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龟川先生遗稿/卷十四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三 龟川先生遗稿
卷之十四
作者:李世弼
卷十五

丧礼[编辑]

为人后[编辑]

答李仲晖[编辑]

通典。魏田琼曰。长子后大宗则成宗子。礼。诸父无后。祭于宗家。后以其庶子还承其父云云。而不言其还承后服制。若欲服承重之服。父既为本生亲期年。则子所不服。孙安得代之耶。若欲以恩加等。则张子于理窟非之。若于本服尽服持心丧不复应举。则合于张子之说如何。或者引仪礼慈母条为祖庶母可也之文。当服三年。此说亦如何。

出继者之子。为本生祖。当服何服耶。程朱子以本生父为伯父。以出继子为从子。以此推之则从子之子。当为本生祖之从孙矣。从孙之服从祖。即小功也。或者以此问于寒岗。则答云孰为发此薄祖之言。曾未有闻于礼文。盖窃思之。若言所后之伦理。则虽如或说。若言自期而小功。则实为再降。仪礼,家礼。只曰为人后者。为其私亲降一等。而为后者之子则不为举论。抑或子从其父而亦包其中之致耶。又考通典则出后者及子孙。还服本亲于所后者。有服与无服。皆同降一等。此亦从父降等之意矣。然则为后于本生祖者。当持大功。而除后行心丧。如来教耳。

续通解。为祖庶母后者既是三年。则或者所谓为本生祖后者。据此而亦服三年之说。不无所执也。但小记曰。为慈母后者。为庶母可也。为祖庶母可也者。只在为后之义。触类而言之。非谓三母之服同一义例也。是以注䟽郑氏注曰。缘为慈母后之义。父之妾无子者。亦可命庶子为后。大全陈氏注曰。若父之妾无子而死。命己之妾子后之亦可。郑,陈两注。一从小记之意。言其为后之类例而已。何尝有为祖庶母亦服三年之意哉。唯注䟽孔氏颖达䟽曰。呼父之妾母为祖庶母。既为后。亦服之三年如己母矣。是说也经文之所不道。郑注之所不言。此即孔䟽独得之见。后人亦难执此为准也。盖妾子之于两母。既为后。则便成母子。齐衰三年。礼固然矣。至于妾孙之于祖庶母。自是祖孙行。虽为后之后。祖孙之义。终不得去。礼承重代服之外。更无孙为三年之例。所后孙虽为后于本祖。似不当引是为证。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编辑]

问。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服大功期年之辨。门下所执家礼之文也。妄见所论。东儒之说也。从厚礼制。举世通行则以此为准。恐惬情文。如何。

出继子。以所后既为父母。以本生又为父母。则一人之身。有两父母。岂有是理哉。古圣于此变而通之。降其本生齐斩而服不杖期。则本生称号。不以伯叔父母。而将何以为言耶。程朱以叔侄例为断。实如天地定位。有不可移易者也。子既有侄义。则其妻为侄妇而服大功。可以一贯而无疑矣。大抵子妇为舅姑服三年。而以其夫出继之故。再降服大功。则其在人情。岂不未安耶。是以古礼既降其服。又言心丧。据此则丧服虽降。心丧犹存。此亦可慰也。又按丧服大功条。朱子亲书本稿下曰。夫为本生父母期。故其妻又降一等服大功。是从夫而服云云。此即家礼大功章之意也。问解大功条。同春又问妻从夫服。皆降夫一等。礼也。为人后者之妻。于夫本亲。当又降一等乎。沙溪答曰。降似无疑。见此数说。不忍从轻。非所可言。何可弃礼而从俗耶。洛中多有从礼而行之者矣。

与权汝柔[编辑]

出继子。既以所后为父母。又以本生为父母。则有二本二父之嫌。故孔颖达礼记䟽说。已有本生父为伯叔之论。至程朱子。又以本生父母为伯叔父母。以出后子。为本生之侄子。则丧服厚于所后。薄于本亲。而深抑之义。益复明白矣。大抵丧服即古礼。而妇为舅姑期年也。自期年而降一等则为大功侄妇之服。家礼即今礼。而妇从夫服舅姑三年也。自三年而降二等则亦为大功侄妇之服矣。无论古礼今礼。出后者之妻。为本生大功。自是不易之正礼。所谓降一等降二等之说。不过古礼今礼或期年或三年不同之致。朱子家礼之言大功者。其礼其义。元无古今分别。崔友说乃古礼而未改云者。恐非家礼之旨也。

答或人[编辑]

李奉化之养子先死。而奉化继殒矣。今奉化之母夫人。又丧出于其养子妇。若以长子承重妇定为服制。则当服三年之服。而其养子先殁而未及承重。揆以礼义。不宜服重。望赐定教。

李奉化家养子妇服制。已悉其曲折矣。盖其夫生时已承重。则夫虽没。其妻亦当从服三年。而夫生时未承重而先没。则其妻为祖父母服大功而已。此外似无他义。家礼斩衰章加服条曰。适孙父卒。为祖若曾高祖承重者也。其下义服条曰。夫承重则从服也。齐衰章加服条曰。适孙父卒。为祖母若曾高祖母承重者也。其下义服条亦曰。夫承重则从服也。既曰夫承重从服。则夫若不承重。妻不为从服。自在不言中也。夫已先没。本无承重之事。则其妻未知何所据而亦服承重三年耶。奉化室内。以适子之妻。从夫服当为三年。奉化养子之妻则以夫未承重。只服孙妇之本服大功。及至立后承重继统之日。孙与孙妇。又自有承重继统之义。而亦入祖庙之正龛如礼矣。盖养曾孙继统。他日入祖庙正龛。则其父养孙。岂以前未承重。独不入称龛耶。

拟与或人[编辑]

第一日。于所后父丧次发丧。而易服去冠。被发徒跣。依家礼备要云云。而又之所后祖母丧次。发丧如仪。

第二日。于所后父丧次。哭尽哀。袒括发以麻。着头巾首绖腰绖散垂绞带。又之所后祖母丧次。脱所后父丧所着。哭尽哀。袒免而以布。着头巾首绖腰绖散垂布带。

第三日。于两丧次。哭尽哀。

第四日。于所后父丧次。着斩衰哭奠。又之所后祖母丧次。脱斩衰。更着齐衰哭奠。两腰绖皆绞散垂

平日。着承重服。长在祖母丧次。祭奠时则各服其服而行事。

前日。继后公文未及来到。故姑以次子某。权摄丧祭。已为告辞矣。公文今已来到则未发丧前。告于几筵曰。第二子某之子某。继后之命。始为判下。今日发丧变服。某日成服后。当改题主敢告。以此意添删措辞。恐似得宜。改题先后则亦先父而后祖母。

沙溪曰。成服当一依初丧。所后神主。亦当改题。慎斋曰。立后之前。已题主则丧中改题。似为重难。丧毕后改题可矣。浅见以为神主奉祀。既用摄事。今宗孙为后当持重。则改题之说。恐当以沙溪为准。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编辑]

礼不杖期章。不言为所后伯叔父母。似是见脱。如何。

来说与浅见异矣。传文言为后者之服颇详。而惟所后伯叔父母兄弟娣妹之服。终不说及。此岂遗漏而然哉。窃想伯叔父母兄弟娣妹本服中。包其所后之服。如包庶服之为者故耶。仪礼。庶孽之服。不为别言。则所后诸服。亦为一例。不然。所后同宗之服。传文不为举论者何哉。此诚商量处。不可遽断以见脱也。

答李仲晖[编辑]

备要斩衰章。父为嫡子当为后者末端曰。按䟽养他子为后者。亦不服三年。以此今世或于所后子之丧。虽奉祖庙之家。亦不服三年。此礼如何。

养他子为后者。亦不服三年之文。考之仪礼,礼记等书。未得见焉。出于何书何条耶。

丧服斩衰章。父为长子三年者。为其正軆传重二事也。子得其一。则父只服期而不服三年也。夫出继者。为子于无子之家。处于正軆之地。则其天伦情义。岂有异于亲生之正軆子哉。但据初则非吾之第一子。又非吾之骨血。故非其本然之正軆也。既非本然之正軆则他枝接而为干。固是干也。而亦非本然之正干。所持者。不过传重一事而已。父不服斩而服期者。盖由于此也。丧服。为人后者条䟽曰。此出后大宗。其情本䟽。故设文次在长子之下。家礼斩衰条曰。正服。子为父也。其义服则为所后者为所后父也。以此推之。则所后父为所后子。当以其情之本踈。亦为义服矣。既为义服。则所后子不得为长子之正軆。所后父不得为长子之三年。可以一贯而无疑。如何如何。

养他子为后。本出于小记䟽。而又见于丧服适妇传文下记条䟽。并考之也。

答朴赞夫光秀[编辑]

季丧人出继持期服。变服之节。亦从伯丧人。行于退行之练日为宜耶。抑除之于忌日耶。

出继丧人。亦从伯丧人同变服。无妨。

答权汝柔[编辑]

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服。盛教但以叔侄之义。准以侄妇之服。此虽似然而亦有碍不通处。若为后于同宗无服之亲者。论以本亲之无服而不服耶。若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毋论族之远近。并断以期服。如长子说。然后终无碍而难通之患。恐不当如是立论也。问解续所论。断然无疑。故师门于疾笃时。论及此服。至以慎斋所论恐合礼意人情为书者。盖未尝不为世人之或误服大功而发也。自退翁以来。诸贤之论皆如此。加意商量如何。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当依退溪,慎独斋两先生说。从夫服期。恐合礼意人情。如何。

按。备要大功章。所谓夫为人后者。其妻为本生舅姑。本家礼之文。而即出程子之遗意也。程子代彭中承。论濮王称亲之䟽曰。仁宗陛下之皇考。陛下仁宗之适子。濮王陛下所生之父。于属为伯。陛下濮王出继之子。于属为侄。此天地大义。生人大伦。如乾坤定位。不可得以变易者也。纲目程子又曰。礼谓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云。犹以父母称之。何也。既为人后则所生之父母者。今为伯叔父母矣。然直曰伯叔父母。则无以别于诸伯叔父母。而见其为所生之父母。故不得不尔。非谓既为人后而犹得以父母名其所生之父母也。遗书程子又曰。礼文盖言出为人后。则本生父母。反呼之以为叔为伯也。故须著道为其父母以别之。非谓却将本生父母亦称父母也。又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降。而犹以父母名之何也。此所谓不以辞害意也。立言者。顾不可曰为其伯父伯母叔父叔母降。故假曰父母。以明当降之义。降则不可名之曰父母矣。既为伯父母叔父母之后父母之。则当降所生父母而伯父母叔父母之。昭昭然矣。丧服图式。朱子据程子之意而曰。濮议欧公之说断不可。且如今有为人后者。一日所后之父。与所生之父相对坐。其子来唤所后父为父终不成。又唤所生父为父。这自是道理不可。试坐仁宗于此。亦坐濮王于此。使英宗迎焉。终不成却唤两人为父。只缘众人却不思道理不可如此。疑礼问解曰。朱子代刘玶。述玶之兄珙行状末端。有曰从弟玶谨状。盖珙与玶是子羽之子。而玶出后于子羽之弟子翚。故朱子以从弟称之。据此濮王当为仁宗之伯父。仁宗当为濮王之侄子者。即程朱之论也。刘玶为刘珙之从弟。刘子羽为玶之伯父者。即朱子之意也。是以问解姜月塘问。出继者于本生父母之丧。不得已主祀。则祝辞属称。何以书之。答曰。当依程子朱子之言。以显伯叔父称之。而自称从子。又问出继者于本生亲生时。既不以伯叔父母待之。独于死后。何可以伯叔父母称之。程子濮王之议。虽有可据之文。而行之于今。恐未妥当。答曰。不可无名称。又不可以父称之。则礼当如是。不可更容他议云云。盖天无二日。人无二尊。出后子既以所后父为父。则亦不可以本生父更谓之父矣。其不以伯叔父称之。而将何以为名哉。本生父既有伯叔之名。则出继子亦有侄子之义矣。出继子既有侄子之义。则其妻又从而依侄妇例。服舅姑大功。自是次第事。而初非薄于本生而然也。家礼大功章曰。为夫之伯叔父母也。其下即继之曰。夫为人后者。其妻为本生舅姑也。由是见之则下一句。以上一句例施行。亦用侄妇之服。可知也。是以。勉斋之图式。丘氏之仪节。寒岗之沿革图。沙溪之备要及家礼辑览图。皆遵家礼之文。辄言大功之制。则论以情礼。元无可疑于其间。退溪之大不近情。慎斋,明斋当服期年之说。何为而然也。惟思出继子为私亲降一等之义。而本生父母。既以伯叔父母当之。则出后者之妻。当为侄妇而服大功。则或未之致详也。来说又曰。盛教断以叔侄之义。准以侄妇之服。此虽似然。亦有碍不通贯处。若为后于同宗无服之亲。论以本亲之无服而不服耶。此似未然。为后者。若后于三寸。则为本生父母降一等。服侄之期。而其妻则为本生舅姑降二等。服侄妇之大功矣。虽后于无服之寸外。为后者与为后者之妻。为本生亲。亦当服期而服大功。如上所云矣。为后虽有远近之殊。有何为碍不通之端耶。大抵为本生舅姑大功。昭然于家礼注。如以退,慎服期之说必欲为法。则大功注此一句。将为不用之弃论。而程子伯叔父之言。亦为违礼之赘议。揆以礼制。宁有是耶。幸于此更加反复。如何。

答权汝柔[编辑]

崔友书曰。尝有人论此条。而于䟽说。有不满之意曰。所后父子。与亲父子无异。若以为异于正軆而不服三年。则父子为假合之亲。圣人制礼立教明伦之意。恐不如是云云。或者又疑䟽家所论养他子者。乃养子也。非指所后子而言也云云。未知此说如何。

愚按。养他子。本非所后子。上两说。皆似未然。丧服适妇下孔䟽曰。将所传重非适者。为无适子。以庶子传重及养他子为后者也。所谓为无适子以庶子传重者。或适子无后。则第二子或妾子传重也。养他子为后者。言以同宗子为后也。虽是同生子。非吾子。故谓之他子也。既为后之后。则家内卛养。故谓之养他子也。所谓收养子。即异姓子。如以养他子谓之收养子。而非为后子。则䟽之所言。只是庶子传重及异姓子为后而已。经文所谓为人后者。其将遗漏于䟽中。岂有是耶。昔鄫养外孙莒公子为后。春秋书莒人灭鄫。陈北溪亦云养异姓为嗣者。阳若有继。阴实绝之。盖异姓为后。自是不经之事。岂注䟽全不察此。而敢言于经文之下哉。朱子语类。今人为所生父母齐衰不杖期。为所养父母斩衰三年。圣人有存亡继绝之道。又不容不安。如曰此所谓所养父母。亦指异姓父母。则朱子其果以异姓为后。谓圣人存继之道。而亦复以不容不安为言耶。其曰为所养父母三年者。指谓所后父母而服三年也。所后父母。朱子既谓之养父母。则所后子之亦为养子。可知也。所后子若谓之养子。则孔䟽所谓养他子。亦不可以所后子当之耶。养他子若是所后子。则䟽言虽承重而非适者。本指所后子之非适。亦可一以贯之。而养子字之通用于所后子。于此益信其无疑。未知如何。

父母丧中出后者。据师门所答用未练而返则期之说。断以服期之制。于其本生母练日。以降期除丧之意。告由几筵恐当。未知如何。

愚按。续解注䟽曰。未练而返则期者。谓先有丧而后为夫所出。今未小祥而夫命已返。则还夫家。至小祥而除。是依期服也。见其先有丧而见出。未小祥而命返之语。则女出时服期。还时亦服期。可知也。礼记大全小记。陈氏注曰。若被出后遇父母之丧。未及期而夫命之返。则但终期服。见其被出后遇父母之丧。反夫家但终期之语。则女出后服父母。反后降终期。可知也。明斋所谓丧服小记云女适人者被出。则为其父母服本服。未练而反则期。似是陈注之意也。据此陈注。以期制为断。诚无不可。来示恐得之矣。

适子兄弟未终丧而亡者。适孙亦其承重。亡在小祥前者则于小祥受服。在小祥后则申心丧。并通三年而除。此即服制令从古礼之遗意也。然适子亡在春夏间。而小祥在于秋冬间。则适孙等待其小祥。不承祖重。其行葬返魂虞祔大祭。皆不持斩为主。亦有碍于礼意。退溪于此更为定论。使于朔望或朝奠。告于殡所。服之云云。退溪此论。仁宣王后追服时。为朝家所取用。便成时王之制。今则与退溪私论时尤有别。为礼家不易之论矣。顷者有人在父丧中出继者。引小记既练而返则遂之文。欲遂本生之服。答以为启下之日。以出继于人。不敢服斩。降为期服之意。告于灵筵。仍脱斩衰而更持期服。至其小祥。又脱期服云云。此果未知如何也。

又更思之。父之斩。伯叔父之期。合为一服。至小祥除之。或似班驳。自除斩服期后。计其日月实数。必满期年。别除无妨否。虽曰两服合为一服。至小祥除之。恐似得宜。未知如何。

今此所论。出后子。既是未练前为后者。则两纸所论。以仍遂本服三年之意。证其被出女既练而返遂之文者。恐是题外之论也。此初因盛论末端。添却命下于练后云云故耳。必是错认而然也。更加检看如何。

愚按。启下于练前则以期除之为可者。即明斋之说也。备要父亡三年内母卒则仍服母期云云者。即按以下之说也。前说并论上下两段。故自不得不论及于既炼而返以后事耳。尚辅崔友。未详此意。故有所云云。无足为怪也。

崔友说曰。庾说理慎义正。不可不从。周服内出后者。亦不可九月而除。则齐衰重服。独可期年而除乎。丧服小记之说则义有不同者。盖出嫁女之为其父母。自是不杖期也。今为被出而服其本服。及其未练而返。则自当还服期也。至于既练而返则遂其本服者。服无非时除脱之义故也。子于未出后之前。既服应服之三年。则岂可为出后之故而非时径除乎。服以始制为断。亦未见其有害于出后之义也。更加商量如何。所引家礼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大功。自是仍古礼而未改者耳。本非再降也。盖妻从夫服降一等。自为正礼。而至于特升舅姑三年则出于后世。故自期以下依旧降一等。而家礼仍之耳。恐不可据而为证也。

此段所论。与浅见有异。庾说只曰女氏大功之未可嫁。既嫁必不可五月而除其服。男子在周服之内。出为族人后。亦不可九月而除云云矣。而更无父母丧内出为族人后。亦不可期年而除矣之文。则其只论期大功以下遭丧而出继者当遂其服。而初不及于遭三年之丧而出继者当遂其服。明白无疑。所谓凡服以始制为断云者。自是大纲说。可知也。问解。庾蔚之曰。五服皆定于始制之日。而更详通典则曰。意谓立服。皆定于始制之日。五服二字。通典元无之。恐问解误录也。盖期大功犹可仍遂。而至于出继子仍遂本生之服。则以侄子而持三年之服。其于礼意。为逆甚矣。岂不未安乎。崔友说。又以非时径除。为不当除之证。此亦不可以一槩为断也。按丧服斩衰条。经文曰。子嫁返在父之室。为父三年。下郑注曰。谓遭丧后出者。只服齐衰期。出而虞则受以三年之丧。既虞而出则小祥亦如之。既除丧而出则已。观此注说。返父室受服。非虞则小祥。不可于无时受服者。即郑意也。据此则非时径除之说。诚有所执矣。但中朝未知如何。而我国则继后之事。必待君命。如或所后家有父母之丧。立后于葬前或葬后。则虽君命已下之后。必据非时不服之例。终不服丧。待其虞与小祥耶。问解问有人无子。未立后而死者。其妻取同宗之人。立后于葬后者。追服之节。当如奔丧之礼。变服袒括发成服等事。一如初丧之例乎。祭告其由。改题旁题等事。亦不可已者。当何以处之耶。沙溪答曰。袒括发成服。当一依初丧。祭告其由。所后神主。亦当改题。详见通典。录在于下。司马操之言为是。见此答问之意。为后命下之后。即为发丧成服。与丧服郑注待其虞与小祥受服。义例不同。退溪亦有两殡所受服之言退溪,沙溪。亦非不知丧服郑注之意。而沙溪据通典说。论断乃如此。郑氏古礼。今不必为拘也。所后父丧服。既以非时服之。则遭父母丧而出继者。亦不可以非时除其服乎。继后者。当以出继服丧之意。改斩为期之事。告于本生几筵。所后家成服后。即来本生家。除斩服期。如右所言。则似于情礼无甚违悖。未知如何。若不如是处之。而既服所后父斩。又遂本生父斩。以其本生丧服言之。则本生小祥。亦似有练服之举。此岂出继子所可为之礼乎。仪节之间。触处不通。无一㥧境。此失周公厚于所后。薄于本亲。深抑之意而然耶。且古礼。妇为舅姑期年。夫为人后则妻降一等。而为本生舅姑大功。而大功即侄妇为伯叔父母之服也。以古礼言之则虽降一等。自然为大功侄妇之服也。朱子家礼则用于后世妻从夫服之义。故斩衰三年条曰。妇为舅也。齐衰三年条。妇为姑也。妇之为舅姑。比古礼更加一等。则出继者之妻。为本生舅姑。若服侄妇之服。安得不再降而为大功乎。大抵出后子。于本生父母。称伯叔父母。自称侄子。即程朱之讲定。而亦丧服经文未发之遗意也。既为侄子于本生父母。则其服不以侄服为言。而将以何服言之耶。出后子既为侄子而服其侄子之服。则其妻亦为本生舅姑之侄子妇。自是次第事。夫既为侄子。妻不为侄妇。亦岂成说乎。出继子为私亲降一等。既家礼之文。而此泛论私亲诸人之服。初非侄子妇为本生大功再降之服也。是以。同春问曰。妻从夫服降一等。礼也。而为人后者之妻。于夫本亲。又降一等乎。沙溪答曰。降二等无疑。来说则何以曰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大功。因古礼而未改者耳。本非再降也耶。若不降二等为大功。而只降以一等为期年。则其服归属。终不为侄妇之服而为何服耶。盖出后子出嫁女。压尊降服。自是一例也。然出后子为所后父母服三年。为本生父母又遂三年。则是为两父二本。故既以所后为父母则本生父母。自当为伯叔父母。即伦理之当然。而程朱之所定者也。至于出嫁女。既为舅姑服三年。则又不可为父母服三年。服制虽降为期。其父母之名义。自若而无变。本无二本二父之嫌故耳。此所以出继子出嫁女。或遂或不得遂。其服之大分。幸于此更加反复如何。

尚辅说曰。女之于父母。虽不去尊称。然其压降不二重。实为天地之常经大义。其軆之重大。少无损于为人后者之为本生压降也。服有非时除脱之义。为人后者。可于过房之日。便脱本生斩衰。则女子之返者。亦安可仍遂私亲之斩齐而不脱也哉。且凡礼节。义起则难。必待旁引曲证者。重其议礼制度之軆也。女子之返后遂私服。足为大证。则本生丧练而受服后出后者。亦宜仍遂私服。如何。

愚按。出继子则其父母变为伯叔父母。而无父母之名。出嫁女则其父母无变。称号犹存父母之名。论不贰之义则男女虽皆有碍。言父子之道则女则通而男则不通。唯其通。故练过而无除服之日。则仍遂已服之服。即礼之所已言。唯其不通。故为侄而持三年之服。则便无出继之义。即礼之所当禁。此浅见不可以出嫁女遂服。为证于出继子之遂服。未知如何。

若使出嫁女。于父母无父母之名。如出继子于本生有叔侄之义。则小记似不许仍遂其服。亦未知如何。

崔友说曰。为人后者之于本生父母。论其称号则当谓之伯叔父母。而论其制服则未必取义于伯叔父母之服也。

愚按。本生父母。不谓之伯叔父母。出继子。不称以侄子。则为后之义。暗而不章。似不免二父二本之嫌。程朱据其不杖期之制。更定以叔侄之服。为后之义。始跃如也。而如天地定位。不可得以变易者也。本生父母。既谓之伯叔父母。出继子。亦谓之侄子。则其服当服伯叔父母。无复可疑。而来说论其服制则未必取义于伯叔父母之服。此诚未晓。服制不据伯叔父母为言。而其将据何而为言耶。

崔友说又曰。盖出继子与出嫁女。服其私亲。皆降一等则自当为不杖期。而不得不与伯叔父母之服同也。出嫁女为其父母之服。亦可谓之伯叔父母之服耶。

愚按此说。亦异浅见矣。出继子以本生父不变称号。则有二本二父之嫌。故程朱以伯叔父母论定者。实遵丧服经文抑此厚彼之意也。至于出嫁女之降服。不过嫌其服制同于舅姑。降一等而为期。而其父母之称号。未尝不自若也。此岂有二本二父之嫌哉。男之出后。女之出嫁。为父母降服则同。而其所以降之之意则迥然不同。是以。女既练而返则遂之者。犹存父母称号故也。男不敢遂本生父母服者。变而为叔侄故也。女返而遂其父母之服。亦可引证于出继子为侄之后乎。此一段。更加商量。

崔友说又曰。父母之于出嫁女。降服大功。则于出继子。亦当降服大功。而女之出嫁。礼之常也。男之出继。礼之变也。遇变而处常。则视其子反不如兄弟之子也。特为服期以报之。政如兄弟之子犹子。引而进之也。亦如女适人者。为其兄弟之为父后者不降也。此则圣人制礼之权衡也。

愚按。出继子既以本生父母服伯叔父母。则本生父母亦以侄子服出继子矣。其服虽期。本无引而进之之意也。为父后不降。恐不当引喩于此矣。

崔友说又曰。至于妻之服父党。从夫服降一等。则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自当为大功。不必以侄妇服伯叔父母之服服之也。及至宋朝。特升舅姑服。从夫服三年。则是亦因时损益之义也。

愚按。此条所言前段。略及鄙意。今不更赘。而盖家礼即因时损益之书也。为舅姑服三年条。皆用妇从夫服之文。故以古礼服期年者论之。则虽降一等。自然为侄妇之大功。以今礼程朱诸贤所定礼说。谓之今礼。服三年者论之。则再降而后方为侄妇之大功。家礼。仍存古礼于大功条而不改者。其意以为勿论古礼今礼。出继子之妻。为侄妇大功云尔。初非当为一降而误为再降也。大抵此一款。辨之甚不难。出继子为侄子于本生父母。果是礼乎否乎。既为侄子则其服当为侄子之服乎否乎。夫既为本生之侄子。则妻亦为本生侄子之妇乎否乎。若为侄子之妇则其服为大功乎否乎。执此数条。反复商量则所谓再降大功之说。无俟于强诘。而终归于必同也。

答李仲晖[编辑]

按。家礼大功章曰。其义服则夫为人后者。其妻为本生舅姑也。而退溪曰。夫为人后。其妻为本生舅姑。礼虽服大功。而止服大功。太不近情。从厚服期。而但必欲立为申心丧三年之法则不敢。金慎斋曰。古礼为舅姑服期。则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当降服大功。而自宋朝妇从其夫服齐斩。则降三年当服期。此说如何。

出继子于本生亲。程朱之论既云为侄。则出继子之妻。于其本生舅姑。独不为侄之妻乎。是以。家礼大功章。夫为人后者。其妻为本生舅姑也之文。义甚明白。其在天理人情。自不得不如此。而退翁所谓大不近情。慎老所谓当服期年等说。未知果合于当为侄妇之义耶。恨不禀质于二先生。得闻解惑之训也。至于必欲立为心丧三年之法则不敢者。以文势言之。则退翁之意盖曰。使我必立申心丧三年之法。有不敢云矣。或想问者以立法为说。故所答乃如是耶。然妻之于夫。以其齐軆之故。从夫而服舅姑三年。则出继子之妻。当服侄妇大功之服。服丧三年。虽非可言。从夫而亦心丧三年。岂礼之得已者耶。若尔则立法虽不敢。立论亦岂不敢耶。退溪此言。终似未尽。未知如何。

所后子其于本生父母改葬。当服何服。王肃曰。无服则吊服加麻。按应服三年者皆服缌。则此所谓无服。似指期服之亲而云也。然则所后子亦当列于期服。而只吊服加麻耶。通典。有出嫁女为其父母改葬缌之语。而沙溪曰。丧服记改葬缌䟽。不言女子子。通典所谓出嫁女缌。恐误。不知何所适从。幸赐详教。

丧服记改葬缌注。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也。䟽父为长子。子为母亦同。前母改葬。从众子之制。今以鄙意补之曰。继母改葬。前母子服缌。子之妻。承重孙妻及在家女子。若往改葬所。则似皆服缌。以上应服三年者。皆缌也。其馀期服以下。只吊服加麻而已。出继子出嫁女。本服虽三年。降而为不杖期则与他期当一軆加麻。岂有服缌之义耶。通典谬说。恐不必槩论。

答缌侄洪得圭[编辑]

凡为人后者。为其私亲。皆降一等。私亲之为之也亦然。则本生父母。为其出继子当为大功。而服制图。服不杖期。为人后子之妻。于其本生舅姑。当为期年。而服制图则降服大功。何哉。

父母为子服期年。而出继则当降一等。服大功矣。然服制图言不杖期者。用侄子之服故也。子妇从夫服舅姑三年。而夫出继则从而又降一等。服期年矣。然服制图言大功者。亦用侄妇之服故也。所主而言者。各有曲折。

答李天馨[编辑]

外三寸乃是出继之身。而今闻舅母讣音。其服制有无。有难详知。下示伏望。

外三寸妻服。家礼不言。唯开元礼服缌麻。国制亦然。但外三寸既是出继人。则于其妻用降一等例。当无服。

上明斋[编辑]

三年内立后者。以服丧日月行之。服丧之初期为练。再期当为祥矣。但未立后前。练日已过。亡者之妻。在室之女。具祝行练。今立后子。又于服丧初期。亦复行练则是一丧之中。再行服练殷祭。此似未安。然前日虽行练祀。适子练服之日。又不可不殷祭。不嫌再祭。而祭之当如常耶。

答曰。此礼亦常所疑者。如闻丧之晩者若适子。则虽逾期而闻之。自成服至祥禫。当一如在家之常礼。安可以练期已过而只行大祥耶。如此者。容或有一丧再练之节矣。立后晩与闻丧晩。疑于不同。闵彦晖尝引小记䟽。接其馀服之说。以为不同之证。而疑礼问解。既以司马操之言为定。则接其馀服之说。今不可用。而立后晩者。与闻丧晩者同矣。未知如何。

小记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已则否。通典张亮云云。见问解税服条小记又曰。为殇后者。以其服服之。郑注云云。孔䟽则云不复追服。不责以非时之恩也。见续解丧服为人后者条下。通典荀伯子曰。立后晩。与知丧晩有异。不宜以出后之日为制服之始。此亦似出于小记之意矣。据此而见之。所后父母三年内出后者。似当只服馀服而已也。司马操追服三年之言。则考诸礼经。无所可据。荀伯子只服馀服之说。小记经文及注䟽。似当为证。而沙溪以司马操之言为注。盖取近厚之义。后人今难变改也。

答曰。此礼只当如来示。而今不可行。愚故每以为不能于初丧立后。则不如立后于三年之后之为无弊也。未知如何。

上明斋[编辑]

又按。伊川代彭中丞论濮王称亲䟽曰。濮王陛下所生之父。于属为伯。陛下濮王出继之子。于属为侄。此天地大义。生人大伦。如乾坤定位。不可得以变易者也。然则出继子以本生亲。谓之伯叔父母。即程子已定之论也。如曰在父母丧而出后于人者。仍遂其本生父母之服。则是以侄子而持齐斩于伯叔父母矣。名与服自相违悖。其有妨于义理。亦甚非细。此一款。亦为不当遂本服之一证也。如何。

答曰。非持齐斩于伯叔父母也。乃父母本服。已过当除之节。故不得除而遂之也。虽今为伯叔父母。而本为父母服也。不容无时而除之。故不得已遂之也。

答明斋[编辑]

弊乡士人赵时达。即㭎之同宗亲也。不幸无后死。其人也虽非承重之人。而其寡妻欲为立后。则求诸远族。不如强近。欲以时达之兄子国蔺为后。而国蔺曾与时达为友婿。今若取而为嗣。娣妹为妇姑。父子同妇翁。而国蔺之子。与其父亦将同外祖矣。揆以常情。或似反经。然以吕荣公之事证之。似无害于礼意。而不敢断定。玆以仰质。右赵㭎问

答。虽与吕荣公事不同。而其为外属之切近则有异矣。然父子为友婿。父子同外祖。其于伦序。终似未安。常情之疑之也固宜。病昏益甚。旧闻忘失殆尽。又不能检看礼书。终不知所以仰对。虗枉委问。只增愧悚。

此问赐教如何。鄙答并书呈耳。右明斋问

娣妹为妇姑。父子同妇翁。论以伦序之义。为逆甚矣。然赵时达若是屡代承重之人。身死无子。其兄弟。国蔺之外。无他可后者。则宗事之重。终不可灭绝。据其实状。上言或呈礼曹。以俟朝家变通处置可也。时达本非承重之人。只缘其妻不求远族。欲得强近为后。出此计。礼曹知此则似不听许。㙜阁有闻则亦或䮕论。此尤可虑矣。至于吕荣公云云之说。元不着题。答教所谓其于伦序。终似未安。常情之疑之也固宜者。恐似得之。未知如何。

答曰。此段来教。晓然无疑。似闻其人已更求于远宗云。

答崔汝和[编辑]

日昨。圻伯遭子丧。送其所亲问服制。弟答曰。顷年与吴贯之诸人论此。贯之云养他子。为正而不軆。虽正适而非骨血也。闵彦晖曰。既名父子则如接木之枝乃軆也。而既以支子入后则非正也。皆以期服为断。吾意闵友之见为是。服则不杖期为是。因闻兄所论。大軆无异。而但以非正軆为主。此似有可论者。谓父子为非軆。则或恐有妨于伦理。礼所谓传重非正軆。乃指庶孙而言。适孙庶孙。同是骨血相传。而既非父子则间一世。故谓之不体。至于养子。既定父子则便成为軆。未知如何。

按。丧服父为长子条传文曰。何以三年也。正軆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盖父之为长子三年者。本无他义。为其正軆与传重二事也。若言其正軆之义。则所谓正者。以适妻所生适长者而言也。通典雷次宗曰。父子一軆。长适独存。所谓軆者。以父子骨血是同者而言也。仪礼不杖期传文曰。父子一軆也。䟽曰。父子一軆者。谓子与父骨血是同为軆。如水之有渊源而流为正派。如木之有根柢而达为直干。至正至精。初无一毫䮕杂底意思也。至于所后子出而为后于宗人而居軆之位。则固可谓之軆。而其实非父同一骨血。故亦非本然之軆也。既非本然之軆则不能不有异乎正軆之軆也。正軆之軆。即本然之軆。初无先死之长子而处正之地。则固可谓之正。而其实非父亲生适长。故亦非本然之正也。既非本然之正则不能不有异于正軆之正也。正軆之正。即本然之正。所后父为所后子。当服期而不服斩者。正在于此。贯之所谓正而不軆。彦晖所谓軆而不正。皆未深究于此耶。以四种说言之。为后子如或传重。非正軆之类。何可言正与軆也。且彦晖接木之譬喩。似然而实不然。若以大纲譬喩于所后子则可也。若又证之以正軆之体则亦欠精的也。盖木之有根柢。如人之有父母也。木之生于根柢。如人之生成于父母骨血也。木之达为正干。如人之得其正軆与传重也。木之正干死。而傍枝达而为干。如人之正軆长子死。而軆而不正之庶子得其传重也。木之接于他枝。如人之出后宗人也。木之接于他枝。又达为干。如人之出后者处于正軆也。虽达为干。他枝之名。终不得去。如人之出后者虽处正軆。他子之名。终不去也。今以接木之枝。直为本然之干。出后之子。直为本然之軆。则其于名实之分。岂不致详之未尽耶。大抵以其所后以后言之。其伦常恩情。与亲父子。宁一毫之有间哉。一毫有间则伦常坏矣。第念圣人制礼立服。非但只据所后以后。兼据所后以前而为断。言其初则非吾骨血也。本是他子也。是以丧服为人后者条䟽曰。此出后大宗。其情本䟽。故设文次在长子之下也。家礼斩衰条曰。正服子为父也。其义服则为人后者为所后父也。以此推之。则所后父为所后子。亦当服义服。若曰所后子之軆便是庶子之軆。则庶子之为父既是正服。所后子之为所后父。又当正服也。然而丧服必曰其情本䟽。家礼必曰义服。则岂不以两书论服。皆兼据所后以前而所后子之軆。又异庶子本然之軆故耶。軆既异亲子之体。则正亦异亲子之正。可知也。

答朴尚甫[编辑]

有人出为人后。而礼曹公文判付未下前数日。遭其所后从兄之丧。变故仓卒。未及思其为当服之亲。因仍蹉过。今几逾一月。或曰。虽已晩。礼当有服。或曰。追服一节。惟丧者为然。此则当遵过时不服之例。臆说颇多。未知取衷。伏望裁示。

玄石礼说曰。继后外祖之服。恐不当追服。外祖亡在前而告祠在后者。不可直以诸亲闻讣稍后之例。追成其服。盖其亡时。与已未及成亲故也。

右一条。即玄石答继后子追服其外祖当否之问也。来书所谓其闻讣在于公文未判下之前者。亦玄石所谓其亡时未及成亲者也。据此而言。似不当追服矣。

答金器夏[编辑]

父丧中。为后于其三寸者。仍服本生父服耶。抑或除之耶。何以则不失礼之正耶。

按。既以所后父谓之父。则以本生父谓之伯叔。即程朱之定论也。今父丧中出继者。仍持其父服。则是以侄子而服斩于伯父矣。其于礼意。既为未安。而如或出继后又遭所后父丧。则一人之身。当持两斩。其于不贰斩之义。又何如也。继后之由。告于生父之灵筵。除斩而改制期。似为得宜。未知如何。

答金器夏[编辑]

出继子。为本生外三寸无服耶。顷年问子玄石则答云此服礼经无见出处。惟备要外党图。为人后者。为本生外祖父母缌。而外三寸则不为举论。以此见之。似当无服云云。未知如何。

按。备要图。为人后者。为本生外祖父母缌。出于今制。本非礼经也。礼经则外祖父母与外三寸。俱无论服之文。家礼亦不举论。而但成服图。论本宗与外党之服。而其末端曰。凡男为人后。女适人者。为其私亲。皆降一等。私亲之为之也亦然。既曰私亲。则非但本宗。虽于外党。亦举之称。又按丧服出妻之子为母条。传文曰。出妻之子为父后者。则为出母无服。传曰。与尊者为一軆。不敢服其私亲也。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条。传文曰。与尊者为一軆。不敢服其私亲也。由是见之。私亲字本为母而言。而家礼所谓私亲。亦出于此也。如曰私亲本为母而言。则朱子于此言私亲者。独指本宗而不言母党乎。若然则外祖父母及三寸。皆在降服缌。可知也。

答权汝柔[编辑]

从父兄弟条曰。按仪礼。为所后者之亲若子云。则为所后从父兄弟。其服与本宗同。应服大功。而于仪礼。引入于不杖章昆弟下。可疑。

此条当入于大功章从父昆弟条。而或是勉斋编次时。误书于此耶。

答金直卿[编辑]

或曰。所谓次子承重者。长子有废疾。或先死无子。而立庶子为后是也。此庶子亦为之軆。亦为之承重。而但非正軆也。何者。以其有有废疾或先死之长子为之正軆。故庶子虽为軆虽承重。而谓之正軆则非也。所后父子则不然。所后父若是适适相承之大宗。而既无嗣子。以他人子为后。则所后父之于所后子。与亲生己子。无一毫间隔也。所后子之于所后父。即为无他兄弟之长子也。此与长子有废疾或先死而庶子承重者。恐不可援以为例也。又曰。窃覸礼意。为子服斩。其事甚重。必须軆与正与传重三者俱备。然后方为之也。今所后子。为大宗后则可谓体也。所后父。既无先死之长子者则是又不可不谓之正也。且奉宗家祀事则又可谓之传重也。又曰。父有长子先死。而既为之服斩三年。则以所后子。同于庶子承重之例可也。若当初无子。或子殇死者。既为立后。则此便为所后父之长子。岂不可谓之正軆否。

仪礼丧服斩衰章经文曰。父为长子。注曰。亦言立嫡以长。

愚按丧服经注。只曰父为长子。亦言立嫡以长。而更无父或无子。以所后子亦为长子之文。则其所谓长子者。只主嫡妻所生第一长子而言之矣。初不并言所后子。可知也。

家礼斩衰三年条曰。正服子为父也。加服则父为嫡子当为后者也。其义服则为人后者为所后父也。

愚按。家礼正服义服之别。为人后者。服其所后父。非正服乃义服。则所后父服其所后子。独不谓义服而谓之正服耶。其所谓父为适子当为后者之服。虽曰加服。其实本以正服而加服矣。与子为父之正服。当为一軆之义矣。不可以所后父为所后子之义服。有所相错于其间。则其所主而言之者。只指正服之适子加服三年。非通指义服之所后子加服三年。可知也。

丧服大功章适妇条。郑注曰。父母之于子。将所传重者非适。服之如庶子也。䟽曰。将所传重非适者。为无适子。养他子为后者也。

愚按。所后父之于所后子。天理人情。与所生亲父子。宁有一毫之间隔哉。然以其本初言之。则其情本䟽。为人后者条。贾䟽曰。其情本䟽。故设文次于长子之下。自别于生育之子。故所后父之服。所后子终不如生父之服适子。据此注䟽而亦可见也。

今按。以上数条见之。所后子之为适不为适。所后父之服斩不服斩。自可傍照而得之也。槩适子者。非但将所传重。亦得其正軆之谓也。其所谓軆者。以父子骨血是同者而言。其所谓正者。以嫡妻所生长嫡者而言至正至严者也。至于所后子既已出继于大宗而居軆之位。则虽谓之軆。可也。而其实本非父之骨血。故非軆之本然也。既无先死之长子而处正之地。则虽谓之正亦可也。而其实亦非亲生长嫡。故非正之本然也。既非正軆之本然。则亦谓之正軆适子。其可乎。大抵以其继軆之统言之。则非但养他子为适。虽立庶子。亦当为适也。是以宋英宗。即礼所谓养他子者也。而程子谓之适子。宋英宗即礼所谓立庶子者也。而朱子称以世适。且武王以文王之次子承统。而汉儒谓之圣庶夺适。若曰庶子虽承统。而犹不为适。则武王所夺者何适耶。兼其本初之义而见之。则非但立庶子非适。养他子亦非谓适也。是以。斩衰章长子条䟽曰。体而不正。立庶子为后也。大功章适妇条䟽曰。传重非适。养他子为后也。然则庶子与所后子。虽为适之后。既非长子。又非亲子则其本初之义。有未能尽去者而然耶。傍枝达而为干者。固其干也。而终非本然之正干也。他枝接而为干者。固其干也。而亦非本然之正干也。岂若天生之本干。纯然无杂。傍枝他枝。本无可分而言者乎。故所后父服与生父之服。其斩衰三年则一也。而或在于长子下。或在于义服条。终不为父之正服者。其所立服设文。非只据所后以后而已。亦兼据本䟽之情而为断故耳。若曰所后子当为正軆适子。而所后父亦当服斩三年。则是只据所后以后之事。而不据所后以前之义矣。恐或于礼意有未尽也。

或问子曰。丧服章。所后父服在于长子下。家礼所后父服在于义服条。终不为父之正服者。兼据本䟽之情而为断云者。其说似近之矣。然所后父服。亦未尝以此降其三年。则何独于所后子。不服适子斩而降服庶子期耶。曰。子之于父。元无降服之䂓。故所后父义服。虽别于父之正服。不下于三年也。父之于子服。有降杀之义。故所后子服。有别于适子之服。而不过为期年也。其所主而立服者。各有攸当而然。何可以一槩言之乎。虽然。服制一款。兼据本初而为断。故礼意不得不如此耳。如曰所后以后之情义。亦不如亲父子则此实周公朱子之罪人。乱常悖伦之谬说。其弊反深于洪水猛兽之害矣。此又不可不察也。

或问大功章适妇条。䟽所谓养他子非适。果指所后子之非适。则此足以断今日之疑矣。但所谓养子者。安知非以异姓为后者而言耶。曰。仪礼丧服章。上自斩衰。下至缌麻。其所当服之服。无不列书备录。殆无阙遗。而惟异姓收养父子之服。终不举论者。岂不以养异姓为嗣。于理为非。于礼不当。悖常乱伦。莫此为甚故耶。且庶子以嫡妻之所生。又承祖重。所后子亦以同宗之侄子。承统大宗。则其与适子。名分相近。地位相类。若不区别以立防限。非其适而人或谓适。当服期而父亦服斩。适统紊乱。流弊无穷。故此孔䟽因郑注承重非适之说。又以以庶子传重。养他子为后。明白说破。释其非适。以为严适杜弊之地者也。夫异姓子。虽曰为子而非吾之同宗。则正軆之义。全无依据矣。适与不适。本不可论也。虽曰主祀。而神不歆非族。则大宗之祀。其亦已绝矣。昔鄫养外孙莒公子为后。春秋书莒人灭鄫。陈北溪曰。养异姓为嗣者。阳若有继。阴实绝之。传重之名。不当滥加也。以俗䂓言之。异姓为嗣。既付宗祀。则虽为传重。亦似近矣。以义理言之。异姓为嗣。实灭宗祀。则传重之说。非所敢道也。岂有以孔䟽之详备。不察其实灭宗祀。而便许以大宗之承重。又虑夫与适无别。而复申以承重而非适。与庶子对举而一軆并论。以为严适杜弊之地而言哉。其不指异姓子。据此则可知也。况所后子为名。指其继姓而言之也。养子为名。指其卛育而言之也。若言所后子。卛育之义。便在其中矣。养子之名。夫岂只用于收养子。而不可通用于所后子耶。按。语类礼记丧服条曰。今人为所生父母。齐衰不杖期。为所养父母。斩齐三年。以理观之则自是不安。然圣人有存亡继绝底道。又不容不安。如曰所养父母。亦指异姓父母。则朱子其果以异姓为后。谓圣人存继之道。而亦复以不容不安为言耶。其曰为所养父母三年者。指谓所后父母而服三年也。所后父母。朱子既谓之养父母。则所后子之亦为养子。可知也。所后子若谓之养子。则孔䟽所谓养他子。亦不可以所后子当之耶。养他子若是所后子。则䟽言虽承重而非适者。本指所后子之非适。亦可一以贯之。而养子字之通用于所后子。于此益信其无疑也。

又按。孔䟽曰。将所传重非适者。为无适子。以庶子传重及养他子为后者也。䟽意果以异姓养子谓之养他子。则䟽之所云。只是庶子传重。异姓子为后而已。同姓所后子则遗漏而不言矣。岂有是理哉。

或问仪礼丧服章。只言所后子为所后父之服。而不言所后父为所后子之服。家礼亦然。其义有可言者耶。曰丧服章为人后者条䟽。雷氏曰。此当云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而阙此五字者。以所后之父或早卒。今所后。其人未定或后祖父。或后曾高祖故阙之也。以此推之。所后父为所后子服。阙而不言者。无乃亦以所后者未定。或是所后子若孙或是所后曾玄孙。故阙之耶。又按齐衰章。所后子为所后母服。又终不言。亦不以所后母与祖母所后曾高祖母未定之故耶。曰。若以未定之故。所后母与子服。不为举论则何乃于所后父条。不以未定为嫌而独言其服耶。曰。所后父母与子之服。实是丧服之大节目。亦不可以未定。皆不言其服。故只于斩衰条。言为人后者。而其实举父以见其母与子。举斩衰以包其齐衰之意矣。其说虽无明著。其义则亦可推知也。大抵所后之人。未能的定。故丧服经文。初不明言为所后父。又全不言所后母子者。其亦圣人不得已之变例。唯在后人活看而通之耳。夫家礼。一从丧服章之论服。故丧服章。既不言所后母子之服。则家礼终不言其服。亦不须深疑也。

答金直卿[编辑]

有一亲友只有一子。而此友之兄。以宗子无后。故取其弟之独子为后矣。顷者。此友以疹患损世。凡丧祭之礼。其出继子当主之。题主或以为显叔父。傍题侄某。或以为显生考。傍题出继子某摄祀。未知两说何者为是耶。

伊川代彭中承思永论濮王称亲䟽曰。濮王陛下所生之父。于属为伯。陛下濮王出继之子。于属为侄。此天地大义。生人大伦。如乾坤定位。不可得而变易者也。据此则出继子于本生父。称以伯叔父。即程子之定论。书以显叔父。事严而义正矣。然以礼义言之则固如此。而以人情言之。则辄有不安之心。书以本生父。称以出继子。尤似稳便。似恐当与程子伯叔父之说。并行而不悖。未知如何。

答李士珍[编辑]

下示本生亲服中。所后家四时正祭及祭时服色。多少旨意谨悉。本生之丧。断以他期服者。诚得正軆。葬后行所后家正祭。固无不可。且以服中时祭。以玄冠素衣黑带行之之文推之。则黑布带黑蔽阳子。亦不可谓无所据。而愚意则朱子于妻丧及子丧。皆废正祭之意。已见于答窦文卿书。本生之丧。虽是不杖期。既许申心丧则比诸妻丧子丧。似可较重。期年内姑停正祭。过期后行之。参以情礼。恐不大悖。亦似无损于厚抑之道。未知如何。黑蔽阳子。出于要诀祭时当着黑冠之遗意。玄石,明斋之意亦类此。而既曰当着黄草笠。则白蔽阳子比诸黄草笠。其色无甚有间。本生丧未除之前。遽着黑冠。终有所未安。亦似骇俗。白蔽阳子练布直领素带。行所后家庙参礼及忌祀。恐为酌古通今。参情合礼之道。未知如何。慎斋之答童土。亦以丧巾布深衣为言。慎斋亦近世识礼之名贤。若其大害于义理则恐不出此言。未知如何。童土所谓黪巾终涉殊常之教诚然。而愚意则黑蔽阳之创设。恐无异于黪巾之殊常。且所谓黄草笠则牛溪答李清江之问。以服妖斥之。盖以草笠为吉凶通用之服故也。昔年。玄石以服中草笠之说。有所云云。故真儒以牛溪之说仰答。则玄石答教以牛溪之说为得云云。此则已经两先正正论。似不可为服中所用之冠矣。

朱子子丧。则承重长子之丧。其服即斩衰三年也。以本生父母心丧言之。则长子丧虽似较轻。以长子斩衰三年言之。则本生不杖期。亦似较轻。况丧三年不祭。载于王制。而长子之丧。既是三年。则亦为废祭。自是礼经之遗意。此则似不必引而为言也。至于夫人之丧。虽曰有祥禫具三年之軆。其实期丧。期丧废祭。礼无其文。朱子之不举盛祭。果何所据耶。窃尝思之。朱子自是无兄弟独子。朱在诸人方在母丧。则既无主妇。又无子侄与祭。三献一款。诚无以成㨾。此外祭时许多仪节。其何以举行耶。要之因其事势而废祭。初非据礼而不举。此亦似不为证于盛论也。来说又曰。本生丧未除之前。遽着黑冠。终有所未安。亦似骇俗。此说似为未然。夫要诀所谓玄冠黑带。玄石所谓黄草笠黑带。明斋所谓黑布笠白衣。皆为本生亲葬后行祭所后庙而设焉。则未除丧黑冠带。栗谷诸贤。不以为未安。而亦不以为骇俗。可知也。若如哀示。以白蔽阳子练布直领素带。只行于参礼及忌祀而止矣。而黑冠带行正祭。又并废却。则虽于俗情。不以为骇。栗谷以下诸贤。未知将以为如何耶。若夫布巾布深衣之说。虽是慎老答语。浅见终未释然。盖吉凶不相袭。礼之正也。是以。朱子居丧。虽以黑衰入庙。答胡伯量书。又使服轻或已除者行祀云云。在礼则然矣。至要诀注。始有丧人以俗制丧服行事之文。此亦无服轻者。然后方可行之。则丧服祭先。尚有不得已之意矣。况以私亲之凶服。其可入所后之庙耶。若夫服妖之斥。尽有曲折。盖大祥冠。以古礼言之则当用缟冠。以今制言之则当用白笠。世之用白笠。不失缟冠之意。则祥日草笠。殊涉无据。牛溪斥言。正中其失也。玄石草笠之论则与此绝自不同。夫草笠吉凶通用之冠。心丧孝子。取其笠色之近素。姑为除服后权宜之冠。其实无损于申心丧之大軆也。玄石移用于所后庙者。本意亦以为私亲丧服。既难于入庙。则心丧草笠。无碍于行礼云耳。其所处置。诚有意思。岂可与祥日草笠。同归服妖之疑耶。第玄石答哀书。以牛溪说为得云者。只言大祥草笠固可斥之耶。抑与心丧草笠亦并不可耶。由前之说则谓之为得固宜矣。而由后之说则亦谓为得。无乃不然耶。黄草笠之说。玄石盖屡言之。辛未答人书曰。入继后庙时。又着黄草笠,白布直领,淡黑布带。似无未安。癸酉答人书曰。若祭于所后之家庙。则以黄草笠白布直领淡黑布带行之。乙亥答人书曰。居本生之丧。行继后之祭。黄草笠白布直领淡黑布带行之。见此前后书辞。似是平日定论。未知答哀书在于何年。而抑亦未及致详之书耶。哀之前书曰。本生丧期年内。废所后家正祭。虽似未安。姑俟服除后行之。恐或得宜。窃覸哀意。期服除后。乃申心丧则其冠当玄矣。其带当黑矣。入庙行祭。此正其时云矣。哀之此言。可谓深知心丧服色本自玄黑。而又与期丧服色。绝不相干也。盖所后子为本生亲持丧。心丧与不杖期耳。所谓心丧之非以服丧之也。虽在未除服前。若单举心丧而言之。玄冠黑带乃其本色。则初不可以心丧之故拘于服色。废所后之正祭矣。所谓不杖期。自是齐衰之丧服。服未除则不得申心丧而玄冠黑带矣。既不得玄冠黑带。则入庙行祭。诚有所不安者矣。然要诀丧服中行祭仪。期丧葬后。以玄冠黑带。当祭如平时。而不受胙云。则亦不可以期服之故拘于服色。而废其所后之正祭也。大抵心丧则本无丧服可言之义。期丧则亦有祭时借吉之文。所后庙正祭。欲待期丧之除后者。反复思之。实无所据。玄石,明斋。必使葬后借吉行祀。抑以是之故耶。哀之前书又曰。本生丧虽是不杖期。既许申心丧则与他期服自不同。此言诚然。但心丧期。不同于他期者。盖谓以居丧之节目有不同也。然周公制礼时。非不察此。而必隶于不杖期者本非偶然。则论其葬后之行祭。安得不以不杖期断之耶。此又不可不察也。

拟与李士珍[编辑]

子生三年免怀之义。降服本生隐痛之心。古圣贤制礼。岂不察此。而周公丧服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条曰。不杖期。朱子家礼同此。程子论本生父母称号曰伯叔父母。家礼大功章曰。为人后者妻。为本生舅姑。岂不以人伦无两父母。则出继子为本生称号服制。有不得不称者耶。此正程子所谓天地大义。人生大伦。如乾坤定位。有不可得而变易者也。不当以一时私情有所低仰于其间也。然出继之义。虽重于所后。生我之恩。当尽于本生。故圣人别立心丧之文。使出继子居丧。无异在家兄弟。若言出入之服色则当用平凉子生布深衣。或道袍生布带耳。宁有别㨾可言之服色耶。方笠初出于新罗。未知其时亦以为丧笠。而近世以来。非父母丧则不敢用也。今于本生丧。又复着此。其于降服之义。甚未安也。玄石尝曰。为人后者。既服本亲不杖期。则其大軆正义。恐当与他兄弟迥然不同矣。数十年前。京中一大家。始行小竹杖之制。其形仅如笛材。盖出于祭服匠人创意。今闻京外举多行之。竹形渐大。几亦无卞于他兄弟。此诚今日丧纪大乱之节也。况方笠又与他兄弟同之。则乖礼大矣。

答李仲晖[编辑]

有人于本生母心制之中。遭大功服。或者以为祥禫既毕。服虽已阕。心丧之黪巾缁带。便是一服制。则心制重而大功轻。不可常持大功之服云。此说有理。未知如何。

所后子于本生父母丧。只服不杖期。期除后则便是无服。当着黑冠黑带如平人矣。然心丧犹存。故其冠与带。犹用缁色者。不敢同于平人所着也。然此非心丧服制。即心丧中服色也。所谓心丧。只以心丧之而已。有何服制之更言耶。然冠带用缁。即我东之制。未知古之心丧亦用缁色否。抑直用黑色耶。此难的知矣。至于麻葛兼服之礼。今虽不行。其义则亦可论矣。况本生服除。而犹不服大功之说。终未知得当也。

答权汝柔[编辑]

或问。有人母在时许人为后。呈礼曹迁延。未启下之除。遭母丧。被发服丧。定以三年矣。今启下于未练之前。为本生降服耶。抑遂本服耶。先生曰。通典庾蔚之曰五服皆定于始制之日。当初既被发徒跣。定为三年则当依庾说。仍遂其服。似无疑矣。而但丧服小记云女适人者被出。则为其父母。服其本服。未练而返则期。既练而返则遂之云。以此推之。男为人后者。与女适人者无异。启下于练前则期而除之为可耶。按问解。遭期大功而出后于人者。仍遂本服而不降云。此本庾议而断之。以此观之。本服内出后者。亦当以庾说为断耶。

按。出后子于本生亲。断以伯叔父。即程朱定论也。本生服内。出后者仍着本生之服。则以侄之名。持齐斩之服。表里不相应。岂非未安之甚耶。庾氏所谓服以始制为断者。自是大纲说。岂并指出后者不变其本生服而言哉。家礼斩齐条。妻从夫服。为舅姑当三年也。然下文言男为人后者。为私亲皆降一等。则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降一等。而当为期年矣。然必再降而入于大功条。降一等之说。与此迳庭。自是大纲说故耳。庾氏所谓凡服以始制为断之言。亦相类此。期大功固可仍遂。而本生服则不当仍遂者。礼有所碍故耳。至于三年内父卒则仍服母期。即丧服父卒则为母䟽。而䟽据郑注故父母之丧五字。言父丧内继有母丧。然注意则言其或父或母之一丧而已。本非两丧之继有也。䟽之误解。丧服本䟽可考也。按丧服小记曰。既练而返则遂之。䟽曰。女出嫁。为父母期。若父母丧未小祥。而被夫遣妇。值小祥则随兄弟服三年之受。䟽又曰。既练而返则遂之者。若还家随兄弟服三年之受。而夫命返之则犹遂三年。乃除也。自前或者据此以为父母丧内出后者仍遂本服之证。揆以事礼。不可谓无执。但女为父母降服期者。压于夫与舅姑耳。虽压而服期。其父母之称则未尝有改。与男子出继后。改父母之称。为伯叔父母。义有不同也。然则被出女返父室。伸父母本服。而夫又命返之。则仍遂其服。虽出于不得已之变礼。而亦无甚大悖。恐不可据此。证其为后子仍遂本生父母之服。未知如何。为后之命。下于父丧练前。即以改斩为期之意。告于父之几筵。而练时除斩。命下于练后。只告辞除斩。亦如何。

仪礼补篇。晋许猛传曰。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嫡子不得后大宗。推此而论。小宗无支子则大宗自绝矣。子不绝父之后。本家无嗣。于义得还。出后者还本追服。博士曹述初曰。或人曰。景景本丙子。避其时君讳。既不成重于乙。阙父子之道。人子之情。岂得无追远之至戚乎。就使情轻于日月已过而后闻丧。服父之礼。宁可便废。又答曰。甲丧久除。而景既已不得成重于乙。今又不为甲追制重服。是景为人子。终无服父之道矣。然则出后归宗者。据此当还服其父三年否。

愚按。丧服为人后者传曰。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夫同宗适子。不当为小宗出继。此礼所以必言支子者也。虽然。若使支子无可后者。而宗祀无托。祖主将埋。则虽是适子。安得不后于大宗耶。适子既后大宗。小宗又为绝祀。则祔于祖庙。依用班祔之例。或俟后大宗者之生子。以其支子还奉小宗之祀。可耶。通典。汉石渠议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已有一适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否。戴圣云大宗不可绝。言适子之不可为后者。特不宜先庶子耳。族无庶子则虽绝父祀。亦可以后大宗。魏田琼曰。长子后大宗则成宗子。礼诸父无后。祭于宗家。后以其庶子还承其父。程叔子又曰。礼长子虽不得为人后。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为后。礼虽不言。可以义起。戴,程两氏之论。即取适子后大宗之义。而今古不易之正义明证。何以曰小宗无支子则大宗自绝耶。愚按本家无嗣。于义得还云者。亦不可一例言也。无子而必继后者。唯大宗为然。苟非大宗则死而无子。班祔祖庙。即古礼之意。而中世以后。此礼渐废。人或无子。毋论宗与不宗。辄皆继后。如此之类则本家无嗣。还奉父祀。诚无不可。而至于宗家则分严礼截。事軆有别。祖义父恩。其序有分。其不可以为继父后轻绝祖祀也明矣。曹述初所议。亦有不可晓者。就考通典本文。则甲有子景。景后叔父乙。甲死。景降服周。厥后乙有子。故景还本家。曹议曰。景今归本。宜制重以全父子之道。又曰。齐衰服非所以崇尊亲之至重。景虽为甲服周。岂礼也哉云云。若只据周服一款言之。虽非尊亲之至重。若据心丧三年言之。其哭泣之哀。颜色之戚。居处飮食之节。未尝与斩衰者有异。则礼之所压。服虽有杀。其报本之意。亦伸于心丧之中。哀情既叙矣。丧制已毕矣。直为还本之故。重制既过之服。深恐有失于礼意也。金而精问人有少时丧亲。及长追服其丧者。此可通行之礼否。退溪答曰。追服。朱先生以为意亦近厚。观其亦近二字。则其非得礼之正明矣。既非正礼则又岂可通行耶云云。夫追后持服。虽非正礼。为人子而终身无服于父母。则情理诚罔极矣。笃行之人。或不顾礼节。任情直行。似不大悖。而退翁犹以非正礼斥之。恐是得理之正论。况出后子之于本生父。虽降服期年。心丧之制。行于三年。与少时丧亲全不行丧者。迥然不同。则今此还本服斩之说。尤岂不为退翁之所深斥耶。通典诸说。与鄙见有不合者。故不得不略论。未知如何。

凡男为人后者。为其私亲。皆降一等。私亲之为之也亦然。家礼图。其本生父母。为之报服不杖期。注曰。五服沿革图。丧礼备要皆同。按此本于丧服不杖章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䟽说。疑礼问解。亦发明其义。而与家礼降一等之文不同。可疑。

愚按。妇为舅姑期年。即丧服之义也。至宋朝。妇从夫服。亦为三年。故家礼斩斋条。妇为舅为姑者。亦从夫服也。第降一等之说。著于成服条。则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亦如其夫为本生父母降而为期也。但大功章。既有为夫伯叔父母之文。继有夫为人后者。其妻为本生舅姑之文。据此则为人后者之妻。于本生舅姑。依侄妇服大功可知。而三年之于大功。为再降之义。则与所谓降一等说。未免迳廷。此退,慎诸贤亦尝致疑。而欲以期为断者也。然妻以侄妇既服大功。则夫亦为侄于本生父母。而其父母亦为侄服。可以一贯而无疑也。盖自子期而降一等则当为大功。而以子期而变侄服。则其不当言期耶。礼伯叔父母为兄弟之子皆期。则家礼图本生父母为出继子期者。亦用侄礼故耳。备要五服图皆为期者。据此而为说也。大抵朱子统言变礼之大軆。则虽只有降等之一义。分言变礼之条目。则亦有参差相戾之处。从礼论服。自不得不如是。而活看则皆通无碍也。况为子为侄均是期。而子服变为侄服。则虽与降一等有别。其降之之义。又未尝不在其中。故家礼图。其本生父母降服不杖期之降。亦主降义而言。此又致察处也。

问解引不杖期章䟽往来相报之法。以明其服期之义。高明亦不解疑。今据家礼大功章侄妇服之意。而证程子为伯为侄之说。曲折或可粗通。大旨无悖䟽说。而亦可以为高明之采纳耶。

答权汝柔[编辑]

出后者之妻。为夫本生舅姑。既断以大功后申心丧。从夫心丧则服色亦当用白衣裳素服。可耶。

心丧丧人。黑麤布笠黑布带。则心丧之人妻。全用白衣素裳。终似未安。一依心丧俗例。妇人则白衣玉色裳。未知如何。

答李仲晖[编辑]

有人方持本生母之服。又遭长子斩衰之丧。以丧服言则斩衰与杖期。轻重迥别。若以此欲持斩衰。则居母忧而持子服。终似未安。常时当持何服耶。

为长子斩。非为长子身斩。即所后祖祢传重之斩。常时专持本生期。而不用长子之斩。诚有碍于礼意也。但以心丧一款言之。则哭泣之哀。颜色之戚。居处飮食之节。与未出继子本无差等。则服制虽有杀本之文。心丧元无杀本之意也。慎斋曰。为人后者居丧之礼。与在家兄弟无异。此亦主心丧而言之耳。是以。或本生丧中遭长子丧。或长子丧中遭本生丧者。辄以心丧仪节推去。故持本生服而恒在本生丧次耳。虽然。所后祖祢传重之服。不可以为私亲而有所压屈。故若归长子丧次则亦持其斩。又不失尊祖之义也。故本生丧中答人慰书。期前则称丧人。期后则称心制人。即礼之常也。如或兼有长子丧。而在本生期前。则亦宜随遇而异称。人若有为本生丧吊问之札。则当称丧人。若有为长子丧吊问之札。则当称衰服人。除期后则其答两书。或改称心制人。或仍称衰服人。本生丧出入之服则平凉子生布深衣。或道袍布带。长子丧出入之服则平凉子生布深衣。或道袍细绳带。各因其有事而亦各服其服也。出继子除本生之期。则心制之黑冠带。不可着重制之中。故虽在本生丧次。着长子出入之服。丧人以出入之服。行奠献于家庙。即栗谷,沙溪定论。与同生兄弟。或同参上食朔望奠于往来长子丧次。着其斩衰行事。亦不乖于礼意耶。大抵以服制言之。子斩为重。以心丧言之。母丧亦重。两义固当并行而不悖。有难屈伸于其间也。至于父在母丧之祥日。则神主当入庙而殡宫无事矣。出继子尤宜长在长子丧次。或着衰服。或着出入所着之服。以毕子丧。于礼亦可。浅见虽如此。臆说难准。唯在博询而从长处之。

答朴士心[编辑]

士人李后庆。其长子及长孙。前已身死。及后庆之丧。只有次孙代执祖丧矣。长孙之妻。将欲立后。次孙当归重于继后侄。而已则当罢其代丧脱衰之时似有节次。何以则可也。且继后侄受衰之节次。亦何以为之耶。

长孙之妻既为立后。则次孙之代执祖丧者。当告辞除丧而服本期矣。然三年内立后。则以立后日。更为计日计朔。又准三年之限。其间节目甚多。造次难以书送。如欲必闻之。幸俟后日。而但即今上候弥留。继后公事。入启未易。吾意姑使次孙依前服丧。三年后更为继后。亦无不可。本家以为如何耶。

拟与或人[编辑]

问解。问有人无子。未及立后而死者。其妻取同宗之人。立后于葬前或练前后。则其追服之节。当如奔丧者之礼。变服袒括发成服等事。皆如初丧时例乎。沙溪答曰。袒括发成服。当一依初丧云云。问三年内出后子追服之礼。初头四日之内。一如始闻丧者之节次欤。明斋答曰。初丧已过矣。似与始闻丧者不同。只以斩齐之服成服。未知如何。

按。为后子追服时用袒括发。一如初丧之例者。沙溪之言也。初丧已过。只以斩衰成服者。明斋之论也。两贤所论。各自不同。而奔丧篇。既有奔丧者不及殡。先之墓。归入门。北面哭尽哀。括发袒云云之文。则虽初丧已过。更有其礼可知矣。沙溪之言。终似有据。

为后子自是他子。该曹立案来到。方始为子之日。发丧被发之后。难入几筵。未发丧前入哭拜。以寓见谒之意。似合于神道人情。而礼无所论。不敢妄为之说。又按。以所后孙承重大义言之。则所后祖母为重。所后父为轻。以父卒然后为祖后之义推之。则当先服父丧而后服祖母丧。玆以发丧而易服。成服当先父而后祖母。以示父先卒而为祖母后之意。似或近礼。故服丧节次。以此磨炼。未知如何。

答权汝柔[编辑]

问。三年内立后子追服者。所后几筵。亦限追制之尽而不撤耶。若不撤则上食亦可行之否。先生曰。既追服三年。而若撤几筵。则是追服三年之内。都无事也。恐不可撤。至于上食则似当以再期为限。而无先儒所论。不敢赞言。○问。丧服已尽之几筵。为其追服而不即入庙。久奉灵座。亦近渎慢。愚意本丧毕后。奉主入庙。当于灵座故处。仍设虚位。限其追制之尽。当行拜哭之礼。则三年内不可谓都无事也。若练祥禫计朔除服之时。则告辞出主而行之。神道人情。两合便宜。而师门所论如不敢臆断。明谷曰。愚意服则准礼。至再期而除。至于几筵则祥后入庙如礼。祥禫行祭。亦从其月数。择月行之如来教。方为的当。未知如何。

愚按。丧期已尽之几筵。为其追服而不即入庙。久奉灵座。亦近渎慢之论。恐似得宜。然祥后新主入庙。即家礼之文。而练祥又以适子为主。方成祭义。或立后子。或闻丧者。皆以追服为节。行其练祥。今以本丧毕后奉主入庙。则不待行祥。主先入庙。与家礼本旨。有所违悖。此似可疑。朱子答曾无疑书。虽为闻丧者而言。其曰却当计成服之日。至今月日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此一段。亦足为为后者变礼之证文。观其忌日只有设奠之语。而更无忌日奉主入庙之意。则本祥日不行其礼。可知矣。以家礼及朱子此书为据。追服祥日奉主入庙。则几筵未撤之前。仍行上食。又是次第事耳。大抵几筵上食之过期不撤。实出于礼变不得已之致。亦不可以渎慢为断。如何。

答权汝柔[编辑]

大全。答曾无疑书曰。在今练祥之礼。却当计日月实数为节。但其间忌日。却须别设祭奠。始尽人情耳。注先生答问曰。奠则非祭也。无献祝之节。然主既入庙则无设奠之所。设位哭奠可也。

愚按。朱子答书。只曰忌日别设祭奠。更无忌日主先入庙之文。则必待追祥。主始入庙之意。亦可推知。而明斋之答曰。主先入庙则设位哭奠。可也。更加商量。

答李士珍[编辑]

夫为人后。为本生舅姑之服。盛教以为服大功为是。下段答权汝柔别纸。反复论断者。亦皆有义意。而尝以续问解慎斋所论参之。则自宋朝。妇从夫服斩齐。则降三年服期之说。深得因时损益之义。盖出后子于本生亲属服。皆降一等。未有降二等者。礼虽称伯叔父母。本生兄弟子之服。降期一等为大功。未尝以从父兄弟之子而服小功。出后子之妻。独于本生舅姑降二等。似无义。如何。

程子代彭中承论濮王称亲之䟽曰。仁宗陛下之皇考。陛下仁宗之适子。濮王陛下所生之父。于属为伯。陛下濮王出继之子。于属为侄。此天地大义。生人大伦。如乾坤定位。不可得以变易者也。纲目程子又曰。礼谓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云。犹以父母称之何也。既为人后则所生之父母者。今为伯叔父母矣。然直曰伯叔父母则无以别于诸伯叔父母。而见其为所生之父母。故不得不尔。非为既为人后而犹得以父母名其所生之父母也。据此程子说则本生父母。当为伯叔父母。岂不明白乎。是以疑礼问解。姜月塘问。出继者于本生父母之丧。不得已主祀。则祝辞属称。何以书之。答曰。当依程子朱子之言。以显伯叔父称之。而自称从子。沙溪说一遵程子之遗旨。祝辞必称从子。亦不明白乎。大抵出继者。为侄于本生父母而既服侄期。则出继子之妻。独不为本生舅姑而服侄妻大功之服耶。如曰。其夫虽服侄期。其妻则只服降一等期。而不当服再降侄妇大功之服。则既是侄子之妻。而不服侄子之妻服。揆诸礼意。恐无是理也。是以。家礼大功条曰。为夫之伯叔父母也。夫为人后者。其妻为本生舅姑也云云。盖侄妇服伯叔父母大功。即礼也。朱子虑人之出继子妻不服大功于本生舅姑。则其于出继之义。损失非细。故必笔之于家礼。以示侄妇之于伯叔父母。出继子妻之于本生舅姑。一体论断。皆服大功。其旨岂有可疑耶。续问解慎老所论。抑或偶未照勘于此耶。恨不以家礼大功之说奉赞凾丈也。

续问解。问退溪曰。夫为人后。其妻为本生舅姑。礼虽服大功。而止服大功。太不近情。从厚服期云云。慎斋答曰。古礼为舅姑服期。则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当降服大功。而自宋朝妇从其夫服。齐斩则降三年当服期矣。

愚按。为后子为本生父。降一等服期者。自是侄为伯叔之期。初非泛为降一等。无归属期服之比也。其夫服侄期之服。则其妻当服侄妇大功之服。即次第事。无甚可疑于其间也。退溪曰。礼虽服大功。而止服大功。太不近情。从厚服期云者。诚未晓。为后者妻为本生舅姑服大功。即小记之所言。家礼之定论。此固家礼千古不易之的证明文。退翁从厚服期之说。无乃记录之误耶。不然。何其与小记,家礼相戾若是耶。其厚于所后。薄于本亲。有所深抑之意者。即丧服经文之本旨。服侄妇之大功。犹为不近人情。则岂不与丧服深抑之意。又不相近耶。此固后人精察处也。至于慎斋云云。只言降三年则自当服期。而不言为侄妇则有不得不再降之义。此似未尽。盖家礼成服条。为人后者。有为私亲降一等之说。大功章。为人后者之妻。有再降服本生舅姑之论。上下文意。似若迳庭。可为一疑端也。然上文则大纲说。故緫言降一等之义。下文则又言侄妇之变礼。故就大纲緫言中更加一层之说。活看则皆通而并行不悖。初无迳庭之可言也。

同春问。妻从夫服降一等礼也。为人后者之妻。于夫本亲。当又降一等乎。沙溪答曰。降二等似无疑。李之老问。为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当服大功。而退溪先生引之于期。此可从否。玄石答曰。为本生舅姑服大功。礼律同然。退溪亦曰。大不近情。又曰。从厚服期。恐不可为法。降二等之说。非但浅见。两贤所论亦如此。故玆敢并录。以备参考。

来说曰。明斋先生所引小记被出女子既练而返则遂之之教。及又其所引问解遭期大功而出后者。仍遂本服不降云云之教。恐得之矣。

愚按。明斋引被出女既练而返则遂之之义。以为父母丧内出后者。仍遂本生服之证。此则终未释然。更以传说复申之可乎。出后子于本生亲。降为期年者。即周公之文也。断以伯叔父母者。即程朱之论也。出后之后。仍着本生之服。则以服期之侄。犹持斩齐竹桐之杖。则名号服义。大不相称。此浅见所以为未安者也。假令本生葬后即为出后。仍遂本服。则本生小祥。当随其兄弟而着练服矣。本生大祥亦随其兄弟而着禫服耶。如此则出继之后。行本生丧。如常无降矣。其不几于有二父母耶。夫女子在家。为父母斩齐。出嫁则降服期年者。压于舅姑与夫耳。虽压而降服。其父母之称。亦未尝有改者。不以舅姑为父母故也。男出女嫁。降服虽同。其父母之名有变有不变。故服亦随而有仍遂不仍遂之不同也。至于期大功则出继之后。虽或仍遂。此不过如有父母者服期大功丧而已。二父母之嫌。非所可虑。况庾说不言斩齐之仍遂。只言期大功之仍遂。则服斩齐而出继者。其不仍遂。此亦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