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杂阿毘昙心论/卷01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杂阿毘昙心论
◀上一卷 卷11 全书终

杂阿毘昙心论卷第十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择品下 问知法识法明法此云何。答。

 知者一切法  识明亦复然  知及意识明  彼各随事说

彼苦智知苦。乃至道智知道。无漏智分段缘故善等智者亦知苦。乃至虚空数非数灭。普缘一切法故。识者亦识一切法。彼眼识识色。乃至身识识触。摄受自相故。意识识眼色眼识。如是一切普缘故。明者亦明一切法随其事。彼苦忍苦智明苦。乃至道忍道智明道。分段缘故。善有漏慧亦明。苦乃至虚空非数灭。问劫云何过。答。

 刀兵病饥馑  说名中劫过  除地馀三种  说名大劫过

刀兵病饥馑说名中劫过者。三种中劫过。谓刀兵病疫饥馑。刀兵劫者。谓乃至人寿十岁时。贪麁恶境界。行诸邪法各住害心。手执草木皆成刀剑。更相杀害。如是经七日。刀兵中劫过。疾疫劫者。亦寿十岁时。多诸疾病。无有医师方药瞻病。薄福德故。遇病辄死。如是经七月七日。疾疫中劫过。饥馑劫者。亦寿十岁时。饥渴增上体极羸劣。普天亢旱种殖不收数米而食。煎煮人骨以饮其汁。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饥馑中劫过。如是说者。若于今世一日一夜持不杀戒。终不生彼刀兵劫中。一呵黎勒果施僧福田。终不生彼疾疫劫中。若以一食施僧福田。终不生彼饥馑劫中。此阎浮提恶劫互起。馀方则少有相似。如此间刀兵劫起。彼唯瞋恚增上。如此间疾疫劫起。彼唯羸劣少力。如此间饥馑劫起。彼唯增饥渴。问云何大劫过。答除地馀三种。是名大劫过。三大种说大劫过。谓火水风非地种。何以故。不利故。利者坏大劫。复次地种坏劫者。坏劫应至第四禅。而未曾至第四禅。问何故坏劫不至第四禅。答净居天故。彼无上地生。即彼般涅槃故。亦不下生。下地非数灭故。若彼住经坏劫者亦不然。增上福力生彼处故。内扰乱非分故。若彼地内有扰乱者。则外有灾患。彼初禅内有觉观。火扰乱故外为火灾所烧。第二禅内有喜。水扰乱故外为水灾所漂。第三禅内有出入息。风扰乱故外为风灾所坏。问第四禅未曾有扰乱者何得不常。答刹那无常所坏故。如是说者。第四禅地不定相续。随彼天生宫殿俱起。若天命终彼亦俱没。问何等劫尽最初。答。

 七火次第过  然后一水灾  七七火七水  复七火后风

七火次第起者。谓最初火劫起。如是说言。若火劫将起。尔时人寿八万岁地狱命终者不复还生。当知劫尽。乃至地狱无有一众生住。是名地狱劫尽。如地狱劫尽。畜生饿鬼亦如是。若畜生于人有用者与人俱尽。是时阎浮提唯有一人。无有教者能入初禅。从初禅起已举声唱言。离生喜乐甚为快乐。如是音声展转相告遍阎浮提。诸馀众生亦无师教悉入初禅。乃至阎浮提无一众生住。是名阎浮提劫尽。唯除郁单曰。欲界一切善趣亦复如是。郁单曰命终无得禅者。离欲非分故。又于彼时初禅一众生无有教者而入第二禅。从禅起已举声唱言。定生喜乐甚为快乐。如是音声遍至梵天。馀诸众生亦复如是。乃至初禅无一众生住。是名众生世劫尽。是时世界久远虚空。乃至七日出。问曰。从何处出。答有说。劫成时由乾陀山后有七日轮住从彼而出。有说。一日分为七分。复有说。一日七倍热。复有说。从无间地狱火出。如是说者。众生业力故。增上果器世界起。彼业尽如是扰乱生。乃至梵天烧然如是。七火次第过然后一水灾者。七火灾过已然后一水灾。乃至坏第二禅。问水从何处起。答有说。从第三禅际雨热灰水。复有说。水轮涌出。扰乱起如前说。七七火七水者。七火灾次第过然后一水灾。如是七七火灾一七水灾。复七火后风者。复七火灾过然后一风灾。水灾风灾从火灾次第起。此则善说。是遍净天六十四劫寿也。水灾所漂乃至第二禅风灾所坏。乃至第三禅百亿四天下一时俱坏。十九中劫世间空。一中劫器世界坏。一中劫器世界成。十九中劫渐次第住。若处最初空是处最后住。若处最后空是处最前住。问云何心乱。答。

 错乱本业报  恐怖及伤害  若彼解支节  圣说水火风

错乱本业报怖畏及伤害者。四因缘心乱。谓四大错乱本业报。恐怖及伤害身。四大错乱者。饮食不适故四大错乱。四大错乱故令彼心乱。本业报者。本造心乱业报已熟。问何者是。答好传衰祸令他愁苦。或复骂言。汝痴狂心乱。驱迫众生令堕崄处。焚烧山泽强与人酒。或以妄想倒说佛语。如是比业得心乱果。恐怖者。见非人形来惊畏。恐怖故彼心则乱伤害身者。为非人所打故。彼以不净污大众会处及佛僧塔故彼处非人瞋。即打故彼则心乱。此说凡夫人。圣人无本业行报心乱。若先种定报业者。先受报已然后超昇离生。若种不定报业者若超胜离生彼业则灭。心乱者在欲界。彼地狱不心乱。常乱故。畜生饿鬼及人则心乱。除郁单曰。欲界天亦有心乱。问何等圣人心乱。答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唯佛心不乱。声不坏。发不白。面不皱。不渐般涅槃。

世尊扰乱业久已灭尽。行妙行故。乱者意识非五识心。不分别故。有漏心乱非无漏。真实行故。是故若说心狂乱是散乱耶。作四句。初句谓狂者善有漏心不隐没无记心。第二句谓自相住者秽污心。第三句谓狂者秽污心。第四句谓自相住善心及不隐没无记心。问何等大能解支节耶。答若能解支节圣说水火风。三大能解支节非地大。不利故。火大解支节者。谓命终时火大增遍烧筋。烧筋已节节解。节节解已不久命终。水大解支节者。谓节节解时先令筋烂。筋烂已馀如前说。风大解支节者。令筋碎。筋碎已馀如前说。支节解已不过日夜命终。四大错乱故。地狱无解支节。支节常解故。业报故不死。畜生饿鬼及三方解支节。除郁单曰。无罪业故。天亦如是。凡夫圣人解支节。唯除佛。罪报者解支节。佛无罪报故。已说解支节。退今当说。

 退法有三种  得未得习行  或一人一退  未得退说二  谓彼习行退  三圣俱亦然

退法有三种。得退未得退习行退。得退者。所得功德遇退因缘则退。未得退者。应得功德放逸故不得。习行退者。已得功德。有因缘故不得习行。问何等人何事退。答或一人一退。若得退者是钝根声闻非利根。利根者三昧力故是故说。或云何知有得退。答以说二种阿罗汉故。谓退法不退法。若言道退果不退者不然。何以故。断得与道合故。得者道谛摄。是故道退非断者不然。若言离烦恼种云何生者。应说如初无漏心无前因而生。彼亦如是。复次有自分因分故。从无际生死烦恼自分因分生。言烦恼于三处起非说者不然。何以故。为起烦恼具满故说众生起。烦恼具有三因缘。谓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欲爱使未断未知是因力(断者无碍知者解脱)。欲爱缠所著法是境界力。彼不正思惟是方便力。是彼说意。若从彼说不正思惟者。前不正思惟非分则不起。若有前不正思惟此则无穷。又复善无记心至竟不生(若不正思惟相续无穷则馀念不得生也)。若不生者解脱亦非分。烧诸烦恼不应还生。如火烧木为灰至竟为灰不复为木。如是阿罗汉以智火烧烦恼薪不应复为烦恼。彼不应如是。何以故。譬不合故。云何如烧薪有灰。若如是阿罗汉烦恼有馀如灰耶。若有馀者非阿罗汉。有烦恼故。若无者不如上譬。然非彼圣道如火烧薪。但圣道起断烦恼得解脱得作证。彼若离圣道亦舍解脱得系得还起。如诸退相违经说。当知说不时解脱故。未得退说二者。若彼未得退者。谓声闻辟支佛非佛。住一切最胜根故。声闻者不得佛辟支佛胜根。辟支佛不得佛胜根。是故有未得退。略说一切众生若修行皆应得圣慧眼。若不修行入名色者是为未得退。问云何知有未得退。答信佛说故。如世尊说。诸天及世人退于智慧者。染著于名色。不见圣谛故。谓彼习行退三圣俱亦然者。若习行退者。谓声闻辟支佛如来。三圣悉有。以中间诸因缘故。所得功德不能常现在前。问云何知有习行退。答说心心法退故。如世尊说。于此四种心心法得现法安乐住。我说彼一一退。如修多罗广说。又复说。不动意解脱身作证成就游者彼不退。以是故知世尊亦有习行退。是故说。世尊多游未至。非根本地。何以故。近欲界故。虽不动意解脱有习行退。然彼成就得修故。彼一切现在时。得常随转。彼心心法者现在修。谓不现在前者名为退。习行退最多者谓世尊。何以故。功德无边故。如转轮圣王广受境界。又说。摄他故名不动。自摄故名心心法。世尊多摄他少自摄。如是世尊大悲大舍。问何处不退。答。

 诸天则不退  果退终不死  亦不造彼业  住果所不为

诸天则不退者。诸天不退。以利根天得果故。利根者则不退。若钝根人得果然后生天亦不退。无生故。圣人无生不退。此前已说。退具非分故。世尊说五退具。多事业等。五退法彼天则无。是故不退。以天不退故。当知退者必人中。以退具可得故。果退终不死者。果退者终不死。要还得果。何以故。下地生非数灭故。非数灭法终不更现在前。不生法故。以果所摄道决定及决定究竟故。以果道苏息处故。彼人得苏息。又果处善自护故。以果处具三因缘及五因缘故。前已说。彼三果退非须陀洹果。见道断烦恼非对治事故。见道断烦恼依我处转。而无有我。修道断烦恼是对事。修道断烦恼净处转。彼有净想不净想。彼思惟诸行不净。得离欲净思惟。于见不净退。无有法我我所思惟。于非我见退。复次须陀洹果方便广前施戒修等向解脱。如是比。又须陀洹果见道得故无有见道退。速道故。利故。非想非非想处对治故。若阿罗汉果退至须陀洹果。当知退三果。彼对治烦恼得成就故。亦不造诸业如彼住于果者。若得果人所不为。彼退果人亦不作。何以故。得不作律仪故。圣道已灭恶行故。如曾服药。复次希望具足故。彼人希望灭果。对治恶行故。问齐何当言菩萨。答。

 若修诸相好  方便起彼业  从是转增进  说名为菩萨

若有众生。以一食施。起决定心。发无畏言。我当作佛。能起相报增长彼业。齐是名菩萨。以能从此作相似相续业故。若不如是但有空名。菩萨虽有初起不退心。是则菩提决定非趣(趣应言到与趣同名)决定。谓造相报业已。是则俱决定。是故齐相报业为名。以彼离四因缘故。谓离恶趣。离非男。离卑姓。离不具根。得一因缘。谓生性识宿命。以生识宿命故闻即受持。眷属信受离众生过。度三阿僧祇劫。于百劫中种相报业。除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菩萨精进故。除九劫馀九十一劫。有说。二三阿僧祇非劫阿僧祇。谓劫阿僧祇。生阿僧祇。善行阿僧祇。问相报业为何等性。答身业口业增上意业。又是思慧性非闻慧。以劣故。非修慧。欲界不定故。阎浮提种非馀方。男子非女人。佛出世非不出世。见佛非不见佛。缘造业非缘馀。有说。一思愿种三十二相业。后种种业满。又复说。一定心一行一缘。众多思愿现在前。有愿足下安平住果。有愿乃至肉髻。彼一一相百福眷属。福量者。有说。一转轮圣王福。是名一福量。又复说。一帝释福。有说。劫成时一切众生业增上器世界生。是名福量。有说。除近佛地菩萨。诸馀众生福乐自在业。是名一福量。佛无学法是菩提。谓尽智无生智。萨埵求此智故名菩提。萨埵得此菩提觉一切法故名为佛。虽相报业后得转轮圣王。而圣王相者当知是馀业报。问几种萨婆多。答。

 一种异分别  或有说相异  或说分分异  或复说异异

此四种萨婆多。一种异分别者。彼说诸法随世转时。分异非事异。如乳变为酪舍味力饶益不舍色。如金银器破已更作馀器舍形不舍色。法从未来至现在亦如是。当知此是转变萨婆多。相异者。过去法与过去相合。不离未来现在相。如人著一色非不著馀。彼亦如是。此说有过。若过去诸法不离未来现在相者。竟何所成。亦成合义。若尔者则世乱。如人著一色于一色爱著亦行亦成就于馀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说世乱。譬亦相违。分分异者。说诸法随世转时。分分异非事异。此则不乱建立世。何以故。业别故。谓法未作业说未来。作业说现在。作业已说过去。彼异者彼说诸法随世转时。前后相待非事异亦非分异。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后相待故。谓观女则知母。观母则知女。此最乱建立世。彼说过去世一刹那有三世。说言观前起相名未来。观后起相名现在。问诸师说谛无间等各各异。萨婆多及婆蹉部说次第谛无间等。昙无得等说一无间等。何者为实。答今当以五支如实说(五支者一曰宗二曰因三曰譬四曰合五曰结六曰义如下偈说)。

 次第无间等  智谛异相故  见瓶不见衣  是故彼亦然

修行者先苦无间等。后乃至道。问何故。答智谛异相故。苦集灭道智各异相行别故。若行是苦智。此行非馀智。若不尔者无四智建立。谛亦异相。彼逼迫是苦相。生起是集相。寂灭是灭相。出离是道相。非不异智异相谛一无间等。譬如见瓶时不见衣。以瓶衣异相故。以异相故见瓶不见衣见衣不见瓶。彼亦如是。于异相谛见苦时不见馀。如是一切。是故次第无间等说一无间等者。彼说于谛一无间等。何以故。信圣贤故。如世尊说。比丘于苦无疑。集亦无疑。灭道亦如是。如灯俱作四事。热器烧炷油尽破暗。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无间等。彼说智谛异相者不然。一相故。一切慧一智相于一切法境界作无我行。如世尊说。一切法无我。智慧者能见。彼厌于苦时是即道清净。谛相亦如是说。瓶衣异相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自相无间等非分故。共相境界无间等非自相。谓色等五阴坏相(坏相即无常相)。共境界智一无间等。若异者则自生过次第无间者言。汝言贤圣说者。此则密语。此说有馀义。如世尊说。若苦无疑于一切无疑。为彼疑行故说。若彼苦无间等生。彼疑至竟不行。非数灭故。为除有馀说故世尊说。给孤独修多罗如是说言。长者于四圣谛次第无间等。如是广说。所说如灯者。灯有多性多业过。我不取灯事。若分别时灯舍自名。前已说。彼明色入摄力能破暗。彼热触入摄能作馀事。若不尔者坏决定义。慧不如是。若言同者则有过。若言一相者此亦不然。行别故。无常行智异。苦空无我等行智亦各异如是比。若不尔者无解脱门。不坏行是解脱门(杂观名为坏三脱异观故不坏)。如汝说缘一切法作无我行。以顿观一切法故。此则不定思惟分定思惟行各别谛缘。是故不应说彼厌于苦时是即道清净。不可以厌行缘于灭道。灭道是可乐事故。一切缘者不通一切。相违故。以无我行不即行。此无我行故。自性不自观故。亦无二决定性。亦不观相应共一行一缘故。亦不观共有共。一果一决定故。又说。一切行无常者亦非无常行。作灭无间等。灭者常故。当知彼行远以向真谛故说。如所说观此众生长夜成就身口意恶行。言此众生即是地狱及馀恶趣。实非此人即是地狱。以向地狱故说。彼亦如是。又复是空无间等者则非无愿无相。彼一切法境界非分故。莫言有过。是故一切法无我行是不定思惟。定思惟者有漏缘。若不尔者解脱门减。若言自相无间等非分者不然。何以故。以观故。是自相共相。谓逼迫相是苦相。观三谛故是自相。观阴故是共相。如是一切当知。皆以观故说自相共相。言不尔者不然。何以故。以不坏观故。前已说。前说中阴后当说今当说。问为有中阴为无。答。

 当知有中阴  世尊之所说  譬如村间道  彼则有俱过

此说有中阴。何以故。世尊所说故。如世尊说。七士夫趣有中般涅槃。若无中阴者则无中般涅槃。若言有中夭从彼般涅槃者不然。天趣中不说故。世尊修多罗说。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不说有中夭。馀亦有过。若说生般涅槃。复有名生天耶。如是一切。阿那含亦应如是说过。是故彼是妄想说。若言寿命中间般涅槃者不然。除郁单曰及后边菩萨。多有众生不尽寿而死。此皆是中般涅槃耶。是故此皆有过。问此云何。答譬如村间道。如从一村至一村。如是死阴生阴。从死阴趣生阴亦如是。如阿湿波罗延经说。若彼处来。如是广说。若无中阴者则无去来。是故应有中阴。若言为除有馀说修多罗故。世尊说修多罗及偈言。五无间罪作已。次第生无间地狱中。又复为梵志说偈言。少为老病漂到于阎王所。梵志无住处亦无有资粮。是故无中阴者此不然。何以故。业趣无间故说修多罗及偈。谓作无间业已必先受无间报。然后受馀业报。亦必生地狱趣中。非馀趣。如汝所解。世尊说修多罗五无间业作已次第生地狱中。为要五无间生地狱中。为二三四耶。为更馀罪生地狱中耶。当知此经及偈意。

若言如影者。如月极远影现水中。非彼月来至水中。如是死阴生阴如影。众生生何用中阴为者。此亦不然。何以故。彼则有俱过。月及水俱。死阴生阴不俱。是故有过。眼识足下身识譬亦如是。若先取生阴而舍死阴。如折楼虫者不然。何以故。趣不别及二识合过故。是故说有中阴。如所说四种萨婆多。问为有一切有为无。答。

 当知一切有  非有一切相  一切无一切  无有他相法

此有是萨婆多所立。一切者。谓十二入。彼诸入有自相非馀。一切相所作别故。作业别前已说。一切无一切者。谓学法中有学法无无学法。无学法中有无学法亦无学法。如空中亦无有迹。如是比。问此说有云何无有。答无有他相法。如眼相是眼入。无馀入相。相别故。以是故说一切法不杂。

 一切世悉有  不违其所应  牟尼之所说  声闻僧无佛

有三世萨婆多。此萨婆多所立。问何故。答现在世者观过去未来故施设。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现在世。现在世无者亦无有为法。是故有三世。莫言有咎。若言久远是过去当有是未来非是有唯有现在者此不然。何以故。有业报故。世尊说有业有报。非是业报俱现在。若业现在当知报在未来。若报现在当知业已过去。若言俗数说者。亦说作者不可得。若言俗数说有业有报者此亦不然。世尊亦说作者不可得。此亦俗数说耶。神口所说第一义空修多罗。而汝妄想说此有故彼有。如是比。当知如汝说久远是过去当有是未来非是有唯现在是有者。莫作是说。我亦能说现在者于既往是未来。于当有是过去。此非智者说。如所说若无信等五根。我说是凡夫辈。若学人缠所缠信等五根不现在前道与烦恼不俱故。是故应知有过去未来。若异者圣人应是凡夫。若言得随生此亦不然。无法得非分故。依处非分故。声闻僧无佛者。声闻僧不摄佛。何以故。三宝不减故。若世尊声闻所摄。应有三宝非三佛。无别体故。归依及不坏净念等亦如是。莫言有过。是故声闻僧不摄佛。如世尊修多罗说。㤭昙弥。施僧亦是供养我。当知是说比丘僧圣僧福田僧。世尊者彼三僧所摄。破烦恼故。圣故。第一义福田故。非声闻僧自觉故。

 设令广章句  群生大恐怖  无胜甚深相  我今但略说

若广说者众生怖畏。是故我今不广说。章句深达。阿毘昙明净智慧所解。诸论音声妙义于此略说。

 古昔诸大师  演说无量义  我今随所解  分别说少分

我今于尊者法胜所说中。以少智慧思量撰集造立章句。将以申述助宣遗法。非欲㤭慢求名称故。如彼所说。若生诸烦恼是圣说。有漏灭道亦生烦恼。而非有漏增。烦恼非分故。无漏缘烦恼灭而不增。前已说。是故我说增也。无漏缘软中上不增者不然。依增故。

 决定知此论  章句微妙义  于彼智慧众  勇猛无所畏

于此论章句义味。能决定知善分别说者。于诸智慧众中心无怯畏。善解法相故。

 我今增益论  其心无所贪  为令智者乐  疾得寂灭乐

经本至略义说。深广难可受持。如虚空论难可了知。前已说。是故增益论本。随顺修多罗义。令易了知。以知义故烦恼则断。

杂阿毘昙心论品第十一

已说择品。今当略说诸论。令智者欣乐。

 离律不律仪  而得于律仪  不因彼致胜  能决定者说

答有。谓无色界没生色界时。无色界凡夫名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色界善恶律仪非分故。从彼命终生色界时得善律仪。色界律仪与心俱故。非胜进。无色界界胜故。

 颇得沙门果  贤圣离诸过  得有为善法  不名为修习

答有。谓果所摄圣道灭已。然后退。不增进根还得。彼先过去果所摄道先灭故非修。现在因非分故。离诸过者非世俗故。有为者非无为故。善者非不善无记故。

 道未兴起时  远离诸过咎  解脱时离恶  能决定者说

答有。谓修行者住金刚三昧。除初尽智诸馀无学法。是未起时不向故。解脱时者。一切无学道顿解脱初尽智生时。是生时是解脱时。离诸过恶者。非有漏故。

 颇光音缠起  是彼定相应  清净初禅退  而得于退法

答有。谓阿罗汉第二禅缠退时。尽智所得。初禅退与尽智合故。有退熏修。初禅与第四禅合故。阿那含亦尔。言净者明所退。非无学故。

 颇于见谛道  得彼诸善法  彼法是有缘  圣智不见缘

答有。谓与苦比智俱。欲界等智苦无间等边修亦不见彼智缘。以彼缘欲界。而苦比智不缘欲界故。集灭无间等边亦如是。道比忍得缘三谛智而不观彼谛。住异境界故。如住学法得无学法得无学法非学法。如是从法智品至比智品。比智品复至法智品。

 颇果有漏慧  无漏慧所断  彼果所因起  谓不离欲慧

答有。谓圣人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欲界初禅果化心离欲。欲界爱尽故。初禅慧未离欲。彼爱未尽故。一切化心亦如是。随其义除自地果。

 颇住无碍道  而得于诸灭  此相违烦恼  非彼无漏见

答有。谓凡夫人修神通时。无碍道断神通相违烦恼而得诸灭。非无漏见相违。何以故。圣人离欲时。法忍现在前。得忍相违烦恼灭故。

 颇诸烦恼灭  离欲者获得  不断于烦恼  而得无垢尽

答有。谓上地命终生梵天时。得欲界烦恼灭。而不断彼烦恼。先已断故。馀一切地亦如是。

 颇无垢净地  未曾得而得  非离欲非退  不依于见道

答有。谓初禅离欲。依初禅及眷属超昇离生。道比智生成就三地阿那含果。从彼定起入第二禅。得第二禅无漏。得彼无漏时。非离欲。先离欲故。非退。胜进故。非见道。见道究竟故。当知上地及增益诸根亦如是。

 颇护未曾得  而得于寂灭  不舍彼不得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除苦法忍眷属得。馀无漏道得。彼初无漏舍。一切凡夫性不得。馀不舍。先已舍故。

 若成就八忍  亦成就七智  此诸无漏见  不见何无漏

答有。谓此人住道比忍。成就一切见道慧。见一切灭一切道。唯除道比忍眷属。彼忍不见自性不自观故。无二性故。亦不见相应一行一缘故。不见共有一果一决定故。

 颇法未曾得  有漏边境界  唯有不动者  彼能击善法

答有。谓无相无相于无穷生死未曾得。而得空圣道故说有漏缘。非数灭故说边境界。馀非分故说唯不动。空圣道故说击善法。

 已起无漏慧  于彼未起者  前生非后因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前增非后软因。彼果相似及增故。

 颇离六地欲  圣亦成彼果  不成无漏禅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空处离欲依禅未至超昇离生。苦法忍生道比智未生。以八十九沙门果故。故言成彼果。以苦法智是苦法忍依果及功用果。见苦所断烦恼尽是解脱果及功用果。而不成无漏禅。未得故。

 颇诸无漏法  而为界所摄  能生彼法者  不入彼界中

答有。谓无漏戒彼界所摄。非漏所摄。戒者四大所造。彼果故。四大者触界所摄。身识境界故。

 颇一大种灭  于禅地不起  二大种在前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圣人生欲界无漏初禅。次第有漏初禅现在前。一种四大灭。谓欲界四大以无漏随转。若于彼生现在前。即彼地四大造故。二种四大现在前者。谓欲界及初禅地四大(道共戒名无漏随转若于彼欲界生即彼欲界四大造故此四大与无漏俱起灭也)。

 颇法因三道  是三种自性  谓三种一地  亦复在三地

答有。谓无学慧。以彼见道修道无学道为因。尽智无生智无学等见是自性。软中上分别故说三种。无学地所摄故说一地。有觉有观等分别故在三地。

 颇有有漏受  二成一不成  二根二种成  是说为身证

答有。谓身证人依初禅初禅眷属及第二禅增进根。上地不现在前成就苦根有漏乐根。此人先得第三禅地无漏乐。以转根故舍复未更得。以依下地增进根故。不修上地学道。如得学果一忧根不成就。离欲故。喜根舍根各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是悉成就。以禅未至中间摄舍根。是故得舍根。初禅二禅摄喜根。是故得喜根。

 九地烦恼灭  而得于诸禅  不得无色定  或复得当说

答有。谓阿罗汉能得禅定非无色。诸禅亦得亦现在前。无色者成就而不行。

 一法众多性  或一三有无  彼是无学法  因力所长养

答有。谓无知根。建立一根故说言一。九根和合故说众多性。以众多性故说非一。一无学地故说一地。觉观分别故说三地。有者谓有名。无者无别事。无学得故说无学法。三因成故说因长养。

 颇法是有分  与彼馀有分  相似生住坏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色入是馀有分。彼相与入俱生住灭。共一果故。色入者不作业故说馀有分。彼相者法入摄故。是有分。

 颇诸相应法  或说馀有分  或复说有分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未来不生法意入。是馀有分。不作业故。馀心法是有分。法入摄故。

 颇二阿那含  共生于一地  第一法或成  俱得一地果

答有。谓一阿那含依第二禅超昇离生。第二阿那含依第三禅。彼命终俱生第三禅。彼依二禅超昇离生者。增进禅故。舍世间第一法即依第三禅者。成就不舍。上诸地亦如是。得一地果者。谓无觉无观禅。

 颇有不动法  俱受于一有  一成就九地  善有漏一无

答有。谓一生欲界一生初禅。生欲界者。九地有漏法成就。生初禅者。八地。除欲界地。增舍俱受一有故说一有。有漏者。以无漏生上成就下故说有漏。

 颇住一刹那  得舍三脱门  或复舍于二  一舍还复得

答有。谓生无色界当得阿罗汉住金刚三昧。得无学三昧门。舍学三脱门。舍灭受想定及非想非非想处。舍一切退分。得一切胜分(一念中亦舍亦得故言一念灭受想定及非想得断知言舍二舍退得胜故舍一得一也)。

 颇成沙门果  成就圣非圣  而不得断知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无间等苦智生集智未生。尔时于八十九沙门果分成就。于四沙门果不成就。亦不得断知。

 度彼无胜海  少力所不任  今我随所能  宣说甚深义  世间贫穷人  彼可卒令富  无智则不然  要须大方便  世间宝易得  慧宝甚难获  是故应勤学  渐入甚深智  正解涅槃路  邪惑生死径  慧能灭痴暗  如日除幽冥  为求解脱故  当勤修智慧

萨婆多比丘。庄严阿毘昙偈。愿令一切众生。智慧渐增疾得解脱。

杂阿毘昙心论卷第十一

 上一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