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释/卷08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书杂释
◀上一卷 卷八 下一卷▶

春秋传[编辑]

芟夷蕰崇之[编辑]

《说文·癸部》:“癹,以足蹋夷艸,从癸,从殳。《春秋传》曰:‘癹夷崇之。’”今作“芟”。按:癹、芟形近,当是古文作癹也。《文选·答宾戏》:“夷险芟荒。”晋灼注云:“发,开也。”今诸本皆作芟字。盖发乃癹字之误,芟又癹字之误耳。《艸部》:“芟,刈艸也”义近,或古相通。

[编辑]

按《春秋·庄二年经》:“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四年,公及齐人狩于禚。”禚字《释文》作“诸若切”,《玉篇》、《广韵》“之若切”。此字从羔,谐声不当有“诸若”、“之若”切者。按《公羊》经文俱作郜,《论衡·书虚》引《庄二年经》亦作郜。知与郜为同声借字,古读无“诸若”、“之若”切音也。又《说文》无禚字。

尨凉[编辑]

《说文·牛部》:“京,尨牛也。从牛,京声。《春秋传》曰:‘尨京。’”今作“尨凉”。惠栋云:“古文省少,或借凉为京。”沈彤云:“《广韵》:‘京,尨牛,驳色。’盖《说文》脱‘驳色’二字。尨京,谓尨服色驳也。否则冬与金、玦皆有义,而尨独无乎?上文‘偏衣’,即尨服。盖分织尨牛白黑毛为之,下所谓‘奇无常’也。”愚按:分织尨牛白黑毛为衣之说,此亦望文生义,于古无征也。上文云:“衣身之偏”,又云:“偏躬无慝。”《外传》亦云:“衣躬之偏”,又云:“中分而金玦之权,在此行也。”韦昭曰:“中分,中分君之半也。”知杜氏“左右异色,其半似公服”之说,不可易也。盖外似隆重,内实厌薄,士𫇭所谓“先为之极,又焉得立”者。正以公将上军,太子将下军,威权上逼于君,知其必遭谗言也。此云“尨服”,亦以其半似公,非太子当服之法服,故知欲以服倾害之也。不然,先友曰:“亲以无灾”,非半公服,何以示亲乎?盖尨,杂色也。尨亦有杂义,古字必通用。凉,薄也。“远其躬”,有厌薄之义,与下文“金寒”寒字正是一例。京又借之字。盖古同音借之例最博,不必另有他义也。

辛伯谂周桓公[编辑]

《说文·言部》:“谂,深谏也。从言,念声。《春秋传》曰:‘辛伯谂周桓公。’”按:《释文》引《说文》云:“深谋。”谏与谋形近之讹,虑难曰谋,作谋亦通也。然《桓十八年传》作“辛伯谏曰”。则深谏乃本传文为训,疑《释文》有误也。训谂为“深谏”,较杜注训为“告”,益明切矣。

次于聂北[编辑]

《说文·品部》:“嵒,多言也。从品相连。《春秋传》曰:‘次于嵒北。’读与聂同。”今作聂。此许氏所见古文如此,三传作聂,乃古今字耳。《玉篇》:“曳嵒,争言也。”《集韵》:“嵒,本作讘,或作嗫。”是也。此与《哀十三年传》:“郑取宋师可嵒”,嵒字音义迥别。彼即《山部》嵒字,从山、品;此作山,从品相连。彼则宋、郑之间隙地,此则邢地。《释文》于彼音五咸反,于此音女辄反,字书或混嵒、嵒,为一大谬。

琼弁玉缨[编辑]

《左氏传·僖二十八年》“琼弁玉缨”。杜注云:“弁,以鹿子皮为之。琼,玉之别名,次之以饰弁及缨。《诗》云:‘会弁如星。’”疏引《诗》传、《礼》注云:“明诸侯之臣,其弁皮得以玉为饰。”张衡《西京赋》引作“琼弁玉缨”。薛敬文注云:“弁,马冠也。叉髦以璿玉作之。缨,马鞅也,以玉饰之。”与杜异,或敬文别有据。《说文·玉部》亦作“璿弁玉缨”。按:璿、琼二字经典中多互舛。《山海经》:“西王母之山有璿瑰瑶碧。”《穆天子传》:“枝斯璿瑰。”郭注俱云:“璿瑰,玉名。”引《左传》“赠我以璿瑰”。今《左传》作“琼瑰”。张守节《史记》“璿玑”作“琼玑”。《说文》璿、琼两字所载古文亦多互舛,金坛段氏辨之甚详,然与徐铉《说文系传》、杨倞《荀子注》亦多岐异。鼒疑璿、琼本一字而异体,唐人所有《说文》本或误分之,因滋后人之疑耳。

同官为寮[编辑]

杨升庵《丹铅总录》云:“《左传》‘同官为寮’。《文选注》:‘寮,小窗也。’宋王圣求,号初寮;高似孙,号疏寮;谢伋,号灵石山药寮;唐诗‘绮寮河汉在斜’,皆指窗也。古人谓同官为同寮,指其斋署同窗为义。今士子同业曰同窗,官先事,士先志,官之同寮,亦士之同窗也。”鼒谓此说甚是。古人朴直,任其事者各居其地,故官、宦、宰、守等字俱从宀为义,同寮者犹今言同衙署也。《尔雅·释诂》:“采、寮,官也。”郭注云:“官地为菜,同官为寮。”《礼运》曰:“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采、寮俱以地为义之证也。至寮之为窗,义无可疑者。《说文》曰:“寮,穿也。从穴,尞声。”《文选注》引《苍颉篇》曰:“小窗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篇》:“一曰小空也。”《广雅·释诂》云:“寮,空也。”《说文》空训窍,与窗同义也。或作僚。汉碑俱借辽字。

仲述即仲遂[编辑]

《广韵·六术》云:“述,姓。《风俗通》云:‘鲁大夫仲述之后也。’”仲述即仲遂。义见“秦伯使术来聘”下。

屈荡户之[编辑]

按《左·宣十二年传》:“屈荡户之。”注云:“户,止也。”孔疏不言其义。近监本、毛本注、疏讹户为尸,坊刻因之,几于莫辨。惟《开成石经》、淳熙本、岳本皆作户,不讹。又《汉书·王嘉传》注、《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引作户,不作尸,足为古本之证。因捡古训补其疏曰:“《小尔雅·广诂》:‘户、俊、格、扈,止也。’宋咸注曰:‘户,取其阖碍;俊,取其改,皆止之义。’《昭十八年传》:‘扈民无淫者也。’注亦曰:‘扈,止也。’户、扈音训皆同,字相通。故《庄子·大宗师篇》:‘子桑户。’《楚词·涉江》、《风俗通义》俱作桑扈。”

晋郤至如楚聘[编辑]

《左传》:“晋郤至如楚聘,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县焉。郤至将登,金奏作于下,惊而走出。曰:‘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贶之以大礼,重之以备乐,如天之福,两君相见,何以代此?’”孔颖达不得其说,《正义》曰:“《仲尼燕居》云:‘两君相见,入门而县兴,升堂而乐阕。’《郊特牲》曰:‘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康成云:‘宾朝聘者,朝聘连言之,则燕享朝宾聘客,皆入门即奏乐矣。’”如此,则郤至何得以“备乐”为辞?此本郑氏误,而颖达沿之也。鼒按:《周礼·春官》:“锺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锺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骜夏。”杜子春注云:“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四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骜夏。”又《左传》:“穆叔如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使臣,弗敢与闻!’”《外传》曰:“金奏《肆夏》、《繁》、《遏》、《渠》。”按:经典惟《夏》始言金奏,盖夏者,大也,乐之至大者也。九夏之中,《王夏》而外,莫先于《肆夏》,其尤重者也。惟天子享元侯用之。《诗谱》疏引《仲尼燕居》云:“两君相见,升歌《清庙》,下管象。”颖达以为:“元侯相见之礼,不歌《肆夏》,避天子也。”此说甚是。《清庙》云“升歌”,知金奏《肆夏》之独为天子享元侯乐矣。然则两君相见,尚不金奏《肆夏》,今郤至之言,似两君相见可金奏者,盖是时典礼已亡,晋既得援牧伯之礼为元侯,楚更僭妄,飧宾之时用之,已率为常矣。至大夫,则尊卑悬绝,其金奏《肆夏》之非礼犹能辨之,故郤至曰:“重之以备乐,两君相见,何以代此?”是不敢当金奏《肆夏》之礼也。《郊特牲》曰:“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郤至在赵文子前,则此礼犹未改也。又《燕礼》记云:“若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肆夏》。”康成云:“卿大夫有王事之劳者,则奏此乐焉。”明是尊王事,故敬其臣,而上取之,非燕飧通用之乐也。颖达执说不坚,于《诗》、《礼》、《左传》疏往往自相抵牾,今据《锺师》及内、外《传》穆叔事,证之如右。

告之话言[编辑]

《说文·言部》:“諙,合会善言也。从言,昏声。《传》曰:‘告之諙言。’譮,籀文諙,从会。”今《左·襄二年传》文。按杜注:“话,善也。”《抑诗》传:“话言,古之善言也。”《书》疏引《尔雅·释诂》舍人注云:“话,政之善言也。”孙炎注云:“善人之言也。”此云“合会善言”者,以籀文从会为义。又《一切经音义》七:“话,古文作舌、譮、讠戊三形。”按:舌从三舌,亦是合会之义。此皆古经文指事会意之字,许氏约其信而有证者存之耳。

晋人角之[编辑]

《说文·足部》:“踣,僵也。从足,咅声。《春秋传》曰:‘晋人踣之。’”今作“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按杜预注云:“踣,僵也。”与《说文》同。孔疏云:“前覆谓之踣,踣与仆通。”《左氏·隐元年传》:“必自毙。”疏引《尔雅》:“毙,踣也。”孙炎云:“前覆曰踣。”《定八年传》:“与一人俱毙。”疏亦引《尔雅》作“毙,仆也。”孙炎云:“前覆曰仆。”是踣、仆字同。《人部》:“仆,顿也。”“偃,僵也。”《吴越春秋》曰:“迎风则偃,背风则仆。”是僵为仰、偃,与前覆意别。《释名》云:“仆,踣也。顿踣而前也。”“僵,正直畺然也。”此训踣为僵,亦借转注之义。

辅跞[编辑]

《说文·走部》:“䟏,动也。从走,乐声。读若《春秋传》曰:‘辅䟏。’”今作“跞”。按:《说文》无跞字,足、走义近,或亦从足。或疑《说文》凡“读若”例用他字,不用本字,此或本作“辅跞”,缘篆文而讹耳。此说非也。“读若”用本字者甚众,如“𢧜𢧜大猷”之类是也。

或叫于宋大庙[编辑]

《说文·言部》:“訆 ,大呼也。从言,纠声。《春秋传》曰:‘或訆于宋大庙。’”今作“叫”。按訆为叫之或体,呼为呼之借。《山海经》:“灌题之山有兽焉,其音如訆,名曰那父。”郭注云:“如人呼唤。”可知此当作如人呼唤解矣。

嘻嘻出出[编辑]

《说文·言部》:“诶,可恶之辞。从言,矣声。一曰诶然。《春秋传》曰:‘诶诶出出。’”今作“嘻”。按杜注:“嘻嘻,热也。出出,戒伯姬。”方氏《通雅》曰:“当作‘嘻嘻咄咄’,皆状鬼神之声。旧训火状,误。”按:“热也”、“戒伯姬”,正所以状鬼神之声,非训火状也。盖鬼神之声无可状,就其声而译之,为“嘻嘻出出”可,为“诶诶出出”亦可,为“嘻嘻诎诎”亦可。故郑注《周礼》为“嘻嘻诎诎”也。下文嘻字,解云:“痛也。”傅逊曰:“许意谓《左》作‘诶诶’即‘嘻嘻’之借字也。其所见《左氏》作诶,与他家作嘻者异耳,故次嘻字于诶字下也。”

及冲击之以戈[编辑]

《说文·行部》:“𧘂,通道也。从行,童声。《春秋传》曰:‘及𧘂,以戈击之。’”今作“及冲,击之以戈”。按𧘂为冲之本字。《说文》无冲字。字句倒者,当是叔重所据古文如此也。

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编辑]

贾逵、韦昭、裴骃诸儒,俱以幕为舜后虞思。郑司农则曰:“舜之先也。”杜预亦曰:“舜之先也。”《左》疏引孔晁及《帝系》云云,然俱未能明其世系。司马贞《史记索隐》曰:“《传》言‘自幕而至瞽瞍’,知幕在瞽瞍之前,非虞思明矣。”亦只据左氏文判别之。鼒按:《国语》云:“幕能师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又《路史》馀论吕梁碑中,叙纪虞帝之世云:“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瞍,瞽瞍生舜。”与《世本》小异。元金仁山以幕为有功始封之君,虞为有国之号,而舜所自出,以王天下也。所见甚确。又按《国语》史伯曰:“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疏,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夫禹,夏祖也。契,商祖也。弃,周祖也。三代皆举其祖言之,何独于有虞之氏,舍舜不言,而举一虞思也乎?盖谓虞之兴,不自舜始也,幕实基之。商之兴,不自成汤始也,契实基之。周之兴不自文、武始也,弃实基之。故上文曰:“成天地之大功,其子孙未尝不章也。”使为虞思,何可以并契与弃而言乎?然则夏何以以禹始也?曰:禹之先,无可称也。黄帝、颛顼,四代之所共祖,昌意、伯鲧皆无可称。故太史公之作殷、周《本纪》也。殷始契,周始后稷。夏则自禹而逆数之,犹此志也。

蕰利生孽[编辑]

《说文·艸部》:“蕰,积也。从艸,温声。《春秋传》曰:‘蕰得生孽。’”今本同,或作蕴。按《石经》暨诸本均作蕰,与《说文》合。蕴,俗蕰字也。又《释文》孽作孽,亦误也。《说文》无孽字。

郑有子齹[编辑]

《说文·齿部》:“𪘓,齿差䟞儿。从齿,佐声。《春秋传》曰:‘郑有子𪘓。’”今《左氏·昭十六年》作“齹”。徐铉曰:“《说文》无佐字,此字当从𡯛。”《释文》引《说文》作𪘓,云:“齿差跌也。”则陆氏所见《说文》本已如此。又“差跌”亦与“差䟞”字异,《说文》无䟞字,当从《释文》作跌。

季氏介其鸡[编辑]

《左·昭二十五年传》:“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吕览·察微》、《淮南·人间训》并作“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与《左》文异。又《左传》贾逵注云:“介,甲也。”杜预注云:“𢭏芥子。”孔疏云:“一读介为芥,𢭏芥子为末,播其鸡羽。”高诱注《吕览》、《淮南》则又各异,注《吕览》云:“甲也。”注《淮南》则云:“介,以芥菜涂其鸡翅也。”注出一人而两异其说,盖汉以前经师之说本如此,高故两存之也。陆德明《左传释文》:“介,本作芥。”

重黎[编辑]

“重黎”之说不一。《昭二十九年左传》云:“少皞氏有子曰重,颛顼氏有子曰黎。”是重出少皞,黎出颛顼,非一氏矣。《楚世家》注徐广引《世本》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左·昭二十五年》疏引《世本》云:“卷章生黎。”按:“卷章”即“老童”字形之讹。《昭十七年》疏又云:“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是或以为一人,或以为二人,所引《世本》亦不一矣。《史记·楚世家》云:“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是以重黎为官名,重黎为一人,吴回为一人,与徐广所引《世本》合,与左氏异。鼒按:左氏内、外《传》俱以重黎为二人。《楚语》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又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又云:“尧复育重黎之后。”韦昭注云:“羲氏、和氏。”孔安国《书传》亦云然。孔颖达《诗·桧谱》疏以官名、人名,一人、二人,哓哓致辨,要亦不能分晓。盖少昊氏之子曰重,司木正者也;颛顼氏之重黎,司火正者也。故刘氏曰:“少昊氏之子曰重,颛顼氏之子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斯言甚确。对彼重则单称黎者,《昭二十九年左传》云云是也。自言当家则称重黎者,《郑语》称楚重黎之后,暨《史记·楚世家》云云是也。少昊氏之重,另是一人;颛顼氏之重黎,又各自为二人。颖达知重黎为二人,而不知少昊、颛顼各有名重之人,又不知重黎之子孙即以之为官名,故毛《诗》、《左传》之疏均各迁就其说。就刘氏说疏通证明之,庶读书者的然分晓也。

晳帻[编辑]

《说文·齿部》:“䶦,齿相值也。一曰啮也。从齿,责声。《春秋传》曰‘晳䶦’。”今作“帻”。按杜注云:“帻,齿上下相值。”孔疏云:“言齿长而白,上下之齿相当也。”与许文义同。则䶦为本字,帻为借之字。知许氏所见古文作䶦矣。

如鱼赪尾衡流而方羊裔焉[编辑]

《诗·汝坟·正义》引《左传》曰:“如鱼赪尾,衡流而彷徉。”“赪”作“赪”,“方羊”作“彷徉”,当是所据本与杜本不同。又引郑氏云:“鱼肥则尾赤,以喻蒯聩淫纵。”与《左传正义》所引郑众说略同,而文小异。盖《左》疏录其原书,《诗》疏则撮其义指耳。然按《诗正义》疏解郑笺之例:其他家说与郑笺异者,不用疏解回护;惟康成他书说与笺异者,则疏解其不同之说。以其说出自一人,不容歧出,必须疏解,其义始明。今《正义》于引郑氏《左》注之后,复解之曰:“不同者,此自鲂鱼尾本不赤,赤故为劳也。郑以为彼言彷徉为鱼肥,不指鱼名,犹自有肥而尾赤者。”如此文义,似是康成之说。然康成实不注《左》,其或人康成他书引得邪?抑作疏时偶引此一段文邪?然据“肥而尾赤”云云,知《左》疏、郑众以为鱼劳则尾赤者,“劳”固“肥”字之误也。又按《左氏》杜注曰:“赪,赤色。鱼劳则尾赤。横流方羊,不能自安。裔,水边。言卫侯将若此鱼。”《正义》曰:“是贾逵之说,杜用之也。郑众以为:鱼劳则尾赤;方羊,游戏,喻卫侯淫纵。杜不然者,以此鱼喻卫侯。《诗》云:‘鲂鱼赪尾,王室如毁。’鱼劳则尾赤,以劳苦之鱼,比喻卫侯。则方羊为劳苦之状,若其方羊是纵恣之状,何得比劳苦之鱼也。”鼒谓《正义》说是也。《诗·汝坟·正义》引服氏,亦为鱼劳。盖贾、服、杜三注皆本《毛诗传》为义。

道路以目[编辑]

按《国语·周语》:“道路以目。”韦昭注云:“不敢发言,以目相盻而已。”宋庠《国语补音》曰:“盻,木见切。”鼒按:宋音大谬。《说文》:“盻,恨视也。”徐鼎臣曰:“盻,胡计切。”《玉篇》则盻字有下计、吾计二切。《广韵》有五计、下戾二切,无作木见切者。惟“美目盼兮”,《说文》、《广韵》作匹苋切,《玉篇》作普苋切,与木见切音相近,疑庠误盻为盼也。

幽灭於戏[编辑]

《鲁语》里革对鲁成公云:“幽灭於戏。”韦昭注云:“幽,幽王,为西戎所杀。戏,戏山,在西周。”潘岳《西征赋》述幽王之乱灭云:“军败戏水之上,身死丽山之北。”则戏又水名。《诗谱》疏引孔晁《国语注》云:“戏,西周地名。”引皇甫谧云:“今京兆新丰东二十里戏亭是也。”又罗泌《路史》:“戏国为炎帝后,姜姓国,骊山之北,水名;今新丰有戏亭,幽王死焉。”与皇甫谧、潘岳合,不以戏为山名。孔颖达亦云:“韦昭云‘戏,山名’,非也。”鼒按:孔晁虽不言戏为水,然浑之曰地名,则其说未凿。其云幽王戏此而名戏者,殆世俗之妄语也。又按《路史》,戏国有二:一为姜姓国,骊山之北,幽王死焉者是也;一为商世侯伯,武王克商,命吕佗伐戏方。戏,郑地。《左氏·成公十七年传》:“伐郑自戏童至于曲洧。”《襄公九年》:“同盟於戏。”杜预云:“戏,郑地。”孔颖达俱不指其地。《水经注》所云“氾水出浮戏之山”,疑即此郑之戏也。

九京[编辑]

韦昭注《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云:“京当为原。九原,晋墓地。”盖据《檀弓》及《韩诗外传》而改读也。然应劭《风俗通义》云:“《尔雅》:‘邱之绝高大者为京。’谓非人力所能成,乃天地性自然也。《春秋左氏传》:‘莫之与京。’《国语》:‘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今京兆、京师其义取于此。”则京字可读如字矣。

讯申胥[编辑]

《说文·言部》:“谇,让也。从言,卒声。《国语》曰:‘谇申胥。’”今作“讯”。按:作讯,谇之假借字也。韦昭注云:“告,让也。”告,本《尔雅·释诂》义:让,本《说文》义,均当作谇。下《吴王昏乃戒篇》亦作“讯让日至”,知讯、谇古文通也。鼒按:经典谇字多作讯。《尔雅·释诂·释文》:“谇,本作讯,音信。”《广韵》引《诗》云:“歌以谇止”。《楚词》:“謇朝谇而夕替。”王逸注引《诗》曰:“谇予不顾。”今皆作讯。又《诗·正月》“讯之占梦”,《皇矣》“执讯连连”,《礼·王制》“以讯馘告”,《学记》“多其讯”,《释文》皆云:“本作谇。”《皇矣释文》又云:“作𧨼。”按𧨼亦讯之古文也。历检诸书,作讯者甚众。今戴震《毛郑诗考正》、邵晋涵《尔雅正义》俱谓讯乃谇字传写之讹,谇告、讯问声义不相借。鼒谓:传写之讹,诚古今文字之通病,然此则悉数之,不能终其物,岂尽传写之讹乎?夫居今日,而欲明古音古义,非可凭虚臆断,所赖有古人书耳。岂可以一人之见妄疑古经乎?且谓谇、讯音韵扞格,则又不尽然。张衡《思玄赋》“慎灶显以言天兮,占水火而妄讯”,《后汉书》作“妄谇”。然与下文刃字、信字、疹字为韵。《列子·力命篇》“𧮈极凌谇”,张湛音碎,殷敬顺《释文》音崒。崒有慈恤、昨律二切。左思《魏都赋》“翩翩黄鸟,衔书来讯”,与溢字、出字、秩字为韵,李善音悉,则亦音近之左证也。

然则齐纪无说焉[编辑]

《公羊·庄四年传》:“然则齐、纪无说焉。”何休《解诂》曰:“无说,无说怿也。”《释文》曰:“无说音悦。”注:“同怿,音亦。”鼒谓此《释文》误,“悦怿”当作“说释”。《传》上文云:“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此说释谓有可说释,即相接所称之号辞也。齐、纪既为世仇,则不可有会聚之事,朝聘之道,相接无可称先君之号词,故曰“无说”焉。此“说怿”与《诗·静女》笺“说怿”之“当作说释”正同。孔顨轩《公羊通义》亦未辨及,当订正。

贤缪公也[编辑]

《春秋左氏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十有二年经始书“秦伯使术来聘”,事当在秦康公六年。《史记·秦本纪》云:“缪公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太子罃代立,是为康公。往岁,缪公之卒,晋襄公亦卒。”“六年,伐晋取羁马,战于河曲。”今《春秋·文公六年》“晋侯卒”,与《史记》合。是缪公以六年卒,左氏可据矣。安能云使术来聘者为缪公哉?乃《公羊》云“贤缪公也”,误甚。《左氏》、《公羊》两传注、疏俱未辨及此。又《公羊氏》“术”作“遂”。鼒按:术与遂通,声转而字异也。《史记·鲁世家》“东门遂”,《索隐》曰:“《系本》作述。”《诗·定之方中》,《释文》引《郑志》云:“述读如遂,事不谏之遂。”是述字有读作遂者矣。又《礼记·月令》“审端径术”,注云:“《周礼》作遂。”《学记》“术有序”,注云:“术当为遂,声之误也。”鼒按:非声之误,声之转也。《集韵》云:“术,徐醉切,六乡之外地。一曰道也,通作遂。”此据《周官》、《戴礼》而改其读,其实古人韵缓,不烦改也。

躇阶而走[编辑]

《说文·辵部》:“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属皆从辵。读若《春秋·公羊传》曰:‘辵阶而走。’”今作“躇”。按《释文》云:“躇,丑略反,与踱同。一本作辵,音同。”与《说文》正合,则古本作“辵”矣。何休注云:“躇,犹超遽,不暇以次。”又,《仪礼·公食大夫礼》:“宾栗阶升。”注:“不拾级连步趋主国君之命,不拾级百下曰辵。”与何休义同,较《说文》“乍行乍止”之训似密。观下文“獒亦躇阶而从之”,知尔时情事断无歭䠧不前之理也。

万者何[编辑]

《公羊·宣八年传》:“万者何?”何休学云:“万者,其篇名。武王以万人服天下,民乐之,故名之云尔。”《月令·仲春》注引《夏小正》:“万用入学。”疏云:“干舞称万者,何休注《公羊》云:‘周武王以万人服天下。’《商颂》‘万舞有奕’,盖殷汤亦以万人得天下。《夏小正》是夏时之书,亦云万者,其义未闻。或以为禹以万人以上治水,故乐亦称万。”鼒谓此望文生义也。《左传》云:“万,盈数也。”《广雅·释诂》云:“万,大也。”王者功成作乐,乐主其盈,取盈数以象功德之大也。故康成笺《诗》第云:“万,干舞也。”《初学记》引《韩诗章句》亦云:“万,大舞也。”《诗·简兮》疏引孙毓云:“万,舞干戚也。”不更立义者,知诸儒不用何氏义也。然则舞称“万舞”,犹之万年、万寿、万民、万物,均之以盈数为大云尔。

噭然而哭[编辑]

《说文·㗊部》:“叫,高声也。一曰,大呼也。从㗊,纠声。《春秋公羊传》曰:‘鲁昭公叫然而哭。’”今作“昭公于是噭然而哭。”按《口部》:“叫,呼也。”“噭,吼也。一曰,噭,呼也。”呼,呼之借也。呼为外息,吸为内息,无高声义。大呼、噭呼皆当作呼。叫、叫音义同,亦通噭。《尔雅·释乐》:“大埙谓之叫。”《释文》云:“本作叫。”邵晋涵《尔雅正义》引孙炎云:“声大如叫,呼也。”《说文》叫、叫、噭俱有呼训。呼以啼为训,啼以号为训。号从号,从虎,痛声也。则“高声大呼”较何氏“哭声貌”之训益明白矣。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