三里。万历末司废。有威远营,设兵戍守。又大产巡司,在县南大产村。嘉靖十六年置。又有乌槎巡司,在县西乌槎山下。本乌槎堡,嘉靖末改设巡司。
虎头沙隘。在县东北。又县北有平沙隘,县东有箭竹凹隘,县东南有长窖隘、莒村隘、白猴隘,县南有鸦鹊坪、天门岭、枫朗三隘,县西有大麻隘、阴那口隘,俱有兵戍守。郡志:县西又有小靖、看牛坪、隡坑三砦。

平远县,府西北三百八十里。东南至程乡县百六十里,西至惠州府兴宁县百里,北至江西长宁县二百三十里。本程乡等县豪居堡林子营,嘉靖三十八年以险僻多盗,设通判驻守。四十一年析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惠州府兴宁四县地置县,以接壤于武平、安远,因名,属江西赣州府。四十三年还三县割地,惟析兴宁之大信都与程乡之义化、长田、石窟、石镇四都为县,改今属。筑城,崇祯中增修,周三里。编户四里。

凤山,县南三里。一名鹅山,县之主山也。又卓笔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出群峰,下有铁矿。又有白云山,在县东南百里,一名石镇山。中有岩洞数处,四壁削成,中通一径,上平衍有泉,为乡人避寇地。
五子石山,县东北三十里。山多石峰,壁立云际。其最胜者为宝鼎、宝盖诸峰,含珠、击磬、睡佛诸洞,高处约数百寻,好事者缘崖而上,豫章、闽、越之境悉在眉睫间。县北五十里有项山,亦高胜。产葛,土人采以为布。
三段岭,县东南二十二里。段,亦作“断”。三岭相接,纡回断续,通道所经也。县西北五十五里又有凤头嶂,为江、广接界处,亦名硿头隘嶂。外即长宁县丹竹楼,贼巢也。
县前溪,在县治南。源出项山,东流入镇平县达大埔县之三河。又石镇溪,在县西南,下流入程乡县之梅溪。志云:县有大柘溪、河头溪、长田溪、坝头溪,俱东入镇平县之石窟溪。《会典》:“石窟巡司,旧属程乡县,后改属平远,寻又分属镇平县。”
石镇营。县西南百里。向有官兵戍守。又有石镇村隘。志云:石镇与兴宁大帽山贼巢接壤,其路险峨,可以遏敌;其山嵯峨,可以固守;其上坦平,可以屯兵;且原田宽衍,可以耕种云。○腰古隘,在县西北。东南去程乡县二百馀里。径路险狭,丹崖若壁,长三十馀里,通赣州安远县。县北又有分水凹隘,近安远县黄乡贼巢;县东南又有畲田径隘,近武平县缘绳峰贼巢;旧皆有兵戍守。

普宁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北至揭阳县七十里。嘉靖四十三年析潮阳县之洋乌、戎水、黄坑三都地置县于贵屿,名普安县。万历三年改筑城基于后屿。十年以二都还潮阳,止存黄坑一都,改曰普宁县。十四年城成,因移治焉,南去旧治二十里。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昆山,在县治东。又有金山,在县治西。其南曰铁山,峰峦峭峙。○黄举林山,在县东十里。其北有洪山,孤峰特起,上有泉不涸。
洘溪,在县东。志云:县境又有下浦、竹浦、南溪,下流俱注于枫溪入海。
北关隘。县城北。城南有南关隘。

澄海县,府东南六十里。东北至饶平县百三十里。嘉靖四十二年析饶平县苏湾一都,揭阳县𬶍江、鳄浦、蓬州三都,并海阳县之上、中、下外三莆共七都,置澄海县,创筑县城。万历、崇祯间,皆增修,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五里。

北殿山,县西北七里。相传宋太子避元兵至此,设行在,因名,俗呼皇子佃山。又凤山在县北十里,又北五里曰仙门山,又二十里曰三髻山,皆高耸。○莲花山,在县北六十里,与龙舟岭相连。
浔洄山,县西五十里。突起海中,接潮阳县界。又小莱芜山,在县东十里海中,一名留子山。又东二十里曰大莱芜山,亦名双髻山。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南澳山,接饶平县界。山之左有侍郎屿。
海,在县东南。志云:外沙海中有鸣洋,声起若雷,东风西雨,海人每以为候。又牛田洋,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揭阳境内南、北二溪及枫溪诸水俱汇于此入大海。
三川溪,县北一里。又北一里有玉带溪流合焉,又有南港、北港及黄洲溪、新溪诸水俱流注于三川溪,下流入海,居民资以灌溉。○横陇溪,在县西北二十里。上通海阳县之韩江,分二派绕流入县界,东接诸港以达于海。志云:县北有大洲港、飞钱港、旗岭港,县西南有溪东港、𬶍济河,又有石港、新港、东港、溪南港,俱县境通海之道也。
辟望镇,在县南南洋村滨海。有巡司,洪武五年置。嘉靖三十八年官军败倭贼于南阳湾,贼奔聚辟望港口,明年官军捣平之。四十二年自海阳县改今属。○𬶍浦镇,在县西南。有巡司,洪武三年置。本属揭阳县。嘉靖三十七年倭犯𬶍浦,又攻蓬洲千户所,即此。四十二年改今属。志云:𬶍浦镇西北旧有小江场盐课司,镇北有𬶍浦河泊所,其东南又有东陇河泊所。今二所皆废。
大场镇。在县西南近海。其相近有夏岭、新港等镇,接连马耳、莱芜等海澳,以防贼冲。又有大澄营,在县南门外。○冠陇隘,在县西十里。又西南有𬶍浦隘及乌汀背隘,县南有南洋隘。

镇平县,府北三百六十里。东北至福建上杭县百二十里,北至福建武平县百七十里。本程乡县地。崇祯六年因寇变析程乡之松源、龟浆、下半图,并平远县之石窟一、二图置镇平县,治蕉岭。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四里。

洋子佃山,县西北十里。三峰鼎立。又有凤山在县西南十里,亦高耸。○龙藏嶂,在县南二十里,峰峦高耸,若龙之腾空。又大峰嶂,在县东三十里,山半有湖。又铁山嶂,在县西二十五里,与程乡县接界。志云:县城内有蕉岭,今名桂岭,县治所凭也。
石窟溪,县北十五里。源出武平县界,南流经此,有石窟洞,临溪上,因名。县西北有横梁溪、徐溪,俱出平远县界,流入境,东流注石窟溪,会大埔县之三河达于韩江。
蓝坊镇。县东二十里。有巡司,与县俱置。志云:县北旧有石窟巡司,南去程乡县二百里,地名圆子山径。四围皆山,中有径道方四十馀里,通汀之武平、赣之安远,寇盗往往出没于此,有兵戍守。本属程乡县,后属平远,今为县境。○胡椒径营,在县东三十里。又县西有大麦径、梅子畲、天门凹等隘,俱接平远县界。
附见:
潮州卫。在府城内。元总管府故址,洪武元年,置兴化卫,二年改潮州卫。○大城守御千户所,在饶平县西。旧志云:在府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筑城周三里有奇,嘉靖十七年重修。近志云:所在饶平县东宣化都。又海门守御千户所,在潮阳县南十五里;靖海守御千户所在惠来县东六十里;俱洪武二十七年置。旧志:靖海所属潮阳县,北去县八十里。成化以后改属饶平。
蓬洲守御千户所。旧在揭阳县东南九十里,滨海。洪武二十年置所于下岭村,以扼商夷出入之冲。二十七年移建于西埕村。三十一年始砌石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中改属澄海县。○程乡县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南。洪武十五年置于县治西北,万历初移于此。又澄海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万历初置。已上诸所俱属潮州卫。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