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卷九十六 福建二 福州府 兴化府 福宁州 下一卷▶

福建二

[编辑]

福州府,东至海岸百九十里,南至兴化府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五百里,西至延平府四百有五里,北至福宁州五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三里。

《禹贡》扬州之域,周为七闽地。秦置闽中郡,汉初为闽越王国,元封初平闽越,属会稽郡,后汉因之。《通典》:“后汉置侯官都尉,属会稽郡。”似未可据。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始置晋安郡,宋因之。志云:元嘉中改昌国郡。谬。又云:泰始四年改晋平郡。今宋志亦不载。齐、梁亦云晋安郡。陈兼置闽州,寻废,后又置丰州。隋平陈郡废,改州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三年又改建安郡。唐武德六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改曰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又改为福州,依旧都督府,仍置经略使,二十三年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新唐书》:“至德二载置经略军、宁海军于城内,元和六年废。又元和中置福建观察使,领福、泉、汀、建、漳五州。乾宁三年升为威武节度使,以授王潮。”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梁贞明六年升为大都督府。唐长兴四年闽主王延钧升为长乐府,晋开运二年王延政号为南都,时延政并有闽地也。南都一作“东都”。三年属于南唐,明年为吴越所取。仍曰福州、威武军,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景炎初升福安府。元为福州路,明朝洪武初改为福州府。今领县九。
府西阻重山,东带沧溟,南望交、广,北睨淮、浙,亦东南一都会也。然而延、建诸郡控我咽喉;福宁一州扼我项背,兴、泉诸郡伺我肘腋,扬帆突至,则有海道之虞,谕险飙驰,实切上游之惧,封疆不可凭,山溪不足恃,国门以外皆战场也。三山之险,诚不在近郊,而在四境矣。宋蒋之奇曰:“八闽之地,长乐郡名。为冠,以其地肥衍,民殷富,而滨海足以自固也。”噫,是岂折冲之长策哉?

闽县,附郭。在府治东南。汉置冶县,属会稽郡,后汉时废。建安初置侯官县,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沈约云:“省建安典船校尉置也。”宋、齐时属晋安郡。梁曰东侯官县,仍为郡治。隋郡废,复改县曰原丰,开皇十二年又改为闽县,自是州郡皆治此。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改为长乐县,清泰二年复旧。晋天福六年复曰长乐,吴越得之仍曰闽县。宋因之。今编户百十八里。

侯官县,附郭。在府治西南。汉为冶县,后汉曰侯官县,晋属晋安郡,宋为郡治,齐因之,梁、陈间省入东侯官县。唐武德六年复析置侯官县。八年省。长安二年复置,元和三年又废,五年复置。五代唐长兴四年王氏改为闽兴县,清泰二年复旧。宋因之。今编户百八十里。

福州城,志云:故冶县,在府治北。《吴录》云:“越勾践铸冶处也,亦曰安民王冶。”或以为闽越王冶铸处,非是。汉初闽越国都冶,盖因旧址而名。武帝平闽越,徙其民于江、淮间,后有遁逃山谷者,稍复出,因立为冶县。冶,《汉志》讹作“治”。或谓之东冶。《后汉志》不载冶县,相传建安初置侯官县,史亦未载也。《三十国春秋》:“孙策攻会稽太守王朗,朗战败,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败之。侯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寻遣兵讨平之。”是建安初已有侯官县也,侯官盖即冶地矣。孙休永安三年黜其兄会稽王亮为侯官侯,于道自杀。是年置建安郡,县属焉。晋又析侯官地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通考》:“闽越王无诸开国,都冶,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晋太康四年太守严高以故城狭隘,将移于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以谘郭璞,璞指越王山南小阜曰‘宜城于此’,即今郡子城也。梁、陈间为东侯官县。隋、唐为闽县,州郡皆治此。”《城邑考》:“今府城,唐中和间观察使郑镒修拓郡城东南隅,城北起小阜,南至虎节门,东起康泰门,稍西至宜兴门,东南至定安门,西南至清泰门,是曰子城。文德元年观察使陈岩复修筑。天复元年节度使王审知筑重阙于虎节门外,名镇闽台,又名龟门。宋祥符中改曰还珠门,俗呼双门。又于子城外环筑罗城,设大门八、便门九、水门三。南利涉门,一名福安门;东南通津门,俗呼青楼门;东海晏门,一名清平门,俗呼鸡鸭门;东北延远门,一名通远门;北永安门,一名济川门;西北安善门;西丰乐门,一名善化门;西南清远门。初以丰乐门为子城与清远门接,故中间又有金斗门。五代梁开平元年审知又筑南、北夹城,谓之月城。南大门一,累甓设悬门外,便门六,水门二,濬河以通潮;北大门二,便门二。一云南月城大门二,曰登庸,曰道清;北月城大门二,曰道泰,曰严胜。旧志云:南宁越门,即今南门;东南美化门;又东设水关,亦名水步门;北严胜门,刘宋时有严胜者居此,好施于人而名也,即今北门;西北昇山门,至宋政和间改为遗爱门,以元绛为郡守,有德政而名也;西迎仙门,即今西门,盖有六门云。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将陈觉自剑州遣兵袭福州,政其西关,为李仁达所败。唐主遣王崇文等会兵进攻,克其外郭,仁达固守第二城。既而福州降将马捷引唐兵自马牧山拔寨而入,至善化门桥,州兵拒之,仁达退保善化门,外城再重皆为唐兵所据。唐兵寻复进据东武门,内外皆绝。明年城入于吴越。东武门,即海晏门也,闽主曦所改。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夹城,南自合沙门,西至怡山门,东自行春门,北至汤井门,又东南有通仙门,东北有船场门,是曰外城。合沙门一名光顺门,在宁越门之南。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诏尽毁其城。皇祐四年诏渐次修治。熙宁二年郡守程师孟据子城旧基修筑,复增拓其西南隅。八年郡守元积中甃以重甓。绍兴初郡守程迈始发石累子城虎节、安定、丰乐、康泰四瓮门,设敌楼其上。咸淳九年当增筑外城。元至元中复堕废,至正二十四年陈友定稍缮完之。明朝洪武四年驸马都尉王恭因旧址修砌以石,六年增修。北跨越王山为楼,曰样楼,即今镇海楼。东西南则因外城遗址,绕九仙、乌石之麓而围之。城周十九里有奇。成化十九年风雨摧坏,寻复营葺。嘉靖三十八年亦尝修治。今有门七,南门即故南夹城宁越门也,北门故北夹城严胜门也,东门旧外城行春门也,西门旧北夹城迎仙门也,东南仍曰水部门,东北曰汤门,即汤井门也,西北曰井楼门,即故船场门也。又旧时子城。罗城、夹城、外城皆有濠。今城有水关四。其水源一自南台东北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自水部门水关入城;一自洪塘江引流经西禅浦,由西门水关入城,萦回曲折,流绕城中。而北门、汤门二水关以泄城中潦水。又城东西南皆有濠,北面连山,不通水源也。”
侯官故城,府西北三十里。后汉末置侯官县。或曰在府西境梁改置东侯官县,以侯官并入焉。唐武德中复析闽县置侯官县,盖治于此。逼临江浒,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八年迁入州郭。今故址名侯官市,亦曰侯官阁。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陈觉擅命攻福州,自剑州缘江东下,李仁达将杨崇保帅舟师拒之,觉等败之于侯官,乘胜进攻福州西关,为仁达所败,此侯官也。
怀安废县,在府治西北。本闽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析九乡置怀安县。初治芋原江北三十里,咸平二年移治石岊广故驿为县治,东南去府城二十五里。元至元二十二年迁于县西,寻复故。明朝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内,万历八年并入侯官县。
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西麓曰马牧山,即南唐攻福州时,自马牧山拔砦而入处也。山之南有欧冶池,相传欧冶子铸剑处。池周数里,今多湮。《闽志》:“冶山在郡城东北,其别阜曰将军山,盖即越王山支陇矣。”○九仙山,在府城内东南隅,今名于山。相传汉武时有何氏兄弟九人登仙于此,因改今名。一名九日山。《闽中记》:“无诸九日晏集之所也。”上有鳌顶峰。又有平远台,平旷可以望远。又乌石山,在府城内西南隅,与九仙山东西对峙。唐天宝八载改曰闽山,宋熙宁间,郡守程师孟改曰道山。有薛老峰、邻霄台诸胜。三山皆在城中,故郡有三山之名。
鼓山,府东三十里。延袤数十里,郡之镇山也。山之南麓屹峙江滨,为戍守要地。顶有巨石如鼓,因名。其最高者为大顶峰,一名屴崱峰,正东可望海中。又有小顶峰,与大顶峰相去二里。其馀峰岭岩洞之属,称名胜者不可胜纪。○东山,在府东十里。旧有东山寺。陈天嘉二年虞寄避陈宝应之乱,居东山寺,阳称足疾是也。山有狮子峰、榴花洞诸胜。又金鸡山,在府东三里,相传秦时以望气者言,尝凿此山。其相近者曰茶园山,山南为宝月山,皆在平原中。五代唐长兴二年王延禀自建州袭攻其主𬭸,𬭸将王仁达伏兵杀其子继雄,延禀走至此,被执。又府东二里曰长乐山,本名白马山,王闽时改今名。
钓台山,城南九里。崇阜屹立,俯瞰大江。旧记:汉东越王馀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己瑞,因筑坛,曰钓龙台,后人呼为越王台。今亦名南台山,建江经此曰南台江。五代周显德三年南唐建州帅陈诲败吴越兵于福州南台江。明初汤和自明州渡海攻福州,奄至五虎门,驻师南台,福州遂下。今为廛市。山去江百馀步。○平山,在府东南三十二里。志云:城东南三十里有凤山,鼓山之支陇山。其东为平山,宋少帝航海时驻兵于此,铲平其顶,因名。又罗星山,在府东南五十里马江中,登之百里内诸山皆在左右,为远近奔流之砥柱。又南五里曰大象山,其山巍峨广大,为城南之巨障。有峰曰银峰,下瞰马头江。江之南曰白田山,即晋严高欲迁城处也。又九龙山,在府东南六十五里。九峰插天,状若龙腾。下有潭,潜通马头江。
方山,府南五十里,端方如几。城南望之,势若五虎,一名五虎山。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其峰曰天柱峰,跨闽、侯二县界。元末陈友定遣兵驻守。今谷口有砦门甚隘,其中平畴数顷,溪流屈曲。登山有石梯,岭路仅尺许,悬崖断堑,削如羊肠。行数里而达山巅,为福州岩,平坡一望,远近诸山皆若培𪣻。山阴又有灵源岩,多橘柚,唐天宝中赐号甘果山。旧志:方山群峰百六十,岩屿之属得名者复十馀处。其西麓小山曰仙崎,亦曰阴崎,与阳崎隔江对峙。元吴海云:“建江别流,南循方山,以会于长𬮿台江。旧有浮桥,延祐中创石桥以济行者。然淫雨泛溢,凤冈百里,辄为巨浸。新𬮿、阳𬮿为江流回折之冲,舟济者又有隧风漂溺之患。郑君潜适寓瓜山,营二舟,一自白苗济阳𬮿,一自新𬮿济阳𬮿,行旅便之,谓之义渡,里人谓之郑公渡。”新𬮿、阳𬮿即阴崎、阳崎也。方山之西又有瓜山,以三峦如瓜而名。又西曰古灵山,群峰奇峻,一名大帽山,又名席帽山,有石室甘泉诸胜。○云门山,在府东南七十里。多松竹泉石之胜。
寿山,府东北六十里。产美石,莹洁柔润,盖珉也。距山十馀里有五花石坑,以石有五色而名。其并峙者曰芙蓉山,秀丽若芙蓉。别麓有洞曰灵洞,岩甚深邃,亦曰芙蓉洞。又有九峰山,在城北五十里。有岭曰长箕岭,一名长岐岭,又名桃枝岭,路出罗源、古田二县。志云:山峰顶九出,圆秀峭拔,与芙蓉、寿山并称“三山”。又东室山,在府东北三十里。志云:古战坂也。五代晋开运中南唐兵与李仁达战于此。○莲花山,在府北二十里,下圆上锐,形若菡萏,郡之主山也。五代唐同光三年,闽王审知卒,葬凤池山,长兴三年改葬莲花山。其相近为西室山,亦秀拔。又北有梧桐岭,甘蔗生焉。五代晋天福四年闽人作乱,王昶出北关,至梧桐岭,为众所杀,即此。又西有拜郊山,相传闽越王燔柴处也。志云:府北十五里为昇山,一名飞山,相传越王勾践时山从会稽飞来,今有飞来峰。其西为凤池山。又南为五峰山,旁连大鹏山,联翩高耸。稍南为罗峰山。石晋天福二年方士言于闽主昶有白龙夜见此,昶因作白龙寺。又城北有龙腰山,即越王山之北麓矣。
雪峰山,府西百八十里。高四十里,盘踞侯官、罗源、古田、闽清四县境。旧名象骨峰,王闽改今名。有凤凰冈、乌石岭诸胜。最高者曰双髻峰。麓有温泉,旧有雪峰寺。石晋开运二年李仁达作乱,据福州,迎雪峰寺僧卓岩明称帝是也。《三山志》:“山峰峦险拔,岩谷幽邃,四面回环,冈陇层叠,未冬或雪,盛夏无暑,水西胜处也。”○旗山,在府西五十里。逶迤欹侧,亘十馀里,高数百仞,与鼓山东西相望。郭璞《迁州纪》“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是也。山之南麓曰太平山。《十国纪年》:“王延翰葬于此。”又石门山,在府西六十里。两崖壁立,中贯清溪。有石门峡,大江泛涨,数为田庐患,万历十八年侯官令周兆圣塞之而患息。下有小阜曰超山。山下有十四门桥,以酾水十有四道而名。
五虎山,府东百里大海中。有五虎门,与江口相接,明初汤和由海道取福州处也。山下为官母屿巡司置于此。相近者有浮江山,亦曰文笔山。对峙者曰王埔山,居民皆以捕鱼为业。又琅琦山,亦在府东海中,一名罗崎山。其旁又有清洋、福斗诸山。
北岭,府北三十里,路通连江县。悬崖而跻,高几千丈。宋嘉祐三年侯官令樊纪夷高直曲,培凹续陷,岭失故险,今为往来通道。又北行十馀里为汤岭,亦险峻。○常思岭,在府东南百二十里,高数百仞,袤三里许。一名相思岭,闽县东南尽处也。又东南至福清县六十五里,为接境处。又凤冈,在府西南,滨建江。志云:江水环绕处,为村阜三十六,而凤冈最著。冈首起城南三十里,尾尽城西二十里,居民遍植荔枝,多至数百万株。
海,府东南二境皆滨海。《唐志》:“闽县东五里有海堤,太和三年县令李茸筑。”先是每六月潮水咸卤,禾苗多死,堤成,潴溪水殖稻,遂成良田。又《海防考》:“福州境内有闽安、镇东、定海、关下、娘妈宫、濂澳、鉴江、馆头、小埕、牛田、东营、后瀛、松下、大小祉诸处皆海口,登犯之冲,而备御之所也。
闽江,府城西南七里。自建宁、延平二府境,流经古田、闽清二县界,复东南流,至府西北八十里之白沙驿,亦曰马渎江,亦曰螺女江,雪峰山以东诸溪之水,皆流合焉,南流分二派:一派自北而东历侯官市至芋原驿,滨江有石岊山,亦曰石岊江,又南至府西七里,曰洪山江,亦曰洪塘江,经城南七里曰金锁江,又南经钓台山下,曰南台江,亦曰白龙江,又东南经鼓山下而东出,汇为马头江;一扔自西而南,经府西南三十里高盖山,又南至方山北曰淘江,亦曰濑江,又名黄江,亦名黄岸江,循山西麓又南至仙崎山曰仙崎江,亦曰阳崎江,亦曰阳岐江,复折而东流二十馀里曰峡江,经府东南五十馀里接马头江,又东为琅琦江,至五虎门以入于海。志云:马头江为闽县极南界,西北众流悉入焉,风涛汹涌,中有巨石,形如马首,随潮隐见,为行舟患。大抵闽江上流至马渎渐广而缓,马头当众流入海处,势尤浩瀚也。馀详大川建江。
西峡江,府东南六十里。受永福县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仙崎江,又东流十馀里东峡江亦流合焉。东峡即南台下流也,亦曰峡江。两山夹峙,上合诸水,下通潮汐,阔十馀里,其深叵测。中流有石如底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龙潜其中,俗谓之乌龙江。又东十馀里即马头江矣。○上洞江,在马头江北岸,南岸又有下洞江。又有大定江,在南台江南岸。又泽苗江,在阳崎江西岸。源出永福县,府西北浯溪、洁溪之水皆流入焉,东注阳崎江。志云:府东南又有演江,源出山谷间,一名蚬源;又有浯江,在府西南,即黄岸江也。江滨有巨石横浸,亦名苏崎,为济渡处;皆流合大江。
大目溪,府西北五十里,出古田县界;其南为小目溪,出永福县界;皆西北流,注于马渎江。○桐溪,在府西北三十里,俗谓之洞口,其相近有陈塘溪,俱流通大江。又沙溪,在府西北二十里,流经芋源驿入大江。中有沙涌成洲,因名。又黄石溪,在府西北,经白沙驿入大江。旧志以为岊江,盖即石岊江上流也。
蒙溪,府东北五十里。源出连江县界。又有仁溪亦出焉,西流经府北入于洪塘江。又黄溪,出府北黄岩山,西南流注延泽浦,亦入洪塘江。○吴山溪,在府西南三十里。源出永福县之印溪,下流入阳崎江。又义溪,在府东南七十里,出福清县界,达于西峡江。
西湖,府西南三里,晋太守严高所凿,引西北诸山溪水注之,周十馀里。又有东湖,在府东北三里,亦严高所凿,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之,周二十里。二湖与海潮汐通,引流溉田,为利甚溥。唐贞元十一年观察使王翃又开南湖于城西南五里,广二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后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及南、北夹城,皆取土于西湖旁,湖周至四十里。闽主𬭸因筑台,为水晶宫,周围十馀里。又引湖水入宫,为浴马之所,障其流为清水堰。宋庆历间东湖渐淤,西湖亦微。熙宁中郡守曹颖督、程师孟相继修筑。嘉祐二年蔡襄复请濬治。淳熙中赵汝愚复请濬西湖,上言:“西湖旧接濠而通南湖,储蓄灌溉,旱潦潴泄,民享丰年之利。自为夤缘者障塞,旱潦皆害。乞于农隙稍寻其旧。”从之。继复建阁其上,因旧名曰澄澜。明万历中亦尝疏濬,作水关以通水。中有孤山,筑亭为胜。其后日就浅隘。志云:昔时西湖蓄水置闸,灌民田千五百馀顷,与东、南两湖俱有宣泄之利。宋末东湖渐塞,南湖遂堙,今西湖亦同池沼矣。又有石湖,在府东;陈湖,在府南;今皆湮塞。
洪塘浦,府西十里。旧志云:浦自石岊江东经甓渎至柳桥,以通舟楫。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所开。今浦堙。其浦口亦名万安山口。今有洪安桥,成化中建石梁二十馀门,万历以后屡经修葺,为津梁要会。有洪塘税课局,明初置。又西禅浦,在城西南。其地有怡山,亦曰西禅山,浦经其下,即洪塘江之水引流而东为三十有六曲,经城西为西南城濠,又分入西水关处也。
白虾浦,在府南。五代汉初,南唐围李仁达于福州,吴越将余安自海道赴救,至白虾浦,海岸泥淖,布竹箦而前,既登岸,奋击南唐兵,大破之。或曰白虾浦即白龙江别名也。又有直渎浦,旧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故海晏门为澳桥浦,又北通于东湖。今亦废。郡志:南台江旧自河口引而北,缭绕三十有六曲,为城南濠,分引入水步门水关,弘治中镇守内臣凿新港,遂失故辙云。○罾浦,在府东南,昔时近城水渚处也。州人多就浦罾鱼,故名。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兵围李仁达于福州,仁达求救于吴越,吴越兵至,自罾浦南潜入州城,即此。
甘蔗洲,府西北二十五里,横亘江心。居民皆种蔗为业,税课甚丰。又芹洲,在府西南,泽苗江西岸,湍流迅急,壅而成洲,周回二十馀里,居人隐然圜圚。洲多产芹,故名。又名瀛洲,以其四面有水如瀛洲也。○投桃洲,在府东南马头江中。其形如桃,上有田数千亩。
闽安镇,府东四十里。有巡司,洪武二年置,为会城东面之险要。《海防考》:“海水潮汐与马江汇于闽安镇,有两口:一东出双龟门外,绕壶江、五虎;一南出琅琦门外,绕广石、梅花。闽安为江海之锁钥,而会城之门户也。嘉靖中倭寇突犯闽安,参将尹凤击败之,贼由此突犯福清县。今仍为戍守处。”又有闽安税课局,与巡司同置。○五虎门、官母屿巡司,见上五虎山,亦洪武二年设。
五县砦,府西北五十里。有巡司,元置,明因之。志云:司旧属怀安县,接闽县、侯官、古田、闽清,凡五县界,因名。又竹崎巡司,在府西北六十里,滨江,正统六年置。○古岭砦,在府东,有兵戍守,为滨海之备。志云:闽县东有塘头、塘湾、翁崎等民城,皆嘉靖中创筑,以捍倭寇。
三山驿,在府治西南。府西北二十里曰芋源驿,又西北六十馀里曰白沙驿,又西北六十里至小箬驿,以小箬溪名。又四十五里接古田县之水口驿,皆建江所经之通途也。○柔远驿,在水部门外。河口稍北为进贡厂,明初建为外国使臣馆寓之所。又大田驿,在府南百里,义溪水经其旁。又南四十五里至福清县之横路驿,南出兴泉之道也。
万寿桥。在府南。跨南台江上,长三百馀丈,石梁水门三十有九。元大德七年建,明成化已后屡经修葺。俗名大桥。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计者不可胜记,万寿桥与洪山桥尤为雄壮云。○阳崎渡,在府西南五十馀里,即郑公渡也。万历四十年按臣陆梦祖以峡江渡险,改官道出此。明年以路不便,乃复用旧道。旧有阳崎税课局,明初置。《里道记》:“今从南台二十里至吴山,有公馆,又南至鸡母屿置一浮桥,由鸡母屿渡江,抵萧家道登岸,又有公馆,自此达大田驿。”

长乐县,府东南百里。西南至福清县百里,北至连江县百二十里。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析置新宁县,是年改曰长乐。元和三年省入福唐县,五年复置,仍属福州。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安昌,唐同光初复旧。长兴四年又改侯官曰闽兴,而以县为侯官县,三年复故。宋仍属福州。编户百十五里。

新宁旧城,县南十馀里,相传县初治此,后移今治。《城邑考》:“县城明朝弘治三年筑,嘉靖三十二年始增拓之,三十七复增修,崇祯十四年复营治。城周七里有奇。”
六平山,县治北一里。蜿蜒六曲。旁有四明、石台二山。又北曰石首山,巅有巨石巍然。又南山,在县南半里,稍西曰登高山。南山之南有五峰并峙曰五马山。又南有三峰山。○七岩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七岩。其北则诸山环峙,围绕如城。亦曰罗山,其地亦名罗城。相近者又有溪湄山,顶有湖,广五亩,冬夏不竭,谓之珠湖。志云:七岩山之北最高者曰牛垄山,四面小山环抱,中有平田百馀亩。
越王山,县东北三十里。山高耸,周回三十里。相传越王无疆之后居此,因名。其旁岩岭稠叠。迤北最高者曰太常山,左接筹岩山,并为耸突。太常之阳有岭曰风门,阴有岭曰浮崎岭,凡三十六湾,接闽县界。○龙泉山,在县东南二十馀里。中有卧牛、仙冠、品石、梯云、莲花,共五峰,并高耸。其南又有群峰连接,最著者曰福湖山。又屏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挺秀干云。又东南十里曰灵峰山,其麓曰龙龛山,一曰天池山,与屏山竞胜。志云:县东又有鹤岭,西通县治,东由云洞大路达广石、梅花等处,为北乡一带咽喉。
御国山,府东七十里。蹲峙海滨,高出云表,俨如捍卫,夷舶入贡,每视此为准,俗呼牛角山。又有钟门山,在海中,当舟行之道,有小屿如钟。○壶井山,在县东六十里,滨海。山垂有一井,状如壶,潮至则咸,潮退则淡。上有岩石耸峻,俯临沧海,名百丈岩。其旁峰峦岩屿,奇胜不一。迤东则群山错峙。又有王母礁,在壶井山南,二礁对峙海中。宋末杨妃负福王、益王航海时经此。
海,县北五里。又县东南、东北境皆滨海,山港澳屿,回环为险。《海防考》:“县西北闽安镇、五虎门诸处,实为省城门户。东北广石、梅花所突入海中,与连江县定海所相对,亦省城右臂也。自梅花至松下巡司,中历十一澳,皆东沿大海,波涛冲激,并岸水浅,寇船难近,独松下渐南,与福清接壤,广、浙商舶,往往泊此,海坛包其东南,亦有观音澳、苏澳可以暂憩,故松下之备宜豫。”《新唐书》:“县东十里有海堤,唐太和七年闽邑令李茸筑,立十斗门以御潮,且为旱潦之备,于是境内遂成良田。”宋时尝因旧址修筑。
马头江,县城西北半里。自闽县流入境,江面益阔,又东北与大海相接,波涛震撼,乘舟入郡,常虞风潮之阻。志云:由县城西北入马江曰太平港,旧名吴航头,相传吴王濞造船处。似悮。盖吴越遣兵入闽尝泊舟于此也。明朝永乐中太监郑和由此入海,改曰太平港。又梅花江,在县东北五十里,近梅花所城,亦曰梅江,亦曰梅花澳。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犯会城,旋自洪塘江出洋,参将尹凤追败之于梅花外洋,即此。又北曰广石江,亦曰广石澳,宋末陆秀夫、张世杰奉二王从此入闽安镇处也;相近者又有后山澳;皆与大海相吞吐。○松下江,在县东南三十里,东通大海,西通福清县,亦曰松下澳。相近者曰大祉、小祉、垄下等澳。又壶井江,在县东壶井山下,亦曰壶井澳。又东北有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东西南北四澳,可避风,海舟常泊此。志云:府东有洽屿澳。又东有仙岐、漳港、门口、黄岐等澳,又有漳坂澳,皆海潮洄洑处也。
大溪,县东南三十里。源出福清县境,分流至此,萦纡数里,溉田数百顷,东流入海。又祉溪,在县东南四十里海滨。志云:源出福清县之镜岭,流至小祉澳入海。○三溪,在县南,亦出福清县界。一名鼎溪。志云:县南有星溪,亦名猎溪,又有中溪、沙坂、后洋溪,县东又有龙下、大祉、宏源诸溪,东北有观音、资圣、黄弄、竹林等溪,下流分入于江海。
元祐港,县东南三十里。宋元祐中令袁正规以县境田多洼下,因凿港以道溢水,流通漳港,以入于海,因名。其相近有卓岭港,旧亦入漳港,元大德初濬入县东四十里陈塘港入海。志云:陈塘港,宋末陈文龙筑田砌塘,因名。水源自梅花山,而下会东西滨氵闾湖,并七十二洋之水,下流达海。又县南有沙京港,亦名普塘港。又有岭柄等港,皆引水溉田,下流入海。
严湖,在县东北。一名西湖。陈大建初里人严光舍田凿此,周三千二百八十丈。亦名放生湖。中有小阜曰蟹山,后渐堙。明正统十年县民刘彦良言:“本县严湖,周围二十馀里,南接稠庵溪,西通倒流溪,旱则引稠庵溪入湖溉田,雨则疏倒流溪以防其涨。近者湖岸坍决,溪流湮塞,不能积水防旱,雨至田或堙没。又有张塘涵、塘前涵、大塘涵、陈塘港,其利弊亦如严湖。乞敕有司疏濬,为民便。”从之。未几复废。又滨𤁵湖,亦在县东北。唐天宝五载沙合为陂,大历中里人林𬸘因舍田成湖,周千三百馀丈,灌溉民田,后侵复不一。隆庆四年复旧,寻废。崇祯八年又复为湖。其相近又有林婆湖,亦天宝五载沙合而成,周三百五十丈,与滨𤁵相通。○延祥湖,在县南三里,宋、元时故址,明正统中修濬深广,潮汐往来,可通舟楫。又南数里有桃枝湖,旧周五百馀丈,五代时王闽所凿。今名桃坑湖。又南有横屿湖,亦唐、宋时故址,周三百馀丈。今故址犹存。
松下镇,县东南三十五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福清县海口,二十年移置于此,为长乐之咽喉,福清之门户。嘉靖二三十七年倭贼自松下突入海口澳,登陆攻福清之镇东卫,官军力战乃遁去。三十九年议筑城,未就。崇祯中始成之,周二里有奇,有门四,水关一。稍东北有旗山,滨海,置烽火于此。又小祉巡司,在县东二十五里。崇祯六年移置于大祉澳,南去旧治数里。○石梁蕉山巡司,在县东三十里。旧置于梅花所城内,洪武二十八年迁于此。旁有蕉山滨海,因名。东有磁澳,为倭寇出入之冲。嘉靖三十八年议拓寨置城。隆庆三年始就,周二里,有四门。又垄下城,在县东南二十馀里。嘉靖四十年居民筑此以备倭,周一里。
黄崎寨。县东北四十馀里。志云:县有仙崎寨、广石寨、东山寨,与黄崎为把截四寨;又有大祉捍寨,近大祉澳;俱为滨海之备。○锦桥,在县东南,跨元祐港上。宋淳熙十二年建石梁十五间,长五十丈,又于桥西筑海为地三亩许,以固桥道。亦名石梁桥。

福清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北至长乐县百里,西南至兴化府百二十里。本长乐县地,唐圣历二年析置万安县,天宝初改曰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王氏改为永昌县,唐同光初复曰福唐,长兴四年王氏又改曰福清县。志云:石晋天福七年避讳,改福唐曰南台,盖不知闽之改为福清而遥改也。宋仍为福清县,属福州。元曰福清州,明朝洪武四年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三里。

福清故城,县东南二里。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置城于此,后复增筑,旋陷于倭。万历二十一年议改城而西北,三十年盖徙而西,去旧址四百丈。城周六里有奇。
灵鹫山,县治北,县之主山也。亦曰鹫峰山。其巅曰玉屏峰,稍北曰金翅峰。叶向高《迁城记略》“嘉靖甲寅以岛夷毒闽,始议筑城。时师环其疆,仓皇毕事,北傅高山,西跨冈峦,东逼陵阜。贼登阜而攻,若对垒焉。从东望西,周垣毕睹,我之虚实,较若列眉。戊午之变,贼据北山俯而瞰城,每发辄毙,日未移晷,万室荡然,论者咸为城咎。万历癸巳宰邑者乃更辟而城之,跨北山而台其上,移西城山之半,包冈萦涧,缩东城避阜,为台以当敌冲,而城始可恃”云。○玉融山,在县治南五里,以山石融润而名。左为双旌,以两峰峭立如旌也;右为五马,以五峰腾跃如马也。其麓曰覆釜,亦以形似名。
瑞岩山,县东二十里。山多岩洞诸胜。又郭庐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近时改曰福庐,相近者曰灵岩,并称奇胜,岩石回环几数十里。山下有牛田场。嘉靖三十四年倭攻镇东卫,参将戚继光大破之于此。又东数里曰东营山,周环皆海,亦嘉靖中戚继光破贼处。○龙山,在县东二十馀里。一名瑞峰山,海口、镇东二城在焉。巅有石塔,可观海日。又烽火山,在镇东城西,海道有警,燔燧于此。山顶嵌岩,其状如屋,凡三十六间,名曰虎屋。其旁又有鹿角山,山有仙井,深不可测。又东为网山,去海口三里,居民网罟处也。相近者曰钟山。志云:镇东城东有拱辰山,三峰并起,势皆北拱,俗呼牛角山。下有石洞,风出其中,深杳难入。相接者又有龙卧山、敛石山,皆并海。
石竹山,县西二十四里。山多竹树,青葱插天,岩洞泉石,奇胜林立。无患溪出其下。志云:石竹山下有宋时军寨。又西有古屯军,乱时邑人屯守之所。又瓜山,在县西四十里。宋末邑人林同与刘屯祖共起义兵,元兵至,迎战于此,败没。志云:山近磨石铺,连延诸山,皆称西山。○灵石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其山磅礴百里,峻拔千仞,层林积翠,飞泉漱玉,有三峰九叠之胜。又黄蘗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多蘗木,有十二峰,层岩飞瀑,周围数十里,其胜者曰龙潭、乳香岩。
白屿山,县南百里海滨。一名陈田山。绝顶有鸿休岩,岩窦天成,下瞰沧溟,浩无涯际,昔有僧鸿休者居此而名。其相连者曰双屿,以二山突起海中也。中有井,甚甘冽。旁有山曰壁头山。又金山,在县东南百里,居民绕山麓,而前后左右皆海也。又东南十里曰万石山,岩洞玲珑,洞之广者可容万人,其容千百人者不可数计。又南数里即万安所城矣。
海坛山,县东南七十里海中。周七百里,其山如坛,南北长而东西狭。上多云气,亦名东岚山。唐牧马地,后渐有寺宇。宋初置牧监,寻以驽𫘣罢。皇祐中许民耕垦,淳熙中有三千馀户。其山南曰黄崎,曰紫阑,曰牧上,曰砦头,曰沆头,曰大、小鳌网,有三十六派湖环绕,峰峦如画,宣和以后大雨雹,湖皆决入于海。近坞有大小场、浒头及钱藏,皆为泊船澳。迤东高者为军山,王氏时谪戍多居此。其间曰浚门,曰獭步,曰广州埕,曰流水,隔东江曰小墙,小墙北曰十二蓝焦,东墙北曰白兵焦、大桑、小桑,两桑间曰桑门,而两墙间为鸬鹚门,是外极东之岛,而舟不可行矣。迤南有南匿里,亦曰南匿屿,旧产盐,宋于此设巡司。其北有沙澳,亦曰苏澳,又有沙溪,行一日皆沙,而澳当海口为寨。又五里西抵钟门,亦曰钟山屿,玲珑如钟,菰蒲四围,海水盐卤,而此泉独淡。近屿石高二丈,状如媪,东南瞰石方二十丈,其中井泉与潮候应,取水者集焉,亦船舶之都会也。半潮抵磁澳,则为长乐县界。又有草屿、唐屿,皆近于南匿。南匿厄狭,且风多,不宜树,一曰大姨山。当日未出时,极望有如空青微露水面,为小琉球国。海水深碧,东流不返,莎蔓如组,柁不容转,必刳木为盂,乃能旋开浮沙以济。暴风不夙避者,往往漂至于此。中国人为其所得,以藤贯其足,令之耕作,故此山昔忌夜火,恐其国望之而来也。是为东角洋,盖岐海之穷徼矣。又有支山曰水马山,有石如舟帆,亦名石帆山。相近者曰霸前,曰金崎头,此海坛之西麓也。《海防略》:“海坛山盘踞耸峙,迥出海上,故元时民户尝满四万,多以鱼为业。中有西湖,相传尝产龙驹。湖之东群山环互,不可胜纪。外隔小琉球三昼夜,内通海口,至县仅一潮。中间以村名者百有馀处,陂湖潭澳,不一而足。其著者曰葫芦澳,多鱼。碧沙洋产人参。其百花砦、钟门、三镇,街衢圜圚,景物繁多,真海表名区也。明初遣江夏侯视海防倭,寻以卫弁李彝欺妄,诏虚其地,惟以小埕水砦官兵汛守。隆庆初始添设海坛游兵,万历中复命增设水砦,与兴化府南日砦相形援,后复废弛。”○小练山,在县东海中,旁有大练、小练二门,五代以后居民环集,商贾辐至,号“小扬州”。洪武二十年与海坛同徙。志云:小练山周十里,旧多乔林。其大、小练二门,相去仅十里许,无风逾月不能渡云。
蒜岭,县西南五十里。以山形如蒜瓣而名,一云以山石间多产蒜也。登其巅东望涨海,弥漫无际。旧有照海亭。○螺岭,在县西北六十里,与闽县接界。色黛如螺,北瞰方山。其西有五周、七仙诸岩。又西有仙举岩,峭拔千仞,与永福县接界。志云:螺岭西北又有傀儡岭,在驿路旁。又石尤岭,在县北二十五里;薛田岭在县东北五十里;俱接长乐县界。
海,县东三十馀里。志云:县东南至海百五十里,南至海百二十里,而海坛、双屿诸处为汛守要地。又县东近境之海谓之九海,以港屿曲折也。其外为大海。
龙江,县东南十里。其上流为县城南之龙首河,汇诸溪而东南,广五里。初名螺文江,宋邑人林栗改今名。下流合海口江。志云:海口江在县南十五里,源出旧兴化县,流为百丈溪,至县西三十里金应铺合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塍溪,又东至水陆寺合东溪,至河头潴为琵琶洋,龙江入焉。又东十馀里入海。县东百馀里有海口寨江,近海坛山北,源出长乐县界石尤岭,分水而下注江达海。又有南匿江,在县东南二百九十里海坛山下,流出莆田县界,东流入海。
径江,县南三十里。志云:江源有二,一出故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蘗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复岐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南流复合,由迎仙港入于海。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海坛山入犯,移屯上径,官军𢭏破之,即径江上流也。○松林江,在县东,去海口镇五里,东流入海。
渔溪,县西南四十五里。源出黄蘗山,流合苏溪。苏溪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莆田县界,流入境合渔溪汇于径江。又蒜岭溪,在县西南蒜岭下,亦曰蒜溪。志云:县南有迎仙港,源出旧兴化县,有桃源水流合焉,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历县西南黄茅墩合蒜溪,又东会径江,出江口入海。○交溪,在县西十里。源出西北六十五里之常思岭,东南流;其别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盏窑,东流合焉;经城西为西溪,南入龙首河。又无患溪,在县西宏路驿前,亦曰大溪,源出石竹山,流合交溪;又卢溪,源出县西北台岭,南流经卢山,因曰卢溪,亦流合交溪;皆为龙首河之上源。
海口镇,县东十里。宋里人林迁创建。有城,亦曰海口镇民城,周四里有奇。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来攻,以城坏,为倭所陷,寻改筑之。自是倭寇屡犯镇,以城坚得免。志云:镇东北倚龙山,镇南二里即瑞岩山也。元置海口务于城内,明初改为海口税课司,并置河泊所于此。又有海口场盐课局,元延祐六年建。本名司令司,明初改为运盐分司,洪武二十年改盐课司。又牛田场盐课司,在县东南三十里,建置同海口盐课司。○化南镇,在县东南六十里。有民城,嘉靖中筑以御倭。镇北数里曰化北镇,泽朗巡司置此。相传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因名。又沙塘镇,在县南五十里。有民城,隆庆间筑。志云:县西南有径上镇,宋置径口务,元因之,洪武初改为径口税课局,十八年圮于水,因自水南移于水北。又有南门税课局,在城南龙首河北。元置南门务,明初改。
壁头山镇,在县南百馀里壁头山下。志云:元置于南日里,名南日巡司,明朝洪武十二年移置于此,改今名。又牛头门巡司,在县东南百里。元末置于径江口,名径江巡司。亦洪武十二年移置此,改今名。又泽朗山巡司,在县东南七十里。元置于练门,名练门巡司,亦洪武十二年移改。
松下寨,在县东北五十里,接长乐县之松下巡司,滨海捍寨也。志云:县境自东而南有平北里,有平南里、沙坞、连盘、长沙、峰头,与松下为七寨,外有松关、永平、白鹤、峰头、大丘、牛头等六砦,旧皆设兵戍守。
宏路驿。县西北三十里。北去闽县之大田驿四十里,南至蒜岭驿四十里,又南六十里至兴化府。○龙首桥,在县南门外。宋天圣五年创建,长四十丈,名曰通海。元祐二年复建梁于其南,长二十二丈,改名坦履。绍兴二十年又续为梁,长十六丈,三桥共长八十丈,改今名。自元以来不时修筑。又龙江桥,在县东南十五里。宋政和三年建,为梁四十有二,长百八十馀丈,名螺江桥,寻改曰永平,又更今名。○无患桥,在宏路驿东南。宋熙宁七年建,明朝成化十九年修,长二十有九丈。又化龙桥,在县西南四十里,跨渔溪上。宋嘉祐七年建,名万安桥,后修毁不一,乾道初更今名。明朝成化十九年以后再经修治,长十五丈有奇。

连江县,府东北九十五里。南至长乐县百二十里,东北至罗源县百二十里。汉冶县地,晋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宋、齐因之,隋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复分置温麻县,是年移置于连江之北,改今名。今城周四里,编户三十五里。

温麻城,在县治东。晋置温麻县,盖在今福宁州境,后废。唐改置于此,旋曰连江。旧无城,嘉靖十八年创筑,万历十四年增修,二十七年洪水冲坏,寻复修治。周四里。
龙漈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冈峦如龙,漈水夹涧,而下有潭曰五峰潭。山北五里曰湖山,高秀出诸峰之上。志云:县西一里有玉泉山,岩洞甚胜。稍北又有凤凰、文笔诸山。城西又有白塔岭,王审知入闽,其先锋陈伯先追贼至此,马踣而死。○覆釜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巅有巨石,状如覆釜。其傍峰峦环峙。南麓有二石相对,道出其中,曰石门。相近又有玉华洞、清阴洞诸胜。
荻芦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九龙山。下有荻芦峡,亦名九龙江,俗传秦始皇以东南气王,自江而南,山秀拔者皆凿之,凿此得芦根,长数丈,斸之流血,因名。宋淳祐三年置荻芦寨于此,有水军千人,亦曰武济水军。○马鞍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势逶迤,达于海上。有双峦连耸,状若马鞍。又东有三德山,三峰并列,下瞰海门。旧名三台山,亦曰笔架山。志云:县北四十里有香炉山,其形耸秀,上有童井,虽旱不涸。道书以为七十一福地。
上竿塘山,县东北八十馀里大海中。峰峦屈曲,有竹扈、湖尾等六澳。又有下竿塘山,突出海岸,山形峭拔,与上竿塘并峙。中有白沙、镜港等七澳。洪武初徙其民于内地。《三山志》:“上下竿塘、大小亭山、桑屿、关岭、蛤沙、北茭镇,俱在县东北海中。相近又有拱屿澳,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犯县,官军击却之,贼夜遁,由拱屿澳出洋是也。”
海,县东三十里。志云:县东南至海三十五里,与长乐县接界。其与潮汐吐纳者,则官塘洋、荻芦峡、黄岐堡、鹤屿诸处也。而定海、小埕,皆为戍守要地。
连江,在县城南。一名鳌江。源出罗源县黄土溪、黄蘗潭及旧怀安县桃洲之密溪,三派合流而东至县前,环抱如带,东流入海。亦名岱江,江滨有海沧潭。跨江有桥,宋政和间建,叠石为梁,凡十六间,长五十丈六尺,俗呼江南桥。
周溪,在县西南,又县南有竹溪,县西有利坑溪,皆流入鳌江,有灌溉之利。又财溪,在县东南,下流入海,亦有灌溉之利。○东塘湖,在县东南,隋开皇中邑人林尧舍田为湖,周围二十里,岁久沙壅,唐咸通间县令刘夔尝奏复之。今遗址仅存。
北茭镇,县东北百十里。西北至罗源县八十里。本名荻芦镇,宋时水砦盖设于此,元为荻芦巡司,洪武二十年改今名,并置城于此,与定海相为唇齿。嘉靖二十七年,倭贼流劫北茭,官军御却之是也。又蛤沙镇,在县东北五十里,崖石峭立如壁。洪武十六年置河泊所于此,二十年置城于此,亦为戍守处。○闽安镇,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与闽县接界。
小埕寨,县东百二十里海中,明初置。《筹海说》:“小埕北连界于烽火,南接壤于南日,连江为福郡之门户,而小埕又连江之门户。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流江突至小埕水寨,遂犯会城,盖汛防要地矣。”又光临里砦,在县西南,亦明初置。向设兵戍守。○延祥水砦,在县东南。宋福州水军有延祥砦,盖置于此。
通济桥。在县治南,跨鳌江上。宋政和四年累石为梁,凡一十六间,长五十六丈有奇,淳祐间改修,明朝因旧址修葺。又有安利桥,在县西南,旧名潘渡,宋绍兴十四年建桥,寻坏。乾道三年重建,累址十九,长六十五丈,名惠政桥,后改曰安利桥。宝庆三年改建,亦名潘渡桥。

罗源县,府东北百五十里。西南至连江县百二十里,西北至古田县百三十里,东北至福宁州宁德县八十里。本唐连江县地,大中初置罗源场于此,咸通中又割怀安地益之,置永贞监,后唐长兴四年王闽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改永昌县,乾兴初又改今名。明嘉靖三十七年始筑城,万历七年甃以石,周三里。编户十六里。

凤山,县治北。山势耸起,两翼如张,因名。又北一里有文殊山,上有群玉峰。○莲花山,在县南一里,岩石层叠,下临城市。又西诸山林立,西南五里曰金钟山,相连者为铁障山。又帘山,在县东之濂澳,山形如帘,遮护居民。又东诸山环峙,下临海滨。其峙海中者曰金螺障,与杨梅湾相对。
仙茅山,县东北十里。两山相连,曰大茅、小茅,岩石甚胜。又北五里为洞宫山,峰峦错立,其著者曰五马峰。又东北有宝胜山,黄沙溪出焉。○四明山,志云:在县西隅,一名毒火山,山有四峰。又万石山,在县西北。一名破石山。山多异石,茂林修竹,左右映带。又松崎山,在县南六里,其相近者曰鹤屿,对峙江中。
海,县东北十五里。又东南接连江,至海二十五里,滩澳浅僻,不利登涉,故县境之防御为略。《通志》:“县东北至大海盖二百里也。”
罗川,在县城西。源出县西境蒋山,接金钟潭,流经四明山下合四明溪,又南流分三派,曰中溪、曰南溪、曰后张溪,流经松崎山达于海,亦谓之松崎江。○黄沙溪,在县东,又有九龙、起步等溪,皆流达于松崎江。又环溪,在县治南,其东会南、北二溪,潆回环绕,亦注松崎江。
霍口溪,县西四十里。源出古田县境,流入县界,又南入连江县境注于鳌江。○龙湫,在县西南金钟山下,又一在县南福原山,两山相去二十里,而泉脉相通。
应德镇。县南二十五里。与连江县接界,为往来通道。应德铺设于此。志云:县东北五十里有南湾巡司,元置于连山,后徙于此,明初废。又有四明驿,宋建炎三年置于县西二里,元至正中废。

古田县,府北二百八十里。东至福宁州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尤溪县一百里,西北至建宁府政和县三百二十里。本侯官及尤溪县地。唐永泰二年析置,属福州。刘昫曰:“开元二十九年开山峒置。”悮也。宋因之。明弘治十三年始筑县城,西北跨山,东南滨溪,周七里有奇。编户五十三里。

古田废县,县西南三十里。宋太平兴国五年徙县于水口,就津陆之要,即今水口镇也。端拱中复还旧治。今为水口驿,东南至府城百八十里,延津上游,此为锁钥之口。志云:宋迁县后,设监镇官莅此,元革。今盐运分司设焉,有浮桥横于江津,朝夕验放。亦曰水口关。自水口而上五里有塔岭亭,西往南平,北往古田,分岐于此。
翠屏山,在县治北。以形似名,县之主山也。旧名环屏。又城东有龟山,其东麓曰金仙岭,石磴盘曲,登之可以望远。○北台山,在县西一里,高耸如台。又西为黄蘗山,上有宝峰,峰下有小湖,湖东为桃溪,以其地多桃也。旁有桃坞,又有桃洲。
五华山,在县西南。五峰连峙,峭拔千仞。一名大仙山,亦曰大佛岭。又极乐山在县西北。山后有岩曰仙岩。又北曰凤翀峰,最高秀。相近者曰天宫岭、覆舟岭,俗名福全岭,曰石崎岭,层次相接。○鼓山,在县东百里,其西有旗山。又有马山,在旗、鼓之间。又北有杉洋山,山多竹,可为楮。
牛头岭,县东北十里。岭高而远,陟降二十馀里。又有清风岭,在县西南百里,接延平府界。○摸天岭,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纡回峻绝,南滨大江,繇陆路趋延津者道出于此,石磴崎岖,最为艰险。
建江,县南二十里。自延平府流入县界,经水口驿,滩石错立,至是而尽,建江经此,始出险就平。又东入侯官县境。
大溪,在县城南。溪有二源,俱自北来,至县南合流,委蛇澄澈,其平若镜。二溪夹流县治东西,因亦名双溪。又南为嵩溪,群溪之水皆汇焉。又南会于建江,谓之水口溪,上有松溪馆,江头往来之通道也。志云:水口为群溪汇合之处,亦曰囦溪,有关曰囦关。水流宽平,无滩石之阻,故上下舟楫恒泊于此。○东溪,在县东;又有感溪,亦曰锦溪;甘溪,亦曰蓝溪;与县西之西溪,县南之濑溪,俱汇于大溪。志云:县境诸溪得名者以十数计,而东溪为之长。合流后里许有石滩横截中流,亘东西岸,奔流触石,如鸣珮玉。旧名洪濑,宋景德间县令李堪改为鸣玉滩,并置驿于此。绍兴七年驿废。
洗马池,县西北六十五里。池周数十亩。《闻见录》“出古田北门三十五里至西溪,又三十里至洗马池,又西北五十里地名山头,又四十里曰上漈,又西三十里即建宁府城东门矣。虽山谿环错,而路径稍宽,可策马而前也。又从洗马池而西三十里地名南吉,又经池口铁场、大坝诸处,即至延平府之吉溪,洗马池盖当二郡之间道”云。
杉洋镇,县东四十里。有巡司,南至罗源县百八十里,明朝洪武十二年建。志云:杉洋地出银坑,多矿盗。旧设捕盗馆并郡司马分驻于此,后废,寻复置。又谷口巡司,在县西南九十里。宋大中祥符五年置于水口镇,为水口巡司,元移于此,改曰谷口,明朝因之,正统间废。又西溪巡司,在县之西溪。宋置,元因之,明朝洪武十二年废。○南镇砦,在县西百四十里。石晋天福三年闽主曦之弟延政据建州攻南镇军,败之,福州西鄙戍兵皆溃。胡氏曰:“时闽主增置军于福州、建州之界,遣将杜汉崇监其军,以扼往来要路,故为延政所败。”
水口驿。即废古田县。宋时曰嵩溪驿,元改今名,明朝因之。递运所亦置于此。又西南五十里为黄田驿,宋曰使华亭,元改今名,明初因之。又二十里曰仓峡巡司,接延平府界。○石平桥,在县治东南。宋建,寻废。明朝宣德间再建,复圮。成化十五年重修,为石墩十有一,覆以亭五十六间。又万安桥,在县南。元建,明永乐中毁,成化十五年重建,寻构亭四十七间。

闽清县,府西北百二十里,北至古田县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县百七十里,南至永福县九十五里。本侯官县地,唐贞元初析置梅溪县,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闽清县,仍属福州,宋因之。县无城。今编户七里。

台山,县西南一里。山势平衍,其状如台,县之主山也。又南有钟南山,上有盘谷岩。○大湖山,在县东十里。山椒有湖,约半里许。县东北又有凤凰山,形如翔凤。
鼎峰山,县西二十里。有双岩,梅溪环流其下。其西曰柽峰,以大柽名,北通尤溪县界。又西曰白云山,山势最高,林木蓊蔚,白云吞吐,中有仙峰巨石。○大帽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永福县界。一名大帽仙峰。志云:县南有龙都白岩,高数百丈,常有云雾环绕。又有乌石岩,在县西南。岩险峻,登其巅众山皆见。又县西有百丈岭。《舆程记》:“自岭至尤溪县百里。”
建江,县北十里。自古田县界流经此,为往来之通道,梅溪之水流合焉,谓之闽清口。
梅溪,县西五里。源出永福县山中,东北流经县西,又北入建江。江水浊而溪水独清,故县以闽清为名。又瞿昙溪,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永福县界,流入梅溪。又演水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尤溪县界,流入境,亦注于梅溪。
青窑镇。在县东。有巡司,元置,明初废。又县南滨溪有税务,亦元所置也。○昙口桥,在县西瞿昙溪口,为往来之通道。

永福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南至兴化府百八十五里,西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四十里。本侯官、尤溪二县地,唐永泰二年析置永泰县,属福州。《新唐书》:“咸通二年析连江及闽县地置。”悮也。宋崇宁初避哲宗陵名改曰永福县。明嘉靖三年始筑城。万历十七年改筑城东北隅,周不及四里。编户九里。

摩笄山,在县东北,县之主山也。志云:由摩笄沂流而上三十馀里,一起一伏为笔架山,至极乐岩有洞石之胜。由岩而下,冈脉连络,犹蜂腰鹤膝,行六七里峙为圆阜,号曰仙掌平坡。迤逦自东北来,为县前孤矢山。东有展旗山,当溪之冲,襟带环抱,耸秀可爱。
陈山,县南十里。中有石龙山,山如龙形。循山之脊为路,俗呼登石龙,通福清则溪为十八湾,通兴化则山为十八折。又斗湖山,与陈山并峙。上有四湖,亦名倒湖,湖旁有田。○六洞仙山,在县南二十馀里,山极高秀。相近有大张山,穹窿盘礴,傍列群山。
高盖山,县西南六十里。峰峦秀耸,常有紫云覆其上,一名紫云山。拾级而上,巨石如墙,道出其中,峰峦泉石,种种奇胜。其最著者为玉华峰、晏玉岩。王闽时常封为西岳。志云:山之最高者为龙都峰,其下双崖对峙,拔起千仞,宛若洞门,有三石室。峰之顶曰白岩。其别峰曰金支山,以泉色如金也。又观猎山,在县东八十里,旧传越王常观猎于此。元末故总管王翰避地山中,闻元亡自尽,因亦名官烈山。巅有雁湖,地高水深,与雪峰山相望。
方广岩,县东北二十里。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容千人。县东南又有曹溪岩,上摩苍空,下临深涧,巅有微径,仄足而上,登其巅一望无际。又白鹤仙岩,在县北二十五里,极高秀,有瀑布悬流。又玳瑁峰,在县西北七十里,即闽清县之大帽峰,音讹也。
大樟溪,县东五里。源出德化县,流入境,又东入侯官县界,为泽苗江上流,支流曰印溪,俱东行三十馀里入阳崎江。或谓之漳溪。又龙屿十八溪,在县西北。源出福清县界,流经县之龙屿,逶迤盘曲凡十有八折,流至大樟渡合大樟溪。○双溪,在县南三里越峰山下。有二源:一曰西溪,一曰南溪。一云出县西南山中者曰洑口溪,出县西北十七里瑞峰山者曰漈溪,合流为双溪,会流而入于大樟溪。
鉴湖,在县东北。一名冲湾潭,清深莫测。志云:县治东有龙窟,与鉴湖隔仙掌坡,地脉潜通,形若相应,下流俱注于大樟溪。又有白叶湖,在县南,宋乾道二年尝修浚。
漈门镇。县西四十里。有巡司,元至元中置于县南之辜岭,后移司于此,而改辜岭为砦。明初因之。《图经》:“县北有牛皮隘,道出侯官。西北有大限、西塘等隘,道出闽清。西有三前隘,出尤溪县。西南有炭炉隘,道出德化。又有浮潮隘,出德化及仙游县。又县南有辜岭隘,亦出仙游县。东南有萑平隘,路通莆田县。”志云:县西南又有嵩口隘,路通泉州府永春、德化二县。○平政浮桥,在县南,跨双溪上。宋绍圣四年建,用舟三十有六。
附见
福州左卫,府治东南。洪武八年置右卫,二十一年改为左卫。又福州右卫,在左卫西。洪武二十一年增置福州中卫,在左卫东。○镇东卫,在福清县之海口镇城东。洪武二十年置,并筑卫城,周不及四里,为控扼要地。
梅花守御千户所。在长乐县东五十里。本北乡巡司,治梅江头山上。洪武十年始筑城为备。二十年移置巡司于蕉山,改建梅花所,增拓旧城,三面距海,南连沙江,延袤三里有奇,有三门,设兵戍守。城外东南一隅岁患飞沙,渐积几与城平,每春以所军挑之。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犯境,复营葺焉。又万安守御千户所,在福清县东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置,并筑所城,周三里,有门三。俱属镇东卫。○定海守御千户所,在连江县东北八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并筑所城,周三里有奇,有门二。隶福宁卫。

兴化府,东至海九十里,南至海三十里,西南至泉州府百六十里,北至福州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京师六千四百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粤地。秦属闽中郡,汉为会稽郡,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属南安郡,陈属闽州,隋属泉州,始置莆田县。唐亦属泉州。宋因之,太平兴国四年分置太平军,以游洋镇地置。又改为兴化军以,仙游、莆田二县来属,太平兴国八年始移军治莆田县。宋末改为兴安州。元曰兴化路。明初改兴化府。今领县二。
府冯峙高深,山川奇秀,北屏会城,西翼泉郡,介于两大之间,海道舟车,络绎而至,诚襟要之地矣。

莆田县,附郭。晋晋安县地,隋开皇十年置莆田县,属泉州,大业初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丰州,寻属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改属兴化军,八年移军治焉。今编户二百九里。

莆田城,即今府城。宋徙军治此,因筑子城,周仅二里有奇,土垣而覆以茅。宣和三年加筑閷其上,甃以瓦,周七里有奇。绍定初复更筑,表里石砌,而覆以砖,称坚城焉。元至正十四年亦尝修治。明朝洪武元年复修葺。十二年指挥程昇请辟城东北隅跨乌石山,东下历前埭、后埭,与旧城合,延袤十一里有奇。城外濠池左起东北隅,折而南,引延溪之水注之;右起西北隅,折而东,引木兰溪水注之;二水交合,长千七百馀丈。西北负山凿为旱濠,长几六百丈。成化七年又常修葺。嘉靖三十三年以倭警营治,四十一年城陷。既而议城东北南三面。四十三年复营西面,三面亦更增修。隆庆二年复营治。万历九年守臣陆通霄以城西北隅跨山腰之半,而遗其高者于外,元至正十九年寇从此射走守城卒,嘉靖四十一年倭亦乘此越城而入,于是拓出西北城垣,而包高冈于内,长八十五丈五尺。旧有门五,明初改为四。东建水关以通舟,西亦有水关,拦以石盾,容水入而已。城周不及十二里。
兴化废县,在府西北八十五里。志云:旧城在仙游县东北之游洋镇,本为游洋洞,至险峻,盗贼出没处也。宋太平兴国四年置太平军,明年析莆田、仙游及福州之永福、福清县地,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兴化县为军治,寻迁军于莆田,县属焉。元皇庆中又迁县于莆田西北广业里之湘溪村,谓之“新县”。明初因之,正统十三年废兴化县,以其地分入莆田、仙游二县。
乌石山,在城东北隅。城西北有梅山,与乌石相连。两山之间有小西湖,本城北旧濠也。洪武初辟城濠塞,成化三年郡守岳正疏之。凡三堰,中堰之内潴水成湖,下为兼济河,东出水关。○太平山,在城西一里。山脉自福州永福县延袤而来,峰峦峻拔,为莆田之主山。又西二里曰天马山,势若腾骧。志云:府西南五里有凤凰山,一名南湖山。旧时山下有湖,今涸。峰岩甚胜,麓有瑞泉。又大象山,在府西五里。上有天泉岩,山腰为石室。又有弥陀岩,下有梅花漈,亦曰智泉。
九华山,府北十里。由县之西南诸山而来,至延寿溪九峰攒簇如莲花,故名。亦名陈岩,以昔有陈姓者隐此也。亦曰陈仙山。其东北有紫霄岩,极幽胜。○囊山,在府北三十里。峰岩耸秀,东麓有龙潭,其西有九峰连属。又北十里有天壶山,洞壑奇邃,林木葱蔚,山下腴田可数千亩。
壶公山,府南二十里。山有八面,高耸千馀仞,正对郡治,端严秀特,为郡之镇山。顶有泉,出石穴中,其盈缩应海潮。中有双蟹,名曰蟹井泉。有真净岩,登之可遍眺郡境。又有灵云、虎丘、盘陀诸岩,泉石罗列,名胜不一。○城山,在府东南二十里。一名谷城山,与壶公对峙,为黄石市之主山。上有松隐岩,前临国清塘。又塔山,在府东南十五里。旧有石浮图,后圮。明朝建烽燧于其上,亦名天马山。
嵩山,府东南三十里,峭拔海滨。其南有小屿,在海中,潮退有石桥可渡,居民千馀家。唐观察使柳冕监群牧于此,有德于民,民建柳侯庙,俗因呼为侯屿。久之讹为猴屿。○双髻山,在府东五十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自南视之,则三峰并立,故亦名五侯山。又名笔架山,以郡城视之,则三峰如笔架也。积石崚峋,上摩霄汉。顶有涌泉岩,大旱不竭。又蚶山,在府东八十里大海上。山势崒嵂,环翠如嶂。旧志:莆田有蚶田百顷,号大蚶山是也。其相近者为演屿。相传宋少帝舟泊大峡江浒,为元兵所逼,忽有白马神为演一屿蔽帝舟,得免,因名。志云:县东有琼峰,形如屏,延袤二十里许,发脉福州五虎山。
夹漈山,府西北八十里。一名东山。旁有西岩,郑樵读书处也。其相近者有芗林山,樵从兄厚读书处。亦有泉石之胜。又南为环山,山巅累台十馀层,础石俨然,名越王台。其旁有三燧峰。又百丈山,在夹漈之东。山延袤百馀里,上有六岩,曰客厅、曰古仙、曰石塔、曰石伞、曰石楼、曰重玄,幽奇万状。志云:百丈山一名华盖峰。或曰华盖即石塔岩也。又有峰曰瑞云,出泉,西流入永福县。又有百丈岭,东接福清县界。○石梯山,在府西南四十里。盘礴峭耸,高千馀仞。土宜茶,绝顶有炉峰岩,南望大海。志云:郡境之茶,龟山为上,石梯次之。龟山在府西北二十里。又有浮山,在石梯之南,近海滨。
南日山,府东百里大海中,与琉球相望。旧名南匿山,近福清县海坛山。明初设寨于此,后徙于内地。山为会哨之所。又华胥山,在府东南百里,吉了巡司置此。一名极了,以莆地至此而极,复崛起为此山也。宋时谓之击蓼,与湄洲屿隔海相望。下有东西二湾,为闾市辐辏之所。○湄洲屿,在府东南八十里大海中。一名鯑山,与琉球国相望。宋林光朝云:“湄洲隔岸视之,约六七里,有田数十顷,可畊而食。”又有大孤、小孤二屿,《宋志》云:“在莆田县东七十里。”《名胜志》:“今遮浪村海中有巨石突起曰大龟屿,屿东又有大石盘是也。”
海,府东南两境皆滨海,岛夷有警,府当其冲。其防维之处,吉蓼、平海、三江其最冲也。文甲、嵌头、青山,其次冲也。志云:府东南五十里有支海自砦头入,与北山诸溪合,江面最阔,中有磐石突起如平地,居民集焉。有江口桥,一名龙津桥,又名尚阳桥,通道所经也。桥北即福清县境。相近有下黄竿支海,流入此,两涯宏阔。北涯旧有宁海镇,镇前有渡,元元统中创为桥,明初复修之。《胜览》云:“郡东薄宁海,谓宁海桥也。”又有峰头澳,在府东平海卫南。嘉靖三十八年官军击倭于峰头澳,破之。倭遁去。又追败之于野马外洋。
木兰溪,府南七里木兰山下。故有水曰南洋,唐观察使裴次元堤海为田三百顷,即此处也。溪之源自泉之德化、永春及仙游三邑,而下合涧谷之水三百六十有六,会流于此,又南经府南二十里将军山下。议者尝欲横堰此水以灌田,不果。宋治平初岁旱塘竭,有长乐钱氏媪筑陂于将军滩前,开渠循县南十五里之鼓角山而南,甫成而坏。邑人林从世复相下流筑南阳陂,既成又决。熙宁八年侯官李宏复因旧址营度,叠石筑陂,上障诸溪,下截海潮,旁为沟渠及斗门石涵,节宣尽制,约溉田万有馀顷,莆人利之。元延祐间总管郭朵儿等复创万金斗门,引陂水灌南洋以北诸田,为利益溥。明朝循其制。自溪而东,萦纡曲折,有大潭三,总谓之清江潭,下流至江口入于海。○濑溪,在府西南十里,即木兰陂上流也。又上溪,在府西二里。一名北磨溪,南流注于木兰溪。
延寿溪,府北七里。其上源曰莒溪,在府西五十里。首受游洋、漈溪、九鲤湖诸水,东会荻芦、渔沧、八濑水,经延寿村,曰延寿溪,一名绶溪,以水绿如绶也。唐神龙间,有吴兴者谓溪出杜塘,经流入海,不足溉田,即延寿陂后塍海为田,筑长堤于杜塘以遏大流,转入沙塘陂,分为沟浍数十处,灌北洋之田,复分二派,导流至砺浦入于海。延寿溉田可万馀顷,所堤杜塘田可二千馀顷,莆之饶给,以木兰、延寿二陂也。《新唐书》:“延寿陂溉田四百馀顷,建中间置。”○八濑溪,在府西北十里。志云:溪浅流急曰濑,亦曰碧濑,或讹为鳌濑。东为龙潭,流合延寿溪。志云:府东海中有砺山,滨海之浦曰砺浦。
荻芦溪,府东北四十五里。源出仙游县游洋溪,流入境,合诸溪涧之水分二流,一自汉沧溪合延寿溪,一自龙港会迎仙港入海,曰南荻芦溪。又有北荻芦溪,在府西北百里。又西十馀里有澳溪,出澳头山,合苏溪、吉宦、凤抟等溪,东流至荻芦陂为北荻芦溪,亦分二流,左行者历万安溪、迎仙桥会福清县界蒜溪之水以达江口,右行者过漏头以达新港,俱入于海。志云:苏溪亦曰洙溪。
迎仙溪,府东北五十里。志云:由荻芦溪合桃源、白石诸水流经此。有子鱼潭,其中子鱼最多。一名小姑潭。又东为迎仙港,一名通应港,接福清县界蒜溪、径江诸水为江口入海。志云:迎仙溪流通锦江,即径江矣。亦谓之三江口,以径江、迎仙及木兰溪,下流俱会此入海也。亦为滨海要地。
白湖,府东南二十里。一名玉湖,海潮自三江口上黄竿,历宁海至此。旧有堤,俗名白水塘。后曰白湖。宋熙宁中于湖中设浮桥,绍兴间易以石。湖侧有灵惠井,环境斥卤,井独清冽。《海防考》:“嘉靖四十五年倭贼自白湖入犯,过涵头至海口,犯镇东卫,湖亦戍守处也。”又凝翠湖,在府东南,与清江潭相襟带。湖水缭绕,长百馀丈。
国清塘,府东南二十里。其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千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唐贞观中置,灌田甚多。《新唐书》:“莆田西一里有诸泉塘,南五里有沥浔塘,西南二里有永丰塘,二十里有横塘,东北四十里有颉洋塘,与国清塘为六塘,共溉田千二百顷。”宋熙宁中木兰陂成,遂废五塘为民田,惟留国清以备大旱。又霞塘,旧志:在府城东北,清澈可爱,亦灌田百顷。
迎仙寨,府东北四十里。其地有迎仙桥,下即子鱼潭,洪武二十年置巡司。志云:宋初司置于县东施水亭,熙宁四年徙迎仙市之北,崇宁元年圮于水,徙迎仙市之西,明初改建于此。有城,前临海,后负江,为商民辐辏处。又冲沁寨巡司,在府东六十里。有城,三面阻海,与岐头、三江澳港相接。志云:司旧置于兴化县寻阳山下,洪武二十年徙。又嵌头寨巡司,在府东南九十里。旧置于莆禧镇,洪武二十年徙置。有城界山海间,为登涉要地。又青山砦巡司,在府东九十里。旧置于府东三十里之南哨,亦洪武二十年徙置于此。有城,东西南三面皆阻海,夷舟多由此入。南日山峙其南,渡海不过五十里,为郡之门户。○吉了寨巡司,在府东南华胥山下。有城。洪武二十年置于仙游县之潭边寨,后徙今处。郡志:司距城八十里,前控南日,右引小屿,左带湄洲,迫临大海,东有吉了水寨。又大洋巡司,在府西北八十里山谷中,蹊径丛杂,奸民啸聚,万历中增置今司。
莆禧镇,府东南九十里。或曰即古之莆口。陈天嘉五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章昭达等讨败之。宝应逃至莆口,昭达追擒之,即此。明朝洪武二十年置所,寻筑城,置仓于此。志云:镇旧有莆禧税课局,洪武三年徙于县东之下渚,正统二年废。又有莆禧河泊所,亦明初置,寻移于府东南数里。成化间,移于吉了澳,寻复旧。○黄石市,在府东南二十五里,民居环聚。旧有黄石税课局,本宋之黄石务,其后徙置不一,元至正中改建于此,明初改为税课局。又有黄石河泊所,洪武十八年置,亦在府东南。今皆废。志云:府东南有国清市,亦阛阓处也。
涵头镇,府东北二十里。亦曰涵头市。路通永福、尤溪诸径。洪武初置莆田税课局于此,莆田河泊所亦置焉。《盐鹾考》:“元至元十六年于涵头市设勾管司,董鹾事。延祐二年改为司令司,明朝洪武二年改为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分司分统上里等场盐课司,所辖凡二十四团,皆产盐处也。
南日砦,在府东南。志云:府东平海卫东有旧寨,设于海中南日山下,北可以遏南茭、湖井之冲,南可以阻湄洲、岱坠之厄,亦要区也。景泰以后移于吉蓼之东,仍以南日为名,旧南日弃而不守,番舶北向,泊以寄潮。论者以为自弃其险,然而孤悬海中,大约与泉州之浯屿情事相类云。○崎头镇,在府东八十里。初置巡司,后改为城堡。嘉靖中倭贼陷兴化府,官军击之。倭贼走平海卫,欲掠舟泛海,乃结巢崎头城,官军击之,败绩。贼乘胜陷平海卫,戚继光等合兵击破之。志云:镇东至平海卫十里。
林墩。在府东南。嘉靖中戚继光大破倭贼于此。《海防考》:“平海卫墩台有小澳、石狮、砺前、新浦、三江、埕口、崎头、澄港、湖边、石城、蔡山、石井等一十二座。”○莆阳驿,在府治北。元置,明朝因之。又有递运所在驿南,洪武十七年置,后废。

仙游县,府西八十里。南至泉州府百五十里,西至泉州府永春县百十里,东南至泉州府惠安县百有二里,西南至泉州府南安县百七十里,西北至泉州府德化县百三十里。本莆田县地,唐圣历二年析置清源县,属泉州。天宝初改曰仙游县。宋因之。绍兴十五年议筑城以御寇,不果。乾道中仅营四门。明正德初创筑土城,寻圮。八年甃以砖,既而复坏。嘉靖二年改用石砌,七年始成。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鸡鸣城,县东七里。相传越王无诸所筑。俗呼城山,又名铁山。旧经云:“其城灵异,不假版筑,或呼为鸡子城。”其相近者又有彭城,遗址并存。《寰宇记》:“县东又有蜿湾城,俗呼为越王城。”○兴化废县,在县北七十里,与莆田县接界处也。
二飞山,县北五里。《宋志》作“大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作飞扬之状。下有钟鸣、马鞍二山。东为将军山,顶若兜鍪。稍北为瀑布山,悬崖数千尺,飞瀑泻下如练,下有龙潭。又《九域志》:“大飞山有平湖洞。”其地有平湖数顷,一夕风雨暴起,旦见此山耸峙,因名大飞。唐景福初王潮自泉州遣兵攻福州,平湖洞民请以兵船助之,即此。
九座山,县西北七十里。重峦叠嶂,中巍然高峙者凡九。其居中而尤峭拔者曰盘髻峰。又北十里曰大汾山,与福州府永福县接界。○梁山,在府西北四十里,平田中突起一峰,层峦插汉。其东南五里为泗洲台山,一名仙人台,亦高耸。志云:县南三十里有九峰山,亦曰九仙峰,云兴即雨。又南十五里为九龙山,山分九支。并峙者曰铜鼎山,势甚雄壮。又新峰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其高凌天,顶平如掌。
九仙山,县东北百里。脉自永福县来,至此特起一峰。其西为高望山,连绵高耸,可以远眺,风日澄霁,海在目睫。南为双髻山,北为仙人台,皆以何氏九仙得名。山之下为何岭,俗呼寒硎,亦曰寒岩,又曰古荷城,亦曰何岩,临九鲤湖。东有石洞,可坐百人。绵亘数十里。其西曰南湖岩,峰峦耸秀,下瞰平湖。又西曰高阳山,亦名谷目山。崇林幽翳,居人剥木以识所从入之路,因讹为谷目云。又盘龙山,在九鲤湖西南,高千馀仞,崒嵂不可登,上有白云洞。
石所山,县东北六十里。高数千仞,盘踞百馀里,何岩居群峰之上,而此山又居其上。巅有乌头岩,石黟黑,浮海者望以为的。其下平坡十馀里。顶旁为云居岩,下视空阔,沧海渺茫,岩高千仞,而有方沼潴其巅。相近又有滴水、鸣山等十馀岩,志云:石所在何岩之东,紫帽之西。其紫帽山石壁削成,有麦斜岩诸胜。○寻阳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山自西北来,峙为三峰,中大雪,北仙台,西香炉,极为雄伟,左右环叠,峰岩甚众,并称奇胜。
蔡溪岩,县东北八十五里。岩前有石如双阙,曰石门,颇高广。石门之北,峭壁环立。上有瀑布,悬流数百丈。瀑之尽处为龙潭,深不可测,流而为溪,是为蔡溪。石门之下有幻游洞,岩水至此,会流如奔雷,潴而为湖。湖之旁峰峦环峙。○北坑岩,在县南。岩石周环如城,元末乡人避寇于此。又石碑岭,在县南,岭路甚峻,有石立道侧,平阔如碑;县南又有马岭,皆通道所经。
九鲤湖,县东北六十里万山中。湖之前山曰飞凤,后山曰高阳,盘旋环抱,湖潴其中。志云:九仙诸山自永福而下,重山稠叠,几百馀里。至此石峡天开,悬崖无际,数百里之水来入石窍石穴中,潴为石湖。湖水日夜从高坠下,岩石崄巇巃嵸,水流喷激,洞心骇目,春夏之间其观尤伟。湖上有何仙祠,相传九仙丹成,跨九鲤上升处也。湖之北为黄鸡滩,南为茶槽潭。湖水东南行,被崖而下为瀑布,而潭,而陂,又绕山而行数十曲而为莒溪、为寿水,其终入于海。此其大略也。中分九漈:一曰雷轰漈,在湖东,何岩之水出而西流,奇石当其中,淜渹击荡,其声如雷。一曰瀑布漈,在雷轰西,相去五十步,奇石悬流,如澡练然。一曰珠帘漈,在湖西,水从岩飞下,去地千仞,喷沫如散珠,稍卑则𫌨缕成帘也。一曰玉箸漈,从湖西南盘龙山顶灌下,忽岐为西,直下白云洞中,宛如玉箸,亦曰玉柱漈。一曰石门漈,去玉箸西北里许,漈中奇石参差,有二石亭,亭如门,谽谺水流其中。一曰五星漈,距石门二里,有五石相聚如星。一曰飞凰漈,去五星三里,即飞凤山峙于湖前者,其高百仞。十里之外,有泉萦回,注而为漈也。一曰棋盘漈,距飞凤里许,漈中卧一巨石,宛若棋盘。一曰将军漈,距棋盘数里,漈中有两石鹄立,如武夫当关之状。自湖至此,不啻二十里,皆猿崖鸟道,登陟甚艰。邑志:湖之奇以九漈,一漈或五里十里,远者二十里,皆两山夹峙,奔流界乎其中,道路迂回奇胜,不可名状。从将军漈南出为莆田县之莒溪。○赤湖,在县南四十里枫亭市之西,昔时周环五里,土色皆赤,下为焦坑,流入枫亭溪。
游洋溪,在故兴化县西。上源有郭洋、银岩等溪汇流,而东南有寻阳溪流合焉,入莆田县界,下流为南荻芦溪。○三会溪,在县西十五里。有三源,皆导流诸山涧中,汇而为一,又东南汇群溪之水,流入莆田县界,下流合于木兰溪。志云:县西七里有神堂溪,十里有大济溪,四十里有大目溪,俱汇于三会溪。又有余溪,源出永春县,流合大目溪。
仙溪,在县城南。一名大溪,一名南溪,又名蓝溪。西北受永春、德化之水,东南流至县前,环绕如带,又东南汇诸溪水,亦合于三会溪。志云:县南有可溪,出县南二十里之香山;又有九溪及周溪,皆在县南十里;又东南有蒋溪;又县东十五里之昆溪、安吉等溪,下流皆会于仙溪。○枫亭溪,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其上流为皂洋、吴坑诸水,又东有九龙溪,西有赤湖、焦溪,皆流合焉,南出双溪口,入太平港。港即溪海会流处也。志云:双溪港亦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一名沧溪。其南为太平港。又沙溪在县东南四十里,溪旁有沙溪市,南流合枫亭溪。
何岩水,在县东北何岩下。源有三,皆出山谷中,其下流一出濑溪下木兰陂,一出鲤湖下莒溪,一出龙津下延寿溪,并注于海。志云:县南七里有圣泉,亦号龙井,虽旱不涸,灌田十馀顷。
白岭寨,县西四十里。有巡司。志云:洪武二十年置枫亭巡司于枫亭驿,寻改置于莆田县小屿山上曰小屿寨巡司,筑城置戍。嘉靖三年以山寇窃发,移置于白隔岭,而小屿巡司废。又陈疃关,在县南,又南即惠安县界。《闻见录》:“仙游西南数十里有大埔厄,又数十里至长岭,即晋、惠两县界。县西又有石狮隘,接永春县界,嘉靖中倭贼常出没于此。”
枫亭驿。县东南五十里。唐为风亭馆,宋为太平驿,元至正七年改为枫亭驿,明朝 因之。东北去府城六十里,东南去泉州府惠安县五十里。
附见
兴化卫。在府治东北。洪武元年建。○平海卫,在府东九十里。洪武二十年置,并筑卫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四。领莆禧所一。
守御莆禧千户所。府东九十里。亦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三里有奇,有门四,三面濒海,西面为濠。西南有文甲澳,又有嵌头、青山诸港口,皆为滨海要地。《海防考》:“莆禧墩台有山柄、文甲、嵌头、东湖、山西凡五座。”

福宁州,东至海六十里,南至福州府五百四十五里,西至建宁府八百五十六里,北至浙江温州府五百九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见上,至京师六千六百七十七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闽中郡地,汉会稽郡地,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因之。隋属泉州,大业初属建安郡。唐仍属泉州,开元初改属福州。五代时王氏属长乐府。宋仍属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升为福宁州,属福州路。明朝洪武二年州废,成化十九年复升为州,编户五十三里。直隶福建布政司。领县二。
州北瞰永嘉,南屏侯官,山川险峻,实为要地。《防险说》:“闽、兴、泉、福、漳之地皆滨海要冲,然莫有如福宁之尤险者。盖地势自西北而东南,至会城尽之矣,而福宁又在东南,突出海中,如吐舌然。其左为瓯、括,海居东面;其右为福、兴,海居南面;福宁独当东南北三面之冲,岛夷入寇,必先犯此,故防为最急也。”
长溪废县,今州治。本温麻县地,唐武德六年析置长溪县,属泉州,旋省入连江县,而以县治为宁远镇。长安二年复置,寻改属福州。五代时王闽属长乐府,宋仍属福州。元升县为州,改曰福宁。明初降州为县,后又升为直隶州。《城邑考》:“州城洪武四年筑。二十年增拓东城,永乐五年复修治。成化十七年以后屡经营缮。嘉靖三十四年复拓城西。三十七年夏潦,明年倭寇来犯,又值淫潦,城圮,寻复营筑。今城有门四,周六里有奇。
温麻废县,州南三十里。晋太康三年析侯官县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盖治于此。隋开皇九年废。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而以废县地置长溪县。今州南有鼓楼山,古城村,盖因废县为名。
龙首山,在州城北。分为五枝,又名五叶莲花山。山巅平夷,唐末黄巢犯闽,尝屯兵于此,号黄巢坪。坪西有井广丈许,其水清泚,名曰圣水。又有东西石涧,下北城外濠而入水关。志云:州东门外有华峰,下有雷坛,元末州尹王伯颜与山贼王善战,不利,见执于此,死之。又城南三里有南峰,峰顶岐首有三,亦曰三台山。郡志:龙首山峰峦峭拔,为州主山,前挹长溪,东抱华峰,西接莲坡,水光山色,映带城郭。又有金字山,在州治东北,高耸如龙首,嘉靖三十八年义兵歼寇于此。其东为狮山。城东北曰沩山,以唐景福中僧建大沩院于此而名。县东有小山,最高峻。又明宗山,在龙首山西,亦曰莲花山。
松山,州东十里。下有松山港。昔时风涛险恶,岁患溺舟,后流沙渐合,有径可行。正统九年徙置烽火寨于山下。其对峙者曰后崎山,山全体皆石,钜细磊砢,争奇竞秀。又铁嶂山,在州东十二里,壁立千仞,其色如铁。一名昆冈。相接者曰马冠山,亦名昆田山,山势连亘数十里,高耸凌空,形如半月。志云:松山东南海中有断屿,名火焰山,又名屏风屿。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突犯州境,参将黎鹏举等击之于屏风屿及镇下门、三沙海洋,皆败之。镇下门,见浙江温州府。
洪山,州南三十五里。势极高峻,望温、台如在掌间,志以为州南第一山也。葛洪旧尝隐此,因名。有泉一泓通海,名曰海眼。其西有数峰连接。又小洪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以高峻亚于洪山而名,亦曰红山。有天池,阔二三亩,四时不涸,名曰龙潭。又霞浦山,在州南四十里。中有青、黑、玄、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故名。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南风则石崖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流仙劫罗浮,官军御却之。防倭水砦船多集其下。相接者曰水澳山,旁又有石笋山,峰峦耸秀,上有清泉。又南曰文崎山,与武崎山并峙海中,广袤五里。○南金山,在州南六十里。一名大金山,居民环其下,广袤二十里。其南一山曰小金山。相近者曰浮瀛山,一名浮膺山,上有四澳,下临溟海,一望千里。宋、元间居民蕃庶,明初俱徙入内地。
望海山,城西北七十里,去海百馀里,势极高峻。上有石池,四时不涸。又柘洋东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东望海外数百里,诸山皆在履舄之下。悬崖耸削,积雪不消,有泉一勺,大旱不竭。元末有袁天禄者率其昆弟保柘洋,为泰安社州,赋税讼狱皆归焉。元授以江西行省参政,明初纳款,世居此地。嘉靖末倭贼寇其颓堡,不能下。
大姥山,州东北百里。群峰林立,得名者三十有六,为境内之望。又北数里曰草堂山,本名灵山,以林嵩筑草堂其中,改今名,岩石甚胜。馀详见前名山大姥。○嵛山,在州东南海中。山高而中坳如钵盂,旧名盂山。有三十六澳。旁有艮山,有日屿。东有七星山,以七石浮立海面如七星而名。嘉靖中官军尝败倭于此。志云:出州东门三里,迤南而西,水天茫茫,浮于水面有台山、官澳山、屏风山、箸竹山、四泷山,皆在烟波浩淼中,难以里计及其方隅也。又秦屿,在州南海中,为防戍要地,筼筜巡司置于此。
泗城山,州西南五十馀里。危壁峭立,有巨石黑色,名铁印山。下多屯田军营。东隔溪有小马山。又白瓠山,在州南大海中,白如瓠,山脊与宁德县接界。志云:州西南六十里又有竹屿。其相近者为孤山,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宁德县遁入福宁州界,官军追败之于此。
桐山,州西北百六十里,接浙江平阳县界,其地险厄,可以戍守。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州城流劫至桐山,指挥卢锜等击败之。贼还,复击败之于同坑,既又追破之于蒲岐。今设营置戍,为浙、闽要隘。同坑,见浙江泰顺县。蒲岐,见浙江乐清县。○天竺山,在桐山东南。其相近者有半岭,《舆程记》:“半岭在桐山北二十五里,为往来之通道。又北十五里即分水关。”
石马岭,州北百三十里。有巨石危立如马。又西北三十里即桐山。又北四十里为分水岭,接浙江泰顺县界。有关,浙、闽分疆处也。又王头陀岭,在州东五十里。北连九岭,崎岖险峻。宋时王头陀砌石为路,嘉定中县尹杨志复用石修砌。○池家岭,在州西北四十里。中有古涧,深百馀仞。又有石门,俗呼仙人洞。志云:州西有杨梅岭,产杨梅。宋开禧中僧砌岭路,自岭而下东抵九里亭,西抵十八溪。嘉定十六年令杨志用石甃砌,悉平荦确,亦名杨公路。
海,州东南百里。志云:州境海环三面,其在东北者三沙海,形势陡绝,最为险要。沙埕砦称首冲,蓁屿次之。而泥坪防卫港口,松山逼近州城,水则烽火砦,陆则左右营,又有桐山、闾峡、下浒诸处,分防水陆,与连江县之定海所,州南之大金所联络控制,并为州境之险云。
长溪,州西四十五里。元出浙江庆元县界,流入境,经福安县而东会柘洋水达州城西,又南经古镇门入海。迤逦数百里。唐因以长溪名县。旧志:州西南百七十里有白水江。又有霞浦江,与砚江相接,东流入海。○倒流溪,在州东三十里。源出东北九十里之乌岩,西南流经此,因名。冬夏不竭,溉田万顷,下流入海。
松山港,州东南松山下。上接诸溪涧之水,至松山前与海潮汇,前有沙洲,后有沙径,海航多泊于此。又松萝洋,志云:在州西北七十里,其地有九湾十八折,又七十里至福安县。今有松萝公馆。
分水关,州西北二百里分水岭上,接浙江泰顺县界,今详见泰顺县。志云:州东北有叠石关,与分水关俱王闽所置,以备吴越。又州北有后崎关,亦闽置,宋建炎中建贼范汝为作乱,里人拒之于此。又有营头关,在州南霞浦山前。有小屿跨海,与大山接,中可容数百人,宋绍兴中邑人尝守此以拒海寇。○古镇门,在州西南。长溪之水会州境及福安县诸溪涧水而入海,一名白马门。又渔洋垾,在州南三十五里。两旁皆海,中一径如蜂腰,去海甚近,而隔绝不通,因名。
大筼筜镇,州东北百里。旧为蒋洋巡司,在州东北八十里,洪武二十年移置于蔡屿堡,改今名。有城。又水澳巡司,在州东百里。旧为桐山巡司,洪武二十年移置于此,改今名。有城。嘉靖中还置于桐山堡,为芦门巡司。又清湾巡司,在州东北五十里。本置于州南百里,曰西臼巡司,洪武二十年移置于牙里堡,改今名。亦有城。又高罗巡司,在州南五十里闾峡堡;延亭巡司,在州南百里下浒堡;俱洪武二十年置。有城。志云:州东南又有松山巡司,亦洪武二十年置。二十六年又置河泊所于此,嘉靖中司革。○柘洋巡司,在州西北百二十里,西南至福安县百里。有柘洋故城,元末创为保聚处。正统六年增置巡司,以备山寇。《通志》:“州境又有库溪、小澜、盐田三巡司,俱元置,明革。”
烽火门水砦,州东松山下。永乐十八年创设于三沙海面,既以倭寇入犯,拨卫军及大金所军协守。正统九年议者以为风涛汹涌,不便栖泊,乃移于今所,增拨官军以备倭寇。○流江砦,在州北百里,与平阳县接界,即横阳江南岸也。《海防考》:“烽火门之要有官井、流江、九澳诸处,为贼船必泊之所,备御最切,而流江与烽火门尤为犄角之势。”
三沙寨,在州东北。相近又有清湾寨,与清湾巡司同置。又东北有可家、黄崎、小筼筜、大筼筜等砦,州东百馀里又有南镇、水澳等砦,俱属福宁卫。○高罗砦,在州西南,与高罗巡司同置。又有下浒、延亭、车安、西臼,与高罗共为五砦,俱属大金千户所。又延祥寨,志云:在州南,宋淳祐三年置,有水军千人。州城北又有金城砦,在金字山上,压城而峙。嘉靖中倭登是山攻城,城几陷。万历二十九年置寨于此。
沙埕堡,在州东北。《海防略》:“沙埕征榷要冲,商民辐辏,三面俱海,贼所垂涎,而蓁屿堡地亦滨海,民殷庶。蓁屿而下为三沙信地,襟山带海,旧设土堡于相近之高岩,以防海口。”○湖平,在州东三十里。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贼于孤山,又追败之于胡坪是也。今有湖平铺。
温麻驿。州西五里。又西有盐田驿,又州东有倒流溪驿、饭溪驿,州北有桐山、分水二驿,俱宋乾德初置,元废。今州治东有馆驿,旧置于西门内,正统七年改置今所。又州西南四十里有盐田公馆,州西北八十馀里有杯溪公馆,俱成化中置。

宁德县,州西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罗源县八十里,西至古田县二百六十里,北至建宁府寿宁县二百二十里。本长溪、古田二县地,唐开成中置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王闽升为宁德县,属长乐府。宋属福州,元改属福宁州。明初仍属福州府。成化九年复改隶福宁州。《城邑考》:“县有土城,王闽时筑,后毁。明朝正德初增修,嘉靖四十年倭毁,四十二年改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白鹤山,县西一里。俗名西山,秀拔千仞,南连飞鸾诸山,北接莲花诸峰,山下悬崖峭壁,空洞幽深,容数十人。泉水清冽,是为龙湫。其西南即白鹤岭,石磴が,纡回百折,盘曲而上,海上诸山皆入延眺。岭之南,飞泉百丈,名南山漈。岭半有黯井,味甘美,四时不竭。
金瓯山,县东南十六里。若金鸥浮于水面,与酒屿、猿毛、大小金崎、橄榄诸屿联络海中,而此特近,四际平旷,亦名覆釜山。又梅溪山,在县南二十里,东接飞鸾岭,南俯大海,梅溪绕其下;其相属者为勒马山,又有杨溪山;俱环拱县南。又城澳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四面环绕如城郭然。内有南北中三澳,可容万人,然四际皆海,中无所产,人迹罕到。○骝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峰峦秀拔,形如骅骝奔驰入海之势。滨海有官扈山,地势坦舒,土壤饶沃。相接者为扈崎山,山下有三江洋、三渡洋。又有官井洋,出洋即渺茫大海。嘉靖中设官井洋水砦,为控御之所。
霍童山,县北七十里。《名山记》:“山高三千四百丈,周围三百里,道书以为霍林第一洞天。”白玉蟾云:“此山周环九十九峰,诸峰俱备,名著者三十六,最胜者四十八,唐天宝中名山曰仙游,王闽时封此山为东岳。《列仙传》霍童作“霍桐”。去平地七里,巅甚平旷,有甘露池、海䲡井及石廊、石室。昔有神仙霍童居此,因以名山。亦谓之鹤林山。山后有大童、小童诸峰,奇胜错出,亦谓之四十八景。东有高盖山,山之别峰也。西有支提山,去霍童二十里,历数十峰乃至,峰峦围绕,岩谷幽深,更为奇胜。叶氏曰:“闽境之山,西则武夷,东则霍童,而霍童深广奥僻,岩峦洞壑之奇,不能以耳目尽也。”
凤山,县北百二十里。卓立万仞,傍分两翼,如飞凤然。上有凤池及飞石岩诸胜。○石堂山,在县西百二十里。上有岩路通古田县。岭下有塘名石塘,亦曰唐溪,汇为蛟潭。东麓有双柱、翠屏诸峰。
石壁岭,县北十里。石壁峭拔,高入云霄。上有泉出巨石上,甚清冽。下有溪,与瑞迹溪环绕里中,谓之双溪。溪旁小山曰龟屿,与石壁相连。嘉靖三十五年官军击倭贼于此,败绩。○新岭,在县北百六十里。有大小二岭,上有瀑布泉,群峰围绕,并称奇胜。又北六十里有痳岭,路通寿宁、政和二县,巡司置于此。又有显圣岩、玉屏峰,皆耸秀入云,形状奇崛。
飞鸾岭,县南二十里。形如飞鸾展翼,与勒马、梅溪诸山冈脉相接,逶迤曲折达罗源县境。下有飞鸾渡,即飞鸾溪所经也。东麓有百丈漈,名栖云潭。又岭东有万石岩,中容数百人。又峬岭,在县东北二十馀里。志云:岭下有东墙渡,通宝丰银场。○瑞峰,在县东三十里海上,秀拔万仞,与白鹤峰对峙。其相并者,有嵩屿、黄湾峰。又五马峰,亦在县东南,志云:县捍门山也。五峰列峙如马,县南诸山皆趋海,海滨垂尽处忽五峰突起,高耸海上。
大海,在县东南。志云:县境之水入海者有三派:一自酒屿由金崎过三江洋而入,一自三屿前过三渡洋会蓝田之水而入,一自峬村港经峬门径至白匏山而入。其海潮之入于县境者有五:一自南门溪,一自金鳌桥,一自蓝田,一自东墙渡,一自金垂云。
穹窿溪,县西五十里。上有穹窿岩,因名。源出古田县境,合周仙湖,东流至石堂山下合于唐溪,又东为穹窿溪。又环溪,在县西百二十里,亦出古田县界,双溪夹拱,周围环绕,至穹窿岩合流为天柱窟,又东为淀尾,经赤鉴湖至峬门下达于海。○外渺溪,在县北百十里。源出政和县界,自渔沧而下汇诸溪之水,经县西北之青岩及霍童山下之桃花洲及县东北十五里之合掌滩,又东至铜镜、金垂入于海。又有油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古田县界,有金溪流入焉,又流经罗源县境会百丈漈、竹林潭至溪口村,同出三屿之左汇于海。
飞鸾溪,在县南飞鸾岭下。源出罗源县境,流入县界,经三屿东与油溪同入于海。又官井洋,在县东扈崎山下。志云:源出浙江龙泉县界,东流数百里至斜滩,又东过福安县北,又东流入县界,合松潭溪,又东会于此入海。
赤鉴湖,在县西南。一名西陂。宋里人林桂筑堤凿堰以灌田,后陷于海,寻潴为湖,上通穹窿溪,下达峬门。又周仙湖,在县西百馀里,接古田县界。相传昔有周仙者得道于此。上流之水潴而为湖,乡田赖以灌溉。城东又有东湖,宋令李泽民以山高水迅,堤而湖之,起附马塘,历酒屿,历金瓯、延岫,至蓝岫,由是旱涝有备,民号李公堤。又水南湖,在县东北之铜镜村,潴水不竭,可资灌溉。○午日潭,在县西六十里。四山高峻凌霄,中有三潭,岩头瀑布千寻,泻入潭中,而蒙密不见天日,惟正午之时日方临照,故名。志云:县北百二十里有柜州,水极险恶难渡。居民强悍,以贩盐为业。
痳岭镇,在县北百二十里涵村。有东洋痳岭巡司,元时本置于县北二百馀里之东洋,明朝因之,宣德中移于今所。志云:今司治云淡门,在县东北二十馀里。又有东洋镇,即元时巡司故址。嘉靖四十年倭变,东洋民乘乱肆掠。议者以东洋地僻民顽,请设行县于周墩,分主簿一员驻其地。今因之。
长崎镇,县东五十里。亦曰黄崎。又东北六十里至福宁州。《舆程记》:“宁德县东四十里地名大梨岭头,又十里至黄崎,过江而北有路达福安县。又自镇东北行十五里过江,又十五里曰盐田,又三十里即州东门。”或曰此自县至州之径道也。
三县砦,县东三十里。宋初建砦于三屿,即此处也。元丰初移置于蛇崎山,界福安、福宁二县界,因名。洪武二十一年移于福宁之松山,寻废。又峬村,在县东北三十馀里。洪武初设税课局于此,寻废。
宁川驿。在县治西。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飞泉驿,俱宋置,寻废。志云:县南有焦门峡,宋政和中移飞泉驿于此,绍兴间以风涛险恶而罢。今县有明坑公馆,在县北七十里。宝丰公馆,在县西北二百二十里,即宋之宝丰银场也。

福安县,州西北二百里。南至宁德县二百里,西北至建宁府寿宁县二百里,北至浙江泰顺县二百五十里。唐长溪县地,宋淳祐四年析置福安县,治韩阳坂,元隶福宁州,明初属福州府,成化九年复改今属。正德初始筑砖城。嘉靖三十七年以倭警增修,工未及毕,明年城陷,因复修筑。倭复至,不能陷。万历九年城圮于水,寻复营治,而展其东面,并筑坝于城西以遏水。二十七年城复旧制,周围五里。编户三十六里。

扆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其支曰鹤山,旧在城中,嘉靖间倭陷城,议者以城旷难守,截出之。万历九年增拓县城,复环于城内。县治有龟湖山,平地突起,俯瞰湖光,与鹤山对峙。志云:县治东北有铜冠山,四时云气蒸郁,青翠不改,下有流泉。○城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唐末乡民筑城于此,以避黄巢之乱,因名。上有灵岩,岩下有双剑水,亦曰廉溪。
昆仑山,县西北四十里。高耸万仞,上有天池,池畔多民居。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福源山,上有三峰,高耸如凤舞,名凤翔峰。又有狮子岩、襆头岩诸胜。下为穆洋,亦曰穆溪。○仙境山,在县北二百十里。峰峦峭拔,怪石嵯峨,岩洞宽豁,石门封固,盖神仙窟宅云。
牛岭,在县西二十馀里。志云:山界宁德,通延、建,其高接天。又金鸡岭,在县南四十里。一名五岭,为五路之会,有隘口为戍守处。又有大莱岭,在县东南百馀里,为盗贼渊薮,有民兵屯守。
双岩岭,县东南百二十里。宋建炎间韩世忠讨建寇范汝为,尝屯兵于此。又栖云岭,在县西十五里,当往来之道。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百辟岩,相传宋少帝航海入闽,集勤王之师于此,因名。○岩湖嶂,在县北四十里,高广皆数十仞,其平如掌,容数百人。半岩有穴,亦容数十人。下有湖,名曰岩湖。又铁仙嶂,在县西北。有三峰峙秀,林木阴森,亦县之胜也。
海,在县南。志云:县境之海,与福宁州宁德县相接。
六印江,县南百里,中有六小屿。又有苏江,在县东南五十里,流合六印江。其下流为甘棠港。志云:港在县东南百六十里,一名黄崎港,与六印江相连。先有巨石屹立波间,舟多覆溺,唐乾宁五年王审知欲凿之,忽风雨大作,别开一港,甚便舟楫,闽人以审知德政所致,名曰甘棠港。下流出福宁州之古镇门入海。
长溪,在县西北。源出浙江庆元县界,自东北来者为东溪,自西北来者为西溪,二溪汇流为交溪,又东南流为长溪,绕流县郭亦谓之环溪,又东南入州境达于海。远近诸溪涧水悉流合焉。志云:县南境有三港口,自三港口而下为苏江、六印江、甘棠港、芭蕉洋、古镇门,皆江也。出古镇门则为海,自三港口而上则皆溪矣。○平溪,在县西北五十里。自寿宁县流入境,合于东溪。又秦溪,在县东五里。源出福宁州西北境之钟龙井,南流入长溪。又穆溪,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政和县界,流入境,有白石溪流合焉,又东会于廉溪。志云,廉溪在县南五十里,上接穆溪,为三港口,汇群溪以入于海。又有大梅溪,在县东南四十馀里,亦入廉溪。
白石镇,县北七十里。有巡司,成化八年置。有城。嘉靖中,移置于县南百五十里黄崎镇。志云:黄崎镇,唐咸通中置,后废。宋熙宁五年复置,崇宁三年并置榷务于此,嘉熙四年废。嘉靖中以宁德县之长崎为黄崎镇,而改黄崎为白石巡司,设有城堡,监司行部驻节于此。○渔洋巡司,在县北九十里。元置,明初因之,景泰六年废。又辜岭巡司,在县南二百馀里,近宁德县之飞鸾渡。宋置,元废。
白沙务。县南二十五里。宋绍兴二年置,寻罢。志云:县南三港口旧有税粮场,闽王审知置,东辖温麻港,西辖童镜港,中辖甘棠港。宋熙宁五年行市易法,以风涛险恶,商舟艰于驻泊,乃移置于黄崎镇。又税课务,在县西南三里。洪武三年建,宣德中省。○下邳驿,在县东十里;又黄崎驿,在县西南三十里;俱宋置,今废。
附见
福宁卫。在州治东。洪武二十年建,领所一。○守御大金千户所,在州南八十里海滨,亦洪武二十年建。旧为巡司,寻改千户所。筑城周三里有奇,永乐以后不时修筑。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