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
目录 | 读史方舆纪要 | |
◀上一卷 | 卷一百四 广东五 高州府 雷州府 廉州府 | 下一卷▶ |
广东五
◇高州府,东北至肇庆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广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师八千六百四十七里。
古百越地。秦为南海郡地。汉初属越国,武帝时属合浦郡。后汉因之,建安末析置高凉郡,治高凉县。三国吴又置高兴郡。治广化县。今与故高凉县俱见肇庆府阳江县。晋初因之,后以高兴并入高凉郡。宋、齐仍旧。梁大通中兼置高州。隋平陈废郡,大业初复改高州为高凉郡。唐武德六年复置高州,初治高凉县。贞观二十三年移州治良德县。天宝初曰高凉郡,乾元初复故。《新唐书》:“大历十一年州移治电白县。”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为高州,亦曰高凉郡。景德初并入窦州,三年复故。元曰高州路,仍治电白县,大德八年徙治茂名。明洪武初改为高州府。领州一、县五。今因之。
府据二广之间,为交衢之地。西北一带,山箐盘互,傜、僮伺隙其间,一旦窃发,则东西俱病矣。至东南皆距大海,虽有沙带、限门之阻,而水深潮平,倏忽易达,御倭营堡,不容少疏也。志云:郡控山滨海,溪峒中联,为水陆襟要,允矣。
○茂名县,附郭。汉合浦郡地。晋南渡后置茂名县,属高兴郡,后废。梁复置,属高凉郡。隋属高州。唐初因之。贞观元年改属潘州,八年为潘州治。五代梁开平初刘隐奏改为越裳县。唐同光二年南汉复改县曰茂名,仍为潘州治。宋开宝五年废,以县隶高州。景德元年高州废,县属窦州,寻为窦州治。三年还属高州。元因之,寻为府治。今编户四十六里。
废潘州,今府治。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治南昌县,在今广西博白县境。贞观初移治定川县,在今郁林州境。八年更名潘州,寻移治茂名县。十七年并入高州。永徽初复置潘州。天宝初曰南潘郡,乾元初复故。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州废,县属高州。元改为府治。《城邑考》:“今府城唐潘州城故址也。洪武十四年因故址增拓,三十一年甃以砖石。成化元年寇毁,三年重修,明年复增筑。嘉靖四年以后屡经修治。有门五。城周不及四里。”
南巴废县,府东百里。梁置县,为南巴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大业初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高州。永徽初改属潘州。宋省入茂名县。○潘水废县,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唐武德五年置潘水县,属南宕州,寻属潘州。贞观二十三年析置毛山县,寻省潘水县入焉。开元二年又改毛山曰潘水。南汉曰潘川县,仍属潘州。宋省入茂名县。
潘山,府东一里。亦名东山。峰峦高耸,环抱郡治,郡之主山也。山之麓为潘仙坡,相传晋永嘉中,道士潘茂名者,得仙于此。城西又有观山,为茂名上升处,一名昇真山,亦名仙山巅,有昇真观,因名。○笔架山,在县东南十里,有三峰并耸。又东南十里有射牛山,峻耸圆秀,上有二潭。俗呼石牛山。
高凉山,府东北九十里。旧属电白县,后改今属。志云:山本名高梁,群峰并耸,盛暑如秋,故改梁为凉。汉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要峡,毅死,博与其属亡于高凉,盖即此山云。或云汉高凉县盖置于山下。又大帽山,在府东北五十里,层崖高耸,形圆如帽,傜人散居其中,亦曰傜山。又东北三十里曰白水山,上有飞泉直泻,中有白石鲜明。○云炉山,在府西三十里。山高耸,多云雾,如烟起炉中。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高州山洞贼巢,有云炉、大桂、平地、石羊、冬瓜、捌岭凡六处云。又铜鱼山,在府东六十里,山形似鱼;又东二十里曰灵湫山,下有龙湫;旧皆属电白县。志云:府东百里有浮山,山岭高耸,其水西南流入吴川县界。
南宫岭,府南一里。山形圆秀,下临鉴江。又南二里有茂岭,亦曰茂岭冈,以草木滋茂而名。其下为南洲。相传冈本临大湖,唐天宝中,一夕雷雨,湖中涌出一洲,土人目为小瀛洲。又仙井岭,在府西北一里,旁有仙井。志云:府西南三十五里有蚕山,俗名王商岭。又府东南百七十里有胡鼻冈。
海,府南百五十里。《海防考》:“府境所辖海澳,若莲头港、汾州山、两家滩、广州湾,皆南面之险也。”
鉴江,在府城东北。源出电白县鉴山下,其水澄澈,绕流而西,环带郡治,迤西南支分双渚,合流至化州会罗水,又南经吴川县入海。志云:府东北一里有上宫湾,出崖石中;又有下宫湾,在城西观山下。又有新河水,在府东南一里,源出云炉山,一名东河,合大河;经此皆流会于鉴江。
潭峨江,在府城西。源出信宜县西思贤岭下,流经府城西南,有高源水亦自信宜县流经府城西,会为一水,并流入于鉴江。○特亮江,在府西百里,自信宜县流入界。又浮来水,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其下流俱注于海。
平山镇,府东南四十里。本属电白县,有巡司,洪武中置。成化以后,改今属。又赤水巡司,在府东北。志云:府东百十里有故那黎寨,宋置于电白县下博乡,元曰那黎巡司,洪武二十七年以那黎地僻,迁于今治。○东门营,在府城东。志云:府西北有双威寨,绣江源出于此,即今广西北流县之双威镇矣。又有茅峒,在府东南十里,四山环合,中有隙地,可以藏兵,当山缺处,一径迤逦通神电以西诸路。成化二年贼邓公长据此,知府孔镛招降之。
古潘驿。在府治西。又那夏驿,在府东九十里。《舆程记》:“自古潘驿西八十里,为化州石城县之息安驿,又西九十里为廉州府石康县之白石驿,此为西达廉州之道。自驿而南九十里为化州陵水驿,又百里为石城县之新和驿,又南百里为雷州府遂溪县之桐油驿,此为南达雷州之道。又自那夏驿东百里,为电白县之立石驿,又六十里为肇庆府阳江县之太平驿,此为东北达肇庆府之道。”○端黎山砦,在府北。志云:茂名县境傜山凡四十有四。
○电白县,府东四十五里。东至肇庆府阳江县二百二十里。汉合浦郡高凉县地。梁置电白郡,治电白县。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唐因之。大历十一年自良德县移高州治此。宋因之,景德初州废,县属窦州,寻复为州治。元大德中移高州治茂名,县属焉。明景泰初流贼云扰,县无宁宇。成化四年移入神电卫城。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高州城,今县治。唐、宋时州郡皆治此。《郡志》:电白县旧有土城,即故高州城。元大德中因故址为县城,甃以砖石,周三里有奇。明正统中,为傜寇所毁,寻复修筑。成化中废为旧电白堡,而移县于神电卫治东,西北去旧城百八十里。《城邑考》:“卫城,洪武二十七年筑,初为土城,永乐七年改甃以砖。成化四年增修,濬濠环之。”
良德废县,在旧县西北三十七里。陈置务德县,属高凉郡,后改曰良德。隋属泷州。唐初改属高州,贞观中为高州治,州徙县仍属焉。宋开宝五年省入电白县。○海昌废县,在旧县北。梁置,并置海昌郡治焉。隋省。
保定废县,在旧县东二百二十五里。本高凉县地。梁置连江县,为连江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高州。唐初改曰保安县,仍属高州。开元五年改曰保宁,至德二载又改曰保定。宋初省。
宝山,旧县治北一里。秀丽特立,形如圆珠。宋绍兴间创登高亭,植松于上,为郡登临之胜。山之麓有送龙冈,其南为狮子坡,县治凭焉。又有鉴山,在县北三里,旧有银坑,下有溪,澄澈如镜,即鉴江之源也。志云:今县北二里有庄垌岭,高峻巉岩,为县主山。县北十里曰龙潭山,山麓有石岩,泉出三窦中,涌流为龙潭。又县南十里曰莲头山,高秀如芙蓉,县之案山也。
要龙山,县东六十里。与双甑山相连,皆高耸。又帽涝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云如帽,即雨至,因名。○丫角岭,在今县北五十里,双峰并峙,山色苍翠。又湖山岭,在县西北七十里,山势耸拔,为诸山宗。登其巅瞰大海如池沼。上有龙潭,渊深莫测。
海,县南五十里,又东南与阳江县接境。志云:县南三十里有咸水湖,四面水皆淡,而此湖独咸,说者以为地窍通海也。
鉴水,在县西南。源出鉴山下,合群川流入茂名县境而为鉴江。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射合水,出帽涝山,流入茂名县境。旧县南三里又有蒲牌河,东流七十里为大河,复西南流入茂名县界,合于东河,并注于鉴江。
五蓝河,县东三十里。源出山涧中,南流入海。有官渡。○莲头港,在县南四十里,源出县西北十五里之奇壁山西,名沙尾港,南流经莲头山,山水流合焉,因名莲头港。又南有大分洲,水流经此入海。
立石关。在县西北立石驿西。志云:神电卫西有立石驿,万历中改掘冈驿,有立石巡司,寻革。又龙门营,在县西四十里,嘉靖十八年置。又狮子堡,在县西七十里,嘉靖五年设,与旧县城并为控御傜贼之要路。相近有三桥堡,志云即茂名县之那夏驿,弘治十年设;皆有兵戍守。○北额砦,在县西,宋置。又望夫山砦,在县境,傜砦也。志云:县境有二十一傜山。
○信宜县,府北八十五里。东至罗定州百六十里,西北至广西容县百八十里,北至广西岑溪县百五十里。汉苍梧郡端溪县地。梁为梁德县地。隋为怀德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信义县,为南扶州治,贞观六年为窦州治。宋太平兴国初,改县曰信宜,仍为窦州治。熙宁四年州废,县属高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五里。
废窦州,即今县。唐武德四年置南扶州,治信义县,寻以僚叛寄治泷州。贞观元年州废,以县属泷州。二年复置南扶州。五年复废入泷州。六年改置窦州。天宝初曰怀德郡,乾元初复曰窦州。《唐志》:“州界有罗窦洞,因名。”南汉亦曰窦州。宋废。《城邑考》:“县旧有土垣,正统五年傜乱,始筑砖城。”
怀德废县,县东北七十里。萧梁置梁德郡,治梁德县。隋平陈郡废,县属泷州。开皇十八年改曰怀德县。唐初属南扶州,寻属窦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信义县。○潭峨废县,在县西南二十里。唐初置,属南扶州,寻属窦州。宋开宝中废。又特亮废县,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亦唐初置,属南扶州,后属窦州。宋废。
龙山,县东二十里。山势峻险,南有石孔,约深五丈许,谓之风窖;北有石孔,其深不测,谓之雨窖,相传有龙潜焉。又古楼山,在县东七十里,山势险峻,上有三峰,高低相叠,其状如楼。○大间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形势高大,间于茂名、信宜二县界,因名。又县北三十里有赵山,形势险峻,元时有傜人赵姓者依山而居,因名。志云:县治东北有营屯山,县之镇山也。又有凤皇山,在县西南二里,俗呼凤皇渚。
云岫山,县西南三十里。山高险,中有一峰耸拔,人莫能至,云常盖其上。○雷公岭,在县东北百里。山空洞雷鸣,则涧谷响应。又有欧岭,在县西北百里,山高广,其中一峰特耸,元时有欧姓者居此。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贞观五年高州总管冯盎入朝,罗窦诸洞僚反,敕盎率部落讨平之。又显庆三年播罗哀僚酋长多扶桑等率众内附,即此地也。盖生僚所居后,日就倾圮,无复故险。明嘉靖中,好事者目之,曰小瀛洲。
窦江,在县城南。志云:窦江源出龙山西,流合东、西二川云。东川源出雷公岭,西南流经城南合西川入窦江,滩峻水急,多峭石,冬浅夏深,民常以竹簰转运。西川源出欧岭,绕流经废潭峨县,亦曰潭峨江,至城南与东川合流。其水亦冬浅夏深,无石,民亦以竹簰转运。合流后始通舟檝。又西南经云岫山,转而南流,经府治西北入于鉴江。
丽水江,在县北八十里。出县北百里白马山,下流入东川。又特亮江,在县西百里,源出县西七十里之宋山,东南流入茂名县界。志云:县西百里有高原岭,接化州界,高原水出焉,下流入于西川。
中道镇。县东北五十里,东川所经也。有巡司,洪武中置。志云:司本置于怀德乡后黄潦砦左,与县北函口隘并为要害是也。○岭底堡,在县东四十里,向设官军,防怀乡、圣峒、六定、岭底等傜。又中堂堡,在县东九十里。亦设官兵,防坡头、竹云、中堂等傜。○浦头山寨,在县北,傜寨也。志云:县北境傜山,接广西岑溪县、郁林州界凡四十有一。又县境有盐田等傜山十五,十三峒等傜山十二,其坡峡山等五十八傜山称为险恶云。
◇化州,府西南九十里。西南至雷州府三百六十里,西至廉州府百八十里,西北至广西陆川县二百三十里。
秦象郡地,汉属合浦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高凉郡。晋以后因之。梁置罗州及石龙郡于此。《陈书》“冯仆为阳春郡守,转石龙太守”,即此。《隋志》“梁罗州及高兴郡并治石龙县。”恐悮。隋平陈郡废。大业初州废,仍属高凉郡。唐武德五年复置罗州,六年改置南石州。贞观九年又改为辩州。天宝初曰陵水郡,乾元初复曰辩州。天祐初,尝改为勋州,时朱全忠以辩、汴声相近也。旋复故。宋太平兴国五年改曰化州,亦曰陵水郡。元曰化州路。明洪武初改为府。八年降为州,以州治石龙县省入。九年又降为县。十四年复为州,编户三十七里。属高州府。领县二。今因之。
州接壤粤西,控扼傜峒,而大海南环,窥伺易及,亦噤要之所矣。
○石龙废县,今州治。汉高凉县地。梁置石龙县,为石龙郡治。隋废郡,县属罗州。大业初,州废,县属高凉郡。唐初仍为罗州治,旋为南石州治。贞观中为辩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省。《城邑考》:“州城,宋绍兴三十一年创筑,甃以砖石,北际江,三面环以池,元末毁。正统十三年广西傜贼犯境,奏筑砖城,并濬濠堑。成化四年增修,十年改旧城而小之。旧城四门,周四里有奇。今城二门,周三里有奇。”
陵罗废县,州北百二十里。唐初置,属罗州,后属辩州。宋白曰:“县在陵、罗二水间,因名。”宋开宝五年废。○慈廉废县在州西。又南有罗肥废县,俱唐武德五年置,属罗州,明年属南石州,贞观初省入石龙县。旧志:州北有罗辩废县,州西北又有龙化废县。今见广西北流县及陆川县境。
千秋山,州东南二里。去罗江二里,横亘如屏。其东又有东胜岭,在罗江东岸,亦高胜。又龙母山,在州治南一里,一名南山,东面临江。志云:州治北有石龙冈,旧石龙县以此名。○帽子山,在州西南五里,以形似名。又铜冈山,在州东北十里。州北二十里又有丽山,州之镇山也;又十里为扶良山。皆险峻。
石城山,州北五十里。中平衍,四面高耸如城,因名。又北三十里曰来安山,接石城县界,极险峻,惟东南一径可登,旧为乡人避兵处。○畲禾岭,在州西百五十里。岭高广,傜人以为畬田,种禾其上。成化二年贼梁定屯此,寻降。
陵水,州北九十里。源出广西北流县扶来山下,西南流七十里,与罗水合。又罗水,亦在州北九十里,源出北流县娥石山下,东南流合于陵水,亦谓之罗江。经城东,至州南二十里鉴江来合焉,谓之平原江,以江流平顺也。又南流至吴川县入海。
平乐水,州西五十五里。源出畲禾岭,流经此,又东四十馀里与陵水合,水宽平,无滩险,簰筏易达,因名。又有高原水,出州东北百馀里高原岭,流入信宜县合于西川。
梁家沙镇,州东北百九十里。有巡司,洪武中置。梁家沙堡亦置于此;又平定堡,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向皆设官兵戍守。○陵水驿,在州治南。
门村山寨,在州境,傜砦也。志云:州境傜山凡五十有一,向皆分兵戍守。
○吴川县,州南七十里。东北至高州府百三十里。汉高凉县地。隋置吴川县,属高州。唐属罗州。宋开宝五年改属化州。《城邑考》:“县城,洪武二十七年始筑土城,永乐元年甃以砖石,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罗州废县,县西北百十里。刘宋元嘉初镇南将军檀道济于陵、罗江口筑石城,后因置罗州县,属高凉郡。齐、梁因之。隋废。○翔龙废县,在县南百四十里𥐻洲上。洲屹立海中,当南北道,为雷、化犬牙处。宋景炎二年帝自七里洋还驻𥐻洲,旋崩,弟卫王昺立,升𥐻洲为翔龙县,即此。
特思山,县西南七十里。山势特兀,为众山最。又有高山,在县西八十里,峰峦崒嵂,因名。○特呈山,在县南六十里,山势秀拔,竦立海中,与雷州府遂溪县平乐海岭相邻,山北有茂晖场,产盐。又文翁岭,在县东三里。脉自浮山来,屹峙海东。
海,在县城东南,与雷州府接境。志云:县南三十里有限门港,合群川之流注于海,水道曲狭,值潮退沙碛浅露,或潮满风急,舟檝悉不敢往来,因名。又𥐻洲,在县南大海中。宋置𥐻洲寨,后为翔龙县。明洪武六年杨璟破海贼谭南等于此。《海防考》:“县南四十里有广州湾,海寇出没处也,向设兵哨守”。
吴川水,县西一里。鉴江及陵、罗诸水自化州合流至县北二十里复纳浮山水,流经城西,至县南合渡分为三川,旋绕数里,复合为一,出限门入于海。又县城东有洞雷水,其水无源,随潮上下。
平城江,县西二十里。源出州境那阳山,经林公渡入于海。
宁村镇,县南五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县东南,近宁川所。二十八年改置于此。又𥐻洲巡司,旧在州南海滨,正统中迁于洲上。
○石城县,州西百十里。西北至广西陆川县百四十里。汉高凉县地。刘宋为罗州县地。隋废入石龙县。唐武德五年析置石城县,以石城水为名,属罗州。六年移罗州治此。天宝初改为廉江县,又改州曰招义郡,后复曰石城。南汉仍为罗州治。宋开宝五年州废,县亦省入吴川。乾道三年复析置石城县,属化州。今因之。城周三里。编户二十七里。
废罗州,即今县。唐初置罗州,治石龙县,寻移此。天宝初曰招义郡,乾元初复曰罗州,宋初州废。《城邑考》:“县城,洪武二年始筑土垣,正统五年甃以砖石。”
招义废县,县西七十里。唐初置招义县,属罗州。天宝初改曰干水县,宋初废。又零禄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亦唐初置,属罗州,以零禄水为名。南汉属常乐州,宋初废。常乐,今见廉州府废石康县。
谢建山,县北十里。上有一峰高出,为县主山。又有一冈,远望如城,曰石城冈,县因以名。○石篱山,在县北四十里。其西南北三面皆峻,东稍平,叠石如篱。又天堂山,在县北百二十里。元末民恃其险,避寇于此,获免锋镝,因名。
望恩山,县南五十里。驿路径其麓,突起三峰,形如笔架,回绕县治。○招义山,志云:在废招义县西北二里。昔卢循作乱,有谭氏招义兵于此以保乡里,唐因以名县。
九洲江,县东北二十里。其上流即广西陆川县之龙化江也,南流入县境,至县南有双水流会焉,又南注于海。其江至冬水浅沙露,分为九洲,因名。又南廉水,在县治东一里。志云:源出广西容县界,流入境,或曰即龙化江支流也,分流经此,东南入海。唐廉江县以此水名。○东桥江,在县东南四十里。志云:源出化州境谢获山,南流二十里,经雷州府遂溪县之柳浦,东南会石门水入海。
零洞水,在废零禄县西三十里。源出县西境零洞山,下流入海,一名零禄水。《通志》:“零禄水在县西百二十里,一名零烈水,源出廉州府境,东南流入海。”○官寨港,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源出廉州府废石康县之六牛山,南流二十里入永安大海,近官砦盐场,因名。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两家滩海澳,通大海,贼船多泊此,为石城、遂溪两县之襟要,向设军防守。
零禄镇,在县南。以废零禄县而名。有巡司,洪武初置。零禄水经其旁。旧有零禄关,亦置于此。○那楼营,在县西八十里。旧在县西北,嘉靖中迁于息安驿。又三合堡,在县东北。成化七年设,防广西陆川傜贼。
新和驿,在县治西。又三合驿,在县北七十里。息安驿,在县西八十里。《舆程记》:“由广西陆川县永宁驿七十里而达三合驿。由车头朗、龙化江、平山墟等河共七十里至新和驿。又由三合堡河江头渡共七十里至雷州府遂溪县桐油驿。”
- 附见
神电卫。旧在电白县东南百八十里,地名白石坡。洪武二十七年建卫筑城。成化四年电白县移治于卫城内。○高州守御千户所,在府城内,洪武十四年置,调雷州前千户所官军守御;信宜县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北,正统五年置;又宁川守御千户所,在吴川县治东南,洪武二十七年置;俱隶神电卫。
守镇石城后千户所。在县治西。正统五年置,隶雷州卫。
◇雷州府,东至海岸十里,南至海岸二百二十里,又南渡海至琼州府七十里,西至海岸二百里,北至化州石城县二百五十里,又北至广西郁林州亦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五百九十五里,至京师九千四十里。
古百越地。秦属象郡。汉初属南越,元鼎以后置合浦郡,治徐闻县。后汉因之。徙治合浦县。晋亦属合浦郡。宋、齐仍旧。齐还治徐闻。梁大通中置合州,大同末改为南合州。以别于合肥之合州也。隋平陈复改为合州,治海康县。大业中州废,仍属合浦郡。唐武德五年复置南合州,贞观元年改东合州,八年改为雷州。天宝初曰海康郡,乾元初复曰雷州。五代时属于南汉。宋仍为雷州,亦曰海康郡。元曰雷州路,明洪武初改为府。领县三。今因之。
府三面距海,北负高凉,有平田沃壤之利,且风帆顺易,南出琼、崖,东通闽、浙,亦折冲之所也。
○海康县,附郭。汉徐闻县地,属合浦郡。隋析置海康县,为合州治。唐为雷州治。今编户百五十里。
雷川废县,在府西。梁置。又有模落、罗阿二县,隋大业初俱并入海康县。《城邑考》:“雷州城,五代梁贞明中南汉所筑,后圮。宋至道二年始筑子城,周一里。绍兴十五年复筑外城,二十五年城始就。嘉定五年、淳祐十年皆尝修筑。元至顺、元统间,亦复营治。明洪武七年重修,弘治十七年增修,正德十二年复用砖石甃治。嘉靖以后屡经修筑。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
擎雷山,府南八里。府治之案山也,擎雷水出焉。又府北五里有英灵冈,府治主山也,状如屏几,一名乌卵山。相传陈大建间雷出于此,因更今名。又府西南八里有英榜山,上有雷师庙。○吉斗山,在府西北四十里,山尖盘回三十里,形如盘斗,因名。又西北五里曰雷公山,山势稍平,林木深郁,高仅八丈,盘旋五十里。相近者又有讨泗山,多竹木之利。
虎头山,府东七十里。山枕海中。府东北八十里又有麻囊山,亦枕海滨。又有时礼山,在府东南八十里,高五十丈,山岭有泉,遇旱居民祷雨于此。○博袍山,在府西八十里,高五十丈,岩穴甚胜。又有英高山,在府东南百三十里,两峰高峭,上有石穴,涌泉不竭。又徒会山,在府南百三十里,枕西海中,高三十馀丈,周三十馀里,岩穴崎岖,泉流清泠。
海,府东十里。亦曰东洋海。极目无际,南通琼、崖,西通对落、杨梅二珠池,东北通闽、广,中有思灵岛,产米豆。又有漉洲,在府东南百八十里,崛起海中,周五十馀里,上有田,颇腴沃。又府西南境之海亦曰西洋,海中有卵洲,地常暖,鸟多伏卵于其上。又有邵洲,在府西南百十里海中,周围六十里,居民皆煮盐为生。其地本荒弃,有邵姓者辟而居之,因名。
擎雷水,在府南擎雷山下。一名南渡水。志云:水源有三,一出海康县北铜鼓村,一出县西鹧鸪坡,一出徐闻县界,三水合流,环绕郡治,南流七十里东入于海。○罗湖水,在府城西,一名西湖,下流入擎雷水。又潭望水,在府西南六里,源出遂溪县界,流入境;又平望水,在府西北十五里。俱合擎雷水入海。又博袍水,出府西博袍山之阳,西流入海。
清道镇,府西南百二十里,地名乌石港。有巡司;又有黑石巡司,在府东九十里。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志云:府南二里有水军砦,宋置屯兵以备海道。又府城北有澄海、牢城二营,俱宋置。○清道隘,志云:在府西百八十里滨海。又府西南有黑石隘;皆戍守要地也。
雷阳驿,在府城北。《舆程记》:“自驿而南,六十里为将军驿,又南七十里为徐闻县之英利驿,又百里为呇磊驿,渡海广六十里至白沙驿,繇白沙驿十里而至琼州府城。”
○遂溪县,府北百八十里。北至化州石城县七十里。汉徐闻县地。梁为椹县地,属合浦郡。隋开皇十年析置铁杷县,属合州。唐初因之,天宝初改置遂溪县,属雷州。宋开宝五年废入海康县。绍兴十九年复置,仍属雷州。元因之。《城邑考》:“县城,洪武七年始筑土垣,正统间甃以石,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铁杷废县,县东南七十五里。梁椹县地,隋析置铁杷县,唐又改置遂溪县。又椹川废县,在县东南五十里。梁置椹县,属合浦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椹川县,仍属合州,大业初并入扇沙县。唐复置,天宝初并入遂溪县。今椹川巡司置于此。○扇沙废县,在县东。梁置扇沙县,属合浦郡。隋属合州。唐初废。
乌蛇山,县东北三十里。山弯长而黑色,产乌药。又县东南百里有覆盂山,以形似名也。志云:县东北百五十里有调楼山,高十馀丈,上常有五色光见,若楼台然,因名。○螺冈山,在县西南七十里,高二十仞,盘曲如螺。又县西南二百里海中有涠洲山,中有三池,旧产珠。志云:山团围皆海,周七十馀里,内有八村,人多田少,皆以采海为生,一名大蓬莱。旧为防海要隘,万历十七年以珠贼为患,增兵戍守。山之阳有蛇洋洲,亦名小蓬莱,特起海中,如蛇形,周四十里,与涠洲山相对。
斜离岭,县南五十里。高十仞,周二十里,突起二峰,势皆斜列。一名雷公岩。又七星岭,在县南七十五里,岭上有七小峰,形如北斗。○湖光岩,在县东南七十里。本名净湖岩。湖畔峰岭壁立,瞰湖为岩。其在湖西绝壁中者曰白云岩,宛若城门,其前湖水澄澈,人迹罕至。宋建炎中丞相李纲过此,改今名。
海,在县东南百馀里。志云:海中有调鸡门,周百有五里,隔吴川县𥐻洲仅一港。地势奔趋,如鸡转翅,故名。县西南亦滨海,海中有涠洲山也。
三鸦水,县东南八十里。源出县东之大陂,流经此,旁有三石如鸦,因名。志云:县治东有东溪,流经县治,南一里合于傍塘溪,又西南流合东流水折而东,会三鸦水,又东入于海。○铁杷溪,在县东南湖光岩之阳。岩下有湖,俗传为陷湖。溪承其下流,中有石齿如铁杷。隋铁杷县置于溪之东岸,又东入于海。又武乐水,在县西南螺冈山下,南流数十里,折而东入海。相传汉元鼎中路博德讨南越尝驻师于溪北岸,恐悮。
椹川镇,在县东南。有巡司。志云:元至元二十一年置于椹川村,明洪武二十三年迁于旧县治。又涠洲巡司,在海中涠洲山上,洪武三年置。○横山堡,在县西北六十里,向设官军戍守。
桐油驿,在县城内。又县有城月驿。
○徐闻县,府南一百五里。南渡海至琼州府百九十里。汉置县,为合浦郡治。后汉属合浦郡。三国吴为珠崖郡治。晋仍属合浦郡。宋因之。齐仍为郡治,又析置齐康县,为齐康郡治。梁、陈间,并徐闻县入焉。隋平陈废郡,改县曰隋康,属合州,大业初属合浦郡。唐属南合州,贞观二年复曰徐闻县,寻属雷州。宋开宝五年废,乾道七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九十里。
徐闻旧县,在县西北。汉初置县于此。晋、宋以来因之。梁、陈间并入齐康县。隋改隋康,唐曰徐闻。《城邑考》:“县城旧在讨网村,元至元二十八年迁于宾村,俱无城。正统中始筑土城。天顺中寇陷,又迁于海安所城。弘治十四年复迁宾村,始筑石城。正德五年增修。嘉靖十一年、十九年以后,屡经修筑。”
○石门山,县西北六里。高十馀丈,周围十里,上有巨石耸峙如门,山巅有潭,四时不竭,一名石门岭。又冠头山,在县东七十里,端耸如冠冕。又东十里曰屯云山,以云雾常蒙其巅也。又十里曰三原山,上有三原泉。○尖山,在县北九十里,尖耸出群山之上。县东北七十里又有石界岭,上有石卓起。
小蓬山,在县南三十里海中。前有海屿,名曰三墩。旧志:由此渡海四百里,乃至琼州。
海,县东南二十里。志云:海中有老鸦洲,抵琼州界仅四里。渡海至琼州折旋四百一十里。《舆程记》云:“旧志谓由徐闻县而南,舟行四百三十里度海达琼州。今自雷州东海洋径达琼州白沙口一日夜可至也。”
大水溪,县东十里。源出县东北笼床山,至县东,有石滩,水声响急,其下旋洄为潭,深不可测,俗名龙潭,南流经海安所城东入于海。俗号石滩为灵山镇海滩。又古源水,在县东南十里。志云:源出潭田村,南流入海。○廉宾水,在县西北四十里。又西北十里为马鞍山水源出焉,南流合顿吞水,又南至老沙港入海。又迈胜溪,在县东四十里,溪水澄澈,下流亦注于海。
东场镇,在县西南滨海。有巡司。志云:洪武初置于迈谷村,二十七年迁于东场。又宁海巡司,在县东南。志云:洪武初,司置于县东,二十七年迁于黎浦口。○呇磊驿,在海安所城中。其南有呇磊浦。宋雷州将王用降元言:“𥐻州无粮,闻琼州欲供粮,而海道滩水峻急,止有呇磊浦可通舟楫,宜急守之”,即此。又县北五十里有英利驿。
- 附见
雷州卫,在府治东。洪武五年建。○海康守御千户所,在县西百七十里,有城戍守;乐民守御千户所,在遂溪县西南百九十里;又海安守御千户所,在徐闻县西南二十里;锦囊守御千户所,在徐闻县东百里;俱洪武二十七年建,皆隶雷州卫。
◇廉州府,东至高州府二百六十里,南至海岸八十里,西至广西上思州界五百三十里,北至广西横州三百里,西北至广西南宁府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广西博白县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二十里,至京师九千六十五里。
古百越地。秦为像郡。汉初属南越国,武帝平南越属合浦郡,郡治徐闻县。后汉因之。始治合浦县。三国吴黄武七年改曰珠官郡,寻复故。晋亦曰合浦郡。宋置越州,志:泰始七年置州,并领合浦、临漳等郡。齐因之,志:越州治临漳郡,而合浦郡还治徐闻。梁为越州治。《通志》:“梁省临漳郡入合浦郡,还治合浦,仍移越州治焉。”隋平陈废郡存州。大业初,改为禄州,寻又改为合州,三年复曰合浦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越州,亦曰南越州。贞观八年改为廉州,以郡有大廉洞而名。天宝初曰合浦郡,乾元初复曰廉州。南汉因之。宋仍为廉州,亦曰合浦郡。太平兴国八年改曰太平军,咸平元年复故。元曰廉州路。明洪武初改为廉州府,寻降为州,属雷州府。十四年复为府,领州一、县二。今因之。
府南滨大海,西距交阯,固两粤之藩篱,控蛮僚之襟要。珠官之富,盐池之饶,雄于南服。
○合浦县,附郭。汉县,属合浦郡。后汉及晋、宋皆为郡治。梁兼为越州治。自隋、唐以后州郡皆治此。明初省,洪武十四年复置。编户三十六里。
○廉州故城,在府东北七十五里蓬莱乡。唐时州治此。志云:今治东十里有青牛城,古越州城也。《宋志》:“越州,泰始七年立,领临漳郡,旧属廉州。”《南齐志》:“越州治临漳郡,本合浦北界,蛮僚丛居,略无编户。宋泰始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其地,有青牛之祥。七年启立为越州,增置百梁、龙苏、永宁、安昌、南流六郡,又割交、广之临漳、合浦、宋寿三郡属焉。元徽二年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以威服狸獠。梁废临漳郡,以越州治合浦郡。隋废郡,仍为越州治。大业三年改州为郡,仍治合浦县。唐武德四年又为越州治,五年南越州刺史甯道明据州叛,即此。”其治俱在蓬莱乡。宋开宝五年移廉州治于长沙场。太平兴国八年废州,改置太平军于海门镇,其地在今治西南三十五里。咸平初,复置廉州于廉江东岸,即今治也。《城邑考》:“府城,宋元祐中创筑土城,绍圣四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增筑,谓之旧城。二十八年于城东增拓土城。宣德中甃之以砖,谓之新城。成化元年为贼所陷,明年修复,益拓旧址。正德中增修。嘉靖二年复营治。十七年大雨西城坏,旋修复之。十九年、二十年、三十四年皆尝缮治。隆庆以后,屡经修筑,环城为濠。有门三。城周五里有奇。”
石康废县,府东北三十里。本合浦县地。南汉咸亨初,置常乐州,领博电、零禄、盐场三县。宋开宝五年州县俱废,改置石康县。《一统志》:“石康县治南有常乐废州治。”是也。本属廉州。元因之。明洪武初改属雷州府,十四年还属廉州府。成化八年为广西傜贼所残破,并入合浦县。旧有编户十里。《广志》云:“盐场废县,亦在府东南。”
漳平废县,在府东。《宋志》临漳郡无县。《齐志》为郡治。梁、陈间郡县俱废。漳,亦作“鄣”,又作“瘴”,以临界内瘴江为名。瘴江即合浦江也。又合浦故县,旧志云:在今县西南。汉初县置于此,后移而东。三国吴孙皓末,交阯太守杨稷据交阯,遣将毛炅等攻合浦,战于古城,大败吴兵,即此城云。○龙苏废县,在府东南。宋置龙苏郡,治龙苏县。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县属越州。唐初废。又大廉废县,在府南六十里,梁置县,属龙苏郡。隋废郡,改属越州。大业初废入龙苏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越州,寻属廉州。宋开宝五年废。
封山废县,府西南百五十里。汉合浦县地。南齐置封山郡,治安金县。萧梁兼置封山县,萧正表封封山侯是也。隋郡废,以封山县属越州。唐武德五年于县置姜州。贞观十二年州废,以县属廉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又廉昌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梁置,属封山郡。隋大业初省入封山县。
蔡龙废县,府西北百十五里。唐初置。《新唐书》:“县有蔡龙洞,因名也。”初属姜州,贞观中属廉州。南汉因之,宋开宝五年废。又高城废县,亦在府西,唐武德五年置,属姜州。贞观十二年省入蔡龙县。○东罗废县,在府南。唐初置,属姜州,贞观中改属廉州,天宝以后县废。又珠池废县,亦在府南,唐贞观六年置,属越州,十二年废。又东南有安昌废县,唐武德五年置,属越州,贞观十二年省入合浦县。
○大廉山,府东百里。上有大廉峒,唐以此名州。又东五十里曰画山,峰峦秀丽如画。又十里为百良山,山高大,多巨木良材。○登高山,在废石康县治东,旧为士民登眺处。又东二十里曰白石山,又十里曰三山,有三峰峭立,与白石山相接。志云:府东北百四十里有姜山,以绕山居民皆姜姓也。
北峨山,府西北百里。峰势嵯峨。又西北四十里有糠头山,一名军头山,相传秦尉陀尝驻军于此,偶乏粮,以糠头散给,因名。俗呼狼头山。○黄稻山,在府北九十里。又北六十里曰五黄山,俗呼五黄岭,山深杳。相近有母鸡山,弘治十一年御史万祥言廉州山峒贼巢有母鸡山、木头洞二处是也。
龙门岭,府东八里。下为龙门村,有龙门水,分二支:曰源头,曰龙门,环城北入于廉江。又冠头岭,在府南八十里,形势穹窿,山石皆黑如冠,亦曰冠山。自此涉海,北风顺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东府。○蔡龙洞,在府东百馀里。唐以此名县。《通志》:“洞在合浦县东一里。”似悮。
○珠母海,府东南八十里巨海中。中有七珠池:曰青莺,曰杨梅,曰乌泥,曰白沙,曰平江,曰断望,曰海渚。后为五池,其东为断望、对达二池,无珠。西为平江、杨梅、青莺三池,有大蚌,剖而有珠。今止以三池名,所谓合浦珠也。南汉刘𬬮于合浦置媚川都,令人入海采珠,溺死者甚众。宋开宝五年诏废之。明嘉靖二十二年诏采珠,二十四年复采,寻以碎小不堪用而止。海中有围洲,周回百里,昔有野马渡此,亦名马渡。
廉江,府北三十里。一名合浦江,亦名南流江,又名晏江。源出广西容县大容山,南流入府界,地名州江口,分为五江,曰州江,曰王屋屯江,曰白沙塘江,曰大桥江,曰新村江,环流至府城西南入海。又府北二十里有石湾江,府北十里有猛水江,皆廉江支流也。
武利江,府北六十里。其源一出府北小双山,一出灵山县界张蒙山,一出府东北谢成岭,汇于武利埠,南流合新村江入海。又府东北五十里有思乡水,源出废石康县北境之思峒山,西流接武利江,还入县界,合于晏江。以其去而复还,因名。○晏水,在府东北二十里。源出废石康县界,西会于廉江。亦谓之晏江。
钟湾水,府南七里。其湾接江通海,相传宋政和间灵觉寺钟与龙斗于此,因名。《通志》云:锺湾在府北七里。”似悮。又府东二里有南津水,源出薛屋岭,西流绕城入于州江。府东五里又有刘公涌水,亦流会于州江。○明月溪,在府北八十里,又北九十里有绿云溪;又有张沐溪在府东北九十里。其下流皆注于州江。
雁湖,府西北七十里。尝有雁集此,因名。或云在府治北二里,环绕芳洲,为郡之胜。又铜船湖,在废石康县治东登高山下,俗传马援尝铸铜船于此。
○东关,在府东北。明初置,久废。嘉靖十五年重修,改曰条风关。又高仰镇,在府西南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又珠场巡司在府东南六十里;永平巡司,在府西北四百里;皆洪武初置。○山口营,在府东南百四十里;又新寮堡,在府东五十里,防新寮隘。向皆有官兵戍守。
环珠驿。在府治东。又府东永安所城内有白石驿,府西又有乌家驿。《舆程记》:“自驿东北九十里为废石康县之白石驿,又东九十里为化州石城县之息安驿。自环珠驿而西七十里为乌家驿,又西七十里至钦州太平驿,入交阯之道也。”○海门公馆,在府东八十里,嘉靖六年设。又那思公馆,在府东二百里,正德中设。又有海北盐课提举司,旧在雷州府城内,洪武初迁于石康县西,成化中迁于府城内,领白沙等十五盐课司。
◇钦州,府西百四十里。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北至广西南宁府三百五十里,西至安南界三百六十里。
秦象郡地。汉属合浦郡。晋因之。刘宋置宋寿郡。齐因之。梁兼置安州。隋平陈郡废。开皇十八年改州为钦州,治钦江县。大业初曰宁越郡。唐武德四年复改置钦州,兼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贞观初府废。天宝初曰宁越郡,乾元初复曰钦州。南汉因之。宋仍曰钦州,亦曰宁越郡,徙治灵山县。元曰钦州路,治安远县。明洪武二年改为钦州府。八年降为州,隶廉州府,以州治安远县省入。编户十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控临大海,制驭安南,为藩篱要防,折冲重地。永乐中两征交阯,皆自广西之凭祥、云南之蒙自,而未尝以奇兵出钦州,倾其内险,故贼得以偷息海上。则钦州者灭交阯之要途也。嘉靖中州臣林希元曾建议,而不果用。详见广西安南总论。有事交阯者,安可后钦州而不讲欤?
○安远废县,今州治。汉合浦县地。萧梁置安京县,为安京郡治。隋平陈废郡,县属安州,寻属钦州,大业初属宁越郡。唐仍属钦州,至德二载改曰保京县。宋开宝五年改名安京,景德中改曰安远县。元移钦州治焉,明初省。《城邑考》:“宋时州治灵山县。”志云:天圣初,徙治南宾砦。《别录》云:“州旧治灵山县思林都,今名旧州墟。后又迁于滨海白沙之东,即今治所。”白沙盖安远县地矣。明洪武十八年始筑州城,景泰七年增筑。成化六年又复营治,并遍植竻竹于城外。嘉靖十三年增修。三十三年大水坏西北城,未几修复。隆庆以后亦尝修治,环城为濠。有门三,城周三里有奇。
钦江废县,州东北百三十里。刘宋时宋寿郡治也。齐、梁因之。隋废郡为宋寿县,开皇十八年改曰钦江县,为钦州治。唐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灵山县。《一统志》:“今州东三十里有钦州故城,即隋、唐时州治。”恐悮。
乌雷废县,州西南百七十里。梁置安平县,又置黄州及宁海郡治焉。隋平陈郡废,改州曰玉州,治海安县,即安平县也。大业初州废,县属宁越郡。唐武德四年复置玉州,领安海、海平二县。贞观二年州废,县属钦州。上元二年改置陆州,治乌雷县,以州界陆水为名。天宝初曰玉山郡,乾元初复为陆州。宋开宝中州县俱废。○海安废县,在乌雷县西,隋县也。唐曰安海,为玉州治。贞观中属钦州,上元后属陆州,至德二载改曰宁海县。宋初废。其南又有海平县,本梁置,属宁海郡。隋属玉州,大业初废入海安县。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玉州。贞观二年废入安海县。
华清废县,在州西南境。梁置玉山县,属宁海郡。隋初属黄州,寻属玉州,大业初废入海安县。唐上元二年复置玉山县,属陆州,天宝初改为华清县。宋废。
文笔山,州南二里。山峦峭拔,一名镇安峰。又南三里有三山岭,三峰特立,多产孔雀,一名孔雀山。○横山,在州东南三十里,山形延袤,横拱州治,一名鸡鸣山。又西南百六十里曰招远山,本名滩凌山,山高耸。正统五年御史朱鉴陟此山,招叛民黄金广,建旗于上,因改今名。
安京山,州西北八十里。峰峦峭拔,冈脉绵远,形似惠州罗浮山,或谓之西罗浮。《隋志》安京县有罗浮山,即此。又十万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重峦叠嶂,延袤起伏,高大甲于众山。又铜鱼山,在州西北六十里,相传山下有深陂,铸铜鱼以为水窦,因名。州北三十里又有石浪山,群峰叠石,如拥浪然。○乌雷山,在州西南大海中,入安南之要道也。唐乌雷县以此名。
分茅岭,州西南三百六十里,与交阯分界。山岭生茅,南北异向。相传汉马援平交阯,立铜柱其下,以表汉界。唐安南都护马总亦建二铜柱,镵著唐德,自明为伏波之裔。明宣德二年没于交阯。嘉靖二十一年莫登庸降,仍归版籍。旧志:马援立铜柱在交州古森洞,即此岭云。○望海岭,在州北十五里,登此可以望海。州北十里又有双角岭,以西峰并峙而名。
○海,在州南二百馀里。自此涉海,扬帆一日至西南岸,即交州潮阳镇。永乐五年尚书黄福议:“交阯万宁县接云屯海口,并连广东钦州地方,最为险要,宜以钦州所添军立卫。”是也。《图经》:“云屯海镇,在交阯新安府云屯县之云屯山,在大海中,番贾舟舶多萃于此,永乐中置市舶提举司。其山摩空直耸,两相对峙,一水中通。自海门黎母山发船,西行水程九百里至海宝山。自海宝北行水程三百里,取鸡唱门入云屯镇,就此镇转入新发府,或往安邦州,皆便近。又州西南有六水口,曰谭家水口、黄标水口、藏涌水口、西阳水口、大湾水口、大亭水口,并为入海之路,向皆置卒戍守。”
钦江,在州治东。源出灵山县洪牙山,流经城东南,下流入海。又渔洪江,在州西二十里,出西北安京山之阳;州西三十里又有凤凰江,流会鱼洪江;又平银江,在州东二十里,源出灵山县界,东流经平银渡。又州东南百馀里有防城江;俱注钦江以入海。
龙门江,州南六十里。志云:安京山之阴有涌沦江,南经州南四十里亦曰罗浮水。又南曰龙门江,两山对峙,形势若门。又西经涌沦、周墩而达交阯永安州界,为钦州之要害。嘉靖二十八年安南贼范子仪等驾船突至龙门港口,因议设兵戍守,寻废。○淡水湾,在州南百三十里。志云:湾在龙门之前,旁有巨石,淡水出焉。舟楫往来,恒取汲于此。正德八年安南入寇官军败之于此。又五湖,在州城外。《一统志》:“旧有东、西、南、北、中五湖。”
○天板关,在州西。又西有渔洪关,州东又有茶陵关。志云:州西南有那苏隘。其东南曰稔均隘。又东有那隆隘,隘外即交阯境,奸民通番者率由此。今废。
如昔砦,州西百六十里。连左右两江溪洞,接交阯界。砦据大山之巅,势甚险阻。宋置峒长管辖时罗、贴浪等七峒。天禧间岁调兵守之。元因其制。至正十二年两江峒贼黄圣许寇钦州及灵山、安远二县,于是时罗、帖浪七峒人民亡散殆尽。兴兵讨之,贼窜入深峒。明洪武中置巡司于如昔砦。宣德二年土酋黄金广等以澌凛、罗浮、古森、葛源等四峒十九村叛附安南,安南遂侵如昔、贴浪二都。因置金勒千户所,移治那苏隘。嘉靖十五年安南复侵如昔、贴浪二都。十九年莫登庸降,归澌凛、金勒、古森、丫葛四峒地,于是始复故境。志云:贴浪峒在贴浪都思牙村。相近为澌凛峒,在澌凛村,又西为古森峒,其时罗峒在时罗都,如昔峒在如昔都思勒村,相近者为博是峒,在丫葛村,鉴山峒在罗浮村。所谓七峒也。○管界巡司,在州西百八十里。本名时休峒,永乐中改置巡司,嘉靖中没于交阯,寻复来归。又州南十里有沿海巡司,州西三十里有长墩巡司,俱洪武中置。
千金镇,胡氏曰:“在州西南。”唐长庆三年黄峒蛮破钦州千金镇,刺史杨屿奔石南砦。黄峒,见广西新宁州之西原废州。又如洪镇,亦在州西南。宋至道元年交阯黎桓寇钦州如洪镇。如洪或曰即鱼洪之讹也。明永乐七年交阯贼船劫掠钦州鱼洪村,官军追至交阯万宁县海上,遇贼舟,尽擒之。○鹿井砦,在州西南,宋置,控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水路。又有三村砦,在州东南。亦宋置,控宝蛤湾至海口水路,东南转海至雷州递角场。又思禀管,亦在州境。宋嘉祐四年交阯李日尊寇钦州思禀管,即此。
防城营,州南二百里。又南五十里有思勒营,相近者曰罗浮营,俱嘉靖三十年设。○陆眼营,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防广西界那农等山贼。又那迫营,在州西北百五十里。黄观营,在州西百二十里。那罗营,在州西百十里。团围营,在州西百三十里。又有总捕营,在州西二百里,与广西接界,春夏廉州卫军戍守,秋冬南宁卫军戍守。
天涯驿。在州东。永乐十四年张辅奏:“自天涯驿经猫尾港至涌沦、佛淘,从万宁县抵交阯,多由水道,陆行止二百九十一里,比丘温故路近七驿,宜设水马驿传,以便往来。”从之,乃设防城、佛淘二水驿,宁越、涌沦二递运所及佛淘巡司,而改天涯水驿为水马驿。宣德三年复旧。
○灵山县,州北二百十里。北至广西横州百四十里,西北至广西永淳县百三十里。汉合浦县地。隋开皇十八年置南宾县,属钦州。唐初因之。贞观十年改为灵山县,仍属钦州。宋徙州治此。元徙州治安远,县属焉。明正统五年始筑城。天顺三年为贼所陷。成化八年重修。嘉靖八年以后不时修筑。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里。
南宾废县,县西八十里。隋置南宾县治此。唐改为灵山县。《宋志》“钦州天圣元年徙治南宾砦”,盖尚取故县为名也。治平三年又徙今治。
内亭废县,县西九十里。刘宋末置宋广县,属合浦郡。齐因之。梁置宋广郡。隋平陈郡废,县属钦州。开皇十七年改曰新化县,十八年又改曰内亭。唐武德五年置南亭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钦州。宋开宝五年废。○遵化废县,在县南三十里。隋开皇二十年置县,属钦州。唐初属南亭州,贞观二年改属钦州。宋开宝五年废。
○西灵山,县西一里。一名石六峰山。其峰有六,雄壮奇特,下有三岩,曰龟岩、月岩、钱岩,宋陶弼名曰三海岩。弼《叙》云,“治平三年春,移灵山县治于石六峰下。”是也。《一统志》:“唐贞观中移灵山县治此。”悮。又西有穿镜岩,与三海岩相接,翠屏耸立,峰半一窍相通,宛若城门,其中天日晃然,有如穿镜,因名。
罗阳山,县东二十五里。山高,极大,陟其巅往返尽二日之力。山峙县东,日出先照,因名。又洪穿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一名洪崖山,与广西横州接界。下为洪崖江。又龙牙山,在县北十五里,山中有潭,常有龙起。○羊角山,在县西北。成化八年灵山县羊角山贼攻劫广西永淳县,即此。
博岭山,县西南三十里。广大高耸。又有狼济山,在县西八十里,山有石室石门,门外有石桥。志云:山有石壁,壁外有石人夹峙,谓之狼济石。又林冶山,在县西南百三十里,旧有金坑。
洪厓江,在县东北洪崖山下。西南流出县西,其别源出罗阳山,流至县西合为一。中有四滩,曰羊俭、滑石、鸡冠、大冠,下流入州界,即钦江上源也。○旧州江,源出县西七十里流峒山,又南流四十里有南岸江流合焉,下流注于钦江。又大洸江,在县南百六十里,出县东南高仑岭,西南流至平银渡,直抵大洸港口入海。
西乡镇,县西北百四十里。有巡司,洪武八年置。又林墟巡司,在县西南百四十里,洪武四年建,永乐七年海贼阮瑶等寇劫钦州长墩巡司及林墟巡司,官军追败之。○洪崖堡,在县北三十里,又石隆堡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八角营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向皆有官兵戍守。○太平驿,在县治西。永乐十四年于灵山县置龙门、安迁二马驿,安和、格木二递运所,寻废。
- 附见
廉州卫,在府治东。洪武三年立守御百户所,十四年改千户所,二十八年改置卫。志云:卫东北有达官营,成化八年设。
永安守御千户所。在府东南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八年设。《一统志》云:“在府东六十里。”又钦州守御千户所,在州城内。洪武四年立百户所二,二十八年并为千户所。守镇灵山千户所,在县治东。正统六年调南海卫后千户所官军防守。已上三所,俱隶廉州卫。[1]
案
- ↑ 全文以中华书局、二零零五年三月版《读史方舆纪要》为本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