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颐庵遗稿/卷九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八 颐庵遗稿
卷九
作者:宋寅
卷十

杂著上家令礼说[编辑]

家令[编辑]

子孙男须年满十六。始令娶。女须年满十四。始令嫁。此实家门无凶祸。子孙免夭阏之至道也。若两家父母中。有年至七十者。则或不拘此。

子孙成婚时。其纳采并用玄𫄸。勿用彩段。若姻家不肯受。则勿与其家为婚。

此有深意。今不尽著。

日入后。奴子非有召。不得入翼廊门内。

巫觋之类。勿令出入家内。

此实家门安吉之至道也

子孙一岁至七岁。凡哺乱与吃。一切食物。禁不得至饱。盖少儿多病及夭阏。皆由于此。其乳母若于儿父母不见处。妄饲飮食。以故令致伤例论罪。

子孙虽长大之后。凡吃食物。勿令过饱。吾宗十馀代皆享七八十以上之寿者。盖因平生食不至饱故尔。此实家传秘法也。午后尤不可饱。非但医家所禁。乃精神不清明。思虑不精详。而人不自知矣。读书者益当戒。

大明太祖高皇帝皇明祖训内。特为一条曰。平居午后不可太饱。在外行路则不拘云云。盖传国之远虑也。子孙其毋忽焉。

父母饭床。女子或妇。每日监进毋而床排毋过五楪。

然则虽富贵。可免汰侈之殃矣。且此非但训子孙孝敬之道。实于老髦时奉养。不患阙之要术也。

父母饭床退出后。子孙次次就食馂馀。

此非但教子孙使知尊其父母。亦使子孙亲爱其父母之要道也。

未嫁娶儿辈。床排不得过三楪。

此非但不敢拟于尊长。少时熟见简略。则长大可安贫窭也。

已嫁娶者。四楪。

登第与得官者。五楪。

时祭忌祭。长子并皆为之。

尊祖敬宗之道。实在其中矣。

时祭忌祭时。子及孙外孙曾孙并皆参。

遭大功以上亲丧。而其成服前。则时祭忌祭并废。忌祭而若有子孙。则可令代行。如无子孙可代行者。则虽全阙不妨。

小功以下丧。而祭隔一二日。则行祭后奔往。可也。

时祭则拘于国法。止于曾祖。若忌祭墓祭则并及高祖。可也。五世祖墓寒食秋夕祭之。六世祖以上。只寒食祭之。

少尹庆源府君等。始为族葬之墓。每年寒食祭之。世世勿废。

凡祭后。子孙丘从。一切勿馈饭食。若有酒则略馈不妨。

时祭一度不行。则诸子孙责征米四十斗。付某家。使备酒馔。而共会吃破。每一不行。征米勿饶。度度如之。

此是一则惩其怠慢。一则劝其欢洽也。

忌祭托故将不行。则责出米二十斗。付次子孙行之。家供米不在此数。

长子家若不肯出征米。则家门共收。取其田地所山。以为备办。凡四十二十斗数。视时年之豊凶。米之贵贱。或相议。略为低昻不妨。

子孙中非有众所共知大故。而不来参祭者。其日祭后。忌祭则翌日诸子孙共齐马首问故。责出酒食吃破。二度亦如之。三度不参。摈不与族会。

时祭日。参祭子孙。各持酒一甁。

忌祭则只出家供米。勿出酒甁。

蜜果一楪。用真末三升造。

饼都盛一楪。高不过二才。

丧中凡祭皆同。而小祭则高不过一寸。

果实则平于楪面。勿令凸出。

脯醢并同

炙每色一楪。则毋过二串。

丧中备礼大祭。蜜果亦不过一楪。

所入真末。不过五升。果子用大桂或中桂。若中祭则用末三升。大祭则卒哭,小祥,大祥,禫祭也。中祭则虞祭及成服等奠也。如朔望小祭。则勿设蜜果。

妇人之丧。自殡至葬。凡进止皆以子孙及女奴为之。而虽行者奴。勿令亲近。可也。男子之丧亦同。而若奠馔进止。则行者相参不妨。

子孙丧中羸悴成病。家门须劝肉汁。使勿伤生。不然则其不肯食肉者。与不为劝肉者。皆是不孝也。

忌祭家供式。亲子米二斗。庶孽五升亲女一斗半。庶孽三升孙男一斗。庶孽二升孙女外孙男并七升。庶孽一升外孙女曾孙男并五升。庶孽勿出曾孙女玄孙男并三升。庶孽勿出外曾孙及玄孙女并勿出。子孙中堂上官人。各于本分加半。寡妇各于本分减半。未嫁娶者并勿出。

礼说以下出家礼辑览[编辑]

遂小敛。小敛大敛者。只要掩盖尸体。仍为固护之道耳。今俗不知此意。惟以缚束牢紧为能事。择壮者极力结绞误矣。中国之布。比我国布。其广可加一半。而乃以三幅裂作六片。去其一不用。用五片为大敛。彼布广而裂作三片。摠为十五片。横绞盖三倍于礼制。则片小而绞密。其束紧当如何。礼于小敛。犹未结绞者。岂独孝子欲时见其面乎。盖人死一二日。或有复生者矣。而紧绞若此。是重绝生道也。岂礼以明日小敛。又明日大敛之本意哉。况于入棺之后。多塡衣服。高若堆阜。及加盖板。乃用长木大索。左右挽引。若犹不合。又使健仆并登而蹴踏。其为不敬。未暇论矣。胸陷腹拆。必至之势也。而可忍为乎。护丧者须更思之。结绞当一如礼。棺中只令平满。其长木大索等物。切勿备之。可也。

裹肚。即俗之小帖里也。

朝夕哭奠。朱子曰。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刘氏璋曰。凡祭祀品味。亦称人家贫富。不贵豊腆。贵在修洁罄极诚懿而已。奈何今俗。于丧中奠荐。尤务华侈。兄弟姊妹。先后相尚。以物具之豊俭。议情诚之厚薄。其中油蜜果子花烛等物。争高竞大。以美瞻视。富者。既远于诚悫。贫者。终困于经营。甚至倾破产业。以为片时之供。而顾于亲身久远之图。多所阙而不暇恤。可叹也已。又凡祭物。礼毕即当彻去。而如果子之类。备得既艰。又灵卓空旷为嫌。逾句涉月。一设而不动。尘埃蒙被。虫鼠污损。其为不敬。孰甚于斯。凡吾子孙。尚未免俗。毋过一楪。而奠罢即彻。如其花烛。倂勿设。可也。

奠用酒果。司马温公谓徐孺子絮酒赴冢事曰。奠贵哀诚。酒食不必豊腆也。今俗致奠。争相侈靡。粔籹重行。饤饾满案。其次焉者。亦须五星饼榼。倂备豊美。以为不若是。不足以行礼。或有谋诸妇而未易办。则遂不行之惑矣。今有朋友远行。其饯送之具。不过一壶一果而已。虽于大官尊属。亦无饼榼。乃妇人相馈遗之物。岂男子之肴馔乎。顾于殡前。则谓只呈五星为草草。岂生亡有所异变轻重耶。何不烹一只鸡。酾一壶酒。一哭而酹之。苟灵魂必为歆享矣。而俗习之弊。宁掩抑其真情。而不肯捐去其虚文。可为长叹。

燃烛。家礼。大小祭祀。并无用烛之节。而仪礼有质明灭烛之文。礼记有日不足。继以烛之语。以此观之。烛之为用。只以破暗。无赖于事神之道也。唯奠礼则必用香烛。何耶。意者。一家之人。精神相接。固无所待矣。若其自外来者。须凭光气熏灼之功。可通幽明有无之际。玆所以用之者欤。思与达理者穷讨而未及尔。余又见白昼墓祭。亦必具烛。若不可阙者。夫山原八风之地。寸熖岂可耐而久燃。而烛苟未燃。则虽其馔品已陈。饭羹已冷。不敢行献。或脱笠以笼之。或张袱而帷之。奔走惊救。旋燃旋灭。终不成礼。如此之辈。不可不晓也。

成服。凡有丧。其五服之亲。各于第三日内。准备其服。至第四日之晨。皆服。入就位。然后朝哭。礼也。今俗乃于第四日。始招。经师制之。故其多子孙之家。则例致晩暮。既不及于朝哭。又使吊客悬待终日。实非小失。或有服已造而犹俟吉时者。此尤不可。护丧者当预措置。使得如礼。可也。又国俗。唯三年丧外。不为制服。只制布作带。已为率略。又不知己自遭服。已当自备之义。而必待丧家倂备而分遗之。然后乃为服着。不然则遂不服之。是故。富家有丧。则虽邻比厮役。苟有所恩厚者。无不为之带布。若贫家之丧。则亲子女仅备其服。不能及他。虽其期功之切近。无所变服。与路人不异。可为长叹。中国市卖孝服。丧家免请师之弊。族党无废服之失。我国亦仿其法。则斯为甚善。

第几神主。陷中题式曰。故某官某公讳某字某第几神主。丘氏仪节。则第几作行几。又于家礼题粉面。书属称之。注曰。属。谓高曾祖考。称。谓官或号行。如处士秀才几郞几公。盖行第二字。乃中国俗语。或云辈行。如吾东所称行列座目之语也。中国人于同生兄弟。不分远近男女。从其次第称呼。其最长者谓之大。其二三以下。只计数无定限。如崔大杜二陈三卢四南八欧九六嫂四郞可见。而族多者。至五六十外。此乃天生次第。不以贵贱存殁而有改。故为尊卑老少之通称。吾东俗不用此。故讲家礼者。多昧焉。或以为应指大小宗分支。或以为当计入祠堂次第。然则将如粉面随世改称耶。何其矛盾于陷中不改之法欤。嗟乎。此于中国。虽儿童妇女皆所能知。而在吾东。则名为儒者。亦或执迷。士之生于偏方之不幸。有如是夫。今东俗。既不用行第之称呼。则其于陷中。亦勿书。可也。

神主旁题。题主之式曰。题粉面曰。故某官封谥府君神主。其下左旁曰。孝子某奉祀云。卷首图亦分明写奉祀于生人之左矣。近何士信所纂小学图内。乃写奉祀于神主之左。厥后。议论互相执。不得归一。余意。凡古今文字间。有曰如左在左。皆指头词为右。下文为左。此不易之法。无疑之称也。何氏之意。盖曰神道以右为尊。而奉祀之名。不当在主御之右也耳。然人道以左为上。今写奉祀在主御之下。而却自奉祀视主御。则便是在左。乃得其所尊之道矣。家礼作式。固自有意。况庙中置主。既以西为上。则从神道也。题主奉祀。乃以左为尚。则用人道也。各得其义。而朱子大全及大明会典所图皆同。复何疑。或言。尝闻诸郑北窗士洁名𥖝。其所云正如此。复得冯氏集说。其论暗合。故并录之。

冯氏善曰。或问本注。其下左旁。题奉祀之名。近见他书。反以上右为下者。当何从。曰。凡言右。皆是上文。言左。皆是下文详观大学右传十章与别为序次如左。则左为下文。不待辨说自明矣。曰。据子之言。左诚为下文矣。然则祠堂递列神主。以西为上。如子所言。岂不奉祀之名。反在西而居上。祖宗之名。反在东而居下乎。曰。西上之制。起于汉明帝。汉之前。论昭穆。无此也。盖旁题。乃为宗子承家主祭而设。初不以所书前后较尊卑也。即如彼以上文为左。而今阳道皆尚左。凡臣子上书于君亲。皆具名于前。亦岂嫌其名居前而为僣乎。国朝性理大全书画图皆然。乃当代名儒会纂岂有误乎。

椟韬藉式。家礼卷首。主椟与座。俱有其图。今俗置神主或用椟或用座。而用座者居多。余见世人论置主之宜也。甲者曰。当置于座而纳于椟。乙者曰。座是当祭设位时所用尔。非所常置主者也。余意亦如乙者。按家礼图椟韬藉式之注曰。按书仪云。府君夫人共为一匣。而无其式。今以见于司马氏家庙者图之。所谓书仪。乃温公所著。而匣即椟也。韵书。谓匣为匮。谓椟亦为。匮。盖同是一物矣。若座子初非书仪所有。而顾乃图之于其间。何哉。盖尝考之。当时士大夫之祭其先也。或用祠版。未有定规。伊川木主之制。新出而甚精。后世不可易。朱子取之。故不为祠版图。而乃为神主图。又复为座子图耳。其在作主图下注所谓椟用黑漆。且客一主者。即此座子。而又于反主入置灵座注云。就位椟之者。亦此座子也。盖此座子。初为凡筵置主而设。座盖式注亦云。式用黑漆。尤为明著。朱子又云。夫妇共入祠堂。乃如司马氏之制。然则其入祠龛之椟也。便去座子不用。而当入于两窗之椟矣或曰。然则此座子。将遂弃之。而无所用耶。曰。留为祭时神主出座之用耳。何以明之。祔庙条曰。诣祠堂。奉神主出。置于座。注云。祝轴帘启椟奉所祔祖考之主。出置于座。以此观之。座子之当先设。而神主之出。自椟就于座明矣。或曰。旧主之出椟就座则然矣。新主既令祝奉椟诣祠堂。椟即座也。而又曰。出如前仪。则其所出置之座。必是他物矣。余谓曷不详见其注乎。祝初奉主椟诣祠堂也。不使直就其位。而且止于西阶卓子上者。盖祝于是启椟出主而执事者旋将座子先入。安于其位。祝奉主随之。置其座内。理当如是矣。非止此也。凡祭祀设位时。虽有倚子。岂可以神主置于其上乎。座子之设于倚上。无疑也。盖常时则安主于椟。而及当行祭。则以笥奉主至正寝。分就各位。先设此座子矣。况椟之为制。是象房室。而神主身上。既加韬矣。岂有复为之着座。加盖。以入诸房室之理乎。必不然也。近时魏堂集成。乃有用大小椟为两重之说。而余不之信也。第观冯氏所论。则中国亦罕用两窗之椟云。然则俗之从简者。只以座子通用于出入。亦可。

读祝毕怀之。题主祝文末后。有毕怀之三字。而丘氏仪节曰。祝读毕。怀之。不焚云云。世之不审于仪节者。或以为读祝毕后。当以神主暂置怀中。盖曰。玆所以引接其灵魂。使之来依于此耳。其意似近。而其于事亦疏矣。果如或说。则此乃大条目。不应若是率尔。而没其节次也。韵书云。怀。藏也。包也今中国俗语。凡今藏物。必云怀了。其谓藏去祝文。无疑矣。但凡祝文。每行礼毕。即使焚之。而此独不尔者。何耶。无乃以其灵魂乍依。不能安定。而遽动火熖于其傍。则或致惊散。故姑令不焚。而徐为之所乎。尝见医书梦魇方云。若魇在暗中。则勿使遽取火照。盖恐神魂畏恶而不能入也。其不焚祝文。抑亦此意欤。尝以质诸朋友间。或曰。祝文怀之云者。盖此文。乃奉邀先灵而先导之者。故尊敬而奉之于心胸之间耳。盖心者。神之舍。彼此相感。只此心而已。故望其先灵因此文。而或接于心也。既有神主而又怀祝文者。此孝子之奉邀先灵。无所不用其极也。且凡物焚之者。是归之于神也。此文亦焚。则奉邀之意亡。故不焚也。又有意者。曰祭毕焚祝。凡祭皆然。固是一节独于此怀之云者。盖于是体魄已归于土。所以依神者。惟主而已。理气精微。间不容发。心专于奉主反虞。而不暇他及也。因忆昔所闻于北窗者。亦如是云。

留子弟监视题主之后。登时返虞。何耶。盖引接灵魂依付木主。其道至微其事甚急理须即反于家。庶无。差失。故以俗情言之。筑土成坟。宜非少事。而顾使子弟一人监之。乃至举子孙族属拥行回还。如将不及者。其轻重必有在矣。家礼方题主也。不别设奠。题主奠只出五礼仪。只于题了。令炷香斟酒。其为礼甚略。而读祝才毕。便举以升车。其意可知也。而世俗不能深究。乃置主灵座。仍设别奠。以为大礼。会葬宾客。无不与焉。谓之题主奠。却于虞祭。视犹寻常。岂非昧其义理。而失其轻重哉。但我国葬地。距家常远。虽其至近者。亦不下半日程也。而日中而虞。亦必有义。不可不察。当看下棺之时若早朝。而题主亦在午前。则须待日中乃虞。不然则当随题主之早晩。依家礼只斟一盏。祝祝讫。即奉主安于祭厅。俗例。营草幕于墓下。以为丧者之庐。而其一头别作一间。谓之祭厅云。旋行初虞祭甚善。然后更视日早晩。便图反主。若有不可。则留至翌日行再虞矣。再虞之后。则除杂故当反。不可违礼也。

反哭。檀弓曰。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主妇入于室。反诸其所养也。其注云。所作者。平生祭祀冠昏所行礼之处也。所养者。所馈食供养之处也。又曰。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其注云。子之事亲。必出告反面。今将葬而奉柩以朝祖。固为顺死者之孝心。然求之死者之心。亦必自哀其违离寝处之居。而永弃泉壤之下。亦欲至祖考之庙而诀别也。朱子于反哭之事。谓之曰。须知得这意思。则所谓践其位行其礼等事之自安。方见得继志述事之事。然则反主。乃丧礼中之最大者。故三虞以下。须至家乃行。而国俗以丧者之庐于墓侧。遂不反主。而仍就庐行祭。以终三年。此徒知为丧者取便。而不知其大失礼经之旨也。朱子居丧庐墓。而朔望则归拜于凡筵。盖庐墓。乃吾私事。而若朔望。时候之变也。礼不可以不亲也。大抵丧者自欲庐墓。则固不禁矣。若朔望凡筵之礼。不可废也。能如朱子之所为。则情礼两全矣。夫葬必有虞祭。虞之为言。安也。郑氏玄曰。骨肉归于土。魂气则无所不之。孝子之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况灵魂亦自哀离。其室也。则反主于家。其可缓乎。吾东自圃隐郑文忠公居庐之后。始知慕效。渐久成俗。今非敢以庐墓为非。可只辨其不反主之为非耳。又凡人家眷属非一。而事故多端。丧者或因省谒偏亲。或因调治疾病。或处分家事。其在家时多。在庐时少。或往在远方。而委神主一奴子。孑孑处于穷山。独不念亲灵之自哀其违离寝处之居。而弃捐于草莾之间乎。且士族妇人稍有家法者。平生不许苍头闻见其声容而至于神主。付诸行者之乎。曾不知忌惮。其可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乎。况亲之于子女。情爱惟均。子女之于亲。各有诚孝。岂独男子能行丧。而女子顾不能乎。矧又妻妾儿孙。聚在一家。奉养朝夕。亲灵所安。宁可使舍其所安。而唯取其自便乎。噫反魂是亡亲事。庐墓是孝子事。不可相混。各得其道可也。余所见固如此。而近得松石先生所著反魂说略与契合。故幷录之。

松石崔命昌曰。圣人制礼。大纲小纪。莫不本于人情也。丧制在先儒礼文葬即反魂。最是重条。节目详密。曲尽人情也。人之初死。恐其神魂飘散。以衣升屋。招魂以复之。及其葬也。知神魂必不随形骸归泉下。故造木主以传神。祝曰。形归窀穸。神反室堂云云。奠毕。不少留即行。行虞祭于馆所。三虞卒哭。则虽累日经宿处。必须至家而行之。设灵座于正寝。而安神主焉。妻孥如复见其主。哀至则就哭其主。朔望则祭之。有时物则荐之。以终三年。然后可言其人死。而人子事死如事生也。我国虽号礼义之邦。民俗无知。不解反魂之为大。士大夫有识者。亦徇弊俗。徒知庐墓三年之为孝。不思留神主庐所之为非。题主祝辞。正是欺亡亲之灵。而不自知昏迷忘昧。成习已久。尚赖国家设魂殿之礼。有识者近稍觉悟。葬即反魂者居三之一。将数十年矣。以中朝人物之多。历代千万岁之间。居庐孝子那可数。而先儒礼文。诸家论辨之说。一无留神主庐所之文。是守礼者。能自守庐。而神主必即反于家无疑矣。反魂守庐。不相为妨矣。且人死而有神。则尚或顾念者。平日居处之地也。不即反魂。则想神魂不在木主。而飞空至家矣。世俗。家中则三年绝不祭祀。神何依焉。必飘散无归矣。此虽幽暗难明。而以人情推之。理必然矣。先儒礼文。有祖上家庙处则神主反魂祔庙。而即还正寝。只以亲死三年。无所事之为不可也。世俗。男子则能守坟矣。女子何人。亲死出葬后。三年绝不祭祀。不得少伸哀情。而徒服衰麻乎。此亦不近人情也。且守坟者。专为亲尸葬于地下。不忍遽离还家耳。非为神主也。世俗甚者。以两处祭祀为有弊。而不即反魂。留神主于庐所。不自守坟。而付之行祭奴。此尤无知也。且神主前朝夕上食。烦渎而非祭祀也。非徒不必行。正所不当行也。士大夫有识者。稍稍觉悟。葬即反魂。而只祭朔望者有之。幸孰大焉。先儒曰。事之不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国俗旧习。不即反魂留神主于庐所。事之害于义莫甚。孟子曰。亲丧固所自尽。凡今遭。丧者。勿徇旧习。勉从今时之觉悟者。岂不善哉。若余居母丧也。事事不能遵礼文。年老有病。不得守坟。违国俗之厚。是孝子之罪人也。非徒不为人取法。而恐有为所戒也。非以反魂一事。自是所为。而有此言也。

罢朝夕奠。按家礼卒哭后。令罢朝夕奠而不及上食。或以为当幷罢上食。或以为上食。则自当仍行。观朱子答李继善之问。则可知当时之或行或否也。然家礼之不幷举上食者。朱子盖使之仍行无疑矣。今崔公上食不当行之说。乃自家之独见。观者无或泥焉。且说中所称行祭奴。当作行者奴也。行者之称。出自禅家。盖谓素食修行者。而国俗士大夫家谓奴仆之给事馈奠者。为行者。实取此意。而缘其字音之相近讹误。或有认作行祭。公亦袭讹。故正之尔。

祔。小祥而祔庙。本殷之礼。而孔子善之。然周人卒哭而祔。后世相承。故家礼亦不之改。而程子以为丧须三年而祔。五礼仪特令大祥乃祔者。其折衷于此欤。

飮酒食肉。家礼大祥日。令飮酒食肉而复寝。五礼仪移于祔后。而犹是祥月也。丘氏特移之于禫后。按丧服四制曰。祥之日。敼素琴。告民有终也。檀弓曰。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以此观之。岂有鼓琴笙歌。而不食肉之理乎。但古者。小祥大祥。皆卜日而祭。家礼始用忌日。而祭统曰。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朱子岂不思乎。而系飮酒食肉之文于是日。何哉。意者朱子既移祥祭于忌日。以从简便。而不敢幷去古制。以示有终之意而已。非如行礼节次之不得进退者也。是在观者。因文而以寻义酌情以处事。自其翼日而行之。则无不可矣。又今国俗。皆过禫后乃始食肉。虽从俗。亦何害乎。

斋戒。五礼仪祭享誓戒之目。有曰不纵酒。不与秽恶事而大明会典。则更深一节曰。不飮酒。不与妻妾同处。盖高皇帝熟谙人心俗习之放失。不自知不齐如不祭之理。故曲为之防耳。又前朝之法。于私家祭祀斋戒条有曰不许骑马出入。接待宾客。违者科罪云云。今之人士。多嗤前朝之于礼法为疏略。若此等处果如何耶。余见世俗。于祭前一日。虽不出入。亲朋萃至。则博奕开酌。终日讙谑。是尚可谓之斋戒乎。大凡酒之为害。最能迷乱人情。斋时常禁。此为第一。况复接客。则多阙于所应检理者矣。非唯不可不谢绝实是不得不谢绝也。凡吾子孙。每当致齐。一切谢客。如非老病服药。切勿飮酒。以专检理。以一思虑。其违者。以不祭论之可也。○又曰。凡祭祀斋戒之日。不过曰不纵酒。不茹荤。不吊丧问疾不听乐。不行刑不预秽恶事。而其为前期。大则三日。小则一日。如斯而已矣。今俗昧求于本原。而致曲于末务。或前期七日。或八日便戒。或有婢仆解产于外廊。有猫犬殒毙于藩墙。或有奴隶乍涉丧家门巷而回。便为之犯染。谬矣。苟耳目之不逮及。虽隔一壁。无所动情。苟心神之不收敛。则虽处一室。未免坐驰。千思万想。凶秽淫慝。何所不至哉。况人伦在世。事故多端庆吊歌哭。皆不可废又如从仕之身。则夙夜于公。不敢顾私。国家令式时祭忌祭。给暇并止二日。或一日。尚可望三日外哉。故司马温公有时至事暇。不必卜日之说。韩魏公之祭。只斋一日者。以此也。若欲如俗所为。则须连旬月尽废人事。方可。岂容行得。

祭礼。甚矣。时俗之怵于疫疾也。夫疮疹者。大有毒热之病也。小儿遇之。宜多难保。且凡血气之盛者。必有变动。又小儿例有一月一度变蒸之候。而气运相激。或视异状。则昧者疑有鬼神之使作。巫觋因之恣为恐吓。而最所禁忌者。祭祀也。牲牢香火。讳不敢言。其或凶则咎人之有失。吉则谓神之为德。祈祷无效而不悟也。日月已久而惟斯。疑有阙文乃曰往者已矣。来者当谨不然。若有奇祸将至朝夕者。吁。寡妇孀家之惑难解。而孤儿弱子谏不行。固也。至于家长稍有知者。亦以为妇人难可与晓谕。俗习不须为崖异。置不矫正。付之悠悠。废祭停荐。过时经岁。亦狃而安焉。古者。废祭则吊。今也将祭则骇。异哉。一人行疫。一家被拘。一门信鬼。一乡持戒。驯至于举世靡然矣。谁能力挽其颓波乎。矧又疾病之间。祈卜并兴。亦以祭祀为大禁。嗟乎。人于疾痛则必呼父母。忧患则必聚族而谋之。此愚智之所同知也。然则凡有病患。当先告祠堂。以求先祖之阴佑。而徒事乎非鬼。何耶。呜呼。报本追远。人道之大者也。灾厄之来。未必非废祭之因。而顾不知悔罪致诚。修祀复礼。惟凭巫觋。觊回天命。灾愈集而惑愈甚。终至于身殒而家败。尤可哀也。

具馔。朱子语类云。祭用血肉者。盖要藉其生气耳。又曰。古者衅龟用牲血。是见龟久不灵。用些生气者接续也。史记龟䇲传。占春。将鸡子就上面开卦。便是将生气去接他。又曰。古人立尸也。是将生人生气去接他。又朱子每论时祭忌日。或用浮屠诵。经追荐。鄙俚可怪。既无此理。是使其先不血食也。以此观之。祭祀当须用生鱼肉。而家礼设馔图所谓鱼肉者。正指血腥也。今俗少用血荐。须知朱子所论如是其切至。而不得不用。然后可于祀先之道无欠矣。刘氏璋曰。今人祭其先祖。未必皆杀牲云。而引司马温公祭仪有鲙生肉之品。丘氏仪节。牲或羊或豕或鸡鹅鸭云。今亦虽不能专杀。买牛猪等肉及肝以为炙。而肉则生切盛楪。且鱼若体大则截作二三段。盛一段于楪可也。或以鸡鸭可代生肉。虾蟹可代生鱼。而鸡鸭不必全体。当支割分盛。鱼之细少者。亦可入用。不必满尺而后可也。

忌日。大抵祀先之事。宗家当悉主之。非有大故。则不可令诸子代行。而国俗于忌祭。则凡为子孙。不论男女。轮递设行。甚是未便。本国大典。大夫士庶祭先条云祭享之费。主祭家难常独办。主祭者及与祭宗族。轮番措办云云。此递行之例所由起也。而国典又云。主祭子孙奉神主。别居远处。其众子孙就其家。行祭如常仪云云。其曰轮番共办者。谓送助其费于宗家耳。非使之循环设行于各家也。且是通融时祭言之非独措忌祭也。既为递行。故各以馔品豊盛。为致诚尽情之地。富家争务压倒。贫家遂图企及。宁且托故于今度。必欲大备而乃行。甚矣。流俗之弊也。且子孙非一。而有官或参半焉。则其傔从寔繁矣。乃复一一供馈。其为烦费。顾不暇论。惟是器皿难办。给使未周。故例自祭前先举其事。奔走闹扰。上下混杂。况凡准备之物。用于下供者居多。主妇之勤心措置。亦惟阙乏下供为虑。是以。重不在于祖先。而在于子孙之傔从也。嗟乎。祖先背捐之日。子孙相聚。所当赍咨悲慕也。则会食虽不得已。盘筵罗列。已为未安。顾乃开大飨于门庭。必欲使奴仆尽其醉饱。是果何义耶。又况缘此下供之艰。例致推调。多至废阙。岂非不祥之大者乎。凡吾子孙。既到祭处。须即散遣奴马。使各就食还来。而若有不废供下之家。则以慢神要誉致罚。可也。

祭四代已为僣。时祭则拘于国法。止于曾祖。墓祭忌祭则并及高祖可也。五世祖墓。寒食秋夕。祭之可也。六世祖以上。只寒食祭之。

振视此题主于墓所一节。不能无疑。戊辰七月。先生承召命来京。颐庵招振问曰。进士成惕奉先世三代神主。安于家楼上。不意失火。尽为延烧。来问于余曰。改题新主。当于何所耶。余答曰。似当题于墓所。其后更思之。题于墓所。似无其理。须问于先生何如。振以此意。往质于先生。先生答曰。人死则葬于山野。题主毕。即速返魂者。使其神安在于生存之处也。一朝神主火烧。则神魂飘散。无依泊矣。即于前日安神之所。设虚位。改题新主。焚香设祭。使飘散之神。更依于新主。可也。前日已返之魂。岂可往依于体魄所在之处乎。今观金而精处所答。与振问所答不同。而精所问。在于辛酉。振之所问。在于戊辰。则先生晩年所见。可知矣。此一条。出退溪先生丧祭礼问答。

辛未正月初一日鸡鸣。具服入哭于凡筵。行参礼。用祠堂参礼于三年内未稳云者。为不可用祠堂神之之礼故也。砺城君成积城。皆以为未安。而独金就砺而精氏以为不妨。日将出。上墓哭拜。先设蜜果。参神降神初献。皆哭拜。亚献终献后。扱匙饭中辞神。如墓祭仪。丧中墓祭。砺城及叔献。以为一献为得宜。而成积城金而精云。从俗三献。于情似惬云。而哀意犹以宋李之说为得也。甲戌十月初九日。雨势终日不止。初欲今日入城。欲更辰祭。遍奠节次。而辰日祭议论不同。稣斋,颐庵。皆以为不可为。李叔献以为遍奠何伤。今承浩原之说曰。别祭于他所未稳。遍奠于诸位未安。右三条。出郑松江澈居丧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