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00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200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李成玉
200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本作品收录于《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4年工作回顾

[编辑]

  2004年是我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一年来,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815.09亿元,增长13.7%,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全省粮食总产4260万吨,超过历史最高的1999年,当年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32.68亿元,增长23.6%;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8.8%,提高17.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76.52亿元,增长46.9%,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8.6亿元,增长35.1%;财政支出877.9亿元,增长22.5%,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内外贸易快速发展。全省进出口总值66.1亿美元,增长40.2%,其中出口41.7亿美元,增长4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8.17亿元,增长15.7%。出口和消费突破了多年来低速徘徊的局面。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7.8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36万人,其中“4050”人员17.23万人,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15元,增长14.2%,八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一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宏观调控,着力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突破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求真务实,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去年全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财政支出达197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11.63亿元,减征农业税22.61亿元,两项合计全省农民实际减负增收34.24亿元,人均46.9元。对部分农民实行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6914万元。取消、免征、降低15项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些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投入6.6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省级新增基建投资主要用于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市、县两级国有土地出让金的三分之一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快“两个基地”建设,农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调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其中奶牛存栏22.3万头,牛奶产量74.5万吨,分别增长33.1%和50.2%。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全省粮食加工转化能力保持全国第一。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农民外出务工达1411万人,务工收入613亿元,增长16%。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抓住国家支持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乘势而为,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力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交通、水利、城建、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等领域的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社会投资空前活跃。千方百计克服资金、用地等因素制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建成了一大批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项目,夯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郑州黄河二桥和新乡至郑州、濮阳至鹤壁、许昌至南阳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34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758公里,实现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全国第一套国产化单机容量最大的超临界机组沁北一期和登封、永城等电厂投产发电,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29万千瓦,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23万千瓦;漯河500千伏变电站等一批电网项目相继建成投运,电力输送能力进一步增强;梁北煤矿等建成投产,新增煤炭开采能力150万吨;西气东输郑州至驻马店、博爱至济源段建成并实现供气;白龟山、昭平台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基本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2万亩;平顶山第四水厂、鹤壁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建项目建成投用,新增日供水能力32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省妇幼保健院门诊楼等一批医疗设施项目完工,新增病床5000张;郑大新校区二期工程、河大新区等一批高校项目建成,新增高等院校基础设施350万平方米。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99亿元,增长31.3%,其中城镇投资2434.88亿元,增长39.3%。

  (三)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安排省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以及国债资金共25.7亿元,支持了一批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建设。天冠集团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安彩信益公司年产600万套大屏幕彩电玻壳、河南轮胎年产200万套子午胎、三门峡湖滨集团年产10万吨浓缩果汁、一拖集团年产4000台工程机械、开封空分4万立方米大型空分设备等113个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确定了100户成长性较好的重点企业,筛选了568个重点项目,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主要扶持政策,并对洛阳石化、新乡化纤等一批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发展大型干法水泥、铝精深加工,支持重点骨干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快推进烟草、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整合,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全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2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法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793家。

  制定并实施了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方案,强力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整合煤炭生产能力573万吨,取缔小铝土矿284家。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全年发电量1185.6亿千瓦时,增长15.5%,全社会用电量1191亿千瓦时,增长14.3%,基本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要。

  加快服务业发展。在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52.26亿元,增长10.6%。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了18个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景区的开发经营,全省重点景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关联产业加快发展。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573亿元,增长65.2%;接待游客8057万人次,增长58.8%。规范房地产开发秩序,吸引了一批省外房地产商来豫投资兴业,全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8.82亿元,增长39.5%;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055.37万平方米,增长22.3%。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引进了香江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投资支持了一批流通设施项目,全省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增加值达到678.73亿元,增长18%。稳步发展金融业,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631.8亿元,增长13.3%;各项贷款余额7092.3亿元,增长12.3%。

  促进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原城市群建设开局良好。郑东新区、洛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漯河等市的行政区划调整进展顺利。中原城市群9市生产总值增长16.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6%,比上年又有新的提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制定了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扩大了35个县市的经济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级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了一批县域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大了对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全省县均财政支出规模比上年增加6841万元,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引导资金提前一年安排到位,重点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城镇化率达到28.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是历年来城镇化步伐最快的一年。

  (四)强力推进改革开放,经济活力进一步显现

  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完成企业改制765户;永煤、许继、安彩、平煤、新飞、中原大化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国有股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分离企业办学校324所;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27家大型企业基本完成主辅分离改制。不断完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全国率先提高增值税起征点,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943.99亿元,增长31.2%;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0.76万户、从业人员119.5万人,分别增长29.6%和47.8%。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分流安置了15万职工,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粮食库存基本降到了合理水平。完善省与市财政体制,调动了各级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展开,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任务,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有序推进。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成效明显,华兰生物、天元铝业等企业股票上市,高速公路债券顺利发行,信托融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00亿元左右。棉花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创新招商方式,注重引资实效。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4亿美元,增长36.7%。美国沃尔玛、德国西门子、法国拉法基、韩国电力等一批跨国公司来我省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8家落户中原。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基本做到了老账还完、新账不欠。郑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第一批已有18家企业入驻。积极实施东引西进,吸引了一大批东部资金、技术、产业向我省转移。

  (五)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继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全省为再就业人员减免各种税费1.29亿元,安排各项再就业补贴3.7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6亿元。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88.8%,接收军转干部4082人,安置退役士兵6万余人。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推进三条保障线衔接。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实现了养老保险金征缴总量大于发放总量。全省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16.83亿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全省为134.7万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9.1亿元,实现了应保尽保;投入1.5亿元对118.6万农村特困人口实施救助,初步建立了城乡救助体系。

  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筹措52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筹措1.6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安排救灾资金9亿元,重建因灾倒房15万间,合理补偿行滞洪区淹没损失,开仓借粮1.23亿斤,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投入1.2亿元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免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省级安排3400万元,通过伙食补助、国家助学贷款贴息、政府奖学金等方式,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扶贫开发成效明显,1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全年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46.5亿元,清欠农民工工资10.19亿元;清欠征地补偿费10亿元。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食、用药安全。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出台了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去年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财政支出201.7亿元,增长15.7%。27个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顺利进行,新组建了1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郑麦9023”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豆蛋白纤维生产技术获国家专利金奖。顺利完成全省中小学教师定岗核编工作。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年人均增资1200元。在全省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费制”。投资4.3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10万平方米。筹措2.2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普通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发展步伐加快。郑州大学实现了省部共建,“211”二期工程进展顺利。新组建和设置了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19所高等院校。全省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到70.28万人,比上年增加14.56万人。新增博士后流动站18个,引进院士28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投资改造乡镇卫生院653所。完善25个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达1158.58万人。对全省既往有偿供血者进行普查,建立了艾滋病患者救治救助和预防控制体系,对患者实行免费治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体育事业不断进步。豫剧大师常香玉获“人民艺术家”称号。大型豫剧古装戏《程婴救孤》荣获“文华奖”第一名。我省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获得3枚金牌,在残奥会获得7枚金牌。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继续做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5.2‰;完成绿化造林456.72万亩、退耕还林280万亩;实现当年耕地占补平衡。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广泛开展向任长霞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选派干部开展联县驻村帮扶工作。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城市、文明景区创建取得新进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快立法步伐。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件,制定、发布行政规章7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清理废止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5件,取消行政许可项目102项。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命案侦破攻坚战”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命案侦破综合成绩居全国前列,严重刑事犯罪案件明显减少,群众安全感增强。组织省市县三级干部下访,着力化解信访积案。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机制。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和争创优质服务单位活动,坚决查处“四乱”行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民兵预备役建设得到了强化和保障。驻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抗洪抢险、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与先进省市差距仍然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生产基础还不稳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经济外向度较低;信贷资金、建设用地供应偏紧,煤电油运依然紧张,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城乡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增大;物价上涨幅度较高,部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受到影响;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一些领导干部作风浮漂,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发展中一些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0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编辑]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

  完成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巩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证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落到实处,保证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少,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粮食主产区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国家明确对我省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免除农业税,其余县市农业税税率再降低两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我省对所有县市提前全部免征农业税,全省农民直接减负增收29亿元。县乡因免征农业税减少的收入,中央和省财政全额给予补助。同时,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今年暂不出台“一事一议”筹资政策,村级经费纳入财政供给。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抓好粮食生产,力争今年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利用好国家加大对产粮大县扶持的机遇,抓好一批粮食主产县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县列入国家支持范围。在继续增加投入的基础上,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和生产潜力大的县,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抓好省农科院大型综合实验基地建设和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的实施。

  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以优质专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生产、加工基地,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成新乡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安阳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继续抓好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和豫东平原奶牛养殖基地“一带一片”建设,搞好黄河滩区草场建设试点,大力发展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进一步加快中原肉牛肉羊、京广铁路沿线生猪、豫南水禽、豫北肉鸡等优势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速生丰产林,加快优质特色农产品和林果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特色水产业。集中使用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粮食及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的标准、质量认证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省辖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和35个县动物防疫检疫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劳务经济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提高培训的实用性,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政府对劳务输出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发挥各地劳务输出优势,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打造具有特色技能的劳务经济品牌。力争全年引导性培训40万人、技能性培训20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以上。进一步清理、取消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资发放、子女就学、劳动保护等实际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批实施农村“六小工程”。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大型灌区配套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筹措60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下决心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产销结合的农村流通主体。安排专项资金1.4亿元,集中解决重污染地区540个村的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二)加快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抓住国家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加大治淮力度等重大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推进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建设工作,开工建设黄河以北段总干渠和穿黄工程。按照国家要求,除农业用水外,随水价开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加快推进淮河流域重点工程建设,提高防洪除涝能力。搞好洪汝河、小洪河治理,全面开工燕山水库和沙颍河、涡河治理工程,完成陆浑、白沙等一批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建成盘石头水库,续建西霞院水库、黄河标准化堤防等工程,做好河口村、出山店水库和小浪底南岸孟西灌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抓好续建和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确保叶集至信阳等12个项目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759公里,全面完成“十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00公里以上的目标;争取郑州至石人山等9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开工里程达到570公里。加快连霍、京珠国道主干线部分路段的加宽改造。继续抓好干线公路续建项目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确保年底全面完成三年8000公里国债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配合国家抓好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积极推进郑州至北京、郑州至武汉铁路客运专线的前期工作,加快地方铁路建设,进一步巩固我省的铁路枢纽地位。抓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候机楼和停机坪改扩建工程。

  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快一批大中型煤矿建设,争取新增煤炭开采能力90万吨,新开工建设规模达到690万吨。抓好煤矿安全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调整优化电源结构,抓好在建项目建设,确保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以上。依托现有电厂,稳妥有序地推进一批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的前期工作。争取用3年时间关停5万千瓦以下纯凝汽小火电机组,为大机组建设腾出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加快电网建设,重点抓好500千伏主网和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电力外送能力。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工程。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水、供气、供暖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做好受水区配套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建成城市供水项目37个,新增日供水能力109.5万吨,力争新开工项目15个。稳步推进部分省辖市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平顶山、信阳等54个市县天然气城市管网项目,力争年内建成通气。加快义马煤气二期和洛阳至驻马店成品油输油管道建设。建成洛阳、安阳等5个污水处理项目,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38万吨,争取新开工污水处理项目40个。建成郑州、洛阳、平顶山等8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

  (三)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依托骨干企业,抓好农畜产品、有色金属、煤炭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奶业发展,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支持一批优势乳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林纸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木浆造纸比重,积极支持骨干造纸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联合重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造纸工业水平。抓好以天方药业等为龙头的医药行业整合,集中扶持一批新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项目,培育以高附加值为主的医药产业。优化氧化铝生产布局,加快发展铝精深加工,提高铝工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重大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产业,推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继续支持冶金、建材、化工、纺织等工业提高产品档次和产业集中度,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搞好卷烟行业重组,提高优势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水平。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搞好煤炭、电力供需衔接和运力协调,规范成品油市场管理,努力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矛盾。

  积极推进百户重点企业发展。全面落实支持百户重点企业发展政策,集中用好省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从财政贴息、国债资金、银行贷款、土地利用等方面,加大对重点企业产品技术升级和扩大生产能力的支持。加快百户重点企业规划项目建设,力争今年新开工洛玻和安彩液晶玻璃、郑纺机涤纶成套设备等重大结构升级项目110个左右。指导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并购、联合、重组,争取今年再涌现一批销售收入超50亿元和超100亿元的企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用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提升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好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结点建设,整合重组物流资源,培育大型商贸企业和物流集团,尽快把郑州建设成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利用国债等资金规划建设一批县域综合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乡镇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和网点。积极发展旅游业,继续支持“三点一线”等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吸引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参与旅游开发,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金融部门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信息、咨询、法律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

  继续推进资源整合。坚持政府推进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认真落实煤炭、铝土矿资源整合方案,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取得新成效,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以省重点支持的煤炭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县、市国有煤炭企业,减少小煤炭企业数量,提高单井生产能力。统筹考虑我省铝工业的长远发展,进一步整合铝土矿企业,使探矿权、采矿权向省氧化铝重点企业相对集中。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运用环保、电价、产业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手段,继续加大对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重点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节水的技术改造。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选择部分市县和企业进行试点,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发展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继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着力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编制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机制。加快郑洛工业走廊建设,以汽车及零部件、煤电铝一体化、现代物流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整合,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城市群内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内交通互通。搞好黄河滩区生态防护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继续抓好郑汴洛城市防护林建设,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共建。加强城市群共享的旅游、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优化水、天然气、煤制气等资源的配置。加快推进郑东新区、洛南新区建设。加强区域内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协调衔接,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大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注重中小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科学修订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地下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同步配套,避免“今天建、明天挖”的浪费现象。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培育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注重保护和节约土地等资源,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市。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打破垄断,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认真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凡省已下放省辖市的管理权限,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一律下放到县市。用好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保、旅游等基础设施和特色工业项目建设。县域金融机构和网点新增存款,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奖励政策,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五)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抓住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新形势,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争取国有企业普遍实现股权多元化;着力推进主辅分离,争取国有大中型企业辅业分离改制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完善和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授权经营制度、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放心、放开、放手”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行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重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管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全面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着力做好实现股权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等重点工作,基本完成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任务。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清收盘活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确保专项央行票据如期到位。完善基层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增强服务功能,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实施“三奖一补”政策,加大对县乡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全面整合政府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公共财政制度等改革,探索化解乡村不良债务有效途径,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明确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通过股票、债券、信托等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交通、城建、水利等建管体制改革,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进一步搞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抓紧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改革方案。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发挥中原城市群、开发区、对外开放重点县的带动作用,以百户重点企业为载体,加快与境内外大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加强已签约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招商实效。加快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出口。完善鼓励外贸出口政策支持体系,落实好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新的主导出口产品。切实办好郑州出口加工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快速通关机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承包工程,拓宽外派劳务渠道。积极开辟国际航线。大力实施东引西进。加大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东部产业向我省转移。鼓励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加工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建立资源和生产基地。

  (六)坚持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富民、粮食丰产、制造业信息化等科技工程,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步伐,完成省属开发类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省属社会公益类、农业类科研机构改革。注重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培育河南优势品牌。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进度。继续抓好优质高中建设。适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强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做好引智工作,大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努力营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开发利用中原文化资源,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支持力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继续抓好省艺术中心和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全面建成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继续安排资金改造196所乡镇卫生院。加大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完善核算体系和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防治救助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对台、外事、侨务、气象、地震、人防、测绘、参事、史志等工作。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的试点工作。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及老龄化问题。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各省辖市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责任目标要求。坚决实施淮河治理方案,确保年底前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水质持续达标。做好城镇污水处理费和城市垃圾处理费的征缴工作。加大地质矿产勘探力度。实施沿黄生态防护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等建设任务。

  (七)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认真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免费培训和税费减免等支持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再就业援助制度,重点帮助“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加快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工作。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参保率。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提高征缴率。建立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实际问题。完善农村“五保户”生活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示范县市试点工作,逐步在全省建立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社会福利制度,积极发展慈善事业。

  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力度,不允许发生新的拖欠。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切实保护城乡居民的合法权益。

  完善并落实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政策,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实行免课本费、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资助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做好农村受灾群众生活救济工作,加快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完成黄河、淮河滩区灾民移民迁建工程。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确保完成8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和解决温饱任务。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价格监管,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依法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破坏活动和各种恐怖活动。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犯罪等,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争创综治先进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化技术、投入等关键措施,从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制上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八)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民主法制进程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继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景区创建工作。加强诚信教育,倡导诚实守信,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法律、科技、文体、卫生进社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继续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法规、决定和决议,自觉接受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社区民主管理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做好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村级组织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积极支持部队和国防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抓好国防动员。支持驻豫部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武警部队建设。进一步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关心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安置和拥军优属工作,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编辑]

  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本届政府完成任期目标的重要一年。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积极适应新形势,抓好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在继续履行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完善行政服务大厅功能,真正做到高效便民。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做好政府立法和行政复议工作。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努力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认真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规范行政行为,依法履行职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

  努力提高经济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改进经济管理的方式方法,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不盲目攀比速度,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既要着力解决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动,又要谋划好中长期发展,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搞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和2020年远景目标制定工作。提高政府工作的公众参与度,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按照规范运作、严格管理、科学决策、提高效率的要求,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土地及矿产资源管理。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统筹安排使用政策性贷款、国有产权、环境容量、特许经营等政府调控资源,集中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社会管理,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大力加强政风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多做打基础、管长远、惠及百姓的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评价标准。加强经济监督,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继续下大力气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改进会风、文风,切实减少应酬和不必要的事务性活动。拿出更多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强化各项工作责任制,跟踪问效,狠抓落实。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批评错误,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作风浮漂,反对好人主义。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坚决杜绝追逐名利的虚报浮夸、奢侈浪费现象。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旗帜鲜明地反对、预防和惩治腐败。

  各位代表,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同全国一样,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有利于我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我省加快农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和薄弱环节建设。国家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积极支持中部崛起,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我省更好地发挥区位、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等综合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我省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战略起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现在,全省上下已经形成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好势头,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可能、也有信心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各位代表,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的领导下,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团结依靠全省9700万人民,上下一心,发奋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