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书杂释/卷12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书杂释
◀上一卷 卷十二 下一卷▶

夏小正[编辑]

取荼[编辑]

《夏小正》:“取荼。”传云:“荼也者,以为君荐将也。”震泽任兆麟注曰:“《尔雅》:‘槚,苦荼。’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此兆麟误解也。《月令》“苦菜秀”。《太平御览》九百九十七引蔡邕《章句》云:“苦菜,荼也。”吴澄《七十二候集解》引蔡邕《章句》云:“苦,荬菜。”据《广雅》:“荬,虡也。”虡,《说文》作“{艸}”,即今苦苣之苣也。此当引《昌》:“荼,苦菜”之文,并景纯“《诗》曰:‘谁谓荼苦,苦菜可食’”之注;而误引《释木》“槚,苦荼”之文,谬矣。又误荼为茗,前人已有,陶宏景注《本草》、徐锴《说文系传》是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曰:“荼,今在《释草篇》、《本草》,为菜上品。陶宏景乃疑是茗,失之矣。《释木篇》有‘槚,苦荼’,乃是茗耳。”按:《释文》所说最分明。

秀幽[编辑]

《夏小正·四月》云:“秀幽。”卢文召曰:“即秀葽是也。”幽、葽一声之转。

吕览[编辑]

甘雨至[编辑]

《吕览·季春之月》云:“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戴记》无此句。按高诱注:“行之是令,行是之令也。十日曰旬。”鼒按《诗·桑柔》“其下侯旬”传云:“旬,其阴均也。”《易·说卦》:“坤为均”,亦作“旬”,声义并同。《周官·均人》:“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郑注云:“旬,均也。”盖一月三十日,三之,则十日者三,故曰旬也。又《季夏之月》云:“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高诱注:“二日者,阴晦朔日也。月十日一雨,又二十日一雨,一月中得二日耳,故曰‘三旬二日’。”

尚书中候[编辑]

监明之子封于刘[编辑]

《尚书中候》云:“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按:此即尧之后,所谓刘累者也。

老子[编辑]

谷神[编辑]

《老子》:“谷神不死。”河上公《章句》云:“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王弼注云:“谷神,谷中央无谷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陆德明《释文》云:“谷,中央无者也。”与王注同。鼒谓据河上注训谷为养,则当作“谷”。《诗》毛传、郑笺、《广雅·释诂》俱云:“谷,养也。”盖谷与谷通,音同之借也。《书·尧典》:“宅西曰昧谷。”《周礼·缝人》注作“度西曰柳谷”。即伏生《书大传》所云:“秋祀柳谷”也。而《史记》又作“柳谷”。《庄子》:“臧与谷二人牧羊”,崔撰本作“臧与谷二人牧羊”,其证也。又,按《释文》云:“谷,河上公作浴”,云“浴者,养也”。与今本异。洪适《隶释》载《老子铭》云:“或有浴神不死。”则是古本自作“浴”也。盖“谷”为“谷”之借,“浴”又“谷”之借也。

不毂[编辑]

《老子》“法本”章:“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河上公《章句》云:“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毂所凑。”“道化”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章句》云:“孤、寡、不毂,不祥之名。”鼒谓“不祥”说是。“不能如车毂”之说,乃是望文生义,非古训也。毂与谷通,《诗·正月》:“蔌蔌方有谷。”《后汉书·蔡邕传》作“速速方毂”。《列子·天瑞篇》:“鹯之为布毂。”《释文》云:“本又用谷。”《吕览·观表篇》:“卫右宰谷臣。”《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作“毂臣”。盖音近借之字也。按:谷之言善也。郑注《曲礼》用之,言己之不善,谦词也。又,谷之言禄也,高诱注《淮南·人间训》用之,犹言不禄也,亦谦词也。又王弼本亦作“不穀”。

辎重[编辑]

《老子》:“是以终日行,不离辎重。”河上公《章句》云:“辎,静也。圣人终日行道,不离其静与重也。”按:训辎为静,古无此训。《文选·东京赋》“终日不离其辎重,独微行其焉如?”薛综注云:“辎重,车也。”李善注云:“老子曰:‘终日行,不离辎重。’张揖曰:‘辎重,有衣车也。’”据《选注》如此,较“辎,静也”之训为长矣。盖辎重与“荣观燕处”、“万乘之主”等语,本是一例。

楚词[编辑]

荷裯[编辑]

《楚词·九辩》:“被荷裯之晏晏兮。”注云:“裯,帷帐也。若襜褕矣。”按《诗·小星》:“抱衾与裯。”笺云:“床帐也。”疏引《郑志》曰:“今人名帐为裯。”《方言》:“襜褕,江淮、南楚谓之衤童褣。”《诗·氓》:“渐车帷裳。”笺云:“帷裳,童容也。”然则帷帐之若襜褕,以其有类于直裾之衣也。说亦非无可据,但下文“然潢洋而不可带”注云:“言以荷叶为衣,虽香好,然浩浩荡荡而不可带,又易败也。以喻怀王自以为有贤明之德,犹以荷叶为衣,必坏败也。”则是注意本不作帷帐也。后检旧刻《楚词注》本作“裯,袛裯也。若襜褕矣。”乃知俗刻之谬。《广雅·释器》云:“衤童褣、袛裯,襜褕也。”与此注正合。若如《说文》“袛,裯短衣”之训,则注文“若襜褕矣”当作“若襜襦矣”。《方言》第四:“汗襦,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衤曾;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自关而东谓之甲襦;陈、魏、宋、楚之间谓之襜褕;或谓之禅襦。”亦其证也。朱子《集注》阙之,似非注书之体。

女歧[编辑]

《楚词章句》十七卷。惟《离骚经》,向有淮南王安作《章句》,又班固、贾逵亦作《章句》,王叔师裒集其长,故所引古籍详博宏丽。其下十六卷,则间有漫无所据而望文生义者。如《天问》一女歧耳,非有二人也。而于“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则注云:“女歧,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盖因上下、天地、日月、伯强、惠气,俱言神灵之事,因以女歧为神女也。后文“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则注云:“女歧,浇嫂也。馆,舍也。爰,于也。言女歧与浇淫佚,为之缝裳,于是共舍而宿止也。”“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注云:“逢,遇也。殆,危也。言少康夜袭得女歧头,以为浇,因断之,故言易首,为遇危殆也。”盖因上文“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因以女歧为浇嫂,“颠易厥首”为断女歧头也。寻绎注文,盖不免凿空杜撰之谈。窃谓《天问》一篇,奇丽俶诡,秦火以后,古籍难稽,叔师生当汉世,已不能尽详其事,则盖阙之义,所当守矣。朱子《集注》于此等,多未详,固有深识。

[编辑]

《楚词》“巷”字亦作“╉”。今京师谓巷为胡同,乃二合之音。杨慎曰:“‘萧鸾弑其君于西弄’。注‘弄,巷也。’南方曰弄,北方曰彳吾彳同。”按“弄”,“╉”之转音也,“彳吾彳同”又“弄╉”之转音也。

史记[编辑]

[编辑]

《夏本纪》云:“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鲧,帝颛顼之子也。”《玉篇》引《世本》云:“颛顼生<骨系>,<骨系>生高密,是为禹也。”按此并误。《五帝本纪》言舜为颛顼六代孙,鲧既与舜同仕尧,不应世代悬殊若此。《汉书·律历志》云:“颛顼五代而生鲧。”班氏之言近实矣。至《海内经》言黄帝子骆明生鲧,是以鲧为黄帝之孙。罗泌《路史》又言高阳子骆明生繁,是又以繁为颛顼之孙。舛之中又有舛也。

伯翳即伯益[编辑]

伯益、伯翳,一人、二人之说,前人言之甚详,金仁山所说较是。按《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佐舜调驯鸟兽,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陈杞世家》又言:“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垂、益、夔、龙,其后不知所封。”又以舜、禹、稷、契、皋陶、伯夷、伯翳、垂、益、夔、龙,并为十一人。《索隐》云:寻检《史记》上下诸文,伯翳与伯益是一人,不疑。而《陈杞世家》即叙翳与益为二,疑而未决邪?抑亦谬误尔?又云:“据本纪叙翳之功,云:‘佐舜驯调鸟兽’,与《舜典》‘命益作虞,若予上下草木鸟兽’文同,则为一人必矣。”金仁山谓其出谈、迁二手,故前后谬误,良然。今以《汉书》暨他说证之。《国语》云:“嬴,伯翳之后。”《汉书·地理志》则云:“伯益之后。”又云:秦之先曰伯益,助禹治水,为舜虞官,赐姓嬴氏。《史记·秦本纪》云:“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汉书·地理志》则云:“孝王曰:‘昔伯益知禽兽。’”是班固以为一人也。又《左传》“介葛卢闻牛鸣。”贾逵注云“伯益晓是术”。蔡邕则云:“伯翳综声于语鸟,葛卢辨言于鸣牛。”是亦以为一人也。孔颖达曰:“益之为翳,声转字异。”金仁山曰:“秦声以入为去,故谓益为翳。如契之为卨,皋之为咎,君牙之为君雅,倕之为垂,鮌之为繁,仲虺之为仲儡,纣之为受,[B17H]之为冏是也。”自刘歆《上〈山海经〉表》沿《陈杞世家》之谬,曰:“益与伯翳主驱鸟兽,”分为二人。而罗泌《路史》用以排击诸家,且曰:“伯益乃帝高阳之第三子𬯎敳也。”此本郦道元《水经注》偃师九山《百虫将军显灵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𬯎敳,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按:碑文在后代,不足据。《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是为柏翳。赐姓嬴氏”。《索隐》曰:“女修,颛顼之裔女,其父不著。秦、赵以母族而祖颛顼,非生人之义。《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则秦、赵宜祖少昊氏。”据此,则女修乃高阳之裔女,而适少昊之后、大业之父者;缘大业之父,名不著见,故祖母族。班固不考,乃直以女修为男子,而系之高阳之后,故《百虫将军碑》遂沿其误。罗泌既知祖高阳之谬,则不知翳、益非二人,遂为之说曰:“伯翳者,少昊之后,皋陶之子。伯益乃帝高阳之第三子𬯎敳。”是舛之中又生舛也。金仁山曰:“益为高阳之才子𬯎敳,至夏启世,则二百有馀岁,岂有禹且老,而存二百岁之益,以为身后之计乎?”可以证《百虫将军碑》文之谬矣。鼒又按:以伯益为皋陶之子者,本曹大家《列女传注》云:“皋子,皋陶之子伯益也。”郑康成《诗谱》云:“尧时有伯翳者,实皋陶之子。”孔疏引《中候》苗兴云:“‘皋陶之苗为秦,秦出伯益。’明是皋陶之子也。舜赐伯翳为嬴姓,不赐皋陶。秦为嬴姓,始自伯翳,故以伯翳为首。”张守节《史记正义》亦本曹大家说,谓大业即皋陶。按诸家说,或不足据;郑康成非妄言者,当必有据。金仁山谓:“以伯翳是皋陶之子,则嬴、郾、李三姓无辨矣。且楚人灭六之时,秦盛于西,徐延于东,赵基于晋,臧文仲安得云‘皋陶不祀乎’?”鼒谓仁山说不然也。古人因生赐姓,胙土命氏。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各祖其受姓之人。或皋陶别有子受姓偃氏,其人无功德,不传。故六、蓼皆祖皋陶。伯益有功受姓秦,祖之不祀皋陶,故臧文仲以皋陶为不祀也。疑不能明,备书所见,俟质之大雅焉。

会人[编辑]

《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人。”《汉书·古今人表》亦作会人。或曰:会,人名也。或曰:会人,即侩字。郐亦作侩,犹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按《说文》无“侩”字。驵侩之“侩”,《史记·货殖列传》作“会”。盖会为郐之省,会人者犹郐国之人耳。《索隐》引《世本》云:“四曰求言,是为会人;”宋衷曰:“求言,名也。姬姓所出,郐国也”。韦昭《国语注》云:“陆终第四子曰求言,为云阝姓,封于郐。”不以会人为名是也。《郑语》“虢、郐为大”。《汉书·地理志》作“虢、会为大”。注云:“会读曰郐,字或作桧。”是会即郐之证也。又会字亦通桧,《尔雅序》:“会稡旧说。”《释文》云:“《周礼注》:‘会,计也。’本又作桧,音同。”《广雅》云:“桧,收也。”是会通桧之证也。

野鸡[编辑]

《史记·封禅书》:“文公获若石,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集解》引如淳云:“野鸡,雉也。吕后名雉,故曰野鸡。”《汉书·郊祀志》亦略同。师古注云:“野鸡,亦雉也。避吕后讳,故曰野鸡。”王念孙《广雅疏证》驳之曰:“《易林·暌之大壮》云:‘鹰飞雉遽,兔伏不起,狐张狼鸣,野鸡惊骇。’则野鸡之非雉,明甚。又《急就篇》说飞鸟云:‘凤、爵、鸿、鹄、雁、鹜、雉。’其说六畜则云:‘豭、豮、狡、犬、野鸡、雏。’则野鸡为常畜之鸡矣。谓之野鸡者,野鄙所畜之鸡。谓避吕后讳者,不得其解而为之辞耳。”鼒谓王说甚是。今取汉人书读之,不避雉字者甚多,即《史》、《汉》二书亦多有之,不应或避或不避,舛驳若是。今《易纬·通卦验》所载七十二候,有“野鸡始雊”,“野鸡入大水为蜃”,乃后人取《大衍历》文附益之者,非《通卦验》文也。观《戴记·月令》、《逸周书·时训解》、《吕览·孟冬纪》、《淮南·时则训》均不作野鸡可证。又按《通卦验》自作“雉”字,不作“野鸡”。其文曰:“立春雨水降,条风至,雉雊,鸡乳,冰解,杨柳㭏。”又云:“小雪阴寒,熊罴入穴,雉入水为蜃。”

司马贞《史记补》[编辑]

庖牺女娲[编辑]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庖牺,蛇身人首。”“女娲,蛇身人首。”“炎帝,人身牛首。”又《秦本纪》:“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大廉元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大戊闻而卜之使御,吉。”“自大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世儒皆以其怪诞无足信。鼒窃谓:混沌未开之初,天、地、人、物,浑然无所分耳;迟之久,而阳气之浮者为天,阴气之凝者为地,阴阳之气之所感而化者,为人,为禽兽草木,判然不能合而为一。如人胚胎之初,五官、四肢、百体亦浑然一耳;迟之久,而知觉运动生焉,则各指所之耳。史所载远夷,有绿睛,有赤发,有有尾,有反踵者,亦其天地初辟,狉榛之象也。《礼记》曰:“人者,五行之秀气也。”上世,五行养人之用未广,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其气之所感者,不能无杂,故形状亦或与人殊,特浑沦未凿,所得者厚,故生而神灵。其聪明才力,既非后世之所能同,则其形体血气,亦岂必后世之所同乎?《虞初新志》所载毛女任氏云:“服黄精,遍体生毛,能飞腾。已而,饮食如常,则毛脱如故。”亦饮食能变人形体之一证也。

天皇十二头[编辑]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有云:“天皇十二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自注云:“言十二头者,非谓一人之身有十二头,盖古质,比之鸟兽头数故也。”鼒按:今世俗相谑语,犹有呼作头者,亦古语之遗也。

汉书[编辑]

鸾路龙鳞[编辑]

汲古阁《汉书》本已属近代佳本,而其间讹舛甚多。如《礼乐志·郊祀歌十九章·惟泰元》章末云:“建始元年,丞相衡奏罢‘鸾路龙鳞’,更定诗曰‘涓选休成’。”今刻本移下,冠“天地并况”之上矣。《天地》章末云:“丞相匡衡奏罢‘黻绣周张’,更定诗曰‘肃若旧典’。”今刻本移下,冠“日出入”之上矣。读书不求善本,而徒事辨驳,亦所谓无事而自扰者。

桂华美芳[编辑]

《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云:“桂华冯冯翼翼,承天之则。”又云:“美芳硙硙即即,师象山则。”文义不协。刘奉世曰:“《桂华》、《美芳》二诗章名,本侧注在前篇之末,传写之误,遂以冠后。”是也。然按上文“窅窊桂华”,晋灼注曰:“桂华似殿名,次下言‘桂华冯冯翼翼,承天之则’,言树此香草以絜齐其芳气,乃达于宫殿也。”是晋灼所见本已讹舛若是矣。按刘奉世“《桂华》、《美芳》二诗篇名”。是也。又云:“美芳,当作美若。盖以歌词内有‘美若休德’之语也。”其说则非。臣瓒驳晋灼注曰:“《茂陵中书》歌《都丽》、《桂英》、《美芳》、《鼓行》,如此复不得为殿名。”是《茂陵中书》歌所引即此《桂华》、《美芳》篇也。改华为英,以韵行耳。

志古文识字[编辑]

张軿《古韵发明》云:“《周礼·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识。’《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释文》:‘刘作志,虞氏亦然。’《春秋传》:‘以志吾过’,又‘且曰志之’,又‘岁聘以志业’,皆古文识。《论语》‘多见而识之’,《白虎通》引作志。‘贤者识其大者’,汉蔡邕《石经》、《汉书·刘向传》并作志。如今文作识者,《易》乃王弼所改,《论语》乃何晏所改也。故贾公彦云:‘古之文字少,志意之志,与记识之志同。笔代自有记识之字,不复以志为识也。’”鼒按:古人识记之字均作志。《周礼》:“诵训掌道方志。”“小史掌邦国之志。”“外史掌四方之志。”《孟子·滕文公章》“且志曰”。《左传》“志而晦”。“周志有之。”“前志有之”。《礼记·檀弓》“公西赤为志焉”。“公明仪为志焉”。《国语》“弟子志之”。“二三子志之”。“必诵志而纳之”。《庄子·逍遥游》曰:“齐谐,志怪者也。”《列子·汤问篇》“夷坚闻而志之”。作识者仅数见,无作志者。盖志、识者,古今字;志,俗字也。班固作《汉书志》,后史因之,皆作志。近日府、州、县志及各志书均作志,此古字之犹用于今者。惟撰墓志多作志,此沿晋、魏以后碑版俗字,通人宜戒之。

文毋害[编辑]

《汉书·萧何传》:“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掾。”苏林曰:“无害,若言无比也。一曰:害,胜也。无能胜害之者。”晋灼曰:“苏说是也。”鼒按:害与盖通,音近相借之字。掩盖为盖字正意,其借为伤害之害者,如《孟子》:“谟盖者君,咸我绩”,当作“谟害”解。《书》“鳏寡无盖”当作“无害”解是也。伤害为害字正义,其借为掩盖之盖者:此之“文无害”,《酷吏传》之“极知禹无害”,《张汤传》之“以汤为无害”,皆言人无能掩盖之。此之谓转注借。

毋桐好逸[编辑]

《汉书·广陵王胥传》云:“毋桐好逸。”注云:“桐,轻脱之貌也。”鼒按:桐当为侗之借字。孔安国《论语》注云:“侗,未成器之人也。”皇侃疏云:“谓笼侗未成器之人也。”《书》伪孔《传》“侗稚”之训,义亦同此。

人轻心扬[编辑]

《传》云:“人轻心扬州保彊”,当“扬”字绝句。《尔雅·释地》李巡注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保彊犹之负固云尔,故下云:“三代要服,不及以正”也。

格五[编辑]

《汉书·吾邱寿王传》:“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诏。”注引孟康曰:“格音各,行伍相各,故言各”;刘德曰:“格五,棋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曰格五。”不得其说。按鲍宏《簺经》曰:“簺有四采,簺四乘五,至五即格不得行,故谓之格五。”注云:“白乘五”,当是“四乘五”之讹。

后汉书[编辑]

蔡邕传云三互法[编辑]

《后汉书·蔡邕传》:“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是回避令甲起于东汉之季。

崔骃传注云非熊非罴[编辑]

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云:“《后汉书·崔骃传》注云:‘西伯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熊非罴。”’后人引用‘非熊’盖本于此。然《六韬》及《史记》本是‘虎’字,唐人多作‘非熊’。杜诗‘田猎旧非熊’。又《夔府秋日书怀》云:‘熊罴载吕望,鸿雁美周宣。’《白氏六帖》于《熊部》、《猎部》、《下部》皆作‘非熊非罴’。盖虎字乃唐讳,所以章怀注《东汉书》虽引《史记》之文,特改非熊之字。杜甫、李翰、白居易皆唐人也,故相传皆作非熊。”又云:“李善注《文选》‘其于宾戏’,则引《史记》曰:‘所获非龙非虎,非熊非罴。’于《非有先生论》则引《六韬》曰:‘非熊非罴,非虎非狼。’其实非《史记》、《六韬》之文,特仿佛记忆而为之注尔,不足为据也。”鼒谓:叶氏说诚然。然熊罴连文,亦世之常言,经典不可枚举。今之《史记》、《六韬》或非唐人所据之本,未可定唐以前不作熊字也,则作非熊亦可。至今日时文家并误作“飞熊”,是可笑也。

晋书[编辑]

干于郗郤[编辑]

宋张淏《云谷杂记》云:“干、于皆姓也。干,古寒切。”《千姓编》云:“望出荥阳、颍川,宋有干犨,晋干宝箸《搜神记》。于本姓邘,周武王邘叔之后,子孙去邑为于。汉有于定国,魏将军于禁,望出东海、河南。”是干与于为二姓甚明。今《晋书·干宝传》书干作于。《文选·晋武帝革命论》则云“于令升”。诸书引《搜神记》则云:“于宝《搜神记》。”《周礼》注则云:“于宝云。”字画之差,相承之久,遂至无辨,良可叹也。元李冶《敬斋古今黈》云:“晋郗超之郗,则读如𫄨音。郤诜之郤,则读如绤音。今人不复别白,皆从绮逆反,大谬也。”此二条,读《晋书》者不可不知。又,宋杨万里尝对客言:“于宝作《搜神记》。”一吏持《氏族志》进曰:“作《搜神记》者,乃干宝,非于宝也。”万里喜曰:“子,吾一字师。”

水经注[编辑]

万城[编辑]

《水经·汝水注》其注万城云:“万城或作‘方’字。”按:作“方”字当是作“万”字之讹也。汉《建平郫县碑》:“贾二万五千”,此汉人俗字,当时有用之者。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