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读书杂释/卷1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读书杂释
◀上一卷 卷十三 下一卷▶

说文[编辑]

艾乂䢃㣻[编辑]

按《说文·艸部》云:“艾,冰台也。”《丿部》云:“乂,芟艸也。从丿,从乀,相交。刈,乂或从刀。”乂,正字;刈或体字;艾,借字也;古多通用。又,乂治之乂,《说文》作䢃。惩艾之艾,《说文》作㣻。今则以乂为治䢃之䢃,而以艾为㣻惩之㣻。是以古人借字为正字,而不识本字也。

说字兼说释谈说两义[编辑]

《说文》无悦字,此唐以后俗字也。《言部》“说”字解云:“说,释也。一曰谈说。”一字兼两义,盖言字古文A1,与A1字形近,故说或讹作悦也。怿字经典通用“释”,亦通作“绎”。《采部》:“释,解也。”《尔雅·释诂》:“怿,乐也。”《众经音义》引旧注云:“怿,意解之乐也。”以“解”为义,与“释”同。而《释诂》又曰:“怿,释服也。”则是怿、释本为两字。按诸书义各不同。《静女》诗笺之“说怿”当为“说释”,为书说而陈释之也。张衡《天象赋》:“女史掌彤管之训。”谓之曰“训”,则不徒记事,宜为书说而陈释之,与笺同意。至《说文》“说”字“说释”之训,即今“悦怿”字。怿字之通用释者:《顾命》“王不怿”,《释文》云:“马融本作不释”,则也。或以《说文》“说释”之训,亦与郑笺同本三家《诗》为义,则许氏何必又云“一曰谈说”乎?既有“谈说”之训,则知“说释”之训为今“悦怿”字矣。释为本字,绎为借通用之字,怿为汉以前乡壁虚造之字。《尔雅·释诂》之分怿、释为两字者,当是后人肆意增益。诸经典怿字乃相承传写便俗,而不求本原者也。凡诸难明之义,赖有许氏书耳。

足部多部无跢字[编辑]

《说文·言部》“誃,离别也。从言,多声。读若《论语》‘跢予之足’。周景王作洛阳誃台”。今《论语》有“启予足”句。按《尔雅·释言》:“謻,离也。”是许氏本《尔雅》为训也。凡曰读若者,拟其音也。《足部》、《多部》无跢字,此或壁中古文。《方言》云:“跢,跌蹷也。”注:“跌蹶,偃地也。江东言跢。”《广雅》:“蹢、䠱、跢,跦也。”《文选·文赋》、《啸赋》注俱以“跢跦”为“踟蹰”字,则皆与《论语》义不合也。按《论衡·四讳》引《论语》作“开予足,开予手。”开与启通,则今文作启,是也。又按《汉书·诸侯王表》“周有逃责之台”,服虔注:“赧王负责逃此台,因名之。”刘德注:“洛阳南宫謻台是也。”“謻”与“誃”通。《集韵》云:“凡门堂台榭别出者,曰謻。”是亦以离别为义。《战国策》“出誃门也”注:“誃,别也。”《晋书·载记·刘曜传》“謻门旦空”注:“谓别门也。”其证也。

笑字从夭不从犬[编辑]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固执难通之义,如《竹部》笑字。徐锴则缺此篆,徐铉则据孙愐《唐韵》以补之,云:“《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段氏力讥其妄,引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以为竹下从犬之据,并诋杨承庆《字统异说》所云“从竹,从夭。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之不可信。鼒按:此说不始于杨承庆也。《一切经音义》二引《字林》云:“笑,喜也。从竹,从夭,夭声。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是杨承庆之所本也。吕忱晋人,去汉不远,必有师说,且以竹会意,以夭谐声,与六书之指无所乖谬,彼《玉篇》、《唐韵》之“从竹,下犬”,安知非唐刊本之误?至颜元孙之《干禄字书》、张参之《五经文字》亦有不能尽合于古者矣。《汉书·薛宣传》、《谷永传》、《叙传》上,作“关”,《集注》云:“关,古笑字。”《史丹传》、《外戚传》作“咲”,《集注》亦云:“咲,古笑字。”关、咲虽俗文无足据,然其体皆不从犬。又,陆德明《经典释文》并多作笑,不独唐元度《九经字样》之有{犬}、笑二体也。鼒谓:汉人训诂之书,既百不存一,《说文》古本又不可见,读书者于此,盖阙如耳。

佛字以隐蔽为义[编辑]

《说文·人部》“佛,见不审也”,《系传》作“见不𬤊也”。盖古从弗之字,多以隐蔽为义。车之茀为车蔽,衣之绋为蔽膝,山之岪为山肋;道人自隐蔽,则必曲以自全,故拂、弗俱为矫戾。隐蔽则不见,故芾亦有小义。芾字从巿,《说文》云:“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经典通用芾、绂、黻、绋、茀字。同一借,绂、黻以同声,芾、绋、茀则声义皆兼,以皆有隐蔽义也。

厉旱石也汉书注误作皂[编辑]

《说文》解“厉”字云:“厉,旱石也。”段玉裁曰:“旱石,刚于柔石者。《禹贡》:‘厉砥砮丹。’《大雅》:‘取厉取锻。’”鼒谓:解旱为刚,良是。《古微书》引《春秋考异邮》曰:“旱之言悍也。”《文选·鵩鸟赋》注云:“捍与旱同。”是悍之从旱,亦以刚为义,与上“厎,柔石也”文正相承。《汉书·枚乘传》:“磨砻底厉。”注作“厉,皂石也”。乃形近之讹,说文无皂字。

厉读为赖[编辑]

《论语》“未信则以为厉己也”。《集解》引王肃注:“厉,病也。”《释文》引郑注曰:“厉,读为赖。”此非改字异义,所以正音也。按《说文》“厉”字“从厂,虿省声。{厉虫},或不省。”从虿得声,则不当读如力制切,其为赖音无疑矣;故《说文》无癞字,今疫疠字即癞字也。《史记·刺客列传》、《范睢蔡泽列传》“漆身为厉”。《索隐》曰:“厉,癞病也。”又曰:“厉、赖声相近。”《庄子·齐物论》“厉与西施”。《释文》引司马注云:“厉,病癞。”《左·昭四年》“遂城赖”,《公》、《谷》作“遂城厉”。《汉书·地理志》注亦云:“厉读曰赖。”盖此字本同音,其“力制切”者,非厉之本音也。其以厉为癞字者,厉即疠之省文借也。《卫风》“淇厉”与“无带”协。《小雅》“垂带而厉”与虿字、迈字协。《大雅》“降此大厉”与瘵字、届字协。其读如赖,可知矣。厉,病也;赖亦病意,皆癞、疠之省文也。故曰:郑之注《论语》,非改异义,所以正音也。

厉读为列烈裂连剌[编辑]

厉之读赖,有明征矣。而去、入通音,则又有读为列、烈、裂、剌等音矣。声转字异,有读为连者矣。今疏证其义如左,俾学者知古人音训相生之义,而无惑于经文字画之异焉。按厉、烈音训相生。《周礼·山虞》:“为之厉禁。”司农注云:“厉,遮列守之。”《司隶》:“掌王宫与野舍之厉禁。”注云:“厉,遮列也。”《墓大夫》:“帅其属而巡墓厉。”注云:“厉,坟茔遮列处。”又如猛厉、刚厉俱转训烈。《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注云:“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云:有烈山氏。”《左·昭二十九年传》作烈山氏。《周礼·宗伯》注:“有厉山氏之子曰柱。”《释文》云:“厉本作列。”厉、烈相通,故疠与㾐亦相通。《公羊传》曰:“大瘠者,何㾐也。”是诸书札厉字皆㾐之借也。又《都人士》:“垂带而厉。”笺云:“厉字当作裂。”《左传》“鞶厉”,《内则》郑注作“鞶裂”,是又以厉为裂之借也。又,方音不同,转入平声,故厉山、烈山,《史记正义》引《世纪》作连山氏。又,横纽作入声,故《秦本纪》“厉龚公”,又作“剌龚公”也。

𩅸𢊺澑[编辑]

《说文》解𩅸字云:“屋水流也。从雨,留声。”𢊺字云:“𢊺,中庭也。从广,留声。”澑字云:“澑,水出郁林郡,从水,留声。”《左传》“三进及溜。”《释文》云:“澑,屋霤也。”《尔雅·释水》:“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郭注云:“从上霤下。”《释文》云:“霤本又作溜。”《诗》疏引李巡注:“水泉从上霤下出。”经、传注霤作溜者,止此。《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王莽传》“绕霤之固”、《文选》左思《魏都赋》“上累栋而重霤”、“齐龙首而涌霤”、《吴都赋》“玉堂对霤”、“绕霤未足言其固”、谢惠连《雪赋》“缘霤承隅”及陆机、潘岳诗,霤字亦数见。自唐、宋以后,始皆作溜,无作霤者。鼒按:檐霤之霤,以霤为本字,溜为音近借之字,廇为或体之字。《礼记·檀弓》“池视重霤。”注云:“如屋之有承霤也。承霤以木为之,用行水,亦宫之饰也。今宫中有承霤,云以铜为之。”疏云:“重霤者,屋承霤也。以木为之,承于屋霤,入此木中,又从木中而霤于地,故谓此木为重霤也。天子则四,注四面为重霤。诸侯去后,馀三。大夫唯馀前、后二。士则唯一,在前。”今俗所谓阁漏是也。《释名·释宫室》云:“霤,流也。水从屋上流下也。”中央曰中霤,古者{穴复}穴后室之霤,当今之栋,下直室之中,古者霤下之处也。《公羊·哀六年传》注:“中央曰中霤。”疏引庚蔚之《礼记·月令说》曰:“中霤、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霤之。是以因名中室为中霤也。”今俗谓之开天窗。烧片瓦空其中,俗谓之屋漏,是其遗意也。又按景纯《尔雅》注:“沃泉,从上霤下。”《文选》束晳《补亡诗》:“濛濛甘霤。”注云:“凡水下流曰霤。”故山中石溜,亦皆名霤也。今人于中霤外,字无作霤者。是以古人借之字为正字,而不识本字也。

镏即刘字[编辑]

《说文》无刘字。徐铉曰:“疑镏即刘字也。从金,从亚。刀字屈曲,传写误作田。”铉说是也。《汉书·王莽传》曰:“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术,靡所不用。以故作金刀之利,几以济之。”又曰:“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博谋卿士,佥曰:‘天人同应,昭然著明。’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服虔注云:“金刀,莽所铸之钱。”颜师古曰:“莽以刘字上有卯,下有金,旁又有刀,故禁刚卯及金刀也。”是刘字作刀,无疑。叔重汉臣,其书亦不应无国姓,此自传写之讹耳。近世好古之士缘《说文》无刘字,遂篆作镏,此不可也。又,《积古斋锺鼎彝器款识》载晋《铜尺铭》十九字,中有“镏歆铜尺”字,当亦近人依托伪造之器也。

刘或从卯[编辑]

《说文》“卯为春门”、“亚为秋门”及《管子》“春三卯”、“秋三亚”之说,则卯、亚二字意义迥异。刘字、留字、昂字、{艸亚}字、亚字,《说文》俱从亚得声,不应从卯矣。然《刘公簠》刘字从亚,《留君簠》留字从亚,阮云台相国《锺鼎彝器款识》云:“此俱从卯,《叔亚敦》留旁亦从卯。盖卯有茂音,留字从之得声,古不从亚。《石鼓》柳字从亚,可证也。”鼒按:此说良是。亦见金石文字之有功于经学也。《白虎通·五行篇》云:“卯者,茂也。”《史记·律书》云:“卯之为言,茂也。”亦卯有茂音之证也。《尚书帝命验》云:“卯金出轸。”注云:“卯金,刘字之别。”《王莽传》云:“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又云:“卯,刘姓所以为字也。”《诗》“维参与昴”。《毛传》云:“昴,留辄。”《释文》云:“昴亦名留。”今韵书入巧部。按《毛诗·十月之交》篇,卯与丑为韵,《小星》篇昴与裯、犹为韵,《泮水篇》,茆与酒、老、丑为韵,知古人卯、亚同部,音义本展转相生,其字亦多借通用。“刘”盖或体,从卯也。偶阅惠定宇《九经古义》,因以见闻所及,广其义所未备者如右焉。

已巳无两字[编辑]

巳午之巳,《说文》作A1,解云:“巳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又云:“[C053],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已,意已实也,象形。’”别无终已之字。《汉书》“以”字皆作“[C053]”,颜师古曰“[C053],古以字”是也。《樊安碑》“[C053]致中兴”。《北海相景君铭》“授[C053]符命”。《孔宙碑》“躬忠恕A1及人”。“[C053]”加“几”。《司农刘夫人碑》“导男A1□”。变“几”为“A1。”徐铉《说文新修字义》云:“以,《说文》不从人。李斯刻石文如此,后人因之。”名皆从[C053],未变篆体也。自《孔龢碑》“臣愚人为”,始变[C053]作以。又,“事已即去”,复变[C053]为已。然曰“事已即去”,则是“事终已而去”之意。固即巳午之巳,非变“[C053]用”之“[C053]”为“已”也。《尧庙碑》“已章圣德”。又,“报已嘉瑞”。又“敦我已德,厉我已仁。”《杨著碑》“皆所已纪盛德,传无穷者也”。始变以作已,盖以已、[C053]音近,因借用之,非与巳午之巳有两字,亦非以、[C053]训用之字,可作已,此偶借用之,非正字也。且《尧庙碑》立于永康元年,《杨著碑》立于建宁元年,是永寿、延熹之间尚未有已为[C053]者。其他经籍以作已者,皆东汉以后传写之本,讹舛已多,难可凭信。今就班固《汉书》、许慎《说文》及永康以前汉碑文考之,犹可知巳午之巳,即终已之已,与[C053]、以字义不相通,借作之则可耳。曰:何以明巳午之巳,即终已之已也?曰:《史记·律书》曰:“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汉书·律历志》:“已盛于巳。”《太玄·玄数》:“辰、巳、午。”注云:“巳,取其已盛。”《淮南子·天文》“巳则生已定也。”《风俗通·祀典》说“禊”字云:“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分祉也。”《释名·释天》云:“巳,已也。阳气毕布,已也。”如出有所为,毕已复还而入也。是汉、魏通儒皆以巳午之巳,取终已为义,不独《说文》“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为可据也。又,终始相生,已又可转为发端之词。《白虎通·五行》云:“阴中阳,故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今之以“已”为发端词者,本起意也。今欲以巳午之巳与终已之已分为二字,则未、申二字能与未然之未、重申之申别为二字乎?惑亦甚矣!自唐人失音训之学,《广韵》始分为二字,曰:“已,止也,甚也。”又曰:“巳,辰名。”村俗师儒不得其意义,始以有钩挑者为终已字,无钩挑者为辰巳字,是真许叔重所谓乡壁虚造者矣。或又曰:子以辰巳之巳,即终已之已,则辰巳之字读如祀音,今终已字亦将读如祀音乎?抑辰巳字亦读如以音乎?曰:古人方音不同,故有一字而数音者,非其音异,而点画训诂亦异也。古[C053]、已、祀音本相近,《诗》“维天之命”。《正义》引《谱》云:“子思论《诗》‘于穆不已’。仲子曰:‘于穆不似。’”《文心雕龙·练字》又云:“子思弟子‘于穆不祀’。”此可知子思当时“已”读为详里切,如今祀音。故仲子遂以为不似,毛氏亦以已、似、祀,本音同借之字,故从其说,而不用其字。今读“于穆不已”为“以”音者,有其义,失其声也。推此则《易·损卦》“已事遄往”,虞仲翔读为“祀事遄往”,云:“祀,祭祀。”亦以已、祀为借之证也。曰:何以知巳午之巳,古亦读如祀音乎?曰:《毛诗》有之矣,“似续妣祖”。传云:“似,嗣也。”笺云:“似读如巳午之巳。”毛氏以似、嗣音训相生,训似为嗣;笺以为音同借,故训为巳。郑改其义非改其音,故知巳午之巳亦读如祀音也。

说文引经不一家[编辑]

张氏井《古韵发明》谓《说文·人部》引《诗》“屡舞傞傞”,《女部》引《诗》“屡舞姕々”,《说文》援据《毛诗》,今《诗》作傞,与《说文》合,是《毛诗》本字,不知何家因方音转声借“姕”字。《说文》于“傞”字下,既引《毛诗》,必不复于“姕”字下,引他家自乱其例,为后人所加无疑。按:此未明乎许氏书之例者也。《说文》如此类甚多:《口部》引《诗》“犬夷呬矣”,《马部》作“昆夷駾矣”。《口部》“无然呭呭”,《言部》作“无然詍詍”。《口部》“噂遝背憎”,《人部》作“僔遝背憎”。《走部》“不敢不趚”,《足部》作“不敢不蹐”。《辵部》“挑兮达兮”,《又部》作“弢兮达兮”。《言部》“诜诜兮”,《乂部》作“𨐔𨐔兮”。《足部》“管磬蹡々”,《金部》作“磬筦锵锵”。如此类者,不可枚举。他经亦然,如“以往吝”,“以往遴”之类。盖汉时经文师儒传授不一,《周礼》有故书,《仪礼》有古文,《书》有古文,《论语》、《孝经》有古文,《诗》有四家,各守其师说。郑康成、许叔重在诸儒中,尤为精深博大,尽通群经之说,而折衷之。康成笺《诗》多与《毛传》异义,盖《毛诗》较三家为近古,故许、郑以之为宗,而其说有未安者,则兼采三家以明之。臧玉琳《经义杂记》、陈见桃《稽古编》、惠定宇《诗经古义》、段懋堂《诗经小学》、陈恭甫《左海经辨》诸书言之甚详。康成笺《毛诗》而用三家之说,不为自乱其例。今叔重自序其书曰:“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凡扬雄、司马相如、董仲舒、卫宏、刘向诸人之说,靡不搜采;当日三家《诗》并立学宫,反不得为信而有证乎?故鼒谓:许氏所引《诗》与今文异者,皆本之三家。《自序》云“《诗》毛氏者”,从义之多者言之也。盖古人箸书例宽而义精,今人箸书例严而义浅,不得据今人绳古人书也。

钧古韵字[编辑]

《说文新附》云:“韵,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曰:‘与均同。’未知其审。”鼒按:此古字,亦作钧。钧、均古通用,经籍无韵字,汉碑亦无韵字,盖起于魏晋之间。《字书》以为始于陆机《文赋》“采千载之遗韵,或托言于短韵”。亦非也。嵇康《琴赋》已云:“改韵易调,奇弄乃发。”然其时偶见文人集中,自韵书行,此字遂为专用之字,而古字不可识矣。《国语·周语》:“单穆公曰:‘先王之制锺也,大不出钧。’”韦昭注曰:“钧,所以钧音之法。以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为钧法。”又,“伶州鸠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注亦曰:“均者,均锺。木长七尺,有弦系之以均锺者,度锺大小、清浊也。汉大予乐官有之。”又,注“度律均锺”云:“均,平也。度律,度律吕之长短以平其锺,和其声。”又,注“细钧有锺无镈,大钧有镈无锺”云:“钧,调也。”按:此随文解之,其实同为钧音之木,平亦调也。贾谊《惜誓》“二子拥瑟而调均兮”。王逸注云:“均亦调也。”《文选》张衡《思玄赋》“考治乱于律均兮”。注云:“均,所均声也。”又引《乐汁图征》曰:“圣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亦律调五声之均也。”并引宋均注曰:“均长八尺,以调六律五声。”《后汉书·张衡传》注亦同。各书注中,亦未明指为古韵字,至成公绥《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注始曰:“均,古韵字也。《鹖冠子》曰:‘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并引晋灼《子虚赋》注曰:“文章借,可以协韵,均与韵同。”则后裴光远之言,始信而可征矣。盖均本均音之木,长七尺、长八尺,其制不可知;然其为调和五音之用,无可疑也。魏晋以后始亡其器,然其义犹存,故借为调和声音之训。《广雅》曰:“韵,和也。”是其义也,旁推交通,而源流可睹矣。

妥即绥字或体[编辑]

《广韵》妥字,“他果切。安也”。《集韵》:“吐火切。”此唐以后音,非古音也。《说文》无妥字。《糸部》绥字:“从糸,从妥。”徐谐曰:“当从爪,从安省。”鼒谓:此《说文》漏义,妥即绥之或体也。《尔雅·释诂》妥、绥同训安。《诗·楚茨·传》、《仪礼注》皆云:“妥,安坐也。”臣瓒《汉书注》:“妥,安也。”《夏小正》:“绥多士女。绥,安也。”《逸周书·谥法解》:“绥,安也。”同训则必同音,从爪,从女,皆无“他果切”之理,盖从爪,即升车正立执绥之义;从女,以女谐声也。《檀弓》:“其中退然,如不胜衣。”郑注云:“退或为妥。”《释文》作追,云:“音退,本亦作退。”追与绥音近,退与绥训柔,义近。追、绥音近,故追为妥之借,是妥与追音近也。《尔雅·释诂》《释文》引《字林》云:“妥,他罪反。”是妥与退亦音近也。《曲礼》“国君绥视”注:“绥读曰妥。”《仪礼·士相见》“礼妥而后传言”注:“古文妥为绥。”《汉书·燕剌王旦传》集注:“妥古绥字。”是妥为绥字或体之明证也。今人执《唐韵》“他果切”并读绥如堕音者,展转而相误矣。

㔻即丕字[编辑]

《说文》解丕字云:“丕,从不,一声。”盖一在不字之中间。《三国志》“阚泽言不及十年,㔻其没矣。”以字意之,不十为㔻,后人以一字移不字下,阚泽之言遂不可解矣。盖不字古音㔻,《左氏》“秦㔻兹”,《释文》作“秦不兹”是也。《后汉书·耿秉传》“与大医令吉㔻”注云:“㔻或作平。”《汉书·匡衡传·集注》云:“㔻字或作本。”皆以十字在下,故与平字、本字形近相讹也。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