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农岩别集/卷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农岩别集
卷一
作者:金昌协
1928年
卷二

[编辑]

定平道安寺。次吴上舍羽达韵。[编辑]

高台联袂眺蓬莱。汗漫相期出九垓。莫恨扶桑迷出日。海云应欲荡胸怀。

赠吴上舍启休戊寅[编辑]

锦官城北是君家。种竹移梅度岁华。莫叹儒衣空老去。英贤自昔半泥沙。

[编辑]

答吴冲举羽达[编辑]

逆旅邂逅。得共海山胜览。此幸实不偶然。别来耿耿。无日忘之。玆于褫中。承拜手翰之赐。就审盛暑。侍奉启处清胜。倾倒欣荷。不可胜量。仆长途跋涉。幸得安税。殆荷见念之勤。只是京洛渺然。家信不时至。游方之恋。殊未能自遣。奈何奈何。示先祖诗草。如戒写纳。而客馆及二爱堂题咏。俱不入于文稿手抄中。想以不满意。故到今追书刻板。或恐有违于遗志。以此姑未果写呈。当因书禀议于家尊后奉报耳。

与李和中[编辑]

年前再承问翰。感珮至今。苦无便附谢。耿耿无已。玆蒙耑书辱存。荷意良厚。冞增赧汗。信后岁改。伏惟静履迎新益福。协屏伏丘壑。方全馀喘。无可言者。家兄。岁前勉赴峡邑。盖非有久计。而孤露之馀。有此分张。私情愍然。殊难为处。来书已仍传去矣。适冗甚。作报不能悉。所祈。春寒加爱。

答梁汝淑[编辑]

日者之来。病卧于内。不得奉对。甚以为恨。玆奉专帖。开慰良至。此间病状。数日略似有减。而神气则益苶然。转头之间。此月忽至。心骨痛毒。如触利刃。尚何言哉。出栖院寺之疑。近来人言多如此。而于鄙意。殊甚无谓。书院固如来示。虽山寺。亦何嫌耶。曾前国恤时。未闻此等议论。而今番乃如此。岂礼节益明而然耶。未可晓也。

礼曰。居君母君妻之丧。居处飮食衎尔。注。衎尔。和适也。以此言之。则士大夫居少君之丧。固自与君丧异矣。院寺之栖。虽君丧。亦无不可矣。

答李仲吉廷汇[编辑]

春时。蒙令季及胤。联翩临访。其为穷陋之慰。难以胜喩。况目击之间。兄之典刑存焉。忽不觉相去之为千里矣。但恨告归太遽。不得款曲晤语。又未及附呈谢帖于其行。遐思耿耿。有如食物在喉也。玆于褫中。获拜六月初一日惠字。承尔时暑热。静履冲胜。披慰良至。且闻茅栋落成。书楼敞豁。益有开卷之趣。此是迟暮第一乐事。如协者。虽欲仰羡。何可得也。三洲旧居。非意终弃。而触目江山。适增感伤。以此不忍辄归。尚此滞留于东郊。虽有兄弟相守之乐。而要非久远计。此身诚未知归定处。其谓之奈何。贱疾虽根柢未去。视春冬以前。则亦似减得分数。但衰相日加。向来所恃者。惟眼视与齿牙。而自今夏以后。左右两车。忽皆动挠。腊胾之稍坚硬者。全吃不得。今玆所寄干鳆。亦领意而已。此殊可叹。若眼视复如此。则头边许多书。将亦次第束阁。非小事也。晓读废已久矣。日间亦全无课业。至于往来受业者。不但此中无住着处。病昏精力。无以应酬。无论新旧。一皆谢遣。盖即今身事。正同退院粥饭僧。来书倾向之意。恐未深察此间事而然也。贤季所询。区区素昧礼学。只以臆见报去。恐未中理。幸因来订教如何。来使立督。凌遽不尽意。所祈。新秋加爱。

答吴启休玄锡[编辑]

千里命驾。荷意良厚。别去怅仰。惟日耿耿。玆蒙惠字。知归旆安税。倾慰难胜。协愦劣只如前日。而家间病忧方剧。私闷不可言。贤胤昆弟。今姑好在。而向来以村间不净。鄙家移就隔江地。故令其往留广津黄氏家。月初始还来。而病忧相仍。不得款曲讲论。为可叹。然其善思好问。极令人为开益处。深喜深喜。

与金梦鼎[编辑]

近日启处佳否。曾闻归庭想已返否。此中病状。乍进乍退。未有回头之势。闷闷。亡儿墓祭。一家子弟。亦皆有故。无人代行。左右如无故。幸往行如何。仪节及设馔图别写。往照此行之为佳。

答吴大夏[编辑]

国哀普深号陨。鄙家丧祸。更何言哉。百日之内。洊失子女。此固人世间所罕有之变。而至于亡儿。平日所倚恃期望。万万不偶然。岂谓一朝奄忽止此。此其可哀可惜。诚不但以父子之私。而况此一身穷独。顾影无继。茫茫天地。谁凭谁依。日月骎骎。行且周岁。虽复言食犹人。而肝腑则已寸凿矣。书中责勉切至。深知爱念之厚。然恐所以知我者。犹不深也。区区虽甚昧理。亦岂一向徇情。以死伤生。而不念古人之戒。此间病状。仲深备谙而去。相见当知其不专由于哀伤也。

答吴大夏[编辑]

病中时诵大学。聊以排遣悲忧之怀。未能着意硏究。而不无一二省发处。恨相去远。无由把卷商量尔。所谕笔之于书。恐或差误诚是如此。然随则箚记。以时考阅。或有不待问人。而邂逅通悟之时。且拟议命辞之际。须着心力。要得无差。则此便是用工夫地头。横渠以命辞无差。为精义之端。亦以此也。

与安景重[编辑]

远惟秋凉。启居清胜。瞻傃未已。协奉亲粗保。无足道者。就告舍兄。曾有若干扇柄奉托者。如已贸得谷物。今此家奴之行。望乞出授如何。家兄适在他处。未及有书。玆用替告。

[编辑]

静观先生状志后序[编辑]

先生为人高迈。貌癯而神清。目视了然。襟怀洞澈。不设崖岸。群居乐易可亲。而标致自绝。居家笃恩义。既早孤。事伯兄如事父。与群从相爱若同气。有过必以告。告之又未尝不尽。然其言特恳至易入。顾不见有忤也。慈良泛爱。与人有诚。见有一善一能。必喜而称之。惟恐人之不知。而其为人处事。必委曲周详。尽己之谋。遇宗族乡人。虽疏贱必飮食之。即有以要请来者。事可从不可从。亦必使各厌其意而去。是故人无贤不肖贵贱。皆得其欢心。而与朋友交。益开心见诚。尽所欲言。不为毫发隐蓄。朋友亦以此益慕爱之。而至其有大故。则绝之甚严也。廉介绝人。平生不问家人产。其在官。俸禄之外。一无所入。而苟事涉财贿。即他人见以为无害于义者。其心不屑。若粪土之着己。必绝而去之而后已。不然。即须臾不安。故家人畏之。虽至贫。未尝敢为一非义以规利。不惟不敢。亦不忍伤其志也。盖先生天资本高。虽晩年讲学。益自修治。而其行义端洁。自少时已然矣。先生为学不主一偏。不趍径约。务博观天下之书。究极众理。以期达乎高明。而反造乎精约。其志意远大。初不苟冀速成也。其于书。盖自六经。以及濂洛关建。旁逮子史。无所不览。而浸涵淹贯。穷日夜不厌。当其有会于心也。讽诵之。声若出金石。闻者为之兴动。其感奋激厉。孶孶不息。真所谓不知年数之不足者。而其聪颖强记。又足以济其志。凡微辞奥义。人所难解者。先生即一见通晓。然潜思深玩。未尝不反复也。故先生之学。求之虽晩。而用力未久。然其充积深博。而论说沛然。无所滞碍。即其所至。亦非世之拘儒所能及也。然先生多病清羸。不能刻苦自持。平居或终日偃仰。而神气洒然。不见𬯎惰。对人不废谐谑。然俚俗之谈。亦不出于口。盖其玩心高明。而守之以易简。养之以恬澹者。自有规度矣。先生论议疏通。不亢不滞。而其忧时言事。感激深切。与学者言。必广引博喩。或纵言及于性命之际。而亹亹不已。人或疑其施之不逊。然先生之意。要以歆动学者之意而开发之。故闻其言者。亦皆乐而忘倦。先生虽早绝当世之志。而其讲明道学。接引后来。世方以是望先生。学者亦颇稍稍亲向之。而先生殁矣。不然。其成己成物之功。所就何可胜道哉。呜呼其可惜也。先生行业本末。固皆在人耳目。而其勇退一节。尤当世以为莫及者。盖朝廷之士。入而不出。自古讥之。而爵禄之辞。圣人至比之于蹈白刃。则其难如此矣。而先生又资望冠时。卿相之位。朝夕可致。其雍容文雅。出入风议。足以立名当世矣。而先生乃弃而不取。低徊郤步。一朝遂决然自引而去。当是时。先生之年。盖三十八矣。自朝之卿大夫。与其朋旧僚友。争欲留之而不能得。此虽古所称大勇。何以加焉。虽然。有大于是者。夫道之难入也。文词之蔽。盖甚于利禄之诱矣。世之高明文学之士。类皆自喜其能。不肯从事于圣人之学。或既有志焉。而亦困于所长。终不能深造乎道也。先生既生长词翰家。其文艺绝人。尤长于为诗。声调奕奕动人。而晩年顾绝不为曰。吾不喜闲言语也。其为文。亦肆笔直书。略不藻饰规古。或告以稍加修治则曰。吾方致力于学。不暇为此也。是其克治变化。一意事道。其勇又过于辞爵禄矣。虽然。非其明见达识审乎内外宾主之辨。亦何能以致是哉。呜呼。先生之于道。其造诣亦高矣。而进修之力。日以益迈。盖将极其志之所欲为者而后已也。记昌协尝一日侍坐。先生出其所尝编次诸书以观之。仍历道其所欲论著者而曰。自今假我以数十年。庶几能究吾志乎。呜呼。此岂独谓书哉。而先生之没。去其为此言仅一二年。则其平生所欲为者。盖十不究其二三矣。昌协至今每思之。未尝不为之感涕也。因又自念蒙愚。蚤被先生知爱。辱处门馆。终始五年。而顾其观德既不深。而微言深论。又不能有以叩发。即其一二所闻。亦皆日就亡失。及至今日。虽欲追寻緖馀。以为尊闻行知之资。而不可得矣。窃自愧恨痛悔。思欲略述平昔所睹记言行大致。以少塞门人弟子之责。而状志诸文。既已备具。无以复加矣。然私心终不能自已。辄敢略书梗槪。而附以僭妄之论如此。非谓可以有发于状志之外也。亦庶几得伸其区区之私云。崇祯庚申正月日。门人安东金昌协。谨书。

祭文[编辑]

祭静观先生文[编辑]

芝洞李先生。以疾卒于城东之正寝。日月有时。将以十一月十六日启殡。靷而至𡍷。前四日辛丑。女婿安东金昌协。谨以酒果脯醢之奠。奠于灵筵。文以侑之曰。呜呼先生。以蝉联爀舃之世。禀英粹绝异之资。妙岁摛藻。蜚声艺苑。一举而魁司马。再举而决大科。平步云霄。敭历清华。令闻令望。冠冕一世。若是者。人孰不歆艶企羡。而乃先生不以是自满。徊徨郡邑。无意进取。卒乃褰裳高蹈于丘壑之间。弃轩冕如脱屣之易。苟非明哲之智。介石之贞。其何能如是耶。其高风峻节。诚可以廉贪立懦。耸动颓俗。而若其不由师承。不历阶级。超然自得。默契道体。高𦩆大艑。一帆千里。则人亦有未尽知者。盖先生素有求道之志。而自居闲以来。益励志于斯。日取濂洛关闽之书。俯读仰思。沈潜玩绎。探索其微妙。咀嚼其𬪩郁。体之身心。验之事物。矻矻孶孶。殆不知老之将至。虽甁粟屡罄。妻孥菜色。而处之晏如。不以是少沮其志。盖其禀于天者既高。而笃于学也。又如是。故其所蓄贮于中者。汪洋浑厚。不见涯涘。虽不拘拘矜持。步趋绳尺。而识趣之高远。论议之卓绝。有非拘儒曲士。所可跂及。而襟怀之洒落。德容之清粹。庶几古人所谓霁月光风者矣。先生退居既有年。学日益明。德日益修。声闻日益彰。负笈而踵门者日益众。于是朝之执政大臣。交口而荐之。日望先生之来。而先生确然自守。屡召不起。一室图书。游心千古。究天人性命之原。玩阴阳消长之妙。间或登山临水。相羊自适。荷衣蕙佩。不染垢氛。超然有凤翔千仞之意。虽千驷万锺。盖不足以累其志而夺其乐矣。然小子窃覵先生。亦未尝果于忘世。其于贤邪之进退。命运之污隆。闻必忧喜。忧喜必色。不以廊庙江湖二其心。盖其抱负期待。将以有为于斯世。不但论道著书垂后来之程准而已。斯文无禄。皓天不慭。使其平生大志。阏而不遂。郁而未伸。戢之一木。永閟重泉。长逝者魂魄。亦必介然于冥冥中矣。呜呼痛哉。死生之变。亦大矣。苟非明识达观。有定力者。鲜不颠倒昏乱。失其常度。而先生寝疾数月。气日耗而神日明。前属纩之数日。自知疾不可为。自侨寓趣还旧第。口号遗疏。不错一字。从容暇豫。正席待尽。神观怡怡。少无怛化之意。是则病能困先生。而不能乱先生之志。死能亡先生。而不能夺先生之守矣。盖其正终似曾子。观化似康节。而若其眷眷一念。不忘纳忠于君者。则凛乎有史鱼之风焉。此尤见其平日所学之正。所养之深。而非今世之所得有也。是以儒林老师。叹吾道之益孤。廊庙诸贤。痛邦国之殄瘁。而下逮新学后生。舆儓下贱。亦莫不赍咨涕洟而伤悼。呜呼。是岂无自而然哉。至若小子之恸。则有甚焉者。小子颛蒙。无所知识。而先生以严君之故。不鄙夷之。许以委禽。小子时年已舞象。而所学空如。先生首出性理诸书。为之剖释大义。仍极论为学之方。牖之于大道。以小子之茅塞。匪敢与及于斯。而若其启发蒙蔀。少有愤悱。则实先生之赐也。自是朝夕函丈。日闻所不闻。而随事诲诏。戒其失而警其惰。或有一得。亟加奖诩。提撕诱掖。靡所不至。而一室春风。和气袭人。熏陶所及。自不觉鄙吝之消落。庶几卒受型范。以底成就。而今先生遽弃我而逝矣。小子将孰从。而砭其过导其迷。又孰从。而质其疑破其惑耶。小子之得事先生。于今五寒暑。盖未尝有数月之违。间为归觐入城。则区区恋慕之诚。不能自已。非惟小子之于先生为然。先生之于小子。殆有加焉。其辞退也。必问以归期。其留洛也。必书以趣归。及其归拜床下。则欢然倾倒。输写靡赢。杖屦所及。辄与之偕。自谓永有依归。以期百年。岂料转眄之间。遽成千古之别耶。呜呼痛哉。呜呼痛哉。当先生之疾也。小子亦有慈癠。既未得晨夕左右。躬视药饵。以尽服勤之诚。易箦之际。又未得与执烛之列。以闻启体之音。平生此恸。无地可泄。小子之有负于先生。多矣。号天之哭。彻泉之泪。不足以尽其悲。泰山为肴。河海为酒。不足以伸其诚。惟有体先生之志。遵先生之教。饬躬砺操。毋负先生乐育之恩。则未死之前。皆是报先生之日也。以是而酹先生。庶几鉴此微衷。呜呼痛哉。

行录[编辑]

朴氏三世行录戊寅[编辑]

五恨先生讳成干。字阳宗。姓朴氏。咸阳人。系出高丽礼部尚书善。高祖之彬。文科朝清大夫卫尉致仕。曾祖季元。文科直长。祖思敬。武科郡守。考彦万户。始居锦城。后徙灵岩之鸠林里。先生资性高洁。荦落不羁。鸠林又素称南乡胜处。具有山林湖海之美。先生得以乐之。即竹间构一亭。名以间竹。吟哦其中。若将终身。晩登上庠。遂中成化壬辰文科。历锦城教授。春秋馆记事官。昭格署令。长水县监。终不肯随俗俯仰。幅巾南还。放意林壑以卒。享年七十。先生没既久。又经兵燹。家乘散轶。其行治本末。官历岁月。既皆泯泯无征。而平生述作。亦鲜存录。独绝句三篇传焉。即此犹想其旷怀逸韵。高出事物之外。而再思堂李公。尝为胤子正言公作亭记。所以慕称先生者甚盛。后有君子。其将考信于斯焉。先生盖卒于成化末年。其后二百馀年。乡人立祠于月出山西麓。以祀先生。而正言公腏食。实辛酉四月日也。至癸亥春。又以先生孙生员公追享焉。正言公讳权。字而经。号孤狂。五恨先生之长子也。为人刚直好义。少承庭训。操屦端方。成化丙午。中生员。弘治壬子。登文科。历官泰仁县监。司谏院正言。时燕山主淫虐。群奸怂恿。网打士林。先生正色立朝。危言不避。戊午。谪配吉州。后移海南。仍放还田里。以正德丙寅卒。享年四十二。生员公讳奎精。字春仲。五恨先生第三子。武科佥知樤之子也。公性宽厚。事亲至孝。有终身慕。乡党敬服。久而不衰。雅好修养。不慕荣利。尝中嘉靖戊子生员。不复求仕。尚成安公震。知其贤。将荐于朝。公力辞乃已。所居宅前。辟方池。池中垒土为小岛者三。自号三岛寿翁。平生口不言人过。独好为诗章。咏歌其志。优游宽乐。以没其世。一世名公如洪领相暹。宋参赞纯。高霁峯敬命。皆作诗歌以美之。公生于弘治癸丑。卒于万历庚辰。享年八十八。其后一百年。吾先君谪居灵岩。其乡人父老。尚能道公遗事。而公之曾孙世卿。以霁峯诗五篇。属先君和而叙之。公之平生本末。槪具于斯云。

试策[编辑]

规模策肃宗庚申[编辑]

问。为国者。各有一代规模。莫不创始于前而持守于后。其得失可详言欤。唐虞之传授。夏殷之因革。皆以圣继圣。亦有同异之规欤。周官纤悉之规。后人世守。而寖成弱势。秦氏富强之规。不变于初。而二世灭亡。其故何欤。管仲之一变齐道。取威定霸者何道。而子产之如农有畔。行无越思者。何规欤。高祖宏远之规。宣帝杂伯之制。果无前后之变异欤。孔明严猛之治。景略清肃之政。皆称于后世。亦有规模之可纪欤。汉之大纲正。唐之万目举。同归于盛治。果有规模之不同欤。我朝立国。规模最备。历朝遵守。未常废失。而及至今日。渐趋于委靡之境。未免有衰乱之征。旧制或坏。下无所持循。新弊或起。上未有厘革。以至于百度废乱。治具不张。或以为因循旧制。修举废坠。犹足为治。或以为创立新规。改纪更张。乃可丕变。何说为得欤。何以则正百年之弊。成一代之规。使民俗日变。而政化有所本欤。诸生必有识时务。而忧治世者。其各悉著于篇。

对。愚闻良工之制室也。必先正其规矩。大冶之铸器也。必先正其模范。规矩正而栋楹梁桷。各得其制矣。模范正而盘盂锺鼎。各就其质矣。苟无规矩模范。则以梗枏豫章之材。金银铜铁之美。而尽朴斲之技致。陶冶之功。亦无所施之矣。况乎天下国家之为大器也。而不先正其规模。则何以哉。今者执事先生。当国家思治之日。承王命临礼围。特以规模之说。策我承学之士。呜呼。执事之问。大矣。其亦知工冶之说乎。顾愚也浅蔽。无过人知识。正水镜所谓儒生俗士也。岂足以当俊杰之称。而乃敢仰首伸眉。论列当世之务乎。虽然。亦尝有窾启之闻矣。敢不罄竭胪陈。以副执事者所须乎。窃谓苏轼有言曰。定规模而从事。则应有缓而成有形。许衡有言曰。规模既定。循序而行之。则治功可成。盖斟酌时宜。损益质文。建极揆道。而正一代之路。立经陈纪。而有一王之制。上有所执持。而君道以立。下有所趋向。而民志不眩。政令出一而无变。纲纪秩然而不紊者。规模是也。苟无此矣。则心无所适从。事无所定制。譬若射者之无的括也。御者之无衔橛也。虽欲劳心弊情。以图治安。不可得也。是以有国于天下者。莫不各有规模。以立其治体。以定其基业。是其肇刱开基。固本于前王。遵守修饬。又在于后人。不有以刱于前。何以有一统。不有以守乎后。何以规万世。虽然。为是有道。自其刱之者而言。则志宏而规模大。志隘而规模小矣。自其守之者而言。则志勤而规模修。志惰而规模废矣。大哉志也。其为立规模之本乎。请白之。虞舜之绍尧治也。成汤之缵禹服也。均之为以圣继圣。则其规模宜无异同。而唐虞相嬗。不闻其有变革。夏殷之际。不能无损益。岂不以时有远近之殊也。周官之法。精密纤悉。盛水不漏。其规模至备也。遵而守之。虽历世犹存可也。而卒至于衰弱。呜呼。自昭穆以下。委靡颓惰。不能纲纪大体。是其志。果能如先王之发扬而奋励者乎。无怪其寖微而寖弱也。秦氏之盛。富厚强大。赫然无比。其规模亦壮矣。率是以往。宜若可以绵祚也。而乃不能以三世。呜呼。自献孝刱始。一切严急。苟焉以趋小利。是其志果能为子孙。而贻谋于久远者乎。宜其忽焉而灭亡也。相桓公伯诸侯。一匡九合。威振天下者。此夷吾之功也。观其制为内政。以为军令。士农工商。各有其处。则其规模可知也。而昧于大道。志在假仁。肆孔门之所羞也。如农夫之有畔。勤而行之。不越乎思者。此国侨之政也。观其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闾井有伍。则其规模可见也。而煦煦小惠。志不经远。固邹圣之所讥也。汉高之刱业也。日不暇给。而史称宏远。宣帝之中兴也。励精图治。而治杂伯道。夫其宽大综核。虽若异尚。而要其规模。初未尝不同。惜乎。其志之皆陋。而不能以隆古为法也。孔明之治蜀也。政不姑息。而主于严猛。景略之相秦也。赏罚必当。而一于清肃。夫其因时制治。虽有可称。而要其规模。尚有愧于古。惜乎。其志之皆卑而不能。而王佐自期也。以孝友治家。而闺门有法。以忠厚立国。而风流醇笃。此汉之大纲正也。建府卫之制。而寓兵于农。设租庸之法。而使民有制。此唐之万目举也。二代之规模。诚有不同者。而立志之卑陋。大略一般。则愚不敢为执事详陈也。呜呼。上诉姚姒。中沿亳镐。以迄于刘李之世。其规模代易。刱守相承。其体如此矣。要之创始之君。立志不能无宏隘也。故其规模有小有大。守成之主。立志不能无勤惰也。故其规模有修有坏。而治道之张弛。政化之醇疵。国势之盛衰。率由是焉。岂非有国者之所可镜也。洪惟我圣祖太祖太宗。以宏图远略。开刱鸿基。世宗世祖。以文谟武烈。修明经制。有体有要。有典有则。礼乐文章。灿然大备。纲纪法令。秩然不紊。其建立规模者。固已型唐范虞。陶冶夏商。而汉唐以下。盖不足论矣。圣子神孙。又能继继绳绳。奕世绍述。守而勿失。式至今日。殆二百有馀禩。则其积累之业。綦隆之治。固宜日引月长。有盛无衰。而顾乃有大谬不然者。先王之制。或至堕坏。而在下者。无所持循。方生之弊。纷然蜂起。而在上者。莫之厘革。遂致百度棼乱。而难望其贞。纲维解弛。而无以致治。孰谓以圣上聪明神圣之姿。抚祖宗之遗緖。按祖宗之旧物。而乃能承籍阐绎。遵制扬功。以光前轨。以垂后范。顾反靡靡然。有废坠之患。衰乱之征耶。愚诚为圣朝慨然衋伤也。今之为国家谋者。盖有二议焉。甲者之说曰。先王定制。鸿纤备具。关石和匀。王府则有特患废而不举耳。诚能因而循之。按而行之。修其废而举其坠。则足以为治也。乙者之说曰。因时而损益。因俗而矫革。先王之法令。虽一一遵而行之。未必可以致治也。须改弦易辙。刱立新法。有以新一代之耳目。变一代之风采。然后衰微之势可振。治化之隆可致也。呜呼。此二说者。固皆有理矣。而乃愚之见。则有异于是者。夫处衰乱世。不可以恬憘玩愒。循蹈故常。则乙者之说。固有见乎此也。虽然。祖宗所以设法定制。以立规模者。固将以为万世子孙所凭借也。初未始以久远而不可行也。则亦何必释此不遵。而更立新规。徒为纷纷也哉。此乙者之所以失也。祖宗之法。固当遵行。而苟欲修举于积弊之后。振作于久衰之馀。则必有以先立其志。然后可以奋励修饰。使之光大也。而甲者尚未及此也。所谓齐固有失。而楚亦未为得也。是以区区愚意。窃以为圣上诚能奋发大志。赫然改图。以先王为必可法。以至治为必可复。不以祖宗德泽之盛而有所恃也。不以时运衰乱之极而有所沮也。早夜孜孜。勇往不怠。以之责励群工。提挈纲维。凡圣宗法制之堕坏者。修举之吝乱者。整齐之。而要必摠其大体。戒其丛脞。使当日刱始之本意。奋扬融朗。久而弥新。则规模既立。治具毕张。民志定而风俗可以丕变。政化行而王道可以大成矣。执事所谓正百年之弊。而成一代之规模者。夫岂舍此而他求哉。抑愚又有献焉。规模之立。固在于君志之定。而必有贤人君子。左右赞襄。奔走效能。然后乃可以维匡调娱。不失大体。而规模之立。可得以言矣。是以唐虞之盛。有皋陶稷契。以赞其规模。夏商之际。有伯益伊尹。以赞其规模。而至若周官纤悉之规。固周公所自立也。降及汉唐。亦有萧曺魏丙姚宋房杜之辅弼。以赞其规模焉。彼管仲,子产,孔明,景略。固皆人臣也。然则规模之立不立。其可独责于君上乎。诗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又曰。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愚敢于末也。诵此诗。为执事赞立规模之助。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