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Achillo Lux/草稿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十二因缘观
作者:澄观 唐朝
来源:佐藤厚〈澄観撰‘十二因縁観’의 著者问题 —新罗撰述의 可能性〉118至120页和法界图记丛髓录

十二因缘者,乃是生死大树,亦名生死大河。何故名树?如世间树,有根茎枝叶花果相续而生,十二因缘亦复如是。过去有二因,名之为根,二因者:一、无明支,二、行支。现在五果,五果者:一、识支,二、名色支,三、六入支,四、触支,五、受支。现在有三因,三因者:一、爱支,二、取支,三、有支。未来二报,二报者:一、生支,二、老死支。

过去二因中:一、无明支者,谓过去一切烦恼名无明。又云于缘不了名无明。二、行支者,谓一切身口意等善恶业,悉皆名行。以无明故发生于行。无明与行二种是过去二因也。行者,生死业也。此二能感现在五果故,名之为根。

现在五果中:一、识支者,以有过去行业发起现在识神,受生之时,入胎一念心,名之为识。二、名色支者,以有受生识故,发起名色。名色者,五蕴也。谓第二念已去心也。与父母赤白精血和合,乃至百日诸包未开,但是肉团,未成眼耳鼻舌相,但有色心故,名名色。三、六入支者,由名色故,发生六入。六入者,六根通生识道故,为六入。此在胎内百日已外也。肉团之内,起业生风吹,肉团开敷,变作诸根相,名为六入支。四、触支者,由六入故,发生根尘识等,三事和合触对名触。此谓出胎已去两岁也。未能分别馀尘,但能觉饥渴热寒,犯火触毒,则啼哭之,名为触支。五、受支者,由触境故发生于受,领纳名为受。此谓两岁已去,心渐分别诸尘,五六岁已来,名为受支。此五支酬过去二因,名为现在五果。如世间树,既有树身,须有枝柯花果。

爱取有三因,复感未来生老病死二报。现在三因中:一、爱支者,由领纳故发生于爱。于缘起染,名为爱也。此谓七岁已去,十五已来。爱花贪果,心欲追求,名之为爱。二、取支者,由染爱故发生于取。于缘染入有所执故,名之为取。三有支者。由取着故发起于有。身口意造作。能招未来有。以未来果目为现在。三因故名有也。此谓随其所取财色杀盗邪淫。取得入手称遂本心。忆思成业。能有当来果。名为有支。如花结果。此花能生后果。复名为因。既有其因。能感未来两报。两报者。一生支。由现在发起。令有未来受生。于法始起。名为生也。二老死支者。由有生故起于老死。生是老死之缘故。生缘。老死此二支是后生果。果复为因。因果相生犹如大树。一切众生皆为十二因缘。漂没流转。随逐生死往来三界。牢狱之中受苦无穷。如世间河漂没相似。凡夫不觉故。智者了达则不从流。修道断除即得出离。夫十二因缘者。生死系缚之因缘也。必须灭此因缘。乃得[1]兑于生死。是故经云。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灭此因缘要须修道。问。云何修道。答。推求十二因缘根本乃是无明。因无明故起烦恼业。因业故起果报。有果报故有苦。皆因无明为根本。流转生死分离三世如树如河。智者了知。欲伐其根及断其源。犹如伐树。先伐其根。亦如断水。先断其源。今欲伐断十二因缘树河。先断无明。问。无明何者是。答不觉心是。以不觉故妄起分别。心外见境。谓有谓无。谓是谓非。谓得谓失。诸果报法身心等苦。皆是无明之力。我今欲断无明。先须自觉心源。随心所起一切妄想。皆从不觉心生。今须知自心之本性。无生无灭无来无往。何得知。一切妄念忽然妄起。觉则不生。云何名觉。如贪嗔痴起时。还以自心观察思量推求。此贪嗔痴有何形状。为青为黄。为过去为未来为现在。为在内外中间。推。求贪嗔痴都无形状。若贪嗔痴本来是有。今日觉时亦应可见。今觉即无。故知。由不觉故忽然妄起。觉则不生故。觉是无明对治。此觉现在无明不得在心。以无无明故。一切妄想烦恼不生。烦恼不生故。业不生。业不生故。无过去二因。无二因故。现在五果不生。五果不生故。爱取有三因不生。三因不生故。未来二报不生。名断十二因缘大树。涸十二因缘大河。此十二因缘无处。名为涅槃。此自觉圣智。名为菩提。