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疏/4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道德真经注疏
◀上一卷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四 下一卷▶

道德真经注疏卷之四[编辑]

吴郡征士顾欢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注:道以无为为常。○疏:凝寂之道,寂尔无为,从体起用,应物施化,故曰而无不为。前句是本,后句是迹,此明本迹,迹本寂动,动寂之义也。○蔡曰:道体凝寂,真际不动,故曰无为。应物而动,物无不用,故曰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注:侯王而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御曰:妙本清净,故常无为。物恃以生,而无'不为也。侯王若能守道无为,则万物自化。君之无为,而天下纯朴。○疏:万乘之主,五等之君,若能守持此道,八荒万国,自然从化。行人亦尔,所以偏举侯王者,明君王为化,利物弘多也。○杜曰:德能伏物,道在则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怀德,不严而化。○罗什《内解》曰:心得一空,资用不失,万神从化,伏邪归正。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注:吾,身也,无名之朴,道也。万物以化,效于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当以身镇抚之以道德也。○御曰:言人既从君上之化,无为清净,而复欲动作有为者,吾将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无名之朴,道也。○疏:作,起修也,朴,道也。言众生初起修者,必有心欲于果报也。既起斯欲,即须以无名朴素之道安镇其心,令不染有,此以空遣有也。○顾曰:作谓伪生也,言侯王守道,物皆从化,忽有人从安化中欲生诈伪之心者,老君言我将以道镇之。又曰:混沌其心,令无分别也。又曰:无名之朴者,教戒是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

注: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故当以清净导化之。○疏:非但不得欲于有法,亦不得欲于此无清名之朴也。前以无遣有,此则以无遣无。有无双遣,离一中道也。

天下将自正。

注: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安定也。○疏:静,息也。前以无名遣有,次以不欲遣无,有无既遣,不欲还息,不欲既除,一中斯泯,此则遣之又遣,玄之又玄,所谓探微索隐,穷理尽性者也。既而一切诸法无非正真,稊稗瓦甓,悉皆至道,故云天下自正,此一句结众妙之门也。○御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者,言人君既峡无名之朴镇静之,苍生不可执此无名而令有逃,将恐寻进丧本,复入有为,故于此无名之朴,亦将兼忘。不欲于欲,无欲亦忘,泊然清净,天下自正也。又曰:道常无欲,乐清净,故令天地常正,天地者道之臣也,君王法道行戒,臣下之心悉皆自正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注: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名,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言不德也。言其德合于天地,和气流行,民得以全也。○疏:上者高升,是超出之名,德者得也,以克获为义。言上德之人,妙契道境,境智冥会,得失兼忘。得失兼忘,故言不德。境智冥会,故言有德。有德则遣其失,不德则遣其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注:下德谓有号镒之君,德不及上德,故言下德也。不失德者,其德可见,其功可称。以有名号及其身,故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注:言法道安静,无所施为,故无以名号为也。○疏:以,用也。上德无为,至本凝寂,而无以为,迹用虚妙,此名无为而为,为即无为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注:言为教令,施政事皆以为己,取名号也。○疏:心不忘德,故称为之。亦仍有事,故言有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注:上仁为行仁之君,其仁无上,故言上仁也。为之者,为仁恩也。功成事立,无以执为也。○疏:仁,慈悲也,有心覆育,故言为之。不贵恩报,故言无以为。确论上仁不及下德,对义仁胜,故称无以为。三宝之中,以慈为首,故五德之内,亦以仁为先者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注:为义以断割也,动作以为己,杀人以成威,赋下以自奉也。○疏:义主正恶裁非,即经中戒律是也。然戒律之本,被下机士涉有为,未阶虚妙,故言为之有以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注:谓上礼之君其礼无上也。为之者,言为礼制度序威仪也。言礼华盛实衰,饰伪烦多,动则离道,不可得应也。○疏:礼尚威仪,即经中教斋威仪等是也。且至道冲寂,大象无形,今乃贱素贵华,重文轻质,不崇恬淡,唯尚威仪,虽为渐教法门,而未能与理相应,非但内乖于道,而乃外亦不能应物,故言莫之应。○卢曰:玉帛之礼,以为行聘之端,故曰上。爵命有度,故曰为之。礼节烦多,玉帛斯竭,下不供上,故曰而莫之应。以不应,故刑罚行焉。

则攘臂而仍之。

注:言礼烦多不可应,则上下忿争,故攘臂相仍引之也。○御曰:礼尚往来,不来非礼,行礼于彼,而彼不应,则攘臂而怒,相仍引也。○疏:仍,因也。礼尚往来,更相责望,因其礼薄,即攘臂怒之,欲明上礼为教之弊,故《庄子》云:鲁酒薄而邯郸围,即其事也。

故失道而后德,

注:言道衰而德化生也。○疏:德,上德也。众生感衰,道化斯隐,应物随时,下德方见。

失德而后仁,

注:言德衰而仁爱见也。○疏:德化渐替,仁恩继之。

失仁而后义,

注:言仁衰而分义明。○疏:仁慈不行,厥义方起。

失义而后礼。

注:言义衰则礼施,聘行玉帛。○御曰:失道者,失上德也,上德合道,故云失道。夫道德仁义者,时俗夷险之名也,故道衰而德见,德失而仁存,仁亡则义立,义丧而礼救,斯皆适时之用。故论礼于淳朴之代,非狂则悖,忘礼于浇醨之世,非愚则诬。若能解而更张者,当退礼而行义,退义而行仁,退仁而行德,忘德而合道,人反淳朴,则上德之无以为之者也。○疏:自道丧浇醨,于斯为极,不能止恶,方事节文,虽复强作威仪,而浮伪以甚。

夫礼者,忠信之薄,

注:言礼废本治末,忠信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

注:礼者贱质而贵文,故正直日以少,邪乱日以生。○疏:徒日外彰

文饰,未是情发于中,既非信实之厚,适足忠诚之薄,不惩淫勃之原,更资昏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

注:不知而言知,是前识,此人失道之实,得道之华也。

而愚之始。

注:言前识之人,愚暗之倡始。○御曰:礼以救乱,而贵固知,而失礼意者,则将矜其玉帛,贵其拜跪,如此之人,故为愚昧之始也。○疏:不知强知日前识,识在知前也。言此前识之人于修道行中,甚为华伪,既非大智慧源,乃是愚痴之始也。○顾曰:前识者谓不待研求也,夫清净虚妙,则深不可识,无色无象,其道自真,若夫辞说辫赡,仪形焕炳,相好森罗,在前可识,此非至真之实,乃是大道之华而愚之始。夫愚人始化,未见真实,故以前识引其愚。道华化其始也,序家云:此释最为胜。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注:大丈夫,谓道德之君也,处身于淳朴也。

不处其薄。

注:不处身违道,为世烦乱也。○疏:丈,长也。夫,扶也。谓有勇猛慈救之智,堪为群品之长,以扶护苍生也。其志弘普,故称大丈夫。大丈夫当怀道德之厚,岂处礼义之薄耶。

处其实,

注:处忠信也。

不处其华。

注:不尚言华也。○御曰:有为者,道之薄。礼义者,德之华。故圣人处无为之事,其厚也。○疏:达道之夫,方外之士,当留情于道德之实,岂处心于前识之华。

故去彼取此。

注:去彼华薄,取此实厚。○疏:去彼华薄,则是绝仁去义。取此实厚,则是返朴还淳,且上德圣人体无分别,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去取者乎。盖明不去而去,虽去不去,亦不取而取,虽取不取,非去之而去,取之而取者也。去取既尔,彼此亦然也。

昔之得一者:

注:昔,往也,一,无为也,道之也。○御曰:一者,冲和之妙气也。○疏:昔,古也。言曩劫初,得道之者,所得之状,具列于下文,斯则御今而引古也。

天得一以清,

注: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节解曰:谓泥丸在人头中,清气下灌,故曰以清。○疏:禀得道之气,故积阳成天,清浮在上也。

地得一以宁,

注:言地得一,故能安静不动摇也。○疏:同禀一道,故凝阴成地,宁静于下。○节解曰:谓丹田不淫不乱,精神居其身,故曰宁也。

神得一以灵,

注: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节解曰:神谓心也。心为神灵,五藏之主,故曰以灵。○疏:神道处阴,幽冥难测,由其得一,故灵智无方,故《庄子》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也。

谷得一以盈,

注:言谷得一,故能满盈而不绝。○节解曰:谷谓。也,。为华池宫,能致醴泉,故曰以盈。○疏:谷,川谷也。言谷得一故能泉源流润,汉壑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

注:言万物皆须道以生成也。○疏:有识有情,通号万物,同禀一道,故得生成。○节解曰:谓万物异形,皆共得一以生,故曰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注:言侯王得一,故能为天下平正。○节解曰:谓脾也。位处中黄,以一制化四方,故曰以正。○疏:帝王公侯莫不察道为化,只以无为得一,故能布政天下,放勋文命是也。

其致之,

注:言致诫也,谓下六事也。○御曰:物得道用,因用立名,道存则名立,用失则实丧。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皆资妙用以政之,故云其政之。○疏:致,得也。通结前六事,咸得一道也。内解云:通是一人而有六种行门也。○节解曰:谓天地人神灵水泉万物各共一以成,故曰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注:言天,当有阴阳弛张,昼夜更用事,不可但欲清明无已时,将恐分裂不为天也。○节解曰:谓泥丸不得一,则脑桔头白齿落,故曰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注:言地当有高下刚柔,节气五行,不可但欲安静气无已时,将恐发泄不为地也。○疏:发,变动也。言地不能用道宁静,则恐有崩沦之灾。昔岐山崩,三川震是也。○节解曰:谓丹田不得一,则精气发泄,故曰恐发也。

神无以灵将恐歇,

注:言神当有王相死囚休废,不可但欲灵变无已时,恐虚歇不为神也。○节解曰:谓心乱不守一,则身空早老,故曰恐歇。○疏:歇,废也。神不依道则智用愚怠,既无灵验,将恐歇灭也。

谷无以盈将恐竭,

注:言谷当有盈缩虚实,不可但欲盈满无已时,将恐枯竭不为谷也。○节解曰:谓。失其一,则华池不津液,故曰竭也。○疏:竭,塞也。言川谷乖一,灾否斯起,致泉源枯竭,流注不通也。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注:言万物生长收藏,当随时死生,不可但欲长生无已时,将恐灭亡不为物也。○疏:一切万物得一而生,若丧道乖真,则死灭俄顷。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注:言侯王当屈己下人,汲汲求贤,不可但欲高贵,于人无已时,将恐颠蹶失其位也。○御曰:夫得一者不可以矜其用,圣人垂教,本为生灵,虽远举天地清宁,而会归只在侯王谦和,守于雌静之道,则无蹶灭等事。○疏:蹶,败也。君王不能用道守贵,乖理勃德,将恐神器类覆,社稷倾危,夏桀殷纣,即其人也。

故贵必以贱为本,

注:言必欲尊贵者,当以薄贱为本,若禹稷躬耕,舜陶河滨,周公下白屋也。○节解曰:谓人求一长生,当以元气为母,故曰本也。○疏:贵,尊高也。贱,卑下也。得一之君,故能谦下,失道之主,叉致骄矜,故知骄矜是下贱之基,谦卑是尊高之本,校量得失,故有斯戒。

高必以下为基。

注:言必欲尊贵,当以下为本基,犹筑墙造功,因卑成高,下不坚固,后必倾危也。○节解曰:谓道人养精补脑,当用丹田为主,故为基也。○顾日:夫言高以下为基者,贵非自贵,由乎贱者所崇,高非自高,绿于下者所载。然则贵因贱立,得不以贱为本乎。是以智者务本,故居谦而不危。愚者殉末,故穷高而自坠。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

注:言孤寡者,喻孤独也。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奏也。王侯至尊贵,能以孤寡自称,此非以贱为本乎。以晓示于人也。○疏:不毂,犹不善也。王侯贵人智慧,聪达体知,傲是丧身之本,谦是贵盛之基,故抚接下凡,以卑自牧,乃称孤寡不毂。○顾曰:所以言不毂者,不善也。谓德非物宗,不能总众之辞,凡上三者,皆人之所恶,而侯王自以为称,岂非以贱为本乎。

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

注:言非乎者,盖是嗟叹假问之辞云耳。○节解曰:非谓其道是元一欤。

故致数车无车。

注:致,就也,人就车数之,为辐为轮为毂为衡为辕为轴,无有名为车者,故成为车。以喻侯王不以尊号自名,故能成其贵。○疏:箱袭毂辋,假合而成,徒有车名,数即无实,五物四大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虚,贵将安寄,是以处贵应须谦下。○蔡曰:所言誉者,毁誉也。言有道王侯,卑以自牧,既忘贵贱,亦一毁誉,故人数数誉扬,言其有德,亦不以为贵,数数毁败,言其无道,亦不以为贱。○顾曰:言行人君子善以道德功行建立身心,无德可彰,无迹可显,则深根固蒂,不为是非,欲恶之所抽拔也。

不欲球绿如玉,落落如石。

御曰:琭琭,玉貌,落落,石貌。以贱为本也。

反者道之动,

注:此明权也,反者取其反经合义。反经合义者,是圣人行权,行权者是道之运动,故云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也。

注:此明实也。弱者取其柔弱雌静,雌静者,是圣人处实。处实者,是道之常用,故云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万物生于有,

注:天下万物皆从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于有。

有生于无。

注:天地神明,蜎飞蠕动,皆从道生,道无形象,故言生于无也,此言本胜于华,弱胜于强,谦虚胜盈满也。○御曰:夫实之于权,犹无之生有,故行权者贵反于实,用有者必资于无,然至道冲寂,离于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若能两忘权实,双泯有无,则数舆无舆,可谓超出矣。○疏:有,应道也,所谓无一之气也。元一妙本,所谓冥寂之地,言天地万物,皆从应道有法而生,即此应从妙本而起。妙本即至无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注:上士闻道,勤苦竭力而行之。○疏:上机之人,智慧聪达,一闻至道,即悟万法皆空,所以勤苦修学,遂无疑怠。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注:中士闻道,治身以长生,治国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于情欲,而复亡之。○御曰:中士可上可下,故疑惑,则若存若亡。○疏:中机智暗,照理不明,虽复闻道,未能妙悟,若敛情归定,即时得虚心,才涉世尘,则滞于有境,与夺不定,故云存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注: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疏:下机之人,机性愚钝,闻真道玄远,至言弘博,心既不悟,谓之虚诞,遂生诽谤,抚掌大笑也。

不笑不足以为道。

注:不为下士所笑者,不足名之为道。○疏:不为凡人所笑,不足称为圣道。

是以建言有之:

注:建设之道也。设言已有道,当如下六句。○疏:建,立也,言上士所行之道,建在下文有之,则明道若昧等是也。

明道若昧,

注: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知也。○疏:昧,暗也。照达真道之人,昧迹同俗,不显其明,若愚昧也。

进道若退,

注:进取道者,若退不及也。○疏:大学之人,不见其逵,内虽进修,外若衰退。

夷道若类,

注: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

上德若谷,

注: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浊湿也。○疏:胜尚道德之人,与太虚等量,故能包容万物,若彼空谷也。本欲有作俗字者,言能忘德,不异嚣俗也。

大白若辱,

注: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也。○疏:白,洁净也。辱,污辱也。言大洁白高行之人,和光同尘,不耀于物,故能混迹扬波,若污辱也。故东方生洁其道而秽其迹,即斯义也。

广德若不足,

注:德行广大之人,若顽愚不足也。○御曰:大成而执谦也。○疏:言怀大德之士,体道虚忘,故内至有馀,而外若不足。老子传云:良贾深藏若虚,盛德容貌若愚也。

建德若偷,

注: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疏:偷,盗也。言建立大德之人,藏名匿进,如彼偷窃不用人知,故上经云犹若畏四邻也。

质真若渝,

注: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浅不明也。○御曰:淳一而和光也。○疏:质,实也。渝,变也,言素质体真之士,寂而动,真而应,变见无常,故若渝也。

大方无隅,

注:大方正之人,无委曲康隅也。○疏:隅,角也。言体道大方之人,因循顺物,不守节操,不立小隅角,所谓上达无节也。

大器晚成,

注: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仓卒而成也。○疏:瑚琏九鼎,非一朝可成,喻大学之人,岂近心能证,必须累劫修守,方政虚极,即任公子钓惊是也。○节解曰:谓守一不殆,老则得道。

大音希声,

注: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当爱气希言。○疏:希,犹无也。至道至虚,大音寂乎无响,自妙本降迹无声也。师旷听而不闻其声也。琼音振于宇宙,欲明是迹即本,故言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注: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疏:大道之象,象而无形也。离娄视之而莫见其形也,色像遍乎虚空,欲明即有而无,故云大象无形也。

道隐无名。

注:道港隐使人无能指名也。○疏:至道妙本,幽隐窈冥,非形器之所测量,岂名言之能诠辩也。

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疏:贷,借也。独此无名之道,有大慈悲,故能俯救众生,借其善力,亭毒群品,生化三才,种种方便,趣令成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注: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二,一生阴阳也。二生三,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三生万物,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荣曰:道生一,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也。一生二,清浊分,阴阳著也。二生三,运二气三才。三生万物,圆天覆于上,方地载于下,人主统于中,何物不生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

注:万物无不负阴而向阳,回心而就日也。陈曰:阴阳,道之妙用也,负则在外,抱则在内。

冲气以为和。

注:万物之中皆有元气,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虚,和气潜通,故得长生。○荣曰:阳气热孤,亦不能生物,阴气寒单,亦不足成形。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气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注:孤寡不者,谷不祥之名,而王公以为称者,处谦卑,法空虚和柔也。○疏:孤独鳏寡,乃不善之事,以此为恶,人之常情。而王公贵人用斯自牧,足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劝修行之人,必须处心谦顺。

故物或损之而益,

注:引之不得推让心还,文子曰:争则不足,让则有馀,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

益之而损。

注:夫增高者玫崩,贪富者政息。○御曰:自损者,人益之。自益者,人损之。故朝宗者善于下,谦弱者德之柄,孤寡为称,不亦宜乎。御疏曰:故者,仍上之辞也。损,贬毁也。言王公称孤寡以自毁损,则为百姓乐推,尊敬而事之而政益也。或益之而损者,若王公贵宠其身,居上而骄,则下人离散而玫损也。《书》曰:满招损,谦受益,斯之谓也。○成疏:谦卑柔弱,损己济物,物必归之,故生道获全。矜夸傲诞,益己凌物,物必挫之,故致危败。危败是损,全生是益,损益之验,其义尽然,故言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也。

人之所教,

注:谓众人所教我去弱为强,去柔为刚。

我亦义教之。

注:言我教众人,使去强为弱,去刚为柔。○御曰:老君云:人君所欲立教教人者,当以吾此柔弱谦虚之义以教之也。○疏:言俗人儒教亦尚谦柔,我之法门,本崇静退,贵在虚忘,所以为异。

强梁者不得其死,

注:强梁者,谓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从经教,尚势任力也。不得其死者,为天命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终而死也。

吾将以为教父。

注:父,始也。老君以强梁之人以为教戒之始也。○御曰:吾见强粱者亡,柔弱者全,故以此柔弱之教为众教之父。○疏:强粱犹刚躁也,父,始也。言强梁之人必当夭折,不得依于天命寿终而死也。老君虽复演法多端,教门匪一,而每说柔弱为善,刚强为恶,以此切当将为学道之先。父亦本也。○顾曰:言此强梁之士,既不得其死,我即为其立教,说斯无为道德,作其教学之本父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注: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也。○疏:至柔,水也。至坚,金也。驰骋,贯穿之义也。言水至柔能攻金石之坚,喻无为至柔能破有为之累,故下文云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无有入无间,

注: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明,济群生也。○御曰:无有者,不染尘境也,心中无所有也。无间者,道性自然清净,妙体混成,一无问隙。夫不为可欲所乱,令心境俱静,一无所有,则心与道合契,出入无间。○疏:间,隙也。言颠倒之流,见空为有,达观之士,即有而空,故言无有也。入,契会也,有为麤疏,故有隙。无为微密,故无间也。而即有即无,故能入无间之理也。○车曰:言水之与风,本无质相,金石骨髓,亦无间隙,风之与水,已能纵入,行之所攻。至妙之道,本自无形,烦恼结陋,又无间窍,道之妙惠,早已入讫,原其结缚之由,要其顽执之本,投其悟解之药,开其正性之机,此即无有入无间也。

吾是以知无为有益。

注:吾见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成,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于人也。

不言之教,

注:道法不言,师之以身。

无为之益,

注:法道无为,治身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不烦劳也。○孙曰:柔能破刚,无能遣有,以是知无为之教,大益于人。

天下希及之。

注:天下者人主也,希能有及道之无为治身治国也。○疏:所谓不言,非关杜口。在理即有即无,在教亦即言即默。即言即默,故名不言之教。即有即无,故名无为之益。益既不益而益,教岂教而教哉,斯乃穷理尽性,盖世之谈,世间名教罕能及者,故言天下希及之。○顾曰:则天玄默,而风俗自移,故曰不言之教。法道无为,人物自化,故言无为之益。

名与身孰亲?

注:名遂则身退也。○御曰:名者实之宾,世人徇名以亡身,故设问谁亲,欲令去功与名,而全其真。○疏:身,内也,实也。名,外也,宾也。孰,谁也。世人皆求外丧内,贪名丧实,何者?夫令誉芳名,本为身也,身既为名,身死名竟何施。老君愍玆颠倒,故覆云名之与身,谁是汝亲乎,而汝贪名忘身耶。以斯格量,亲疏可见,故《庄子》云: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也。

身与货孰多?

注:财多则害身。○御曰:徇多将以求财,财得而亡身,故设问孰多,欲令掷玉毁珠,以全其身。○疏:夫资货者,本为我身,迷惑之徒,丧身徇货,故老君责言汝去货存身利多,为聚货丧身利多耶。故《庄子》云:盗跖死利于束陵之上。

得与亡孰病?

注:好得利则病于行也。○疏:夫多责得财必丧己,少欲亡货则存身。然则得是丧己之征,亡是存身之验,丧己可以为病,存身可以为乐,世人翻以得为适,以亡为病者,不亦谬乎。故教主言:得与亡,定谁是病。

甚爱必大费,

注:甚爱色,费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甚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费。○疏:费,损也。为是义,故甚爱名誉之人,必劳形休心,费神损智,此一句解名也。

多藏必厚亡。

注: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剖棺之息。○疏:夫多藏贿货于府库者,必有劫盗之息,非但丧失财物,亦乃害及己身,其为败亡,祸必深厚。故《书》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庄云:大儒胪,传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于是以金锤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是也。此一句解货。

知足不辱,

注:知足之人,绝利去欲,不辱其身。○疏:体知财贿虚假,守分不贪,清康知足,故无耻辱,此一句解货。

知止不殆,

注:知可止则止,财利不累于身心,声色不乱于耳目,终身不危殆也。○疏:既悟名誉非真,所以止而不著,全身远害,故无危殆。上经云: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此一句结名。

可以长久。

注: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常在于己,治身则神不劳,治国则民不扰,故可长久。○疏:知止于名,知足于货,忘名忘利,则可长可久。此一句总结名。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