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长安志 (四库全书本)/卷1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 长安志 卷十一 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长安志卷十一    宋 宋敏求 撰
  县一
  万年
  万年县唐赤今次赤本汉旧县高帝置属左冯翊在今栎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栎阳故城是三辅黄图曰太上皇葬栎阳北原起万年陵因置万年县王莽改曰异赤晋属京兆郡后魏复属冯翊郡周地图记曰后周明帝二年分长安霸城及姚兴所置山北三县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属京兆尹取汉县旧名也天和三年省山北县建徳二年又省霸城北城二县皆并入隋开皇三年迁都改万年为大兴徙治宣阳坊领市一坊五十四唐武徳元年复为万年县二年析置芷阳县七年省縂章元年析置明堂县治永乐坊长安二年省天宝七载改万年县为咸宁县至徳三载复旧梁开平元年改为大年县后唐同光元年复旧县境东西三十七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七乡管二百七十六村二里唐四十五乡霸桥东有大陵乡元载祖墓在黄台乡真光中有霸城乡馀不传
  洪固乡在县南一十五里管村四十八胄贵里
  龙首乡在县东一十五里管村三十五神鹿里
  少陵乡在县南三十里管村四十八
  白鹿乡在县南四十五里管村五十
  薄陵乡在县东三十五里管村三十六
  东陵乡在县东三十里管村四十
  苑东乡在县东北二十里管村三十九
  社坛在县东南二里平康坊
  南郊坛
  百神坛
  灵星坛以上并在县南一十五里启夏门外
  风师坛
  青帝坛
  先农坛以上并在县东北一十五里浐水东
  九宫坛在县东南一十里古城春明门外
  马祖坛大历五年置
  鸣犊镇在县南六十里镇西原下有鸣犊泉俗传因犊咆鸣而得泉武宗猎于大白原即镇之西原也
  灞桥镇在县东二十里滋水驿疑在此
  渭桥镇在县东四十里即东渭桥李晟屯兵处
  义谷镇在县南八十里入乾祐路俗曰谷口镇
  莎城镇唐昭宗乾宁二年繇启夏门出居之今废太宁驿在县城东草市东至昭应驿四十六里西至秦川驿四里
  滋水驿在县东北三十里两京道里记曰隋开皇十六年
  长乐驿在县东十五里长乐坡下两京道里记曰圣历元年敕滋水驿去都亭驿路远马多死损中间置长乐驿东去滋水驿一十三里西去都亭驿一十三里灞桥隋开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旧所为南北两桥汉有灞馆王莽更曰长存馆灞桥王莽更曰长存桥
  横灞官渡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入蓝田路
  渭桥渡在县东北二十里
  光泰门渡在县东二十里入高陵耀州路
  官硙店在县东界
  终南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自蓝田县界西入县界石鳖谷以谷水与长安县为界东西四十里禹贡终南惇物至于鸟䑕孔安国注三山名言相望也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枚毛注周之名山中南也春秋左氏传曰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杜注曰中南在始平武功县南汉书曰太一山又为终南山五经要义曰太一一名终南山在扶风武功县则终南太一不得为一山明矣盖终南南山之搃名太一山之别号耳关中记曰终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又曰终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内名福地三秦记曰太一在骊山西去长安二百里山之秀者也一名地肺山西京杂记曰终南山多合离草丛似江蓠而红绿相杂茎皆紫色如红罗有树直上百尺无枝上结丛条状如车盖一青一赤望之斑驳如锦绣长安谓之丹青树亦云华盖树皇甫谧高士传曰秦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时呼四皓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祖召之四人乃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之汉东方朔传曰终南山天下之大阻也其山多玉石金银铜鐡豫章檀柘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取给万姓所仰足矣唐文宗诏曰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山兴云即必有雨若晴霁虽密云他至竟夕不霑濡宜命有司建立祠宇
  异原在县西南二十八里
  白鹿原在县东南二十里自蓝田县界至浐水川尽东西一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霸川尽南北一十里亦谓之霸上事见蓝田
  少陵原在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汉鸿固原也宣帝许后葬于此俗号少陵原
  乐游原在县南八里汉书宣帝起游庙在曲江北亦曰乐游原
  长乐坡在县东北一十里即浐水之西岸十道志曰旧名浐取隋文帝恶之改曰长乐坡盖汉长乐宫在其西北
  高望堆长安图曰在延兴门南八里潘岳西征赋曰凭高望之阳隈御宿川在县西南四十里扬雄羽猎赋序曰武帝开上林东南至御宿川孟康注曰为诸离宫别观禁御不得使人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川汉元后传夏游蓹宿师古曰蓹宿苑在长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三秦记曰樊川一名御宿川樊川一名后宽川在县南三十五里十道志曰其地即杜陵之樊乡汉高祖至栎阳以将军樊哙灌废丘功乃赐哙食邑于此故曰樊川三秦记曰长安正南秦岭岭根水流为秦川一名樊川金坞在县北汉文帝庙在其北一作县北苑内
  义谷在县东南八十里东南至乾祐县及金商等州西南有路至兴元府
  锡谷在县东南六十里有路至旧归安镇合义谷路通兴元府
  羊谷在县东南六十里
  炭谷在县南六十里
  郊谷在县东南六十里
  竹谷在县南六十里方舆记曰竹水俗谓之赤水出于媚谷
  石鳖谷在县西南五十五里
  荆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渭水在县北五十里西自长安县界流经县界入临潼渭阳之诗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史记曰西伯猎遇太公渭之阳与语大恱又曰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昭王三十四年又赤三日洪范五行传曰赤者火色也尽赤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阴阳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汉书曰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三辅决录曰项仲山饮马渭水日与三钱以偿之山海经曰渭水出鸟䑕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鸟䑕同穴山今在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至弘农华阴县入河列子曰夸父逐日渇饮渭水不足乃渴死淮南子曰渭水多力冝黍霸水亦作灞在县二十一里自蓝田县来合浐水北流入渭
  浐水亦作产在县东北流四十里入渭十道志曰荆谿狗枷二水之下流也水经注曰浐水出京兆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二水终始尽于苑中不复出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县之蓝田谷西北流与二水合水出西南莽谷又曰浐水北至霸陵入霸水史记曰秦都咸阳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祠之
  潏水今名流水一作洗自南山皇子陂西北流入县界字林曰潏水出杜陵县许慎说文曰潏古穴反水名在京兆杜陵汉书注晋灼曰潏音决师古曰地理志鄠县有潏水北过上林苑入渭而今之鄠县则无此水水经注曰潏水自樊川西北流经杜伯冢又西北经下杜城其字或作旁穴与沉字相似俗人因名沈水括地志曰潏水又名石壁谷水又名高都水汉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长安城事见上卷王根第下李善曰潏水径至昆明池入渭十道志曰漕水即沈水也亦名潏水
  福水即交水也水经注曰上承樊川御宿诸水出县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与真谷水合亦名子午谷水库谷涧水北流二十五里合采谷水下流入荆谷水号产水下流二十五里合霸水号霸水北流二里入渭
  采谷水来自蓝田县界西北流三十里入县界二十里合采谷为产水北流四十里入霸水
  石门谷水来自蓝田县北流一十里入县界合采谷水北流一十五里合库谷水为产水
  荆谷水一名荆谿来自蓝田县至康村入县界西流二十里出谷至平川合库谷采谷石门水为荆谷水一名产水两京道里记曰荆溪本名长水后秦姚兴避讳改焉
  义谷水自县界由乾祐县下流入山一百里至谷口西北流二十里合锡谷羊谷水入坑河西流一十五里入长安县界郊谷水北流一十里合锡谷水自谷口北流一十里为坑河入长安县分界
  石鳖谷水北流一十五里复西流一十里入长安县界漕水由县界坑河分水约五里西流
  龙首渠一名产水渠汉书曰穿渠得龙骨故名龙首渠自县界龙首乡马头埪堰浐水入此渠西流由府城东过入长安县界两京道里记曰隋开皇二年引水北流入苑渠在长乐坡上
  黄渠自义谷口涧分水入此渠北流一十里分两渠一东北流入库谷一西流入樊川灌溉稻田西流入坑河九龙池在县东南五里九曲池在其西
  曲江在县南一十里
  永安陂在县南二十五里周七里十道志曰秦葬皇子起冢陂北原上因名皇子陂隋文帝改丰润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周六里三辅旧事曰后周太祖名为中都陂隋文帝改
  洛女陂在县东一十五里三辅旧事曰洛女冢南有洛陂俗号洛女陂
  轵道在通化门东北十六里汉元年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降沛公处苏林曰枳道亭名在长安东十三里师古曰枳音轵轵道亭在霸成观西四里汉时有白蛾飞自东郭门经轵道入苑内地道记曰在霸水西长门亭汉书文帝出长门若见五人于道北立五帝坛郎官亭汉武帝陈皇后葬霸陵郎官亭东
  千人聚皇览曰卫思后葬城东南桐柏园今千人聚是关中记曰宣帝父曰悼皇考母曰悼夫人墓曰奉明园卫皇后曰思后以倡优杂伎千人乐思后园今所谓千人乡者是汉书成帝建始四年长安城南有䑕衔黄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为巢桐柏尤多师古曰桐柏本亭名卫思后于其地葬也
  兽圈在通化门东北二十五里
  霸陵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霸水之东十三州志曰霸陵秦襄王所筑芷阳也汉文帝更名霸陵莽曰水革郡国志曰在通化门东二十里秦襄王葬于其坂谓之霸上其城即秦缪公所筑汉王元年十月至霸上子婴降文帝后六年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文帝后葬其地谓之霸陵因为县东南至文帝陵十里王仲宣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晋改为霸城后周建徳二年省关中记曰秦为铜人十三董卓坏以为钱馀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铜人即金狄也水经注曰城东之人见蓟子训与一老翁共摩挲铜人曰正见铸此计时巳近五百年矣
  南陵故城在县东南二十四里白鹿原上汉文帝七年置属京兆尹汉旧仪曰薄太后葬之所亦谓之南霸陵因置县以奉陵寝后汉省汉书近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近音先历反杜陵故城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汉宣帝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县曰杜陵而改杜县为下杜城王莽改北杜陵曰饶安后魏改杜陵为杜县后周建徳二年汉书有周右将军杜主祠四所
  列国寺秦畿内置寺四十九所此其一也
  乾元寺在县东北四十里乾元三年
  灵应䑓并下院共九处去县六十里并在终南山陆长源辨疑志曰长安城南四十里有灵母谷俗呼为炭谷入谷五里有惠炬寺寺西南涧水縁崖侧一十八里至峯谓之灵应䑓䑓上置塔塔中观世音菩萨铁像像是六军散将安太清铸造
  牛头寺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贞元六年
  罗汉寺在县南六十里终南山石鳖谷有罗汉石洞三太平兴国寺在府东街旧图经曰本唐紫微宫天祐初为寺按西京记承天门南为皇城乃左右春坊与东宫重明门之地
  广惠公祠唐开成二年册终南山为广惠公命长安县令杜□于南山下置寺宇以季夏土王日致祭
  灵䑓神庙在县东北四里十道志曰汉文帝罢露䑓于此
  九龙堂在县东六里事具九龙池
  澄源夫人湫庙按今县有显应夫人庙所在与此正同当时澄源改封在终南山炭谷去县八十里唐封澄源夫人湫池尚在汉文帝庙在县东本陵北去县二十五里
  汉宣帝庙在县东南本陵北去县一十里
  昭靖太子陵在细柳北原
  尖冢两京道里记曰在通化门东二里皇览云是吕不韦冢三辅旧事云是子楚母冢皆非也其冢制度广大岂人臣所宜据韦述两京记则秦襄王夀陵盖不韦实始皇之父而始皇名襄王之子以此致惑也马冢汉滕公夏侯婴冢也东临霸水郡国志曰滕公乘马至此马踣地悲鸣因掘地得石椁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公曰天也吾死即安此冢在饮马桥南时人谓之马冢长安图曰汉时七里有饮马桥夏侯冢在桥南
  虾蟆陵在县南六里韦述西京记本董仲舒墓李肇国史补曰昔汉武帝幸芙蓉园即秦之冝春苑也每至此墓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岁月深远误为虾蟆尔懿宗母元昭⿱目兆 -- 晁太后庆陵在县东二十五里
  僖宗母惠安王太后夀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颜师古墓在县南二十里
  王君㚟墓在县东界滋水驿东道北两京道里记曰君㚟开元中任凉州都督死王事招魂葬此张说为碑浑瑊墓在县西南十五里
  四皓庙在终南山去县五十里唐元和八年重建唐杜相公祠在古城启夏门内道东去县八里咸通六年
  汉太上皇陵按高祖十年太上皇崩葬万年师古曰三辅黄图曰高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及崩葬其北原故万年邑置长丞
  薄太后陵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白鹿原上两京道里记曰陵高四十丈周围三里六十步去道五里
  文帝霸陵在县东一十里白鹿原上颜师古曰在长安东南关中记曰陵上为池池有出道以泻水
  宣帝杜陵在县东南一十五里臣瓒曰在长安南五十里
  唐明皇贞顺武皇后敬陵在县东四十里
  武宗母宣懿韦太后福陵在县东二十五里
  萧望之墓在县东南五里古城春明门外
  唐杜如晦墓在县南三十里
  邴吉墓在县南二十里
  昭宗母恭宪王太后安陵在县东二十五里
  靖恭太子陵在见子西原中宗常幸见子陵猎今按霸桥近东三里有大陵乡俗语讹呼为建子陵







  长安志卷十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