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史方舆纪要
◀上一卷 山西方舆纪要序 下一卷▶

山西方舆纪要序[编辑]

  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汾、浍萦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则原隰可以灌注,漕粟可以转输矣。且夫越临晋,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棰而下也;出天井,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吾盖征之春秋之世而知所以用山西者矣。叔虞之初封于唐也,不过百里之国,其后并兼弱小,渐以盛强。献公信骊姬之谗,申生死而重耳逐。当是时晋国之危不绝如线。以秦缪之才且智,岂不欲兼晋而有之,而势不能也。韩之战既以获其君矣,而卒不能入其国,岂惟丧君有君之义,州兵爰田之制?晋诸臣之才力皆足以抗衡于秦,亦其国之险塞可凭依以为固也。及文公以晋霸,而天下之征伐号令且自晋出焉。观于服郑慑楚,晋之兵威远及于江、汉矣。襄公败秦师于殽,秦人报怨之师尝欲甘心于晋,自襄、灵、成、景、厉、悼以及平公之世,秦、晋河上之战前后以数十计,然秦卒不能得志于晋。当是时秦日以强,缪、康、桓、景诸君,其材足以争雄于中国。而成周无恙,东诸侯之属不遂罹秦祸者,不可谓非晋之大有造于天下也。及三家分晋,而晋非复春秋之旧矣。然而卫鞅之言曰:“秦之与魏,譬如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魏必东徙,然后秦可据山河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是一魏犹足以难秦也。盖魏之强以河西、安邑,而韩之强则以上党;赵之强则以晋阳及云中、九原。自魏去安邑都大梁,而魏始弱矣。秦惠文君时,魏以河西之地尽入于秦,而魏益弱。秦昭襄二十一年,安邑复入秦,而魏遂不复振矣。秦人既得安邑,乃谋韩之上党。秦拔上党之后凡八年,而韩遂入朝于秦。又六年攻赵拔晋阳。晋阳拔后十九年,而三晋竟亡矣。呜呼!秦之能灭晋者,以晋分为三而力不足以拒秦也。假使三晋能知天下之势,其于安邑、于上党、于晋阳也,如捍头目而卫心腹也。即不能使秦人之不我攻,必当使我之不可攻,即不能为其不可攻,必不可遂敌之必我攻。合与国以争之,上也;举国以争之,次也。于安邑、于上党、于晋阳,固尺寸之地,即为其国延旦夕之命也。奈何揖寇入门而不知,割己肥敌而不悟,使秦人得以坐待其毙乎?然而秦自孝公以后,萃六世之力而后能尽举安邑、上党、晋阳之地,亦不可谓不难矣。汉都长安,而太原、云中、定襄,皆屯宿重兵,所以镇抚北方也。魏、晋之际,雁门以北尽皆荒塞,而以并州为重镇。及刘渊倡乱于离石,关、河以南悉被其荼毒。晋室之祸,自古未有也。苻坚之取燕也,破壶关,克晋阳,乃一举而入邺。拓跋魏起于北荒,奄有恒、代,规取河北,蚕食河南,既又克统万,平辽东,收姑臧,纵横四出,无有当其锋者。及南徙洛阳,而肩背之势倒制于巨猾强藩矣。是故六镇跳梁于前,尔朱凭陵于后,高欢篡窃于终,皆自隔远恒、代、阶之祸也。宇文氏与齐人争于龙门、玉壁之间,材均势敌,卒不能越关、河尺寸。及周人克有平阳,进拔晋阳,而慕容之辙,高齐复蹈之矣。隋以汉王谅之乱列戍太原,建置留守。唐公乘之,引兵而西,克临汾,渡龙门,抚定关、陇,于是东乡而争天下,势如建瓴也。刘武周资突厥之助,盗据马邑,一旦越雁门而侵并、晋,太宗投袂而起,奋其雄武,亟削平之。诚以并、晋为关辅之襟要,卧榻之旁不可以假他人耳。河北连兵,太原如故,故李、郭藉为根本,得东乡以灭安、史。唐末李克用资之,虽艰难孱弱,卒能自振。存勗夹河之战不过十五年,而梁之君臣函首以告先王矣。石敬瑭据有晋阳,卒易唐祚。刘知远继之,复承晋社。其后刘崇以河东十州之地矫命者垂三十年,以周世宗之英武、宋太祖之雄略,而不能奏芟除之烈也。女真窃入云中,进陷朔、代,张孝纯以太原拒守,云中之寇未敢南牧也。及孤城覆没,敌势益张,遂速青城之辱。迄于取河中,渡临晋,而永兴六路一时摧败矣。元末扩廓据晋、冀,太祖取之,乃在克平元都之后。国家定都于燕,而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盖以上游之势系于山西也。或曰山西之形势诚重矣。然昔人有言: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北,大河在南,而武王杀之。且高干不能以并州拒曹魏,刘琨不能以并州制刘、石。靳准窃平阳而旋毙于刘曜;杨谅起晋阳而卒蹶于杨素,恶在其为险固者也。曰:成败相乘也,如转圜也。使谓形势可恃,是终古无覆亡之国也。且不闻朱子之说乎?冀州,山川风气所会也,昔者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安邑,盖自昔帝王尝更居之矣。曰:然则山西可以建都否乎?曰:天下之事创起为难。燕京袭辽、金、元之故辙,乃曰取法于黄帝也。山西有尧、舜、禹之成谟,乃曰汉、唐以来,未有建都者也。庸人之论,不究本末如此。夫山西之与燕京,又乌可以同日语哉?[1]

[编辑]

  1. 全文以中华书局、二零零五年三月版《读史方舆纪要》为本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