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近斋集/卷三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三十 近斋集
卷三十一
作者:朴胤源
1817年
卷三十二

墓志铭[编辑]

外祖逸轩兪公墓志铭幷序[编辑]

外王父逸轩先生兪公既卒之四十年。仲舅大宪公持年谱一通。请状文于大提学雷渊南公。既得状。以示胤源曰。幽志无可属笔。吾当自作。而铭则不敢也。从叔父兼山公。尝为吾先人诔曰。吾家从氏隐君子。百事挤人早避名。竭力耕田为子职。千秋无愧董生行。吾欲以此四句。为铭何如。胤源对曰。可。其后志不及成而大宪公卒。胤源于是惧外王父之墓竟阙焉无志。而悲舅氏之志未就也。不揆僭猥。遂谨按年谱及状。撮而为志铭。又节略用兼山公诗。如舅氏志云。公讳受基。字受甫。逸轩自号也。兪氏以三宰新罗阿飧。为鼻祖。有曰。义臣。自以新罗世臣。义不事王氏。丽祖降属杞溪县户长。子孙因籍焉。入我朝。佥枢起昌。以直节著闻。至景安公汝霖。肃敏公绛。两世官皆判书。相继为名臣。自肃敏五传而至讳命弘。礼曹判书赠谥章宪公。公其第三子也。妣贞夫人全州李氏。承旨纶之女。公以辛未二月十七日。生于判书公北青任所。生有至性。才免怀。已知事亲之方。愉色以温。不忍暂离父母侧。年十三。随判书公于义州府。侍寝课书外。芬华日交于前。而不一顾也。十四。上书于判书公。请休官归隐。盖当时朝著溃裂。国事不靖。无镇安之策。故公忧之。有是书。辞婉而意切。识虑深远。判书公大奇之。遂命家人。卜筑于大兴竹溪之上。至今人指为兪公庄云。十六。聘于农岩金先生之门。而执弟子礼。服事不懈。先生知其有志操。每爱呼与语。所教告皆为学之要。公由是知行日进。然自持谦谨益甚。未久先生卒。时门人适皆罢归。病猝急。公独当于启手皋复之际。相礼中节。先生弟三渊先生。后至见而亟称之。公年方十八。其早习于礼如此。二十。即废举不赴曰。科宦悦亲。有二兄在。季君病甚。吾当专任奉养之节。不以倘来富贵。易职分内事。判书公嘉其志。许之。自是公多居竹溪。自力耕稼。判书公有不安于朝。辄以一马驰归。安居若素。尝曰。吾在朝轻于进退。三哥农圃之助为多。判书公屡为方伯。公必随往。深居子舍。营吏属罕见其面。但闻其读书声。又尝从判书公入燕。往返经年。同行象译。无一言以私接。归装惟古书画数束而已。公平居洞洞属属。惟亲志是承是顺。其侍疾也。昼夜跪伏枕傍。以候气息。饪爨之事。亦多躬操。时大寒。汗透重衣。父母意少不适。公则免冠引罪。父母色和。然后乃止。壬寅。李夫人疾大革。公再斮指进血。疾遂愈。乡人为之语曰。至诚感神。于兪孝子见之。戊申。季公病卒。会逆寇陷清州。人皆荷担而立。公不为动。独办终事如礼。虽急遽中。无毫发憾。上而慰大夫人。下而抚孤寡。应接家务。悲悴成疾。而不自恤焉。己酉。丁判书公忧。公三月啜粥。不近盐豉。甫葬疾遂剧。李夫人泣劝还乡调治。起居已须人。而吊客至。必具衰杖而哭。每朔望。必设位于正寝。号哭尽哀。往往几绝。竟以是年十二月四日。卒于丧中。春秋三十九。临终顾仲氏承旨公曰。葬我于先人之足。又曰。死命也。不复见吾母。目不瞑矣。仰而号天者再。以庚戌二月十七日。葬于木川鸣岩里坐辛之原。从遗命也。既而一乡人士李橿等百馀人。列公孝行。申状于监司。监司闻于朝。命赠司宪府持平。后以子彦民秩视二品。加赠吏曹参判。配贞夫人安东金氏。农岩先生文简公讳昌协女。有淑德徽范。后公三十四年而卒。葬于速恩里坐某之原。与公各葬。而墓相去十里所。公貌癯而神清。肩背端竦。如鹤整松逸。燕居。爱着古巾服。终日不妄言笑。其论事是非得失。辞简而理正。见义勇为。沛然如水之赴壑也。自抱山颓之恸。寻其緖馀。惟恐或坠。有问业来者。谆谆启告。义理详密。使人入肤而彻髓。见人有一善。乐为之劝。有不善。庄默以示意。自然有不可犯之色。以是贤者信之。不肖者敬畏焉。尝演程子四勿箴为诗。以寓自励之意。又取孟子山木之训。以戒同志诸生。依吕氏乡约。行于竹溪。一乡文风蔚兴。人多成就。此可见公学有体用之大略也。其于艺也。诗则农翁称以为夔后音。善字书。心画酷似农翁。门徒或莫之辨也。性严而尚俭。子弟童时。不得衣苎帛。子弟有过。色怒则子弟莫敢仰视。公之为学。先立于为仁之本。众善由是出焉。而其为孝。亦固穷安命。以尽子职而已。真古人不以三公而换一日之养者也。后之君子闻之。尚有以知其高风也夫。有三男三女。男长彦人。出后伯父庶尹公讳斗基。次即大宪公彦民。有名节。季学生彦孙。为季父通德公讳阜基后。女长适判官朴师锡。即胤源之先考。次适士人崔宗镇。季适县监郑墢。大宪公生二男三女。男长汉云。出后伯父学生公。承章宪公祀。次夭。取族人彦一子汉石为后。女府使宋宅奎,典簿李英远,士人徐有鼎。判官男长即胤源。次准源参议。女金在淳牧使。大宪公有侧室二人。皆举一女。长适李溶佥正。次适沈翚镇。胤源忝为外孙。生而未逮事公。自幼从吾母闻遗训之一二。心常敬佩焉。今志公之墓。识浅辞拙。恐不足以表扬懿德。悲夫。铭曰。

百事挤人。早避荣名。竭力耕田。无愧董生。作诔者谁。同堂有贤。其言不阿。人无间然。

内兄兪君墓志铭幷序[编辑]

内兄兪君既殁之明年。仲舅大宪公为文以哭之。其辞甚悲。略举其事行而称之曰。孝友正直。博古守静而已。余读此文。未尝不呜咽流涕。既又叹大宪公之深知其子也。大宪公文学言议。见重于世。其不以昵爱而溢于辞。人将皆信焉。君幼。即出为吾伯舅后。伯舅早世。申孺人寡居。君事申孺人有至爱。左右怡愉。人视之以为亲生。大宪公无他子。既贵而犹依宗家以居。君独身奉养。一以承顺为主。无丝毫违咈亲志。推以友于三妹。以及庶妹无间也。尝自悲其无弟。一日告于大宪公曰。愿早定为弟者。得以知长枕大衾之乐。大宪公怜之。性慷慨。持论不苟。其于贤邪忠逆之分。辨之尤严。每感愤时事。歔欷太息。往往至于泣下。既已自知其过。遂书于壁曰。士大夫当有忧国之心。不当有忧国之语。盖取古语而自戒也。呜呼。玆岂非孝友正直者耶。君早婴奇疾。虽不能刻意治文辞。然雅喜观书。手未尝释卷。最习左氏传,朱子纲目。论历代治乱。人物高下。事理是非。若河决而海注也。听者知其有史学。君既病而杜门深居。未尝纳交要誉于人。时搢绅子弟。争循利欲。而君独退然若处子。以故卒不成一名。呜呼。玆岂非博古守静者耶。其贤如此。而不幸短命以殁。宜乎大宪公之久而悲且惜也。君讳汉云。字士渊。杞溪人。新罗阿飧三宰之后。礼曹判书章宪公讳命弘曾孙。祖讳斗基汉城庶尹。庶尹公无后。以叔弟赠参判公讳受基长子学生公讳彦人为嗣。学生公无后。君以大宪公讳彦民子嗣焉。平山申氏。同敦宁晙之女。即其所后妣也。君生于英庙戊申某月某日。卒于壬午某月某日。春秋三十五。配完山李氏。洛丰君楙之女。生一男不育。竟无子。外氏之宗。至是凡三绝。闻者莫不哀之。明年。大宪公取族人子老柱为立君后。老柱六岁。眉目清明。人始知君之有后也。君初葬于果川某里某坐之原。后迁葬于某里某坐之原。余与君同为参判公之孙。情好甚笃。志君之墓。非余而谁。遂为之铭。铭曰。

无年也名以寿。寿者不与骨朽。无儿也族以续。续者不异己腹。呜呼魂魄。其勿永伤于幽宅。

杏阴李公墓志铭幷序[编辑]

听溪堂李公早游于尤,春两宋先生之门。蔚然为士林所推重。其学行德业。见遂庵权先生所撰墓志中。听溪公有第四子曰杏阴公。公讳淹。学识操履。克肖贤父。有疾不仕。居于广州之宫村。宫村之人。皆尊之为长德。公常务韬晦。而实抱经济之才。栎泉宋公之以征士赴召也。历公庐。与公商确颇多云。公殁后二十九年。公嗣孙复中。以其族侄正言义明所为状。示胤源。属为幽堂之志。胤源以非其人辞不获。遂摭其状而叙之。公字景范。李氏胄于世宗大王别子广平大君讳玙。高祖讳郁。郡守。以子右议政完南府院君厚源贵赠上公。曾祖讳厚载。佥知中枢府事。祖讳迥。司宪府掌令。两世俱赠赞成。听溪公讳遇辉。汉城府庶尹。娶坡平尹氏。府使鸿举女。以丙寅五月十一日生公。公弱不好弄。长益凝静简默。听溪公亟爱之。甫六岁失恃。随诸兄号擗如成人。尝读书。不以记闻词章为意。惟小学,家礼是准是的。听溪公与其从子惺斋公。讲劘道义。为叔侄间知己。公自少周旋其间。所熏陶甚多。以故绳墨严正。德器成就焉。听溪公至孝。养大夫人。志物咸备。而公之养听溪公如之。听溪公居大夫人丧。泣血三年。而公之居听溪公丧。亦如之。见者以为听溪公真有子矣。公笃好人伦。爱兄子如己子。营立产业。使不饥寒。推而及于族党。周恤备至。子女之未嫁娶者。具奁币而成之。死丧之未敛葬者。庀赙襚而助之。不计家力足否。故内外族之穷无告者。皆归焉。公虽汎爱诸族。而严于长幼嫡庶之分。其驯良入彀者。虽卑不忽。凌躐犯科者。虽眚不贷。由是宗法大行。门内无怨言。乡里人有欲讼者。不造官而造公。或有过失。则辄曰杏阴公知否。又多以疑文变节。禀质于公。公每遇亲忌。必先期斋沐。戒婢仆。濯笾豆以祭。哭如袒括时。宗家有故。则权奉祠版。杀礼替行曰。朱子云。是日不忍虚过。吾何敢不自尽乎哉。公之九代祖清安君。亲尽当不祭。公愀然曰。凡为先。虽无于礼之礼。犹且义起。况岁一祭。礼有明文。不可废也。遂捐财买田。以供其祀。其尽诚于追远之节。盖如此。公从兄领议政公濡。参判公济。一时登扬。且门中簪组甚繁。而公独大布裹身。漠然不以荣枯动其心。杜门养痾。与世无竞。知公者高其志。平居整饬衣冠。每辨色命席凝坐。子弟宾客环侍其侧。肃然如朝廷焉。公性本冲澹。又善颐养。克致遐寿。人谓将被金帒之典。而公乃不屑。遂以杏阴处士之号。终其身焉。丙申十月二十四日。卒于乡庐。春秋八十一。配恭人南阳洪氏。监司禹传女。有妇德无育。先公十年卒。十二月初七日。葬公于先垄侧向巳之原。与恭人同圹。公无嗣。子从子显坤。又无嗣。取族人子复中为子。复中生二男。长义程。次幼。呜呼。公以其家学之美。自修之实。不见用于世。不获福于身。君子惜之。然复中受公训诲。好善而文。是其来后昌大之征也欤。胤源以通家子。尝一再谒于床下。窃覸公风仪。俨然有德者气象也。吾先人尝称公博古通事务。胤源心识之。今于揄扬之文。敢不殚其钝拙。以阐幽光之万一也哉。铭曰。

赫矣溪翁。为父为师。孝友承家。诗礼是资。浑厚风味。有俨庄恪。宗族归仁。邻里薰德。才优用世。其废也病。惟其康济。八耋以永。天爵克全。布衣亦贵。我铭公墓。我笔无愧。

养梧轩李公墓志铭幷序[编辑]

养梧轩李公。姿性恬冲。不饰边幅。有清高拔俗之韵。于世间功名势利。泊如也。顾喜读古人书。平居手不停披。又好游山水。每至泉石佳处。辄徜徉吟啸而忘返。尝携中庸一部。入金刚山内圆通。潜心玩索。归而语人曰。吾夜究九经三德。朝看琼岑玉流。参会而发焉。可以知体用一源。动静相资之妙矣。即公此言。真可谓悟道之君子。岂若骚人逸士之游于方外者比哉。使公得假年寿。以究其志业。则达可施于时。穷可传于后。而不幸婴奇疾。年未中身。乃寂寥而殁。呜呼惜哉。公讳显坤。字仲元。世宗别子广平大君讳玙之十二代孙。曾祖讳迥。司宪府掌令赠左赞成。祖讳遇辉。汉城府庶尹。号听溪堂。考讳淹。世称厚德长者。号杏阴。妣南阳洪氏。监司禹传女。公以杏阴公兄通德郞渐第三子。出为杏阴公后。公为人重厚而有文艺。幼时以翰墨为戏。不窥园中枣栗。十四。聘于朴氏。朴氏家在白岳下。其年春。与少长十数人。游于清风溪之太古亭。呼韵作诗。韵出。公应口先就。满座皆啧啧称其夙成曰。此子必早达。大司成权公爀。掌课试。取公诗置高等。声名益藉甚。公虽以亲命屈首场屋。而不屑屑于得失曰。是有命焉。当尽吾分而已。定省之暇。惟勤于读书。最好周易。三冬剧读。夜以继日。疾遂作。而犹不知止。公性至孝。尝在京。闻亲病急。不束装而出路。见市上有卖美味者。即其亲平日所嗜。遂欲买归助病口味。所持者只数卷书册而已。谓市人曰。有能以此为质。明日当送偿。言甚恳至。有一人曰。孝哉。乃买而与之。不受册。其诚孝所到。能感动市利之辈如此。其游金刚也。为东程赋。历历摸写如画。翻解献于太硕人。太硕人览而喜曰。非吾子。安得罗列万二千峰于吾眼前乎。时取而破闲焉。公一日寻医。往光教山下。遇一有道者流。与语大悦。其人笑曰子病何用药饵。吾观鱼堂边。有一大石。子往见而解之。则病自瘳矣。公异其言。遂寻其石。石形大如车轮。有孔有画。诚异物也。乃默思以为此亦不出乎天地度数阴阳动静消长之理也。遂口占曰。观鱼堂上乃观鱼。君子所观何在鱼。先天石上试观鱼。至理可观跃潜鱼。其人咏而叹曰。奇哉。此石自山谷转到于此。已累十年。人之过而见者无数。谓以先天者。自君创也。因劝以穷理之学。其人曾受业于金厚斋门者。而亦知公才志故云。公居广州之宫村。构一小堂。养碧梧于庭。因以自号。又占一壑于积洞双峰之下。诛茅筑室。为读书栖息之所。名之曰山天斋。盖于大畜之义。有自况也。公生于癸巳六月十八日。卒于丁丑二月十三日。春秋四十五。是年四月。葬于光秀山酉坐之原。先兆也。公颜貌肥白。胸怀坦夷。与朋友交。善谐笑。跌宕觞咏。天真烂漫。素不喜博奕。惟酷好书画。自为之各尽其妙。然以小技亦不肯竟也。其笔效东坡体。诗则往往有陈简斋格法。配恭人朴氏。籍潘南。文康公冶川先生讳绍之七世孙。曾祖讳世城。左副承旨。祖讳泰远。牧使。考讳弼履。通德郞。恭人端静柔雅。甚有妇道。事舅姑恭而忠。事夫子顺而敬。自公丧之后。非同气则不相见面。足迹不出房闼。在京兄弟。愿因亲忌相与会见。以为永诀。而终不许焉。生于庚寅三月二十五日。后公五年辛巳三月十六日卒。春秋五十二。是年四月二十五日。祔葬于公。同茔而异室也。举子女未育。取族人子复中为后。复中二男。长义程。次幼。吾先人于公为妇弟。与公生同年。而公差先月日。最相得欢甚。胤源自儿童时。为公所爱。公尝索余所为文。屡加称奖。余藏于心不忘也。今复中属余幽堂之志。以余知公之详也。余何敢辞焉。遂撮其家状而书之。系以铭曰。

天在山中。君子以之。前言往行。多闻而知。公揭斋扁。有取于斯。方畜厥德。将大以施。胡啬于龄。竟阏莫遂。广阡之土。埋其壮志。我阐幽潜。来后是视。

淑人阴城朴氏墓志铭幷序[编辑]

洪君直弼伯应。以其所自述先淑人状示余。泣请余为志。余与伯应相见讲学。已七年于玆矣。契深义厚。余何可辞。闺门之行。含章而不外见。然观于伯应之妙龄志道。操守敦笃。而知其母之必贤母也。况伯应之孝。非以私而溢美于其亲者。是状宜可信。余又何辞。虽老病不敢辞也。遂就状文。掇而书之云。淑人姓朴氏。籍阴城。高丽工部尚书梓之后。入我朝。有讳淳。官吏曹判书。太祖分朝咸州时。为问安使北行。有忠言。感悟上王。上王始有回銮意。公归未到龙兴江。竟受后命。谥忠愍。参判讳昕。舍人讳叔达。两世俱显。三传而至讳有宁。以遗逸。拜执义。不起。是于淑人为六世祖也。曾祖讳圣龟。进士。祖讳廷琓。以孝赠持平。考讳亮钦。号知足堂。隐德不仕。妣海州郑氏。运徽女。淑人生不妄啼哭。自幼不咈亲意。不忤同气。稍长。受闺训书于考知足堂公。服行不怠。庄重宽和。动静有常度。仁爱及物。不食所畜犬肉。年十七。归于洪氏。为判官讳履简之配。初入门时。舅为金吾郞。以王事。倍道南行。淑人心忧之。不解衣而寝者数十日。至复命。乃如常。淑人为妇之道。已著于此矣。居姑李淑人之丧。哀而有礼。奉舅衣食。忠而谨。享祖先。丰而洁。事夫子敬待如宾。处娣姒妯娌如兄弟。视从子如己子。接人一以诚信。内外族党。皆法象其德。阴性吝啬。而淑人喜施与。夫外氏穷甚。淑人必尽力赒恤。如先姑主馈。时人以为难。雅不喜荣利。尝曰吾见世路险巇。不愿夫子之取及第也。又戒其子曰。穷达。命也。勿以动其心。其高志明识如此。平居口绝俚言。色无惰容。持心坦直。表里如一。凡世俗妇女。修饰苟且之态。一切无有也。婢有偸窃罪。不之问包容。使自悔改。其度量尤足以过人。而至其中夜独坐。不畏鬼怪。毅然有定力。又何其与程母事相类也。其德既备矣。兼之以综理之才。舅屡莅外邑。夫继而从宦。家务稍繁。而应之裕如也。见人之奢侈逾分者。深非之。俭约节用。不使匮乏。卒之日。视其债簿。惟钱十馀两而已。淑人以今上癸丑七月八日卒。春秋四十一。是年春。指壁上所记祖先忌日曰。吾亦非久。当入列书。盖谶也。以八月十二日。葬于高阳土堂里壬坐之原。明年甲寅二月二十八日。迁葬于同山艮坐。洪氏南阳大姓。通德郞讳重埰。县令讳尚彦。牧使讳善养。判官公三世也。淑人举五男二女。男四不育。直弼居第二。娶判书李溎女。女适金泰根,尹约烈。直弼一女幼。淑人性严。于子女不假借辞色。未尝示以玩好之物。伯应尝有过。淑人怒。伯应藉稿伏地。不命之起。必至改过。然后怒乃解。朝夕谆谆劝伯应以古人为己之学。伯应立心卓然。不屑举业。惟问学是力。果淑人之训。有以使之也。呜呼。淑人既教其子以学。而未及见其成就。悲夫。铭曰。

有炳闺训受于爷。一是为则行于家。茝兰𬞟蘩杂佩华。义方其教纳无邪。古昔贤媛孰斯加。虽啬于寿名则遐。厥后必昌理靡差。我用作铭扬徽嘉。

吕光德墓志铭幷序[编辑]

吕君名光德。字汝明。丰川人。居丰之儒山坊。父天时。武科及第。光德与其弟光一。俱中武科。光一为骑士。君亦晩始为骑士。然君顾从事于儒者之学。耽经籍如嗜欲。不以天下万物易其好。尝曰。吾未死前。不能忘此学也。流俗人多讥笑之。每直宿御营。夜半诵书声出骑士房。同队睡而不知也。先是。君受业于潘南朴胤源。胤源即余也。君日挟册来往。不避寒暑风雨。雨则着木屐而至。余奇其志。书以赠之曰。吉甫文武。郤縠诗礼。羽林通经。亦在汉世。谓非本色。彼哉俗论。读书饬躬。君其益勉。君拜受而去。由是益孜孜焉。君不幸以疾。卒于其弟光一城东之寓舍。今上丁巳十二月十八日也。距生年为三十九岁。呜呼。何其短也。天其不欲使斯世有武而儒者耶。光一权葬君于西郭外。越明年己未。将返葬于丰。余悲君之能有志于学而未及成也。遂流涕为文。志君之墓。吕氏籍咸阳。远祖讳永。开城留守。其后子孙徙载宁。再徙信川。又徙于丰川。仍世居焉。丰与汉师远。累世无仕而显者云。君年二十五。登甲辰庆科武科。因入部将荐。君挈一妾。买斗屋于汉师之西以居。将求仕焉。既而喟然叹曰。人生斯世。不学何以为君子。吾虽以武科出身。欲仕宦则将媚于宰相。吾所羞也。吾欲反诸儒。终身读书足矣。遂投弓矢。悉弃兵书。取中庸书。伏而读之。既久思未通。于是欲求师友而质问。一日来立余门请见。余始见其刺。不知为何状人。辞以病不见。后数日君复来。足凡三及门而后。余始接见焉。君视下言徐。步趍有仪度。不类武夫。余心异之。君进曰。窃闻先生之风久矣。愿执弟子之礼。余辞焉。君请益固。余乃先授大小学。次授论语。君自喜其日觉有进。久而后始授中庸。君曰。前日已读此书。而如未读。今日始知读矣。君见解少迟钝。然于圣贤书有一得。则必欲身践而乃已。其持守确实。视才气聪明者。反有胜焉。时君之父及第,君母海州吴氏殁已久。君泫然谓余曰。父母既亡。视师当如父母。微先生。小子何所依归。余素患面疮。君知烹鸠水利薰洗。适在山寺。见炮手者捕一鸠。遂脱卖其耳缨子。买鸠进于余。其诚心事余如此。余尝试君曰。古者。四十而仕。今君三十。学八年而仕。未晩也。君诵栗谷先生语曰。学成则自上求之。仕非我自求者也。余乃哂之。君既不仕。贫无食。遂卖屋。以妾行归于丰之儒山。自是与余相离。率一岁一来见余。而亦不能久留也。君以乡曲无书。买孟子书于京肆。裹负其书。徒步行半千里。方夏月。汗流浃背。而不知疲。归而读孟子六百遍。甚乐之。如有所得焉。既而君又以乡曲无师友。欲复以身来。从余讲问如前日。适本府倅存问以礼。欲延致官舍。俾教其子。君以官府为嫌。辞曰。民有师在京。方往谒。不得闻命。遂步入汉师。来见余。时君弟光一。先已为骑士在城。君分弟禄。为书粮。住近城山寺。读毛诗数月。每日只一食。食惟盐酱而已。盛暑无𫄨葛。体汗气困。而惟诵读不辍。同栖者甚难之。君既读毛诗。谓余曰。孔子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小生读周南召南。而依旧面墙何欤。君之于书。不欲徒读。必求实效。于此亦可见矣。又尝从人见尊周录。至宋先生所撰李士龙传。击节三复。于春秋大义。尤有所激发兴起焉。君躬行。必以忠信。与人言。必依于仁义。遍谒当世知名之士。以求资益。青松沈君师东。丰川任君鲁。完山李君尧中。首阳吴君煕常。清风金君宗善。皆乐与之交。每与君之所知。语及君。必不名而曰吕先达。先达者。出身之称也。君与南阳洪君直弼。最相善。洪君赠诗劝勉。以朴松堂,权乌潭期之。君为人端良易直。寡言与笑。笑亦不启齿。尝习跪坐。跪坐终日则心安。又或舒膝则觉而自惊。闻者以为过苦。君喜施与。急人之困。见一老人寒无所着。辄解其身上衣而与之。往往以橐米囊钱。走馈所识之饥饿者。人多感其高义。李大将敬懋。闻君贤。举以为骑士。君强起以军礼见。而非其志也。然供职恪勤无怠。既二年。以出入军门。终害读书。欲自退而未及也。竟死。葬于丰川某里某坐之原。妻某乡某氏。生一女一男夭。侧出男一幼。呜呼。君之墓。非余铭之而谁。铭曰。

有兢兢之心。而无赳赳之态。吾知韎韦之中。有君子在焉。不见仕之可欲。惟见学之可悦。吾谓遐荒之陬。有奇士出焉。噫若人之命之短兮。抱遗恨于六经。我则愧于为蓝兮。君又胡为而不成其青。归而葬于丰之山兮。我用铭而纳于厚壤。彼西之人过墓而肃。必曰吕先达之藏。

墓表[编辑]

曾祖考牧使府君墓表[编辑]

我曾祖考牧使公讳泰远。字景久。号悔窝。吾朴籍潘南。先世高丽右文馆直提学文正公讳尚衷。以道德节义显。本朝左议政平度公讳訔。以勋业著。累传至讳绍。司谏赠领议政。谥文康。公道学为己卯诸贤所推重。号冶川先生。公其五世孙也。祖讳焕。同知中枢府事。号鹤皋。考讳世城。左副承旨赠吏曹参判。妣赠贞夫人砺山宋氏。京畿监司时吉女。公以显庙二年庚子七月十八日生。貌白晳端秀。年十一。选仪宾。显庙奇公应对当理。且喜其善诵书。命赐赏。将行婚。承旨公卒。上意欲待三年。大臣难之。竟寝。公少孤。能自励为学。既长。赴泮试。梧滩沈公攸。为国子长。得公诗大喜置魁。由是大鸣。己巳。中进士。时仁显后逊位。公与太学诸生。上疏力谏。戊寅仕。为徽陵参奉。迁禁府都事。升宗簿主簿兼校正郞厅。拜刑曹佐郞。移司仆主簿。又迁陞禁都。拜富平县监。递拜户曹佐郞。旋除翊卫司卫率。拜咸昌县监。升高城郡守。黄州牧使。后复拜陜川郡守。壬寅七月十一日。卒于任所。寿六十三。葬于杨州祝石岭干坐之原。与淑人平山申氏同兆。淑人知敦宁府事东城君景禋之曾孙。成川府使赠左承旨汝晳女。端庄有女范。生二男八女。男长弼履通德郞。次早夭。女奉事李秀茂,奉事李圣兴,士人柳承緖,李显允,慎无疆,县令尹东濂,进士权㧑。次早夭。侧出男弼丰。女佥知申䁜。通德公一男三女。男师锡。公州判官。即我先考。女牧使李匡会,郡守金贞谦,士人李显坤。弼丰男师英,师南。判官公二男一女。男长即不肖胤源。缮工假监役。次准源。户曹参议。女金在淳牧使。胤源一男宗舆。准源男宗辅都事,宗庆教官,宗翊夭,宗喜。女申光诲,李尧宪武科郡守。季即绥嫔。今上命选入宫。诞生元子。公天资颖悟。发虑处事。详敏谨慎。内有执守。介然不挠。然接人。又却和厚乐易。孝友过人。常自痛早失怙恃。生日欲行素。家人不敢以酒馔进。事仲兄都正公。非公故则日往侍湛乐。到老不衰。性至仁。路遇暴骸。脱衣衫敛埋。其治邑。公明诚勤。宽而有威。吏民均安。梦窝金相公昌集,李相公濡,判书宋公相琦。皆称公善治。公则耻沽衒。在咸兵使。以善修军器。将启褒超资。公亟驰书止之。在黄政成。作一小亭于竹楼之傍。逍遥吟啸。名曰太古。盖寓挽俗之意。黄大州。将归治簿。赢钱至累千缗。悉以补民役。民立碑颂惠无穷。廉俭自律。历五邑。服御如寒士。间尝罢散。久家食甚窘。而一不言官职。闵文忠公镇远以为此人可进用。以正躁竞之习。公以吏治闻。然顾雅喜书史。终日手不释卷。所抄述。积成轴帙。在剧仕。亦不废。故文辞赡丽。知公者咸曰。是玉堂中人。而沉屈荫途。惜也。公虽未尝以学问自命。而若其日用动静。一本行谊。实无忝于冶川先生家法云。

墓碣铭[编辑]

密庵金公墓碣铭幷序[编辑]

公姓金。讳砥行。字幼道。自号密庵。安东人。右议政仙源文忠公讳尚容五世孙。祖讳盛迪。吏曹参议。考讳时净。四山监役。妣恭人完山李氏。学生邦卨之女。李氏祷于中林之野生公。公幼颖悟。读书有妙解。甫成童。就屏溪尹先生学。尹先生悦。乃告以学问之要。公之学盖有所受。然亦多自得。论心说。与师门不合。屡斋沐上书以质。而竟不能合也。平居专精思索。张灯坐其下。取经传中一义。思之至鸡鸣乃已。其苦心极力类此。早废举。隐居于公州之溪室谷。屋宇萧然。受风雨。灶不烟者四日。寝无褥。夜以薄被覆身而卧。人不堪其苦。而公则安且乐也。五十。除监役。不就。盖以伪号下书名。为耻云。客有语公曰。古书不必泥看。如颜子一箪食一瓢飮。无盐豉酱菜乎。公曰。无盐豉酱菜。颜子只呑饭飮水而已。公虽贫甚。辞受必谨。非其义则一芥不取。辨义利。如斩钉截铁。尤严于儒释之分曰。缁髡非吾类也。吾自少时。未尝一栖山寺。因事往杨州。过梅月金公祠。嫌其遗像有削发形。不拜祠而去。尹先生既卒。华阳碑文出。物议有是非。院儒将建碑。公族兄渼湖金先生为院长。移书止之。公曰。不可。吾且为师辨之。遂作书累千言。质于金先生。金先生不听。公终不肯屈己见而从之。公为学以小学心经为主。而自四子六经。至周张程朱之书。无不上下贯穿。每见书。辄微吟徐视。有所思。则必签而识之。字若蝇头。然尝论天命之性曰。物不具五常。人物性若同。则物何以不率性。性有本然本赋。不可混看。论心善曰。人心若本恶。则不能一朝生活矣。明德曰。明德不可直唤作心。心是材料。德是伎俩。格物曰。格物即心到物。物格即物到心。未发曰。心有发未发。中无发未发。道心曰。道心有过不及。道心若无过不及。则当谓之执道。不当谓之执中矣。其说大抵不蹈袭前人。最喜分析。界限截然。任穉恭曰。昔邵康节凡物到手。便成四片。今金某如此云。公既于道。深造独诣。而又留心经济。尝慨然叹曰。识时务。在俊杰。非俊杰。何以救世。又叹曰。道不可行。惟独善其身而已。公少患脾虚之疾。摄养得愈。至老疾更作竟卒。呜呼。公立志至高且坚。学不至于圣人。则不止也。其不仕。非果于忘世。若藏器待时者。而终身不遇。穷死于岩穴之间。岂非命也耶。公生于肃庙丙申正月二十六日。卒于英庙甲午九月十九日。寿五十九。葬于公州九水岘乙坐辛向之原。从先兆也。配咸平李氏。参奉昌年之女。后公十三年而卒。与公各葬。葬于溪室先垄下。二男一女。长履修奉事,履久。女沈能烈。履修男衍淳。公事亲以孝。奉先以诚。接人以礼。仁信孚于邻里。邻里莫不悦服。公早年求道。探索甚力。而实以践履为重。静存动察。交致其功。一主乎敬。而知与行俱进。表里盖粹然也。公为人端洁恺悌。胸襟滢澈如秋月。终日危坐。肩背竦直。无懈怠意。人有叩之。语亹亹不厌。论事是非。不少回互。有所执守。则贲育莫能夺。真所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矣。吾先人通判公州。余随至。遂往谒公。公不鄙而与之语。余于是得闻为学之诀。公雅爱酒。余一日携壶往馈。公飮而喜曰。使人耳聪目明。于讲说为有助。夏月避疠。出寓远村。二朔乃返。书报于余曰。伊威在室。蓬蒿满庭。亦一意致其观物。自乐可知也。为文辞。高古简劲。有文集若干卷。兪汝成为公幽志。而显刻则阙焉。余与公托契甚厚。粗有分寸之得。皆公赐也。今何可不铭公墓。铭曰。

真实心地。刻苦工夫。先儒所言。公学是符。学而必思。弗殆弗罔。知而后言。匪影匪响。才足经世。不用亦已。苟未行道。岂为贫仕。箪瓢陋巷。不改乐止。猗公之贤。我东颜子。

遗事[编辑]

宁斋吴君允常遗事[编辑]

君容貌端严。器宇宽厚。望之俨然可畏。即之温然可亲。一见之。可知其为有道君子也。

君生长于沁水之家。而自幼少时。无一毫绮纨膏粱之习。

岁丁亥。余谒渼湖金先生。问后来之秀。先生曰。有吴某经义精明。时君年二十馀。

君内行醇备。孝事祖母父母。极其怡愉。夫妇相敬如宾。友爱诸弟。敦睦宗族。和气常蔼然满一室。余闻君之亲戚。称道如此。记所谓家之肥。君其庶几乎。

君平日看书。喜为箚记。有所疑则辄笔之。再读必检看。以验识解之长进。箚草积成卷帙。皆有年条。见者称其勤。则答曰。吾记性不足。故录此以备遗忘。盖谦辞也。

君少颇留意诗文。中年亦不废操觚曰。词翰虽小技。其为游于艺则足矣。

君耽嗜经传。喜为讲说。而亦曰。彼此意见不合。两不相下。而一向争诘。则转成葛藤。反为无益。只是闲说话。

君尝夜至余家。见南窗明月。指而语曰。心要澄澈如此月。

君简于交游。出入甚罕。余谓以太过。则君曰。出门皆是名利客。无开眼处。无投足处。

君尝严于守口之戒。恒曰。人之忽于发言者。辄以为吾两人相对言之。他人莫闻。然安知无属垣之耳。此诚至言。

君常惧误交匪人。于外客。不轻引接。若未曾相识者。自乡来谒。则或馈之饭。而不许其留宿。盖犹未审其人之如何也。其慎密如此。

启能盗名。士多趋附。而君一见之。不复见。以为观其言貌。非静帖人物。不可与之相亲也。后启能果为剧逆。盖君先见之明如此。

德相之赴召也。搢绅章甫。莫不怀刺纳谒。而君乃嫌其闹热。独不往。最后乃始一往。而不复往。盖亦鄙其为人也。

君慈仁爱人。周穷恤乏如不及。尊府判书公之在成川也。族人有告饥于君者。君方留京。宅无私财。亦以取用于邸人为嫌。然救之少缓。则其人易死。君亟愍念。遂贷数缗钱。以济其急云。

君酒户颇宽。而能自德将。只一二杯而止。及游龟潭。喜其苍壁瑰奇。遂发豪兴。乃飮三杯云。

君将觐判书公于成川衙中。客引沙溪先生侍黄冈公于关西时事而语之。盖以成川有妓乐也。君曰。放远之义。不可不严。而未知当之则如何也。既至衙。登降仙楼。游于巫山十二峰之间。红粉满前而不顾云。可谓胸中无妓者矣。

君服用俭素。着麻鞋而行。一日至余家遇雨。借泥鞋于邻人。时判书公在西邑。而未见君一着西鞋矣。

君家置一款段。余未尝请借。吾弟平叔问其故。余曰。礼馈献。不及车马。士执何以擅借。平叔曰。要其禀告而借。似亦可矣。君偶闻之。其后白于尊府。幷牵奴以借。使之穷日了人事。其与人诚款如此。

余慕一士人声誉。常有愿见之心。适友人有与彼最亲密者。方入直掌苑署中。约其人来会。欲邀余共话。余以官府嫌不入。友人曰。君意如此。则吾当暂出。署门外墙边。藉草而坐。三人相对从容如何。余咨且未决。遂以是问于君。君曰。不可。官员之离直次。未安。朋会亦非其所。余乃从君言而止。

余尝与君。论易损卦。惩忿窒欲。二者孰难。余曰。惩忿为难。盖以七情中易发难制之意也。君曰。窒欲亦难。欲有潜滋。流出底。遏绝甚难。盖欲于此二者。不分难易。亦可见君平日于遏人欲上。用工为多也。

或问于余曰。中庸于不睹。言戒慎。于不闻。言恐惧。亦有其义乎。余以别无意义立文。适然答之。因以问于君。君曰。吾不欲为无益不紧之讲说。正是此等处也。

湖南有一士读书甚多。尚书二万遍。易系万遍云。君笑曰。圣人则必不如此多读。孔夫子虽三绝韦编。亦以披阅之熟。而未必万读也。盖谓圣人之于事事。皆无过不及。虽读书之数。亦有中道也。

君于群经。以论语为第一。尝读濂溪通书。颇喜之曰。邹经后初有也。

余尝访君。君设酒与之从容。晩后与其弟士敬。送余于庭前。指墙隅杜鹃盛开。留余其下。相与盘旋久之。评论文章。其风流澹荡。非如拘儒固滞枯涩者比也。君曰。余尝病世人之喜见朝报。后来思之。却不然。既观古史。则眼前史。何可不见乎。自是必日见之。君之此言。可知其非忘世者也。

余曰。肉刑。不可行于后世耶。君曰。上古之时。智窦未开。民不知耻。惟知肌肤之痛楚。故圣人制肉刑。以惩其恶。然人文既著。民心稍有廉耻。虽鞭笞流窜。亦足以惩之。何必用肉刑乎。余又曰。井田。不可行耶。君曰。井田难行。而董仲舒限民名田法可行。余曰。何以谓井田难行。而限民田可行也。君曰。法密则难行。井田䂓制。视限民田较密。故谓之难行也。君于经济所范围者。大略如此。

霁轩沈公每称君为当世第一人物。又曰。使士执得君。则必能做事业。

余曰。人物五常之说。出自内浦。几乎全湖皆然。何故也。是风气使然欤。君曰。非风气也。即见闻也。擩染所致矣。

君尝次朱夫子夏日吟曰。天风送白云。方塘贮清阴。其胸次之洒落。于此。亦可以想见矣。

嘐嘐斋金公遗事[编辑]

公颜貌魁梧。眉宇清峻。精神正在两眸中。余尝拜三渊先生遗像。公之仪形。颇似之。

公学术博洽。于书无所不览。最好礼书。少日读仪礼通解。幷小注诵之。又留心经济。爱柳磻溪随录。手写以观。

公深病世之学者多有假真售伪之弊。乃应举从宦。以避名云。

气象活泼。则曾点之沂上春风。胸次宏阔。则邵子之花外小车。

公爱好人伦。笃于睦谊。吾外祖母。公从姊也。公每新岁拜谒。不逾三日。至老犹然。

公居家。守法甚严。深以人家因婚宴。私屠牛为非。迎妇之日。买牛肉于市。错以猪肉用之。公从祖弟庶尹公。吾仲姑夫也。姑之婢往公家。戴宴盘而来。余方儿时。得而吃之。婢之传言如此。

世俗有同床礼。新妇入来日。外客少年困辱其婿。至为挝足掌。以讨酒馔。盖流来杂戏也。公深恶其亵鄙。迎妇日。以勿用此戏之意。大书完议于壁上。使宾客观之。是日四座肃然。莫敢违其约。

公勤于庆吊。不避寒暑。尝曰。人有朔日不吊者。是邪讳也。士大夫岂为邪讳乎。吾于朔日吊人云。

公之考圃阴先生。置书楼一间。房二间。无厅事。公终身居之。因其旧而不少增拓。其俭约遵先如此。

公平居所戴冠用古制。即周之委貌。汉之进贤冠也。公每不喜笠子之制曰。状类僧之屈笠。

余尝赴人冠子之会。公为大宾。见其升降揖让进退。一皆合礼。真所谓周旋中䂓。折旋中矩者也。公晩年。谓余曰。吾自中岁为人家冠礼之宾。凡五十馀。处无一人能不失礼者。盖不欲致详于节目。而亦不为预先习仪故也。余欲厘正其误。则讥谤兴焉。甚可慨然。

公聪明过人。于书略绰看。而能了大义。尝曰。栗谷十行俱下。吾则五行俱下也。

余尝与公语曰。横渠教人。以礼为先。此法甚好。使人有检束。公曰。虽然。关中学者。有役文之弊。朱子已云公谈说经传。务持大体。不为烦细。见人之分析太繁。旁引曲证者。则曰毋芼也。毋芼者。言造飮食。多杂以椒桂也。

公最爱真西山心经曰。此清心丸也。

余问周易甚难解。公曰。然。把易作四书读付贴于身心性情者。为好耶。盖欲主义理。而略其象数也。

公曰。儒教渐悟。释教顿悟。儒释之所以异者。在渐与顿之间也。

公尝爱尚书说命。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之语。击节叹赏。

公以祭祀。用俗馔异味。为非曰。枣栗。何用和蜜煎熬。饼则白雪饼最好。盖取其明洁也。

余尝参庶尹金叔小祥。公亦来会诸执事者。轮次盥手。每临盆。公辄问新水乎。盖虑其误用已洗之水也。其于祭享。务欲致洁如此。

人有读书而摇身者。则心恶之以为心不安静。

公智鉴多灵通处。人或以机警称之。

岁乙亥逆狱起。公曰。朴黎湖之先见。真如明镜矣。其临终时遗疏。盖知有今日逆变也。叹服不已。

公尝曰。乞人之过者。钱谷当与之。纸笔则不当与。盖虑其或伪造文券。或书悖妄之说。以惹闹也。其慎密如此。

公曰。下辈吏隶。不可易而忽之也。虽贱且愚。亦能知两班清浊善恶是非也。

余问公曰。士子亲忌日。似不可赴举。公曰。古人于亲忌日食粥。其日则丧人也。何可赴举乎。今人多赴举者。甚非也。

余问公曰。祖父母服与旁期不同。服中嫁娶世。或有之何如。公曰。是夷狄也。

公与人语。淋漓跌宕。如无表襮。然有时沉默。则又却简严可畏。

吾内舅参判兪公尝曰。某叔大人物也。

吾先人出宰三登。余随往。公去此县已十数年。民诵之不衰。县小旧无三门。公始建之。行乡约以教民。借与书籍于乡士。以劝课其学。每政事之暇。听琴歌于黄鹤楼上。人称风流使君云。

公为工部亚堂。时为编摩。冬官典宪。馆于其人都家。留十馀日。以圣学辑要自随。朝夕披阅曰。吾于此书。未尝一日释也。

公容止豪爽。心事正直。风流弘长。语曰。古人古貌。古心三古。真公之谓也。

家录[编辑]

尝见谷云集。有家记。记其家中事颇详。可以传示子孙意。甚好之。今略仿其例。为家录云。

高祖考承旨府君。平日不御杯酌。而实有酒量。尝于一宰相家大宴会。以翰林适有公故。最晩始赴。座上有年老卿宰。责之曰。子以年少新进。晩到当有罚。遂浮白。府君取而飮一大钵。亦不醉。酒量如此。而常时不飮。此亦府君有操守之一端也。再从叔父知枢公云。

承旨府君性简洁。与世不合。锦昌副尉。即府君之堂侄也。郡主尝出入阙中。孝宗大王谓郡主曰。吾视廷臣。惟汝之夫从叔父真士夫也。圣主之知奖如此。而未及大用则天也。

承旨府君文词夙成。遗稿中。唐杨太真谢遣临邛道士来访表。即十四岁所作。而见者以为名篇绝调。

曾祖考牧使府君。于知足堂判书申公为侄女婿。申公甚爱之。一日不见则惄如也。每游必共。每事必议。今知足堂家庙壁上画。公与府君对坐像以揭之云。

牧使府君莅黄州时。仲曾祖都正公宰甑山。叔曾祖庶尹公宰三登。三兄弟一时同居于两西相近之地。官伻往来络绎。各以物产致供。此诚不易得之盛事也。时丙申丁酉年间也。

牧使府君常令家人。备无名饭曰。人家每有食客。不意来到于既炊之后。推移以馈。则家中一口有饥者矣。家属上下诸口之外。别设一人饭以待之可也。以此号为无名饭云。

祖考通德郞府君。严于祭享。齐之日。必令奴仆。扫除厅事。至于厅底荒秽。必尽除而后已。每饬婢仆。捣祭饼米。以屏风障尘铺洁以安杵臼。

祖考府君。每遇生辰。以劬劳之悲。禁家人不得进馔。乙丑仲春回甲。而亦不许设小酌。

祖考府君。平日不食河豚羹。且戒家人勿食。杯勺未尝近口。

祖考府君。常时器用俭素。惟取其完固。置一小土炉于室中。以黄纸涂炉纸。垢又加涂之。以是土炉益坚。用之不知其几十年。亲客每见之曰。此物尚在乎。

祖考府君。笔艺夙成。家中所有医鉴题目。即十三岁所写云。

祖考府君。仁厚之德。洽于家众之心。奴仆皆思竭忠。不以主贫而怠于执役。奔走使唤。至忘饥寒。童奴二江。自幼侍宿于房中者也。爱戴如父母。出外得美味。辄怀归而献之。

祖考府君。丰貌多须髯。见者谓有宰相风度。而竟老于布衣。知者以为府君言语行事。皆古朴真澹。宜受多福。虽未达于身。而必将昌于后云。

祖考府君。尝以为婢夫。异于家奴。不可加杖笞。婢夫有罪。则挞其婢。此法甚好。

吾家洗心台。本是祖考之外舅益山李公旧宅。而祖考重修而居之。园林幽胜。足惬雅趣。赏花抚松。朝夕盘桓以为娱。客至。摘园桃圃瓜以馈之。真率可喜。

知敦宁兪公。于祖考为外兄。居玉流洞。洞去洗心台。只隔一小冈。祖考与兪公杖屦。数相往来。时有杯盘。两家子孙亦从而陪焉。方春花发。会于心台。余与兪公之孙汉蒋,汉隽,汉严。皆儿童也。游嬉其间。汝成之大人直长公。命题曰花园少长咸集。使群童赋之。此可见当时胜事也。

兪公徙居安洞县。令申公镇夏。入玉洞舍。申公即祖考内弟也。祖考喜曰。一四寸去。而一四寸来矣。遂源源相会。申公喜哦诗。嗜飮酒。善谈笑。每与人谐谑。而于祖考府君甚敬之。而未尝为戏语。于府君少一岁也。

庶尹金公贞谦。即府君仲女婿也。金公贫无屋宅。寓居甥馆。多有年所。府君抚存凡百而安之。金公鞍马奴仆。必取诸妇家而用之如己物。而府君不以外人视。故下属亦无苦恼色。

伯姑夫李公匡会。于先君长七岁。而先君尊之如长兄。以李公文雅清庄。益加敬重。论议不同。而未或相失也。

先人尝以吊问为重曰。与人相知。不吊其父母丧可乎。人事之欠阙。莫过于此。

先人宰牙山时。吾外祖母丧。几筵在木川。牙去木八十里。而每朔望。致鱼肉助奠。未尝或阙。节日亦然。闻者以为难。

校理申公应显。以公事往湖中。过牙山。归而语曰。守令之得廉声最难。而牙之民。尚称某也清白。可喜云。时先人去牙。已三四载矣。

癸巳冬。先人往问庶姑病。病中思生姜正果。先人即策马归。议于子妇。而急急造送。庶姑尝之而悦。

老奴尚云。自吾曾祖考所任使者也。慧敏能言辩。善飮酒。多识士夫家故事。服役于主。历三世。忠勤不衰。既老退。而先人出邑时。每月给食料。盖重其旧物而酬其劳。不以下贱而忽之也。

祖妣李恭人。女士也。胤源幼在膝下。才读千字。祖妣已诵小学题辞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句而训之。

祖妣性严重。虽诸女婿。未尝与之狎坐。语言亦不及于琐细。

先人性至孝。奉养侍疾。靡有未尽。一念常在于亲。先妣尝语不肖曰。汝兄弟二人矣。而必不及汝父之独身事亲也。

先妣恪于祭祀。尝曰。丰不如洁。得一鱼一果。必储之。为祭祀用。

祖妣既殁。伯姑来参祭。祭讫即归。先妣凄然曰。以亲之不在而异视耶。何不留宿。伯姑感其言泣下。

先妣尝曰。书生之着新袍。不如着敝袍。此实妇女见识之所未有也。

先妣严于闺门之限。仲舅石隐公。亦谨内外之别。公尝来见先妣。或值先人不在。则少坐于先妣室外土厅。与之语而即去。终不入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