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书杂释/卷1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书杂释
◀上一卷 卷十一 下一卷▶

孟子[编辑]

始作俑者[编辑]

《孟子》引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赵注云:“俑,偶人也。”先儒无异说,独罗𬞟《路史注》引韩愈曰:“俑当作踊。言刑繁则踊贵,踊象人足而用之。”鼒按:《孟子》此文与《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文义相同。又《文子·微明篇》云:“鲁以俑人葬而孔子叹,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淮南·缪称训》作“鲁人以偶人葬而孔子叹,见所始则知所终”。高诱注:“偶人,相人也。叹其相人而用之。”正先儒承说有根据之言。其言象人者,《通典》八十六引《礼记》传曰:“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广雅》引《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正以踊跳为义。安得以《左传》“彳屡贱踊贵”改此文乎?昌黎通儒,亦为此迂鄙之言,则甚矣。治经者之不可不博览也。

使虞敦匠事严[编辑]

《孟子》“使虞敦匠事”句,翟灏《四书考异》引《章句》云:“敦匠,厚作棺也。事严,丧事急。此以‘匠’字句,‘事’字连下‘严’字句。”鼒按:敦训厚,与下文“木已美”义正相承。严训丧事急,亦与《礼经》说合,无可疑也。《集注》训敦为董治,而以事字绝句,殊非。翟灏曰:“韵书,敦字凡十二义,未尝有以董治训者。”

兄戴盖[编辑]

《孟子》:“兄戴盖禄万锺”句,云兄名戴,食采于盖,其入万锺也。鼒素疑匡章以齐人言齐事,仲子之兄名,章岂不知之,而俟孟子之赘言哉?宋张淏《云谷杂记》云:“戴盖即乘轩之意。”此说固自张淏创言之,然读“兄戴盖”为句,前人实已有之。《路史·国名纪》曰“陈仲子兄戴盍”。又《孟子音义》曰:“戴盖,丁、张并音盍。”其证也。

泄泄犹遝遝也[编辑]

《板》诗云:“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郑笺均本《尔雅·释训》。《说文·口部》云:“呭,多言也。《诗》曰:‘无然呭呭。’”《言部》云:“詍,多言也。《诗》曰:‘无然詍詍。’”两引《诗》,俱以多言为训。《曰部》云:“遝,语多遝遝也。”徐铉曰:“语多遝遝,若水之流,从水,会意。”夫多言之与制法,则义似异而实同。盖人主纷更旧典,群小必争先献媚,各进其说,是遝有杂遝竞进之义。故孟子曰:“事君无礼,进退无义,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遝遝也。”孟子之说,与《诗经》、《尔雅》相合,参观诸儒训诂,似“怠缓悦从”四字,殊未尽经文之义。

由与犹同[编辑]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节,《集注》:“由与犹同。”此本丁谥《音义》。谢少宰墉谓:当读如字,义更切直。

西子[编辑]

《孟子》:“西子蒙不洁。”赵岐注云:“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集注》亦云:“西子,美妇人。”不言越女,此非注之简略,正是古人不苟处。按《管子·小称篇》云:“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管仲在灭吴前二百馀年,而其书已云西施。傅玄谓《管子》书过半是后人好事者所加,其云西施,或亦后人附益。然《庄子》“厉与西施”,《释文》引司马彪注云:夏姬,夫越女,名西施。夏姬亦名西施。故焦循《孟子正义》以为:“似古有此美人,后世借以相美,如善射者皆称羿之类是也。”赵注、朱注不言越女,非其不苟也乎?或又言:孟子言西子,不必定是西施。则又疑所不当疑,可发一噱者。贾谊《新书·劝学篇》云:“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洁,则过之者莫不睨而掩鼻。今以二三子材,而蒙愚惑之智,予恐过之有掩鼻之客也。”又《淮南·修务训》云:“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衔腐鼠,蒙猬皮,衣豹裘,带死蛇,则布衣韦带之人过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许慎注引作“西施之蒙不洁。”高诱注引《孟子》文。两书皆前汉人作,如西施之外,别有美人名西子者,不容不知;而所说与《孟》文同,复何疑乎?王子年《拾遗记》诸书所载夷光等名,亦必有据。

故源源而来[编辑]

《说文·言部》:“謜,徐语也。从言,原声。《孟子》曰:‘故謜謜而来。’”今作“源”。按赵岐注云:“故源源而来,如流水之与源通。”《说文》无“源”字。《广韵》、《集韵》“謜”并音诠,言说和悦也。《广雅·释诂》云:“謜,度也。”度当读如“王请度之”之度,亦有徐语义。盖循循善诱,不迫促之,故相和悦也。此义较赵岐注为长。盖上文即云“常常见之”,再云“源源”,句嫌犯复,下文云“以政接于有庳”。“以政接”正是“言语和悦以来之”之义也。

不能五十里曰附庸[编辑]

孟子“班爵禄”章“不能五十里曰附庸。”《周礼·王制》、各经注不详其制,惟《春秋繁露·爵国篇》云:“附庸凡四等:字者方三十里,名者方二十里,人与氏者方十五里。”盖古《礼经》之言。又,王符《潜夫论》亦云:“天子元士视附庸方三十里。”此可采补《周礼·王制》、《孟子》诸经之注。孔检讨广森《经学卮言》疏通证明其说尤备。《卮言》引《书大传》曰:“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昔齐人灭纪,纪季以酅为齐附庸。酅者,纪之采也。然则附庸多亡国之后、先世有功德者,故追录之,使世食其采,以臣属于大国。三十里者,其先公、侯也;二十里者,其先伯也;十五里者,其先子、男也。”鼒按:《左氏传》所载任宿、须句、颛臾诸国皆古皇之裔,与《论语》所言“兴灭、继绝”之言相合,则其说甚确而可据。盖伏、董生于汉之初年,去古最近,故所言,往往有东汉人不及处。

先簿正祭器[编辑]

孙奭《孟子音义》“孔子先簿正祭器”句云:“簿,本多作薄,误。”鼒谓奭,宋人,不识古人正字,反以俗字为是,其说非也。《说文》无“簿”字,古盖以“薄”字为之。后人不识古训之通,因另为“簿”字。幸古本犹有一二存者,又为浅人所改,可惜也。《尔雅·释训》注“凡以薄为鱼笱者”。《释文》云:“薄,今作簿。”是可知《尔雅》薄字,有改作簿者矣。《广雅·释器》:“筁谓之薄。”与《说文》、《方言》、《毛传》、郑氏《礼》注、高氏《淮南》、《吕览》注并同,而各本俱作簿,惟王念孙《疏证》据影宋本作薄,他盖无存矣。盖簿、薄本一声之转,或异读,必不异字。《汉书·周勃传》集注引如淳、《张汤传》注引苏林、《翟方进传》集注,并云“薄音主簿这簿。”盖簿字汉以后始有之,注家不敢改其字,因引以改其音耳。又《夏承碑》:“主薄、督邮。”《韩剌碑阴》:“主薄鲁薛陶。”《武荣碑》:“郡曹史主薄。”簿俱作薄。

高叟[编辑]

按《授经图》:“子夏授《诗》于高行子。”《诗·丝衣·序》曰:“高子曰:‘祭灵星之尸也。’”王伯厚谓《诗序》及《孟子》所谓高子,即高行子也。《韩诗外传》称高子与孟子论《卫女》之诗,此人似长于孟子,故《小弁》小人之诗章,称为高叟,即弟子亦呼为高子而不名。

呼于垤泽之门[编辑]

《孟子》:“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赵岐注云:“以城门不自肯夜开,故君自发声呼之。”阎百诗《四书释地》极信是说,而诋近人讲义所云“呼于门,是嗬护传呼,来于垤泽之门”之说为非。谓人之声音关乎贵贱,嗬护传呼乃贱者之声,可习之而能;若鲁君声为居高养优所移,岂他人能似?仍属仓卒自呼,故为监门者所疑。又引王纳谏之说曰:“声即气之宣于体中者,故见移气体。”其说似有理,然实非也。古者他国之君入境,郊劳致积,《礼》有明文,春秋时,此礼亦未废,《左氏》所载甚多。岂有鲁君之宋,宋人不之知,至其君自发声呼门之理!且无论君行师从,自傧介以至徒役,人甚众,即使鲁君轻脱,岂得无一二仆右在旁,而至自发声以呼门之理!且门未启,而能辨其人之声音者,所习闻者也。守门微者耳,其君之声音,固所不能习闻,岂鲁君至此而发声自呼,彼宋君亦尝至此而发声自呼为守者所习闻邪?亦可见其说之甚难而实非矣。惟嗬护传呼之声,守者习闻之,今鲁君至宋门,亦传呼而入,守者因为是似吾君之言,孟子引之,以明居相似耳。盖古人书中所引之言与事,往往与所言不甚相切,《戴记》、《左传》及汉以前书往往如此,由其文体尚疏也。

万子即万章[编辑]

《孟子》第七篇:“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赵岐注曰:“万子,即万章也。《孟子》录之,以其不解于圣人之意,故谓之万子。子,男子之通称也,美之者,欲以责之也。”说甚牵强,然可知汉时所见本,固如此也。朱注本作万章,非古本矣。

邾邹[编辑]

《郑语》云:“曹姓邹、莒。”韦邵曰:“陆终第五子曰安,为曹姓,封于邹。”《世本》曰:“曹姓者,邾是也。”又,《索隐》引《世本》云:“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宋忠注云:“安,名也。曹姓者,诸曹所出也。”《左·庄五年》疏引《世本》云:“周武王封其苗裔挟为附庸,居邾。”一国也,或名邾,或名邾娄,声之转也。古侯部、尤部、虞部韵通,急声为邾,缓声为邾娄。邹则邾、娄二合之音也。曰邾复迁娄为邾娄者,妄语耳。赵岐《孟子题词》曰:“邹本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大误!史伯对郑桓公已曰:“曹姓邹、莒”,岂至孟子时改也。盖字从声起,声相近而字多变体,古人就耳目见闻箸之篇,无画一之例也。曰句吴,曰于越,亦从其声耳。

孟子脱文[编辑]

《周礼·大行人》:“诸侯之王事。”注引《孟子》曰:“诸侯有王。”又《淮南·览冥训》:“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注云:“力牧、太山稽,黄帝师。孟子曰:‘王者师臣也。’”《吕览·当染篇》亦引此句。《史记索隐》引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得志行乎中国。”今无“禹生石纽”句。《诗·七月》疏云:“孟子称:冬至之后,女子相从夜绩。”今《孟子》无此语。陆德明《思文》诗“贻我来牟”《释文》云:“牟,《字书》作麰,或作{麦}。《孟子》曰:‘{麦},大麦也。’”亦书所无,岂《孟子》亦有脱文欤?

孟康误为孟子[编辑]

《广韵》十二齐,“圭”字下引“《孟子》曰:‘六十四黍为一圭,十圭为一合。’”孟子,疑是孟康之讹。《汉书·律历志上》:“不失圭撮。”注引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玉篇·土部》“圭”字下,并同。阮氏《经籍纂诂》八齐,“圭”字下,以《广韵》为引孟康注,十五合,“合”字下,又以为引《孟子》当是所据《广韵》本不一。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