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医方类聚/卷二十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二十四 医方类聚
卷二十五
作者:李祹 金礼蒙 柳诚源
1451年
卷二十六

诸寒门○目录[编辑]

[诸寒门][编辑]

[编辑]

三因方

中寒治法

附子理中汤

干姜附子汤

助道方

治中寒中气证

直指方

中寒证治

不换金正气散

养胃汤

姜桂散

沉附汤

附子散

五丹圆

应梦人参散

败毒散

严氏济生方

中寒

姜附汤

三法六门

四逆汤

二姜汤

术附汤

大巳寒丸

理中丸

平胃散

养脾丸

拔粹方

姜附汤

沉香桂附丸

十全大补汤

医方大成

生料五积散

理中汤

南北经验方

正气散

永类钤方

诸寒

五积交加散

十味芎苏散

冲和散

温胆汤

十味和藓散

增损白术散

竹叶汤

鹊石散

柴胡散

寿域神方

寒部

卫生易简方

诸寒

馀药无名者散见本方

鍼灸[编辑]

诸寒门○三因方[编辑]

叙中寒论[编辑]

夫寒者,乃天地杀厉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藏为肾。故寒喜中肾,肾中之,多使挛急疼痛,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兼湿则肿疼。治之,唯宜温剂,不可吐下,皆逆也。然寒性虽喜㱕肾,五藏皆能中之。若中于经络之表则易散,入里则不消,与伤寒脉证无异,但轻重不同。其有本藏即中寒者,经论既载,不可不辨明也。详论在伤寒门。

五藏中寒证[编辑]

肝中寒者,人迎与左关上脉紧而弦。肝虚中寒,乃母子相因。弦多则吉,但紧不弦,舌卷囊缩,为不利。故使本部脉紧如切绳。肝中寒之状,其人洒洒恶寒,翕翕发热,薰然面赤,漐漐如有汗,胸中烦热,胁下挛急,足不得伸。

心中寒者,人迎与左寸口脉紧而洪。心虚中寒,贼邪相克。脉应本部,供滑则吉,但紧,舌干焦,为不利。心中寒之状,其人如啖韭虀状,剧则心痛掣背,背痛掣心犹如蛊注。恶寒四肢厥,自吐。少闲,顷时复发,休作不已,昏塞不知人。

脾中寒者,人迎与右关上脉紧而沉细。脾虚中寒,寒邪乘克。脉应本部,长则吉,沉紧,唇揭,为不利。脾中寒之状,心腹䐜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藏气不传,或秘或泄。

肺中寒者,人迎与右寸口脉紧而涩。肺虚中寒,母子相感。脉应本部,浮者为吉,但紧而涩,鼻干燥,为不利。肺中寒之状,喜吐浊涎,气短不能报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

肾中寒者,人迎与左尺中脉沉紧而滑。肾虚中寒,寒喜中肾,以类相从。脉应本部,沉滑者吉,紧涩,耳轮黑,目睛昳,为不利。肾中寒之状,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凊,拘挛而疼,昏不知人。馀例见伤寒门。

诸寒门○简易方[编辑]

寒证论[编辑]

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中伤于人,不急治之,随经传变,生死存亡,旬日而见。是以古人谓之大病。况寒邪传经,治自太阳,逆传阳明,至于厥阴而止,脉证不同,用药亦异。要当随其经络传变,仍以证之与脉兼而别之。直要辨别分明,然后施之治法,则万不失一。

如或经络不分,脉理不明,表里莫辨,阴阳交互,汗吐下法差缪,药一入咽,生死立判,可不慎哉。其唯治法,张仲景伤寒论为祖,而无求子活人书最为详备,成无巳明理论、许学士百问歌,互相发明。使后之学者,胸中了然,指下无疑。识病推因,若合符节,玆不繁引。予今采集前贤必验之方,近代名医历试之说,切于时用者,抄于本方,以备仓卒。加或日深传变,证状乖异,当自择医,不可拘执。

诸寒门○直指方[编辑]

中寒论[编辑]

寒者严凝杀厉之气也。人以肾为根本,惟肾则受寒,惟寒则伤肾。肾气一虚,寒邪交作,急痛拘挛,战掉强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无汗恶寒,头疼面惨,发热拘急,手足微寒,此伤寒也。霍乱转筋,洞泄下痢,干呕吐逆,积飮停痰,此寒邪入肠胃也。以至为咳嗽,为虚劳,为疝瘕,为脚气,为带漏,为遗精,为痎疟,为诸痛,寒亦主之。

人惟肾气不充,踈于谨护,非特霜凝冰泫之谓寒。或者炎天暑月当风取凉,卧地受冷,使寒邪之气,自皮肤而达经络,自经络而入脏腑。如前数证,皆得以恣睢四出矣。

温肾御寒,如干姜、附子、川乌、天雄軰,佐之以养正、灵砂,此固药笼中物。然寒伤荣气,徒知温肾,而不知温血,恐未必有十全之功。是则官桂、当归又温血之上药也。不然,古人何以致意于寒泣血云。

诸寒门○严氏济生方[编辑]

中寒论[编辑]

素问云,冬三月是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晩起,必待日光。此去寒就温之意也。不善调摄,触冒之者,卒然眩晕,口噤失音,四肢彊直。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面赤多汗。大抵中寒,脉必迟紧,挟风则脉浮,眩晕不仁,兼湿则脉濡,肿满疼痛。治之之法,切不可妄下妄吐,惟当温散之。

诸寒门○管见大全良方[编辑]

中寒证治[编辑]

若遇极寒之时,忽然气厥晕闷,不省人事,皆由体虚气弱,而中寒气。当以附子理中汤治之。

诸寒门○治病百法[编辑]

[编辑]

夫寒者,是太阳寒水之主也。诸寒冷湿痹,肘臂挛急,秋湿既多,为咳为嗽。痰厥心痛,心中澹澹大动,胸胁胃脘痛不可食,食已不饥,吐利腥秽,屈伸不便,上下所出不禁,目盲,坚痞,色炲,渴而飮冷,积水足浮肿,囊缩,四支冷,瓜甲青,心火为病。

姜附汤,四逆汤,二姜汤,术附汤,大已寒丸,理中丸。

诸寒门○治法杂论[编辑]

寒门[编辑]

经曰,寒疡流水,俗呼为冻疮。因冬月行于冰雪中而得此证。或经年不愈者,用坡野中净土,㬠干,以大蒜硏如泥土。捏作饼子,如大观钱厚薄,量疮口大小,贴之。以火艾加于饼上,灸之不计壮数,以泥干为度。去干饼子,再换湿饼,灸不问多少,直至疮痂觉痛痒,是疮活也。然后口含浆水洗渍,用鸡翎一二十茎,缚作刷子,于疮上洗刷净。以此洗刷,不致肌肉损伤也。以软帛拭干,次用木香槟榔散傅之。如夏月医之更妙。

诸寒门○宣明论[编辑]

诸寒[编辑]

寒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此因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

或冷热相击,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成证辨之。夫湿热吐泻,当见阳脉,若亡液气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热证误服白术调中汤温药,亦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也。

诸寒门○拔粹方[编辑]

诸脉按之无力所生病证[编辑]

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时痛,心胃控睾,阴阴而痛。或大便泄泄,鼻不闻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泣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皆时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恶寒,时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处。或飮寒水则便过,其振寒复至,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必有膈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涎痰大作,方过其发躁,须臾而已。

振寒复至,或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惨,意悲悲,健忘或善喋闲出,此风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亦伤精气,以辛甘温甘热滑润之剂,大泻西方北方则愈。

诸寒门○医方大成[编辑]

[编辑]

寒为天地杀厉之气,故见于冬则为冰为霜,草木因之而摧败,鸟兽各巢穴以自居。气体虚弱之人,或调护失宜,冲斥道途,一时为寒气所中,则昏不知人,口噤失音,四肢僵直,挛急疼痛。或洒洒恶寒,翕翕发热,面赤若有汗。五脏之虚者,皆能有所中也。其脉多迟而紧,挟风则脉带浮,眩晕不仁,兼湿则脉濡而四肢肿痛。治疗之法,只宜以姜附之药,温散寒气。切不可妄有吐下。如舌卷囊缩者难治。

诸寒门○永类钤方[编辑]

中寒[编辑]

寒脉迟紧,挟风带浮,眩晕不仁,兼湿带濡,肿满疼痛。寒喜中肾,为挛急疼痛。中表易散。入里则不消。与伤寒脉证同,重则为中。若舌卷囊缩者难治。

病证 治不可汗下,惟当温散
人迎幷左关紧而弦。 恶寒发热,面赤如有汗,胸中烦,胁下挛急,足不得伸。 昏塞不省,或用苏合香者。诸香主散气,药性差凉,当审微甚。甚则以姜附汤为主。微则不换金正气散可加附子,附子五积散。脐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汤、姜附汤。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术,入心加茯苓。霍乱转筋,四柱散、四顺附子汤即附子理中汤去白术,用生附子。盖白术闭气,生附能散风寒,又胜理中汤。虚寒甚者三建汤、二香三建汤。灸脐下,通五脏虚实。幷痼冷门。
人迎幷左寸紧而洪。 如啖韭虀,甚则心痛,掣背,恶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
人迎幷右关紧而沉。 心腹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藏气不传,或秘或泄。
人迎幷右寸紧而涩。 善吐浊,气短不能报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
人迎幷左尺紧而滑。 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
气口紧盛。 夹食,系不内外因。 宜治中汤。

诸寒门○金匮钩玄[编辑]

[金匮钩玄][编辑]

寒主乎温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气,有口伤生冷之物。

诸寒门○三因方[编辑]

中寒治法[编辑]

附子理中汤澹寮方名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澹寮方或但晕问手足厥逆。。昔有武士守边,大雪出帐外观瞻,忽然晕倒。时林继作随行医官,灌以此药,两剂遂醒。

大附子炮去皮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分○澹寮方炒。

右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时服。口噤则斡开灌之得效方同。。○直指方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人参、白术、干姜、熟附子各一两、甘草炒,半两。右㕮咀,每三钱,姜五片,食前煎服。少血,加当归。

干姜附子汤得效方名姜附汤。。治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涎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复燥热。

干姜、附子炮,去皮脐○得效方各乙两。

右为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术,入心加茯苓,随证加之得效方此下云,挟风加防风,兼湿多加白术,筋脉牵急加木瓜,肢节疼痛加桂心、人参、白术各等分,仍须暖室添衣被火等围护。

○易简方姜附汤,治中风,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阴证伤寒,大便自利,而发热者,尤宜服。兼治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干姜、熟附子各二两。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六分拔粹方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若其人未苏,则先用三生飮方中治法,次方服此。或虑此药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饵。

姜附汤本治伤寒经下之后,又复发汗,内外俱虚,身无大热,昼日烦燥,夜即安静,不呕不渴,六脉沉伏。

一方附子生用,名白通汤,治伤寒发热,大便自利。

一方用白通汤倍加白术,甘草减半,名生附白术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腹满身重,手足缓纵,津津拔粹方作漐漐。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

一方用姜附汤,加麻黄、白术、甘草、人参等分,名附子麻黄汤。治中寒湿,昏晕缓弱,腰背强急,口眼㖞斜,语声混浊,心腹䐜胀,气上喘急,不能动转。已上证候,各宜详审用之。

直指方姜附汤,治中寒,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或阴盛发燥。熟附子三法六门一两生用,去皮脐,细切。、干姜炮,等分○六门二两,另为麁末。。右㕮咀。每服三钱,水盏半,煎半六门一盏。空心温和服,亦治洞泄、呕吐。

医方大成姜附汤,治体虚中寒,昏不知人,及脐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永类钤方半两。。右㕮咀。每服三钱,水盏半,煎七分,食前南北经验方、袖珍方、寿域神方、卫生易简方同,医方集成食后。温服。

澹寮方姜附汤,治卒中风痰壅塞。生姜八两,附子减半,并用生者。自陈氏三因方用等分炮熟姜附,王氏因之改干姜为生姜,附子用熟者。然既知其未稳当,从古方可也。乃持两端以尝试,未为切当。其云,治中寒,口噤,与阴证伤寒。岂知阴证伤寒,下利不渴,手足逆冷,小便反利,汗出过多,脉微欲绝。此将脱之证,兼服炮姜、炮附,亦未为过。今中寒晕倒,口吐痰沫,而遽服熟附,乌知寒邪不因补而盛耶。当先以生姜附与之,或未效,徐投以半生半熟者,人或虚甚,然后以熟姜附未晩也。是虽陈氏不审之故,而王氏不能发明之,安得不任其咎续易简方。

诸寒门○助道方[编辑]

治中寒中气证[编辑]

中寒中气忽然厥,

术附加煎苏合香。

惟有老人多气弱,

须呑养正助元阳。

中寒中气之候,四肢厥逆,口噤,牙关紧急,痰涎壅盛,如中风状者,用局方术附汤一贴。生姜二十片,水二盏,煎八分,去滓,后调局方苏合香元二粒,倂进二服。或气短头晕,手足厥逆未退者,可送养正丹伍拾粒至百粒,奇效必愈。

诸寒门○直指方[编辑]

中寒证治[编辑]

不换金正气散。解散寒邪。

苍术、橘红、半夏曲、厚朴、藿香叶各一两,甘草抄,三分

右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煎服。

养胃汤。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

苍术、厚朴、半夏曲各一两,人参、伏苓、草果、霍香各半两,橘红七钱半,甘草炒,三钱半

右锉,每服三钱,加桂半钱、姜七片、乌梅半个,煎服。

姜桂散。温中散寒生。

干姜、良姜各半两,辣桂、木香、半夏曲、甘草炒,各二钱半

右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个,煎服。

沉附汤。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熟附子、干姜炮,各半两,沉香、白术各一分,甘草炒,一钱半

右锉,每三钱,姜五片煎,食前服。

附子散。伤寒阴证,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沉寒。

熟附子三分,官桂、当归、白术各二分,干姜、半夏曲各一分

右锉。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二枚,食前煎服。

五丹圆。治沉寒痼冷方见血病门。

应梦人参散。治伤寒身热头疼,亦主痰嗽。

人参、白术、白芷、干葛、北梗、青皮各三分,甘草炒,一两,干姜一钱半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败毒散。伤寒热证通用。

人参、赤茯苓、川芎、北梗、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枳壳、甘草炒,等分

右锉散。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人参羌活散用药亦同。

诸寒门○严氏济生方[编辑]

中寒[编辑]

姜附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干姜、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灸,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前。挟风不仁,加防风半两。兼湿肿满,加白术半两。筋脉挛急,加木瓜半两。肢节疼痛,加桂心半两澹寮方同。

诸寒门○三法六门[编辑]

[编辑]

四逆汤。

甘草三两,干姜半两,附子半两,生用,去皮脐,切作片子

右为麁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二姜汤。

良姜、干姜炮。二味各三两。

右为细末。酒煮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飮汤下。

术附汤。

黑附子重一两,白术一两半,甘草七钱半,灸

右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大巳寒丸。

附子炮,去皮脐、川乌头炮,去皮脐,锉作豆大,再炒黄、干姜炮裂、良姜、棺桂去麁皮、吴茱萸炒,已上各一两

右为细末。醋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飮下,食前。

理中丸。

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甘草、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弹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空心。

平胃散。

厚朴姜制、陈皮二味各三两。,苍术五两,泔浸,甘草二两,炒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之。

养脾丸。

干姜、缩纱各二两,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夌糵炒,各一两,白术半两,甘草炒,一两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生姜汤下。

诸寒门○拔粹方[编辑]

[济生拔粹][编辑]

姜附汤。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治阴证伤寒,大便自利而发热者方见三因方。

沉香桂附丸。

沉香、附子炮,去皮脐、干姜、良姜锉,炒、官桂去皮、茴香、川乌头炮,去皮脐,锉作小块子,如豆大,再炒令黄用。、吴茱萸汤浸洗去苦,炒

右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醋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飮送下,空腹食前,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

十全大补汤。

人参、肉桂、川芎、熟地黄、茯苓去皮、白术、甘草、黄耆、当归去芦、白芍药。

右件一十一味,锉为麁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诸寒门○医方大成[编辑]

[编辑]

和剂方生料五积散。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或有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及妇人经血不调,或难产,并治之。

<divclass="xsl_paraxsl_indent_1"style="text-align:left;">白芷三两,陈皮去白,六两,厚朴去皮,姜制,四两,桔梗去芦,十二两○南北经验方二两。,枳壳去穰面炒,六两,川芎、甘草、茯苓各三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当归去芦,三两,麻黄去节,六两,肉桂去皮、芍药各三两,干姜四两,半夏汤洗,三两。<spanstyle="position:relative;font-size:0。75rem;top:-5px;font-weight:bold;color:#4688e1;margin-right:3px;text-decoration:none;"data-jusok-type="교감주"data-jusok-id="D001"class="jusok">주-D001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个,煎七分,热服。冒寒用煨姜,挟气则加茱萸。妇人调经催袖珍方作难。产则入艾、醋医方集成、永类钤方同。

和剂方理中汤。

治五脏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服卫生易简方煎七分,去滓,温服。。三因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同。

诸寒门○南北经验方[编辑]

[编辑]

和剂方正气散。治伤寒阴证,憎寒恶风,正气逐冷。

半夏、厚朴各三两,为末。,生姜四两,硏烂,同为饼子,微炒,藿香叶、陈皮各乙两,甘草七钱,炒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稍热服。常服,顺气宽中,辟除瘟疫袖珍方同。

诸寒门○永类钤方[编辑]

诸寒[编辑]

澹寮方五积交加散。治内感风寒,上膈蕴热。

五积散、人参败毒散。

右二件等分和匀。每四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乙介,煎八分,温服。

十味芎苏散。治四时伤寒,发热头疼。

川芎七钱,紫苏叶半两,干葛半两,甘草三钱,柴胡半两,茯苓半两,半夏制,六钱,枳壳制,三钱,桔梗二钱半,陈皮三钱半

右㕮咀。每三钱,姜、枣煎服。

简易方冲和散。感冒风温之气,头目不清,鼻塞声重,肢体倦怠,伸欠泪出。

苍术六两,荆芥穗二两,甘草乙两乙钱半

右㕮咀。水煎热服,无时。

易简方温胆汤。伤寒一切病后,虚烦不得睡卧,兼治心胆虚怯。

半夏、枳实各乙两,净陈皮乙两半,甘草四钱,茯苓三分

右㕮咀。四钱,水盏半,姜七片、枣乙个、竹茹一块,煎七分,食前热服。

杨氏家藏十味和藓散。治头疼发热,发散寒邪。

白术二两,桔梗乙两,人参、当归洗焙、净陈皮、枳壳、赤芍药、防风、甘草灸,各乙两,厚朴制,半两

右㕮咀。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三个,煎热服,无时。

御药院增损白术散。病后最宜服之,生津止渴,顺气化痰。

白术、葛根、茯苓、藿香、人参、木香各乙两,陈皮净,二两,干生姜乙钱

右㕮咀。四钱,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无时。

济生竹叶汤。治伤寒,大霍乱吐泻后,心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麦门冬去心、人参、茯苓、小麦、半夏制,各乙两,甘草灸,半两

右㕮咀。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温服。

本事鹊石散。治伤寒发狂逾垣上屋。

黄莲、寒水石各等分

右细末。每二钱,煎甘草汤,候冷调下。

柴胡散。治伤寒病后,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或又咳嗽。

柴胡四两,甘草乙两

右为末。每二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后热服。

诸寒门○寿域神方[编辑]

寒部[编辑]

中寒腹痛,用食塩一大把,多飮水送下。忽当吐即愈。

一方,掘土作小坑,以水满坑中,熟搅取汁,飮之,名地浆。

元脏虚冷,腹痛虚泻。生硫黄五两、青塩一两,细硏,蒸饼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丸,热酒空心送下,以食压之。

胃寒五脏风冷,心腹痛,吐青卫生易简方作清。水。用胡椒硏,酒服之,亦宜汤服。若冷气,呑三七粒。

脾胃冷逆,霍乱腹痛,心脾痛。用良姜为末,米飮调三钱服卫生易简方佛手根即高良姜。

一方,用生花椒择去黑子幷闭口者。以四十粒,浆水浸一宿,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卫生易简方治腹内虚冷,用生椒云云。新汲水下,去积冷,煖脏腑,久服驻颜黑发,明目,令人思食。

治膈下冷气,或酒食饱满。常服。用青橘皮四两,汤浸一宿,去穰,入塩七钱,拌匀,炒焦,为末。每服一钱半,茶末半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如不用茶,沸汤点亦妙。

诸寒门○卫生易简方[编辑]

诸寒[编辑]

治胃虚中寒,停痰留飮,哕逆呕吐。用半夏二钱汤洗七次炒黄,丁香半钱、藿香一钱、水一盏、姜七片,煎七分,食前温服。

治肠胃虚寒,心腹冷痛,泄泻不止。用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肉豆蔲面裹煨,等分为末,米糊圆,如桐子大。每服五十圆,空心米飮下。

治胸腹冷气。用沉香、乌药同磨,作汤服。

治脾肾虚寒,肠鸣泄泻,胸膈不快,飮食不化。用破故纸炒四两、木香不见火一两、肉豆蔲面裹煨二两,共为末,灯心煮枣肉,圆如桐子大。每服七十圆,姜、塩汤下。

治老人中寒下虚,心腹膨胀,不喜飮食。用附子炮去皮脐、厚朴姜制炒,等分。每服四钱,水一盏,姜、枣煎八分,温服,不拘时。加少木香尤妙。

治胃寒飮食不化,及呕吐翻胃。用高良姜、陈皮,等分为末,炼蜜圆,如桐子大,空心飮下十圆。久服,令人肥白,身香。及下一切宿冷气脚湿风,破症结,止嗽,润心肺,消痰,补虚,调中,下气,益五脏,利大小便。

治胃腕虚寒,痰飮留滞,痞塞不通,气不升降。用良姜、干姜炮、陈皮、青皮各一两,半夏汤洗去滑。二两为末,姜糊圆,如桐子大。每服三十圆,生姜汤下。

诸寒鍼灸[编辑]

寿域神方[编辑]

治冷病,灸心肺骨尖上三壮。

诸暑门一○目录[编辑]

[诸暑门][编辑]

诸暑门[编辑]

[编辑]

金匮方

白虎人参汤

一物苽蒂汤

千金方

海上仙方

暑月伤寒

圣惠方治热暍诸方

和剂局方中暑

大顺散

香薷圆

枇杷叶散

桂苓圆

解暑三百散

消暑圆

缩脾飮

黄龙圆

冰黄散

水浸丹

大全本草

三因方

中暑治法

大黄龙圆

伤暑证治

五苓散

桂苓圆

消毒圆

助道方

治中暑方

是斋医方

中暑

水瓢元

黄龙元

冷香汤

十味香薷飮

龙须散

玉壶元

水葫芦元

地楡散

琐碎录

中暑

水瓢元

小柴胡汤

平胃散

简易方

暑证

香薷散

香薷散

直指方

中暑证治

五物香薷汤

香薷缩脾飮

香薷锉散

五苓散

小柴胡汤

竹叶石膏汤

六和汤

二陈汤

小半夏茯苓汤

来复丹

大黄龙圆

朱氏集验方

中暑

水沉汤

严氏济生方

中暑

二气丹

冷香飮子

加味香薷飮

管见大全良方

橘皮汤

易简方

缩脾飮

三法六门

化痰玉壶丸

玉露散

石膏散

东垣试效方

暑热伤气

人参益气汤

芍药补气汤

导气汤

茯苓燥湿汤

诸暑门[编辑]

得效方

伤暑

桂苓甘露散

来复丹

通苓散

中暑

益元散

来复丹

白虎汤

橘皮竹茹汤

竹叶石膏汤

五苓散

香薷散

小柴胡汤

白虎加人参汤

王氏易简方

伤暑

五苓散

七气汤

香薷飮

澹轩方

中暑

澹寮方

卫生宝鉴

长夏湿热胃困

消暑十全飮

圣济总录

中热暍

白虎汤

小香薷汤

解毒丸

竹茹汤

小抱龙丸

香薷散

消暑散

槟榔饼

甘露散

菝葜散

解毒散

大黄丸

甘露丸

抱龙丸

不灰木散

救生散

冰壶散

中暍闷绝

陈橘皮汤

备急救生丸

黄连散

凝水石丸

万金散

玉珠散

南北经验方

桂苓甘露散

五苓汤

袖珍方

二香散

香朴飮子

桂苓白术散

加味五苓散

经验秘方

中暑

醍醐汤

破暑汤

甘露散

麹术丸

十全香薷飮

加味香薷飮

香薷汤

经验良方

中暑

加减十味香薷汤

必用全书

中暑

山居四要

新效方

玉龙丸

玉机微义

香薷飮

黄连香薷飮

人参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人参益气汤

益元散

十味香薷散

清暑益气汤

五苓散

桂苓丸

缩脾飮

消暑十全飮

消毒丸

大顺散

冷香飮子

来复丹

□苓甘露飮

桂苓甘露飮

辰砂五苓散

黄连解毒汤

大金花丸

神芎丸

寿域神方暑部

卫生易简方诸暑

金匮钩玄

黄连香茹飮

御医撮要

白虎汤

备预百要方

馀药无名者散见本方

食治[编辑]

诸暑门一○巢氏病源[编辑]

冒热困乏候[编辑]

人盛暑之时,触冒大热,热毒气入藏府,则令人烦闷,郁冒,至于困乏也。

诸暑门一○和剂指南[编辑]

论伤暑证候[编辑]

夏月伤暑,亦云伏暑。谓其人从热中来,便从凉处坐卧,不知被外凉冷之气闭,暑热气伏在腠理中,不能发泄,故曰伏暑。其证自汗恶寒,或背恶寒而渴,或面垢如未洗面人,或板齿燥,当门二齿干,是伏暑也。

呕逆而渴者,及卧不及席者,是伤者也。可与五苓散、桂枝丸、大顺散、香薷散。发热甚者,可与香薷散、竹叶汤、枇杷叶散、小柴胡汤,冷服立效。

论伤暑吐泻[编辑]

中暑,呕吐,发热闷乱,或霍乱吐泻,可与消暑丸、五苓散、桂苓圆、香薷散之类。

诸暑门一○三因方[编辑]

中暑论[编辑]

中暑,其脉阳弱而阴虚,微迟似芤。夫暑,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藏为心。故暑喜归心,中之,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躄。入肾,则消渴利小便。

凡中暍死,治之切不得用冷,唯宜温养,得冷则死。道涂无汤,即以热土熨脐中,仍使更溺,槩可见矣。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甚,治之不可不谨也。

然伤暑中暍,其实一病,但轻重不同。新校正要略者,乃云伤寒家别有暍病,非也。详论治法见后。

中暑凡例[编辑]

中暑闷倒,急扶在阴凉处,切不可与冷。当以布巾衣物等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续以汤淋布上,令彻脐腹,暖即渐惺。如仓卒无汤处,掬道上热土于脐,以多为佳,冷即易。

古法,道涂无汤,即掬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窝子,令人更溺于其中以代汤,续与解暑毒药,如白虎竹叶石膏汤。

凡觉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块,冷水送下。如已迷乱闷,嚼大蒜一大瓣,冷水送下。如不能嚼,即用水硏灌之,立醒。路中仓卒,无水渴甚,急嚼生葱二寸许,津同燕,可抵飮水二升。

伤暑叙论[编辑]

伤暑者,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用事之时也。炎热大行,烁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伤之,则发热,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气,以暑消气。气消血散,与伤寒相类。

此是夏闲即病,非冬伤寒,至夏发为热病也。当以脉别之,伤暑脉虚无力,盖因气血消散,致血虚弱。伤寒则泣血而闭,脉紧而有力,大不同也。

要略言伤寒家别有暍病,盖诠次者,见其一条别在后,故有是说。轻重不同,识者当自知之。

诸暑门一○简易方[编辑]

暑证论[编辑]

四时之内,惟夏一季,是人蜕精神之时,最难调摄。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渐凝,及冬始坚。当此之际,正宜温药补助,飮食亦当稍热,飮冷食生,皆致病之因也。

况暑毒多从口鼻入,凝于牙颊,远行作劳,人遇止息,须嗽口勿咽。如觉入咽,宁呕去之。

盖夏月伏阴在内,肠胃冷滑,易于伤动,暑毒一入,遍于五脏六腑,为病最急。夏月小有感冒,无问风寒暑湿,头痛寒热,烦燥昏闷,霍乱疟痢,皆当先服五苓散,然后随证以他药主之。其实猪苓、茯苓利水道,白术、肉桂有实表之功。若用以治病,无有不愈。

其或士夫当隆暑之时,无病而以五苓散,例为夏闲常服之药。但知可以解暑除烦,而不知内有泽泻,最能伐人肾气。肾者人之根本,当根本不充之时,轻进是药,将以为利,适以为害,可不谨哉。琐碎录云,隔年五苓散不可服,服之,杀人,良以此也。

诸暑门一○直指方[编辑]

中暑论[编辑]

人有常言,伤暑做出百般病,其果厚诬哉。盖暑之入人,伏于三焦肠胃之闲,至有兼旬累月而不可测识者,如呕吐,如中满,如泄泻,如下痢,如焦渴,如发疟,如腹痛,如下血,以至诸热等证。苟因暑得之,其根未除,虽百药遍尝,难施其巧。

夫人心胞络与胃口相应。胃气稍虚,或因饥胄暑,故暑气自口鼻而入,凝之于牙颊,达之于心胞络,如响应声。遇暑以还,急漱口而勿咽可也。若觉暑毒逼塞咽喉,尤当灌涤而吐之。

伤暑脉虚,面垢,自汗,身热,背寒,烦闷,大渴,倦怠少气,毛耸恶寒,或头疼,或霍乱,或四肢厥冷,但身体无痛。经云,热则诸毛孔开,故洒然恶寒。体认不精,妄以伤暑为伤寒,误人不小。

然而暑家何以脉虚。暑能消气,气消则血散,脉安得而不虚。其或六脉沉伏,冷汗自出,闷绝而昏不知人,此则中暑证候,又加重耳。

治法大要,虽贵于驱暑,尤贵于和中。二者并行,则其闲杂证,不战而自屈。若汗,若下,若用药,差冷,古人戒之。

虽然夏月伏阴在内,暑家气虚,脉虚,或飮水过多,或冷药无度,伤动其中。呕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则外热里寒,无惑乎伤暑伏热之说。非理中汤不可也。

又有冷药过度,胃寒停水,潮热而呕,或身热微烦。此则阳浮外而不内,非小半夏伏苓汤不可也。

抑犹有戒焉。暑家脉虚,面黧,冷汗洒然,毛耸,手足微寒。苟不明辨其里热之证,误以刚剂投之,抱薪救焚,不发黄则发斑。甚者蓄血闷乱而毙矣。吁,可畏哉。

诸暑门一○管见大全良方[编辑]

中暍证治[编辑]

若因盛暑在途,忽然僵仆不省人事,当作中暍治之。此疾皆由饥,而感冒暑热之气,而得之,宜用白虎汤。或来复丹硏细,浓煎紫苏汤调灌,或以大黄龙圆服之,即省。

若在荒野僻陋之处,一时无药,但以大蒜细硏,以汤调灌,亦得甦省。切不可以冷水灌之,断不能活。宜用布巾蘸热汤,不可大叚灼人,熨脐上下,必省。

若偶在无人所居之境,一时无汤,可移病人安于树阴之下。却掬路上热土,安于病人脐上,仍拨开作一窍,以人注尿于其中,得暖即活。

伏暑证治[编辑]

夫伏暑之证,从暑中来,凉处坐,其暑喜伏于内。素问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中暑则背寒面垢,如尘埃著面,又如涂油,齿干前齿干燥。,烦冤,手足微冷,烦渴口燥,四肢却不痛重。但觉倦怠,洒洒然毛耸恶寒,发热烦闷,其脉微弱,按之无力者,伏暑证也。

甲乙经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者此也,宜白虎汤立秋后及亡血诸虚家不可用。。小柴胡汤煎成沉冷服。痰逆恶寒者,橘皮汤,不恶寒者,竹叶石膏汤主之。头疼、恶心、烦躁、心下不快者,与五苓散。渴甚者,酒蒸黄连元主之。常服预防暑气者,宜消暑圆、大黄龙圆、枇杷叶散、桂苓圆、黄连香薷散,可选而用之。

诸暑门一○治病百法[编辑]

[编辑]

夫暑者为少阴君火之主也。诸痛痒疮疡,痈疽肿毒,及胸中烦热,嗌干颏喘,唾血泄血,胕肿,肩脾背内痛,心痛肺胀,腹胀蔚闷,风温病多发。风伤于荣,温伤于卫,血为荣,气为卫,其脉两手多浮,自汗出,身重,多睡,必骭。

三日以里,且宜辛凉解之。或辛温解之,如不已,里证未罢,大不可下。如下则胃中虚空。四日之外,表热入里,则谵语口干,发诊潮热,直视失溲者,十死八九。肺金为病,人气在胸,及小儿疮疹丹熛,但发人气在腹。

白虎汤,桂苓甘露散,化痰玉壶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散。

诸暑门一○十形三疗[编辑]

暑形[编辑]

小郑年十五,田中中暑,头痛,困卧不起。戴人以双解散汗之,又以葱醋汤投之,未觧。薄晩,又以三花神祐丸大下之,遂愈。

张叟年七十一,暑月田中因饥困伤暑。食飮不进,时时呕吐,口中常流痰水,腹胁作痛。医者槩用平胃散、理中丸、导气丸不效。又加鍼灸,皆云胃冷,乃问戴人。

戴人曰,痰属胃,胃热不收,故流痰水。以公年高,不敢上涌。乃使一筋探之,不药而吐之,出涎一升。次用黄连清心散、导飮丸、玉露散以调之,飮食加进,惟大便秘。以生姜大枣煎调胃承气汤一两夺之,遂愈。

诸暑门一○卫生宝鉴[编辑]

中暑霍乱吐利治验[编辑]

提学侍其公,年七十九岁,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乱吐利,昏冒终日,不省人事,时夜方半,请予治之。诊其脉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头热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关紧急。

予思内经五乱篇中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胃气逆行。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云云。乱于肠胃则为霍。于是霍乱之名,自此而生。

盖因年高气弱,不任暑气,阳不维阴则泻,阴不维阳则吐,阴阳不相维,则既吐且泻矣。前贤见寒多以理中丸,热多以五苓散为定法治之。

今暑气极盛,阳明得时,况因动而得之,中暍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剂,则不能泻其暑热,堕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泻热补气,加白茯苓以分阴阳。约重一两,冰水调灌,渐渐省事,而诸证悉去。后慎言语,节飮食三日,以参术调中汤之剂,增减服之,理正气。逾十日后方平复。

诸暑门一○澹寮方[编辑]

中暑[编辑]

夫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故暑喜中心,亦各从其类也。然谓中暑者,乃至重也。其证眩晕,昏不知人。

又谓伏暑者,其人自暑中来,便自坐卧冷地,为冷气闭,伏暑气在腠理,不能发泄,故曰伏暑。其证自汗、恶寒,或背寒而面垢谓面如未洗也。,或渴而板齿当门齿也。燥。其病犹轻,暑脉虚者,热伤气而不伤形也。

中暑闷乱,切不可便与冷水。及卧冷湿地,得冷则死。惟当温养,或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中,仍续以汤淋布上及气海,或掬热土,置脐心,更令人漩溺于土上。候渐甦,以米汤徐徐灌之,然后随证调治。

近来江浙闲中暑,多有搐搦不省人事者。其脉浮而虚。浮为风,虚为暑,此中暑而挟风。故有是证,俗名暑风。宜先以温熟水化苏合香元灌之,俟其甦省。又进黄连香薷飮加羌活煎。

本草百药,有疗风、疗湿、疗寒,或三气兼治,各于品下明载。惟无一字言及何品可以疗暑。后之智者,处方为之通心利小便,正使暑气不能节闭也,学者亦宜知之。

诸暑门一○圣济总录[编辑]

中暍统论[编辑]

盛夏炎热,人多冒涉路途,热毒入伤。微者客于阳经,令人呕逆头眩,心神懊闷,汗出恶寒,身热发渴。即时不治,乃至热气伏留经络,岁久不除,遇热即发。俗号暑气。

甚者热毒入内,与五藏相幷,客邪炽盛,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隔,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中暍。此乃外邪所击,真藏未坏,若遇救𤻲,气通则甦。但治热暍,不可以冷物,得冷则不救。盖外以冷触,其热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也。

诸暑门一○医方大成[编辑]

[编辑]

暑之为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是以暑之中人,先着于心。凡中之者,身热头痛,烦渴口燥。甚则昏不知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

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躄。入肾,则消渴。其脉多沈伏。一时昏中者,切不可便与冷水,幷卧湿地。

古法,当以热汤先灌,及用布衣蘸热汤,熨脐下及气海,续续以汤淋布上,令煖气透彻脐腹。俟其甦省,进以黄连香薷散、五苓散。

若体虚者,冷香飮子,霍乱吐泻,来复丹、二气丹。夹食则用胃苓汤。若挟风则其脉沉而浮,证有搐搦,当于黄连香薷散内加羌活煎服。却不可作惊癎治之,多致不救。此方乃严氏累用之而有验者。

若旅途中卒然晕倒,急扶在阴凉处。掬道上热土,于脐上,拨开作窍,令人尿于其中。以待求热汤,幷生姜或大蒜各一块嚼烂,以汤送下,立醒。

诸暑门一○永类钤方[编辑]

中暑[编辑]

暑之为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故暑之中人,先着于心。古经不载暑,乃为六淫中无形之火。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

若中脘虚弱,引飮停膈,为痰为飮,滞于肠胃,为湿为渍。痰至秋则疟,湿至秋则为痢。中之者,微则身热头痛,烦渴口燥。甚则吐泻喘满,手足微冷,昏不知人。切不可与冷水,卧湿地。

古法,以布衣蘸热汤,熨脐中及气海,或掬路旁热土,置脐中,更溺之,或嚼姜蒜,以热汤灌之,或置大蒜两鼻中,渴甚嚼生葱,同津咽下良。暑挟风为暑风,若针则发热,下则成淋,发汗则恶寒。

病证
以人迎合五脏本部脉。阳弱阴虚,微沉似芤,浮而虚。 眩晕顽痹。 昏闷不省,先用苏合香圆,生姜自然汁擦灌。躁热头痛、自汗、泻渴而吐、小便赤少,五苓散、香需散加姜制黄连、活人香需散加黄连去扁豆,以冷服,速效。中暑毒,汗出恶风,身热而渴,简易取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甚效。消暑圆幷来复丹灌之。烦渴昏眩欲死,简易集地余散。中暍面垢,冷汗,昏死,脉沉伏,简易大黄龙元、来复丹灌之,用熨脐法。暑风作癎,灌以苏合香圆,幷服黄连香需散加羌活。通见后。
噎闷,昏不知人。
昏睡不觉。
喘满痿躄。
消渴,小便赤涩。
气口紧盛。 夹食,系不内外因。 胃苓汤。

伤暑[编辑]

热伤气,暑伤心,伤暑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人伤之则发热,自汗头痛,往来寒热如疟,烦渴眩晕,呕吐泄泻,昏闷不清,倦怠少气。以热能消气消血散,故脉浮而虚。经云,寒则诸毛孔闭,闭则热而闷。热则毛孔开,开则洒然寒。此伤寒有热闷,伤暑有恶寒之证,不同以此。且夏闲即病,非经所谓冬伤寒夏发热也。尤以背寒、面垢、齿燥而渴为异。惟当通心气,利小便也。

病证
浮虚 消暑除烦渴。 简易缩脾飮,老弱人加附子。又集人参濯热散。
身热头痛,渴泻,小便赤少。 局方五苓散、三白散。兼胃热,御院益黄散。
引飮,腹胀泻利,小便少。 御院甘露飮、桂苓元。呕渴烦眩,局方枇杷叶散。
沉滑 痰飮呕渴。 局方消暑圆、小半夏茯苓汤。
虚迟 引飮,脾胃受湿,霍乱吐泻。 局方六和汤、大顺散,百一选十味香需汤。
沉滑 体虚,烦燥引飮,服凉药不得。 济生冷香飮子。伤生冷,百一选冷香汤。
沉虚 下虚里寒,外热泄泻如水。 局方来复丹。
中脘痞结,伤冷呕泄。 济生二气丹。身热头疼如脾寒,百一选大黄龙圆。
沉细 气虚伤冷,外热里寒,身痛自利,吐泻不渴,如阴证四逆。 附子汤、附子理中汤。

诸暑门一○经验良方[编辑]

中暑[编辑]

活人书问云,中暑即背寒面垢,其面如涂油,类纂云,面垢者,阳证也。一多面尘,若尘埃之著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但觉倦怠,四肢却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无力,白虎汤主之。痰逆恶寒者,橘皮汤主之。不恶寒者,竹叶汤主之。头疼、恶心、烦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最妙。又问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耸恶寒。

答曰,经云四时八风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热病法,治之复用温热药,必致发黄班出,更为畜血,尤宜戒之。

诸暑门一○玉机微义[编辑]

诸经叙暑热脉证[编辑]

内经曰,夏至日后病热为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难经曰,伤暑得之为正邪,火自病也。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伤寒论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谨按,许学士云伤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内经曰,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而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弱,所谓弦细芤迟,皆虚脉也。仲景以弦为阴,而朱肱亦曰,中暑脉细弱,则皆虚脉也,可知矣。

论中暑中热受病不同[编辑]

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

东垣曰,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火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多以大顺散热药主之是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躁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引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凉剂主之。

按,此论中暑,即仲景所谓暍是也。此只作暑热分之,可见有阴阳二证,受病不同。

然夏月受病,有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以大顺散主之者,为中暑。盖当暑月名之,犹冬月发热为伤寒也。

但中热治例,虽云用苍术白虎汤,而又处清暑益气之法。况大顺散一方,是仲景太阳例药。然东垣施用,谅不如此。必有若益气汤证例发挥晔晔者,惜乎无传,故使后人不能无疑也。详后所论。矧中暑证,亦有于劳役动而得者,中热,亦有于避暑静而得之。大抵因人元气虚实不同,故所受亦异,为治岂得而无变法哉。

论暑伤五脏为证不同[编辑]

陈无择曰,暑热喜归心,心中之,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躄。入肾,则消渴。

凡中此下治之,切不得用冷,唯宜温养,得冷则死。道途中无汤,即以热土熨脐中,仍使更溺,槩可见矣。

凡觉中暑,急嚼生姜一大块,水送下。如已迷闷,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硏灌之,立醒。

谨按,暑暍之证,变异不等,亦岂止归五脏也。冷热当凭脉证用之。

盖人之形气有虚实,所感有轻重。轻则后时而发,至秋成疟痢是也。重则即时发者,如已上之证。至有轻变重,重变轻,亦自感有浅深,传有兼倂尔。况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岂得无变异乎。大抵四时之证皆然。

论暑热伤气为痿厥诸证[编辑]

东垣曰,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软。遇早晩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不足也。

或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不而频,或利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飮食,自汗体重。

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或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者,生于火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

或热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厥者,四肢如在火中,为热厥,四肢寒冷者,为寒厥。寒厥则腹中有寒,热厥则腹中有热,为脾主四肢故也。

按,此论暑热证候,即同冬月伤寒传变,为证之不一也。彼为寒邪伤形,此则暑热伤气。若真气元气虚甚受病,忽一于一时不救者,与伤寒阴毒顷刻害人实同。故东垣启是病例,大开后人之盲瞆矣。学者当审究其机宜。与痿门兼天。

论暑为疟痢详见诸疟门ㆍ诸痢门。[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论暑为吐泻霍乱详见。[编辑]

[본문내용없음]

论中暑宜补真气[编辑]

东垣曰,夫脾胃虚弱,遇六七月闲,河涨霖雨,诸物皆润,人汗沾衣,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行步不正,脚欹眼黑,此肾水与膀胱俱竭之状也。当急救之,滋肺气以补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肠不受邪热,不令汗大泄也。

汗泄甚,则止津液,七神无所依。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津者,庚大肠所主,三伏之义,庚金受囚,木无可制,故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一身尽痛,亢则害,承迺制是也。

五月常服五味子,是泻丙火,补庚大肠,益五脏之元气。壬膀胱之寒已绝于巳,癸肾水已绝于午,今更逢湿旺助热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绝矣。

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元真气,非补热火也。今人夏食寒,是也。为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𧖴者,元气也。

谨按,王太仆曰,苍天布气,尚不越于五行,人在气中,岂不应乎天道。然为医者,不审阴阳消长升降浮沉之理,将何所据焉。故丹溪先生有夏月伏阴在内论,深明东垣未悉之旨。因附于左,宜参考焉。

丹溪曰,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根于中者,曰神机,根于外者,曰气立,万物天地,同此一气。人灵于物,形肖天地,参而为三者,以其得气之正而通之。故天地之气升,人之气亦升。天地之气浮,人之气亦浮。降亦降,沉亦沉,人与天地同一橐籥也。

子月一阳生,寅月三阳生,此气之升也。巳月六阳生,阳尽出于地之上矣,此气之浮也。人之腹属地,气于此时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之阳虚矣。经曰,夏月经满气溢,入经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经络皆盛,内溢肌中。又曰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者,里必虚。世言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其误甚矣。

或曰以手扪腹,明知其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用王龙丹、大顺散、桂苓玉,单煮良姜与缩脾飮用草果等,皆行温热之剂。何吾子不思之甚也。

予曰,经言春夏养阳。王太仆谓春食凉,夏食寒,所以养阳也,其意可见矣。若夫凉台水馆,大扇风车,阴木寒泉,水果冰雪,寒凉之伤,自内及外。不用温热,病何由安。详玩其意,实非为内伏阴冷而用之也。

前哲又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若谓夏月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宁免实实虚虚之患乎。

或曰巳月纯阳,于理或通,五月一阴,六月二阴,阴气既动,岂无阴冷。曰此阴之初,动于地下也。四阳浮于地上,燔灼焚炎,流金烁石,何冷之有。孙真人生脉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虚而何。

论暑火证治大法[编辑]

贾元良曰,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外证头疼,口干面垢,自汗,倦怠少气。或背寒恶热,气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利下血,发黄生班,皆是其证。

甚者,火热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一曰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名暑风证者,皆是相火甚而行令也。

先以温水化苏合香丸,次进黄连香薷飮加羌活,只用双解加香薷尤良。大抵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甚好,若自汗甚者,不可利小便,宜白虎汤清解之。

次分表里治之,如在表,头疼恶寒,双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散之类解之。如在半表半里,泄泻烦渴,飮水吐逆,五苓散治之。热甚烦渴者,益元散清之。若表解里热甚,宜半夏解毒汤,下神芎丸、酒蒸黄连丸等。

或人平生素弱,及老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或厥冷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半个,冷飮。次以来复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月暑证不可服诸热燥剂,致班毒发黄,小水不通,闷乱而死矣。

按,此言治暑之法,可谓详备。然云暑风,相火为病,而先用苏合香丸,至用双觧。皆当审谛脉证施治,不可少有差失。详苏合香,但可用于阴寒所遏,或内伤生冷太过,及气中或中恶者。此等又不可谓之暑风相火之证矣。盖暑证有阴阳,二者不同,治法寒热霄壤之隔,学者慎之。

诸暑门一○金匮方[编辑]

[金匮方][编辑]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苽蒂汤主之。

一物苽蒂汤方

苽蒂二七个

右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山居四要同。。亦可用热尼和屈草,亦可扣瓦椀底按及车缸,以著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诸暑门一○千金方[编辑]

[千金方][编辑]

治热暍方。取道上热尘土,以壅心上,少冷即易。气通止。

又方。令暍人仰卧,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备预百要方同。

又方。可飮热汤,亦可内少干姜圣惠方无。、橘皮、甘草煮飮之。稍稍咽,勿顿使饱。但以热土及熬灰土,壅脐上佳。

又方。浓煮蓼,取汁三升,飮之即愈圣惠方一大盏,分二服,飮之愈。。不瘥,更灌。○圣济緫录,生蓼不拘多少,用水浓煮,绞汁一二盏,灌之。卫生易简方,治夏日暍死,用水蓼浓煮汁三升灌之寿域神方同。。备预百要方热暍死,浓煮蓼汁,令飮。

又方。张死人口令通,以暖汤徐徐灌口中。小举死人头,令汤入腹,须臾即苏。○琐碎录,中暑伏热于道涂者,切不宜以冷水沃之。先以汤半盏飮之佳。圣济緫录治中热暍不省方。右以物斡开口,煖汤徐徐灌之,仍少举其头,令汤入腹备预百要方同。,即苏。

又方。使人嘘其心令暖,易人为之。

又方。抱狗子若鸡,著心上熨之。

又方。屋上南畔瓦热熨心,冷易之。

又方。灌地浆一盏即愈圣惠方同。

又方。地黄汁一盏服之圣惠方同。。○圣济緫录治热暍欲死闷乱方。生地黄洗𢭏取汁一盏,旋旋灌之。备预百要方热暍死,生地黄汁令服。

又方。水半升,和面一大抄服之。

诸暑门一○海上仙方[编辑]

暑月伤寒[编辑]

三伏路中人伤热,急取车轮土五钱,盏内澄清服尽了,身轻体徤,走如烟。

诸暑门一○圣惠方[编辑]

治热暍诸方[编辑]

夫夏月,炎热人冒涉途路,热毒入内,与五藏相幷,客邪炽盛,郁瘀不宣。致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故奄然闷绝,谓之暍。然此乃外邪所击,真藏未坏,若便遇救疗,气宣则稣也。夫热暍不得太冷,将息得冷即困。此谓外卒以冷触其热,热毒蕴积于内,不得宣发,故闷绝而死也。

治热暍心闷方。右取面一两,以温水一中盏,搅和服之。○圣济緫录治中暑毒热暍不省方。白面不拘多少。右一味,用热汤调二钱匕,灌之。

又方。黄连半两,去须

右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之。

诸暑门一○和剂局方[编辑]

中暑[编辑]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三十斤,锉寸长○卫生宝鉴三斤。,干姜、杏仁去皮尖○一本及诸方炒。、肉桂去麁皮,各四斤○一本灸。

右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玉机微义三钱。,水一中盏,煎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拘时,沸汤点亦得。○宝鉴,右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香薷圆。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躁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干木瓜、紫苏去麁梗、香薷去土,各一两○一本及袖珍方各十两,得效方去梗。,白茯神去木○得效方白茯苓去皮。、藿香叶去土、檀香、甘草锉灸、丁香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匀圆,每一两作三十圆三因方、得效方蜜圆弹子大。。每服一圆至二圆,细嚼,温汤下,或新汲水化下。小儿半圆,不拘时。○袖珍方右为细末,姜汁蜜丸桐子。每服五十丸,水下。

枇杷叶散。治冒暑伏热,引飮过多,脾胃伤冷,飮食不化,胸膈痞闷,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口干烦渴,肢体困倦,全不思食,或阴阳不和,致成霍乱吐利转筋,烦躁引飮。

麦门冬汤洗,去心、白茅根、木瓜、甘草灸,各一两,枇杷叶去毛净灸、陈橘皮去白、丁香各半两○卫生宝鉴、南北经验方一两,经验良方二钱半。,香薷三分○得效方三两,良方七钱半。,厚朴去麁皮,姜汁灸,四两○增注和剂半斤,得效方、宝鉴、医方大成、集成、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温水调亦得。如烦躁,用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小儿三岁已下,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得效方右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服。烦燥,沉冷服。如脾虚感暑,呕吐不食,以此药煎,去滓,呑消暑圆六十粒,立效。体本虚,呕吐昏倦,手足冷,除茅根、麦门冬,加附子炮用。

桂苓圆。大解暑毒。

肉桂去麁皮,不见火、茯苓去皮,各等分

右为细末。炼蜜为元,每两作八元。每服一元,用新汲水或熟水嚼下,化下亦得。○医方大成治冒暑烦渴,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肉桂去皮、赤茯苓去皮,各五两○玉机微义一两。。右为末,蜜圆,每两作十圆。每服一圆,细嚼,白汤冷水任下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卫生易简方同。

解暑三百散。治冒暑伏热,引飮过多,阴阳气逆,霍乱呕吐,小便不利。脏腑不调,恶心头晕,并皆治之。

白茯苓、白术、泽泻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半两重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卫生易简方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去滓,服不拘时。

消暑圆玉机微义名消毒丸。。治伤暑,发热头热。

半夏醋五升煮干、茯苓去皮○经验秘方白茯苓。、甘草生用。各半斤

右为细末,以生姜汁作薄糊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五拾粒,水下秘方熟水送下,不拘时候。

○易简方,治疗之法见和剂局方。半夏一斤,醋五升煮,茯苓半斤,甘草四两,生用。一方不用。。右为末,以生姜汁打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圆,熟水下。

此药合时,须用好醋煎煮半夏,姜汁打糊,勿杂生水。臻志修合,用之极效。中暑为患,药下即甦,伤暑发热,头疼简易方此下有恶心二字。,用之尤验。

夏闲常服,止渴利便,虽多飮水,亦不为害。应是暑药皆不及之。脾虚感暑,呕吐不食,宜以局方枇杷叶散作生料煎煮,呑下六七十圆,立效。暑中食生冷等物过多,或胸隔痞塞,呕吐清水,或干呕者,宜以生姜塩汤调小乌沉汤,呑下即差。

若痰飮停节,或飮食所伤简易方、得效方或飮食所伤,作中脘不快,头眩喜呕。,并用姜汤下简易方、秘方入夏之后,不可阙此。

江湖闲有消暑圆,用醋煮半夏、酒煮黄连,各半斤,枳壳净炒、茯苓各四两。右为末,醋煮糊为圆。每服五十圆,任意呑下。冒暑多渴,脏腑不调者,服之多验。

简易方,大治暑毒,烦燥闷乱欲死。又名消毒圆。得效方治中暑烦渴,晕眩寒热,烦燥闷乱,或似欲绝者,正名生料消暑圆。茯苓半斤,甘草半斤,生个,半夏一斤,酸醋五升煮干○澹寮方锉成两边,甚小者,不必锉,醋五升煮干。。右末,姜汁煮糊圆,如梧桐子大。每百圆,熟水咽下得效方每服三十圆,新汲水下。。缩砂仁、麦门冬汤下,尤佳云云。与易简方同。

直指方,治伤暑伏热,生痰,以致头痛中痞。半夏半斤,洗净,醋二升半煮干,别碾,茯苓、甘草生,各四两。右末之,用醋幷姜汁调,半夏煮糊圆,桐子大。每服七十圆,熟水下,暑药皆可下。

医方大成,治伏暑,引飮,脾胃不利。半夏醋煮,一斤,甘草生用。、茯苓去皮,各半斤。右为末,姜汁煮糊为圆,如梧桐子。每服五十圆,热汤下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卫生易简方同。

缩脾飮。觧伏热,除烦渴,消暑毒简易方此下云,飮食生冷过多,治霍乱吐泻者。,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躁者,并宜服之。

白扁豆去皮,炒、干葛锉,各二两,草菓煨,去皮、乌梅肉一本净。卫生宝鉴、南北经验方、袖珍方二两。、缩砂仁宝鉴、经验方、袖珍方二两。、甘草各四两○一本灸。永类钤方云,一方加生姜,去甘草。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大椀,煎八分,去滓。以水沉冷服医方大成、集成、玉机微义同。。以觧烦,或欲热欲温任意服,代熟水飮之极妙。

○宝鉴,右㕮咀。每服五钱,水二𧣴,煎至一𧣴不拘时,任意代熟水飮之极妙。

简易方又云,高年人加附子二两,煎如前法,暑月以此代熟水飮之极妙,名增损缩脾飮。

一方,用草果仁、粉草各二两,乌梅肉炒干,四两,干姜炮,一两。㕮咀,煎澄清汁服。治脾弱胃寒,不思飮食,口舌干燥,不生津液,功效如神,亦各缩脾飮子。

得效方,治伏暑热,烦渴燥闷,干呕霍乱。草果去皮、缩砂去壳、乌梅去核,各乙两,干葛、白扁豆、生姜切片,日干,各五钱重。右锉散。每服五钱,水一碗,煎至八分,浸冷服。或欲温欲热,亦可斟酌。伤暑发热,头目痛,用以呑消暑圆澹寮方同。

黄龙圆得效方名小黄龙元。。治丈夫妇人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及年深暑毒不差者。

黄连去须,三十二两○得效方一斤,卫生易简方一升。,好酒五升○得效方二升半,易简方三升。。右黄连以酒煮干为度,硏为细末。用面水煮糊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圆,熟水呑下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同。。又疗伤酒过多,藏毒下血,大便泄泻,用米飮呑下,食前进,一日两服简易方同。

○简易方又云,若盛夏于道途闲,为暑气所中,闷倒不省人事者,急扶在阴凉之处,切不可与冷水。当以布巾衣物等,蘸热汤,熨脐下及丹田气海。续以汤淋布上,令彻脐腹温,温即渐苏醒。若商贾及庸雇之人,仓卒无汤,掬路中热土于脐上,仍拨开作窍,令人更尿其中,更以大蒜烂硏,以水调灌下。一用道中热土,与大蒜等分,烂硏,冷水调服,仍以大蒜少许,置鼻中,气透即苏易简方此下有续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类十二字。

凡觉中暑,急嚼生姜,冷水一大椀咽下。暑气中人,谨不可揾以冷水,不宜单用冷水灌之。来复丹、消暑圆皆可用也。中暑证面垢,六脉沉伏,冷汗自出,昏不知人,先以汤巾如前法,熨脐腹。次以来复丹为末,冷水调灌之。仍用白虎汤用石膏四两,知母一两半,甘草七钱半。煎法如竹叶汤,见温胆汤。、竹叶石膏汤服之。此一定之法,不可改易。多有病家无主,病人亲故问疾,各立一说,各传一方,皆谓屡经作效。来者既众,议论纷然,不知熟是,犹豫之闲,遂致困笃。莫若参以外证,确意服药,无信浮言,以贻后悔。得效方又云,酒及热物过度吐血,茅花汤下。

冰黄散三因方、得效方名郤暑散。。治冒暑伏热,头目昏晕,呕吐泻痢,口干烦渴,背寒面垢。

生姜切碎,搜面,日干、寒食面各一斤○澹寮方,飞罗面亦可。以生姜同𢭏烂,拌作饼子,曝令十分干燥。又同前二味碾。,赤茯苓去皮、甘草生用。各四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新汲水或冷熟水调下三因方或汤点服。,不拘时候。

○澹寮方又云,盛暑中,因热作泻血、衄血、便血及渴燥,皆可服,非新汲水,即茅花煎汤下。

水浸丹。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

巴豆大者二十五介,去皮膜,硏细,取尽油,如粉,黄丹炒硏罗过,取一两一分

右同硏匀,用黄蜡镕作汁,别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圆,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呑下,不拘时候。

诸暑门一○大全本草[编辑]

[经史证类大全本草][编辑]

别说云,腊霜治暑月汗渍,腋下赤肿及痱疮,以和蚌粉傅之,立差。瓦木上以鸡毛羽扫取,收甆甁中,时久不坏。

食疗云,夏月热,烦闷不止,𢭏小蓟叶,取汁半升,服之,立差。

图经曰,俗闲虎杖根以甘草同煎为飮。色如琥珀可爱,甁盛,置井中令冷彻如冰,极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

诸暑门一○三因方[编辑]

中暑治法[编辑]

大黄龙圆。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常服去暑毒,分利阴阳。

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明者、滑石、白矾各半两○澹寮方枯过。,寒食面四两○直指方飞罗白面。

右为末,滴水为员,如梧子大。每服五员至七员,渐加至二十员直指方,每服十五圆,至二三十圆。,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中暑忌得冷,此药却似得效方作以。冷水下之。乃热因寒用,疑者释之。

○澹寮方又云,中暑忌冷水。此药用硫黄,故欲热因寒用也。一方,用硫黄、硝石、晋矾、滑石各一两,白面六两。滴水圆,新汲水呑下五十粒。名玉壶圆,治状与此方同。

卢祖常紏缪谓,有李昭文患渴疾。卢诊之曰,莫暑月得疾否。李曰,然。卢煎参汤,候极冷,咽下玉壶圆,遂愈。即此药也。

是斋医方。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半热半寒,或寒热往来,或烦渴呕泄,昏闷不省,或不能飮食。此方曾合治暑甚妙。尝有中暍,已昏欲死者,灌之,立甦。李子英。舶上硫黄、硝石各一两,白矾半两○直指方枯。,雄黄半两,滑石半两,白面四两,飞罗者。右五味,硏为极细末,入面在内,滴水为元,如梧桐子大。每服十元,至二三十元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每服三十圆。,新汲水下。小儿黍米大管见大全良此下云,量大小加减与服。。如无硝石,以盆硝代之简易方同。

伤暑证治[编辑]

病者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如疟,烦躁渴甚,眩晕呕吐,背寒面垢,泄泻,昏闷不清,其脉阴阳俱虚缓而微弱,皆由伤暑之所致也。

五苓散。治伤暑烦渴,引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简易方此下有头痛、发热、口燥、咽干八字。,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又治霍乱吐利,黄疸湿疫○玉机微义,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疼,烦躁而渴。

泽泻二两半○简易方五两。,桂心一两○简易方肉桂二两。,猪苓去皮、赤茯苓诸方去皮。、白术各一两半○简易方各三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微义三二钱。,沸汤下,不以时服,讫,多飮热汤,汗出即愈得效方同。

○得效方又云,温热病,加甘草一两,灸,瘀热在里,身发黄疸,浓煎茵蔯汤,食前服。疸病发渴,及中暑引飮,白水调服。小儿,加白术末少许。发虚热,每料绵黄芪、人参、麦门冬去心各一两简易方,发虚热,加绵黄耆、人参末少许服。。分阴阳,退寒热,山茵蔯、车前草,每服各二根。止泻,加紫苏、陈米各少许,姜汁半匕。久痢,加肉豆蔻伍钱,每服塩梅一枚。赤痢,乌梅一枚,粟壳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粟壳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钱。渴,乌梅一个、枇杷叶二皮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白茅花一握。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栀子三个,车前子一撮。烦热心神恍惚,朱砂一字、灯心二十茎、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淡竹叶十皮、车前草二根。伤暑吐血,白茅花一握。热泻,车前子一撮,麦门冬二十粒去心。暑湿泻,紫苏五叶、木瓜三片、车前子一撮。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大便水泻,小便不利,加真车前子末少许。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参,谓之春泽汤。湿泻身痛,加苍术少许。秋多淫雨,人患湿疫,在冬时服之效。

○澹寮方,治中暑头疼,身热烦燥,发渴。仍治伤寒,瘀热在里,中湿,小便不利等证。木猪苓去皮、赤茯苓去皮、白术去芦,炒,各一两半,泽泻二两,肉桂去麁皮,一两。右为细末,每服三钱。夏月背寒头痛,发热无汗,小便悭涩,浓煎葱白汤调,乘热服,冲令额上有汗为效。或只用百沸汤调热服,及续啜热汤,冲令汗出。或冒暑极热之际,新汲水调亦可。大便水泻,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末煎服,不宜过多。瘀热在里,身发黄疸,浓煎茵蔯汤调。一方,加辰砂末,尤治瘀热心烦。

医说载,毛崇甫因母病,孝诚感于北辰,梦授此药。但五苓散用桂,小柴胡用人参,正气用厚朴,备急圆用干姜之类。欲其刚柔相济,亦存攻守之意。故方书谓五苓散,无桂及隔年者,俱不可用。近日铺家有去桂五苓散,不知者为其所误。若去桂而入参,却谓之春泽汤,治躁渴有效。彭宅秘传良方又谓,五苓散可用生姜汁为圆,鸡头大,如煎五苓散法,煎服。道涂闲,亦可干嚼,用冷水咽,皆妙药也。

○医方大成,治中暑烦渴,身热头痛,霍乱吐泻,小便赤少卫生宝鉴此下有或飮水即吐,亦宜服之九字。。如心神恍惚,加辰砂,又名辰砂五苓散。泽泻二十五两,白术去芦,十五两,猪苓去皮,十五两,肉桂去粗皮,十两,赤茯苓去皮,十五两。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拘时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同。钤方又云,一方作末子,浊入胃,㕮咀,清入脾。

桂苓圆。治烦渴,消痰飮,宽胸膈。

桂心、白术各二两,赤茯苓三两,乌梅肉两半,干生姜一两,甘草灸,半两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至二丸,嚼细,熟水下。

消毒圆。治中暑,烦渴晕眩寒热。

半夏一斤,七次汤去滑,米醋煮令透,茯苓、甘草生,各半斤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圆,新汲水不以时服。

诸暑门一○助道方[编辑]

治中暑方[编辑]

暑中妙剂孰为宜。

官局方中有缩脾。

甘草干姜加草果。

乌梅煎冷又何疑。

切详暑月之际,天气炎隆,暑邪侵犯,宜用局方缩脾飮三贴。加干姜三块,如小钱大,灰火炮,甘草三寸,微炙,水两椀,生姜二十片同煎,取一大椀。去滓,分为五六次,随意冷热服,果有奇效。

诸暑门一○是斋医方[编辑]

中暑[编辑]

治中暑,不拘老少皆可服。朱子新传。不蚛皂角,不计多少,刮去黑皮。烧烟欲尽,用盆合于地上,周回用土遮缝,勿令透烟。每一两皂角灰,用甘草末六钱,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如气虚人,用温浆水调下。昏迷不省者,不过两服。吴内翰备急方,用皂角五斤,去皮弦,灸焦黑存性,甘草五两。

○琐碎录。治中暑得效方名皂䇲汤,治中暑不省人事。。皂䇲□两烧灰,甘草一两微炒。并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汤或新水调下得效方、澹寮方、永类钤方同。事林广记云,又方入白矾半两。,神妙。又皂䇲烧灰存性,为细末。每四两,入甘草一两、白矾半两,新汲水调下,名曰乌金散。

水瓢元。治冒暑毒,觧烦渴,中书何舍人希深方。

乌梅肉四两,甘草二两,青塩二两,干木瓜一两,檀香一两,白茯苓一两,麝香二钱半,蜜炼过,随药加减使。

右除麝香别硏,馀并为细末。炼蜜为元,每两作三十元。每服一元,含化。或新汲水、温水嚼下,不拘时候。

黄龙元。

半夏半斤,酽醋一斗,浸三日,入银器中,慢火熬,醋尽取出,以新汲水洗,晒干,甘草一两

右二味为末,生姜自然汁和元,如梧桐子大。食后,新汲水下三十元至五十元。

冷香汤。治夏秋暑温,恣食生冷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此下有脾胃不利四字。,遂成霍乱,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燥,引飮无度。王元礼传。

良姜二两,檀香二两,附子二两,炮裂,去皮脐,丁香二钱,川姜三分,炮○袖珍方炮,去皮。,甘草二两,炒令赤,草豆蔻五介,去皮,面裹煨○诸方去壳。

右为细末。每用药末五钱,水二升,煎十数沸,贮甁内,沉井底,作熟水服,大能消暑止渴。服之,永无霍乱疾。

十味香薷飮。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气。心腹澎闷,飮食无味,呕哕恶心,五心潮热,力乏体倦,并宜服之。常服,消暑徤脾,进飮食。傅公实方玉机微义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叶一两○医方大成、集成、袖珍方、微义无叶字。,人参去芦、陈皮温汤浸少时,去白、白术、白茯苓、黄耆去芦、厚朴去麤皮,锉碎,生姜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干木瓜、白扁豆炒,去壳、甘草灸,半两。已上各半两

右为麁末。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服微义,㕮咀,水煎,每服一两。。○集成,右为末,每服二钱,热汤冷水调下南北经验方、永类钤方同。

龙须散。治冒暑伏热,心鬲燥闷,飮水过度。

甘草一两半,灸,五倍子二两,飞罗面二两,白矾一两,枯○澹寮方生用。,乌梅一两,去仁,不去核

右五味并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新汲水调下。此方即吕显谟家濯热散简易方同。。○澹寮方,右五味为细末。每服二大钱,因暑,作利作泻,发渴,并可加呵子肉,滴水为圆,谓之龙涎圆。仍以末子调飮呑下,霍乱作渴,心烦,衄血吐血,小便血,并用新汲水调下。

○得效方名濯热散。。治伤暑迷闷经验良方、袖珍方此下有不省人事四字。及泄泻霍乱,作渴,立效。亦能解诸袖珍方作暑。毒。白矾良方、袖珍方生,半两,硏。、五倍子诸方生。、乌梅去核○诸方去仁,槌破,焙。、甘草各乙两○良方、袖珍方一两半,灸赤。一方生用,一方并生用。。右为末,入飞罗面四两,拌匀。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虽平日不敢飮冷者,服之不妨,真有奇效。为圆良方此下有翟参政易名濯热散,滴水为圆十二字。,如弹子大,阴干,冷水调下诸方嚼下。,亦可。

治中暑。

○玉壶元。

舶上硫黄一两,焰硝一两,滑石一两,白矾各一两

右四味,𢭏罗为细末。入上等白面六两,拌和令匀,用新汲水,为元,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元,新汲水呑下。如闷乱欲死者,以水调灌之,立甦,其效如神。

治暑暍逡巡闷绝不救者。石林避暑录云,亲治一御马之仆,立甦。且云,沈存中尝著其说。

○寿域神方,中暑热渴死急救仙方、卫生易简方、备预百要方同。

道上热土,大蒜。

右略等多少,烂硏,冷水和,去滓,脚飮之即差必用全书、之书同。又云,仍掬道上热土,熨脐腹妙。。此方在徐州沛县城门上板书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也。

○琐碎录,盛暑中行,忽中暑,昏闷仆地,急取道上热土,水调服之。如有大蒜,用三两瓣,同硏尤妙事林广记同。

○经验良方,凡中暑气,卒然昏倒在地,宜扶扛病人于阴凉处。急取大蒜一握,道路上日㬠热土,杂硏烂。以新水和之,滤,去滓,决其齿灌之,药到腹即甦,神仙备急方。

水葫芦元。

川百药煎三两,人参三钱重,甘草、麦门冬、乌梅肉、白梅肉、干葛已上各半两

右为细末,面糊为元,如鸡头大。每服一元,含化。夏月出行,一元可度一日。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地楡散。幷治血痢。华宫使传。

○简易方、得效方,泼火散,伤暑烦燥,发渴口干,及治血痢,妇人热崩。

地楡、赤芍药、黄连去须、青皮去白

右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浆水调下得效方,每服一钱,冷水调下。如无,只以新汲水调亦得。血痢,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经验良方、澹寮方与得效方同。

诸暑门一○琐碎录[编辑]

中暑[编辑]

如中暑时,急以新水滴两乳即甦。

○山居四要,中暑发昏,以新汲水滴两乳寿域神方、卫生易简方,滴入鼻孔。,以扇搧之。重者,以地浆灌则省,与冷水飮则死。

飞罗面,新水调下,不拘多少,治中暑。

○圣济緫录,治中热暍方。

右用生面一匙,沸汤调。及半椀,纸盖椀口,少时微热,呷之,大效。

寒食日以纸袋盛面,挂当风处,中暑,调水服。

百药煎、腊茶为细末,乌梅肉为元,如鸡子事林广记作头。大。含化,治暑渴,名曰水瓢元。

小柴胡汤。治中暑发闷。

平胃散,用蒜元,夏月服之郤暑事林广记同。

煎香薷点茶,大治暑气。

诸暑门一○简易方[编辑]

暑证[编辑]

和剂方,香薷散。治脏腑冷热不调,飮食不节,或食腥鲙生冷过度,起居不节。露卧湿地,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飮食变乱于肠胃之闲,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

有心痛而先吐者,腹痛而先利者,心腹痛而吐利俱发者,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转筋拘急疼痛者,但呕而无物出者,四肢逆冷而脉欲绝者,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治之。

○医方大成,治伏暑引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并皆治之。一方,又加黄连四两,用姜汁同炒令黄色,名黄连香薷散。如有搐搦,加羌活煎服。

香薷去土,四两○大成、必用全书、之书一斤。卫生易简方二钱。,厚朴去皮,姜汁灸香、白扁豆各二两○大成、全书、之书微炒,各半斤。易简方各一钱。

右㕮咀。每服三钱得效方五钱。,水一盏、酒一分大成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进二服,不拘时候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与大成同。。一方,加黄连煎。

○必用全书又云,活人书方,不用白匾豆,加黄连四两锉碎,以生姜汁同硏匀,炒令黄色,名曰黄连香薷散。此药功效甚速,不可尽述必用之书同。

○得效方又云,治中暑复伤风,搐搦不省人事者,宜先服苏合香圆。候其甦省,却以此药加黄连、羌活各一钱。暑湿肿满,香苏散合和,加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车前草二根。伏暑头疼,小便涩浊,加山茵蔯、车前草各二根。霍乱吐利,加木瓜二片、藿香少许、生姜三片。伤暑腹痛,加陈大蓼三寸、陈壁土一指头大、木瓜二片。脏腑有热便血,加黄连、厚枳壳、乌梅各一钱。小便血,加瞿麦穗一钱、车前子一撮、灯心二十茎。感暑湿,手足缱痛痹冷,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姜三片、木瓜二片、陈大蓼三寸煎服。留滓,再加葱叶、橘叶、椒叶、陈大蓼各一握,水一斗,煮七分,先熏后洗,立效。脚气作痛,行步艰辛,每料,加入木瓜、羌活、炒苍术、枳壳去穰、陈皮、半夏、甘草各一两,成十味,每服加生姜三片、葱白二根。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冒暑,心腹胀满,去羌活,加藿香、乌梅各一钱。壮热大渴,肚皮热,或五心热,加灯心二十茎,麦门冬去心、白茅根各一钱,淡竹叶十皮,晩禾根净洗一握。四时感冒,呕泄,亦合和香苏散。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木瓜二片。诸热毒,小便赤浊,每服四钱,加车前子、黄连去须各一钱,则清利。以上皆温服。

暑月烦燥,潮热甚,加茵蔯、车前草各二茎,苦竹叶七皮,山栀子三枚擘破。心胸烦燥,只依本方,宜清煎并冷服。暑月潮泻,亦加乌梅、车前子一钱,陈米一撮。暑月虚人腹痛呕泄,加丁香、白术、炮附子、木瓜各半钱,生姜五片,亦名六和汤。觧暑和脾胃,加人参、陈皮、白术、白茯苓、黄耆、木瓜、甘草,每料各一两,亦名十味香薷散。伤暑单有头痛,正方加山茵蔯,多服取效。以上并热服。常服,消暑,徤脾。或为末,炼蜜为膏,酒服亦妙陈大蓼须用家园种者,江边赤蓼则不用。

卫生宝鉴,黄连香薷汤。黄连四两,香薷一斤,白匾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皮,姜汁灸熟,半斤。右㕮咀。每服五钱,水贰𧣴,入酒少许,煎至壹𧣴,沉冷,不拘时服。

经验秘方,香薷汤。治飮食不节,冷物过多,硬物壅驻,食毕惊忧,喜怒,劳役,动气,致令脾胃不和,霍乱呕吐,胸膈满闷,心腹疼痛,及冒暑伏热,少进飮食,四时伤寒,倂进三服,即痊。如细末者,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煎数沸,不拘时候。香薷半斤,厚朴、扁豆各四两。右件,每服五钱,水一盏、酒半盏煎,冷服。

玉机微义,香薷飮。治一切暑热腹痛,霍乱吐利,烦心等证。香薷一斤,厚朴、白扁豆各半斤。右㕮咀,每服三四钱,水煎。黄连香薷飮。香薷一斤,厚朴制,半斤,黄连四两。右㕮咀,每二三钱,水煎。

简奇方,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香薷半斤,厚朴、扁豆各四两。右件,每服五钱,水一盏、酒半盏煎,冷服。

活人书香薷散。治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射中焦,名为霍乱。由饱食腥鲙,复啖乳酪,海陆百品,无所不飧,多飮寒浆,眠卧冷席,风冷之气伤于脾胃,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壅而不反,阳气欲降,阴气欲升,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不已,百脉昏乱,荣卫俱虚,冷搏于筋,正宜服之。

香薷穗一两半,厚朴去皮、黄连各二两,锉,入生姜四两,同硏匀,炒紫色。

右觕散。每三钱,水一盏、酒半盏,银石器内,熳火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频频浸换,令极冷,顿服之。冷则效速也。非时吐利,霍乱,腹中撮痛,大渴烦燥,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筋,疼痛不可忍者,须井水浸,令极冷,顿服乃效。

诸暑门一○直指方[编辑]

中暑证治[编辑]

五物香薷汤。驱暑和中通用。

香薷三两,白扁豆姜制、厚朴、白茯苓各一两半,甘草灸,一两

右锉。每服三钱,水煎温服。○袖珍方。右㕮咀,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白茯苓、甘草,加黄连,名黄连香薷散。

香薷缩脾飮。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缩砂仁二两,草菓仁、乌梅肉、香薷、甘草炒,各两半,白扁豆姜制、白干葛各一两

右锉。每服三钱,姜五厚片,水煎,微温服。○袖珍方云,本方加香薷四两,生姜五片。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冷服之。

香薷锉散。解暑毒,止霍乱。

香需二两,厚朴制,一两,茯苓、陈皮、甘草灸,各半两,良姜三钱

右锉细。每服二钱半,塩一捻,水煎服。

五苓散。治伤暑烦渴,引飮过多,小便赤涩,心下水气方见水肿门。

小柴胡汤。治伤暑,外热内渴方见血病门。。于内,更加生姜为妙。○得效方,治伤暑,外热内渴。于内,更加生姜三片、乌梅一个、麦门冬三十粒去心,煎服,不拘时候方见伤寒门。

竹叶石膏汤。治伏暑内外热炽,烦燥大渴得效方、袖珍方同。方见伤寒门。。○玉机微义,治暑热发渴,脉虚。

石膏半斤○微义一两。,半夏荡洗七次,切,焙,一两二钱半○微义二钱半。,麦门冬去心,二两七钱半○微义半两。,人参、甘草炒,各一两○微义各二两。

右麤末。每服二钱,姜五片、青竹叶七片、粳米百粒,水煎服。

○澹寮方。治伤寒伏暑,表里俱虚,发热烦闷。或得汗亡津液,燥热未解,亦宜服之。石膏别硏,四两,半夏汤洗七次,切,七文重,麦门冬去心,一两一分,人参去芦、甘草各半两,灸,锉。右㕮咀。每服三钱,水二𧣴,入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盏半。去滓,入粳米百馀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候。若表里俱虚,下利发热,去石膏,加附子,煎服,名既济汤。

六和汤。治暑证身热,呕不甚渴。

人参、半夏曲、杏仁去皮,微炒、甘草、缩砂仁各一两,茯苓、藿香、宣木瓜、扁豆制,各二两,厚朴制,三两,香薷四两

右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内伤生冷通用。

○得效方。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幷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不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人参、缩砂、甘草、杏仁去皮尖、半夏汤炮七次,各三两○卫生宝鉴、澹寮方、袖珍方、永类钤方、经验良方各一两。,白扁豆姜汁略炒、赤伏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木瓜各二两,香薷去梗、厚朴姜汁制,各四两。右锉。每服四钱宝鉴五钱。袖珍方一两。,水一盏半宝鉴、袖珍方二盏。钤方一盏。,生姜三片良方五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宝鉴、袖珍方一盏。,去滓,不拘时候服。

二陈汤。治伤暑复感冷及内伤生冷得效方此下有呕吐二字。方见咳嗽门。

半夏、橘红各五两,茯苓三两,甘草灸,一两

右㕮咀。每服三钱,姜七片、小乌梅一枚,煎服。感冷,更添生姜。

小半夏茯苓汤方见水肿门。

来复丹,均平阴阳,治中暑昏迷,霍乱吐泻。○医方大成,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泄泻如水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同。。玉机微义,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

透明硫黄、硝石各一两,并为细末。入定楪内,以微微火慢炒,用柳笓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硏极细。○大成同硫黄为末,入楪内,以微火炒,用柳篦搅。不可火大过,恐伤药力。再硏极细,名二气末。,元精石一两,硏细水飞○大成大阴玄精石。,五灵脂五台山者,水澄去砂石,日干,陈橘皮去白,青橘皮去白,二两

右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元精末及硫黄、硝石末,和毕,以好醋打糊圆,豌豆大。每服五十圆大成、集成、经验方、袖珍方、钤方、微义三十圆。,空心米飮下。或五苓散下,或水硏灌亦得。

大黄龙圆方见三因方。

来复、黄龙大抵性温。道途中暑昏仆,即扶起,以手巾蘸热汤,煖其脐腹,即渐苏醒。次以来复丹为末,井水调下。无药,则以大蒜细硏,新水调与之,仍以蒜少许,置鼻中。或谓中暑最忌得冷,来复、黄龙幷蒜,以水调下者何。盖其药性温,因寒而发用也。

诸暑门一○朱氏集验方[编辑]

中暑[编辑]

水沉汤。治伏暑伤冷,霍乱转筋,虚烦躁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厥冷。

香需叶、厚朴各三两,白茯苓、白扁豆炒,去皮,各二两,丁香、甘草各半两

右锉散。每服三钱,半酒半水煎,水中沉冷服,不拘时候。

诸暑门一○严氏济生方[编辑]

中暑[编辑]

二气丹。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医方大成作或泄或呕。,并皆治之。

硝石、硫黄等分

右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大成无鹅字。黄色。再硏细,用糯米糊为圆,如梧桐子大。每服肆十圆,新汲水送下澹寮方同。,不拘时候医方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卫生易简方与大成同。

冷香飮子。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玉机微义,治伤暑暍,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两,附子炮,去皮脐、橘红各一两,甘草灸,半两

右㕮咀。每服一两,水二碗,生姜十片,煎至半碗医方大成、集成、南北经验方、袖珍方、永类钤方煎一半。,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时候得效方、澹寮方同。

加味香薷飮。治伏暑伤冷,霍乱转筋,烦渴,心腹撮痛,吐利交作,四肢厥冷方见诸疟门。

诸暑门一○管见大全良方[编辑]

[管见大全良方][编辑]

橘皮汤。治伏暑,痰逆恶寒。

人参一分,甘草灸,半两,橘红二两

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二分,生姜四片、枣一个、筀竹青一块如钱大,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诸暑门一○易简方[编辑]

[易简方][编辑]

缩脾飮。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乱之后,服热药太多,致烦燥者,宜浸令如冰,冷服之。

草果仁四两,乌梅三两,甘草二两半

右㕮咀。每服五钱,水一碗,生姜十片,煎至八分。侵以熟水,浸令极冷,以觧烦渴。或欲热欲温,并任意服之。

一方,用草果、乌梅、缩砂、甘草各等分,干葛、白匾豆各减半。老人加附子。煎如前法,暑月,用此代熟水飮之,极妙。若伤暑,发热,头疼,宜用此下消暑圆。若因飮食生冷过多,致霍乱吐泻者,亦宜用此。然须先以治中汤、二陈汤之类煎服,仍服来复丹。或烦燥者,方以浸冷,香薷飮用香薷一斤,厚朴、匾豆减半。每服四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进三服。服之,自然平愈。今人往往读香薷飮之证,才见霍乱,遽尔投之,殊不知夏月伏阴在内,因食生冷,以致霍乱。岂宜投以浸冷之药。故合先治中脘,次以香薷散解其烦燥,不可不知。若飮水过多,小便赤涩者,当服五苓散太见参苏飮。。以其能利水道,有泽泻、茯苓故也此下详见局方黄龙圆下。

诸暑门一○三法六门[编辑]

[编辑]

化痰玉壶丸。

南星、半夏并生用。、生麻已上各半两,白面三两

右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候浮即热,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拘时服。

玉露散。治暑。

寒水石、滑石、石膏、苽蒌根已上各四两,甘草二两

右为细末。每服五钱重,新水调下袖珍方同。

石膏散。

石膏一两,人参去芦、甘草灸,各半两

右为细末。新水、蜜水调三钱,生姜汤亦可。

诸暑门一○东垣试效方[编辑]

暑热伤气[编辑]

啇人杜彦达,五月闲,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乃热伤元气也。以人参益气汤主之。

人参益气汤。

黄芪八钱,生甘草半两,甘草灸,二钱,人参半两,升麻二钱,白芍药三钱,五味子百四十个,柴胡二钱半

右件㕮咀,分作四服玉机微义同。。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远,神效。

芍药补气汤。治皮肤闲麻木,此肺气不行也洁古老人立此方,神效。

黄芪一两,白芍药一两半,橘皮不去白,一两,泽泻半两,甘草灸,一两

右件㕮咀。每服,秤半两,水二𧣴,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如肌肉麻木,必待泻营而愈,如湿热相合,肢体沉疼,当泻湿热。

导气汤。治两腿麻木沉重。

黄芪八钱,甘草六钱,五味子一伯二十介,升麻二钱,柴胡二钱,当归尾、泽泻各二钱,红花半钱,陈皮一钱,青皮四钱

右件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三大𧣴,煎至一𧣴,去滓,热服食前。

茯苓燥湿汤。治六七月闲,湿令大行。湿令行,子能令母实,热旺也。湿热大胜,必刑庚大肠,以天令言之,则清燥之气绝矣。古人之法,夏月,热以救热伤天真元气,燥金若受湿热之邪,是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已下痿软瘫痪不能动矣。何止行步不正,两足欹侧。更宿有湿热之证,当急救之。

黄芪一钱半,苍术一钱,白术半钱,橘皮半钱,人参三分,五味子九个,麦门冬、当归身、生地黄、曲末二分,泽泻半钱,白茯苓三分,猪苓二分,酒黄蘗二分,柴胡一分,升麻三分,黄连一分,灸甘草一分

右件㕮咀。每服半两,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