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作者:陶弘景 
出自敦煌遗书

[编辑]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维基文库注:网页排版因素,实则为“下”),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编辑]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 芍药 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 芍药 甘草 黄芩 大黄 生姜切 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旋覆花 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竹叶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编辑]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却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馀不足而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 栀子打,各三两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 栀子捣,各三两 苦参 升麻各二两 豉半升 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以酢六升,先煮上五味,得三升许,去滓。内戎盐,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熬。)

大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实熬,二两;一本无枳实 厚朴炙,二两 桂枝一两
上六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一本此方作“小补心汤”,无前方。)

辨心包络病证文并方

[编辑]

心包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

大泻心汤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干姜 甘草 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
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一本作“躁”),汗出,气噫,脉(一本有“时”)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二两 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上方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安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一本作“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
治心中虚烦,懊憹(一作“怔”)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 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编辑]

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一作“绵”)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一作“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三两 黄芩 大黄 芍药一本有枳实[1] 甘草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一本作“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三两 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一本作“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一本作“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一本作“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一本作“两”)。[2]

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一本作“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一本有“时”)结(一本作“微”)者方。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干姜三两 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一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编辑]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
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芍药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一作“疾”)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闷,身面肿迫满(一作“潢”),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 大黄 芍药各二两 甘草 黄芩 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可从 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分(一本作“两”);若闷痛者,加细辛一分(一本作“两”);咳疾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二(一本作“六”)两;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一本作“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二(一本作“六”)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3]

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一本有“苦”)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细辛一两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编辑]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寐];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一本有“髀”)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馀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少腹满(一本有“,时足胫肿”)者方。
茯苓 甘草 黄芩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 甘草 大黄 黄芩各三两 芍药 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
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一本作“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一本作“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肾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泽泻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五脏泻方

[编辑]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
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一作“疾”)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 芍药 代赭石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当从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
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 干姜 麦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
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救五脏诸劳损病方

[编辑]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一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养生补肝汤
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两 韭叶切,一把 芍药三两 芒硝半斤 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椒、韭叶、芍药,取得三升,去滓,内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
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 栗子打去壳,十二枚 葱叶十四茎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栀子十四枚,打 人参三两,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 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桂枝二两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乱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
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 五味子一(一作“二”)升 白酨浆五升 芥子半升 旋覆花一两 竹叶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酨浆共煮,取得三升,分三服,日尽之。[4]

固元补肾汤
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 王瓜根切,各三两 苦酒一升 甘草 薤白四两 干姜二两,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5]

汤液经法

[编辑]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肝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肉,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维基文库注:网页排版因素,实则“如下”:)

  •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一本此二字不明)为水。
  • 味咸皆属火,旋覆(一本有“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 味酸皆属金,五味(一本有“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注:囗为缺字,一本补作“痉”,一本作“逆”,一本作“满”。

二旦六神大小汤

[编辑]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写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一本作“岂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
治天行(一本有“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稀饭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一本有“大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
治天行(一本有“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自愈”一本作“利自止”)也。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耆五两 人参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三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 细辛 芍药 甘草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 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羸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一本有“冷”)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馀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勾陈汤
治天行热病,脾气不足,饮食不化,腰痛,下痢方。
甘草三两 干姜 人参各二两 大枣六枚,去核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大勾陈汤
治天行热病,脾气虚,邪热入里,腹中雷鸣切痛,呕吐下利不止者方。
甘草 人参各三两 半夏一升,洗去滑 生姜切,二两 黄芩二两 黄连二两 大枣十二枚,劈去核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

小腾蛇汤
治天行热病,胃气素实,邪气不除,腹满而喘,汗出不止者方。
枳实三两 厚朴二两 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许,去滓,内芒硝,待焰已,顿服之。

大腾蛇汤
治天行热病,邪热不除,大腑閟结,腹中大满实,汗出而喘,时神昏不识人,宜此方,急下之方。
枳实三两 厚朴 甘草 大黄 葶苈熬黑,打如泥 生姜 芒硝后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内芒硝,待焰化已,温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枣。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耆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表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一作“变”)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救五脏中恶卒死方

[编辑]

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者,录如左:(维基文库注:网页排版因素,实则“如下”:)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一本有“既月”)腰,挫闪,气血著滞、作痛一处,不可欠呻、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
研为细粉,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螯泪大出则愈。

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一本有“心”)大一块 细辛根等分
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6]

著舌而通心气
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逆冷者,顷刻可杀人,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钱匕 雄黄一钱匕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著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7]

启喉以通脾气
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
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内散一匕,顿服,少项当大吐则瘥。

附:【启喉方
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熨耳以通肾气
治梦魇不寐。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内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寐也。

附:【灌耳方
救饮水过,小便闭塞,涓滴不通方。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太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者侧卧,下以一盆著汤,承耳下薰之,少时小便通,立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注释

[编辑]
  1. 敦煌古医籍考释》注:大泻脾汤之六味药,甲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先抄“甘草”,又涂改为“芍药”)”,乙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脏泻汤大方,皆由六味药组成,其中,有五味药诸方皆同,即姜、芍药、大黄、黄芩、甘草,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据此,大泻脾汤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方中不应有“枳实”,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
  2. 敦煌古医籍考释》注: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3. 敦煌古医籍考释》注:因“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讹作“二两”,即云加倍,当以“六两”为正。
  4. 《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注:“白酨浆:“酨”,又称为“酢”,即“醋”,是汉代以前的名称。《周礼·天官·酒正》“浆”字下汉郑玄注:“今之酨浆也。”唐贾公彦疏:“汉时名为酨浆”。南北朗时已通名为醋。白酨浆即白醋。”
  5. 《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注:“苦酒:醋的古俗称。”
  6. “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火上炙焦,如指大一枚,次加细辛等量之”。
  7. “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敦煌石窟秘藏医方》本为“看其人指,爪青者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