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长安志 (四库全书本)/卷18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七 长安志 卷十八 卷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长安志卷十八     宋 宋敏求 撰县八
  蒲城  盩厔
  蒲城
  蒲城县唐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本秦重泉县史记秦简公城重泉历汉如之莽曰调泉后汉复旧至后魏省即今县南五十里重泉故城是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分白水县置南白水县以在白水之南为名西魏废帝三年改白水为蒲城县以县东有蒲城因名之本属同州唐开元四年以县之丰山建睿宗桥陵改为奉先县仍隶京兆府十七年昇为赤天祐三年复属同州皇朝开宝四年改曰蒲城天禧四年隶华州
  县境东西九十里南北八十里
  十乡管十里唐二十二乡元和元年析神泉乡隶富平县奉丰陵十五年以栎阳县万年乡来属奉景陵又有宣化丰阳宁康三乡馀不传
  吕宁乡管宜安里
  善化乡管孝仁里
  崇徳乡管怀化里
  龙乐乡管丰山里
  翔鸾乡管怀仁里
  普济乡管伍龙里
  怀仁乡管圣母里
  蒲城乡管温泉里
  原阳乡管积善里
  贤相乡管勲贵里
  县城周八里一百八十步崇七尺壕深四尺
  蒲城镇在县城内
  荆姚镇在县西南三十里
  车渡镇在县东南五十里
  常乐镇在县东南四十里
  汉帝镇在县东南一十八里
  折冲府五
  相原府 孝徳府 温汤府 宣化府 怀仁府
  昌宁驿在县城内
  通智驿在县西北景陵下去县二十里
  尧山驿在县北光陵下去县一十里
  孝城驿在县东北泰陵下去县三十里
  丰山驿在县北桥陵下去县三十里
  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苏愚山
  金粟山在县东北二十里
  白堂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因以为名
  不群山在县东北白堂山南旧图经曰诸山累累峯峦相接唯此山孤迥因以为名俗谓之孤山
  金炽山在县西北二十里
  尧山亦名浮山在县北二十里旧图经曰昔尧时洪水为灾诸山尽没唯此山若浮因以为名
  重山在尧山前旧图经曰以其与尧山有重叠之象故号重山
  铜斗山在县西北四十里
  马冢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木屐塠四在县东偏南五十里沮水之岸旧说夏禹治水至此屐下弃泥积之成塠各周二里崇一百尺蟠龙神原在县西三十里旧图经曰唐明皇游幸见原上云雾中有黄龙之状于下得石状似蟠龙以其地为龙乐乡今其石尚存
  良将谷一名白堂谷在县东北三十里
  炭谷在县西北二十里此谷出炭
  佛空谷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谷内有佛空院唐会昌五年置
  白马谷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洛水谷在县东五十里由白水县来南流一百里入同州冯翊县
  白卤泄渠在县南四十里白卤盐池连东入沮水阔五十尺深二丈盖卤水汎涨流注故曰卤渠
  温汤在县东六十里源出沮水之岸西流二里入于沮水
  山阳堰在县北一十里旧图经曰为置陵寝修此堰漫浴池在县西一十五里漫源村其水微小惟居民灌溉蔬圃
  莲子池在县西北三十里旧有莲藕之利
  东卤池在县南二十里汉书宣帝微时常困于莲勺卤中如淳曰为人所困辱也莲勺有盐池纵广十馀里其乡人名曰卤中服䖍曰卤中或曰泽中孟康曰莲勺县西北也按汉莲勺县在此县东南下邽县界今谓此为卤中未详唐大徳十二年东池生瑞盐后敕禁断盐不复生
  西卤池在县西四十里
  重泉故城在县南五十里
  蒲城在县东三十里
  故同州城即汉祋祤城
  贾城在县西南一十八里古之贾国左氏传谓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是
  晋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未详所出
  鲁王宫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大统记曰即鲁哀王城也视其馀迹尚有宫城板筑之象今在内政村
  晋穆侯寨在沮水东岸相去五里
  晋太子虚粮寨在县东北六十五里沮水西岸史记晋世家曰晋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杜预曰条晋地汉地理志怀徳县禹贡北条荆山在南按今朝邑县西南有怀徳故城即古条近焉虚粮史传无闻
  白起寨在县东北三十里
  避难堡在县东北八十里未详
  同元观在县城内
  仙台观在县西二十里桥陵南唐金仙玊真二公主入道置此观
  卤泊神祠在县南二十五里盐池峯
  马跑将军祠在县西南四十里仇池村
  竹谷神路将军神祠在县西北一百里丰义村
  黄崖神祠在县东南四十里常乐镇诸坊村
  唐睿宗桥陵在县西北二十里丰山图经在苏愚山宣化乡积善村封内四十里陪葬太子三惠荘太子陵在丰陵东南三里惠文太子陵在东三里惠宣太子陵在东六里并柏城内公主三金仙梁国邠国
  玄宗泰陵在县东北三十里金粟山怀仁乡散母村封内七十六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一高力士
  宪宗景陵在县东北一十三里金炽山丰阳乡胡村封内四十里陪葬妃后三懿安郭太后孝明郑太后王贤妃
  穆宗光陵在县北二十里尧山西案岭图经在金炽山陵庙记在浮山宁康乡普济延兴二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后二㳟僖王太后贞献萧太后
  让皇帝惠陵在县西北一十里陵庙记一十五里丰阳乡胡村封内一十里陪葬诸王三郑王筠嗣宁王琳同安王珣公主三蔡国代国霍国
  贾大夫冢在县西南一十八里春秋左氏传昭二十八年曰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杜预注曰贾国之大夫恶亦丑也今县有贾城即古之贾国后汉王阜字代公为重泉令时大旱収夺强吏按察豪猾由是澍雨有鸾集县屋为雅乐应声而舞旬日方去其化感如此
  盩厔
  盩厔县唐畿东北至府一百三十里汉旧县也武帝置属右扶风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后汉省晋复县隶扶风郡后魏太平真君七年并武功县入焉后周天和二年徙县今鄠县西北三十五里析雍州之终南郡于此置桓州领周南郡建徳三年徙县于今治置周南郡隋废郡以县隶京兆郡唐武徳二年废桓州县隶稷州又于汉盩厔故城置终南县八年省贞观元年废稷州复隶雍州天授二年又隶稷州大足元年复隶雍州天宝元年改为冝夀县至徳一载复为盩厔天复元年隶凤翔府县境东西七十一里南北一百六十里馀一百步
  一十七乡管三百二十五社唐十七乡
  望仙乡在县东四十里管社一十四
  书台乡在县东三十里管社一十七
  仙檀乡在县东二十五里管社一十四
  五柞乡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管社一十四
  长城乡在县东南七十里管社一十八
  仙果乡在县南五十里管社一十五
  神就乡在县西南三十里管社二十四
  睦教乡在县东北三十里管社一十七
  永泉乡在县东北二十里管社一十八
  凤泉乡在县东南一十五里管社一十八
  阳化乡在县北四里管社二十七
  丰邑乡在县西北三十里管社一十八
  仙游乡在县南二十里管社二十六
   乡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管社二十一
  迁善乡在县西南一十三里管社一十四
  长阳乡在县西二十里管社一十八
  司竹乡在县东南二十里管社二十七
  县城周五里馀一百二十五步崇二丈二尺壕深一丈三尺
  司竹监在县东南三十里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玄池奏广乐三日是曰乐池乃植之竹史记曰渭川千亩竹汉书秦地有鄠杜竹林晋地道记司竹都尉治鄠县其园周百里以供国用唐置监丞掌之隋义宁元年唐高祖起兵其第三女平阳公主举兵于司竹园号娘子军
  苇园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二十顷
  驿在县城内东至鄠县驿七十里南至终南山樱桃驿四十五里
  樱桃驿至三交驿五十五里
  三交驿至林关驿四十五里
  林关驿至洋州真符县大望驿七十五里
  骆谷关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徳七年开骆谷道以通梁州在今关北九里贞观四年徙于此古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魏略曰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诸军入骆谷三百馀里不得前牛马驴骡以转运死略尽魏志曰少帝甘露三年蜀将姜维出骆谷围长安即此谷道也其后废塞唐武徳七年复开东北自鄠县界西南经县又西南入骆谷出骆谷入洋州兴势县界终南山去县三十里
  姜维岭本名沉岭在县南五十里蜀后主延熙二十年大将军姜维率众出骆谷经沉岭
  韦谷在县西南三十里
  仓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故县谷在县西二十五里
  底保谷在县西南三十里
  强弩谷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西洛谷在县南三十里
  韩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黄谷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田谷在县东三十里
  牛谷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赤谷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坛谷在县东南三十七里
  洛谷在县南三十里有道入洋州
  玉女洞在县南三十里洞门崇四尺阔三尺
  渭水在县北五里自郿县界来流入兴平县界
  芒水水经注曰出南山芒谷迳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又北迳县之竹圃中分为二水汉孺子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师古曰芒竹在盩厔南界芒水之曲而多竹林也即今司竹园是其地矣芒音亡一水东北为枝一水北流注渭
  韩水在县北三十里出终南山蒲涧北流二十五里入渭
  沙河在县东二里自终南山北流经县界三十五里入渭
  曲河在县西五里其水乱泉水合之北流入渭
  田谷河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出终南山下北流入黒水河水经注有田溪水疑是此
  咸泉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三里
  白龙泉在县东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
  永安泉在县西南五里
  没底泉在县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
  漆渠在县南五里
  韦谷渠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太平寰宇记𣲗水在县东北五里疑是此
  灵轵渠在县界汉武帝穿
  望仙泽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周一十里雍州记曰望仙泽在盩厔县东南周地图记曰望仙宫南泽中有石盘龙两条鳞甲动有云气声如鸣钟水经注曰槐里东漏水又北历苇圃西亦谓之仙泽元和郡县图志曰中有龙尾堆
  仙游泽在县东南一十五里周一十二里
  仙游潭在县南三十里阔二丈其水黒色相传号五龙潭每岁降中使投金龙隋志有温汤图经不载
  读书台在县东北二十七里旧图经曰后汉马融读书所
  董龙社树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图经曰董龙盩厔人家贫村社众人祭社逐出之龙遂以泥造飰祭之后穿地得黄金因大富遂名董龙树
  终南故城郡国记曰即汉盩厔城也
  冝夀城在县西一里隋有夀宫疑置此城
  五郡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周三里旧说有义兄弟五人共居此城不详建立
  <span id="峒山寨在县南九十五里">[[#峒山寨在县南九十五里|峒山寨在县南九十五里]]
  罗开山寨在县南六十五里
  解保寨在县东北三十里
  秦长杨宫在县东南三十三里水经注曰漏水出南山赤谷东北流经长杨宫东
  汉五柞宫在县东南三十八里
  隋冝夀宫在县东南三十三里隋志又有文山凤凰等宫
  仙游宫在县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隋文皇帝避暑处上清太平宫在县东三十里清平镇本北帝宫建隆元年太平兴国二年重修改今名每三元圣节命使设醮岁以为常
  兴国观在县东三十二里本尹喜宅也周穆王为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观相承至秦汉有道士居之晋惠帝时重置其地旧有尹先生楼因名楼观唐武徳初改名宗圣观事具楼观本记及先生传太平兴国三年改今名龙行寺在县西一里唐开元十二年
  宝相寺在县东一里馀二百五十步唐元和中置为光耀寺太平兴国三年
  崇明寺在县西一百步唐元和十四年置为瑞光寺太平兴国三年
  仙游寺在县东三十五里唐咸通七年
  隋文帝庙在县东南五十里唐天宝三载建
  老子庙在县界华阳子录记秦始皇好神仙于尹喜先生楼南立老子庙晋惠帝元康五年更修莳朩万株南北连亘七里给户三百供洒扫隋文帝开皇元年复修尹先生庙在老子庙北先生内传曰先生姓尹名喜周康王时为大夫领散关长遇老君说道徳五千言付先生先生白日上升于此
  老子墓在县界水经注曰就水北经大陵西俗谓之老子墓按老子为周柱下史适西戎于此有冢事无可证然荘子曰老耼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有冢可也















  长安志卷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